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一、审计促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绝不是单纯的GDP的增长,而是依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新工业化和绿色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完成新工业化和信息化而审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一)政府审计

通过审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好的审计项目和一份有分量的审计工作报告,不仅仅要揭示问题,更重要的是切实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和措施。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就加强财政管理提出了五条意见,每一条都是建立在审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都是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其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的意见,是基于有些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不规范等问题提出的;“加强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公开质量”的意见,是基于预算编制不细化、执行中调整预算级次和项目用途以及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等问题提出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的意见,是基于一些地方民生资金计提不足、建立健全财政民生支出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等问题提出的;“清理规范税收优惠和变相减免财政性收入等政策,维护税法的统一公平”的意见,是基于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地方出台与国家政策相悖的优惠政策文件,将相关企业上缴的税收、土地出让收入等返还企业等问题提出的。在综合上述意见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宏观调控的整体合力”的意见。从而使整个审计工作报告的问题与建议有机统一、前后呼应、相互支撑,保障了审计监督作用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层面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审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民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部门由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依托市场,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进行间接管理。企业直接面对变化无穷的市场,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可利用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进行宏观调控。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依靠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监管,促使注册会计师增强职业风险意识,讲求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

(三)内部审计

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呈现出五大总体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注重管理审计;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

内部审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企业调查显示,近70%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管理审计,通过审查流程和分析系统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并确保对业务流程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仅有6%的企业还未开展管理审计的业务。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职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管理审计的业务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国有企业应参考国际经验,完成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二、审计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管理落后,损失浪费惊人,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重视科学技术外,就是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体,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收支效益性的审计,主要是审查政府各部门使用各项财政性的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刃上;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优化、合理、科学;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是否科学;财政所投放的项目资金是否达到了投放的预期目标,特别是财政支农资金。政府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加大,资金总额每年不少于亿元,如何监督财政资金拨付的层层渠道和环节?如何监督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特别是资金的最终使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农民是否从中真正受益,从而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这些都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层层把关,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拨付、分配和使用上存在的各项问题,当好经济卫士,促进资金使用的单位严格按国家政策法规办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为促进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署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50个县 2001至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发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很难形成合力,时常出现同一项目多个部门管理,不仅投入重复,使用分散,而且造成资金管理成本高。针对问题审计署建议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化管理。逐步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财政支农资金。对财政支农项目,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应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尽力归并支出事项和纳入一个部门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审计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管理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本文为发展中经济体通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高质量产品出口增长提供了经验证据。基于2000—2010年期间83个发展中经济体对日本HS9位码产品出口数据,本文首先利用质量门槛方法分解得到高质量产品出口额,并构建包含知识产权保护的增广引力模型,然后依次利用OLS、PPML方法估计了知识产权保护对高质量产品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发展中经济体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显著促进了其高质量产品出口增长,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此外,与预期不同,发展中经济体吸引的FDI、人力资本并未促进高质量产品出口增长。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高质量产品出口增广引力模型

一、引言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TRIPS)生效以來,受其约束,WTO发展中经济体成员的名义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由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完备情况决定。不断提高。文献中学者们普遍采用GP指数表示各经济体的名义知识产权保护水平。GP指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5,值越大名义保护水平越高。GP指数每隔5年公布一次,最新数据为2010年,该指数包括5个子项目:专利保护涵盖的技术范围、参与国际专利协议数量、侵权损失保护的规定、法律执行机制以及专利有效期。每个子项目取值从0到1,所有子项目值的加总为GP指数。图1的箱线图描绘了2000—2010年期间发展中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定义为世界银行划分的中低收入国家。本文样本中2000年包含83个发展中经济体(备索),因为少部分国家收入水平随后发生变化,其余年份的发展中经济体的数量略有变化。GP指数的历年分布情况(五年为间隔)。从中可以看出,发展中经济体整体的名义保护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上四分位的GP指数值低于前期,主要是由于部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发展中经济体在2010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不再记入本文样本。。

图1后TRIPS时展中经济体的知识产权保护GP指数

产品质量是产品对技术参数要求的满足程度。(未)满足技术参数要求的产品即为质量(不)合格产品。超过技术参数要求越多的产品质量越高。越高(低)的技术参数要求下生产出的合格产品的质量也相对越高(低)。如中国车企对欧美市场出口受阻主要是由于产品无法满足有关安全和排放等高标准技术参数要求。

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从长短期两个方面促进高质量产品出口增长。如图2所示,从短期来看,某一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提高会降低外部高质量投入品出口企业在该经济体所面临的被模仿威胁,促进外部高质量投入品的进口增长,从而促进该国高质量产品出口增长。从长期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提高将会增加模仿成本,从而促进以创新为目标的研发投入增长,继而促进整体的知识产权数量的增长。这也就意味着微观企业将具有突破技术瓶颈,满足更高水平技术参数要求的生产能力,并最终促进高质量产品出口增长;此外,强知识产权保护将会降低依靠创新获得知识产权而向质量阶梯上游成功升级企业的维权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企业的违法成本,避免高质量产品出口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受本国低质量企业知识产权侵权的恶性竞争,减少制度缺失时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保证它们获得排他性市场回报的可预期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有利于一国高质量产品出口长期增长。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将会促进出口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后TRIPS时展中经济体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否促进了其高质量产品的出口增长,这是本文要进行实证检验的问题。

图2知识产权保护对高质量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机制

二、文献综述

发展中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变化对其参与国际贸易的影响被广泛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发展中经济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改革与发达国家对其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Maskus和Penubarti最先开始相关研究,实证发现发展中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促进了自身的制成品进口。随后的类似研究还包括Smith、Co等。近期,Ivus发现TRIPS协议签署后18个样本发展中国家的专利保护改革显著地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经济体出口能力提升的研究。Branstetter等利用美国进口数据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改革的国家出口产品种类提升。Maskus和Yang则基于要素比例模型利用包含82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样本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改革促进了专利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余长林主要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显著为正,对集约边际的影响显著为负,知识产品保护主要是通过扩展边际促进中国出口增长。代中强等则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U型影响。虽然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发展中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变化对作为出口能力建设重要维度的高质量产品出口的影响尚未被讨论,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高质量产品出口额的有效测算方法。第四部分介绍名义知识产权保护与实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差别。第五部分是计量模型及数据。主要介绍加入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增广引力模型和数据来源。第六部分是计量结果汇报与分析、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是结论及政策建议。

三、高质量产品出口额测算方法

出口质量实证研究中通常将单价作为质量的变量,价格高低反映出质量高低,但单价中常常因为包含了生产成本的差异而不能有效地反映质量差异。为了克服这一问题,近期的文献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分别推导出了识别质量的指数法。Khandelwal、Hallak和Schott从需求维度提出的质量指数法的内在逻辑是,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出口国在进口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多或者贸易收支越有利则质量水平越高。而Feenstra和Romalis从供给维度提出的质量指数法的内在逻辑是,向地理距离越远的目标市场出口的产品质量越高。Feenstra和Romalis对这两种质量指数进行了很好的比较。

质量指数方法无法分解出高质量出口额。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是质量门槛法。Fontagné等提出将最为细分的出口产品按照相对价格大小划分为两部分,即高质量和中质量或者中质量和低质量;或者全部为中质量。Fontagné等利用质量门槛法分析对比了发达经济体(北方)与发展中经济体(南方)的出口产品质量国际分工模式,指出北方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高质量产品而南方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同一产品项下的低质量产品。本文将利用这一方法分解出各国的高质量产品出口额。具体方法如下:

选取某一进口国j,在该国市场上将某一出口国i产品k的单价记为uvijk。在进口国市场上的产品k的所有出口国的贸易加权几何平均单价记为uvwjk,则出口国i的产品k在进口国j市场上相对单价uvrijk表示为:

然后根据相对单价的大小划分质量结构。如果相对单价小于1,出口将被分为中、低质量两部分。其中,低质量的比重为(1-uvrαijk),中质量的比重为uvrαijk。如果相对单价等于1,出口将全部被划分为中质量。如果相对单价大于1,出口将被分为中、高质量两部分。其中,中质量的比重为1uvrαijk,高质量的比重为1-1uvrαijk,如公式(2)所示。将出口国某一产品k的高质量比重与该出口国产品k的出口额相乘便可得到该出口国高质量产品k的出口额,然后将所有产品层面的高质量出口额加总得到该国的高质量出口额。

(2)是质量平滑参数,与Fontagné等(2008)一致,本将其设置为4。

四、知识产权保护:名义值还是实际值

代中强等指出,在实践中,发展中经济体通常出于对专利垄断等不利影响的担心以及对模仿创新利益集团保护的需要并不嚴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这就出现了名义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由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完备情况与实际执行情况共同决定。的差异。

如前文所述,GP指数被广泛用于衡量名义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及其随时间变化情况。GP指数的不足是只关注名义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的有无、多少,而忽视了保护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了克服这一不足,Hu和Png将GP指数与Fraser法律体系与产权指数相乘来衡量一国对知识产权的实际保护强度。Fraser法律体系与产权指数基于国际企业管理人员对一国产权没收风险、合同执行和法律管辖的主观评估,取值从0到10,值越大对产权的实际保护力度越大。由于GP指数取值从0到5,而Fraser法律体系与产权指数取值从0到10,因此,衡量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GP-Fraser指数取值从0到50,值越大表明对知识产权的实际保护水平越高。

图3列示了2000—2010年名义GP指数(左图)及实际GP-Fraser指数(右图)知识产权保护阶梯的情况以及中国的位置。所谓知识产权保护阶梯是指各经济体(包含全部可得到数据的高、中、低收入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在某一年份内按大小分布的情况。以中国为例,从名义值(左图)来看,在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显著提高。但在2005—2010年期间GP指数变化不大,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立法工作在2000—2005年期间基本完成。到2010年中国名义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已经赶上发达国家。但从实际值(右图)来看,中国由2000年的较为落后的水平只上升到2010年的中等水平,说明中国“重名义轻实际”的知识产权保护现实。有鉴于此,在本文实证研究中使用各发展中经济体的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以避免将名义值与实际值相混淆。

此外,本文在回归中加入的是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滞后项。具体而言,本文数据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期面板数据,每期的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变量对应取值为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数据,其余变量都是当期值。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采取产品质量升级策略通常是在政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之后,当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可能马上促进当期的质量提升,从研发投入到试生产再到出口需要一定的时间(至少数年)跨度,因此,在回归中加入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滞后项比加入实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当期值更具合理性。此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内生性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可能会提高高质量产品出口,同时,高质量产品出口增长也会促进政府出台更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并严格执行。双向因果关系引起的内生性问题会使估计结果有偏。通过加入实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滞后项,可以很好地解决内生性问题,原因在于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滞后项可能与当期高质量产品出口相关,而当期误差项不太可能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滞后项相关。

五、计量模型与数据

1.模型设定

高质量产品出口是贸易流量问题。对于贸易流量的分析,引力模型应用的最为广泛和成功。我们采用增加了实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增广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如模型(3)所示。

上式中下标i表示出口国,j表示进口国,t表示时间。其中出口国i对进口国j在t期的高质量产品出口额对数值,用lnExijt表示;出口国i在t期的人均GDP的对数值表示为ln_gdp_pcit。进口国j在t期的人均GDP的对数值表示为ln_gdp_pcjt。进出口国之间双边地理距离阻碍因素的对数值表示为ln_disij。在上述三个标准引力模型变量基础上,加入本文核心解释变量出口国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滞后项,取对数值,表示为ln_ipri,t-1。参考先前文献成果,以及检验非线性关系存在与否,本文加入的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出口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出口国人力资本、出口国人口规模、知识产权保护滞后项的平方项,统一表示为Cit,εijt表示残差项,β0—β5为要估计的参数。

2.变量和数据

因为GP指数每隔五年公布一次,结合细分产品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的样本国家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日本进口来源国中的83个发展中经济体。本文将产品限制在HS28—96制成品。

(1)lnEijt。根据公式(2)方法,我们先计算出日本市场上发展中经济体HS9位码每个细分产品项下的高质量出口额,然后加总为各经济体高质量产品出口额。将高质量产品出口额对数与各国人均GDP对数按年份作散点图,如图3所示。我们发现越高人均产出国家的高质量产品出口越多,这与Scott的发现一致。HS9位码的产品进口数据来自于日本财务省。

(2)ln_gdp_pcit。人均GDP越高的国家高质量产品出口供给能力通常越强,高质量产品出口额相应也越大,因此预期符号为正。数据来自于WDI数据库。

(3)ln_gdp_pcjt。随着进口国人均GDP的增长,对高质量产品进口需求会随之增长,因此预期符号为正。本文选取日本作为进口国,数据来自于WDI数据库。

(4)ln_distij。地理距离是双边贸易的一个显著阻碍因素。一般认为地理距离增加会降低贸易量,因此预期符号为负。本文采用与日本的双边首都之间的距离对数值表示,来源为CEPII引力模型数据库。

(5)ln_ipri,t-1。我们采用GP指数与Fraser法律体系与产权指数乘积表示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如前所述,取滞后一期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对数值加入回归方程中。GP指数来源于Ginarte和Park的研究以及随后每隔5年一次的数据更新;Fraser法律体系与产权指数来源于FraserInstitute。如前文所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将会促进高质量产品出口,因此预期符号为正。

(5)fdiit,出口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中经济体通常希望FDI流入解决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Harding和Javorcik、Henn等认为FDI的流入可能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受此影响,发展中经济体出口的产品质量得以提升,高质量产品出口额可能随之增加,因此预期符号为正。本文采用FDI净流入占GDP比重表示,数据来源为WDI。

(6)lhcit,出口国人力資本。Faruq、Henn等认为人力资本存量丰裕的国家通常会从事高质量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分工,这主要是由于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越高的工人生产高质量产品一般会越有比较优势,因此预期符号为正。本文采用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人员的比重表示,数据来源为Barro—Lee教育水平数据库。

(7)ln_popi,t,出口国人口规模对数值。Khandelwal指出人口规模越大的国家工资水平通常会越低,因此,在低端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人口规模越大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会具有比较劣势,因此预期符号为负。数据来自于WDI数据库。

(8)ipr_sqri,t-1,实际知识产权保护滞后项对数值的平方项。用以检验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六、计量结果与分析

1.基本估计

对于少数经济体部分年份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共19个观察值缺失,占比不足1%。缺失,本文按当年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赋值。本文首先将2000—2010年的三期面板数据视为混合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方法)回归,逐步加入变量,考察不同经济变量的影响和方程的稳定性。OLS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本文然后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

表1第1栏是只包含进口国人均GDP、出口国人均GDP、双边地理距离三个解释变量的最基本引力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出口国人均GDP、双边地理距离两解释变量显著,弹性值分别为1.498和-2.114。表明出口国人均GDP每增加1%,高质量产品出口量将增加1.498%;双边地理距离每增加1%,高质量产品出口量将下降2.114%。日本人均GDP的弹性值为-0.692,但不显著。第2栏的回归中加入了知识产权保护,第2栏的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的弹性值为1.837,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每增加1%,高质量产品出口额将增长1.837%。除日本人均GDP外,其他变量都显著且符合预期。第3栏回归中加入知识产权保护的二次项,二次项的系数并不显著,表明非线性关系并不成立。知识产权保护的弹性值为1.589,且显著性较第2栏结果下降。第4栏中加入FDI、出口国人力资本、出口国人口规模等控制变量,但不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二次项。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在5%水平上显著,日本人均GDP系数为负且仍不显著。其他控制变量中FDI系数为负且不显著,出口国人力资本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但人口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5栏在第4栏基础上加入知识产权保护的二次项。最后两栏的结果接近,不同之处在于,第5栏在加入二次项后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性水平有所下降。后续回归中均不加入知识产权保护的二次项。

2.OLS与PPML结果对比

与大量的先前研究一致,本文引力方程使用了对数线性化的方法。Silva和Tenreyro指出指数方程中的原始误差与解释变量不相关,但一旦对数化后,新的误差项通常与解释变量相关,只有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才能独立于解释变量,因此OLS估计结果可能有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Silva和Tenreyro提出采用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PoissonPseudo-Maximum-Likelihood,PPML)替代OLS估计。与OLS不同的是,PPML通过给予不同观察值相同权重而得到更合理的统计量。Silva和Tenreyro发现使用PPML方法得到的回归弹性结果显著小于OLS方法的结果。郝景芳和马弘对中国对外贸易引力模型的PPML回归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判断应该采用哪种估计方法,本文在OLS回归后运用STATA中的EstatHettest命令估计异方差,结果显示异方差性非常明显,因此,OLS回归就是有偏的,应选择更适合的PPML方法。

此外,为比较OLS与PPML估计结果的差异,本文分别使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第(1)、(3)栏为OLS回歸结果,第(2)、(4)栏为PPML估计结果。分别对比第(1)、(2)栏和第(3)、(4)栏后发现OLS会高估出口国人均GDP、双边地理距离、知识产权保护、出口国人口规模的影响。这与Silva和Tenreyro、郝景芳和马弘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在后续研究中,本文使用PPML方法。

3.PPML面板数据回归

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面板数据的好处在于可以解决不可观测的解释变量问题。表2中的回归都没有考虑不可观测解释变量的问题,结果可能是有偏的。因此本文利用PPML方法通过控制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对表2中的第4栏回归进行重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第1栏只控制了个体效应,第2栏则同时控制了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对比表2第4栏与表3第1栏,发现个体效应的加入使得出口国人均GDP的弹性值由原来的0.101上升到0.180;双边地理距离的弹性值由-0.0748上升到-0.532;知识产权保护的弹性值由0.0833下降到0.0594。控制变量中人口规模弹性值由0.0949变为-0.185,且在10%水平上显著,这与预期结论一致。估计优度(调整后R2)由0.627提升到0.955。这说明个体效应加入对估计结果有明显影响。表3第2栏在第1栏基础上加入了时间效应,对比两栏结果,重要变量知识产权保护的系数值略有差别,数值均在0.06左右。可以解释为发展中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护每增加1%,高质量产品出口额将平均增长0.06%左右。不同之处在于加入时间效应后进口国人均GDP被删除,无法估计参数。而且,地理距离也变得不显著。因此,本文后续的稳健性检验部分只采用加入个体效应的方法。

4.稳健性检验

高质量产品出口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不同分解方法会得到不同的高质量产品出口额。因此有必要利用其他方法计算高质量产品出口额,然后进行稳健性检验。为此,本文参照Fukao等(2003)的方法Fukao等(2003)指出相对单价小于0.8或大于1.25时表示垂直产业内贸易,反映出产品的质量差异性。而相对单价介于0.8与1.25之间时表示水平产业内贸易,反映出产品的属性差异性。本文对其引申,分别定义为不同质量水平产品。如公式(4)所示。重新计算各发展中经济体的高质量产品出口额。计算的方法如下:首先根据公式(1)计算出相对单价,然后根据公式(4)划分质量水平。具体而言,将相对单价大于1.25的产品定义为高质量产品,其出口额定义为高质量出口额。

此外,本文还将样本限制在高质量产品出口额第5百分位和第95百分位之间的观察值,以及将样本限制在高质量产品出口额第10百分位和第90百分位之间的观察值,然后分别按照表3第1栏模型利用PPML方法进行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除人口规模外,主要的结论基本保持一致。值得指出的是,虽然Fontagné等(2008)的分解方法与Fukao等(2003)的分解方法都可以归结为质量门槛法,但由于前者较后者更为细致合理,所以本文的结论部分采用基于Fontagné等(2008)高质量产品分解方法得到的PPML参数估计结果(表3第1栏)。

七、结论及政策建议

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经济体出口产品的质量对于其长期可持续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受此启发,发展中经济体政策制定者力图通过制定有效政策促进自身高质量产品出口的扩张。但到目前为止政策干预有效性的证据非常有限。本文的贡献就在于为发展中经济体促进高质量产品出口扩张的干预政策选择提供有力的证据。

篇(3)

我国有众多学者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潘桔、郑红玲(2020)利用TOPSIS分析的方法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彭定赟,朱孟庭(202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因子分析法等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Muller(2000)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从产业方面进行,从产业的角度系统地概括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间的相互竞争力来提高的。张柔柔等(2019)运用SWOT分析法对郑州航空港进行了分析。由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的时间不长,很多研究还不够完善,河南省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的经验不足,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2019年18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

1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选择,通过对国内众多学者的文献研究,从经济优化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绿色环境发展、民生品质发展四个经济发展区进行了分析,本文运用了15个定量指标来构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具体的数据是在《201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获。

2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利用SPSS软件对其降维处理后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利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得知KMO值为0.614,大于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ig为0,表明因子间的相关性比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1因子分析

通过所筛选的15个原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这3个主成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所建立的成分矩阵可用于对这3个因子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原始成分矩阵进行旋转,得出方差最大旋转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成分正交旋转矩阵,可以将评价指标分成3个公因子并进行命名。

2.2计算各个因子变量之间的得分

成分的分析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将各个公因子表达为各个变量的线性形式,由成分得分矩阵便可计算出主因子得分和总得分,如表4所示。

2.3分析结果

从综合排名看,郑州市、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信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商丘市、新乡市、安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开封市、濮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适中;焦作市、三门峡市、漯河市、鹤壁市、济源市、驻马店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郑州市之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主要源于它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教育经费、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比较多,资源也最为丰富,所以郑州市成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快的城市是应当的。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近年来发展很迅速,增加了很多旅游景点,提高了其经济发展质量排名。而三门峡市、焦作市、济源市等占地面积较小,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等原因都造成了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3提高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积极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衡各个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比如,对于发展较弱的企业或地区设立专项扶持机制,避免各行业间的差距过大,帮助一些优质企业兴起;对于发展较为突出的企业和地区,提倡互帮互助的精神,使各行各业之间实现共同发展。

3.2重视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对于创新创业高度重视,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对于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想要创业参与到发展创新中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一定的免利息或者低利息的贷款支持,以鼓励优秀的物流人才参与其中。

3.3积极宣传绿色观念

现如今,河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人对绿色环境的观念还一无所知,想要发展绿色环境,人们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绿色环境的观念,小到个人大到企业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改变人们对绿色环境的认知,认识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和绿色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3.4积极推进我省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我国面临着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些产业。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各产业之间出现了很不平衡的局面。农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却远不及大多数省份,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使我省各产业间协同发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4)

2、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发展质量

3、质量新水平发展新转变

4、夯实质量安全基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夯实质量安全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6、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全面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7、抓质量,保增长,促发展

8、质量就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

9、质量诚信是企业的信誉和生命

10、讲求质量诚信,践行社会责任

11、质量关系你我他,涉及个人与国家

12、提高可靠性,质量上台阶

13、创造高质量,奉献高质量,享受高质量

14、抓质量,讲诚信,树品牌

15、质量缔造品牌,品牌提升效益

16、关注民生,重视质量

17、共筑质量大堤,共享和谐生活

18、坚持以质取胜,推动科学发展

19、重视质量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20、奉献优质产品,构建和谐社会

21、质量在我手中,用户在我心中

22、坚持科技创新,发展自主品牌

篇(5)

【观点】

观点一:“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观点二:如果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观点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对话】

更高质量=找份好工作?

记者:就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表述备受社会关注。人们想知道,“更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什么?

信长星: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总体要求,报告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具体要求都是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展开的。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那么,“更高质量的就业”究竟是什么样?如何理解其内涵?

信长星:对这一问题,我也还在学习思考过程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十报告中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宏观层面讲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记者:提起“更高质量的就业”,有人认为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对此,您怎么看?

信长星:党的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这样一个就业总方针下,针对整个就业工作的总要求。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要去“推动实现”。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发展,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创造。

十报告同时还强调,“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常言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劳动者人尽其才。

质量和数量,哪个该先抓?

记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们还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

信长星: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们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从国内看,经济增速趋缓,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劳动者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

记者: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就业数量的增长,每年会确定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如今,在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的前提下谋求“更高质量的就业”,该如何处理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

信长星: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应当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并重,让“量”与“质”协同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过去、现在和将来,解决好就业问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

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也是先要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失业率较高,大量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就谈不上提升就业质量。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那么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我们要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共同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

就业上台阶,有啥好办法?

记者:在未来一段时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推动?

信长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

从就业工作的角度讲,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千方百计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有效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工作,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

篇(6)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无锡的产业结构加快调高调优。无锡作为经济大市,经济的“底盘”已经较大,推动无锡经济发展,既要进一步做大总量,更要加快做优结构、做强动力、做高效益。要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无锡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向现代经济强市跨越。要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大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相互结合,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推动无锡的实体经济形成更为明显的领先优势、比较优势、特色优势。要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既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更多企业掌握技术“杀手锏”;又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消除产学研各自为战现象,健全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十八湾”,真正形成产学研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全面增强创新驱动力,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要坚持以现代金融为保障,大力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功能多样的融资支持,努力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要以建设无锡人才新高地为目标,大力推动“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的实施,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创新驱动、产业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无锡的改革开放不断拓深拓广。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无锡走过了持续发展进步的4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对无锡的改革开放再谋划、再部署,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鲜明的正向激励,推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努力在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子、取得更大突破。深化改革关键要加快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重在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的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完善“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有效突破工业项目施工许可等难点环节,推动江阴县级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取得先行先试成效,努力以一流的制度供给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行稳致远;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开放关键要拓展发展空间,重在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抢抓对外开放机遇,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引资引智引技,实现产业发展中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同步提升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通过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支持柬埔寨西港特区加快发展,增强利用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更多更好分享全球化发展机遇。

篇(7)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实践是由发展理念引领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不能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必须转变自身观念。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制定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考核体系,细化目标举措,考严考实,考出实绩实效、考出发展热度。继续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主线作用,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做强龙头企业,壮大主导产业

经济的发达程度,往往取决于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高度与实力。必须培育龙头型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培育未来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高质量发展中抢抓机遇,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形成区域性创新高地。

构筑高水平创新载体,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效能。着力打造一批以高新园区、科技综合体和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汇聚创新元素、凸显创新实效的高水平创新载体,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及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加大科技产业综合体和众创空间建设,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形成助推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激活创新“因子”,推动更多企业掌握决胜市场的“杀手锏”。注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积极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企业家,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创造性。

设立重大成果转化专项,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创新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以创新为动力,在前沿科技领域设立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推进更具引领性的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更大力度地推进市场化的创新,培育更加强劲的“新动能”。 

探索外向经济新模式,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积极探索跨境电商、跨国供应链整合等新业态,带动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使对外贸易成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空间、新渠道。

注重人才集聚,形成人才方阵

无论是发展实体经济,还是加大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代金融,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高质量发展中抢抓机遇,要以“招才引智”为抓手,筑牢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

围绕各类创新载体,有针对性地招才引智。主动出击做好人才引进,重点招引培养顶尖人才、双创团队、领军人才以及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重点引进培育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创新创业团队。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高品质建设高校园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发展,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项目落地,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融合,把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诸多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

篇(8)

高质量就业是有效率的、有创新能力的、能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公平的就业。具体而言,高质量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促进高质量就业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下面笔者就促进高质量就业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我国就业质量不高

就业,一直是我们关注的民生问题,党和国家为此出台了一些政策扩大就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同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同高质量就业的要求相比,我国的就业质量亟待提高,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结构性失业突出

虽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新兴产业对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量最大的是年富力强、技术熟练的高技能人才,而从供应结构来看,新成长劳动力当中,大中专毕业生占了大多数,大部分缺乏专业技术技能,技工院校培养的技工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大、技能低也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虽然产业转型升级会带来大批新的岗位,但劳动力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转换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其间必然伴随着结构性失业。

(二)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

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一方面用工单位招不到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难主要体现在新毕业大学生群体和下岗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群体由于数量大、专业大众化、缺乏实际技能和就业期望值高等因素,造成部分大学生无岗可就和有岗不就。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由于年龄大、技能低,再就业难度大。求职人员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部分企业工资待遇偏低、企业用工条件与求职者期望有差距造成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部分求职者对企业工作环境和工资报酬有了更高要求。在同样的薪酬水平下,如今许多人更愿意选择“出力少”、“待遇高”和“比较体面”的工作岗位,一般性岗位则少有人应聘。尤其是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喜欢留在城市,愿意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企业就业,不愿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基层就业,薪金虽然也是他们考虑的一大因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个人喜好、满足自我需求则被许多人所看重,“归属感” 和“幸福感”更重要。

(三)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

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不完善;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欠薪、随意克扣工资的现象没有杜绝;劳动合同覆盖率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流动性较大行业的企业合同签订率不高;社会保险覆盖面拓展不够,保险金水平偏低;个别高危等特殊行业必要劳动保护缺失,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时有发生;部分用人单位劳动环境差,威胁劳动者职业健康,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难以实现。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我国就业立法现状来看,我国就业立法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一方面,至今尚未出台一部专门的高质量就业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缺少可以对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详尽规范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存在明显不足,比如,现有的法规主要涵盖就业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而关于就业促进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充分,尤其是十首次提出的高质量就业,在法律上是一个空白。

二、我国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作为发展的优先目标。尤其要特别注意不能只重规模轻质量,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提升,保持就业促进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由于第三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依靠第三产业发展来扩大就业规模。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中扩大就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2、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由于调查失业率比登记失业率更加准确和科学,可以更好地反映失业情况。因此,各级政府可以自上而下的开展失业率实时监控,为决策者提供参考:首先要研究建立失业预警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失业的流量,避免或减少企业用工岗位流失,降低失业人员结存总量;其次,要完善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管理,健全经济性裁员报告备案制度,全面掌握就业和失业人员的流量、流速、流向;再次严格控制企业批量裁员,加强对批量减员企业的行业分布和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用工服务。最后要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做好帮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政策储备,积极开展预防失业工作。

3、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石,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实现高质量就业核心应该是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可以制定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要帮助中小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从而带动更大的就业量。

4、坚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源。劳动者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还能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社会就业总量的增加。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调查,一个个体户平均可以带动两个人就业,一个创业的小企业可以带动13个人就业。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百人拥有4―5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3个,而我国仅仅为1.2个企业。通常,1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4人就业。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在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中,希望创业、愿意创业、敢于创业的人数也比较少,城镇居民创业意愿不到5%。因此,要鼓励创业,坚持将促进创业与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针对经营成本上升以及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兼顾行业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保护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创业企业扩大就业规模。

(二)营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

1、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打破就业地域和户籍限制,让所有的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平等享有就业权利,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要以政策的形式保证每个就业者的真正实现就业机会平等、就业待遇平等和就业安全保障平等,并享受平等的就业服务。

2、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给予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创业扶持的优惠政策。实现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强化进城务工的农民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性公共服务。尤其要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充分享受公共服务,保障进入城市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其就业质量。

3、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群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到中小微企业就业。通过政策扶持帮助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健全就业帮扶工作机制,采取鼓励企业吸纳、鼓励灵活就业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4、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就业立法,通过完善和健全的法律体系来强化就业保障,这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最根本和可靠的做法。要制定并推行促进企业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的法律法规。

(三)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实现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1、完善教育培训体系。要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其适应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进城工作农民的生存技能,解决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对城市生活充满信心。

2、提高培训质量。就业培训要注重培训质量,不能“走过场”,加强对培训后的监督工作。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增加培训后的就业率。

(四)构建更和谐的劳动关系

1、转变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观念。用人单位要顺应就业形势发展需要,适应就业形势转变,可以在提高工资和服务水平、加大福利待遇落实及统筹社会保障上下功夫。对于部分求职者,对企业工作环境和工资报酬有更高要求这一现状,既要引导,也要加强教育,让求职者适应形势,适时转变就业观念。从而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达到双赢。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做好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衔接,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和异地就医结算工作。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做好城乡居民、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把就业失业登记作为参加社会保险的首要条件,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配套联动。强化就业与最低生活保障联动,加大对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扶持,鼓励就业。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3、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劳动合同法》,开展规范劳务派遣专项行动,依法保障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权利。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每年开展两次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督促用人单位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及时发现、受理和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建立健全企业、镇街基层调解组织和市、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

4、提高劳动者职业幸福感。落实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权利,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努力实现劳动者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劳动者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9)

2015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宣传标语口号

1、质量提升 标准引领

2、推动"三个转变" 建设质量强国

3、打造经济升级版 实现质量强国梦

4、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推进质量诚信社会共治

5、重视质量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

6、质量检验客观公正 服务企业 引导消费

7、增强质量意识 培养职业精神 践行核心价值

8、推进质量发展 助力产业升级

9、提升质量调结构 增长效益促转变

10、品质引领新常态 共筑质量强国梦

11、适应经济新常态 实现质量新跨越

12、传递质检信任 引导质量消费

13、更高质量的发展 更高品质的生活

14、夯实质量基础 共建质量强国

15、建设质量强国 共创美好生活

16、共建质量大业 共享发展成果

17、坚持以质取胜 打造中国质量

18、推进质量共治 开创质量时代

19、强化质量效益 服务转型升级

历年全国质量月活动主题

2015年:迈向质量时代 建设质量强国

2014年: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

2013年:打造经济升级版 实现质量强国梦

2012年:宣贯《质量发展纲要》 推进建设质量强国

2011年:建设质量强国 共创美好生活

2010年:抓质量水平提升促发展方式转变

2009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全面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2008年:质量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2007年:质量安全共同的责任

2006年:创新提升质量名牌促进发展

2005年:奉献优质产品构建和谐社会

2004年: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

2003年:坚持以质取胜提高竞争实力

2002年:讲诚信保质量

2001年:新世纪新质量新生活

2000年:质量——新世纪的呼唤

1999年:创造高质量迎接新世纪

1998年:质量振兴人人有责

1997年:让《质量振兴纲要》深入人心

1996年: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向集约型转变

1995年:质量——名牌——效益

1994年:向质量要效益

1993年: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迎接复关

篇(10)

近几年来油田企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质量管理工作是摆在施工方面的重要课题,基层生产单位是施工质量管理的终端。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规章制度,都要通过基层来落实和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企业逐步认识到: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质量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开阔管理思路是前提,注意专业队伍的基础建设是根本,综合运用经济技术,宣传学习等手段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实现综合经济效益。

一、转变观念,提高质量效益意识。

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在施工中就是要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在长期的施工中,虽然讲质量,抓质量,但有的人对施工质量的认识不够深刻,片面追求施工速度,追求工时,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我们无关,那是领导的事,只要完成工作任务就行,在施工中马虎凑和,只是做表面文章,没有触及到实质,不按质量要求进行施工的常常有之,遇到检查抓一抓,没有检查瞎凑和,使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返工,增加成本投入。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坏习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度,减少返工,降低消耗,增加效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干部职工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学习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使每个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为质量负责的思想,形成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施工队伍,以良好的信誉和施工质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二、加强基础工作,严格质量管理,促进经济运行的提高。

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应当从三个方面去努力。既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业务建设和基本功。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与质量管理网络。积极开展“QC”活动,严格操作规程和工艺设计要求,加强现场管理,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严格执行施工“三环节”(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完工交井)的质量控制。清除质量隐患,积极开展好“三工序”活动(爱护、监督好上工序,干好本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基层队干部是施工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对违反操作规程和工艺要求的现象要敢抓敢管。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为提高施工质量尽职尽责;其二、就是在职工队伍中由于质量教育与业务技术培训跟不上,使干部职工对施工质量标准要求,认识浅薄,从而影响了施工质量。为此必须进行质量教育,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是提高质量的前题,使每个职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施工。很多事实证明,文化技术素质差的职工队伍不懂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技术,就不可能提高施工质量,盲目地进行施工,造成质量事故,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所以说,职工技术培训教育要持之以恒的、下大力气去做;其三、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是提高施工质量的保证,在施工中还存在着许多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现象,必须坚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结合自己的施工特点,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管理网络和工序质量控制点。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要求进行工序检验,把好施工工序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工序出现。造成把关不严,检查不细发生的质量问题,出现工序返工,成本的加大投入。其四、加强施工现场“三标“管理。施工现场的好坏与施工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场管理差或环境条件的影响,造成施工质量差的因素很多,我们应在抓质量管理的同时,抓好现场“三标”管理,以促进和提高施工质量。

三、充分利用QC小组活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QC小组活动是紧紧围绕企业方针目标和所在岗位班组的问题点,以改善管理为主,以预防和改进目标,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QC小组活动是全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依靠群体的力量,互教互学,讨论研究,针对问题点,出谋划策,进行解决。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忽视QC小组的作用,就会使其难以开展或活动不正常。只有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对促进QC小组的活动才有帮助。在我们生产经营活动中质量管理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影响着施工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QC小组活动就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点集思广益,发挥小组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增加综合效益。在我们的质量管理中要充分利用QC小组,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和合理化建议,并采用各种形式诱发职工的积极性,为提高施工质量和降本增效献计献策。加强质量监督,严格奖惩制度及整改措施、坚持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做到事前预防,每道工序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序行为,立即停工整改,并追究责任者的责任。对违反操作规程和设计要求的现象毫不留情,严肃处理。在施工中要运用QC小组,认真扎实地开展活动,对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无效井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指定对策,加以改进,减少无功作

业,降低成本支出,以优质的施工质量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四 、结束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真正把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与本职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扎扎实实地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使我们的施工质量有明显的进步,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 电气工程预算 下一篇: 科研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