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7:20: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农业行业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低碳经济在最近几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经济发展的热语。对于低碳经济,一般来说,就是以技术、制度和思维创新和变革为途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趋向,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借此确保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简单地说,低碳经济就是在尽量减少污染的情况下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以便既能为当今人类提供比较充分的生存保证,也能给后代人留下青山绿水。提起低碳经济,一般人会想到烟筒高高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制造业、造纸业、化工业,对于农业企业往往认为问题不大,进而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于农场型现代化企业而言,低碳经济提出的挑战或揭示的问题更为严峻及急迫,下面从必要性和严重性两个角度论述:
1.从必要性方面来看。目前的农业是以机械化和化学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尤其是在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农场型现代企业中,无论是小麦、水稻的种植还是鱼、猪的养殖,都对机器设备、农药、电力设备等工业品投入有相当大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工业品,现代农业企业无法发展。而这些工业品的存在及其应用又不可避免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进而对水体、空气甚至土壤都造成严重污染,形势严峻,这为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不容无视的现实基础。
2.从严重性方面来看。虽然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期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大,但对于低碳化发展而言,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农业企业涉及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及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化及可选择性不同,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是硬性的,是不可短缺的,粮食、蔬菜、鱼肉等在根本上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不具有替代性,尤其是水稻和小麦这样的主粮,任何其他物品是无法取代的。二是范围广阔的农村。在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因为有广阔的农村作为稀释污染程度的纵深,人类依旧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广阔的农村也普遍被污染了,人类就面临着没有退路的危险。可见,农产品和农村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的意义是根本性的,而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偏偏涉及这两个方面,这决定了其低碳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意义
基于如上所言的迫切性及严重性,农场型现代企业除了低碳化发展外没有第二选择。农场型现代企业低碳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自身产生的碳排放及相对应经济效益量度的测量,对此从单个农场型现代企业角度来看,最佳路径是推行低碳财务管理,其行为要素之一是彻底、准确而科学地推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所谓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给出的定义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① 通俗地说,环境成本就是特定企业为了缓解正常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所需要的费用,是企业组织关注环境问题最直接的表现。
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环境成本信息主动、及时而真实地披露是对于其低碳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标志。农场型现代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标语及文件中,而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对此,最关键的表现莫过于敢于并主动在预算中为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安排转型资金,并据此支撑形成体系化的措施,确保预算执行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定期向外界主动披露相关预算执行情况和环境成本信息,确保低碳化发展名至实归。其次,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保证。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也是相关部门及民众监督企业是否彻底落实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着眼点之一,更是环境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外界可以通过评判、监督、审计其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真实性、充分性及合规性来审视该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情况,防止某些企业弄虚作假。在这种倒逼的压力下,企业管理层将会充分考虑企业信誉风险及政府部门相关处罚带来的资金损失甚至被关闭停止运营的风险,会更自觉而主动地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确保其低碳化发展措施得到落实。
三、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
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条目,可以借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7年通过的《环境信息公开的办法》①的相关规定,结合农畜业的特色及特定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来说,一般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为避免、缓解污染而产生的费用支出,比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过程中基于环境要求整改畜禽舍结构及设施、对养殖区进行消毒杀菌、通过沼气厌氧发酵等技术处理粪便等措施产生的费用、物力及人力成本。
二是企业委托给社会公共管理负责部门处理相关污染问题产生的成本,比如每年付出的水资源费、猪场排污费、绿化费等,该成本主要以费用为主。
三是企业运转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损失。任何企业都会产生适当的资源消耗甚至污染损失。前者一般由相关部门通过碳足迹核算解决,后者一般由因此造成的政府环保违规罚款等损失来衡量。
四是环保机构设置产生的成本。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大多数企业均设置了一定机构或者专门岗位负责环保问题,会产生一定额度的管理、薪金及所负责环保设计的购置、折旧费用。
五是企业承担相关社会责任产生的费用。农场型现代企业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在特定农村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作为典型企业公民会主动协同地方政府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会产生捐款、捐物、技术支持、排污咨询等方面的成本。
六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企业发展成本。类似情况会使其面临信誉风险,地方相关部门可能会依法作出有关惩罚,这从根本上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带来的预期成本。
七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社会成本,包括周边被污染地域的民众在健康、饮食等方面损失及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治理相关问题付出的代价。
八是企业在用材林、生态林等方面的支出,包括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每年的更新和维护支出。
四、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模式及其选择
对于如上成本的披露模式,目前国内外没有定论,一般而言包括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常规财务报告中增加相关信息,这种模式比较简练灵活,重点显示关键信息,不过缺乏全面性。二是独立报告模式,这种模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全面而系统,不过不利于受众快速把握核心内容。应该说,如上两种模式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甚至都谈不上绝对完美而合适。其实,对于特定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及频率选择方面应该在充分考虑如下几种方面的基础上灵活动态把握。
一要考虑企业规模因素。一般而言,规模大的公司在治理、管理及财务运行等方面比较复杂,涉及的利益分歧比较大,往往也是的重点,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二要考虑所在地域因素。在不同的地方,环境基础、承受污染的程度、民众及政府关注度不同,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经营的企业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三要考虑股权情况因素。在股权方面起作用的有两点:一是股权结构的复杂程度,股权相对单一的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低,反之则要求高;二是国有股所占比例的高低,国有股基于国有经济的特殊性,需要在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方面起带头作用,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详细程度、标准额度等方面的要求高。
四要考虑企业能力因素。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需要一定的企业能力为基础,否则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里所涉及的企业能力主要有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能力,其中前两者是决定企业披露企业环境成本信息频率和水平的根本因素,后者通过影响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制约具体披露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淑芳,胡伟.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 会计研究, 2005(3).
[2] 许家林,王昌锐. 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1).
[3] 伍飞英,罗虹. 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13).
[4] 杨桦. 我国环境会计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 2010(2) .
[5]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6] 王小红,高民芳,宋玉. 低碳经济下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J]. 会计之友, 2011(20).
[7] 李晓花. 低碳时代的环境信息披露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
[8] 李.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2)现代农业规制下的生态旅游优势。这种模式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混合体,它的产品既是农产品,也是旅游产品。现代农业广泛采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无土栽培、农业生态和环境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它向游客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技术。它是集科研、观赏、度假、生产、加工等于一体的,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最为明显。在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游客可以欣赏农业景观,还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农民生活。现代农业视域下的生态旅游具有农业生产的特点,它所生产的农产品都是绿色健康的,可以让旅游者能够食用到最新鲜和最健康的原生态食品。
(3)发展前景预期。从客源分析,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融合的旅游模式主要是以城镇人口为主体客源市场,城市人口越多,提供的客流量也就越大。休闲、饮食、文化的消费需求都可以在对农业和农村的生态旅游过程中得到实现。因此其客源市场较为宽广。从政策环境看,现在许多城市和地区,无论从旅游道路交通和硬件接待设施等来衡量,还是从服务水平、政策导向等软环境来看,特别是政府制度安排来说,都为现代农业视域下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类似成都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较好,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指导下的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2实践层面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都在开展相关的实践,尤其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有效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但从总体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一方面,总体发展规划不够全面,行业发展政策引导不力,还存在着一些产业发展的自发行为,开发理念落后、决策不力;另一方面,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重点不突出、项目雷同,尤其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从产业结构与产品质量分析,该模式的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一二三产业结合不紧,产业及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内涵。
3对策与建议
(1)高端理念引领规划布局。要充分认识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探寻内在规律,结合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采用较为合理的措施,促进旅游同自然、文化、环境融为一体。在编制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重视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生态旅游要将农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融入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来,开发出各种内容丰富、农业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一、引言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产业,其长期以来一直是资源消耗最多、生产效率最低的产业,导致与之相关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处境都居于劣势,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来,伴随社会水平的发展,农业部门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而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业规模扩大、供应链延长、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增加、分工日趋细致而市场并不完善等原因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食品不安全、市场不稳定、流通环节多和流通成本高、营养和健康等。针对这些问题,新型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源于对这种新型农业模式的巨大前景预期,在市场发育不足,因长期为工业化、城市化输血而资源短缺、发展滞后的中国农业,也得到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和重视。
褚橙、柳桃、潘苹果――随着一批名人参加和资本的投入,农业一时间仿佛顿成营销推广的秀场和资本运作的戏院。然而,从市场经济的逻辑出发,正视资本逐利的本性及其灵敏的市场嗅觉,就不难明白,这是市场自发促成的结果。一方面,基于食品安全环境的现状,人们对食品健康、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巨大;再一方面,农业自身的资源及发展潜力,可以为资本投入提供明确的盈利预期和长远、持续而稳定的利润来源。另外,各级政府针对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在竞争激烈、增长乏力的行业市场寻找出路的沉淀资金,无疑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褚橙柳桃”新型农业模式
(一)事件介绍
褚橙、柳桃、潘苹果,这些网络中炙手可热的新词吸引着广大网友的注意力,一是名人效应,二则一种新的模式。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潘石屹利用自己的个人形象资源无偿代言,为家乡推销苹果,为“潘苹果”。褚橙亦为“励志橙”,从褚橙到励志橙,讲了切合时代脉搏的励志故事,一个85岁老人在跌倒之后二次创业的励志故事,这种讲故事的背后,是农产品营销的一种创新。联想控股斥资数十亿元投资农业,并从水果入手,以柳桃打造品牌,由于凝聚着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期许,“金艳果”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良心果”的说法由此而来。在食品质量安全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在现代人对文化及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当下,消费者很看重这种对质量细节、食品安全及励志精神的追求。联想继而推出猕猴桃与昔日“烟草大王”褚时健种植的“励志橙”一起的“褚橙柳桃”组合装,内含2.5公斤顶级“褚橙”和2.5公斤顶级佳沃金艳果,售价在300元左右,售价虽高,市场反应却很好。这是农业作为一个长期存在却一直发展有限的产业的一次华丽亮相,以农业为题材,借助故事或者事件加以炒作,进而达到营销推广的效果,是褚橙、柳桃、潘苹果等热点事例的共同点,也是现代农业新之所在。
(二)“褚橙柳桃”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新思路
同样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农产品,“褚橙柳桃”却可以引人注目,受消费者格外追捧,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探其究竟,源于以下几点。
1.产品品质控制好,值得信任
名人涉农,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与个人与公司的名誉、信用紧紧捆绑在一起,为此他们格外在意质量细节。“褚橙”是冰糖脐橙的一种,云南特产橙类,以味甜著称。不同于其他冰糖脐橙,“褚橙”每棵果树只留240~260朵花,既控制产量又保证果实能够吸收足够的阳光和养分;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肥,都是用特制的有机肥。“柳桃”即“金艳果”果长且成圆柱形,美观整齐,肉质细嫩,风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特耐贮藏,远优于国内其它猕猴桃主栽品种,“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是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许诺,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
2.会讲故事。以“褚橙柳桃”为例,他们背后都有段受人关注的故事
褚时健和柳传志,一个是宝刀未老的80多岁创业者,一个是中国企业元老级的人物。他们曾经或者依然成功,在人生的谷底或高峰开始“务农”。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他们的经历本身都是一个好故事。现代消费者需要这样的故事,他们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励志故事的认同。故事主角的个人魅力是其成功传播的核心价值所在。
3.新颖的营销方式
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当前最热门的推广销售渠道。同时,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就是创意。去年“褚橙”刚开始销售时,因为王石在微博上对褚时健的评论,一下子让“褚橙”成为“励志”的代名词,很快卖断货;其次,“打包销售”也是一种叫好叫座的方式,实现了名人“1+1>2”的效应。2013年,为了拉近褚橙与年轻人的距离,做了一系列的策划,在微博上征集当下的流行用语,印在褚橙包装盒上;邀请蒋方舟、韩寒等人参与拍摄“中国青年励志榜样”系列视频,同时,向微博达人赠送褚橙做体验式营销等。
4.产品的销售渠道控制
据了解,目前,佳沃(联想控股旗下的农业板块)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是通过电商、中高端的商超、水果的连锁专卖店以及团购和大客户四个主流渠道供货,包括麦德龙、沃尔玛、BHG等中高端超市。高品质的产品面向高端客户,从而可以把销售渠道定位于海外和大中型超市,这是准确定位并实施市场控制的关键。
(三)新模式的优势总结
“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是“褚橙柳桃”不愁卖的关键。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时代,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营销模式。“褚橙柳桃”正是满足了这两点。
1.对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来说,价格低廉已经不再是他们购物的主要推动力,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将褚橙打造成励志橙,则是抓住了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最高的文化及精神需求,随有网友调侃到“您吃的不是橙子,是励志的人生”。褚橙和柳桃背后都有一个名人,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其实也在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的人生故事的认同。因此尽管名人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高,但至少他们给消费者一个“不惜代价,也要做好质量”的印象,因此消费者愿意埋单。
2.2012年褚橙进京的事件营销成功后,今年则是通过“80后致敬80后”以及“褚橙柳桃”两个主题持续的制造媒体的热点,利用网络等营销手段持续的传播和扩大。这样做的实质就是将原有的市场价格曲线往扩大市场的方向位移。如下图所示,实线为理性的市场价格曲线,褚橙的市场定价是10-14元一斤,比普通的橙子贵3-5倍,这种高品质橙子的市场规模自然比普通橙子小,但是通过营销的手段,扩大消费者在购买橙子时的文化需求,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就变成非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图中虚线),也就扩大了市场需求。
3.不同于传统农业,名人跨界打造的现代农业有浓厚的互联网基因,除了借互联网进行宣传扩大影响,通过电商直接网络销售也是其一大看点。随着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的快速渗透,用户购买习惯在改变,传统农产品纷纷触网是顺应大势。农产品搭上电商顺风车后,一来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需求,二来能砍掉中间无数个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和流通成本。
(四)“褚橙柳桃”对新型农业发展的启示
“褚橙柳桃潘苹果”的事例告诉大家,“农产品现在进入了一个营销的时代。”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产品一直存在,如今要改的是它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思维。这些利用名人的故事营销最大的成功,也可能是对农业最大的助益,是颠覆了传统农业的销售模式,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价值体现提供了升级换代的支点。但同时,事件营销这种常见的市场推广手段在农业题材上取得轰动效应,也凸显了农业在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状况。而这种落后面貌的改观,仅仅靠名人的背书和资本的介入显然不够,而需要数量庞大的中小农户的成功转型为基础。
“褚橙柳桃”的走红固然堪称亮点,但在考虑到中国农业巨大的体量以及存在的问题时,也不乏启示,细究其竟,必须看到它们中的多数仅仅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单纯的投资层面以及经验观念的引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目前的成就也多集中在营销推广上,往往难以为资源短缺者效仿,未必能够切实普惠广大中小农户,实际意义有限,甚至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营销炒作。以励志故事获得市场成功的褚橙为例,褚时健高龄创业成功令人赞叹敬佩。但也应该看到,他在创业之前已经是传奇人物,所拥有丰厚人脉和资本资源,非他人可以具备;他将自己多年从事烟草业的经验和模式,克隆到橙子的种植上,这种个人风格鲜明的成功路径,在精神激励上效果强烈,但在现实层面难以复制,也就不可能依葫芦画瓢似地加以推而广之。
三、现代新农业发展趋势
对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新农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总的来说是科学种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能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防止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产品差异化,创立独特的品牌。现代农业的产品需要具有较高的市场辨识度。与过去不同,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应该定位清晰,差异化战略在各方面都要能有所体现: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等。
(三)全球化视野、全产业链控制。这是现代农业投资特征之一,综合利用国内外好的农业技术、品种、管理等,实现投资者与当地农场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和农民、农场主相互合作,实现品种、农业技术、产品标准、农资农具、品质监督、销售渠道的统一,做出具有高品质、安全的食品,打造出品牌。如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项目的风险,并获取各产业链的赢利点,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商业模式创新。近些年来现代农业不断涌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农产品示范生产+会员制及配送模式;农产品连锁销售模式;“褚橙柳桃”的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模式等新兴商业模式都取得了成功。不难看出,新农业的一大特质是B2C,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营销,压缩渠道,直达消费者。未来的新农业,其模式玩法也必定是互联网似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即新农业的网络化,物流智能化。
四、中国现代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面临的问题
基于前述分析,未来新型农业在许多领域存在潜在投资机会,“投资农业就是投资未来”已经成为行业人士的一致看法,现代农业也显现出“前景无限”的魅力。不过,真正的农业投资现状却不容乐观,依然有许多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
1.农业自身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人均农业资源的匮乏,农业耕作技术的落后,分散而高能耗的小农经济业态,依然是未来农业增长的一大瓶颈;城乡差距的鸿沟、农民收入不足,而且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益,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土地确权不到位,不能使得农民从土地获益。
2.缺乏现代市场化营销理念。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受到自给自足到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固有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市场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销售方式并未带来太大的质的改变,农业模式的发展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滞后。
3.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市场并不缺少农产品,只是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越来越少。优质产品的缺乏是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解决办法
1.没有什么行业比农业更需要高科技,从育种、种植、检测、灌溉、除虫一系列都需要运用物联网、信息化等高科技。借鉴“褚橙柳桃”的生产模式以解决农业自身基础薄弱的问题,将高科技有效的运用于农业,则需由传统小农户模式向现代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变成能够科学养殖并且有规模的家庭农场形式。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让投资者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投入资金,进而借助充裕的资金对生产技术及营销模式等进一步发展创新。
2013年11月召开的“三中全会”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两个鼓励:一方面,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同时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流转、抵押等权能。这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态度,也给了有意投资于农业的大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
2.为消费者打造独一无二的质量保障和信誉体系,是现代农业很大的盈利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的确是一件耗时耗力且投资回报慢的行业,保证产品质量、还可有追溯是农业长期获利的保障。联想的“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褚时健十年磨一剑的“褚橙”都是这一关键的体现。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结合的高效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互补,走出特色,走出创意。同时克服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交通、大规模培训以及农产品安全认证等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障碍。
五、结论
总体而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新型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农业在面临巨大转型压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潜在投资价值,从市场到政府,新型农业都成为了新时期的热点聚焦,农业发展的大时代已经到来。现代资本应该有效运用高科技,抓住时代机会,投身于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获得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2]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12.
[3]檀学文.新型农业模式如何体现未来方向[J].绿叶,2012.
[4]阮宇娥,余自敢.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资价值及潜在机会分析[J].产业研究,2012.
[5]邱凌云.市场控制能力:现代农业面临的难题与探索―以中新农业猕猴桃项目为例的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2011.
[6]金莲,王永平,刘希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
[7]薛任君,熊楚才,丁新正.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2010年4月14日~23日,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赴四川、山东两省考察调研,学习当地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验。通过考察了解了两省在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模式和具体做法,如下几点值得陕西借鉴:
一是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成都市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截至2009年底,全市农用地流转面积285.6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0.5%。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195.6万亩,占农村流转土地总面积的68.5%。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全市2009年农业增加值比2002年增加一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1.1%。山东省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目前,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514.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71%;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万余家,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14.3%。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7100家,销售收入8600亿元,创汇99.81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创汇的1/4。规模经营使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使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是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应因地制宜。农业规模化经营不能拘于一个模式,不能一刀切,必须适应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四川、山东推行的情况看,有数千数万亩规模的大农业,有“一村一品”规模的特色农业,也有一二十亩规模的家庭农场式的精细农业。从形式上看,有成都市三圣花乡的“大园区、小业主”模式;郫县战旗村的“土地入股,村企合作经营”模式;山东寿光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希森集团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宁阳郑龙村的“土地量化入股,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三元朱村乐义蔬菜示范基地的“农户家庭经营,区域化规模种植、公司社会化服务”模式;以及种植大户租用、家庭农场、土地银行、土地托管、调剂互换等多种模式。
三是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大有可为。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从传统农业剥离出来的现代农业,“是一片没有竞争、合作共赢的广阔蓝海。”他们抓住成都三圣花乡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发展的机遇,2007年投资1300余万元,建设占地167亩的多功能生态花卉科技示范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成都花卉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种苗育苗商之一。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看准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商机,投资20亿元发展土豆种植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净利润6亿元。这些事例都表明,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新农业就是其中的重点之一。
新农业缘何火
早就有一些嗅觉灵敏的风险投资人,开始“下乡”探路。2006年5月,红杉资本首度进军农业领域,向福建利农集团投资500万美元,以工业化的方式种莱,产品40%进入沃尔玛超市,其余则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
资本“下乡潮”在2008年开始加速。2008年,达晨创投投资5000万元,帮助神农集团建设养殖基地。同年8月,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股份。2008年12月23日,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KKR获批向蒙牛现代牧业投资1亿美元,与KKR同时八股的还有鼎晖投资。近期,包括法国里昂银行、美国大摩等在内的海内外投资商先后投资或参股中国的优质农业企业,培育广阔并且正在快速兴起的中国农产品市场。 市场相关数据显示,包括茶叶、果汁、红酒、花卉、蔬菜、鸡蛋、育种、疫苗、水产养殖、肉食品加工、豆制品加工、生物肥、农药、油脂加工等行业,都已经有海外资金背景的私募基金或风险投资的投资。
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清科集团研究中心咨询师张静宇解释说:现代农业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为支撑,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进行经营,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与销融为一体的社会化农业。其主要特征是生产规模化,工具机械化和产品市场化。
而对于新农业企业,作为本土VC人士、深圳深创投资公司总裁的李万寿,曾列出其必备的特征,包括:成规模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工业化的标准控制和生产流程,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创新,并最终能够建立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市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灵活调整产品结构,保持产品的高附加值,越做越大实现上市。
在中国,农业之所以吸引投资人,自然有着自身深层次的原因。资深风投人士杜枫作出如下解析:
其一是农产品的抗周期性。比如,“在金融危机的经济寒冬中,人们可以不买游艇、不度假,但是总不能不吃鸡蛋、不吃肉吧!”而金融危机下寻求安全保障的投资,被认为是境外资金加速下乡的重要原因。中国鼓励外商进行农产品投资,加上当前农产品生产水平较低也给了大的国际资本投入农业一个很好的机会。
其二是与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相关的特色农业、农产品在中国的商机。只要中国的国民人均收入在增长,这类农产品的消费就有望继续提高。“绿色”、“环保”已经成为新农业企业的核心概念,除了自身产品无公害、健康,企业更加注重对生产废料的再应用。如德青源,投入6000万建设一套鸡粪沼气发电的设备。虽然投入大,但是发电站除了供养鸡场的用电,还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经济效益明显:另外,发电站还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公司的长期发展问题,将成功的模式复制在其他地区。
其三是传统农业转型及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机会。中国目前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农业的组织形式、流通体系和服务体系都需要升级。、林权改革等关键政策的出台,喻示着未来不少投资机会。
风投为之着迷的新农业,利润究竟有多高呢?有关人士向媒体透露:以玉米为例,一些深加工后的产品附加值将比玉米原粮增值许多。玉米每吨的当地收购价格不到1500元,若是加工成玉米汁,每吨售价立即超过3000元。玉米淀粉,这两年价格同样在涨,如今达到2000多元;蛋白粉,价格在4000元以上。这样的利润率,足以让习惯了低利润率、跑量为主的制造加工业浙商们侧目。当然,农业的投资“不单单只是粮食领域”,一般进入内地投资并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企业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水、电、路、房、卫生都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一位企业家表示,“当然,如果当地政府去引导、启动得力,我们企业家就会事半功倍。”
因此,在中国农业整体的产业化还不够发达,且企业都规模较小,所以,新农业投资在中国有较大的扩张和整合的机会,加上政策层面的支持,大规模集中化、产业化的生产给农业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前景。
诸多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全球人口的增长、耕地资源的稀缺将使农产品处于全面的“牛市”。投资大师罗杰斯也反复强调,农业是未来几年最值得投资的行业之一,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
风投下乡热的背后,正是农业投资热的大趋势。
政策利好,瞄向创业板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发展现代农业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建设的重点,中央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未来农村主要的工作任务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2007~2009年间中央政府针对农业连续出台三个“一号文”,其中2009年1月《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着重指出2009年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增加良种、农机具购置等补贴,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重点支持高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化、优势农产品、畜牧水产业等领域产业及企业发展。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将直接惠及育种、农机具生产销售、规模化农业生产、畜牧家禽养殖加工一体化等企业。
同时,创业板的推出再次为现代农业企业带来利好。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今年7月已顺利上市,其背后“隐匿”的一批创业投资公司或将获得高额收益,其中占其总股本8%的达晨创投,将会获得超过700%的收益。创投人士认为福建圣农有标榜意义:“这是主板IPO重启后,第一个新农业概念的企业,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因而坚定投资新农业的决心,新农业同时也是即将打开的创业板市场备受青睐的宠儿。
清科研究中心咨询师张静宇认为,创业板将优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以及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企业上市,其中新农业属性涵盖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种子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循环农业。
他指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业资金需求逐年高涨,逐渐从生产延伸到产、供、销各环节,从一般农户延伸到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主体,单纯依靠政府资金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创业板主推“两高六新”企业上市,不仅能为现代农业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还能够提升农业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并通过上市农业企业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创投和私募股权资本投身于现代农业领域。
张静宇表示,风投界纷纷看好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机会,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从2006年加速了在农业领域中的投资。另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2~2009上半年间,共发生了69起创投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农业企业案例,涉及金额7.08亿美元:其中2006年以来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现代农业领域中的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快速增长,2006年一2008年三年间,年投资案例增加1.75倍,年投资金额增长4.15倍;2009年上半年受经济持续低迷影响,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收缩,农业领域的投资所有放缓,但投资金额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
不仅如此,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也逐渐拓宽,2006年前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还主要涉足于育种、奶业、肉类加工、化肥等农业领域,2006年以来投资领域已扩展至农机生产与销售、环保农药、花卉、林业、有机农产品种植、农牧渔产品深加工等其他领域。
在张静宇看来,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与退出渠道有着重要关系。
目前,沪深两市上市的农业企业有70多家,其中获得创投和私募股权机构支持的农业企业为3家,市场容量还很大。创业板重点扶持“新农业”领域企业上市的导向,增加了现代农业企业上市机会,一方面直接为现代农业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另一方面也将健全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农业领域中的“投资一退出一再投资”循环模式,引导更多创投和私募股权机构投资现代农业。
“近日,媒体披露创业板首批申报的95家企业中就有明月集团、四川光友、吉峰农机等7家现代农业企业。而与此同时,更多的创投和私募股权机构将目光转向现代农业企业,深圳创新投、达晨创投、智基创投、优势资本、赛宫、KKR等多家机构均看好现代农业,正加大在现代农业领域的投资力度。”张静宇透露说。
现代农业任重而道远
现代农业企业的崛起,有待提升综合能力。
张静宇特别指出,“目前我国现代农业企业还普遍存在经营管理能力落后、人才缺乏、产品科技化程度低、品牌意识不强、市场单一等问题,与刨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要求以及创业板上市条件相差较远。”
他认为,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整理的创业板首批申报和vC/PE支持的已上市农业企业的特点,现代农业企业至少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明确企业定位,形成独特优势。现代农业企业应结合其地域特点,发挥比较优势,确定企业的主导产业,并整合企业资源优先发展主导产业或产品,或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或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化经营:或优化销售模式,扩大产品影响等等,逐渐形成企业优势。
一、辽南某县级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1.辽南某县级市农业发展情况及生产特点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亿元,同比增长6%;地方财政收入(含基金)53.9亿元,同比增长41.1%。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3.7亿元,同比增长16.4%。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50万亩左右,畜牧业产值稳定在46.8亿元左右。果树面积26.03万亩,各种果树1200万株,水果年产量38.5万吨左右;林地面积255万亩,总产苗量6000万株;海洋渔业主要是海水捕捞养殖业,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93.1亿元,从业人员5万人,海域面积29.3万亩。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辽南某县级市工业的重要部分,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87个,其中出口企业67个,2012年出口额3.5亿美元,占辽宁省的30%,占该市所在地级市的70%。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5个,该市所在地级市级45个,带动农户18万户,户均增收2800元;养殖小区499个;“一村一品”专业村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70个,占该市所在地级市的25%。
2.辽南某县级市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到2012年末,辽南某县级市共有小微企业38,45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9个。按所有制性质分为集体企业6个,私营企业4,056个,个体企业34,365个;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农业企业586个,工业企业13,041个,建筑企业845个,交通运输企业7,181个,商业企业12,605个,住宿餐饮企业2,232个,社会服务企业1,966个。2012年这些企业合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8%;实缴税金19.6亿元,占财政收入的76.9%;企业从业人数280,469人,占就业人数89.8%。可以说,辽南某县级市的小微企业构成了该市实体经济的主体。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资料,2014年,辽南某县级市共有现代农业企业11486户,发放贷款156.55亿元。其中,家庭农场10692户、专业大户691户、农民合作社8户、产业化龙头企业53户、其他新兴经营主体42户。贷款最高额5000万元,最长期限3年,最高利率11.25%,最低利率5.6%。
1.银行多举措支持现代农业结构优化
据调查,银行采取多项信贷措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有效促进粮食种植、大棚栽培、水貂养殖、海参养殖与育苗等家庭农场经营结构调整。由此带动专业大户中的粮食种植、海水养殖企业实现规模发展。例如,村镇银行累计发放专业大户贷款金额35260万元,支持海水养殖大户XXXX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养殖海参、夏夷贝等,养殖海域5000余亩。农商银行支持的设施现代农业龙头企业9108户,贷款148460万元,实行最低贷款利率为7.7575%。
2.特定金融产品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坚持进村入社区的特色化发展的经营目标,本着小企业有大市场,小贷款有大作用,小银行有大作为,立足县域、深入乡镇、扎根村屯的经营方向,增强金融产品服务功能。资金投向坚持“快捷、多元、阳光、精细”,为了不耽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最大限度地优化信贷流程。凡涉农房屋、土地抵押贷款,手续完备,当天申请,三天内必须放款。率先在实行矿权、林权、山权、经营权抵押以及可循环使用贷款等信贷产品。如2015年1月份,一次性向XXXX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
3.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融资成本
调查表明,村镇银行发放的XXXX红松基地有限公司贷款月利率9.3‰,低于银行挂牌利率9.6‰。仅此一项可减少融资成本63000元。搭售理财产品或附加其他融资成本的条件,切实降低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4.延长贷款期限,满足生产周期资金需求
按照农作物的生产周期及经营周期,既发放期限在1年以下的流动资金短期贷款,又发放期限在1年~3年之间的流动资金中长期贷款,满足贷款户的需求。例如,村镇银行根据红松生长周期较长的特点,为XXXX红松基地有限公司发放1年期和3年期两种较长期限的贷款。
5.贷款方式灵活多样
采取灵活多样的贷款方式,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保证担保贷款、抵(质)押贷款的基础上,开办了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推出了党员贴息贷款、道德信贷、青年创业贷款、巾帼创业贷款、开立出口信用证业务等“量身定制”的特色信贷产品。例如中国银行开展“益农贷”、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发放贷款500万元用于XXXX食品有限公司用于水产养殖村。村镇银行支持的龙头企业达到17户,涉及水产加工、食用菌种植、肉鸡养殖等多个领域,5年来累计发放贷款30亿元。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放企业贷款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向农民发放了310多万元的贷款,用于支持农民71个高标准蔬菜大棚的建设,实现了每户平均拥有一个蔬菜大棚的目标,并且每个蔬菜大棚都有超过4万元的年收入。
6.与保险合作降低信贷风险
村镇银行与平安财险、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及寿险4家保险公司开展了业务合作方式,开办人身意外伤害险和抵押物财产保险业务。为降低现代农业信贷风险,采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借款人,必须参加人身保险举措。
三、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银行贷款缺乏风险补偿机制,贷款无保障
一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难以偿还贷款。如水产养殖业受自然风暴潮影响,沿海地区海上养殖、加工连续欠收,以及近年来的养殖疫情等,使很多农民遭受较大的损失,无力偿还贷款,对银行信贷资金产生风险和损失。银行对此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二是现代农业抗风险能力差,贷款偿还难度增加。如农村地区简单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产业化程度极低的小农生产,就很难应对现代农业给其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也给银行信贷和其他金融活动增加了风险。日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产业化组织如龙头企业等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经营规模过小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相对较弱的辐射能力,较差的抗击风险的能力,不是很顺畅的信息传播渠道,较差的市场竞争力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加大了信贷的偿还难度。
2.小额信用贷款无法满足需求
(1)小额信用贷款的规模难以满足需求
截至目前,比较重要的农村信贷形式有三种,即小额信用贷款、质押贷款以及联保贷款,在这三种形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小额信用贷款。因为小额信用贷款具有灵活方便、期限短以及金额小等许多适合实际需要的优点,能确确实实使农民从中得到很大的实惠,因此受到了农民热情的欢迎,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农业及农民这“三农”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其非常积极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尚存的不足。对辽南某县级市的调查显示,在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之前,绝大多数的贷款行都要求借款人提供百分之百的担保,从而导致高达83%的借款人因为无法满足银行的抵押担保要求而被银行拒绝贷款,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没有抵押担保”。固而在实践中,小额信用贷款所能满足的仅仅是农民购买种籽、农药和化肥等这些维持其简单再生产所产生的小额资金需求。
(2)小额信用贷款期限的短期性特点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上集约化、规模化、多样化,对贷款的抵押方式、贷款额度需求也不断提高,而且贷款的周期要求也越来越长,小额短期贷款方式不适应企业发展。
(3)可用抵押的资产有限
体现在抵押物成本高、变现价值较低、抵押品种少,解决不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银行难以了解现代农业的经营实状,影响信贷投放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先天不足,大多数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的财务状况较混乱,造成信用环境差,使得银行难以了解现代农业经营的实状。尤其是还存在着盲目上项目、产品无市场的现代农业企业,造成贷款利息及本金无法清收处置,影响现代农业的生存与发展。工商银行扶持的XXXX海珍品有限公司400万元的贷款,由于海参价格下降,挤占资金成本,好在企业提供了抵押率在50%以内的房产抵押,贷款风险才得以控制。
4.现代农业粗放经营,难以吸引金融支持
从目前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建设没有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水平,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区域种养规模效益不明显,家庭设施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后劲。粗放经营突出,规划引领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棚室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放大,影响了农民增收。而商业银行受金融业存贷差减少、银行成本增加的影响,更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房地产、服务业中去,而非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尤其是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前景不明朗,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的现代农业,更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
四、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采取银、企对接,实现双方共赢
提升服务理念,自觉地克服和纠正怕麻烦、图省事,“恐贷、惜贷”心理和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行为。发扬“背包银行”的精神,深入到现代农业了解和掌握农民对生产和生活基本资金的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把县域银行资金投放到现代农业,促进银行与县域农业优势产业、农业特色示范园区、重点农业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对接。
2.改进涉农金融服务理念
品种素起企业制图,金农业分类发展目录,提升涉农金融服务层次贷款额度需求也不断增加建立现代农业目录,持续跟踪监测、重点推进,助推储备客户实现新增融资。重点关注企业产品结构的变动趋向和发展前景,监测贷款的发放和使用效果,一旦发现违规,要及时收回。改进涉农金融服务方式,好的支持,不好的预警,充分发挥对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作用。
3.丰富涉农抵押担保品种
依托农民所承包的土地,探索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对种养殖大户,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周期,在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房产、土地、机器设备、海域使用权等财产抵押贷款,尝试开办船只、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品种。丰富涉农抵押担保方式,切实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4.赋予良好的优惠政策
金融机构要协助农业有关职能部门在土地、税收、贴息、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现代农业企业政策优惠和扶持。为现代农业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减少贷款的审批环节和各种费用支出,切实提高金融支农服务的便利度。
5.创建金融诚信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02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Community through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ZOU Yongxin, XIAO Zhiyuan, WU Xia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
Abstract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build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platform, promote research, agriculture, science clos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service "three rural" capability,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summarized; for group faced difficulties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ork is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mprove services for the local economy and industry capabilities, make contributions for Guangdong culture system for building high-level technical skills of modern agriculture personnel, content rich Guangdong moder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ervice Guangdong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rvice
经广东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批准,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简称“学院”)牵头成立了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简称“集团”)。集团以相关涉农类职业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为主体,现有成员单位50多家。集团突出农业特色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实现校企双赢;成立以来召开2次“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共有800多人参加;举办各类培训班10多场次;根据行业协会发展,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为构建广东现代农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广东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服务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 开展协同创新,成效初显
通过集团平台,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特色和优势,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三农”能力。
(1)推进“校企所协”深度融合的协同模式。在集团的框架下,借助雄厚的行业基础,与企业紧密结合,多层次促进校企合作。重点借助学院领导及部分专业骨干在省级或以上协(学)会担任了主要领导职务的优势,完美“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协同模式。通过以“院”为主体,以“所”为依托,以“企”为基地,以“协”为平台,探索并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行业经济发展能力。在组织管理、人员团队、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资源共享五个方面的协同,形成了系列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团队、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2)以行业重大需求为引领,搭建“三农”服务平台。以集团为组织载体,围绕广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搭建“三农”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服务。如以家禽业重大需求为引领,汇聚一园(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三所(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省动物科学研究所、省动物卫生研究所)四协会(省家禽业协会、省肉鸽行业协会、省饲料协会、省农村经济学会)和多所学校及众多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构建资源互补、优秀创新人才凝聚、运行机制灵活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成立广东家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下设4个平台(黄鸡产业化、鸽业技术、饲料营养技术及家禽产业经济信息研究平台),以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充分发挥畜牧兽医、饲料营养等专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专业群发展。利用创新平台,形成培养标准共同制订、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教育教学共同管理、就业服务共同担当的机制;建设农村科技服务团队,开展农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研究与服务,为广东新农村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贡献。
(3)协同培育“三农”服务团队,成效突出。依托集团平台,主动联合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协同开展优良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饲料检测、农村政策法规以及面向“三农”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相关专题研究与开发、服务,为广东“三农”出谋划策,做好规划。如根据家禽业遭遇禽流感,联合省家禽业协会、企业提出应对措施,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定期举办新技术培训和学术会议,传授最新种养技术。如为全省饲料加工企业进行饲料检验化验员培训300多人,为全国养殖业培训技术员、农户约6000人。提升了集团服务“三农”能力,培育了多个农村科技服务优秀骨干团队及一大批农村科技服务优秀师生,获省科学技术厅认定学院为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认定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8个。
(4)协同开展科技服务,特色凸显。集团通过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广东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提升技术水平,为农业和地方经济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拓宽了科技协同创新领域,凸显了特色。如广东家禽业产学研用团队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6项,国家专利6项;公开出版教材、专著28部,合作的教材注重“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185篇;主办的《南方农村》、《广东禽业》、《广东鸽业科技》刊物,成为政府、学者和农民之间联系的纽带,学术交流的好平台,农村工作者的好参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种养户的生产及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与指导;开展“三下乡”社会服务,在多个动植物种养场、饲料厂、园艺场、茶园等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支持和合作,服务了100多个企业,提供技术咨询15000人次。
2 开展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集团在协同创新工作中面临五个难点:一是校企深度合作有难度,协同单位与行业企业合作缺少法律和制度保障;二是科技创新开发需要联合攻关,现实情况是平台还要加强;三是农业科技一些成果地位偏低、行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四是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有效供给不足,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应用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推广有难度;五是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生效益整体不够。总的说来,推动“集团健康成长并发挥更大作用”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当前,集团的综合实力有待提升,还不能适应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突破创新机制障碍,力促各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同步提升。
3 协同创新,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1)争取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争取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省农业厅支持集团建设,共同把集团建成广东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如争取省教育厅对集团协同培养人才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对集团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等。争取省农业厅大力支持集团建立政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政校企合作的联席制度;引导、支持行业企事业单位积极与集团开展多方面合作,支持集团在行业内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支持集团参与农业行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为集团提供与行业实质流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充分发挥集团作为全省现代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
(2)优化协同机制,促进“校企所协”深度融合。优化构建集团“校企所协”协同激励机制,以提高协同单位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合作大环境,提高合作成效。以科技服务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充分体现“重实效、重发展、重贡献”的内涵,出台服务团队、服务平台及考评奖励等系列激励制度;确立协同合作目标任务、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完善协同各方人员业绩考核制度;多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系列的学习活动,弘扬“三农”服务专家的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三农”服务氛围,鼓励教师、科研人员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
(3)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效能和作用。不断吸收扩大集团成员单位,以设备、技术人员、校舍和共同育人为纽带,在学生实习实训、对外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利用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互惠互赢。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协同各单位资源,对各种创新要素加以整合,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效能和作用,形成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如学科、专业与省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依托项目部、教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校中厂”、“厂中校”及生产性实训车间、研究所等载体,通过“校企所协”互兼岗位、互聘职务、联合攻关等方式,拓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协同创新渠道,打破体制束缚和身份界限,拆除“校企所协”之间的藩篱,实现人才无缝对接、互派共育。
(4)加强“三农”服务专家型团队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完善集团相关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按照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三农”服务专家型团队建设。如实施“百师百村百场”工程,开展百师接百村进百场活动,3年内组织100名专家教师对接100个村(经济社),深入100个农场开展“三农”技术、经济问题研究,积极承担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干部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从而全面提升集团专家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
(5)协同开展科研项目,为“三农”服务。依托“三农”服务平台,汇聚各方创新主体的力量,联合攻关,通过项目带动科技服务,按照“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百姓”方式,将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试验示范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行业生产关键技术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S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23
植保无人机由于轻巧便捷、运输方便、操控灵活,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我国大部分农作物产区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一般有飞行平台、主要由GPS进行飞行控制、且具备喷洒机构,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实现农林作物喷洒作业,可以喷洒农药化肥、种子、营养粉剂等。此外,植保无人机还用于森林维护、植物生长、病虫害监控等工作。在建设与发展现代化农业、科技型农业,加速手动药械和小型机动药械的更新换代,促进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机动施药装备的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1 无人机的功能定位
1.1 植保无人机在植物生长监控方面的应用
植保无人机航拍技术是运用航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装备为支撑点的现代化农业技术系统集成,具有工作效率高,技术能力强,灵活机动性好,适应性广泛等优点。无人机的平台能通过搭载不同的指令与任务系统,对大农业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农作物生长态势、病虫害的监测、农作物、森林树种等的授粉,满足现代化农业植物专业化防治对高效、精准的植物喷药技术与装备的迫切需求,同时,也适于消灭暴发性病虫害,达到农业植保“统防统治”目的,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重大科技选择,也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1.2 植保无人机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
目前,现代化农业技术转型已进入新的攻坚阶段,从原先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已经逐步向区域化集中化的种植作业集成转变,发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化装备和技术人员队伍,如各地出现的“机防队”和“施药专业户”等。但施药专业户的施药设备多为人力携带的背负喷雾机具,单台施药设备一天防治面积在0.067~1.33hm2(视操作人员、地块和作物种类而定),机具品种单一、工作效率低,不能满足不同作物、不同规模的病虫草害防治快速防治的需求,与现代农业的需求不符。而植保无人机采用通过遥控或GPS飞控,地面智能操控,实现大面积人工无法完成的喷洒作业。同时,通过地面遥控器定位系统对无人机的控制,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好,同时远距离操控施药大大提高了农药喷洒的安全性。植保无人机正在取代人工,解决目前存在的劳动力紧缺、人工作业不完善的问题。
2 植保无人机的技术要求
2.1 机型选择
目前国内外植保无人机分多旋翼和单旋翼2种;单旋翼无人机旋翼大,飞行稳定,抗风条件好,风场稳定,雾化效果好,下旋风力大,穿透力强,农药可以打到农作物的根茎部位。多旋翼无人机,飞行稳定,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便宜,能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功能更多。
2.2 载重量选择
作为功能性植保无人机,一般要求最大载重量在15~20kg左右;
2.3 续航能力及工作量
动力上一般分为电池、汽油2种,以锂电池作为主要动力,飞行速度在3~8m/s,续航时间在35min,连续喷洒时间能达到15min左右,每小时最多可喷洒6.67hm2左右。以汽油作为主要动力,飞行速度在3~6m/s,最长续航时间能够达到150min,喷洒宽度4~6m。
3 植保无人机的市场需求
3.1 国外现状
虽然与中国农业耕地状况相似,但是日本推进无人机喷洒农药工作比我国早近20a,据专业人士预测,2016年,日本大概有5000多架植保无人飞机在农田上空高密度作业,其中有70%的稻田采用无人机飞防来完成防治的,50%的农田植保防治是借助植保无人机来进行作业的。
种植业的规模化对农业技术的高效率的要求、农业自动化对植保无人机的需求,将会极大地推动农业种植规模化和自动化的进程。随着规模化种植的加快,统防统治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人机的高效率和规模化操作为生产企业和种植业大户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只要有利润,有前景,这个行业才能延续、推进和发展,直至做大、做强。
3.2 国内现状
据统计,在欧美,每个农民可以养活95个人,而在我们中国,一个农民却只能养活17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差距在哪里?目前,在中国,高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喷药播种的防治工作的局面并未得以大面积运行起来,因此植保无人机市场规模目前还难以估计。但是我国农田大田作物约1.07亿hm2,如果按照平均每667m2施药2~3次计算,共需3.2亿hm2次施药作业,由此推算,如果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喷药播种的防治工作全面铺开、全国推广,中国的植保无人机市场将可以达到较高的占有率。
4 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1 目前无人机市场需求较大
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市面上缺少成熟可靠的植保无人机。由于业内专业化细分程度不高,技术水平提升能力也有限,有不少厂商一味追求业务涵盖范围,销售业绩等,但却忽视了自身研发水平的提升,专业化道路的拓展。生产厂商应根据行业用途,细分无人机市场,主攻1~2种,加大技术创新力量,加强技术公关,将主打产品做强、做大。
4.2 无人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对买家来说,不乏好奇尝鲜者,因此盲目购买者众多。而植保无人机,作为一种新技术运用于农业的创新产品,使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近。但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的用户普遍存在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专用植物保护知识不足,光凭个人直觉盲目勾兑农药试剂,易出现药物残留过高(低)、防治病虫效果差等问题。如何将现代创新技术运用于现代农业,是农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是想真正用于农林植保,买家应实地考察现场,多一些模拟测试,从技术层面多一些了解,而后入手。
4.3 在培训及售后服务不到位
1 试验目的
为验证含腐殖酸水溶肥料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依据农业部行业标准《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的要求,特安排本试验。
2 时间与地点
2.1 试验时间
2012年5月2日。
2.2 试验地点
聊城市莘县大王寨乡。
3 材料与方法
3.1供试土壤
土壤养分情况(见表1)。
3.2 供试肥料
含腐殖酸水溶肥料,水剂,腐植酸≥30g/L,N+P2O5+K2O≥200g/L,市售。
3.3 供试品种及栽培方式
马铃薯,荷兰15。露地栽培。
3.4 试验方法
3.4.1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三个处理,三次重复,共计9个试验小区,小区面积30㎡,各小区随机排列,设保护行。
处理1(K1):常规施肥+喷供试肥料;
处理2(CK):常规施肥+喷等量清水(CK);
处理3(K2):常规施肥。
3.4.2 施肥方法
(1)常规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毎667㎡施有机肥3000kg、复合肥料(15-15-15≥45%)60kg/667㎡;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分别追施复合肥(18-9-18≥45%)20kg/667㎡。
(2)喷施供试肥料: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各叶面喷施一次稀释800倍液供试肥料,每次喷施50ml。
(3)喷施等量清水:在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各叶面喷施一次同供试肥料等量清水。三个处理的其余田间管理均一致。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马铃薯喷施含腐殖酸水溶肥料后,植株健壮,叶色浓绿,叶片肥厚,花芽量大,坐果率高,果实着色好,个大均匀,商品性好。
4.2 供试肥料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对聊城市莘县大王寨乡小区实际采栽记产,计算产量并折合成亩产量,统计结果见表2。
4.3 试验数据统计的方差分析(见表3)。
用PLSD法进行比较(如表4)。
Dfe=4时,t0.05=2.78, t0.01=4.60;PLSD0.05=3.432,PLSD0.01=5.679。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K1与K2差异极显著,K2与CK差异不显著,K1与CK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5 效益情况分析
马铃薯喷施供试肥料的效益情况(如表5)。
注:供试肥料按6元/50g计算,喷施。每667㎡用工成本40元
由表5 看出,马铃薯喷施供试肥料的处理K1比CK纯增收592.66元, 投入产出比为1:4.29。
6 试验结论
含腐殖酸水溶肥料在马铃薯上的增产效果显著,喷施供试肥料的地块K1比对照CK增产214.81kg/667㎡,增产率为9.83%,投入产出比为1:4.29,有良好的增产前景。
参考文献
[1]腊金学,候丽华等.含腐殖酸水溶肥结料试验总结[J].新疆农业科技,2008(04):34.
[2]龙增群,贾兴娜,钟春燕,蔡海辉.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07).
[3]沈栋,李芳.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08).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一)现代特色农业概念和发展情况
现代特色农业是指依托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将区域内特有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代特色商品的农业经营方式。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区和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丰富,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共有各类农作物46种,其中23项优势农业资源占据陕西省第一位。随着榆林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带等“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逐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已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然而,仅仅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而没有配套政策措施和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仅仅是一句空话。近年来,中省市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农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专题规划等政策保障措施促进榆林特色农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榆林市鼓励和协助本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榆林已扶持三家特色农业企业在上海股交所挂牌。
(二)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现状和特征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域,不仅有广袤的黄土地,而且有丰富的沙地资源,非常适合现代农业的多样化规模经营,正在成为继八百里秦川之后陕西第二大粮仓,农业产能和农民人均收入稳居全省前列。2014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476.40公顷,其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2014年榆林实现农业总产值134.78亿元,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2014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9730元,其色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1.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为现代特色农业主体的主力军,榆林市已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2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0个,农业经营主体居全省第一。此外,榆林还是全国唯一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整市推进的地级市,目前纳入追溯系统管理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123家,占全省总数的80%。从最初的示范带动到集中推广,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在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末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8个,其中省、市、县级分别为40个、56个和91个,基本实现了县区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也于2013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于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各类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35家,形成基地45万亩,实现总产值23.9亿元。
2.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势头强劲,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凸显
依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榆林已打造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榆林山地苹果、榆林羊肉、榆林红枣、大漠蔬菜、榆林马铃薯、榆林小杂粮等六大公共区域品牌,27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晋档。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明显,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其中红枣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羊绒初加工产品占全省市场份额的4/5,羊肉占全省市场份额的3/4,“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1/3,现代特色农业逐步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农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由单一化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社会融资转变
在“三农”投入方面,榆林政府每年将新增财力的30%用于“三农”发展,从2009年开始,省市共筹集3亿元设立了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促进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产业集群的建设。2014年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了“深化金融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协议,授信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榆林市现代农业发展。此外,随着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榆林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在非农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市场经验,在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上敢于大手笔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的注入有效助推榆林现代农产业发展。
二、支持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本土金融机构,一直是“三农”信贷投入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末,榆林涉农贷款余额1001.72亿元,其中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达444.45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4.36%,主要投向农林牧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等,有力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加强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准金融机构支持。自2008年榆林成立首家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的民间信用中介平台-神木惠民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市已经陆续成立65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64.52亿元,其中支农、支小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3,有力满足了“三农”和“小微”的贷款需求。
(二)逐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助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随着近期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榆林积极转变原有能源经济一枝独秀的发展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撤出,转向投资现代特色农业,建立了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投入机制。例如:府谷煤炭行业巨头高乃则投资兴建了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靖边县石油老板投资建设了10万头生猪场,知名企业羊老大公司也开始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在多元化社会融资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协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融资,逐步设立园区中小企业特殊联保贷款体系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由于农业企业弱质性面临的资金难题。
(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1998年,米脂县的“孟岔模式”开启了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序幕。通过多年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点、可供借鉴的典型模式,例如定边县西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榆阳土地细碎化整合模式”、神木县尔林兔镇农户耕地互换规模经营模式等等,使“条条地”变成“整装田”,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从最初的互换和转包逐步发展为转让、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2万亩,占全省流转面积的32%,占据土地流转面积全省第一,主要流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化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建设,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着力打造现代农业“500强”———重点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家庭农场”、“百强专业合作社”和“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引领、推动和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金融支持现代特色农业的政策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区域资金集聚力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型经济的资金积累优势,引导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品种开发等用途的投入,拓宽对农业产业投资的渠道,提高对农业产业的投资比例,为引导其他资金进入农业树立导向。二是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平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行专项监测。此外,还要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活动,加大对信用优良农村经济主体的授信额度和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当地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解除金融机构信贷的后顾之忧,增强区域信贷资金集聚力。
(二)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增强融资选择的多样性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信贷、担保、审批、防控等环节,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其次,要引导、规范和管理工商业资本和民间借贷行为,通过正确引导工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现代特色农业投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推广、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服务。最后,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建立,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
(三)财政金融合力设立专营机构,提升投资现代农业的信心
农村金融投资公司是立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将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相结合,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型金融组织。通过农村金融投资公司的平台,既能够引领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向现代特色农业,又可将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运作,通过资本投资和运营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助“杠杆效应”,实现财政资金、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健全保险体系,解除现代农业的后顾之忧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区别于传统的商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村产业主体支付小额保费为基础,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方面能及时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村产业主体损失;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商业保险趋利性强、覆盖面窄的问题。此外,以农村关联主体间互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农业担保基金,并向上逐级建立再担保机构,通过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为区域内以乡镇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村产业主体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业融资中无担保和担保不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锐,杨鹏亮,盛瑞.榆林市农业产出增长动力来源寻找[J].榆林学院学报,2015(5):66—7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