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银行业的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银行业的发展

篇(1)

2.业务结构比较。从业务结构来看,五大投行形成了包括证券、银行和保险等业务在内的综合经营模式。美国华尔街知名投行,无论是资本规模、创新能力、市场地位还是客户基础,都处于全球顶端。同时各大投行也拥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美林证券公司擅长资产管理;高盛公司则长于担任被购买方的财务顾问。相对而言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中国投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3.业务收入比较。金融危机对华尔街的金融巨擘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可是据汤森路透数据显示,华尔街金融公司仍占据了2011年亚太投行市场(不包括日本)收入前十位,平安证券紧随其后,位列十一。收购与兼并、风险管理等策略性业务是否属于投行的主要业务是区分一个国家的投行是否进入现资银行的主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投行和知名投行之间的巨大差距。

4.业务创新比较。美国投行的业务创新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1)创新方式以衍生性为主,原发性为辅。金融工程的广泛应用,使得基础性金融工具,如基金、各类期权、互换等被大量挖掘;(2)信用类金融衍生产品大量出现,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十年间,新的信用衍生产品不断涌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中重要组成部分;(3)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不确定性因素加大,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金融创新过度疯狂的力证。虽然不比西方,但中国投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2003年至今,随着银行业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监管和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投行业的金融创新需求,金融创新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不断发展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特别是近几年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类被称为“本土新型投行”的投资公司,在美国又被称为“精品投行”,是一批具有全新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的中介机构。他们的出现实际上与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资本的日渐渴求,对投资银行业务的多样化需求趋势有极大的关系。

5.风险管理比较。通过对五大投行的资产负债项目的分析我们看出五大投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当市场向好时,投行有能力将其持有的证券资产及时变现用于债务偿付,但是当市场出现波动,市场信心动摇,其所持有的证券资产无法迅速变现,必将导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相对于西方投资银行源于内部压力而采取的风险控制管理,中国证券公司往往是基于外部的压力,如监管部门在政策法规上对防范风险作了最新规定,或为应付人民银行或证监会的检查,即便成立了风险控制部,却难以真正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

二、启示与建议

1.拓展业务盈利渠道多样性,建立中国本土的竞争新模式。在金融改革大环境下敢为人先,不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应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开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业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增加创新业务的拓展,促进中国投行业务新发展。本土财务公司要想在金融市场存活并且有很好的发展,除了不断掌握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同时应加强与他们的更全面的联系,分析企业的优劣势,为企业设计资本扩张计划,为企业寻求潜在的投资者,并把企业的股票推销给这些投资者,在企业需要资金时,利用与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密切关系,还可以为企业设计出各种筹资方案,如进行项目融资、发行可转股债券、发行公司债券等。

2.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从未来的竞争形势来看,金融创新是必要的,投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金融工具的创新,如支付方式、期限性、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新特征的有价证券、汇票和金融期货交易对象。(2)金融市场的创新,随着证券交易的国际化和不断进步,金融业不仅可以从事跨越国境的股票交易和债券与股票,基本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市场。(3)金融制度的创新,这也是当今中国资本市场最迫切需要的,通过调整金融政策、一定程度地放松金融监管,如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实行新的管理办法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3.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中国的投资银行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摆在第一位,发展摆在第二位,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拓展业务”的发展战略,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的经营理念,在借鉴国外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完善体系提高技能。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是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披露信息及时、真实和完整。监管部门应当以日常信息披露监管为主线,打击虚假披露为重点,结合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制定不同的披露标准,加大处罚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制度,增加金融监管决策的透明度和保障公众知情权,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防止市场欺诈行为。

篇(2)

银行是社会的细胞,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一个发展和谐的银行业,不仅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构建和谐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当前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平衡问题。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总体走向越来越好,中国银行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随着银行业纵深改革发展,出现了新的不和谐因素。

1我国银行业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1)我国金融生态问题不容乐观。当前困扰我国金融生态的一些突出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诸如企业违约率高、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对金融活动非法干预、金融权利滥用、不良资产高、金融市场不正当竞争等。这些问题除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外,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以及运行规则滞后也是重要原因。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力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此外,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以及未能实行高标准会计准则等因素都交叉存在。

(2)机构发展不平衡,大银行改革发展相对较快,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大银行在金融经济当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将改革的重点实际主要放在大银行的改革上,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加上自己的努力,使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公司治理架构基本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而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对大银行的历史包袱,中央政府采取了综合措施进行划界,先后两次对不良资产进行集中处理,而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依靠自身消化,部分由地方政府协助处置,由于各地对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采取的措施各异,至今相当一部分机构的包袱并没有得到化解。对大银行,国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动用外汇储备,以及财政注资等方式增加资本金,使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高。工、中、建、交四家股改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了10%,而中小银行的资本金主要依靠股东增资和自身积累,部分上市银行则主要依靠上市融资。大银行具有国家信誉,无论是对国内外投资者,还是金融消费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银行改革发展始终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各方面对其改革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比较缺乏,在办理存款、结算、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比如有的规定预算外资金必须存在大银行,住房公积金及其配套贷款只能在大银行办理,财政、军队、社保等存款不能存入中小银行机构等,不仅限制了存款业务,也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改革发展较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不同的经济带,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资料显示,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仅存款数量小,而且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储蓄存款,这种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4)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使得金融发展的二元特征十分明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是农村先于城市,而金融体制的改革却是城市先于农村,城市金融改革启动相对较早,力度相对较大,步子相对较快。目前,城市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正是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初步开始实施经营企业化、管理集约化、业务垂直化、机构扁平化。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基本还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业务单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改革滞后。城市金融机构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IT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内部控制薄弱,经营机制不灵活,IT覆盖率低,辖内尚未联网。城市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金融机构之间主要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农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竞争,且恶性竞争比较严重。城市的征信体系已开始建立,理性消费群体初步形成,信用环境相对较好。农村尚未建立征信体系,逃废债现象严重,执法环境差,信用环境建设落后。

2促进我国银行业和谐发展的思考

(1)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和谐发展。从金融生态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我国是一个正在转型的经济体,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和制度虽然还不完善,但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在逐步改善。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市场,金融资产也快速增长。而且,随着市场改革的逐渐深入,金融调控和管理更加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得以确立,金融经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这些变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实现健康和谐发展,不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促进商业银行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

(2)建立风险控制构架和制度。其监管目标是以突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风险识别和评级、内部控制机制约束,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贷款、非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和考核,进行同质同类机构的评估;分析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屡查屡犯问题,进行持续监管,督促银行进行整改,并从制度上进行弥补;对重点机构和重点企业的贷款、对大额贷款、关联交易、集团授信和房地产等高风险业务密切关注,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和窗口指导;以案件专项治理为契机,加大监管力度,防范操作风险,规范操作性业务制度,建立合规部门;加大非现场监管力度,突出风险监测和预警,包括强化不良资产分析考核制度,对各类信贷资产进行准确分类,落实拨备,核查贷款迁徙情况,实施对贷款的动态监控;探索对银行内控的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指导、督促银行管好内控。

(3)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处置步伐,缩小机构发展差距。鼓励和引导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较高的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允许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收购周边地区的城市信用社。加快业务创新,支持中小银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出符合当地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为城乡经济、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服务。强化公司治理,支持合格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方性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股权改造,推动中国治理建设。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加快城市信用社重组改造步伐,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实现停业整顿的城市信用社平稳退出市场。在地区政府的支持下,加快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处置进度。改善中小银行机构的发展环境,抓紧研究建立中小银行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配合有关部门研究中小银行发展的配套政策。

(4)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改革发展步伐,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鼓励中资银行业机构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发展业务。对在西部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放开市场准入的资本范围限制,审核时设立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适当调低注册资本、营运资本的最低限额;适当调整投资人资格及入股限制;适当调整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适当调整高管人员及从业人员资质要求;继续鼓励外资银行机构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扶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环境建设,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提高指法水平,营造本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

(5)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的合力,按照产权股份化方向改革农业银行,经国家扶持、自身重组,改造为继续姓“农”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功能扩大化方向改革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在支农上政策性金融服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经营现代化方向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绝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改造为现代金融企业;不具备商业经营的地区逐步以政策性业务为主。根据邮政储蓄银行组建进程和管理能力,逐步开放资产业务,增加农村资金投入总量。利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机会,向商业银行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或特别行政性金融债,由政策性银行投向农村,由农信社,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贫困县种养业的资金需求。

(6)发挥外资银行正面效应,促进金融和谐发展。只有当外资银行的正面效应超过其负面效应时,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才有利于自身以及整个金融业的和谐发展,中国银行业积极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市场竞争将有利于促进金融体系的和谐运行。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2-0081-01

一、电子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先进信息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银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促进了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传统的银行经营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子银行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AAA”式服务,即以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how)与客户交换信息和服务,突破了时间、空间和方式的限制,为客户提供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金融服务。金融电子化不仅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面对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时刻关注着电子银行的发展,并把电子银行的规划和发展确定为深化改革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电子银行的建设,我们把前一段改革的成果连接起来,使各岗位和职能形成整体,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二、电子化大大促进了银行业生产力的提高

(一)拓宽服务领域

金融电子化能够融合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减少各类金融业针对同样客户的劳动重复,拓宽金融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的空间。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引入,使银行界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开始时,是使用权银行的传统业务处理实现电子化,接着,大量新的自动银行服务项目应运而生。银行的电子化,使银行同往来银行、企事业单位、商业部门、政府管理部门,以至每个家庭,都建立了紧密的有机联系,使银行的业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二)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金融电子化建立虚拟化金融业市场,银行将不受营业网点的空间局限。只要网络和通讯能够到达的地方,都可以成为银行的市场范围,银行除了向客户提供传统的金融业务服务,以及前述的新的自助银行劳务服务外,电子化银行还能从各种金融交易中提取各种有用的信息,向客户提供各种能增值的金融信息服务。这是现代银行的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是银行真正进入电子银行时代的标志。

(三)降低服务成本

传统的商业银行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经营业务,而且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去建设网点,做广告宣传,而金融电子化使得客户的交易成为一种空间的交易,金融业的营业网点已从砖墙式建筑向ATM、POS、网络等系统转移,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经计算,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经营收入的60%,而电子银行的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着收益的增加。

三、银行业电子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作为银行业务运行的平台,电子银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其风险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金融风险的概念,电子银行的风险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还包括技术风险等。同时,银行风险已不仅来源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很大程度与第三方行为有关。

2.相关法律问题。同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性,它传递信息(包括契约)采用的是电子化方式;它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自然疆界,其业务和客户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可达世界的任何角落。从理论上讲,国外客户使用银行服务的便利几乎同国内客户一样。这样,就向传统的基于自然疆界和纸质合约基础上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挑战。

3.银行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随着银行业务电子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原有的只能适应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简单的电脑操作人员将逐渐被淘汰,因不适应日益发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的运用而导致的银行内部待业人员将不断增多。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新业务中的广泛运用,应用软件开发所需的尖端人才将严重不足。银行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精通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解决措施

1.由于电子银行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2.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完善电子银行业务法。首先要制定《电子银行法》。《电子银行法》作为电子银行市场发展的核心法律规范,应对电子银行的性质、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金融创新、法律责任、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是《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的问题是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盲点,因为关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一些国家现有法律尚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规范。再次是《电子资金划拨法》。在该法中主要规定有关客户与银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损失赔偿的范围、禁止欺诈等。

3.加强对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金融电子化需要一批既掌握计算机、通信等相关技术知识,又对金融知识和管理知识有造诣的高级人才,要吸引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敏锐的洞察力、顽强的斗志和敬业精神等全面素质的人才加入网络银行。建立利润工资含量制度,在工资奖金分配、职称晋升上体现区别对待的政策,再如实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年薪制,坚持效益优先、稳健经营的原则,坚持责任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以促进银行整体效益的稳步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一、引言

全球银行创新之父布莱特•金(BrettKing)于2013年10月出版《Bank3.0——银行转型未来式》指出,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传达未来银行业务不限于发生在实体银行,而是随处均可进行,银行与客户的互动方式也将出现巨大的变化,银行须更从客户角度去思考产品的价值、交付的方法,以及与客户接触的情境。根据爱立信(Ericsson)在2014年7月移动趋势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移动用户将达到92亿,届时移动宽带用户达76亿。根据IBM公司估计,移动银行将于2016年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首要通路,未来十年内美国将减少30~50%分行数。由此可见,通过手机平台,金融服务出现质与量的重大转变,移动银行、移动支付成为主流,造成金融角色重新定位。由于移动通讯、社群媒体、大数据、云端科技等资通讯技术的进步,消费者愈来愈依赖在线交易需求,随之造成银行业第二次创新转型的需求。金融服务势必顺应时代潮流、配合信息发展,以提升消费者便利性。

二、互联网金融与银行Bank3.0

新兴科技潮流带来银行服务型态转变,从Bank1.0、2.0持续进化到3.0阶段。严格来说,Bank1.0时代是从13世纪意大利诞生的第一家银行“巴尔迪银行”(BardiBank)开始,营运模式是以实体分行布点为基础,此模式平稳运行数百年,即便1960年代出现全球第一台ATM,仍不至影响此营运模式。而Bank2.0时代则是指20世纪出现“网络银行”,短短数年期间,网络银行成为客户与银行间的主要通路,智能型手机出现的趋势更加催生“移动银行”的出现,在网络发达与移动装置盛行的年代,金融交易电子化,从线下服务转移到线上服务。该时期的转变使得银行必须正视实体分行的转型需求,从“较优质的实体银行通路”的认知,移转到完全以客户为中心的通路规划。

Bank3.0时代则宣告了银行业务不再依赖实体设施,而是转向成为虚拟金融(virtualbanking)或互联网金融(digitalbanking)的概念。在网络化、社群化、移动化的持续驱动下,被迫不断减少金融交易的中间环节,将金融服务的选择权直接交给客户的一种商业模式。由于Bank3.0更为重视实时客户互动,未来客户对于银行“功能”的重视将甚于实体营业据点,而银行服务本身将延展到Google、PayPal、支付宝、电信营运商、手机制造商、零售连锁业等各行各业,客户不会只单独使用特定银行的特定产品,而是以多种方式与银行互动。

当人们已经无法再回到没有因特网、移动装置、社群网站,以及网络银行的生活时,布莱特•金提出的Bank3.0概念恰能反映现今银行服务型态的改变。在未来银行3.0的时代,将是让客户可使用手机APP、芯片卡、NFC、RFID、二维条形码等多种工具进行支付的新型金融服务,让拥有广大通路的企业,包括电信业、零售业、电子商务、甚至咖啡店都有机会提供提款、缴费与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使得银行服务因移动网络的连结,将面临更多跨业的竞争者。未来银行的营运模式如果无法赶上全新的消费模式与习惯,就注定要遭到潮流的淘汰。此外,他更建议了未来银行3.0的时代,传统银行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能吸引并留住客户。也就是能与客户进行深度互动,提供整合的跨通路体验,并且掌握关键时刻,提供客户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2)增加弹性与简化营运,能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创造客制化商品,并弹性订立适合价格。(3)管理成本同时驱动创新,使支付或交易的方式更为简便,并掌握资金流状况,过程中简化流程、增加弹性与强化规范。(4)遵循法规与降低风险,创造股东最大的利益,减少银行经营风险,也能掌握经营决策,使银行成为以客为尊的服务典范。(5)银行要通过科技让消费者获得主控权,而且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运模式。使消费者利用网络、移动装置、社群网站等不同的接触点与银行做互动时,能时时感受银行提供贴心、实时、迅速、简便、安全的服务,这样才能在客户心中永远保持领先的地位。

三、互联网金融3.0对银行业的挑战

在面对互联网金融3.0时代,传统银行面对以下挑战:

1.数字能力的挑战。数字化是未来银行的核心能力,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将原本无关联的资料,串成对客户有价值、对银行营运有帮助的信息,如预测购买行为,进而贴近客户需求,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提高经营效率。因此,金融业如何强化数字能力,攫取大数据金融商机,是一大课题。

2.分行功能萎缩。呼应布莱特•金所主张的“实体分行消失论”,分行将转化为支持性的功能,很多业务通过网络、移动装置就可处理,不需要到分行临柜办理,尤其是年轻人临柜办理业务的情况将愈来愈少,金融业面临实体据点转型与调整的挑战。

3网络社群的精准营销。网络与社群营销成为主要营销管道与策略重点,消费者选择银行时也会考虑银行的形象、品牌与网络社群口碑,进而影响选择意愿。因此,传统银行如何利用社群网站与在线实时互动掌握年轻族群,并且满足到消费新势力如学生族群的需求,是需要克服的重点。

4.异业竞争者争食支付业务。由于电子商务带动庞大支付商机,非金融机构的第三方支付服务业者出现,银行竞争者可能来自电商、信息处理服务业、游戏业者。另外,国内移动支付的环境逐渐成熟,金融业也将面临来自电信商与手机制造商与OS软件系统厂商涉足支付业务的竞争。

四、互联网金融3.0潮流下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未来银行的营运模式如果无法赶上全新的消费模式与习惯,未来就注定要遭到潮流的淘汰。因此,银行业必须了解如何运用数字科技作为服务的媒介,不断更新与强化网络银行与移动银行的功能及设计,并重新省思通路的定位。针对国内银行业在转型之际的整体策略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跨领域合作。在金融3.0时代,银行业面临同业与异业潜在竞争者的威胁竞争,特别是网络金融与移动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愈来愈多来自网络、电商、电信、手机制造商与系统软件厂商的竞争者。金融业者必须与异业合作,共同开发新兴技术、金融大数据挖掘、进行服务应用创新。

2.虚实整合。数字时代来临,应打造更有效率的虚拟银行。可通过专人辅导,将实体银行的顾客逐步导向网络及移动装置,不但节省顾客至分行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也能节省银行的成本。另外,在线支付线下消费或是在线扫描、在线支付的O2O模式日趋盛行,银行应积极推出更多元移动支付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如电子钱包、QRCode、红利兑换等服务。

3.持续创新。科技的创新愈来愈快,逐渐模糊产业、产品、服务的界线,银行业应积极进行研发创新,引用数字与移动科技,推出金融服务创新,特别是与消费者生活食衣住行、娱乐、教育、理财、缴费等应用,提供更佳的电子金融体验。

4.安全是成功的保障。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升客户对安全的信任度。此外,长期培养信息安全人员,持续加强其专业,以实时因应大环境更新与提升安控机制更是不可或缺,只有拥有专业的人才与完善的安控机制,才能帮助业务拓展。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用贷款价格竞争大型优质客户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并且,随着市场环境和客户金融意识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银行提供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而要求银行提供包括重组并购、企业理财等投行业务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尽快找准市场定位与业务发展模式,积极进行新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促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稳步发展。

一、现行监管框架下商业银行兼营投行业务的空间

当前,受分业经营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暂无法拥有投行业务牌照,只能在商业银行现行架构内发展投行业务,但商业银行兼营投行业务的空间仍然较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均为商业银行开展部分投行业务提供了政策及法律依据。例如《商业银行法》确定的业务经营范围就包括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等。

如果以传统投资银行理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是证券承销业务,那么还很难说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真正介入到投行业务领域,只能说商业银行开办了投资银行的部分派生业务。事实上,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也正是从这部分业务领域开始起步的,它们构成了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基本成长点。

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法规规定商业银行可拓展的投行业务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相关的金融法规中,“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这一条款留有很大的协商空间。随着国内金融形势的趋好以及金融监管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内外资银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在现行框架下已得到有效的空间拓展,并且将向除证券承销业务以外的其他投资银行业务发展。

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投资银行业务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业务大类,它具有广泛的、不断扩展的内涵。同时,投资银行业务又具有智能密集性,每一项具体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状况、业务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不应盲目的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短期内不仅不能涉足投资银行业务中的高风险领域,也无法迅速开展投资银行的高端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外部监管政策、竞争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优劣势,找准市场定位,实行一个分阶段渐进的过程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一)近期业务目标:在宏观调控形势下推动投行业务的发展

今年以来,在人民银行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和开展投行业务,可使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规模限制的条件下仍能扩大客户基础,盘活信贷资金与增强流动性,挖掘中间业务增长点并提升盈利水平,能有效摆脱信贷依赖和规避贷款规模调控。

1.业务定位

商业银行应优先发展与信贷业务、资金业务及结算业务关系密切的投行业务。通过信贷资产出让、间接银团、贸易融资海外机构风险参与等的业务手段出售一部分账面余额较大、剩余期限较长、收益率相对较低的资产,以换取相对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快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敞口,改善商业银行短期贷款规模与外汇头寸敞口不足的状况,同时,腾出相应的贷款规模用于巩固和发展优质战略客户的合作关系,既避免客户资源流失,又增加了收入来源。

2.客户定位

在目标客户的筛选方面,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应着力服务于稳定和争取优质客户的竞争策略,要以稳定型或成长型行业中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经营稳健并拥有卓越管理团队的公司为核心客户。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是商业银行一个重点服务对象,为政府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将是一个广阔的市场。通过担任政府部门的财务顾问,可以争取到优质客户,获得投资银行和传统银行业务的市场先机。

(二)中长期业务目标:在分业经营的大局下加快发展投行业务,形成一定的跨业经营格局

首先,商业银行应在国内分业经营的大局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与集团机构网络优势,在外部监管政策、金融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条件支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投行业务,将资本市场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交叉区域作为业务创新的重点领域,深入拓展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战场的投行业务,通过参与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直接融资,创新业务模式,加快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企业改制、重组与并购业务、不良资产及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股权投资服务/风险投资、金融租赁、金融工程等创新业务,在可预见的将来形成一定的跨业经营格局。

其次,商业银行应着力通过行属投行机构全面开拓股票债券发行承销交易经纪、直接投资、资产管理等传统牌照类投行业务,促进行内外各项投行业务齐头并进,行内外投行机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投行产品体系,逐步使投行业务成为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列的重要业务板块,使投行业务成为大客户金融服务的主要手段及盈利来源。

再次,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条件下,由于银行具有资金、客户资源、信息的三大优势,在对并购对象的选择、资信调查,到并购方案设计、融资安排以及后期整合的过程中,可能也只有银行能够为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银行基于对客户信息的深度挖掘,无疑是企业之间实现并购和合作重要而可靠的信息来源。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国内改制、重组及并购业务日渐增多,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国内并购市场将会十分活跃。凭借客户资源优势,商业银行可以把握由此而来的顾问业务和融资业务(如过桥贷款等)机会,配合证券公司帮助企业借壳或选择买卖壳资源,共同策划具体的运作方案,并提供资金和信息方面的支持,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确立自己的投行业务品牌。

三、促进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几点策略

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加快发展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投资银行业务,实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相互支持和协调发展,是商业银行走出规模扩张和低水平同质竞争泥潭,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必须详细分析自己的组织结构、业务特色、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上所具有的优劣势,根据投资银行的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

(一)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实现全行上下左右的联动营销

1.完善组织架构

为加快发展商业银行系统内的投资银行业务,笔者建议在商业银行总行层面以及投资银行业务需求较大的省一级分行建立投资银行部,将现有的分散于公司业务板块、个人业务板块和资金业务板块的与投行业务相关的部门、职能、人员加以整合,构建由总行投行部、各分行投行部以及集团内部专业的投资银行机构组成的投行业务组织机构,并初步培训形成了一支总分行专业团队以及分散在各分支机构的兼职投行团队。同时,给予投资银行部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使其能够有效把握市场机遇,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对投资银行部进行系统策划、拓展和管理。

2.采用双客户经理制加强客户营销,理顺投行业务流程

在客户营销方面,要从以产品营销为中心到围绕客户进行交叉销售、实现综合营销的转变。鉴于投资银行业务跨度较大,客户需求较为复杂,建议在开展投行业务的营销过程中,考虑实施由公司客户经理和省一级分行投行客户经理组成的双客户经理制。在开拓一些以投行业务为主体需求的客户时,以省一级分行派出的投行客户经理为主进行营销;在成功营销客户并实现服务之后,公司客户经理再进入,深度挖掘融资、现金管理和其他综合业务需求。在为优质大型客户服务的时候,应尽量采取专业团队服务模式,针对大型企业客户提供包括短期融资券、债券承销、股票发行、票据融资、理财与投资等一揽子优质服务方案。

(二)搭建外部服务机构网络

为加快投行业务的发展,在与行内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尽快着手建立投行业务的“外脑”资源库,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投资机构、其他咨询机构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合作伙伴库”,聘请一部分外部专家形成“专家团”,引入这些“外脑”资源,一是可以在业务开展初期解决商业银行财务顾问、部分投资银行业务运作经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合作完成相关服务;二是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三是可以凝聚一批有实力的机构和专家,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将投资银行部打造成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及时满足客户全方位的业务需求,切实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与投资银行业务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同,投行业务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智慧,必须把业务创新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从机制上促使从业人员保持持久的创新动力。同时,投资银行也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所涉及的学科包括经济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因此,要充分考虑专业人才的市场价值和不同项目的收益水平确定分配标准,使人力资源的成本与收益相对称,让有限资源向最能为投行业务创造收益的专业人才倾斜,最大限度地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商业银行要依靠一支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和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专业知识面广并且懂得国际金融惯例的创新型人才来拓展投资银行的业务。同时,还要借鉴国内外先进投行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的经验,完善激励约束与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实现收入与业务挂钩的机制,做到能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发挥人才在同业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薇,刘东艳.我国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分析.商业文化,2007.06.

篇(6)

(一)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传统柜台业务的办理通常需要考虑时间、空间因素,非上班时间、距离太远、业务办理人数太多等都是传统银行面临的缺陷,相比之下,电子银行业务可以让顾客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不受时间、空间和用户人数的限制。经营方式的创新,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拓展,同时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交易易操作、速度快。传统柜台业务需要客户亲自前往银行,通过填写纸质业务单办理相关业务。而业务单的须填写信息繁琐,致使客户花费在填写业务单上的时间过多,降低了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而电子银行的交易过程为无纸化,用户须填写信息较少,操作步骤简洁且易学,更重要的是业务办理的速度快,为客户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因此深受客户们的喜爱。

二、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在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创新尤显重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贷款,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投入普遍不足,因此该市场的产品差异性不足。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需要提供更具特色需求度更大能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服务的产品,只有这样银行才有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可能。

(二)依靠互联网进行业务办理,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同,电子银行业务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其依托的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促使银行的业务系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银行的产品创新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兴业银行的“兴业宝”、“兴业红”及“智盈宝”等使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之见的数据交换越来越频繁,同时黑客技术、密码破解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给银行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致使银行面临着技术风险的严峻考验。

三、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以提升商业银行绩效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消费者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及相关交易过程安全性的担忧成为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阻碍之一,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升其对银行绩效的贡献程度,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采取先进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来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例如采用统一的认证体系、多重身份验证等来消除网上银行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担忧。

篇(7)

作者简介:1、袁宏泉(1968-),男,云南大理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中国民生银行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从事证券和资本运营方面的研究;2、赵燕(1972-),女,安徽人,北京大学与中国民生银行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从事法律职业伦理与规则和金融学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121-03 收稿日期:2007-06-22

一、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加速改革。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顺利;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走向消亡,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格局将打破原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市场集中度将呈下降趋势;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一步连接,外汇衍生市场逐步开展,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场品种不断增加;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银行、证券、保险相互渗透的局面已经出现,业务经营自由化势不可挡。

1、金融业对外开放对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挑战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扩展,中国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而在完全开放之前,觊觎中国庞大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断扩大经营的业务品种,以各种方式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步完成其战略部署。其在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银团贷款、贸易融资、零售业务、资金管理和衍生产品等业务方面服务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吸引了大批国内的高端客户。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虽然在经营网点、本土投资选择、本土经营及技术选择上具有优势,但外资银行在后台混业经营、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客户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以及离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具有较大优势,创新能力强。可以预期,随着外资银行机构网点的扩张、投资和经营本土化的发展,外资银行将携其成熟的理财产品系列、长期专业化的市场运作经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充分发挥其后台混业经营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不仅在外汇存贷款业务、在个人理财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等领域,而且还会在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竞争,将给中资银行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2、我国银行业的脱媒效应明显增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银行业的脱媒效应开始显现。

银行业的脱媒效应主要表现为:部分贷款被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票据市场工具、股票融资等替代;而部分存款则被货币市场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居民股票投资所替代。

首先,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快速增加。2006年以来,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不断加大,特别是自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股票市场开始恢复融资功能,股权融资逐步扩大规模,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银行的贷款,脱媒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据渣打银行统计,2006年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票据的融资金额达到8060亿元人民币(不包括私募股本和风险资本);同时,尽管银行贷款仍保持主导地位,但近期这种主导地位正在减弱,如相比2005年有85%的企业外部融资来自银行贷款,而2006年只有79%。

其次,居民储蓄向证券市场投资转化。2006年5月份以来,股指不断上升,股票市场交易持续活跃,储蓄存款的一部分被分流到股票市场,直接表现为证券投资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证券开户数不断增加,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据央行的金融运行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居民户存款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少增1125亿元,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余额则同比大幅增长。

此外,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可以预计,随着今后金融创新发展、票据市场工具的丰富、企业的融资工具更加多样化,银行业的脱媒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3、中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考验

银行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其服务特性更多地是体现在其中间业务领域。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银行主要是依靠利息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各银行来自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都很小。

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之比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经历了高-低-高的轮回,这与美国混业-分业-混业的历程有很大关系。美国商业银行1934年的非利息收入与总收入之比为24.57%,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最低点,在1981年仅为7.09%;1990年后,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步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后,占比上升到40%以上,2005年的占比为43%。其中,在2005年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收入占比不到20%,并且有下降趋势,大量的是其他非利息收入。其他非利息收入较多,与美国金融市场发达从而商业银行投资工具多、以及混业经营有很大关系。

与美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偏低(表1),而且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于手续费收入。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特点,银行基本上没有来自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化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只能依靠网点优势赚取结算、等收入;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银行也没有来自存款账户管理的收入。

目前,国际一流银行的业务结构中,投行业务基本上占总收入的30%以上。2005年全球十大投行业务排名中,以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银行系”金融机构占据了半壁江山,资本市场及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如何,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估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和经营环境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实力强大的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不断进入市场,使国内银行在规模与业务创新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融资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外混业经营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拓展成为必然选择。

二、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业

务创新

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具有客户资源、信息、资金、网络等优势,但由于长期处于分业经营,没有投资银行业务牌照,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业务平台和创新产品,难以系统地开展业务;同时,还面临着国内外专业投资银行以及国外综合性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因此,应通过进行组织创新、业务创新、人才发展、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迅速弥补劣势,建立有效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并通过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培养人才,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逐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从我国情况看,根据现有法规,除证券承销与经纪等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外,其他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可从事或以财务顾问的形式参与,包括: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银团贷款、公司理财、兼并收购、项目融资、资产及基金管理、投资咨询、资产证券化等。

为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客户源、网点、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快速有效地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具有的优劣势建立投资银行各业务运营平台,采取相应的策略,与商业银行当前开展的业务形成较强的互补性,有效地整合内外部资源,准确地细分客户并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商业银行可以搭建的投行业务创新平台主要有:

1、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平台

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是当前商业银行主要垄断的业务牌照,是企业进行低成本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是增强为大型优质企业服务的重要方式。通过该平台可以与企业建立新的银企关系,并带动其他业务开展的重要渠道,如财务顾问、贷款、并购、企业结算等。如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以短期融资券为主要业务重点。

2、银团贷款平台

通过牵头组织银团贷款,商业银行可以增强为大型优质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能力,拓宽与企业的合作空间,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如工行在这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3、资产管理业务平台

随着监管逐步放松,多家银行已经开展了综合经营试点,工行、建行、交行已经设立了基金公司。通过基金公司为富裕个人客户提供的各类理财服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票据投资、委托贷款等业务。

4、并购业务平台

国外许多产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该行业R并购整合发展史,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购并重组,将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因此,可以结合商业银行贷款的客户行业分布和特点,为企业进行并购策划,进行行业

整合。如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后者在重组央企房地产资源中提供财务顾问服务。

5、与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平台

通过与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规避利率市场化和资金脱媒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和资金来源问题;同时,还可以开展杠杆融资业务,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满足企业股权激励、股权融资、收购、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获得良好的收益。

6、房地产金融平台

通过发展房地产开发贷款,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专门为房地产行业提供融资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及管理服务。民生银行投资银行在房地产金融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创出自己的业务特色。

7、股权投资平台

通过投资参股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间接将资金进行股权投资,获得更多收益。

此外,投资银行部还需要与行外金融机构建立策略联盟,并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间接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以满足客户对综合性投资银行业务的需求。

三、商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任重而道远

篇(8)

1.引言

随着2013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我国银行业面临日益刚性的监管约束,资本约束压力逐步加大;同时政府推动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也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覆盖。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愈来愈重视对自身战略定位的研究,其中电子银行的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发展是进步的,但是不能盲目。电子银行业务繁多,纵然是强大的国有银行业也不能平均使力,将每一项业务做得至善至美,更何况弱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为能顺利解决这一发展策略问题,我们不妨建立一个指标评价体系,规定评价原则,选择合理指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将这定性问题用定量的方法优化处理。

2.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AHP模型的构建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最根本的是需要资金,如果没有资金的供给,要发展业务,特别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业务则更是无从谈起。但是资金的使用是有机会成本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的各项子业务具有替代性,不可能对每一项都花费相同的成本而同时发展,而是需要分轻重缓急,分别对待。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资金需求原则

保证开展业务所需的资金,能够满足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一目标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电子银行业务启动时的基本建设资金需求,电子银行日常运营所需费用,保证电子银行业务正常维护的资金需求。

(2)低风险原则

电子银行各项子业务的资金数量不尽相同,其所带来的成本和回报也不同,因此风险不可能相同。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在选择发展策略时,不能仅仅只关注资金成本,而是要同时兼顾发展的风险,这是两个方向不一致的目标,因此,综合考虑两个目标是能够给银行带来最大效益的路径,也是选择最后策略的有力支撑。

(3)效用原则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份额,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得增强所开展业务的效用,能够赢得持续的竞争力,而增强竞争力也是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比重的扩大需要电子银行业务的贡献。

(4)技术可行性原则

通过调查,城市商业银行中从事电子银行业务的员工人数和质量不如国有银行,设备也无法媲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在技术含量要求极高的电子银行业务中,能否满足技术性的要求,能否给目标群体一个满意的服务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故在发展中必须保障技术的可行性和完备性。

(5)市场需求原则

市场的需求是引领银行创新开展业务的路标。在任何一项业务开战前需要调查市场对于业务的预期和反应,市场的预期越高,反应越强烈,全新的业务投入市场的才会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

3.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的模型分析

(1)层次分析结构的确立

本文分析了基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优策略。最优策略的选择关键在于准则层和子准则层的指标因素,而APH层次分析法的评级是根据指标的相对强弱由小到大排列而得出结果的,本文层级分为1-9等。城商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策略的评价体系如下:

目标层A:电子银行发展策略目标A

准则层B:业务成本B1;建设成本C1;运营成本C1;维护成本C3;业务效用B2;盈利能力C4;宣传效用C5;替代效用C6;市场状况B3;市场门槛C7;市场需求C8;市场竞争程度C9;银行资源B4;人力资源C10;技术资源C11;机器设备C12;风险控制B5;操作风险C13;声誉风险C14;内部管理风险C15

待选方案P:网上银行P1;电话银行P2;手机银行P3;自助银行P4

(2)选择AHP模型的准则层的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了AHP分析方法,对有关专家,教授和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向他们请教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观点,征询了最优发展策略的层次分析结构的意见及建议,最后请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所列的各级指标按照1-9等打分。本文的问卷共计发出100份,并最终收回80份有效调查问卷。本文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的软件,对各层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权重,所得结果即权重分别为:自助银行0.3444;手机银行0.1564;电话银行0.2064;网上银行0.2928。

4.结论

从上面的权重可以判断,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四项子业务的排序结果依次为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选择电子银行发展策略时首先发展网上银行,其次展开自助银行的布局,再次开展电话银行业务,最后完成手机银行的建设。但随着科技的飞跃和客户需求的丰富,电子银行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子业务,譬如现在在讨论的远程银行就是一个典型针对企业级客户的电子银行新概念,故发展策略也会略有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1):

83-84.

[2]周虹.电子银行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5:54-58.

篇(9)

一、私人银行概述

私人银行是指银行专门为高端富裕客户提供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包括为客户量身定制投资规划、财务规划、私人财富管理等一揽子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和其他高附加值(高尔夫球赛、艺术品鉴赏、贴身商务秘书以及财富沙龙等)的非金融服务。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资产管理服务、保险服务、信托服务、税务咨询和计划以及遗产咨询和计划五部分。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启动私人银行业务;8月6日和8日,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正式推出该项业务。其他中资银行也正在积极筹备介入这一高端理财领域。

二、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1.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近调查,中国的富人市场巨大,并且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根据数据统计,金融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富裕家庭大约有300万户,其中不到0.5%的中国家庭却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社会个人可投资资产、高净值人士数量的不断扩大,国内急需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如何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能满足高净值客户的多元化需求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是打造独特银行品牌的重要课题。

2.目前国内私人银行领域存在的劣势。其一,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不占优势。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发展私人银行所需的宽松,缺乏完整的法律环境尤其是与私人银行发展息息相关一些重大法律制度,如信托、私募、遗产、离岸金融以及委托理财,同时有关资产传承、个人隐私保护等法律规范的规定模糊。因此现阶段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完善的金融法律秩序及银行保密制度的国际信誉,使投资者、富裕阶层放心把资金或资产存放在国内,交由国内金融机构管理。另外,私人财富能否自由投资、自由出入、自由兑换以及自由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都是私人银行业务全球化配置资产、有效规避金融风险的关键。但是我国目前存在的现行的税务制度,外汇管理政第的限制,对居民使用外汇相对严格的控制,诚信制度缺失,一些较高层级的服务目前在内地缺乏法律支持等现状,都一定程度制约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抑制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其二,难以招募到足够的专业人才,缺乏专门的理财策划师认证制度。其三,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品种单调、规模有限、结构不合的能力,无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

(一)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和监管体系,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保驾护航

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法律体系,为私人银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我国,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滞后,法律空缺,导致私人银行业务在操作上出现了不少困难,阻碍了其正常发展;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促进私人银行健康运作,并起到一定的警戒惩罚作用,尽量避免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风险与混乱。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一些基础性、制度性工作,从监管层面上保证私人银行业务顺利发展;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私人财产、现金、财务、投资、债务、信托、保险、不动产、税务以及遗产等等,涉及面较广,跨越多个部门和业务领域,并且私人银行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尚没有明确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法规,这都给给我国金融业目前存在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打造良好的法律基础。

(二)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金融人才队伍

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财富管理者具有典型的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化、信息化和私密性等特征,这对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外一流商业银行特别注重私人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对私人银行的财富顾问和客户经理设置了非常高的准入门槛,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准入制度。目前,国内银行从业人员对不断涌现的新型产品和业务,如现金管理、结构性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以及资产管理等不太熟悉,对私人银行的经营管理流程比较生疏,缺乏一批高素质、具有现代化金融理念的人才。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还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需要规范从业人员管理,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使从业人员专业化。同时要积极培养以注册理财规划师(CFP)为标准的产品经理队伍和培养熟悉外汇、证券、基金、保险等方面的投资专家队伍,大力引进有关私人银行的产品研发、营销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国际化优秀金融人才。

篇(10)

(二)加强公司治理,减员增效。针对国有或者国有股份制银行25%~50%的冗员,印度政府1999年提出老年社会与收入保障报告,提出建立个人退休金账户与养老体系。并于当年年11月开始推行自愿退休计划。根据此计划,上述银行中届满45岁的员工,可以申请自愿退休。届时银行、政府将会根据退休者工作时间长短予以补偿,并允诺逐步将其纳入即将建立的社会养老体系。据估计,约有5.7万名员工在一定补偿下离开了工作岗位,占12家国有化银行员工总数的19%。此外,根据银行业改革委员会的提议,还成立了“迅速纠错行动机构”,对存在问题的银行进行早期干预与指导。

二、印度银行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印度银行改革的经验

1.深化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以增强竞争性。我国的银行体系仍然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在此条件下谈银行的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首当其冲。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命题一直被披上了某些意识形态的色彩。因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步伐经常步履维艰,甚至曾出现进一退二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其标志是2001年11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向龙宣称,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按每年2-3%的速度减少,并且为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再将不良资产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在国有经济的羽翼下生长的,是建立在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的。因此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我国银行改革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下滑,这不仅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而且由于国有企业占据了超过75%的银行贷款,所以还使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从而阻碍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量增长。与中国情况不同的是,印度有关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是那么突出,这使得印度政府在进行银行改革的时候相对容易些。印度的国有银行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逐渐的私有化了。其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配合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分步分阶段实施的。对于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对理顺银行内部产权关系、明确责任义务,对银行经营管理层造成压力,从而改善银行效率。关于所有制与银行效率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印度国有、私营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低于印度外资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研究报告建议印度银行应继续实施减少不良资产,人员和分支机构合理化等现有的政策,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银行效率。以及RajeshChakrabarti也运用DEA方法对改革以来(1992~2002)印度银行的相对效率做了考察,其结果发现从价值角度来看,外资银行的效率最高,其次是私人银行;而从数量上看,私人银行效率最高,而外资银行效率最差。这表明外资银行更愿意介入那些营利性更好的精华性业务,而不愿意为广大普通消费者提供最普通但盈利性稍差的普通型金融服务。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从各个方面都远逊于外资和私人银行,效率排名均为最后。对于我国以上研究的成果也一样适用,要想有效的提高本国银行的效率,降低银行准入门槛,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已经势在必行。印度自1993以来允许私营银行进入银行业,同时允许外资银行在印开办分支机构。这些改革措施使得银行市场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打破了国家垄断的银行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印度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竞争格局,活跃了市场,提搞了效率。截止到2006年底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国有银行(含国有控股)、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2005年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银行系统评级报告中指出,印度银行系统比中国银行系统更加稳健。

2.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兼顾政策调节,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机制,不仅对于银行是一种效率,对于社会经济来讲也是一种效率。我国银行体系中,按照银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可以将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两种。但由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本文暂不涉及,以下仅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谈起。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主要问题有: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进展缓慢,公司治理机制尚未真正的建立起来。由此导致的不良贷款率偏高,有些贷款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由于政银关系、银企关系没有理顺,商业银行往往很难仅通过市场来决定自己的经营取向,还要承担部分政策性职能。在特殊时期商业银行必然抛弃商业利益取向转而支持政府指定、导向、扶植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资产比率不断上升以及经济效益持续下降,最终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以说没有国有银行的市场化、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不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银行的改革就不能停歇。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中国与印度两国银行业的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都集中到“对于银行的调节究竟是市场好还是政策好”的问题上。这是因为中印历史的相似性,又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援。因此,两国在发展的前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政策调节”这个法宝。根据印度的经验,我国的银行改革也应逐渐减少政府对于银行业的干预,引入市场机制来调节银行的发展。减少行政干预,增加商业银行独立性。商业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进行金融创新;同时,进一步改善运行效率、提高竞争实力,打破所有制偏见,在资金投放上做到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3.规范银行监管制度,保障金融安全。印度自1991年开始的银行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其中之一规范了金融制度,有效保障了本国金融安全。根据标准普尔公司公布的评级报告,至少在目前印度银行业比中国银行业更加稳健。自印度金融改革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银行的监管措施。如资本充足率、资产分类、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要求。而我国银行在此方面尚显不足。如关于会计准则方面,印度早在1994年以前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符合国际规范的会计准则,而我国直到1998年才开始引进国际会计标准。在银行风险评级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印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包涵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银行内部监控在内的银行风险评级制度,以实施对银行的有效监管。而我国尚无此制度。

(二)印度银行改革的教训

1.信贷技术还不完善、待提高空间较大。落后的信贷技术常常为人所抱怨,其最为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印度与中国也都同时存在。在本次的印度金融改革中,对此却未有涉及,不失为一种遗憾。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商业环境调查数据(WBES)显示:银行手续、在抵押品要求、高利率三个方面,印度银行表现差强人意。其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对抵押品要求是其融资的主要障碍的占50.5%,抱怨银行手续费的占50.5%,抱怨借款利息过高的占81.2%。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了印度银行信贷技术尚不完善。上述问题我国也存在,其影响了我国银行也得整体形象,这也将是我们改进的方向。

2.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亟待规范在减少政府对银行干预的条件下,对现有政府对于银行的干预措施进行必要的规范。这也是印度银行所未涉及的领域。

上一篇: 医疗服务前景 下一篇: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