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案例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银行风险案例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银行风险案例分析

篇(1)

一、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综合来看,经济持续放缓、银行盈利增速趋缓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的压力增大,银行普遍不良资产贷款率居于高位未回落,核销转让、拨备计提力度均较大。以下根据2015年银行中报的更新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一)银行业不良贷款现状

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在加速凸显,仅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3家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1%。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为1.83%。上市银行不良率呈逐季上升之势,拐点尚未形成。2015年6月末,上市银行不良率为1.45%。五大行整体不良率为1.49%,略高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城商行资产质量较好,整体不良率仅为0.92%。不良资产暴露自2013年来开始进入上升通道,目前从整体和各项指标来看,下半年仍难见到资产质量触底的趋势。

核销转让的不良贷款加回后,资产质量压力则更为显著,也可见核销转让力度之大。6月末,加回核销转让后,16家银行平均不良率为1.53%,较披露数据提升22bps,五大行平均不良率1.62%,较披露数据提高14bps,股份制银行平均不良率1.62%,较披露数据提高27bps,城商行平均不良率1.13%,较披露数据提高21bps。此外,加回核销转让后的不良净生成率的增幅更为显著。中信,南京、民生不良率较中报披露数据上升幅度较大。

(二) 银行业不良贷款预警

90天内逾期贷款和关注类贷款的快速增长预示着持续的资产质量压力。2015年上半年,总逾期贷款方面,16家银行环比大幅增长近42%。

二、S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报告期内,S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合理增长,不良贷款有所上升,拨备覆盖保持稳健水平。 在贷款监管五级分类方面,受经济下行影响,S银行不良及关注类贷款均有所上升。其中,不良贷款增加以次级类贷款为主。对重点领域把控方面,2015年,对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制造、多晶硅、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S银行动态调整行业信贷政策,提高准入标准,实行严格名单制、限额和核准管理,加强退出执行过程监测,优化风险缓释手段,降低再次因授信过度集中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三、钢贸风险案例分析

(一)钢贸风险案例概况

2013年底,钢贸系统性风险爆发,导致银行不良率骤升,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而S银行的钢贸授信业务的担保方式主要以联保、互保为主,受系统性风险的冲击极大,钢贸授信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数据显示,整个F市中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在7个月内增幅达到了217%;不良贷款率也从2013末的0.85%升至2.6%。而其中不到200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里,投向钢材贸易、塑料贸易两个行业的坏账占了50%。

(二)S银行受钢贸风险影响的原因分析

在S银行“两加强、两遏制”专项检查中,“贷款被挪用”属于比较突出的问题,并且主要集中在钢贸授信客户。事实上,在近几年钢铁产能过剩、钢贸企业利润严重下滑背景下,钢贸行业贷款资金普遍被挪用。而此次钢贸风险反映出来的不仅是外部原因,也凸显了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着很多漏洞。从风险案件来看,借款人挪用银行信贷资金对外投资房地产或其他偏离主业经营高风险领域是诱发风险的关键,而银行进行调查、审查和贷后管理环节中都没有进行及时的风险预警和防范。下面就钢贸企业外部因素和银行内部两个方面对钢贸风险进行具体分析。

1、钢贸企业骗取贷款

据公安机关通报,存在部分钢材贸易企业偏离主业,以钢材贸易需要流动资金为名,以钢材市场为融资平台,通过虚假注资的担保公司,采取互保联保等方式,借此大量套取银行贷款后投向房地产与股票等高风险行业。钢材市场融资资金本身数量巨大,一旦出现风险就会造成银行大量呆坏账,极大地危害当地金融安全。但由于S银行在经营业绩的驱使下,始终将高回报的钢贸市场作为其业务拓展方向,导致钢贸行业授信高度集中,借款主体总体风险特征趋同,系统性风险长期积聚,并最终爆发风险。

2、“三查”执行不力

目前,在对钢贸授信的检查中,发现对钢贸授信“三查”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1)没有调查核实实际控制人拥有多家关联企业,和关联企业在多家银行已有融资的情况,导致信贷风险过度集中;(2)未对相应客户企业进行流动资金需求、销售收入的科学分析与测算。

二是贷中审查审批不严。(1)授信行业过于集中。将钢贸、塑贸行业作为业务发展主要方向,对钢贸行业授信过度集中;(2)信审流程简单化、模糊化和批量化,导致贷中环节风控职能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逐渐积累系统风险;(3)对新增授信缺乏实际需求、用途和实际控制人对外投资的了解和分析。

三是授信货后管理不到位。(1)银行存在重贷轻管的错误理念。存在部分银行未按照要求对证明材料进行进一步核实,未对信贷资金流向及借款人结算回款进行监控,导致风险暴露后才发现问题;(2)银行信贷系统中的定期检查报告不能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盈利水平,导致信贷管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并提出相应措施。

鉴于以上可总结出,钢贸系统性风险爆发除了市场方及企业自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银行内部管理不严、基层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走样,特别是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也是风险爆发主要内部原因。

四、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三查”执行力

强化贷前调查。贷前调查从形式上来看,应采取实地调查与线上查询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借助网络与信息系统可查询客户信息,借助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从内容上来看,应包括:一是客户的基本信息、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二是借款需求、用途与还款来源的真实性;三是客户与担保人等关联合作情况、客户生产链中上、下游客户与客户的合作情况,同时分析其与银行合作的可能性。

强化贷中审查。贷中审查是重点对贷款合法性和安全性进行审查,综合评价客户情况后,确定是否给客户提供贷款。审查贷款行是否具备承办该笔贷款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特定业务可能产生的政策、法律风险。形成审查报告。相关的审查岗在审查后,撰写审查报告,确定是否给客户提供贷款,若进行贷款需提供相应的额度和利率等方面审查结果。

强化贷后检查与管理。贷后检查主要是由贷后管理岗在对贷款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贷后调查报告。贷后调查报告应客观评估、真实反映借款人偿还能力的变动情况,如果发现借款人有违约行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损失。贷后管理的配套机制方面,应完善贷后评价机制,多形式多维度地介入贷后管理中,从而创新并强化贷后管理环节。

(二)完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响应国家智库建设的号召,完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加强对银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养,为银行储备专业而忠诚度较高的人才库。另一方面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普遍专业素质,强化全行人员的风险意识。尤其是要重视培养业务人员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能力,充分认识到“三查”的重要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考核与问责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考核体系,对提高贷款“三查”执行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设置对银行从业人员基础知识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将“三查”各个环节的信贷资产质量情况作为相关部门人员考核评分点,转变重业绩轻管理理念。

建立合理的问责机制,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加大问责力度,落实责任人并借助信息系统对不良记录情况进行录入,督促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与职业操守,从而减少案件防控难度。

参考文献:

[1] 银行2015年半年度报告,2015年8月25日.

[2] 尹正茂,商业银行钢贸贷款问题反思与启示[J],金融纵横,2013年,第10期.

[3] 孙雨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探讨[J],财经界,2013年,第11期.

篇(2)

纵观近期发生的操作风险案例,覆盖面非常广,涉及的范围全面,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既涉及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也涉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这些案件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刑事犯罪案件频发,内外勾结案件凸现;二是尽管银行案件总数稳中有降,但涉案金额上升;三是大部分案件集中在基层;四是因赌博、炒股、经商等原因诱发的案件比重较大。这些案件的发生,是旧体制的弊端、当前社会矛盾、社会信用环境以及传统的银行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与作用的结果,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基本制度执行不力、内控制度不落实和对基层机构特别是对机构负责人管控不到位造成的。要遏制当前银行案件高发势头,必须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要从根本上改变“重业务轻管理,重外延扩张轻内控建设”的局面。

一、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通过总结这些案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制度因素,内部人员因素,系统因素,有关社会因素。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1]。

(一)制度因素

主要包括制度不完善、滞后性、执行不力等。目前,各商业银行制度建设正朝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内控制度和各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许多制度都执行不力从而流于形式;制度的滞后性使得制度建设跟不上业务创新的需要。诸如银行职工盗用客户资金案、贪污公款案、挪用公款案等。

(二)内部人员因素

包括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员工业务能力、越权和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人是操作风险防范的主体,在操作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银行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劳资和法律纠纷,员工因意外伤害而要求赔偿的事件也不断出现,增加了操作风险的损失。诸如违规放贷案、假冒客户名义办理贷款案等。

(三)系统因素

包括软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等。目前,银行都实现了网络化,系统的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系统安全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引发操作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故障,可能会出现存款重复入帐、取款未下账等。如果不法分子利用这类故障,将错误款项转移将使银行蒙受损失。诸如存款资金被电话银行盗取案、利用假省份证造假案等。

(四)有关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外部欺诈、抢劫、盗窃、黑客攻击以及经济萧条、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从短期来看,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外部欺诈,从银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由于内外部欺诈所产生的损失事件数目占到全部损失事件数目的70%,损失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其他类型;从长期来看,随着银行业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性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多。诸如:齐鲁银行金融票据诈骗案等。

二、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一)广泛性

这些操作风险案例覆盖面广,涉及的范围全面,操作风险发生可能性遍布银行的所有业务环节,涵盖所有的部门,而且风险内容会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增加。既包括较为传统的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支付业务、收单业务、担保业务,也包括新兴的代客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票据业务、同业业务,还包括银行外包的相关业务;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的错误处理上,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损失较大、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重大事件上。

(二)同步性

纵观这些案例,发现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业务的复杂程度上升,在制度、流程、系统和人员上会出现许多新的操作风险因子;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在制度、流程和系统上越是容易出现漏洞,人员越是容易疏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步性,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与人员素质的落后是其频发的症结。

(三)多样性

通过总结这些案例,发现我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与经营业务风险、执行分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四)基层性

纵观这些案例,大多数操作风险案例发生在基层单位,支行对总行与分行的相关制度和业务规定执行不力,总行和分行对支行的监督也不够充分,基层员工法律和合规意识不足,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或抱有明显的侥幸心理。

(五)放大性

这些案例在发生的第一时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多数基层支行对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封闭消息、封闭舆论,只要有负面东西一律不让报道,说是担心引发金融风险。结果是把小问题酿造成了大问题,把小风险酿造成了大风险。比如齐鲁银行事件,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早有预警和提示,结果是人员被换,最终酿成大案。

三、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一)防范难点

对于这些防不胜防的操作风险案件,国内银行在监控上确实存在不少的难点[2]:

1、案件防范意识不到位

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一般员工,对案件防范的意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案件主要是指大案要案,操作上的小问题不是案件,没有考虑到往往是这些小问题才导致了大案件;认为业务发展是主要,案件防范是次要,重发展、轻风险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2、制度执行不到位

再完善的制度落实不到位也只是空谈。有章不循,操作不规范在实际中普遍的存在,过分相信自己,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频繁出现,久而久之,造成风险漏洞越来越多、越积越大,为案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监督检查不到位

没有监督检查,制度就无法真正的落实到位,而在工作中,不论是专门监督检查部门还是业务部门自身,监督检查常常流于形式,重视纸式材料,忽视现场检查,造成在重要工作环节上不能严格履行制度,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受到了限制,以致引发了案件。

4、案件防范手段不到位

目前,工作中主要强调硬件手段的防范,而忽视员工对案件防范的关心程度、理解程度、执行程度,忽视员工的思想变化、情绪变化、家庭环境变化,缺乏对案件防范措施的创新性、有效性。

(二)防范措施

针对这些防不胜防的案件,纵然监管部门在监控上存在诸多难点,但还是要坚定不移的防范操作风险,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使金融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如何防范操作风险问题,提出如下几项建议[3]:

1、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主要手段:第一,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第二,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从制度上保证内控效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 第三,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内部监管的连续性。

2、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这是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手段:第一,梳理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第二,专设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第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可能来源于制度、人员、系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任何方面的缺陷都会诱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在总结我国当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要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员工守法合规意识,在全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力争全面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天玲.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金融与保险.2008.(6).

[2]中恒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项目部.金融业风险案例汇编.2012.

篇(3)

2.成长企业的风险管理——郑文平博士采访实录 

3.草船借箭有风险──哈佛大学博士陈琳谈金融风险管理 

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

5.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势的新认识

6.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7.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

8.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

9.董事会治理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集团公司结构式调查的多案例分析

10.面向调度运行的电网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 (一)概念及架构与功能设计

11.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

12.风险管理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预防中的应用

13.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14.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5.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16.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 

17.全面风险管理模型设计与评价:基于RAROC的分析

18.供应链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杠杆选择

19.计及电力安全事故责任的稳定控制系统风险管理 

20.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基于治理风险视角的分析

21.互联网信贷、信用风险管理与征信

22.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 

2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 

24.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和趋势综述

25.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26.投资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究

27.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28.资本配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29.大断面城市隧道施工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30.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

31.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

3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33.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

34.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 

35.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36.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37.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研究

38.企业信息系统与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39.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关键问题探究

40.论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41.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42.论政府风险管理——基于国内外政府风险管理实践的评述 

4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研究

44.珠三角土壤镉含量时空分布及风险管理 

45.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

46.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47.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 

48.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49.滑坡风险管理综述

50.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1.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 

52.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  

5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对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

54.论风险管理体系概念在法律层面的引入——以监事会的完善为目标

55.试论风险投资的阶段性特征及风险管理策略 

56.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57.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58.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59.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60.股权激励经理人道德风险的化解——全面风险管理视角

61.风险管理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讨 

62.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展研究 

63.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4.银行风险管理、资本约束与贷款买卖行为分析

65.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66.药品安全与风险管理 

67.不确定性、联盟风险管理与合作绩效满意度

68.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 

69.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论、过程和机制 

70.风险管理标准化述评  

7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梳理和框架构建 

72.风险管理:从被动反应到主动保障 

73.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74.国外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75.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76.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77.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关系研究

78.英美加澳和中国台湾地区医疗风险管理方法与评估工具的比较研究

79.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80.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发展新方向

81.金融衍生品及其风险管理——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 

82.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83.银行风险管理、贷款信息披露与并购宣告市场反应 

84.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 

8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与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86.国家审计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中的功能认知分析

87.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88.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 

89.从金融监管改革新形势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90.门诊输液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风险管理 

91.国际巨灾风险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92.基于模糊认知图的生态风险管理探究 

9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94.弹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探讨——基于供应链弹性等领域的文献回顾与拓展

95.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辨析——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 

96.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97.药品风险管理:概念、原则、研究方法与实践 

98.基于公司价值视角的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检验 

99.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100.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  

101.不同主体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责任

102.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追溯与风险应对反思

103.软土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

104.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 

105.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06.推行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07.金融风险管理悖论的经济学释析  

10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比较制度分析:一个文献研究

109.论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

110.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111.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112.从银行监管改革变迁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路径选择

11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14.基于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地铁风险管理研究 

115.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116.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117.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  

118.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 

119.伦敦城市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20.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21.新环境下的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122.税收风险管理的范畴与控制流程

123.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24.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25.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索与体系构架

126.商业银行的信贷战略风险管理

127.风险矩阵在民航机务维修质量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28.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论述

129.国际化大都市风险管理:挑战与经验

130.社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与工具运用

131.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132.“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

133.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134.现代技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热点与展望

135.论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136.我国化学品的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2-0010-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2.02

一、引言

收益共享契约模式是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供应商与零售商间批发价及收益共享系数的合理制定以克服供应链内“双重边际化”效应,即上下游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对供应链整体来说并非最优的决策,从而导致供应链整体期望收益无法达到最大,收益共享契约则通过提供合适的约束与激励措施有效缓解了这种冲突,国内外有基于不同供应链组成及风险规避情况的收益共享契约研究[1-6]。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常面临资金短缺与资信水平有限的问题,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简称SCF)利用供应链整体信用将借贷风险控制在银行接受范围内,这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极大便利。在SCF的研究中,有针对银行在自身风险规避情况下的贷款决策(最大质押率、最优利率等)研究[7-10],也有关于供应链成员企业在银行风险控制条件下的最优决策研究[11-15]。可见,银行的风险规避对供应链金融的参与方决策有影响,而在供应链金融中考虑供应商与零售商间的协调管理时更如此,因为在银行风险控制下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有上限,当供应链借贷信用不足以保证零售商贷到所需款项时,它便无法达到契约中要求的使供应链整体最优的订购量,供应商自然也就不会提供收益共享契约下的批发价,最终该契约会失效,无法达到协调下的最优。

在上述研究中,供应链协调相关方面的文献主要从合作博弈模型下供应链成员联合定价角度展开研究,较少涉及企业贷款及金融机构风险规避的问题;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文献中,主要从非合作博弈模型(如纳什均衡和Stackelberg模型)角度研究银行贷款和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决策,供应链成员多以自身收益最大为目标,忽略了供应链整体效应。在白世贞的《基于核心企业回购担保的存货质押融资决策分析》一文中[16],虽然也在供应链金融中考虑了协调管理的问题,但没有涉及到SCF中很重要的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本文以供应链金融中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将银行的风险规避情况考虑到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中,继而得到在银行下侧风险控制下协调契约中收益共享系数的范围,并用数值分析对结果进行了验证说明。

二、假设及流程描述

(一)假设

假设1:考虑只有一个作为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与一个下游中小企业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假设两者均为风险中性和完全理性,以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假设2:假设供应商单位生产成本为a,零售商以批发价订购货物量为q,且按价格p进行销售,产品对应的市场需求为x,f(x)与F(x)分别为其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

假设3:在供应链协调管理下,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会设计签订一份收益共享契约:供应商以较低批发价格将货物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则将销售收入的“(1-λ)”倍共享给供应商。

假设4:零售商初始资金短缺,为达到该协调契约下要求的订购量,零售商将全部订购货物质押给银行进行借贷,银行经考核后将贷款支付给供应商,若不足则由零售商初始资金补足。

假设5:银行为风险规避型,本文借鉴下侧风险控制模型进行规避,风险控制指标为(l,β),质押率为ω,并以存货销售价中零售商所得部分作参考给予贷款ωpλq,贷款利率为r(包含物流费用),资金成本率为r0。

假设6:销售期末,未卖出产品的处理价格为s,银行与企业具有同样进入剩余产品市场的能力,即若零售商到期未能还清本息和,银行能以价格s处理余下产品。

(二)流程描述

1.银行根据物流企业对质押品的考察给定质押率并告知借款企业相应的下侧风险控制指标;

2.在供应链协调管理下,供应商与零售商确定整体最优的订购量,并签订银行下侧风险控制下使供应链协调的收益共享契约;

3.零售商按协议从供应商处批发货物,供应商将货物发至银行指定的物流企业监管;

4.银行以存货销售价中零售商所得部分作参考将贷款支付给供应商,零售商补足余下部分;

5.零售商进行销售,收入的倍支付给供应商,余下倍流入银行设定账户,银行根据还款情况指定物流企业发货,直到还清本息和银行通知归还余下货物;

6.还款期末,若零售商未能还清本息和且违约时,银行自行按处理价格卖掉余下产品以补偿自身损失,否则由零售商处理。

三、考虑银行风险规避的收益共享契约协调分析

(一)考虑支付给银行的利息成本,供应链内无收益共享契约机制模型

为了与后面供应链协调管理下的供应链成员期望收益作对比,这里首先分析无收益共享契约机制的企业收益情况,零售商仍需向银行借贷,银行也同样是风险规避的,但此处为便于比较,只计算零售商在能够获得使自身期望收益最大的贷款时的收益进行分析:

零售商的期望收益为:

π■=■px+s(q-x)f(x)dx+■pqf(x)dx-ωpqr-cq(1)

供应商的期望收益为:

π■=(c-a)q (2)

因为■=p-c-(p-s)F(q)-ωpr (3)

且■<0, 则有

q■■= F■(■) (4)

将式(4)分别代入式(1)、式(2)中,可得到无收益共享契约下供应链成员的期望收益:

π■■=(p-c)q■■-(p-s)■F(x)dx-ωpq■■rπ■■=(c-a)q■■ (5)

供应链整体期望收益为:

π■=■px+s(q-x)f(x)dx+■pqf(x)dx-ωpqr-aq (6)

在供应链协调管理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应与系统整体的最优订购量一致,又因为有:

■=p-ωpr-a-(p-s)F(q) (7)

且■=0 (8)

由一阶最优性条件可得:

q■■=F■(■) (9)

则供应链整体最大化期望收益为:

π■■=(p-ωpr-a)q■■-(p-s)■F(x)dx (10)

当供应链内无协调管理时,供应商批发价必然会大于生产成本,比较式(4)与式(9),必然有q■■<q■■,即零售商与供应链整体的最优决策不一致。下面在收益共享契约机制下分析解决这一问题。

(二)考虑支付给银行的利息成本,供应链内存在收益共享契约机制模型

在收益共享契约机制下,零售商与供应商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π■=■pλx+s(q-x)f(x)dx+■pλqf(x)dx-ωpλqr-cqπ■=(c-a)q+(1-λ)■pxf(x)dx+■pqf(x)dx(11)

由■=pλ(1-ωr)-c-(pλ-s)F(q)且■<0可得:

q■■=F■(■) (12)

在供应链协调管理下,q■■=q■■,即

■=■ (13)

则可得到批发价满足:

c■=■ (14)

实际中一般有a+ωpr<p,因此 有c■>0。

在收益共享契约机制下,必须保证供应商与零售商的期望收益大于分散决策时的期望收益,将式(9)、式(14)代入式(11)中可得:

π■■=pλq■■(1-ωr)-c■q■■-(pλ-s)■ F(x)dxπ■■=(c■-a)q■■+p(1-λ)q■■-■ F(x)dx (15)

比较式(5)与式(15),应有:

π■■>π■■π■■>π■■ (16)

在实际操作中,处理价格一定是小于λ倍的销售收入,即

s<λp (17)

否则零售商宁可将所有商品处理掉,这样它获取的收益会更高。

(三)银行下侧风险控制模型

存货质押融资贷款中仍存在销售风险和企业道德风险,本文假设银行为风险规避型,并借鉴银行下侧风险(Downside-risk)控制模型来进行规避。假设银行下侧风险控制模式的指标组合为(l,β),其中l为银行确定的贷款损失度,β则为其愿意承受最大损失为L下的风险容忍度,且L=lωpq;ω和q分别为质押率和质押量,银行贷款利率为r(包含物流费用),资金成本率为r0。根据银行下侧风险控制条件,即有P(loss>lωpλq)≤β,其中,loss=ωpλq(r-r0)- πb(x),πb(x)是市场需求为x时的银行利润。下面基于Downside-risk规避模型对银行风险控制进行推导:

首先确定产品的临界需求,当零售商的销售收入和回购所得退款恰好与期末银行的贷款本息和相等的时候,即:

pλx+s(q-x)=ωpλq(1+r) (18)

则临界需求x■=■q

当x≥x■时,零售商选择还款,此时P(loss>lωpλq)=0;

当x

若零售商还款,银行利润为

λ

若零售商不还款,银行利润为:

π■=pλx+s(q-x)-ωpλq(1+r) (20)

则银行贷款损失为:

loss=π■-π■=ωpλq(1+r)-pλx-s(q-x) (21)

考虑银行的下侧风险控制条件P(loss>lωpλq)≤β,并假定零售商的主体违约概率为h,当需求低于临界值且主体违约同时发生时,即

hP(ωpλq(1+r)-pλx-s(q-x)>lωpλq)≤β

则有F(■)≤β/h,即银行在给定质押率及下侧风险控制指标为(l,β)的情况下要求的收益共享系数满足:

λ

由式(16)、式(17)、式(22),即可得到在银行下侧风险控制下的供应链收益共享系数λ范围。

四、案例分析

假设x服从(500,2500)上的均匀分布,则其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为F(x)=(x-500)/2000和f(x)=1/2000,银行的质押率ω,风险控制指标(l,β),贷款利率以5.86%(包含物流费用)进行计算。同时,假设某产品p=10,a=5,s=1,r0=3.59%,零售商的违约概率h=3%,其中当供应链作分散式决策时c=6.5,则当(l,β)=(30%,0.2%)时,不同质押率下收益共享与无收益共享时供应链各参数最优值如下表1所示。

当质押率固定为0.6,银行下侧风险控制指标(l,β)变化时其对收益共享系数影响见表3。

由表1可知,在供应链金融中考虑协调管理,仍可能通过对契约参数的调整来满足银行风险规避条件的同时,使供应链成员期望收益都得到增加。由表2可知,质押率越高,银行对收益共享系数的约束越明显:当质押率为0.5时,对供应链协调契约中的收益共享系数无影响;当质押率增加到0.7时,供应链无法再满足银行下侧风险控制的同时完成收益共享契约;质押率的变化对条件(16)下的收益共享契约约束并无明显影响。由表3可知,当银行下侧风险控制指标发生变化时,其对收益共享系数的约束也会随之而变。

五、 结论

供应链契约作为协调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学术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存货质押融资尝试将供应链契约引入到供应链金融分析中,研究SCF中银行风险规避下的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收益共享契约并讨论了契约中参数的范围。在SCF中研究协调契约不像单纯的在供应链中研究,因为参与SCF的方金融机构一般有其风险控制措施,若中小企业在银行风险规避下不能借贷到足够资金以达到契约中的订购要求,则核心企业自然也不会提供契约中的批发价格,这样整个收益共享契约便会失去协调效用,因此在SCF中研究协调契约的设计必须考虑银行的风险控制条件。

篇(5)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发展及其对银行内控的价值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指的是银行在对其面临的可能的预期风险在事前采用各种风险管理管理策略和技术对其面临的风险,所做的一切处理过程。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对常识的系统化的学科艺术,风险管理的基本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预防损失,措施应该放在损失事故发生之前;二是减轻损失,这主要是用于损失事故发生的时候;三是弥补损失,弥补损失的措施主要应该用在损失发生之后。

有关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时期。其一是传统的风险管理时期。P.L.Bernstein(1996)认为风险管理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就已经有了操控灾害或风险的想法或观念。早期的风险管理还主要是强调安全管理(Safely Management),主要是从外部因素,亦即银行外部的客观存在对于银行实体损害的管理。其二是新型的整体化的银行风险管理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银行风险管理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亦即整体化的银行风险管理阶段。这一时期的银行风险管理较之于传统的风险管理,在对银行风险的理解上更加广义,把银行风险当成一个系统或说一个整体对待,以期能够全面把握和认识银行风险,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

风险管理对于银行内控的价值重大,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的考虑,一是衍生金融商品(Derivatives)使用不当引发了多起金融风暴,促使财务性风险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是各种金融创新手段在名称和计量方式上不断变化,且越来越专业化,加之资本市场上各种专门的新型机构的涌现,使得内部管理的难度增加。

二、当前我国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困境分析

一是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战略重视不足。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这是因为银行的内控责任具有责任的能动性,银行是是经济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最活跃的细胞之一。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业的发展,而银行业能否实现安全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责任的规范性,责任的规范性包括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两方面的内容。实体性规定包括由法律义务与责任方式构成的责任规范以及工作责任制度等内容,程序性规定包括归责与责任追究的程序等内容。但是,一些银行认为建立内控制度就是把能人为灵活处理的事情弄复杂、不好办了,是给自己套枷锁;有的银行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与银行变动的管理内容、调整的政策、制度不相适应,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形成不了一个健全的机制。有的以后会在内容上多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控制,忽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方面的控制,内部控制制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较差。部分银行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知识培训和文化建设,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也有一些银行有章不循,或将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与监督,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而不是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三是银行内部控制的方法欠科学。银行内部控制还缺乏全面性、审慎性、有效性和独立性。笔者认为尤其是对企业还款能力的评估与监督方法欠科学。事实上,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分析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未来还款能力如何。影响企业未来的因素主要有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信用支持以及非财务因素。企业大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构成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而信用支持为第二还款来源,信用支持为第二还款来源。非财务因素虽不构成直接还款来源,但会影响企业的还款能力,但会影响企业的还款能力。

四是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督机制。目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防范、监控能力弱,仅凭直观感性经验控制、防范风险,而缺乏有效的避险、分险和化险的手段,很难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激励机制不强,约束机制不硬,干多干少、干好不干坏都一样,因而有相当部分内控工作与发展要求的脱节,即在面对改革出现新情况时,商业银行的许多部门、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未能主动的把握机会、积极调研,以寻求解决之良方,而是坐失良机,导致风险发生。尤其是一些银行各个职能部门都重视贷前风险,但是少有部门对贷后风险进行跟踪监督,薄弱的贷后风险监控能力使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整体实力无法与信贷业务发展相匹配,制约了信贷业务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下表1,可以参看某商业银行支行2009-2011年资产减值损失情况,不难发现,这一数额仍然十分巨大。

一些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许多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得到有效地执行,许多内部缺陷没有得到及时地修正。银行风险管控的考核和评价等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大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价奖惩制度,部分银行虽建立了内部控制考核和评价机制,但由于缺乏科学依据和实用性,或者没有严格执行考核和评价机制,导致建立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基于风险管理视角下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是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银行内部控制。良好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降低银行系统风险意义重大,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银行实现其经营效果,提高效率,促进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首先,银行领导应提高对内控制度健全与落实的认识,重视内控制度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化内控制度的健全意识,并有效的加以落实。其次,从业人员应加强认识,确保内控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强化具体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并掌握有关内控及风险管理的知识,使得他们既要懂得先进的知识,又要具有现代化的内控思想观念,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是要提高提高银行内部控制执行力。银行内部控制的执行力直接决定着银行的发展速度。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机构完善是提高内控执行力的保障,提升管理层和员工层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知度,将内部控制工作纳入员工的绩效管理体系。梳理银行业务流程和制度,完善银行各项规章制度,优化、规范银行业务流程,借助简易明了的业务流程,加快工作进度,降低工作执行难度。搭建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利用ERP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加大监督与评价的执行力度,及时反馈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加强银行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入手,其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信贷市场的良好环境,促进银行总体贷款规模健康稳定增长;其二是借助投资银行研究团队,加强产品研发,对各个行业、区域、客户及产品制定不同的投资组合,并对贷款对象进行风险识别,根据识别结果对信贷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其三建立健全银行客户风险预警系统,对公司客户不仅仅是贷款之后消极等着还贷,而是实行严格的贷后检查制度,积极主动识别风险,并对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控制和化解策略。

三是优化银行内部控制的方法。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于财务指标的信贷风险评估系统的局限性,有必要建立一个全方位体现信贷企业风险的评估系统。此系统应包括以下四个模块。其一,企业效能评价。以企业年度财务报表为数据基础,计算规定的评价比率指标,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效能的综合测评。进一步完善财务分析,从量化指标来分析判断企业的发展能力。其二,信贷资源配置中行业风险评估。目前的信贷风险评价系统没有涉及行业风险,然而在市场经济传导机制的作用下,某一行业兴衰决定行业内企业生存状态,同时影响产业链中不同行业企业的发展,行业景气度已日益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投资决策和信贷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特别在我国具有明显周期性宏观调控特征的市场经济中,经济的高涨或抑制受到市场和政策双重影响,行业景气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作用在企业层面上,将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其三,政府风险评价。政府干预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生成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对信贷企业所在地政府政策和行为的评估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量的案例表明,地方政府在银行贷款前期、贷款过程中、贷款后、以及银行依法处置企业不良贷款时,都存在较强的行政干预行为,主要形式有:利用行政权利对银行施加压力,对特定项目进行贷款;挪用信贷资金,改变贷款用途;利用企业改组、兼并、破产转移银行信贷资产,悬空、逃废银行债务;对银行依法催讨和处置抵押物设立层层障碍等等。其四,信贷企业道德风险的评价。从依法纳税、遵守合同、报表真实性和及时还贷程度四个层次来考量企业诚信。

四是加强银行内控的风险监督机制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是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证,是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十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以确保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据此,在银行内部应建立一个不依附于任何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风险监督权。此外,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与考核机制,细化考核指标,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此外,要强化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监督,对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最后,应该合理评价银行内部控制工作,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结果的评价,及时反馈内部控制工作成效,对内部控制的改进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作者单位:农业银行)

参考文献:

[1]瞿旭,李明,杨丹等.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4):38-46.

[2]杨爱民,张同健,张成虎等.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战略与内部控制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7):135-138.

篇(6)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力度,为确保个人贷款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拟从银行个人贷款操作风险层面,用案例探讨的形式,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五因素分析个人贷款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从银行内部控制角度对个人贷款业务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一、个人贷款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

1.重制度建设,轻贯彻落实,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有章不循,违规、越权发放贷款”的现象在一些基层机构普遍存在,是形成操作风险和导致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尽管按照银监会规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方面的规章制度,但仍有一些经办银行贯彻落实不到位。例如,A银行在开展个人贷款业务时,在上级行批复的项目协议中尚不存在个人商用房贷款合作范围的情况下,仍违规办理个人商用房贷款28笔,放贷金额逾千万元,实际操作中A银行客户经理将其办理成个人住房贷款,以规避上级行检查,其中部分抵押权属登记未落实、借款人资料严重不符;违反上级行批复规定,擅自提高贷款成数、延长贷款期限、超出合作协议的贷款总额,已形成不良贷款。

2.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有些基层机构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业务发展,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业务发展指标和绩效考核指标,忽视银行风险管理。例如,A银行在拓展个人贷款业务时,为片面追求业务的发展,对一些不符合银行公司授信业务准入条件的小企业,采用化整为零、改变贷款合同用途的方式,通过同时向多个关联企业员工发放个人投资经营贷款,而实际却是用于企业投资经营,或通过借新还旧情况规避相关风险管理规定和上级行监督。

3.人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人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和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在个人贷款业务产品体系中,主要的产品线包括个人消费类贷款(如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汽车按揭贷款等)、个人投资经营类贷款(如个人商用房按揭贷款、个人投资经营贷款等)和循环贷款。其中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属于高风险品种,同时由于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等小企业报表规范度低、报表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对其判断的复杂程度加剧,要求个人贷款经办人员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专业知识、从业经验和相关分析能力(如信贷人员对宏观经济、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经营前景进行分析判断等),而部分个人贷款从业人员缺乏对企业经营状况等复杂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以银行操作风险为例,风险识别和评估未能根据业务发展和环境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未能涵盖到所有的个人贷款业务品种、业务流程等领域;操作风险评估模型的数据库信息还有待完善,IT系统对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支撑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内部控制措施

先导入一则案例:B银行在办理个人汽车按揭贷款业务中存在下列情况:(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B银行未严格审查借款人资料;未审查贷款的真实性;未审查C汽车经销商的项目准入和担保资格;未对项目实地核查;未严格审查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发放贷款。委托C汽车经销商对借款人进行调查,汽车抵押登记、车辆保险、合同公正等手续均交由C汽车经销商代办;使得C汽车经销商有可乘之机,利用大量虚假借款资料签订个人汽车按揭贷款合同骗取车贷,经查,借款人身份证、机动车辆销售发票、机动车辆登记证、机动车辆行驶证、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机动车辆保险单等贷款要件均系伪造,还款由C汽车经销商集中偿还。(2)贷时审查把关不严,尽责审批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贷后管理不到位,未落实车辆抵押登记;未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资信情况、收入情况、抵(质)押物现状及担保人情况进行跟踪和动态监控;未对C汽车经销商的资金账户进行监控;无贷后跟踪和检查报告、无贷后催收记录或台账。(3)基层机构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越权审批和授权。(4)监督管理部门未能定期和不定期对经办行个贷业务经营管理状况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控和评价,未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使得C汽车经销商轻而易举突破B银行风险防范关口,骗取银行贷款,造成银行资产巨大损失。

由上述案例分析得出,个别基层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相背离,未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和授权审批等,基层机构负责人的个人权利未受制约,越权审批贷款,岗位职责不明确,岗位之间未能实现相互制约,监管不到位,导致银行损失巨大。

(四)信息交流与反馈

未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或沟通渠道单一传导过于缓慢,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精神等未有效传达到各层面员工,基层机构在业务开展、流程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发现的问题也未及时反馈到上级行,使上级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未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授信政策、内部控制措施等,导致各机构对政策的理解出现偏颇,执行力大打折扣,严重阻碍业务的发展和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目前监督评价体系普遍存在对基层机构业务指导监督多检查少,发文多但对其执行落实情况的督导不到位,对基层机构缺乏垂直监控力度,缺乏有效的日常风险监控报告制度,缺乏有效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监控体系,对基层网点负责人的监控管理不力,致使各基层机构未及时发现、评价业务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完善个人贷款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产品和风险的政策制度,个人贷款内控制度建设,如《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个人贷款业务操作风险指引》、《个人贷款岗位合规手册》、《基层经营性分支机构操作风险指引》、《个人贷款责任认定》等,确保规章制度体现内控合规要求,并深入全面地贯彻执行。

2.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营造良好内部控制文化氛围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1)合规培训方面,组织员工学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银行员工行为手册》、《个人贷款审批手册》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特别是高风险岗位、新进员工、转岗员工培训率应达到100%;(2)通过内控合规网站、征文比赛、合规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3)与员工签定书面合规承诺书;(4)考核机制及能力建设,对机构和员工实施百分制的内控考核制度,如将发案率等列入基层机构绩效考核指标等,财务费用分配及资源配置不仅与业绩挂钩,还要与内控执行力考核结果挂钩,避免基层机构人员片面追求业绩而发生违规放贷,形成正向激励和引导内控机制;(5)健全个人贷款业务责任追究机制,严格问责。责任认定应涵盖个人贷款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1.开展自我评估,识别个人贷款业务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开展对个人贷款业务操作风险的自我评估,建立以个人贷款各业务品种和业务流程为风险评估对象的常态化风险评估工作机制。使用标准化工具及时识别和评估个人贷款业务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并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定期评估自身的风险状况和控制措施,及时调险应对策略,确保风险识别与评估能涵盖到所有的个人贷款业务品种、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等领域。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深入进行整改,有效防范风险,避免大额不良贷款发生。

2.加强个人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增强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通过建立各类风险的预警监测分析机制,提升风险预警和管控能力。一是推进个人贷款业务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建设;二是持续开展个人贷款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工作,如个人贷款客户数据库、重大损失、事件数据收集等,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能力,加强风险分析、评估、检测;三是定期监控分析个人贷款资产质量,实施个人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四是提升IT系统对业务流程的支持。

(三)内部控制具体措施

1.明确岗位职责,岗位之间相互制约。个人贷款授信环节包括个人贷款发起、信息核查、尽责审查、审批、放款审核、催收保全、档案管理,各环节分别按其职能承担相应责任。下发《个人贷款客户经理岗位合规手册》、《个人贷款尽责审查岗位合规手册》、《个人贷款催收保全岗位合规手册》等各岗位合规手册,让个人贷款各岗位经办人员不违规越权。确保尽责人员实施独立的尽责审查,个人贷款审批人员按照授权独立审批贷款等。

2.业务流程再造,做到审贷分离。推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再造,在一级分行成立个贷中心,实现集中审批模式。可在个贷中心分设审批团队、尽责审查团队、放款团队、催收保全团队、档案管理团队。将目前基层机构的个人贷款授信决策权限(经办行经办主管分管行长)统一集中到个贷中心,进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再造(经办行经办主管分管行长信息核查个人贷款中心尽责审查审批人员审批放款审核贷后管理),实现集中尽责、集中审批,集中放款、集中贷后管理的个人贷款模式,做到审贷分离。

3.优化授信审批流程,明确个人贷款审批权限。分别对个贷风险总监、专业审批人以及个贷评审小组,授予不同的审批权限,严控风险。如授予个贷风险总监个人消费类贷款200万元以内的审批权限;授予专业审批人个人消费类贷款100万元以内的审批权限;个人投资经营类贷款由于风险高,无论金额大小均须经个贷评审小组进行评审等。

(四)拓宽信息交流与反馈渠道

建立各级行、各部门和员工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培训、讨论等方式,及时沟通和反馈政策咨询、业务发展、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及内控现状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借助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公文、邮件、《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提示》、《个人贷款业务案例分析》、“内控合规网”、《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监控数据》、“个人贷款数据库”等渠道建立内控合规信息网络平台,做到经验交流、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共享度。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1.加强内部监督检查机制。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业务发展,加强内部审计和个人贷款职能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开展放款环节、贷款真实性等专项检查。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式,监督、检查、评价个人贷款业务的开展情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监管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加强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监控管理;运用现场与非现场检查(如动态监控清单)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重要领域、关键业务环节的检查和监控;加强对问题的追踪整改和责任追究力度。

2.积极配合外审部门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银监局、会计师事务所等外审机构的内部控制现状审查,并根据外审机构提供的《内部控制建议书》拟定整改计划,明确责任部门,明确整改内容,开展评估、监控、及时督导和后评价等工作,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鼎礼.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 金融与经济,2012(7).

[2] 银监会.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S].2010.

篇(7)

一、以“内控合规风险管理系统”为抓手,持续推进全行流程银行建设工作。

在2017年流程银行建设、搭建“内控合规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持续改进流程银行建设工作。一是在2020年3月、10月对XXXX个流程文件进行梳理,根据部分业务实际操作及在业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流程文件与实际操作及相关规定不一致情况,对相关部门新增及修订的各类办法和实施细则与内控系统中相对应办法及流程不一致的情况提出修改要求,限定时间、将修改申请及相应流程文件报至我部门进行实时调整。二是实时将全部门新增制度、修改制度导入合规系统,及时为全行员工提供制度、流程依据。三是按季收集外部法律、法规、条例,同时导入内控合规风险管理系统,为本行业务在开展中规避监管风险提供制度支持。截止12月末,全行部门上线各类业务流程XXX个,通过不断完善、修订,现已更新各类内部制度XXX个,外部规章及条例5442个,促进了本行内部运行机制与流程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二、持续加强各职能部门条线管控能力,充分发挥自律监管再监督的职能作用。

继续加强合规体系建设,结合自律监管再监督工作,进一步优化修订《自律监管再监督实施细则》,将开展自律监管工作的范围扩大至每个部门和分支机构,在原修订的9个职能部门基础上,增加5个经营部门,对于无向下管理职能的部室,强调自律检查,对于有向下管理职能的部室则不仅需自律检查、还需监管检查,强化自我检查,主动整改,引导人人主动合规、部室自我管理的氛围。

2020年一季度,结合区联社南疆审计分中心对我行2017年自律监管审计情况,合规风险部梳理制定了《XX农商银行自律监管再监督管理办法》,对自律监管再监管实施的范围、频率及原则进行了规范,并要求各部门在各自职责的基础上,结合《办法》要求,对各部门自律监管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对开展自律监管的时间、范围和频次进行明确,修订后的《细则》经合规风险部审查后各自,进一步规范了自律监管工作,强化了第一道防线的管控作用。

加强和规范本行各部室自律监管工作,有效提高内部监控力度,根据《关于调整的通知》(XX农商发〔2016〕260号)及《XX农商银行关于印发自律监管再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XX农商发〔2020〕99号),结合各部门制定的自律监管实施细则,并制定《XX农商银行2016年下半年自律监管再监督方案》及《XX农商银行2020年上半年自律监管再监督方案》于2020年2月、8月组织人员对13个部门,下半年及2020年上半年部门自律监管工作职责履行情况进行了现场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我行自律监管工作,加强内部管控力度。

三、开展各类现场、非现场检查,督促业务条线合规开展工作。

今年以来,外部风险案件频发,银监部门加大对各商业银行监管力度,逐步开展对票据、销售业务等方面的监管检查,合规风险部从防范外部监管风险及加强内部管理、控制风险的角度,开展了多方位的检查。

(一) 风险经理平行作业专项检查。根据2016年9月

10日的各项业务流程及2016年11月下发《XX农商银行关于印发风险经理平行作业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2016〕459号)和《XX农商银行关于印发风险经理考核管理办法的通知》(XX农商发〔2016〕469号)要求,制定《XX农商银行风险经理平行作业流程专项检查方案》,于2020年1月对 2016年9月-2016年12月发放的各类贷款(含公司类、零售类)贷款风险经理平行作业全流程进行了专项检查。

(二)按季开展XX管理工作检查。根据《关于调整“XX农商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及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领导小组”职责的通知》(XX农商发〔2016〕274号)要求,对资产保全部、计划财务部、运营管理部、公司银行部、总行营业部、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向行领导进行了汇报,并出具了检查情况通报下发相关部门,督促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职。

(三)开展征信工作专项检查。为提高本行征信工作效率,明确征信工作管理部门及岗位职责,我部查找相关规定、撰写检查方案,于2020年4月抽查公司类、个人类、2016年下半年-2020年4月30日存量110笔贷款档案,对征信管理工作岗位职责履行、制度执行情况、征信登记情况、查询情况做全面专项检查。

(四)开展银行卡业务专项检查。为加强本行银行卡业务管理,促进银行卡业务稳健、有序发展,防范银行卡业务操作风险,于2020年6月组织开展银行卡业务开展专项检查,依据区联社和本行银行卡业务相关规章制度,对辖内17家支行(营业部)、1家分理处、运营管理部和信息科技部银行卡制度建设、银行卡(片)管理和银行卡相关业务操作等三大方面进行专项检查。

(五)按季对三个经营部门新增信贷业务进行合规性检查。为了逐步规范经营部门业务合规操作,每季末对三个经营部门新增信贷业务(公司类贷款、个人类贷款、委托贷款)进行合规检查,采取非现场检查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每季度调阅不低于10%-30%的业务档案,对存在的问题与客户经理沟通确认、督促整改。重点对200万以上新增贷款进行全面检查,按季出具检查报告,及时提出合规建议、风险提示,提高信贷条线人员合规意识和制度执行力。

(六)授权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根据《XX农商银行关于印发业务转授权方案的通知》(XX农商发〔2016〕425号)《XX农商银行关于修订业务转授权方案的通知》(XX农商发〔2020〕394号)、《信贷管理基本制度》等的相关规定,制定《XX农商银行授权执行情况的检查方案》,采取非现场检查方式从2020年8月21日—2020年9月15日,对全行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业务授权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其中抽查信贷审批类200笔、财务授权类97笔、资金业务类163笔(含理财、债券、同业、转贴现、大额存单)、大额支付类92笔资料。

(七)开展中长期贷款分期还款计划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为促进本行信贷业务审慎发展,加强信贷资金质量,规范中长期信贷业务管理工作,揭示、纠正中长期信贷业务执行分期还款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点,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中长期贷款还款方式的通知》(银监发【2010】103号)、《关于分期还款账务处理的通知》(本行2013年9月30日下发的通知),与信贷管理部组成联合检查组,于2020年9月-10月对本行零售银行部661户、金额3.29亿元,公司银行部152户、金额38.77亿元中长期贷款的分期还款计划制定、落实、执行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八)开展按揭贷款抵押物权证专项检查。为提高我行按揭贷款质量,经总行领导研究部署安排,于2020年10月3日至2020年10月12日组织专人对按揭贷款抵押物权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现场核查(截止2020年9月末,我行共计有29家房产开发公司的按揭贷款有存量余额,笔数1492笔,余额达42951.989万元。有抵押物的按揭贷款合计1057笔,金额28964.6万元(现房抵押245笔,金额6525.1万元,在建工程预抵押812笔,金额22439.5万元),无抵押物的按揭贷款435笔,金额13987.389万元),核查工作覆盖面达到100%。

四、适时开展离任审计。

根据人员离岗审计的通知及《XX农商银行关于修订离任离岗审计办法的通知》(XX农商发[2020]44号)文件的规定,对信贷管理部贷款审查岗、风险经理岗,运营管理部放款审核岗,零售银行部客户经理及城区支行客户经理离任审计、对拟离开本行的支行柜员及机关员工共计26人进行了离任审计,调阅信贷档案合计1309笔,出具离任审计报告26份。

五、以银监局“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结合本行实际,开展XX农商银行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

根据2020年全国银行业监管会议、新疆银行业、XX地区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及自治区联社工作会议精神,依据《XX银监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XX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文化建设年工作方案〉和〈XX地区银行业合规文化建设年工作任务分解表〉的通知》(XX银监办发〔2020〕63号)要求,结合XX农商银行实际,制定《XX农商银行“合规文化建设年”工作方案》,并于2020年5月在总行七楼会议室召开“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突出主体责任,变被动合规为主动合规,进一步深入推进合规建设,将各项工作贯穿全年,覆盖到每位员工、每个岗位,达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半年有小结、年终大总结”,掀起全行员工合规文化建设的大氛围。一是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重塑制度流程。二是开展形式多样强化教育活动,营造合规文化建设活动大氛围。三是加大合规风险排查,全面自查自纠。 

六、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合规知识培训,定期召开案例分析及法律合规知识培训。 

基于XX农商银行信贷人员在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状况,结合本行及他行近期出现的信贷业务法律风险实际案例,定期召开XX农商银行案例分析及法律合规培训会议,以合规使用信贷合同及签订使用中需注意的风险防范、以及信贷业务办理及回收过程的法律实务、合规管理为主题,结合案例分析,开展培训。截止2020年12月末,累计开展信贷业务法律法规培训6次,参训近230人次。

七、开展各类制度、合同协议等合规审查、合规咨询、风险提示

对相关部门的合规咨询、合规审查事项,做到急客户所急,第一时间开展合规审查,对需交律师开展法律性审查的事项,积极与律师沟通,督促早回复,早办理业务。截止12月末,回复各类法律业务咨询155份、下发风险提示书3份、审核各类制度、办法下达合规审核意见书23份。

八、做好外部检查的配合工作,并以银监局业务检查及本部门检查发现问题为基础,重视跟踪落实整改。

按照XX银监分局对XX农商银行同业业务现场检查意见书的要求,组织金融市场部、计划财务部、审计部对列示问题进行整改,并将整改和追究情况形成整改及责任追究报告报送银监局。对XX审计分中心提出的有关自律监管再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逐项整改,并形成整改报告报送审计部。按照银监局关于“两加强两遏制”回头看整改问责工作的要求,对本行自开展“两加强两监制”工作及回头看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及问责情况进行追踪落实,向银监局报送落实整改问责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对新疆银监局关于统计现场检查评估发现问题,组织信贷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对存在问题逐项落实整改,对存在问题进行了追究处理,向监管部门报送了整改及问责情况报告。

通过组织相关部门对外部检查发现问题进行核查反馈,安排人员对发现问题逐项逐笔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后期整改要求,提升了业务部门合规办理业务的意识,为后期业务合规开展奠定基础。

九、加强风险监测、积极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乱象治理”等风险自查,提高本行风险自我防控能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本行风险管理政策,实现对重大风险指标的监管和风险预警,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6〕44号)规定、银监局关于监管评级的相关规定,结合本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疆XX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大风险控制指标监测预警方案》,并于每季度定期开展指标监测预警,提示指标控制部门做好管控工作。

制定XX农商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自查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制度建设、合规管理、风险管理、主要业务经营中有无违法、违规、违章情况开展自查,并按要求形成自查报告报送监管部门。

根据XX银监局关于开展“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行为专项治理行为自查的要求,制定XX农商银行“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自查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对本行同业、理财、贴现、信贷等业务进行自查,按要求形成自查报告报送监管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XX农商银行业务行为,进一步防控金融风险,结合“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自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针对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非法金融活动十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自查,并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和追究,向银监部门做了报告。

组织开展了同业投资业务风险排查,对本行发展战略和经营定位是否偏离“三农”和小微企业,资金业务是否存在规模扩大、增速过快、占比过高等现象,以及资金流动是否存在异常;近年来规模扩张速度是否过快,扩张方式是否主要通过同业与金融市场业务进行排查,并向监管部门做了报告。

十、重视内部教育培训,提高部门人员专业技能素质。

合规风险部新的职能定位要求员工综合素质强,对本行各项业务知识均能达到一定的掌握程度,本部门员工普遍业务知识较单一,实际能力与工作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员工普遍感觉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多,学习和提升的要求迫切;针对这种状况,我部门坚持内部定期集中学习,对近期新发文件、各类制度、监管部门规章、风险提示、相关法条等轮流组织学习,组织者要搜集资料、提前解读、届时负责讲解,这一做法有效提升了部门员工的整体素质;同时,部门鼓励自学,引导年轻人利用好业余时间,参加各类职业资格类考试,拓宽知识面,提高履职能力。目前部门5名员工中一名中级职称、一名助理级、三名正在报考中级职称,形成比、学、赶、超、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十一、重视案件防控工作,落实案件防控各项举措。

积极按照案件防控工作的要求,于年初制定了《XX农商银行2020年度案件防控工作计划》,并开展了涉及多个业务领域、多个重要岗位的风险排查;组织力量对案件风险防控重要环节如授权卡(柜员卡)、印鉴密押、空白凭证、金库尾箱、查询对账、轮岗休假等关键环节制度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对员工8小时以外行为管控进行排查,防范案件风险的发生。

按季完成对全行员工异常行为的排查,梳理、记录员工违规违纪档案并按季向全行公示;筛选强制休假各岗位主要风险点,配合人力资源部实施重要岗位的强制休假;完成本行案件风险排查相关报表并汇总各县联社数据,按季度撰写案件防控工作报告,报送区联社,及当地银监局;与监察部门共同组成案件防控及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小组对全行19个支行、15个部门进行了上半年案件防控考核工作,形成《XX农商银行2020年上半年案件防控考核情况报告》下发全行。

十二、完成其他相关工作

履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按季组织召开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对大额贷款风险分类情况进行认定审议,并于会后及时形成会议纪要下发。

抽调人员配合审计部门开展上、下半年两次遵循性审计,并抽调人员配合XX审计分中心对XX地区各县市开展审计工作。

按照行内安排,完成了每个季度各职能部门日常工作及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检查,有效地配合了人力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

抽调人员配合审计部门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工作。

按照行内安排,做好干部下沉及结对扶贫工作。

十三、本年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合规风险相关知识培训的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全员合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今后需加强对合规人员的培训和提升,接受先进的合规理念和合规知识,通过培训和转培训带动全行观念和知识的进一步更新。

(二)受人员素质及信息渠道限制的影响,适应新形势、不断跟进新业务要求的力度不足。随着及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各项新业务层出不穷,同时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对后续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合规检查及合规审查工作也面对新的要求,后续在学习新业务、适应新形势方面将持续加强内部培训,鼓励自学,有效提升人员素质,不断跟进监管要求及外部变化。

(三)风险监测需进一步强化。发挥好牵头作用,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测管控职能,针对全行各项风险数据、风险事件需持续跟踪监测,并做到风险预警监督工作,提高风险管控力度。

(四)本年度存款任务完成率未达100%。后续将进一步加强存款营销力度,严格执行部门内绩效考核,督促部门成员完成任务。

十四、2019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对重点业务的合规检查,加大案件风险排查的力度和广度,持续开展对三个经营部门新发放贷款合规检查的同时,逐步开展对新开办业务、案件风险高发环节、XX管理等多维度的检查,筑牢案件风险防范的篱笆。对照我行已实施的各类业务办法及流程文件,一方面检查发现业务办理中存在的问题,持续规范;另一方面在检查过程中收集业务办法及流程文件中与现行业务不相适应的部分,集中统一组织相关部门修订完善。

(二)继续加强合规体系建设,结合自律监管再监督工作,进一步强化第一道防线的管控作用,突出部门管理条线,对于无向下管理职能的部室或分支机构,则强调自律检查,对于有向下管理职能的部室则不仅需自律检查、还需监管检查,强化自我检查,主动整改,引导人人主动合规、部室自我管理的氛围。

(三)加强合规理念和法律合规知识的培训力度,通过参加区联社相关培训、外部培训、自觉主动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合规人员自身素质的同时,加大对全行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对检查中发现问题、风险高发的业务环节、本行业务咨询及法律服务过程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开展培训,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员工合规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风险管理,通过汇总分析违规记录,查找和发现风险易发的部位、环节、实施风险识别、风险预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风险排查,防患于未然。

篇(8)

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分析――以A银行为例

(一)关联企业风险

多个关联企业同时在A行融资的风险,贷款资金实际被直接使用。案例:XX亨利轴承有限公司、XX华中轴承有限公司、XX英泰轴承有限公司。三户借款企业主为兄妹关系,2012年5月28日同一天取得A行授信,使用亨利达名下同一房产的多个楼层分别作为抵押物,共用一本土地证。贷款资金实际被亨利达集中使用。

(二)担保圈风险

企业主涉及担保圈,抵押物被查封、账户查封、法院诉讼等,被迫履行担保责任,代偿全部或部分债务,造成资金链紧张,影响正常经营。

(三)民间借贷风险

企业主涉及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贷款,导致逾期。今年A行新增逾期贷款中,因涉及民间借贷风险导致逾期的共有6户。

(四)担保公司担保风险

1. 担保公司整体运营情况

截至3月末,A行小企业贷款中担保公司类贷款余额为4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4%;今年1季度小企业担保公司类贷款新增逾期金额10280万元,占全部贷款新增逾期金额的53%。目前逾期余额为5080万元,占全部贷款逾期余额的13%。

2. 担保机构风险暴露案例

(1)丹阳市XX担保公司

A行存量在保客户22户,余额8876.6万元。2014年以来代偿金额超过1亿元,都通过扣减保证金代偿逾期贷款,担保机构自身基本已失去代偿能力。目前,A行面临担保权落空的风险。

(2)其他地区担保公司风险暴露

福建福州某担保公司因经营困难,在A行的2000万元保证金已全部代偿完毕,未进一步补充保证金,逾期贷款短期内无法代偿。

(3)担保机构管理的建议与意见:以我为主关注第一还款来源,不盲目信任担保公司担保;关注反担保措施,尤其为第三方担保的情况,防止资金挪用;关注担保机构代偿及回收情况,对于代偿较高的要重估其担保能力;按照银行文件要求,落实担保机构保证金缴纳;注意担保机构真实财务情况,防止资本金挪用(报国资委报表);落实担保机构逾期贷款回收,防止出现担保机构在A行贷款不良率连续三个月超过4%、按照制度需采取退出的情况。

(五)资金挪用风险

企业贷款用途不实,A行小企业贷款实际为关联企业其他用途集中挪用引发的实质风险。案例:B集团为当地规模企业,由于市场下行、投资房地产等因素导致企业濒临崩盘。A行共为B集团3户关联及与其资金往来的上下游客户3户提供贷款,其中一户为抵押类贷款,其余5户为XX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反担保措施皆为B集团旗下公司法人保证,6户3000万贷款实际用款人皆为B集团,可能导致风险集中爆发。

(六)第三方抵押风险

第三方抵押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有:

一是全部贷款被关联企业使用。企业为贷款主体,资金实际使用人为其关联企业,A行无法了解贷款实际使用企业经营情况、无法及时跟踪落实贷款资金回收情况。

二是部分资金被关联企业使用。借款企业与第三方企业之间存在不清晰的账务关系,应收应付账款复杂,互为债务债权人。一旦出现借款企业不能正常还款的情况,很难顺利处置第三方抵押物;某省内分行累计出现了12笔逾期贷款,其中有4笔均为第三方抵押的情况,累计金额1400万元。

(七)信息不对称风险

企业主未如实反映对外担保及他行贷款情况,导致分行对企业主实际偿债能力了解不足引发的实质风险。

某企业在A行部分支取贷款后,由于涉及对外担保,被并判决承担连带责任担保,在这期间,企业其他两家银行续贷均未通过,导致企业资金流紧张。同时,A行未能及时发现上述问题,仍给客户进行第二笔的贷款支用,最终由于他行抽贷,盲目扩张导致企业发生贷款逾期。事后,客户经理在网上查到了客户涉及法律诉讼的情况。如能在支用前及时发现,也许能避免。

(八)预判不足、心存侥幸

部分分支行对存量客户中的潜在风险客户心存侥幸,未能采取坚决的退出措施,甚至对个别已经列入退出计划的客户仍然予以续贷。对潜在风险客户被动应对,未能及早采取主动的风险化解或处置措施,甚至存在坐等逾期后进行法律诉讼的现象。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额为84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5%,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505亿元、0.25%。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已连续13个季度上升,而且关注类贷款也比上年增加逾500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向次级及以下迁徙。这反映出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暴露处于近10年来的高峰期。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较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差距还很大,具体问题表述如下:

(一)各商业银行公司管理结构不够先进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在努力完善的过程中,各方面问题还很多,比如说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分离,最终的风险承担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同时,其商业化水平还不高,还受到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沿袭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老套的管理体制,各方面都存在着问题,这也是不良资产的根本成因。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建立有效、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是体制不够集中,各行各业、各地区都是分散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准入退出冲突很多,因此给一体化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第二是决策机制不够完善,,无论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还是决策程序对道德风险的约束力,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这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第三是对市场风险等各方面的风险的洞察能力以及注意力都不到位,不能及时察觉,并作出有效反应,同时风险管理不全面。

(三)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

在国际上来看,先进的银行都不会忽视风险控制,甚至他们会认为风险的控制与收益的创造是同样重要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2R” is the same coin。意思就是风险和收益是同样重要的,两者都不能被忽视。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人们似乎还没有这样先进的理念,与国外的银行之间在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平时的业务经营中,总是将业务经营与风险控制看做两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一味的追求效益、收入,而忘记风险控制。同时,授信产品的风险通常具有滞后性,风险不能被及时的发现,等到被发现时为时已晚,很多商业银行的失败教训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很重要。

(四)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不先进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都重视定性分析,忽视量化分析,定性分析固然重要,但是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方面也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这与国外的先进银行也有着很大的差距。

三、降低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建设完善的社会信贷体系

1. 树立全民信用理念

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和优秀的国民道德水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和高的道德水平,那么经济发展必然也不会很好。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来加强国民的信用理念。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政府应该完善与金融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比如说合同法、经济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对社会的信用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失信行为要做出明确的处罚标准。这样就可以为信贷行为提供法律上的相关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信贷活动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的现状;同时,不仅仅需要完善上文所述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完善包括规范中介结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也可以保证信贷活动的正常进行。

3. 大力建设信用服务体系

因为我国目前信贷信息分散,所以可以从行政方面采取措施,可以让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管理信贷信息的方法,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来登记、咨询并管理信贷信息,从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及时整理和收集借款人的金融机构往来活动、债权债务变动、民事刑事纠纷以及主要管理人员状况的数据和信息,这样就可以让银行得到更加全面、及时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构

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应该减少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层次,扩大信贷风险管理的范围,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效率,强化管理信贷风险的权威性。应该给商业银行更多的权利,比如说在政策制定方面、决策制定方面等等。根据自身的情况,商业银行可以决定是否要设立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来进行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由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信贷资产安全,统筹制定信贷风险的识别、报告程序与方法,全面控制信贷风险,对信贷风险进行持续监控,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情况、整体信贷资产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对潜在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向银行董事会和投资者提供信贷风险报告,并建立起以风险为评价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

篇(9)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顺应产业的竞争以及各行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银行供应链审查提供了方便。近几年来,随着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逐渐成为当前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一、供应链的定义和当前商业银行的供应链发展现状

(一)供应链的定义

在以往传统观念中,供应链还局限于企业内部组织操作中。供应链只是单纯的注重企业自身资源是否得到良好利用。供应链的过程也只是企业生产人员,将企业采购的材料及零件,通过企业自身生产加工和销售后,分配到零售商及用户手中的过程。在2000年时,我国著名教授马士华就给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主要以企业原料及生产经营过程为主要核心,其中包括对企业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控制。企业从原材料购买到加工生产成产品,到最后销售到零售商或用户手中的过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供应链结构模式。

(二)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供应链逐渐趋于成熟。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战略,以满足国际贸易发展需求。供应链金融作为当前商业银行最新产品战略的代表,在各企业供应链中无处不在。供应链金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战略模式。使企业融资不在局限于实业融资中。大大降低了各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供应链发挥了最大价值。

二、供应链的金融模式分析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是指企业利用没有到期的收账款,向银行申请融资的行为。就目前供应链金融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主要分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证券化以及应收账款让售融资者三大类。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主要是指,供货企业利用没有到期的收账款向银行进行融资。在融资完成后,如果购货方没有按时付款,银行有资格要求供货方偿还账务。应收账款证券化主要是指,企业将目前可以预见的现金预收款转化成证券进行出售的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让售融资主要是指,企业将债务收回权贩卖给银行,由银行向购买方收账,并承担收款过程中的风险。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企业经营生产中,一些处在供应链下游经济条件较弱的中小企业,在向供应链上游企业预付款时,资金流动相对困难。为了开阔出新的融资渠道,大多中小企业利用供应链上游企业生产商的回购承诺,将提货权交于银行。以向银行申请货款,从而获得银行信贷。

(三)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资仓融资模式其服务对象主要以小中型企业为主,在融资过程中,这些中小企业大多以流动商品仓储为抵押,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来与金融机构,建立起一个新的融资服务平台。这大大加大了动产抵押的操作性,为中小企业获取了发展资金。

三、控制风险的基本策略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类型及风险原因分析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时,受一些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状况出现偏差。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以及信息传递风险三大类。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其管理大多不规范。缺乏法律意识、自身信用不足、没有充分引用当前先进技术和管理型人才。致使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市场风险预测能力。加之,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单独经营,供应链结构较为复杂,信息传递准确信不够高。极易出现供应链金融风险,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防范措施

供应链金融是当前中小企业金融融资的重要途径,为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好处。但同时,供应链金融也存在个许多的风险。因此,企业进行供应链金融融资时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有效避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时,企业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1)就信用风险来说,商业银行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了解融资企业信息。根据企业客户信息建立信用等级。

(2)就市场风险来说,商业银行应准确选择质押物。尽量选择一些销售趋势好、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以及知名度较高的质押物,从而降低银行损失。

(3)就法律风险来说,商业银行必须和企业明确权利及义务。在融资过程中,尽量完善相关法律合同。从而减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纠纷。

(4)就信息传递风险来说,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中的企业组织到一起。从而有效提升信息交流效率,降低信息传递风险。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案例一:2013年,中国银行为江苏省某光电公司办理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该光电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液晶显示器以及相关部件。该公司供应链上下游都是较强的垄断企业。因此,在购买原材料时需现金支付。由于该公司产品下游货款回期较长。加之,应收账款在公司总资产中站点比例相对较大。致使公司资金出现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公司发展。江苏省中国银行在了解该详细情况后,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为该企业贷款进行信用担保。果断为该公司提供贷款,及时解决了改公司资金流动问题。

案例二:深圳某国内商业批发贸易公司,注册资金为一千万元。于1998年成立,并获得知名牛奶品牌深圳地区总权。由于该企业成立时间较短,资金规模相较于其他大规模民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满足知名牛奶品牌合作需要。加之,该企业缺乏贷款抵押资产,外部融资较难。因此,该向民生银行提出贷款。民生银行在对该企业进行详细了解后,同意贷款。

(二)案例模式应用分析

针对以上企业概况进行分析。在案例一中,该企业符合供应链金融融资中应收帐乱融资模式。该公司供应链企业属于强大的垄断企业。因此,供应链下游企业,是决定该企业应收账款是否能够快速收回的关键所在。加之,有第三方物流公司做信用担保,银行的风险得到降低。在案例二中,该企业适合动供应链金融融资中的动产质押模式。由于该企业属于中小民营企业。因此,该企业可将企业仓单、存货等动产抵押给银行。并由第三物流企业为连接,提供拍卖、物流监管服务。在抵押贷款时,企业应与银行签订相关的回购协议。从而将资产权利进行转换,以获得贷款。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应金融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通过对中小企业整个交易的评估,为更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使许多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有效的解决市场竞争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同时,供应链金融还为企业信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效了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毛鹤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的实现机制[D].山东大学,2012.

[2]刘艳.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3―0033―05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推进,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无论是经营的业务范围还是提供的金融产品的种类都更具多元化,加之日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在银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更为复杂。其中,操作风险暗流涌动,成为导致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体系恐慌的潜在威胁。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更是将操作风险称之为“细节中的魔鬼”。我国由于体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以及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严重缺陷,操作风险在我国银行系统也是广泛存在,并且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在商业银行风险中的比重远大于国际同行的水平。因此,操作风险的度量和控制的研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前者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起潜在损失的风险。该定义排除了名誉、法律、人员等方面的操作风险,因而涵盖的范围较窄。而后者则被定义为除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1]本文采用后面一种定义。

二、变量与模型的选择

随着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的重视、越来越多成熟的统计方法和模拟计算技术的介入,以及损失事件历史数据积累的日益丰富,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用来度量操作风险的数量模型。但是这些模型真正的度量效果还没有定论还有待检验。按照操作风险度量的出发角度不同,可以将这些数量模型分成两个大类: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

自上而下模型是主要使用财务指标和收益波动性等作为衡量风险的变量,比较容易收集所需要的数据且计算难度较小,无需根据金融企业内部经营状况搜集内部损失数据。由该法得到的是所有风险的资本计算数据,然后通过将机构中已经得到量化的市场和信用风险资本金进行剔除,得到操作风险资本金。使用这种思路建立的模型包括:收入模型、财务指标法、波动率模型。但是,由于不能确切分辨出哪种风险比较容易潜藏在哪类业务中,因此对各类业务的业绩评价、收益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激励效果不易达到。

自下而上模型则是在对金融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经营状况及各种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损失的事件类型或者业务类型来区别风险,并逐步进行统计的计量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度量模型、案例分析、因素分析模型、因果关系网络模型等。由于所针对的事件是明确的,因此可以直接对风险管理发挥作用。但这类方法在收集事件事故的数据方面有很大的困难。[2]

由于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着数据缺乏

在考察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上,gc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就可以增长2.0173亿元;就Profit2模型而言,gc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中行的净利润就可以增长30.0866亿元。说明经济增长对银行的净利润有很大的正效应,并且宏观经济的变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要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为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大,且经济政策性的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使之成为自负盈亏、以市场为导向的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62

从统计检验来看,方程一和方程二的总体显著性很好。方程二较之方程一拟合优度更高。至于变量的显著性,当取显著性水平α=0.05时,t分布临界值为t0.025(3)=3.182,可见方程一中,变量gc、bl1,均显著;方程二中,变量Zc显著,而b12不显著。此外通过D.W检验值,也可看出修正后的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且从上面的检验结果还可以看出gc、bl1与银行的净利润有很强烈的因果关系,而bl2与银行净利润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表中的R―Square值反映了因变量的方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模型所解释,它的值越接近于1,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越强。在上述的模型中,那部分不能被模型解释的方差被认为是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在profitl模型即浦东发展银行的结果中,R―Square值为0.8818,说明88,18%的方差可以由模型解释,即操作风险占到总方差的11.82%。在profit2模型即中国银行的结果中,回归模型的R―Square值为0,6830,即模型可以解释方差中的68.30%,同时也说明操作风险在总的方差中占到31.70%。由此可以看出,浦东发展银行的操作风险明显低于中国银行。在国际上,业界一般认为操作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比例应在20%以内。剔除模型本身的精确度以外,我们也能意识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很严重的操作风险。

四、操作风险资本的计量

根据上文所构造的模型,如果把方差总剩余部分解释为是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便可以得到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操作风险在银行所面临的总风险中的比重。即浦东发展银行操作风险占到总风险的11.82%,中国银行操作风险在总的风险中占到31.70%。为了满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根据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行可获得的最新公开资料,可以从理论上得到两家银行需要额外拨备的操作风险资本。具体见下表:

很明显,要满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

率的要求,就操作风险而言,中国银行对操作风险资本的拨备要远远高于浦东发展银行。根据文章得出的理论研究结论,在现实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提高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4]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收入模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操作风险的大小。本文利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选择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对操作风险的非精确度量。发现中国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明显高于浦东发展银行。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涉外金融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而携款外逃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能收集到的操作风险中严重程度最大的操作风险类型,多集中发生在中国银行。另一方面也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因此,要积极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2.通过收入模型的构建可以看出市场因素对收人的影响要大于信用因素。而目前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关注明显多于对市场风险的关注。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要注重关注三大风险因素的齐头并进,特别是对我国宏观经济动态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使用收入模型得到的结果仍然不是很准确。解释变量的选择对于模型的有效性有重大影响。经过三次单因素回归方程的建立,最终将真实GDP增长率、不良贷款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但是这两个变量无法做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所有度量因素,而仅仅具有一定的可说明性。并且在建立模型时并没有考虑时间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的准确性。

4.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到数据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数据的多寡是影响模型结果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模型由于可获得数据历史太短,样本空间太小,影响对结果可靠性的判断。因此,为有效测定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应收集和积累一定量的数据,为建立实用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奠定基础。

5.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一个重点和弱点。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操作风险给予必要的重视,加强对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突出对操作风险的量化研究。[5]

注释:

①真实GDP为GDP除以消费物价指数。

参考文献:

[1]王旭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J],金融论坛,2004,(2).

[2]Marshall C.L.Measuring and managing operational risks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tools,techniques,and other resortces [M],Singa-pore:John Wiley & Sons,2001.

上一篇: 银行业的发展 下一篇: 村级财务收支审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