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发展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3 09:25: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篇(1)

随着我国城乡道路的不断增多,交通运输的技术不断深化改革,道路施工也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但最近几年,因为交通运输规划不合理导致交通堵塞,以及道路施工企业贪图利益导致道路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不胜枚举,现下交通运输的规划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求,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交通运输的规划发展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的技术,来提高人民的出行安全。

一、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发展一向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以南宁市交通运输发展为例,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促进南宁市交通运输发展,促进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具有“智能、环保、安全、舒适”等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实现南宁市交通运输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对信息化的保障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领导机构、发展规划和建设模式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很多准备工作。虽然信息化的建设在不断完善,但是在信息安全、项目建设、运营等很多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1、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

我国修桥建路的历史悠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交通运输部门的交通运输建设仍然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没有树立起信息化的观念。这将直接导致交通运输部门对信息化的交通运输管理规划的不重视。有的地区开始意识到要跟随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但由于认识不全面,信息化的概念淡薄,信息化的技术跟不上,没有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支持,都导致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没办法顺利开展,信息化的建设也无法落实到实处。

2、资金投入不全面,硬件设施落后

交通运输部门的资金是上级拨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资金有限,不能重点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的不足也导致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不足,存在着部分软硬件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使用情况不佳等情况。除了硬件设施不完善,还存在着网络问题,包括部分网络核心设备备份不足,网络存在单点故障,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设备不足,信息采集设施、信息设施不足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信息化漏洞,使交通运输规划中存在漏洞。加上没有建立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管机制,不能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没有把资金的使用公开化和透明化,容易埋下的隐患。

3、人员素质不高

信息化建设做到交通运输规划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比较高,但部分交通运输部门存在着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计算机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能力不足,没有专业的交通运输信息化规划能力。交通部门对员工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也没有落实到实处,员工往往身兼数职,加上运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设备没有配置好,硬件不足,人才缺乏,这些都会影响到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

4、管理机制不畅通

交通运输部门没有树立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制度。交通运输部门没有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做约束和规范,即使开展了信息化的工作,功能也不完善。交通运输部门上上下下信息沟通渠道部畅通,导致信息不能有效地传播,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二、加强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要提高公司人员的素质

运政部门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扩大“高、精、尖”人才的吸收途径,对于已就职的员工,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满足感,可以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失误,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员工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提高员工之间的合作协助能力,促进员工互相交换知识见解,员工除了要虚心学习,还要虚心接受同事的批评建议。通过培训还可以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倡导员工爱岗敬业。

2、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内部信息交流系统

要带动交通运输规划和发展,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信息交流系统。信息的交流是保持交通运输规划与时俱进保持不落伍的重要保证。无论是运输部门内部的信息还是外部的信息,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影响着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建立一个健全的信息交流系统,才能在工程项目实施中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第一时间把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传递下去,减少信息传递环节中出现的信息缺漏问题,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交通运输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正确的信息保障。

3、交通运输规划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规划和发展,开展智能交通工作,能够完善交通运输的网络建设,整合交通运输行业资源,从社会效益的层面来说,可以强化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业务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行业运行安全监管、突发事件监测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服务公众能力,践行群众路线。在经济效益上,加强交通运输的信息化规划可以降低交通部门的管理成本,拉动经济增长。虽然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不断深化改革,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经济资本还不够雄厚。因此要拓宽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把重点放在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上,加大信息化规划的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发展规划的落实做好硬件设施的养护,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4、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

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用制度保障交通运输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健康稳定运行。企业作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一个主体,可以推动信息化项目成果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来保障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合理合法性,促进交通运输规划的良性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完善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加强了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减少的隐患。

三、结论

利用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规划是项惠民的大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高速、简洁的通信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推动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深度,结合互联网技术,做到高效、便捷、科学、完善的交通运输规划。

篇(2)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工作中重要且前瞻性的工作,是城市发展的“蓝图”,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典范,分析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本文探讨我国进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及影响。

二、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是指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我们国家的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展开并深化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

(一)现代社会,城市规划中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随着人们对城市现代化建设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要不断适应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设计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城市社会发展,数据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对统计数据与现状图件的综合分析要求有所提高。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城市规划与管理涉及到到了地理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类型因素。数据类型包括:以图形为主的矢量数据、以遥感图像为源的栅格数据等。

2.人类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本质上是时间上的现势性、空间上的精确性,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不断适应的过程。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必须加快其更新速度,信息技术也就随着应该不断适应并很好地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

3.信息管理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从规划编制到规范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如何将规划数据规范化成为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与办公自动化实现一体化,对信息产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用户方便、快捷的使用,也是未来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城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设计从内容以及评价原则来讲,不光是恰当的空间组织、悦目的视觉效果,甚至包括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规划师与建筑师主要是通过二维图形加上空间的想象来构思设计方案,局限性很大,而只有在建筑单体设计或者较小的群体上才应用三维效果图,构建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效果也远远没有想象出来的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一现状,大容量数据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专业化图形信息处理软件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使城市空间信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城市设计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篇章。

三、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各种运用

随着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更新,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决策手段和工具,其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是一种应用于机械工程、电子、和建筑等领域进行制图设计的图形处理软件。目前,CAD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部门进行规划设计与制图,普遍被设计者所运用。其设计效率比价高,设计图纸清晰且规范,效果较美观。

2.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

遥感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携带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的技术,目前也已经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管理等部门,基于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地域现状为前提的,所以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可以获取反映土地利用、环境等分布情况的相关可靠。

3.信息系统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 tem)

GIS是以地理空间定位为基础,结合各种文字、数字等属性进行集成处理与统计分析的通用技术,主要功能是数据输入与管理、数据查询与空间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等,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分析、评价和预测等服务,同时也将为城市规划方案提供最有效的信息分布与管理手段。

4.网络技术(Network)

因特网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运转的时代用“家喻户晓”这个成语来形容已经不足为怪了,其实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网络术语,专业角度来讲它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而成的集合体。其所提供的远程终端协议、文件传输协议等服务为数据共享、更新、管理、交流等提供了便捷途径,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可以通过共享各种规划信息来方便设计管理者互相交流,沟通。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影响

1.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信息通信渠道,报建单位只需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将报建所要提供的材料、数据等传输给规划管理部门,而规划管理部门的规划审批工作同时在网上进行。这样可以促进双方紧密联系,互相沟通交流,实现设计与管理一体化,提交并且反馈信息也就相应的方便快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地应用CAD技术和GIS技术,CAD技术在传统的图形处理设计中不断改进优化,规划设计师采用笔输入技术来进行设计规划更加方便,可将大脑思维创造与灵感结合,使得设计出的图纸更加直观、形象,设计中所需的数据数字化,获取更方便。同时,采用遥感图像为背景设计,结合GIS技术,获取人口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全方位得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的现代化操作手段。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城市空间信息的需求,它的广泛应用必将给我们的城市规划开拓新的局面,从另一层面来讲,城市规划行业真正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行业发展也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72-01

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和调度需要对变电站、水电站、配变设备以及开闭所等进行实时的监测,并且要及时将监测数据发送到管理中心的服务器上进行相应的处理。电力系统的监测点大多分布较为分散,并且范围较广,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基于无线网络的电力数据采集系统介绍

新型的基于无线网络的电力数据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主要是由中心处理子系统以及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两部分组成。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采集器、集中器以及电能表等几部分,可实现对底层数据的采集。通过无线方式实现集中器和采集器之间的通信,在利用485总线实现采集器和电能表的通信,从而可实现电能表通过采集器向集中器传输数据的作用。中心处理子系统是由主站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共同构成的。主站计算机通过PSYN或是GPRS实现与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集中器的通信,从而实现抄读及远程监控的作用,并且能够对用户电能表的数据进行分析、读取以及参数设置等。

2、无线网络数据采集系统方案简介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

远程电力数据采集系统是建立在无线通信和电话通信的基础上的,可以将其细化为数据库服务器、无线网络、数据前置机以及电力数据采集终端等几部分。远程电力数据采集改变了传统的点对点拨号的方式,采用MODEM拨号上网、无线网络等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并且在内外网服务器上建立相应的安全隔离机制,采集终端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管理中心的主服务器上,通过通信接口和GPRS数据传输终端进行连接,再经过无线网络通信协议对其封装后传送到中心服务器,从而实现电力数据信息的远程采集、控制工作。

2.2 通信的总体方案结构

远程电力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是通过GPRS/CDMA的实时在线特性、系统的无时延特性以及其同步接收处理多个数据采集点的数据等来作为通信方案的,这种方案能够较好的满足系统的传输实时性以及对数据信息采集的要求。通过接口将内外服务器相连,并且只能传输指定的数据信息。

3、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实现

前端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采集器和集中器两部分,并且他们的硬件设置基本相同。主要就是,通过RS-45接口将集中器和GPRS模块连接,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发到主站计算机。集中器的硬件设计主要分为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以及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处理模块采用高性能的16位单片机,能够确保任务的快速执行,一般均可在1个时钟周期内完成,能够实现高级编程,为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便利。对于数据的存储可采用铁电随机存储器FM18L08,这种非挥发性存储器,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对于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可以采用CWDP1205芯片进行数据的传输。

4、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无线网络通信协议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制定的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集中器与采集器、采集器与采集器之间的无线射频载波信道通信。该协议主要可分为三层。物理层、链路层以及 应用层。物理层主要是用CWDP1205进行硬件实现,链路层能够提供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将应用层传输过来的长数据帧,合理的拆分成较短的数据帧,然后加上相应的包头和校验和,重新打包之后进行数据的发送传输。接收数据时,将数据进行解包处理,然后将短数据帧重新组合成完整的长数据帧,再移交给应用层。CWDP1205无线射频通道属于不稳定的通信信道,因此,需要一个辅助的机制来完成数据信息的可靠传输。

4.2 无线网络初始化设置

CWPD1205芯片是基于XE1205无线射频收到装置设计的,因此,在进行与CWDP1205通信之前,要先设置XE1205的寄存器。XE1205寄存器通过SPI总线进行数据写操作,由SDA、SCL来控制该模块的收、发等工作状态,NSS-C作为SPI的使能端,IRQ0与IRQ1是用于设定数据传送时钟和验证码的中断控制、SCK是时钟控制端、MOSI与MISO是模块内部寄存器的数据输入输出接口、DATA用于外部数据的输入输出。XE1205的内部寄存器是用来设置发送频率、工作模式以及带通滤波器的带宽等。通过2byte的设置来控制数据的收发工作,其中,1Byte包含一个读写控制位、一个停止位、一个起始位以及5位寄存器地址;2Byte在读模块中用于读取数据,在写模块中用于发送数据。当SCK处于上升沿时,改变MOSI的数据,在下降沿时采集MOSI数据。

4.3 基于无线网络的数据传输

在CWDP1205完成初始化之后,首先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看是否有需要用无线射频方式传输的数据,如果有责转换到相应的传输状态,对CWDP1205的寄存器进行设置,将接收模式转换为发生模式后再进行数据的发送。反之,如果没有,则寄存器仍然保持原来的空闲状态,CWDP1205则保持接收模式。无线数据的接收工作对于实现整个无线数据通信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5、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5.1 远程抄表应用

远程抄表工作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场采集电能终端的信息,按照系统主站预先设定的任务参数,每天上报、补报电能表的各种电能示值数据。采集主站对其进行存储和管理。有系统对营销体系的每个抄表段发起抄写、核对、接收流程,在电能信息获取阶段点击功能按钮,利用系统数据库接口从电能数据采集系统中得到每个电力用户的抄表信息,最后完成电能信息采集与核对环节。

5.2 防窃电应用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具有实时监控窃电行为的功能,如果发生用户窃电、电能表出现异常数据等情况,立刻发出报警提示,使防窃电工作逐渐转为智能化。

5.3 提供优质服务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但能够为供电企业收集用户用电信息,同时,它的开发建设也为电力用户实现信息共享、交流互动提供了可能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够为电力用户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包括电力平衡度提示、用电时段提醒、用电设备报警、用电数据查询、发送停复电通知等。

6、总结

篇(4)

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

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等领

域,具有引领传统产业升级的带动性、

应用领域广泛的渗透性、低能耗高产出

的高效性、技术更新速度快的动态性等

基本特征。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得

到了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各地借力本地

优势争先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顶层设

计和布局,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与国家扶

持资源。2012年,随着相关细分领域“十

二五规划”的颁布,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

国家的精准定位和定点扶持下,迎来实

质性的成长高峰。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

领域持续拓宽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深入

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路。

“两化融合”不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

业生产的简单叠加,而应是以新一代信

息技术为支撑,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战

略、创新、产业、资源、技术、管理等

方面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实现多层

次、全方位的深度融合。

深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融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建设的转型升

级阶段,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

的历史任务,在发展战略上面临着如何

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问题。既不

能完全脱离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也不

可能完全参考照搬发达国家优先实现工

业化,需要根据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

关系和历史演进规律,促进工业化与信

息化的共生与融合,执行工业化与信息

化融合发展战略。

当前信息化内涵处于不断丰富的过

程中,也已经出现了物联网、基于

IPV6基础的新互联网、准4G移动通信

网、三网融合、云计算与普适计算,光

纤入户(FTTH)网络、电力光纤智能电

网到户等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各级政

府需要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进

行深入研究,全力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制高点的基础上,以新一代信息技

术发展视角,综合布局工业化发展整体

战略,明确特定时间阶段工业化与信息

化融合的着力点,从而以战略的角度不

断调整和完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

新战略。各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和产

业政策时,必须实现工业化发展战略与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协调一致的目

标,工业化发展模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模式高度匹配,工业化发展规划与

新一代信息技术规划密切契合,使工业

化发展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高

起点之上,要防止工业化战略与新一代

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形成两极化,避免出

现低水平规划布局和低层次投资建设。

深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演进的融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涉及信息采集

层、传输层、存储层、处理层、执行层

的综合技术群,未来将广泛地应用到工

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我国工业化发

展的支撑点,应重视各个技术层的基础

技术与核心技术,重点支持跨领域的融

合技术。

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将集成

电路作为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提高集成电路的研发、制造水平,将集

成电路广泛应用于工业装备中;发展数

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信息化高端装

备,摆脱基于能量转化的生产方式,提

高工业设备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促进工

业产品的智能化;发展智能计算机辅助

技术,在继续提高计算机在工业控制、

制造、管理领域的应用范围,提高工业

生产效率的同时,为产业组织结构的变

迁提供保障;发展高端软件技术,在操

作系统、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基于网

络的增值服务软件方面直接支持工业升

级,大力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打牢制

造智能化、产品数字化、服务信息化的

基础;发展新一代通信技术,通过重点

发展准4G等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改变

传统工业运行模式,为我国的跨国公司

布局全球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发展新一

代互联网技术,通过发展建立新一代互

联网,支持电子商务节约交易成本,为

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基础。

深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融

从国家层面来看,要抓紧建立与新

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配套的宏观管

理体系。以三网融合为例,三网融合趋

势正在改变着传统工业管理思维,改变

着工业化宏观管理体系。各国都是通过

技术大发展促进了管理体制的变革,目

前阻碍我国三网融合的主要因素正是管

理体制问题。三网融合的核心是电信、

广电对等的双管齐下,这涉及两个系统

格局调整、体系架构调整,要推动政企

分开、明确分工、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

体系,抓紧解决因体质问题给国家战略

发展速度带来的延迟。

从企业层面来看,要通过新一代信

息技术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升级。一些传

统企业中,纵向管理的职能部门和横向

管理的事业部制存在缺乏灵活性、资源

浪费的情况。通过高效的在线办公系

统、视频会议等新的沟通方式,可以推

动企业探索应用新的管理模式,实施信

息共享,促进纵向和横向部门的优化组

合,实现根据不同项目特点灵活地组织

资源,并将企业的决策层最大限度地推

向经营与执行的一线。可以通过信息技

术促进流程再造,通过计算机智能辅助

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彻底打破过去

的管理流程,而将管理流程建立在信息

流之上,用信息化的智能设备更大幅度

代替人的脑力和手工操作,追求智能和

人工相结合所产生的最大化管理效率。

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

合,就要不断提升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

和支撑能力,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

发展的新局面,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

在更高层次上建设新型工业提供了良好

的环境。我国应顺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

术的创新应用,提升工业领域的信息化

篇(5)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成为主要内容,公路、铁路、园林绿化、道路系统、建筑物等都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对象,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进而形成了城市环境。若城市规划与建设只是通过人力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存在着效率低、质量差的现象,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展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可利用信息化系统对整个城市进行系统性的展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更具有效性和高效性。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带动了我国多种行业的齐头并进[1]。城市的发展是现代化的象征,是我国经济发展繁荣的见证者和体现者,应加强对城市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将现代社会中的流行元素融入其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想融合,共同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城市的道路系统,居民楼、商业建筑、绿化工程等,共同构成了一副完美的画面,都是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应完善设计理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城市工程项目进行明确的分析与诠释,并建立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于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1、增强公众的参与度

新时代背景下,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应时刻秉持着人性化的观点,当然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也不例外。群众是支撑城市发展的个体和单位,优化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以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基准,充分遵循人们群众的意愿和建议,将科学、有效的观点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为本的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现阶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能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来征集来自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可以建立城市规划设计的专属网站[3],并在网站中设定公民投票区和意见区,公民可以在网站中任意发表个人建议,对城市道路建设、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性的观点都可进行自由留言,可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2、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发展水平的有效评价标准,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应围绕经济发展为重心,将其作为主要目标,来优化城市规划与设计模式。不同的产业对土地的空间利用是不同的,应根据产业的属性来界定空间分布,且城市的空间化结构会发生质的变化,做好产业的规划、数据的整合是关键。由于每年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数据都不尽相同,数据的收集成为难度系数最大的工作,只有了解城市往年产业经济的各项数据,才能为后期城市规划设计中商业、厂房数量等的规划与审批力度提供依据。但是,依靠人为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工作效率相当低,且精确性不高[4]。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开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编、排列和分析,既节省时间,也提高精确度,每年城市各项经济数据都可及时录入到信息系统中,并及时做好备份,一旦应用到有关数据,可直接获得,对后期城市产业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具有积极影响。

3、城市人口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城市的人口分布,人口数量的多少会决定着规划对象的设计规模和类型,做好人口预测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信息技术的出现,规划与设计人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城市人口进行预测,运用人口预测技术可对一定区域内的人数进行识别,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地理与区域定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人口的普查,准确率更高,相较于传统的人口普查方式更具现代性和高效性。GIS系统与人口预测技术的相互融合,可对未来人口的增长趋势与增长指数进行预测,分析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进而根据人口变化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规划设计方法。若该区域人口数量成集聚上涨的趋势,应从各个方面都要加大建设与规划力度,商业楼、商业街道、居民楼、公共休闲设施等都要进行全面的升级和优化,以满足未来人口的需求。

4、城市交通发展规划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道路系统的构建,将城市连接成一个整体,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城市交通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凭借人力是无法实现的,构建道路信息系统,将城市所有道路都利用信息技术电子影像图表示出来,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电子图像来观察城市交通系统的薄弱点和残缺点,并加强对残缺点的重视;在微观角度来看,可以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对交通道路系统的截面、断面和宽度等进行更清晰的了解,能让交通部门了解交通建设中的不足,纵观整个电子信息系统,可直观的了解到哪个区域的交通系统规划不到位,有利于交通规划工作的不断完善,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5、为城市绿化提供资源

城市绿化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工程,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绿化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美化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对营造健康、和谐的城市环境具有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出现,绿化工人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发掘更多创新性的园艺技术,通过网络庞大的数据库,寻求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绿植更为简易。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网络平台中会有专家在线答疑解惑,且还有诸多新品种培育方法,石墙的设计方法等都可在网路中获取,对城市的现代化规划设计是一笔宝贵的财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背景下,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一定的信息化元素,是时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的有效依托,实现了城市规划设计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在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GIS系统、大数据等名词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分别从城市产业、人口、地理交通等层面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可大大提高城市规划与设计水平,促使城市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丰春.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4,08:240-24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子

春节后应邀拜访本地一家企业,缘起该企业老总鉴于业务在去年增长50%的基础上,今年又可望有大的增长,因此员工招聘也要增加。又因通常招聘办法成本高效率低,故该企业老总希望与高校建立战略级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培养人才协议。――这是一个做IT运维服务的公司,该公司却金融危机之下传统产业市场严重受挫纷纷裁员时期,该公司却保持增长。该企业老总对我证实说他们的同行企业这两年都在增长。

这个行业正是属于IT服务业。IT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软件服务和IT系统运维服务等。

2经济发展新趋势下的信息技术

纵览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由科技进步推动文明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即人类社会每一次经济上的飞跃,都只是某一个领域(而不是几个领域)的技术革命带动的,比如炼钢、蒸汽机、电力、汽车、微电子等,谁能够预见到这个领域,早做准备,主动出击,就能形成竞争优势。

已经可以形成定论的是由微电子技术的突破带来的全球第三次浪潮,携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的威力,已从上个世纪末席卷而来,掀起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波大浪。转眼新世纪已过去十个年头,又一个经济轮回,低潮到来。再次准确判断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对国家对地区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材料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等几个最有可能产生突破的方向之中,其最有持续爆发力的还应是信息产业。

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经过上世纪末微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诸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的推动,信息技术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各行业发展和突破之关键技术,当下世界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和复合。几乎一切行业发展都与信息技术的导入和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尽管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关于全球化的思想由于这次金融海啸由一国波及全球的现象引起学者们的争议。但是他关于计算机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论断是充满睿智的,他提出有9条线,每条线都将计算机技能与其他领域的一项技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真正创造价值的知识综合体:这9条线分别是计算机与智能、计算机和实施方案、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和平台、计算机和信息、计算机和人、计算机和媒体、计算机和建模、计算机基础。

弗里德曼的表述可能与经济学家们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的思想相似,说明了计算机技术(IT技术)与其它领域的技术融合后,形成新型经济实体的强大潜力。

3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强国政府都已看到了信息时代的大趋势。在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新的商机包括主流关注的实体经济:金融、旅游、先进制造、保健食品等等,也往往来自主流经济没有规划或并不注重的区域,如长尾效应、网络游戏、及时通信、动画漫画、已经生产无数数码产品的IT业本身等。

然而,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信息时代已经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么,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可以看到,在新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社会正在发生四个转变:

(1) 信息产业从散乱弱小态势向做大做强转变;

(2) 信息化从分散局部建设向整合共享融合全方位推进转变;

(3)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向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转变;

(4) 从点到面、从重点突破向体系化科学发展转变。

我国政府很早就已将信息化发展战略放到了很高的层面。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写道:“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我国各级各地政府,尤其是中心城市地区,都将发展信息服务业提高到提振地方经济关键环节的高度。今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中写道:“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之前,国务院正式《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三角未来发展提出了清晰的方向、要求和目标。指导意见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强调长三角地区要“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

4信息服务时代来临

我国的每座城市乃至每个行业,信息化建设自从新世纪以来都有长足发展。信息技术已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渗透,例如在每个城市都可以体验到应用移动通信、火车飞机联网购票,医院看病,申办出国护照,公司工商年检……直到验证发票真假等等。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广,已使得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所有这一切放在二十年前,都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目前在美国,金融、商业、能源、交通、制造业的日常业务都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网络来完成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竞争的加剧,这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强烈。可以说,美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全面的发展。

不言而喻,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无所不在而且仍在快速推进,对信息服务为首要诉求的IT服务的需求日增,其庞大的市场业已形成。

有经济学者提出目前人类已步入了服务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时代,哪个行业要生存就必须变成服务行业。服务资源的开发能力就是先进生产力。信息技术要成为服务于服务的学科,成为服务资源开发的技术中坚。IT就是服务业。

政府已经认同这个观点并正在部署产业发展。例如,今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中,明确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信息技术支撑了现代服务业。以印度为例,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54家的IT服务是由印度企业来完成,世界有36个国家的IT服务完全依赖印度企业,它实现了在自己的国度空间中创造了服务于世界的典范。广东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根植于政府和各个行业,不断改变行业的经营模式,拓展企业的运营空间和降低成本,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契机,因此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现在,在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上,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信息化之信息服务或现代服务作为最重要增长点。

5IT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IT产业系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从最初的硬件技术带动型,逐步转为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由应用服务带动的互联网型的产业生态。其特征是,IT技术本身形成了产业链(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产品包括通常意义上的硬件、软件,例如电脑、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查杀毒软件等等。

同时,IT技术又与其它行业的技术或特点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形成诸如:

(1)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CAD/CAM等);

(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控制和生产改造(自动生产线等);

(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ERP等);

(4)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5) 依靠信息技术融入的产品(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的数字产品如游戏机、数码相机等)。

无论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金融、商务、交通、物流、港航、会展以及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还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社团、新闻媒体,其拓展或深化业务效率,体现社会效能和人性关怀的目的,其中的核心技术还是在于信息服务。故谓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扩展空间。或者说,是信息技术催生了现代服务业。

所以IT服务担当的正是所有服务中的服务。软件产业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

如果说,IT服务的内涵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那么,信息化与服务业的结合就构成了IT服务的外延――现代服务业。或者说IT服务的外延包括了所有的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技术。设想一些网上服务业:医院看病、政府办公、银行理财、酒店住宿等。没有网络的银行能够称之为现代金融服务吗?更不敢想象当交通信息系统瘫痪,没有专业队伍及时响应的运维服务会是怎么样的情形?没有互联网信息传送的新闻报道会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迅捷?甚至,对很多人而言,没有电脑(最关键的是应用软件)还能否工作?教师还能上课吗?跨国公司还能做业务吗?个人生活还有乐趣吗?

探究IT技术的内容,其中包括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硬件技术所包括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规律其实同其它科学技术类似。唯一不同的是它是用来处理信息的。信息包括了全部人类活动的文明和智慧。软件是沟通人类和计算机的桥梁。所以可以说是软件推动的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软件技术也在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自然包括在计算机技术中一定是从软件及信息服务方面展开。从软件的特点及其它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作用,不难归纳出软件在经济学方面的意义:一是提升软件的行业应用和推广创新模式就是推动行业发展。信息化用在医疗行业,就能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信息化用在制造业,就能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是软件的创新,进而推动现代信息服务业向国际行业融合方向发展。三是需要政府来促进地区软件产业合作一体化发展,才能取得信息化的最大效益。

6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专业设置思路

从上世纪开始,各国高等教育跟进了IT技术的发展和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计算机技术人才和软件人才。到了本世纪初泡沫经济破灭,从美国开始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规模开始逐年下降。有资料显示美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校生规模已下降了七成。业内人士都能看到我国情况也大致如此。

然而人才市场的表现并非如此。每年从人才招聘或企业需求的数据分析,对IT人才的需要仍然供不应求。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问题就出在对IT人才的需求内涵已有较大改变。

很多IT企业要人不是更强调工作经验吗?其实是对拥有IT技术的复合性人才需求的另一种表示。

很多软件公司不是在大力招募业务或市场人才吗?其实就是为了应对信息服务和运维业务增长的需要。

换句话说,市场对计算机人才教育和培训的需要,体现在由原来对计算机科学、软件技术等“纯粹技术”人才的需要,转为对复合型、服务型、掺杂型IT人才的需要;

从对高度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要,转为对这类人才在能力结构中跨行业复合性技术成分增加的需要。例如,随着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纷纷信息化,必然产生对推广应用运维之服务型人才的大量需要。与此同时,随着IT产品和信息化的研发在朝各种应用的纵深发展,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同样会产生与其它产业知识和技能交叉复合方面的教育要求。

毫无疑问,新型经济的发展态势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IT专业需要向行业渗透才能有发展,目前最主要的技术渗透就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技术。

IBM公司在10年前在计算机正在处于时,就已经预料到信息时代将让位给服务,提出了服务科学的概念――SSME:Services,Sciences,Management,and Engineering(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

在新经济形态下,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研发模式已成型,专业分工关系逐渐明晰。所以那些研究算法关系、表示模型、标准协议等基础研究的队伍在数量上发展将放缓。在另一方面,应用推广服务信息服务和系统运维工作大大增加。

传统的IT类专业的设置基于行业的工程和研发,故专业设置表现出浓厚的单门学科的味道,比如:

(1) 软件技术或其下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游戏编程等;

(2) 网络技术或其下的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互联网技术等。

上述课程体现的单纯技术已不足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企业需要IT专业的人才更要增加在业务、管理、服务和客户沟通方面的技能。

因此,对于IT类人才的培养,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的目标定位是否应该调整为行业企业的增值和服务提供技术+服务型的高技能人才?其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如何作出相应调整?以前以技术和工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改变?显而易见,如果认同了IT服务业正在崛起的观点,改变都将在其中。

7结语

当下世界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和复合。几乎一切行业发展都与信息技术的导入和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新经济形势下的信息技术

影响下的社会正在发生由分散局部建设向整合共享融合全方位推进转变等四个转变。信息服务时代来临,软件产业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所以,对IT人才培养重新定位和改变培养规格的任务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1年6月,温江区制定了《成都市温江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融合,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区教育发展整体战略,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全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到2015年,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实现学校、学科、内容全覆盖,建成一批网络课程。支持学校立足传统和优势,进一步提高优质高中的效益。

2 以区域为核心,率先实现“三通两平台”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今后十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教育城域网,实现区域“校校通” 早在1997年,温江区教育局以区域为核心,就已建成了覆盖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的“校校通”网络。后来根据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监管、分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原则,在区教育局建成了管理全区教育系统的标准化中心机房,实现了“千兆骨干,百兆到校”的高速宽带互联的教育城域网。2014年6月,温江区又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启动了无线校园网的建设,目前已完成全区所有公办学校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标准实现了高速宽带“校校通”。

共建共享,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温江区陆续为学校班级配备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到2014年,又加大投入,为全区所有公办学校的教室配备了液晶交互式书写屏及交互式电子白板,并联通了高速宽带网络。同时,利用四川省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数字校园云平台,建立了完善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使区域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各校资源库无缝连接,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网,满足了教师备授课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交流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全区范围内优质资源“班班通”。

面向用户需求,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目前,为全区师生提供服务的平台有“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四川省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平台提供的“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融合了云计算、互联网、移动通讯网、IPTV、数字阅读、流媒体等多项技术, 具有鲜明的技术整合和应用创新特点。通过“两号一名”(教师资格证编号或学生学籍号,身份证号码,姓名)进行实名认证,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公众等不同角色的教育网络关系,为他们营造了网上工作、学习、交流的个性化环境,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通”。

3 以科研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为了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益,温江区组织了多个信息技术应用性活动和项目,在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教育技术前沿领域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进而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强化措施,深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温江区开展了“温江教育大讲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活动。培训会邀请教育技术领域知名学者、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从新技术、新课堂、新资源、新教法四方面全面介绍了时代变革与课堂教学变革,以及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翻转课堂及微课程等新教育资源。

以新技术为手段,推动“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 为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温江区邀请各校校长充当学生,体验“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体验课上,“学生们”的一举一动老师可谓一目了然。数字化教室里,三块电子白板,全程摄像设备,将“学生们”的做题进度、得分率一一呈现。平均分、最高分、难度系数等教学评价体系在作业提交后便当即呈现,教学过程还可全程回放。“一对一”数字化课堂,创新授课模式,效果反馈及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受到学生欢迎。教学手段的数字化带来教学新变化,使教师感到必须转变教学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篇(8)

1.基础信息化设备将普及化

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设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当前,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学校之间的信息化环境与设备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未来五年,随着规划的实施和教育经费投入的进一步加大我省教育信息化基础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促进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基本信息化环境和设施方面,都将达到: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有效生机比达到5∶1。

2.新技术将进一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

当前,信息服务支撑技术和应用软件、高速无线网络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高性能计算、面向核心应用的安全技术和数字媒体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点。目前各项应用处于集成整合的过渡阶段,未来数字化校园将成为建设目标,数据集中、设备集群、应用集成成为发展方向,为实现移动学习,促进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资源将以新的方式应用教育教学

篇(9)

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给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杨学山在讲话中表示,在新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支撑下,在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变换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信息时代。他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在原来的轨道上、新的方向上发生重要变化,信息技术体系正走向智能化阶段。而新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显示和反映技术、软件和集成计算技术,也正是这些技术和原有处理存储传输技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体系,并为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感技术像人一样能够感知外界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变成系统处理的资源。所谓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就是把系统所能得到的数据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结构,只有结构化的信息才能变成系统。此外,在新一轮技术的推动之下,在网络和大数据的推动之下,显示和反映技术也在加速发展,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机器人。

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杨学山指出,从今天可预见技术可以发现,几乎有很少的工艺环节不能用机器来替代,绝大部分的工艺流程都可以实现无人生产。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机器取代人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以看到,智能化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不仅是生产线,未来将很快延展至服务和家政等行业。杨学山大胆预测,机器替代人,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发生比过去两百年更加显著的作用。

篇(10)

一、前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老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尤其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要保持与时俱进,就要求教师及时地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会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同时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让学生长期保持这种“兴奋”状态。大多数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时,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学会各种软件知识、编程,还可以打字、打游戏。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记忆的内容逐渐增多,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就应该给予正确地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为基础,具有较快的信息更新速度。相关数据表明,计算机每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这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最新的信息,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比如,有的学生经常问我,Photoshop什么时候学啊?我们家的电脑系统是Windows7,老师教我们Windows7系统的操作方法就好了。这些问题表明学生对新知识、陌生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要求,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然而信息技术教材是永远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更新知识。如2010世博会期间,我就把世博会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们根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相关报道,做《世博欢迎您》的Flash作品,让学生在关注时事的过程中,熟悉了Flash的制作过程。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知识,我经常上网查阅资料,将最新的信息介绍给学生。

2.实行多学科的整合

现代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倡多学科之间的整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了这一精神。比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VB的知识,快速编写二次函数方程、求出函数的解。在编写二次函数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了数学知识的理解,更能让他们感到信息技术功能的强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信息技术的课件制造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音乐元素,使授课更生动,对于一些信息技术专业名词可以用英语作以解释,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消化,还有利于学生对音乐、英语等其他课程的理解。这些元素融入,给学生制造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 教学的效果。

3.采用多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不能沿用传统的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将学习的知识融入到一些形象、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这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的教材中,理论知识较多,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对理论知识进行提问,让学生们抢答,并适当的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形式,结果发现这种形式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效果甚佳。

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当前已不仅仅包括“德、智、体、美、劳”,还包括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上有着广泛的素材,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广泛地挖掘这些素材,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素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但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们习惯于把老师的话和书本上的知识不加怀疑地全面接受,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打破这种传统的方式,激发他们独立地、有主见地去思考问题。要敢于怀疑,放下对权威的盲目崇拜。

如在Photoshop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好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后,我都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选择图片加工制作,实在有困难的题目,通过旁敲侧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不要提早给学生留下是非、对错的的标准,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质疑,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在学习计算机编程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程序结构和语句,写出尽可能多的算法,挑选出执行效率高的程序,让学生养成从多点、多面入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对学到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独木不成林”,在现代社会,良好的团队意识是一个人重要的生存本领。在当前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团队意识也是一项基本内容。对学生的团队意识进行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有益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解决困难。如在《世博欢迎您》Flash的制作过程中,小组在探讨之后,信息采集、文字编辑、画片合成、声音录制等等分工明确,各取所长,作品的完成对于学生自信心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日益加快,使得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更加严峻。老师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相关知识,甚至对于同一软件的不同版本都难以做到熟知。学生对于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课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用,一劳永逸。

四、结束语

诚如总理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对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我国信息技术事业的前途命运。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探寻更多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汪燮华.信息技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7.

[2]张瑜.多媒体技术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

[3]蔡剑飞.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南方论刊,2010-03.

上一篇: 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下一篇: 理财投资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