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5: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以实验研究法作为基础提出的学科研究法,现阶段,不少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经典的论证方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区域无法有效使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实验法的缺失。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与特征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相关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而发现因果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验。虽然非实验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在使用时并不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实验研究法中调查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研究法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即在开展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始终都存在“假如此事没有发生,那么它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该思维方式,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构建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相比较,实验法可以人为地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并对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控制,效率相对提高许多。因此,实验法具有非实验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先后、公变以及不存在干扰量[2]。在这三个要素当中,首先,变量之间的发生是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其次,变量之间的变化应当是相关的,有着共同变化的趋势;最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是由于其他量的变化导致的。实验法可以很好地满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需求,因此,此非实验比较,其更加具有研究的优势。
(二)实验研究的特征
实验研究法是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扰因素之后,通过控制影响变量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取出研究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变量关系,其特征为:控制性、随机性以及操控性。这三个特征在随机实验研究法当中存在特别明显,该实验法可以将可能存在影响因素尽数剔除,从而为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实验背景。另外,实验研究法重在人为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控和干预,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对研究变量进行调整,观测不同数值下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二、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的强化策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变量相关关系的论证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方法,仅仅依靠了解实验方法的理论和实验变量的状况是无法进行论证的,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下面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对强化策略提出建议。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通常指的是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即以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在特有的或者是认为创造的实验研究条件下,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控制和干预,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上文我们说过,在进行实验研究是通常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方式,即常用的理论验证实验研究方式是理论假设方式。实验法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成为科学研究的景点方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是以人为的手段对变量进行调控,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干扰,通过调控变量值取得不同结果的因变量,通过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实验研究法具有随机性,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线型,保证了因果变量之间的普遍性。在公共管理中应用实验研究法最大的问题是其外部效度问题,指的是将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实际的社会情境当中或者是其他母体环境中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效[4]。对此,我们认为,通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我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的内部效度而非其外部效度。具有社会科学实验研究,其外部效度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实验研究的结果,实验研究本身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地操控验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从而对一类的事物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时,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论,不应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布式推论或者是结构式推论。
(二)基于公共管理实验方法学科特征的强化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去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论证方法,部分学科甚至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学科最为有效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科、社会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在公共管理中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汲取这些已有专业实验研究方法学科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公共管理实验研究者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特征。要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员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实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根据问题中心,采用公共管理的思维方法”为研究策略,以公共管理真实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心,以公共管理的总体状态以及内在因素联系作为基础,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5]。每一个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不同的,公共管理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应当是,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对现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恰当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建立公共管理的框架结构,以恰当性作为框架中心目标,其构建方式为:因素—结构—功能,也就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实验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变量关系,该关系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等。在构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特征之后,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公共管理的特性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现阶段,部分学科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已经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发展早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强化公共管理科学实验研究,需要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
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
随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的不断推广,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实地实验和调查实验越来越多,针对各地需求开展不同目的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算出其附加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国情下开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可供研究的题目种类也十分多。随着我国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第三方项目评估的兴起,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在公共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该项目进行评估,预算其价值并进行风险控制。另外,处于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与其他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利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展开,即我国的体制改革优势为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每天在不同地区都要开展各种政策实验与管理创新,这些实验管理创新都为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中的自然研究与准实验的展开提供了背景条件。例如,我国大量推行的定点管理实验,这些项目为实验研究者运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提供了极佳的背景条件。公共管理实验虽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难以展开,如2013级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的硕士生们运用“清推”方式开展的“凭借公益广告的力量改变市民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实验研究活动,在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外,通过对不同标语对人们践踏草坪以及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影响,看哪种标语对人们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具有强烈的制止作用。该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并没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通过该实验研究可以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挑战
现阶段,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然较少,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对公共管理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例如,《管理世界》在征稿启事中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发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虽然没有限制实验研究论文结果的发表,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验研究却做出了限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仍然未曾认可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认为实验法只能在实验室案中应用,并不认为我国的改革和试点均可以采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研究。要想推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首先需要转变研究人员的传统思想,在实验研究中曾发现,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较之文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更加容易能够接受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因此,增加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推广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自身环境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失效的现象而引起争议,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法本身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对系列事情进行类推得出相关结果的方法。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根据汲取现有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以我国社会环境作为实验条件,实验探讨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实验研究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景怀斌.专栏导语: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几个问题[J].公共行政评论,2015,(3):120-125.
[2]马亮.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4):13-23.
[3]王永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3-9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 You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Today students' motivation is practical, motivation for this the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ighly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not high. Based on the a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citing motivation - hygiene theory analysis, should be resolved in two ways students are not enthusiastic about the issue, one is to reduce the factors that students do not like, to achieve health benefits; two factors like the increase in students, and thus play the role of incentives.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tivation - hygiene theory; learning initiative
1 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
公共管理专业旨在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为研究对象。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来源于长期的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公共管理知识也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可以说,公共管理兼具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既要回答“应当是什么”,也要回答“是什么”。且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公共管理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交叉性的广域知识,学生的学习要求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以适应复杂治理环境下的公共管理需要。
学生之所以对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主观上感觉与未来工作不相关。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公共管理是为了以后当公务员做准备的,但是现今我国公务员的准入制度是只有通过全国或地方组织的公务员考试才可进入,而公共管理专业的学习与公务员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认为公共管理的专业课与现实脱节。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且许多教材都是引用西方经典的理论作参考,因此教师讲课的主要内容是“应该怎样”的逻辑推理问题。而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社会,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所以难免有些学生会认为书本上的知识与我国的现实国情不符,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实证数据
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某校公共管理专业大二3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研究,共120名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7份,有效问卷105份。此问卷主要是采用选择式的问题,问学生们喜欢公共管理专业的原因和不喜欢的原因,可以多项选择。
通过统计回收的问卷,得出的结论是:影响学生是否喜欢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各因素是不同的。有些因素固定的与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相关,有些因素固定的与不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相关,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兴趣的因素
3 由研究结果提出解决办法
根据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学生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的因素与不喜欢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因素是不同的。根据激励―保健理论,影响学生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的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导致学生不喜欢公共管理学习的因素被称为“保障”因素。如果例如“枯燥乏味”、“与以后的工作无关”等因素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不喜欢此专业,并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这些因素处理得好,也只能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但是并不能起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功效。要想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仅仅降低不喜欢的因素并不能起到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减少学生不喜欢的因素,达到保健效果;另一方面是增加学生喜欢的因素,进而起到激励的作用。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尽量贴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管理专业在西方的发展较为迅速,许多经典的理论都是由西方发现提出,然后传授到我国的。因此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的授课内容,都会有很多关于西方理论的介绍,尤其是有些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例如联邦制、分权理论等,这会给学生一种与现实脱节的感受。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尽量多引用我国的事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单纯讲授公共管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还适当的多介绍下我国现今的公共管理“怎么样”的问题,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在讲课的时候尽量避免“一言堂”的现象,即尽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以理论灌输为主,少有关于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事例的研讨。一方面学生缺乏主体性,容易导致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现象出现,没有真正理解理论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一节课45分钟全部由教师传授知识并不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三,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以案例为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案例的组、分析讨论、总结评论把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深入其中,通过具体直观的感受来分析并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避免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无聊感。例如组织一场关于限制房价政策的模拟听证会,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听证会的各项资料,分配好角色,体会“听证会”这一活动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的影响。最后由教师加以点评,引入相关理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和学习。
第四,引入实训课程。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管理教学中存在着毕业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形成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即缺少实践能力。一方面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很担心无法适应社会,从而对专业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公共管理的教学中引入实训课程,让学生实习实践,通过在政府、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实习,或者模拟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实践活动,把公共管理知识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根据这个定义,新公共管理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绩效、产出,以及以顾客为主,综合来讲,大致有6个新的方面,即产量、市场化、服务为主、分散经营、政策性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尽管税收略减,纳税人的期望值却没有降低。如此一来,政府甚至需要更少的资金来改进,从而推进产量。与传统根据市场战略而生的命令控制式系统影响改变管理及合作伙伴相比,把相应的依赖归于政府能更有效促进管理和合作。换言之,变化和变革可以总结为市场化。以服务为主强调了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公众对政府的信赖正在减少,因此给顾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则是市场、政府的上策,或者至少要在政府内设立一个顾客向导或者服务向导中心。分散经营将更多的责任分派到了地方政府,因此各级政府将会承担更加具体细致的相应职责。提高服务效率能够同时增强政府的购买力。为了更好地依照各种策略合作,同时检查记录各项举措是如何进行的,责任义务需要分派明确并且做相应改进。在公共部门,政府正在试图将传统的从上到下、以条款为基础的责任系统改进为从下至上、结果推动式的责任系统,从而使每一步和每一个计划都能做到以客户顾客为中心。
以新公共管理侧重的6个点为原则,传统的管理模式诸如以条款为基础、当局决定改革转变成为了以市场为准则、结果驱动式的竞争模式[2]。不同的评论员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最多讨论的则是以下7条原则。一是亲身体验的专业管理。这一原则要求管理层更加活跃更有责任感,而不仅仅是只关注他们的权力。二是有明确的成绩考评标准。绩效考评和管理必须两手抓,这要求程序和监管必须更加严格和有效。三是注意产出控制,主要是指随后的递送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程序内的教条。四是分解公共部门。为了使公共服务更加具体和有效,公共部门应根据职责重点和要求分为不同的职责单位部门,明确各单位部门责任和工作重点,不仅使操作更加便捷,还提高了监管测评效率。五是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促进更快的进步,各部门及各领导层之间的良性竞争对优化整体公共管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六是效仿私营企业部门的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新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公共管理,借鉴了私营企业的管理和雇佣模式,使管理者和雇员责任分工更具体。但公共管理还是有别于私营部门的管理,因此,依旧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是否可行。七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成本,重整劳工雇佣形式。这7项原则是由ChristopherHood在1991—1995年总结出来的,但这7条并不是都必须在同一个公共部门进行改变。例如,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市场状况、政治环境及政策,公共部门的管理自然要有所不同,因地制宜。
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在澳大利亚
在过去的25年,西方社会逐渐步入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知识时代,新的管理面貌随之而来,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改革。尽管改革的缘由、日程、策略、范围、规模以及强度不同,但他们都有相同或类似的基本定位,即新公共管理的新的实践模式。与传统相比,新公共管理更加现实和灵活。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还保持着旧的公共行政管理,行政官员和公务员是区分开来的。公务员在公共面前一般持有中立态度,同时,他们的领导职务是终身制的,有严格的社会阶层系统和集权。传统公共管理中政府掌控着经济并且负责公共服务。1983年,工党政府重建了首相权力并且提升了政府决策权和优先权。在工党执政期间,澳大利亚推进了许多改革措施。首先是金融系统的改革,削减政府开支,税收制度革新,改进政府经费的管理技术。其次,优化政府职能,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分权经营,以及大内阁系统的改革。第三,即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过去,长期拖延的金融政策给澳大利亚带来了赤字、债务和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澳大利亚颁发约束政策来减少赤字。首先,精简政府机构,削减政府工作人员以减少政府支出和工资支出。自1986—1996年,公务员人数从180893人降至143305人,并且后期持续在下降。第二,减少或相应取消政府企业生产和服务的津贴,限制对价格的控制。第三,缩减政府项目的投资或者缩小规模、压缩建设规模,停止新建政府企业。第四,控制政府需求的进口,从而降低外汇损失。最后,减少政府提供服务的支出,例如医疗、教育、经济服务等。在这期间,澳大利亚出台了《财务管理改进计划(FMIP)》和《项目管理及预算(PMB)》来辅助改进政府服务。FMIP和PMB的主要目的在于赋予部长和高级公务员更多的责任,从而激励他们在管理自己职责部门的工作时更加高效,在资源分配、职能考核上比过去更加具体。这更能体现公务员对自身工作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澳大利亚的新公共管理体现了4点与传统管理的明显区别。首先是效率驱动。这是在西方国家政府改革中出现的最早的模型。这个模型代表着将私营企业的管理技术引入到公共管理中,重点在于提高效率。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推动提高效率对澳大利亚来说是当下最重要的。第二个新公共管理的模型是缩小规模和分权经营。尽管在效率驱动中,这二者并不是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它们却越来越重要。缩小规模和分权经营的主要要求是,将注意力从以市场为中心转至准市场,将一些阶层式管理推向外包。第三是寻求卓越。在自下而上的管理过程中重视学习和发展各个层级的组织管理,组织文化是业绩评价考核改进和发展的粘合剂。在自上而下的管理中,推广组织文化有助于管理者跟进项目的进度,更好地体现领导者的价值。在澳大利亚的改革中,最显著和最有影响力的举措是就业网络的设置。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上,这项雇佣的服务是以权利为基础设置的。工党政府开始引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通过活跃社会和互惠义务来引导和完成一些特殊的活动,通过评估来更好地服务失业群体。之后,以市场为主的管理准则取代了以权利为基础的旧的设置。紧接着,政府管理也延伸至公众、非盈利机构或者私人企业部门。1998年建立起来的就业网络在帮助澳大利亚向自由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此一来,很多失业的人开始了合同制的系列工作。
首先,这个合同制的网络就是联邦政府的找工作“一站式”福利署。福利署是一个大型的合法机构,在澳大利亚拥有成百上千的办公署点,主要从提供网络服务开始,协助社会安全部门、招聘部门、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这些署点不仅为失业的个人提供就业机会,还给一些群体例如残疾人士等带来工作的机会,帮助他们展开自己的事业。在检查各估测工作网络过程中,新公共管理的几项内容指标也得到了足够重视,例如注重合同制工作的产出和成果,以及重视公共部门中各角色职能的评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福利署在追求一种电子政府发展。在引进网络技术时,为了使人们对网络的使用更加自由并实现在这个网络中能自主探索,“自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过去,信息通信技术支持着组织结构的改造和重组,当时往往在私营企业中更常见。自从信息通信技术被纳入公共部门管理,电子政务也被慢慢接受。不仅仅是这些,新公共管理还从私营企业管理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私营企业因为拥有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测量体系而发展得更迅速。这也是公共部门管理一直在从私营企业管理中汲取精华来改革自身的重要原因[3]。
新公共管理在中国
西方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针对政府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信任和财政危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运动,旨在对“顾客取向、效率至上以及政府管理民营化”进行推行,这种运动就被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很快,这场运动波及到发展中国家。它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核心是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改革公共管理为主导方向。然而,新公共管理并非是灵丹妙药,它的自身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真很多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新管理理论的视角,对其所蕴含的基本思想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新管理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
1.政府应该是善于治理的政府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提供服务和税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则主张,政府仅仅是对政策的制定而不是执行,即政府应该具体划分管理与操作。政府的作用不是划桨,而应该是掌舵。所有,有效政府应该是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而不是执行和实干的政府,
2.政府的服务导向应该是市场或顾客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立足于顾客的需求,将良好的服务提供给顾客,应该是政府的社会职责。市场不单单存在于公共部门内部,还应该存在于私营部门。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是富有责任的企业家,而不是封闭的官僚机构。客户或者顾客,是其公民,它体现了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场法则的现实回归。
3.政府的管理方式应该是授权或者分权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授权或分权机构相比于集权机构,有诸多的优点存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顾客需求的变化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办事效率,具有更强的责任感,所以,政府应通过民主或参与的方式,将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权限向社会的基本单元下放,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4.政府应充分借鉴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
新公共管理理完全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的做法,它强调分析成本与效益,对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强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政府应根据不同的性质和服务内容,采取不同的供给方式。
5.政府应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中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将竞争机制广泛的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将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取消,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加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而使政府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提升。
二、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1.对立论上的批判
一是对经济学基础的批判。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有观点认为,作为私营部门和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经济学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将其在公共部门应用的构想,则是比较低劣的。
二是对人性认识的偏颇。在政治学中运用经济学方法,采用理性的经纪人假设,属于行政学的研究范围。认为在公共领域中,市场中的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这种假设,将文化因素对人性的限制完全忽视。
三是批判了新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义倾向。新公共管理遭到批判的另一个原因,是新公共管理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
2.对实践模式的批判
一是对重塑政府运动的批判。法国经济学家试图推广关于企业家的定义,对其行为准则,任何公共组织和公务员都可效仿。这一点,极大的偏离了美国政府及其治理的模式,而这种偏离还会与三权分立体制中,制度、法制的整合与稳定相关,不能有效维持富有活力的政治社群的基本稳定。
二是对市场化改革的批判。有观点主张,这种政策的变革,体现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方法彻底的转变为以市场为中心的方法,并最终对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关系的界限进行了确定。这里暴露出一个不可忽略了的问题,即政府失灵问题,同时,政府也无法控制对市场的失灵。
3.对价值取向的批判
一是导致更大机会的腐败。伦理制度是传统的行政模式的效力之一,而对于贪污腐化行为,可依靠这种制度进行有效约束。当将注意力向结果而不是手段转移时,就会有伦理和责任产生,甚至会问题发生。新公共管理理论将传统的公共服务方面的关于限制直线管理权力、永久任期、程序规定、固定薪金、明确分开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界限等做法摒弃,对于仍待检验的价值观进行遵循,而这种变革,依然会有腐败现象产生。
二是单一的价值取向。和企业管理所不同的是,公共行政不单单对经济价值进行追求,它还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公共行政管理对于实现社会正义、人权、民主、自由等民主社会中的基本价值提供着保障。但新公共管理却弱化了公共管理中,关于公平和民主的核心价值。“效能、效率和经济”是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基础,希望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而采用“凭单制”、“用者付费制”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已经付出了巨大的道德代价。不管是在实际事物中,还是在哲学范畴内,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和公众,都是非常的关注,若对此缺乏共同的认识,则不可能会存在着道德的共同体。
三、新公共管理的超越
1.在范式上有所创新
相比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在范式上,新公共管理具有一系列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新公共管理为包括政府管理研究在内的公共部门管理奠定了坚实而又广泛的理论基础。二是新公共管理具有一系列的主题创新,使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事业更加的开阔。三是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综合和全面的知识框架。四是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
2.新公共管理表现了防止行政权力滥用的趋向
一是其服务定位弱化了特权意识,甚至消失了特权。
二是其原有的行政体系中主体中心中心主义,被新公共管理核心思想中的顾客至上所取代。而这种主体的边缘化,使腐败丧失了滋生的土壤。
三是因为实行公共服务的公开竞标,会使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加大,并最大化的减少了行使公共权力的机会。新公共管理的趋势,是建立的新的管理体制,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同时,新公共管理还使得管理行政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的矛盾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结论:目前,新公共服务理论已经逐渐将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取代,它对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责任、公民精神和合法性非常强调,强调政府资源和公民社会的相互融合,并因此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核心所在。(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孔靓.政务超市: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政府改革模式[J].江南论坛.2004(07)
[2]伍复康.新公共管理理论与调整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00)
[3]王丽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矛盾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4(06)
[4]喻剑利,曲波.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及其纠正[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中美MPA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比较
1.1中美MPA教育发展历程比较
美国MPA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
美国MPA专业性教育始于1924年,最早在锡拉丘兹大学展开。至今,美国MPA教育已经有了近90年的历史,MPA教育也在不断完善并走向规范化。首先,美国MPA教育主要朝MPA(Master of Public Management)和MPP(Master of Public Policy )两个方向发展,二者各有侧重。前者更多地做公共管理的执行性工作,侧重操作层面;后者侧重研究层面,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分析。其次,随着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日趋规范,公共管理更多的指一个领域,而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且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交叉逐渐增多。
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为例,MPA教育体现了公共管理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学科的交叉性。其设置的研究生专业包括如下5个:MPP(公共政策硕士)、MPA/ID(公共管理硕士/国际发展)、MPA(公共管理学硕士)、MC/MPA(职业生涯中期公共管理硕士)、联合培养硕士。
我国MPA教育从2001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现在刚刚经历了11年,其发展历程如下表所示:
我国MPA教育起步于国外MPA教育发展成熟阶段,在借鉴国外MPA教育朝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两个方面发展的经验后,结合我国实际MPA教育的实际情况,朝着MPA研究领域专业化方向发展。
以北京大学MPA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例,主要包括:(1)公共政策(包括一般政策和部门政策);(2)公共部门绩效管理;(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4)公共经济管理;(5)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6)审计管理与绩效管理;(7)外事管理;(8)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9)电子政务方向;(10)公益事业管理方向。
1.2美国MPA教育的现状
彼德森大学指南(Peterson’s Guide)指出,美国312所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院系中,重公共管理方向的高校有244所,另外有81所高校重视公共政策方向。美国全美行政院校联合会(NASPAA)2003年对250所院校进行调查,在校学生数量为26000名(包括2500名在校博士生)。其中,男生占45%,女生占55%。美国公共管理学院设置的相关学科与传统政治系下设的相关学科的关系,类似于物理学系和工程学系的关系。首先,它不能完全被传统的政治系等学科接受,但从其发展速度上看却要快于传统学科且其毕业生工资比传统政治系毕业生的更高。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每4年会对涉及公共事务的院校的9个专业进行一次排名,且该排名对学校声誉影响较大,因此高校提供的数据较为真实,这又使得这一排名更有参考价值。如表3为美国新闻和世界评论的2012美国MPA、MPP专业大学排名情况:
1.3 我国MPA教育的现状
我国MPA教育始于2001年,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4所高校首开我国MPA教育先河。截止到2012年,共有近190000人报考MPA,在籍和已获学位的学生共881109人。教育部的2010年度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MPA招生人数为6900人,全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17793人,比例约为5.86%;招收在职研究生人数为115692,约占在职攻读专业学科研究生总数的5.96%。
我国MPA学位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具有三年或三年以上政府、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工作经验工作人员。招生培养方向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电子政务、公共关系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企业与服务业管理等。
2中美MPA教育培养目标及入学选拔的比较
2.1 中美MPA培养目标比较
我国MPA兴起主要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行政改革、公务员队伍建设以及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需要的影响。因此,我国引入并推广MPA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相关的高层次人才,进而为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手段和方法的实践性公共管理人才和公共政策分析人才。
由于我国MPA专业学位招收条件要求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因此在获得MPA学位之后,很多人又继续在原先的岗位工作,另外一些人则进入公共部门或私营企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政机关、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
全国公共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中国MPA》一书中介绍:“美国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的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中高级职员。”
美国MPA专业学位获得者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联邦或地方政府、非营利性机构、私营机构。据调查,目前美国联邦政府部门中拥有MPA或相关学位的工作人员约为10%~20%,然而在公共政策领域,这一比重可以达到50%~60%。另外,企业界、文化产业领域、新闻和媒体机构、甚至连金融领域都不乏MPA毕业生的身影。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美两国在MPA的培养目标上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即培养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相关的高层次人才,进而为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手段和方法的实践性公共管理人才和公共政策分析人才。此外,MPA专业学位获得者的就业渠道也都比较广泛,既包括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也包括营利和非营利部门。
2.2中美MPA入学选拔比较
我国采取严格的研究生考试入学制度,招生过程为:核对报考条件报名初试复试资格审查录取。我国对MPA学员入学具有一定资格限制,包括年龄、工作年限、学历等等,为MPA教育设立了一定门槛。初试形式为全国联考,科目包括英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初试合格的学生能够进入复试,复试由各个高校自行进行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复试合格的学生只有通过资格审查最后通过的才能确定录取。
美国各州各校的硕士入学选拔互不相同,各高校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较大的灵活性。一般各校一般都会规定入学最低标准,考生根据这一标准准备材料(包括:个人申请书、推荐信、GRE成绩以及大学学习成绩单)提交材料学校审阅材料面试最终录取。
通过列举美国和我国MPA入学选拔的流程我们发现:第一,美国MPA研究生入学准则中基本没有年龄限制,但有学历限制,我国则是二者兼有。第二,我国MPA录取更侧重学生初试成绩,致使一部分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报考者,因为没有时间进行初试复习而不能参加学习,而美国MPA更侧重学生的经历和发展目标。第三,对报考者未来规划都有考察,但美国在初审中进行,我国则是在复试中进行。第四,中美两国MPA招生中对报考者本科期间的科研能力比较看重。但二者略有区别,我国侧重报考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成果,而美国侧重报考者的实际经历。
3中美MPA教育的教学方式及师资比较
3.1中美MPA教学方式比较
MPA教学的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学习、现场观摩、安排见习、小组教学、组织赴外地学习等。
目前,我国MPA教学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我国MPA教育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老师在讲台讲授,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互动也仅限于课程内容,学生并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单位自身条件限制等方面因素导致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很少,教学大纲规定的观摩、实习常常被搁置。
在对国内最早的24所MPA院校的招生简章进行比对,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学习形式”为“采用面授与自学相结合”,很少有高校将实践教学、政策模拟等教学方法明确提出。
美国MPA学员的教学方式呈多样化的特点,非常重视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研讨在美国MPA教育过程中尤为显著,而这种交流方式除了在课堂出现,现在也越来越多的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实现。例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电子邮件信息交流,网络讨论组的研讨交流,以及在实践环节中的教学交流等等。
以Maxwell学院为例,该校教学除了采用导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式外,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经常组织实践活动。随着新技术的引进,Maxwell学院还通过影音、视频等形式进行教学。另外,该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小组研讨法、针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政策设计、校外实习等方式。
3.2 中美MPA师资力量比较
在我国,MPA教育师资队伍总数大但具有公共管理经验和理论功底深厚的高水平师资短缺。我国将参与MPA培养的全职教师数量的信息公开的院校有96所,平均每所学校的全职教师为42人。其中,47.6%的院校的MPA项目教师具有博士学历,有42所MPA培养院校的博士教师比重超过50%,有的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MPA教师比例达到88%。
以北京大学为例,政府管理学院目前共有80多位教授、副教授参与MPA学员培养。其中,有50余位来自政府管理学院,另外30位则来自北京大学其他社会科学专业和国家行政学院。
美国全美行政院校联合会(NASPAA)要求全每各个高校的MPA项目至少应有5名全职教师。而目前,美国每个MPA项目的平均全职教师数量已经超出了这一标准,达到6.8人。如Maxwell学院就有包含25名全职学术型教师和2名专职实践教师的27名专职教师和6―8名兼职教师,其学历一般为博士。学校对专职教师除了要求高学历,另外还需要有较多的学术成果,并在学术界具有较高声誉。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我国MPA师资力量相对于美国从数量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从教师的质量上如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拥有实际公共管理经验、公共管理“科班”出身的教师相对较少,直接对MPA培养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4启示与借鉴
通过和美国MPA教育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中美都将MPA教育定性为通才教育,且具有相似的培养目标,即为政府或从事公共事务的非政府组织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此外,中美MPA教育在学生就业、入学选拔、课程设置上具有一些共性。但是,中美两国MPA教育也存在一些差异,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第一,MPA主办院校应该依据自身所处的位置、学校性质、办学优势等方面优势确定符合本校的MPA培养目标。通过中美MPA培养目标比较,虽然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多共性,但是我国MPA培养目标同质性较为严重,缺乏个性。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开设与本校优势学科相融合的MPA培养方向或具有优势学科侧重的培养方向,充分利用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培养特色突出的MPA专业人才。
第二,加大招生和录取的改革力度,可以将选拔性考试转变成资格性考试,注重审查学生在攻读MPA阶段的目标和计划,由于MPA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应采用淘汰制。既可以避免真正需要接受公共管理专业学习的考生因为初试不合格而被拒之门外,又能防止小部分人利用MPA培养中的漏洞“混文凭”。
第三,MPA培养单位既要适时增加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又要增加伦理、价值观的“软性”内容,还要革新原有的教学方法。MPA培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内容的与时俱进,更要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将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政策分析等教学手段交叉运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最后,高校要通过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引进留学人才、培训青年教师和聘用兼职教师的方式优化师资结构,提高MPA教学的整体水平。高校间可以尝试联合培养或开放选修课等形式促进本地区高校MPA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水平提高。
我国MPA教育的发展相比美国MPA的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现状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公共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和政府积极推动公共管理事业和公共管理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中美MPA教育的比较,寻找两国MPA培养的不同之处,取长补短,提升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姚光业.中美公共管理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 娄成武,杜宝贵.中美MPA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二、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实施方法与步骤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较为简单易行且实用的培训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1910 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使用案例教学法。20世纪 20年代初,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成功运用和实施,使其成为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学方法、走向成功的教学模式。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教学活动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60%的课程都用到了案例教学法,学生在两年时间里能学习 100——140个案例。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案例的展示,组织学生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学习案例,通过分组讨论,总结等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说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打比方,案例教学不是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不是做游戏、不是讲故事。在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运用实际的例子、案例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公共管理的相关概念、原理。在这个层次上运用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材料加深同学们对公共管理概念、原理的理解。例如:(1)讲述什么是“协调”概念的举例(2)讲述什么是公共政策的举例(3)讲述什么是政策过程的举例。在这个层次上使用案例教学,不需要召开讨论或互动,不要交流。但是要求老师讲述的案例必须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原理相一致;老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素材,而且能够将实践素材与所讲述的概念、原理有机融合。第二个层次是理论运用的层次,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层次上运用案例教学。在这个层次上的案例教学,就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需要模拟场景和区分角色,需要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案例教学的步骤是:案例选择与明确教学目标、预习分发和熟悉案例材料、分组和动员、小组讨论、讨论汇报、小结。因此在这个层次上的案例教学需要时间长、耗费时间多、不一定是全员参与,还有大量的观摩者、案例具有模糊性,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会产生一定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参与案例讨论者与观摩者——上课人数多于所需案例讨论参与者的关系问题。
三、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型二本院校的教学中,讲授法教学占很大比重,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很少,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但案例教学主要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公共管理问题,所以说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中,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提出关于案例问题的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解决对策。所以说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创造力。
(二)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实际案例,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分组动员、小组讨论,讨论汇报、小结等环节,主要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对知识的体会。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公共管理的模拟情境,训练学生能够在课堂短时间的学习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靠批评性思维技巧和能力来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说案例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理论传授是不能实现的,而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公共管理实例,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和案例中设置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学习了如何应用公用管理的原理解决案例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即如何通过组织、沟通、协调、激励来完成管理的目标,如何配置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调动组织员工的积极性等。
四、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在应用型二本院校,传统教学方式占很大的比重,案例教学没有被大面积推广,所以说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二本院校的有效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适合应用性二本院校教学的高质量的案例素材较少由于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教材都是翻译或引进国外的比较有声誉的教材。所以在大多数案例素材都来自国外发生的事件以及以此事件为基础所形成的案例。由于过别的差异、国情及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大学生很难从国外的案例来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很难进行角色模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也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见我国缺乏高质量的本土化案例素材,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推广。
(二)典型案例陈旧,缺乏实效性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我国的大部分教学案例较为陈旧,如在公共政策学中,课本上的教学案例较为陈旧,部分案例都是十年前发生的真实事件。国内出版的公共政策方面的案例选编,大都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部分案例比价陈旧,篇幅过长,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到所用案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关度。部分案例情节和知识背景过于复杂,涉及知识点较多,由于学习者知识储备不足,面对案例无处下手,逐步对案例及案例教学丧失兴趣,因此不能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部分教师长期热衷于讲授式教学,不胜任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课前要认真备课,选择、编写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又要制作相关的案例视频或动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组织课堂教学,又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对各小组的回答进行较为准确的点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应用型二本院校,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的老师比较重视讲授式教学方法,从事案例教学的能力不强。对案例的分析、讲解不到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提高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尊重公共管理学科特征,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按照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经验和惯例,以问题和案例为基本导向,展开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实习,构成了其教育和培养方式的基本特色。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要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公共管理知识,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性二本院校老师首先应该遵循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和学科本身的规律,树立案例教学理念,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不断进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建设应用型二本院校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库的建设,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就搜集了 1300 多个教学案例, 供学生在学习期间使用⑤。要建立案例库和数据库,作为高校老师,首先要处理好高校与地方政府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获得更多的关于政府公共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为编写高质量的案例提供丰富的素材;其次要把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老师组织起来,成立案例编写组,专门负责公共管理教学的案例编写工作;最后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典型、符合应用型二本院校实际教学需要的公共管理的案例,组织专门老师负责编写、整理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制作影像资料或视频资料。
(三)加大应用型二本院校师资培训力度,逐步推动教师队伍转型
关键词:公共管理 市场营销理念 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与一般管理工具取向的结合体(Perry and Kraemer,1983),注重管理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经过一系列发展,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等,主张引入企业管理精神,构建服务型政府,在市场化、社会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针对官僚制,有的学者提出了“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在公共服务提供上引入选择、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公共组织行政效率。营销是研究如何让目标受众接受自己的学问。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认同与肯定。本文试图通过对营销理念的梳理,找到可以改善或创新公共管理的方法与途径。将这一思路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1 市场营销理论概要
市场营销,是人们在市场中进行产品交换的活动。主要研究消费者需要什么,怎样将其成功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如何保持客户继续购买热情等问题,涉及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而公共管理是行政领域的话题,通过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的方法,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两者都寻求持续的从一方送达另一方某些东西,并渴望获得接受方的认可与忠诚,那么能否运用市场营销中的哲学来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指导呢?具体有哪些方面,且如何运用呢?
市场营销过程是一个复杂但是有逻辑的整体。它从市场需求及预测开始,发现机遇;通过顾客与行业竞争分析,明确企业自身所处的微观环境;利用市场细分,评估企业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找到进入市场的突破口;根据细分市场进行价值定位与品牌决策;产品组合策略设计;根据价值定位与目标市场的特征,进行产品定价;选择销售渠道;选择促销策略;直到售后关系的维护,又是一个新的营销活动的开始。
2 营销理论用于公共管理中的创新
2.1 顾客分析——民众分析
市场营销中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主要研究哪些人构成市场,他们购买什么,为什么购买,谁参与购买,何时、何地、如何购买,什么因素刺激消费者作出了什么反应,互联网下消费者行为特点等。以此可以有针对的开展营销活动,达到销售的目的。
企业对顾客进行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促成交易的达成。但我认为很有必要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像研究消费者心理学与行为学一样,研究民众心理与行为。研究在不同刺激或特定场合下,民众如何决策、采取什么行动、受什么影响。比如,聚众哄抢、人肉搜索、冷漠围观等,以及公共部门应该如何有针对的采取教育宣传、政策引导等。这样,将更有利于社会管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政治学对人的假设是政治人,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为假设,认为人都是自利的,从自我利益最大化出发。其实民众不是政治人也不是经济人,而是两者的结合,应该是社会人。
2.2 价值定位与品牌化决策
一、CDIO的教育理念及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应用
CDIO是一种工程教育的理念,它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流程的英文缩写。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四年摸索的结果,它体现了工程教育领域的最新改革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这些大学的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育大纲,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
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工科教育本来就是基于工程实践的。到了20世纪后半叶,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相互脱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工程科学逐渐成为工科院校的主流文化,工程教育经历了从工程实践到工程科学的发展过程。后来工程界体会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第一次提出开发新的方法:将工程科学与工程实践进行优化整合。所以,我们必须对现代工程实践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过去十年,国外许多大学和企业一直在努力,希望尽快缩小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不少大的现代企业(如Boeing公司)就公布了他们所期望的毕业生的个人品质(Attributes),同时,工业界也希望对工程师的资格能够形成新的共识。[1](P.3-8)在这样的背景下,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 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
二、新时期公共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的教学处于起始和探索过程中,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统的授课方式――“满堂灌”为主。而从学科要求和国内外实践看,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管制、公共交通、科技、住房、环保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要求,需要更多的公共管理实践作为支撑,这也恰恰是公共管理教育的难点。
(二)课程教材编写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实用案例少
中国公共管理学教育在短暂的二十余年发展中还没有建立公共管理案例库。在教材编写方面,现有教材明显案例过少,所积累案例又是以国外的为主,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国外的案例过多,可控性差;案例主要来源于二手材料,真实性差;案例主题局限于琐碎小事,缺乏理论上的敏感性;案例可讨论性差,无法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案例描叙中夹杂着选编者的分析、评论、结论,缺乏客观性。[2](P.193-194)
三、CDIO应用于公共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公共管理教育的特点呼唤CDIO
公共管理学是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兴起的学科,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相关的研究才开始进入繁荣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公共管理教育还是探究,在我国的发展都相对滞后。公共管理学是政府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学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是一门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问。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公共管理的教育应具有宽领域、多角度的特点。与这样的教育特点相适应的是,学习此学科的学生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接受大量的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对理论的理解深度不够,这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引入CDIO模式之后,将大大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
(二)公共管理教育与公共管理实践的脱节严重
与工程教育相比,公共管理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具有更成熟的社会阅读能力,更强的沟通能力和更有效的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除了理论的吸取之外,更需要公共管理实践的支撑。而在我国目前的公共管理教育中,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日益严重。建立在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上的学科与我国的政府管理理念也有相当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难以达到接收单位的用人要求。在我们当前的大学体系中,著名大学可以依托更多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公共管理实践机会,而一些地方院校则缺乏相关资源,公共管理实践沦为形式。引入CDIO模式之后,将促进学生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直观认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成熟度。
(三)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与国家考试的冲突
在我国,无论哪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要进入公共管理领域都需要通过国家或地方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这种统一的考试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同时也对公共管理教育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公共管理的高级人才,而毕业生在经过难度很高的考试之后,绝大多数又难以进入到这个领域,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否应该调整?是需要以应试为最终目标还是提升素质为最终目标?在目前的公共管理人才选拔机制下,以提升学生公共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才是相对实际的教育规划。这就更需要通过实践,通过CDIO培养体系来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CDIO应用于公共管理教育的操作性分析
(一)确定基于CDIO的公共管理教育的理论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根本性的问题。学习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第一目标当然是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但是,在目前的公共人才选拔机制下,大批学习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被选拔机制淘汰,无法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管理者必须直面这个终极的问题。基于CDIO的公共管理教育目标定位就是确立愿景(vision)。这种愿景的提炼可以借鉴工程教育CDIO模式。即由一些现代大型公共管理服务机构公布了他们所期望的毕业生的个人品质,同时,由公共管理机构对公共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新的共识,最后由专业研究机构提炼成愿景。在愿景的指导下,各利益相关者基于共识推出基于公共管理CDIO的能力大纲,并制定相应的基于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标准体系。
(二)确定基于CDIO的公共管理教育的操作体系
公共管理教育引入CDIO模式后将产生全方位的变革。从操作层面上讲,教育者、教育工具和受教育者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首先,是对教育者的挑战。传统的从事公共管理教育的大学教师往往实际公共管理经验较少,这是比工程教育CDIO更大的挑战。大学公共管理学类教师的CDIO实训就成为教育者必须要面对的能力挑战,他们应成为首批的学习者和首批的教学实践者。其次,教育工具也要适应CDIO模式的要求。教育工具变革首要的是教材的变革。即使从世界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公共管理教育与公共管理实践结合的难度也远超过工程教育。在我国,这种脱节现象更加的严重,这就对公共管理学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CDIO模式异于大学前教育的应试模式,从大学前的注重考查IQ到大学后的注重考查EQ,受教育者的竞争心理认知将发生新一轮的“洗牌”。
(三)确定基于CDIO的公共管理教育的保障体系
基于CDIO的公共管理教育变革是教育资源的深刻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保障性支持。首先是管理机构的整合。全国范围内,可以由教育部牵头,各个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具体到省级及地市级,组成由地方政府各部门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和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各高校代表组成的高校公共管理教育CDIO实施委员会,由教育部门负责召集,负责整体策划公共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CDIO规划和实施。其次,是资源的整合。公共管理类CDIO模式的实施需要人才储备的支持和资金的支持。对大学公共管理类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标准都需增加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多方筹措资金,采取公共管理教育加大投入、学生学费适当提高、社会募捐等多种方式,多元保障资金的稳定投入。再次,是观念的整合。虽然公共管理教育是以培养公共管理高级人才为目标,但面对进入公共管理领域的高门槛,还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突破口,增强学生的开拓意识,培养能够适应私营管理领域的公共管理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宽阔的领域。这需要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观念的整合。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培养出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才。因此,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当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方面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采用的教育理念都是灌输式的形式,他们认为将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熟记、背诵等,就可以提高教育效率,从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的学习效率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注重知识面的拓展,教学内容刻板而单调,如管理实践、公共管理文化等相关知识点缺乏有机衔接,致使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出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象,根本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等;另外,部分教师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导致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发展严重脱离,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跟不上时展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
部分学校在进行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时,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能注重实践教学,并且,少数教师无法灵活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仪器,从而降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效率;同时,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师综合能力不够强,实践教学经费不足,致使部分教学器材、设备等无法及时更新和完善,大大降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最终导致教育水平和学生创造力无法快速提高,给学生未来良好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
对较多学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进行全面调查发现,教学内容、教材都非常重视理论性的知识,但缺乏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接触现实生活,致使学生无法清楚辨别社会的各种现象;同时,教学内容和教材中的理论性知识太多,教师所勾勒的概念、理论体系都是比较理想化的,学生根本无法真实感受各行业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最终阻碍学生自信心的提高。
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必须注重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的创新,提高全体师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重视,才能改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现状,从而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创新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对课堂教学给予高度重视,注重课堂上实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的合理运用,增强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才能真正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效果。首先,不断深化案例教学。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学生的评估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实践经验也会更加丰富,从而达到开阔学生学习思路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案例选取、编写、应用等时,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案例,才能确保案例介绍、撰写评论、小组讨论等顺利进行,以便在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安排教学计划等基础上,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课堂实践教学效率;其次,案例的选取和使用,需要注重精准度、典型性和合理性等。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时,可以及时构建案例库,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案例,从而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相互讨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力、创新能力等有着极大作用。
(二)实验教学中实践教学创新
在不断加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创新必须对公共管理实验室给予高度重视,合理运用相关教学设备、模拟场景、软件等,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实验设备等的作用,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最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目前,实验教学方面的实践教学创新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管理方面。在公共管理效率、模式上,信息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学生要全面掌握收集、传输、加工和应用信息等相关操作方法,如办公自动化设备与文图处理,以便在有效开发和利用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制定、设计出各种新的产品。由此可见,信息管理实验室的有效创建,学校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设备的优化配置,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有着极大影响;二是公共管理实训方面。目前,实践训练的形式主要有操作性训练、情景模拟训练、创新性训练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提高自身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操作性训练主要是根据实践课程的规定,选择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职位,如人事部主管、设计师等,让学生模拟招聘的整个流程、设计所需要的技能等方面,在充分利用相关道具和实验室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不断提高。
(三)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创新
由于校内的实训都比较理论化、系统化,学生接受的都是比较固定的训练模式,从而无法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对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外实训的机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首先,学校和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机会,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等,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奉献精神,才能在各种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参加上述的各种活动,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民情、国情和社会现状,从而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视,以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目前,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给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因此,学校在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必须注重各种调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充分利用,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最终达到培养优秀公共管理人才的目的;其次,实践论坛的有序开展和全面实施,是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之一,不仅可以改变低年级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难度较高的现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最终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认知能力的目的。因此,学校要根据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定期邀请校内外比较资深的管理人员、学者、专家等开展实践讲座、专题论坛等,形成有品牌效应的实践论坛活动,才能为学生搭建更完善的学术交流、实践技能提升平台。例如:大型的职业规划讲座、大学生创业实践论坛、公共管理人才专题讲座等,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综合能力,还能让学生跨学科的掌握更多知识,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相联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参与性的不断提高,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必须高度重视的方向之一,对于促进我国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大环境下,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注重校内、校外的紧密结合,真正为学生构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才能真正提高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
作者:孙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2-0076-06
熵,起源于经典热力学理论,是描述复杂系统混乱、无序程度的一个概念。依据热力学、统计学以及信息论,熵具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表示系统中含有废热的多少;二是表示系统不确定性的大小;三是表示系统的混乱程度。总之,熵是系统的一个状态函数,是一种容量性质,是系统混乱程度或无序程度的量度,是表明有序和无序的物理概念。整个系统的熵是组成它的各部分熵的加总。从微观上看,熵与系统内微观粒子运动的路径无关,而与系统中微观粒子运动的混乱程度有关,也就是说系统越“混乱”,熵值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值越小。
熵的应用已经涉及几乎所有学科领域。基于熵理论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管理视角,通过研究正熵、负熵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获得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各种公共管理要素,通过公共管理集成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绩效。
一、 公共管理绩效评价实践与研究状况
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雷纳评审”始于1979年,是对政府部门工作特定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活动,评审的重点是政府机构的经济和效率水平。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伊始就积极倡导行政改革,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改革政府内部管理。
1973年,尼克松政府颁布《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使得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化、规范化。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国家绩效评估报告》,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将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定化,使其不因行政首长更迭而发生变化。
1989年2月,加拿大政府公布《公共部门2000》动议,中央政府的改革正式开始。加拿大政府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改革政府的管理、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动议直接导致了业绩衡量更大范围内的使用”(波利特 等, 2005)。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在研究欧盟成员国使用的多种绩效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中国通用绩效评估框架(CAF)。CAF模型包括了促进和结果两大要素,共9大标准,其中,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规划、伙伴关系和资源、流程与变革管理属于促进要素,员工结果、顾客/公民结果、社会结果和关键绩效结果属于结果要素。
在定量研究方面, 罗良清等(2005)、彭国甫等(2004a)应用DEA模型对政府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进行分析。张钢等(2008)利用因子分析对政府绩效评价关键指标进行确认及综合评价。彭国甫等(2004b)利用AHP方法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测定。
另外,公共管理绩效评价方法还有“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和平衡记分卡法等。“3E”评价法就是从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 )、效果性(Effectiveness )对公共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标杆管理法旨在使公共管理走向特定的境界和理想的状态。美国著名管理会计专家卡普兰教授等(Kaplan,et al,1995)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侧重于企业的绩效评估方法――平衡记分卡法。该方法从四个角度,即顾客、财务、内部业务和内部创新与学习,来管理组织的绩效,并要求彼此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可以根据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点,修正和整合平衡记分卡的指标,使之适用于公共管理绩效评价。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各具特色,对发展或完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也可以看出,不管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文献研究中的考评方法考察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公共管理的有序度和发展态势存在严重不足,即以上方法主要运用静态和线性技术对对象进行分析,没有深入系统地厘清公共管理作为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理,不能综合、全面动态地反映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因此,在评价对象定位、评估目标选择、指标体系设计以及评价的操作性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公共管理是一个由概念到行动、由局部到全局的复杂系统过程,对公共管理进行评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公共管理的实践。如何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具有动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公共管理评估体系是值得研究者们深思的问题。基于管理熵理论的综合集成评价方法和技术正好克服了以上方法的不足,能够综合、全面、动态地揭示和解决以上问题。
二、公共管理系统的熵机理研究
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它具有远离平衡态的特征,并表现为阶段性;公共管理系统还是一个多层次、涉及多因素、远离平衡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非线性作用。
公共管理系统的演化具有诱发和涨落的机理,涨落诱发了公共管理系统的演化。公共管理系统不仅受其内部涨落的影响,由于其开放性,还受到外界各种涨落的影响,也就是说系统不但有内涨落,还有外涨落。同时,公共管理系统演化过程具有分叉机理。
1.公共管理熵的提出及其机理
任佩瑜教授在深入研究管理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基础上,将熵的思想引入管理科学中,率先提出管理熵的概念。任佩瑜教授认为,所谓管理熵是指任何一种管理的组织、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是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就是组织结构中的管理效率递减规律,这个规律之所以会存在, 主要原因在于复杂组织运动和管理过程受若干不确定性、又相互影响的变量要素控制,从而稳定地表现这种趋势,并服从一定的数学规律(任佩瑜 等,2001)。
公共管理系统作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存在非线性作用机制,公共管理系统不仅受其内部涨落的影响,还受到外界各种涨落的影响。公共管理系统同时有自己独特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行为规范,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在公共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公共流是大量的、庞杂的,而公共流的任何堵塞、紊流、混乱、沉淀都会造成无序与混乱,从而使得经济效益受到损害。如果不能准确地、有效地、确定地传递公共信息,公共管理的职能就无法进行。在公共管理中,熵定律均大量存在,并且对公共管理产生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熵理论同样适用公共管理领域。
公共管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熵的积累会导致公共管理变革。随着公共管理的建立和发展,在公共管理系统内聚集和转换着能量及公共资源,但同时也在积累着熵,即公共管理系统的无效、无序和不确定性的积累。当这种状态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公共管理系统内部的革命和系统结构的变革。此即所谓量变引起质变。这个引起公共管理系统变革的熵的量,就是熵的临界点。
公共管理系统的变革同社会变革一样,是有代价的。在一个比较成功的公共管理系统中,它的管理成本和熵值都是比较低的。公共管理系统经历了高效、高成长的阶段之后,在不知不觉之中危机就发生了,公共管理系统进入了一种无效、无序和混乱、无目标的状态,即:公共资源枯竭;公共管理的效率递减;观念滞后;管理层次低,管理落后,主要依靠经验管理;管理不规范,表现为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机会主义,缺乏系统公共管理思维和管理集成;管理成本增高;技术装备陈旧;危机意识淡薄;发展速度减慢,效益降低。我们要改变公共管理系统中的这种无效、无序和不肯定状态,使其管理成本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就需使公共管理系统的熵值保持在低水平,以保证公共管理系统按照既定目标高效有序地运转。
众所周知,GDP是用来描述国家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参变量,同样地,描述公共管理的运行情况,也可用公共管理的“GDP”。本文描述的公共管理参变量“ GDP”就是公共管理熵(PM熵)。
根据管理熵理论以及公共管理特性,本文认为公共管理熵(PM熵)就是熵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之中,研究公共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公共管理无序、信息不畅、经营状况不佳,进而导致公共管理内耗、效力低下、管理成本过高、管理目标偏移或错位、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和冲突以及整个公共管理衰退等使能量、物质、信息等在流动过程中出现的紊乱、无序的状态,这是公共管理效能的一种度量,公共管理熵增加,意味着“公共管理效能”的不断减少、不断消耗。
因此,熵作为系统有序程度的态函数,在公共管理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PM熵是对公共管理系统状态的一种定量化描述,它表征着公共管理系统状态的复杂与有序程度。
2.公共管理熵的数学模型
本文根据波耳茨曼熵公式和申农的信息熵公式导出公共管理熵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第一,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孤立系统,较少与环境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
第二,公共管理系统内存在着能量差异,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2)数学模型的表示方法:
S1=∑ni=1KiSi(1)
其中,i为影响相对封闭公共管理系统熵值的因素,Ki为在特定行业、特定阶段时各种因素的权重,Si为各种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熵值。
Si=-KB∑ni=1PijlnPij(2)
其中:KB是公共管理熵系数,在此定义为特定行为中,每增加单位收益所需追加的成本值,即行业的比值C/E;j代表每个影响公共管理熵值的因素中包含的子因素,Pj为每个子因素影响公共管理熵值变化的概率,Pj满足∑Pj=1。
由式(1)、式(2)可以求出公共管理系统内部熵值S1。公共管理系统内部熵值的大小表示了公共管理无序度的大小,熵值的增加过程就是公共管理逐渐由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变的过程。
由于系统熵增会引起公共管理效率的递减,因此,也可以用组织效率递减公式(任佩瑜,1998)来表示公共管理系统内部熵增的过程:
Y=Re-x(3)
x=f(a1x1,a2x2,…,anxn)=∑ni=1aixi(4)
其中,Y是公共管理效率,R是公共管理的结构常数,xi是影响公共管理效率的因素的函数,ai是每一个影响因素的权数。
三、基于管理熵的公共管理绩效集成评价模型
1.基于管理熵的公共管理绩效集成评价模型
我们可以得到基于管理熵理论的公共管理绩效的集成评价模型。
设:Z=Z(t)为公共管理某时刻t的效能比。则有:Xi=Xi(t)为某时刻t的公共管理行为(PM基本价值活动和支持性价值活动);Yi=Yi(t)为某时刻t的公共管理行为结果。Ai为Xi的权数,Wm为Yi的权数,k为行业系数,1/k说明行业环境对公共管理绩效存在着部分影响。
那么,公共管理的行为加权组合在一定的效能比条件下,就产生公共管理的绩效,因此:
Zk(a1x1+a2x2+…+anxn)=w1y1+w2y2+…+wmym(5)
其中,Xi是公共管理行业的全过程,可能包括Xi1,Xi2,…,Xih等诸多步骤,根据乘法原理,可以表述为:Xi=Xi1•Xi2•…•Xih 。即:
Z∑ni=1aixi=k∑mj=1wjyj(6)
即:公共管理效能比对公共管理产生了绩效,而公共管理绩效在行业(部门)系数影响下表现为
k∑mj=1wjyj。
Z=k•∑mj=1wjyj∑ni=1aixi(7)
如果只研究一个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评价,没有进行行业(部门)之间的比较,k可以等于1。
在通讯领域Shannon讨论的基础上,数学家定义了由n个测度概率为P的事件组成的集合的整体不确定性,由下式给出(姜璐,1993):
H(x)=-∑ni=1PilogPiH(x)也就等于熵S。(8)
根据信息熵(即广义熵)的内涵,其数学模型H(x)=-∑ni=1pilogpi中概率Pi越大,熵就越小,系统的有序性就越高。再根据公共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以及公共管理系统的熵机理可知,公共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与熵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公共管理系统的效能比Z越大,公共管理系统的有序性就越高,因此,公共管理系统的效能比Z与信息熵的概率Pi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所以Z=Pi。那么,公共管理系统的熵S=-∑ni=1ZlnZ。由于本研究假定公共管理系统只有一个能效比Z,所以i只有一个取值1,那么公共管理管理熵的数学模型就是S=-ZlnZ。
为了动态地表现公共管理行为与绩效的关系,故Z=mf,因此可以得到基于管理熵的公共管理综合绩效评价具体计算公式:
S=-mflnmf(9)
其中:m指公共管理绩效,m=∑mj=1wjyj, yj为第j个公共管理绩效指标,wj为第j个公共管理绩效指标的权数;m是公共管理绩效变化,即公共管理绩效末态与初态之差m=m2-m1。
在这里,f指公共管理(行为)运动状态,f=∑ni=1aixi, xi为公共管理第i个行为指标,ai为第i个行为指标的权数;f是公共管理行为变化,即公共管理运动(行为)末态与初态之差f=f2-f1。
即:
S=-∑mj=1wj1yj1-∑mj=1wj0yj0∑ni=1ai1xi1-∑ni=1ai0xi0ln
∑mj=1wj1yj1-∑mj=1wj0yj0∑ni=1ai1xi1-∑ni=1ai0xi0(10)
这里,f=∑ni=1aixi即表示公共管理(行为)运动状态,m=∑mi=1wiyi即表示公共管理绩效运动的结果。同时规定:在ln∑mj=1wj1yj1-∑mj=1wj0yj0∑ni=1ai1xi1-∑ni=1ai0xi0真数中,当且仅当分子是负数时,负号放到对数的前面;分母为负时,直接取分母绝对值计算;当且仅当分子、分母同时为负时,在对数前加一个负号。
2.基于管理熵的公共管理绩效集成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公共管理现状和水平以及对贡献度评价的基础,是动态公共管理熵评价的前提性工作,也是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先决条件。由于公共管理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职能构成的有机整体,各职能构成之间的协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共管理效率的高低,对最终公共管理熵值形成直接的影响。
通过修正和整合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内容及其结构关系,可以建构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公共管理业绩产出指标为公共管理业绩,公共管理投入指标为公共管理成本、公共管理内部管理、公共管理机构学习与发展。
(1)公共管理业绩绩效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公众的需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已成为公共管理部门最重要的职能。公共管理业绩可以通过政治业绩、经济发展业绩、文化发展业绩、社会发展业绩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五个子指标来体现。
(2)公共管理财务成本指标。财务与成本因素是绩效评估实践关注的最基本的指标,在平衡计分卡中,公共管理成本指标是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首要指标。公共管理成本是指政府行为及其绩效所耗费的一切支出,包括公共管理内部运行成本和政府公共项目投资等。
(3)公共管理内部管理指标。行政能力、服务水平和廉洁程度是保证公共管理绩效水平优良的关键。
(4)公共管理机构学习与发展指标。全球化、信息化正改变着公共管理与社会的传统关系模式,迫切要求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和学习创新能力等子指标可以体现公共管理机构学习与发展水平。
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或结构方程模型(SEM)等方法获取。例如,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根据公共管理实证模型中的路径和变量的因子负荷,可以求出各指标的权重。
四、结论
1.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公共管理熵(PM熵)就是熵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之中,研究公共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公共管理无序、信息不畅、经营状况不佳,进而导致公共管理内耗、效力低下、管理成本过高、管理目标偏移或错位、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和冲突以及整个公共管理衰退等使能量、物质、信息等在流动过程中出现的紊乱、无序的状态,是对公共管理效能的一种度量,公共熵增加意味着“公共管理效能”不断减少、不断消耗。公共管理熵(PM熵)是决定公共管理系统不力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并明确提出了确保公共管理系统成功的思路和途径:延缓或降低“熵”增和强化“负熵”的流入。
2.研究展望
尽管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基于管理熵理论对公共管理系统的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由于公共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资料、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论文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具体来说就是:
(1)由于公共和公共管理本身的特性,公共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问题,是目前困扰学术界和实践的一个重大难题,至今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作重点深入的分析。
(2)由于时间和精力等客观因素,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如果能在中国、欧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样本,以及不同行业(部门)做实证研究,本文的结论将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3)目前,人类世界对复杂性系统的认识还在继续进行,因此,对公共管理系统复杂的运行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研究成果对公共管理系统复杂的运行机理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
(4)在对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以后,结合评价结果,对公共管理系统进行改革,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风险预警及其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
波利特,鲍克尔特. 2005. 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80-82.
侯汉坡. 2007. 中国企业战略并购熵决策理论与应用研究[J].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32-133.
姜璐. 1993. 熵:描写复杂系统结构的一个物理量[J]. 系统辩证学学报(4):23-25.
罗良清,刘逸萱 . 2005. 基于DEA模型评估江西省五市政府绩效实证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4):22-27.
彭国甫,李树丞,盛明科. 2004a. 基于DEA模型的政府绩效相对有效性评估[J]. 管理评论(8):47-48.
彭国甫,李树丞,盛明科. 2004b.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研究[J]. 中国软科学:6:57-61.
任佩瑜. 1998. 论管理效率中再造组织的战略决策[J]. 经济体制改革(3):98-101.
任佩瑜,张莉,. 2001.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 管理世界(6):87-91.
王宗军. 1998. 综合评价的方法、问题及其研究趋势[J]. 管理科学学报(1):58-61.
张钢,牛志江,贺珊. 2008.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其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41-43.
湛垦华,沈小峰 等. 1998. 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67.
KAPLAN R S,NORTON D P. 1995. 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M]. [S.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81.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Based
on Entropy in Complexity Science
XIONG Xue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