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5: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疗服务产业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形成最早的现代健康产业,目前以健康风险管理为枢纽的健康产业链,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占GDP产值比例达到15%。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的国民卫生服务体系;东南亚、欧洲各国的旅游疗养产业;日本的养老、健康食品产业等都已发展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未来,健康管理、医疗旅游、中医药产业、体育健康产业将会成为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健康产业在我国也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包括医疗、医药、医保、保健品、健康食品、健康管理、美容养生、健康信息、健康文化等各个基本方面的、相对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按照“十二五”规划设计,到2015年中国健康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0%,将成为全球健康产业最大和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国健康产业未来发展重点将会在健康管理产业、保健品产业、老年健康产业、健身娱乐产业、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中医药产业六个领域展开。
二、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概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健康产业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特别是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养老产业等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3264个,其中:医院56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98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36个。医院中,公立医院370个;民营医院196个,占到约35%。三级医院49个,比例为8.7%。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0065张,卫生人员总数达195943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891.21万人次。在医疗服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区医药产业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目前我区药品、保健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已多达上千家,特别是内蒙古药品保健品交易会已成为中国医药领域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品牌盛会之一。经过近16年的发展,该药交会不仅成为全国新特药推广的主渠道,也成为内蒙古新经济“名片”。在医药产业中,我区特色蒙医药产业尤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势头良好。
2013年5月,自治区出台《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该《决定》对全区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行了全新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此外,随着全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在逐渐加快,养老服务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截至2013年底,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437.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2014年5月,自治区出台《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新增10万张,达到每千名老人40张左右。为了实现健康产业集群式发展,2014年内蒙古健康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于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该项目占地30平方公里,投资500亿元,将打造一个国际化科技医药生态园。
综上所述,内蒙古健康产业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虽然目前我区健康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规模刚刚或正在形成,但是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契机下,它一定会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内蒙古健康产业水平与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缺乏科学规划,产业体系尚不明晰
目前国内许多省市都制订了本地区的《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区在“8337”发展思路中虽然对健康产业发展有具体体现,但一直没有对健康产业发展作出统一的科学规划,对健康产业的科学研究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投入,健康产业内部之间及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未实现有效整合,整个健康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2.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偏低,高端优质医疗资源较少
众所周知,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没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支撑,其他衍生、外延服务难以持续发展。近几年来虽然我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已有大幅跃升,但我区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配不合理。加之社会资本对医疗服务产业投资不足,在全国来看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此外,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仍显匮乏,2013年三级医院占整个医院比例仅为8.7%,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特色项目优势不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弱
目前内蒙古的健康产业多选择常规项目,且种类较为单一。在蒙医药产业、医疗健康旅游产业等特色项目上,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研发力量薄弱,缺乏对竞争力产品、核心技术、健康服务、传播路径等的系统整合,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三、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由上可知,内蒙古拥有发展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我们应当把健康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认真研究、规划和开发。
(一)制定科学规划,促进健康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针对我区健康产业未实施统一科学规划的现状,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进行认真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我区《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医疗、药品、保健、休闲、养生等企业和机构集聚发展,推动健康产业与卫生事业、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引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
应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促进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更加多元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建设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时注意合理布局,引导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服务的发展。此外,想要推动我区卫生跨越式发展,我们还需大力引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引进国际高端、知名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集团来提升内蒙古卫生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一、我国医疗卫生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的医疗卫生产业是个规模比较庞大的一个行业,其主要包括6个部分。第一,是医院或者是诊所等护理机构;第二。是以医疗保险为主的,其中主要是以政府的医疗保险为主,以商业医疗保险为辅的医疗行业;第三,是以医疗管理组织为主的医疗服务中间组织等,例如:PPO;第四,是以医疗设备为主的供应商,其中主要包括医用耗材和设备等供应商;第五,是以医疗生物为主的部分,主要是以药物和生物产品为主的行业;第六,是以医学教育机构或者是医药咨询机构为主的行业。一直以来,我国的医疗产业结构发展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其开放程度和融资格局都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这几年,这种现象逐渐凸显,市场格局也逐渐被创新,现在主要是逐渐注重对医疗服务产业的格局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方向。现阶段,自从医疗改革之后,其新型医疗保健方案逐渐实施,其中,对于PE投资者来说,是充满商机的。例如,对于我国第一家并且规模很完善很大的医疗产业基金———建设银行,其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在国际进行建银医疗产业基金的建立。现阶段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是相对缓慢的,但是存在很多的变化,其中,存在医疗设备行业对外依存度偏高的现象。因此,现阶段,很有必要加强医疗服务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健全我国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规范医疗产业模式,不断推动我国的医疗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于现阶段的医疗体制而言,比较重要的内容是进行医疗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不断刺激我国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医疗供求平衡的目标。
二、近期医疗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
(一)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产业标准的建立
医疗产业涉及多行业多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和融合产业,涉及的各类标准复杂凌乱,后期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组织成立专业人员和机构,加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二)加快专用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
在我国医疗产业结构之中,医疗专用传感器或者是健康管理的传感器等都是属于医疗的核心技术。对于传感器而言,存在三个问题。首先,市场的无线网络环境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WIFI为主,2/3/4G移动通信网络为辅的的无线网络环境,因此,需要对具体环境的传感器网络通信的接口进行一定的开发,保证传输数据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保证信息处理的质量。其次,现阶段的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私有协议与封闭专用平台之间的对接进行传输的,但是存在开放性差的问题,不具备行业认可的公用协议。现阶段,在车联网领域,对于公用协议的相关情况已经得到处理,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几年前进行物联网终端的规范,同时,对M2M平台间数据通信进行一定的规范管理,对于终端进行WMMP协议的管理约束,同时,大力的对其进行推广,这点很有必要引进在医疗产业发展领域的专用传感器方面中;最后,专用传感器涉及的隐私信息比较多,我国的法律方面应该加大力度对其进行信息安全保护,对其进行保护体系的建立。以上的问题都可以在实施标杆项目过程中进行处理,因此,只有产业化是推动专用传感器发展的高效渠道。
(三)创新运营模式
我国当前的医疗就医模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经借助信息化方法进行就医,同时极大的利用互联网+应用进行医疗卫生体系的相关联系,特别实在进行稀缺的资源的利用环节进行生产力的解放,平衡了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资源的使用问题,不断创新医疗资源的分配模式,优化运营状态。因为互联网的平台时逼格思维开放的信息共享的平台,因此,应该对医疗卫生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创新,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优点,从而实现医疗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政府应该在公共医疗服务行业进行医疗需求的引导和指引,从而促进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
(四)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
现阶段,在信息充斥的现代化产业,医疗卫生系统应该引进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层进行医疗救治和服务,对医疗机构内部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和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公众互联网+平台、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平台进行一定的结合,便于医疗系统体系的完善,从而建立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医疗数据逻辑视图。其中,政府进行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的管理工作是其比较重要的工作环节,该环节使将数据进行分散,利用核心模型进行数据的集合目的,特别是在各省市存在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就是一个很实际的应用例子,本文就以如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主进行阐述,该医院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的体系主要存在这个数据库,第一,相关人员的基本资料库;第二,重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文献和服务记录等数据库;第三,动态远程检测数据。该体系的建立为医护人员的信息查询工作提供方便,节约时间和保证信息的正确性,能够与被监护者或其家人通过互联网进行随时的跟进,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三、我国医疗卫生产业结构调整期望
在当前的医疗产业结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和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的两种医联体模式。现阶段,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的医联体模式主要的调整方向是进行核心医疗机构的集团化方向,而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进行互联网的应用,其中,网上挂号就是最广泛的应用措施之一。江苏省人民医院现阶段,已经建立了医院集团,同时注重对社区医院的渗透。这两者发展模式都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医疗本身具备的复杂性为两者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发展限制,当然,这也是新医改的重点发展方面。因此,医疗产业模式应该对以核心医疗机构为主导和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的医疗机构全覆盖模式的两种医联体模式进行一定的融合,以医疗系统框图为基础进行核心医疗结构的调整,同时要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作用保证信息准确性和对系统进行适当的重组。所以,政府应该保证顶层设计的质量,不断推广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促进医疗核心机构的发展,调动医疗行业的积极性,使其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总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应高度重视医疗产业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依据我国现有情况和资源布局,整合资源,大力促进医疗产业发展,均衡发展,完善社会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面对国内外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应以国家有关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分类推进为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积极拓展健康产业服务领域,拉伸健康产业链条,鼓励新型业态的发展,提升健康产业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内蒙古区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体制机制。
二、“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科学规划健康产业
虽然健康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是目前关于这一产业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较为薄弱,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发展模式可以直接应用。国内虽有许多地区已经摸索出发展健康产业的一些经验,但内蒙古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地理区域特征,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本地区的发展。因此,要想推进内蒙古健康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首先必须对这一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其特征和规律,同时加大对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验的比较借鉴研究,再结合内蒙古地区健康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内蒙古健康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指引健康产业的发展。
(二)明晰产业构成,坚持分类推进原则
健康产业具有公共品和商品功能混合在一起的特有属性,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思想上辨析清楚健康产业与卫生计生事业的区别和联系,进而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清楚其服务内容,如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基本健康服务、非基本健康服务中,哪些属于事业范畴,哪些属于产业范畴,哪些主要由政府主导提供,哪些主要由市场主导提供。在此基础上,树立不同部分采取不同发展政策的发展理念,建立不同部分实施不同推进政策的发展原则,即以分类推进原则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三)坚持市场驱动,统筹推进健康产业
1.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业平衡特色发展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新医改以来,内蒙古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民营医院看似遍地开花,但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承担的角色功能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其实力难与公立医院形成有效竞争。面对内蒙古健康产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必须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方向性上做更多的引导和探索,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需求,以弥补公立医疗机构在这一服务领域的空缺。允许境外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与我区医疗机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合资或合作形式在我区设置医疗机构,特别是较为短缺的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引进国内知名医疗机构来内蒙古办医,提高疑难重症医疗救治水平。统筹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升蒙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发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引领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专科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蒙医医院和优秀蒙西医结合医院。加快各级蒙医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改善服务条件。做好蒙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支持蒙中医药临床科研基地建设。
2.培育和壮大健康养老产业链
积极探索有效的医养结合模式。老龄化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且呈现出快速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和贫困化“五化”叠加的特点,这为今后养老产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未来,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特别是蒙医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将是一大趋势。我们必须建立资源共享、医养结合的理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机构、疗养医院等养老服务综合机构,提供集养老与医疗保健为一体的护理养老服务,实现医养一体。
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等,努力构建以提供中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心理关怀、蒙中医药保健等服务为主的老年健康护理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社区养老场所规范化建设,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点的运营管理,扩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面。此外,还应结合我区区情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和牧区养老模式,破解农村牧区老年人养老难题。
3.提升蒙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蒙医药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完善蒙医药标准体系,支持其自主知识产权药品研发、制造和应用,支持蒙药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蒙药传统剂型改造升级。加大对蒙药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现代蒙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大对蒙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提升蒙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自己的蒙名牌,重点打造蒙药的新形象。
全面发展蒙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发展蒙医医疗在预防保健特色中的优势,推动相关医疗机构开展蒙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普及蒙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规范的蒙医保健知识及产品,推广科学有效的蒙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蒙医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4.积极促进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业的发展
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全过程健康服务。丰富完善大型医院体检中心、独立体检机构、健康管理公司中的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全方位健康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等服务,实现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建立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和管理认证体系,重点培育和引进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机构,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同时加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健康物联网、健康云计算、智慧医疗、智慧健康管理等前沿健康科技产业。搭建现代健康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实现居民就医诊疗、健康服务的信息共享,大力引导健康管理服务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的方向发展。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填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因此,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势在必行。需要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同时使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得到更V泛的普及。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推进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健康保险新形式,建立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老年健康护理服务发展。
5.壮大关联产业,拉伸健康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全民体育健身服务,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指导站点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组织。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大力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人兴办体育健康咨询、体质监测、锻炼指导和运动康复等经营服务实体。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推进面向蒙古国等相关国家的健康保健及医疗旅游服务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蒙医药技术资源,吸引蒙古国及周边国家的人员来内蒙古进行蒙医中医治疗、预防及养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各盟市独特的生态、地热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矿泉泥美容、天然氧吧、温泉保健、蒙药中药药浴、沙疗等养生保健和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依托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尔山市、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宁城县、苏尼特右旗、凉城县、鄂托克旗、东胜区、乌拉特前旗等地区打造健康养生旅游基地。
6.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医务人员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员开展多点执业。加大对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投入,支持区内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更多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并不断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出台有关高端健康服务人才引进的配套保障政策,打造人才集聚的良好软硬件条件和环境,结合内蒙古区域特色,加快引进目前紧缺的高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重点行业、瓶颈行业紧缺急需的领军人才。建立与健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格认证培训、岗位培训、人才培养与考核评估等培训服务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和广大民众就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硬件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互联网医疗成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研究产生背景
我国目前整体医疗服务行业环境仍存在较大挑战,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1.1 互联网+医疗相关概念界定
(1)“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提供或改善卫生服务与信息交流,不断推动互联网创新技术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广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的创新技术与效率变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样态。
(2)“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3)移动医疗: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平台、移动终端和卫星通信数据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服务,深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服务类App实践应用为主体。
(4)远程医疗:以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载体,充分发挥高端医院或专业医疗优质资源,辐射支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区域、海岛或流动舰船上的伤病员,实现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
(5)网络医院:田军章(2016)认为网络医院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构建医疗机构之外的服务对象开展专业在线互动诊疗、咨询预诊等远程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1.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背景
医疗服务,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1.2.1 医疗服务空间巨大
2014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将近3万6千亿,近10年来,一直保持近20%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
1.2.2 医疗服务效率低下
根据彭博社的世界各国医疗系统效率排名,在被调查的500万以上人口,人均GDP至少5000美元,预期寿命至少70岁的47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36。
1.2.3 医疗服务痛点较多
从患者角度,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院内医疗服务质量低下,院外跟踪病情空白问题凸显;从医生角度,医患矛盾日趋尖锐,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大、收入较低、风险较高。从医院角度,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医疗被迫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
1.2.4 医疗服务长尾显著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态势,存在大量长尾人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三甲医院分布格局过于集中,多数高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大部分地区罕见病难以满足治疗需求;卫生部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同2009年版对比,药品品种增长迅速,药品产品数量惊人,仅2013年,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416件,新药长尾特征明显。
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分析
吉林省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截至2015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5.09万人,实现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但在全国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融入全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升级问题。
2.1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2.1.1 政策环境
吉林省于2016年4月26日《关于积极推进吉林省“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强调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推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居民健康、医疗档案等信息共享。推动吉林省人民医院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大中型医院开展在线预约门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加快智能心电监控、生物芯片、智能眼镜、智能手环、嵌入式人体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产业化。鼓励省内医疗健康企业与百度、华为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合作,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开展健康预诊、实证服务,实行长期跟踪、定期更新、预测预警等特色化管理服务。
2.1.2 医疗状况
智慧医疗未来强调协同统筹平台和运用平台形成不同区域间的互相联通。当前吉林省正在积极打造医院信息化三级管理平台,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院有机结合;吉林省民营医院部分已开设远程诊疗中心,对接优质资源;长春北部建立了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
2.1.3 存在问题
吉林省互网医疗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主要集中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一初级阶段,医院联网服务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挂号、预约问诊等基础服务,对“互联网+”深刻含义的正确理解和逐步实现对当前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非常重要。
2.2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距今已发展多年,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成果和经验,增强我国在互联网医疗发展领域的预见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我国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2.3 吉林省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分析
吉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与浙江等省相比,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和现状,医疗资源配置与互联网结合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3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对策及建议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包括目前移动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建构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不应求等问题,拟解决病患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医院社会效益、包括缓和医患之间尖锐矛盾等问题。
3.1 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在线服务行业逐渐崛起、医疗服务开始由PC端向智能移动端的转变,并形成五种发展模式:互联网+医院形成智慧医院;互联网+硬件形成智能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医药形成医药电商;互联网+保险形成个性化商保服务以及互联网+基因形成精准医疗。
3.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策略
(1)在医院方面,建设智慧医院。加强医院与科技公司合作,从多个维度构建基于诊疗病例和持续监测的病患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形成精准、高效的诊疗实证,形成诊疗方法论上的创新,实现移动全流程无纸化、智能指引信息透明化、挂号费用优惠差异化、支付方式多元化、安全部署独立化。
(2)在患者方面,优化App界面及环节构成。可参考“掌上浙一”APP软件将界面分为手机挂号、智能分诊、取报告单、医院导航、健康资讯等板块的做法,让患者根据人体模型选择不舒服的部位,显示相关部位易发疾病及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使患者能够进行初步自诊,并提供相应医院及科室建议,进行线上智能分诊,完善“就诊卡”模式并拓宽服务,延展至院内可能活动,开设支付宝就诊预约、就医流程指导、医药费移动支付等功能。
(3)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制度。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到医院、个人及第三方平台,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或部门,进行赔偿判定与事后调解,重塑公信力,缓和医患矛盾。
(4)在信息方面,建立信息联网云平台。可参考浙江省中医院“医联体”云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有效分配,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线联动的分级诊疗,建立有效机制与法律法规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加强信息提供与使用的监管与约束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在药企和保险公司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院内、院外可持续监测的大样本数据,辅助医药企业有针对性的药物开发,为保险公司提供可供追溯的客户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医疗及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
4 结语
在互联网医疗产业中,我国医疗行业蕴藏着重大技术创新等巨大的潜力,国内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模式一定会对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6):1518.
[2]王晶,朱慧颖.“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的分析[J].互联网医疗中国会.互网天地,2015,(08):15.
[3]闵杰.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痛点[J].吉林医学信息,2015,31(4):2729.
二、经济效应
医疗旅游融合医疗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将二者融为一体,产生大于医疗效益与旅游效益之和的经济效益,即1+1>2。通过技术、品牌、文化等无形资产,互补、共享双方在医疗旅游产业中的资源,在互惠共生的模式下,医疗和旅游产生有正作用力的影响,双方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直接消费动力
旅游的动力效应主要来源于“搬运市场”,搬运市场主要指住宿、餐饮、购物、游乐、运动、养生、会议、展览等多样化、综合性的终端消费带来的消费经济,带动目的地形成产业集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我国统计公报数据可知,我国国内旅游业总收入、旅游消费的增长速度一直较高,高于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比重。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国内旅游收入30312亿元,增长15.4%,旅游消费占比达12%,占GDP的比重达4%以上。据相关机构的预测,至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内及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增加值占比GDP的值将达5%以上,从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以上,该产业即成为支柱产业;达到8%以上,该产业即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通过搬运能力,将一个地区的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进行良好匹配,从而使得一些资源丰富但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地区,充分体现其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从而在平衡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例如,我国直接依靠乡村旅游获得收益的地区或村落的数量在2万个以上,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农民百姓数量超过了2400万,使得将近1/10的农民摆脱了贫困。
(二)带动产业发展
医疗旅游以医疗和旅游活动为核心,突破传统旅游产业的边界,把传统旅游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创新整合,拓展原有产业及广泛交叉着许多行业。在为国家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的同时,会带动其他细分产业领域的发展。例如医疗旅游中介服务机构、保险公司、医药制药企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医院组织、通信及网络服务机构、交通服务机构、宾馆酒店、会议展览服务、法律咨询组织、旅游公司、纪念品制造企业、旅游景点运营单位、翻译组织、科技、教育、环境、建筑等领域,形成了多层次旅游产业链的网络体系。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收入一元,即可带动其他产业收入增加4元,医疗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性更强。依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测定数据显示,旅游业可拉动的产业数量达110个,对住宿餐饮业的贡献率可达90%以上,对民航、客运的贡献率达75%以上,对文娱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对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医疗旅游产业对各个产业的贡献度可依据此数据再增加。同时医疗旅游产业的消费者平均一天消费360美元,是普通游客每天花销140美元的两倍以上,表明医疗旅游产业带来的收入效应远远大于传统的旅游产业及医疗产业的收入效应。
(三)带动城镇化发展
土地财政、产业转型、房地产等相关利益方,共同推动医疗旅游产业开发的新浪潮,与城镇化、区域发展全面结合,突破传统旅游的思维限制,走出一条区域综合的开发模式。通过医疗旅游的投资规模及方向反映出此现象,之前在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上,几个亿、十个亿的投资项目已经可以称为非常大的项目。但近两年的投资洽谈会中可发现,投资额不断增长,几百亿、上千亿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也逐渐显露。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系统数据可知,2014年全国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3万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
三、社会效应
医疗旅游产业对一个地区来讲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民族特色的医疗旅游产业,能有效展示一个地区的城市品牌想象,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加深各国政府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推动互访互通,带动地区的医疗卫生及旅游事业及文化的综合发展及有效传播。
(一)积极影响效应
1.提高旅游城市知名度
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城市因为开展医疗旅游产业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品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例如我国的五大连池地区,在其发展中开展新的旅游项目,例如温泉度假村等项目,非常重视温泉的医疗保健作用,将医疗旅游与城市的发展完美结合。该地区可欣赏湖光山色的美景、同时可对慢性病进行治疗,将医疗与旅游有机结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良好发展,同时优质的医疗效果也提升了当地的城市知名度。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可进一步提升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医疗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及城市品牌知名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2.有利于拓展旅游产业
我国的传统旅游城市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凭借当地的旅游资源形成的旅游规模,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收入,而并没有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医疗旅游是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对传统的旅游项目进行推广。典型代表国家是韩国和新加坡。每年到韩国整容的患者,韩国闻名世界的美容产业间接地促进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的患者每年到韩国做美容整形项目。新加坡在原来旅游业的基础上,推行体检业,此模式不仅为当地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旅游业和医疗业的发展。
3.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
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药品、医疗器械等的增加,生物化学与制药技术的提高。以迪拜为例,其医疗器械和医疗用品贸易总额达10亿美元,其中牙科设备、医疗与外科设备、器械及等占比达11%,药品占30%,抗生素、医疗化验设备占3%,其余为医疗设备、辅助设备、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等。可见,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旅游者在我国旅游时同时进行口腔医疗治疗,这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公共医疗卫生的重视。此外还有许多国外游客对我国的中医保健、中医按摩、中医治疗、针灸等传统医学治疗充满兴趣,在旅途过程中会光顾世界闻名的中医老店,例如同仁堂等,进行他们感兴趣的保健项目。并在返回本国时,会购置大量的珍贵保健品、中药材等。
(二)消极影响效应
1.影响目的地的医疗秩序
在医疗旅游模式兴起之前,客源地居民多在本地就医,但随着大量居民外地求医,会造成本地居民对本地医疗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对本地区医疗秩序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医疗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的选择是呈现无序状态。随着外来居民来本地求医,占用目的地的相关社会资源,本地居民与外来医疗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会激化当地居民及医疗旅游者的矛盾,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及消费者对目的地的不信任,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印度为例,印度的国际医疗旅游者中欧美患者很少,原因在于印度恶劣的医疗卫生条件及贫穷的贫困的国家综合实力等形象,影响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病人前往印度求医的信心。同时,医疗旅游产业对目的地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当而有可能使得当地居民的利益受损。
2.目的地居民医疗成本增加
医疗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要求接待目的地具备基础的医疗与旅游设施,因而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有必要改善机场、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等,并且会要求政府提供减免税收及金融优惠等政策。为更好发展医疗旅游产业,政府会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包括公共交通、网络、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减少对教育、健康等领域的投资,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福利。不同地区的医疗旅游者到当地进行商品及服务的消费,当旅游人员到达一定数量时,产品及服务的物价会随之上涨,这就造成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在工资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的基础上)。在此情况下,会造成当地较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而导致大量外来居民进驻,剥夺当地居民的生活权利。
3.盲目推崇医疗旅游产业
随着健康理念的逐渐深入,医疗保健旅游成为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力途径。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地区依据自身丰富的医疗及旅游资源而发展医疗旅游产业。但针对深圳等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其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改革开放的特殊身份具有重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因而一些具有创意的医疗旅游服务在其他城市则会遭遇失败而在深圳则能获得成功。经济多样性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一个地区不能完全依赖某一个产业带来的效应,否则会对当地该产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许多地区的相关资源匮乏而将旅游业作为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使经济面临较大的风险。一些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环境较差的地区,盲目开发医疗旅游业,不以自身发展情况出发,势必会为该地区带来财政紧张,旅游业也较难很好地发展。
四、环境效应
医疗旅游以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生态资源为保障,具有特殊的环境效益,体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基础设施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模式,从而确保医疗旅游资源的扩展性和持续性。
(一)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医疗旅游业不仅强调旅游者对自身身体素质健康的追求,而且也重视要营造自然、和谐的旅游环境,让生态与医疗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最终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医疗旅游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或破旧的医疗换将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最终导致无法开展医疗旅游项目。政府资料明确需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旅游的生态效应也得到最大化的释放,能减轻经济发展对对生态、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二)有利于提升幸福价值效应
在追求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医疗旅游产业纳入到幸福导向型的产业中。其不仅为目的地居民带来收入,还能让消费者带来身体上的健康、精神上的愉悦,提升生活质量。广东的《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行动计划》中指出医疗旅游产业成为符合幸福导向的产业之一,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的现代服务业。医疗旅游业在让游客进行消费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感受到不同于一般购物过程的新型体验和服务,能带来体验性附加价值的提升。如医疗旅游消费者参加生态型医疗旅游项目,不仅能体验到生态的乐趣,了解医药材等的生长环境,呼吸新鲜空气等,这都是普通购物感受不到的。因而这种与生态相结合的形式,效益远大于单纯的农业效益。
五、对策建议
(一)制定产业战略,扶持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瓶颈在于配套的产业政策的不足。由于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完整的国家指导方案来作为行业发展指导。我国的一些医疗服务机构就曾与哈佛大学有过合作,旨在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完善国家层面上的医疗旅游产业政策。规划六个方面的内容:组建政府的直管机构、构建医保结算体系、甄别医疗服务机构、推介目的地项目、培养医疗专业人员、制定法律法规等。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中,服务质量控制、机构准入标准、服务机构评定、法律法规制定等内容均需要国家及地区层面参与制定。整个战略的核心体系在于,由国家成立了跨行业的直接管理机构,由此机构来统一负责全国整体的医疗旅游发展情况。
遵循创新规划
构建自然和谐、生生不息的“东方医谷”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是在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筹建的新型高科技园区,成立于2003年4月,位于浦东周康地区,规划面积11.79平方公里。2009年,浦东与南汇合并,浦东新区提出“7+1”生产力布局,医学园区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康桥工业区并列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下属的三大开发区,正式成为“张江”的一部分。
医学园区以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生物医药服务外包(CRO)及现代医疗服务产业;以亚洲一流、世界先进为目标,建设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亚洲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地;以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型的医学示范园区为蓝图,打造环境优美、科技领先、生态和谐、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2003年,美国帕金斯・伊斯特曼事务所的设计方案被确定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案。规划中将依托国际医院、康复机构、医学院校三大主题,形成一个集约化的“医学社区”: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机构,使上海医学、医疗水平全方位得到提升,通过提供研发、资讯网络等庞大的共享设施,保证和促进医疗实践、医学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时依托科研机构、医械/医药企业、商务配套三大主题,形成一个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引进全球知名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及医药服务外包(CRO)企业,也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研发、展示、销售功能紧密集合,在强大的科研、学术交流储备资源上,迸发巨大的生产能量。
医学园区科学地分为六大功能区,包括国际医院区、国际康复区、医学院校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区、医学研发区、国际商务区。这六个功能不同的区域,疏密有致地聚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保存了各区域的独立性,呈现出“树的年轮”的形象,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整体,和谐地构筑起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制造(教育培训-研发制造-展示交易-物流仓储)和现代医疗服务(教育培训-临床研究-诊断治疗-康复体检)两条完整的产业链,为园区的有序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一设计理念,既表现了自然和谐、生生不息的寓意,也凸显了园区以发展生命医学科学及产业为历史使命的主题。
根据战略规划,2020年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信息畅通、机制灵活创新创业氛围浓郁,集聚效应优势凸显、初具规模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医学示范园区――“东方医谷”。
营造创新生态
打造医疗康复和生物医药和谐发展的产业链
技术创新只有转化成为产业优势,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只有推进产学研的有效合作,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应用所需的共有技术的突破、创新和快速扩散,才能实现技术跨越,率先在科技革命中崭露头角。目前,国内的高新技术园区大多都采用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医学领域创新扩展,构建 “医疗、康复、科研、院校、产业”全面发展的创新产业链,营造出医疗服务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
构筑国际水准医疗服务平台
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迅速汇集了一批国内外现代的医疗机构,构筑起了拥有国际水准的医疗平台。
2009年,拥有全球最领先技术的质子重离子医院已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为上海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0年,国内首创“建、管、用”分离现代盈利性医院模式,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借鉴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管理经验,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资源并向全球开放,由一家综合性医院及多个专科中心组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医疗平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正式开工已经进入读秒。该项目作为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创新的试点项目,将为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上海打造亚太医疗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外,宝隆同济医院(中德友好医院)已获国家卫生部审批,土地和工程建设程序有望快速启动。国际新安妇产医院、日本德泰口腔医院、德舟国际医院、上海国际干细胞中心等项目都已签约落户园区。
创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截止2010年底,园区已落户实体企业超过近百家。
在医疗器械方面,已集聚了数十家中外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全球医疗器械三巨头之一的西门子医疗,全球知名的呼吸机麻醉剂生产商德尔格医疗,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微创医疗为龙头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2010年,国际医学园区医疗器械产值更是已经占到全市的12%。
在生物医药方面,逐步形成以德赛、凯创、执诚、东方基因为核心的诊断试剂产业集群;以巨擘上药集团、艾力斯、先声药业等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全球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市值最大的公司美国科文斯、桑迪亚为领军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
此外,也形成了以医谷现代商务园、时代医创园和留学生创业园为支撑的生产业集聚区。
在发展提速的同时,园区以“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为发展原则,做好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规划,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医药集团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上海国际医疗器械产品交易市场、上海肿瘤科技园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高专和出版印刷高专等8个项目被列入上海市“十二五”重大投资项目,为园区的中期发展谱写了宏伟的蓝图。
创新医院运营模式
铸就上海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
上海市要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抓手,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其中必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现代医疗服务业已成为上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方向。2011年3月16日起至3月22日,上海医改《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上海市2011年至2012年将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上海将建设浦东国际医学园、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使其成为本市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医疗资源,发展规模较大、技术优势明显、管理和服务与国际接轨的外资医疗机构。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积极承担起建立上海市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区的历史重任,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汇集了八家现代医院签约入住,其中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已开工建设、宝隆同济医院(中德友好医院)已获卫生部批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推进迅速。而其中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更以“建、管、用”分离的创新运作模式成就其在上海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以“园院合作、服务公立医院改革”成为了上海市卫生系统的重点项目,获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概况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按照“政府引导、要素组合、院校参与、市场化运作、国际化管理”的做法,借鉴国际现代医疗机构的成功运作经验,实行“建、管、用”分离的创新运作模式。该项目基本设想是借鉴新加坡特许医疗服务和美国Cooperate practice模式,在园区建立独立法人的、提供现代医疗服务的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该项目已获卫生部正式批复,冠名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吸引具有行业优势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学科)入住,并聘用具有现代医疗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负责运营、管理。
“建”:项目投资和建设主体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牵头、大部分由社会投资成立。
“管”:医院管理借鉴国际现代医院先进管理模式,由投资管理公司选聘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Parkway Health Medical Center)负责运营、管理。该集团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现代私立医疗机构提供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中国和文莱等国家拥有12家国际医院,提供40多个专业的顶级医疗服务。
“用”:医疗技术主要依托交大医学院及其十二家附属医院(其中十家为三甲医院),以及其他医院的优势专科,建立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入驻的优势专科必备条件:有专业优势,有市场空间,有经济效益。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建设的意义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是上海市卫生系统的重点项目,也是上海在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国际化现代医疗项目,有利于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1)承接公立医院改革所剥离的特需服务,一并解决上海医疗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问题。
在上海市的医改方案中,将在三年内逐步把特需医疗服务的床位从公立医院剥离出来,所以需要提前在公立医院之外,建设提供新型特需服务的基地;此外相关优势学科的持续发展问题将受到空间、资金等方面的多重困难。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一方面,开创了“园”“院”携手合作,建立起现代化医院法人治理机制的新模式;同时创新采用“建、管、用”分离的先进运作模式,探索医院的内部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透过交大医学院附属现代/优势专科医疗资源及特需服务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汇聚,在保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解决了公立医院现有现代/特需医疗的发展问题,承接解决了上海医疗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问题。
2)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推动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此相匹配,1997年,上海提出了建设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同时提出:围绕建设亚洲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建设30个左右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若干所现代化综合性、特色专科医院,推进国际医学园建设。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进程的加速,打造一流现代医疗,应成为构建现代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建设,将示范并引领众多现代医疗服务机构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汇聚,进而形成以现代医疗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将有力促进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此外,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医疗管理运作模式,将逐步形成拥有国际上领先的医学技术水平,并与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竞争优势,成为拥有满足国内外人士现代医疗需求服务能力并具备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医疗市场的医学中心平台,有力推动上海市“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
3)贯彻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精神,有利于医改的深化。
2010年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公立医院改革。随着政策细则的颁布实施,非公立医疗机构及外资医疗机构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经营主体,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2.5亿元,是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其它八家社会投资方共同参股成立,形成了“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创建现代医疗机构、支持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展格局,切实落实“意见”精神,促进并优化上海医疗服务多元化、多层次格局的形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医疗服务需求。
全方位措施保障
打造综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园区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紧紧围绕上海市大力发展的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浦东的高端医疗服务功能区的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发展,付诸提供全方位措施保障,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生产先进、生活和谐、生态文明”的综合发展型科技创新园区。
综合发展型科技创新园区是指凸显科技创新能力,配套政策环境保障,适宜高端人才集聚的集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生活配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区域。它是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增长点的孵化和发展基地,必将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产业链战略招商:医学园区在注重龙头项目引进的同时,开始着眼完整产业链的打造。高端引领,服务推进,医学园区专辟了医谷现代商务园,留学生创业园,时代医创园三大子园,加强中小企业的招引和培育,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目前园区内已签约落户的医疗器械企业如全部投产,产品几乎可以覆盖综合性医院所需医疗设备的70%~80%。
提业技术平台:随着产业等级的提升,园区更加注重产业技术平台的建设。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整体迁入园区,为园区医疗器械企业的新产品检测和研发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服务;设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医学园区服务站,服务园区企业与上海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对接,建立资源共享通道;进一步探索完善园区企业孵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全程”孵化服务模式;重点对接张区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面向园区企业的投融资服务通道;以及园区正在筹建的国际医疗器械展示交易中心,将打造成为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订单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全球医疗器械采购中心和产品技术交流中心”。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园区积极搭建各类公共平台,并获得多项政府认可,这些产业平台的建设为园区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产业氛围。2005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上海南汇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该基地是全国首个国家火炬计划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2006年,国家发改委授予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2007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该集群是全国首批50个试点集群之一;2008年, 上海市外经委批准建设上海南汇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专业园区;2009年,上海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与南汇区政府共建上海南汇留学生创业园;2009年园区还获批成为全市19家生产业功能区之一。
引进高等科研院校: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在积极吸纳和培养企业和机构的同时,还着眼于培养自己的尖端人才。2006年,园区第一个院校项目――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暨上海交大附属卫生学校正式对外招生,现已有超过6 000名学生在校攻读。随着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制药工程学院等院校的建成招生,园区内的智力资源将大大丰富,可为园区内的企业和机构输送各类所需的人才。
提升园区社会功能:加速推进国际医院区、国际康复区和公共设施、生活配套区的开发进程;加快园区商业配套及住宅配套的建设,做好园区公共设施和配套区内300亩居住用地的开发和建设;伴随着周边地铁开通,重点做好园区区域内商业网点和交通网点的布局和落实,从各个层面完善园区城市和生活功能。
全世界有600万人在境外接受医疗服务。2012年,世界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市场规模近1000亿美元。
要推进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必须依据国情。
近年来,欧盟在用于发展旅游业的近7800万欧元中,很大部分用于医疗保健旅游项目。拉美国家因其在整形美容方面低廉的医疗费用,占据一席之地。中东国家在医疗技术与成本方面更胜一筹,由国际医疗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实现向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转变。亚太国家更是希望成为区域乃至全球的国际医疗旅游中心。
然而,中国医疗旅游行业却仍停留在起始阶段。如何使边缘化的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实现中心化,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严峻考验。
中国真正具有国际能力的医院甚少,对需要提供高端医疗健康服务的国内中产阶级和国外高端顾客,难以满足其需求。
根据SWOT战略分析,中国在国际医疗旅游上应采取SO战略,充分发挥杠杆效应。通过内部优势S,即国际医疗旅游成本低廉、旅游资源丰富、医疗水平较高、中医疗养的传统优势及其辐射面广阔,撬动外部机会O,即广阔的市场前景、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世界城市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推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与为国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间并无冲突。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就可间接为社会提供近5个就业机会。国际医疗旅游将成为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具有就业容量大、创汇多、连带性强等特点。
当下,政府层面应成为中国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手。
9月6日,在遵义召开的贵州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场会上,贵州省卫生计生委、贵州省医改办做出安排:今年新增加的安顺、铜仁、黔东南、黔南和六盘水5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要在9月15日前出台综合改革实施方案;9月底前完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10月31日前全面启动综合改革工作;12月底前出台涉及财政补偿、医保支付、药品采购等综合改革配套政策。
自2012年贵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以来,各试点医院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余庆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政府兜底避免医院盲目趋利
近年来,余庆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升,从2012年的11.17%提升至2015年的16.53%,仅次于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2012年,余庆县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从哪里开始?当县卫生计生局(时为卫生局)局长李黔疆在县长办公会上提出全额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工资,允许医院将部分收支结余用于职工收入分配时,几乎遭到政府其他部门的一致反对。按照惯例,县政府对医疗机构实行差额拨款,不足部分由医疗机构通过业务收入自行解决。
“既然是改革,就要有突破。”李黔疆说,突破口就是履行政府办医职能,消除公立医院的盲目趋利动机。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余庆县先后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和《公立医院经费保障的通知》,明确医疗卫生机构所有在编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承担;医院药品零加成销售、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所产生的亏损,全部由财政解决;实行医院发展投入财政兜底,将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等投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由县财政逐年消化公立医院历史债务。
通过结余分配调动积极性
2004年,余庆县人民医院新建外科大楼,因为资金紧张,许多职工只能拿出自家房产证抵押贷款。而在改革之后的2014年,医院规划建设新的外科大楼及配套设施,政府对新建设项目实行全额投入。
李黔疆说,通过实施一系列财政保障举措,医院再不会为沉重的债务负担及发展资金而盲目趋利。由于工资实行全额发放,该院每名在编职工一年获得的财政投入平均达4.8万元,基本等同于其他事业单位职工的年收入。
不过,在稳定的工资收入面前,医院又如何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为此,余庆县政府印发文件明确,将医院收支结余的40%用于建立奖励性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临床一线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2015年,医院所有职工的平均收入超过9万元,临床医务人员的收入更高,增加的收入就来自结余分配。
余庆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主任郭明刚介绍,改革以来,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变化很大,普遍具有主人翁意识,开展新项目、新业务的积极性增加。
根据需求,近几年,余庆县人民医院增添了十几项新业务。2015年门诊量19万人次,住院2.8万人次,其中通过该院转往较高等级医院的患者比例只占2%。
破解“过度医疗”难题
医务人员提升技术能力、加大服务量的积极性有了,而多收病人对医院有利,会不会导致过度医疗服务?
“破解这个难题,关键在于进行结余分配时,要建立起主要以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为依据的考核制度。”李黔疆说,在扫除改革的外部难题后,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调整必须同步进行。
据介绍,当地新农合管理部门通过实施以按床日、按人次、按病种付费为主要措施的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在次均费用控制、资金总量控制、风险共担等方面强化医疗机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有效控制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等行为,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同时,通过建立药占比考核体系,加强各临床科室抗生素和基本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耗材使用及检查检验制度,控制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等措施,使诊疗行为渐趋合理。
“2015年,我院医务人员劳务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经提高到65%。”余庆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天培说。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摆在首位去抓。”余庆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飞说,要改变公立医院的趋利性,落实政府办医职责绝不能含糊,财政投入是支撑性的保障,“地方政府总有这样那样的财政压力,关键就是将钱花在哪里。”
医疗扶贫:“不让一个人掉队”
贵州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阻碍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原因。
如今,贵州通过大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救助资源,提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促进医疗事业精准扶贫全面覆盖,达到切实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的。
多措并举实现精准医疗救助
“如果没有国家这么多的补助报销,我恐怕早都不在人世了。”赫章县六曲河镇大田村村民袁顺勇说起自己治病的经历时,连连感慨自己是“劫后余生”。
2015年12月,50岁的袁顺勇因脑出血住进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治疗,袁顺勇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156780元的医疗费用也被报销了大部分。
袁顺勇在小本子上记了账:城乡居民医保报销金额94794元,大病保险补偿30123元,民政救助15000元。“我自己付了16862元。”袁顺勇说,“要不是国家给报销医疗费用,我家砸锅卖铁也出不起15万啊。”
“我们探索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就是为了防止像袁顺勇这样的患病群众因病致贫、返贫。”赫章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副主任武飞说,在同步小康的路上,不能让一位群众掉队。
近年来,赫章县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为基础,整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计生医疗扶助、残疾人医疗救助等多方资源,通过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保险以及民政等部门合力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对城乡特殊人群和重点困难对象实行医疗保障和补助,有力促进精准扶贫,切实遏制和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赫章县政务服务中心和县医院分别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群众报账时间由原来的1个月左右缩短到现在的即时结算,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群众。
2015年10月,赫章“经验”完成了从最初试点到在全省全面推广实施。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通过“三重医疗保障”累计惠及40.44万人次,补偿费用7.92亿元,为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约1.56亿元,合规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93.6%。
补齐短板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初秋时节,新落成的罗甸县中医院新院大楼内逐渐繁忙起来。这个总投资1.56亿元的项目,是全省“百院建设”工程之一。
“缓解老百姓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要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罗甸县卫生计生局局长黄仕龙说,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资源的作用,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为了打造健康贵州,贵州省大力实施“百院建设”工程。“百院建设”工程计划在2015年到2017年,重点加强省、市(州)、县三个层次的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
目前,全省正在推进的“百院建设”在建项目有50余个。已明确列入国家相关规划的项目约50个。下一步还要争取将更多的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
除了硬件设施建设,业务用房、设施设备、医疗卫生人才、学科建设等都是医疗卫生机构要补强的部分。“百院建设”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补齐医疗资源短板,切实缓解中心城市“看病挤、住院难”和农村地区“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为了推进健康贵州建设,贵州将“百院建设”与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一并列为“五大工程”,旨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服务网络。
根据规划,到2020年“五大工程”建成后,全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整合资源促进健康扶贫全覆盖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当前,全省正着力打造健康贵州,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至关重要。”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基础,贵州正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五个全覆盖”。此外,贵州还将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旨在提升基层卫生人才的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能力。
“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多措并举,确保群众少生病、不生病或看得起病。”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
健康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省在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扶贫方面,效果显著。
2015年,贵州省推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成效明显,试点地区受益贫困人口23.55万人次,补偿费用达4.47亿元。2016年,要实现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全省全覆盖,使保障对象属性的认定和标识率达100%,确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因病就医政策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部分特困对象实际报销比例达100%。
此外,2016年度新农合补偿政策在2015年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如提高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调整起付线、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建立贫困人口补偿优惠政策等,全省广大参合群众将更加受益。
智慧医疗:大数据助力大健康
围绕“大健康・大数据”行动计划,贵州省卫生计生委于今年6月了《关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快医疗卫生行业数据汇聚,实现医疗卫生信息互联和共享。
目前,全省各地医疗卫生行业正积极推进“大数据+大健康”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医、养、健、管”相关产业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实效。
“贵医云”引领智慧医疗
“不用挂号排队,在药店就可以与三甲医院的医生远程视频问诊, 按医生的处方买药,方便又快捷。”
从贵阳市北京路科开大药房走出来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以前生病,要坐车去医院,排很久的队,各个科室到处跑,现在只要就近到安装了“贵医云”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平台终端设备的药店,拿起话筒,几秒钟时间,就可以向在线的执业医生、药师视频咨询用药。
“目前,我们已经在全省1000多家药店安装了可视化远程服务终端。”贵州信邦富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贵医云”负责人洪庆刚说,全省各地药店、社区医院、乡镇卫生所,都将设立可视化远程医药学服务系统,没有智能手机的用户,也能享受免费的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
针对智能手机用户,“贵医云”还推出了手机APP。用户下载安装注册后,只要打开手机客户端,就可以享受平台免费提供的咨询问诊、疾病导诊、云端医院、周边药店、私人医生、药品助手等服务。
“不仅如此,我们在客户端还推出了一个功能――健康轨迹。”洪庆刚介绍,健康轨迹记录用户的就医档案、测量数据、咨询历史等,平台根据收集的这些数据,为用户制定健康计划和健康档案,实现个人健康管理的数据化、精准化。
记者现场扫描二维码下载了“贵医云”客户端,在咨询问诊功能界面显示:各科室医生总数527人,“空闲”8人,药师总数42人,“空闲”3人。同时,还可以看到每个医生、药师的头像、简介、擅长方向、服务次数和“粉丝”数量,用户评分、评论等相关数据也可实时查看。
9月7日,“贵医云”平台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用户数据:APP已下载4764071次,已注册2536238人次,转化率53.2%;当日活跃用户12771人,已注册活跃用户 10462人,所占比例81.9%……同时,药店状态(已签约12376家)、医生状态(共1027人)、药剂师状态(共373人)等统计数据也一目了然。
“截至目前,‘贵医云’已完成健康咨询服务5204817次,审核处方244723张,满意率99.13%。”洪庆刚自信地说,“贵医云”不仅是贵州首家“健康云”平台,还是全国第一家视频问诊平台,未来将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免费药学、医学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
“云端会诊”服务基层医疗
今年4月开始,贵州省全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百日攻坚”,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是试点之一。
在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医生正在对乡镇基层医院上传到后台的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并及时给对方作出了回执报告。
“除了远程心电会诊中心,我们还建立了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播州区人民医院信息科副科长李正仁说,各乡镇卫生院及周边民营医院将所拍摄的影像资料通过服务平台传到影像中心,依托区人民医院影像科专家医师队伍,可实现门诊病人1小时内、住院病人2小时内、急诊半小时内的影像诊断,并第一时间将诊断结果回传至相应医疗机构。
为实现“云端会诊”数据的互联互通、统一管理,播州区人民医院在全区21个乡镇卫生院统一安装了远程高清投影、传真打印一体机、应用分析软件集成平台。
“截至8月30日,我院共出具影像诊断报告26700余人次,日均工作量450余人,同时远程医疗中心视频系统、远程医疗业务平台软件已全部安装并调试完成。”李正仁说,接下来,将建设播州区智慧医疗健康云平台,把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数据与市级、省级平台连接,形成播州区健康云大数据中心。
“目前,全省19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全部接入远程医疗网络系统平台。”贵州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说,平台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819例,远程影像、心电等专项诊断50000余例。
“智慧基地”助推产业聚集
2015年8月,贵州省政府将贵阳市乌当区等全省10个区(县、市、特区)命名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县、市、特区)”。
在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贵州康心药业物流中心50多辆运输车络绎不绝,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公司集医药仓储、物流、办公为一体,目前为国内3000多家医药企业、省内6000多家医药客户提供服务。”贵州康心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洪海说,公司引入了周转箱输送线、电子标签拣选系统、手持扫描终端设备、标准塑料托盘、可移动工作平台等自动化物流管理设备,有效整合医药营销渠道的上下游资源,实现药品配送的自动化、信息化、规模化和效益化。依托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呼叫中心等大数据相关产业,康心药业将打造贵州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效益最好的医药现代化物流基地。
走在乌当区的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城乡统筹,奋力建设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乌当多年来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特色食品、温泉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特色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初步形成了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医药种植养殖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乌当区委书记常文松说,围绕建设“西南健康医药中心、国际健康医药之都”的整体定位,乌当将全力打造成为大健康与大数据融合创新示范区域。
民族医药:绿色产业造福四方
近年来,贵州省重点培育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仅2015年的销售产值达200亿元,超过全国藏药、维药、蒙药三大民族药之和,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黔药”品牌效应凸显
9月8日,凯里市中医(苗医)医院院长王政一早就开始忙碌,刚在病房给病人做完治疗,又马上为诊室里的病人治疗,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患者在接待室候诊。
王政的忙碌,展现了当下以苗族医药理论和方法治疗疾病受追捧的程度。好口碑和好疗效让这间挂牌成立3年多、省内唯一的县级公立苗医医院业务火爆。
2013年底,美国华侨林年康经朋友介绍带着头疼长达8年的18岁儿子来到凯里,找到了王政。“在美国也想尽办法、四处求医,做各种检查都查不出头疼的原因。”林年康说,经王政诊断,他儿子患的是血管性头疼,王政用苗药为其治疗20天后,便痊愈了。
林年康一家除了对王政感激之外,也感受到“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神秘苗医妙手回春”。
“贵州是苗药起源地、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共有中药材资源品种4802种,居全国第二位。”王政说,2014年,贵州申报的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填补了中国民族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的空白。
近年来,贵州民族医药涌现出替芬泰、糖宁通络胶囊等154个以苗医药方为基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药,以苗药为主的“黔药”品牌效应凸显。
绿色产业富民强村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宜中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秦水介说,以民族药为主导的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贵州重要的生态富民产业。
铜仁市玉屏自治县是贵州省15个中药材重点县之一。该县充分利用丘陵山坡,采取“林药套种”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
“过去,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茶花泉山坡全部都是荒山,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林药套种’核心区,满山遍布的油茶和中药材,绵延8公里。”玉屏自治县扶贫办负责人说,集中连片的基地建设,实现了中药材产业的园区化,把中药材园区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使扶贫资金和扶贫效果实现最大化。
除了玉屏油茶,贵州大方、德江和雷山天麻、施秉太子参、赤水石斛、罗甸艾纳香、威宁党参、剑河钩藤、石阡丹参等已培育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民族药品牌。群众以医药种植产业为依托,实现了脱贫致富、同步小康。
“目前,贵州中药材生产重点县达到39个,种植区覆盖农户1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万人。”秦水介说,单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的品种达17个,种植区农户药材种植人均收入达4614元。
“绿色+”促进产业发展
8月4日,贵州省的“2016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贵州省近年来大力开发以苗药为主的中药民族药品牌。“十二五”期间,以苗药为代表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已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5年4月,贵州省政府在黔东南州批准设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黔东南州因地制宜,构建起了健康养生、民族医药、健康运动、文化旅游、有机绿色食品、健康管理等大健康全产业链。
麻江县蓝梦谷大健康有机蓝莓园、凯里云谷田园休闲农业园、剑河温泉休闲养生基地、凯里经济开发区民族医药产业园等9大类、32个示范性大、带动性强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被授予“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称号。
目前,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健康产业是个越来越热门的产业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倍受人们推崇。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
据互联网等资料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潜力巨大。
健康产业不仅包括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医药、医疗产业活动,还包括围绕医药、医疗活动有关的边缘性产业。健康产业的内容包括两项。一项是制造经营活动,一项是服务活动。在制造经营方面,包括如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生产经营。在服务活动中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等领域的服务。
我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包括医疗规模和总容量都在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的向往,世界各国功能食品的市场年均以10%的速度递增,远远超出了一般食品年增2%的发展速度。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仅保健产品一项,到2010年的年销售额将由现在的500多亿元提升到2000亿元。健康产业早已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健康产业是一个充满阳光、散发着青春气息、饱含绿色、孕育生机的蓬勃发展的产业,以其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前景吸引着众多的商家和投资者跻身其中。
二、发展趋势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来自职场的压力、竞争的压力都比较大,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庞大,大家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虽然在国内做健康产业比较艰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保健产业,但是健康产业的确具有吸引力,也存在许多新机遇。有资料显示:未来10年,中国健康产品的消费额将在目前的基础上以几何级增长,将形成全球引人注目的一个兆亿价值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