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5: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许多学校也已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树立了文化治校的管理理念。由此,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的教学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管理仅凭经验的人治已不能适应强烈的竞争态势,不能满足时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必须文化治校,文化立校,促使学校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一、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学校,特别是普通学校,物质文化方面缺乏资金,缺少整体规划,缺少具有特色鲜明或标志性的建筑文化,校园布局不尽合理,文化氛围不浓厚、文化观念和意识落后等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片面性,存在盲目性。没有对学校文化进行规划、研究、挖掘,学校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全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创造成果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培育学校精神――建设观念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学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教育风格,但生命意识是相同的,只要保持这种生命意识,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都可以变成学校自己的精神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并最终影响每一个教师的教育行为。①可见,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魂归才能神安;而每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不同,又可以有不同的魂魄,其显性的外象也可以各不相同。
(二)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
有人曾说:“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独具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对学校全体成员的观念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在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时要遵循五个原则。即系统原则、互不相干原则、安全健康原则、超前性原则、量力行原则。
(三)完善学校规范――建设制度文化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摸索、选择、积淀下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经过验证的规范精华,充分展示了学校悠久渊源的文化传统。当学校的制度和学校文化高度融合之后,就形成了学校的制度文化。
(四)强化行为规范――建设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规范是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不同团体、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准则。应以学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规范着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育人活动,对内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行为规范;对外进行学校宣传,交流活动等,使学校理念和学校行为保持统一和完整,通过学校的行为特征来强化学校的规范识。
总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是创建校园文化的最好途径和突破口,四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体会
校园文化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是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不断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不同的历史造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相同的举措在不同的学校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出了以下四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必须真正认识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活泼主动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倡导校园文化,广泛宣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规划,强化管理
这是保证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三)增加投入,改善设施,创造具有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是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美化绿化校园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和体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象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四)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机构
学校应建立起校园文化组织机构,强化管理,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注释:
①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校园文化;内涵;特征;意义;思路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meaning;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85-02
1校园文化的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理论标志。大学作为新思想的发源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文化中心,理当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心地。
何谓大学校园文化? 这是我们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谈及校园文化,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常见的是将其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甚至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有的将校园文化政治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中心就是贯彻各种指示精神;有的将校园文化文体化,认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浓郁活跃的文学氛围就是校园文化;有的将校园文化制度化和表象化,认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加上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就是校园文化;更有的将校园文化口号化,认为学校有条校训、有几条积极向上的标语口号就是校园文化。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等精神层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包括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包括学校师生认同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工作守则等。校园制度是约束、规范、引导、保护校园师生员工行为与利益,维护高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的根本保障。制度文化的实质是反映学校的调控程度、监控原则和管理张力。
校园文化存在于社会亚文化系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管理哲学和校园精神的核心,是一种凝聚师生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文化现象,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导航”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是一种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整体。这种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和优化育人环境。
2校园文化的特征
2.1 校园文化的先导性与超越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也是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大学总是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2.2 校园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同时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改进。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索未知是大学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
2.3 校园文化的约束潜隐性校园文化往往具有规范性,但这种规范性更多的是潜在的,不具有强制性,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理性,陶冶人的情操。首先,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校园精神,体现了师生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它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其次,优化的校园环境往往使师生的不和谐行为因受到环境美的无形约束而收敛,从而对生活其中的师生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使师生通过亲身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因此,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具有鲜明的潜隐性。
2.4 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较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和作为青年才俊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决定了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上相对较高。同时,各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历史和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加上接受国外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使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
3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养成健康的审美意识、文明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其主体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显然,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育定形,轻人格塑造"的特点与现代化需要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高素质人才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学生求知成才的强烈愿望对滞后于社会变革的现代教育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矛盾冲突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一起引起了校园内诸种因素及其关系的变更,这主要表现为等教育改革的提出和深化。我国逐步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因此,建立契合大学生特殊心理需要,具有弥补教育某些不足的高校校园文化,便具有了积极的意义。从根本上说,现代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合力因素,满足和实现大学生求知成才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开放的大背景下,原本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业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文化的冲击,其中有积极的方面,自然也会有一些消极的方面。比如有的有的学生沉醉于烟酒、打牌、电子游戏,有的学生迷恋于谈情说爱,甚至打架,赌博,作弊及公共场所不文明,不守秩序的混乱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在令人担忧,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要改变对这些负面的文化现象,就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放任自流。而主动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对症下药的手段。同时应该指出,上述种种负面现象的消除并不是光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能完成的,而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校园文化的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独特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4.1 精心设计,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以物质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包括校容、校貌、学校的整体规划、布局、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是最能给人直观感受的部分。没有完善的物质环境,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在全面设施和布局中要考虑到整体化、生活化、人性化、多样化,精心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还要特别注意在人文特点、园林绿化与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追求其物质效果和精神效果。精心设计,精雕细啄,从细微的设计中入手,使之更能打动人和感染人,使其别具一格,独显风韵,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和魅力,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浓厚气息,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即使是校方的一个通知、喜报也应起到达境悦目的作用,给学生以形式美、言语美的示范,为广大师生创造优雅、文明、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
4.2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人文底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校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面貌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是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观念水平高低的标志。通过设计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旗,通过宣传牌和橱窗等载体将优良校风呈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志存高远、立德树人,严谨笃学、诲人不倦,以真心、真功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成功、成名、成家。以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增强学习动力,积极营造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和奋发进取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品质。总之,校园精神文化可以通过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师生们的一言一行,某种生活习惯,甚至食堂门口的遗失启事,布告栏里的招聘广告等,也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精神产品可谓无所不在。这种精神产品是由校园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校园师生,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
4.3 结合校情,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任何组织,制度和纪律都是必要的,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则更为必要。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对规范学生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制定规章制度时,只有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需要和社会要求出发,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去执行,去遵守。
要建立良好的制度文化,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创立有效的制度体系。首先要求规章制度具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管理规章制度的期望目标必须积极健康,内容明确清晰,具体要求易被学生接受,操作施行简洁方便等。构成有自己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融入到管理之中,去激励、凝聚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校园文化人格化,形成学校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行为,体现学校价值准则。其次,执行规章制度要保持其严肃性。一旦形成以后,就要按章办事,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制度贵在严,严格才有效,否则就会形同虚设。再次,规章制度应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对涉及各类规章的相关事件的处理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时机,否则就难以收到应有的功效,使其激励和约束作用大打折扣。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不竭动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求有良好的硬件建设作支撑,而且要求有一套合理的软件建设相配套。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性、多元性、广泛性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不断积淀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学校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既不是“校舍装修”,也不是“景观工程”,而是一项将校园赋予灵魂进而使校园更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业。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考验学校的审美观,更是考验学校对教育与文化的理解,以及表达这些理解的能力。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辩证地考虑各种因素,本文所谈的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虚与实、简与丰、上与下的辩证思考。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虚与实
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是“由虚到实”,“先虚后实”,在“虚”的问题没有考虑成熟之前,不急于动手进行“实”的操作。我们这里的“虚”,是指学校的理念系统。拿我们一所新学校来说吧,它建校于2009年9月,学校的一切都从零开始。虽然是从零开始,但我们充满文化意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是“文化切入”,把“文化建设”作为第一代教师的神圣使命,我们为此逐步地提出并践行一系列的文化主张。2009年8月,我们提出了“从现实世界出发,向理想境界迈进”的整体办学框架,提出“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这一核心价值观。到2011年底,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的理念系统,并在全体工会会员大会上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对学校的文化愿景、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师生成长目标、学校校训等进行了完整的梳理,理清了“成长”与“坚持”的关系,并把“恒”作为学校校训。我们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是在务实的办学实践中点滴积累而成的;提炼之后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认识,又不断地用实践来丰富与滋养。如果我们把这些无形的文化看作是“虚”,把有形的校园建设看作是“实”,那么,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就是“由虚到实”的。正是在梳理学校理念系统的基础上,2012年6月,在学校成立将近三周年的进程中,我们也逐渐形成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性方案。
校园文化中的“虚”是魂,“实”是体。虚实相生,校园才能充满生机;虚实不谐,就会魂不附体。校园文化中“虚”与“实”的结合点,就在于设计“我的文化”,即具有校本意义的校园文化。比如,为了体现“恒”的追求,我们曾经设计过一组雕塑作品: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绳锯木断,打算置于“恒园”中。但后来又全部这个方案,因为这些作品缺少“我”的元素。我们设计了一个由36本书册堆叠而成的雕塑,这个雕塑的初始想法是:学校初创时,有36位老师,在第一学期,他们参与“土书著述”,奠基了学校以“恒”为特质的“成长文化”的基础,之后“土书精神”一直在延续,至今已经有200本,这里积淀的正是丰富的学校文化。雕塑形成之后,它的含义又可以无限扩展:可以指已有的作品,师生们可以经由名著阅读造就精神高度;可以指有待书写的作品,师生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读,“恒”的含义却是一定蕴在其中的。
我们以为,一种好的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直白的,而该是可以引起思考的、引发探究的。校园文化绝不是“校园文字”,校园文化要“少文字”,要“用意象说话”,而这个“意象”就是虚实相生的产物。意,即“虚”;象,即“实”。有意无象,玄虚缥缈;有象无意,平白无味。虚实相生,才能建设有品位的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简与丰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各种景观的堆砌,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追求至简意义上的至丰。“至简”与“至丰”,是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围绕“至简”来展开,我们的设计哪怕是极其繁多的,也必将是“至乱”的而不是“至丰”的。因为所谓“至丰”,一定是将核心的东西阐释得淋漓尽致,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多而聚焦谓之丰,多而杂碎谓之乱。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着校训“恒”字展开,我们是一所从零开始、从无到有、逐步丰富的学校,我们将校训的源头追溯到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讲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我们的这种追溯,不是卖弄“学问”,不是故作深奥,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们正在用无数的努力逐渐地积淀学校的文化。可以说,一个“恒”字,开启了并丰富着学校的“成长文化”。而学校的LOGO,也由“恒”字演变而成,汇聚了师生们的追求与希望。左边的竹竿与竹叶,象征着成长中的师生;右边的一片云,一卷书,一波湖面,象征着我们的思绪、智慧与胸怀。左边沉静的深绿与嫩绿,是生长的力量;右边跳跃的橙与黄,象征热烈与奔放。就这样,一动一静,寄寓着“育内外兼修学子”的梦想。
校训的确立为学校文化寻找到了至简的核心,LOGO的确立为校园建设寻找到了聚焦的中心。遍布校园的文化景点无处不是LOGO中的元素,它们一起使至简的东西至丰起来。而“竹子”,也就成为了学校的精神意象。漫步校园,到处可见的就是青青翠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也都被融入了竹的元素;校门口被称为校园八景之一“双童迎旭”的恒恒与成成,也被设计成竹笋的模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竹子是中华精神的代言,而在我们的校园,近30种竹子更多地被赋予了“坚持”与“成长”之意。
“恒”的精神被赋以各种“解释”。在开课教室里,每一学期一届的“成长课堂研讨会”展示了“恒”的阶段性成果;在学校图书馆,200册“土”书的书脊展示了“恒”的迷人力量;“毕业墙”上每届毕业生的“毕业纪念册”,留下了“恒”的痕迹。我们试图用生动的故事与正在创造着的历史,把一个至简的“恒”字演绎得尽可能丰富。
没有至简,就没有核心,校园就会失去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至丰,就会流于单薄,校园文化就会变得概念化与表面化。而只有至简,才能使校园的丰富性有所归属,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丰;只有至丰,才能使校园至简的追求更有力量,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至简。至简而后至丰,校园才能富有强大的文化张力和文化底蕴。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3.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
我们可以多元地理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上与下”。第一层意思,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校园文化“上位”与“下位”的关系,即“上位”的理性思考与“下位”的物理呈现的关系,也就是“虚”与“实”的关系,这一层意思,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阐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高职特色、行业特点、职业特色。校园文化是体现高职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高职院校的风格、特色和水准,高职校园文化在增强学院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同时,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培养的是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又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职”的特征应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凸显出来,将职业特点、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完美地融合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具体表现为:教师技师化、学生员工化、学校环境企业化、教室车间化。
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是把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问题考虑,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学院建设和发展及整体办学方向的背景下操作和实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可搬可抄的东西,把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克隆或者微缩过来根本行不通,导致高职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整体目标相脱节,无法彰显高职特色。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未能突出学校所属行业的文化特征
许多高职院校都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办学理念,这就导致一方面专业设置的行业特征不明显,专业设置时对行业需求、行业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很难满足本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与所属行业理念衔接不紧密,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没有很好地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没有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色,同时,特色专业建设落后,没有形成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群。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彰显出职业特色
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内的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图书馆、宿舍楼等从设计到布局再到规划,都表现出合理性、整齐性和美观性,但在校园内很难找到体现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走在校园之中,不能让人充分地感受到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景观设计,仅有的一些标志性建筑也缺乏独创性,不能体现高职校园建筑独有的特点和文化的功能。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突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明确发展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引领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职业能力这个中心,开拓市场,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量身定做,鼓励学生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项目集群推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的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在学校读书的三年,同时也是适应岗位工作的三年,使学生毕业后不用岗前培训,马上成为企业所需人才;职业渗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造就双师型队伍,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冠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订单企业量身打造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2.营造育人氛围,塑造德育精神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要想深入发展,就一定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在学生中积极组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活动,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参与学校的事务管理,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以行业企业特点和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积极构建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精心组织策划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精品活动,让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顶岗实习等机会与社会接触,端正对服务社会的认识,逐步形成优秀的高职学生德育精神文化。
(二)加强彰显行业特点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1.建立以职业本位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
职业本位就是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须从职业出发,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专业划分要具有职业性和行业特点。一是在课程评价制度上需要将职业本位贯穿其中,不仅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强弱对课程进行评价,还要把职业能力导入课程评价制度当中。二是进一步完善各专业的分级教学管理制度,各专业教研室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系级教学单位主要是配合各专业教研室进行日常的教学事务的管理,院级的教学管理则在于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及规章,实现组织、协调、监督、服务等职能。三是教学管理的形式必须灵活多变,如在实践教学的考试中,允许老师根据课程的特点确定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
2.建立以企业仿真为着力点的实训制度。
企业仿真的实训,就是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按照企业的基本工作流程、操作方式完成实训任务,在企业仿真的实习实训中,其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实习、实训的课程灵活性很大,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实训课程掌握技能,练就本领,保证课程进行得井井有条,必须以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这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仿真实训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实训制度文化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走校企共建、互利双赢的道路。
(三)强化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提升物质载体,彰显职业特色。
一是要在室内外树立彰显高职特色标语牌,如在教室后墙张贴鼓舞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在走廊、楼梯等地张贴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类的文明用语,让人抬头就能见到,起到时刻感染的作用。二是加强学校标志物建设,学校标志物是学校整体形象浓缩和集中体现,是物质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自身特色,而且能提升整个校园的文化层次,对塑造学校的外在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要开展学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工作,重视品牌形象的推广,重视公共关系工作,重视学校形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2.务实教学设施,突出企业文化。
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有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所需的相应的硬件支撑――实训基地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实训基地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由学院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经营和生产。在建立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做到创造出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尽可能与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在较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得到实际的操作训练,掌握工作规范,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使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实现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共赢。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的载体,核心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统帅和灵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核心价值展开,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注重细节。我校将“关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确定为核心价值。为了实现这一核心价值,学校一是牢固树立了一种思想―创国内一流品牌,建市内一流环境。二是坚持一种理念―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文化立校,质量强校。三是形成一种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四是践行一个誓言―坚持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所有学生学有进步;替每个家庭分忧,让所有家长满意放心;对每一位教师贴心,让所有教师感到快乐幸福。同时,校训为“仁爱、博学、自信、自强”,校风为“文明、向上、务实、创新”,学风为“学而不厌”,教风为“诲人不倦”。“三风一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行动的指南,是这种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
如何将核心文化统帅的校园文化落实在校园建设中?我们认为,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校园文化就是雨露、空气和阳光,它虽然无声无息,但润物细无声。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揭示了文化的教育诗情蕴涵于优美环境的陶冶。从这一点出发,我校在校园建设中力争突出核心价值,让学校的建设体现出独有的校园文化。比如,让建筑场馆寄寓文化品位,让历史遗迹述说着学校的世迁,让厅堂馆所表现出逸兴雅趣,让花草树木折射出人文情怀,让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以美的理念塑造灵魂,以内涵的丰富多彩培植特色气质,以思想的张力承载高尚品德,以心灵的陶冶升华志趣、激励志向,让学生在学校环境文化的浸润下认识生活,发现真理,丰盈生命。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接地气
建构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智慧的过程。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中,学校始终高举“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了假、大、空、远的思想,努力践行真、小、实、近的做法,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相信全体学生。让每一张照片成为值得回味的记忆,让每一句话成为师生真实的声音,让每一个设计贴近学校的实际。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我校教职工的智慧碰撞出来的,教师们的言行正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东风九中教师风采”,成为教师们教育教学观念的真实写照。句句话语自己写,言简意赅接地气,不是名人胜似名人。
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让每位教师都感到职业的幸福。
―陈 刚
以爱心育人,以耐心教人,以信心励人。
――陈映凤
旧制侧畔千帆过,课改前头万木春。
―刘宏元
以兴趣避头悬梁,用方法免锥刺股。
―徐家树
心灵沟通胜于知识传授。
―艾寒梅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卓东方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杨 丽
严慈相济,爱心耐心润泽学生心灵;张弛有度,艺术高效巧开智慧之门。
――黄纪玉
不仅教师风采如此,打造教室文化也是充分发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想方设法为班集体做贡献;让每一面墙壁都承载着我们的理想和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期许;让每一个学生都真心地爱着别人也被别人爱着;让班集体成为学生展现才华的有效舞台;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学子都深受班级文化的濡染,真正把班集体培植成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温馨大家庭。
班级理念是班主任的治班之魂,班级目标是全班学生的共同愿景,小组大比拼和班级荣誉墙是学生活动的过程记录,班级自留地是展现班级特色的舞台,班级读书角时刻滋养着师生的心灵。比如,我校的班级精神有“生命不止,梦想不息,带着梦想前进”“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鹰一样的个人,狼一样的团队”,班训有“没有越不过的高山,只有迈不开的双腿” “日常生活一丝不苟,关键时刻举重若轻”“团结凝聚力量,专注激发潜能”。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重视墙壁这一重要载体,让墙壁成为会说话的教材。学校大到教学楼,小到标识牌,都要经过精心布局巧妙设计:楼层提示牌让每个第一次来到我校的客人站在任何角落都能找到他要寻找的班级和办公室;班级、办公室表示牌虽小,但很精致;如果有疑问只需要你拿起手中的电话一拨就能解决问题;学校工作生命安全重于泰山,从哪个地方上楼,出操从哪个楼梯道口下去,都有明确的标识;温馨提示语让你的语言更加文明,举止更加得体。我们力争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异彩。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无不体现着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它们犹如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师生心田,植根于师生心灵的沃土,定能绽放出绚丽的鲜花,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主题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主题文化的打造。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幅巨作,那么主题文化区域就是巨作中一个一个的聚焦点。每一个主题文化都在校园文化的整体布局中,每一个主题文化都要鲜明地支撑着校园文化。我校在“关爱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努力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高度融合,完美地实现了静态环境文化与动态活动文化的有效嫁接。
教学楼一楼开放式风雨操场的建设集中体现了我校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栏、公告牌、教师风采等载体集中展示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师的教育理念,营造出崇真的学园、向善的乐园、尚美的花园的文化气息。
“学而书苑”突出学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的主题思想。以大量高品质的书籍为主题,通过高品位的文化墙、活动式的阅报栏、一流的读书设备,着力营造优雅的读书环境,彰显“静态文化”的浸润功能。这里体现着文化人以文养心的人本精神,升华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提升全体师生的文明素养,陶冶全体师生的情操,打造人性美德的人文价值。
运动场所是张扬个性的好地方。学校内涵发展的要义首先是个性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体现,体现学校主题文化的“五环球场”是全体师生活动的地方,集中体现学校的“动态文化”。四张乒乓球台整齐地摆放着,给学生们送去了欢声笑语。左侧主题文化墙“教师的沃土”从德育、教学、科研、管理四个方面展示了教师的风采,充分体现了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教师的专业梦想,给教师以张扬个性的舞台,并且把校本研修、教师培训、科研探讨、课程开发融于一体,让教师的学习成为生活,让教师的培训成为福利,让教师的反思成为品质,让教师的创新成为目的,让一流的学校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右侧“学生的乐园”侧重于学生在校园里生活的场景。因为我们认为教育的欢乐来自于对美好心灵的发现,看看那一张张笑脸,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的内心都蕴藏着真善美的宝藏,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他们的兴趣,开启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在学校全体教师欣赏的目光中,让学生变成绅士;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下,使学生变得德淑;在以生为本的取向下,使学生变得开朗;在审美目标的愿景中,让学生变得智慧。
四、校园文化要有历史厚重感
学校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文化的传承。 历史是一块饱经沧桑的残垣断壁,历史是千年流传的诗词佳句。陶行知先生倡导“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历史的元素,校园文化要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围绕两个领域的历史展开,一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二是我校发展史。在走廊文化中,我们精选27幅字画。每幅都尽量做到文有内涵,图有意境,图文并茂。所有名言均来自于国学经典,既体现了传统教育文化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又通过历史沉淀下来的颗颗珍珠来照亮、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做人。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二楼和三楼主要是劝学、勤学篇,四楼主要是励志篇,五楼主要是修身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自己,一所没有历史厚重感的学校是没有文化的学校。学校专门设置一整面的主题文化墙,以高度浓缩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了学校的“成长足迹”,给所有置身其中的师生一幅生动鲜活的立体画卷,让我校师生了解历史、把握现在、共创未来。
系统创新是在校园内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的关键环节,要以教师的学术创新为先导,影响感染学生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内容新颖的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活动,让师生从鲜明的校园文化识别系统中找准观念创新的方向和突破口,把发展理念、文化个性、价值取向、办学特点、行为规范等抽象文化符号具象化的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环境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校识别系统,使生活在校园内的师生员工鲜明的文化个性与识别系统构成高辨识度的有机整体。
2.行为创新要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
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创新行动,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意设计,需要在校园内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动手、鼓励大胆创新探索的治学风气和文化氛围。要围绕这样的目标,把鼓励倡导行为创新与学校共青团工作紧密结合,与学生会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不同学科的专题讲座和学术研究活动、知识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活动、毕业设计的创意竞赛活动,以及激励师生员工发散思维的各类科学实验和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现创新型人才加以重点培养训练,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创新的校园精神。
3.把制度创新作为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
制度创新是推动校园制度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校园制度文化泛指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办学方针、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等,作为一种外部约束力对师生员工施加影响,使其在校园内的行为文化得到普遍认可和遵循。制度创新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完善校训、校规、公约、守则、纪律等规制要求,尤其要把鼓励支持校园创新文化的内容补充进来。比如,对学生会和各类社团负责人的选举,要改革传统竞选办法,把候选人在未来团队建设中的规划是否有利于发展校园文化和制度创新,作为任用的重要指标,从而把竞争机制引入校园文化建设,激活学生群体的创新基因,用制度保障文化创新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使广大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创新上有所创造,不断丰富发展校园文化。
4.考量标准创新是激励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子
考试考核是评判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办法,在衡量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必须根据校园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规划,调整完善考评内容和标准,可以把是否具有创新内容以及创新程度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影响细化为具体考核标准,以此为依据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可以通过建模从微观层面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价,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绩效从无形变为有形,使激励约束有抓手,校园文化创新成果便于统计积累和推广应用,还可以调动师生员工文化创新积极性,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同。
二、在倡导公益文化方面有所作为
校园公益是社会公益的一个缩影,大力倡导公益文化,对于在校园内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引导师生增强公益理念,参与公益活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主流文化校园化。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加快推进的时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管理创新的转型期,利益板块磨擦、社会矛盾凸显,努力扩大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幸福指数,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重大紧迫的公共课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要把倡导公益文化作为一个重点积极推进。所谓公益文化,泛指文化表现形式、文化活动内容、文化影响范围、文化参与主体具有鲜明的利他性、大众性、广泛性、非营利性,对受众群体能够产生有利于身心健康,提升精神生活质量,激励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斗志投身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校园公益文化是对广大师生员工修身励志、参与社交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文化创造和宣传活动。倡导校园公益文化应把握三个重点:
1.把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作为校园公益的基本内容
绿化、美化、亮化的校园环境对于师生员工心情愉悦地投身工作学习非常必要,营造和保持这样的环境需要师生共同精心呵护,自觉地维护校园基础设施,如公共教室、教学设备、寝室楼道、花坛绿地、健身器材、馆藏图书等,都应在生活细节上形成珍惜爱护的自觉行为,使关心集体、爱护校园,养成良好的习惯风尚,并成为代代传承的校园公益传统。
2.把和谐友善、互助进步作为校园公益的核心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和友善的人际关系,通过互助服务和志愿奉献,凝聚师生员工形成把校园变得更加美好的共同理想信念,并把这种信念转化为和谐友善、互助奉献的自觉行动,使学雷锋、树新风、主动做公益、随手做环保成为师生员工的行动指南。3.把参与公益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要鼓励支持学生社团建立多种类型的志愿者组织,不仅在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也需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如到社区做义工,到敬老院、孤儿院奉献爱心,帮助残障人士、关照留守儿童等,并把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课,使之定期化、常态化。要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分制,达到一定的志愿服务时间并取得良好绩效,可以奖励学分。以此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道德操守,为工作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三、在推广生态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理念重塑,是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新超越、新高度。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摆上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构建“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明的指导方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推广生态文化是适应这个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所谓生态文化,是指在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强大能力之后,更加合理地运用人类能力的文化表现形态,它强调感性、平衡、协调和稳定,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律的尊重,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生态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妥善处理和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把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统一起来,把爱护资源和节约资源统一起来,把科学消费和勤俭节约统一起来,养成崇尚勤俭、厉行节约、鄙视奢靡、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
1.要把勤俭节约作为校园生态文化的公共课题
这对于“90后”“00后”等新一代学生群体尤为重要,他们从小就处在爱的包围之中,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砺,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个性张扬、崇拜偶像、乐于模仿,特别是家境优越的学生在生活上容易产生攀比炫富现象。要有针对性地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杜绝浪费、勤俭节约的内容,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独立生活能力。
2.要把摒弃不良嗜好、自觉环保作为校园生态文化的必修课
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抵制环境污染,做环境保护的有心人,自觉戒烟戒酒、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兴趣小组,围绕美化校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环保活动。
3.要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理念贯穿到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
倡导零排放、鼓励低碳出行,少开私家车、不用公车、自觉坐公交、以徒步和自行车为出行主要方式,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基本生活理念,使节约用水用电、修旧利废成为校园生活的良好传统。
四、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所坚守
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外文化交流扩大的新形势下,不仅要大胆吸取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洋为中用,更需要在借鉴学习中弘扬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妥善处理好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以国际视野、平和心态、包容精神,在国际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走出一条科学、协调、可持续的文化发展之路。
1.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我们的民族形成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以及风俗习惯,所有这一切都是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坚守的精神财富。如儒家思想倡导的仁义、诚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诚信缺失、道德缺位等一系列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丑恶现象屡屡发生的今天,更需要传承和发扬。近年来,韩剧所以能在我国风靡热播,原因不在于编剧和演技多么高超,而是在平凡的剧情中蕴含着儒家思想的优秀成果,让我国观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认同感、亲近感,这些有益的精神财富却被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所忽视,这说明了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得很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补好这一课,确保我们的传统道德回归。因为有了传承,校园文化才能创新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价值观、思想情感和道德信仰。在高校培养人、造就人的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无形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既包括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形式,也包括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既包括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也包括对其良好品德的培养。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不平衡、不和谐发展的态势。
1.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有形载体,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累积下来的各种物质存在。精神文化是高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貌的集中体现,是一所高校发展的“软实力”,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校园,一些高校在加快物质文化建设、追求规模和效益时,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重制度文化建设,轻行为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各种规章、细则的总和,它规范、约束了广大学生的行为,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可谓成绩显著,但是诸如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等不良现象在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可见,仅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还要将这些制度转化为青年学子的自觉行为,这样一来必要的行为文化就显得愈加重要了。但目前在许多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缺失严重。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灵魂、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制度建设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将条文式的制度转化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行为操守。
3.重学生技能培养,轻良好品德养成
目前,高校比较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比如:逐步建立起了各种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室,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学生顶岗实习。这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相比之下,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则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不好,能够千方百计把学生推向市场就算成功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认为,一岗难求,能够谋得一个岗位就算不错了。而实际上,对于学生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既包括职业技能教育,还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
按照国家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们认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
1.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统一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能够促进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高校校园里的各种建筑、花草树木等无不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广大青年学子,陶冶着他们的身心。有时候,高校的某些物质存在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比如清华大学的荷塘、北京大学的老校门、河南大学的古典建筑、河南师大的塑像等。学生身处其中,倍增崇敬之感,平添积极进取的豪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重拾高校精神,把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把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提升到与物质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
2.职业技能教育与良好品行教育的统一
近些年,一些高校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努力提升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使得学生比较符合岗位要求。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个别毕业生仍存在着跳槽频繁、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团队合作意识淡薄、归还助学贷款的诚信意识较差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品行教育不够。也就是说,高校在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
3.制度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的统一
制度建设与行为养成应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如何把严谨规范的制度条文转化为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值得每一名高校管理工作者深思。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制度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相统一的重要举措,这是在制度制定之初就应该首先考虑到的问题。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推动工作、规范行为的,因此不能把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将制度锁进“保险柜”,而要在实践中检验制度、修订制度、完善制度。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采取的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政领导的“大手笔”,需要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做好“六个以”:以优美的环境影响人,以优良的校风熏陶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制度约束人,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以先进的典型感召人。
1.以优美的环境影响人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优美的校园环境应包括美观和谐的校园建筑、催人奋进的校园雕塑、绿草如茵的球场、整齐洁净的道路、宁静高雅的文化场所、宽敞安静的教室、气势恢弘的图书馆、纤尘不染的学生宿舍、树影婆娑的园林、风格独特的亭台等,它们共同营造出宁静和谐、昂扬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2.以优良的校风熏陶人
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几年,身上必然会被打上这所学校的烙印,尤其是校风的烙印,所谓“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良好的校风至少应该包括笃实严谨的教风、踏实勤奋的学风和朴实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三部分内容。因此,高校要努力培育优良校风,并以此深刻影响青年学子,让他们在高校这座神圣的知识殿堂里铸造出高尚的灵魂。
3.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有人把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可见,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梁启超先生曾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这八个字就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清华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又影响和塑造了一代代清华人。
其实,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有的侧重于办学思想,有的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有的侧重于学习,有的侧重于创新,凡此种种都与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连,这种精神促使学校不断改革和发展并创造新的辉煌。
4.以科学的制度约束人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概念性、长期性等特点。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至少应该遵循四大原则。
一是人文关怀原则。校园各项制度的制定都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维护学生的利益为目的,这样的制度才能使学生信服,执行起来也才方便易行。
二是激励引导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人的发展越健康,成功的几率就越大。真正的好制度不是限制学生什么不能做,而是鼓励、倡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应该能够给高校制度建设以启迪。
三是过程监督原则。对学生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过程评价更加不可或缺。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为什么不在过程中加以矫正,而非要等到出现严重偏差才去收拾残局不可呢?好的制度应该是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规范,而非对其不良行为结果的处理。
四是化繁为简原则。为了便于执行和操作,高校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佳的状态是,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够感受到制度的关爱,却又从来都不曾感受到制度造成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5.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
“大学校园活动如果组织得成功,有时可以形成品牌。”一些高校的校园活动为学校增色不少,人们通过它们增进了对学校的了解和情感。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篮球项目、华东理工大学的乒乓球项目等,都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体育活动品牌;一部歌剧《中国蝴蝶》则使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和武秀之老人闻名中国戏剧界。
用文化精品感染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要注重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为载体来活跃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具体来说,可以利用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6.以先进的典型感召人
近年来,大学生英雄群体和英雄个人不断涌现:面对旋涡中的少年,他们舍生取义;迎着歹徒的尖刀,他们勇敢向前;面对衰老的双亲,他们携母求学;对于困难的同学,他们不离不弃;灾难面前,他们义无反顾地志愿救助;洪涝干旱,他们拿出微薄的积蓄为灾区捐款……这些都是时代的英雄,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还要善于利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和感召青年大学生。同时,还要善于发掘身边的典型,用先进的典型引导人、用优秀的事迹激励人。例如:可以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十佳教工”“青年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校园女杰”“学习标兵”等评选活动,这些评选活动可以有力地促使广大师生发现先进典型的闪光点,自觉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形成“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大学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闻奇.清华精神九十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学校是育人场所,良好的文化环境,既有利于陶冶情操,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也会事半功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极为重要,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之一。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内部环境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娱乐、育人等功能,学校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传递性、暗示性、自我教育性等影响,发挥好它的育人功能,把校园文化变成一种文化课程。矾山高中作为一所浙南的农村高中,以“创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面对着来自农村的1100名学生,在新课改中,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 自主性。一开始,学校就把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本校的办学理念,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想法尽力体现地处农村的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校上下自主开发,自主讨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能为学生服务的文化建设。
2 广泛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面广量大,不仅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但也没有忽视教师群体,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另外,还邀请了部分家长和社会著名人士,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群众性。建设校园文化,要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方面,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要通过社团组织和教师指导或者同学之间,以多样的形式,广泛地开展起来。学校共成立了33个不同的社团,有社团制度,有计划,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活动。
3 导向性。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方向,陶冶学生的情操。当今的研究认为:美可以养德、启智、健体、促劳。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本有主题的、多彩生动的教科书。我校在创建校园环境中,基本建设突出了优化育人的环境,增强了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
4 统一性。校园文化应丰富多彩,这样,师生的个性才有发展的环境。当然,个性要寓于共性的统一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规范作用,形成特定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的向心力。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1 校园形象的建设。学校文化具有传递文化信息、娱乐、育人等功能,学校的教育、形象、文化是完全物化的、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文化布置。我校直接把我们最想说的话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发挥了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校园的改建扩建,学校又因地制宜地创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新的宣传窗,调整了校园绿化布局,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感染和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描述着师生对环境的理解。
2 师生的形象建设。近年来,我校本着“矾高没有差生”的宗旨,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学校里,校长是教师的表率,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当我们站得直、走得稳时,师生将被这无形的人文文化所熏陶。这样,学生的行为不再成为老师头疼的问题,一种积极向上、讲学习、讲正气的校风呈现出来。
3 文化制度的形成。为了能让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让各种活动如学生社团、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有规律地举行,学校把一些重大的文化活动形成文件,纳入了学校的发展计划当中。例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纪念12.9、重走路、趣味运动会、校园吉尼斯等活动已经形成制度。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浮躁得以发泄,校园变得更加和谐。
三、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 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他们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和创造力,把这些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并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形式陈旧,文化内涵单一,特色不明显,缺乏系统整合性、策划性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教育教学相脱离的现象。目前,构建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呈现很多不足。我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的体会,谈谈自己对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定位
与其他教育模式相比,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特征更加明显,定位也更需要准确把握。
(一) 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一环。
高职教育的内涵就是就业教育,也就是说它培养的主体要满足各个岗位群的需要,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社会人、职业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的培养主体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满足社会对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人才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对教育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如果说专业教育是从培养岗位人需要的角度而进行的教育,那么校园文化则是从培养社会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熏陶。
2.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一提高职教育,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技能教育、就业指导、一专多能等关键词,人们潜意识中觉得校园文化建设只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打造第二课堂的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它能提升学校的文化水准,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展示学生的风采,挖掘学生的潜力,建设和谐的校园等,因此,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3.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学生就业力、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高品位、高水准、辐射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学生就业力、创新力都有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大量扩招、学生就业遇到梗阻的情况下,对于高职教育人们在认知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和偏差,这种情况下,开展社会影响大、文化含量高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就具有宣传和引导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定位
目前我们对不同教育层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界定还处于混沌模糊的状态,实际上不同教育模式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维度、规格形式、目标系统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差异,针对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和定位。
1.维度的多向性,形式的多样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在因袭传统的几种样式,如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诗歌朗诵赛、辩论赛等才艺性的比赛和设计创意赛,以及数学建模、英语会话等技能型的文化建设活动,没有结合高职教育特征进行创新,所构建的校园文化维度单向,形式单一,这充分反映出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没有从整个高职教育体系的宏观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
2.社会的联系性,内容的丰富性。
在各种教育体系中,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恐怕就是高职教育了。高职生能否具备很强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竞争意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岗位能力,他们工作的绩效,社会对他们的接纳认可程度。而目前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追求唯美、雅俗兼具、封闭自足等特征,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从社会对高职人才需要的角度,深入探讨、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所构建的校园文化内容单一,与社会联系性不强。
3.策划的系统性,理论教学的衔接性。
盲目、盲从、粗浅、零乱是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表现特征,实际上每一个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出台,绝不应是一时兴起的随意之举,它必须结合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生心态、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如针对目前大学生的不良心态(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感动、对学习不感趣),结合媒体推出的“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而举行的座谈会、征文比赛,就具有社会时效性、针对性强的特点。针对目前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吃苦精神不强等情况,某些职业学校相继推出了“生存体验”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生感受深刻,社会反响巨大。针对许多学生社会实践性不强,了解社会、观察社会能力欠缺的问题,某院校及时与媒体联系,开设“校园记者站”,并通过系列采风活动,把课堂理论教学向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与拓展。
二、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构体系
构建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结构体系,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体系的完备能够改变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散乱性、盲目性等现状。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结构体系应该突出各种教育模式自身的特色,从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中进行建构。
(一)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当前社会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也叫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其中通俗文化在各种文化类型中呈狂飙突进、迅猛发展之势,对校园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反映在二者的关系上表现为:一是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显现通俗文化传播与推进的舞台,当通俗文化在社会文化体系中成为热点时,马上会波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如流行歌手大赛、西方节日文化、社会时尚等都会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显现;二是校园文化又是社会流行文化扩展的风向标,校园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兴趣性、偏激性,文化精英的意识性,使很多社会时尚点得到加强和巩固,如超级女声、哈利・波特、韩剧、芙蓉姐姐等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似的轮番上演,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主潮流。
2.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联系和结合”。
(1)高职教育中的“联系与结合”
把课堂理论教育与校园文化实践结合起来,把高职人才的培养与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结合起来,把社会大文化建设与校园小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单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共建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2)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内部的“联系与结合”
把开展技能型、才艺型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行为结合起来,把阶段性活动与持久性活动结合起来,把个体性参与和群体性参与活动结合起来,把文化娱乐性与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
(二)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构体系
基于以上思路,我认为,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构体系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才艺技能型结构体系。
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对高职教育应该具备的才艺技能进行分解和细化,可划分为:一般才艺技能,如演讲能力、辨认能力、表演能力等;天赋特长才艺技能,如创意能力、个人才艺等。
2.课堂延展型结构体系。
校园文化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完善与拓展。在这个层面上,可开展各种强化教育技能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模拟审判、模拟谈判、数学建模、课件制作等,它们是课堂讲解基础上的实际操作训练,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把“文化传承创新”界定为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教育的文化传承,重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浸润、渗透、教化具有高职特质的专门人才。农业高等职院校在承担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重任的同时,还要塑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学校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在其物质设施、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中的外在表现,是精神、风格、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仅左右着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还决定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昌吉农业学校,创办于1959年,已有54年的建校历史,学院占地面积2800000平方米,各类在校生一万余人,下设13个分院,有以涉农为主的13个大类45个专业。通过多年的建设,从建筑风格、植物种植、地被草坪等景观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各教学环节,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文化;通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开展文化活动,为文化育人搭建了平台科技服务;通过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创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学院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院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1.一产园区为“文化育人”创造了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产园区是在政府主导下,由我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推广单位、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联合体,目前有成员单位61家。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理事长单位,园区实行理事会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及成果的共建共享,为“文化育人”创造了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2.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的建立为校企文化对接创新了机制和体制
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的融入主要体现在校企文化的对接,首先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将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感受工业文化。为适应自治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学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昌吉回族自治州畜牧局、畜牧龙头企业共同创建了“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办学模式。入会企业达56家,并按专业方向成立了动物防疫与检疫理事分会等9个理事会分会,涵盖了自治区养殖业的整个产业链,覆盖全疆14个地州。与理事会成员单位开展“订单”培养,相继成立了“金牛班”“泰昆班”等30余个订单班,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理解、消化、吸收了行业企业文化,把管理理念和工程案例融入教材和课堂,高起点接受行业企业文化。
3.引企入校、入企办学,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教学各环节
学院引进喜多粒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共同投资兴建食品加工实训中心,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学生全程参与中心的食品加工、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等生产环节,与麦趣尔集团共建了食品检测实训室等多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按真实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形成职业文化氛围,严格职业训练,培育优秀企业精神。学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授课,通过企业人才请入,接受文化熏陶,入企业实践锻炼,直接接受企业文化,养成认真从业、勤恳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等优秀文化品质,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文化,提高了学院“职业化”程度和人才培养水平。
4.“双师”队伍建设建立了校企文化的纽带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目前,从行业企业聘任兼职教师359人,专兼比1∶0.88。兼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110人,占30.6%。每个专业均有1名来自企业的专业带头人,1~3名来自企业的骨干教师,每年有30余人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实现了双重文化育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显著提升,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共有100余名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2004年以来,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5.科技服务,通过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学院通过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扩大。与沙湾县乌兰乌苏镇签订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镇”协议,每年选派技术在专家农忙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给农民各类技术,农闲时,举办各种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根据动物疫病的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每年安排400~500名学生参加防疫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牧民好评;组织教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通过科技承包、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农民增收服务,在服务的同时实现了校园文化、农业文化的传播。
6.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开展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育人搭建了平台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现拥有各类社团54个,其中精品社团17个,自治区优秀协会3个,参与社团活动的在校大学生超过2500人,开展了各类提高学生素质的专项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素质。
二、存在的问题
1.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对校园文化整体设计不足,顶层设计和目标不够明确。在建设中重基本建设,轻精神营造;重行政管理,轻制度文化。
2.特色不够鲜明,没有突出农业特色和职业特色
学院建校54年,没有深挖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积淀,提炼农业产业的文化特征和要素,植物的文化内涵和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结合人文和历史不够,对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展示和表现不足,缺乏职业特色。
3.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学院校园面貌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自治区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缺少教学主楼、实训场地、学生公寓、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硬件等基础设施。
4.景观环境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没有突出农业职院院校校园环境特色
学院经过国家示范院校评估和建设,配置了部分休闲设施、标识指引设施等,但相对学院的学生和教职工人数,设施单一,数量较少,如林荫道两边缺少休闲座椅,各环境空间缺少三级标识、电子显示屏幕,缺少具有农业特色和标志性的景观雕塑小品,不能满足师生对校园环境的需求。昌吉校区校园景观中只有2001年度引进以色列旱区农业技术,建造的设施农业特色的温室大棚,景观开放性不足,缺乏田园气息和农耕特色,未能创造出与基地特点相适应的环境空间。
三、建议
(1)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整体规划,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既要考虑近期建设的需要又要适合长远规划;既要保证局部效果,又要兼顾生态环境,整体布局,实现文化、艺术、科学的完美结合。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应建立党、政、工、团、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学生为一体的管理机制,统筹考虑各个层次和各要素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建立廉政文化机制,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2)认真总结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积淀,提炼农业产业的文化特征和要素,融入农业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加强与行业合作,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做好行业企业文化宣传,开展具有行业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理解、消化、吸收行业企业文化;按真实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形成职业文化氛围,如在校园内的各种标语、园林小品、视觉传媒等环境布局和设置应与职业信息息息相关,形成有职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