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5: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音乐分层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即使有一些学校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并不乐观,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为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并不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歌曲的领唱,很少引导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还有一些教师在介绍音乐作品的时候,只是对音乐作品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学生无法深入音乐作品内部去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会降低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的环境以及个人努力的程度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就应该制订适合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与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也可以说对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是音乐教学实践的延伸,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而我们所说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对百首经典名曲按照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进行划分是一种相对来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小学音乐鉴赏中进行分层鉴赏的方法
(一)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
一个班级的学生受家庭教育和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因为从小学习音乐或受家庭的熏陶而具有较强的音乐素质,他们不仅能够简单地鉴赏音乐作品,而且还具有较好的音准和较强的节奏感,这一类学生在进行百首经典名曲鉴赏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基础。而还有一些学生由于从小对音乐接触较少,就会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出现能够听出音高唱不准;听过音乐作品但不能对其进行鉴赏的现象,这种学生大多数对音乐学习充满了兴趣,愿意去学习,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取得较好的成绩。此外,还有一类学生非常排斥音乐,他们根本不喜欢音乐,这一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自身学习态度的制约,影响学习效果。
对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是一项较大的学习工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类。百首经典名曲中既有以演唱为主的歌曲类音乐作品,以欣赏为主的欣赏类音乐作品,还有以演奏为主的器乐类音乐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按照不同的学习层次将学生进行分组。如,给课后集中班上学习乐器的学生介绍一些器乐类的经典名曲,如琵琶曲《十面埋伏》、钢琴曲《天鹅》、二胡曲《赛马》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由于学生正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对这类音乐比较感兴趣,他们也愿意在课后花时间去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还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简单的鉴赏。对于那些喜欢唱歌、音准较好的学生来说,在课后或者是课堂教学中,推荐学生去听一些歌曲类的名曲,如《黄河大合唱》《弯弯的月亮》《太阳出来喜洋洋》等,让学生先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为深层次地了解歌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那些对音乐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纯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将百首经典名曲放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欣赏。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分层、图形等方式开展鉴赏活动。
在对百首经典名曲进行划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歌曲类的音乐作品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中国歌曲、外国歌曲,将器乐类的音乐作品划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或鉴赏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作出恰当的鉴赏。
(二)重视课后鉴赏对课堂鉴赏的补充作用
在音乐课堂上进行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鉴赏,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如,百首经典名曲中的《夏夜》这首歌曲,从歌词和曲调上看是一首简单的、填充式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歌曲活泼天真、充满童趣,充分表现了夏夜中萤火虫漫天飞舞的可爱情境。在学习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对这首歌进行简单的聆听和学习,并对歌曲的创作背景等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此外,由于这首歌是二声部的歌曲,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安排音色较好的学生对第一声部的主旋律进行聆听并演唱,安排音准较好的学生负责第二声部的鉴赏和实践。等到这一教学环节完成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双声部进行聆听,并教学生演唱《夏夜》这首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歌曲进行讨论,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学习信息对教学方式进行整合,在教学生学习歌曲的同时,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
这种将课后鉴赏与课堂鉴赏相结合的分层鉴赏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还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百首经典名曲的校本课程,从而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55-02
1 引言
音乐学科教学评价是指对音乐学科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通过音乐学科教学评价,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了解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提供音乐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评价具有:①激励功能:较高的评价能给教师、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评价较低,也能催人深思,激起师生奋进的情绪,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②教学功能:测验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要求学生事先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和整合已学到的知识技能、事后对试题进行分析,又可以确认、澄清和纠正一些观念。③有助于评估教师:在许多教师评估系统中,学生的测验成绩都被作为一个关键的评判依据。
2 音乐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影响音乐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学设计、知识内容、提问练习和反馈、教学时间分配、多媒体课件等。因此在掌握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各个评价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才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作出正确的评估。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建立了更加具体的、易量化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5个评价因素和12个评价指标。
3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A H P)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运用AHP法解决问题,大体可分为4个步骤:①把问题分解组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②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数据,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按规定的比例尺度,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③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④进行总排序和总的一致性检验,从而得到各方案对总目标的优劣顺序和整个递阶结构所有判断的总的一致性指标,并据此进行决策。
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将评价指标按其属性进行分组,各组构成递阶结构,形成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所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递阶层次分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A,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B,包括教学设计B1、知识内容B2、提问、练习与反馈B3、教学时间分配B4和多媒体课件B5;第三层为方案层C,包括教学设计有创新,反映教师独特的思想C1,以学生为主体,突破教学演示模式C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C3,内容经过选择,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C4,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相关资料C5,提问有启发性,提供模拟游戏等活动C6,练习和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C7,提供小组活动,培养团队精神C8,及时提供测评、反馈、矫正C9,教师授课时间与学生思考时间的分配C10,课件的界面友好性C11和艺术水平C12,共12个评价指标。
3.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为了使各个因素或指标两两比较以求得其相对权重,引入相对重要性的标度。采用A.L.S a a t y建议的1~9比例标度法。由两两比较的方法得出判断矩阵。
3.3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的乘积M:
综上所述,从总排序可以看出,指标“内容经过选择,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权重最大,即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选择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学设计有创新,反映教师独特的思想”对其影响次之。所得结果和学生对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大小的直觉判断是吻合的,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音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的评价要符合学科特点、在遵循音乐教学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音乐学科的特点、技能要求、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小学音乐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演唱、欣赏、创作、加试四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考核方法势在必行。
一、综合性评价方法
综合性评价方法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所做的全面评价与总结,实现了考核内容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到兴趣、素质、能力和个性等的转变。它主要包括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行为评价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课堂纪律、音乐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成绩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特长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演唱、演奏、欣赏、表演形式的评价。综合性评价的目的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乐趣,进而提高音乐的欣赏水平。进行音乐综合性评价考核时,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和目标两种等级分类。
学生分类就是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进行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即对学生年龄的分层,分为高、中、低三个年龄段,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制定学生考核的目标。隐性分层,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分为四个层次,供教师在制定分层目标时做参考。
目标分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大纲的要求,制定分层次的考核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做出具有激励和导向的评价,并为学生的逐层上升设立阶梯,使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动态行为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课堂评价主要分为课前检查和课堂抽查。
课前检查。上课前,教师对学生携带上课用具和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种也是对学生音乐学习态度的检查。
课堂抽查,就是教师通过采用提问、讨论、抽查演奏等形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制作表格,在表格上写上每班学生的姓名和八种不同的项目,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的回答情况记入抽查成绩;定期抽查学生乐器的吹奏情况,让学生根据学习的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表演,同样记入抽查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方法
终结性评价方法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坚持学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形成性评价为辅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班级音乐会”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的考核方式。
“班级音乐会”就是班级学生把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汇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音乐汇演的主要内容包括歌唱、器乐演奏、听乐舞蹈表演、配乐朗诵、音乐剧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乐理知识、欣赏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项目强弱作出合理的评价。如有的学生擅长器乐表演,有的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则是唱歌条件比较好,还有的学生是乐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根据条件强项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特长。
这项活动一般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次数控制在一学期一次,以保持学生对“音乐会”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评价的质量。
四、其他方法的应用
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把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评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才能,挖掘音乐潜力。教师根据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的综合评价中。可以在班内设立优秀特长生、展示课外成绩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进行音乐的考核时,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注意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学生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比,要提高效益,就要减少投入,提高产出,尽力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产出包括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质量是效益的前提与核心因素。提高钢琴教学效益,就是在师资、设备等条件难以明显改善的前提下,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形势下,努力保证教学质量。研究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效益问题,基于如下两点原因:第一,高师钢琴教学条件难以适应学生规模扩大的现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满足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潜力,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但是,高师音乐教育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其中最突出是由于扩大招生而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导致教学效益不够理想。第二,高师钢琴课程教学需要比较雄厚的办学条件。钢琴教学的特殊性表明,其更倾向于个别教学,从而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但高校钢琴教学受到师资、课时、财力等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如何提高钢琴教学质量?这是摆在高师钢琴教师与管理者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突出钢琴教学的师范性与应用性,科学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标与要求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确保高师钢琴教学质量,首先要把握相应的钢琴课程教学标准。高师钢
琴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术与技巧,这是基础要求;二是掌握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钢琴教学基本功。归结起来,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学习音乐的重要的学习工具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将来从事音乐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对钢琴演奏技能非常重视,但却忽视了钢琴课程的师范技能。因此,围绕高师钢琴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应把钢琴演奏技术基础、钢琴教学技能等内容作为钢琴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针对目前高师钢琴教学中不够重视师范性的问题,教师应加强钢琴教学技能培养。教师要始终牢记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明确高师培养的是面对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应用型人才,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学了能用才是有能力。在钢琴教学中体现师范性,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音乐教学方法,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五线谱和简谱,同时掌握即兴伴奏技能。
钢琴伴奏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学生钢琴应用能力高低的有效手段,即兴伴奏能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知识再创造的实践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钢琴即兴伴奏技能是高师钢琴教学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必须加以重视。第一,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即兴伴奏的编配能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及个人专业技能不同,让不同的学生为歌曲配弹伴奏,就会有不同的编配方案和弹奏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和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准确地选择适合该歌曲内容、情绪的伴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的欲望。在学习中,教师可精选有一定代表性的练习曲和乐曲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不仅从技术上过关,而且深入作品,从作品中吸收有营养的成他,同时有机地与即兴伴奏结合起来。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伴奏中学会灵活运用,借鉴原谱中好的地方,应用到同类的歌曲伴奏中,提高伴奏的水平。第二,选择中小学、幼儿园歌曲进行钢琴即兴伴奏训练。要选择学生易于理解,富有少儿情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情,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艺术水准较高的经典歌曲作品进行钢琴伴奏训练,可从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材中选取训练素材。第三,努力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唱技能。在目前的钢琴教学中不少教师与学生只弹不唱或只唱不弹,弹唱兼备者可谓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长期以来,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方面,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弹唱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技能和方法,而且在教学伊始就要将“唱”纳入其中,给学生做榜样,为学生未来从事的学校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弹唱基础。
二、根据教学对象的钢琴基础与学习目标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置于各层次学生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相适应,通过对学生实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共振效应,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目标,实现“利用个体差异,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1]
1.实施钢琴分层教学具有其现实依据与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是教学对象钢琴基础与学习目标的差异性。近几年来,由于扩招,考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增多,而他们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只学过几个月的钢琴,准备两首曲子来应对考试,没有钢琴基础。还有的以其它乐器考试加分录取,对钢琴一无所知。此外,教学中,钢琴学习基础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导致钢琴学习目标有不同的定位。学得好的学生想把钢琴演奏发展为自己的特长,远远超出了专业教学目标要求;而钢琴学得较差的学生只想基本达到专业教学目标要求,并无较高要求。因此,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既然教学对象的钢琴基础与学习目标具有差异性,那么就应从教学对象的不同情况出发,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2.钢琴分层教学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并通过科学编组来组织实施。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是以统一的专业教学目标与要求为前提的,根据学生的钢琴基础和学习目标,钢琴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超过统一的专业教学目标与要求,但钢琴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能低于统一的专业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后者教师可适当延长教学时间,最终使他们基本达到本专业统一的钢琴教学目标与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组织开放的、相对独立的菜单式学习材料(或称教材),并附组合要求与规定,以便供学生根据要求自己选择、组合。教学进程也应分层设计,根据不同层级的学习情况,科学衔接自选材料,构建钢琴学习进程或阶梯。通过对学生实行异质编组,实施“小先生”制,组织学生相互观摩、切磋,实现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对学生实行同质编组,以便发现同样的或相近的教学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如此,尽量利用现实的教学资源,实现“利用个体差异,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
三、利用不同授课模式的优点,实施多元授课
多元化的钢琴教学授课模式一般可分为个别课、小组课、班级授课等形式,后两种合称集体课。
1.钢琴集体课教学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钢琴教学成本上升。钢琴集体课将一定数量的学生集中起来学习钢琴,能减少师资,节约成本,可以满足当今的学校办学要求。此外,在集体课上有弹、有听、有想、有议、有问、有答,方便观摩教学,从而有效地利用学生这个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钢琴集体课不仅适合众多钢琴学业程度相近的师范生学习钢琴弹奏技术和技巧,而且钢琴教学的共性问题都可采取集体课的形式讲授,比如钢琴作品分析、钢琴发展史、钢琴教学法、钢琴伴奏理论与技术、钢琴演奏理论等。
2.个别课的特点。个别课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可近距离地与教师沟通学习心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及时地加以解决,教学效果较好,但耗费了大量的师资,而且不利于学生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在个别课上,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可采取鼓励、建议、启发等方式指导和激发其弹奏。
就钢琴教学的个别课与集体课而言,二者各有长短,相济互补。一方面,许多在个别课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集体课上得到解决。在集体课中教师可把一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一次性讲完,从而有效地避免个别课的许多重复工作,节省师资,提高教学效率;在集体课中教师可进行重奏、合奏等在个别课中无法进行的训练,还可通过个别学生演奏,其余学生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也可通过课堂评比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课堂互动,提高课堂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受其性格特点、训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乐谱、技法与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往往表现出不均衡、不协调,教师要与学生之间进行个别沟通与交流,而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和钢琴学习差距的拉大,应逐渐增加小组课和个别课,这对于钢琴课程学得较好的学生而言具有特殊意义。钢琴教学的个别课与集体课相辅相成,各有所长,不要以为集体课就不可能有质量,钢琴集体课与降低教学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只要用得恰当,遵循钢琴教学规律,集体课同样可以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就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而言,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师应考虑多用集体课的形式授课,以便提高教学效益。
四、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练琴时间。大学生空余时间较多的是寒暑假和双休日,应在此时间段给学生增加钢琴学习内容和作业量,力争使学生取得突出进展。学生每天的练琴时间最好固定下来,习惯成为自然,练琴就会成为每天的生活内容。学生还应采取积少成多、化整为零的办法,利用空隙、闲散时间练琴。实在没有时间,学生还可采取“心练”的办法,即在面前无琴的情况下,设想心中有琴。实践证明,这些都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能长期坚持,定能获益匪浅。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根据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等方面,按学生音乐技能、舞蹈技巧的掌握程度和歌曲演唱综合能力由高到低依次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是指进行过音乐系统学习过,且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或是没有受过单独音乐学习,但音乐感觉非常好、喜欢展示、嗓音和音准突出的学生,在平日的课堂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头、引领,带动其他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学生。B层略低于A层,是指嗓音和音准一般,由于胆小导致唱歌声音小、不自信老师平时容易忽略的学生,C层是指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少,音准差且学习态度、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极差的学生。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学生构成,并任命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调整一次。然后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分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教学目标分层,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
以苏少版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乐理知识多等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三组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制定难易适中的目标,使这些目标恰好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们都“跳起来摘果子”。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以下三层:
这样的分层,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学习,尽可能的发挥出最好的学习水平。当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当学生能够完成“简单识读乐谱,学习一些简单乐理知识”后,可让他尝试达成下一个目标“能够唱简单乐谱,能够表现自己,了解一些乐理知识”……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时内容适当调整。
二、根据课内训练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层次较好的学生,适当加大音乐知识的技巧训练的难度、深度、而对层次较差的学生,教学进度就要放慢,难度也要降低一些,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
1.歌曲教学
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熟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时,在学生都唱会了之后,我出示了《七子之歌》的简谱旋律,并分成了几部分,先请A层的个别同学完整的演唱歌谱,然后请B层的同学跟着琴声完整唱谱,最后再请C层的个别学生跟琴唱上一两句歌谱。这对于A和B层的同学来说肯定没问题,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因为歌曲已经唱会,对音高有概念了,而且A和B层的学生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所以这些孩子唱得都很好,让他们感到视唱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在无形中树立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歌曲教学中就同一学习内容,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样利于调控其情绪,因为过高的要求会使一部分学生为难,过低的要求又会使优等生觉得无味,他们可能缺乏激情而敷衍了事。比如在歌曲《白兰鸽》的教学中,我分层提出了下面的要求:
2.音乐创造
在学生音乐创造方面也要注重各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定好各层的要求:如在《红河谷》一课中,我请学生进行歌词创编,主题是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国,这部分A、B层的学生还是占主导,然后请歌唱水平欠佳,也就是C层的学生改用朗读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倾诉着思乡之情……最后师生一起在钢琴的伴奏中哼唱改写的歌词。
三、根据层次拟定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音乐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评价的作用,提出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考察孩子们的学唱情况,尝试用分层评价,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测试要求:
A:除了要求能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外,还要会演唱一两首歌曲旋律。
B:要求能熟练演唱歌曲,还能用肢体语言和拍手等形式来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根据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等方面,按学生音乐技能、舞蹈技巧的掌握程度和歌曲演唱综合能力由高到低依次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是指进行过音乐系统学习过,且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或是没有受过单独音乐学习,但音乐感觉非常好、喜欢展示、嗓音和音准突出的学生,在平日的课堂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头、引领,带动其他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学生。B层略低于A层,是指嗓音和音准一般,由于胆小导致唱歌声音小、不自信老师平时容易忽略的学生,C层是指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少,音准差且学习态度、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极差的学生。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学生构成,并任命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调整一次。然后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分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教学目标分层,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
以苏少版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乐理知识多等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三组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制定难易适中的目标,使这些目标恰好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们都“跳起来摘果子”。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以下三层:
这样的分层,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学习,尽可能的发挥出最好的学习水平。当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当学生能够完成“简单识读乐谱,学习一些简单乐理知识”后,可让他尝试达成下一个目标“能够唱简单乐谱,能够表现自己,了解一些乐理知识”……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时内容适当调整。
二、根据课内训练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层次较好的学生,适当加大音乐知识的技巧训练的难度、深度、而对层次较差的学生,教学进度就要放慢,难度也要降低一些,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
1.歌曲教学
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熟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时,在学生都唱会了之后,我出示了《七子之歌》的简谱旋律,并分成了几部分,先请A层的个别同学完整的演唱歌谱,然后请B层的同学跟着琴声完整唱谱,最后再请C层的个别学生跟琴唱上一两句歌谱。这对于A和B层的同学来说肯定没问题,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因为歌曲已经唱会,对音高有概念了,而且A和B层的学生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所以这些孩子唱得都很好,让他们感到视唱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在无形中树立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歌曲教学中就同一学习内容,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样利于调控其情绪,因为过高的要求会使一部分学生为难,过低的要求又会使优等生觉得无味,他们可能缺乏激情而敷衍了事。比如在歌曲《白兰鸽》的教学中,我分层提出了下面的要求:
2.音乐创造
在学生音乐创造方面也要注重各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定好各层的要求:如在《红河谷》一课中,我请学生进行歌词创编,主题是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国,这部分A、B层的学生还是占主导,然后请歌唱水平欠佳,也就是C层的学生改用朗读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倾诉着思乡之情……最后师生一起在钢琴的伴奏中哼唱改写的歌词。
三、根据层次拟定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音乐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评价的作用,提出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考察孩子们的学唱情况,尝试用分层评价,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测试要求:
A:除了要求能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外,还要会演唱一两首歌曲旋律。
B:要求能熟练演唱歌曲,还能用肢体语言和拍手等形式来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二、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教育理念
进行时时的更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与教育理念是息息相关的,为了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的不足之处,在吸收其中的“精华”后,要不断的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着学生开展,利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感官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的掌握每位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情况,有的同学之前并没有音乐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得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一步一步的跟上整体教学的步伐,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帮助每位学生都掌握教材的内容,与集体共同参与,加强对音乐学习的认同感。例如在教授《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的时候,很多学生无法掌握好二部轮唱的技巧,教师就要分层次进行教学指导,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带领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2/4、3/4、4/4拍的运用,基础中等的学生就在一旁进行巩固学习,再通过欣赏其他二部轮唱的歌曲,如《抗敌歌》或者《卡农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起学生对音乐的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学习音乐,首先要学会聆听。聆听是通向音乐的桥梁,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步入音乐天地的阶梯。因此,聆听教育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注重聆听,感受音乐,在整个音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聆听,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来享受音乐呢?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聆听伴随整个音乐课堂教学始终,我把聆听这一教学方法分为四个步骤:创设聆听、分层聆听、相互聆听和主动聆听,让聆听为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来服务,让学生持久地养成一种好的聆听习惯,从而有效地实现我们的音乐教学目标。
一、创设聆听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注重聆听,感受音乐,是音乐审美的一个前提。享受音乐就必须有一种美的氛围,因此想让学生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教师在创设音乐情境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和欣赏音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小学生都有着好奇的天性,对一切新鲜的有趣的美妙的事物他们都有着探索的热情。所以聆听教学中的创设聆听——“导入”十分重要,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有效地导入也是指导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前提。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音乐有着不同的艺术形象,故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起学生聆听音乐的期待心理。
例如:我在欣赏杨小望素华老师执教的湘教版四年级《春晓》一课中,在开课时望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精彩的课件,她用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然后用自己动听的声音解说在春天里人和自然亲密接触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春天大自然的景色,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这样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很快地融入音乐情景中。这种创设的聆听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学生情感和音乐作品有了“共鸣”。他们也能更好地去理解、感受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与时间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密切相连。舒缓的节奏使人心境平和,密集有力的节奏使人情绪跌荡。我在教长江版一年级下册《艺术》教材第三单元的《好个长鼻子》一课时,首先我播放歌曲《小象》,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愉快地走进教室,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然后让学生在不知道课题的情况下听管弦乐《大象》和《小象》,让学生通过节奏的不同对比分析音乐:你们听了音乐后感受到了哪里?想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聆听,能很快的说出乐曲的不同,并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分层聆听
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学生在学唱歌曲时,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训练。所以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个阶段可以是教师范唱,也可以是听音响。但目的都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这时的聆听,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聆听的次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多方位的、有目的地聆听,不能单纯的重复播放,每一次的聆听都要逐步提高要求,而且目的要非常明确,分层的聆听,教师设计难度依次提升,这样聆听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我在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蝈蝈和蛐蛐》这课时,由于这是一首戏歌,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说唱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学生对这样的音乐旋律不是很熟悉,所以我通过三次(和京剧的对比找不同处、说出故事、找出印象最深处)不同地分层聆听,让学生熟悉音乐并喜欢音乐到最后能吸引他主动的学习音乐,如此反复聆听、对比、演唱,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学会了正确的演唱,提高了鉴赏能力,也让学生在不断的聆听中学会了歌曲里出现的休止、倚音、唱腔等要学习的基本音乐常识。有些乐感好的学生还能简单的哼唱几句了。
特别是在欣赏课时这种分层聆听显得格外重要,让学生静心聆听,带着问题去聆听,在音乐中找答案,在答案中去感知,在感知中去探索,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努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光要有细心,更要有恒心。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和能力。
三、相互聆听
在音乐教学中,每个班级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对音乐课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经常说话打闹,严重影响课堂纪律。这些学生中,有的学生唱歌没有音高音准概念,节奏感差;有的学生不参加音乐活动,对音乐持无所谓态度,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生理、心理、遗传、家庭环境等原因,在音乐课堂上出现学习困难现象,这些学生称为音乐学困生。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总结了如何转化音乐学困生的一点经验。
一、充分利用班级音乐骨干,和学困生结对子,组成“一帮一、一对一、共进步”的帮扶小组
我在音乐教学中,把班级的音乐骨干和班级的学困生组成小组,共同合作,实现小组目标。每个组的成员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这样,每个组的音乐骨干必须要为自己组的差生进行帮扶,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一种氛围。
二、为学困生提供表演展示才能的机会
我曾经安排过一些学困生在课堂上唱他们喜欢的歌,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他们课前就找了自己喜欢的歌,上课的时候为全班的同学演唱。抓住他们喜爱演唱流行音乐这一特点为突破口,让他们在多次的表演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自身价值所在。同时引导他们正视音乐课,知道在音乐课上既能学到许多知识,同时又能帮助自己唱好歌。
三、分类分层,因材施教
对于大部分的学困生进行欣赏教学。欣赏课的内容学困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加大听的力度,给学困生介绍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开阔学困生视野。
对于音准差、嗓音不好而又活泼好动学生,注重表演。鼓励他们参与律动、歌表演或音乐游戏。通过表演提高音乐感受能力、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
一、培养课堂器乐的学习兴趣
1、激发对乐器的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对于初中生来说,一旦面对新奇的、新鲜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官、行动探究欲望。好奇心可以把学生对于器乐学习的情感激发起来,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动力。好奇心很容易稍纵即逝。初中学生的兴趣很多,往往都不持久。在日常教学的实验性观察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刚接触课堂乐器时候,又热烈又迫切,恨不得马上能够吹奏出流畅优美的旋律。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乐器掌握又需要枯燥乏味的练习,学生原本高涨的兴趣与情绪“温度”便会陡然下降,心理上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因此教师先要成功地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好奇心,随后也要花功夫去呵护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不要减退。
具体做法上,老师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①抓住学生最初的好奇心理。万事开头难,学生最初接触乐器的时刻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在发放乐器之前,抓住学生迫切拿到乐器并探个究竟的心理;运用简短的语言和优美的示范,让学生一下子被乐器的魅力所吸引。②器乐学习中以鼓励为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地抓技术、求难度;这样学生的会被枯燥的训练和复杂的技术吓到,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学习中要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树立他们的演奏信心。③创造新鲜兴奋地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周围的学习环境息息相关。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营造新鲜的兴奋的器乐学习环境,良好兴奋的环境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之努力学习,提高技术。
2、变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器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都会在备课时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通过调查了解,由于音乐课程课时较少,器乐课所占比例不多;如今器乐课堂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老师讲解示范,学生学习演奏。这样的教学看似简单直接,但是却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试想一下,如果每节器乐课都是这样按部就班,器乐课堂哪有乐趣可言?因此音乐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必须在课堂上变换教学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可将乐曲的吹奏学习同欣赏、模唱、节奏、形体加以结合;通过欣赏来丰富感受,模唱来熟悉旋律,节奏来加深理解,形体来综合表现。
这样的器乐课堂形式丰富,手段多样。课堂教学既显得丰富轻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得以提高。
二、根据学生器乐学习现状进行分层教学
1、了解学生的演奏差异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来说,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学生之间存在 individual differences(即 ID)。当前学生的差异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聚焦学生的差异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和教学的角度出发,比较适合“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器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先要关注学生在器乐学习中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曾经系统地学习过乐器,音乐基础较好,乐器的掌握能力较强。这部分学生面对课堂乐器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学习的效率较高,演奏的水平也不错。这只是音乐基础良好的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初中生对课堂乐器还是很陌生,有的学生小学时候学习过乐器,初中学习了完全不同的新乐器,对他们而言也是从头开始的一种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好的不够学,弱的学不好。并且学生的个人性格、学习兴趣都有异同。因此音乐教师在分层教学开始,先要对执教班级的学生器乐基础进行了解,知道他们的学习背景和演奏差异,从而指导分层教学。
2、分层训练和分类考核
学生虽然具有乐器演奏上的差异,但是如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都一样会取得演奏技术上的进步。音乐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演奏技术好坏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班级内分层教学很有必要。由于学校的音乐教师有限,并且器乐课的授课形式与其他类型的音乐课相同。所以分层教学主要以班内分层教学模式为主。
器乐课堂分层教学的内容包括:曲目内容、演奏难度、音乐处理、表现表演等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要求,避免“一刀切”的学。
在器乐课堂上,分层技术训练的依据主要在于:基本技术、演奏技巧、音乐处理、综合表现等几方面综合来考虑。教师依据这几方面对学生的演奏技术做出大体的评价和分类。随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演奏水平相近的小组分别进行教学。在定期的考核时,教师需要采用分类考核的办法。根据分层小组,对学生的演奏内容、演奏难度、基本技能、技巧要求等方面分别给予不同的标准和尺度。这样的分层教学能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共同的课堂上,同样获得进步和积累,有助于器乐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结论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音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学中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效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得继续深入研究初中课堂器乐教学,力求解决这些难题。争取在把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进行得更为深入、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1]彭音,浅谈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J].学周刊,2013.11.25
[2]唐彩琴,浅谈初中音乐课堂中使用器乐的重要意义[J].文理导航(上旬),20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