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25: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物流管理工程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推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进步,但是本科院校高效人才的供给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整体的需求,因此,本科高校开始逐渐提高对了管理类学科的重视,并致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服务于社会的物流工程专业型人才。在进行传授学生较为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多提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进行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物流专业课程安排混乱
基于物流专业教学的专业性设计知识较多,大多数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到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进而使得管理类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相对较多,但是专业性知识以及针对性知识课程较少。就现阶段市场需求的角度而言,物流运输领域以及国际货运事业单位针对物流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按照不同领域对物流专业知识的不同需求,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大批量的课程,但是学校一味盲目的设置课程,缺少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设计以及理解,使得其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物流专业的培养定位不明确,学生不能对物流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二)物流知识理论与专业不相适应
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在物流行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多的要求。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实际设置合课程安排相适应,教师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物流理论与物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正确指导下逐渐培养自身较为专业化的实践能力。
但是,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实践课程严重缺失的现象。实践教学严重缺失的物流工程专业使得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脱节,同时对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了严重阻碍。造成物流专业理论与物理实践脱节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师的物流实践教学经验不够、针对理论实践经验缺少合理性的认识,实践学习环境与教学设施的创设不够合理,本科院校、教师以及学生针对物流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等教学现状都对实践课程的正常授课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实践课程的实践性较弱。一般来说,一旦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显得无关紧要,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也很难与竞争较为激烈的物流行业相适应。
二、应用型本科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制定以就业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通过进一步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得物流专业的特色有多凸显,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将物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结合,将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实际定位,进而逐渐将人才的培养价值有体现。教师在进行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就业为主要目的进行实际教学,重点将学生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教师应将基础课程进行充分优化,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进而逐渐提升学生对物流领域应用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对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关注,立足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课程重点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物流理论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体现物流工程的专业性,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就业导向进行有效结合,进而逐渐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价值。
(二)改进教学培养模式
针对强化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应针对现阶段的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改革,例如将单一重视物流理论授课、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授课内容与实践培养不相符合等教学现状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探索能力以及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进行物流管理练习的过程中能充分的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学习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在改进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及主动探究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当中,并深入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日常工作中,并且以此来进一步强化物流领域的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对课程进行研究,应多多听取学生的基本意见,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使得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现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而逐渐提升学习的整体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相比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其在提高学生理论素质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培养。但是,教学问题中常见的世界问题为,难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使得本科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开始着重于以培养方案以及教学体系进行着手,在物流理论教学中,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吕品,曹静雅,林瑛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4(5):93-96.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的对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需求的对接,物流专业学生能力、技术、知识、素质与物流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岗位需求的对接,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接。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为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岗位对接,物流管理岗位横向类型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国际货代。纵向类型岗位分本三层级:管理员、助理、主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体系与职业标准层次体系的对接。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实际操作技术与工程水平相对接。教学过程设计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与生产过程理论体系相对接,实践课程与生产操作过程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所需要技术进行对接。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的对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需求的对接,物流专业学生能力、技术、知识、素质与物流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岗位需求的对接,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接。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为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岗位对接,物流管理岗位横向类型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国际货代。纵向类型岗位分本三层级:管理员、助理、主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体系与职业标准层次体系的对接。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实际操作技术与工程水平相对接。教学过程设计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与生产过程理论体系相对接,实践课程与生产操作过程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所需要技术进行对接。
前言
近年来社会大众对用电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供电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从而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电力需求。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电力输送能力,满足人民对电力的需求,供电企业物流部门必须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增加物流管理资金、技术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提升管理水平,使物流工作能够得到高效管理。
1现阶段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供电企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电力需求,需要供电企业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物流部门参与了物资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审核上报需求完成物资采购,合理安排物资生产,严格把控物资进网质量关,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将电力物资配送到位,对于施工过程中剩余的物资进行调拨再利用等,供电企业应当高度地重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解决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问题,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1]。现阶段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组织机构存在问题。在供电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层级管理,上级管理下级的方式开展工作。供电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设有物流中心,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导致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在对物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需要企业多个部门配合完成需求上报,物资采购,物资品質管控,物资供应及配送等环节,而在现阶段的物流管理模式中,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沟通完成配合工作耗时长,导致供电企业的物流运输速度滞后,物流成本过高,从而阻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第二,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管理流程存在问题。供电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时,需要工作人员按照物流管理的流程开展工作。在现阶段的物流管理模式中,由于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属于传统模式,导致供电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耗时长,效率低。同时缺乏有效的物资供应链沟通管理机制,其中物资采购、存储、配送等各环节信息传递耗时长,信息强度弱。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流程,从而影响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缺乏信息化建设。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物流管理逐渐涌现无人化、数字化仓库的趋势,而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信息化建设,使供电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同时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缺乏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采用原始的手工记录或人工信息录入等方式,极易发生信息记录错误、信息内容遗失等情况,无法有效进行物流信息的传递工作,使供电企业的运行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
第四,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缺乏人员建设。在供电企业物流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先进的科学设备外,还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在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现阶段的发展中,缺乏专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使物流管理工作无法科学开展,从而降低了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供电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方向,选取适宜的工作人员,使物流管理工作能够符合供电企业的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新时期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2.1有效整合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组织机构
为了提升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质量,需要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机制,通过物资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便于供电企业优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内容,提升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效率。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应当就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整理分析,将工作内容相近的层级进行科学整合,减少物流管理组织机构的部门类型,缩减不必要的人员配置[2]。其次,供电企业完成物流运输工作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物流管理组织机构应当增加各个部门的沟通交流,使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及时了解物流工作的运行情况,从而加强供电企业对物流管理的监控力度。最后,供电企业需要明确物流运输中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使各个岗位之间能够形成约束管理的状态。通过整合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提升供电企业物流的运输速度,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全面推进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
2.2建立规范化的物流管理流程
供电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工作时,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物流管理流程,使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开展工作,提升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的工作质量。供电企业通过对物流管理中的采购、储存、运输等环节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可以增加各个部门之间的反馈沟通,从而提升物流运输工作的工作效率。首先,供电企业建立采购工作的管理流程,通过建立采购标准,选取优质的供应商,建立长期采购合作关系,进行统一采购工作,可以降低供电企业的采购成本。其次,供电企业建立储存工作的管理流程,工作人员将所需物品采购至仓库后,需要仓库管理人员对物品进行入库登记,定时盘点物品数量,合理分配仓库的储存空间,避免在仓库管理过程中出现破损问题。最后,供电企业需要建立运输工作的管理流程,在进行物流运输工作时,需要工作人员对运输的方式以及车辆进行合理分配,选取科学的物流运输流线,从而减低物流运输的成本。
2.3加强供电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供电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工作时,为了提升物流管理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可以加强供电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首先应当建设符合社会要求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电力物资的采购、仓储、配送等内容进行信息化存储管理,确保物流管理的准确性,规范性,避免出现信息登记失误的情况。其次,供电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大型数据平台,通过将企业物流运输中的零散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可以使数据进行精准管理,增加数据管理的效率,为后期开展物流运输工作提供保障[3]。最后,供电企业加强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助新科技,采用移动终端及条形码等技术,通过扫码,实现物资数据信息录入,避免出现物资信息人工录入错误或缺失等情况,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2.4建设供电企业物流管理人员队伍
加强供电企业物流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物流管理模式的工作效率,降低物流管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促进供电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需要熟悉各类电力物资,掌握供电知识、信息管理知识以及统筹协调的能力。通过建立高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队伍,可以提升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使供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方向。
总结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模式对供电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提升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物流运输、仓储管理等各环节的支出成本,使供电企业的发展能够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电力建设提供坚实物资供应保障,促进供电企业的可靠性运行。
参考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物流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必须优化自身的管理方法和流程,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企业进行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为了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就会不断增加优化和提高自身的经营方式,这就导致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并发展,就需要集中企业的所有精力,以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主,不断增强和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企业都会采用外包的形式来开展经营活动和处理企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这样就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上,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与技术装备和物流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不断优化技术装备和物流设施,才能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企业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 。
二、物流管理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一)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物流管理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物流管理的地位也有所提升,就此看来,物流行业必然会在今后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呈现同步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该为企业的发展不断提供动力。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将发展经济作为改革的重点,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我国的企业必须加强与国外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物流管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就需要不断提高核心产品的能力和品牌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地位。针对这一目的,企业必须通过高层物流管理,来增强企业产品开发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并优化企业服务的网络结构,这样就能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加壮大。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该利用物流管理来优化企业的企业的配送网络,利用高效的物流流程来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并构建企业管理体系,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三、强化物流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内部组织结构,企业物流外包也会受到作业流程的影响。所以在强化物流管理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1.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无缝隙连接,做好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工作,不断强化企业的职能变革,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结构得到优化;2.应该利用企业物流的功能,来做好物流管理的监控工作,使企业的物流功能有所提升,并与企业的文化保持一致,不断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变革;3.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应该共同参与到物流管理工作中,在工作中利用积极的态度来促进企业的变革。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对企业物流管理的形势进行分析,不断加强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完善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并以这种合作关系为基础,来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所提升。
(二)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做好营销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物流管理和发展应该和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协调,并以产品制造为出发点,将物流管理的方式转化为营销管理。通过对客户提供服务,树立起企业经营的理念,从而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1.不断强化对物流管理的认识,增加和完善物流管理的功能,针对客户的需求出发,将客户的要求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目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完善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按照物流计划来做好执行和控制工作;2.要根据企业发展和管理要求,来强化物流管理的理念。物流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服务,客户除了关注企业的产品之外,还比较注重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因此,企业除了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商品,还应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就是物流。所以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服务管理,利用服务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3.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给,应该尽量发挥所有资源的作用,做好资源调度工作,不断增加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人们通常将物流理解为运输和仓储等内容,而从物流的实质来看,顾客服务才是物流中最主要的因素。
(三)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加强战略管理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物流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他们已经了解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好战略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竞争力:1.企业在做好产品的配送、运输和储存之后,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来做好分析工作,进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战略高度,不断对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环节进行完善,并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众多环节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的物流管理;2.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该将企业的业务流程作为发展的基础,并不断加强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来凸显自身的竞争优势,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来强化物流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增加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总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物流管理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企业发展中,应该树立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不断使用最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手段,并运用形式有效的措施来强化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主要面向具备物流职业教育二级资格或物流职业教育一级工作满三年以上通过入学考试的人员招生,学制两年,通过物流管理职业三级教育后学员等同于获得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并等同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历水平。物流职业教育一级人员入学考试以职教二级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采用理论考试+技能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学员是否已具备物流职业教育二级的知识、能力、素质,如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的入学资格。
1.2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职业面向及培养目标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各类主管类岗位如班组长、仓储主管、销售主管、运输主管、运营主管等,主要培养服务物流行业以及生产、商贸流通企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物流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具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和货运等物流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物流配送、运输组织、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货运、物流企业管理、物流营销及客户服务等工作的物流操作及基层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员招生的要求,此类人员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流程及知识、熟悉物流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规范、会电脑基本操作、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和物流管理软件、有叉车证或驾照。
2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析
课题组以任务为导向,从物流职业的职业能力出发,按照“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四个部分组织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各级人才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开发课程教学模块,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与评价体系。职业素养课培养学员具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必须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课是指培养学员具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技能课是指培养学员具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职业专项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是指提升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如表3:
[关键词]国际物流管理;教学改革;CDIO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76-02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2001年后批准成立的新专业,较之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目前我国已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1]。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新专业,由于近年发展较快,整体师资较年轻且缺乏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经验,大部分教师均是刚刚毕业的硕士,或是从相关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转入物流管理专业,既缺乏物流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也缺少物流管理专业所必需的系统化理论知识体系,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不断地凸显出来,具体如下。
(1)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事情还不规范,教材也五花八门,即使教材名字相同,里面所述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同样是《国际物流管理》名称的教材,有的教材讲述的是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有的讲述的是国际海运方面的内容;有的阐述的是国际货运方面的知识;还有的介绍的是报关和报检方面的知识。故对相应课程内容的有效界定和改革迫在眉睫。
(2)在课程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论课程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但忽视了物流管理特有的“系统”特色,难以将以前所学的各个看似孤立的课程或单元有效地集成起来。如《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作为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将国际供应链的各项功能或活动进行整合优化,设计一个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系统解决方案。单纯依赖以前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无法有效地实现该课程乃至于整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法上亟须改进和创新。
而反观国外物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法,则大多基于供应链视角和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法,使学生确实把握物流的系统性,并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一个一体化的供应链方案设计。此种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法的使用,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较好地达到了课程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综合以上国内外物流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物流教学存在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问题,故对国内《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4年,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走向成熟。《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试点课程,经过七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受到学院领导、同行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1《国际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从全球供应链或国际供应链的视角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其间又融入了国际物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战经验,如: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物流管理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教学内容一共分为十二章。
如图1所示: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国际物流管理的背景及框架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国际性产品设计、第三章国际企业原材料管理、第四章国际企业生产管理、第五章全球配送管理、第六章国际企业库存管理和第七章国际运输管理,主要从企业全球化物流运作的观点出发,涉及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配送、库存和运输直到消费者手中国际物流的整体管理流程;第八章海关作业管理,主要是通关作业内容的介绍;第九章逆向物流管理,主要是涉及整个国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原材料、产成品及其他物品的逆向物流运作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应的管理方法;第十章保税物流与国际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保税状态下的物流管理及运作方法,以及国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资金流的管理等相关知识;第十一章国际物流整合规划,主要是利用前面章节的知识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整合规划;第十二章国际供应链的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主要是讲授将国际物流各个章节和之前所学的各种课程集成起来,针对企业供应链物流流程进行诊断咨询,从而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流程和方法。
其中,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的内容,是根据国际物流的前沿知识和应用新增而成,同原章节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此项改革主要解决了目前国内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统一且不科学的定位,实现了内容和体例的创新。
2《国际物流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各章节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整体课程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式的教学方法。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2]。经过国内外几十所高校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实了CDIO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生的项目应用与设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国际物流管理》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3],包含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库存控制、海关业务、产品与包装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诸多知识,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项目)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
由于基于“理论+案例”的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4]。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7年起,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上大胆且创新性地采用了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课程讲授伊始,首先提出一个国际供应链的项目设计要求和背景,具体见图2。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有效地集成此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通过PPT演示汇报各自的项目设计方案。通过该教学法的改革,使学生们切实掌握了物流的系统性,以及将以前所学的各个看似孤立的课程或单元集成起来,针对实际的国际物流项目,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也解决了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法的难题和不足。学生真正掌握了国际物流的内涵和精髓,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实战和项目设计能力、创新与系统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与设计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路。但这恰恰是物流管理专业所需培养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的素质要求。《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改变目前我国物流教学的现状、培养我国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联辉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3(5):5-8
[2]林燕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近些年来,云计算平台得到了如微软、谷歌、思科、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IT企业的大力推广,其中阿里巴巴的阿里云更成为了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主要提供商。这说明云计算即将引领新一轮的国际技术变革,也将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对于社会众多企业而言,将云计算应用于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体系中已经成为趋势。因为人们都普遍认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以信息技术为源动力的物流管理体系更具有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它所提供的大规模、集中化及按需高性价比特色服务也是传统物流管理所前所未有的。
一、关于云计算
在人类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上存在三次明显变革,4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诞生、80年代的大型计算机单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巨大转变、以及如今的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时代降临。关于云计算,学术界的争议讨论与相关研究众多,但始终没有定论。目前比较推崇的理论来自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他们认为云计算就是集合了互联网络、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应用软件以及硬件技术支撑的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它是智能化、人性化的高科技体系,能够减少人力的投入,能够给予人类交流工作以更多的互动机会,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便捷、按需分配的合理资源与服务项目。在研究学者看来,云计算主要按照服务对象、类型及资源为主来展示各种IT技术,所以它还可以提供基础设施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台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和软件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在这其中,软件服务是最为企业所青睐的,企业及个人用户无需购买、维护就能直接获得软件使用权限,享受服务。而平台服务则直接将软件开发平台分享给用户进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服务则涉及到企业硬件的维护管理方面,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定制个性化服务,如果用户使用满意,既可以选择购买也可以选择租赁,它的应用范围广泛,非常受企业欢迎。
总体来看,云计算可以按需提供服务,而且它的消费成本低廉,性价比极高,可以实现自动化集中式管理模式,非常适用于许多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再加之它的个性定制化功能和无实体状态,让它被应用起来更加灵活方便。而它的数据信息共享特性也简化了人们对它的使用流程及理解过程,操作方法也非常简单。是目前企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得力助手[1]。
二、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所迎来的机遇
(一)对物理管理效率的提升
企业选择云计算,就是希望它能够贯穿于企业运营活动始终,这其中也包括物流管理环节,采用云计算的目的就是使得各项物流活动能够实现最佳协调与配合过程,进而改善传统工作模式中的低效率问题,实现对物理管理的全面升级。首先,云计算平台是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及信息收集能力的,这一点就能帮助物流管理活动实现数据处理、分析统计以及各项决策支持事项,对物流管理的全面电子自动化很有帮助。另外,物流管理活动还可以借助网上云计算平台实现电子化管理模式创设,基于互联网来共享交流物流信息,提高物流信息传递效率效用,这对提高物流管理活动透明,强化员工对物流管理活动的参与度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它同时也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公开或不对称而造成的企业组织内部矛盾问题。
(二)对物理管理成本的降低
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物流运营成本及管理成本,这一点已经在中国企业实践活动中得到证实。因为云计算所采用的应用软件可以实现按需服务特性,并按照用量多少来支付费用,所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定期租赁软件来运转物流管理工作。再者,云计算服务商能够帮助系统实现维护与管理工作,这也让企业节省了大笔的日常软件维护开支,只需要通过云计算所提供的虚拟网络平台就能够有效实现信息数据交流沟通,它大幅度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成本[2]。
三、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迎来了诸多机遇,为企业物流活动运营带来了巨大优势,但面对云计算特殊的计算特点与物流管理工作的多元化发展转变及多重性,目前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企业物流管理也面临着众多挑战。
(一)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的挑战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IT技术的资源整合归纳智能方式,但企业传统的扁平式、科层化物流管理组织结构并不适用于现有的云管理技术要求。如果企业希望适应云计算平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节奏,就必须根据云计算平台及自我战略目标由上及下、由表及里逐层分解物流管理目标、传达信息数据命令,将原本固化的命令式结构组织灵活化,让其更加适应于云计算背景下的新型企业物流管理模式,适应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说云计算平台所要求的是拥有更透明的、更快反应速度的、更高柔性的物流管理组织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物流管理体系不得不寻求转型突破,才有机会完全适应并享受云计算所带来的高素质服务及其技术优越性。
(二)云风险的挑战
和传统物流管理系统一样,云计算平台也面临着新的风险“云风险”,它是云计算所不得不面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企业物流管理体系新的威胁。因为云计算所提供的是多主租赁模式,由不同用户共享相同的云计算资源,这就可能造成基于云计算服务供应上的信息数据泄露风险,这也会对企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换言之,云计算平台对于个人及企业的引导,对管理模式的疏通与改变都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业务上的便利,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它也会涉及和经手各种敏感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就有可能涉及企业个人或集体,形成敏感环境。所以在新时代,保证云计算安全问题也是各个企业所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3]。
总结:综上所述,在当代社会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机遇需要把握,而有些则是挑战需要去甄别和迎接。本文认为,企业如果选择了云计算平台,就应该勇敢面对新社会发展形势,在吃透新时代物流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做到敢于挑战和创新,明确云计算对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发展的利弊,然后扬长避短,大胆变革,坚持实践理论相结合统一,在这条企业信息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综上,物流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工具,初步通晓工程理论,具备高等数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物流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能独立进行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等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能胜任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职业层次,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而研究生教育则对理论层次的要求更高。只有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宽口径”和专业知识“厚基础”的结合,才能突出各高校“应用型”或“研究型”的特色。
二、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校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为了让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例如,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参与一定的业务管理工作;或者利用科研和教学实习活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强教师的物流实践能力。
三、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