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表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4 16:33: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独立思考的表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独立思考的表现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59-001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二十年了,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着:每一个班上总会有一些学困生,在小学阶段,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优补差,而要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补差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课堂上都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总是千方百计在课堂上请他们回答问题,总是想,只要他们会了,别的同学也就没有问题了。说实话,这些学困生在我的长期关照下,课堂表现也确实挺让我满意,由刚开始的“一问三不知”逐渐到“支支吾吾”,最后基本问题都能顺利解决,“瞬间的精彩”让我满足,照这样看,他们考试要考到及格似乎不存在任何悬念。可现实往往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学困生在考试时却经常考不及格,究其错误原因,有的都是课堂上会的问题,为什么考试时学生就不会了呢,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开设思维训练班进行培优,我任教二年级一个班的教学。班上有个学生,回答问题特别积极,课堂表现非常出色,“瞬间的精彩”让我赞叹,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优秀生,可事与愿违,在独立完成练习时,他的表现却和课堂上的反应无法相提并论,这又是为什么呢?相同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现代数学教育导论》这本书:朴实的语言、生动的课例,好像道出了我心中一直有而说不出的感觉。读到这一段:“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的教学。郭思乐等认为,作为数学教学,必须挖掘数学科学的表和理,揭示并依据教学需要改造有关的思维过程,付诸课堂,才能培养人的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至此我才豁然开朗,原来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问题都是在老师和同学的不断启发下才能侃侃而谈,离开了教师和同学的启发,让其独立思考,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下手。

看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需要重点学习的地方,也是需要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更加用心的读起了这本书,把从书中所学的,逐步付诸行动,感觉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

一、独立思考在课前――从改变预习形式开始

“先学后教”理念的普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尊重孩子们的学情,毕竟长期形成的“在课堂上听课学知识”的模式不可能立即彻底转变,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每个班中总有那么一些需要老师管理才能学习的学生,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在预习中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掌握,更别说独立思考了。所以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多动脑筋,改变预习形式,可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精心设计预习单,巧妙制作预习视频,合理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

二、独立思考在课中――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抓手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最后,独立思考也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三、独立思考在课后――让学生作业复习为补充

学生课后复习的态度对数学学习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独立性的优秀学生,在复习理解的同时,独自感悟,勇于思考,才能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成为驾驭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特别要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突出自主性、思考性、针对性,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由于课后作业的统一性及量的扩张,使许多中差生忙于应付作业,无暇顾及巩固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使是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当复习中遇到疑难时,为了节省时间,动摇了独立思考的决心,而求教于家长或他人,有时干脆放弃,等待教师的讲解而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要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对于学生作业或考试中的错误,大部分老师喜欢先讲解,学生听明白了,再去订正,这样二次批改的速度就会快很多,教师也减少了作业批改的时间。但这样做,学生错误的印象并不深刻,下一次,或许再下一次,学生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在订正作业或考卷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独立订正、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写出错误原因。只有这样,学生对错误的原因印象才会深刻,才有可能减少或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或多次发生。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49

古人云:“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存在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机械的记忆和模仿是必要的,但要真正地理解知识,还是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纠正懒于思考的习惯。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

(1)在课堂上,许多学生处于静观状态,等待他人汇报的结果,再依样画葫芦;(2)学生的作业依赖家长或补习老师的辅导,经常性的指导或提示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3)学生面对新题型不知所措,花大量的时间在“题海”中倦游,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度。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生活上依赖性较强是学生养成懒于思考习惯的主要原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事情基本都由父母包办了,他们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缺乏学习的责任心与主动性。

2.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学生养成懒于思考习惯的推手。(1)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2)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不得不“垄断”课堂,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稍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敢发表见解,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

三、解决措施

1.引导学生、家长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和家长懂得独立思考的意义,明白独立思考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在学习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更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资本。

2.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满堂灌”和“满堂问”都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可请两组学生到黑板前进行“画三角形”比赛,男生组3人,女生组4人,最后总数多的小组胜。这时,学生高喊“不公平”。教师故意提问:“那你们认为怎样才公平?为什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平均数”进行初步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静能生慧,数学课堂需要学生静静地思考。学生的思维存在差异。例如,对于“小明从家(7:30)走到学校(7:45)用了几分钟”这个问题,思维敏捷的学生说:“都是7点多,直接用‘45-30’计算。”“分针走了3大格,是15分钟。”而此时,部分学生还没有想出来,他们需要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渴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正如上述“时、分、秒”的教学案例中,问题难度不大,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并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思考成果。

4.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例如,在解决“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得到的数与原来相差1.35,原来的数是多少”时,教师指导学生:(1)弄清问题。明白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数据条件是否充分(只有两数之差为1.35,看似条件不够)。(2)拟订计划,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提出“你见过类似的问题吗?能否直接从已学的公式或数量关系式中找到解题方法?如果能补充一个条件助你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如果还知道这两个数的和或倍数关系,就能用“和差”或“差倍”知识来思考)(3)实施计划。学生尝试按照上述思路尝试解答。学生经常经历这样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就能逐步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篇(3)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使学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和徘徊:强调合作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有没有滋生的土壤?如何看待和处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的确,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是两种相对立的学习方式,但它们并不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辩证地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源于思,思又引出学。从这一角度看,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应该是一个纵横交织的共同体,它们互相依赖,缺一不可。那我们如何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呢?

一、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激励学生既独立思考又合作交流

在“讲授新课”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例如,在教学《打折销售》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听说国芳百盛袜子专柜一双袜子标价100000元”,还没等我说完学生就一阵惊呼,我又故弄玄虚,“人们都蜂拥而至,想一睹为快,看个究竟,看看到底是多好的袜子。结果却抢购一空,断货了,为什么?”学生都述说着自己的理由,接着我带领学生探索打折销售的相关知识。“心求通而末得,口欲言而不能”,由好奇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创设的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激发学生“渴望”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之间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自主探究的交流,只是信息的单项传递,不会产生共鸣和惊奇。因此,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是合作交流的前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欲望。用林语堂的话形容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合作交流最合适:“吃花生必须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愈有味道。”

面对问题,有的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作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带着一丝激动,急切想把自己的观点、想法无比自豪的讲出来,让同学分享他的智慧成果,让同学赞扬他的想法,这时他多么渴望与人合作交流啊!有的学生在探索的基础上遇到了疑惑,这时他们同样也渴望合作交流,希望在交流中能开拓、补充、修改自己的想法,争取早点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要有机结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只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离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如同无源之水,会逐渐枯竭,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试想如果学生没有先独立思考,而是直接合作,在课堂上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依赖他人的心理会加重,学生以后在人生中将难以独挡一面。在教学中,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所以,我们应当:

1.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教师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地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这时再进行合作交流,就能达到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的目的。

2.寓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心理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在“静”中完成的,思维的极限也是在“静”中挖掘出来的。无疑,这里的“静”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要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教师在这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同时,教师还要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可以深有体会地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让它们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就一定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

2.新西兰戈登・德莱顿.美国珍妮特・沃斯 著.

篇(4)

现象之一:合作学习的“极端化”走向。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依靠集体智慧或经验来完成同一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整合性、互的特点,相对于个人学习来说,可以让得出的结论更接近于全面,接近于完美。然而,许多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含义缺乏深入理解,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合作学习,忽视了个人学习,片面强调集体智慧的碰撞,忽视了独立思考的发掘。主要表现在:

1、在时间上――因“合”废“思”。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聚到一起讨论,这种“蜻蜓点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见解可交流,无问题可质疑,无规律可发现,无方法可创新,从而使合作学习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固有的生命力。曾听过一节这样的数学观摩课――《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例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这道题有哪些解法,学生经过1、2分钟的叽叽喳喳讨论,很快就没有了声音。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结果却出乎老师的意料,连最基本的五种方法,学生都没有归纳出来。教师只好步步引导学生了解其它解法……而这堂课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情景,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试想学生头脑中还没有自己的答案与见解,又怎样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呢?

2、在空间上――因“合”限“思”。

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不论学生的实际需求怎样,不论是不是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种不讲原则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看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两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既能独立思考、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

现象之二:合作学习的“空壳式”走向。

深入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对立与分离,导致了小组合作出现“三重三轻”的空壳式现象,即重“形”轻“质”,重“面”轻“点”,重“同”轻“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与角色互赖的失衡:

1、时间安排的“失衡”。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一些时间,反之则少给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不充足,甚至合作刚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而进行其它内容,这样,学生既没有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没有实现观点上的认同与整合,更没有做到结论上的再思考和再升华。这种“形同虚设”的合作学习,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角色互赖的“失衡”。

积极的角色互赖,要求每个参与合作的学生都要承担互补和关联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促进、帮助,最终获得成功。而深入课堂仔细考察,许多小组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困难学生因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得言听计从,致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细细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把独立思考从合作学习中剥离出来,甚至对立起来,使合作学习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走上了“极端化”和“空壳化”的道路。教师要真正屏蔽这两种普遍现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独立思考的质量,从而为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凭借,使两者在对立中实现互补,达到平衡。

二、融合两种方式。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一)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5+25+24+25+25,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结果学生列出了多种算式:

(1)(25+25)×2+24;

(2)25×4+24;

(3)(25+25)+(25+25)+24;

(5)25×5-1

(6)24×5+4等,

这时,我要求学生: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成员,②讨论一下你们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确立“多中选优”的数学思想。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多元化理解,才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篇(5)

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新世纪的人才来说,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重要。独立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社会进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思考的技能,农村当前的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创设鼓励性学习环境

要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语文课堂就要开放、民主。最重要的是,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讨论和辩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学会了思考,并乐于思考,这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会不合适,教师要正面引导,而不能彻底否定,学生只要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动脑筋思考了,思考总比不思考好。语文教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要多宽容、鼓励,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思维碰撞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

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安排充足的自学时间。教学前,教师应让学生先自学,还要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教师应精心备课,巧妙设计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有思考价值和目的性、启发性,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得出答案。思考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而且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角度思考,这样既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多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后果性教育原则慎重运用

篇(6)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篇(7)

1.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独立思考提供所需的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以往教师是权威学生要服从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和保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启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教师则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引路人,科学探究的合作者。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八万四千法门”去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去培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不因犯错而大胆发言,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和谐中交流与体验,逐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习惯。

2.创设各种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合作、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形成。因此,教师引入新课时,通过新颖有趣的实验,创建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境。例如探究流速对流体压强的影响的活动中,课前做水顶球实验,水经胶管的尖端开口处高速喷出形成水柱,将乒乓球放在水柱出射端,此时可以看到乒乓球不仅不被水冲掉而且会沿着水柱作旋转运动并上升,当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会一直停留在水柱旁也不掉落,周围水花飞溅,此时学生已融入老师的实验中,课堂气氛安静紧张,接着突然爆发出学生的惊讶与好奇喧嚣声。老师通过“你们看到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物理规律?”的话语引导进入新课,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致,期待着新知识的到来,激发他们积极地对要探究问题的独立思考。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1针对实验中的现象来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显然是很重要,而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诱发问题的提出较为有效而成功。

如下图所示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过程中的可能出现实验装置图.就这三幅图,甲图是在实验开始前出现的情况请同学结合实验过程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有:

(1)此时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为什么此时不能够进行实验,而要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教师引导:乙、丙两图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请同学结合课本上的实验过程针对乙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有:

(1)此时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此时能否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3)此时杠杆已经平衡,两边力的力劈如何测出来呢?

教师引导:针对丙图提出问题如下:

(1)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为什么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一定要与杠杆垂直?

(2)如果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不与杠杆垂直,要是杠杆保持平衡,拉力大小及其力臂发生怎样的变化?

3.2鼓励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求异质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试”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独立思考重要的表现形式。没有求异质疑动机,独立思考就会缺乏原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选,就是一种很好的求异思维训练,要善于利用和引导。例如,一个铁球,体积为30立方厘米,质量为158克,(铁的密度为7.9×103kg/m3)。此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这道题通过计算密度判断,计算体积判断,计算质量判断的不同角度思考,有三种解法。

4.几点思考

4.1其实,独立思考能力是人本身具有,每个学生身上都程度不同地显示着一种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观察,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或结论。可为何这种能力在接受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渐渐消退甚至消失不见了呢?

4.2教师如何才能把教育的热情、精力主要放在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上,如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

4.3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如何在教学中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考时间仓促回答,教师如何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安全占据,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23-01

小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黄金阶段,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值得我们研究。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意义重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育目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一生中应用最广泛的能力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二、当前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问题最典型,其原因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盛行,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深受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影响。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学生的主要目标则是考个好分数,升个好中学,因而只能盲目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课外时间大量作业充斥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只能根据教师教的内容和大量作业被动地学习,从而丧失了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虽然没有了升学压力,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学校联考、排名,以及重点中学的招生考试,这样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造成学生和家长看重的是高分数,而学校最看重的是优秀率和学校排名。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建立在能够有所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小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营造民主的数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会严重阻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教师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连加法时,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积极讨论,并鼓励他们采用多种方式计算,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很枯燥的事情,往往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完全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趣事进行教学,挖掘新颖的素材,创新出更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十以内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手指进行教学,在教学生“乘法法则”时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购物等场景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

3、设置合理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深度和广度并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辩论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并没有现成的类型可以套用,都需要通过自己独立地思考和探索解决。设计问题还要具有挑战性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有联系又有距离,让学生既能感觉到这种关联且能知道问题涉及哪些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能感觉到其中的距离并有足够的信心跨越它,却又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即所谓“跳起来摘桃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积极思考的探索热情,便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发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自己的“聪明”、实现知识迁移和释放能量,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并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后所理解的原理不容易被忘记。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而不是标准答案,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4、创造课后探讨的学习方式。

在班级乃至学校要营造活跃的探讨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其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要融合多种多样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学习探讨小组,在每个组员轮流组织小组探讨活动。课下讨论要有宽松的讨论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难易程度将班内学生分成几个课下讨论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获得知识,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还必须定期对课后讨论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检视,从而保证课后探究的高效进行,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讨论方法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好数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开辟一个思维翱翔的广阔天地。

篇(9)

教育事业的改革,使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发生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维锻炼,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让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让这成为了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施数学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对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也是推动数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实践。下面,我们就来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第一,有利于数学教学创新发展。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将课本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只顾着自己授课,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调动自己的头脑思考数学问题,也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做学生的评价者与观察者,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教师不再像原来一样直接给学生呈现问题与答案,让学生模仿。而是让学生动脑筋去想办法,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加以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教师要接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转变师生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同时,教师不能用灌输式的方法继续教学,而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反应即时更新教学手段。这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都是教育业务上的挑战,能够落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正在由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第三,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是否具有数学学习兴趣,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一直心系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之前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会明确自己的力量,找到数学学习的动力,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

1.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死板的课堂活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操控者,平衡好课堂活动的动与静,适当活跃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能够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将游戏活动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复杂数学问题的简化,也能够让数学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游戏。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数据,像全班学生的个人信息,身高、体重、三围等,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统计图表形式制作一张信息表。之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与他人表格不同的学生胜出,采取车轮战的方法决定胜负。胜者所用的统计图表,会是课本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利用游戏的方法组织学生思考,展示与竞争,能够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去深入思考问题,用尽可能多的角度发现不同。将游戏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相冲突,在合作中,学生不只能够独立思考,还能在他人的引导下进行不同角度的独立思考。初中数学中有许多问题具有一题多解性质,一个问题对应着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问题,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积极性,促进他们发言,分享观点,会让独立思考行为变得更加自然。合作,能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更能让他们发现更多独立思考的空白。

比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一些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只关注边的关系。但小组其它成员提出角这一影响因素,就会给他们的独立思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更加轻松,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3.利用创新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是其独立思考增多的必然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问题,给自己的独立思考创造前提条件。在教学时,教师用探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起开拓课本中的知识,了解数学原理、技能与学习方法,可以带动学生思维运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篇(10)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教学形式被教育界认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集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茶余饭后的话题,我认为先独立思考再分层合作是实施有效小坐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指单独地深入思索、考虑。不知老师有没有发现,当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时,有很少的学生能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法,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他们才能想出方法,所以我认为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效率是很低的,相反效率会提高,方法也会得到很多。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的合作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国教育家重视学与思的统一,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更是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从数学发展史看,独立思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结果的过程之中,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意志、毅力及人格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与和谐,从而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问题讲了许多次,可学生还是出错。原因就是学生只是听了,大脑里有老师讲过的概念、相似的题目,但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只是印象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一片喧哗。老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没有给以有效地指导和监督。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其他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或教师草草收场,全体成员的所获是靠别人喂给自己的,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2.问题设置的深度把握不准。教师准备的问题要么太深要么太浅,太浅就会造成孩子很快就能说出答案,整个合作的过程乱七八糟;太深学生怎么合作也讨论不出问题,收不到成功的喜悦。

3.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不敢进行独立思考。这主要是教师一位的追求标准答案造成的。每个问题只想让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如果不是教师就会不高兴或者发脾气,长此以往,学生以后就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就不敢独立思考了。

4.学生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练习造成的,限制了学生独立思

(二)让学生更好地独立思考

1.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当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时,有很少的学生能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法,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他们才能想出方法,所以我认为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学生收获独立思考的喜悦。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分析,不要一棍子打死,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发现课本中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告诉学生集体精神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方面需要人们合作才能完成,但在个人领域,也应当要有独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背书、写作业、考试等等)让学生理解个体独立的必要性,那么对于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我们才能有效进行自己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合作

独力思考,必定知识有限,如果自己所听的,所了解到的,是一个方面,那么多几个人,知识面就越广了,采取有用的,加入自己的逻辑中,这样有助于思考范围,我相信人人都有这种经历,有时想反醒一下自己,但是不知识从哪些方面,也不知道该思考哪一些,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线索。这里的多几个人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就不用分组学习了,直接集体讨论就可以了。我认为分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体现,让他们各抒己见。在思维体现的过程中锻炼了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懂得在集体中要团结合作。

分层合作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按照学生的素质、性格、脾气进行分组;(二)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一)按照学生的素质、性格、脾气进行分组

分组的方法:四人为一个大组,分为两种类型的组:(1)AABB式分组。同桌的水平差不多,小组之间是有分层的,这样的组合能使优者更优,互相帮助,互相进步;(2)ABCD式分组。其中AB是同桌CD是同桌。AABB式适合比较张扬爱炫耀的学生。ABCD式适合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两人(同桌)为一小组,(1)AA式;(2)AB式。

上一篇: 团队培养与管理 下一篇: 自动化通信工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