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3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的认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F407.21 文献标识码:A
虽然传统的煤炭经济发展方式为煤炭企业的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传统的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对环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既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积极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煤炭企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当前时期我国的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企业的环境治理存在很大难度并且受到煤炭资源的制约。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煤炭消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必须加大其煤炭生产量,才能满足市场的这种需求,在这种煤炭生产量急剧增加的形势下,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以及煤炭消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必然会相应增加,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比如说东部地区的煤炭需求量较大,但该地区的煤炭开采已到极限,只能从晋陕获取煤炭资源,煤炭的开采形成许多矿坑,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二)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
就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式来看,煤炭企业还是靠提升煤炭价格与煤炭产量来带动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这种片面追求价格与产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不能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说,煤炭企业必须要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及优化,发展一个专门的煤炭生产产业链,再此基础上再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形成一个稳定的煤炭循环结构,以应对市场上的各种突发状况。
(三)国家对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缺少政策性的扶持。
在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问题上,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及法规,致使煤炭经济转型没有一套明确的战略导向进行支持。所以说,部分煤炭企业虽然投入了部分资金来开发多元化的煤炭产品,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就是说并没有形成主导性的产业。而国家的部分优惠政策实施的力度也不够,往往落实不到位,有些地区,甚至一些较大的煤炭企业直接成为了管理该地区煤炭发展情况的“政府”。
二、如何转变我国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整合中小型煤炭企业,发展集团式煤炭企业。
对中小型的煤炭企业进行重组与整合,淘汰掉一些不符合生产规模的个体化私营煤炭企业,还可以通过大型煤炭企业进行兼并或收购,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使生产机制更加规范化。大型煤炭企业由于其生产结构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可以保障社会及人民生产生活中所需煤炭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确保煤炭市场的秩序稳定;同时还可以规范煤炭行业的各项制度,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来执行。淘汰中小型的煤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淘汰了部分比较传统落后的生产与管理方式,可以通过整合与优化来使煤炭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理念相协调。
(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作为煤炭企业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导向。
要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应从国家煤炭相关政策进行入手,只有国家出台相关规定或政策才能使这种转变有据可依,也才能使这种转变有明显的成效。近年来,国家以某些煤炭大省为试点,以市场机制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以说,国家应加大相关的制度与政策引导,从而对转变煤炭的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对不符合生产要求的落后机制进行改造,使煤炭生产更加安全、更加环保。
(三)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
科技使第一生产力,任何行业要取得实质性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化科技的扶持,煤炭企业的发展与房展方式的成功转变同时也要依赖于现代化技术对煤炭的产业化研发及生产机制进行革新。自改革开放至今,科技创新在煤炭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已相当显著,把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的煤炭企业当中,可以使煤炭的生产机制更加科学化,高效化,从而提高煤炭生产的效率。还有就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煤炭生产的设备、工艺以及流程等进行优化,并把其进行推广普及,使煤炭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加快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对煤炭生产结构进行优化,使煤炭的生产过程更加清洁环保,还可以利用煤化工或者煤炭气化等技术手段把煤炭的工业试验转变为煤炭的工业生产,从而促进整体经济方式的转变。
三、结语
煤炭经济作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步伐的关键性因素,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传统的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形势。所以说,国家以及煤炭企业必须要积极进行探索,通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建井工程处)
参考文献:
[1]俞珠峰,王立杰.浅析我国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中国煤炭,2008(09)
会展经济与旅游业、房地产被称为世界三大无烟产业,并被赋予了“城市的面包”、城市的名片”、“城市经济的助推器”之名,是一种“绿色产业”,它是随着第三产业发展而兴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并极大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为遵义这样的中小型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遵义会展业的发展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会展业对经济、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
1 遵义市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性研究
遵义市定位“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塑造具有个性化的城市品牌,也就是要发展会展经济,大力打造会展业。这是一种新的形象定位,可提升遵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氛围。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住宿、餐饮、运输、通讯、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将达到9。举办会展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机会。根据多次大型会展后的测算,每增加一千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以增加接近一百个就业的机会,缓解当地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会展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较快的发展。遵义经济的增长过度倚重于当地的能源和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相对来说是较大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工业经济中“两高一资”产品比重大,这样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制约了企业和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依托红色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国酒文化旅游等,努力地打造“会议之都”,大力举办会议和展览,能够推动遵义第三产业的快速的发展。
2 遵义发展会展经济的条件
多数会展经济名城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城市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知名度;能吸引许多参展商;相对完善的交通、通讯、涉外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多是著名的旅游城市。通过分析会展业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可以为遵义市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遵义虽然在综合实力上和上述会展名城存在差距,但同样有自己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存在着很大潜力和后发优势。
2.1 遵义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遵义天气舒适,年平均气温大约在15℃左右,是人类宜居城市之一;遵义市经济文化相对发展较快,因为会址和国酒茅台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著名的“中国酒文化名城”。遵义市按照“提升转折之城,打造会议之都”的城市定位,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国酒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军事文化、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等旅游品牌。遵义旅游资源富集,推出了“、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遗产、中国茶海”五大品牌。遵义有着十分宜人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展览组织者和会议组织者选择遵义作为会展目的地。会议参加者在会议期间或者前后会转换成普通旅游者。对于参展商和观众来说,来遵义参加会展活动,不仅可以达到交流和贸易的目的,也可以在展中或展后游览遵义的风景区和休闲度假区。红色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国酒文化旅游等为遵义的旅游业增添了魅力,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吸引参展的客商及观众来遵义参展。
2.2 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商业氛围 遵义属于黔中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与成都和重庆在经济合作上也有紧密联系,并且属于泛珠经济区。遵义对外开发的层次和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合作联系日益加强。遵义拥有以凤凰山会展中心为代表的会展硬件设施和相关的会展服务业,接待能力在不断增强,并有多次举办会展和大型赛事的经验。人民广场、凤凰山广场、汇川体育馆也经常举办各种中小型展会;凤凰山国际会展中心也以酒、茶、竹等特色产业为依托,统筹举办全市各类专业会展,拟建以酒为主的会展经济平台。东城新区正在修建一流会展场馆,外环版块打造的名酒城、东城国际打造的酒店都是会展的基础设施。遵义已经确定的五宗地块(会展中心地块、珠南酒店地块、梅岭厂地块、遵湄路口地块、共青湖地块)也在招标投资建设五星级酒店。
2.3 政府的大力支持 打造“转折之城,会议之都”,遵义政府正全力利用历史名城的知名度、美誉度重新塑造崭新的城市个性化品牌,提升“转折之城”、打造“会议之都”,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战略构想。遵义市“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也就是要围绕“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城市定位,来大力发展特色会展,比如“辣椒博览会”等,搞好“酒博会、茶博会”等品牌会展;培育会展市场,逐步实现会展由政府直接主办承办为主的运作模式向以市场运作为主的转变。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让专业协会走向前台,可吸引更多的外省(市)企业前来参展,让展会尽量抹去“地方展”的色彩。
3 遵义发展会展业的劣势
3.1 场馆规模的制约 遵义要发展会展经济,特别是以会议为主要的运作模式,就得有完善的会展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目前遵义大型场馆仅有凤凰山会展中心一个场馆,会展面积十分有限,展厅总面积1.5万平方米。
3.2 会展知名度不高 目前,遵义市有实力、有经验的会展公司非常少。多数会展公司展会办展重复,同类型展会太多,主题雷同现象明显。同时,资源分散,不利于合作和共赢。展会大多属于小商品交易会,都是从全国各地招揽的参展商,这一类参展商俗称“展虫”,其展品不过关,给整个会展市场造成不好的影响。绝大多数号称是会展公司都是从以前的婚庆公司转型而来,基本没有举办大型甚至中型会展的经验。目前所承办的展会,多是些小型的食品、服装交易会。除了“酒博会、茶博会”这类有政府主办的大型展会,遵义还没有具有展览品牌影响力的项目。
3.3 会展人才缺乏 会展人才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项目的设计者,一般的会展策划师可以担任;另一类是整个展览工作的运作者,这对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举办一次展会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具备会展策划、展位布置、展会宣传等方面的知识。遵义的会展人才都是要承办大型会展时,临时培训的一批政府官员,等会展结束后又各归其职,这样就导致会展结束的后续工作做得不充分,不利于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遵义发展会展经济的对策
4.1 培养、引进高素质会展人才 目前,遵义缺乏专门从事会展的人才,大部分从事会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强,但是理论研究不足,办展质量不高。这就需要培养专门的,可以拿来就用的会展人才,扶持展览公司,加快部分以展览为主的庆典公司的转型。加大与地方高校合作,培训、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同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为遵义会展业的发展服务。
4.2 以旅游业带动会展业得发展 遵义的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红色文化旅游、国酒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为主打品牌。红色旅游以文化为主、白色旅游是指酒文化旅游、绿色旅游主要以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遵义要发展会展业,构建“会议之都”就应该重视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必须给参会人员以轻松和休闲的感觉,形成良好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
4.3 加强宣传和营销 宣传和营销对于遵义建设“会议之都”是极端重要的。遵义会展经济需要搞好定位,充分利用各种专业杂志和媒体等。可构建自主品牌的专业会展网站,加强网络营销力度。积极收集反馈信息,建立参展商和观展者数据库,在举办展览是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发出邀请和进行促销,并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
4.4 借力周边城市 西南地区有已成气候的“会展之都”成都,还有异军突起的重庆、贵阳。现在各大城市都在发展会展业。遵义如果靠自身发展,很难有更大的突破,所以遵义应抓住机遇,以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与周边城市接轨,学习周边城市成熟的办展经验,也可以从中收集专业参展商和专业观展者的信息,扩大会展营销渠道。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贵阳、重庆及其他城市合办、联办,甚至搭车办展。
参考文献:
[1]郁志英,高艳英.廊坊市会展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29).
[2]袁霞.中小城市的会展经济之路[J].江苏商论.2002,(10).
[3]贺文洁.中小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若干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1).
[4]叶亚丽.郑州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一、研究背景
房地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峻的就业问题,房地产业从业人数从1998年的825888人增长到2011年的2256964位人,同时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GDP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但目前房地产业出现了市场泡沫,市场价格高位运行远超普通老百姓承受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房地产业投资额应有怎样的规模和水平,中国房地产业如何与国民经济保持协调发展,如果房地产业受到正的或负的冲击,会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
本文从总量的角度,通过建立VAR模型以分析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内在规律。通过此研究对于我们深化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合理调整房地产业稳定我国的房地产业投资规模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VAR理论对房地产业与GDP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根据研究需要搜集了1991年~2011年的变量数据,并按当年的价格计算,本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为建立VAR模型,首先做数据的平稳性检验,若是平稳的则直接建立VAR模型。若不是平稳的,进行协整分析,在满足协整分析之后,做VAR回归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判断因果关系的类型。为检验被估计VAR模型的稳定性,利用AR特征多项式根的倒数进行参考,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则其是稳定的。为判断房地产业的正负冲击对GDP的影响,应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以分析冲击力度和方向。
三、实证研究
本章将对房地产业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的影响,对数据gdp和fdctzr.fdcxs.fdczjz(gdp和fdctzr.fdcxs.fdczjz分别指GDP、房地产投资额、房地产销售额、房地产业增加值)取自然对数,然后对lngdp和lnfdctzr lnfdcxs lnfdczjz做单位根检验,经检验得出上述变量数据数据都不是平稳的。继续检验一阶差分,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lngdp和lnfdctzr lnfdcxs lnfdczjz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条件。
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从检验结果可得出,存在三个协整变量,可知lngdp和lnfdctzr lnfdcxs lnfdczjz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所以可以建立VAR(K)模型。通过LR统计量、最终预测误差(FPE)、SC信息准则、AIC信息准则与HQ信息准则五个指标来进行判断,本文选取VAR(1)模型。
通过对VAR(1)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不再赘述)可以看出,方程的拟合度很好,调整的R^2分别达到了0.998和0.994、0.982、0.992,F统计量很大,残差平方和也比较小,AIC和SC的值都很小,模型拟合的比较理想。
通过对AR特征多项式根检验,四个根均小于1即都是位于单位圆之内的,所以VAR(1)模型是稳定的。经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可知lnfdczjz、lnfdcxs、lnfdctzr在1%的显著性水平都能Granger因果lngdp。这说明房地产投资额的变化,房地产销售额的变化,房地产增加值的变化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能引起GDP的变动。
考察lnfdctzr lnfdczjz lnfdcxs对lngdp的冲击。
由第一行第二图可知,给房地产增加值一个正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GDP在3时期前会有一个同方向的变动且斜率较大,至3时期到达顶峰,并在此后时期缓慢减弱至7时期开始平稳。这说明当所有从事房地产活动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提高时,GDP刚开始上升幅度很快,但是上升到一定时期后,经过约一个时期的调整,然后缓慢下降。
由第二行第一图可知,当给房地产销售一个正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GDP在5时期前,会持续平缓的上升。这说明我们促进房地产的销售,确实增加了GDP值,但是在5时期后继续增加房地产的销售,给GDP带来的增长并不是很显著的。
由第二行第二图可知,给房地产投资额一个正的单位标准差的冲击,GDP在2.5时期前会有一个同方向的变动,且缓慢逐渐加强,至2.5时期到达顶峰并在此后时期非常缓慢的减弱至3.5时期突破0。这表明,当我们采取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时,GDP在刚开始的时期会有缓慢显著的增长的,这说明在冲击的前期,给经济增长是带来同方向的变化的,但是如果继续刺激房地产市场,这将会不利于GDP的增长,会出现缓慢的下降。因此这可以解释1998年以来,持续给房地产市场正的冲击给GDP带来了增长,这从2009年前年GDP增长率达8.9%就可以看出。同时也可以从11年经济增长首次低于8%,也可以看出,持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正的冲击,将会减弱GDP增长的。
四、模型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在短时期内会促进GDP的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对GDP增长会产生非利好信息。当在短期给房地产销售一个正的单位标准差冲击时,房地产投资额总体会持续缓慢上升。从脉冲响应函数中也能得到此结论。
所以,我们应该科学的认识我国的房地产业政策,不能一味的采取刺激房地产业的措施。房地产业有其自身的调控系统,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投入到房地产业的资金应转入其他行业。
同时,我们应联系现实,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以前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大力促进房地产业的政策措施,已经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应针对性的采取新的政策,通过合理的调控房地产市场,来长远的促进我国GDP的增长。比如地方政府在保障政策性住房得到切实履行的前提下,适当着眼其他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发展新型服务业,金融业等,以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N].金融时报,2013-7-26 (1).
[2]中国统计年鉴[G].2012.
[3]杨文武.中国房地产业指标体系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的最基本原理。
(二)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因此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解决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应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公有财产的掠夺和侵占,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权力参与分配、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也加大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各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竞争,以发展本地区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其次,必须尽快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取消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以缩小城乡差距;促使上下游产业间产品形成合理的交换价格,以缩小上下游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对垄断行业征收垄断利润税,并逐步放开竞争,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最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严格依法行事,保证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起点公平和过程的规则公平。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条主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协调产业发展的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发展现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再次,要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和谐社会必须确定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保证不同性质的劳动投入得到不同的报酬,又要保证同工同酬。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要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线得到执行。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勤劳致富,保护投资者以及高级人才的合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各收入阶层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收入调节方面,加强和规范国家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尽可能减少企业偷税、漏税现象;限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负公平,对高收入者应实行重点监控。如果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举措使某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确保每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特别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综合上述,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是政策不到位。近年来,我们尽管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落实力度欠缺,造成了“两头热,中间疲”的现状,县里边主要领导热,拿出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为个体私营经济牵线搭桥,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个体私营经济业主热,为了搞成一个项目,多方求告,四处奔波;执行政策的职能部门有点“疲”,部分单位存在着扯皮、推诿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不仅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更要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使各项政策真正起到作用。
二是融资难。这是制约我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我县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还处于创业起步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尚未完成,在发展中急需较强的资金实力作支撑,而金融部门出于风险考虑,放贷必须以财产抵押或信誉担保为条件,个体私营企业因为寻找担保困难,从而贻误时机,失去了做大做强的机会。不少个体私营企业都在反映这个问题,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三是环境差。今年以来,我县开展声势浩大的“治理整顿环境秩序,建设文明富裕新怀仁”活动,在优化环境方面做了 一些工作,但这是一项长期工程,特别是“软环境”改善需作出更大和更长时期的努力。就目前的情况看,还存在环境治理机制不顺,执法不公,责任不明;存在着职能部门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个体私营经济或者 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制约性。
四是自发性和盲目性的问题。个体私营经济由于投资者本身的局限性、决策上的排他性和看待效益的急功近利性,因而多数项目都是自发的、盲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低档日用瓷的企业已发展到了18家,现在互相竞争,压价销售,经济效益普遍不高。海北头乡高镇子村的3个砖厂竞争得更加激烈。当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竞争也能够锻炼企业,使企业有逐步走向成熟,但这种小范围内的、源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竞争是有害无益的,这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个体私营企业尤为不利。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赖于良好地法治环境。只有营造出健全的法治环境,才能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竞争,最大限度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有力促进非公制经济快速发展。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坚决打击危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犯罪,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既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赶超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也是检察机关与时俱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常常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只是个别业主的事情,甚至持排斥的态度。然而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及其凸显出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进一步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地保护公共财产和私人合法财产,平等地保护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为非公制经济发展创造出与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同的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是必须也是应当的,也是检察机关应履行的职责。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
检察机关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的一套单一的思维方式和法律评价标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据此,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改革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首先,要破除传统旧观念,转变过去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冷漠态度,以满腔的热情为非公有制经济予以支持。其次,要从片面理解对法律实施监督转变为充分运用法律监督职能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观念。在过去,一提到法律监督职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击和办案,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制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检察工作要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就不能偏离经济建设之外。所办的各类案件都要注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要拓宽服务领域,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种危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犯罪活动。最后,要从过去单一打击的旧观念转变为打防并举的新观念。打击就是服务的思想已被人们所接受,但打击并不完全等同于服务。因此,在执法思想上要破除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的单纯业务观念和机械被动的执法观念。要紧密结合检察职能,把打击、预防、服务有机结合,既防止以打击代替服务或把打击作为唯一的服务,又防止离开检察职能单纯为服务而服务的倾向。通过打防结合,大力开展预防工作,使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了解检察机关,也使检察机关了解非公有制企业,努力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和经济效果。三、制定具体措施,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检察工作是一项法律性极强的工作,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必须采取与自已工作的特点和性质相适应的途径,充分发挥工作中的策略性、实践性,最大限度地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具体措施可以是:
1、发挥打击职能,切实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坚决打击杀人、伤害、绑架、抢劫等危害非公有制经济业主人身权以及盗窃、诈骗、哄抢个人和企业合法财产等侵犯财产权的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地方恶势力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收取“保护费”和强迫交易等犯罪,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侵占、挪用企业财产和侵犯商业秘密、破坏生产经营等损害企业利益的犯罪,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及其业主的合法权益。
2、严肃查办职务犯罪,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
切实履行职务犯罪侦查职能,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证照颁发、项目审批、税收征管、贷款发放、民事裁判等过程中向非公有制企业索贿受贿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及其业主、从业人员财产、人身、民主权利的职务犯罪,作为办案重点,依法从严查处,利用法律手段净化投资环境。
3、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法治环境
对侵害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业主合法权利的刑事犯罪案件,有关部门该立案而不立案的,要依法行使立案监督权,督促其立案查办,法院对此类案件判决不公的,要依法抗诉;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及其业主、从业人员涉嫌犯罪的案件,要依法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及时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参与民事、行政诉讼,法院作出已生效的错误裁判,特别是因歧视非公有制经济或司法腐败导致裁判不公,损害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合法权益的,要依法抗诉。
4、开展法制宣传,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通过法制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咨询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增强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及从业人员法制观念,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并明确向检察机关寻求法律帮助的范围和途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办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案件中,要注意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检察建议等方式,帮助企业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堵塞犯罪漏洞,预防和减少犯罪。
四、依法办案,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其实不是一个可以直截了当予以回答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中国经济值得关心,即使不是研究经济问题的,作为中国人,所有个人所关心的问题最终都会落脚到中国经济。另外,明白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历程,甚至它的历史,懂得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思维框架去看待中国经济,本身是一种训练。除了我们是中国人,自然关心中国发展现象和经济前景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我们首先思考一下什么是理论。理论不可能脱离实际,理论脱离实际也就没有意义了,就像是屠龙之技,只能束之高阁。理论为什么有用,是因为理论对现实做了一种抽象。有人会问,现实是实际存在的,直接观察现实即可,为什么要抽象为理论?一方面,描述现实不可能穷尽所有实际事物,必须把它加以裁剪、抽象,浓缩在更小一点的框架内,这样我们的大脑才能够处理。另一方面,尽管可以观察横向现实,但不能观察到所有现象,也可能受假象迷惑,得到错误的结果。
其次,通过历史即别人的文献可以观察纵向现实,但这些文献可能是错的。而且历史记录可以是客观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却往往是主观的,诸如“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涉及重要人物时会进行粉饰,因此任何历史都不会绝对客观。即使历史记载可能是真实的,但也不一定是具有代表性的。需要抽象的理论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尽管文献不一定正确,但是有了理论框架、思维方式可以重新反读文献,利用现有文献,而不是受它的影响。
最后,未来是观察不到的,那么如何预测未来呢?需要抽象的理论理解过去和认识当前,然后才能预见未来,只有按照理论逻辑想象看不见的未来,才可能是正确的。真正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以古鉴今、洞悉未来、见微知著、高屋建瓴,需要学会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批评性思维,甚至有时需要另类的思维。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掌握理论的抽象性质。经济学家这种洞悉力的最好例子,是凯恩斯出名之作《和平的代价》。1919年,凯恩斯曾经作为顾问参加旨在惩罚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的巴黎和会。在政治家们全力以赴要德国赔款的时候,凯恩斯匠心独具地看到过度沉重的赔款负担,终究要压垮德国,并预见到这会成为未来的战争灾难的种子。他的建议并没有被政治家们接受,但是后来希特勒发动罪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二战”之后,美国一改以往要求赔款的做法,实施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无疑是凯恩斯思想的开花结果(阿兰·曼,2009,第七章)[1]。
我们再来看什么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讨论中国的发展经验,首先固然是因为我们在世界发展谱系的后端,拥有计划经济的所有弊端,具有经历了二元经济的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在经历3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迅速地改变了面貌,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做法上,既否定了计划经济下传统的发展战略,也没有照搬新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好像创造了中国独特的模式,这些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理由,但这还不是全部理由。
重要的是,中国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浓缩历史经验,并抽象成经济理论。中国经验的优势就在于,它自身已经做了抽象。如刘易斯讲二元经济理论,也就是说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经历二元经济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后期发生了称为转折点的变化,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转折时期,一般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特征。那么西方国家有没有呢?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刘易斯在提出二元经济理论特征时用了很多欧美早期经济发展的经验,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西方国家也有二元经济理论。我认为,任何国家的发展过程进行抽象之后,都是共性多于个性。为什么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对象是发展中国家,运用其理论的也是发展中国家,原因就在于早期欧美国家的二元经济发展历程是匀质的、渐变的,每个特殊时期不具有典型的结构性特征,结构演变在非常长的过程中形成。而发展中国家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异质的,拥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的发展过程。
经济学家一直把有没有“二元经济”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历程的不同,其实我个人认为根本不同在于发达国家本身具有很多、很大的波动,但由于早期发展历程太长,以至于最后看不出阶段变化。即是说,时间太长把所有的区别与特征都拉平了。
中国经验不仅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浓缩了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历程,而且中国的发展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浓缩,浓缩的结果就是把所有特定时期的特征———转折时期的特征,各种阶段性的特征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情况概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各地由于经济形态的不同因此形成各自的区域经济特点,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产业。但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当前的物流运行模式能否适应我国持续增长的区域经济发展,而且目前物流人才的短缺对我国的物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认识到我国物流业依靠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物流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加快相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保证物流业能够在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中正常运行和发展才是王道。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育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这一点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有所区别的,它的教学重点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与其专业相关的技术能力,毕业生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与能力获得理想的职业发展,但是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是以学科体系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成为了课程的主要内容,这就导致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学习到对自己职业生涯有实际价值的专业技术技能,理论课程的比重远远大于实践课程,这违背了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初衷,学生在学习后无法胜任自身岗位的工作,因此物流专业自身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区域经济中高职物流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2.缺乏专业教材。在目前情况下,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教材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教材中,很多是学科体系的教材架构,很多教材都是从外国引进并直接翻译的,教材中讲述的是国外的情况,与中国之间的联系并不大,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很多情况与中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应,因此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学习到适用和够用的理论知识,而且国内物流产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基础设施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教材上很多内容与实际上并不相符,这些都对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3.专业教师匮乏。我国的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任教的教师很多不是从物流专业毕业,自身水平也较为有限,所拥有的知识难以满足目前高职物流教育的要求,他们能够教授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他们自己缺乏双师素质和实践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培养,不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能够给予给学生的东西十分有限,学生也无法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实用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很多区域的高职物流专业面临着的问题。4.专业定位不明确。在前文中曾经强调过,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是为这一区域内的经济服务的,因此在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该根据区域的实际需要进行培养,对于高职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的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应该明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忽略了这一点,对自身区域的经济特点、职业需要、社会需求都没有进行过详细的调研,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往往没有明确的对应岗位群和就业方向,只是与其他区域或同类专业一概而论,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准确、学生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等问题的出现,阻碍了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以及当地区域经济的向前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
1.强化实践教学。物流产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对于从业者有着较高的操作性与技术性要求,因此,高职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时,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对自己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进行调查,了解物流产业最为需要的能力,之后在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与之相关的实践课程,改变原有的以理论知识作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关的实践体系,让每一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拥有一定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对于物流事务的应对能力与处理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与岗位要求,在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2.开展校企合作。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多物流企业也随着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自身的基础不足他们需要有着专业化能力的人才来进入企业进行工作,改变企业的现状,每一家物流企业都拥有自身的工作流程以及稳定业务来源,而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转以及相关业务完成都需要有人来进行实际操作,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需要的正是一个平台来进行实践,检验自身的知识技能,因此,二者的需求得到了互补,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建立良好合作机制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物流企业之中进行实习,了解物流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对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锻炼,并且根据物流企业的标准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强化与训练,物流企业也可以借助这样的机会对人才进行挑选,从实习学生中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人,进行直接录用。教师也应该深入到物流企业之中,了解物流企业真实的需求,不仅以此来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教授企业最为需要的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培养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双师素质。3.建设教师队伍。高职教师承担的职责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他们需要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进行日常的教学,还需要教授学生专业相关的技能,这也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备熟练的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拥有一定操作技能,但是很多高职教师自身缺乏操作技能,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自身教师团队的建设,从物流企业中聘请专业人士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或者直接聘请他们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由他们讲授物流专业的实际操作课程,由高职教师讲授与物流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二者结合形成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双方合力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导,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这两方面的能力同时得到提高,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工作后能够具有更加具有竞争力。4.改革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是要为区域所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应该首先对区域经济进行调研,了解物流企业目前对于人才能力的真实需求,继而确定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对相关课程的设置,改变原有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让高职院校自身为区域经济以及区域企业服务,根据区域经济与区域企业的实际需要来教授学生,对课程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序化、选取和设计,让学生符合企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能够在工作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结语
近几年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快速,但是自身体制的不健全以及相关人才的缺乏逐渐暴露出来,高职院校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能够改变我国物流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推动我国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向前发展,构建和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目前工作的重点内容,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都应该对此引起重视,注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吴薇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开发人力资源经济中人事考试的作用
1.1 企业人才合理分配的重要措施
企业之间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也愈演愈烈,而一个企业要达到自身的发展目标,需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也就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为了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足够的动力,就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合理分配使用。企业人力资源中心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要对人才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了解,再根据相关情况对人才的综合情况进行预测,这一环节就能在人事考试中得以体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对员工的奖惩、晋升等,可以根据人事考试中员工的工作能力了解后定夺。
人事考试能帮助企业将按劳分配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企业中的员工最在乎的除了企业的整体形象之外莫过于企业能给予自己多大的利益,以及企业能为自己提供多大的发展平台。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工作中的基础原则其实就是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制度具有强大的公平性,是当前社会中公开认可的劳动成果评价举措。企业可以对员工的考试成绩结合工作表现进行合理、科学的判断,其中优秀的员工给予应得的奖励,而成绩较差的员工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以此让员工对企业按劳分配制度贯彻落实给予认可。同时人事考试对企业员工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性激发的作用,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落实完成企业交代的任务。企业也可以根??员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付出给予等量甚至更多的奖励。所以人事考试对企业的高效运行,不仅能帮助企业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还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1.2 开发人力资源经济的重要方法
人事考试能帮助企业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同时还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在企业中科学合理的使用人才,是开发人力资源经济过程中的重点,而人才的优点、特点都能在人事考试中得以体现,企业就能根据人事考试结果对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经济中心在进行人事考试命题之前,应该先了解清楚企业中具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然后再进行考试题目拟定,制定合理考试标准,在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强人才的专业培养效果。
人事考试能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并不缺乏拥有高端专业技术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并不一定能被企业发现,这不仅是企业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所以,人事考试是企业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发现人才的主要途径。而企业也应该根据人才的自身能力水平给予他们最大的肯定,因为企业要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必须储备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当企业拥有这些人才后,要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自身价值实现平台,保证人才能在工作岗位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价值。
2 开发人力资源经济中人事考试的发展
(1)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到产品之间的竞争是整个企业品牌打造的保障,只有保证产品质量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站得住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所以,考试机构应该让所有的考试人员都能得到同等对待,强化考试管理机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严肃对待考风考纪。为了保证考试工作人员能严肃对待考试中的纪律问题,要求考试机构的管理人员能深刻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另外,应该强化与人事考试有关的法律法规,让考试结构受到法律的监督;保证每一位考生在考试期间的公平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试监督制度,对在考试中出现违规操作的考生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避免人事考试中出现有失公允的考试乱象出现。
(2)人事考试机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团队。考试机构为了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可以对在职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以及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3)在人事考试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考试管理观念和方法,并采取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保证高效完成考试工作任务,并对考试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考试机构应该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先进的考试管理技术进行引进,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对考生的识别可以采用先进的身份识别系统,保证考生人脸图像和基本信息一致才能进入考场,或者采用指纹识别系统,检测考生身份的真实性;对考生考场的安排也应该采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操作,防止对考场的编排有人为的改动;另外为了避免准考证作假情况发生,可以在准考证上添加防伪标记。
一、青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采取一系列具体运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和东部省区到西部投资的优惠政策,西部各省区地方政府也纷纷对过去的政策法规进行清理,积极地对政策环境进行优化,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一些外资企业也纷纷表现出对百部开发的浓厚兴趣,东部各地也正在积极酝酿并筹措参与西部开发,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西部的开发还是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青海整个地区对于经济活动的认识不完整,导致在产业发展的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主人翁意识不强,导致产业发展过程中趋利性较为突出。市场经济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一种经济体制模式,是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力,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和引导社会经济的经济体制模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求利性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很容易使人们过分关注自己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那些能够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部门和行业就会因此而受到足够的重视,获得充足的社会资源,加快自身发展。由于青海长期以来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形态,人们对市场经济观念还很薄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本能的“趋利性”造成人们更重视短期效益,而忽略了产业整体协调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趋利性的突出表现就是是的国家投放的战略资源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造成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对资源是一种浪费。从长期来看也不利于当地的产业发展。
(2)资源依赖症限制了其它产业发展。西部地区一直被认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过度依赖资源的危险。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已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70多余种,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达81200亿元。其中,具突出优势的有: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金属和黄金资源。资源丰富是优点,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弊病。一方面,青海历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般都会大打“资源牌”。另一方面,进入西部地区的东部资本和产业实体,很多都看中西部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西部地区经济的自然资源依存特征会越来越突出。这些都说明资源在青海的经济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经济活动反过来有进一步强化了资源的主体性。使得青海的经济发展患上了资源依赖症,一旦离开资源经济活动就没法开展。由于资源是战略性商品,受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3)市场意识薄弱。在发展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其它产业时,优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严重缺乏。资源主导型经济衍生的缺点之一就是在经济活动中,人们的市场意识薄弱。因为能源本身出于供求关系中有利位置,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意找上门,所以,造成人们的市场意识薄弱。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成长经验表明,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和贯彻是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其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市场营销。因为,高质量的产品并不保证必胜的优势。没有思想上的创新,而只是寻求政府的优惠政策,不在竞争中谋发展,不仅发展不起来反而还非常严重地制约青海的经济的发展。
二、全面发展青海经济的对策分析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升级等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政策引导,对政策的实施要进行有效的监管。不仅要资助符合国家发展方针的项目,同时要对这些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引导。要重视培育西部地区自身的“造血机能”和市场竞争力,避免激励不足和过度的依赖倾向。当前对于西部各省最重要的不只是优惠政策,而是要从长远出发,创造性地研究和运用好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2)观念创新。要有自力更生的发展观念。市场应发挥积极作用,无论是竞争性项目,还是基础性项目,政府要尽可能的制定相应的投资引导政策,为市场主体提供政策与制度环境优劣的信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鼓励和发掘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要有开放的发展观念,敢于和善于运用一切先进的思维方式、管理经验、投融资政策。
(3)改变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丰富的矿产资源要努力实现产业的集团式、协调发展。产业集聚对产业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有组织地集中,有助于增强西部地区竞争优势。
三、结论
目前,西部整体上还处于初期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不遗余力的加强气文化建设,提高人员的思想文化水平,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具有西部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旅游业、加工业以及资源型产业。
参考文献:
[1]丁生喜,张宏岩,王晓鹏.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地理,2005.
[2]王文长.西部特色经济开发[M].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