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4 16:34: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课题研究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研课题研究方法

篇(1)

可以说,在我们的历史长河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起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封闭式的、自上而下的量化评价模式,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甄别、奖惩、选拔等含义。《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教师自评,也就是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本人在发展性自我评价中处于一种主体地位。课题研究档案袋制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人。同时,这一制度的出台,让我们更加明确地看到,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档案袋的运用是实现自主性评价的重要而有效方式之一,会让教师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动机。当全体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时,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很快提高,这一课题的开展首先得到教师的支持。

二、确定教师课题研究档案袋运用的方法

首先,建立教师课题研究档案袋,教师依据总科研课题与自己的实际水平和班级情况,填写“子课题申请表。”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方法、实施阶段、预期成果等进行设计,并全面反思、评价自己在工作生涯中专业成长及课题研究的路线;为了更客观体现教师评价的效度与信度,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加入“管理者和同事评价、家长评价”等透明的评价方式,让教师获得更加充实、更加全面的评价信息,评价结果也就更有利于教师自我把握专业成长的方向。

其次,在经过评价面谈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个人或两人合作式的课题研究具体目标与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通过目标的确定,教师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检测等方式来达到实现课题发展的目标。

第三,教师搜集有关课题研究、自我专业成长的素材,并通过以自我评价为主的形式,促进课题和自我发展。在“教师成长档案”中,大部分素材来自于课题研究本身,包括:第一类:准备阶段;第二类:实施阶段;第三类:总结阶段。

第四,针对在业务能力强,反思能力强的教师,给他们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师自主选择展示的内容,在展示、评价活动中发扬自身的优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他们给同事展示的同时,给全体教师创造了相互交流、学习、评价、反思的条件,在评价与反思中,教师们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找准改进的方向,获得课题研究的经验实现专业成长。

第五,从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中的评价指标来看,幼儿园提出的评价标准基本是粗线条形式的。因为每位教师的起跑现都存在着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尤为重要,根据教师制定的自我评价指标,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个性化评价指标,让教师充分发挥专长和潜能,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

三、开展教师课题研究档案袋研究的实效

篇(2)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25-01

1 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作为房产税之法律关系客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所指向的对象,即纳税人的房屋。该类客体应当满足一般的法律关系客体之属性,必须为法律所确认,必须考虑法律追求价值之属性,能够独立的为人所支配利用带来价值。

从实践上说,房产税作为已经试点并将全国征收的税种,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税。从目前上海和重庆的开征情况来看,就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房产税必将成为全国意义上的税种,这也就意味着房产税的征税客体应该是统一的。所以说,对于即将在全国推行的房产税而言,研究其客体十分必要。

2 判定标准

2.1 目的性标准

目的性标准就是房产税法应充分考虑房产税的开征目的。开征房产税的目的主要有: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调控房地产市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社会分配机制。以房产税立法的目的性标准作为研究房产税法客体的基础,可以树立正确的研究方向,得出合法合理科学的结论,这样的房产税法客体才更为必要。

2.2 实质性标准

(1)商品性。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失灵的发生,需要国家通过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而税收就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建立在稀缺土地上的商品性房屋征收房产税是必要的。

(2)存量房。房产税法的客体应为存量房。房产税的性质决定了其是在保有环节征税而不能仅仅在流转环节征税。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对存量房征税。重庆于11年十月开始对存量房征税反映了这一趋势。

(3)时间非限定性。税收公平原则指纳税人法律地位必须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公平分配。仅对法律实施后的房屋征税就违背了这一原则。所以在时间上无论何时购买的房屋均应纳税,换言之应税房屋在时间上不具有限定性。

3 房产税法客体分析

3.1 国有土地建房

(1)商品房。商品房符合前文的目的性标准和实质性标准,所以都应该纳入征税的范围。不过在税率设计上可按照人均居住面积作不同的规定,不同价值房子的主人对于社会公共品的利用决定了其必须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2)经济适用房。经济实用房不应当纳入房产税法征税客体。这是因为经济适用房本身不属于一般意义的商品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情况。按照量能课税原则,低收入者应享受税收减免。但当经济适用房在可以流通到市场变成商品房时,就需征收房产税。

(3)集资建房。集资建房不应纳入房产税法客体。这是因为一方面集资建房具有保障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作为集资建房的买主不指享有使用权。所以让买主缴纳房产税有违公平。同样作为拥有产权的单位也无需纳税。只有当集资建房作为商品房开始流通时,其就成为房产税法的客体。

(4)非住宅用房。非住宅用房主要是用于商业、工业、旅游等的房屋。我国1986年的《暂行条例》已将营业性用房作为征税对象,新房产税法将其纳入客体也是自然的事情。新房产税法出台后将取代原《暂行条例》,原来规定的营业性用房和目前试点的住宅相结合将成为房产税法的重要客体。

3.2 集体土地建房

(1)城中村及城中村改造房。对于城中村的住房,因其性质和农村住宅一致,按照前文的商品性用房标准,其不应纳入房产税法客体。

城中村改造房是指安置动迁居民的住宅。若是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经济实体开发且五证齐全可对外发售的,应纳入房产税法客体。对于那些村民个人或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的房屋,不得对外出售,也就不应纳入房产税法客体。

(2)小产权房。小产权房实质上为乡产权房,是由乡镇政府而不是国家颁发产权证的房产。《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小产权房不得登记发证。这也就意味着小产权房不可以成为商品房,自然不能纳入房产税法客体。

(3)普通农村住宅。农村住宅不应纳入房产税法客体。理由有:一,之前1986年的《暂行条例》仅仅将房产税的征收对象界定为城镇的经营性房屋,没有对农村住宅纳税的先例。二,对农村住宅纳税会加重农民负担,征收的难度很大。三,不对农村住宅征收房产税是国际共识。

房产税立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当前的试点主要为将来的全国性立法做准备。本文通过对房产税法客体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房产税法立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笔者期待我国的房产税立法能够取得重大突破,本文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3)

2、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篇(4)

[作者简介]余向洋(1969―),男,汉族,安徽岳西人,讲师,研究兴趣:旅游规划与管理;朱国兴(1964―),男,安徽黄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

[摘 要]从众多的游客体验研究文献中,以研究方法为主线.框架性地提取出4种研究路径,对于各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也进行了相应的探讨,旨在介绍国外学者对于游客体验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以便拓宽国内游客体验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游客体验;研究方法;述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0―0091―06

1 引言

游客体验已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课题。从理论上来说,游客出游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旅游目的地及其管理者通过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从而达成自身的目的。然而从目前对于游客体验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对游客体验的本体未形成共识,但众多学者已从其自身的理解对游客体验的不同侧面做出界定,形成了不同的理解视角,相应地给出了游客体验的测度方法和管理工具。本文通过对不同的游客体验研究视角进行述评,深化对游客体验的理解,并对景区和旅游地的管理提供借鉴。

2 基于满意度的游客体验

2.1 理论基础

从管理学和营销学的视角,游客体验就是游客的满意度。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游客体验是通过游历旅游地形成的,因而游客构成旅游地管理的首要信息来源,游客对旅游地的评价,构成重要的反馈信息,管理者根据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管理改进和营销策略。

2.2 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2.2.1 单一性测量方法

采用期望一价量理论(expectancy-valence),认为游客都是理性的决策者,通过对期望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如果结果达到或超过期望,则产生高满意度,反之,则不满意。这种方法是基于对满意度进行单向度理解的基础上,仅提供了满意度的测量方法,而没有说明是什么导致了游客的满意,因而具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单一性测量方法将一次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众多要素及其评价转换成了一种观点的表达;其次,这种一般性的评价,容易受到游客情绪、个人关注的影响;其三,这种方法没有过滤出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总之,这种方法对于游客体验没有进行精确的描述,不能使管理者在激发和提升游客体验的质量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应用性受到极大限制。

2.2.2 重要性一绩效方法及其改进

在认识到满意度的多维度和多侧面属性的基础上,I-P(importance-performance)方法在营销研究领域得到迅速发展,通过顾客对服务产品多重属性的评价并向管理者传递评价信息。在具体运用上,首先,调查顾客对产品属性的重要性认识,然后,了解顾客对产品属性的绩效感知,求出.二者的总体平均值,将其图示于二维平面坐标轴上(图1)。通过这种图示方法,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其管理状况,从而轻松地确定其不同的管理区域。

图1 重要性一表现性模式图

对于游客体验的满意度评价,则将旅游产品的属性转换为多级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将游客旅游产品属性感知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进行对比,置入I-P模型图中,方便管理者发现问题并通过相应的管理手段解决问题。针对I-P模型仅向管理者提出了管理方向,未能提出管理改进的量度,霍伦郝斯特(Hollenhorst)提出了改进模型――表现估计指数IPE(indicator performance estimate)。IPEi=(pi-ai)/spi,对于每一指标i,IPE为表现估计指数,代表标准表现水平;p为平均偏好;a为实际条件;sp为偏好标准差。求出每一个指数的IPE值,放入I-P二维坐标轴中,IPE模型不仅帮助管理者了解每一个指数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每一个指数的偏离程度,使其采取对应的管理行动。目前该指数已在可接受的变化极限(LAC)的管理工具中作为重要的监控指标。

2.3 评价

近年来,游客体验的满意度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且游客体验满意度一直是室外游憩质量的主要测度方法。一方面,游客满意度对于管理绩效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游客对各种旅游环境属性的感知,测度了游客的体验质量。但是作为一种游客体验的量度方法,在很多方面受到众多学者的质疑:(1)游客体验满意度方法是基于游客群体或者统计学上“平均游客”的体验评价,为管理者提供了统计学信息,而忽略了游客的多样性和体验的多样性,以至于对于单个游客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水平不能进行量度。(2)游客体验满意度方法的测量过程,是将旅游环境或者旅游产品分解为相互分离的多种属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游客体验的是旅游的整体环境,而不是不相关联的环境属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游客对于环境属性的满意度并不就是游客体验的满意度。(3)游客满意度方法认为,游客是环境刺激的被动接收者,而不是通过建构的意义来主动地解释环境,因而忽略了旅游产品的象征和情感价值,这些价值是游客基于吸引物而构建的主观意义。(4)对于量度的真实性方面,根据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之后,再让游客表达不满意可能是非常困难的。

3 基于收益的游客体验

3.1 理论基础

基于收益的游客体验,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以动机理论为基础,将旅游活动作为取得一定生理和心理目标的工具追求,作为旅游活动最终目的的游客体验就是通过游憩活动而获得的心理结果的集合,其理论框架见图2。这种体验理论解释了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原因,有助于理解游客想从游憩活动中获取什么,并能洞悉游客是怎样从游憩活动中获益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游憩体验偏好量表(REPs)

游憩体验偏好量表最初由德瑞沃(Driver)等提出,后经德瑞沃和其他学者的深化研究,用于了解游客经由游憩活动所获得的游憩体验,将其划分为19类:(1)成就感/刺激感;(2)自治/领导;(3)冒险;(4)装备;(5)增进家庭关系;(6)分享共同价值;(7)认识新朋友;(8)学习;(9)享受自然;(10)自我反省;(11)创造性;(12)怀旧;(13)身体健康;(14)放松;(15)逃避个人或社会压力;(16)逃避生理压力;(17)社会安全;(18)教导/领导他人;(19)减少风险。游憩体验量表的应用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特定游憩活动参与者的体验偏好进行描述和比较; (2)依据体验类型对游客进行细分;(3)建立游憩体验与游憩环境和游憩活动之间的关系;(4)探讨体验偏好和游客的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5)以研究方法论来处理体验偏好量表的发展与检验等。其中在(3)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建立游憩体验与游憩环境(自然、社会和管理环境)和游憩活动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重要的规划和管理工具――游憩机会谱(ROS)。

3.2.2 最佳体验

最佳游客体验被游客描述为一种特殊的、不同平常的、有意义的心理状态类型,包括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畅(flow)和沉浸体验(absorbingexperience)。高峰体验指暂时地超脱于真实世界并从中获得最高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对某一刺激的深度关注和感知;无我的境界;或暂时的迷醉状态。畅是指人们高度投入于某一活动以至于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这更重要了;畅是如此的惬意以至人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取畅的感觉。沉浸体验指个人融入到某一神奇的刺激中以至自我和时间感的消失,这种体验的获得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训练。尽管不同学者对最佳体验进行了不同的描述,但都包含了一些共同特征:不同于日常生活;高度关注于某一刺激;对于时间消逝的遗忘;无我的境界。

在基于收益的游客体验研究中,不仅重视最优体验的获得,而且注重研究游客从最优体验中所获得的收益(了解自己,理解生活和价值,改进控制自己生活的感觉,增加自立能力,精神上的成长,尊重生物,提升环境伦理,自谦,亲近自然和生命,康体,改进游憩技能,获得更多的动植物知识,获得历史文化知识,结识新朋友,增进家庭关系,增进和同伴的联系,缓解紧张等),并进行二者的关联研究。其具体研究方法与REPs方法相似,首先界定最优体验和收益,通过问卷调查并对其量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游客的最优体验和收益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3.2.3 评价

基于收益的游客体验理论,遵循旅游动机一旅游体验一心理结果一游客收益的线性思路,对于游客体验编制了量表,为游客体验研究提供了概念框架,易于对游客体验进行描述、识别、分类和评价,并指出了游客体验的多样性;建立在游客体验与环境和活动之间关系基础上的ROS管理工具已被美国农业部林业局和内政部土地管理局广泛使用。但这种研究方法还保留了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1)游客体验量表的有效性,建立可靠的体验量表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2)游憩环境(自然、社会和管理环境)、游憩活动和游客所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关联,需要更多的验证;(3)游客体验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作为不同心理结果的集合。

4 基于体验本质的游客体验

4.1 理论基础

基于体验本质的游客体验不是让游客评价旅游环境的构成要素,或是将体验转换成单一的评价,而是让游客在少受到偏见和预设的联系影响的前提下,准确、及时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探讨游客体验的动态性、阶段性、突现性和多维度等本质属性,强调游客游历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本身的研究,包括获得体验的认知和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又是如何塑造游客对体验的感知。

4.2 研究方法

4.2.1 体验的阶段模型

克劳森(Clawson)和凯茨(Knetsch)依据时间序列提出游憩体验包括5个阶段,分别为预期阶段、去程、现场活动、回程及回忆阶段,并由此再开始影响以后的游憩体验历程,体验会随着不同的阶段而发生有顺序的改变,并且游客体验主要集中于现场活动阶段,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楚博(Chubb &Chubb)将其扩展为11个阶段(见表1)。尽管该模型已被学界承认和广泛接受,但由于其着眼于经济需求和收益分析,在旅游研究中未能得到有效的验证和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旅游体验的动态性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研究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让游客报告自己的体验,众多案例表明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的认知和心理状态呈现出起落的动态变化。

4.2.2 游客体验的突现模型

作为游客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显现的精神状态,它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它也呈现出动态性特征,但与阶段性模型不同,游客体验突现模型将游客体验作为一种意识流,通过捕捉游客的精神状态,探讨不同旅游情境中影响游客体验质量的变量。该模型大多采用体验取样方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让研究对象携带录音机或纸笔或其他通讯工具,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记录或描述自己的精神状态,通过样本分析,确定游客体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把握游客体验的本质。

4.2.3 游客体验的动力机制模型

以上两个模型反映了游客体验的动态性、突现性等特征,但都没有对游客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借此对游客体验的本质进行解释。在众多游客体验的解释性模型中,代表性的有:(1)技能挑战性模型。斯凯茨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认为当技能与挑战性二者呈和谐状态时,游客会产生畅的体验。维特索(Vitterso)借鉴认知图式理论(cognitive schemas)和同化抵制理论(assimilationresistance)(见图3),建立了畅一单形理论(flow.simplex)(见图4),认为当实际情境与认知图式的差异性增加时,同化抵制随之增加,随着同化抵制的增加,游客体验经历由厌烦一轻松一舒服一有趣一挑战一沮丧的过程,从而提供了对不同游客体验的理解模式。(2)个人建构理论。借鉴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认为个人都是科学家,体验就是个人的建构和重构过程,不是连续的事件组成体验,而是对这些事件不断建构和重构的过程丰富了生活体验,并采用了体验周期方法,体验周期由期望、投入、遭遇、证实和否定、建构修改5个环节构成,揭示游客心理建构的变化。(3)情感控制理论(affect control theory)。该理论认为在某一情境中的人们进行互动,首先必须对特定时空中发生的事情给出合理的解释,即对情境进行定义,对情境进行定义的各种要素激发出特定的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情感意义使互动得以进行,从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些情感意义通过评价(evaluation)、能力(potency)和活动性(activity)进行表示。情感控制理论对于游客情感的起伏变化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当游客进入旅游情境时,通过自我身份的定位来界定情境,并赋予自我情感意义,这些意义构成基础情感(fundamental sentiments),旅游情境中的事件会产生瞬时情感(transient sentiments),其表现情感取决于瞬时情感和基础情感之间的偏差,如果偏差较小,维持基础情感,如果偏差大,则表现 出瞬时情感(见图5)。

4.2.4 评价

基于体验本质的游客体验从体验本身着眼,图示了游客体验的不同发展阶段,描述了体验的不同维度和游客体验的动态性,包含了体验的认知和情感属性,而不是将体验作为各种环境属性的反应,扩展了我们对游客体验的认识。但是基于体验本质的游客体验都是选择不同的旅游情境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昭示了游客体验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方法,而很难形成游客体验的一般性规律,使游客体验很大程度上成为旅游地管理者难以控制的东西,其应用价值亦受到很大局限。

5 基于意义的游客体验

5.1 理论基础及研究视角

基于意义的游客体验多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游客体验对于社会个体和整个社会所具有的意义。阿罗德(Arould)和普莱斯(Price)根据体验在游客宽泛的生活背景下所起的作用来理解游客体验,游客从体验中获得的是使其生活更加充实的故事;麦克坎耐尔(MacCannell)认为游客体验是人们对现代生活困境的积极反应,为了克服这些困境而寻求“原真性”的体验;科恩(cohen)认为体验的意义来源于个人的世界观,取决于个人是否依附于各种“中心”,这些中心指个人的精神中心,也就是个人的象征性终极意义,游客体验就是游客同这些中心之间的联系。因此,科恩相信,这种体验反映着各种动机的某些稳定的模式,既有别于旅游者的各种行为方式,又是对这些行为方式的特征化。这些模式与“私下”构建的旅游世界相联系,代表着满足个人各种需要――从追求愉悦到寻求意义――的不同方式;此后,汉密顿―史密斯(Hamilton-Smith)、纳什(Nash)、派吉(Page)、皮尔斯(Pearce)、瑞恩(Ryan)、史密斯(Smith)、厄瑞(Urry)、亚安纳克斯(Yiannakis)和吉普森(Gibson)等在他们的研究中都提到了科恩的旅游体验范式。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得出有关旅游体验的一些共性的东西,那就是,对个体而言,旅游体验是一种多功能的休闲活动,既包含着娱乐成分,也有求知的成分。哈哥德(Haggard)和威廉姆斯(Williams)从另一个侧面理解游客体验,认为旅游提供了身份确认(self-affirmation)的理想情境,在无约束的旅游情境中,游客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理解自己的体验,维持自我协调和对自我的正面感觉,从而帮助游客改善自我的概念。地方感也已成为游客体验研究的一个视角。所谓地方感就是赋予某一地方特定的意义,以至于地方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自我也成了地方的一部分,游客一旦对某一特殊的地方产生依恋或依赖的感觉,他就会依恋某一类型的地方;李一平(Yiping Li)也从人与地方的时空间联系角度的探讨了地理意识与游客体验的关系,认为游客体验就是与“他者”建立联系,从理解和收集“他者”的差异性中进行学习的过程。

5.2 评价

基于意义的游客体验产生于游客与环境互动,但它既不是由环境规定的,也不是根据游客的旅游动机可以预言的,体验的意义和重要性是在体验前后及整个过程中构建的,与游客的背景、生活历史和个人建构的世界具有相关性。因此,游客赋予体验的意义成为体验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体验质量被理解为游客进行自我表达的程度,如果从主观和象征的意义角度出发,其他的评价方法都是表面的和简化的。基于意义的游客体验能够洞悉游客对于不同旅游地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其他游客体验方法相互补充,扩展了我们理解游客体验的视野。但这种方法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其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有限,不能对旅游地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预测性知识。

6 总结

篇(5)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98-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梯从一种罕见的工具变得越来越普遍,从一种固定速度的电梯发展到出现越来越多的可变速电梯,电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常规电梯和可变速电梯的检验和认识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什么样的电梯是可变速电梯,什么样的电梯是不可变速电梯,其中的检验方法是比较缺乏的。而针对可变电梯的检验是选择电梯安全部件和设置功能类型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从可变速电梯的定义出发,根据其运行原理,探究其检验方法,为科学合理的可变速电梯检验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可变速电梯的定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型电梯的不断问世,并随着新型电梯的技术附加值更高,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其中可变速电梯的是新型电梯中的重要组成。但在具体的安装电梯中,针对新型电梯的检验却存在众多的问题。可变速电梯是指通过电力驱动的曳引式电梯,其会随着载荷的变化而速度发生变化。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电梯的速度需要在额定速度和一定的载荷速度间进行变换。其速度能在一定数值间进行变化是其和传统电梯的主要不同。因为可变速电梯的特征,其在安装时需要针对可变速电梯选择相应的安全保护装置。因此,了解可变速电梯的定义,客观的针对可变速电梯的种种特征进行分析,整理系统的、科学的检验手段和检验方法,对于可变速电梯的保护设置的选择和功能的检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可变速电梯的原理及其特性

无论是传统的电梯还是新型电梯,其工作原理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一般是通过曳引方轿厢和钢丝绳之间的连接,借助曳引轮对钢丝绳的带动,使方轿厢升起或降落。因此,需要对轿厢和对重侧的质量进行评估和预计,从而提供足够的电力。因此,一般而言,驱动机器的容量是根据事先的数据进行设定的,并且其运行速度也是额定的。事实上,在实际运作中,当限定装载质量时,一定的输出功率在负担一定的轿厢和对重质量时是有富裕的,甚至有些电梯对于满负荷状态下的质量是有限定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电梯是能高速运行的。而可变速电梯的原理则是充分利用这个功率的富余。通过了解可变速电梯的运作原理,我们可以针对其与一般电梯进行比较,有如下特征:一是如果想获得比额定速度更快的速度,在充分考虑负荷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曳引机的多余功率;二是当负荷一定的时候,速度的增加需要考虑到电机的功率和曳引机的能力,必须在这两者的最大限度范围之内;三是当通过科学方法规定了一定的载量时,也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电梯能在称量器坏了时期仍然能继续运行;四是关于可变速电梯的安全装置的设置,一般而言,限速器、安全钳和缓冲器等安全装置一般需要满足电梯的最大负载速度,并且制动器和电梯井道的空间设置都需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满足电梯的最大运行速度。

三、可变速电梯的检验方法

(一)变速性能的检验

可变速电梯的重要特性即是变速,因此对于可变速电梯的第一个检验方法则是关于电梯的变速功能的检验。一般而言,需要证明电梯除了一个额定速度以外,还能以一个或多个中间负载速度运行。具体检验而言:一是可以通过对相关使用材料进行阅读,确定其具体的可变速区间。二是在一定的电源频率和一定的电压的情况下,根据具体的中间负载速度区间和速度的对应关系,选择一定的中间负载速度作为测试点。并通过轿厢负载相对应的重量进行速度测试。三是在运行后检查电梯的相关数据,如轿厢的运行速度不能超过相应负载速度区间的105%,但也不能低于该负载速度区间的92%,并且在正常的运行情况下,各个区域都必须显示正常的信号,其他功能正常运作,轿厢平稳而无异常。此外,还需要针对速度监控装置的相关性能进行检验,检验其是否具有及时制动的性能。

(二)驱动装置的相关检验和电源功率的富裕检验

可变速电梯的变速实现,最关键的在于富裕功率的利用,因此对于可变速电梯的检验第二个方法则是关于驱动装置和电源功率的检验。首先对于驱动装置和电源的功率而言,当可变速电梯出现异常,实际的负载量超过了额定的负载,电梯以最大的中间速度进行运转,这时,驱动装置和电源设备的能力必须能承担得住。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无限负载,而是说当出现一定的异常,实际负载稍微超过额定负载,驱动和电源都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此外,则是关于驱动装置的监控检验,对一般的可变速电梯而言,驱动装置都有一个监控装置,以预防电梯以满负荷的状态连续运行,最后造成电梯的损坏。一般而言,是通过对驱动装置温度的检测和线路电流的检测来实现对可变速电梯的监控。当出现意外或人为情况使得电梯满负荷或是超负荷运行,驱动或线路电流出现异常时,暂时中止电梯的可变速功能,使电梯在额定的速度下继续运行。而何时重新开启变速功能则是需要根据负载情况和选择的监控方式,对驱动装置的监控方式则是能在负载恢复正常的情况下自动恢复变速功能,而如果是电流监控,则是无法实现自动监控。

(三)称重系统的检验

电梯的负载量是有规定的,其涉及到驱动和电源的功率问题,也涉及到电梯的运行速度问题,更涉及到人身财物安全。因此,对于称重系统的检验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要求称重系统的静态精准度是110%,在此基础上加上系统偏差以及意外情况下的超负荷。具体检验方法:首先将轿厢停靠,空载情况下矫正称重系统的基数0;然后通过增加一个标准成人体重的砝码,使得电梯处于负载状态,逐步增加至满负载,然后对其数值进行检验,甚至是运行后再检验;数值准确后,再将砝码进行减少,不断矫正称重系统,直至其空载。这样的检测方法要求的是其误差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四)安全装置、电梯井道空间和制动器的检验

安全是可变速电梯的关键问题。对于可变速电梯还需要针对其最大中间速度运行时选用的安全钳和缓冲器进行检验,检验其是否符合标准,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在关于电梯井道安全空间的设置则是需要检验其是否满足最大中间负载速度时所需的空间。而制动器的检验则是检验其是否满足安全制动的要求,并且其能在每一个中间负载速度运行的情况下,正常发挥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可变速电梯的检验需要按照相关的数据和型号来进行。我们可以根据可变速电梯的种种特性进行逐一的检验,通过对各部件的安全测验,最终确定其相关的数据和属性,从而为其正常和安全使用提供基本的依据。同时可变速电梯的检验方法也是可变速电梯更换和维护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27-03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每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是开展创业和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1]根据秦大河院士的提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筑牢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将202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纳入“十三五”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公民科学素质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而科学素质对于人们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及社会事务的作用不可低估。作为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将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科学素质培养、求真精神塑造的重要基地。[2]

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其科研训练的过程可以说正是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2001)在其著作《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的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3]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科研训练奠定基础,因此旨在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尤其是在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训练过程的早期开设此课程成为必要。[4]本文将以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构建如何满足学生的科学与求真精神的培养。

一、国内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的现状

与国内国际贸易学专业普遍开设此课程相比,通过整理“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提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招生专业的数据可知,2012年全国共有748个[748个专业招生而非748所院校,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实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与丹麦合作)”分别招生,记为两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贸易经济”两个专业下分别招收本科生,也记为两个。因此与冷柏军教授提出的“我国高校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超过580所”不矛盾。]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大多数院校的专业名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部分院校称作“贸易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贸易”等,此类也计入统计。)招收本科生,其中普通本科高校设置的该学科的招生专业518个,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24.23%。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冷柏军教授统计,截止到2010年,开设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的高校达到120所,培养国际贸易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达26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类课程仍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国际贸易学排名靠前的学校如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开设此门课程。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其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2004年针对博士研究生开设国际贸易实证研究,该课程开设较早,当时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主要讲授某一国际贸易理论和与研究领域对应的实证文献及相应的实证技巧;国际贸易学专题课程分专题讲授国际贸易经典理论及最新发展前沿,可使学生掌握国贸领域文献体系以及切入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应用多变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理经济学等课程作为数量基础课模块开设,为学生掌握实证工具和方法奠定基础;另外,还开设经贸论文写作,为学生介绍科研伦理、写作规范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

二、“三位一体”的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实证研究的过程可以类比为蜜蜂的采蜜和酿蜜,阅读文献、收集数据等准备资料的过程好比“采蜜”,研究的目的是写出好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这个结果好比已经酿出了上好的蜂蜜。采蜜不是蜜蜂的目的,蜜蜂的目的是蜜,而蜜蜂要酿出好的蜜就必须采到好的蜜。因此要“酿”出好的研究报告,前期“采蜜”的基本功就是必不可少的。采蜜-酿蜜-上好的蜂蜜产品是“三位一体”的过程。

篇(7)

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问题教学法是最常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的特征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对于数学的热情,从而主动地探究问题。问题的导向作用是巨大而具有影响力的,课前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能完全调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学习状态,激励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为了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对“问题教学法在新课导入中的方法做如下探究.

一、常规课堂教学引入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完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水平,而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将会影响同学们整节课的学习,提出的问题新颖、切合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第二课角边角时,课前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碎成两块,如下图所示:

要裁剪出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两块都带去?如果带一块的话,应该带哪一块?为什么?这样的创设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用不着引导,同学们会自发地小组间进行讨论,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入正课学习,不但可以启迪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深入思考,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性灵感的获得离不开创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全方位地广泛思考,不过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时,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设计的问题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引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归纳出ASA定理后,引导同学们回忆课前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自然地得出应带②的理由。

二、有效课堂引入的问题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不是演讲,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习演讲者是如何一开始就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的,这和演讲有很大的共性。一个成功的演讲者会在演讲前说些与自己的演讲内容息息相关的奇闻趣事,吸引听众把注意力放到演讲者身上。这种做法完全适合数学课堂教学,不管一节课教学什么内容,教者都事先必须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始要调动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课前导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启迪智力处于活跃状态。

在教学有理数乘方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海拔是8844米。如果我们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30次,它的高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同学们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不可能超过。到底能不能超过,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折纸开始,引导同学们探究:

这是我们会发现107374.1824米远远超过8844米,从而使同学们对乘方有了新的认识。一张薄薄的纸对折30次竟然超过十多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真是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数学真是奇妙无穷,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同学们能不好好学习吗?

三、有效课堂导入中的问题要有明显的目的性

有效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对一节课有效性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上,学生能不能用课堂上掌握的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基本问题是标准。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多了,学过的旧知识多且容易遗忘,若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创设由旧知识过渡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运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内容,学生就不会对新知产生恐惧,反而会产生亲切感。不知不觉中引导同学们一步一步地吸收和理解,能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实现螺旋式上升,从而促使学生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启发数学思维,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再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推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推论:角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接着继续推进,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过来,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这样的教学思路,目的清楚,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轻松快速地掌握了新知识。数学中这样相似的知识点还很多,只要问题提到位,目的性强,开端肯定是好的。

四、高效课堂的教学导入要注重知识间的连贯性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主体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发展,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逐渐被现代化教学所替代。当今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也越来越丰富。在大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实践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代化教育思想中,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能力教育,是思维教育,是道德素养教育。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从实践教育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应用到生活中。

二、从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加强实践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加强合作教学

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的最好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更好的实践锻炼。合作化教学管理模式是素质教育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很多大学生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喜欢探讨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合作教学法的应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使其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小组内得到锻炼。分组完成后,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分析,尤其是在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的时候,要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二)加强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举一反三,很明显是自主思考不颍经常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很少进行主动思考,只会呆板地学习。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加强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总是依赖教师。

比如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问题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的应用,以学生的实习为载体,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入到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护理工作,可以由1名教师带3~4名学生,结合医生的治疗工作,配合进行护理管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习经历,对护理过程中的要点进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将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丰富教材,实现自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给学生太多限制,很多时候反而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大学生的想法往往比较丰富,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从而实现自主教学。教师应该对传统的大纲教材进行拓展,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辅助材料。比如医学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常见的医学病例,让学生根据这些病例的情况对各种临床医学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刚开始不能太难,要循序渐进地增加教材的难度,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断巩固。

(四)加强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定位出现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各种知识,缺乏存在感、参与感,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单向的,缺乏互动。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传统的教与学变为学与教,将知识灌输变为学习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多参与,多沟通,多互动。

参与式教与学的重要特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胆小,不喜与人交流和沟通,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我。教师要着重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引导,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发言,对医学问题进行分析,不断锻炼,从而克服心中的恐惧,提高学习能力。

三、从课堂教学工具入手,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

传统课堂教育是单纯的知识讲解,很多学生对枯燥的知识并不感兴趣。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应该要加强各种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使得医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在教育教学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尤其是对于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的传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信息化教学、智能化教学。比如在医学护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对医学护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实验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应用,可以将课堂搬到互联网上,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学生实行多样化、灵活的教育。比如可以尝试每周开设一两节网络课程,让学生上机学习,完成相应的课时,并且要将这部分学习纳入最终的成绩考核中,让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引起重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另外,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平台还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传递的渠道。教师可以借助邮件、自媒体平台等将各种学习资源传递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布置作业,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从课堂教学主体入手,提高教的综合能力水平

当前很多教师虽然在尝试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综合能力高的教师要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还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去完成各种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学会从一般性的备课转移到教学思路的设计上来,实施策略性教学。

课堂教学依旧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尝试角色互换,让学生扮演教师,自己则扮演学生,学生自主备课,讲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体会。这样,教师就能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效率。

当今社会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学会进行理论教育,还要学会进行实践教育,尤其是对于一些实践性较高的课程,必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些提升平台。如高校可以和医院合作,让教师借助医院平台进行科研。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和任务,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除了注重提高教学水平,还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大学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大学教育是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颖.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172-173.

篇(9)

高校篮球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传统教学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和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的贯彻需求。在传统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规定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三基”的实现,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虽然传统“三基”教学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且与“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三基”教学仍具有坚实的科学性,学生只有在具备“三基”的基本要求,才能深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并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见,无论是传统的篮球教学,或是现行的素质教育,都需要充分实现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即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这一项目的相应技术和技能,通过对这一项目的技术、技能训练,实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体现出篮球教学的效果,即教学有效性。而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是对教学层次的又一个提升,终身体育思想是一项长远的教学目标,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目标的升华与拓展。因此,篮球教学有效性体现在传统体育教学和素质体育教学方面,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提高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高校篮球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具有实践性的促进作用。

2.篮球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篮球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需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2.1素质教育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能力等;

2.2科学性原则。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篮球运动技能的认知与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展开教学;

2.3循序渐进原则。篮球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长期训练过程,教师要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原则展开教学;

2.4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在篮球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进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篮球训练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分析

3.1篮球体能训练的教学方式

在篮球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水平已成为制胜性的关键因素,运动员需要在体能训练中提高自身的力量、速度、灵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因此,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对学生体能训练的有效教学方式,否则无法适应篮球运动的高强度和速度要求。篮球运动是一项带动全身心运动的项目,因此在篮球力量素质教学中,主要以锻炼学生的肌肉水平为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安排跑、跳、器械类运动等来增强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在速度教学过程中,是使学生实现在复杂的动作中做出正确并快速的反应为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类型的篮球比赛,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逐渐熟练掌握每一个动作的速度、节奏,以及与同伴间的配合默契能力,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提升篮球技术动作的熟练度。篮球比赛的时间限制需要运动员具备高水平的耐力素质,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学生长跑质量的要求来提升学生的耐力,无论在体能训练中采用什么方式,都不要你操之过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切忌施加超负荷、超强度的体能训练,反而对身体造成损害。实际上不管采用体能方式进行训练,要都结合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避免出现训练强度超过大学生的身体负荷量,起到反作用。

3.2篮球技巧、战术的教学方式

在篮球训练中,运动员常出现动作衔接不连贯,不能灵活地应变篮球技术,或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分析和运用战术,篮球教师需要采用措施改善以上常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强化对篮球技术的训练,例如训练传球、急速停止、准确投篮的技巧不出现交换位置或是补位的现象,使学生逐渐找准自己的技术应用时机,体验技战术发挥的作用。在训练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篮球意识教学,传授和引导学生自我把控球的力度、方向,预测和感受球的传达位置,从弧度、落脚点、防空范围的控制来提高篮球技能。在具备一定篮球意识的基础上强化专项训练,比如打篮板球、如何切入、如何有效地防守等技术。针对战术配合问题,运动员之间的战术配合是得到投篮机会的最佳途径,团队成员之间若不能协调配合,则会丢失很多投篮机会,因此教师在篮球战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之间的特长优势来分配团队角色。再根据不同战术相应地分析不同的制胜线路,激发运动员在不同形势下灵活地作出反应。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可通过战术配合和技术训练的强化方式得以实现,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战技能,可以有效地贯彻篮球教学理念,充分体现篮球教学的实际意义,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篇(10)

第一,对教学目标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剔除虚空的教学目标,着眼于评价授课者所定的教学目标:一是否具体,即学生能否清楚自己在体育课上应该学习什么内容,这可以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判定;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即设计的体育活动是不是学生努力一下就能达成的,这可以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判定;三根据课堂结束时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判定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第二,对教学设计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审视授课者如何规划一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体育活动的选择与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及教材对活动设置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对于场地和运动器材的选择与使用是否合理,对于向学生提出的运动是否具有合理的技术难度等。其中还必须进行前瞻性的估测与评价,即根据授课者的教学设计,预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没有可能真正接受运动技术教学以及相应的身体练习。

第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这一环节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方法评价的核心,因为本研究更多的是面向教师而言的,是以促进更为科学的教学行为发生为目标的。这一环节评价的内容较多,例如教师的口令是否洪亮清晰,示范行为是否准确优美,语言指导是否到位易懂,保护是否合理有效等等。评价方法关键在于判断授课者能否通过自身的教学实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合理地渗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能否结合学生个体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及时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等等。值得强调的是,这一环节的评价还体现在对教师即时智慧的判断上,即对授课者能否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突况)作出恰当的教学选择,如果能,我们就可以给予本节体育课以较高的评价。从体育课的整体架构与效果上讲,评价的重点在于能否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这是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评价主题。

第四,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一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不仅仅在于教师单向传授的水平,更应该通过学生的收获来评价,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质量”好与差的唯一依据。这一环节评价的方法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精神状态与运动水平,评价他们能否熟练地应用新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

笔者的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在常态的体育课堂上坚持从以上四个维度对体育课堂进行评价、反思,则我们的体育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更高的水平。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方法摘要

作为理论准备与铺垫,文献资料法是离不开的,根据笔者的研究经验,这一研究方法绝非所谓的虚的方法,而是具有实实在在指导作用的方法,不经历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审读,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握自己所研究的方向,也很难知道类似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而作为一种实证研究,实验法与调查法也是两个重要的方法,通过对实验课、研究课的思考,我们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产生切实的感知经验。而调查法更多地面向学生,通过调查可以知道学生的需要,可以知道学生经过一节体育课后有哪些真实的收获。只有基于实验与调查,才有可能得到真实可信的数据与结论。

三、研究总结与反思

上一篇: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下一篇: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