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4 16:34: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乡村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00-04

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始于1998年全国的乡村旅游热。国家旅游局将2006、2007年的旅游主题分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下,福建省乡村旅游以其自成落地于农村并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增收紧密关联的优势,正逐步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空间环境为依托,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突破乡村特定空间区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的必然要求。

1 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

旅游信息化是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智慧技能操作的不断实践。智慧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

1.1 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行社的财务管理和数据统计,开启了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截至2015年,中国旅游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表1)。

1.2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已有的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综合的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旅游信息技术利用形式。同时,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发展是一个分阶段、分地区和可跳跃的过程。①分阶段。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进入全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信息化新阶段的开启,是基于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利用:②分地区。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各区域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区域所处的旅游信息化发展阶段亦有所不同:③可跳跃。发达城市旅游信息化是在充分的智力、财力原始积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上进行的渐进式发展,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可由发达地区进行引领带动。在政府财政支持和引进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跳跃式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只作为试点项目,在部分城市和旅游景区中试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先后《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以下简称《评定》)和《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转型和升级。综观《评定》考量的条件:总体环境、基础设施、餐饮服务、特色活动、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着重于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硬件条件进行审核,忽视了对其软件条件、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要求。

2.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对福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福地乡村游。每一种色彩代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特色和主题,以较为贴切的主题定位匹配乡村旅游发展色彩,特色鲜明,乡村旅游内容较为丰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和体系,截至2014年3月,福建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7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7个。水乡渔村100家。

福建省政府批准的《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发展的四大新型产品之一。福建省旅游局在充分把握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基础上,于2013年9月确定首批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合闽台之力,共同打造福建省乡村旅游精品。2014年启动《福建省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提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学习台湾创意,因地制宜嫁接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特色。2014年4月,闽合举办“两岸乡村休闲旅游嘉年华”活动。以该活动为载体,力图构建闽台乡村旅游在规划策划、产品衍生开发、新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六大方面的深度合作平台。在闽台合作之外,福建省政府和省旅游局从资金、人才、政策方面也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支持。福建省旅游局、财政厅、农业部等部门连续多年对全省100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展扶持,总金额达4 000多万元:福建省旅游局于2013年启动了“种子师资”的培训计划,组织全省高校教师前往台湾亚洲大学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培训:福建省旅游局确定的“百姓富、生态美”发展目标。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象。

2.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旅游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政务。旅游信息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旅游网站、信息化管理、旅游呼叫系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就旅游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概况,

2.2.1 旅游网站 以福建省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地市名+示范点名称”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进行检索,结果以所检索网页的前三页为准。在现有的17个示范点中,有4家自建独立网站,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宣传、预定和咨询服务等。17个示范点皆可在“福建旅游咨询”网站上的“景区景点”子项中进行查找,获取相关介绍与评价的信息。已有自建旅游网站资源的示范点,旅游相关预订除可在自建网页上进行操作,17家示范点的景点门票和酒店皆可通过携程、乐途、同程、途牛等网站进行预订操作。

2.2.2 信息化管理 旅游信息化管理也常称为数字化管理。常见的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GPS车辆调度系统、卫星遥感系统、LED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控网络系统、背景音乐智能广播系统等。自2011年12月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工作启动以来,福建省有福州、厦门、武夷山、龙岩4个城市先后入选为试点城市。在2014年福建省全省旅游工作会上,启动编制《全省智慧旅游规划》,福州、厦门、龙岩和武夷山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三坊七巷等首批35家景区在全国首创“身份证验证入园”模式。

2.2.3 旅游呼叫系统

旅游呼叫系统为游客和景区搭建沟通的桥梁。2010年11月,福建省旅游局开展关于海峡智能旅游创建单位的推选工作,明确海峡呼叫中心的建立,需包括以公益服务为主导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客服热线。2011年1月1日,海峡旅游呼叫中心试运行。海峡旅游呼叫中心主要向游客提供问询、投诉、提示及其他咨询服务。

2.2.4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是基于全面物联、云计算、实时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和发展的,因而智慧旅游推广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智能旅游”的概念,并首倡智能旅游的“三个一”工程建设,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201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从信息网络工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应用工程、消费服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五大方面着手进行信息工程的提升。

2.3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差距和乡村旅游开发者对旅游信息化的不重视,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3.1 忽视网站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和营销意识

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多为地方农民企业家,对旅游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由其自身素质及乡村旅游盈利状况决定。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受发展成本所限,以传统的广告营销为主要旅游营销手段,无力把握和吸引网络群体。地方自建的乡村旅游宣传网站较少,乡村旅游网络宣传,多依赖于大型旅游网站,主要侧重于旅游资源介绍,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缺失。已建成的旅游网站,有效管理、宣传和营销少,网站荒废成为“信息孤岛”。

2.3.2 轻视信息管理,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更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在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和控制上的作用会愈加突出。乡村旅游标榜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旅游产品的特性使得经营者常陷入误区:开发与管理的“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数据库并未建立和形成,无法对旅游区内的游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景区间信息化管理建设重叠。且彼此独立作战。并未形成共享机制:旅游景区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信息化服务培训,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3.3 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信息化发展 网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成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的经济社会第五大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据调查,2012年全国地市级以上旅游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只有21.8%的单位建立数据中心及机房,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33.3%。智慧旅游强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依托移动通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当前智能手机、PC等终端逐步普及,有限的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有限覆盖率却阻碍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3 智慧旅游助推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既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也是一种新兴旅游,它融于各专项旅游中。以智慧化、简易性的操作和实践为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环境的确定和营造,保证了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同时,也引领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1 完善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是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体现。政府、景区和相关企业根据自身主营业务特色和服务对象,利用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完善。如公共服务网站、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游客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其中,公共服务网站与电子商务系统不仅是景区和相关企业的对外服务平台,也是重要的营销平台。公共服务网站以景区信息展示、咨询为主要内容,依托PC、移动智能终端为展示平台,引进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向游客进行旅游资源、游程线路、景区交通等展示。电子商务往往作为公共服务网站的子项而存在和被运营。游客在旅游景区公共服务网站,进行景区门票、酒店和旅行社的预订与交易。以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站为窗口,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服务的有效链接,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务能力提升。

3.2 完善管理能力建设

篇(2)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乡、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落实三农服务,使农民成为该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获利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包含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和招商引资等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必须以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力普及为前提。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的作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极大的必要性。农村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是横亘在当前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当前农村信息化工作上,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就当前状况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之多;而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农村信息化工作上包含着电子商务,如何在农村推广电子商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以威海市农村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1 项目意义

本次科研实践立足于威海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重点研究目前实用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形式及其关键技术的开展利用情况,并加以宣传推广。

2 项目内容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调研威海市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深入了解其目前总体发展态势,并进行相关研究。

3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出纸质问卷300份,电子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350份。调查人群覆盖面较广,年龄层大约为15—75岁,受教育程度不等,包含务农、从商、学生和无工作者等人群。

3.1 电脑普及率分析。 在调查人群中有高达60%的人拥有电脑,而且拥有电脑人群中有60%能够简单操作电脑。而在与农村干部的谈话中,我们也发现,有38%家庭拥有电脑,从这些数据上看,在农村进行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的推广,设备应该不是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当前生活水平下,电脑普及率应该已经到达一定高度。在网络以及设备方面,我们认为,在农村进行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推广条件已经趋于成熟。

3.2 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 有27%左右的农民或多或少对电子商务都有一定的认识,而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却对电子商务概念模糊,所知甚少。约一半的人知道网上购物,但对于30岁以上人群来说,他们仅局限于知道网络购物,真正进行尝试的人群比例非常小。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仅有25%左右的人选择了网络销售,而这些村民多数是从事农副产品销售的。这说明,在电子商务的普及推广上,需要进行的工作还很多。

3.3 农业信息的收集。 农民多是通过网络获取天气气候以及政策信息,而通过网络获得收购价格只是少数一部分,是农民们不知道网上可以获得收购价格的相关信息,还是在获取收购价格渠道方面仅仅通过洽谈方式了解,这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3.4 村级政府的重视程度

在“您觉得村里是否重视农村信息化,并定期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相关知识的推广”这一问题上,仅有19%的人选择了“重视,村里经常开展相应的培训班活动”这一选项,但我们也应该注意,有48%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在 我们访谈中发现,这类人群大多是并没有主动关注相关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认为村级政府在农村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应该是有一定的重视,也做了相关的宣传、培训工作,只是因为推广方式有点问题而导致效果不明显;但也有相当的人群认为村里不重视农村信息化,这表明村庄的工作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3.5 对网络购物的认识。 约59%的农民们对于网上购物还带有很大的偏见,并没有真正了解网购,而且思想仍停留在某个阶段,他们情愿走路到实体店进行选购也不愿意冒风险选择网购。所以要更好的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首要便是改变农民的观念,对于网购一贯的错误认识,同时需要教导农民如何辨别真伪,其实,这与在城市推广电子商务是一脉相承的。

3.6 电子商务的推广。 在涉及如何推广电子商务的问题时,村民在言谈中或通过问卷的形式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农民是有这个需要和学习的欲望的。35%的农民希望有关人员能进行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导。这个方法能实施固然是最好的,不过像这种长期示范、教导的形式是不现实的。另外,希望通过电视、媒体宣传的和通过亲朋好友推广的都约占25%,可见农民最愿意相信的是榜样和亲友,这对于电子商务推广形式的拓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另外,还有约15%的农民希望从村干部那里学到这些知识。村干部里大学生村官和信息员,是非常重要的教导员,他们自身都比较了解电子商务,又对农村实际情况比较了解,通过他们推广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拓展了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效地降低了各种成本,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将促进农村流通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集中力量。

努力扩大项目影响力,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媒体推介项目实施运行。形成亮点。不时挖掘新题材,精心制作电视节目,确保电视新栏目开播后的正常运行;适时推出电子杂志,成华门户网站主页面开设视频专栏和电子杂志窗口,协调搭建电视媒介合作联动平台。

全面提升电视宣传水平

二)找准切入点。

统筹布置,一是围绕建党90周年等重大事件。做好电视宣传工作,全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围绕中心工作,针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等做好宣传报道,为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一流城区”摇旗呐喊。三是创新形式和手段,深入宣传报道文明乡村复查迎检、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等专项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取得效果。四是继续促进硬件设施提档升级、电视工作人员素质提升,确保电视宣传质量不时提升。

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贴近民生。

做好筹划,一是创新思路。力争启动我区数字电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二是联合多方力量,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三是结合群众需求,推进“公益电影放映社区行”活动,争取超额完成全年公益电影放映目标任务。四是精心组织,实施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加快落实新建3-5个未成年人出版物专营区(专柜)进一步完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强化行业监管

四)以全国文明乡村复查迎检为契机。

健全巡查制度,一是强化日常检查。确保平安播出、规范经营成为常态。二是突出重点,对督查问题采取坚决果断的整治行动,完全清查,保证问题不反复。三是严肃对待举报,保证第一时间查处违规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利益。四是加强联动,积极联合街办、城管、公安等力量,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整治效果。

五)全面完成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

对全区各机关软件正版化情况进行更加全面、严格地督查,依照全市统一布置。确保在规定时限全面完成软件正版化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省、市检查验收。

六)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篇(4)

1、现代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监测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基础上,我国现代卫星数字电视事业也逐渐发展壮大,不但在普及范围上逐渐扩大,而且科技创新在卫星数字电视的管理上更加突出,逐步覆盖了城镇以及乡村的各个角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信息系统,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伴随着各种互联网业务的增值和网络信息化的全面管理,各种网络信息服务、有线系统管理开发等功能逐步展开,一方面满足了广大现代居民对于信息视野的要求,扩大了现代居民对于信息的需求,加强与网络信息的联系紧密程度,另—方面提高了网络信息的普及程度和范围,降低了城乡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经营成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此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各种智能网络电视设备的诞生,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宗种困难和考验,传统的卫星数字电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面临新科技的不断挑战下,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管理也要随着科技创新也发展,来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发展性的卫星数字电视管理系统,发展不同条件下对于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是网络信息时代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

2、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监测技术分析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技术监测要按照具体的指标来进行,充分考虑到监测指标的可实施性和便捷性,监测系统硬件仪器的有效运行,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指标来进行数据的监测与分析。

(1)射频指标:节目参数、接收信号频谱、电平、载噪比以及裕度和BER等指标的监测。

(2)图像层面指标,具体包含:TS流、接收的电视图像质量,具体有:误码率、PRC、帧同步、TRl0290等监测指标。

根据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的监测指标参数来分析,不但可以快速地判断卫星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于快速解决,最大限度地避免卫星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风险性,实现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的最佳效果。

3、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的管理对策

3.1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程序,提高信息水平

在现代卫星数字电视逐渐普及的发展现状下,制定关于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管理的制度是必要的,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时代下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的管理制度是做好信息服务和管理的前提,实现制度化的规范程序进行稳健地操作,贯彻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的网络管理执行制度,及时地对问题进行检讨与修正。规范信息管理制度,优化网络服务,提高信息网络水平,树立员工的责任与服务意识。

一方面,由于现代很多地域分布上不具备城市的集中性,很多接收地域都分散在偏远乡村或城市边缘地区,因此,要求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管理系统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服务性,在分散的地域上灵活的控制着现代网络电视系统的管理与服务,通过建立有效地外线内线管理机制,灵活机动,服务到位,互相支援,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监督机制来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卫星数字电视网络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预先维护工作,提高工作管理效率,真正为现代居民服务。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确保广大现代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信息等节目的优质接受,提高网络运营管理机构的网络服务质量,维护广大现代居民合法权益,运营机构不但要按照国家特制定的关于卫星数字电视规范的标准进行服务,及时地解决用户对于有线网络电视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制定关于网络故障的处理办法,当卫星数字电视网络光缆干线出现故障时,修复的时限应该控制在24到48小时之内,要保持维修服务系统与广大客户的及时沟通,充分保障现代用户的权益,同时,网络信息管理机构要积极开拓新网络业务,不断拓宽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的生存能力,实行高品质的网络管理与服务,满足广大现代居民的信息要求。

3.2 优化卫星数字电视网络管理成本。规范标准收费

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运作程序,让员工参与管理,树立员工成本意识,让每位员工,对于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衡量,尽量减少网络以外的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到网络发展上。建立方便快捷,能监控的收费程序。城乡联网的,可由市(县)公司统一用控制用户收视和收费。现代卫星数字电视用户收费要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工作人员不能有任何特权,特别是管理人员,不能干涉收费工作,随意更改用户档案,用户台账、档案,财务报表等统一格式,凭正式收据入账。在资产管理方面,建立资产档案,对财产编号标识,明确责任人,实行网络材料每月小盘点,每年大盘点。

篇(5)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

篇(6)

21世纪以来,新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中,这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不得不开始一步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首先应当认清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实施有效的改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持续发展。

1 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正发生着巨大的历史变革,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广播电视产业的影响下,人们可以轻轻松松见到昔日难见的精神盛宴,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居民都可以随时都可以分享到最新的信息和新闻,广播和电视逐渐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家常便饭”,而且为人们带来最显著、最愉悦的实惠,并且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总收入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据报道2011年高达2894.79亿元,同时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广告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广告收入获得大幅度增长,广告资源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除广告外,有线网络和电影票房的年收入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总收入中也占有很大的比率,目前我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和数字电视用户的数量得到了飞速的增长。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且实现了全面的转型升级,在公益、融合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作用的加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重要的推动力,因此发展的较为顺利;其次,在宣传推广方面,广播电视在创新方面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而且数字化转型和新媒体的融合也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在国际上的宣传推广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专业性的人才

有研究表明,目前广播电视行业相关人才重度紧缺,但是实际上,广播电视行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并不少,但是人才的种类过于单一,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广播电视行业对于工作人员更加偏重于传统的专业技术,因此招揽人才时要求过于单一,这也造成了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传统的广电人才已经难以满足新型市场和技术下的人才需求,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技术革命的发展需求,还需要引进更多懂得战略规划和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2.2 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多数电视台或者电视节目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甚至为达目的而盲目的模仿那些受到好评或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节目来抢夺电视市场,这种做法不仅使许多的电视节目出现雷同,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电视台的资源相当缺乏,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引进优秀的节目,更没有能力制作优质的节目,因此难以吸引足够的观众,没有收视率,更难有经济效益。

2.3 新媒体的发展给广播电视造成了危机

在新型市场形势下,广播电视行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为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广播电视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更没有办法将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的利用,因此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危机,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广播电视的观众越发减少,严重影响到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3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策略

3.1 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对于各个方面产业的发展来说,人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对于目前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到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广播电视产业的体制改革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刻不容缓。为了适应广电事业的发展需求,应当完善人才选聘制度,不仅要发掘身边的人才,更要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同时还应当开设定期的培训和进修,并且设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奖惩制度,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3.2 完善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体系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市场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市场垄断,并且建立起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同时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运行和管理体制。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合理配置节目资源,将众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增加创新性,出品更多的优质节目,提高广播电视的吸引力,增加观众对于广播电视产业的关注和喜爱。

3.3 促进新媒体与广播电视产业的结合发展

目前新媒体发展迅速,而且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来说新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发展,即跨媒体发展来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进步。所谓的跨媒体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从单一媒体经营向混合媒体经营的转变,即实现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的相互渗透和经营。我国的媒体在我国管理体制的影响下,一直以来都是单一媒体的运行形势,各个媒体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界限,因此打破这种局面是非常必要的,跨媒体经营模式有助于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以及发展空间。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广播电视产业是一种传统媒体,因此为了满足人们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当对其进行不断地开拓和创新,对其体制和内容不断进行完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制度,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篇(7)

数字经济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增长极。随着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和数字化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快速提升,为农村电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入推进,农村电商规模大幅增长,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商形态日益丰富,电商主体日益活跃,但农村电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瓶颈问题。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成为推动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传统产业、供应链配套资源融合发展的引擎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推动建设数字乡村战略是发展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电商扶助农村模式。主要指以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市场为目标,结合相应优待政策,让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能够跨越中间商直接对接农村地区。入驻的电商企业要提供相应的电商平台、农产品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产品质量的控制、产品仓储、产品营销以及物流配送等服务。——电商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主要指农村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自己创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物流及仓储中心,通过自创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销售。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营销、物流配送等全部生产链由企业自主经营。——“平台+商家店铺”运营模式。主要指农产品电商企业或销售方在第三方(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网店销售模式。此模式由于进入门槛低、流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今农产品进入电商平台的一种快捷模式,也是时下最常见的模式。其最主要的业务包括寻找货源、把控品质、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网络营销,而流通则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电商市场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目前,我国仍存在农产品标准制定交叉重复、时间滞后、普及率低等突出问题,导致整个农产品市场标准化程度过低,进而让“产品质量”“产品安全”成为薄弱环节,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依托于农村市场的电商尚未达到专业化、标准化,消费者信任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龙头缺乏等因素制约着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力。虽然农村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和初级产品,但大多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普遍分散粗放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加之产品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同时,一些农业生产经营者只注重商标的注册,缺乏品牌的培育提升,无法实现品牌溢价,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质效提升。——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目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更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经营“无人”问题十分突出。虽然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职业培训、激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但短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乡村困难,虽然高校培养的电商人才逐年增长,但大多数不愿选择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电商是新时代数字化经济形式的一种新业态,但它除了依托虚拟的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外,更离不开现实中的交通、通信、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目前,很多地区尚未建成完整的农村电商运输体系和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体系,导致电商运营单位运输成本、生产成本较高,拉低了整个电商市场的平均利润率。

篇(8)

1、前言

“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其中“奥运争光”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我国国民体质状况还比较落后,只有实现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强国之梦方能早日实现。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城镇目前已基本形成体育健身的热潮。但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9亿农民的体质没有得到发展,就不能说中华民族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对农民体育健身计划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有平原、丘陵、山区,与六个省相邻,生活习惯多样。同时,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计划能否落实,能否与其他省对农民健身计划的研究形成一个整体,直接影响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完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南省部分地区农民。调查地区有:洛阳、信阳、平顶山、安阳、三门峡、濮阳、商丘、周口、开封等地。发放问卷有两种:一是针对农村生产队领导的问卷共发放60份,收回51份。二是针对农民个人的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46份。发放问卷的形式有实施走访并发放问卷和信函发放问卷两种。走访了部分县体委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农民对体育运动认识情况的调查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有21人占8.53%的农民知道我国正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也知道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知道农业生产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交谈中发现,在8.53%的农民当中,大多数相对文化程度较高或爱读书看报。但是,这部分农民在整个农民队伍中只占少数。所以,要是农民对体育健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调查结果表明,有224人占总人数的91.05%的农民知道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但其中大部分农民把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混淆,认为平时的体力劳动已经代替了体育锻炼但是也有104人占46.42%的农民认为应该参加体育活动,这不完全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要活跃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生活太贫乏。在调查过程中,“你认为需要开展农村体育文化生活吗?”这一问题,有221人占89.83%的透了赞同票;认为体育健身活动不仅仅是城市里人的事,农民也需要这种文化生活。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对体育表现出很大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有的农民非常渴望参加体育活动,甚至有些年青人提出想跳健美操。也有的农民对体育漠不关心,有与否都无所谓。也有的认为,地里的农活已经能够使身体得到锻炼,何必再去锻炼?从农民对体育表现出复杂多样化的认知,可以发现,要想在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异常复杂,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

3.2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情况的调查分析

在体育场地器材方面(不包括乡村学校)。据统计农村田径场根本不存在,也许田径运动距农民太遥远了。有49.7%生产队拥有篮球场地;但是篮球架大都是自制,场地是不平整的土地,甚至有的没有篮球圈或场地被占用。没有篮球场地的生产队占50.3%。从场地上看篮球运动在农村也算得上普及。5.8%的生产队有排球场,没有的占94.2%,有16.7%的生产队有乒乓球台,其中室内标准的占30%(大都是陈旧)。室外自制的占70%,这些大都是坐落在村委会。没有乒乓球台的占83.3%。占3%的生产队有单双杠(都是自制)。从农村场地器材情况可以看出,农村的体育活动基本没有开展起来。个别的农民借助学校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可是农村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和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否则无法进行。

3.3 农民体育健身经费投资情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资料统计,每个生产队每年在体育活动方面的投资平均为3000/年。据实际情况分析,这个数字与实际情况有些不符。同时,可以看出,经济不发达地区生产队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另外,有些农村领导确实对全民健身生活不够重视。

针对农民个人来说,根据资料统计,农民在体育器材方面的投资平均每人30.5元/年,在体育运动服装方面的投资平均为每人18元/年、调查中发现,武术之乡(如温县一带农村)在武术器材的投入相对较大。调查发现,购买运动服装的农民一部分人是为了结实耐穿,劳动时方便。也可以说农民在体育服装方面的投资比统计的数字应该更少。农村在这方面投资很少的原因:一是农民对体育没有足够的认识,造成体育活动的农村没有开展起来:二是农民还很贫穷。

3.4 农民体育爱好及活动方式的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得知,河南省农民的体育活动项目大都是:篮球、乒乓球、跑步、武术、中国象棋等。足球、排球在农村基本没有开展。在246位农民中,喜欢参与篮球活动者有87人,占35.36%。其中都是中、青年农民。喜欢参与乒乓球活动者有21人,占8.53%。其中大都是中、青年农民。喜欢参与武术活动者有39人,占15.85%,武术之乡的农民居多;其中青、中、老年都有,具有人员较固定的特点。爱好跑步的有25人,占10.16%,大都是中、老年农民,他们基本上是晨练。喜欢中国象棋者有95人,占38.61%,其中青、中、老年都有,中、老年较多。喜欢在电视上看体育节目的有115人,占46.74%,其中青年人居多。在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你是否经常(即每周最少锻炼二次)参加体育锻炼?”结果只有44人,占17.88%的农民选择了“是”。有202人,占82.12%的农民选择了“否”。所以从这个问题的数字上看,喜欢不能代替体育锻炼,真正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农民还是很少,搞好农民体育健身的工作还很艰巨。

4、结论与对策

从整个调查结果看,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情况不容乐观。

就其参加的人数、认识的深度、锻炼的时间、开展的项目、投入的经费,锻炼的效果、不同的地区、经济的发达、文化层次的高低等均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体育健身的开展城市郊区好于农村、平原好于山区、文化层次高的好于低的、领导重视好与不重视、富裕农村好于贫穷农村等。河南省农民在体育健身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困难较大、任务艰巨,若不抓紧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全民健身在河南省的实施。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一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体育知识不了解,认为生产劳动已经代替了体育锻炼,没有认识到体育能给农民带来身体的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造成农民主观上对体育运动没有主动性。其二是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经济发达地区具备这个条件。但偏远农村,有些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哪有经费去搞体育活动呢!其三,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还很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没有体力和精力再去搞体育锻炼。其四,农村领导不重视,因为领导本身来自农民,对体育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些都是农村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篇(9)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成为多数人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上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从而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的概念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包括新闻、广告、资讯、知识等各种内容,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光电介质上,再通过光纤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借助于计算机设备进行阅读和使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交流、利用与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对信息的传播逐渐减少着人们对传统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的依赖程度,并且日益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网络传播将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讯设备作为自身的硬件平台,使得其在信息储存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由于网络几乎没有信息容量的限制,所以大量不同的信息总能够在网络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网络也正在以其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的关注,他们徜徉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着自己想要了解或者急需掌握的信息。

2.平等互动性。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播模式,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给予了传播者以及受传者平等的地位。在网络的世界里,无论你是职业传播者还是普通用户,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术,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并与你所的信息的接收者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就某一观点或者某种社会现象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使得受众不再总是处于信息的被动接受端,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爱好,主动的去了解信息、评论信息并且信息。

3.信息传播的强时效性。相对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显示出了极强的时效性,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秒速”传播。不仅如此,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即时的了解到世界不同领域里所发生的新鲜事,从而掌握第一手资讯。

4.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彩性。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是一种多媒体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它能够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于一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让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获得不同感官的体验与享受。

5.信息检索的便捷性。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需要花费长时间进行信息资料查询相比,网络在信息检索方面十分便捷。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的信息搜索方框里输入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的关键词即可迅速得到自己所要查找的相关内容。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一便捷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它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网络传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完善,网络传播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网络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

1.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新态势:

(1)网络传播发展迅速,总体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网络传播发展较为迅速。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12年低提升3.7个百分点。改革的加深,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网络自身丰富的信息含量,提供休闲娱乐,缓解精神压力等优势,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被互联网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我国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手机网民规模持上升态势,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作为终端的智能手机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其携带的便利性,都使得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主要介质。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2.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较为落后。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信息落差是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网络宽带狭窄,接入速度较慢,网络运行质量较差,网络基础建设的资本投入低,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我国互联网发展存在地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在不同地域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对较高,超过65%;而在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普及率均不到33%。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达62%,而乡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因此,为使我国各地区人民以及城乡人民能够更好的体会到网络信息传播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我国仍需要在缩小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互联网的普及率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

(3)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传播的安全性保障较低。“黄毒”污染、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网络欺诈以及暴力游戏等的存在,对我国建设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产生较大威胁。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并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努力克服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信息的传播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旅游数字平台背景与发展现状分析

(一)背景分析

形势:1.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信息化的高效推动。 2. 旅游服务水平提升需要信息化的有效支撑。 3. 区域旅游和谐发展需要信息化的可靠保障。 4. 信息技术不断演进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 信息化发展规划》、国家标准《旅游电子商务标准(草案)》和《饭店信息管理标准(草案)》、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开发及示范系统》、旅游地理信息、旅游遥感信息、旅游卫星定位信息等多项行业标准陆续出台。

机遇:国家局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

(二)国外旅游数字化发展现状

旅游领域的信息化管理、电子化服务己成为本世纪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旅游数字化服务己经成为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突出的部分。通过网络查询信息,进行酒店、机票预订和购买支付旅游产品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时尚。

早在1998年,美国就有将近半数的旅行者在网上订票,有51%的长期旅行者通过因特网获得旅行目的地的信息、时间及价格。1999年,美国旅游业已有2%的收入来源于网上业务,70%的网民访问过旅游站点。

据comScore Networks市场调查机构的调查表明,目前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度占到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20%以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发展最快、最突出的部分。从2004年的54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910亿美元,其中Expedia、Priceline、Orbitz、Travelocity四大在线旅行社旅占美国国内在线市场的97%,预订份额游服务约50%的业务都在网络上进行。

旅游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三)国内旅游数字化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WEB网站的形式为主,通过互联网网站旅游相关信息,完成旅游在线交易。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及国家旅游局建设的金旅工程系统。

1.旅游电子商务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从 1996 年开始出现,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达 8000多家,主要包括地区性网站、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三大类。

旅游门户网站典型代表有:新浪网、搜狐、网易和新华网等网站的旅游频道。

专业网站典型代表有:中青旅网、携程旅游网、华夏旅游网、E龙网。

地区性网站典型代表有:四川旅游网、大连旅游网、黄山官方网站等。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产业链不断演变,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等产业链上游供应商积极利用网站开展在线直销业务,网络预订渠道快速发展,网络预订市场急剧增长,2009年旅游在线预订的用户规模为3024万人,同比增长77.9%;网上旅游预订市场规模为38.9亿元,同比增长32.3%。

这些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多数只利用网络介绍企业、景点和旅游线路,仅仅实现了网上订票、网上机票及基本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目前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强大的信息管理与传递的功能,缺少将旅游政务信息化管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旅游信息共享的数字平台。

2.国家金旅工程

“金旅工程”是国家信息网络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部门参与国家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项目。规划建设内部办公网、管理业务网、公众商务网和公用数据库四个部分。至2001年建设以来,初步完成了国家旅游局OA系统,目的地营销系统(中国旅游网china.travel),但是一直以来只停留在测试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市场化推广,市场认知度低。

(四)现代信息化技术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对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等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互联网、物联网、3G/4G移动通信、云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及数字旅游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为目的地营销模式、旅游文化传播、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各环节信息综合服务等领域发展创新提供了支撑和动力。

1.多媒体终端网络应用

多媒体终端的网络接入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趋势,今后人们更多地会使用手机、数字电子等多种方式进入智慧旅游数字平台。

2.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应用

游客在集散中心购买一个RFID充值卡,则可以在旅游相关各个环节进行消费。这些场所中的射频识别装置会自动记录每个游客的消费情况,并及时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的监控系统。

通过与GPS等设备的结合,平台会自动向游客推荐旅游线路及产品,实现个性化的自助旅游,游客旅游体现信息也能够通过平台反馈到交流网站,与其他游客分享旅游体验。

3.游客流数字化管理

每位游客都拥有一个RFID卡,可以根据景区内各个景点的分布情况,将景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在小区域一些关键的位置点设置RFID读写器,配置多对天线,将天线配置在门(或是其他关键点)的位置,覆盖关键点。当游客通过关键点时,RFID读写器通过不同的天线获取游客的ID号,这样,经过位置点的所有RFID标签都可以通过读写器获取,并在第一时间将数据发送到数据中心。系统根据读取信息的结果判定游客的进出,实时了解景点的游客分布情况,做到系统的实时监控。

4.旅游资源网络数字化管理

物联网技术是未来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旅游物联网系统将会为整个平台建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应用有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旅游资源网络数字化管理和游客流数字化管理等功能。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技术对景区旅游资源的温度、湿度、负重程度、色泽度等各个方面进行监测,使得管理者可以对有需要的资源进行及时维护,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旅游资源可以直接将监测到的相关信息传送到互联网上进行分析,从而获取相对具有科学依据的解决办法。

二、我国旅游城市数字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数字化平台现状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国旅游城市数字信息化建设主要形成了两大网站平台、七个数字化管理系统。

两大网站平台分别为:旅游政务网,主要用于行业新闻、政务信息等,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链接……;旅游网,主要用于旅游相关的资讯、景区景点介绍、旅行社线路、整合E龙网站的订票系统,但是目前除了旅行社线路系统有信息更新外,其他信息内容较为陈旧。

七个数字化管理系统分别为:局办公自动化OA系统、旅游统计系统、旅行社年检系统、旅行社统保系统、旅游财务系统、导游信息管理系统、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系统名称 管理部门 主要功能

地市旅游局办公自动化OA系统 产业发展处 各城市旅游局内部收发文、文件审批、信息沟通

旅游统计系统 产业发展处、景区饭店处、旅行社管理处 旅游统计报表收集、汇总、分析

旅行社年检系统 旅行社管理处 对旅行社进行年检审核

旅行社统保系统 旅游协会 办理对旅行社及出游客人的统筹保险的申报、理赔

旅游财务系统 办公室 旅游企业财务报表收集、汇总、分析

导游信息管理系统 导游服务中心 导游基本信息、年审信息,导游证IC卡统计、审批及制作

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 导游服务中心 导游资格考试及导游年审在线审核、在线缴费、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等功能

(二)对旅游数字化平台的需求调研

产业处对局内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旅游数字化平台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现有功能外,主要还有六方面的需求,即:景区、饭店管理系统、旅游营销系统、旅游在线投诉系统、旅游同业交互系统。

系统名称 管理部门 主要功能

景区管理系统 景区饭店处 对景区质量、A评进行综合管理

饭店管理系统 景区饭店处 对景区质量、星评进行综合管理

旅游营销系统 市场处 展示宣传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提供官方监管的旅游产品营销平台

旅游在线投诉系统 质监所 实现在线旅游投诉、公示处理结果

旅游同业交互系统 旅游协会 提供旅游交流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商机交流、维护旅游单位、从业人员权益

旅游安全管理系统 产业发展处 对旅游企业进行安全综合管理

(三)存在主要问题

1.数字平台功能不完善

目前的数字化系统仅仅只能满足信息、内部文件交流和部分行业管理等功能,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资讯几乎还是空白,旅游数字化平台功能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信息采集、智能化数据储存、数字商贸、数据分析、全产业数字化集成等功能。

2.现有资源分散,数据不能有效连通

现有的七个管理系统及两大网站之间相对独立,重复投资,且各模块间不能互相连通,数据无法交换,运行效率底下。特别是OA系统仅仅只能完成内部文件的收发和信息沟通的工作,不能实现现有系统的整合及对其他系统内部信息进行更新、分析和管理,阻碍了信息的有效流通,降低了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

3.平台的信息量很小,更新不及时

现有旅游政务网主要用于行业新闻及政务信息,信息量不大,且更新速度慢。旅游网虽涉及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多方面内容,但是信息更新较慢。旅游统计系统、旅行社年检系统、旅行社统保系统、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等多为内部管理系统,信息数据不对外开放,浏览者很难获取到有用信息。

4.没有形成政府、企业、消费者的互动机制

目前现有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只能完成由政府向企业和消费者单向信息的功能,企业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收信息,企业的意愿和消费者的需求很难反馈到政府相对应的管理部门,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总之,现有的国内城市旅游数字平台难以适应信息化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旅游需求。

三、建设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意义

(一)借助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契机,推动旅游城市旅游数字化管理建设

目前全国还没有较为完善出现数字旅游平台系统,借助国家两型社会先行先试契机,率先在一批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功能完善的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成为推行旅游数字化管理的示范城市。

(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我国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行业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与管理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使用旅游主管部门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旅游基础数据、获取更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享受更便捷地信息交流,提升各旅游城市旅游产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三)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城市”旨在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管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会涉及到城市形象宣传、旅游资源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内容正好是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正好是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建设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重要补充。

(四)扩大旅游消费选择范围,开拓新的旅游客源市场

旅游数字平台在网络上发展,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拓展新市场和新的客源为旅游企业带来利润。旅游网络化必然使消费者在网上频繁接触到各类旅游信息,将使他们出游观光的愿望更加强烈,从而造就一个新型的旅游客源市场。同时,通过网络先对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一饱眼福,可以激发更多的潜在旅游者。

(五)提供个性化、自助式旅游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从“达到”型,转变为对“舒适、自由”有着极高要求的“个性化旅游”。数字旅游平台能够分析每位游客的消费偏好,并为其游动推送旅游线路及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建设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基本思路

(一)构架原则

1.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衔接原则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在结构设计上应现在国家大力发展的信息化项目主动对接,在数据接口上与金旅工程对接,平台网络功能上与三网融合工程对接,新型信息化技术上与物联网工程对接,空间数据共享上与智慧城市项目对接。

2.充分前瞻、考虑平台扩展性原则

信息时代新旧技术更替非常迅速,因此平台在设计之初就应充分考虑未来科技发展走势,架构上应遵循弹性扩展化设计原则,为今后平台功能的拓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3.系统功能的智能化原则

平台建设运用现有高科技技术手段,在平台的设计、建设和使用阶段都体现信息获取的智能化、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产品购买的智能化原则。

4.面向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架构与运作的模式

平台架构的建设思路遵循面向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原则,平台的基础数据架构主要针对各级城市。由典型旅游城市先行试点运行,然后将平台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出售给其他目的地城市使用。

(二)基本目标

以数字化服务为特色的区域现代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加快构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的信息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产业以高效、集约、低碳的方式发展。

以信息化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创新,逐步实现旅游消费全过程电子化、旅游生产经营数字化和旅游服务管理智能化,率先建设城市型旅游数字化应用平台,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迈进。

(三)功能定位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应建设为:由旅游互联网网站,手机信息服务,旅游呼叫中心、数字电视、电子地图等多项应用服务组成的综合性智慧旅游数字应用平台。

(四)建设方式

以云计算等技术平台为核心,实现旅游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建设、按需服务。聚合IT资源与存储、计算能力,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虚拟资源池,结合供应链、企业资源管理、在线营销、在线预订等专业化服务系统,为旅游相关部门及企业提供基于网络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按需使用的应用服务,有效降低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

以数字旅游服务系统为基础,以旅游一卡通、智能移动设备为服务终端节点,支撑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旅游资源网上营销、旅游产品分销、电子支付与认证、资讯导游服务提供和投诉建议受理反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结合物联网、3G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旅游、位置服务、智能导览等现代科技旅游服务体验,带动娱乐、交通运输、房地产、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推动旅游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五、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初步构架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分为:旅游政务系统、旅游门户网站、旅游移动服务应用系统、旅游数据库四大功能模块。其结构图如下:

(一)旅游政务系统

旅游政务系统是面向各旅游城市旅游局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其中包括政务信息的网站、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各行业的管理系统构成。

1.OA办公系统―内部公文处理、信息、日常办公管理等。

2.旅游政务网―政务公开、办事指南和在线服务功能。

3.业务管理系统―旅行社监管系统,导游管理系统,景区管理系统,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统计与财务系统,假日旅游预报系统等。

4.公众旅游评价反馈和投诉―建立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系统,完善游客信息反馈分析机制,客观、动态评估目的地的口碑价值。加强旅游热线投诉、在线投诉处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投诉系统和信息制度。建立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在线监督机制。

5.旅游市场运行监测和旅游预报体系―推广基于移动基站定位的景区流量实时监测系统,建设景区视频监控体系,对主要景区的游客流量、来源等信息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实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旅游市场运行、旅游景区的实时监控和应急调度,加强对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的客流引导能力,提高对不规范旅游服务和旅游安全事件的监控。完善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基本实现与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提高旅游景区安全监控和应急调度能力。

6.实现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与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二)旅游门户网站

旅游门户网站是各旅游城市对外进行旅游宣传的窗口,拥有旅游资讯信息、旅游电子商务、同行业交流、会议会展、专题活动信息管理等功能。是面向游客的主要平台。

1.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目的地资讯―除景区(点)的图文、视频信息外,还将家庭旅馆、乡村饭店、休闲娱乐项目、交通设施等各类旅游服务资源纳入目的地旅游信息化管理范围。

旅游服务热线―旅游问询、旅游提示、旅游投诉等服务。

旅游咨询中心―通过互动展示加强对周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文化活动的宣传推介能力,针对休闲度假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智能行程规划和自助在线订购功能。

多媒体信息查询终端―加强数字旅游文化资源的内容制作,搭建旅游目的地可视数字资源库,促进旅游文化传播与共享。积极利用富媒体技术提升目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主题活动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2.旅游在线服务市场

在线营销:旅游网络营销平台―集信息查询、投诉受理、产品推介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与客源地媒体、旅游分销渠道的在线营销合作,增强对目的地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营销支撑能力。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围绕重点景区、特色旅游项目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合在线营销。依托在线手段加强目的地营销效果监测和评估。加强旅游营销机构与各类网络运营商、网络传媒机构的合作,实现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数字旅游营销渠道构建。鼓励以广播电视频道、网络媒体频道、短彩信平台、互联网门户与论坛、博客/微博客、位置服务、SNS社区等各类成熟网络渠道资源作为目的地旅游营销载体。

在线预订:旅游电子商务实现交易流程规范化和电子合同标准化,数字签证认证手段得到有效推广,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在旅游市场的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合同、网上产品与旅游服务信息的监测体系,加强对旅游在线业务的监督和风险控制。

旅游点评―在线点评渠道进行旅游目的地评价、投诉与建议。开设旅游达人、光影播客等板块。

(三)旅游移动应用服务

1.综合服务功能―结合手机智能卡技术,实现各类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载体在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内容组织和展现;拓展旅游一卡通在目的地通讯服务、交通搭乘、消费支付、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开展物联网在旅游行业的应用示范,为在途游客提供跨平台、跨网络的WAP服务、短彩信服务和各类移动终端应用服务。

2.目的地实时资讯―应用RFID、二维码标签实现重点游览资源的标记联网,形成景区文化物联网资源库;加强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内容制作,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天然优势,结合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技术,实现旅游行为可标记,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重点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信息的动态性、差异性、位置相关性和互动性需求。

3.旅游位置服务―加强电子地图、定位导航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有机结合,适合游客在途应用的旅游地理信息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旅游位置服务应用;

4.智能化自助旅游服务―推广基于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二维码电子门禁和智能化自助导览应用;

5.虚拟旅游互动体验―面向在线应用服务的旅游测绘,利用卫星遥感、360度实景拍摄、虚拟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大力发展线上虚拟旅游,增强城市和景区的互动式营销体验。

6.旅游团队管理―推广集群通信、数字对讲技术在旅游管理、团队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7.景区智能化管理―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监控预警,在景区规划布设传感器网络,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智能化管理;

8.企业能耗远程监测―在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推行智能化能源控制解决方案,实施旅游企业能耗水平动态抽查。

9.景区环境实时监控―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应用遥感测绘、视频监控、数字标签等技术,实现对景区动物、植被、景观、文物等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监测;应用传感器网络实现旅游景区大气成分、水资源质量、地质成分、环境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实时采集监控,并通过动态分析技术对潜在的环境变化进行及时预警。

(四)旅游信息数据库

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在旅游基础数据库与各应用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关系,完善基础数据的同步更新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

建立基础数据库与各类信息渠道主体之间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旅游信息与企业提供的动态旅游产品数据的有机整合。

(五)平台内部管理关系

1.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整个平台的管理核心

在旅游政务系统中,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为整合平台的管理核心。各主管部门只需在OA系统界面就能够对旅游门户网站的数据、各部门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管理。

2.对企业或个人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

各部门的管理系统需要对企业或个人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企业或个人能够通过一定途径修改系统内自己的信息。

3.与成熟的信息平台合作

平台内部分功能可以与其他成熟的信息平台合作降低建设成本,数字电子访问系统可以与有线电视部门合作,手机服务平台可以与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合作、电子地图可以与3D城市网站合作、电子商务的支付平台可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网络支付方式,如支付宝等。

(六)硬件支撑

平台的硬件由外部访问者设备、管理者设备、物联网感知设备和主机设备四大部分构成。外部访问者主要指游客和企业用户,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接入平台,介入时信息需经过防火墙过滤。旅游局内部管理人员直接通过OA系统接入平台。物联网感知设备主要包含GPS、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设备、激光扫描设备等。主机设备主要由WEB服务器组、应用服务器组和数据服务器组等构成。

六、智慧旅游数字平台运作分析

(一)平台运作方式

前期政府全面协调、资金引导,建成后逐步进行市场化过渡,以后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

(二)产品运作方式

平台由热点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并投入使用,然后将平台进行商业包装,向全国其他城市进行推广,整个平台的框架打包出售,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购买平台后,将基础数据信息替换为本地信息后即可正常使用平台。

在大规模推广使用后,可构建全国旅游服务信息数据的检索网站,将全国的旅游信息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共享,最终形成全国性的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网络。

七、对推进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项目的几点建议

1.成立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工作专班。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组建平台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循环机制,争取成为国家局“智慧旅游”创建工程试点示范城市。

2.迅速开展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项目的全面研究。包括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功能结构、系统构架、访问者体验及界面设计等专项研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模式。

3.政府和企业有效互动,加强与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合作,组建政府控股的旅游数字平台商业运作公司。

4.加快构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旅游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在线预定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鼓励专业性技术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化人才和集约化平台为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网络业务外包和技术服务外包。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协调与联合,实现旅游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

5.加强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旅游城市旅游信息化管控中心,在景区及重要城市节点规划布设传感器网络,推广基于移动基站定位的景区视频实时监测系统,构建泛在、智能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个性化、便捷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应用开展奠定基础。

结语:

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它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环境、技术应用以及涉及领域都十分的复杂,所以这必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需要结合以上的关键要素,切实的使建设过程科学化,最终实现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与运转。

参考文献:

[1] 迟紫境.优秀旅游城市的转型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12-14.

上一篇: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下一篇: 装修工程转包合同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