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舆情形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4 16:34: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交媒体的舆情形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交媒体的舆情形态

篇(1)

在中央高层提出媒体融合的时候,不同类型的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充满期待,并且从公开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各类谋篇布局的策略。然而,在谈论媒体融合的时候,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管理者之间,说的是同一件事吗?

传统媒体:将传统优势嵌入新媒体平台

传统媒体人的心目中,数字化时代的互联网平台虽然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但是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长期积累的社会影响力和媒体公信力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们常说的“内容为王”在新媒体传播条件下依然没有过时。10年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相关部门曾经主导过一次在传统报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其目标指向正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只是后来的效果并不如预期那样好,于是,抱团进军新媒体的实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不同媒体机构调动可以掌控的资源向新媒体转型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

广播电视机构的新媒体转型压力虽然比报业来得晚了一些,而且压力的呈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深深的危机感在撼动着这些曾经满怀责任和情怀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自信。人们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证据,诸如互联网平台上传播的最有影响力的视频内容,都是传统电视机构生产的,重大社会话题多是经过电视媒体的扩散后才成为公共话题的,甚至一些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内容平台的掌门人也是从传统媒体移师过去的……然而,说归说,有前瞻眼光和自我发展动力的电视机构在与新媒体融合方面,脚步虽然有时显得犹疑,但总是在向前走。

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媒体人,不管是平面的还是音视频的,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内容生产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优势究竟有没有可能平移到新媒体平台上,并获得新的生机?如果可以,做这样大动干戈的变革背后,我们追求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新媒体:利用传统媒体打造自身优势

对于新媒体的原创者而言,所谓媒体融合就是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逐渐消解传统媒体的过程。10年以前,传统媒体阵营中的报业机构率先在中国传媒产业界慨叹“报业的冬天”降临了,而且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寒冬。那个时候,中国的互联网正在Web1.0时代高歌猛进。面对报人的感慨和叹息,门户网站无往而不利,不断消解报纸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不断降低报纸作为一种媒体的优势存在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对报业人才的强势分流。

接下来,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持之以恒的升级改造,带宽不断增加,网民的消费体验不断改善,从简单的文本信息消费到音频再到视频内容的分享,广播电视媒体所具有的那些独具个性的优势也逐渐消解。看电视并不是人们获得视听享受的唯一有效渠道,视频内容的生产方式也因为网民的介入而使互联网环境下的内容无论是在生动性、及时性,还是亲切感方面都远远超越电视媒体。

互联网具有清晰的媒体功能,它能够传递信息、愉悦身心、动员社会、提供预警、传承文化,似乎传统意义上大众媒体的社会功能它都具有,同时还具有技术手段的天然优势。似乎可以说,从大时段的历史眼光看,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最后的胜利者必定是新媒体群体。但是,如果纯粹从第三方的角度看,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更多地并不是来源于其在公共议题上的设置能力,也并非来源于其对公共舆论的引导能力,甚至也不完全来源于其对受众精神产品消费的黏着能力。更多地,来源于其不断创新着的消解并重构社会网络的能力。换言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不是通过其媒体功能实现的,而是通过其社交属性获取的。从这个角度看,新媒体要有相对于传统媒体的融合优势,就必须在保持社交功能强势的同时,不断强化其作为媒体的功能。

管理者:媒体的中心功能在于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

不管是什么环境下以何种形态存在的媒体,一旦具有大众传播的属性,就必然同时负载着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的功能。这样的功能,对于管理者,特别是国家发展的最高决策者而言,如何善用、善待、善管就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因为,一方面,社会形态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着改变;另一方面,媒体的形态也在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形态向丰富多元转变。

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社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社会的长期平稳和平发展,将是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心议题;媒体发展则在席卷全球的数字化互联网时生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在自身成长模式还未完善的情形下,遭遇新媒体毫不留情的冲击和渗透。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使命就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国家是在社会整体结构稳定的情形下,在媒介生态的转换过程中实现媒体格局的变化的。而中国,是要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期待传播生态改变的情况下,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不被消解也不被误用甚至盗用。

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媒体融合并没有谁是主体的天然预设,而是要看融合后的机构是不是真的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能够为国家的平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统一指向:塑造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显然,在讨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候,不同的讨论主体内心都有各自的关键词,传统媒体的关键词是革命与涅:主动革命是为了避免被动的替代,主动革命的目标是通过涅实现浴火重生。互联网机构的关键词是渗透与颠覆:渗透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颠覆是沧海变桑田式的断裂。也许,在传统媒体长期不作为的情形下,影响力不断渗透的新媒体有一天会颠覆整个传播格局,虽然还有一些传统媒体以近乎文物的方式存在着,但人们在提及它们的时候,也只有“宫女闲坐说玄宗”般的感慨了。对于管理者而言,关键词永远是主流价值与舆论引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凝聚力和集体动员能力是两个关键性变量,肩负国家治理重任的管理者当然不能小觑媒体在其中所能起到的构建作用。

因此,从国家发展的整体进程来看,管理者有期待,传统媒体有压力转化成的动力,新媒体有成长的需求,媒体融合几乎将成为媒体行业今后几年毫无悬念的讨论热词和行动目标。现在的关键是,媒体机构,究竟该走怎样的媒体融合路径?

笔者认为,这一选择的前提条件需要国家层面的管理者给予设定,那就是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生态下媒体管理的顶层规制设计。毋庸讳言,从国家层面上,在媒介产业规制方面,不能不考虑互联边界与信息、多元传播与主流价值、技术创新与舆论引导等多方面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内容。但是,对于媒体机构和从业者而言,对于那些愿意向传媒产业投资的业外资本而言,规制的顶层设计最重要的价值是给予这些利益相关方清晰的制度边界和稳定的市场预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那些短期的、投机性的、怀有非常目的的投资和玩家的介入,保证媒体产业和传播事业都能在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下运行。

在此基础上,传统媒体必须认清这样的形势,如果从意识形态角度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传播与话语权争夺的主要空间,直接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和政权安全。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曾经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如果没有有效的维护和张扬,受众的期待总是不能满足,那么,再高调的社会责任都只是一句空话。

篇(2)

自媒体是现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每个人都能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信息资源的整合,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自媒体并非面向个人的,而是面向社会群体的。将特定的传播方式应用,或使用费规范性的信息平台,个人媒体是常见的类型。现如今自媒体平台诸多,在微博、公众号等平台之中,人们传播各种信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最终实现多点传播以及创新互动等方式。而旅游是我国现代社会支柱性产业,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文化类型,并到达文化发源地,体会旅游的文明性、特色性。自媒体与地域文化宣传,以及旅游产品推广工作结合,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强化人们的基础认知。当代人对文化有新的理解,且在平台互动的过程中,能理解本地文化与旅游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利用创新实践策略,明确旅游文化传播的要点,能够将方法论与创新实践策略结合,是一种推广方式,本文结合实践开展分析如下:

一、自媒体概述

学界对自媒体的定义,最初是参与式媒体,人们在网络平台之中及参与互动,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能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私人化、平民化的信息传播,信息共享能突破传统媒体宣传推广的局限性,更注重自主化的信息传播。现代社会在科技的引导之下,已经进入自媒体发展阶段,大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信息,于是不会依赖主流媒体,获得相应的信息资源,而是倾听各方的声音,人们能实现信息的接收与应用,大众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主动权,信息传播最终从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最终转变为点到点的传播。主流媒体在自媒体影响之下,需要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调整,结合实践优化传播形式以及传播策略,因此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媒体的支持。从自媒体发展实际来看,媒体发展以及技术应用,与人们的设想也有不同,自媒体产生之后,会对传统媒介带来冲击和影响,当然也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比敢说在自媒体媒介应用期间,自发性的信息传播,更多的是从“草根”开始,而民间群众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控与引导,传播者的自律性不足[1]。所以在各种独立个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者对信息的偏好以及目的性有所不同,由此一来在信息选择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情形之下,信息应用的真实性、可靠性不足,在传播伦理道德问题处理,以及信息真实性判断的过程中,大众可能会面临信息失真的实践问题,相对于传统媒体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之下,自媒体蓬勃发展,最终实现平民化与广泛化的发展目标,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自主性逐渐提升,自媒体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现如今在公共事件分析或处理的过程中,自媒体传播效应提升,甚至对政府部门相关事件裁决的执行力也有一定的作用。自媒体的传播特征较为明确,使用点对点的传播方式,能够将受众、编辑、记者之间的互动效率提升。受众在过程中能接受相应的信息,同时也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创造者。这种围绕受众为核心的传播方式,能够突破主流媒体的局限性,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甚至对媒体传播议程设置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传播舆情汇总与分析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进行监督管理,面临诸多的困难问题,出现传播主体与信息内容之间的分离,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随意性,自身的规律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二、新媒体技术对旅游者旅游决策的影响

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网民数量庞大,且互联网的普及度较高,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极大的影响。从旅游发展来看,不同旅游者的引导,造就了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新一代的旅游者,更注重独立以及自主创新,对物质以及文化+的需求较多,希望能够在旅行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享受。青年群体对社交软件的包容度较高,日常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能够获得个性化表达自我的机会,这是一种展现旅行踪迹的新方式,在旅游宣传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从青年群体搜集旅游信息的情况来看,旅游企业或者景区宣传人员,带有目的性的宣传景区,大众的接受度不足。而选择在社交平台上获取旅游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传播者亲身经历的,的方式有所不同,在旅游的过程中,对自我的经验分享,对景点有更加直观的表述,旅游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进一步提升。社交平台最大的特点是互动性,向传播者询问相关的信息,这种切实的体验以及交流互动,本身的吸引力较强,人们会利用这种信息进行决策。

三、自媒体时代旅游产品推广实际情况

(一)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不够深入

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不同,因此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也有所不同。我国有很多的旅游城市,调查研究表明,在城市资源应用期间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比方说沿海城市,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阶段,对海岸线景观开发,但是历史文化资源融合程度不足。在内陆地区,个别古城只注重怀古,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发展特质未能有效展现。所以旅游资源单一匮乏的情况始终存在,在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足。

(二)旅游产品营销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从传统旅游业运营管理实际来看,无论是文化类的旅游产品,还是常见的旅游艺术产品,在营销推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媒体推广主要是通过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平台,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进行宣传。但是官方网站或者其他社交平台,推送的信息相对较为匮乏,缺乏有效的信息,在旅游产品营销管理期间存在问题。通过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保障信息的有效性,所以在产品营销管理期间存在为。在博览会、平面广告、电视播报等方面,合理宣传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品,能够实现技术推广的目的,但是受众的接受范围未能有效地覆盖,最终的宣传管理效果不足,在产品品牌以及知名度等方面,对新媒体以及自媒体技术的应用力度不足,在产品以及景点宣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品牌形象构建的影响力不足。

(三)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力不足

不同地区的生态资源不同,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民俗风情以及资源分布情况的差异,使得城市有自己的特点。为发展旅游业,做好文化产品的推广与研究工作,旅游纪念品研发的过程中,要更好地满足大众期待。调查研究表明,有不少地区发展旅游业,所提供的文创产品粗制滥造,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未能实现统一的管控引导,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产品观赏、应用的体验感。全国各个地区的景区,在文创产品原创性这一方面,纪念品的差异相对较小,文创产品不能反映当地的风景特点,对于游客来讲纪念意义是有限的,在品读文化或者观光游览的过程中,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认同感明显降低。旅游纪念品创新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潮流文化结合,展现地方的特色性。我国的故宫以及秦淮河的文创产品,之所以能够大范围的推广,不仅是因为设计阶段有精准的构思,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历史与现代是紧密联系的。比方说在故宫售卖的文具、化妆品、腐蚀等等,都是人们在现代生活之中广泛应用的产品,将文化产品的应用性提升,融合地方的文化特色,是文化产品设计以及推广阶段的重要工作,显然有很多地区在实践期间存在不足。

四、自媒体时代背景之下,实现地域文化旅游产品推广的相关举措

(一)利用自媒体分享体验,实现信息传播

在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的过程中,以符号经济为基础,做好文化产品的设计与应用,确定消费取向之后,完成物质性消费过渡到体验感的传递,消费主体能展现旅游产品的文化功能,能展现文化产品的个以及美感等,显然这一市场定位,有别于一般的物质消费理念,人们能获得更多的精神体验感,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条件。消费社会人们所需要的物质有所不同,所以消费的经济形式,也是一种体验经济的展现。用户在消费的过程中分享经验,价值聚焦能有效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在进行旅游文化产品推广期间,就需要关注文化的概念策划,要将品牌的人文关怀性以及价值体验感,在消费主体转变以及消费过程中,经过符号的解码以及完善,在消费主体以及消费使用的过程中,能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体验感,最终能强化产品的价值,并完成符号经济的策略优化。在符号经济时代,旅游产品推广策略合理利用,是品牌符号泛文化信息的传播,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将文化因素与体验互动、品牌建设等工作全面落实,能够给信息传播与应用奠定良好条件。在技术应用阶段,自媒体能够给消费活动提供助力,尤其是地域文旅产品的品牌推广,相对于以往能提升自身的丰富度与高效性。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以及现实虚拟技术应用期间,将传播媒介优化应用,并改变交流互动的方式。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利用自媒体平台,能够将几何倍数增长的信息受众量确立,将自媒体视为基础,将品牌推广管理的方式转变,自然空间合理利用,能够实现技术的渗透、分割,并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构建。利用自媒体找到目标受众群体,并做好策划与管理,将自媒体传播以及营销管理平台构建,将文化旅游产品营销管理方式合理利用。突出技术应用优点,将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后续在传播媒介应用的过程中,能强化地域之间的交流互动,自媒体以及其他的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价值由此提升。

(二)构建文化符号,实现畅销的目标

在当前地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产品的文化符号特征不明确,多半是人们在感受异域风情期间,随处可见的一种。因此主流生活商品以及价值设计、营销策划相关工作,本身的差异性较大。将传统工艺技术合理利用,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异域风情的吸引力,而且文化旅游商品,还能将文化推广以及产品价值展现[2]。分析旅游地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将生活产品有效推广,能够将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聚焦性进一步提升,最终地域文化在场生活之中,对各项工作的主导性不断提升,人们对生产以及价值消费的方式有基本的理解。现如今文化竞争的本质,就是文化产品象征性、传播力之间的竞争。在产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广义的生产行为与产品消费管理相关工作进行包装,构建特殊的形象,并建立系列化的符号产品,此时的旅游产业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性,也由此展现。从消费者心理应激消费行为实际来看,消费是一种系统性的符号操控行为,商品在消费的过程中,被编码之后会形成符号。商品有自身的符号特点,而且经过编排之后,受到社会产品的主体影响。在消费活动之中,商品本身没有多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商品的意义以及象征符号,对购买者带来的影响。产品有一定的象征性,或者能帮助人们向更高的团体之中进发。分析编码所依据物品的差异,而不是物品功能、属性的差异,产品本身的符号象征,能展现一种地位或等级。从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来看,做好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要结合当地的景观特点以及历史背景进行。比方说在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产品之色的手绘明信片等产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将南京的文化发展,与历史背景结合,金陵这一别称是浪漫又多情的,品牌构建之后,在旅游文化活动指导阶段,有核心作用。品牌符号合理利用,必然能够在旅游文化推广,以及消费引导的过程中,提升产品的销售量,甚至能在全国范围之内,打造品牌形象。

(三)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形态

应用自媒体的过程中,要分析旅游文化相关企业的实例,探索文化的基本构成,了解自媒体的形态特征以及基本属性,将网络传播文化的特征以及特色逐步展现。在发展地域文化,实现旅游产品推广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网络文化的研究分析。网络文化的覆盖面较广,网络搜索文化、游戏、购物等等,都是文化的基本构成。找到实现区域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不仅要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同时也需要契合消费者的需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分析现如今的旅游发展理念,以及文化传播、旅游产品设计的具体方式,了解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做好文化宣传与管理[3]。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将宣传网站以及自媒体平台构建,分析视觉文化因素,在网络文化传播阶段的具体表现,分析在网络环境之中,如何处理文化形象,展现文化审美特点的有效方式。做好潮流因素的把控,实现地域文化的宣扬与应用,最终实现主流价值观以及文化发展观念的渗透,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展现旅游业的影响力。

(四)合理利用旅游产品设计,做好自媒体宣传

地方特色的美食、历史文化等等,对于当地人来讲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外地的游客来讲,有很多文化都是陌生且新鲜的。所以在文化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现有的包装入手,优化设计环节,注重品牌特色性的文化建设,将包装的特色性展现出来,从新媒体平台开始,制作相应的图文宣传页,面向全国甚至世界的游客进行宣传。此时在文化产品创造的过程中,视觉效果会更好,通过包装设计以及新媒体宣传的方式,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设计完成,在产品宣传以及推广的过程中,代表性也会更强。在文化产品推广期间,以文创设计为基础,辅助应用自媒体技术手段,需要设计人员以及宣传人员,做好文化的深层次探索,完成富有特色性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最终实现旅游文化产品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成宇,李明.刍议自媒体时代下重庆地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研究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001):146-149.

篇(3)

一、师生个别谈话的情感基础和伦理原则

师生个别谈话是相向个体间的直面交流,有可能出现思想火花的碰撞及内心情感的对抗,双方稍有不慎易于陷入矛盾激化的漩涡。为使谈话取得正面效果,双方必须认可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的情感基础和伦理准则,主要包括:

1.师范可信

在目前价值观多元化和网络舆情复杂化的背景下,班主任需树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榜样以此熏陶身心发育即将成熟、综合素质渐趋提高、理解能力逐步提升、求知欲望不断增强的初三学生,在其心目中建立较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这可使大多数学生乐意从教师的话语中汲取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养分,对教师有出乎自然的敬信之情,使师生个别谈话的氛围比较平缓宽松。

2.人格平等

师生双方平等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在交谈中要尊重理解宽容对方,不贬低对方的人格地位,不挫伤对方的自尊心,不显露对方或家庭的隐私。教师不能以权压人、以势整人、以力罚人,即使在心情激愤的特殊状态下也要尽量克制。师生双方均应举止得体,谈吐文雅。

3.志趣相投

当代班主任大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良好的知识修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高尚的师德操守。而初三学生也大多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她们审视生活、评价社会、辨别是非、内省领悟的能力在逐渐增强,对正确的思想教育能入耳入心,具有积极进取的内在驱动力,与班主任在理想、志趣、情感的大方向上有较多的共同语言。

4.目标相同

初三师生共同的现实目标能使教学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在许多方面形成合力。师生间在认知、历练等方面的某些差距或摩擦虽然存在,但不足以产生对抗性矛盾,一般通过师生个别谈话这种微调手段足以弥痕消隙、,在公认的大局观下互相包容。

二、师生个别谈话的前期准备

班主任每次进行个别谈话都可谓是一场微型浓缩的“攻心战”,须事前精心准备、周密安排。根据“知己知彼”的原则,班主任对个别谈话的前期准备可分为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第一方面,班主任可采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方式和途径武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要求为:

1、师德操守的内省剔疵。班主任要经常洗涤自己的灵魂,提高自己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师德高尚、操守无亏、言行合范、能被学生视作榜样的良师益友。

2、知识信息的积累提炼。我们身处网络时代,各种新事物、新现象、新知识、新思维等层出不穷,海量信息易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班主任既要注重对各类信息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涉猎以达到博闻广识的境界,又要通过多层面的分析以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扬弃。班主任不但对自己任教学科的内容要精通,还需略知学生所学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学、教育学乃至哲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社会现象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3.技能手段的历练通达。在同样的外部条件和主题内容制约下,个别谈话的效果往往取决于班主任谈话的技能和手段的高低。一个经验丰富、手段高明的班主任大多具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随机应变的角色转换能力、丰富自然的形体表现能力等。另外,针对初中生的“网络阅历”,班主任还需具备在虚拟世界里“安身立命”的能力和特长,这些基本功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探索、琢磨和演练。

第二方面,班主任在谈话前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需做两件事:

1.尽可能广泛地进行调查摸底,通过多种形式掌握谈话对象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环境、网络环境等)及其对学生身心的影响而造成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演变,从而在个别谈话中取得主动权。

2.尽可能细致地了解谈话对象的以往表现和现实状况,分析研究其心理、生理及性格脾气的特点并发现其喜怒哀乐之所在,直面学生遭遇的现实困惑,洞察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使谈话真正成为一场“有准备之仗”。

三、师生个别谈话的主要类型

由于谈话对象个性特征的差异、谈话内容的不同、谈话时空的制约,班主任进行个别谈话时不能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变。下面几种基本类型是在网络背景下师生个别谈话时常用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

1.互动论辩型。网络时代的初三学生对人生的探索,对社会的评判,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向往,对前途的憧憬等都已达到一定的热烈程度,但在现实社会和虚拟世界里可能一时找不到合适对象进行交流,有时会陷入困惑、迷惘之中,此时班主任应抓住有利时机,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互动的原则,真诚平等地与学生就一些敏感问题进行共同探讨甚至辩论,,各抒己见。这就能增进师生的心灵沟通,提高师生双方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2.说理教育型。由于当代舆论媒体、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各种真实的、虚拟的思潮、观点、数据、图像、符号等会通过多维渠道涌入学生头脑,特别是网络上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舆论及一些社会阴暗现象会对学生产生侵袭和腐蚀作用。鉴于此,班主任一方面要坚持集体形式的正面说理教育,帮助学生澄清认识、坚定立场、端正态度,另外对于一些言行失误较多的同学还需要针对其特殊情况进行个别谈话,勉励学生成为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3.褒扬激励型。在这个充满激情和竞争的时代,初三学生大都也充满拼搏精神,想在初三这学年里有所作为,实现人生初步理想,但往往脆劲有余而韧劲不足,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心理脆弱且性格胆怯的学生更会感到悲观失望。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适当放大其优点和长处,暂时避开其缺点和短处,用激情和智慧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重要节点。

4.批评训导型。个别学生由于受现实社会生活或网络虚拟环境中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是非不分,不遵守校纪校规,沾染自由散漫的习气,对建设优良班集体有抵触情绪。对于这些“暇疵学生”,班主任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既要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和训导,又要和风细雨地对其“输送”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耐心引导他们端正态度,逐渐弥补自己的缺点,融入到良好的班集体建设中去成为积极的一员,为自己的初中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5.易位互补型。班主任由于教育、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知识观念狭窄和陈旧、社交范围较小、信息渠道单一等原因,可能出现对新事物孤陋寡闻、反应迟缓、难合节奏、求稳怕变、求同斥异的滞后性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易位式谈话,放下架子,拜学生为师,吸收一些新信息,掌握一些新技术,与学生进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这样做可以密切信息时代的师生关系,缩小师生之间的代沟,有利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式的教育。

6.闲聊交友型。班主任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对其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希望能在学习上得到指导,也渴望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实际问题。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等,有意无意地与学生聊天闲扯,谈些家长里短、风物人情、海阔天空、奇闻趣事等,用老师的真诚和善意打通学生的心理防线,在亲近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老师的教诲。

四、师生个别谈话的语言表达方式选择

师生个别谈话所仰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语言的内涵和形式是表里互为作用的。作为外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音色的质地,谈话时间的长短,辅助手势的应用,面部表情的显露等)应用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谈话效果的好坏。一般而言,以下几种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内涵的搭配是比较恰当的。

1.师生平等地进行和风细雨式的促膝而谈,班主任面色和蔼、神态亲切,语调平缓而热情,音质具有感染力。这种形式特别适合于一些性格内向、思想闭锁、脾气怪僻、自尊心特强的同学。

2.语调铿锵有力,面色庄重坚毅,态度坚定沉着,吐词简洁明快,眼神炯炯有光,辅之以强有力的手势动作,给人以一种充满自信、言之有理,值得信赖、愿意服从的感觉。这种形式特别适合于一些缺乏自信和主见,有依赖心理的学生。

3.音调激昂,吐词连贯,面色冷静,表情严峻,目光尖锐,给人以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和凌厉的气势。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训导少数严重违纪的学生,但使用这种形式一定要注意刚柔相济,软硬兼施,不能一味地充满火药味,使矛盾激化。

4.欢声笑语,表情轻松,语调欢快,音质和悦。这种形式适合谈一些愉快、欢悦、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事。这种谈话形式最大的特点是易于师生心灵和情感的沟通,能融洽师生的关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使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良师,更是益友。

上一篇: 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 下一篇: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