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4 16:34: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

篇(1)

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也就应运而生,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来改进教学,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教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广义的主要是指包括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狭义的主要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网络服务的系统总称。

二、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现状

现如今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下几点:

1.利用不充分,首先,还是存在部分教师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不了解的现象,例如:他们不知道利用“无忧无虑语文教学网和学乐云”等一些平台。其次,很多教师上课时都不喜欢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即使使用也仅仅是在“呈现”方面。最后还有部分教师可能会认为这种网络教学平台都是“搞形式,走过场”,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2.依赖性,这种现象大多存在于青年教师身上,过于追求语文课堂的“现代化”,觉得课堂变得花样繁多,学生才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东西,这样会造成教师成为放映员,机械式的播放一张张幻灯片。3.随意性,许多教师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时,往往不细致进行分别,而是大概看一下觉得可以就直接照搬课堂进行使用,不分主次,这对于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利用不充分原因,造成这一原因的首要因素就是教师自身意识不足,一些教师虽然对初中语文教学网络平台保持热情,但是缺乏系统的使用训练,不知道如何利用,进而将此遗憾的搁置在一边。其次,教师没有一定的网络技术使用能力,不知道如何上网操作,更不用提灵魂应用。2.依赖性原因,意识依赖是最主要的因素,有部分教师在使用网络课件时,一旦固定很难再进行调节,完全不考虑后续学情变化。其次,专业知识薄弱,未能有效分析教学内容。3.随意性原因,部分语文教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因此认真教与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关系,缺乏利用网络平台的意义,其次,大多语文教师工作繁重,每日进行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较长,精力上难以支持研究网络教学平台。

三、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主要分为两方面,分别是针对学生和教师。

1.针对学生的作用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让初中语文教学成为教师、课堂和教材进行融合,为学生们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在平台之中能够获得其所需,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个性也能够得到张扬。首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若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正向刺激,那么首先要让他们对教材感到有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打破这种限制,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领略语文的情境美,例如: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我的母亲》一文,学生可能难以深层次的体会母爱,但是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情境呈现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还有在对《春望》进行拓展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学教育论坛来进行引导,“我们身边有哪些爱国行为”学生们可以课后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论坛中学生园地版块设立爱国专题区在里面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2.针对教师的作用

首先,创新了初中语文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教师转变成为创造力的激发者,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平台里面都有许多能够提升教师教育理念的内容。其次,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网络教育平台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同时也是针对教师的,里面有许多交流、研讨与学习的机会,并且利用其中的软件,教师也可以自行进行设计课件。网络教学平台里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教学课件等等,不断为平台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教师的自我专业提高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但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进行,避免利用不足、依赖性和随意性等现象的产生。

四、结语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让教师的专业得到了更好的成长,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富于时代感的网络教学平台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让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让学生学习能够更加开心更加主动。

参考文献:

篇(2)

新的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义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样的定义不容我们忽视。我们切不可片面追求所谓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其工具性。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大学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还是必需的。《写作》杂志在二零零七年发表了江苏如东高级中学曹津深先生的文章《2007年中考作文审题失误类说》,文章总结了失误作文的类型并剖析其失误的原因。拜读该文,笔者想到其指导意义是不可小视的。我们的学生虽然能写出华丽的文章,但不少学生则因审题偏差而出现的失误不能不说明他们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如我们的学生不能准确而又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不能把握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不能不去做好“咬文嚼字”的工作。“咬文嚼字”的一系列细节性的语文教学的活动着实利于我们学生的智慧的生成。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从常规的说话,写字做起,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写好汉字,养成学习、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也是不无道理的。

生成智慧必须活化我们的语文教学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文体,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教材所蕴含的艺术美。笔者认为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从实则性的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去真正地感受到教材所蕴含的艺术美,必须活化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流程。自身的学生生涯以及自身的教学活动让我感到小学的语文学习充满着花花世界,而到了中学已完全失去了童趣,老师那死板的呆板的的流程让人无法接近、亲近,我们的学生又怎能去生成智慧,又有何生成智慧可言,所以我们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必须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倡我们的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落实,主动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要想在我们的具体的语文教学篇目中,要想在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得到充分的落实,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围绕文本为学生创造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想方设法去接通比较信息,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而引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曾教过《猫》,教学这批文章时注意引导学生比较老舍的《猫》,进而使得学生能通过比较进而探索出郑根锋笔下的猫的托物言志,借物明理的真谛来,从而使得学生明确写物的文章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就物写物、无所寄托,一则是托物言志,借物明理,同时使得学生明确在自身的写物的习作中,则必须着实考虑将托物言志、借物明理的问题。

生成智慧必须宽广学生的学习资源

篇(3)

今天,强者生存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下,初中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磨练顽强的生存意识,才能使自己成为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语文教学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传播生存教育理念是时代必然要求。

1 生存教育概述

生存教育是指通过开展一些与社会生存和生命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生存知识及经验,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能力及生存态度,培养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健康自由地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初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不仅关系着民族素质,而且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生存教育又是初中教育的基础。初中生存教育具有过渡性、全民性、基础性和全面性等特点,生存教育大概可分为生存意识教育、生存知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包括求生意识和危机意识,生存知识教育包括健康知识、生活常识、安全知识以及文化知识的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则包括交往能力、健康心理、良好体质、自我保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思考创新能力等。在初中阶段,应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有计划、目的地培养初中生的求生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体质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

2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存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传播人文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具有渗透生存教育理念的优势。然而,国内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存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实践存在一些问题。

2.1初中语文教师方面

知识素养有待丰富。丰富的语文知识储备才能提供生存教育理念指导,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丰厚的社会生活常识。单纯地向学生传输课内理论知识没有办法培养初中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道德素养有待完善。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生存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学生的榜样,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生存教育理念的渗透。

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较高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果的必备能力。教师之友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将生存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紧肤的前提下,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2.2初中语文教学方面

首先,教学过程要实现自主化。教学的主体不应该只有教师,而是应该将学生并入其中,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督促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这样及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教学过程要实现合作化。现在是一个合作的时代,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营造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围,个体和群体关系已成为影响发展和生存的关键因素,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合作化,可以促使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所需生存能力。

3 生存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分析

3.1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初中生因为还没有树立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生活阅历贫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初中语文教育专业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素养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专业的教育水平及习惯能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在模仿和关注中提高自身修养,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人习惯,同时还可以为以后的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业的知识水平是教育、指导学生的基础,语文教师只有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较好地将生存教育理念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3.2形成社会、家庭和学生的生存教育合力

社会、家庭和学生在初中生的生存教育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三方合力配合可以更加有效合力地进行生存教育。生存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注,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配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在良好的社会宣传教育、温馨的家庭教育和先进的学校教学理念熏陶下合力形成生存教育,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生存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实施。

3.3开展生存主体的课内外活动

课内教学是语文教学主要的形式,而课外的教学活动则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存在,其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生存教育理念的实践中,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相结合能够较好地提高生存教育理念的实践。一般而言,初中生都喜欢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所以经常组织以生存为主体的课内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生存意识。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这对初中语文教学生存教育理念实践大有裨益。

4 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生存教育理念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它的实施能保障初中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较强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相信在生存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生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4)

一、导致语文教学中情感缺失的原因

导致这种缺失的原因有许多,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教育应试化严重。许多孩子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就被迫接受各种各样的应试考试。尤其是农村,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学校,将来有个好前途,他们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因此他们对高分和高升学率的要求更为迫切。有些家长甚至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到升学率较高的名校就读,这无疑使农村中学生存雪上加霜。所以农村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把高分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抹杀了许多学科的学科特色,语文教学也因此失去了自身的特点,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文质兼美的课文被当作理科的例题一样被解析。为了培养学生应试的熟练程度,重复繁琐的纯技术训练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他们没有机会去阅读和实践,本来丰富活泼的生命被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在这样的背景下,情感教育被忽视是不足为奇的。

2.许多农村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道德观和爱国情感。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的教师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很少参加此类培训,造成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有的教师只把语文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或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只按“工具—知识—能力—训练”的思路开展教学,重知轻人,重术轻人,严重忽视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结果只是培养出一批规格统一、缺乏个性的合格产品,根本不是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体现这样的语文教育观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给情感教育以一席之地的。

3.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限制。在农村,由于教学条件和农村学生认知水平限制,很难将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中。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狭隘,教师要做大量工作来帮助他们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增加对文本的理解,情感教育就很容易被忽略。再加上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较差,想要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来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很难实现。所以许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根本无情感教育可言。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做的事情很多。

二、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途径

针对农村中学的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应该首先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篇(5)

1.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高

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板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学习中被动的接受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自主思维机会不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小学生这种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阶段,这种学习环境,会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压抑,使得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能有效的得到提升。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内容不能理解时,和语文教师的沟通比较少,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主要的问题。

2.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动力。根据目前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的认真度比较高,但是兴趣程度却比较低,主要还是小学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枯燥,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降低。

3.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小学生的情感状况和生活的联系忽视。这其中和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有着一定的关联,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学的过程也只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小学语文课堂上过于沉闷,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使得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二、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或者播放影视资源。要重视和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有效的将影视资源与小学教育相结合,从而提升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小学生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源。小学语文老师规划好课堂时间,有效将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在讲解《日月潭》中,教师可以找出文章一些比较优美生动的句子,来让学生对日月潭场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多和学生互动,然后通过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观看日月潭的场景,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逐步深入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结束后,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写出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加深对文章的影响并且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应用多媒体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改变单调的课本讲解,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在上课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课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且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和影音资料,教师在上课期间,对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和讲解,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对所教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理解,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水平。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章时,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采用多媒体形式,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合理的讲解。并且根据学生收集的云的资料,进行对比,谈论和分析,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提升自己对小学语文的兴趣。教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合理的进行引导式讲解,让学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小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3.科学合理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篇(6)

越派小语教学的代表人物、绍兴籍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教师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亲―和―醇―美”的越派小语教学艺术的群体风格。作为语文教学及周老的追随者,笔者试论越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醇味。

一.醇朴之风,语文教学之本原:返璞归真

语文优质课优在哪里?一言以蔽之,便是须具有浓厚的“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简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和“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时下,大家都在呼唤本真课堂的回归,越城区文教局教研室前几年打出的“真实、扎实、朴实”的小语教学研讨中心,鲁迅小学副校长周毅提出一个“纯棉”课堂概念,无不映衬着越派小语教学在追寻着“淳朴”之风。“老酒糯米做, 绍兴老酒鉴湖水,鉴湖之源会稽山。”正像只有用稽山鉴水蕴育的江南糯米,才能酿制出黄酒中的珍品――绍兴老酒一样,小学语文教学也惟有紧紧抓住语文这条缰绳才能还其小语姓小,小语姓语的本色来。

二.醇正之味,语文教学的特质:馥郁浓厚

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对自己的语文课有这样的定位,他说:我总在想,我的语文课,不仅应有水的灵动,更应有山的质朴与厚重。这是一种怎样的结合呢?这样的语文课又该是怎样的境地?于是我想到了家乡的酒,醇厚芬芳、厚积薄发的绍兴黄酒,想到了家乡黄酒“慢慢品的时候、微微醉的享受”的境地,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境地吧――质朴醇厚、透着语文的芳香。

是的,正如他自己所追求的一样,他所代表的越派语文就有这种纯正浓厚的绍兴老酒气息。大家都记记得他的《鸬鹚》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为什么用“一抹”?我们学得很好,但老师相信,好戏往往在后头,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呢?小组研究,看哪个组的研究成果多。

生:抹出了波纹和浪花。因为鸬鹚钻进水里,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师:我觉得你很有审美观,你能将那么美的意境读出来吗?

生:抹出了许许多多的鱼。因为课文中写着:一只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这鼓鼓的喉囊里装的肯定是鱼。

生:还抹出了渔人的喜悦和丰收。生:抹出了吃的、穿的、用的,如苹果、哈蜜瓜、西装、皮鞋……生:还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生:总之,抹出了渔人一家的欢乐和幸福。

“一抹”抹出了什么?金明东老师这一专题的深入开掘提升了课堂的品味!孩子们多角度多层面地在字里行间探究,充分发挥想象,从抹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到鲜美可口的鱼儿,再到抹出钱,抹出吃的、穿的、用的,进而抹出渔人一家的欢乐和幸福……“好戏”在金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过后依旧余音缭绕。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体验,不仅是对“抹出了什么”的诠释,更是他们性情的催动,灵性的涌动,生命的冲动,悟性、灵性和人性在语文课堂里流淌。

三.醇香之气,语文教学的韵味:绵绵不绝

在听过的绍兴众多的小学语文课堂公开课中,我最为喜欢的当数鲁迅小学祁玲娟老师的课。祁老师的人,小巧灵秀,不愧江南之女的特质。祁老师的课,也散发着越派小语课堂的醇香之气,如绍兴老酒慢慢地弥漫开来,绵绵不绝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最初听到的是她所上的《蜘蛛织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她所上的课并没有设计之美,但却分明感受到了一股醇香的味道。那是语文的味道,飘着文字的清香,弥散着优雅的音韵。

一、善解读,能用亲切的语言三下五除二把孩子们带入语文的情境中去。这想必与她自己喜好文学有关,正因为这份喜好,也因了她的认真,才有了对文本到位的理解。正因为有了自己独特而深入的解读,才有这份从从容容就带学生入境的本领。

二、重朗读,每一节课中,总会以点盖面式地对重点语句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基于理解的到位,还有教学上引导的技巧使祁老师的课堂把文以载道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朗读训练中学生被感化了。

篇(7)

反馈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包括反馈教学法的概念、原则和具体分类,对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关系到反馈教学法能否更好地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对反馈教学法基本理论的梳理,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总结分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反馈教学法是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同种类的学科。反馈教学法的实质就是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接受了某一类型的知识或者听到教师的讲解之后会有一系列的外在表现,而教师要注意这些细微的变化和表现,把这些行为转化为教师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来源。反馈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和调整后再反馈给学生,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更正,便于更好地开展下一次的教与学。将反馈教学法科学合理地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反馈教学法的原则

在实际课堂活动中应用反馈教学法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其一,互动原则。反馈教学要将课堂教学活动中所有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循环反复的传递,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过程就是互动。其二,情感原则。反馈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信息传递机制,无论是信息的输入还是输出,面对的都是人而不是机器,尤其在教学活动中,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同时遇到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时也要及时引导,加强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其三,评价原则。反馈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运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够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3.反馈教学法的分类

反馈教学法主要有正反馈、负反馈、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正反馈就是对教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的信息反馈过程;而负反馈则是与之对应的对教学活动起到阻碍作用的信息反馈过程。前者会更好地激励学生,后者则有可能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反馈就是教师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得到反馈信息;间接反馈则不仅仅要靠课堂上的信息,还要借助一些课堂外的信息来进行有效的反馈。

二、反馈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基于对反馈教学法基本理论的研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

1.课前反馈――鼓励学生自主预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从而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获得课前反馈信息。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和困难能有大概的了解,可以在正式上课前更改课堂设计环节;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对哪些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哪些知识学生容易混淆了然于心,便于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及时指导。进行课前反馈,能够充分降低课堂失误率,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原文是文言文,涉及一些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教师应该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并为学生布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预习。如“关于文章的题目,为什么顺序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而不是其他别的顺序?”“文中四人谈论的内容不尽相同,为什么孔子只对曾皙的言论表示赞同:‘吾与点也。’”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教师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反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课中反馈――有效的提问促进与学生的交流

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反馈教学中主要的信息来源,教师甚至能够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情来判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和掌握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课堂中的机会进行反馈教学,通过有效的提问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不仅要问有意义的问题,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对反馈教学有用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变式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如果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有愧疚之情?”那么学生可能只会浅显地回答:“因为作者吃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但是如果教师提问:“在作者和老王之间的关系中,对彼此的情感是怎样的?”那么学生就会挖掘到老王对杨绛的关心和杨绛对老王的同情这样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3.课后反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篇(8)

1.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识字教学一直以来以抄写和默写作为主要手段,不少教师要求学生每天抄写或默写一定量的汉字,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不但没有让学生把该认、该记的汉字认清,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2.目标层次不清

汉字学习的层次目标,从认读、书写到应用,越来越高。学生认读的汉字越多,笔画就越多,越复杂,其中包含的内容也就越多。传统的识字教学层次模糊,更多地注重汉字的默写,很难让学生同时拥有形象记忆和思维,造成从形象认读到抽象识记的脱节,无形中形成了强记――默写――厌学――不懂的怪圈。

二、多媒体辅助识字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辅助识字教学,是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起来,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的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小学识字教学形式。相比传统的识字教学,它有着显著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因为年龄特点,小学生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耳闻目睹后,只是表象记忆,概念并未完全形成,此时强迫他们识字,只能是“硬写、死记、早忘”。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为我们揭示了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要热爱学习的道理。多媒体辅助识字可以更好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充分发挥小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教师应运用多媒体等多种声光电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游戏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重复的简单机械记忆变成生动、活泼、有趣的识字活动,变学生原有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真正做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2.有利于正确辨析字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要从过去的课堂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低年级儿童的语文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很多汉字区分不清的情况。常用字有3500个之多,音同形异、形近意远、音形难辨的汉字也很多,小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大概轮廓,而分不清细微处的差别,诸如“己”和“已”、“元”和“云”等一类汉字。在上课时,我运用投影来给这些字更换偏旁,给容易写错的字建立“易写错字库”来帮助学生区别辨析,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增强,效果颇佳。

3.有利于实现整体识字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直接体现,而这四者不是单一、独立地存在。多媒体辅助识字用声音和图像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立”起来,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同时,识字教学的过程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当老师或学生诵读时,眼睛所感知到的文字、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因此,通过多媒体辅助的方法直接进行识字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读水平比较有效的方法。

篇(9)

一堂课乃至一个小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富有创意的。创意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新颖独到之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打破以往因循下来的教学思维定势。要依据《课标》、教学内容等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到新颖,对所要学习、探究的知识产生好奇的求知心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因你的教学而感到快乐和美好。这就涉及到教学角度的变换问题了。善于思考而又有创见的教师往往以独特的教学视角,独具慧眼地发现并选择教学中的最佳突破口,从而使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填加“衣物”法

即教师在原有教学框架内,为弥补教学上的缺憾和不足,有意增添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新项目内容。例如,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提出并倡导的让学生写“作文反评语”之举,便属此类。其大体作法是:每次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后,要求学生针对老师的评语,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持肯定或否定意见,还可由此兼及其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在教师的评语后写出来,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形式、内容、字数不限。此举为作文教学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拓展了学生试笔的途径,又给学生营造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反思自己作文的习惯,更密切了师生间学术、情感的交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反弹琵琶法

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从常人习惯性思维方式、作法相反的方向制定并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它往往既在教学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显现出执教者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魅力。在教学上颇为新奇。譬如,以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为例,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检测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时,习惯上总是出示试题,要求学生作答。而有位语文教师,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并不急于亮出试题样卷,而是先将答案让学生一一听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对照答案拟出相应的题目,学生在猜想拟题的过程中,不得不对原文内容进行反刍,否则就会处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地步。“给答案拟题目”的作法,打破了文言文阅读训练上的老套路,对于在迎考复习阶段,有引导考生明确考试范围内容、认识题型特点、把握中考脉搏、提高复习效率等诸多作用,更能强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可说是反“题海战术”又一新招儿!其实,此法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只不过是“换位”艺术而已,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很少想到。

四、异科链接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倘若在教学上进行相关链接,也能起到以一当十的化解作用,让教学翻出一层新意。比如有教师在讲“作文立意的角度”时,为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角度”的有关问题,就很巧妙地与数学学科进行了对接。他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一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即:“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问树上可能还有几只,在什么情况下?”然后让学生思考后得出以下答案:①一只也没有了,树上的鸟都吓跑了。②还有一只死鸟挂在树上,其余的跑了。③还有9只,用无声手枪击中的。④还有两只,树上鸟巢里有2只不会飞的雏鸟。⑤还有9只,风雨交加的天气枪声被掩盖了。⑥还有1只,这只鸟是聋子。⑦还有2只,这两只鸟受伤了飞不起来……并由答案进而拓展到数学上的“一题多解”。进而推广到一般作法:[答案①]。特殊作法:[答案②―⑦]。然后,由此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作文角度的俗与新上面来,通过形象直观的类比点拨,让学生对作文的角度及选择方法等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作文教学的目标。“看似寻常最奇崛”,由本案例来看,教师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通过相关学科的巧妙链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在这方面执教者引导的非常到位,由此可见教者的高超之处。

五、借宾衬主法

古时有首写“风”诗:“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诗中的“风无本质”是说风没有固定的形态,因而难以描绘。这种“借柳画风”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所以把它称之为“借宾衬主”。有位教师在教学上就巧妙地运用了此法,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教学印象。如他在引导学生给说明文阅读训练中被说明对象“昆虫”如何下定义时,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精心设计了“双向互动”问答式教学:

师:鸟为什么不是昆虫?

生:凡是鸟都比昆虫大许多。

师:还有什么区别?

生:鸟有羽毛,昆虫没有羽毛。

师:骨骼上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是无脊椎动物,鸟是有脊椎动物。

师:头部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头部有一对触角,鸟没有触角。

师:手和脚的部位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胸部有三对足,而鸟只有两条退。

师:很好!经过大家的提示,我对什么是昆虫已经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谁再来帮助我说一说什么是“昆虫”?

篇(10)

那么,“语文”一词究竟源于何时,取自何义呢?

与传统语文教育剥离

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历史最长。从公元前6世纪春秋末期(孔子是中国教学的第一人,教授的诗、书、礼等,与语文教学有密切关系,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开始,直至19世纪末开办新学堂为止,前后不下两千五百年。在悠久的历史中,没有“语文”这个概念,也没有专门的语文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上成了孩童的启蒙读物,然后就开始教学以“四书五经”为主的经学读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读写训练。张志公先生在其《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引言》中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次是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以读经讲经为要义的传统语文教学开始有了波澜。

先是民间学者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第一次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藉由逐渐传入中国的语法理论和课程理论,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尝试编写新的蒙学语文教材。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编著的《蒙学课本》堪称开山之作。

紧接着,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受到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的冲击,面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巨大创痛,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开始废科举,兴新学,重新厘定教育宗旨,改革教育。1902年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标准》(癸卯学制),就是这次改革的产物,从中也可以看到语文教育的新发展。前者规定:蒙学堂设有字课、习字、读经;小学堂中的寻常小学堂设有读经、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在此基础上加设读古文词;中学堂设有读经、词章。后者规定:初等小学堂设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字(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堂设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包括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中学设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读文、作文、写字、中国古今文章流别及文风盛衰等)。我们从这两个学制的规定中可以看出:《钦定学堂章程》将字课、习字、作文、读古文词等与读经剥离开来,单独设课,赋予了语文教学与传统不同的新的现代意义;特别是《奏定学堂标准》分为读经讲经与中国文字或读经讲经与中国文学两大课程,既是精细化的剥离,更为语文教育的学科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具科学化的“国文”课程

时间推移至民国时期,这是思想大发展、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语文教育开始逐渐脱离封建教育的樊笼,往科学化方向迈进。

1911年10月初期,政府在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清政府的学部改为教育部,将小学堂改为小学校,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在课程上废除了读经讲经科,等等。在教育改革观念的推动下,语文学科也有了统一的名称,小学和中学统称为“国文”,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别。1912年制订的《小学校教责及课程表》对国文科的规定是:

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

初等小学校,首宜正其发音,使知简单文字之读法、书法、作法,渐授以日用文章,并使练习语言。

高等小学校,首宜依前项教授渐及普通文之读法、书法、作法,并使练习语言。

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则规定:

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其智德。

国文宜首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

这个时期,中小学虽未涉及“白话”“国语”一类的概念,但都提到“普通语言文字”,昭示着语文学科正在摆脱文言的桎梏,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语言使用的实际。

“国语”登场

在历史推演中,更大的改革浪潮在向语文袭来,这就是由引领的白话文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甚至主要内容。

1919年五四,对于改革中小学的国文教学居功至伟。、、黎锦熙、叶圣陶等大家纷纷撰文,提出改革国文教学的主张,主要集中在:在语文形式方面,主张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提倡白话文,推行国语;在内容方面,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个性解放。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为了强化国语教育理念,1920年北洋政府训令,将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国语”(后小学各年级均改为“国语”),并通令自1922年以后,国民小学各种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我们从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中规定的课程原则和课程内容中便可以看到这种改变带来的可喜变化:小学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实现了言文一致,融进了较多童话、笑话、儿歌、谜语、故事、演说、专辑、剧本等通俗易懂、便于学习的语文内容;初中文言、白话混合教学,逐步加大文言教学的比例,要求能读普通参考书报,欣赏浅近文学作品,作文教学则涵盖了作文与笔记、文法讨论、演说与辩论三方面内容;高中分公共必修(称国语)和文科必修(高三,称国文)——相当于现在意义的必修和选修,必修主要读一般古典文学作品和文言文,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并要求练习用文言写作,选修主要是文字学和文学概论的内容。这些变化,应该说是现代意义的语文教学的雏形。

之后的统治时期和革命根据地时期,都沿用了小学“国语”、中学“国文”的名称。

叶圣陶创造“语文”新名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与上层建筑关系密切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需要。恰逢此时,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

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用来取代当时在小学称为“国语”、在中学称为“国文”的课程。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并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小学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陈述):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1964年2月1日,叶老在给友人的信中进一步回忆了“语文”的由来: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自此,语文学科在中国开始有了确定的学科名称,而从上述的引用看,它在当时至少包含以下两层含义:“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在语言的训练;语言训练不能偏废,应该是听、说、读、写四项并重,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上一篇: 社交媒体的舆情形态 下一篇: 人民币证券投资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