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34: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银行从业人员发展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发展中的主要业务之一,它能够提高银行收入水平、推进银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上升,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也在不断提升。随着这个发展趋势,当前对个人理财产品的需求只靠传统的商业银行已得不到满足,因此,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成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应解决的重要内容。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依照管理运作方式又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通俗的说,理财顾问服务就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客户管理资产,提供专业数据分析,并给客户相应的投资建议、以及介绍个人理财产品。而综合理财服务是银行得到客户的准许,依照双方事先商定的合同,对客户进行财产管理以及投资,此中的投资收益按照方式同享,投资风险依照商定方式共担。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优势
(一)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潜力巨大
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相当于他国来说开展得较晚,市场发展的空间较大。主要表现为:第一,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投资者和居民心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两点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放心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根据公众意见调查中心2012年上半年的例行调查显示, 96.1%受访者对银行在吸收居民个人存款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94.3%的受访者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而决定将钱存入银行的;91.7%的受访者将钱存入银行是因为银行提供的“高品质的服务”。从大多数受访者的回答中可以明显看出,人们对储蓄在商业银行中的存款是放心的,由此可以得出,只要银行能够做好推广和宣传活动,个人理财业务的推广及产品的销售将不成问题。第二,商业银行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优势,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联合其他的经营方如保险、期货、基金、证券等进行联合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理财业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准,也有利于其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相对较低
相对于一般的金融机构而言,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满足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能更好地吸引客户进行投资。其原因在于,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生活水平有保障的前提下,大部分投资者会倾向于低风险稳定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一般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也有等级之分,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情况、不同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等级的理财产品。其中:第一级为PRI级极低风险等级,第二级为PR2级较低风险等级,第三级为PR3级适中风险等级,第五为PR5级高风险等级。除了最后一级的风险较高,其他等级的风险级别均较低,且第五级风险也略低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另外,银行具有较为丰富的资金储备,对于风险的抵抗和应对能力较强,能够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有助于保障投资者的投资理财收益。因此,对于大量投资者而言,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而投资者数量的增加,也成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优势之一。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较为贫乏
各行各业要想得到更快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个人理财业务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本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但是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从业者专业素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不少从业人员对于本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具体范围了解不够清晰,对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业务范围也缺乏深刻地了解。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期权,期货等内容以及政策、法律法规方面了解也不够全面,这就导致业务员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难以得到客户的满意,最终导致业务难以推广。
(二)专业化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新时期,坚持从客户角度出发是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项重要条件,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和设计。但从目前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在专业化服务能力却有待提高,个人理财业务能否获得客户的认可和青睐是由个人理财产品服务质量决定的[5]。这就要求银行能够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地搜集,包括客户的预期投资消费行为、经营和收入状况、个人偏好等,然后通过专业人才和专业操作对此进行专业的分析,最后帮助客户进行专业的个性化理财规划。近年来,各商?I银行虽然也在锲而不舍地设计新的理财产品,但所设计的产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同质化现象。银行在设计新的理财产品时,只是在其他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没有形成富有客户个性化的理财产品,设计出来的产品当然也不能够吸引顾客,所以在综合性和专业性上均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三)理财产品单一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各银行均开展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过大。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单一,产品大多用来给客户提供基本信息服务、办理贷款,客户收款及付账等,关于投资类的理财产品不够全面,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都主要以模仿为主,没有依照本身的特征,结合整理市场情况,设计出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产品及服务。
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培养专业理财人员
从上文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专业理财人员数量不多,绝大多数理财人员只是单纯的介绍以及销售产品,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理财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第一,银行建立资格考核,增加银行理财业务的从业难度,丰富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利于我国理财业的发展。第二,安排理财人员之间相互探讨金融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第三,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培训课程,鼓励员工去国外学习交流,也可以自己组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理财队伍。第四,加强国内外合作,引进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健全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人员行业标准、职业道德。
(二)创新理财产品和服务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单一,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品缺乏自身特色成为导致这一情形的重要原因。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发展新的理财产品。首先,?y行在设计产品时不要只是复制加修改,要学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市场情况,设计出有本行特色的产品及服务。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合作,虽然是不同行业,但双方互相提供建议与帮助,能够减少市场的竞争压力。客户不同,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也应有不同之处。每位客户的行业,风险偏好,收入状况及消费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银行需要结合不同客户设计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财计划,推荐适合客户自身的理财产品。
六、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本文的分析能够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未来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如何成为了各银行特别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总体上应该是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足分析
从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不足来看,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劣势主要为人才劣势、市场劣势以及业务综合性劣势,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以及银行业思想的转变,这些劣势和困难最终可以被克服。就目前我国专业学习的情况来看,财经专业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热门专业,银行只需要对这些人才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就可以弥补其中的人才专业性缺漏。而人才的配置对于创新产品理念和业务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从而推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更好发展。
(二)优势分析
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如人们对银行的信赖以及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较强。未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的风险优势将会更加明显,人们对银行的信赖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未来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会更加稳固。
(三)前景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49-02
一、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致使民众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增加。负利率时代下,储蓄已经不能满足民众保值的需要。同时,2011年受地产调控的影响,地产股市值蒸发2128亿元,同比下降20.87%,居民纷纷选择其他更利于保值的财富产品。因此,各种旨在“跑赢CPI”的理财产品应运而生。2011年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较2010年分别上涨71%和134%。
在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同时,也受到来自于政策环境、行业竞争、客户需求等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宏观金融政策的制约。目前实行的金融业分业经营一定程度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分业经营制度使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分离,客户资金只能分别在三个体系中循环,导致某一个市场的客户资金就不能利用另外两个市场实现保值增值。
其二,外资银行对国内个人理财行业的冲击。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积极抢夺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国内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学习模仿阶段,国内银行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
其三,国内银行自身的缺陷。目前国内银行发展仍不完善,包括经营理念、机构设置、产品设置、营销渠道、信息系统、人员培养、服务机制等方面都处于落后阶段,尚未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的新模式,难以为客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其四,中国民众传统观念难以改变。中国民众传统思想认为储蓄是最安全最保险的理财方式,不愿尝试新的个人理财方式。同时,由于金融理财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普通民众缺乏相关的知识,对财富交予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充满了不信任。
二、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理财服务机构:组织结构混乱,营销渠道单一
由于个人理财业务涉及业务广,涉及部门多。而目前很多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归于个人金融业务部,部门配合协调不一致,使银行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国内银行依赖有形的商业网点来扩大市场份额,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局限,容易出现服务缺失。
2.理财产品结构与内容:业务范围狭窄、产品同质化,产品保障性不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美国纷纷走上混业道路,混业经营逐步成为了国际金融业的主流。由于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国内银行无法结合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者的互补优势,无法利用多样的资产组合为客户制定最优化的资产配置。
3.理财服务质量:产品缺乏专业理财人员
我国理财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国内理财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原本银行储蓄所的员工,对新兴的理财行业了解较少,理财建议局限于传统储蓄相关的业务,难以针对目标客户制定最大收益的理财方案。同时,由于业务考核的压力,国内理财从业人员过分侧重预期收益,强势宣传预期收益,弱化回避风险提示,导致客户对个人理财义务信任不高,个人理财师被定位于理财推销师。
三、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
国内银行为在复杂的个人理财业务竞争中获得优势,需要对现有的政策、制度做出改革。国内银行可以将以下几点作为发展方向:
1.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国内银行可以积极争取宏观部门支持,创新发展理财业务,绕开政策壁垒。同时,相关部门逐步改革金融监管,减少行政干预,鼓励金融创新,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前提下,逐步促进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市场运作效率。
2.树立诚信品牌,保障客户利益。商业银行应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销售过程中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49页)
根据客户特点推荐适合产品,并提前说明产品类型、购买方式、投资方向、预期收益、市场方向等,完善发行和后续服务,提高自身信誉。
3.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差距,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十分缺乏。国内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参与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道德水平的理财人员。
4.改善营销模式,做好宣传推广。国内银行应该将落脚点放在“客户需要什么产品”,而非“银行能提供什么产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同时,推广“全员营销、专家指导”的营销模式,既能完善服务链,又能保障服务的专业性。
尽管个人理财业务竞争激烈,但国内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是具有固有的竞争优势的。国内银行长期在本土开展传统借贷业务,有着深厚的客户基础,同时国内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为保证。国内银行应该利用优势资源,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促进国内个人理财行业的发展。
[1]胡维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金融与经济2004.(05).
[2]陈继红,郑振欧.香港银行业个人理财服务发展的背景及内容比较[J].金融论坛2003.(11).
二、外呼经营业务的优势
1.渠道优势
外呼经营业务相对于银行柜面营销,目的性更精准,方向性更明确,效果也更好,与柜面营销渠道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它是在传统营销方式之外,能够一定程度上挖掘客户价值、提高盈利能力的另一种营销方式。柜面部分业务的营销可以转入外呼经营业务,如理财产品、基金销售、保险销售等,外呼经营业务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改变单一柜面营销方式的有效途径。
2.成本优势
电话营销相对于柜面营销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对银行而言,首先,电子银行创建成本较低。一般而言,电话银行的创建费用只相当于传统银行开办一个分支机构的费用。二是业务成本低。根据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IRESEAECH公司调查结果,就银行一笔业务的成本来看,手工交易约为1美元,ATM和电话交易约为25美分,只有手工交易单位成本的25%。电话营销的优势显而易见。
3.客户优势
商业银行具有丰富的个人客户资源,这些客户资源优势为商业银行开展电话银行外呼经营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经过科学的数据挖掘,可以寻找到大量的营销机会。
4.利润优势
商业银行外呼经营业务的产品可以有理财产品、基金销售、保险销售、电子银行产品等,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利润增长点,外呼经营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今后保持业务市场份额的重要渠道。
5.专业优势
专业化的外呼经营业务中心,有利于全辖网点与电子渠道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对业务的专业专注,有利于外呼经营业务整体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外呼经营业务收入的最大化。
三、外呼经营业务的开展情况
目前,各商业银行已充分认识到发展外呼经营业务的巨大潜力和商机,纷纷加强该项业务的拓展力度。下文以保险外呼经营业务为例,介绍外呼经营业务的开展情况。
1.国际同业情况
国外保险电销产业发展较早且相对成熟,目前国外保险电销主要有为欧美模式和亚太模式两种。欧美保险电销较为发达,行业年产值高达5千亿美元。在美国银行保险电销主要采取IC(Insurance Consultant)模式。即:由呼叫中心电话预约客户再由营销顾问当面向客户进行产品销售的方式。销售的产品主要有年金、养老金、万能险、投连产品等。目前,全美国有超过两万人从事该行业,其达成的保费销售规模约占全美国保费规模的30%。美国市场银行基本不做柜面保险业务。在亚洲地区,电话销售已经成为银行保险业务的主要渠道之一。整个亚洲地区银行保险电销从业人员达五万人,其湾有近两万人,其电销保费收入占整体银保保费规模的50%。香港有超过3000人的保险电销从业人员,电销业务占银保业务规模的10%左右。在亚洲地区保险行业电话销售成交率大约在3%~5%之间。亚洲市场销售模式又分为两种,即Tele Sales 模式和Tele appointment模式(即美国模式)。目前国内在发展银保电销业务中基本都参照Tele Sales模式,亚洲地区保诚与渣打、大都会与花旗的合作较为成熟。
2.国内同业情况
国内大部分寿险公司都十分重视并正式启动保险电话销售业务。截至2010年,国内保险外呼经营业务市场整体保费达50亿,较上年增长100%,市场总坐席规模22000席。在银行保险电销领域,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在银行营业场所内现场销售或通过电话呼叫中心联系客户等方式,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巨大的盈利空间,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十分重视保险电销业务,纷纷开始拓展市场,业务正在快速发展。
1 投资理财专业简介
投资与理财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投资与理财基本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有较高的投资、证券业务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理财分析能力,能从事企事业单位会计、理财、财务管理和证券投资业务操作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大学专科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熟练运用主要投资分析软件,具有股票、期货、债券、房地产、外汇等投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能力,具有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和投、融资管理分析能力;投资理财专业学生应该持有的专业技术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证券分析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人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从业资格证书。
2 投资理财专业的发展前景
国外投资与理财专业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银行、证券、保险等营销人员转变为理财规划师的阶段;二是发展阶段,专业的会计师、分析师、税务师等成为理财规划师的阶段;三是成熟阶段,正规学院教育培养理财规划师的阶段。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投资理财意识的增长,特别是2006年到2007年股票市场的大牛市和2008年以后的大熊市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投资与理财的重要性,相关的考证培训漫天飞,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投资与理财专业,所以,在我国投资与理财专业教育比较复杂,是一种混合式和跨越式发展,国外的三个阶段特征在我国现阶段都能够看到,既有营销人员转变为理财规划师,也有专业的的会计师、分析师、税务师成为理财规划师,而各大高校也正在培养的理财人才。笔者认为,我国将会走混合发展到高校专业培养的道路。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增强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实用性,是投资与理财专业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3 投资与理财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设置宽泛,重点不突出
由于投资与理财专业是专科专业,除了半年的实习找工作,大学只有两年半上课,除了要上大量的通识课程,如: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和体育等等,还得上大量的专业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证券市场等,真正上专业核心课程的时间最多就一年,这一年得开金融学、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原理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与理财案例等,专业知识遍布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虽然全面但是重点不突出,容易让学生觉得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都不会。
3.2 专业方向模糊,专业定位不清楚
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方向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银行、证券、保险等等,几乎涉及金融和会计的方方面面,容易让学生产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迷茫,很难定位自己未来工作的领域,也就很难清楚的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侧重点,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大势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3.3 对部分考证的重视不够
事宜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考的证书,大致有: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证券分析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人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从业资格证书。除了会计从业资格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报考的人较多外,其余报考的非常少,特别是对保险人资格证书和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重视不够,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会计和证券的从业人员会趋于饱和,而对合格的持有期货从业资格和保险人资格的需求缺口还很大,就近两年的报考人数上看,这报考两个证书的几乎没有。
3.4 专业的实习基地缺乏
与投资与理财对口的实习岗位一般为银行和保险的营销岗位、证券公司的经纪岗位以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较强的应用能力是大专培养人才的一大特色,但是投资与理财专业由于对口的企业层次比较高,岗位十分稀缺,所以在实训条件方面相对其他专业比较匮乏,然而投资与理财专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单单的机房模拟实验很难满足该专业对应用能力的要求。
4 完善投资与理财专业建设的建议
4.1 大二下学期起分方向开设专业课
针对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设置宽泛、重点不突出和专业方向模糊、专业定位不清楚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大一开完通识课,大二开一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剩下的一年分方向开课,可以分银行、证券、会计和保险等方向,每个方向开对应的专业课、考证课和实训课,这样可以解决课程宽泛、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又能让学生依想就业的领域去选择方向,有的放矢,也解决了专业定位不清的问题。
4.2 加大对其他考证的宣传
2008年4月30日中国期货业协会颁布了《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管理规则(试行)》等6项自律规则的公告。新规则取消了期货从业资格证书有效期仅3年的规定,有效期修改为永久有效,同时将原规定的执业资格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合二为一。保险人考试报考率低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保险业的误解太多,其实我国的保险展业市场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健全当中,持证上岗是必然的趋势,持有人资格将有利于学生在该行业立足。加强对考证的宣传,可以通过学术讲座、新老生交流等方式推广其他的考证,以确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3 加强校内实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由学校提供场地,建立的理财规划工作室,由学生担任理财规划师,教师担任顾问,为社区提供免费的咨询、理财服务,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理财规划或者证券模拟等大赛,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实训关联系统,把企业的实际数据复制到实验室同时同步更新,把企业“搬到”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就能真真确确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熟悉相关业务实务,拉近学生从企业到学校的距离。
1.投行业务对传统业务依赖度较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与各类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业务联系,众多客户也是商业银行最大资源所在,投行业务的客户基础相当庞大,这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客户基础。目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以投融资顾问和常年财务顾问业务收入为主,而这两类业务本质是深入了解其自身客户需求,为其设计融资方案,其发展与传统信贷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目前实际经营状况来说,该类业务仅仅是传统信贷业务的一个附属产品,与客户融资成功与否相关度极高,如果客户没有信贷需求,该类业务也难以开展。
2.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目前有一定发展基础及规模,但核心业务发展迟缓。经营主要在项目融资特别是银团贷款方面发展较快,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实力较强,但对银团贷款的构成再作分析的话,银团银行客户中更多的是政府平台、大型国企,对优质民营企业支持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业银行是基层行,受到多种限制,在证券发行、重组兼并等投行核心业务的发展上未有进展,在目前竞争较为激烈的企业债领域,一方面券商在这一领域特别是企业债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商业银行仅能作为联合承销商参与,另一方面受到上级行对企业行业、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仅能够支持政府平台、大型国企为主。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开始涉足企业并购,但由于限制较多,成功的案例或业务发展不多见。这一方面表明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还远远未达到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市场的发展,政策的放宽,未来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3.投资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行配备不足,制约的业务的发展。目前基层商业银行主要接受上级行领导,从事一些项目前期的尽职调查,材料申请填报工作,由于投行业务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基层商业银行基本没有独立设置的投行业务部门或专业从事投行业务人员,结果可想而知。投行业务与传统的信贷业务有所不同,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业务不仅需要传统的信贷技能,更需要对国家法律、证券业务、相关行业分析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投资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更强调从业人员的智慧与技能,具有“智力”密集性特征,这就对信贷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商业银行在人员设置方面存在结构性缺员,对投行业务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未来发展的思考
丰富的客户资源,大量的客户信息,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点,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政府部门良好的关系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受到法律制约,且自身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资源和产品,同时还面临国内券商和国外优秀投资银行及综合性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优劣势和外部资源条件,具体来说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依托市场,立足现实,全力拓展现有优质客户。作为商业银行,良好的客户基础是相对证券、基金机构的最大优势所在。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样需要依托优质客户的有效需求,投行业务的一大特点在于:投资银行业务的机会是需要创造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投资银行专业产品和服务理念并不熟悉,需要从业人员加以引导,而传统信贷客户的需求是易见的,客户对资金的需求强烈,金融机构满足其资金需求,双方互惠互利。在目前传统信贷市场开展方面商业银行成效明显,而在投行领域的市场开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众多客户,另一方面客户全方位的需求远未发掘完毕,投行业务的拓展目前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政府平台、大型国企的融资需求来支撑,大量的市场需求远未充分挖掘,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客户的拓展更应该是以现有客户需求的发掘为主。需要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网络优势及资源库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在众多客户中拓展行业中规模、技术领先、优势明显、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盈利性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状况,发掘企业潜在需求,设计服务方案。
2.转变观念,主动发掘,推动投行业务加速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最大特点是需求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从客户实际利益出发,提出解决方案,而传统的信贷业务更多的是站在银行经营角度上,考虑客户融资需求能否通过审批,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造成了商业银行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过程中思路不是特别清晰。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投行业务往往依托于传统信贷业务,只是作为贷款投放的附加产品收取“息转费”收入,这与投行对顾问类产品主动发掘客户需求,有效引导客户实践,并以此带动发债上市、并购重组直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要求是不符的。必须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一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切实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学会融资增值服务,将智力服务融入贷款发放当中,将贷款的单向服务转变为融资的双向服;三是要在认真分析现有客户资源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对症施策,差异化服务,对于部分发展潜力有限,贡献度不高的客户仅以“息转费”的方式发掘贡献度,而对于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现金牛企业,需要上下联动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银企合作,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综合贡献度。
面对金融开放的挑战,如何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甚至是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具有重大意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而作为银行业务中关键的一部分,国际业务直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具有客户信用度核查困难、中间业务较多、政策法规不断推陈出新等特点。因此,只有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兼顾本国国情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经营和管理的安全运行,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
一、国际业务中内部控制的挑战
为了保证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目前我国政府采用的是有管制的外汇收支政策,对出入境的外汇资金和企业有特殊的要求。然而,从事国际结算业务的客户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因此部分客户为了逃避国家外汇监管,通过假造单据,利用银行的信用到国际市场融资或从事非正常交易,使银行的资金存在风险隐患。同时,由于国际业务的参与方可能为海外客户,境内银行难以核查客户资产状况和信用记录,也为银行开展正常国际业务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国际业务使得银行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各国法律监管环境和政策特点不同,各地银行的操作习惯不同,外币汇率和利率变化多端,诈骗防不胜防,这一切都使得控制国际业务中的风险日益重要而复杂。
在国际业务条线中,银行为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推出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中间业务种类繁杂,不同产品的操作规范大相径庭,使得银行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各种潜在风险。这对从事国际业务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国际业务难以驾驭。
以人民银行和外汇局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在探索中不断国际业务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行为。这导致所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从业人员不得不随时跟进政策、解读法规、修正业务规范,对从业人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评估内控建设的方式
美国权威机构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济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并对评估内控建设提出五个评估方面: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分析、内部控制活动、业务监督和评价分析、信息交流与反馈分析。
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指组织管理方式与人员培养模式。风险识别与评估分析则主要指一个企业是否建设了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便于识别风险并控制风险。内部控制活动则包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业务集中处理以应对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和政策风险,及审批与授权等方面。业务监督和评价分析主要是指在注重业务拓展的同时建立可靠的责任追究与业务监督机制。信息交流与反馈分析则指作为管理层决策的依据和信息来源,统计数据需要及时、准确,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需要无障碍,保证政策上传下达,问题及时反馈。
三、完善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定位明确,在发展方式上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然而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金融市场和动荡剧烈的国际金融环境,加强内控建设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意义重大,国际业务条线的内控建设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
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员工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通过塑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控制观念并融入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员工将自觉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把内控意识形成理念、变成开展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对于加强银行的内控建设意义重大。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需要高度重视塑造内控建设文化,使得所有从业人员都能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其次,全面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是支持良好内控环境的基础与保障。对于银行从业人员而言,尤其是从事国际业务的员工,每天都与大额现金接触,犯罪隐忧极高。因此,在制定风险控制制度时,需要秉承“性本恶”的观念制定规则,保证即使穷凶极恶之人也无法找到制度的漏洞,避免人性中的恶因子被不完善的制度诱发导致犯罪。
第三,由于国际业务在操作过程中大量依赖电子平台,因此需要加强银行电子化,建立电脑系统的刚性控制,尽量避免手工操作,一方面能够减少人工错误,另一方面也能便于监管。
第四,由于国际业务条线产品纷繁多样,操作规程各不相同,因此编写产品手册与工作流程也将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参与内控建设的重点之一。只有准确理解产品定位,配以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规范,才能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处理业务、防范风险的能力。
最后,作为管理层决策的依据和信息来源,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需要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和数据统计平台,便于稽核部门掌握异常情况,控制风险防止损失,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开展。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主要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从而进入保险领域的一体化经营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银保合作。
我国发展银行保险的现实意义
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出现的银保合作热,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挑战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为下一步迎接激烈竞争所作出的必要准备。大力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对于我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起着双重促进作用。
银行保险可以有力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有利于节约保险的经营成本,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由于银行发展较早,比较完善,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银行保险正是利用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使得银行保险的经营者可以凭其信息优势接触数量巨大的潜在客户,而不需要在社会上随机寻找潜在客户和准客户,主动联系进行保险展业,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保险产品的营销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扩大了潜在客户群,提高保单的销售效率。
促使我国保险经营模式的变革一是保险经营理念的变革。银保合作可加深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降低客户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满足其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二是保险经营手段的变革。保险业利用银行网点作为销售渠道,可以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解决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并可借助客户对银行的信赖,有效缩短保险产品与广大客户之间的距离。
促进我国保险核心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银行保险的推广,可以增加保险市场的主体,有力地加快中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扩张速度,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度,培养健康、竞争、有效的保险市场。银行与保险开展深层次合作,对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行业也会在银行保险业务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使巨大的销售网络获得根国利用利润银行的收益是多方面的首先,银行通过现有的销售渠道、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成本节约。节约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销售渠道成本、客户信息收集成本等。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协商降低保费的形式,把节约的费用向顾客转移从而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法国,在寿险市场采取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在成本上明显要比传统的保险公司占据优势,银行保险机构基本上可以把佣金和成本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而传统的保险公司的这一比例普遍高于10%,有的甚至达到22%。其次,银行可以通过销售保险产品得到手续费,参与其销售的保险产品部分的资产管理将获得资金的投资收益;多项收益将产生“收入的协同效应”,即银行保险可以通过产品开发、销售、网络关系等资源的共享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稳定银行的资金来源金融市场近年来逐渐显现银行的资金逐渐分流到保险公司,银行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恶化,采用了两种方式保险业务的经营:一是与保险公司签定分销协议并参与资金的管理,二是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保证资金保留在集团内。这样既避免了资金分流,还使得银行自身的资金来源更加稳定,更多的短期投资转化成中长期投资。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逐步深化,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观念转变滞后于市场。目前银行已充分认识到拓展银行保险业务是今后稳定客户源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在基层网点,大多数员工对这项业务认识不足,认为是增加额外负担、不务正业。同时推销保险业务简单依靠信贷手段、柜台销售,全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保险公司则习惯于沿用行业代办的模式,对银行保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上热下冷。甚至一些基层公司有畏难情绪,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启动这块市场,还不如建一个保险站业务来得快,没有从营销机制创新角度来重视银行保险,更没有像引进个人营销机制一样开拓银行保险市场。
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都是金融企业,其在产品、管理、风险防范、营销对象等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具备广泛、深入合作的条件,但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处于初期,合作内容以保险、保费结算、资金存款为主,而在产品互补、客户共享、电子网络等方面仍未开展有效合作,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简单化影响了双方资源的共享度和资源整体效益的提高。为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合作,努力实现降低经营成本、化解经营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标,为迎接全球化金融竞争的挑战奠定基础。产品单一,同质化程度高,且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各家保险公司在银行柜台上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产品,保障功能设计不足,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单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容易偏向价格恶性竞争。目前占银行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为趸缴的分红保险,2002年占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的43.6%。分红型产品占比过高,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运用和分红压力。当然,银行保险主推分红保险与我国民众保险意识不强有关系,因为相对于保险而言,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储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约,加之对银保合作的渠道与机理认识不清,不能结合双方优势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以致出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价格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电子化管理水平低,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的人向投保人详细解释,而我国目前这种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机型和软件的规格不统一,双方网点无法实现全面联网;保险公司系统内尚没有开发和建立银行保险售后服务网络系统,始终存在保单流传速度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使银行保险业务成为金融业一个具有巨大赢利潜力的领域。能否很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我国银行与保险业合作的未来前景。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银保合作的经营理念。对银行来讲,保险是金融一体化的前奏,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夕阳式的短期行为,更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增加银行储蓄存款的低层次认识水平上。这个观念要灌输到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思想里,使其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对保险公司来讲,则要树立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除在产品、管理、服务、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前期投入,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宣传等配套服务。
进行服务和保险产品的创新,使之融入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发挥整体联动优势。银保合作的核心是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并提供多元化服务,保证客户的长期满意度,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为此,保险公司应与银行组成市场拓展专家小组,充分开发与利用客户资源,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准客户和潜在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和营销策略。一是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二是服务创新,提升服务内涵价值。目前可尝试开展诸如信函账单、电话服务和信用卡销售等新型销售方式。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作为银行也不例外。银行保险能否取得最大利益成为银行保险工作能否突破的关键。业务发展初期,利润少,银行的积极性不大。保险公司应和银行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激励考核办法,采取奖励基金与销售业绩、产品组合、业务增长量以及目标实现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在利益分配上要克服短期行为,要有前瞻性、连续性,将手续费或佣金足额分配给经办人员,以充分调动员工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激活银行保险市场。
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力度。保险业务专业性强,险种的开发、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已成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和银行应该积极引入欧洲的银行保险业务经验,并结合国内银行的特点,加强对专门负责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使之有能力应付各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使客户在银行买保险也能享受专业化服务。
加快技术开发,推广“银保通”。实现银行保险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解决保单流转缓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银保双方要舍得增加必要的投入,添置和更新计算机设备,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网络系统。尤其是保险公司要加强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在承保、核保、理赔和其他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同时,双方应建立共同客户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随时了解共同客户的经营状况、合作情况,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银保保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能促进保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和产品创新,也能丰富银行的经营结构和服务层次。展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混业经营将成为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银行保险。
参考资料:
1.施建祥,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J],保险研究,2002年4月
2.袁宜,银行保险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2年10月
3.刘晓宇,银保融通与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前景[J],上海保险,2002年4月
资金形成的实质是指将国民储蓄转变为资本并进行投资的机制。其过程可以分解为两步,首先,要促进国民储蓄的形成,这些储蓄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表现为政府债券、股票、基金、货币等金融工具;其次,要使这些储蓄转化为资本进行投资,表现为购买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金融市场在将国民储蓄转化为资本之后,再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引导投资主将资金投向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或者部门,不仅能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还能优化资金的配置,避免资金浪费。因此,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资金导向
资金导向机制可以确定资金的流向,帮助商业性金融机构选择一些收益较高的项目,将资金分配给高利润部门,在商业性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时候,一般要依据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性原则来进行资金配置,这样能够提高资本的增值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现实中市场经济总有失灵的时候,由于金融行业的寡头垄断行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能完全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发挥政府另一只手的作用,颁布金融政策、弥补市场失灵,所以资金的导向机制应该既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机制,也包括政策性金融的补充矫正机制,这两种机制相辅相成,共同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信用催化
信用催化机制是指信用扩张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即货币乘数效应,从而加速资本形成,扩大资本数量,提高资金利用率,实现资本增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当的信用扩张对经济发展具有加速和催作用,信用催化机制可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以,资金不仅仅局限于投向已经存在明显收益的项目,而是以资金的增值返还为出发点,还可以选择预期收益高、具有广泛前景的产业,这些产业一般是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新兴产业。
二、青海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
(一)青海省金融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青海省金融行业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势态。金融业务种类、范围都在扩大,由最初单一的银行储蓄业务发展到保险、证券、财务、投资等业务,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稳步前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资产规模和质量同步提高;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迅速崛起并占有一席之地,各家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理财顾问公司等纷纷在青海设立分公司,促进青海融资的多元化发展。银行业发展情况: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中行、工行和建行首先开始股份制改革,受股份制改革的影响,青海省银行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开始精减,至2005年末,营业网点较2004年减少70个,从业人员较2004年减少369人,但资产总额较2004年有所增加;2006年继续保持2005年趋势,机构、人员同时精减,各家银行在改革过程中,适度调整机构和人员数,保持了资产稳定增长的趋势至今,资产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85亿元;2010年之后,青海省金融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金融机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不断提升,金融资产总额逐年增加,至2012年底资产总额为4839亿元。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全省银行业从业人员数和营业网点又开始增加,2012年底分别为15985人从业人员和1030个网点。证券业发展情况:青海省证券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一直保持稳健发展的步伐。全省在2012年末辖区有证券公司1家,证券服务部5家,证券营业部6家,已有8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市场在经过2007-2009年的大起大落之后,经营状况趋于好转。保险业发展情况:目前,青海省保险业发展速度较为平稳,在2008年对财产保险分支机构的分类方法做了调整之后,全省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个数一直保持9家不变,到2012年增加为12家,同时保费收入一直在持续增长。保险机构稳健经营,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保险业稳中有升,在2012年县级区域实现了保险机构的全面覆盖;保险业务的类型和范围不断扩大,业务量迅速增长。
(二)青海省金融发展时序分析
结合青海省金融业历年数据可以看出青海省金融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从青海省1995—2012年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贷款总额以及金融相关率等金融发展指标来分析金融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图1和图2可知,1995—2012年青海省金融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从存贷款总额方面来看:1995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26.96亿元,在2007年就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到2012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528.4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4.86%;1995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为219.3亿元,而到2012年末青海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较1995年增加了11.73倍,达到了2791.68亿元。青海省这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存贷款双增的稳态,金融运行发展势态良好。从金融相关率方面来看:结合表2可以看出,1995年青海省金融相关比率为2.06,到2012年该比率增长到3.44,变化不是很大,但是整体上来看,该比率呈现增长的趋势,期间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相关率有所下降,且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之后,全国金融市场的恢复也带动了青海省金融复苏,该比率又呈上升趋势,且势态明显。
(三)青海省产业结构情况
近十几年来,青海省三次产业的产值一直呈增长趋势,而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有所差异。1995年以来,青海省第一产业产值的绝对值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23.61%下降到2012年的9.34%;第二产业产值从1995年的38.49%上升到2012年的57.69%;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1995年至2004年有增有减,而2004年之后整体上看开始持续下降,青海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及比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3):结合表2可以看出,青海省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且比重自1995年到2012年占比最小;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995年为38.49%,到2003年为42.42%;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995年为37.9%,到2003年为43.69%,比重最大,这一阶段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呈“三二一”倒金字塔型,不过并不代表青海省第三产业发展程度高,也不能代表青海省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省份,这种现象并不符合产业结构自然演进的结果,这是由于青海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规模较小,发展水平滞后,相较之下,反而显得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个阶段青海省处于工业化初期的阶段。第二阶段(2004-2012):2004年青海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3.02%,到2012年为9.34%,下降明显,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4年为45.42%,到2012年为57.695%,上升明显;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4年为41.56%,到2012年为32.97%,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越了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三二一”的倒金字塔型转变为“二三一”型,可以知道,这个时期青海省真正开始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青海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但是其比重仍然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大于第二产业,在2012年青海省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超过第一产业,跃居第一,可以看出在1995—2011年这个阶段青海省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员结构一直保持为“一三二”型,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在2012年之后调整为“三一二”型。
三、青海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率(ACYJGSJL):在青海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判断青海省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升级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二者之和可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金融相关率(FIR):一定时期内的金融资产总价值与GDP的比值为金融相关比率,其中金融资产总价值包括广义货币M2、股票价值和债券价值,这三者之和可以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代替,该比率从整体上衡量了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产出率(CCL):金融产出率可以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即金融效率。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1996—2013年《青海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2005—2012年《青海省金融运行报告》和青海省经济信息网。
(二)计量模型建立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就会出现伪回归结果,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一般使用ADF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示各个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小于根据样本数据所计算得到的ADF值,就说明存在着单位根,原数据序列为非平稳的,反之原数据序列是平稳的。在进行ADF差分检验有时会过滤掉部分长期信息,为了检验变量之间是否有长期关系,就必须进行协整检验查看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ACYJGSJL、CCL和FIR均为一阶单整,但是FIR在Level水平下并不平稳,而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才平稳,所以需要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来验证这些变量之间的长期波动规律。
四、政策建议
1.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的划分标准,虽然由于行业不同对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的要求不同,但是中型企业基本是指从业人员数低于1000人,销售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小微企业是指从业人员数低于300人,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下,总资产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大,资产总量也很大,但是就单个企业而言,无论是其资产规模还是从业人员与大型企业相比还是偏小的,其单户资金需求量也很少。另外,中小微企业分布的行业较广泛,主要是与当地资源紧密衔接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经营情况千差万别,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轻工等传统制造业及服务行业,产品结构单一,大多数处于所在行业产业链的中下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无核心竞争力。其次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对政策、制度、市场的分析研究,市场开拓能力有待加强,可持续经营能力较差,企业淘汰率高,生命周期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发展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时常位于被动与劣势地位,丧失了向银行融资借力得以发展的机会。
1.2 小企业缺乏信用担保制度 普遍而言,小企业经营规模不大,固定资产抵押品欠缺,具有流动资产在生产经营中易造成物质形态改变,无形资产又不容易量化等特点,此和金融机构对固定资产等典质物喜好不一样,阻碍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资金的融通。银行在商业化管理与资产负债经营制度的限制下,为了减少贷款风险,普遍要求贷款企业供给财产抵押或者连带担保,因为小企业关系纯粹,大部分没有上级部门与有关单位为其处理担保问题,所以银行对小企业请求贷款的条件则更加严苛。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更有其迥异性,例如普通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的净资产大部分较低而人力资源又都偏高,因此在贷款时常常少有抵押资产。并且银行不容易分享到企业成功的结果,故而减少了寻求银行贷款的动力,导致了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1.3 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与财务管理不规范 大部分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存在规模不大,自有资本不多,内部经营不规范,沿用家族式经营,没有创建起现代企业架构,管理目标不确定,欠缺科学化决策制度与市场化经营制度,企业发展可持续核心竞争力欠缺。在遇到市场改变与经济波动时,很难不造成决策风险与经营风险,使得小企业的倒闭率增加,银行轻易不会向它们放款。有的小企业信用意识欠缺,银行债务荒废现象广泛存在。有的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欠缺,运作不合理,不能供给切实、完善的财务会计资料,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了解不充分,有的小企业产权不明确,很难供给信用保证手段。
1.4 银行惜贷严重 最近几年,一方面因为受“抓大放小”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银行贷款资金流向了国有大企业。银行觉得:从“效益性”角度思考,中小企业贷款不存在规模效益性,属于“零售”业务的范畴。银行更愿意将少有的信贷资金安排到大型企业,叙做“批发”业务。我国金融改革中抓大放小之特征与此更加相吻合。另一方面又因为中小企业,没有必要的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材料,银行没有办法对中小企业准确实行信用等级评估,因此中小企业被银行看作高风险贷款,更加强调了风险的控制与预防,降低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意愿。加之中小企业信用度低、规模小,不容易符合银行的信贷标准。这些从客观上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难度。
2 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对策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信贷风险不同,对中小企业风险控制也需要独立于大型企业信贷的掌控施行,创建专营机构,运用岗位分离制度规范,前手为后手负责,相互审核,相互约束、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应用全过程风险控制,把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减少到最低。
2.1 要有明晰的目标市场定位 管理成本高是小企业经营普遍存在的,所以不可以随机的筛选客户,可以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和全行信贷政策要求,足够考虑各区域经济管理水平、资源富裕、优势产业布局状况和小企业专营机构创立、人员安置与机制落实等层次因素,以拓展良好的客户群体为目的,以资产管理为措施,以增加客户综合贡献度为目的,坚持“区别对待、有进有退”原则,进行区域、客户、产品、行业不同化发展战略。小企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定,一个完善的业已形成规模的区域经济市场,容易塑就区域竞争优势。重点扩展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筛选核心企业其上下游服务型、生产型、贸易型小企业客户发展业务,掌控供应链“1+N”运作模式,从中心企业入手,以其上下游小企业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一是把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营销行为,加大中小企业商业信用,推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创设持久战略协同关系,增加供应链的竞争要求,进而增加银行风险控制的容易度,二是将资金有效投到处于比较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处理中小企业供应链失衡与融资难的难题。
2.2 加强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准入调查 一是实施“双员调查,侧重现场调研、数据报送,并结合实际”的工作原则,重点调查业务和政策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合理可靠的还款资金来源等要素。二是深入开展业务,落实“五调查”,即通过银行支票结算水单,检查工资的变化,检查“保险公积金”的缴存,缴纳税款凭证的变化,检查水电气使用量和库存波动,深入了解企业业务和财务状况的基底。针对小企业的调查,结合“物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调查企业实际情况,如银行结算流水单据调查区分公务用卡和个人用卡;结算金额应由销售收入和非销售收入结算金额分别形成;调查是否和匹配的销售收入在同一时期,调查同期应收应付账款是否匹配。三是加大非财务信息监控,把握关键角色,调查实际控制人及股东,个人信用记录,上游 和下游客户结算,销售和纳税额,相关行业和企业经营贷款风险和经营情况;强调调查实际现金流,中小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用的主要来源,根据其应收账款,存货,采购订单和实际验证的其他项目,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四是要了解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和他们的家庭财产,每日的收入,生活支出,主要投资,资产和负债及担保。根据具体情况要求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财产抵押或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以提高企业和企业主的失信成本,从而有效地分散或转移信贷风险。最后,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贷款审查。主要重视小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原则,做到“五看”审查。五看到,看到其还款意愿强否,技术服务优否,成长阶段前景性,经营业绩的真实性,是否充分的保证措施。
2.3 加强中小企业授信业务贷后管理 一是增强贷款用途的监控,原则上应运用封闭管理,严密跟踪贷款的利用,预防贷款被调用或者被非实质借款人占踞等情况。要加大资金结算管理、监控,落实第一还款出处与来源,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二是增大实质性风险的检测与监督。缩短中小企业客户财务数据与征信报告的更新频率和回访频率,经过定期财务和信用情况了解,增大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的了解,客户业务条件的变化及时检测并记录。三是加强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外部环境,不同的情况下,“户异策异”,我们应该重点监测的是小企业的还款能力,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动态的,有区别的贷后管理模式。总之,标准化是基于贷款管理之流程管理的设计,使所有的角色,所有的行为都是基于规则的,统一的标准。动态,就是在客户风险监控这一持续过程中,建立预警,验证,整改,审查的动态风险管理机制。不同的是,为不同客户的不同风险分类,进行贷后管理,对信贷经理管理半径进行拓展。
3 结束语
在信贷规模总体趋紧的局势下,每个商业银行持续使用“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大力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准,为他们的安全健康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信贷扶持。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改进并发展,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注力度在慢慢增加。可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市场位置及其产品和大企业比较起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降低。所以,要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相对的便利,更好的推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开展。
参考文献:
一、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金融行业改革的必要工作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体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金融技术手段来构建主体;也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作为支撑力量,同时也需要行政手段的有效配合;最后,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起到协调和推动作用。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在改革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应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处理各项矛盾、理顺各种关系,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金融行业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的稳健运行可以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其稳健运行是以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所以说,金融行业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首先,职业道德作为金融行业稳健发展的内生变量而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依据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处理各类经济关系、解决各项经济矛盾。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判若鸿沟,正确的道德准则能引导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顺畅的处理经济关系,错误的道德准则就有可能引发经济案件的发生。
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关系网,道德在这个关系网中成为连接媒介,人们总是选择与自己道德观念相同的人来进行交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如果道德作为媒介作用发挥不顺畅,就会对金融关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说就是金融道德丧失所致。
当人们在金融活动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时,金融市场信息相对来说就会更为真实,金融运行成本相对来说就会大幅降低,从而使得金融交易能够顺畅有序进行,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也就得以实现。新员工进入金融行业时学习能力强、塑造性强,对新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新员工的特点
(1)新员工的优势
首先,新员工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对口。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近五年来招收的新员工学历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同时也具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他们进入工作环境之初,通常会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相对来说较高而受到上司的重用。这时新员工都很有一种努力实现从一个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冲动,他们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容易在工作中创造出好成绩。
其次,新员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这类员工的观察能力强、善于发现处理问题的新方法、反映能力强。进入工作环境中,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之后,新员工也往往能将善于学习的习惯延续下去,学习业务操作和专业技能,迅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工作能力。
(2)新员工的不足
首先,新员工具有多变的职业观念。传统的职业观念认为忠诚是员工的首要职业品德,而“85后、90后”新员工往往渴望尝试不同的职业领域。一旦在一个工作岗位工作时间长却看不到发展前景,新员工就会选择辞职转向别的企业工作。
其次,新员工通常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工作。新员工讨厌重复性的工作,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有趣味的工作。
再次,新员工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工作。他们不希望因为工作而牺牲掉自己休闲娱乐、与家人共处、与朋友相聚等方面的需求和享受。有许多成功的80后企业家都放弃自己的高薪厚职,选择到处旅游,追求自由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概括起来,新员工不仅具备学习能力强、专业能力强的优点,也具有忠诚度低、追求过度的自由等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问题。
2.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新员工在刚开始工作时对薪酬要求较高的特点,在新员工培训伊始,就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公布,让新员工看到发展的前景。另外,培训期间还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保障员工的合法利益等观念灌输给新员工,时刻做到关心新员工的生活,让其安心工作,生活无后顾之忧。
二是要利用行内优秀员工的典型案例来激励新员工,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训期间,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特邀年轻领导对新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通过年轻领导进行之后的奋斗历程感染新员工,激发新员工踏实工作、不好高骛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入职员工进入基层网点后,普遍收到了基层领导和客户的赞扬。
三是在新员工培训结束进入基层网点后,倡导支行组织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借新老员工一起参加文娱比赛机会迅速使新员工融入工作环境。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可以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天山支行在新员工入职三天后开展了广播操比赛,通过老员工广播操会演、新员工才艺展示、爬山等活动,迅速使新员工融入支行。
(2)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作为金融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其次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再次,必须诚实守信。另外,要做到业务优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最后,必须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在新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在培训期间,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播放相关金融从业人员以致锒铛入狱的影片,从心理上教育新员工一定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是通过角色互换游戏,让新员工扮演客户,老员工扮演基层服务人员,让新员工感受到优质服务和劣质服务的区别,通过新员工的自身感受,教育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是在培训期间开展案例分析会,就“新员工入职后应该忠于职守敬业工作”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新员工认识到兢兢业业工作和敷衍塞责工作所引致的不同结果,激励其在工作之后改掉大学期间慵懒、不负责任的习惯,踏实工作、爱岗敬业。
三、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首先,应该把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与其业务发展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如在银行基层服务网点中开展角色互换:“假如我是客户”等讨论活动,树立起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意识到“服务好客户是员工的天职,我也是企业的一员”等道理。
其次,应把把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解决其实际问题中,把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员工最关注的问题解决好,以此作为员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金钥匙。对金融行业新入职大学生而言,在解决与其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时,要善于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稳人心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