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34: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利水电安全管理导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发展势头良好,然而施工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并因此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见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保障施工安全已成为各参建单位无法回避的问题。电气施工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中的安全风险与土建等专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根据电气施工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电气施工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探讨了提高施工安全水平的处理措施。
1 水利水电工程电气施工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电气施工中的管理不安全因素包括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不充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不到位、安全生产监督与检查不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制定与交底不理想、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不完善、安全费用投入不够等。目前,承包单位对施工进度和质量比较重视,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但对安全管理关注不够。一个人尽皆知的逻辑是,只要不出现安全事故,安全管理做得差也不能说一定有问题;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安全管理再严格也必然是有问题的。所以承包企业对安全管理抱着“只要不出事、能省尽量省”的思想,书面文件尽量做得没有漏洞,至于是不是真正落实了仅凭文件是看不出来的。例如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可以采取挂靠方式,名单上是有资格证的人员,现场从事管理的却是另一些人员。因此,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是难以忽视的不安全因素。
1.2 人的不安全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大都建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人为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加突出。例如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人为因素失误从20%增加到80%以上[1],所以人的不安全因素正变得愈来愈重要。在电气施工中,由于用电管理规章制度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不明确,安全教育与安全培训不到位,人员安全意识淡漠,容易在工作中疏忽大意,触电事故是最常见的。另外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安全事故也时有出现。
1.3 设备的不安全因素
随着科技发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越来越依赖设备,几十年前人拉肩抗的场面愈来愈少见。加上南方潮湿多雨,夏季炎热,电气设备受影响较大,不少施工设备在这样的环境中使用一段时间后绝缘性能就会下降,甚至防护能力完全失效,电气施工人员暴露在不安全的电气设备面前,就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电气施工所使用的安全用具、仪表、设备也可能校验不及时,性能达不到要求,给施工人员带来伤害。
1.4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对水流的控制,所以常在河流峡谷上建设,水文、气象、地质、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加上建设周期长,作业环境艰苦,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尤其电气设备和线路受到风吹、日晒、雨淋、水溅、粉尘等不利条件影响,绝缘防护能力下降。施工人员工作时身受雨淋、水溅及潮湿环境影响,身体阻抗下降,也易受到触电伤害。
1.5 临用电的不安全因素
工程现场用电必须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但是在工程现场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也很常见,例如配电箱内放置杂物(如焊条)、配电箱无系统接线图、一闸多机、配电箱不上锁、配电箱进口处无防护措施、开关箱电源进线端采用活动连接、动力开关与照明开关同箱、配电箱无防雨防尘措施等[2]。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用电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差,责任感不强,将作业人员暴露于触电伤害风险之中。
2 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电气施工安全水平的处理措施
2.1 规范安全管理,强化责任机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SL 721-2015)要求,规范安全管理行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按照该导则要求,施工企业应根据项目安全生产总体目标、年度目标,制定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总体目标、年度目标,其内容包括安全事故控制目标、安全生产投入目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目标、事故隐患排查目标、重大危险源监控目标、应急管理目标及人员、设备、环境、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控制指标。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与职责部分有专门针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而在《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DL/T 5370-2007)中有专门针对施工用电的规定,在《水电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程》(DL/T 5372-2007)中有关于各种电气设备安装的规定,在《水电水利工程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操作规程》(DL/T 5373-2007)中有关于各类电气作业人员资格条件、操作技术方面的规定。上述文件为规范电气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施工企业应参照这些定查找不足,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电气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制定应急救援、专项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以减少电气施工伤亡事故的发生率。
2.2 增强保护意识,加强过程管控
水利水电工程电气施工内容包括变压器/电抗器安装、铁塔/构架安装、开关设备安装、母线安装、厂用电系统安装、线路/电缆安装、电气试验、接地系统测试等内容,安装过程复杂,工艺技术要求高,为了保障安装质量与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除了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之外,还应在安装前做好安全交底,强化安全意识,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控,提高安全操作水平[3,4]。
2.3 重视设备管理,提高安全水平
为应对水利水电工程现场各种不利自然条件,应选购适应工地条件的配电设备、电气机具,如满足IEC标准相关条件。其次,应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测,如绝缘性能测试、耐压试验、漏电检测等。还应加强电气施工现场的巡查、监督工作,以提高电气设备的安全水平。
2.4 做好环境规划,减小安全风险
对水利水电工程电气施工面临的环境风险,应加强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管理,并运用PDCA循环方法加强对危险源的管控。辨识作业环境的危险源,可采用直观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其中直观经验法又分为类比推断法和对照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中包括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法、危险指数法等,应该通过动态辨识,将环境安全风险减至最低。
2.5 加强临用电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对于临用电管理,应严格执行JGJ 46-2005规定,按照“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的原则,编制施工临时用电设计方案,严格按规范要求敷设线路和安装电气设备,并安排专人对临时用电设施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工地用电安全。
3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电气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管理、人员、设备、环境、用电几方面,只要认真对待,严格管理,电气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就能做到可控、可管、可追溯。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安全管理的内容也在变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安全水平才能水涨船高,步步高升。
参考文献
[1]孙开畅,徐小峰,张耀,等.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人为因素重要度分析[J].人民长江,2016,47(9):80-83,114.
1危险源定义
2018年12月,水利部办公厅印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该《导则》是基于《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而制定的,为科学辨识、评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及其风险等级提供了法律依据。该导则明确指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亡、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其本质是存在潜在风险的源头或区域,是能量和危险物质较为集中的地方,是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部位。其主要由潜在风险、存在条件和诱发因素三个要素组成,潜在风险指的是一旦诱发事故,危险源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或有害物质,对人身造成伤害。触发因素是将危险源真实转化为安全事故的外因,每一种危险源都有着特定的敏感触发因素。不同的系统范畴中,危险源的区域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却并不一定会发生,所以对于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加强管理,及时整改,最大限度降低风险[1]。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类型
危险源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大类型。客观危险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观危险源是指管理和施工人员对于危险源疏于防范而造成的危险因素,如违章操作、易燃易爆物品储存管理不严、防护措施不到位等等,当前,主观危险源出现的概率有上升的趋势,对水利水电现场施工安全形成了很大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于主观危险源的管理工作,执行好相关管理制度,最大限度降低主观危险源的诱发可能性。危险源因其危险级别不同又可分为重大危险源和一般危险源,由风险级别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
2.1重大风险
重大风险是指能够威胁人员生命安全和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危险源。这种危险源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有很大威胁,一旦发生会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如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压力容器、机械故障、高空坠物、地质坍塌、泥石流、洪水、山体滑坡、雷电、高压供电设备、高海拔地区施工时的高原反应、沿海地区的台风等。
2.2较大风险
较大风险是指能够引发职业病或者造成财产损失的危险源。如大型机械的噪音导致施工现场噪音分贝超标引发的耳鸣、头痛;粉尘过多吸入引发的肺部疾病等。
2.3一般风险
一般风险是指影响施工作业环境的危险源。这种危险源主要与外界环境有关。如高纬度地区冬季的暴雪、极端寒冷,低纬度夏季的高温、高湿度等。
2.4低风险
这种危险源发生的概率较低,如场地回填料的有害物质渗入河道引发的环境污染等。
3危险源的辨别方法
对于水利水电施工现场存在的危险源,要以预防为指导、以安全为核心、以排查为重点、以整改为措施,进行科学辨识,做好分门别类,分清风险等级,制定具体清单,加强现场管理,将危险源可能引发的风险降至最低。常见的危险源辨别方式有直接辨别判定法、安全检查表排查法、危险预判分析法和因果关系分析法[2]。
3.1直接辨识判定法
直接辨识判定法主要要根据危险源产生的源头、类型、状态(可分为正常、异常与紧急)进行现场判定,充分运用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结合与现场施工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来判定。如高空作业易引发的坠落危险、地面障碍物、没有按照安全施工制度要求着装、和危险源有直接接触(如高压供电系统、高温输送管道、压力容器等)等等,都可以利用直接辨识来进行判定。
3.2安全检查表排查法
安全检查表排查法主要是对现场的文字资料、信息和数据进行检查,重点是对于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判定,以此作为发现和分析危险源的有效途径。如噪音引发的职业病、危险作业证件不齐、安全事故发生的频次等。
3.3危险预判分析法
危险预判分析法主要是通过现场查看,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判定。如消防器材过期存在的火灾隐患、供电线路老化可能导致的漏电等。
4加强水利水电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的措施
4.1完善现场管理安全体系建设
安全无小事,要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水利水电现场施工管理的首要位置。①落实安全责任。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方案,成立现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将整个工程实施网格化管理,形成岗责一体化,现场所有工序都以安全为前提。②加强安全宣传。要定期开展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以宣传板、宣传册、公众号、广播等传统和新式宣传载体,进一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对新进施工人员要进行重点培训。③强化制度执行。制定现场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时,坚持全覆盖、无死角、无空白,将安全工作与绩效、薪酬充分挂钩,设立安全督导组,定期不定期对工程现场进行督导检查,做到工作细化、责任量化、效果实化,将安全工作做到极致。
4.2加大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力度
①加强火药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基本呈现施工工期较长、能源消耗较高、施工环境较差等特点,许多地方需要使用火药进行爆破,因此火药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常备之物,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运输方面做到专车专运,在储存方面严禁与烟花爆竹类产品混合放置,在爆破当量的选择、爆破半径的设定需要做到专业、安全,在爆破工作开展前进行全面清场。②加强燃油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所使用的大型机械众多,燃油供应必不可少,要加强对油料的管理工作,油料要进行统筹规划,由专门的油料管理人员负责,督察组不定期抽查用油情况,严禁私自用容器灌装燃油。③加强压力容器管理。制定正确的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应涵盖容器最高允许使用压力和极限温度、正确操作方法和操作程序、安全注意事项、运行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判断及应急处理措施、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维护,做好压力容器使用记录台账[3]。
4.3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
一、水利水电施工建设安全管理中的潜在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有些企业领导过分追求市场份额,增长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虽然这些企业内部也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和具体的安全操作规程,但由于领导层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致使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上麻痹大意,导致了一些安全隐患的存在,一旦发生事故,将给个人和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2.安全管理系统存在漏洞
由于安监部门和技术部门工作的疏漏,使得有些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体系存在缺陷,同时由于个别项目部的安全员为兼职,或者尽管为专职,但仍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致使现场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消除,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3.对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监管
个别项目部的安监部门没有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管理措施不能有效地落实到位,工作做的不细致,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没有及时发现或督促有关责任部门整改以及对整改结果轻松放行等,使隐患最终演变成事故。
4.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部分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差,违章教育不够,劳动纪律松弛,违章作业。这些职工由于思想上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一些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习以为常,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导致各种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当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人员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从事安全专职工作的管理人员数量非常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的。由于这些安全管理人员中的绝大部分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安全生产培训课程,其专业素质无法达到在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劳动力的用工方面,由于绝大部分的劳动力都是招来的农民工,这些人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都是比较差的,而招聘企业对这些农民工作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又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就造成了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执行困难。
2、监督缺失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安全生产的政府监督管理工作上,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突击安全检查的程度,缺少对施工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检查和强有力的惩处措施。而且很多省市存在地方保护、区域保护的现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资金难以落实、对施工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监管手段落后,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有甚者瞒报或者拖延报告所发生的安全事故,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人员与财产的巨大损失。
三、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预防措施
1、建立并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
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管理的最基本工作,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进行,作为企业第一负责人,同时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他承担着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所有工作,水利水电施工单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设立施工安全职能部门,该部门主要负责日常安全施工管理工作的落实。安全组织机构的设计原则是体现工程施工的高效性,既要有较强的施工安全责任心,又必须具备良好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作为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制定是实现企业制度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制定应该参照相关国家及行业施工安全标准,内容上必须齐全。
2、提高对安全施工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
作为做好水利水电安全施工的前提,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保证安全施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施工单位各级部门应该从思想层面上重视它,从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认识水利水电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增强他们对水利水电安全施工的责任感。施工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调度每个工程,分管领导则要严格抓实每个工程,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借助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工程安全施工的各项需求,为全面做好安全施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员工安全施工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施工意识
施工人员安全施工意识的提升,不仅需要正确的企业管理措施作为指引,而且需要自身安全意识的提高作为保障,使每位员工从思想上重视工程安全施工问题,从根本上杜绝施工安全隐患。在正式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开展岗前安全培训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员工的安全施工意识以及他们遇到危险时的逃生策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许多员工缺乏危险意识,即便意识到危险性,也很难临时做出科学的逃生策略。因此,加强员工安全施工教育非常重要。
4、明确安全责任,做好定期安全检查工作
确定各级施工系统中的负责人,明确各负责人的具体责任,尤其要明确各级施工单位对相应区域内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责任。定期检责任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每天自查、企业职能部门的定期检查以及企业领导的不定期抽查等,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及时采取应多措施,将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5、加强监督检查,坚持全方位管理
全方位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所制定的策略能否得到全方位的落实。事物的发生一般具有规律性,可以通过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做好提前预防工作;此外,事物的发生也具有随机性,为保障施工安全,就必须加强实际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
四.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
安全生产贯穿于整个生产活动中,要防止事故发生,不仅要排除环境的、物的不安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排除人的不安全因素。要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安全技能,自觉养成安全操作的习惯、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判断事故隐患能力,企业中发生的安全事故 70%以上都是由于安全意识簿弱、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低、违章作业、劳动纪律松驰所造成。因此,抓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五.正确对待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事故是违背人们意愿,且又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一旦发生事故,不能以违背人们意愿为理由,予以否定。关键在于对事故的发生要有正确认识,并用严肃、认真、科学、积极的态度,处理好已发生的事故,尽量减少损失,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六.加强施工项目的监管工作
我国建筑施工单位对施工管理制度有着话语权,这就严重阻碍了施工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进程。必须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加大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防患于未然,上级主管理部门必须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要进一步提高对实施项目建设监理工作的认识,提高水利工程安全。
综上所述,对于水利水电项目的施工要进行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重要原则,严抓狠抓安全生产教育,认真落实每一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强化队伍建设,重视安全监理,力争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P343 文献标识码: A
1、青州市小型水库存在的问题
自建国以来,青州市共修建小型水库工程21座。其中,小(1)型水库7座,小(2)型水库14座。这些水库工程为青州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这些水库工程的安全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目前小型水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建设质量差
青州的小型水库大部分是在“”时期及“”时期建成。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有的小型水库的建设质量都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
1.1.1设计标准低、质量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第2.1.1条、第2.2.3条、第3.2.1条规定,小(1)型水库正常运用(设计)洪水标准为五十年一遇(P=3.33%),非常运用(校核)洪水标准为三百年一遇(P=0.33%)(重点小(一)型水库,如七一水库,正常运用(设计)洪水标准为五十年一遇(P=2%),非常运用(校核)洪水标准为五百年一遇(P=0.2%);小(2)型水库正常运用(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P=5%),非常运用(校核)洪水标准为二百年一遇(P=0.5%)进行安全复核,结果是所有小型水库均未达到防洪标准。
经认真查阅青州市的小型水库档案资料,并拜访大量的水利行业的老专家,发现所有的小(2)型水库和大部分小(1)型水库均为无设计建设。有设计的小(一)型水库的其内容也都非常简单,无法满足现行的规范的设计要求。而且没有资料可查,没有哪一座水库在设计前做过地质勘测及土工实验等前期工作。其坝体设计亦非常简单,没有作必要的稳定分析。如总库容540万m3,最大坝高22m,坝型为均质土坝的七一水库,目前仅存零星的一些图纸。该水库建设前未对坝址和库区进行地质勘察,主坝清基未清至相对不透水层,座落于卵石上,造成了库区和大坝的严重渗漏,经工程技术人员测算最高水位时水库的日渗漏量达2千立方米,2004年对库底铺设防渗膜防渗,铺设面积达30万平方米,虽有所改善,但无法解决大坝渗漏通道,在高水位时,仍有较大渗漏。
1.1.2施工质量差
受特殊的历史条件影响当时的小型水库施工全部是由党和政府组织民工大搞群众运动完成,属于“三边”工程: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不按规范的基本建设程序实施,没有任何一个工程是由有施工资质的正规施工企业承建。大部分工程集中在1960年前后建设,在当时那种施工条件下谈何质量控制。以七一水库为例,该水库于1960年2月建成,大坝除坝基未清至相对不透水层外,坝体填筑质量差,曾于1970年发生管涌,造成炸闸泄洪的事件。2005年经潍坊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大坝填土实际干密度小,最大干密度为1.50g/cm3, 最小干密度为1.35g/cm3。依据《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的相关规定,控制干密度为1.68g/cm3,坝体填筑密实达不到规范要求。
1.2工程管理水平不到位
工程离不开管理,管理是确保水库工程安全运行和促进其更好地发挥效益的重要保证和手段。但目前的管理实在是太落后。
目前,我市的小型水库中,只有七一水库设置管理所负责管理。管理所现有管理人员7人,管理房4间,建筑面积约60m2。
其他的小型水库在管理上基本上属于“三无”状态:无固定管理地点,无固定管理人员,无管理通讯及供电设施等。水库安全运行无组织保障。目前小型水库的管理完全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上,管理的硬件设施尚未能得到改善。工程老化退化和严重安全隐患情况无法被管理者及时掌握。如青州市21座小型水库均无浸润线和位移观察等观测设施,更没有预警预报系统。近些年,当大汛到来之前都要对所有工程进行一次拉网式的检查,并且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这样的检查只能检查出外观上一些问题,如果坝体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如浸润线发生了变化,扬压力发生了变化,大坝发生了位移,坝体内应力发生了变化可能看得出吗?能看得出的也只能是大坝明显开裂,滑坡或已发生管涌等,但等到这时已是晚期,就无可救药了。
针对上述问题,我市在省及潍坊市水利主管部门的统一布署下,于2007年对全市21座小型水库进行了一次安全排查,从防洪标准、枢纽建筑物安全鉴定及水库管理设施等各方面达标情况进行排查,安全排查结果均为三类坝,存在安全隐患,殛待除险加固。
2.工程加固措施
根据山东省水利厅的部署,三年内完成小型水库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我市计划在三年内,对21座病险水库全部进行除险加固,2008年计划加固赵庄、钓鱼台2座小(1)型水库及庄庙、程官、南王孔、兴旺、坝沟子3座小(2)型水库;2009年计划加固龙虎、琵琶2座小(1)型水库及黄鹿井、月山、宫家、高墓、西牟3座小(2)型水库;2010年计划加固七一、夏庄、邵庄3座小(1)型水库及平安寨、石门、小官庄、鸳鸯4座小(2)型水库。使其全部达到设计标准。
2.1 精心做好勘察设计工作
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做好。
首先要吸取过去搞工程的经验教训,搞好工程的地质地形勘察,每座小型水库初步设计前,我市都委托潍坊市水利建设计研究院对大坝、库区、溢洪道等各枢纽建筑物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勘察,绘制出库区地质平面图及大坝地质剖面图,并对大坝取土样进行土力学试验,确定抗剪力学指标,为下一步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其次是通过兴利防洪计算确定水库加固工程的规模。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定,结合我市情况,确定小(1)型水库正常运用(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P=3.33%),非常运用(校核)洪水标准为三百年一遇(P=0.33%);小(2)型水库正常运用(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P=5%),非常运用(校核)洪水标准为二百年一遇(P=0.5%),并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确定水库工程等别、工程规模、主要建筑物级别及次要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级别等。
第三是按照《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要求对大坝、溢洪道及其他水库枢纽工程的建筑物进行工程安全复核,确定工程加固设计任务。
最后是对电气与金属结构、工程消防、施工组织、工程建设征地、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进行细致地设计。
初步设计方案的评审,小(一)型水库由潍坊市水利局组织专家组评审,小(二)型水库由青州市水利局组织专家组评审。
2.2 认真组织好工程施工工作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严格实行三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按照有关规定,小(一)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法人是青州市政府成立的青州市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局,由潍坊市统一组织招投标,要求具有总承包二级以上资质的水利施工企业承建,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具备水利乙级以上资质;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法人是水库所在镇(办事处)成立的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局,由水库所在镇(办事处)组织招投标,要求具有总承包三级以上资质的水利施工企业承建,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具备水利丙级以上资质。
在具体建设实施中,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各司其职。项目法人负总责,根据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在项目实施阶段的全过程中,重点抓好工程投资、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控制,领导、组织和协调好各方,努力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各项目标。其他各方在项目法人的领导协调下,做好各自的项目管理,落实好各项措施,实现好项目管理目标。
小型水库加固工程的验收严格按照山东省水利厅颁发的《山东省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验收办法》(暂行)要求由项目法人统一组织,小(1)、小(2)型水库分别成立验收委员会,严格按照国家和水利部相关施工质量验收规程分阶段进行,做好分部工程和竣工验收。
七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10年还获得了省水利厅颁发的除险加固经典工程荣誉证书。
3.加固后小型水库工程的管理
3.1全面改革小型水库工程的管理体制
近年来,虽然对小型水库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水管所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管理模式。存在人员老化,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水利的时代要求等问题,难以胜任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主要症结在于没有理顺各方关系,没有切实落实好小型水库分级管理体制。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后交接管理工作及时跟进,青州市及时制定了小型水库管理办法,小(一)型水库由市政府统一管理,小(二)型水库由所在镇(办事处)人民政府管理,分清责权利。
3.2组建大坝安全监测中心
如前所述,目前小型水库大坝基本处于无监测设施运行状态。虽然每次强降雨到来之前都要求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查,但这种检查无法掌握内部情况,其结果收益甚微。笔者认为,在目前国家财力有限,无力对所有小型水库在短时间内全面配备监测设施和监测物力的情况下,可在小型水库比较多的县组建小型水库安全监测中心,中心配备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应的设备,负责对本县的小型水库大坝溢洪道等工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监测,使水库管理单位和各级政府对各小型水库枢纽工程工况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青州市水利局已在山区全面安装了降水自动测报与山洪预警预测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技术值得在小型水库安全管理中推广应用。随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进展,各小型水库将全部配套安装降水自动测报系统,为水库的防汛安全提供最有力的技术保障。
第二条按照《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2003年8月1日前后分别执行水管〔1995〕86号、水建管〔2003〕271号),通过规定程序确定为三类坝的水库,属病险水库。
第三条要按照病险程度和重要程度,将本流域和本地区的病险水库进行合理排队,优先安排与防洪保安关系密切的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要集中投资,加强管理,抓紧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尽可能缩短建设工期。
第二章前期工作
第四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进行管理。
1、安全鉴定:在大坝安全鉴定工作中,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根据《大坝安全评价导则》对水库进行安全评价。按照水利部颁布的《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安全鉴定。
2、安全鉴定核查:中央补助投资的病险水库,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将安全鉴定成果报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及相应的核查承担单位(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水利建设与管理总站、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江河水利水电咨询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利水电病险工程治理咨询研究中心五家单位之一),由核查承担单位核查后提出安全鉴定成果核查意见,经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确认后印送地方。安全鉴定成果核查意见必须具体指出大坝病险的部位、程度和成因,不得涉及与大坝安全无关的内容。
3、项目审批:病险水库必须进行安全评价和安全鉴定,并在履行建设程序后安排开工建设。
总投资2亿元(含2亿元)以上或总库容在10亿立方米(含10亿立方米)以上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必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此项工作中,要充分论证加固的必要性,根据大坝安全鉴定成果核查意见明确建设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提出审查意见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要严格按照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规模和内容编制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的建设内容要与安全鉴定成果核查意见指出的问题相对应,超出安全鉴定成果核查意见的建设任务,一律不得列入初步设计的建设内容。初步设计在其概算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后,由水利部审批。
总投资2亿元以下且总库容在10亿立方米以下的大中型和单位库容(每立方米)建设投资大于4元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直接编制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编制要求同上所述。其中:初步设计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步审查意见,经流域机构复核后,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抄送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其它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审批程序,由省发展改革部门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第三章项目和计划申报
第五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年度计划要按照管理权限逐级申报,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审查后,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
第六条申报项目和年度计划应提交以下文件和材料:
1、大坝安全鉴定书和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出具的安全鉴定成果核查意见报告。
2、初步设计批复文件。
3、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建设投资的承诺文件。
4、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进度。
5、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所在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水库管理单位责任人名单。
6、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年度建设投资计划建议。
第七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根据国家财力和全国水利建设任务,综合平衡后,按照量力而行和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考虑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情况,对各省上报的项目进行研究,联合下达项目年度投资计划。
第四章建设投资
第八条各地要对各个渠道承诺的配套投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确保投资按时、足额到位。各省在报送年度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计划建议的同时,要将上年的项目建设配套投资到位和完成情况一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
第九条凡经稽察、审计发现地方配套资金不按承诺文件到位,将视情况停止对该项目的中央补助投资。
第十条中央补助投资全部用于大坝稳定、基础防渗、泄洪安全等主体工程建设,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第五章建设管理
第十一条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计委主任令第3号)及有关规定,加强计划管理和财务审计。
第十二条凡进行施工的项目,必须有经过批准的施工设计方案,严禁边施工、边勘察、边设计的“三边工程”。
第十三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各阶段工作必须实行严格的资质管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任务,要由具有甲级或乙级(大型水库必须是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项目法人、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各单位要严把质量关,对因本单位的工作质量所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承担责任,避免加固工程完成后再发生病险情况,确保工程质量和按期完工。
第十五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按《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和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通知》(水建管〔2004〕68号)的有关规定,严格组织竣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送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将中央补助投资项目的工程实施情况及所辖地区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情况定期上报水利部,水利部整理、汇总后,于当年12月31日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七条水利部对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水利部建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销号公告制度,落实除险加固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做到加固一批,公告一批,销号一批。
第十九条在项目实施阶段,省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不定期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国家规定的落实、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到位及使用、合同执行管理等情况,对违反规定和存在问题限期改正,逾期不改将追究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七章建后管护
第二十条加快改革,加强管理。各地在抓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同时,要抓紧研究和制定水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方案,与加固工程同步实施。要通过提高效率、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费用等办法,降低管理成本。要明确管护经费渠道,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奖惩办法,加强和改善对水库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水库管理的良性体制和机制。
第二十一条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完善各项工程管理措施,确保大坝安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肩负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任务。工程建设的质量高低,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周期长,在各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在各阶段施工过程中监管到位,才能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实现建设目标,取得良好效益。
1.当前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项目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 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不力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三项制度”的核心问题,但是部分项目法人组建不规范,甚至根本未组建项目法人,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行政干预过多,违反建设程序,只抓工期,不顾质量,资金不能按时到位。
1.2 质量监督问题严重
稽察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威慑能力不够;稽察整改到位率低、监督力度不足。部分市州质量监督机构还没有完全独立建制,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的定性还不明确,质量管理职能责任不明,质监人员不足,监督缺乏规范统一的工作程序,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存在监督机制失灵的现象,质量检测工作有待加强。
1.3 工程招投标亟待规范
招投标单位资质审核把关不严,许多工程在招投标中,承建单位委托没有资质或低资质的单位招投标,致使低资质或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部分工程存在转包和违法分包。“同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互隶属同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中监理单位归属项目法人、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管理。
2.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策略
2.1加强招投标管理
改革招投标管理体制,实行“一条龙”服务。按照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由多个部门负责对招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挥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管理方面的长处,但也造成了多头管理难以避免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使基层单位难以适从,容易造成部门垄断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招投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精干高效的省、市、县三级管理机构,将所有水利建设工程招投标行为都纳入这个机构来管理。对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和工程咨询、工程监理、招标等中介服务机构,要实行政企分开,与行政管理部门脱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法人实体,避免各级行政领导垄断和干预,彻底改变目前多部门管理格局和行政垄断、行政干预的现象。
推广无标底招标,实行低价中标。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借鉴国外,沿海部分城市的经验以及个别地方的经验,在工程项目总承包中推行无标底招标,实行低价中标。
2.2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控制的重点,是工程的生命线。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只有加强从施工前期质量管理到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到竣工评审至合格,才能建设出高质量合格的工程项目,实现投资者的预期目标。
2.3管理理念的创新
2.3.1 确立与时俱进、全面创一流的管理思路,消除安于现状、盲目自满的思想。新工程在施工之前,首先,要认真总结以往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深刻的反思与科学的总结,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打好思想基础。其次,要告诫领导和职工,必须持严格、审慎的态度,倡导“全面创一流”、“精细管理”以及“不优则退,不精则败”的理念,实现管理理念的自我超越。
2.3.2 依法治企,确立施工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的权威性地位。结合水利工程的施工实际,修订并完善关于质量、安全、成本、文明施工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将“遵规律实施、按制度办事”的理念逐渐融入、渗透到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使施工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3 以人为本,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管理制度必须依靠严格的检查与考核才能落实, 需要全体员工和领导自觉地进行维护、执行。务必确保制度的严肃性,消除主观随意性;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消除主观片面性;实施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方式相统一,从而营造良好的施工管理环境。
2.3.4 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创建学习型的组织,是企业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一流施工队伍的有效途径。企业应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引导员工积极地学习,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2.4 体制管理与运行的创新
2.4.1 创新管理体制。按照“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精干高效”的原则,实行机构人员的调整与分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转变工作思路,创新管理体制,为企业注入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2.4.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与施工的设计规划,编制各种“工艺导则”和“作业指导书”来规范施工的管理活动。在质量的管理方面,施工单位须不断强化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对各项制度的完善,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控制。在安全生产方面,施工单位应将职业的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到每个施工项目与工作岗位,各个项目、管理部门、以及作业班组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进行危险源的辩识和风险的控制策划,建立重大安全事故的预警、紧急处理机制,制定紧急救援预案,为水利工程施工实现“创一流、安全、无事故”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安全管理的措施
“工程质量是生存之本,安全责任则重于泰山”。施工单位或项目经理部不能为了追求高利润、低成本而忽视了安全问题。一个项目即使有丰厚的利润, 一旦管理不力出现大的人身、机械安全事故, 利润也就无从谈起。为此,安全管理必须把好措施关、交底关、教育关、防护关、检查关、改进关,遵从以下四点要求:
3.1建立系统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组建项目安全生产工作小组和安全监督小组。按照“目标绩效管理”方法,对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管理系统进行分解,细化落实每个岗位的安全目标, 实施全员安全制, 达到人人注意安全、人人实现安全的目的。
3.2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在施工开始前对整个工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 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用技术方法加以消除和控制, 并形成安全记录或文件, 文件和记录对整个工程施工项目具有强有力的安全指导作用。
3.3加强安全教育。对制订的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 要有针对性地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训,“不经培训不准上岗, 上岗就要注重安全”,提高安全意识, 使他们牢记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施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水库信息化系统建设
1.1 概述
1.1.1 工程概况
良西水库位于江门市属下恩平市良西镇潭江支流良西河上游,坝址距恩城25约公里,水库集雨面积34.63平方公里,总库容3661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概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该水库于1966年12月动工兴建,1969年3月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水库正常蓄水位52.50米;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设计洪水水位为54.77米,校核洪水水位为58.02米。水库枢纽现有建筑物包括:主坝一座、副坝六座、泄洪涵一座、输水建筑物三座及坝后电站。
1.1.2 大坝水文.水工观测系统
库区管理设施,水文观测方面,目前有水位、雨盆、出库流量等观测项目,观测设施简陋,人力观测,观测系列不完整,观测精度差。水工观测方面,水库的副坝均没有坝体变形观测设施。主坝于一九八三年观设置坝体水平位移及沉陷观测点共三排,现已有不同程度地设到破坏。
现经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水文观测方面,水库区安装自计雨量计、自记水位计。水工观测设施,主坝重新安装测压管3排,,每排5孔,坝顶安装沉陷、位移观测点5点,下游坝脚安装量水堰一座,一副坝安装测压管2排,每排4孔,坝顶安装沉陷位移观测3点,下游坝脚安装量水堰一座,六副坝(主槽)分别安装测压管2排,每排4孔,坝顶安装沉陷、位移观测3点,下流坝脚安装量水堰一座,三、四副坝由于坝型矮小可不设观测设施。
1.1.3 建设依据标准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SDJ12-78);
《广东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
《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范》(SL 169-96);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268-2001);
《水文测报装置 遥测水位计》(GB/T 11830-1989);
《水文测报装置 遥测雨量计》(GB/T 11831-1989);
《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
《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SL213-1998;
《水利水电工程通信设计技术规程》(DL/T 5080-1997);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 7450-87);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8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16571-1996);
《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0-98);
《不间断电源设备》(GB 7260-87);
《网络技术标准》(IEEE 802.3);
1.1.4 建设原则
遵循“技术先进、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易于维护”的原则。
坚持“结构化、模块化、标准化”原则,做到结构合理、界面清晰、接口标准、集成先进。系统的建设应满足规范要求,并综合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监测监控点的布置,既要保证监测控的位置具有代表性,又要使测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根据工程等级、规模、结构型式、地形地质条件及地理环境确定具体的监控项目及其相应的监控设施。
1.1.5 建设内容
(1)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局域网,实现数据共享。建立水库自动化信息Web查询系统,使水库领导及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查询到水库的实时监测监控信息。
(2)闸门自动控制系统。溢洪道单孔闸门的监控,现地监控单元与监控主机组成分层分布的监控系统。
(3)视频监视系统。视频监视点4个,其中:
①管理楼顶设置1套可变摄像机,用于监视管理所大楼外部及进出水库公路口处周围的情况。②主坝闸室内设置1套定焦摄像机,用于监视启闭机室内的设备运行情况。③主坝闸室楼顶设置1套可变摄像机,用于监视主坝及库区周围的情况、可实现360度监视。④闸门正面配载1套可变摄像机,用于监视闸门启闭机及监视溢洪道泄洪及周围的情况。
(4)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选择3个典型断面,每个断面设置5个渗压测点,共有测点15个。
(5)水情测报系统。1个水位测站(旧输水涵闸处)、2个雨量测站(其中1个点位于办公楼附近、另一个雨量位于四坑电站处)。
1.2 计算机网络系统
良西水库自动化监控与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平台为基础,集成了闸门自动监控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及水情测报系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100Mbps快速以太网络技术,TCP/IP网络协议,组成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设备包括2台工作站(兼主机)、1台以太网交换机、1套在线式UPS电源等设备,并且留有足够的网络接口以便管理所其它的计算机接入系统。
计算机局域网,实现数据共享。建立水库自动化信息Web查询系统,使水库领导及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查询到水库的实时监测监控信息。
1.3 闸门自动控制系统
闸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监控范围包括闸门的现地控制和远方控制,监视各闸门的工作状态、启闭机等参数,监控配电系统并与管理所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信息交换。闸门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第一层集控层:中控室配置有2台工作站、1台交换机、1台打印机等;第二层现地控制层:在溢流闸启闭机房设一套LCU控制屏独立控制。
闸门就地LCU屏:用于溢洪道闸门的控制及其状态显示、采集,闸门就地控制单元包括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部分;手动控制主要由控制开关,信号灯,开度仪等组成;自动控制由PLC、触摸显示屏等组成,通过以太网方式与集控层计算机网络连接;闸门现地控制单元应能有效地监测、控制启闭机系统。
LCU的数据采集和控制采用GE、Schneider、SIEMENS中相应档次的PLC,CPU集成以太网。
1.4 视频监视系统
视频图像监视系统由摄像机、硬盘录像机、传输线路、显示及控制等部分组成。视频图像系统主要用于监视溢洪道水闸泄流和运行状态、启闭室内的设备、进入水库的公路周围、水库库区设备运行的情况等,共由4台摄像系统组成。
1.5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1.5.1 渗压监测
建立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是保障大坝安全运行的一种重要措施,而大坝的监测成果可以用来验证设计,不断提高设计水平,促进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
良西水库坝体渗流监测内容主要设有人工巡视和大坝浸润线(测压管)监测,测压管共设置3个横断面和5个纵断面,共计15孔测压管。
1.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已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断面单薄、堤基渗涌严重等问题。以长江为例,1998年洪水期间,仅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 100处,高水位时,每天险情300余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统计,1993~1998年,全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挤损失高达10 500亿元。我国已建各类水库大坝86 000余座,病险水库占40%左右。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
2.2 “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控)而言,目前的监测(控)覆盖范围及水平与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要求还很不相称,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工程安全监测和评价的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软件”上,无论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还是除险加固安排与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工程做出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2.3 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形势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无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局面。北方的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须要有足够水资源作保证。我国修建了不少地面水库,可对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库的利用却研究的不多。我国在解决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时,应结合地下水库的利用采取综台治理措施。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是必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尤其是工业化大都市。
3. 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
3.1 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
3.2 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3 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
3.4 水利工程监测技术。 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大坝工作与安全性态评价专家系统,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及高坝及超高坝的关键技术:设计参数的分析,强度、变形及稳定计算分析,高速及超高速水力学研究。
3.5 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涉及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进、温控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好面板胶结堆石坝,集料级配及掺入料配台比的试验。做好胶结堆石料的耐久性、坝体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安全准则、坝体及其材料的动力特性、高坝坝体变形特性及对上游防渗体系的影响做好认真分析。另外水利工程抗震技术,工程地震反应及安全监测,震害调查,抗震设计,以及抗震加固技术应用。
3.6 高边坡技术研究。高边坡工程力学模型破坏机理和岩石力学参数研究,高边坡研究中的岩石水力学研究,高边坡稳定分析及评价技术,高边坡加固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高边坡监测技术研究,以及高边坡反馈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3.7 地下工程。复杂地质环境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岩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不均匀岩体围岩稳定力学模型及岩体力学作用研究,围岩结构关系研究,岩石力学参数确定及分析研究,强度及稳定性准则研究,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台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模型研究,洞室群布置优化,洞口边坡与洞室相互影响及其稳定性和变形破坏规律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顺序、施工技术优化,地下洞室围岩加固机理及效应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监测技术研究,隧洞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岩爆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以及围岩大变形支护材料和控制技术。
3.8 新型材料及新型结构。新型材料研究涉及新型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自排水模板、各种新型防护材料、各种水上和水下修补新材料、各种土工合成新材料,以及用于灌浆的超细水泥等。
3.9 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现场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中心站网络系统与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与信息服务子系统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挥站。
4. 结束语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目前,水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及水生态恶化是水利工作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应围绕解决这三大问题开展工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好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在采取必要的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参考文献
[1] 汪恕诚.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水利建设与管理,1999(1).
[2] 张基尧.认真贯彻十五届三中全台精神,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江河堤防——在全国江河堤防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J].水利建设与管理,1999(1).
1 引言
我国大多数水库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因时间长久和管理不当等原因,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等安全隐患,再加上管理维护不善,工程老化严重等影响,造成了病险水库大量存在的局面。病险水库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并成为防洪保安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威胁到了下游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做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刻不容缓。也只有做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维修改造,才能消除工程的安全隐患,提高水库的防洪减灾能力,同时也发挥了水库的综合效益,增强了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和抗旱的供水保障能力,从而巩固水库的质量安全和保障下游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水库进行的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并结合全国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调研,三类坝现场核查工作,总结得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要问题存在于:管理及除险加固制度,大坝安全鉴定、初步设计、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管理与工程验收、运行管理等6个薄弱环节,具体见图1。
图1 我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要薄弱环节
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
3.1 法律法规层面
3.1.1 以法律、法规形式进一步合理化业主制
加固工程的责任主体往往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担任,而项目管理制度由上级行政部门制定,即项目管理者往往作为被动的执行者角色,责任却由其承担。
3.1.2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项目制度化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一个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项目制度化。病险水库众多,伴随坝龄增长,外界环境变化,病险水库必然长期存在,一些原正常水库会演变为新的险库,这就需要在战略上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做出通盘、动态的考虑。
3.1.3 完善水库降等与报废的法律法规建设
以往主要采取除险加固这种工程措施来降低病险库风险,降等、报废等非工程措施也是有效方式,争取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风险降低。
3.1.4 加快小型水库及大坝安全管理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现行有关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及除险加固方面的配套法规、政策和文件,主要是针对大中型水库制定的,小型水库一般参照执行,实际很难在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中得到落实。尽快针对加强小型水库出台诸如《小型水库安全管理条例》、《小型水库降等报废管理办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与政策,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确保有关法规的落实,使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走上法制化、制度化健康道路。
3.2 管理层面
3.2.1 前期工作
(1)前期规划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规划以人为主观判断方法为主,尽管在判断时考虑工程情况及下游影响,但无统一的定量化原则或判别准则,影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排序准确性。
(2)安全鉴定与设计。
加大安全鉴定、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力度,按规范要求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四宗溃坝案例都存在明显设计缺陷,与前期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地勘工作量与深度不足有极大关系。很多病险水库为“三无”工程,不补充必要的地勘,地质与施工质量缺陷无法查清。考虑到小型水库多、经济条件差,有必要通过研究探索简易、合理与可行的技术方案,以方便获得用于除险加固基础资料。例如,现场检测含水量、密度等简易物理指标,根据物理指标与力学指标的统计关系,确定试验方式相对复杂、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的力学指标值。
3.2.2 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主要包括招标设计、招投标、施工设计、合同签订及资金筹集等。
(1)招投标。
严禁转包,主体工程不能分包;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招、投标。
(2)资金筹集。
很多地方已认识到要解放思想,克服单纯依靠国家投入的思想,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集建设资金。可考虑如下对策:在资金投放方式上,调动积极性,与后期运行效益挂钩;建立地方政府财政“竞标”投入激励机制,“谁积极,支持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可采用多种合理方式,通过整合支农资金、逐步提高水利工程水价、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办法,积极筹措配套资金。
3.2.3 建设实施
(1)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质量管理与监督。建立明确的、稳定的长期除险加固规划,尊重技术自身规律,保障除险加固质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强项目建设的进度、资金和质量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与指导,提高各级政府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认识,及时规避风险。
(2)加强质量控制,完善监理制度。
监理工作需及早介入,并贯穿建设工作全过程;处理好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质量控制体系之间的关系;监理要在每个环节上实施监控。
(3)做好安全度汛工作。
制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安全度汛计划和预案,严格执行调度运行方案,加强水库病险部位巡视检查及施工期大坝安全监测。必要时要空库迎汛。严格按照度汛方案的要求安排施工,处理好施工进度、质量保证与水库运用、安全度汛的关系。
(4)集中建设管理。
对于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多、任务重的地区,特别针对中小型水库,在除险加固过程中实行集中建设管理,可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加固效率,从而提高加固项目建设管理的质量。
(5)分步进行除险加固。
病险水库基数大,经济条件差,即使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也感到压力很大。因此,针对这种资金情况可分两种加固模式:一种是除险,针对性解决水库工程存在的问题;另一种是达标,不仅要除险,还要在形象面貌、管理设施、交通与通信等方面达到相关标准。该模式对经济较差地区更具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6)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储存与风险相关的数据并允许进行数据检索;经验教训信息系统,在项目申请完工时或在申请下一阶段开始时,经验教训审查就应是其中一部分内容;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通报和网上公示制度。
(7)规范资金使用。
资金到位、管理规范是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加固工程要严格按照国债资金使用及管理办法,建立专户专帐并专人管理;对资金的使用按工程进度和合同条款推行报帐制;中央资金主要用于大坝稳定、基础防渗、泄洪安全等主体工程建设,做到专款专用。
3.2.4 竣工验收
(1)提出用于竣工验收技术鉴定导则。
除险加固效果如何,除了让时间来检验外,应该对工程除险加固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如何进行加固效果评价,至今未有有效方法。参照安全鉴定阶段进行安全鉴定的导则形式,基于病险水库工程存在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相关标准、规范,横向对比参照各类工程属性,编制用于竣工验收的技术鉴定导则,确定用于竣工验收的工程指标体系和鉴定方法。
(2)严把验收关。
必须按初设批复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后履行验收程序,认真把好各个阶段验收关,严格按《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规定进行验收,确保除险加固工程施工质量。
(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坚持工程建设与管理运行相互衔接。
加强水管体制改革,将其作为竣工验收的一部分,使加固后的管理进入良性循环。水管体制改革是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根本措施,需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监督,转变“重建轻管”思想,建立长效良性运行机制。
3.2.5 项目后评估
后评价是一个“滚动式”的动态反馈过程,对已完建设项目的实施、执行和营运全过程进行系统、客观的综合分析,对项目的执行、效益、作用、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
建议今后将这一环节补足,提出以下对策:(1)建立加固项目后评价的法律保障;(2)建立健全加固项目后评价的管理体系;(3)建立健全加固项目后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和方法;(4)建立加固项目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
3.2.6 除险加固完成后的运行管理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完成,仅代表水库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初步具备,也是水库正常运行的开始,后期运行中必须始终将大坝安全放在水库运行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常备不懈。
除险加固后,安全状况总体上应该改善了,也未遭遇特大洪水、强烈地震等极端条件,反而垮坝了。除加固工程本身存在质量缺陷外,管理者思想上麻痹、管理上疏忽是主要原因,可能认为加固后大坝就彻底安全了,抬高水位甚至超水位运行都没有关系。另外,应加强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期与蓄水初期的巡视检查,及时发现事故征兆和采取抢险措施,避免或延缓溃坝事故的发生,确保下游公共安全。
3.3 技术层面
(1)要善于在加固中使用综合技术。我国病险水库工程存在的安全问题复杂,特点较为突出,以土坝为例,很多水库大坝坝体填土压实度、渗透性等指标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且这些指标通过除险加固的方式难以达标,而综合技术则是根据一个大坝出险的原因、部位、病险程度、主客观条件等,以实际存在的工程问题为前提,采用不同技术组合的最优综合治理技术方案,以最终达到消除工程安全隐患、工程能够安全运行的目的。
(2)小型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和加固技术。小型水库的特点是基本上无设计、施工、运用管理资料,经济能力有限,按规范要求实施安全鉴定存在困难。若借助一批坝工专家经验,不难对小型水库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评价。如能借助基于专家经验的专家诊断系统,对于小型水库病险的评价与处理是非常有价值的。
(3)建立健全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应按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完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水情雨情观测项目、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项目应齐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了法律法规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等层面的相关知识要点。为了保证每一座病险水库都真正做到除险加固,就必须必须树立风险意识,严把质量关,同时还要加强建设与运行管理,从而做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确保下游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管理涉及面广、涉及学科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通常会涉及到工业、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等诸多领域,同时还将涉及到地质、法律、经济、管理等不同门类的学科。
1.2涉及的法律、法规种类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将涉及到《合同法》、《经济法》及其他与水利、交通、土地、城建等有关部门相关的国家及地方、行业性法律法规。
1.3不确定性强:对于影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诸多因素,如地震、洪水灾害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动乱、战争等社会灾害等影响因素,都将导致水利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1.4地区差异大:全国各地在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国家对水利基建工程建设投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大大改善了施工企业的施工条件和经营收入,使各类施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但是,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准入门坎低,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施工技术手段等良莠不齐,致使水利施工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2.1安全问题
2.1.1高位瘫痪的脱节管理模式,造成施工企业政令不通和施工现场管理失控。2.1.2水利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安全经费投入少,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
2.2质量问题
2.2.1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低于成本价中标,为节约成本,降低原合同的质量要求。
2.2.2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如管理职责不落实,资源配置不充分。
2.2.3企业质量检测手段落后,许多质量检查流于形式,不具体进行量化。
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3.1重视安全生产
3.1.1建章立制,完善体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并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
3.1.2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的公布制度和档案库;建立考核制度,加强对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的考核;建立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3.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3.2.1增强企业的全员质量意识。建立一套从项目第一管理者到具体工人的质量保证体系,使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深入人心。
3.2.2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做到职责分明,落实到人,严格奖惩制度,运用经济杠杆提高项目施工质量。
3.2.3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成品保护,从施工工序到单元工程的验收,再到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的验收,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的规程、规范及标准。
3.2.4加强社会监督力度。一是与监理单位密切配合,做好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及验收工作;二是对需要提供公证数据的质量检验检测,委托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
3.3切实加强成本控制
3.3.1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的目标成本。工程开工前,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成本进行测算,分析研究降低成本的措施,科学合理编制项目目标成本并分解到各作业队,明确成本控制的责任,以利全员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3.3.2认真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分项工程开工前,对关键项目及关键工艺进行经济对比分析,以优化方案、降低成本;并编制详细的与工程进度计划相适应的采购计划。采购计划与工程进度计划不合理,将造成窝工、材料积压及浪费、设备效率降低、现场管理费增大进而导致施工成本增加。
3.3.3认真做好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工作。实行项目成本分析月例会制,结合工程进度、工程结算、目标成本执行情况、费用控制等进行检查监控,分析问题,制定相关措施及时给予纠正,及时反馈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执行效果。
3.3.4认真分析施工合同,做好工程变更、索赔资料的收集及对业主的结算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要及时按合同进行工程结算;二要认真、准确地做好设计变更和索赔项目的资料收集和现场签证工作,保存好原始资料,及时向监理、业主上报费用报告并及时督促批复,以加快资金的回收,防止成本的流失,从而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4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
水利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管理工作。要实现工程创一流的目标,必须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全面创新。
4.1管理理念创新观念
4.1.1确立与时俱进和全面创一流的新思路,破除安于现状、盲目自满的思想。在新的工程施工前,一方面认真总结、吸取以往工程的经验教训,通过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干好工程施工。另一方面告诫干部职工要有严格审慎态度,大力倡导,全面创一流、精细管理和不优则退,不精则败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管理理念的升华和自我超越。
4.1.2依法治企,确立制度在管理中的法律地位。结合工程实际,修订、完善质量、安全、成本、文明施工管理等一系列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将按制度办事的理念不断融入和渗透到施工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及每个环节中,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严而有据,严而有信。
4.1.3以人为本,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度要靠检查考核来落实,更要靠大家自觉地维护和执行。坚持制度的严肃性,反对主观随意性;坚持考核的公平公正性,反对主
观片面性;坚持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统一,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4.1.4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一流施工队伍的重要途径。企业要为职工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氛围,引导职工积极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使职工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4.2体制管理与运行创新
4.2.1调整管理机构,为体制创新奠定基础。按照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精干高效的原则,实施机构调整和人员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