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06-02

一、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高考形势的深入发展,许多高级中学面临新的严峻形势。比如尖子生源的流动性明显变大,教育教学的任务繁重。一些高级中学尤其是重点高中肩负着带动本地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任,高级中学能否培养出更多的顶尖重点大学人才成为本地区人民衡量其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就对高级中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了创新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共识。从高中阶段的角度看,创新人才应该是在某些领域比相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中的年龄相近的学生具有更为超常的能力或潜在能力的学生个体。他们通常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超常的智商,如表现出超于常人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第二,超常的创造力,如表现出超于常人的思维好奇心、思维敏锐性和学习动力;第三,非凡的领导力,如表现出广泛的情感感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第四,超常的学习能力,如表现出对特长专业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掌握。

笔者任教于贵港市高级中学,贵港市人口达503万,学生人才资源丰富,学校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广西首批省级示范高中,如何才能让学校的发展走上一条强校强师良性循环的道路?笔者认为,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从学校管理和课题研究两个角度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健全机构,落实制度

很多高级中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唯有靠天赋,唯有靠天吃饭”的认识误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存有畏难思想,所以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是放羊式的。由此建章立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高级中学应成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领导部门,配备强力教师,定期进行会议研究,指导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可成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科的培养小组,选定教练。培养小组为每名学生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档案,进行跟踪培养。提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将整个培养工作过程做实做厚做细。并对教练和创新人才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原则上是谁培养谁受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建立导师制和培训制

建立导师制和培训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导师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高级中学应制订严格的标准,为每名学生人才选拔导师,与此同时制订创新人才导师制度。导师制订创新人才培养三年详细工作计划,学校每周定期召开导师研究会议。

导师主要负责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展开针对性培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案例,导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和家庭背景。二是进行思想引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言传身教,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效果。三是加强学习辅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方向和态度,激发学习动力,系统掌握超常规的学习方法,挖掘创造力,培养超强的学习能力。四是进行心理疏导。高中生容易产生生理和生活方面的各种疑惑和烦恼。导师应帮助学生疏导和消除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帮助解决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导师也负责组织开发创新人才培养的培训课程。课程的开发标准有以下五个方面:(1)创新人才如何思考问题;(2)什么样的课程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将散乱的教材整合为综合性系统性的教材;(4)编写面向全国竞赛和自主招生、保送生考试为目标的、符合本学校学情的教材;(5)加大学校理科实验室的建设,更新实验设备,开发创新实验的教材。

培训制的形式可适当采取我国历史上的私塾学习模式,给予学生相对较为自由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较大的研究空间,使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培养超常的创造力。

(三)加强课题引领

课题引领是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抓手和灵魂。课题研究是教师的成长之路,同时能极大地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应以课题为抓手,带动学校课题研究的全面开展。高级中学应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以开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课题研究的触角应延伸至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导师通过相关创新人才课题研究,既获得专业化成长,又提高开展创新人才案例培养工作的能力。以贵港市高级中学为例,目前,该校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课题已经成规模地开展,学校学术氛围浓厚,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培育了深厚的土壤。

三、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

高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丰硕的成果。以贵港市高级中学为例,该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以来,2012年有一批学生获得全国物理、数学、化学和生物竞赛一等奖和自主招生降分20分资格;2013年全国高考,贵港高中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6人,考取香港中文大学1人,高考成绩有较为显著提高,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答卷。2013年贵港高中的全国学科奥赛和自主招生工作又有较大提高,有4名学生获全国学科奥赛的银牌和铜牌,8人获全国学科奥赛初赛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创新人才呈现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开创了学校学科竞赛从无牌到有牌的历史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2)

一、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内涵

高职技能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职技能型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

二、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组织教学活动、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重专业、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

1.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应备的素质。教师在教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学要充分尊重并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教学人本观念,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创新过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意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应变性、竞争性和创新性。中外教育专家把富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教师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大胆创新,并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2.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后表现出的一种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做事,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技能的强化训练看得极其重要。因此,必须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达标、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鼓励教师进修,组建兼职教师队伍

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教师培养计划,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激励机制。重点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学校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在指导学生掌握技能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变革办学模式

学校的传统办学模式都是关起门来办学,而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被社会、用人单位接受是关系学校能否存亡的先决条件,所以学校不能再关起门来办学。越来越多的学校已意识到这一点,其中已应用且比较盛行的有“订单式”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和“学企合作”模式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体现超前意识

教育具有滞后性,社会变化越剧烈,教育的滞后性越突出,因而如何使高等职业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是整个教育系统面临的难题。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深受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设置专业,开发课程,使专业和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应着眼于学生当前求职需求,还要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在学校里用大量时间仅仅培养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已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做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准备。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重视一部分基础学科的系统性,以利于不同阶段之间教育的衔接。在技能培养方面,应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靠“需求驱动”,还应当靠“发展需求驱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仅被动地适应社会,更应当主动适应社会,只有这样才能造就高质量人才。

(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和监督,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结语

培养技能型人才,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关键。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生产、流通、服务等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了500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靠职业院校来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华.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篇(3)

我国旅游业因其综合性较强、开放程度较高、就业带动能力较强等突出优点,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全新增长点。酒店行业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标志性行业,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品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依据一项统计,到2018年,我国每增加8.3个就业岗位,其中就有1个就业机会在旅游酒店行业。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存在每年200万人的缺口。目前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供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酒店业发展之实际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管理人才更是非常稀缺,这就为我国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旅游酒店用人现状分析

依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酒店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旅游酒店行业工作,其原因往往是酒店行业的总体薪酬水平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刚刚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都希望能够依靠自身学到的知识得到较高的收入,然而,因为旅游酒店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不仅工作的时间非常长,节假日休息机会很少,工作自由度相当低,而且工资待遇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旅游酒店难以留住毕业生。同时,旅游酒店在实际用人上也具有明显不足,虽然每年会通过人才招聘会招录一部分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但是往往没有对这部分新员工进行合理的岗位设计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这些新员工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作用,时间一长,相当多的高职生会因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而想方设法跳槽,其中还有少数旅游酒店将新毕业高职生员工视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只看重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员工的切身感受,导致这部分员工会会因为缺乏个人成就感和归宿感而选择离开,这也是我国旅游酒店行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

其一,是我国旅游酒店在用人数量上的实际需求。鉴于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行业的用人需求连年持续增加。立足于对近年来的旅游酒店市场进行调研可以发现,如今酒店招聘变得十分困难,愿意从事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的高职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减少,且旅游酒店在职员工的流失状况也非常严重。旅游酒店行业最为合理的人才流动率应保持在8%以下,然而,实际上我国旅游酒店的员工流动率高达24%,一些旅游酒店甚至达到45%以上。为切实解决用人数量上的不足,旅游酒店对于员工录用要求正在变得愈来愈低。面对这一现状,有相当数量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和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其二,是我国旅游酒店在人才技能上的实际需求。在我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发展后,旅游酒店业也变得愈加繁荣起来,不仅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服务能力上也得到了持续提升,这样一来就对从业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酒店管理人员能够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以及会议等部门的管理和实务操作等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接待宾客投诉能力等。依据旅游酒店业对于从业者素质能力上的要求,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从而实实在在地培养出符合其实际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三、适应旅游酒店用人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服务当地经济始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所具有的职业教育特性也决定了高职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之所在。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了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性人才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类专业旨在培养旅游酒店专门人才,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一定要在设置相关专业前就实施专题调研和市场预测。要全面认识到当前我国旅游酒店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集酒店理论知识、酒店实务操作、公关交际、外语能力等综合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型管理者。笔者觉得,因为岗位的差异,对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分不同的层次实施分类培养。这样一来,才能依据其所学方向,有侧重点地将其分配至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或者人力资源部等不同职能部门从事其最为擅长的工作。

(二)积极创新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建设

在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在课程体系中做到学习者职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并重。要在课程体系之中融入服务礼仪、形体、形象设计以及急救等方面的内容。要积极指导本专业高职生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旅游酒店行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安排上,要平衡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数量,尤其是实训课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从而让高职生们在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能在实践上得到培养,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成效。学生们在第一学年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学、管理学、酒店管理、旅游政策法规、酒店英语以及形体训练等;到了第二学年,学生们作为旅游酒店实习生,主要是在实训企业的客房、前厅、餐饮等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心理学、电子商务、服务礼仪、酒店客房前厅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食品营养学等,要求学习者们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进行密切结合;到了第三学年,高职生们已经成为旅游酒店业的熟练员工,一般岗位是旅游酒店基层管理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是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为下一步的企业顶岗实习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大力创新办学方式实施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

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量高职院校和旅游酒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双方之间全面的产学研合作能够更好地推动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形成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的新型办学方式,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当对对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分别整合自身具体需求的前提下,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而校企合作元素则应当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转体系。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把酒店日常管理中用到的服务案例、本行业领先的设施设备、酒店服务真实场景等资源和本专业的师资资源、教学资源等优势凸显出来,从而促使校企合作得到不断升华,进而实现从量到质之转变。其一,是校企之间应当共同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企业方要选出最为适合高职生们实训的场所供学生们进行实训,全力实施好顶岗实习工作,并健全顶岗实习的各项具体制度。校企之间应当一起协商与制定出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明确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流程以及步骤,创建顶岗实习监控体系,有效保障顶岗实训能够有条不紊地实施。在顶岗实训过程中,要按照酒店为主、高职院校为辅的方式来开展,明确彼此的分工。要以旅游酒店为主体对学生们开展全面的岗前培训、实训管理等。在实训结合之后,校企双方应当一起对学生们的顶岗实训情况实施严格考核。在分数配比上,应当以高职专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为主,并配以旅游酒店兼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从而形成高职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其二,是校企之间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在实训教学场地、实训教育设备等相关方面一起投入资金加以建设。校企共建双方应当确定各自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分配,并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教学实训基地要落实项目负责制,一起建立基地管理机构,保障基地能够合理地运转。要按照基地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情况,共同拟订出《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由双方依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共同形成实训教育教学方案,并做到严格实施。其三,是校企工作人员要通过彼此兼职建立起合理的运行体系。校企之间要制定出《合作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管理制度》,选聘旅游酒店中的高层管理人士兼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院系负责人,聘任旅游酒店一线业务骨干兼任实训教师。要不断健全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式,确定企业兼职教师应得的兼职报酬。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出台《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管理制度》,明确本专业教师下企业学习研修的时限,并且和其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出高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并传授给学生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旅游酒店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用人需求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各所高等职业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适应于新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制订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创新旅游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以求更好地满足旅游酒店业对于高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作者:陈春菊 单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智军,杜安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路径探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91-94.

[2]李成.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3-27.

篇(4)

辽宁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是集满清文化、沿边优势、地质奇观、山水休闲、温泉养生等资源于一体,优势互补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其中丹东五龙背温泉、本溪温泉、辽阳汤河温泉已成为所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五女山、一宫两陵、满清皇家遗址等对辽宁地域民俗文化品牌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鞍山、本溪、沈阳等雄厚的老工业基础是弘扬和传承辽宁工业文化的重要平台;以本溪水洞为代表的本溪国家地质公园连同花岗名山凤凰山、玄武奇观黄椅山使辽宁地区地质风貌特色明显。这些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具有打造辽宁地域特色旅游品牌的先决条件。同时,随着辽宁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把旅游业作为辽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在辽宁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辽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特色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特别是高级旅游经营管理、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策划、讲解等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人才奇缺。

二、辽宁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辽宁旅游业要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必须走“人才兴旅”之路,目前全省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24所,在校生共计6300余人(辽宁本科教学网),每年可输送毕业生1500名左右。其中应用型本科有10余所,如辽宁科技学院、辽东学院、辽宁财贸学院、沈阳大学、沈阳工学院、沈阳城市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渤海大学等,近年来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虽然在办学模式上有一定区别,但从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普遍沿用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教育特色不明显,应用性不够,特别是人才培养的知识内涵、技能等方面缺少地域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只能成为普通旅游产品开发的后备人才,而对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了解甚少,无法满足辽宁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具有特色的、高层次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如特色导游讲解、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策划、旅游经营管理、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项目建设等)。不能成为辽宁特色旅游发展的智力保障,将来势必造成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三、辽宁地方特色实用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必须走“人才兴旅”之路,因此辽宁地域特色旅游管理、开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1.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明确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面对我国旅游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需要紧扣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依托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走多元化道路,实时调整、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专业化。如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游客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会议与活动管理、运作管理、团队领队、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2.依据地域文化及特色旅游资源制定相关政策。要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人才,需要高校相关政策的支撑,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三省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辽宁省高校并没有制定与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相关的政策,这无疑不利于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因此,各大旅游专业高校,需要在对各地市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辽宁省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针对这个特点,各旅游高校也要适当的开设与满族文化有关的课程,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更多的侧重满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3.优化课程体系。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必须科学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人才市场未来需求变化,根据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实行“通识+专业+实践(校内校外)”的模块化教学,压缩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教育课,增加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种类,延长实践课时。在课程的安排中,要注意课程设置的梯度、层次之分,在一年级应以专业基础通用课程为主,奠定理论基础;二年级细化、深化专业方向课;三年级加强现代科技如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分析等的应用性教学,并设置专题讲座、进行实地调研,对新兴热点做深入剖析,为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四年级为专业实习。通过课程的逐步深入,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4.重视实训环节建设。实训环节的建设除了课程安排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增加操作技能。如可以利用校内宾馆、餐厅作为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并组织专人指导。二是旅游院校与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联系,走校企结合的道路,这也是美国旅游高等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篇(5)

中职财会专业主要培养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等核心课程的财会专业人才,是中职教育中的主要热门专业之一。由于广泛的就业面和乐观的就业前景,深受许多中职院校学生的青睐。我国中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职业化实用型的专门人才,所以,历年来的中职教育十分看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夯实,以及对实务方向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与各大企业机构对财会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步向综合与技能型转变,况且实用型强的人才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倍受青睐。中职财会专业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大量需求,更应该着力调整教学策略,重视财会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近年来,对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仅对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对良好道德修养的要求。对中职学生来说,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综合素质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职业能力也不得不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这两方面的要求来说,合作能力都是必需的。

二、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优势

(一)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个人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在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导致学习的低效率现象。小组学习有效的发挥了团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动员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弥补了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缺陷。尤其是在财会专业的实践操作中,小组配合,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操作步骤,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完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中职财会实践中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由讨论时间看成是放松闲聊的时间,讨论一些与课程知识无关的内容,看似热烈的讨论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其次,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盲目攀比和个人权威现象,有的基础好的同学不尊重基础差的同学的自由发言权利,对自己个人的能力过分自信,在一时的争强好胜心理中排斥抗拒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其他成员在小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基础差的同学由于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就无所事事,不参与小组活动。第三,有的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得失看得太重,在小组竞赛的失利后相互指责,导致小组内人际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学习效率低下,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对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如何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

教师的教学在财会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将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引导,对怎么分配小组成员、如何进行小组团队协作、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优势等问题进行深度讲解,并且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团队协作上来,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疑,帮助小组合作取得有效率的成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调动学生的反馈来对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监督,使老师更好的发挥组织带头作用,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作目标具体化,明确分工

在每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先写好小组合作计划书,制定明确的团体合作目标,以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积极为团体合作献力献策。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懒散现象,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比如要完成财务报表的制作,要分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分析等五个大的版块,具体的任务具体到每个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效率。

(三)加强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协作氛围

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优势。每个小组中都应该有一个富有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发挥带头作用,也可以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老师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采用自由组合加教师调整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关键的,而自由组合时无疑对小组成员内部的信任度有大的优势,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四、中职财会教学中人才培养策略

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打好夯实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专业课的学习也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不能够中断。当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是从事今后工作的硬功夫,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更加谈不上创业了。

(一)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

学校老师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依据近几年财会专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对现行的财会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努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机制,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努力积极的建立起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教学团队,培养出骨干老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从而使走进中职学习财会专业的学生切实能够学到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很好的胜任与财会相关的工作。

(二)初级财会人员的培养

对于好学基础又很扎实的学生,专业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讲讲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方面的工作流程,也可以在学校举办比赛,模拟企业财务部、银行、税务局以及工商等部门的实际工作流程。在进行电算化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列举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是来自于企业、银行等部门的日常遇到的真实会计实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如何正确填写汇票、支票等业务、如何成功的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如何办理税务的登记、变更、年审等常识知识。最后还需要让中职财会学生掌握POS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真假钞如何快速辨别。最终使学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三)具备财会专业较高技术水平人员的培养

对于那些非常想多学些理论知识的财会学生,中职学校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在扎实掌握好一定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让他们参加会计专业技术水平考试,以此来巩固他们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因此课程也要设置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每个财会学生必须学习以及掌握的知识,而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对更高层次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也让那些喜欢多学理论知识的同学的心愿得到满足。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基础上,取得更高层次的资格证,对取得资格证的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提高财会专业学生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

篇(6)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89

1内涵释义

SMART目标原则,S指目标明确,M指目标可测,A指目标可实现,R指目标具有实际意义,T指目标时间限制。见下表。

字母内涵1培养具体目标阐释S目标明确1培养应用、复合、创新型中俄经贸人才M目标可测1高教强省项目立项、项目成果发表、举办和参与各类竞赛、中俄高校互访交流、师资培训、岗位优配、教科研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A目标可实现1培养具有黑河学院地缘特色的中俄经贸人才R目标具有

实际意义1中俄“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中俄跨境电商的发展热潮、中俄经贸的互补互惠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俄罗斯远东的中俄民族使命、中俄国际交流的历史传统、龙江丝路带发展的智力支持、“互联网+农业”的强省策略T目标

时间限制1短期实现论文成果、著作成果发表、教改课题立项、科研课题立项;中期实现师资培训、读博、访学,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长期实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术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区块是指教师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创业四大模块。

生态圈的要素,主要包括竞争者、共生者、制约者、天敌和食物。其中竞争者包括内部竞争者和外部竞争者。一般竞争者与共生者存在竞合关系。制约者主要指制度制定层和教育管理高层。天敌是起到绝杀作用的高级竞争者。食物是指利益。

2区块并联、混联形成的生态圈

图1中,R1指教学区块、R2指科研区块、R3指服务社会区块、R4指创业区块;图2是R1教学区块并联示意;图3为R2科研区块并联示意;图4为R3服务社会区块并联示意;图5为R4创业区块并联示意;图6为中俄经贸人才培养区块生态圈示意。

内在竞争者包括黑河学院俄语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在竞争者,其中省内学校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大庆石油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绥化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等高校;省外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教育部直属中俄联合培养大学);制约者包括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商务厅、国内各级经贸学术团体、学校领А⒏鞫级学院领导;天敌为省外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教育部直属中俄联合培养大学);食物为生源、经费、项目、高级人才、校企政人脉和平台。

3总体策略

第一,借鸡生蛋,借壳上市。体现互鉴性、拿来主义,借壳后能脱壳。第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研讨性,集中集体智慧,协作共商。第三,基因重组,优选配对。体现各层面的合作性。第四,以资引人,施利聚才。体现舍利性,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要让马儿跑得好与快,要先让马儿吃饱草。第五,取长补短,破旧立新。体现创新性,通过木桶效应锤炼比较优势,并形成创新理念。第六,资源优配,凝心为上。重视资源的稀缺性,将好钢用到刀刃上。第七,厚德载物,以能强院。铸就德才兼备经管师生。第八,公平竞争,多元发展。公平性,体现在抓主要矛盾,重点突出多元化发展策略,具有先后性。第九,项目驱动,注重实绩、策略性和实用性。第十,特色求胜,国际交流。注意培育地域特色,加强中俄交流。

4区块电阻分解策略

第一,教学区块分解策略。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层次化、项目化、流程化。精品课创新化、专题化。教学团队专业化、特色化。教学骨干动态化、实践化、服务化。师资培养稳定化、常态化。教学名师培养长期化、标志化。第二,科研区块分解策略。科研发展规划阶梯化、分层化、保底冲高化。科研团队集群化、竞合化。科研拔尖人才动态化、创新化。高级别人才项目支持化、奋斗化。第三,社会服务区块分解策略。专项研究校企政生联动化,信息资源传递化。横向项目应用化、参考化。决策咨询报告转化、采纳化。调研报告真实化、可操作化。第四,创业区块分解策略。机制灵活化,风险共担化,利益分享化,权责分明化,实习基地化。

参考文献:

[1]闫涛,孙晓红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12:2-3

[2]陈辉,倪丽娟管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6:94-122

篇(7)

一、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及其在银行业的表现

(一)人才及银行业人才的定义

“人才”一词,简言之,是指有才能的人。**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综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银行业人才应为“所有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突出工作能力、能够实现合格绩效的银行业从业人员”。

(二)人才成长规律在银行业的具体体现

1、银行业人才的成长是外部环境和自身努力的共同结果。

一方面,大部门从业人员认为银行业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认为现有晋升制度(提拔)“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认为岗位培训“非常有针对性”或“比较有针对性”,这些都反映银行业为人才成长营造了较好的气氛。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业人才成功例证的分析,发现他们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进取精神,能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好地与工作的发展结合起来,这表明个人的因素是其成长、成才的强大内因。

2、银行业员工对工作的期望是促使其成长的动力源泉。

银行业员工之所以热心于自身事业并积极努力工作,其动力源于并受制于员工的期望和需要,即只有当员工的期望和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具体来说,在银行业的期望主要包括3个方面:被同事认同和上级承认;个人努力与成效成正比即有成就感;取得多少工作绩效就要获得多少报酬。

3、银行业人才的成长是在竞争中不断提高的积累过程。

人才成长的历程,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同时,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竞争这种手段能激发人才的活力,并为选拔和发现人才提供有效的途径。

4、中青年是银行业人才成长的集中年龄。

中青年是人才创造的集中年龄,是担重担、出成果的黄金时期。

二、我国银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分析我国银行业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现状,是进一步提出我国银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的前提。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人才队伍结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总结、深入分析,找准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基础。

(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职能要求和履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银行业人才队伍在总量上基本能够适应履职需要,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逐渐成为制约人民银行有效履职的重要问题。

第一,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近年来,虽然采取海外引进、从高等院校招录和内部培养等措施,使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得到增加,但与当前的形势任务相比,总量依然较小、占比仍然偏低。同时银行业现有人才队伍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集中体现在熟悉国际经济金融运行规则和发展形势,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以及通晓国内外金融、证券、保险、法律等知识,具备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

第二,年龄、学历结构有待改善。首先,近年来各银行有目的地招录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干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队伍年龄结构,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整体上保持稳定,但仍需进一步年轻化员工队伍。其次,各银行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对具备较深经济金融理论功底、熟悉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掌握相关分析技术的高学历人才的要求比较迫切。近年来,各银行机构虽然通过招录等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学历人员数量,但人才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仍然偏低。

(二)人才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各银行机构人才流动与市场化人才资源配置规律未能有效对接。在人才引进方面,虽然各银行机构在历年的人才招录中都能吸引大批的求职者,但这种吸引很大程度上源于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更多体现在对非市场紧缺人才的吸引上,对于市场真正紧缺的中高端人才,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则表现出明显的竞争能力不足。在人才“出口”方面,随着外资银行的陆续入驻,我国各银行机构、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分支机构薪酬福利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被同业弱化,出现人才不断流失的局面。

(三)人才工作机制需进一步改进

在当前人才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下,机制建设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各银行机构在人才使用、评价、考核、激励、培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制约了人才工作效能的发挥。

第一,绩效考核不够科学。近年来,我国各银行机构制度化的考核体系基本建立,对员工实施定期考核,相关考核制度和流程也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薪酬激励有效性不强。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水平与外资银行相比明显偏低,不仅导致他们对收入水平的满意程度比较低,而且也难以在人才市场上吸引关键、核心人才。工作获得的成就感和社会地位等内在报酬,也无法弥补工资等外在报酬水平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离职倾向,并导致了部分人才的流失。

第三,人才培训针对性不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银行机构积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训制度、机制与体系,逐步建立起员工终身培训制度,使每个员工从入行到退休,可以持续不断地接受培训。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对个体特征考虑不够,培训主要集中于基础培训和业务培训,不能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提供不同的培训课程,面向未来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对较少。

三、加强和改进我国银行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政策建议

人才问题是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银行工

作重要的着力点、突破点和增长点。因此,我国各银行机构应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统领银行人才队伍建设,把握并遵循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内外环境,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银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加快人事制度建设,优化人才成长外部条件

从制度层面优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条件,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各银行机构应加快人事制度建设,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

1、高度重视员工生涯设计,实现人才和组织共同发展。

综合效应规律要求我们应实施人才和组织共同发展的人才调控策略,而其中一个有效做法就是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进一步统一起来,使员工在为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也使自身得到成长和发展。因此,各银行机构应在坚持个人特长和社会需要相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等原则的前提下,尽快建立起有关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制度,不仅要引导行员树立为自身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而且要在了解行员个人特点以及他们成长发展方向和兴趣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员工个人成长、发展与银行职能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计划,逐步建立起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以利于长期有效地开发人才。

2、创新教育培训的有效模式,促使人才资源全面开发。

教育培训是提升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有效举措,是促进人才成长的“推进器”。因此,各银行机构应尽快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使培训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平台。一是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计划的制定应建立在对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按需施教,实行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二是加大培训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培训设施简陋、培训与应用脱节,培训质量不佳的现状。三是培训形式宜多样。如外部培训,让员工走出去,到各高校、各国外金融机构,接受新知识,增加国际眼光。

(二)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成长内在动力

竞争成长规律揭示了竞争是提高激励效应的推动力,现代管理知识中的“鲇鱼定律”也启示了如果一个人没有竞争对手,就会养成惰性,甘于平庸,碌碌无为。因此,我国各银行机构应健全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增强行员创造的动力,激发行员创新的热情,促进员工创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励人才成长。

1、改进管理层薪酬制度。

为提高管理者经营热情,避免管理者短视行为的发生,对于已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可以逐步推行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当某考核指标达到一定标准时,管理者就可以行权。而对于未上市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可实行年薪制,根据经营者的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确定年薪的金额,从而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银行长期的获利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平。

2、健全长期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使工作能奖能罚。

篇(8)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21-01

据教育部统计分析,2016年,在全国多达765万高校毕业生中有300多万学生毕业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既影响未来自身的发展前途,又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由此看来,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而形成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高职学生本身的原因、学校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等。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一定的综合素质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完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基本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求职技巧等方面。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做人素质,叛逆心理强且容易冲动;又由于高职学生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而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高职学生严重缺乏专业方面的技能,尽管高职院校一直强调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但实际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高职学生缺乏面试技巧,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就业应聘中,求职心理不成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缺乏求职技巧。

(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脱节。缺乏对专业内涵的建设,忽略了专业与单位需求间的矛盾。二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职院校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实训条件,加之师资水平的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三是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三)高职院校需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高职学生要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还要靠学校的就业指导。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到位,很多问题都需要解决。第一,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的短缺。由于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大多都是由辅导员担任,而他们缺乏就业指导经验和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无法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第二,就业指导目标不明确。就业指导应该做到使学生对就业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仅是尽快把学生想方设法送到用人单位去,从而提高就业率。第三,就业指导时间滞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而不应该只在毕业学期开设。

二、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解决高职学生难就业问题,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一切努力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前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不正确。最后,要具备基本的求职技巧。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根据用人单位岗位需要调整所开设专业的教学设置层次,从而培养出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第二,丰富专业课程体系和提高专业内涵建设,以实用为基础,根据单位所需来选取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和丰富实验实训设备,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首要条件。

(三)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当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形下,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不能只面向毕业生,而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其次,定期开展就业讲座。另外,提高在职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一样,都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同时还要引进更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以提升学校指导教师师资力量。再次,采取生活辅导员与专业辅导员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派给他们的专业任课教师,让他们担任专业辅导员,负责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指导及论文写作指导等。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03-02

一、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大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上的创新和运用,在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具备把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知本形态”和物质财富的能力[1]。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从1991年开始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于1999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之后,在和全国学联的组织下,“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随之,部分高校也开展了各种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掀起了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

1.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足。就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必要性认识,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8.64%的大学生希望高等学校开展创业人才培养。但很多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虽然在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为迎合市场需求,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上有了重新定位,但不是实质性的变化。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解有些狭隘,错误地理解成就是为大学生实际创业提供指导,更有很多观点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开网店、办公司挣钱、就业不理想的毕业生才会去创业等观点。这些观点不仅忽视了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关性的特点,也忽视了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在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定位时,他们其实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不是所谓的“精英”[3]。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高校在创业人才培养定位时,应当及时调整对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清错误的观点,建立真正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2.创业人才培养投入有限。高校财政投入中,用于创业教育的平台、项目等软硬件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比较少。根据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教育部、对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统计,人均预算内经费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该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3%,其中基础教育学生人均投入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十五分之一;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平均为1000~1500美元,瑞典为2000美元,而中国仅为9.4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3.创业人才培养未成体系。高校在执行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形式化过于严重。目前,虽然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但由于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一方面,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开设选修课的方式,以课堂理论教育为主,课外创业实践为辅。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开发明显滞后于创业实践的需要,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权威性,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4]。

4.创业人才培养师资薄弱。要真正把学校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教师的素质和质量是重点。创业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多种学科理论知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支撑。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来自大学生就业中心或实践教育的教学部门,部分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同时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虽然部分高校聘请了一部分企业家或成功的创业人士担任外聘教师,却由于缺乏资金支持、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多还处在“纸上谈兵”,创业教育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5]。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特点

从宏观上可将高校人才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层次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表现有不同的内涵[6]。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我们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3大基本特点。

1.目标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由于其专业领域比较广泛,从而特点多样。而创业型人才是各高校以创业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使其掌握一项或几项特定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熟悉创业基本过程,毕业后能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实施其创业行为的专门人才,因此,又被称为“毕业创业型”人才。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制订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正确的人才定位及准确的人才发展方向。

2.突出能力。应用型本科创业人才的创业能力培养是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首先,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同,改变过去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次,减少与创业教育联系较少一般理论课程,增加系统性的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再者,为突出能力教学,增加优秀的案例教学和必需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通过模拟实际创业活动,使得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更加突出、更有针对性。

3.注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始终落实在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创业基本理论和创业技能,通过创业基地将创业理论和创业技能运用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接受实训的教学中提高创业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人才观念。高校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一些错误的教育思想,如本科教育就是等同于培养精英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降低本科教育质量的观念。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人才,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微观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不仅能满足广大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和就业的需求,还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宏观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创业人才教育模式中,存在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脱节的现象。高校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而很大程度上忽视技能和实践教学,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实践也不能很好地验证和反馈所学理论,从而严重地阻碍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精英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统合理论性教学与应用性实践教学,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学模式,形成切实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构建从课堂内理论教学到校内的实践操作,再到校外的实践应用,以及贯穿校内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调整教学方法,变革课程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课程的设置。在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创业教育教材,并在改革教学计划实践中加以实施。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的培养教学。同时课程内容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的要求、高校自身的发展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其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课程内容的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讨论和辩论,通过创业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创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简言之,对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式要有“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突出“应用性”,既有灵活性,又有针对性。

4.强化队伍建没,优化师资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师资队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创业教育需要的教师应该具备“教育家+实践家”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课堂理论教学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管理经验。高校要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专兼结合、层次分明的学校创业教师的队伍。一方面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师走出校门,体验创业、丰富创业实践教学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掌握创业教育的基本技能;再者,高校应加强与校外成功的创业家的联系,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创业技能和经验,应该主动地将这些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请进校园,让他们跟学生面对面地接触,让学生分享他们成功的创业、管理经验。

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大批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人才,这也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全局出发,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将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创业教育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郁震,陈颖辉,高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初探[J].中国青年科技,2008,(1).

篇(10)

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商务贸易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力证明。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贸易沟通的重要促进力,很多外贸企业也一直将这方面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在制定人才培养对策时需要结合时展趋势,把握商务英语这一专业的特殊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需要。

1.创新型商务英语专业的自身定位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是随着贸易经济间的频繁往来而设置的,它是外贸企业经济往来的重要推动力。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加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是众多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那么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专业设置和定位的准确和科学,实现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相统一。从学科角度来分析,当前对于商务英语的定位,高校都将其定位在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它是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为依据且涉及到其他相P学科的交叉性学科;从专业的自身属性来讲,商务英语又属于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已不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学科,因此,它就又具备有职业教育性的特征,相对于普通英语专业教学来说,商务英语是一门具有特定用途的语种,主要是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之间的一种适用性语言,是商务人员从事商务活动必不可少的语言工作,因此,它还具有明显的工作性特征;而从专业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讲,商务英语又属于是专科层次,并不是本科层次,它对学生的要求是需要熟练掌握实践能力,可以在贸易往来间正常使用,满足企业间的合作要求。那么,综上几个方面就不难看出,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就是,它是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学科之一,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性和工作性特征,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贸易往来更为密切,创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塑造语言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而且可以在世界经济形势下顺利促成企业合作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

2.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

众多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都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调整了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方法,经过实践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商务英语专业实质上是综合了英语和商务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型专业,从这方面来讲,在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就需要以“英语+X”的复合型人才原则为主,在人才的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商务专业知识培养,双管齐下最终实现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商务英语的实际英语水平。

商务英语专业具有工具性特点,这也是其实际应用的一种体现,高职院校要在当前时展趋势下,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完善,把专业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基础英语知识教学上,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后再开始对实际交流和应用技巧和方法进行讲授,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遇,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应用水平。纵观当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和教学情况,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以“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准,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掌握。在整个专业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掌握,着眼点则是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理论知识讲授上则必须要以“实用第一,够用第二”为原则,基于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它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目标就要始终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商务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将外贸企业间的合作要求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应用技能进行传授,从而使学生可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相融合,培养出实用型的综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3.创新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已有较长历史,在不断的发展创新过程中,它的教学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进,仅仅从商务英语课程的结构构成来分析,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即商务知识和技能、语言知识和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这也是塑造综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主要方面。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实施来看,在这方面还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很多院校片面的将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了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商务知识和技能课程的设置,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人才教育的畸形化发展,没有看清两者的同等重要作用。

3.1专业人才在培养上难以实现定位的准确性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对的是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相对于其他英语性质的专业岗位来说,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挑战性,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势必会给学生的就业增加一定压力,而且该专业还会受到英语、经济双学位学生的排挤,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就业情况。商务英语在我国高校实施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对众多高校的具体教学实施效果调查来看,很多高校在教学安排上并没有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归入到经济类课程范畴,商务课程和英语课程两者之间的融合更是无从谈起,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掌握是十分不利的,简单来说就是很多高校按照教育体制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商务课程和英语课程,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结合却没有得到重视,对于两者的结合没有专门的教师负责,那么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才,根本不具有市场竞争实力,很难参与到岗位竞聘中,因此,专业定位的准确性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会直接导致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难以有效实施,这一点必须要引起高校重视。

3.2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当前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教学上,对于教学教材的选用缺乏明确性和科学性,没有考虑到专业教学和教材之间的密切联系。随着近些年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的提高,图书市场上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教材纷繁复杂,较为多样性,而且这些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落后于时展步伐,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所出现的新的热点和信息也很难做到及时更新,虽然会有部分的创新,但是,所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在学生培养上也很难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对于外贸经济往来中经常涉及到的理论概念“电汇(T/T)”、“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等等,在实际的岗位操作过程中,则需要考虑到汇率、利息以及风险状况等因素,使得“电汇”的使用较为频繁,而“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则使用相对较少,这就是教材内容和现阶段商务贸易发展不相协调的表现。此外,很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教材的内容实用性较差,与时展有很大差距,一些教材内容只是一厢情愿的强调理论知识,而对于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却很少提及,例如商务英语在实践应用中常涉及到的商务礼仪、跨文化交流等等方面都很少涉及,而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则恰恰是商务英语使用中最为关键的。在教学方法上,很多院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教材内容为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协调。

3.3教学师资队伍整体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如何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而且还会关系到院校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教师队伍的资质水平是否足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时展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并在把握自身教学实际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满足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存在的明显缺陷就是很多商务英语教学教师在课堂讲学上大都是以中文讲解为主,而且涉及到英语语言的也只是生搬硬套,缺少专业性,这样就与商务英语自身的性质不相一致,学生的实践交流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交流能力的融合也就难以落实到位,最重要的是,很多担任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是由普通英语专业教师转变而来的,这一类型的英语教师最不足的就是商务知识的匮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将商务知识和英语课程融为一体,并且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也十分缺乏,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综合防治出现畸形,出现英语知识掌握熟练而商务知识不具备的现象,最后很难以完美的姿态参与到人才市场竞争中,最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乐观。

4.加强创新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4.1准确定位,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上述提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是将其输送到外企中,主要是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中,这样也就为高职院校的人才教学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就可以在这一形势下,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满足专业人才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在确立教学目标后,高职院校还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完善,充分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对数字教学技术进行合理运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双语教学法等等,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商务英语学习有足够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例如可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以英语语言为主,学生发言也要以英语为主,在课堂多余时间也可以留给学生作为练习英语交流的时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练习英语交际能力,教师也可以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这样学生的英语掌握和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大大提升,对于学生的后期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4.2提高不同文化间的交际能力

英语和汉语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交流上,更体现在文化内涵中,这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是会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对于商务英语这一职业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就必须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来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交际行为,国际商务贸易交流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如果不考虑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合作交流活动效果很差,可以这么说,区域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文化背景差异是由来已久,要想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改观效果是不可能的,它所造成的交流沟通不畅会使跨文化交际效果受到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就要积极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交流锻炼机会,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的交流,从而可以在信息交流中得心应手,对于不同文化,也要引导学生给予尊重和理解,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那么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效果也会大大改善,从而使学生的商务英语交流技能得到加强。

4.3优化教材内容,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在明确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教学目标后,还需要以这一中心为主,对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进行统一选取,选取的原则也要尽可能的贴合实际,与时展形势相接轨,并且在教材内容的讲解过程中,也要牢牢把握市场发展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确保教学教材方面不会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教师作为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推动者,提高师资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直接带动教学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定期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来让教师真正的参与到商务管理活动中,以便于对学生的商务实际交流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对于教师来说,也要充分发挥主观积极性,从教学实践中看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加强理念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观,自身理念的创新也可以对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市场状况作出相应的判断,从而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建议,学生在实践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改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优化整合,可以积极聘请一线外贸操作人员来进行现场讲座或授课,对商务英语在实际交流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且对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提供一些参考下建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了解更多的外贸知识,而且还可以更好的锻炼自身实践能力,更有针对性的弥补完善自身。

5.总结: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外贸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作为国际贸易经济往来的重要推动力,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需要高职院校结合时展趋势,调整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商务英语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徐爱华.新外贸形势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27-128.

[2]易珈琳.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3,(22):-.

[3]郭林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1,(13):433-433.

上一篇: 金融机构主要功能 下一篇: 企业财务信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