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51: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能力目标:
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过程与方法】 情景探究法 比较分析法 启发诱导法 归纳总结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2、努力实现个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难点】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
导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课件《我们的圈》
自主探究:比较分析放羊娃的圈和武汉男孩的圈并构思自己的圈,你认为这里的圈指的是什么?为何每个人的圈都不一样呢?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看来,之所以每个人所走道路不同,是受价值观的指引,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话题——价值与价值观。
探究新课
一. 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
1.物的价值
自主探究:《超市购物》,让学生自己说出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然后教师通过展示各类食物不同的属性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归纳价值的含义。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思考:是否任何事物都有价值?哲学上讲的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是一回事吗?(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展示课件给予总结)
2.人的价值:
教师展示课件:漫画:我有价值吗?我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此引起学生对自己价值的思考)
师问:到底什么是人的价值呢?
生:略
教师:课件打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比较: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何不同呢?
生:比较后回答
师总:物在满足主体需要时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而人在满足主体需要时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而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3.价值评价
讨论:既然人的价值由贡献和索取两方面组成,那么,应该怎样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呢?能不能以索取来衡量,为什么?
生; 略
师总;课件打出 你不贡献,我不贡献,谁来贡献。
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过渡:普通人的人生有无价值呢?
展示课件:《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试分析他们这样做值不值得?是什么在指引着他们这样去做呢?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让学生谈谈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从而引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展示课件:①《李建华与歹徒》让学生评价,然后从学生的不同评价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导向作用。
② 《今日话题》趁年轻……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相干的事情,教师从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结论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采取正确的办法。而错误的价值观将会引导人们形成错误的认识采取错误的办法。
教师展示课件:正反两则案例 《丛飞的事迹》 《胡某的陋行》让学生分析,从而体会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所起的导向作用。
结论二: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指引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而错误的价值观将会让你的人生误入歧途。
学以致用:展示课件 结合《超女选秀下的价值观》,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这节课你收货到了什么呢?
课堂小结:价值观是我们人生的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人生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衷心的希望大家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幸福的走完自己的一生。
板书设计
物的价值
一.价值 含义
人的价值
评价
含义
二.价值观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导向作用
2.人生道路的选择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赢在课堂》上的这可习题。
看了高三上册政治价值和价值观教案的人还看:
1.高二政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优秀教案
2.七年级上册政治多彩的生命世界教案
3.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练习试题
4.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关键词:艺术哲学;艺术价值;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62-01
在艺术哲学领域,艺术价值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艺术价值观,作为认知过程中主体对艺术价值的评判,对整个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艺术哲学
通常所说的艺术哲学,是对作为人类审美活动集中表现和高级形态的艺术进行哲学思考和研究,是黑格尔对他的美学的定名和定位。黑格尔把美的范围定为艺术,艺术的美正是他在美学中所讨论的,他的美学在范畴内就是艺术哲学了。
实际上,艺术哲学是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及价值的重视和肯定。艺术哲学要在精神层面让艺术离开美,回到本真的真理概念,艺术的真理就只是艺术真实,是我们生活进入到艺术心灵的真实,不同于外在生活本身的真实,也不同于符合客观事实的认识。艺术的来源或者说源泉应该是心灵对生活的感受以及体验,而不直接是生活本身,也不是观察对象本身。
二、关于艺术价值观基本概念
艺术价值作为价值的一个具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一般价值规范。基于艺术的一些概念,艺术价值并不能认为是一个单一的价值体系,而是一个包含着多元价值导向的综合体。
艺术价值不是独特的自身闭锁的世界,艺术具有功利意义和科学认识意义、政治意义和伦理意义。如果这些意义不交融在艺术的审美冶炉中,如果它们同艺术的审美意义折衷地共存并处而不有机地纳入其中,那么作品可能是不坏的直观教具,但是永远不能上升到真正艺术的高度。可以认为:艺术价值是艺术作品在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需求。艺术价值也是一个以审美为主要需求的价值系统,它是整个价值系统总的一部分,受到一般价值属性的规范。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还表现为对评价事物有标准。因此,艺术价值观就是关于艺术价值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观点学说,是人们反映、认知和评价艺术对于人的意义过程中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和思想。这种观点和思想构成了艺术价值认知活动主体内在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在认知上要将艺术价值置于一定的价值观之下,艺术价值观既受到艺术价值的影响,又要对艺术价值发生规范作用,艺术价值需要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之下进行创作,并升华为一定的价值观因素。
三、艺术价值观的特性
刘纲纪在《美学与哲学》一文指出:“由于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精神内容和外在的感性形象都来源于生活,都是生活的反映,因而从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来看,艺术是生活的反映。” 艺术价值观作为一种普通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它反映出社会文化和心理的转换,另一方面体现出个体文化心理的结构。同时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与该时期的生活形态、普遍审美需求以及文化心理结构,它的普通性和独特性表现在:1、艺术价值观是艺术主体在价值追求和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思维框架和评判标准的观念或者体系,具有一定的评判性。2、艺术价值观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形成,就会在长时期内影响规范人们的艺术活动及相关审美活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持久性。3、艺术价值观对于艺术接受者、创作者都有潜在驱动和引导的作用,是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
艺术价值观客观性表现在:1、艺术价值观反映客观事物。艺术价值观是对艺术价值的反映,艺术价值同其它任何物质性的价值观念一样,是属于客观社会存在的,艺术价值作为主客体关系的产物。2、艺术价值观对价值的评价具有客观性。艺术价值观反映的是主观动机或者主观欲求,所体现的价值也不是受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而是受自然生活条件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艺术价值观的客观性是艺术价值观合理存在的基础,使得艺术价值观有自身的客观标准。
四、艺术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34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in China
LIU Hanze, YANG Yant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began with the "Socrates question",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s "politics is morality, that is politics", and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mplex social thought erodi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study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human body and soul dualism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order using the spirit and power of philosophy, to seek the nature of goodness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liminate the weakness of the world of the senses, maintain a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of mind, noble moral sentiment and development to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treatmen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goodness of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which enables our students to truly "self-cultivation, regulating the family, country, the world is flat ".
Key words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morality;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0 引言
古典政治哲学始于“苏格拉底问题”,古典政治哲学是政治与道德合一(政教合一),Leo Strauss向来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政治哲学的坚定的维护者,而马基雅维利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始祖。①古典政治哲学的精髓在于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创建和维护,人类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创建、维持朴素的价值观,认为德性乃是自然主义的道德的伦理学特征。古典政治哲学负载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哲学是国家本质属性的研究,而古典政治哲学更是封建时代背景下对统治者的价值追求,也是对人性的批判和探讨,古典政治哲学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居于统治地位,其理论一部分是逻辑推导的,一部分是形而上学的理论,古典政治哲学的方法是辩证的,其根本出发点是通过理智世界的分析把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进行正确的思辨,古典政治哲学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②③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复杂的社会思潮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学习,在人的灵魂与肉体二元论中理解世界的秩序,利用哲学的精神和力量,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寻求善的本质,消除感官世界的弱点,把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划分开来,提高大学生的正义感,用哲学的根本原理来实现价值和灵魂的洗礼。
1 古典政治哲学的精神原理分析
东方和西方的古典政治哲学是人类对精神和理性的一个重要的批判性探讨,古典哲学蕴含对人生价值和哲理的思辨,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思考,把人类从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划分开来,实现对人性正义的概念分析。古典哲学中,人的来源是正义的化身,在灵魂与肉体的二元类中,理念世界主宰者世界的秩序,通过感官世界建立正义的理念世界,通过古典政治哲学实现对善的本质的分析。④东方古典哲学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把老子之道和儒家思想进行知行分析,把柏拉图的思想体系看作是哲学的精神和力量。在人的价值和生存发展中,通过修身齐家实现,治国平天下。古典哲学的修身思想贯穿到整个人类的家庭、家族和种族的发展中,对人类世界观、人生观的认识具有加大的促进作用。古典政治哲学倡导价值和尊严,通过人的尊严的保持,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追求,为个人的幸福而努力。可见,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学习,由此提高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国家的统治,同样对人类的价值培养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
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分界点为“Machiavelli问题”以及对Machiavelli问题的解释,现代政治哲学藏到政治与道德无关,而古典政治哲学更加强调理性的价值追求,借助理性的发展,实现人类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通过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为古典哲学强调的是人类的具体追求是什么,灵魂与现实的矛盾是什么。通过对人类本性的控制,在严酷的现实世界中,正式人类的欲望和价值的取向,在人类的价值追求中,崇尚“真、善、美”,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人类的欲望追求中,力求和平,在不能和平时,可以通过需求适当的助力而非战争。从这一角度较,古典政治哲学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中提供了一种可行的价值参考,在自然状态下建立理性的生活态度、平和的价值追求、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相信人类来自善良的卢梭认为,古典政治哲学要求人要有契约精神,大家在道德范围内保障个人利益,维护自由、平等和人权保障。古典政治哲学的理性精神追求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在建立的契约社会中实现公平正义。
2 古典政治哲学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分析
随着世界多源思潮的进化和发展,以及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和贪图享乐的价值追求正在侵蚀着当代大学生。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学习,在人的灵魂与肉体二元论中理解世界的秩序,古典政治哲学倡导的真善美和和平的心灵追求等思想,能有效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在古典政治哲学的洗礼下,培养大学生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乃是儒家之邦,中国哲学的奠基者为孔子和老子,分别为道家和儒家,作为古典政治哲学的重要分支,道家关心的是自然和谐和天地合一,在政治上的无为的态度,在功名和价值追求上为无为而治,该哲学主张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中国后来的正统的统治思想,但是其倡导的自然和谐的哲学观点仍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较好的正面促进意义。
在当今网络社会环境下,各种思想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儒家思想,义礼修身,严格尊卑老幼,保持原始的民主性和良好的价值取向,采用古典政治哲学思想指导当前大学生的价值求取向,可以在工作、生活、婚姻和朋友之间形成较好的行为准则。把礼作为修身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仁义对人,仁为精神,礼仪为主,礼是因循,仁是创造。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修身指导,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使得广大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培养人们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使得广大的大学生在思想品德、性格心理方面具有较好的价值取向,改变心灵容易受挫,孤僻、自卑的缺点。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寻求善的本质,消除感官世界的弱点,保持人格的尊严,既要承受上天的对苦难的安排,也要奋发图强,努力奋斗。
中国和西方的文明源远流长,古典政治哲学涵盖了中西方的智慧的结晶,中国的儒家正字思想具有强烈的伦理价值取向,对促进我国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自我完善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古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为使得中国成为世界闻名的礼仪之国,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哲学思想,成为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古典哲学的学习,以德化人,通过道德的感化,使得广大大学生认识到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类作为世界的一分子,大学生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通过古典哲学的指导和引领,结合“修、齐、治、平”的政治主张,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尽责尽力。正如儒家的核心思想:“人若不尽其所能完成社会的责任,那么就无法有效发挥自身的特长和天赋”。因此,大学生消需要抵制和舍弃当前功利化和悲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思想,利用古典政治哲学在精神上培养自己的美德,在行动上履行忠恕之道,把仁义付诸实践,发展“仁、义、礼、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兼善天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国家栋梁之才。
3 结语
古典政治哲学的精髓为“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古典政治哲学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古典政治哲学的学习,指导当前大学生的价值求取向,可以在工作、生活、婚姻和朋友之间形成较好的行为准则,以仁义对人,仁为精神,礼仪为主,礼是因循,仁是创造,在行动上履行忠恕之道,把仁义付诸实践,使得广大大学生认识到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释
① 刘亚明.善与可能的善:从古典政治哲学到现代政治哲学的嬗替[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52-57.
一、引子
在教学第一线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已有一段时间,我已深深感到高中政治教学的任务重,难度较大。加之哲学学科特点,教学中教学方法失灵、效果不佳等现象时有发生。闲暇之余,我对中学哲学课程教学的方法有了一点新的思考,正试图从语文维度讲解哲学原理,培养学生和自身良好的哲学、文学素养。
本文立足教学实践,从语文维度对哲学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语文的角度分析或诠释哲学道理,亦或是运用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完成哲学知识讲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语文的基本知识(素养)成为链接学生和教师、知识和能力、现实和哲学科学的桥梁。
二、关于高中哲学教学语文维度的思考
1.我对哲学教学语文维度界定。在本文中,我把哲学教学的语文维度理解为在哲学教学中“从语文的角度即语文的思考方式”或是“通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语文的基础知识”去解析抽象高深的哲学原理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把语文作为链接知识的桥梁,以此为实现教师和学生,知识和能力,现实和哲学的统一而努力。哲学教学的语文维度是针对高中哲学教学中学生看不懂教材、抓不住重点、不明白中心含义和教学手段失灵等被动局面提出的不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教学和学生掌握知识不牢的矛盾,有比较、有层次的区分相近(异)知识,并结合哲学基本范畴达到掌握哲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效果。
2.语文维度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的语文维度是一种思维方法,即运用语文教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一句话,通常通过结构分析提炼一段话的含义,找出侧重点。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什么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全文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很快提炼出了“与时俱进”,由此想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的观点。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话:“为什么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问题是要回答“原因”的问题,不是其他问题(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党要保持这种“精神状态的原因”,不是解决“为什么与时俱进”的问题。学生忙于读(审)题,从第一印象出发,错误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造成了回答问题的方向性错误。所以,在哲学教学中贯彻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段落含义的意义。
3.语文维度是一种基本视角。所谓哲学的语文维度就是把单纯的哲学视角转化为多样视角,其中包含语文视角,通过这个基本视角诠释哲学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教学中,通过从语文的角度深入分析哲学知识,或是运用诗词、谚语、经典著作、语录等生动形象地诠释哲学知识。如,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用恩格斯名言“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来说明由于条件限制,认识是有限性和发展性的。
4.语文维度是一种基本方法。对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基本理念,从哲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把语文维度作为哲学教学的具体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视角,树立语文的思维方式。同时,语文维度也可成为学生基本解题方法,通过这种方法顺利实现掌握基本知识。哲学教学语文维度的三方面不可分,三者具有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三个方面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视角或方法都应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素养,并形成教学和学习的新思维。
三、高中哲学教学语文维度的实施途径
高中哲学具有抽象、理论性强、高度概括的学科性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从这个学科的性质出发,哲学教学语文维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具体的方法,而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
1.树立语文维度的综合观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就要树立综合学科的概念,哲学教材中有大部分实例是物理、化学等理工科知识,还有一部分名人(家)的言论、成长故事等。教师须从多种角度去分析抽象的哲学知识,当然包括语文维度。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培养文学修养,为迅速提升高中哲学课堂教学质量奠基。从多种角度把握和讲解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哲学知识,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实现人生价值》;教学;创新
Key words: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teaching;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61-02
1教学目标构想
1.1 本课教学内容的依据是新课标4.11~4.14规定的关于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理论性的突破要克服空洞;对实践性的解决要摒弃说教。
1.2 本课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核心内容是在如何看待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本课与前面内容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讲清楚哲学的科学性,正确引导学生探索人生与社会;树立理想与目标;坚定信念与决心,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1.3 本课是全书的逻辑重点和难点。重点为落实思想教育性,难点是论证理论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在坚定理论科学性的基础上,自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完成的目标。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进而明确人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难点: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4教学对象分析
基本情况:美术专业高三毕业班学生,学习方面有一定的紧迫感,相当一部分同学求知欲望强烈,但实际基础偏差。面对专业与文化两方面的压力,有迷茫和畏惧感。迫切需要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激励。
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哲学课的优势,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现状,在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方面狠下功夫,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今后走上社会,无疑都是有益的;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价值、信念的教育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眼前的高考和今后的就业,意义更为深远。
5教学方法策略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三大方法与策略:①情境设问:以教师为主。精心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对全书基本原理的理论再现,有一定的复习作用,并做到承上启下。②培养思辨:教师学生互动。对情境问题的探讨中,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识马恩哲学的科学性。③知识梳理:以极其抽象高度概括的手法对哲学的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一个立体架构的梳理。这既是高考复习的客观需要,更是哲学为什么值得信仰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完成12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6教学过程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讲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这是生活与哲学的最后一课,是哲学理论的逻辑终点。它将最后告诉并要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以及人生。理论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正确的指导人们的实践。这也是我们高中阶段政治课的最后一节新课,我非常希望能在这节课里与你们共同分享我一位思想品德课老师长期以来所固守的坚定的信念以及我的人生目标。
因为是哲学课的终结课,所以我希望大家要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过把哲学家瘾如何?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今天我们也来考虑几个哲学家考虑的问题:
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从哲学的角度回答问题,并指出其综合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指导阅读,建立知识体系表:
本课考点集中在三点上:第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第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是什么;第三,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是什么。
课堂讨论2:
①你愿意别人说你是聪明的学生呢,还是愿意别人说你是善良的学生?(只能回答一个。)
②你是否曾经努力帮助过别人,你为什么要帮助他(她)?
对问题①的讨论,包含了学生对人的价值和价值观导向的认知和理解;对问题②的讨论,直接针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判断与选择。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暂不做评价。
课堂讨论3:
(由故事入手,谈我的人生感悟,侧面、客观的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
1907年,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疗养,他10岁的儿子马克西姆・彼什柯夫也在那里住了一些日子,并在院子里栽了一些花。后来,马克西姆先回国了,高尔基给儿子写了这么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它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离开以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请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首先表述自己的观点)
“‘给’永远比‘拿’愉快”是我33年教师生涯的深刻体会:爱心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无私奉献是教师职业的天职!
(简单评价高尔基;观点的提出是“以小见大”,哲学啊;共勉。)表现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课后心得:
①你最钦佩的人是谁?列出他(她)身上的三种品格。
②什么是你生活中最想追求的?谈谈你的观点。
③如果你是一位企业总经理,你需要一个助手,你会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招聘他(她)?
通过问题的思考,评价、检查、纠正、树立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在你们即将离校的时候,与大家讨论人生问题,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7教学体会与反思
7.1 选课意图
这是哲学课的最后一课。一般都不会做公开课内容的。理论性不强,不是考试重点(本单元的十一课是重点);独立成章,容易流于说教;可读性强,热闹容易,想突破难。所以,从未下功夫琢磨过这课。选这课是出于一种挑战心理。
出于这种心理,所以就一定想要有突破。从哪里突破?联系学生生活、教材要求、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因为本课实际是对全书做了复习和总结,所以我个人认为,这课的教学思路是有一定创新的。
7.2 教学思路
这是深圳艺术学校高三毕业班哲学的最后一课。课程设计必须围绕这一事实展开:
首先,这是一节哲学课。哲学是一门思辨的学问;中学生学习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辩证的思辨方法来启迪“心智”,去认真思考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而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这是一节高三毕业班的哲学课。该课既要教育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真理去指导人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坚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突出高三毕业班的特点,以新固旧,反复梳理双基,强化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本课采取复习课式的“新课旧上”,不做课文的逐段逐层分析讲解,只做高考知识点的优化梳理,节约课时,提高效率。
第三,这是一节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结束课。思想品德课都蕴涵着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双重内容。特别是《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课,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更担负着帮助学生确立科学信仰、坚定必胜信念的时代重任!密切结合当代现实生活,传播科学真理,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哲学的注意、兴趣、思考,进而自觉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他们茁壮成长。
基于以上三点,本课突出的针对性训练是:①对高考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②对高考的知识体系、双基架构的梳理;③对毕业班学生加强信仰、信念、信心的教育与培养,最大限度的帮助其顺利渡过高考这一重大人生转折。
老教师想创新,如同“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备课过程中有许多艰辛: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做课件耗时太多;体会感触也颇多,特别想和大家分享。
7.3 体会建议
7.3.1 体会: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是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会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我们是艺术学校,还要加上有多少个专业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种课程就会有多少种教法。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无定法”。它给了我们无限的上升空间。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创新教学都是无止境的。不要小瞧任何一课的教学!上好每节课是每个老师的天职,要像企业家那样:每节课都要有品牌意识;要像艺术家那样:每节课都看做是自己的舞台生命;要像母亲对孩子那样:每节课都看做是自己孩子的进步成长…
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来说,既然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努力认真的去做。说近了是对不对得起你的工资,说重了是想不想有点人格魅力,说远了是愿不愿意为社会做点贡献?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教师必备的品质。
7.3.2 建议: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将学生发展的需求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体现艺术中专的特点。特别是文化课老师,不要总是死磕那点书本知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另外,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体验、参与、启发,必须注意:避免表演式的活动;课堂活动不是为了验证知识。内行评课是看功底,花架子没用的(举自己的例子)。
7.4 教研目的
目的之一: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教法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如何上好每节课,如何上好艺术学校的每节课,对每一位年轻教师来说,都是需要认真思索、不断研究的。他们无一例外的必然面对三大问题:①驾驭教材;②组织教学;③教育学生。从而决定了年轻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备教材、认真备学生。并结合学校的特色,教育的特点,不断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希望对青年教师能有所帮助。
目的之二:与各位同仁分享教育教学感受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21-01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既相互吸收,又相互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坚守原则和价值观的导向,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不能忽视哲学社会科学在高校教书育人中的作用。这是新时期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需要。
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它在高校教书育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它们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大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育和人文关怀。而社会学科更多地是研究客观的人类社会而外在于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它们对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观尤其是政治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体现在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上。前者常用意义分析和解释学方法研究微观领域的精神文化现象,涵盖学科包括文、史、哲及其衍生出来的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后者则侧重于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其涵盖学科主要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可见,哲学社会科学基本上涵盖了高校教书育人的关键领域,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实现途径
作为一所高校,一定要重点关注对理论体系进行分析以及有关项目的实施,改善与哲学有关的教书育人的工作。
第一,跟上时代的步伐,始终运用不断发展的对与哲学有关的专业教育进行指导。如今,人们的思想多元化、价值取向差异化,许多在校大学生有着大量的疑惑。这就需要任课老师以当前出现的情况为基础给同学们答疑解惑,在讲解相关知识的环节中需要做到因人而异。需要在大一的时候设立政治经济学概论这门课程,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紧接着设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门课程,以经济学为基石,主要参照当代的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系以及经济创新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对2008年发生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之后,从事经济学课程的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以及国外对于全新的自由主义经济的研究,认识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在上课时利用较多的、能够反映客观性的实例向同学们证明:中与经济有关的知识对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言依然还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想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分析依然要参照中与经济有关的知识,并且需要融合中国的特性不断创造,将其完全中国化。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们摒弃一味效仿西方经济学,对于当前出现的“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来评判的全部理论系统的利弊、利用中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环节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及困难来批判政治经济学与时代已经脱离了”等完全不对的思想做必要的疏导,带领学生们意识到在现挥的作用,使得他们不但能够取得比较专业的理论,还可以进一步对进行了解。
第二,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将哲学社会科学和个人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特征全部表现出来,在带领学生增强社会实践以及表现对学生的人文关爱中充分实现教书育人作用,在推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发展上面具有非凡的意义。学校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紧紧围绕着培养具备“博学、博雅、博爱”等品质的综合性人才这个中心目的,以哲学社会科学共同教育为重点,增强对同学们人文情怀培养,能够促进利用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生的要求最终实现。学校还应该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点进行实践:对“三农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进社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对西部偏远地区的教育进行支援以及百名教师利用假期的时间进行家访等,尽可能加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弘扬乐于奉献的精神,尽最大的努力培育出能够为基层服务的人才。
参考文献:
我们以“江苏省2007年学业水平(必修)测试政治第43题”(见下页)为例,说明在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中如何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该题依据课程标准,突出考查学生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从该题中可以看出,在试题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与知识、能力考查相结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意志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意志发展的连续体。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要关注三者之间的联系,以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主线,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渗透于其中。该题要求学生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两个角度探究三个问题,考查内容有:货币的本质、金钱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意识的能动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考查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三维学习目标的有机统一。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述出来的。 如果在考试中我们这样问学生:“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那么学生无须思考,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回答,这样的考查是无意义的,因为它只是把金钱观、消费观作为知识去考查,而失去了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义。在此题中,命题者积极创设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鼓励学生用自我的真实体验,身临其境地进行问题探究,从中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才是真实的。
3.设置两难问题,让学生从中作出选择。柯尔伯格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此题借鉴了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法”,以漫画创设讨论场景,让学生对“有钱真好”“钱够花就行”“钱少也好”几种观点的辨析中思考金钱的作用。让学生在比较中作出选择,可以促使他们在具体观点的分析中展示自己的主张,避免脱离实际泛泛而谈,或照搬书本上的理论。
4.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从本质上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对同样一件事,人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是不同的。在命题时,我们要考虑到这一特点,创设开放、灵活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允许学生自圆其说,这样才能真实地展示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题的两问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为考生答题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其观点。
答案分析:筛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信息
考试结束后,教师通过阅卷给学生一个分数,并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就有了结果。考试只是事实判断,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收集信息。
1.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有时会被分数所迷惑,认为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也比较好,反之亦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现象背后的东西。在分析时,我们要将学业水平测试与平时的谈话观察、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结合起来,综合各方面获得的信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正确评价。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考查和几次学业水平测试,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一定的评价,但我们不能仅仅据此就给出结论。高中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所以我们要分析学生的过去,看到其发展的轨迹,预测其发展趋势,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作出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评语。评语可以是对学生在某一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进行描述,也可以是对学生某一问题的评述。这些评语一般是激励性的,即使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也通过提希望的方式呈现。
结果运用: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导向功能
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评价后,如何运用评价结果也是重要的一环。
1.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不是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发展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个体中的正面典型,我们要在班上大力宣扬,发挥其示范作用,反面典型我们要悄悄地做工作,促使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如果是某个班级群体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则要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现状简析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转型时期,正处于精神成人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着价值观多元化、混乱化的困境,由于当前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相对滞后,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和困惑,甚至造成价值观扭曲、心理疾病等严重后果。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因其学制短、专业教育繁重等特性,在价值观教育领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企业和用人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许多高职院校重专业,轻素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难以得到保证。除此之外,课业紧张、师资薄弱、文化氛围缺失等软硬件问题也极大地限制了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许多学生陷入了功利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等价值误区,对其身心健康乃至学习和今后的就业均产生不利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实现,其主要教育方式则是思想政治类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当前的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教学内容教条刻板,教师主要以知识灌输和应试为教学、考察手段,很难引起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情绪,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引导。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主要还包括心理咨询、讲座等方式。但是这些方式或者参与面不够广,或者影响力不够深入,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当前社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升级,高职学生将逐渐成为我国劳动力的中坚力量,而拥有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则是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同样应当具有的就业条件。因此,探索多种有效途径加强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
价值观是指导人类的实践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均处于一定的价值关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和满足一定的价值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观便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尺度,是人们各种行为判断的依据,它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才有正确的价值目标选择,才能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价值成果的积极追求统一起来,才能使主体的活动既沿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又沿着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预想的目的。即使遇到各种曲折和考验,也会坚定不移地向着这个经过选择了的价值目标奋进。”[1]由此可见,加强价值观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要实现高职价值观教育的真正有效性,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题,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探索真正适合高职学生的教育方式和途径,而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人文类通识课程显然是一个绝佳的方案。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大学语文、影视鉴赏、社交礼仪等诸多人文性课程。调查显示,学生对于这些课程报以浓厚的兴趣。许多学生表示,此类课程既能调节身心,又能增长见识,是对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事实上,人文类公选课的意义不仅在此,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往往被忽略,而这些恰恰是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素材。以大学语文为例,此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文学作品为蓝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对作品经典性的讲解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2]可见大学语文的功能,远非掌握母语技巧这么简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校大学语文,也便是学习本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价值观便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一切文学都基于作者的某种价值情感,文学的思想与精神,便是作者价值观的传达与呈现。
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不妨以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为蓝本,通过教学内容与思想的有机渗透,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推进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隐性的价值引导,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和综合素质。
三、大学语文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
要实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反思和调整,树立起“大语文”的概念。
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以文本赏析、文学史梳理、语言学应用等模块进行教学活动,不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只是中学语文的升级和扩充,其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掘,价值导向功能亦十分薄弱。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大语文”重新界定了语文的范畴和功能,在这种界定中,教学不再固守“文学”的藩篱,而是将其与“历史”、“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贯通起来。其目的,并不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在于“凸显语言文学对于培养和陶冶全面的、整体的“人”所应起的积极意义,在于使人懂得感恩,并在心意上自觉地涵养真诚和谦逊、秉持善性和良知,在行动上自信地追求美好和光明,从而使人真正地成为有道德、有境界、有人格、有个性的文明人、文化人。”[3]也就是说,“大语文”所关注的,乃是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即不同思想、不同智慧、不同情感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体悟,而这其中,便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呈现。这种不拘泥于知识点,而注重于人文关怀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精神成人”,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我们可以对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调整,一方面要拓展作品的范畴,除了文学作品,一切能够反映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代表性文章均可纳入;另一方面要改变教材的组织结构,将传统教材中以年代、文体、功能分类的方式变为以主题模块分类的方式进行教学。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可以作为这种教学改革的参考案例。
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同,《大学新语文》完全淡化了文体、年代、学科的界限,而分设若干主题,每一主题之下收集若干篇不同的文章。以第一章为例,第一章主题为“大学之魂”,主要探讨大学精神的所在,在这一章中,编者共选取了《雾里的剑桥》等六篇风格各异,但主题统一的文章,而在章节末尾,则有《编者的话》一文,对本章节主题及选文进行适当解读。在后续章节中,每一章都有自己的主题,涉及青春、仁爱、爱情、自由、良知等各个主题,文章的作者来自文学、教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文体包含散文、诗歌、小说、书信等各种样式,而每一章后均有编者的点评。很显然,这种编排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脉络的清晰。最重要的是,每一个章节主题都与学生的现实密切相关,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大学新语文》的设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语文具有巨大的教育潜能,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是一个主题,而每一个主题又往往蕴含着独有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广大教师真正需要挖掘的教学财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更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思想、精神和情感进行深入思考、体悟。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文本作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不断塑造、修正自己的价值体系,而这,正是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4-0025-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已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并逐步建立起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社会转型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具有价值的合理性,是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创造性社会变革,就其本质来说是一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启动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起点,以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全面现代化为基本目标模式或总体价值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还是一种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这一过程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巨变。在此基础上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意义,开始寻求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调整并确立自己的价值坐标,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乃至动摇,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观在其生成过程中对原有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但自身还不尽完善,一方面,原有的价值观并非完美无缺,另一方面,新生成的价值观也并非无可挑剔,因而出现了价值多元性和无主导性等基本特征,引发了不同价值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了人们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和徘徊,使得人们的价值观点摇摆不定,或此或彼,甚至出现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和行为失范现象。
所有这些都表明,当前正是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日益彰显的时代,是一个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多元混杂的时代。价值观的多元性、过渡性等特点以及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争逐、消长和融合构成了当前价值观建设复杂的社会人文背景,也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历史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念纷至踏来,粉墨登场,价值多元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存在主导价值缺失,价值导向缺位,主导价值因而失去了其特有的统摄、协调和驱动功能,这就会导致价值失范。所有这些,都呼唤着科学合理的主导价值观的产生,表达了对价值选择、价值整合的理论期盼和现实祈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撞已成为普遍的现象。问题的关键似乎已不在于人们是否认同价值观的多元存在, 而在于人们价值观的如何选择, 即应倡导、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 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人们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它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们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核心价值观是指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其具有统摄、协调和驱动的功能,能够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 它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份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 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建构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 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之际, 世界上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 都非常关注其主导价值观的确立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是一种主观的任意,它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关于真理和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关于“真实集体”和“虚幻集体”的分析,关于个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等原理,是我们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南。从而使人信服地说明当前我们所提倡的新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简单修补,也不是对西方价值观的简单“拿来”,而是奠定在社会现实和深刻的理论反思基础上的一次深刻的辩证否定。因为我们所提倡的这种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既要注重国家利益的权威性和优先性,又要凸显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的正当权益,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寻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点和结合点,这才是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也只有这种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才能彰显其理论的力量。在这种认识基础上, 我们可以从价值主体的“个体形态”和“类主体”出发, 构建超越一元论和多元论的新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 既体现民族、国家特色, 又体现人类共同利益, 理性的、宽容的、和谐的价值理念。当然, 这种新价值观的构建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
作为当下的主流价值观的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应蕴涵着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自由和秩序的有机统一。因为自由和秩序是人类两个最为基本的要求。第二,新集体主义价值观支持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统一。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强调自由和秩序的同时,也就内在地肯定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在统一。第三,新集体主义价值观支持个人和社会的有机统一。社会与个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马克思全面思考社会历史的两条主线。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应是对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代解读。
总之,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比,在当今条件下所要求的价值观既不是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所谓集体价值观,也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它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它是一种新的集体主义,它要求个人服从集体,部分服从全局,眼前服从长远。但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决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贬损个人利益的狭隘集体主义,而是融个体于自身,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尊重个人利益,强调个性自由,要求个体自主独立,这样的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并行不悖,并以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实现为自身利益实现的社会条件,这是一种全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新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注重社会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并为社会每个个体的利益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有助于个体利益的充分实现和每个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价值观。这种主导价值观既是对以往价值观合理成分的继承,也拉开了未来社会理想价值观的序幕。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价值自觉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对价值的认识,取决于客体的实在属性和主体的认识程度两个方面。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认识的观点和依据自己的需要、情感形成的对外在事物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及依据自己价值判断标准形成的一系列对外在事物的价值判断的观点。
在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人们对价值有着不同的追求。按照价值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把主体对于价值的追求划分为自发的价值追求(即价值自发)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即价值自觉)两个基本阶段或层次。价值自发是价值追求的低级阶段,价值自觉是价值追求的高级阶段。所谓价值自发,就是人们在不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情况下,不假思索,不用别人暗示,盲目地追求某种价值的状态,它是一种由自发心态或由本能决定的倾向。价值自发表现为价值本质理解的主观性、价值理论的逻辑矛盾性和价值追求的单纯功利性。所谓价值自觉,就是人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基础上,积极、主动、深思熟虑和理性地追求功利与真善美的统一,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有利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价值[1]。价值自觉表现为价值本质理解的科学性、价值理论的逻辑一贯性、价值追求境界的全面性三个方面。主体对于价值的自觉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而价值自觉的实现,主观上重点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科学与否。
在主体的价值观形成中,其价值判断标准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就会最后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对主体来说,其知识和智慧会直接影响认识程度的高低。关于主体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价值判断观点,其接近真实和真理的程度,也是由主体的知识修养和智慧水平决定的[2]。因此,尽管人的最后的价值观点不可以强加和硬性授予,但是,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却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特别是决定人的价值判断标准的知识,是可以教授的。人们可以是不同的个体主体,但知识却是真实的、共同的,用共同的知识标准演绎出价值判断,是可以形成人们共识的。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的价值观是可以进行教育的。就大学生而言,价值观教育既可以通过学科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观点,也可以通过德育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授给学生看待、衡量事物的评价标准和尺度。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价值自觉的可能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大学生认同并自觉追求,需要一个“内化”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大学生需要有清醒的价值意识、理性的价值判断、坚定的价值立场、创造性的价值实践活动亦即所谓的“价值自觉”,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关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社会环境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变得更加可能。
(一)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性的日益增强为价值自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加强与改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的自主性得到提高、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不断增强。所有这些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基础。人的主体性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而言,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方面,当代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处于一个向理性化过渡的阶段,由于要面对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选择,这一阶段对他们尤为重要。因此,处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他们具有获取各种知识元素的巨大动力。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知识等硬知识;也包括思想认知、价值取向、道德修养、人格内化等软知识。当代大学生对这些“软知识”的追求是基于个体社会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具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接受思想交流、道德内化、价值判断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渴望。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即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者的正确启发下独立地形成道德判断、价值认同,并能够付诸实践。其次,社会外部环境的多元化和个体需要的多样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生存意识和主体意识,能够把自己看作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断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由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相比于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突出,具有相当的独立思维能力,自我实现的欲望比较强烈,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教师全能,“唯书”“唯上”的观念已经受到学生的抵制。因此,在教育互动和自我体认的基础上,能大胆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判断甚至质疑。当代大学生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具备了创造性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认知、明晰和整合的能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等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改造,已经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转型期社会错误价值取向的频繁出现为价值自觉的实现提供了逆向环境支撑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改革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一元化的格局, 社会经济生活的多重性决定了人的多重需要与多元发展, 致使社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态势演进。在价值尺度上, 市场经济就像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使个人成为独立的价值主体, 树立和增强了主体意识。另一方面, 当人们获得了自由, 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和个人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 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宿命主义以及各种各样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如影随形般滋生蔓延开来, 像蛀虫一样吞噬着人们的灵魂, 致使许多人泯灭了人格和尊严[4]。要达到社会的安定有序,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会陷入价值相对主义, 从而使民族和国家丧失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所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为价值自觉的实现提供了内容依据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需要由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目标来维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2012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公民行为的价值导向。“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
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价值自觉的实现
价值自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关键,帮助大学生实现价值自觉,是促进青年实现全面发展获得更大自由的重要步骤。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及教育对象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与实践。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实现必须从这些问题的化解中寻找良策。
(一)心理上,精神懈怠的思想状况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接受
关于懈怠,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界定分别为:懈,松懈;怠,懒惰。对于精神懈怠,郑永廷教授认为其主要是指:精神疲软,思想松散,意志衰退,目标模糊。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新时期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摆在首位。而当代大学生也同样存在这种危险,部分还比较严重。大学生精神懈怠集中地表现在,取向犹豫不决,目标摇摆不定;情绪波动起伏,迷惘困惑郁闷;精神动力缺乏,状态散漫倦困。精神懈怠的思想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心态,使他们经常表现出所谓的“四燥”即“急躁、浮躁、烦躁、焦躁”,还进一步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及学习内容。在这样一种心理氛围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许多学生漠视、淡化甚至嗤之以鼻。因而,唤起学生对自身精神家园的关注与投入,是引导他们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前提。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教育效果。通过建设品位高雅、环境优美的校园设施,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教育,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思考;通过打造更多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将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导向与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判断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按自行的价值观念对不同价值目标所做出的行为方向选择”[5]。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及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价值多元的兴起,带来了价值的苏醒,拓展了价值选择的空间与自由度,但同时也造成了价值冲突与价值矛盾。“价值导向从本质上来讲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和消解的过程”[6]。在价值导向中,国家和社会将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来弘扬某种主流价值观, 提倡某种主流价值取向, 同时还会抑制、批判和反对某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以帮助人们对主流价值产生认同。一元化是价值导向的内在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人价值取向之间是注定会发生摩擦与碰撞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必须从加强青年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导向的认同入手。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要在社会共同体中生存、发展,也必然要接受、认同乃至内化一定的社会规则,否则便无法融入共同体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共生、共融提供了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尺度,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可靠保障。因此,每一个青年大学生都应该在给自身提供合理的社会价值需求的同时,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实现“自我”追求与作为“他者”要求、自身个体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内在统一。当然,价值认同不是价值等同。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意味着各种不同价值差异的消解或机械的等同,而是异中有同,和而不同,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强调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并允许个体价值观的差异存在。
(三)方法上,过度的理论化教育方式降低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力
注重实践养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而在教育现实中,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依然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普遍形式,不仅单一,而且收效甚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养成,反映在教育方式上,宣讲与说教法应该保留,但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首先可以进一步扩大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向社会,亲身体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在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里,面临多元的选择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让他们清楚自己在遇到社会问题时应当做出什么样的社会评价,以及自己应做出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其次,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我校课堂研练式实践教学为例,通过将辩论、演讲、网络搜索、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引入课堂,既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还可以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身感悟与体验。此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还应发挥校团委与校学生处的管理育人功能。譬如,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最新青年活动平台对学生既有的社会价值观进行科学引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等。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张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7):252-254.
[2]张敬斌.价值导向: 大学生认同社会核心价值的关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30):175-178.
[3]李景源、孙伟平.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论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10):46-51.
[4]毛信德. 当代中国词库[ M] .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3.
[5]王伦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路径研究――基于价值自觉视角[J].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95-101.
[6]张兴海.论价值转型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依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60):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