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职业倦怠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被公认为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之一,职业倦怠在教师行业中也就越发普遍。而职业倦怠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加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说,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学校、教师本人,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调适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极力获得社会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教师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于教师切身利益的关注却未相应的提高。教师的职业是高尚而伟大的,但是教师也是人,他们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因此,对教师的期望应该客观合理,减轻教师压力。同时关注教师的需要、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并且切实落实到位。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健全教师的人事制度,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

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正面的作用。学校应该在各方面,比如教学管理、绩效分配、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使老师能够得到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科学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帮助教师劳逸结合。人们在专制领导下容易形成郁闷、消极的工作情绪。所以学校领导要创造良好的学校风气,应该具有民主友善的工作作风,给予老师更多的自,增加教师进修培训学习的机会。可以使用荣誉奖励、经济奖励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减少教师的抵触与反感情绪。教师也可以经常地参加一些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

三、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或现场咨询,帮助教师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而作为教师本人,首先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心理卫生观念。在面临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来帮助自己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教师应加强自我修养

一是要保持有乐观的精神,遇到困难要合理地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具有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是要多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通过锻炼来释放压力,增强勇气与信心,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

三是要增强社交关系,积极进行社交活动,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具备诚信、热情、善良、谦虚的素质。与同事、学生、家长、领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四是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特长、兴趣,比如音乐、游泳、旅行等,可以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调整心情。

五、教师应有正确的观念学会自我宣泄

篇(2)

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感。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活力与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2.人格解体。教师人格解体的表现之一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动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学生;用标签式的语言来描述学生。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有多疑妄想的态度。3.低成就感。当教师感觉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金钱、学生赞同、社会认可等很少时,无法产生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甚至产生较强的自卑感。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西站小学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62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61份。其中女性48人,男性13人,班主任23人。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用了《教师职业倦怠自测问卷》。

篇(3)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18-02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由美国心理学家Frudburg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它通常被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当从事助人职业的个体长期处于压力与心理冲突状态而无法有效排解时,便可能引发职业倦怠。

教师作为典型的助人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1)情绪上的低落,对工作失去积极性,敷衍渎职,烦躁易怒,对生活和工作常感到无助、漠然和悲观;(2)处事时无人性化,丧失教育者应有的爱心和耐心,以消极、冷漠、否定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易迁怒学生;(3)低成就感,自我评价和价值取向降低,不思进取,厌学厌教,逃避责任。由此可知,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自身及学生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教育界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青年教师比其他年龄阶段的教师承受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职业倦怠现象在青年教师中表现更为突出。处于职业倦怠中的青年教师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工作热情与兴趣,职业认同感降低,对学生缺乏耐心,态度冷漠等。其结果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有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学的改革。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由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形成的各个因素入手进行综合治理,比如,从社会角度看,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教师的相关政策,提高教师待遇,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从学校角度看,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制度,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发展环境。但是,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管理形式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教师要改变职业倦怠的现状更多的是要依靠自我心理去调适。青年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这些压力,采取积极的策略去应对、缓解压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增强职业认同感,培养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态度

心理学家Wrzesniewski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工作、事业或是使命感。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低层次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个人价值体现的方式,势必容易产生倦怠心理。我们对工作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对工作的热情态度和成效。

1.青年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意义,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得与失、苦与乐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循环反复。作为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教师职业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客观全面地认识各个职业的优势和劣势,从中解读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责任,认识教师职业的使命。唯有如此,才能努力追求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并在从业过程中领略到从业的乐趣和精神的满足,产生工作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2.青年教师要加强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形成职业荣誉感

教师职业是高尚的,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更高尚的职业了”。尤其在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期,教师的工作更加显得意义重大。职业倦怠研究专家C.Cherniss曾说过:“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一个没有为教育献身精神的教师,是不可能享受到教育的乐趣的,充分认知到这些,青年教师才能克服倦怠情绪,不怕累,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二 提高自我效能感,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胜任能力

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地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就青年教师而言,应当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技巧,从各方面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克服职业倦怠的产生。

1.青年教师要学会积极归因

各个生涯阶段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会获得成功或遭遇挫折,教师对教学成败的归因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教师如果把成功归因为内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能力或教学方法等,其自我效能感将得到增强,同时愿意继续努力追求更多的成功;但如果把成功归因为运气或其他外在不可控的因素时,自我效能感则得不到增强,也不会表现出积极追求成功的行为。因而,在日常教学中,青年教师尤其是自我效能感偏低的青年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积极的归因方式,将教学中的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产生。

2.青年教师要潜心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是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因此,除了学会积极的归因外,青年教师更要通过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并经常与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

三 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拓展教学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

青年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和特殊的职业角色,积极地将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职业的期望纳入言行,成为教书育人的长期动力;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及有限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在教育生涯中发生的一切,包括压力和困难,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减轻挫败感,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1.青年教师要正视心理压力,积极改变认知

情绪ABC理论认为:引起个体情绪、行为反应的不是刺激物本身,而是个体对待刺激物的态度、看法,认知的理性与否、积极与否决定着何种情绪和行为反应。青年教师要正确看待社会的变化以及社会对高校要求的改变,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要多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在看到事情的不利方面时,更要看到有利的方面,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2.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良性人际关系

青年教师要积极融入社会大家庭,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同时要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的生活情趣,主动打破封闭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积极参加一些健康的社交活动,从而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通过正常途径积极排解心理压力,主动调节不良的心理状况。

总之,在当前社会教育背景下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很正常的,青年教师一定要学会正确看待这些压力,并采取积极的策略去应对,在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基础上避免职业倦怠带来的恶性影响。

参考文献

[1]范永胜.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2):104~105

篇(4)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巨大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得很多幼儿教师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也成为了他们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是保教并重的的双重任务使得幼儿教师的工作量繁重。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3~6岁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搞好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兼顾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等一系列身心健康发育的问题。备课写教案、打扫卫生、整理玩具、制作玩教具、园所环境创设等等工作是对幼儿教师智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另外,目前我国多数幼儿园师幼比严重不符合要求,班额过大,这也大大加重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

(二)待遇过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一直不高,尤其是农村民办园。一项针对河南省多地幼儿教师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幼儿教师的平均月收入在900元到1200元左右;县市幼儿教师平均月收入略高于农村,大概在1500元到2000元左右,在同一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师的收入明显低于中小学教师收入。很多幼儿教师都觉得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另外,一些没有取得办园资质的民办园还时有拖欠幼儿教师工资的问题出现,医疗和养老保险、进修学习的福利待遇等合法权益更无从得到保障。

(三)社会支持力度不强,认可度和尊重度不够

自改革开放以后,国人对教师的尊重度和认可度一直呈上升趋势。教师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等等。但遗憾的是,这种氛围并没有蔓延至幼儿教师行业,人们好像自然而然的将幼儿教师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民众对幼儿教师存在普遍的误解,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多数人至今仍觉得幼儿教师的工作很轻松,不仅一年可以享受寒暑假,而且在园工作也不过只是带着孩子玩玩游戏,照看着孩子在幼儿园不出事就行,“幼儿教师”几乎成了“保姆”或者“阿姨”的同义词。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很多要求,但却并没有给予相应的尊重,这使得很多幼儿教师感到心寒。

(四)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差或职业兴趣不浓

除了很多客观原因以外,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够过硬也是导致他们出现职业倦怠的一大重要原因。幼儿教师从来都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当幼儿在园出现意外事故、与家长沟通不畅、遭遇家长投诉、同事间的竞争压力等一系列事情接踵而至的时候,很多幼儿教师都会感到莫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必然会影响身心健康,出现逃避情绪产生职业倦怠。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紧缺,部分幼儿教师是转岗教师,或者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暂时选择的过渡职业。这些教师本身并不热爱幼儿教育行业,职业兴趣不浓厚。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繁重的相同的工作时,他们容易觉得生活乏味无趣,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自然而然的也就产生了职业倦怠。

2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构建合理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

首先,落实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立法是解决一切学前教育问题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都应该更加重视此项工作,用法律和制度来引导幼儿园规范办园合理用工,来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幼儿园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对那些资金紧张的农村园,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也有助于高素质幼教人才的引进。最后,重视基础教育,给予幼儿教师与其他阶段教师同等的待遇和地位;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改变对幼儿教师的错误认识,能够更加认可和尊重幼儿教师的工作。

(二)幼儿园要科学管理,加强人文关怀

首先,幼儿园应该制定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在充分考虑教师职责范畴和能力的前提下安排工作量,并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清晰。不能为了达到效益最大化而给教师安排超负荷的工作量,不顾及教师的身心健康。其次,幼儿园也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多多留意观察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建立在职教师心理测评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幼儿园还应该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专业学习的途径,让他们看到发展前景。

(三)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幼儿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首先,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职场人员普遍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会发生在各行各业,尤其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而教师正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因此,当产生职业倦怠的时候不要慌乱,要学会提高自己的压力应对能力,寻找适合有效的排解消极情绪的方法。比如:加强身体锻炼、听音乐、唱歌、短途旅行、找人聊天倾诉等都是不错的方式。最后,作为幼儿教师还应该增强职业道德感的培养,明白职业倦怠的产生会给幼儿带去很多不利影响。树立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当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了追求和目标,自然就会投入更大的热情与努力。

作者:张慧君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篇(5)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病”。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我谈谈个人工作倦怠的实际情况,以及听了有关专题讲座后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来设法减低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一、个人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日益更新的专业知识,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还需要满足社会、家长、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变化,适应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变化。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地适应变化,释放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会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产生职业倦怠。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热情、兴趣消失,消极应付工作

教师一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备课,不仔细专研业务,教学方法简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

2、职业兴趣转移

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往往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比如:交朋友、娱乐、吃吃喝喝等,从中获得满足感,丧失职业自豪感。

二、个人职业倦怠的成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件事情造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在情绪上产生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映过程。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内部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学校的工作任务、教学对象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1、个人本身性格与工作态度、动机方面的原因

本人的性格方面有缺陷,急躁、孤僻、缺乏自信心在工作中容易感到有压力,易产生职业倦怠;从事教学工作目标不明确,如果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将自己的工作投入及回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比较,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会感到压抑与疲劳、挫折与失败,就容易产生不满、消极、悲观、失望等职业倦怠现象,丧失工作动机,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2、社会压力的影响

全世界各国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十分重视教师,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各级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懂的教学规律,并且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各级教师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在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比如,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的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篇数等等,都使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与社会都普遍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旦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人们就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认为是教师教育不当造成的。虽然一部分教师能够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但是也有一些教师会感到压力过大,产生失落感,不能够适应新的要求而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从而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3、学校环境对于教师的影响

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学校的制度规定、学校的领导风格、学校的学术气氛、学校教师的角色规定等都会对教师产生影响。学校对于教师的重视程度,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安排与评价,学校领导是民主型、放任型还是专制型的,干群关系的和谐程度等都将对于教师有不同的影响。再就是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安排与使用是否恰当,能否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保证调级、评优、晋升的客观公正性。教师在这种学校环境中,由于要适应这些要求,就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教师、下属、良师、益友、父母、心理咨询师等等,角色太多就会使人感到力不从心。如果领导、朋友、同事、家人没有恰当地给予安慰、帮助的话,就渐渐地产生职业倦怠。

4、工作任务方面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教师工作清闲,收入稳定,假期多,每天就只上几节课,而没有看到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而在上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比如,找资料、写教案等。而且许多教师长年累月站在讲台上,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单调的教学环境,比较容易使人产生倦怠。教师的工作还具有长期性、连续性与周期性。教师将学生一批又一批送走,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自己就像一个船夫一样回到起点,会感到单调寂寞,没有鲜花与掌声,学生留下的只有成绩。所以教师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能力。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教师们还面临提升学历、出科研成果、、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评优等一系列压力,如果这些硬件指标你没有达到的话,即使你上的再好也不会被提级评职称,从而使教师产生焦虑感,引起职业倦怠。

5、教学对象的原因

现在许多教师都有一种同样的感觉就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种不良的局面。由于近几年来全国各级学校大量扩招,学生的质量明显下降,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许多学生缺乏学习新趣与热情,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耐不住长期的寂寞进行学习的付出,反而对立竿见影的东西趋之若鹜,因此我们对于许多学生为什么如此追捧超级女声之类的选秀节目也就不难理解了。教师对于其教育的回报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体现在教师的经济回报上,而是体现在其精神上的回报,教师需要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学生的行为表现要符合教师的期望值。也许教师可以容忍没有較好的经济收入待遇,但是绝不能容忍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学生没有一点进步,没有一点反应。

6、人际关系的紧张

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得人际关系变得疏远、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对待学生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这实际上是一种身心疲倦。对待同事不愿理睬,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对待家人也是漠不关心,动不动爱发脾气,这种不良的心理表现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同时也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疏远,工作表现越来越差。

三、个人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身心摆脱倦怠感、疲惫感,重新找回工作的愉快呢?

1、正视工作倦怠

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有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刺激与干劲,压力是毒药还是良药都在我们自己的一念之间,不妨将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大转变,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相信压力反而是胜利成功的特效药。

篇(6)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07-02

职业倦怠(Burnout)是费鲁顿伯格(Herbert J.Freudenber

ger)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并引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用来专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国内外在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教师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特教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不仅要承受着一般教师面临的工作条件差、业绩要求高、自身发展空间小、待遇不善等压力,同时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导致他们要承受更多的挫败感、枯燥感、负累感,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耐心、爱心和责任心。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导致相当一部分的特教教师都出现了职业倦怠。

一、小学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分析

(一)教龄特点

特教教师从教时间对于职业倦怠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国内学者刘在花在她的研究中提出,教龄在5-10年的特教教师的职业枯竭感最高;郭璐露也发现教龄在5年内的特教教师人格解体程度最严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教龄在15年以上的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低。原因一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工作热情高,对自己的这份崇高的职业充满着期待。但是随着工作进展,发现当初的热情和期待被现实所击破,枯燥单调的工作使这些教龄短的教师极易出现职业倦怠。二是教龄短的教师工作经验不足,教学方法运用不熟练,不能很好地与特殊儿童融合,导致教师成就感较低,这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而教龄长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能感和成就感较高,故职业倦怠较低。

(二)学历特点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不断重视,特教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职业倦怠的产生。刘在花发现,特校教师中专科与中专毕业的教师相比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注重学历的社会背景下,低学历教师面对许多压力和困扰,比如晋职称、评优秀、提拔骨干以及培训机会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心态失衡,表现出非理性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授对象特点

目前特殊学校一般可分为三大类:聋校、盲校和培智学校。聋校和盲校分别是专门为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儿童设置的,而培智学校涵盖自闭症儿童、弱智儿童、情绪障碍等各类残疾儿童。我们对聋校和培智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聋校教师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程度低于培智学校教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听障儿童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或是植入人工耳蜗来改善听觉能力,一旦听觉能力提高,再配合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听障儿童的听说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改善。因此聋校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的成就感会比较高。而对于智障、自闭症等儿童的教育难度比较大,个体差异性明显,缺乏成熟规范的教学手段,这就导致培智学校教师很难体会到成就感,长期的挫败感导致情绪衰竭,易出现职业倦怠。

二、小学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探寻特教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就能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导致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有社会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等。笔者在梳理其他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社会期望值高

关注特殊群体是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大多数国家都对特殊教育持有很高的期望,寄望通过特殊教育,让这些特殊儿童能享有同等的权利,能尽快地融入主流社会。因此特教教师承受着高社会期望的压力。同时随着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特殊教师的期望也出现分歧,教师在无所适从中也会增加工作压力。

(二)学生管教压力大

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个艰辛和漫长的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学习能力严重缺乏,特教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取得的收效却甚微。此外,特殊儿童多伴随有行为异常、情绪障碍等问题,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较差,需要老师随时看护和协助,这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工作负荷过重

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师常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和心理状态,来自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失衡让特殊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反馈,教师工作中需要大量的重复劳动,负荷很大。有研究显示,在工作负荷问题上,特教教师提到了文书工作量大的问题。过多的文书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影响教师追求工作中更有意义的方面。

(四)人际交往压力

人际关系的压力是特教教师经常面对的社会问题。有学者提出,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减少工作压力,对组织的贡献和职业发展有利,但是人际交往未能朝期望的方向发展时,也极易形成一个重要压力源。特殊教师人际关系行为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行政领导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等。其中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是相当困难的。家长们对孩子过多的期望,对教师的不理解,无形中给特教教师增加了莫大的压力。

(五)社会支持系统不足

在当今这个社会变革、高速发展的时代,特教教师比以往担负着更多的责任,承受着更多的压力。但是社会支持系统明显力度不够,无论是从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职业发展空间,还是身心健康的关注等方面都较缺乏,这也成为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学校组织管理、个人因素等都可能影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

三、缓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小学特教教师职业倦怠一旦形成,对其职业发展以及身心健康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为缓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提出以下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

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全面提高小学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缓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

1.政策倾斜,切实保护特教教师权益

特殊教育的发展,有赖于特殊教师的辛勤工作。但目前社会上对于特教教师评价普遍较低,认为只有三流教师或是自身有问题的人,才去教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导致很多特教教师对自己的工作难以启齿。另一方面,特教教师承担着繁重而枯燥的工作,其工作的重要与艰辛自不必说,可他们的付出与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相差较大,势必导致过早出现职业倦怠。

因此,政府在制定有关教育政策时,应该向特教教师适度倾斜。各级政府不仅要制定政策来保障特教教师权利,而且还要抓落实,使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特教教师的风气。同时也应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在职称评定,赞誉奖励、减免社会义务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和扶持。

2.引导合理的社会期望,减轻特教教师压力

社会应当对特教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特教教师也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会各界不要把培养孩子的责任都压在特殊教师身上,应当同教师一起共同承担培养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应当建立起合理的角色期望,并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

(二)改善工作环境,营造特教教师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育实践表明,学校中缺乏良好的组织氛围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体制,有助于缓解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

1.学校采取公平、民主、和谐的管理方式

学校作为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机构,其管理机制和氛围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学校管理要公平合理。在晋升职务、职称评审、进修深造、工资福利等方面做到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其次,学校管理要体现民主。学校领导要广泛听取基层教师的心声,可以设置领导接见日,定期座谈会、每日意见箱等。另外给教师创造各种机会,参与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增加其职业归属感。学校管理还应体现和谐。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闲暇活动,让教师们有机会增加沟通和了解,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适当放松;多关心教师的生活,如出现困难及时予以帮助。

2.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既可以使教师之间感受到一定的竞争动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能形成团结友好,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消除缺乏竞争导致的职业倦怠。其次,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应可以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方式。另外,也可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特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教师自我调控能力

除了社会、学校给予支持外,要克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还要依赖教师个人的努力。

1.正确看待职业倦怠,悦纳自己和学生

任何一种职业做久了,都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特教教师不要过分担心或是夸大职业倦怠的危害性。只有严重的职业倦怠才会对工作、学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将职业倦怠消除在萌芽阶段就会减少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负面作用。另外即使产生了职业倦怠也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只要特教教师悦纳自己,对自己所选择和从事的事业充满进取心;悦纳学生,倾注爱心和责任心,就能消除或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

2.学会有效沟通,建立支持系统

特教教师要学会沟通技巧,处理好与同事、家长、亲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要以接纳赞许的态度与同事领导相处,做到谦虚宽容,换位思考,处理好合作与竞争关系;要以平和、客观的态度与家长相处,不要急躁或是高高在上,要耐心解释家长的各类疑惑,宽容对待家长的埋怨或指责;要坦诚与家人或朋友相处,可以向他们倾诉心声,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金泽勤,李祚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2-125.

篇(7)

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有的教师终身乐教不倦怠;有的教师则多次产生职业倦怠,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主观心理因素。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熄灭了教师的激情,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冷漠感,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等消极心理发生。随着角色的多重化,使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有些教师以“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导致了教师“教书匠”形象的凝固,造成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保守落后,教学过程的单一重复,缺乏新意,从而钝化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引发职业倦怠。另外,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解的教师,也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主体性又叫主动性或自觉性,主要是指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主体解放自我、调适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主体性应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实现教师职业倦怠的主体性应对。

一、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它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有关学者这样比喻教师的“职业认同”:三个建筑工人在造房子,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我在造房子;第二个人回答:我在挣钱;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造最美丽的建筑。与之类似,教师也一样,有人只看到了工作本身,觉得自己就在做教师;有人把教师看作一种谋生手段,为了挣钱;还有人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第三种才是从内心里对工作的认同,看到了工作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教师,通过职业体现生命的价值,这类教师在教育中实现了自我,在其内心,教育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很有意义的事情。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是依靠这种坚实的职业认同,建构这一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二、在创新中享受工作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一生耕耘在三尺讲台,天天如新,从无厌倦更无放弃。他对教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方法去做”,要求教师们培养自身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强化探索与创新的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创造中享受工作的乐趣。所以,身为教师,一旦从教就要心无旁骛,要深入研究业务,争取在某个领域不断创新,在某个层面不断发现,真正吃透搞精,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就会成为行业内专家。在创新过程中,那些柳暗花明的惊喜,那些大功告成后的快乐,时刻丰富着生活的含义,提升着生命的品质。

三、努力创造自我

失去自我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因此我们在培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育自我,比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育模式、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等,这样就会大大增强事业的成就感和魅力感。对于教师职业,除了谋生的手段之外,还可以加上教学中游戏价值、情感价值、回归价值(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使自己回归童年、回归学生时代,永葆童心)等。也可以采取价值提升法,将职业提升为事业,甚至为科学。当职业成为一个人研究的对象时,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其自我人生价值会大大提高。

四、树立新的教师幸福观

教师的幸福感来自教学,来自师生共同成长。同是一个教学内容,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在应付上课,一个在享受上课。其实上课是一个高峰体验,一个只知道上课的教师是体会不到职业幸福感的,他们时常为了寻求结果而焦虑、痛苦、烦恼,最终导致职业倦怠。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教师,生命是完全打开的,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他和学生一起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全然进入、彻底敞开、高峰体验、享受过程、率性而为”等关于生命的学问和修养,是教师进入职业幸福感的必由之路。享受教学,享受童心,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

五、善于肯定自己并赏识他人

学生需要教师的表扬,教师当然也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如果总是将希望寄托在领导和同事身上不现实,要学会自己肯定自己、奖励自己。如自己对某一节课感觉良好时,就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做奖品。要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肯定有内外两种:外在的肯定包括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的肯定,这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内在的肯定即自我肯定,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根本生命元素。

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要赏识他人。一个容易妒忌、心胸狭窄的心灵是不会快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要善于为自己戴上赏识的“眼镜”。例如,在听公开课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学习”一档:学习教态、学习教法、学习语言等。哪怕看到上课的教师出现错误,也要带着感激的态度:感谢他为我提出了可贵的警示和提醒。为他人喝彩,这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篇(8)

在越来越注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改”政策的压力下,作为高职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加上一些社会、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本身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少的高职院校中,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也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诚如上述所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1)情绪耗竭。高职教师情绪耗竭主要体现在情感上,如在工作之际常常会出现疲劳感,对原本感兴趣的人或事也慢慢开始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更有甚者会在一件原本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大动肝火。这些情绪上出现耗竭的表现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高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激情。

(2)去人格化。所谓的去人格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提出调度申请等行为。作为高职教师,这种去人格化主要表现在对待学生或同事的态度上。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会刻意的减少或拒绝与学生过密的接触,只是单纯的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塞”给学生,忽略与学生之间应有的沟通与交流。而更为严重的,教师会刻意的远离同事,甚至有时候会对同事持多疑不满的态度。

(3)成就感降低。当高职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之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现在的工作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可言;同时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会将自己的教学工作视为一种简单乏味的机械劳动,感觉工作毫无创新。当一名高职教师不再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之时,便会出现工作效率的降低,不愿面对新的教学任务,甚至会找借口旷班等严重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会有一定的触发因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也是由于一定的内外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

1.外因

(1)社会因素。人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其一生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在探究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时,社会因素是需要最先考虑的问题。首先,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职教师原本的授课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的,“因材施教”的,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模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需要“苦思冥想”:运用什么方式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带给了高职英语教师不小的工作压力。其次,受社会风气影响,送红包、收回扣的事件在各个行业频有发生。于是许多家长对教师角色的定义也由“师如父”转变成“工资教学”,在这种认识下,社会上对教师的尊重度有所下降。当教师这一职业成就感被降低时,教师会对其职业逐渐产生不满感,最终导致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2)工作环境因素。现下大多数的学校特别是高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采用一种“家长式”作风。主要体现在一下两点:第一,学校领导硬性的下达教学任务,而完全不顾及教师的意见与想法。例如三大主科之一的“英语”,学校要求的英语教学任务相比其他学科要更“严苛”。这种缺乏民主的环境下,容易使教师产生一种压迫感,从而更加不满于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第二,许多学校特别是职业高中,仍然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的奖惩依据。特别作为主科的英语,学校尤为看重。因此,这种制度之下教师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3)工作本身因素。教师这个职业与学生接触较多,并且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这使得教师对于外界的事物缺少了本该有的敏感度。久而久之,当教师对新鲜事物兴趣开始缺失时,他们也会慢慢产生对事物的厌烦感,最终导致教师对职业感到倦怠。

2.内因

(1)身体健康程度。实验调查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易患“颈椎病和腰椎疾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青光眼和白内障、慢性咽炎静脉曲张”等疾病。作为高职教师自然难逃其害。上述这些疾病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着教师的精力与体力,引发职业倦怠。

(2)个人承压能力。当高职教师受到社会、工作环境、工作本身的多重压力的打击时,即使是原本抗压能力较强的教师也会在这种情境下陷入困境。当教师的个人承压能力低于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时,教师也就会表现出对职业的倦怠。

(3)其它因素。外界本已压力重重,当一名教师的家庭事务,如与孩子的相处、子女的教育等问题也无法处理好的时时候,就会使教师敏感的神经接近“崩溃”,从而加速了教师对职业的倦怠。

三、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整策略

1.学校方面

(1)减轻教师压力。学校对于减轻教师的压力的承诺不应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应当将办法实施到实际中,这就需要校方在给教师下达任务指标之时,能够多与教师进行沟通,在“校与师”之间达成一种共识。以高职英语教师为例,针对高职英语本身所具有的“任务重、灵活性强、教授较难”的特点,校方在为高职英语教师制定教学指标时,可以适当的给他们较多的时间来完成指标。这样,充足的时间使高职英语教师不再“焦头烂额”,不至于对教学指标速手无策。从而减轻高职英语教师的压力。

(2)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现存的“学生成绩定教师优劣”的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权限,校方应打破这种传统评价机制,在对高职教师的评定中,采用一种“历时评价”,即通过比较同一班级学生的成绩变化来进行评价。就是将各个班每次的各类学科成绩做一个统计,参照每次成绩的变化来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要将教师的职业道德、受学生爱戴情况等因素纳入到教师的评价机制中,进而从“全方面、多角度”对教师做出评定,缓解教师在学生学业上的压力。

(3)完善培训机制。教师只有个人职业技能过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得心应手的应对各方带来的压力。这就需要校方完善对教师的培训机制,例如校方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去其他兄弟学校,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个人的职业技能。

2.自身方面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普遍性。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普遍性。只有正视这个问题,才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尽量克制这种倦怠的“复发”。

(2)通过心理暗示调节倦怠压力。人的潜意识是相当强大的,当教师发觉自己有职业倦怠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来调节减缓压力。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可以在潜意识中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通过上述方法,可以使教师的内心慢慢趋于平静,从而逐步改善职业倦怠问题。

(3)通过完善自身来抵制倦怠压力。通过完善自身抵制倦怠压力,这种策略的实施与笔者上文所述的校方完善培训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高职教师,当具有出差学习机会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在学术交流期间,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教师自主学习来实现,教师可以阅读与教育有关的书籍,上网查资料来对有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学习。通过这些方法来提升自身能力,抵制倦怠压力。

在任何行业,职业倦怠都是一种常见现象。作为高职教师而言,只要能够正确对待工作上的压力,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策略地减轻或转移压力,便可以找到解决职业倦怠的方法,重新找回作为高职教师的自豪感,在教师这个职业上走的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篇(9)

一、重视教师的教育培训

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仰,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加强对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培育,提高教师的抗挫能力,把处理职业压力的技巧教给教师,以维持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

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借助多种平台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学校还要建立教师心理测评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合理控制考试次数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讲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不要升学率,不要教学质量,但升学教育不能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能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反对考试,而是要求学校合理控制考试次数,合理控制过分注重分数对学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组织的考试也没有必要完全与任课教师的考核挂钩,而应该综合运用多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来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参考指标。实践证明,只有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才会有社会声誉,才会有好的生源和师源,才能够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氛围

学校要营造公平、民主的工作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公平发展的机遇和平台,要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学校还应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学校的支持与关心,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都有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疲惫。 . 此外,学校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公平、公开与公正的环境下展开竞争,并在竞争中加强交流沟通合作。形成科学的聘任、考评和筛选制度,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唯一标准,要综合考查,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师德修养、教育科研成果等,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实行正高级职称制度

国家将中小学教师职务统一设置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五个等级,并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制度的设立,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我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

五、依靠教师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要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要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业使命,在教学工作中寻找乐趣,感受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感,达到享受工作的最高境界。

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进行教学研究,可提高教师的工作兴趣。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工作来做,教学活动才会充满乐趣。

不断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会使“课”常上常新,使教学工作变得充满挑战性,教学研究才会给教师带来成就感、充实感、满足感。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成长,探究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那么无论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学研究方面,都会发现有很多教育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当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到精湛之时,教师就会被学生和社会的强烈需要所吸引,成功的愉悦会使教师的工作热情源源不断产生。

七、教师进行教育写作

教师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倦怠的职业。当教师时间长了,每天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奔波;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琐碎事务,没完没了,毫无新意。天天面对着学生,面对着课堂,面对着教材,如果不将这些活动与思考、研究、写作联系起来,那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激情和憧憬将很快消失殆尽,毫无快乐、幸福可言,教师职业便成了一件苦差事。

教育写作是教师体验人生快乐、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源泉。教育写作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心观察学校生活的全部,能够从平凡的、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探寻问题的本质,体验教育的独特魅力,并用笔把这些收获和感受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体验人生快乐、感受职业幸福的源泉,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八、加大对教师的表彰奖励的力度

篇(10)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执教技能和情绪态度等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但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中学教师,面对中、高考重任,心劳力拙,疲惫不堪,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对教育教学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概念界定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两大类,即侧重揭示职业倦怠最终状态的静态定义和侧重描述职业倦怠动态发展过程的动态定义。

(一)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

在众多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中,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的是Maslach对职业倦怠的界定。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需要连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的人际服务业者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它由情感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成分组成。”

(二)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

Chernis从职业倦怠动态发展过程的角度界定职业倦怠,给出了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面对工作疲劳在态度和行为上消极变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源和需求的不平衡,即压力阶段;第二阶段为即刻、短时的情绪紧张、疲劳和耗尽,即疲劳阶段;第三阶段包括一系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如以疏离、机械的方式对待工作),即防御性应对阶段。”

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和动态定义是互补关系,动态定义所描述的是静态定义的前一个阶段,静态定义所描述的是动态定义的最后阶段。

Schaufeli和Enzmann在研究了职业倦怠的诸义之后,最为全面地概括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倦怠是一般个体所经历的、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它主要以精疲力竭为基本特征。职业表现为负性压力、低效能感、动机下降以及态度和行为的消极改变。这一心理状况是逐渐形成的,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个体所觉知。它起因于工作中目的与现实的互不协调。职业倦怠因其实质上是一种不适当的应对策略,往往会持续存在。”这一定义首先将职业倦怠的诸多症状概括为一个核心特征――精疲力竭和四种一般表现,即负性压力、低效能感、动机下降以及态度和行为的消极改变。其次,它强调未能实现的目标和不适当的应对策略是职I倦怠产生的前提条件。最后,它指出职业倦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显然,这一概念和其他诸多概念相比,明显的优势在于不仅指出了职业倦怠的一般症状表现、产生原因及发生范围,而且具体指出了职业倦怠的核心特征和四个常见的伴随特征。此外,该定义还强调了职业倦怠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应对策略在职业倦怠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身体衰竭

倦怠的教师经常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头疼、失眠、窦性心律不齐等症状。

(二)精神不振

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抑郁、缺乏热情与活力、对他人的容忍度降低等,整天萎靡不振,玩世不恭,抽烟酗酒,愤世嫉俗。

(三)行为冷漠

教师常常不愿接触学生,对学生冷漠、厌烦,常常用带有蔑视性的标签语言来指称和描述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工作中总是怨天尤人,甚至想尽量少上点课,到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后勤等处做点轻松工作。

(四)态度消极

教师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体验不到工作乐趣,缺乏幸福感;教师开始重新评价工作的实际价值,重新考虑时间精力的投入与经济收入、地位荣誉等回报之间的关系;工作失去动力和信心,教学缺乏创新,挣工资成了维持生活的唯一动机。

一个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枯竭、消极冷漠等较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对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会产生削弱和瓦解作用,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三、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内因

1.职业选择盲目

经调查,许多教师当初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没有慎重考虑,缺乏理性的人生规划。有的根本就不是源自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是迫于就业压力或只看到教师职业“外表的光环”等而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原因比较肤浅或功利。

第一,由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最近几年有些地方启动“特岗教师”倾斜政策,很多人争着报考教师岗位,想在事业编制中抢占一席之地;抑或有的迷迷糊糊“走进围城”。因这二者导致个别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大大存在。

第二,有些人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他们简单地以为只要“腹有诗书”便可教书育人,等当上教师之后才发现教师职业要求远不止如此;还有的压根儿就是“腹中空空如也”,仅凭一次考试幸运地当上了教师,却误人子弟。

第三,教师工作稳定,精神生活充实,学校工作环境相对简单,且会享有“桃李满天下”的殊誉,这是一些人选择教师的精神支持。

第四,教师有带薪寒暑假,生活有张有弛,这也是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诱人之处。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影响着教师个体的工作和生活,制约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不利于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迫在眉睫。

四、应对策略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有很多,结合当前实际,我认为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化教育评价机制

对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一个衡量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对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以师德为首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

第二,教师的法意识。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要贯彻、履行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任务、要求、义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要自觉保护受教育者和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既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教学水平。在现代教育中,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科学和教育理论知识。

第四,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班级等学生群体的管理能力、家访及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

第五,教师的工作业绩。继续深化中高考改革,优化中高考评价方法,使教师正确看待学科成绩,注重教育教学、科研等成果。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成功是最大的激励。效能感缺失,是教师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帮助教师成长,必须走“科研兴教”的道路。

一是开展教师读书行动,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大力倡导教师认真学习,积极读书,使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

二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外出进修和参加教科研活动,开阔视野,提升自我;经常性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师现场指导。

三是积极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学校对校本研训工作进行认真规划,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向教科研要质量。

上一篇: 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下一篇: 员工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