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德育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加强德育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加强德育建设

篇(1)

教师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引导者,在学校德育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所认同和体现的德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具有重要影响。德育的存在不仅在于帮助个体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在于使人类的自由本性得以发扬,使个人的独立人格得以确认,人们自主、自觉、自尊等自我肯定的人格属性得以涌现,在这基础上才能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最佳结合,也才能满足人诸种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需要。所以,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德育渠道,在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建设

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教育的作用和使命,以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辨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尤其要与转变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切实提高德育理论水平和德育研究能力。研究德育新方法,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本校实际,努力使德育方式、德育过程、德育内容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方式,为提高德育实效,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新合并的学校,学生成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学生心理的一定差异,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让他们能尽快融入新集体中,促进学生德育的进一步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学校组织班主任到德育工作较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吸取他们德育工作中的经验;邀请德育工作先进培训班成员来学校畅谈经验;不定期邀请专家来学校组织讲座,借以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暑期,学校借助市进修学校的专家组织了班主任培训班,以提高全校教师的德育能力。我们知道,教师的劳动在学生心中始终具有表率性,他的道德情操、作风仪表和劳动态度对学生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经常看一些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波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后进生更要“厚爱”,以鼓励教育为主。对学生严字当头,爱在心头,要善于宽容学生。适当的宽容有时能收到惊人的教育效果。以情动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实施爱心(或博爱)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比如,有的学校年年搞活动,年年老样子,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或是热衷于轰轰烈烈的宣传效应,也就没有了吸引力;春游、秋游应该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但是,活动前没有进行严密的设计,没有进行深层开发,只是玩玩而己,而且,附近的景点就那么多,从小学到中学,已经无处可玩。更重要的是,现在搞什么活动都是有偿的(不排除有盈利的趋向),学生从内心就有一种排斥倾向,认为学校借口搞活动,实质是为了挣钱。由此,德育活动非但没有起到德育的教育功能,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我们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感染。有时,学生在一场足球赛或联欢会中获得的集体主义情感体验,是教师任何美妙而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的。集体活动,就内容而言,可以涉及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就规模而言,可以是学校活动,可以是年级活动,可以是班级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就形式而言,可以是学习交流、思辨讨论,可以是游艺娱乐、文艺表演,可以是体育竞争、劳动比赛,可以是社会调查、远足郊游等等。同时开展的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仅仅在社会上才能领会流行时尚,在校园中照样可以,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使学生不会感觉到校园生活的枯燥;又如:普通话演讲比赛,不仅让学生明白会说普通话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积极性;再如:英语演讲比赛,使学生明白作为现代社会学生,学好母语固然重要,但学习多种语言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另外组织师生一起观看纪录片《洞穴之光》,师生同流泪,一起感受我们要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感受洞穴之中孩子的淳朴和苦中有乐的精神;为遭受病痛之苦的同学捐款,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平时节约下来的零花钱,一点也不犹豫;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清明节扫墓,拔河比赛,各班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民主评比学校团支部……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使学校及班级内始终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魅力。

三、充分培育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很多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真正确立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没有也没能认真了解学生基于自身成长经历、生活阅历和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真正需要与感受,缺少对学生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之上的对话,很难实现与学生的精神交融,使学生顺利接受学校的教育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足,片面强调说教、规训与灌输,德育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才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真正去体会学生特殊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体会学生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不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不再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

在这方面,我在平时和学生的交往中,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多方关注各个学生的信息,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心理、交友等情况,了解社会信息。这样,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和他们谈学习,也会和他们谈社会流行时尚,谈他们年龄阶段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正常性;不仅谈他们的家庭,也会谈自己的家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缩短和我的距离,也让他们能和我真正谈心,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融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批评教育,因为在与我的交流中他们能深刻领会一些原来不甚明白的道理。上学期,有个叫裘琨的学生,从小学的成绩看,基础还不错,但到了初中,就出现了厌学情绪,经常惹是生非,一天下课后,我把他叫到无人的地方开始和他交流,从他父母小的时候谈起(我们是同一个地方的),到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叫他读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期末考中他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四、适时合理的运用德育中的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通过外部的各种条件作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达到对情意和行为的感染、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目的目标。隐性教育对学生品德的成型和发展具有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加强隐性教育,是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种隐蔽的、间接的德育教育满足了青少年的个性要求,会使他们感觉到他们是受到尊重的并主动地接受外部的影响。

隐性教育可以通过校园的环境建设、学校文化氛围的塑造、教师形象的塑造、新型的课堂人际关系的确立等几个方面实施:校园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生活空间,学生道德认知的获得、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校风、班风对个体的教育要求不是明确的,而是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经常参与的各种环境要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要在课堂上倡导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往;要形成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协作、竞争的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自我个体融入到具有内聚力的群体之中,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

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说是花了很多心血。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宣传窗的设置,从校训的确定到特定时间的宣传标语,无一不是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后落实到位。让每位初来乍到的家长和学生在第一时间能认同它,喜欢它,信任它。班级内从名人字画到丰富多彩的黑板报,从干净整洁的地面到张贴规范的布告栏,无一不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各教师在校园内行走时,都面带微笑,如:有一位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初三女生对教学副校长说:“看到裘老师对我微微一笑,使我瞬间扫除忧郁,全身轻松。”听到这样的话,我何尝也不全身轻松呢。应该说,从最初的有些家长对学校合并的反对,到现在的认同,我想,这应该就是对我们学校工作的肯定,也说明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五、建立完整、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所谓道德评价,就是生活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学校道德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并作出裁决,分析判断哪些行为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对善的行为给以赞扬、褒奖,对恶的行为加以批评、谴责,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承担的道德责任。

学校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优化道德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德育理论更加系统;教育过程有了参照物,教育活动中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二是要注意被评价者,即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双方都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与自我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但是德育评价也不能使学生进入误区,如某中学规定,学生做好事可计入思想品德分。其中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扶老人过街值几分?”在有些地方,思想品德便被简单地抽象为“扶老人过街”“为灾区捐款”“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带着个人的功利目的,做好事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便变了味。因为,带着功利目的的人行动之前权衡的也许是:做这件事能值几分?一个思想品德得了高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有善心和爱心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为了得分而扶老人过街的人,也许连父母都不愿孝顺。为了得分而向灾区捐款的人,也许自私吝啬。因为,他们在做这件事时是出于功利目的而不是其他。

由于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德育的新课程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新课程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应如何构建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积极探讨新的方式、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在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篇(2)

2、依托行业文化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2.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推出新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推陈出新,富有时代气息。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完善一套切合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具有时代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实用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隐形课程的活动方案,模块化组合的教学案例资料,多媒体教学的相应课件等。

2.2改革单纯说教的教学方法,注重说理论证与实践的结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改变单纯的说教的方法,创设民主的对话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中,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在自觉的内心体验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完成职业道德内化。另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实践。只有在职业实践中感受、体会和锻炼,学生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习惯。加强实习、实训,即使高职院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又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2.3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将行业要求、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要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之中,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篇(3)

优秀的先进的学校德育文化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人奋斗过程中的力量源泉,不断激励他前行;“学校德育文化”则是一种历史沉淀,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德育文化,像风一样无影无踪,却又像风一样不可抗拒,影响、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健康、向上、和谐的学校德育文化会让我们如沐春风,向着知识的峰巅奋勇前进。既然学校德育文化有如此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文化也是一所学校创办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推动学校前进。

德育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使人形成理想信念、奋斗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功能。学校德育文化应该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遵循的共同愿景、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现代学校德育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不仅涉及人的行为,而且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使人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学会怎样做人;它是智能发展的超越,不仅仅去具体地影响、规范人的行为,而且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

在学校德育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层的以身作则是学校德育建设的关键,它关系到学校德育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持久性。如果领导层口头上讲的是“创新”,可真实的思想和行动却是保守;提倡的是“团队”,实行的是独断;嘴上说的是规范,实践上做的是随意;说是求真务实,做的却是表面文章;讲的是尊师重教,行却是唯我独尊。这种理念和行为的脱节、言行的不一,长此以往,形成的便是德育文化的两面性,这种不良德育文化的形成,不但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削弱学校整体的权威,导致集体成为散沙。每一名干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实际上都起着引导学校德育建设发展的、不同于一般教职工所起的作用,这是每一位干部必须十分注意和重视的。

一个学校的管理离不开德育,管理讲求制度和规范,德育讲求氛围和契约,两者必须有机融合。规范中出德育文化,德育文化中有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建设落到实处。德育离开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管理离开德育文化的导向便会沦落为强权的工具。因此,把学校的德育文化理念转换为学校干部、师生的良好行为,转换为全体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以及师生的信念、作风、制度、规范、机制,是形成一个学校特色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领导层、全体干部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职责和义务。

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学校德育建设的过程。要么形成一种优秀的学校文化,要么形成一种不优秀的或者不良的学校文化,要么由优逐步变劣,要么由劣逐步变优,人们必须从中加以选择。当然每人都想选择建设优秀的学校德育文化,那就必然要选择优良的管理、现念的管理,形成一种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

从学校德育文化的意义上讲,“文化”是虚的,工作的过程、结果是实的。但这种“虚”会发挥非常“实”、非常“硬”的作用。我们必须把“虚”的事情做实,把实的工作接“虚”,即做实事时,每时每事,每人的一言一行,始终都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相联系,而规划学校的文化建设时必须与具体实践相统一。

学校中的每一个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展示着学校的德育文化,学校中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措施、决定,都包含着学校德育文化的内容,学校德育文化无所不在,无人无事不体现学校文化,学校德育文化浸透在全体干部、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反过来说,所有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显示出学校德育文化水平的高低。所以,学校的成员对建设优秀的学校德育文化必须认真呵护,要维护学校德育建设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反对任何一个损害良好氛围的不良现象,这也是学校每一个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各方面负责人、教职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优秀学校德育文化主要的外显特征应该有以下几点:

1.优良的学校管理。学校的管理是民主和谐的,干部责权利统一。领导和管理的核心是服务,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合的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各类工作措施能够激励教职员工敬业爱岗,不断进取,促进师生的发展和成长。

2.群众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教职工热爱学校,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是学校管理主体的体现;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是民主和平等原则充分体现的学校。

3.人际关系和谐,工作氛围令人心情舒畅,大家愿意在其中探讨问题、研究工作,共同协作,创造佳绩。因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定是积极向上、促进发展、关系和谐、思想活跃、团结合作的集合体。

为了形成一种优秀的学校德育文化,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必须从“我”做起,在自我管理中有勇气改变自己,在集体管理中有胆识规范别人,只有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建设一种优秀的学校德育文化,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有了根基,也就有了保障。

二、具体德育建设

1.教师德育建设。

教师德育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职业、学生、教育教学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主流文化、理性文化、高雅文化,是教师精神力量的核心,是学校最宝贵的一种资源。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具体包括教师观念、教师行为、教学研究、行为风范和文化活动等。

2.学校制度德育建设。

学校制度德育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为全体学校成员认同、遵循的主流物质与精神成果,体现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现代先进管理理念指导下,构建激励教职工终身学习,热爱学校,工作充分体现研究性、创新性、高质量的运行机制,实现人文关怀,规范操作,形成学校特有的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制度文化。

综上所述,德育建设的与时俱进,

不断加强与发展,全面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

德育工作全面有效的落实也有利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两者形式的有机结合和目标的协同统一,造就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学校管理体系。

3.学生德育建设。

学生德育是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结合农村乡镇中学的特点和特殊环境,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研、刻苦探索”的校风;以学生个体、班级面貌、为特征的班风。注重提升教育内涵。在“三八”妇女节,开展以“知恩与图报”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月教育学生在学校要做个好学生,在家里要做个好孩子,在社会要做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好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开展,举办以“民族团结―手拉手”为主题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不失时机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办板报、写心得、开展演讲比赛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体会什么是民族精神。结合各类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关注,树立责任意识。结束语: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德育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哪怕一拨又一拨的人从这里离开,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德育文化,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篇(4)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既是幼儿园教学教养活动的场所,又是幼儿园独有文化特征的体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刺激和影响是具体而又直接的,幼儿从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有归属感的文化环境对孩子德性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营造美好舒适的物质文化氛围,使幼儿、家长、教职工有归属感,使师生都感到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家”,在幼儿园门厅、教室、活动室、走廊、甚至洗手间等设施的布置上都应渗透射出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在花圃边附上《花儿好看我不摘》的诗歌;在草地边附上“草儿青青,脚步轻轻”的小标语;在盥洗室附上幼儿自制的节约用水标志等等。这种渗透德育元素的环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幼儿的道德品质,激发幼儿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二、重视在贯彻办园理念中突出品德教育

办园理念是一所幼儿园长期办园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它承载着幼儿园的教育观念文化。从办园理念中能透视出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即促进幼儿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好的办园理念能深刻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幼儿园理念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如影随形,在幼儿园内外形成一种无形的氛围和张力,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因此,要把德育内容放在幼儿园办学方向的重要位置,围绕提高德育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实现幼儿德育效果的逐步提升。

三、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加强师德及幼儿品德教育

篇(5)

思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生在同龄人中被称为“问题学生”:求知欲弱,自制力差,意志薄弱,有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是非观念模糊,自卑感强。加上对所选专业的不了解,对将来就业有种茫然感。这些成了他们顺利学习的心理障碍。也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积极挖掘和拓宽德育工作的思路,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去面对已经有了自我选择意识的中职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完善的思想品德。

1 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应该充分认识到,今天的中职生就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在现阶段的思想是否受到良好教育和正确引导,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正确的情感和行为。只有对真假、善恶、美丑、荣辱、正义和非正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评价能力。由于受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对专业缺乏真正的了解,才使他们有了自卑感。因此,在中职生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应采取课堂学习、专业辅导、家庭配合、社会帮助等形式,从教学内容、活动实践、娱乐休闲等方面,全方位的对中职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等内容的教育,使其认识到目标和使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关键。

2 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其一,关键要有一支业务过硬,适应21世纪要求的品德优良、人员稳定的高素质德育工作者队伍。他们不但要具有丰富学识,而且在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文明行为、生活作风、开拓创新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其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对学生做到“爱心、诚心、耐心”的“三心教育”,消除学生的厌倦、敌对情绪,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要舍得投入,在师资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如组织业务进修培训,参加社会实践,外出参观学习等;要建立德育工作激励机制,如设立德育工作奖等,以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聪明才智。

3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学有所长的信心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在教育上往往忽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再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好而无奈选择职业学校,造成学生目标定位不科学。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爱好,重新审视自己。学校还应当给学生讲清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的地位,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帮助他们树立学好专业课,掌握一技之长的信心。最后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尽快了解并熟悉本专业及人才需求特点,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

4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

网络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渠道,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由于网络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信息传递迅速,图文并茂,集知识与娱乐为一体,这对思维活跃、渴求新知、兴趣广泛的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且很容易使他们沉溺其中。如果学校德育教育能够重视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教育功能,把网络作为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既能够充分占领中职生的教育时空,又能够使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通过网络开展德育教育,既可把网络作为德育的辅助工具,又可开设网上德育课程,让学生在网上消遣娱乐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同时应提高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使他们了解网络的特点,了解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能及时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使网上的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篇(6)

德育是中学教育的中心和统帅。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现在的德育工作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难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主要问题

(一)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二)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三)家庭、社会与学校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因而改进加强当前的德育工作,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推进德育工作从而实现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课堂是德育的重要阵地

家庭德育具有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它溶化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要戒掉汹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明环境的感染力和父母的表率作用。家庭德育跟学校德育方法不同。学校德育说教多,训练少。家庭德育实践性强,说做结合,好行为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可以成为习惯。文明礼貌用语是在迎送客人和待人接物中得到学习的。待人宽厚、勤劳俭朴、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思想是在家庭劳动,生活、学习和家人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我们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把以往家庭的无意影响。纳入教育轨道,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13-03

学校德育衔接是指不同层级学校德育的连续性和有序化状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和中学德育中人为地割裂了这两个德育子系统的内在联系,致使大学和中学的德育各自为战,无有效衔接,德育效果因而也受到了影响。为了增强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稳定而科学的德育衔接机制,从而保证学校德育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意义

1.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解决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大学和中学德育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具体包括大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脱节、内容重复度高、途径和方法雷同、管理条块分割严重、评价欠科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缺乏合作与沟通等。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存在,均与大学和中学德育系统之间缺乏一套有效的衔接机制有关。为此,各级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将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衔接方法、衔接手段和衔接措施等加以总结,然后将其制度化,有步骤地推动大学和中学德育的衔接。只有通过衔接沟通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等,恰当处理德育系统构成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方能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

2.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实现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大学和中学本应是有联系的,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大学和中学互不联系、缺乏照应的现象,从而人为地割裂了大学和中学德育之间的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德育管理部门应出台一套与德育衔接有关的文件,应加强与德育衔接相适应的机制建设,以使德育衔接能够基于制度的安排,从而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动。加强大学和中学育人机制的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整体效能。

3.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适应德育主体身心发展规律、培育合格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由大学与中学德育脱节所造成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由于不能迅速完成从高中学生向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知失调、情感受挫和心理失衡等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学校德育衔接机制欠缺使这一问题有进一步严重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由于管理机制的缺乏,使大学新生度过从高中学生到大学新生的“磨合期”的时间在增加;由于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者交流沟通的缺乏,妨碍了大学新生的思想转变;由于制度保障机制的缺乏,影响了大学新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由于评估与反馈机制的缺乏,影响了大学新生前进动力的形成。由此可见,加强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和中学各自的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满足德育主体成长与成才的需要。

二、制约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因素分析

1.德育目标短视,忽视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长远规划

目标是指期望达成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不少高中德育工作者将自己的关注点只局限在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上,而由高中向大学的过度则形成了“盲区”。具体而言,当前高中德育只着眼于对高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心与引导,缺乏面向大学的预备教育。根据本人连续4年对本校大一新生的调查,90%以上的大一新生反映,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的相关情况,如大学的不同于高中的全新的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环境等均不十分了解,这使很多由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出现了思想、心理和情感等多方面不适应的状况。我国大学的录取率目前大体在70%左右,所以这一状况应该说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它告诉我们,必须加强中学和大学这两个相邻阶段的德育中的衔接机制的建设,以使新入学的大一学生能较快地完成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

2.德育内容脱节,违背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一定的规律性。然而,我国在德育课程的安排上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例如,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本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以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但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要面对中考和高考,所以中学阶段的德育就忽视了学生德性的养成。这也对大学的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即大学不得不为已进人大学的大学生补上中学时的德育养成课。比如,目前为大学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有一章就是专门为新人学的大一学生讲授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因为属于“补课”性质,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学生还要接受连小学生都应该懂得的诸如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一类的教育?

3.德育方法异位,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德育过程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可以选择和利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教师就要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情况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然而,目前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教师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他们实施的多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导致了两种不良的后果:其一,由于使用了理论灌输的方法,所以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德育就变得干瘪而深奥,就在无形中降低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其二,由于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过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深度,甚至将本应在大学讲授的内容提前在高中阶段来讲授,所以也造成德育理论的过于饱和,也影响到大学德育的正常进行。在目前的德育实践中,这种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了。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中,很多教师反映不好教。不好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学过了这门课中的多数内容,大学阶段再让他们学,他们当然就兴趣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反映:对这门课,他们的高中老师在讲解的深度和难度等方面有的还超过了大学的老师,再继续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不大。由此可见,若中学阶段德育方法使用不当或对德育内容不适当地过分拔高,就会使大学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大学德育工作者若对中学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缺乏了解,若德育过程中缺少创新,也会使自己的德育失去其应有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4.德育评价失调,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

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行为。当前,大学和中学对德育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的标准不同,这就使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对德育作衔接的动力,从而也就加剧了大学和中学德育脱节的状况。对中学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评价是以

其德育活动的结果为衡量标准的,这种重结果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评价方法难以激发中学德育工作者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大学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评价则与他们在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德育课程的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却无多大的关系。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开展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网上评教的活动,但由于没有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和福利待遇挂钩,所以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这样一来,要想使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动地去了解中学里德育工作的状况,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当然也要难一些。由此可见,德育评价机制的失调也在影响着德育工作者的衔接意识的形成,因而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建议

1.加强目标管理机制建设

实现目标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避免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所谓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是指由于目标管理中的短期目标通常会比较明确而具体,并且易于分解,因而极易使各层级的学校德育部门及其成员陷入一种短视或只顾短期目标的状态。这种状况在德育实践中表现为,德育工作者往往仅关注本学段德育中具体目标的实现,因而就忽视了德育的长期目标和总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尤其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性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在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时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同时又要使各分目标与总目标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对目标达成情况作客观而全面的评估。由于德育活动有其特殊性,由于德育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评定德育的实际成效时就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而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定性评估或定量评估。如在德育实践中,德育评价者就不应当仅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次数或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德育工作的优劣。相反,应当鼓励德育工作者把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真正提高和道德观念与道德习惯的形成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追求。

2.加强沟通衔接机制建设

沟通衔接机制的建设主要应围绕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来进行。一是,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增强沟通与衔接的意识,要将眼光从只局限于本学段的德育对象变为同时也考虑到相邻学段的德育对象,要对学校德育工作作整体把握。二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增强自己沟通与衔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开展对相邻学段学校德育状况的考察与调研,弄清与他们在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推动德育衔接的路径和方法。大学德育教师应当经常地深入到中学中去,高中的德育教师也应经常地到大学进行学习与考察,了解大学在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状况。三是,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要从中摸索沟通与衔接的规律。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还应互相借鉴对方在德育教学与德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便更好地改进本学段的德育工作。

3.加强制度保障机制建设

篇(8)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以下现象:(1)思想意识差,不遵规守纪。不愿服从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及班干部管理,顶撞老师,扰乱班级正常学习秩序,不思进取。(2)学习投入时间、精力不足,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迟到、不假而走。(3)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但很多学生存在学习自觉性差,专心程度不够,怕苦怕累,胸无大志,没有远大的理想信念。(4)上课不认真听讲,乱说话、做小动作、睡觉、看与本节课无关的书籍,影响课堂秩序。(5)学习过程中易满足,忧患意识不强,得过且过,学习无动力,缺乏自主学习意识,(6)考试违纪作弊,不能将功夫用在平时,不能将汗水流在平时,不能做好考前复习,不能诚信考试。(7)假学习现象严重,平时抄作业,应付欺骗老师检查,不能向家长如实反映在校学习情况和纪律表现,欺骗家长,掩饰存在的问题。

二、“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打好“自律战”

其实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自律很关键,内因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来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把自我教育落到实处,每个月初,班主任可组织学生规划一张“自我激励卡”,贴于书桌左上角,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填写内容,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践行,使自己指定的目标一步步得以实现。激励卡的内容可设计为:警示自己的一句名言、一个短期的奋斗目标、身边的一个竞争对手、自身的―个优势、努力的一个突破口。但一定要注意有规划、有反馈,月末时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让他们或感受成功或寻找失败的原因,从而促使自己再棒再厉,

(二)互评“激励战”

学生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每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可用十分钟时间,设计相互测评的项目让学生进行互评,然后由班干部集中唱票,籽情况综合统计,凡同一测评项目学生姓名频率出现三次以上的,将进行整合记录,最后由班主任审核整合表,并结合任课老师所反映的情况整体把握班级概况,并将表格交于教导处,进行年级整合,学校将张榜通告,表扬先进者、批评落后者。通过校园公布的方式,不仅能激励弱势学生进步,更能激起优秀学生的自豪感,形成良性循环。

(三)考试“保卫战”

学习过程中,如果长期没有考试,学生便会失去斗志,失去竞争力。学生会因为感觉不到彼此间的距离而优哉乐哉,远离目标,出现进步过程中的“瓶颈”状态。所以各科任教师应建立学生学情档案本,详细记录学生成绩的变化,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各科教师平时应注重学习效率,并相应地出好质量调研卷(每两周一次),要有考试、有分数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测试后可加大对学科状元、学习进步生、特优生的宣传和奖励力度,树好典型,广泛宣传,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推进“比、学、赶、帮、超”,掀起学习,促进学风建设。当然,班主任可结合实况,将进步明显或退步明显的学生情况告知家长,以形成合力促其进步。

与此同时,可努力落实科科增分计划和人人增分策略,引导学生确立短期学习目标、阶段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

考试过程中,更要加大考试打假力度,坚决制止作弊现象。教育学生诚信考试,树立以诚信考试为荣,以违规作弊为耻的思想,以考风促进学风建设。

(四)考评“督促战”

学生若能在考试、激励中进步,自然是可喜的。但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劲头,仅仅靠自律的难度仍然是很大的,它还需要学校各项考评机制督促。严格地实行督促,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较好学风的形成。

1.校长室、政教处及各年级组可强化检查评比力度,加大巡查监督力度,严查迟到、旷课学生,严查课堂玩手机、睡觉、做小动作、看小说、自习课秩序差现象,一经发现,立即通告批评,以此严肃上课纪律,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确保学生正常的学习秩序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2.定期组织班干部学习培训,让他们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学生的表率作用、监督作用,增强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达到学生自主管理。以此为基础,加强一日常规检查力度,以纪律整顿促进学风建设工作,以学风建设巩固纪律整顿成果,互相促进,相互提高,做好学风建设工作的检查与评比,并与各项常规工作成绩综合,评出“先进集体”,发放“流动红旗”,加以鼓励。

(五)心灵“交流战”

1.每位任课教师应至少与所教班级的三名学生结对子,经常和他们交流、沟通,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以走进学生心灵,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篇(9)

长期身处这种充满德育功能的校园文化当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慢慢提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的德育作用。那么如何通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的功能呢?笔者认为应从改变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

一、改造彰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硬环境

何谓硬环境呢?所谓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在中学校园内一些静态的物和景,还包括一些优美、和谐、整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的硬环境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陶冶情操功效,规范其言行。长期身处于这样的校园环境当中,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都是巨大的。效果也比教师单纯地对其进行德育灌输要好很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静态校园文化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以引发中学生的联想,让中学生可以在心情愉悦的情感状态下接受德育

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知、情、意、行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所慢慢形成的。人类认知活动的源泉起于情感,正是因为人类这种特殊的情感才推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去追求科学和真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也需要借助于情感,让中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这样才能激发中学生的主动接受意识,从而内化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

2.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拓展学生信息,使他们可以在无形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在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可以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下,中学生的大脑潜能会更多地被开发出来。学校可以加强对黑板报、墙报以及手抄报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让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新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促使中学生的心时刻与祖国的发展相连,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营造突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氛围的软环境

何谓软环境呢?所谓的软环境主要是指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风气等。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人际关系、学习风气等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然后再通过榜样示范、情感渲染等手段,优化中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1.注意将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周一的全校师生升国旗仪式、校园广播台等平台,把静态的中学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上,我们可以派几名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对一些名人名言的感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期墙报之后的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共青团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些德育情境,让中学生在德育情境中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1)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尊重学生,为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对学生保证充分的尊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评价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2)教师要真诚、平等、宽容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学生,不能高高在上。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榜样模范作用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中选取。首先,要注重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作为学校育人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正所谓身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道德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的言行有违道德,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同样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进行错误的模仿。因此,学校要经常加强对中学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师德教育。让中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把这些道德典范传递给学生,给予中学生以道德的熏陶。其次,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模范典型。对于一些好人好事要大力进行宣传,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受到这样的榜样刺激之后,无形中也会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4.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学校必定有一个良好的校风。但是要形成良好的校风,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狠抓班风。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各科教师的管理,要求他们时刻要注重良好班风的树立。长期下去,班风一定会得到改善。为了优化班风,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评比活动,对班风较好的班级要颁发奖状。这样一来,倡导其他班级向该班级积极学习。另外,学校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对良好班风的了解,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投入到构建良好班风的队伍中来。良好的班风形成之后,校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总而言之,良好的班风校风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我们必须积极地进行建设。

篇(10)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监测作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对社会事件、重大新闻的反应,发表的言论,都会及时、准确通过网络反应出来,我们可以及时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这张晴雨表来消除大学生中消极的思想,更能利用网络世界和大学生及时进行交流,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二,协调作用。通过网络平台说明和阐释社会、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意义、提供权威的意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使学校和学生之间实现沟通和协调。第三,传承和创新作用。在传承、融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不断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继承和融合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吸取新思想、新理论、新科学,将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与高校文化和谐的重要平台。第四,教育作用。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释放自己,娱乐身心,实现内心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主动搭建网络德育教育平台。学校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因势利导,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不断将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校园网络,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要将网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的新载体,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用科学的观点分辨是非。新时期,高校要重视“红色网站”建设,打造“品牌栏目”,专门建立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在高校网站主页的突出位置设立德育教学专栏,注意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网上正面的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学院内各单位、学生大队还要按照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性的原则,在部门网站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建立“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系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提出一些焦点、难点、疑点问题供学生讨论,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构建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教育。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恪守网络规范,约束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做到文明上网,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坚持用理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加快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培养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和网络意识,使他们学会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利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利用网络全面发展自己。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防止不当使用网络导致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让大学生逐步适应数字化环境,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体。

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为提高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电脑网络知识大赛、电脑软件展示大赛、电脑技能大赛、个人主页大赛、电脑美术设计大赛等,使科技活动在信息领域得以不断地深化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使他们对网络生存方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另外,还可通过组织IT校园行、网上冲浪等活动,丰富同学的课余文化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网上网下结合,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功能强大的宣传媒体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渲染气氛,使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更高,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焕发新的生机。

努力提升网络文化建设质量。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的过程中,建设网络德育平台并不能进行简单的网络说教,而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用优质的网络服务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达到潜移默化、以文化育人的效果。为此,在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过程中,在充分整合校内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融思想性、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在校园网上开设网上文化精品库,提供名著点阅、名片名曲点播、科研成果评析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为拉近学生与正面网站的距离,学生工作处和各系部还要开设网上教育互动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网络交流。

上一篇: 高校师资管理 下一篇: 中医基础诊断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