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科学探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科学探究

篇(1)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为核心,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对所学知识深刻认知的一种学习活动。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与探究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为学生创设出适宜学生探究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去发现,主动去获取,那么,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将会向一个更深的方向发展,进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一、创造条件,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能够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中的内驱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的学生本来就对科学探究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也有一些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不是很感兴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为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效果奠定基础。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到太阳与影子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变化是由太阳(视)运动造成的,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的意识。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探究学习的快乐呢?在课堂教学时,笔者主要采取了以谜语导入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在学生猜出谜语之后,教师再接着询问学生你知道太阳与影子有什么关系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出它的影子,最后再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出影子是怎样形成的,以及随着太阳的变化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如此一来,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的探究将会更加深入、有效。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探究真正走向深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兴趣的引导下,真正获得对所学科学的深刻认识。

二、关注过程,落实探究核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新知识,内化新知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在亲自操作中获得新知识,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如此一来,在具体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自然获得了对科学知识的丰富认知,进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效果。如在教学《力在哪里》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教学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和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在学生探究活动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力在哪里?请用动作把力表示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用手掌表示力;有学生用跺脚来表现力……在学生初步表现出力以后,教师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关于力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如果要把一个大箱子移动开来,需要哪些力?请同学通过具体实验来验证,如此一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光要注重科学知识的获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有质有量,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活动向深处发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在力在哪里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具体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如此一来,在学生亲自探究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在一步一个脚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发展。

三、倡导质疑,挖掘探究深度

篇(2)

科学的性质是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的一门科学,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学习科学的条件得天独厚,学生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更贴近于自然,这正为我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实践科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时机。我在科学教学中把握时机,拓宽思路,走出课堂,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中观察科学现象,学习科学知识,锻炼科学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学生日后乃至终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把自己在农村学校科学教学中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以丰富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入门教育

三年级初学科学,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活经验较低,但他们此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科学课报以极大的热情,同时也是形成科学学习方法的启蒙阶段。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亲历自然,实地观察、亲自栽培、饲养等活动,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如,在学习水生植物这一单元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附近的池塘进行寻访,找到了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水域,考察了路线和池塘周边的安全因素后,带领学生去池塘实地观察水葫芦、水花生、浮萍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学生兴致勃勃,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池塘边,学生惊奇地发现了生长在池塘内的各种植物,在教材中图片的比较下,大家很快就认识了水葫芦和浮萍,还有水花生。大家通过对比观察明确了这几种植株的外形结构特点,认识较深刻。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问:“老师,为什么水葫芦漂浮在水面,而水花生部分在水下,部分在水上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课堂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师:“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亲自动手揭开谜底。”每小组领取水葫芦、水花生、小刀等材料,这时小组开始剖开水葫芦膨大的叶柄,呈现在眼前的是较大的海绵体气囊,又拿起茎细叶薄的水花生,不约而同举起手:“我们找到了它浮在水面的原因了。”有的学生甚至提出水葫芦是带了“游泳圈”。但大家也不要小瞧水花生,它的茎也是中空的,也会有部分露出水面。学生还观察到芦苇、莲、菱等不知名的水生植物。

通过本次野外观察活动,学生懂得了,他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答疑解惑。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愿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善于观察的优良品质。

三、建立开放性的科学课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97-0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探究形式过于单一、设计的探究主题针对性不强、探究时间安排不合理、探究不充分不深入等问题,导致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不高。因此,如何强化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时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安全的保证是科学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强调学生的规范操作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不安全操作所存在的危险性,并对探究活动的规范操作予以高度重视。总之,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确保探究活动在安全的前提下有序进行。

2.科学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是指科学探究的原理、活动设计、操作方法等,都必须与相应的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方法相吻合[1]。探究活动科学性的保证是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基础。探究活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探究材料要科学,探究方法要科学,探究过程要科学三个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探究主题合理地选择探究材料,根据探究内容科学地选择探究方法,根据学情有目的地设计探究过程,关注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性,让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放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可变的、在探索中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资源、内容、过程、结论、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刻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同时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教师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4.实践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以动手操作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方式上,有课件演示、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操作等;在空间上,不受教室所限制,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相关的活动场所;在安排上,可以按知识的逻辑进行,也可以按活动的逻辑进行。实践性是学生动手、动脑,动全身的真正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主体性原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指导、协助和排难解惑的作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主设计探究内容与形式,最后也是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启发性原则

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而启发式教学是实现这种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更应该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必要时才予以启发,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7.层次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和逻辑思维特点来进行安排设计,遵循内容从小到大,活动从易到难,要求从低到高这样的层次性原则,让科学知识逐步深入,不让科学探究太过简单,也不过度拔高探究难度,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同时保证探究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提高。

8.创新性原则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创新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从改革传统的“满堂灌”、“一师言”的科学课堂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和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策略

1.精心设计,激发探究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做一系列的编排和预设[2]。精心巧妙的活动设计有利于营造浓烈的科学探究氛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其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重点的确定、探究类型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

1.1探究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有所选择的开展探究活动,应选择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内容来让学生探究。如“摩擦力”一课,其中会用到“数据测量”、“数据处理”、“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1.2探究重点的确定。在确立了探究主题后,就应认真分析设计的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探究的重点。如在探究“摩擦力”时,在科学知识上的探究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决定因素和产生条件;在科学方法上的探究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侧重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探究的实质。

1.3探究类型的选择。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存在狭隘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才算是探究,其实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把科学探究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操作实验型:科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现象和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探究,再得出结论。(2)理想实验型:从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来看,很多科学规律和结论是无法在小学科学课堂用实验来完成的,这就需要通过科学思维来建立。如“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绝对零度”等。(3)访问调查型:调查访问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调查访问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4)讨论交流型: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达到互补的作用。(5)资料研究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学会分析、处理各种资料,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等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探究类型,促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开展。

1.4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

①指导型:使用这种组织形式,教师应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属于学生独立探究的部分,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探究主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应大胆指导,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本次探究需要强化的环节。

②合作型:在科学探究中,很多探究主题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学习对子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③开放型:根据探究内容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和方向来开展探究活动。

1.5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针对一个具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活动计划,设计出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准备必要的材料和仪器。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器材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或用其他设备改造成所需要的仪器。

2.适时指导,自主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新课程倡导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调控全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合适、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笔者在对小学科学探究课堂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直击要点,做到恰如其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并作出相应的假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思路。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资源和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想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事实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3]。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后,观察到了“离酒精灯火焰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远的牙签后掉落”这一实验现象,教师追问:从刚才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只能总结出“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一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金属棒两端的温度怎么样?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热是从物体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的”。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活动本身,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真情实感,组织学生相互点评、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科学真谛,让科学思想真正内化成学生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

3.抓住生成,深入探究

生成是以教师的预设为基础的,没有很充分的课堂预设,就不会有很精彩的生成,而生成又是对预设很好的补充和提升,只有当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抓住生成,探究才会深入,才会出彩[4]。为了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进行课堂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在对一些小学科学教师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教师在上课前都会进行认真备课,有些教师的教案设计得还非常巧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但是,也常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力求“完美”,给学生留有的空白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走,让学生“补白”和“润色”的机会很少。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一个临场的智者,不要被自己课前的设计所禁锢,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抓住动态生成的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提升能力开辟“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条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正准备给学生讲解磁铁的磁极时,突然蹄形磁铁因为吸附力不够,从黑板上掉了下来,摔得支离破碎,当时教师也慌乱了,不知所措。其实当时教师可以跳出之前的预设,设计一个“寻找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活动,然后把接下来的探究交给学生,让大家一起来研究判断磁极的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已知磁极的磁铁靠近看它的吸引情况;把破碎的磁铁悬挂看它的指向;用小铁钉测试等方法。这样教师既可以很好地处理课堂突况,同时又可以抓住亮点生成,以一块掉落的磁铁带动全班学生对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体现生成的魅力和探究课堂的精彩,让探究课堂更具灵活性。

4.给足时间,充分探究

我们常常见到的现象就是:教师因为时间原因,简化探究过程,让探究草草结束,直接抛出结论,这样就致使探究未能充分进行,也不利于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方法的理解。充足的时间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保证,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究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尽情探究、充分探究。

三、强化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意义

1.提高科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时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科学方法和思维,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

2.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如何引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强调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转变学习方式,激发自主探究

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时间和教师课堂安排的限制,很多学生都不能尽兴探究,从而失去了再认识、再实践和再发展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推行“同主题拓展探究活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在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围绕该探究主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发散和逆向等创新性思考,再小组合作设计改进的探究活动方案,然后进行后续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并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抽象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这样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其积极参与到探究中,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乐于探究。

4.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发展

科学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者,加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关注、思考、研究,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增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更新知识结构,发展开发设计探究活动的能力,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成长。

加强对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开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是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和设计,多学习、多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一般资助课题“卓越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XJK013BGD044)阶段成果,吉首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湘西地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机制研究”(2013JSUJGA23)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崔妍.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J]学周刊,2011,07:132

[2]肖菊红,周惠英.让幼儿成为体验与发现的小主人―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01

[3]吴玉红,贾凤梅.实施学案导学的关键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51-52

篇(4)

探究活动科学性的保证是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基础。探究活动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探究材料要科学,探究方法要科学,探究过程要科学三个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探究主题合理地选择探究材料,根据探究内容科学地选择探究方法,根据学情有目的地设计探究过程,关注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性,让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放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可变的、在探索中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资源、内容、过程、结论、评价等多个方面,教师应该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刻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同时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教师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3.实践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以动手操作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方式上,有课件演示、教师示范、学生动手操作等;在空间上,不受教室所限制,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相关的活动场所;在安排上,可以按知识的逻辑进行,也可以按活动的逻辑进行。实践性是学生动手、动脑,动全身的真正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主体性原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指导、协助和排难解惑的作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主设计探究内容与形式,最后也是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汇报。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启发性原则

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而启发式教学是实现这种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更应该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必要时才予以启发,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6.层次性原则

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和逻辑思维特点来进行安排设计,遵循内容从小到大,活动从易到难,要求从低到高这样的层次性原则,让科学知识逐步深入,不让科学探究太过简单,也不过度拔高探究难度,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同时保证探究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提高。8.创新性原则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创新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从改革传统的“满堂灌”、“一师言”的科学课堂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和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策略

1.精心设计,激发探究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做一系列的编排和预设。精心巧妙的活动设计有利于营造浓烈的科学探究氛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其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重点的确定、探究类型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

1.1探究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有所选择的开展探究活动,应选择一些蕴含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内容来让学生探究。如“摩擦力”一课,其中会用到“数据测量”、“数据处理”、“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1.2探究重点的确定。在确立了探究主题后,就应认真分析设计的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探究的重点。如在探究“摩擦力”时,在科学知识上的探究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决定因素和产生条件;在科学方法上的探究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侧重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探究的实质。

1.3探究类型的选择。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存在狭隘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才算是探究,其实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把科学探究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操作实验型:科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现象和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探究,再得出结论。(2)理想实验型:从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来看,很多科学规律和结论是无法在小学科学课堂用实验来完成的,这就需要通过科学思维来建立。如“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绝对零度”等。(3)访问调查型:调查访问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调查访问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4)讨论交流型: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达到互补的作用。(5)资料研究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学会分析、处理各种资料,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等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探究类型,促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开展。

1.4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①指导型:使用这种组织形式,教师应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属于学生独立探究的部分,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探究主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应大胆指导,让学生把精力集中于本次探究需要强化的环节。②合作型:在科学探究中,很多探究主题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学习对子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③开放型:根据探究内容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和方向来开展探究活动。

1.5活动计划和仪器的准备。针对一个具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活动计划,设计出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准备必要的材料和仪器。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器材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或用其他设备改造成所需要的仪器。

2.适时指导,自主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新课程倡导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但笔者认为这种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调控全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合适、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笔者在对小学科学探究课堂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直击要点,做到恰如其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创设虚拟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并作出相应的假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思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资源和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想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事实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后,观察到了“离酒精灯火焰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远的牙签后掉落”这一实验现象,教师追问:从刚才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只能总结出“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一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金属棒两端的温度怎么样?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热是从物体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活动本身,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真情实感,组织学生相互点评、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科学真谛,让科学思想真正内化成学生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

3.抓住生成,深入探究

生成是以教师的预设为基础的,没有很充分的课堂预设,就不会有很精彩的生成,而生成又是对预设很好的补充和提升,只有当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抓住生成,探究才会深入,才会出彩。为了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进行课堂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在对一些小学科学教师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教师在上课前都会进行认真备课,有些教师的教案设计得还非常巧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但是,也常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力求“完美”,给学生留有的空白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走,让学生“补白”和“润色”的机会很少。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一个临场的智者,不要被自己课前的设计所禁锢,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抓住动态生成的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提升能力开辟“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条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正准备给学生讲解磁铁的磁极时,突然蹄形磁铁因为吸附力不够,从黑板上掉了下来,摔得支离破碎,当时教师也慌乱了,不知所措。其实当时教师可以跳出之前的预设,设计一个“寻找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活动,然后把接下来的探究交给学生,让大家一起来研究判断磁极的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用已知磁极的磁铁靠近看它的吸引情况;把破碎的磁铁悬挂看它的指向;用小铁钉测试等方法。这样教师既可以很好地处理课堂突况,同时又可以抓住亮点生成,以一块掉落的磁铁带动全班学生对不规则磁铁磁极的探究,体现生成的魅力和探究课堂的精彩,让探究课堂更具灵活性。

4.给足时间,充分探究

我们常常见到的现象就是:教师因为时间原因,简化探究过程,让探究草草结束,直接抛出结论,这样就致使探究未能充分进行,也不利于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方法的理解。充足的时间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保证,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究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尽情探究、充分探究。

三、强化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意义

1.提高科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时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科学方法和思维,让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

2.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探究的生命力。如何引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强调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5)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因此老师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教师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学生一开始提问题可能会出现所提问题漫无边际,没有真对性,提不到点子上或者是问题太多,难度太大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能对问题的结论有一定的猜想。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而且在低年级学习了“声音”一课,了解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有嘻杂悦耳的区别,也就很自然地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科学探究“重过程”

科学探究重要的过程之一是信息收集、数据整理的过程,所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达他们的收获,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自主探究、大胆作猜想和解释。创造性的猜想和解释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契机,使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如在“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中,首先要求学生搭一个最简单的“平板桥”,然后在纸桥面的中间压上一个小重物,并逐渐增加,直到把桥面压垮为止,最后把重物的个数记录下来。接下来,让学生在同样的桥墩上重新设计纸桥面,尽可能多压几个小重物,并把每种桥面承受重物的个数记录下来,对结果进行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随后,学生们设计出了很多不同的桥面。他们在讨论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桥面改变了,桥面能压的重物个数也变了”;有的说“物体形状改变,承受力不一样”;还有的补充说“物体承受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系”……对这些结论,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这些结论是由学生自己或共同讨论得出的,虽然他们得出的结论又准确,语言表述欠严密,解释也欠科学,但只要学生自己动手做了,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摘”科学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科学探究“重运用和创新”

篇(6)

一、有结构的材料引导探究

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材料,特别是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的探究课题,提供或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可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我市的赛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上《磁铁的磁性》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毛线、牙签、大头针、玻璃球、回形针、铁钉、塑料块,学生任意准备两样物体,不料学生准备的材料都是一些学具和文具之类的物体。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思考的玩法尽情地用磁铁去玩这些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磁铁有吸引金属的特性。使教师处于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材料误导所致,如果老师在提供或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考虑充分点,在金属材料中不光是铁,还有铜、铝等物体,那就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特性,何乐而不为呢。

二、质疑中促使探究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我在教学《浮与沉》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小卵石、空瓶子、木块、小石子、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泡沫、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小卵石、小石子则会沉?为什么啤酒盖轻轻地放在水面会浮,而重点放就会沉呢?那啤酒盖算浮还是沉呢?为什么塑料尺子也会和啤酒盖有同样的现象?空瓶子放入水底怎么会很费力?潜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的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的货物呢?……然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解决的。

三、猜测、辩论、倾听中启迪探究

教学中,抓住相关的内容或有利的时机,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在猜测中互相启迪,可以使后面的探究方法更加科学,探究的重点更加突出,探究活动更加深入。我在教学《周围的空气》时,出示一个空的烧杯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烧杯中有没有物质?有的学生说没有,因为烧杯是空的呀,没有东西;有的学生说有,是空气。在他们相互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高高举着双手,迫不及待的喊:老师,老师!我来,我玩过空瓶子,把空瓶子口朝下按入里水里,瓶子不会进水,再把瓶口歪一点,就会有许多气泡从瓶口跑出来,说明瓶子里有空气,我认为烧杯中也应该有空气。这样在他们相互猜测的争辩过程中,倾听他人的看法和见解,互相启迪思维,为后面探究泡沫、砖块、粉笔、小卵石、玻璃球等物体中的空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亲历过程中体验探究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传统的传授式教育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的。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兴趣浓烈,是天生的探究家。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现象和事物,精心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引领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地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从众多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不懈地坚持下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能养成。

五、合作讨论研讨中深化探究

未来社会是一个协作型社会,对个人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即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研讨深化探究,使个人的发现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比如我在教学《周围的空气》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协作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再有自己的宝贝去玩空气。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玩法,并推选出一位学生汇报。

师:现在哪位同学先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找空气,怎样玩空气的?

生:我是用扇子对着我的脸扇的,感觉有一股风,很凉爽。(生边说边扇)

师:扇子一扇空气会怎样?

生:扇子一扇空气就向我的脸流过来,就是风。

师:哦!原来空气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能干,你用扇子扇脸就探究出了风是怎样形成的了。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是用塑料袋找出空气的。(生演示自己的抓法)并说:塑料袋鼓鼓的,有许多空气,再有牙签刺一个小洞,空气就出来了,我用手放在小洞口,感觉痒痒的。

生:我想补充一下,不光痒痒的,还有一股力想把我的手推开。

师:真会玩!

生:老师,我是用气球找的,用嘴把气球吹大,再把气球的口放了,气球一下就飞了。飞的方向好象和空气出来的方向不同,(说完就用手摸自己的脑袋。)

师:真聪明!观察很仔细,课外继续去吹气球,看气球飞的方向与空气流出的方向到底有什么关系?别忘了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让老师和同学们也和你一起高兴高兴,好吗?

生:好的!(非常兴奋)

生:老师,我与他们的玩法不一样,我用嘴吹纸条,纸条就飘起来了。

生:我也是玩的气球,用打气筒把气球打鼓后,用耳听里面的空气没有声音,但我把空气放出来时,就有呼呼的声音。

师:真棒!那空气在什么时候才发出声音呢?

生:在流出来的时候才发出声音。

师:那不流的时候呢?也就是静止的时候呢?

生:静止的时候没有声音。

师:同学们各个都是玩的行家呀!玩出了水平,玩出了发现。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宝贝去了解了空气。真了不起!

篇(7)

1引言

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使学生具有科学的思考方式,但是仅仅是凭借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帮助并不是很大,关于小学科学的教学会为以后初高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现代科学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2.1科学探究的低效性

学生在学校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并没有完全参与到其中去,只是看热闹的态度,对科学探究的参与度不够,相互之间的互动程度也不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表层的,也是单向的。只有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并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学生只是关心着自己小组内的事情或者并不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没有真正被实验激起兴趣,导致科学研究效率低,课堂效果不好。并且教师也没有采取人文主义教学的模式,不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教师也不会去主动地关心学生。并且只有简单的课程上的互动或者是在有听课的时候才会采取的表层性互动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也不利于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2.2教师教学模式老化

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单一,使学生出现了疲惫的现象,他们不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活动当中来,与教师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学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讲解并没有多余的课堂活动去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又或者是即使是有教学活动,但是也不会有太多的样式,每天都是一样的活动会令学生反感,没有新意的教学也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参与度会低。教师在课堂上面并没有引入科学探究或者是引入科学探究的深度不够,都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疲惫。教师还在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思想,还是坚持老一套的教学思维,并没有很重视科学探究对于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在课堂上即使是学校安排了相关的科学探究课程但是教师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也不会为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2.3学校的科学探究设备不足

小学在科学教学当中对于科学设备所投入的资金不足,相应的教学设备不完善,主要重视一些专业化的教学设备,也只是购买对于教师教学有帮助的设备,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却忽视了科学探究对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性,这也可以说明学校重视的仅仅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设备不足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正确理解以及深刻的记忆,只有在自己动手操作以后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性。

3解决对策

3.1重视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过程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结果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探究过程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地方,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真程度,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自己的教学也可以变得很轻松,在课堂上面教师讲究的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观察学生特点的重要一点,并且学生只要能主动参与,就证明他们喜欢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兴趣教学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参与到其中来会对实验产生很大的兴趣。

3.2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知识的讲解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的领导者,他们更是班级的组织者,活跃气氛的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会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并且也要时时的互动,在每节课为同学们做相关的科学实验,勾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用20分钟注重知识的讲解,在这之后为同学们做相关的科学实验,在做实验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具有一定的实验所需要的燃料以及设备,教师为学生看着时间,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程度最好,动作最快的一组获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参与度,让同学们更加热爱学习。

3.3加大对设备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校园的实验资源

学校在以前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并没有将科学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之一,以至于他们在购买相关设备时也只是购买对于教师讲解基础知识有关的设备,而对于科学探究的相关设备的资金投入很小,设备的缺失对科学探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应该注重起来,小学科学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基础知识的了解,会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所淹没,学校设备的不完善,教师在课堂上面的严肃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开启。

4结语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现代科学探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方面是解决对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描述希望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孟令红,石新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0-64.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20-0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科学课堂中,学生活动热闹的场景,忙得不可开交,气氛很热烈,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实验层出不穷,但背后总让人感觉到一种忧虑,这就是探究活动吗?他们是怎样探究的?探究到什么?他们的探究,思维积极参加了吗?他们还需要些什么材料?他们对本节课的前概念又是什么等等这是我近年来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开展探究活动,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探究活动,而不是走过场,或形似而神非的所谓探究活动。

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起点。

课前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的已有学科知识结构和经验,而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这是开展探究活动成败的关键。

在《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怎么样?有的说:“长得帅”,有的说:“穿上新衣服挺精神的。”还有的说:“老师口袋里鼓鼓的,不会是钱吧?”“这位同学看的仔细,那如果不掏出来,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同学们来劲了,提出摸、捏、闻、敲等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习惯,观察的方法,就被我了解了。我又适时地拿出一块碎红砖和一块砂岩,让同学们识别,有的同学说叫石头,有的说叫岩石,有的说是一块是砖,一块是岩石。从而让同学们自己修正前概念,也让我掌握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然后有针对性地扩展了学生的观察方法,建构新的概念。

二、精心设计,富有智慧

1、教学设计需要有核心的,而非杂乱的探究目标,明确通过探究要提高某一认识,建构某一概念,解决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情感。目标杂乱会影响核心目标的达成,挤掉对核心内容思考,修正评价的时间,使探究活动表面化。

2、整个探究活动环节要清晰,有层次性,要根据思考的价值和落实的方案选有代表性的活动。像《空气的热胀冷缩》用两个带玻璃管的烧瓶,已经很明显地比较出空气的热胀冷缩严重多了,正因为这样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现象产生“喷泉”现象,这些探究已足达成了目标。我认为不需要再搞其他什么实验了。

3、在设计教案时,尽量挖掘每块内容的价值,对那些无意义或意义不大或起干扰作用或脱离学生已有知识的活动不设计;奉行“一寸宽,一里深”的宗旨,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为真实,更具意义和价值。

4、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的探究预设与生成缺一不可。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是不精彩的课堂,备课时要尽可能多的预设,挖掘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会有的疑问,见解,发现,设计什么样的教案,需要的材料,实验过程中可能要碰到的困难等要心中有数,要有应对预案。对课堂上学生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发现,老师要及时捕捉,筛选,放大那些充满灵性富有个性的方案设计,操作实践,感知的过程,各种发现和启迪。

上《彩虹》一课时,课件打出“雨过天晴彩虹图”,学生们迫不及待的讲述了自己所看到的自然景象,我就及时抓住,吹泡泡的时候也有,对着太阳喷水雾时也有,放大这些现象,很快地便提出探究的问题:彩虹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究竟和什么有关呢?有的说光线,有的说太阳光线,有的说水,有的说与光和水都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预设各种实验的方案和器材,我让他们说出理由之后,分小组设计活动方案,由老师尽可能的提供器材,完成探究活动。在汇报交流阶段,汇报的五花八门,老师及时抓住光线和太阳光线的区别进行放大,及时抓住玻璃也有这种景象,在这个过程中玻璃与水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三、让小学生感受这个世界远比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

小学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各种幻想,脑子里有许多的为什么,可以说很想认识这个世界,但还没有储备起应有的知识,有的连一知半解也没有,你却要让他们理解这个世界,那不是空中楼阁吗?所以我想,让小学生感受这个世界,远比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更切实际。

篇(9)

(二)小学科学中常用评价呈现方式。小学科学中常用评价的主要呈现方式有两类:运用言语评价方式,即是以提问法、口头评价法等方式进行的评价;运用非言语评价方式,一般有作业性评价、科学的标准化测验、制作成长记录袋作为评价、量规表评价。

(三)研究内容界定。将“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内容可分解为科学室外探究、学生评价两个要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准备工作。在研究开始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统计小学科学中必须在室外进行的探究活动课调查教学现状;分析评价现状;界定研究的可行性;界定研究的内容。

(二)制定“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的初始方案。在探究活动中分三部分进行量规评价:探究活动前的准备、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和交流、探究结果。评价呈现形式:探究活动前教师展示评价标准,探究过程中根据量规表实行口头自评、互评,探究活动后小组评和自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完成评价量规表。学生评价量规表的评价指标:探究方案的明确、实验材料准备、参与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活动记录、完成分工情况、合作创新精神、探究成果、交流体会。初始方案的预设,因为探究活动前已有评价的标准,学生活动过程中就有了规矩,学生依据标准自我管理以及生生间的相互约束,长久实行有利于养成实验的常规,改善室外活动中因为空间和时间导致教师管理难的问题。学生量规表中有明确探究方案的评价,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对探究活动方案的思考与制定,加强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量规表中有完成分工情况、合作创新精神的评价,可以有效地约束每个组员完成自我分工,约束不参与小组活动的学生。通过生生的小组内、小组间的评价,有效解决分组不合作现象。把活动记录和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展示,能较好的建立良性的竞争,养成学生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也因为有竞争而提高全组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实施对比研究。以五年上册第一节在室外探究活动课教学为例: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探究活动“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第一阶段:实施传统探究活动教学评价。在一个班只进行传统教学评价,仅教师参与评价和管理。室外活动前教师讲解探究活动方案、活动纪律、做活动记录。活动过程中主要由教师管理。活动后教师大力赞扬表现好的同学,如“不错”、“好”、“很好”、“你的探究记录好”、“你观察得很细致”、“你分析得很透彻”、“你的结论很有创意”等等。批评表现不良同学,“你的记录不好”;“你刚才离开小组活动需要批评”。教学效果:上课流程勉强能完成,但是探究效率低下。教师忙于管理学生纪律,优生满足于表现自我的发现,有7个后进生对探究方案不明确、有5个调皮生活动过程中脱离小组活动。只有2个小组全程合作交流,7个小组由部分优生承担完成,2个小组完不成探究任务。其中完成探究活动的小组有3个小组流于探究形式,属于动手不动脑,不能清晰地知道到底探究了什么,也说不出观察什么现象,从中发现了什么。教学反思: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小组活动前学生对探究方案缺乏思考,中等生缺乏活动目标,参与积极性不高。室外探究活动过程中,各个小组分布范围广,教师评价管理不及时、不能具体到位。活动前后的老师评价为强加给学生的,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第二阶段:实施“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实施“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探究活动前教师展示评价量规表,让学生认真阅读评价量规表,熟悉评价指标。探究过程中激励小组中每个成员以量规为标准实行自我管理,同时活动中小组间的通过口头评价相互监督,探究活动后在交流探究结果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完成量规表,进行小组评和自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教学效果:上课流程顺畅,活动过程中纪律明显好转。经统计分析,大部分优生能带领小组认真探究,更注重小组的合作了;有2个后进生对探究方案不明确;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脱离小组活动。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只有6个小组全程合作交流,4个小组由部分优生承担完成,1个小组完不成探究任务。教学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量规表”给了学生评价的准则,让学生能主动评价、学习,提高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的能力,而不全依赖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改善室外探究活动的管理。这样教师有时间对优生的启发、对后进生学生辅导。但是这个评价仅仅是给了简单地一个等级评定,而且评价表格过于复杂、强调了个人的评价。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后进生难以完成,也导致教学时间的增加。解决策略:(1)简化评价量规,一个小组只完成一个评价表格,表格中有小组集体评价又兼顾个人评价;(2)对评价者进行相应的培训;(3)增加教师适宜的定性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他们评价标准有所不同。第三阶段:实施改进后的“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在两个个班中实施改进后的方案的教学效果:探究活动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脱离小组活动,学生基本实行自我管理,小组集体感提高,交流汇报积极性高。但每个班都依旧有2个小组独立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需教师多时间关注辅导。几个后进生自律能力有进步但仍需提高。在五年级上册继续实施改进后的“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五年级共实施评价方案四节课后,学生的自律能力、独立探究能力明显提高,有效提高了室外探究活动学习效率。

篇(10)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无疑,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先进的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动也搞得红红火火,但我们的不少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科学探究"的理念和要求还不能很快适应和接受、理解和实践。于是一方面教师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令教师们困惑不解的、有碍于科学探究活动健康开展的问题。为此,谈谈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

1.1 在教学实践中机械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

1.2 不能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为选取活动材料伤透了脑筋,有时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而在课堂上能正真派上用场的又很少,而眼花缭乱的材料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

2.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认真做好学生探究前的准备工作

探究前的准备对整个探究活动来说非常重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2.1.1 探究前预备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主要是科学探究精神的萌发。也许他们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还不能完全掌握客观的科学方法,得出客观的科学结论,但是他们完全能够相信这个神奇的世界同时也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并且养成通过自己的研究去探索它的态度。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激起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的探索,保持学生心中的好奇,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客观事实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学习依据实际的经验而不是头脑中的想法得出结论,从而走上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之路。

2.1.2 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思维的过程受情境的影响,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情境,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加以引导: 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2.2 悉心指导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不能忽视其指导作用,要提高科学探究实效,教师更要加以悉心指导。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思维、方法、态度上悉心加以指导,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2.2.1 指导学生选择探究问题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利用或创设一定情景,借助一定材料,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会提出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探究,要选择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既然问题是学生提出的,要探究什么就得由学生自我选择,真正把探究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说,我们不光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培养学生选择问题的能力。

2.2.2 指导学生选择探究方法

探究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定性的、定量的;可以是直接感知的、分析比较的等。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就要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科学的探究方法,才能提高探究实效。但科学探究方法不能是教师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我选择的问题需要而选用的,只有是学生自我选用的,才是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究科学问题的动力。

上一篇: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下一篇: 云计算技术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