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农业发展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篇(1)

[2]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10245.htm,2015-03-04.

[3]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08863.htm,2014-03-04.

[4] 刘守英. 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J]. 行政管理改革,2013(12):27-31.

[5] 张昌尔. 湖北: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农强省的重要抓手[N]. 农民日报,2014-07-09(1).

篇(2)

1.1粮食生产核心区相关问题的研究

谈琰[5]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政策出台背景、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执行层面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杨邦杰等[6]通过对东北地区的调研,提出了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构想,以黑龙江为例,分析目前黑龙江粮食核心产区的建设情况,发现土地整理标准低、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等因素制约了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粮食核心区的进程;王景莹[1]以河南省为例,在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粮食核心产区的政策背景下,深入研究了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建设,构建划分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指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河南省农业厅划分不合理处,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2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杨春等[7]总结了河北省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从而达到粮食产量提高的实践经验,对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丰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平作炎[8]通过分析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试图建立保障利益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稳定了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赵春雨[9]从中国省区、三大地带以及区粮食生产区域3个方面,选择生产集中度、重心演变轨迹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生产区域的特点及规律,展开研究了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罗万纯等[10]利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经济检验,分析了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非农收入比重是重要因素;伍山林[11]采用粮食生产综合指数,对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实证分析得出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接力是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含义。蔡文著[12]分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外典型的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崔凯[13]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评价,比较分析粮食主产区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正确掌握粮食主产区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蒋和平等[14]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东、中、西部四个层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蒋和平等[15]、崔凯等[16]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和区域发展水平。

2现代农业研究

2.1现代农业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根据‘1号文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对现代农业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拓展了现代农业内涵,提出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将柏振忠[17]、孔祥智等[18]、陶武先[19]、刘燕华[20]、戴小枫等[21]学者的观点综述如下:大多学者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内涵区别,发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变革,注入现代农业新的要素,不为实现发展目标、产业功能、实现价值取向、经营方式等的转变,逐步走向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由于中国农业发展滞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一些问题,张建华[22]从微观、宏观层面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不同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农业需要选择具有中国与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马晓河[23]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科技水平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进程;王碧峰[24]认为农业的资源性约束、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推广缓慢等现象依然存在。刘喜波等[25]分析并梳理国内外众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基础体系,认为由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三方面理论构成,其中农业经济理论代表性理论的有农业区位、农业比较优势理念等;农业发展理论包括城乡统筹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农业生态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祝华军等[26]利用“短板”原理,分析认为一国的农业发展内容与模式是由自然、生产要素资源直接决定的,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受所有因素中最短缺资源的因素影响;杨兰根[27]认为人均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短板”,决定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曹承忠等[28]指出制度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用科学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明确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尹成杰[29],蒋和平[30]着重探讨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国情,选择建设重点,完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2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总结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以期为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稳定发展。(1)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式的不同,柏振忠[19]总结出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模式有3种。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李滋睿等[31]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荷兰3个发达国家的3种现代农业模式;对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情况,孙浩然[32]、项仁学[33]、孟蕾[34]综合考虑发展路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因素,总结出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二是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三是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蒋和平等[35-36]根据两国的基础条件,介绍了巴西、日本两国建设农业的内容、特点及存在问题,为建设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借鉴。(2)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结合中国国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利用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摸索大量建设案例,找出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许开录[37]根据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差异化、区域化、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才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互动并举的发展道路。崔凯等[13]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方案,从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4种主要模式;孔祥智等[38]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4种现代农业模式;李洪山[39]、宋再钦[40]分别从中部应采取产业集聚和东北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的2个方面来发展各个地区的现代农业;詹慧龙[41]运用指标评价法,对中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中国划分为都市型的现代农业、高效外向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和特色型的现代农业5个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朱明[42]将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归纳为发达类型、较发达类型、发展中类型、欠发达类型和不发达类型5种。其中,发达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多于6000元,乡镇企业数量较多,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发展中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4000元,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乡镇企业有所发展但还未充分发育;而不发达类型则指许多农村还处于贫困和刚刚解决温饱阶段,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

2.3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

现代农业评价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特征也不同。农业部农研中心、杜华章[43]、马秋芳[44]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制定阶段性指标,构建现代农业的指标体系理论体系,反应出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且存在区域差异性,为加快区域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辛岭等[45]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依据此情况提出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罗其友[46]通过建立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价方法,对中国农业发展区域的划分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中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定位和制度变革方向。

2.4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方法

洪艳等[47]在对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综述的基础上,参照SWOT态势分析法对中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战略分析,提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应实施构架和延伸产业链的专业化战略;杨卫民[48]以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竞争力为切入点,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竞争力,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竞争综合评价,为提升现代化农业竞争力提供了针对的对策建议;闫超德等[49]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变量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和分析,确定了不同变量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程度,总结影响河南省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因素;董艳等[50]利用比较优势研究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的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进行比较优势分析,这对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篇(3)

中图分类号:S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23

1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的重要性体现

现代农艺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涉及农业生产、农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它是一个将农业材料通过加工或再制改变其形状、性质和用途转换的工作,目前,农艺技术除了在农业、种植业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在整体大农业范畴里及工业领域中也得到很广范的应用。

2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误区

2.1 现代农业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传统农艺技术的消亡,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做为基本条件。但基于我国小农经济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的片面思想影响下,一些观点认为与小农经济相关的传统农艺必将被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所取代,但是,农业的发展与生产不同于规模化、集约化的偏工业管理模式,先进的规模化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不特性,导致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都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各种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特殊环境下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存在前提下,能否将先进农业技术能否转化成为适用农业技术,这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所在。缺乏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农业技术无法转化实用的劳动力为生产力,也无法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高端农艺技术的盲目引进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技术发展多采用了高、精、尖复杂技术,以工业扶持农业的方式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一套只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

3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践中的建议与措施

传统农艺是长期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挥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性,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和推广,坚持传统农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逐步地发挥适用技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人们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的基本需要和规模化需求。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经过漫长的人畜力生产历史到今天,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艺技术不断按照农业生产需求日益完善,人类已实现由传统手工化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渡。但在农业生产中技术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适用性能的发挥与相关时空条件的限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成熟的传统农艺技术,为创新高新农艺技术创造有利发展条件,同时摒弃难以实现的高新农艺技术要求,保持相对稳定的现代农业技术,在稳定中逐渐发展,形成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其创造力与适应力稳固发展,经久不衰。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会逐步地由简单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例如:一些地区将农膜覆盖栽培技术与传统农艺结合,应用到各种农作物栽培中,在增温保墒、增产、增收的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把握住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除了在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方面发挥历史的继承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必须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主导方向,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基础,使现代农业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农民带来的直观经济效益的目的。

篇(4)

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资金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尽管我国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中央财政直接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具有投入有限、方式单一、项目较散、资金渠道多的特点。要突破资金困难,推进农业良好持续的发展,引导各式各样的金融投资主体注重对农业加大投资是必然的趋势和今后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来源的概况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来源的现状、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贷款和国家的扶持。但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和农业市场的影响,银行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小。首先,中央银行在金融政策上实施统一标准,致力于农业发展的商业银行,其存款准备金率、收入分配没有得到国家政策的照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对农业资金投入。其次,商业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利用抵押贷款和担保方式,将贷款的空间变得更加狭小,即使广大农民有了进一步扩大生产的愿望,如种粮大户由于规模有限,本身信用等级低、贷款数额小、抵押品和担保人不符合银行所规定的抵押品规格和担保人资格,因而不能够很顺利进行农业贷款。第三,农业信贷资金存在数百亿元的投资缺口,农业信贷投资在所有银行贷款的份额极少,所占比重不到10%,增速缓慢远低于工商。部分本应该用于专项支农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导致财政支农资金严重短缺。因此,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融资租赁有能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包含了投资、融资、灵活运用资金、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对产品进行促销和服务等多方面的业务功能。一般至少涉及三方当事人即:出租人(是作为承租人和供货商的中介,一般为融资租赁公司)、承租人(在本文中指因资金不足买不起农业设备的农民)和供货商(售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商)。它的重要特点是出租方通过筹集资金从供应商那里购买承租方所需的设备,承租方通过所得设备进行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投资,来获得更大的利益,将所获利益的一部分作为租金分享给出租方,这种方法恰好化解了因资金短缺而不能购买设备法人(承租方)与市场需求不满的矛盾。融资租赁将融资与融物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了传统的资本所有权和用户的基本原则,所达到的效果是两者的分离。为了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的独特功能和巨大优势,大力开展农业融资租赁业务,以推动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二、推动融资租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融资租赁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融资功能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贷款的融资手续简单和担保要求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轻现代农业发展的还贷压力。充分利用融资租赁在资源配置和全新功能上的独特作用,既可以缓解农业种粮大户资金短缺问题,又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发展农业,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有利于降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成本

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对于农业种粮大户来讲在设备购置或更新改造方面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我们将贷款和融资租赁两种方案的融资成本进行比较,成本最低的方案将会被采纳。下面我们用数学方程和模型进行比较。

1.融资租赁成本计算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初始现金流量、租赁期间的现金流量、期末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

租赁期间税后成本现值= [租金+维修费-(利息费用+折旧+维修费)×所得税)]/(1+负债税后成本)t+设备变现价值/(1+必要报酬率)t

贷款购买设备成本现值= [贷款支付额+维修费-(利息费用+折旧+维修费)×所得税)]/(1+税后贷款成本)t -设备残值/(1+税后贷款成本)t

2.农业种粮大户购买一台设备。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两种方式取得,现比较融资成本做出选择。有关资料如下:

租赁方式取得:购买设备成本 4 000 万元,每年年末支付租金 994.94 万元,租期 5 年。按照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为 5年,法定残值100万元。租赁期满农户支付 200万元给融资租赁公司,设备归农户所有。

贷款购置:农户向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的利率是5%,贷款本金要在每年末等额分期分5年偿还。假设农业种粮大户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40%,同期有担保贷款的税前利息率为 8.5% ,项目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为14%。

3.融资租赁方式的成本计算。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得设备,则需要计算内含利息率 i:4 000-994. 94 ×(P/A,i,5)-200×(P/F,i,5)=0,设 i=9%, 4 000-994.94×3.8897-200×0.6499=0,所以内含利息率=9%。

通过表2 计算,融资租赁成本现值=809.67 +791.05+774.15+758.84+745.10+103.88=3 982.69(万元)。

篇(5)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41-03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表现,它是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的体现,是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闻学良、袁天佑等做了较多的阐述。对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马永耀、刘瑜琛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创建品牌农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滕锡尧、徐国建、王朋等,探讨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方法。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黄淮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粮食生产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正确看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等加快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但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看到,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并没有明显的跳跃、提升痕迹。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能简单地从今天跳跃到明天,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储备的基本需要,但是国内农业需求向多样化、农村城镇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长期课题。因此,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为便于样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安徽省为主,以周口市、驻马店市、阜阳市、亳州市的农户为对象,根据样本选择的要求,确定了323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下数据均来自这些农户。

农村土地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是农村市场经济活跃的重要标志,是非农行业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页表1是黄淮地区2007―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

1.农村土地流转比例低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少,真正被流转的土地少,这表明,土地作为农业市场经济资源的灵活性没有发挥出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让土地的经济特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作为国内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供给区,黄淮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适宜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粮食、油料、棉花产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农业本身延伸出了粮食安全、农业观赏等更多种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土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不平衡,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矛盾越来越大。

2.企业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比例低

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到非农企业的比例不到5%,流转对象以本自然村农民为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完备,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产品、农业服务规范是现代农业的表现。

单个家庭、农户是国内农业生产的单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非农资金没有进入农业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行政干预经营权转让成分较多,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市场为主的产品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很难实现。

3.二次流转中纠纷较多

在农户农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首次因承包权流转而出现的纠纷并不多,不到9%,这主要是流转双方主要是本乡本土、亲戚、熟人,双方的矛盾、纠纷并不多。但是,连续二次以上的比例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在流转过程中,因承包费用问题、流转对象为单个农户、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块土地,在本村(集体)多次流转,影响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农民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它是农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使用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还是以农业企业经营为主,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参与。表2是黄淮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它反映出以下问题:

1.农业行业就业劳动力比例持续减少,非农行业就业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农业行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为32%,到2012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农行业就业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这显示出农业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引力在加大,农业行业工资水平远远低于非农行业,农民或外出就业,或本地非农行业就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传统就业模式,到非农行业就业,农民就业的空间、时间变化越来越大,会导致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格局发生较大改变,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人口流动加剧。

2.农民在农业行业内部就业比例变化不大

农业内部就业比例来看,家庭种植、养殖就业比例最高,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业企业就业比例不高于15%,农业合作社就业比例保持在22%左右,这反映出,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黄淮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分布合理。

3.农业行业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从上页表2中可以看到,农业行业就业农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农行业就业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农民离开农村、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业、农村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摆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由职业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农业员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淮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本文仅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职业农民方面,对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不充分

改革开放后,黄淮地区农业经历了跨越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农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处于较低阶段,作为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标志的土地资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土地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没有出现,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机制体制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调节功能,仅靠农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节、技术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民的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农业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了可能。因此,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只不过是农业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农业产前、产后的功能没有产生,部分农民从农业、农村转移出去,促进了社会非农行业的发展,却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客观上妨碍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2.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黄淮地区为国内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粮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行业变得非常迫切,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农业本身没有更多资金、技术投入,非农行业向农业部门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3.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篇(6)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67-01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膨胀、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加大等问题日渐突出。普遍存在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及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减灾、防灾、抗灾害能力低的“四低”现象[1-2]。可见,基于传统模式的农业发展已经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现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就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及建议探讨如下。

1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经营形式、现展理念发展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性;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

2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日益显现。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业为主向优质生态农产品及深加工业发展转变,由产量、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转变[3]。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初步构筑起贸工农相衔接、产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发展领域。三是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建立起以镇农技推广部门和龙头企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镇、村两级完善的农技推广网络。四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田水利、道路改造和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4]。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稳步发展。

3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依然存在

一是思想认识在淡化。由于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工作任务较多,同时农业地位的低下,农业工作存在放松和部分失管现象。二是为农服务在退化,科技支撑力量还比较薄弱。镇级农技体制行政化倾向严重,农技人员在岗率低、知识结构单一、业务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与农民对农技的需求不相适应,工作开展难度大,现行农技体制有待改革。

3.2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低,抗御风险能力有限

农村实用人才缺乏;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密,带动能力不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农户分散经营,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等问题也都不同程度存在。此外,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建立,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

4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4.1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有效运作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是解决目前农业领域小规模生产、粗放型经营、分散性组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管理服务的作用。

4.2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是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健全保障机制,并且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户把闲置的承包土地流转出来。二是提高规模经营质量和水平。抓好政策导向和培训,选优汰劣。三是探索新型经营形式。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土地规模经营形式。

4.3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比其他非农产业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4.4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农业技术人才

要整合科研力量,加大科研投入,组织科技攻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多方面引进农业科技人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继续开展“阳光工程”,使农民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真正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5参考文献

[1] 卢良恕.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农业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4-6.

篇(7)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发展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从真正意义上讲,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并充分享有收益权的基础上,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而出现了优质高产的高效农业。它采用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使现代农业的形成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现阶段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

 

胶西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该镇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切入点,2007年规划面积5万亩,现已达10万亩,涉及32个村庄,2.6万农民,主要包括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两大区域。核心区规划面积1万多亩,分为设施农业示范区和创汇农业示范区两部分:设施农业示范区主要以大中拱棚种植早春马铃薯和大葱为主;创汇农业示范区主要种植马铃薯、白菜和甘蓝等订单作物。辐射带动区规划面积3万多亩。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 发展的市场化。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农业是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和完善的,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在各方面发展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并能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现代农业在这种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优先进行资源配置,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同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还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发展为真正的市场化农业。

 

2.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高度密集性。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农作物的耕种技术,还是育种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既提高了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此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到集约,劳动者自身的技术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元化、多功能的新型产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极大地拓宽和延伸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链条,从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产业链条上连接着生产、加工、服务、销售等环节,兼容了各大产业,成为综合性强、经营性强的产业,实现了农产品从解决温饱向追求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转变;从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向同时提供精神产品转变;从传统第一产业向同时兼容各大产业转变。

 

4. 现代农业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为了解决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的形式来带动千家万户农产品生产者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体系。这一点在胶西镇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特色,如“宋戈庄马铃薯”、“宋家村芹菜”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大大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和本村经济的发展。

 

5.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胶西镇在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主要以“规模、集约、生态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为根本的生产方式,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不但使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此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注重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持。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我国地域广大,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切入点也各不相同。胶西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思路决定出路,胶西镇党委在蔬菜示范区建设上认识到位,思路清晰,在深入基层进行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研究,科学制订了蔬菜示范区建设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蔬菜示范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生产区域,通过三年的建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和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解决农民劳动就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蔬菜生产条件

 

胶西镇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农业示范区。农业示范区内进行了道路沙石硬化和高标准绿化,疏通路边沟,建设自动气象站一座;新挖深水井70余眼;新建桥梁26座;新发展大中拱棚1200余个;建设物理防治基地2000亩,安装电子诱蛾杀虫灯200余盏。示范区内基本实现了灌溉水利化、道路林网化、生产机械化和销售合同化,有效灌溉率达到100%,节水灌溉率达到30%,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突出技术支撑,增创竞争优势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着力打造产品三大优势。一是突出品种优势。组织有关人员到山东省农科院,向全国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教授求教,掌握了孙教授培育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荷兰七号的种植技术,并在其介绍下与该品种原种繁育企业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成为山东省唯一的马铃薯良种商。薯种年销量达1500余吨,辐射面扩大到了高密、诸城、平度等各地,使胶西镇成为山东重要的马铃薯种源地。二是突出错季优势。大力推广“春土豆—夏白菜—秋土豆”一年三季种植模式,现种植规模已达2万多亩,由于错开上市高峰期,效益比一般蔬菜每亩平均高出2000多元。2014年在抓好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引进高端农产品,重点引进马铃薯新品种“黑美人”,大力推广富硒土豆。在此基础上,年内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土豆加工、粮油加工、蔬菜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工农互动,促进现代农业深入发展。三是突出规模优势。为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邀请山东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专家在生产期间每月前来进行一次技术指导,传授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普及农药安全使用和施肥技术,提高了农户的田间管理水平。有了技术保障,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四)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其中马铃薯专业合作社58家,蔬菜协会两家,这些合作社存在“小而散”特点,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为此,胶西镇党委、政府成立了“胶西镇马铃薯产业党委”。党委下设支部43个,其中以胶州市出口马铃薯协会为主的联合支部一个,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支部35个,驻外支部7个。下一步将在马铃薯产业党委的统一协调下建立联合合作社,实现联合起来闯市场,加强自己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位权,同时也使各个合作社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三、政府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政府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显得至关重要。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对现代农业提出了挑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进步,需要大量农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专项农业科研基金,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

 

(二)用金融创新支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遇到了融资困难等金融体制障碍,应创新金融体制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促进其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二是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以中小企业间互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三是政府应对农业投资基金,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加强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完善市场机制,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依据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经验,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在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系统建设,创新交易方式,规范交易活动,尽快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四)政府对农业实施产业保护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适当的农业倾斜政策,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失。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 滨海新区;现代农业;优势;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modern agriculture;advantages;restricting factor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55-01

0引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面积2270Km2,农村行政区域辖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的10个乡镇,东丽区6个乡镇,津南区1个镇。农业总产值1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

1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位一体、联动推进的新路子,紧紧围绕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 汉沽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汉沽茶淀葡萄久负盛名,在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趋势下,注重自身特色。该区大力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现已发展成为集民俗文化旅游、农事体验等综合休闲旅游区。水产作为汉沽另一特色农业,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2 大港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是大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典型。位于大港南部太平镇,有“皇家贡枣”之称,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此外,大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1.3 塘沽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塘沽开工建设,包括现代新农村社区、海河休闲观光区、高效设施农业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农事活动体验园、休闲生态垂钓园、果树采摘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生活办公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区9个功能区。

2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显著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农业资源优势显著,利于农作物生长。除现有耕地外,自然景观齐全,农渔、观光资源丰富,生态型、外向型、休闲观光型农业有着独特的资源条件。

2.2 产业基础优势雄厚近年来,滨海新区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高。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有利于形成对农业的反哺。加之新区农民较高的收入水平,为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3 科技优势良好天津市科研院所集中,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拥有较为完善的贸易、加工、物流企业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农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创造了良好有利的发展环境。

2.4 政策环境优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区农业在现有政策优先扶持下,还将利用更为特殊的扶持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3制约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1 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滨海新区农业用地质量不高,由于自然降雨量偏少等因素,防灾减灾能力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影响,区域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给沿海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3.2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滨海新区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特点不突出。虽然有36家龙头企业,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关联产业不发达。

3.3 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约束目前,滨海新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率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致使农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4 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和体制改革滞后。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其他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

4滨海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4.1 坚持生态和谐建设节约农业,实现各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视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构建适宜城乡人居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的新环境,促进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

4.2 坚持高效特色突出优质高效特色,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重点产业和各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以出口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关联产业,形成新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优质特色、体现沿海都市特点的高效农业新格局。

4.3 坚持科技领先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运用现代手段,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抢占全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制高点。

4.4 坚持城乡统筹、开发开放、服务区域、制度创新发挥滨海新区政治经济优势,率先实施城乡统筹,从根本上改变新区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快新区农业市场化进程和外向型发展,深化新区农业市场取向改革,激发新区农业创新和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9)

2  完善农业三大体系,提升农业发展内在动力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认证体系,其中改变农业生产技术、质量和结构是生产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重点是积极培育农业合格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生产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建立区域性、带动力强和有竞争力的合作组织和规模家庭农场,要规范合作社建设,加快推进合作联社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产加销衔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必须打破现有生产、购贮、加工环节分离独立的状况,建立区域同业各环节主体参与的产业联盟或协会,形成产、贮、加、销产业合作连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一致行动,构建市场需求变化应对机制。

3 改革调整现有农业发展体制和政策,支持农业融合发展   

 首先,必须改革当前粮食生产政策,由保障粮食总量安全向保障主粮安全转变,把非食品用粮种植决策权真正交给生产者。其次,适当调整财政支持政策,尤其是省级农业财政政策,由以支持总量增长为重点向以支持品质效益增长为重点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质检测、“三品一标”认证、农村互联网及休闲农业发展。再次,调整土地利用政策,应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加大农民在自己承包地上调整农业结构的自主权,尤其对非粮食主产区,应允许农民向高效种养产业调整。对新农村建设腾出的建设用地,应适度向休闲观光农业倾斜,适度保障农业功能拓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最后,加快改革不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建设以农业管理部门为主导、多部门联合管理推进机制。

4  调整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结构,构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求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篇(10)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为目标,按照“园区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抓好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业产品升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循环生态畜禽养殖走在全省前列,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创汇农业一直走在市各县市区前列,201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5820万美元,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大扶持力度,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领导小组和考核验收组,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考核验收;实行部门包靠制度,帮助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重点园区建设的督查调度,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仅去年兑现各项农业补贴1.38亿元;制定扶持政策,发展冬暖式大棚每个给予5000元补贴,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每个现代示范园区财政补贴最高50万元。三是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规模用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6.5万亩,其中规模流转7.5万亩。

(二)搭建发展载体,引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一是建设示范园区。依托城区西部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规划了面积约56平方公里的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规范提升了柏城土豆、密水酿酒葡萄、夏庄瓜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李村生态高效农业、柳林现代循环农业、惠和现代食用菌生产等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市已规划各类农业示范园区5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8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1万亩、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2011年全市标准化养殖场区发展到1920处。其中,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区120处,大型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区12处。二是培养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41家,涉及蔬菜、果品、肉蛋奶、粮食、油料、木材等产业。三是注重品牌建设。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全市认证登记胶河土豆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惠德金针菇、泰和食品蔬菜产品等有机产品6个,群福花生油、南山早酥梨等绿色食品50个,康宁种猪场、万俊生猪养殖场等无公害畜产品基地14处,望乡、凯加等12种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

(三)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市镇两级农经部门,积极引导支持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企业等主体创办合作社,制定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合作社总数达到1370家,数量居市首位,注册资金19.4亿元。二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围绕提高农民素质,采取集中办班、田头指导、现场观摩、专家讲座等形式,抓好科技知识培训。围绕结构调整,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畜牧业生产率先在全省推行自然生态发酵床和低碳循环养殖模式,林业通过建立杨树新品种试验场汇集优良品种90多个。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实现了对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全覆盖。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制,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建立了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区检测室为骨干,基地、市场和企业速测点为基础的监测体系,基本构筑起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明确了思路,确立了重点,制定了措施,注重了落实,全市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仍有困扰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代农业比重偏低。现代农业具有优质、科技、设施、生态、安全、规模等主要特点。与之衡量,目前我市现代农业仅处于开了头、起了步的初级阶段,仍然以传统农业、大田农业和普通作物为主,现代农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甚至近几年不少龙头企业建设的自属农场也多属传统农业范畴。

(二)地方特色尚不明显。体现地方特色,现代农业才有活力。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定位,缺少引领全市农业发展的“旗帜”。面上看,涉农品牌数量不少,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并不多,风格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形成对外有重大影响力、对内有强大带动作用的品牌,地方特色不明显,品牌市场竞争力小。

(三)发展措施需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壮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够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形势不容乐观。农产品监管机构不完善,设备利用率不高,引发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担忧。

三、工作建议

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发展任务非常艰巨。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对下步推动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发展主题。发展现代农业,扬优势、抓特色、树品牌至关重要。像寿光蔬菜、昌邑苗木、青州花卉,已经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名片。借鉴外地经验,分析本地实际,发展以都市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既能反映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又能体现我市农业特点和优势。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前段时间,市委作出的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的决定,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我们要珍惜、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坚持以都市农业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规划建设西部都市农业园为契机,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支撑,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与市场创汇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上一篇: 体育课堂教案 下一篇: 电影的艺术价值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