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51: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影的艺术价值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对于电影而言既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创新。于是,为全面地表达电影中细腻的感彩,电影舞蹈顺势孕育而生了,而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今天,感官的机械与单调已不能满足观众的视觉要求。电影舞蹈已经在各个国家广泛运用了,并形成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而这种新的气息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很好的诠释。舞蹈和电影都是文化艺术的产物,两者的关系是相统一的。舞蹈合理地运用在电影中,让影片更具美感,舞蹈通过人的肢体语言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感,既可抒情叙事,也可独白,把当时的人物情节的叙述、情感的烘托都展现出来。《夜宴》是冯小刚导演潜心制作的代表作,电影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纠结的爱恨情仇,拼凑出支离破碎的情感路线,主要再现了五代十国人欲横流,凶险斗争的宫廷厮杀。冯小刚导演抓住独特新颖的角度阐述当时的王室贵族在巨大的压抑心理下,孤独寂寞的灵魂是如何在等待救赎,深刻地反映人的本能,把人性扩大,裸地呈现出来。
一、电影与舞蹈
电影是最广泛的艺术,也是一个集合箱,不仅反映各个不同的时代的特征,而且还把电影与其他艺术有机结合,制造各种艺术作品,通过银幕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形式。这些艺术包括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都用于对电影的人物刻画,场景描述,使得其完美地呈现出来。所以说电影是综合的艺术,它的成长和发展是不断地融汇其他艺术元素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气息。
当然,舞蹈是最具表现力的,同时也集合了音乐、灯效等手段表现每一种情绪,或哀怨或欣喜,于是舞蹈也逐渐地运用于电影中,电影和舞蹈的结合给整部影片不仅带来了优美的视觉享受,还增强了影片的生命力。活泼浪漫的舞蹈情感使人精神亢奋,客观向上;幽怨哀愁的舞蹈情感催人泪下,感同身受。但是用于电影里的舞蹈是要跟电影的情感表达方向相一致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每一个人都有其自己的故事,电影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舞蹈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用夸张等手法诠释每一种心情。
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感很强,它的情绪都在逐渐升华,再慢慢回荡,舞蹈演员也随着音乐的变动而不断改变位置。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渐渐地我们发现许多电影都带着商业气息,电影中的主导部分都是舞蹈元素,于是观众就越来越少了,这也给电影导演敲了警钟,在电影中如何适度合理地运用舞蹈,两者需要有机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一开始也是为了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在未来电影事业的发展路途中,更需要创新力,吸收其他优秀作品的精髓,走在时代的前列。
舞蹈这个电影元素让电影表现力更加活跃,加深电影的审美情趣。早期电影中,只是提炼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部分动作和肢体活动影像,没有完整地将舞蹈这门艺术引入到电影中。我们可以从一些电影中看见这样的场景。电影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其他的科技手段和艺术形式都参与进来了,电影也就更加丰富了,达到了电影的飞跃。接着电影艺术加入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情景,甚至有些电影干脆把音乐剧的歌舞翻拍成电影,这些电影都受音乐剧的影响,将音乐剧的歌舞加上一些简单的情节,被认为是歌曲、舞蹈和表演的综合产物,没有更多的艺术元素。但音乐剧毕竟还是音乐剧,它是舞台表演形式,受舞台的影响和约束。电影是立体艺术,电影里的舞蹈更加生动、活泼。
舞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一连串肢体动作过程,通过定点的不同姿态表情和总是变化着的队形,把舞台美术,包括服装、灯光、道具、布景等艺术形式用来塑造出一个个丰满的艺术形象和模型。舞蹈是一种时间性、空间性、综合性的具有动态性的造型艺术。同时,舞蹈也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这里讲的动作是指具有一定鲜明的生命性格,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的状态下创作出更加丰富的动作来。舞蹈对于我们的肢体来说是具有与生俱来的肢体敏感性,舞蹈能很好地传情达意,也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舞蹈动作能最质朴最直接地拨动人的心弦,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的。在古代,除了唱歌,舞蹈也是另外一种重要的表达情感和发泄情绪的元素之一。舞蹈在整部电影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很好地衔接好剧情,又能很好地掌控好画面的构图、场面的调度及结构层次,起到烘托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舞蹈具有神奇的功效,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对影片的整体布局有非常好的效果。
二、舞蹈对电影《夜宴》的艺术价值
在近几年的电影题材中,经常会出现把舞蹈融入电影的创作中,并凭借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吸引广大观众的喜爱。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电影《天鹅湖》在奥斯卡颁奖中获得了很高的荣誉,这也说明舞蹈题材的电影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上的热门,并由于它富有个性化的视角和充满艺术气息的叙述方式获得了观众的认同。而电影《天鹅湖》就是一个典型的以舞蹈为题材的例子,并且获得了众多观众的青睐,本文对《天鹅湖》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探析,以此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舞蹈在电影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电影《黑天鹅》
电影《黑天鹅》在2010年由美国的一位著名导演拍摄,电影中紧紧地围绕舞蹈而展开了一个惊悚的故事内容。电影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专门从事芭蕾舞的演员,当时她发现了自己处在与另一个对手相互竞争的情境中,但由于演出时间的逼近,自己遭遇的麻烦也愈来愈多,同时她也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竞争对象是不是自己的一个幻象。电影《黑天鹅》是根据著名的舞剧《天鹅舞》改编而来的,电影的故事情节也从芭蕾舞剧的排练到演出这一过程为基本的线索,而选取于电影中的舞段不仅能满足观众的审美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具有暗示、象征的作用。在电影《黑天鹅》的开场中,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芭蕾舞剧中的一段舞蹈,当时王子正前往打猎的途中,遇到了一个有魅力的公主,但奥杰塔公主身上却被施了魔咒,所以她在白天的时候是一只天鹅,只有在夜晚才能变回少女的原身。但她身上的这个魔咒只有在一个男子真正爱上她以后才能被消解。在影片中,创作者对这只天鹅未来的命运埋下了一个伏笔,于是影片就开始进入到舞蹈演员的常训练过程中。
在电影的情节中,多次出现了白天鹅变奏以及黑天鹅变奏的片段,电影还特别对黑天鹅挥鞭的镜头进行了特写,所以当女主人公独自在家中训练时,电影的画面中也将其投放到舞台上的表演。由于在黑天鹅的变奏中,这是最能考验一个舞者的基本功,而且也是女主人公自身最难以实现突破的部分,所以在电影中出现了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个舞段的展现,这也集中反映了女主人公蜕变到成熟的人生历程。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女主人公终于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也终于做到了黑、白天鹅的统一。电影中选取观众较为熟悉的片段更容易激起观众与影片产生视觉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让观众在电影中体验到芭蕾舞剧中的舞段与现实生活中的表演,相同的舞段实现了相互的对比,从而使其更增添一种别样的韵味。
二、电影与舞蹈
电影是一种广泛的艺术表达形式,它能很好地反映各个时代的特性,而且还能实现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从而创作出富有多样性的艺术作品,并借助屏幕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把电影中的主题内涵和思想情感直接地传达给观众。电影通常会和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并促使电影中的情节画面能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出来。因此,电影可以认为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积极的与其他的艺术元素相融合,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性。而电影和舞蹈的结合则给予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赋予电影一种全新的生命力。电影中充满浪漫的舞蹈氛围不由得让人感到一种生命蓬勃的力量;而忧愁悲伤的舞蹈则让人在心底为之动容。一般来说,舞蹈本身蕴涵的情感内容要与电影的主题相一致,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的生活也是充满多样性的,所以电影的创作题材也要积极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挖掘,而舞蹈就如同是一个个充满旺盛生命力的音符,表达了人们心中不一样的心情。
正因为舞蹈这一艺术元素的融入,也促使电影富有更加饱满和活跃的生命价值,从而使电影中充满更多的情趣。在早期的电影发展中,一般都是对人们的常生活中的情境进行部分的精炼,那时还没有出现把舞蹈与电影相结合。随着电影不断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种艺术形式的产生,这些有效的元素都充分地被电影所用,电影的内涵也更加的丰富了,并带动了电影的飞跃。及至后来,电影中添加了美国百老汇中的一些情节,同时也出现了把音乐歌剧搬入电影的创作中,这时的电影也受到音乐剧的深远影响,并对一些歌舞进行改编,把歌舞和表演结合在一起。但最终音乐剧也受到舞蹈的限制,所以不能完全地植入到电影中。电影是一种立体的艺术表现,电影中的舞蹈则更加的生动,舞蹈在电影中所产生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有效的与剧情相衔接,并且能很好地辅助电影画面的构图,在电影中也起到烘托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舞蹈对《黑天鹅》产生的艺术价值
突出舞蹈题材的特点
在电影的创作中,选取的舞蹈题材基本上都是与舞蹈自身的艺术特征相符合而展开的情节发展,在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黑天鹅》的电影作品中,都是根据舞剧的编排为电影情节的发展线索,并且展现了在挑选合适的舞蹈演员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舞蹈演员也会凭借自身超强的意志力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并最终诠释了艺术的真谛。电影中主要展现舞者的训练历程,并对他整个舞蹈生涯的关注,从而展现作为舞蹈演员背后艰辛的生活故事。在电影《黑天鹅》中,创作者主要根据舞剧《天鹅湖》为故事的发展线索,并通过展现女主人公在生活中的两面性来表达出人性中也存在的两面性。为了很好的把握这种两面性,创作者也选取了白天鹅和黑天鹅作为两种相对应的角色,并根据剧情的设置与演员相结合。通过黑、白天鹅的艺术表达,在变化舞蹈风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对两面性的刻画。
刻画人物形象
在电影《黑天鹅》中,由于女主人公一人要担负起黑、白天鹅的演绎,所以对在这一压力下所面临的心理活动则着重的刻画,并最终在舞蹈艺术得到完美演绎的过程中得到展开。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在排练中需要纵身跃下,在这一动作中,她在心里仍然还有很多犹豫的地方,而且此时的她还无法恰当地把握白天鹅内心中的决绝姿态。选取的这一“跃湖”的舞段中,实际上是有象征性的作用,当时女主人公没有做到决绝主要是因为她还没有对黑天鹅这一角色的正确把握,所以进而她也不能理解白天鹅在当时情境中心里的想法。当影片在结尾部分描述的是演出的正式开始,此时对于女主人公来说,每一次在台上和台下的表演其实都是她心路历程的蜕变,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她就像是黑天鹅的化身,但在实际上,她在内心中却十分的崇尚白天鹅的完美。电影中对“跃湖”这一舞段的展现,也实现了前后的鲜明对比,同时也表现出女主人公实现了自我的回归,纵身一跃不仅宣示了白天鹅生命的高度,也预示着舞者生命的结束,在这一处中很好地把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塑造,也描写了她心理的变化过程。
调整电影的叙事节奏
在电影中,如果较为单一化的叙事节奏只会让观众的情绪中感觉到枯燥,而舞蹈在电影中的融入,则有效地避免了电影叙事节奏的单一化,并且也满足了观众内心中期待。电影中出现的舞段与舞剧不同,这是因为电影画面中出现的舞段是为鼓观众选取了观众视觉上的重点,此时观众并没有对舞段情节的自由选择力。所以创作者采用了镜头语言来展现对舞段的叙事,这样就突破了常规的叙事结构。舞蹈在电影中的作用是为了进一步地带动剧情的发展,例如影片中女主人公在进行最后一次的选拔赛中的排练时,电影的创作者则摘选了舞剧中王子遇到白天鹅的这一舞段来相互的映衬。在这一处中,如果只采用双人舞来展开电影情节的发展,那么就可能无法让观众充分地感受到,所以在这一处中,创作者把叙事节奏放缓了脚步,并留给了观众足够的时空来感受这一过程,并且也使电影中的叙事内容更加的自然化。
突出剧情的矛盾冲突
电影情节的发展一般都是通过矛盾的爆发到解决来进一步的推动故事的发展,而在以舞蹈为题材的电影中,影片中的主要矛盾集中在舞段之中,也是在随着舞段的演绎过程中把冲突化解。例如在电影《黑天鹅》中描述女主人公正面临困扰,使她感受到了极度的压抑感,这一纠结的内心情感无法让她进入到表演的角色之中,所以当女主人公在朋友带领下来到酒吧后,正是酒吧中的音乐节奏和充满激情的舞蹈促使她逃离了芭蕾的规则,并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完全的放松。经过了这一放松的过程后,也许在女主人公心中对舞蹈又增加了一层全新的理解。
四、结语
舞蹈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舞蹈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能让人在其中体会到愉悦的心情,最为关键的就是舞蹈者在通过肢体动作来营造一种美的感受,所以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也能随之一起感受到舞蹈的乐趣,并与舞蹈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电影《黑天鹅》意在突出舞蹈演员为舞蹈艺术所付出的艰辛,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姿态和栩栩如生的表演只是她们工作中的状态而已,而在私底下却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挫折。电影透过几场不同舞蹈的表演视角来抒发主人公的情感,无论是动作还是神情,都紧紧抓住了舞蹈的精髓,继而提升电影的质感和画面感。导演对电影题材的选择十分恰当,将人物性格和影片制作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电影的流畅性。中国电影应该借鉴《黑天鹅》这类电影的艺术价值,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为中国电影开启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闻慧莲.探究舞蹈电影的主题表现与叙事性[J].电影文学,2009(21).
[2]赛亚平.电影中肢体语言的对话——看舞蹈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1(15).
[3]王雪飞.从歌舞电影看择舞与编排舞蹈的重要性[J].剧作家,2010(02).
一、人文主义理念与电影的融合
纵观宫崎骏老先生的电影作品,展现的无不是人与大自然相处中所展现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在社会经济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代社会,不顾一切的寻求最大利益已然成为大众生活的价值取向所在,在这样的价值体系的操控之下,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一触即发。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与之相呼应的便是一片片绿地的消失,我们需要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但是我们更加不能忽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若放弃了这样的立足点,那么灾难必将到来。宫崎骏先生的电影里所展现的灭顶之灾便不再遥远,电影中诠释灾难的意义所在便是提醒当代的人类永远不要忘记大自然对于生命的重大影响意义。
在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中很少表露出悲天悯人的感伤和怀旧情绪,而是更多地展现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而手法也不是单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更多的是他所创造的奇幻主义世界揭示人性最敏感的一块。手绘动画,不仅以简约淡雅的画面造就了清新自然的美学风格,而且,其做艺术动画的敬业精神更成为动画界的一面旗帜。
在大多电影中不但赋予了影片以无限的理想主义色彩,更是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于影片当中,由此而显现出强烈的个人创作风格。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之所以与传统意义的动画不同,正是在于每一部电影中所要阐释的关于自然、万物、和谐等主题思想。电影中所展现的唯美的的动画意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个现实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世界,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通过这样的影响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关于生命真谛的意义。宫崎骏的电影中很少是通过现实世界的悲凉来警示生命生活中的危机,他着重通过单纯干净的世界给人以无限的希望,生命本来就是充满着悲欢离合,我们不能整天在悲痛中沉沦,而是需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悲苦的世界,只有充满了对生活的动力,才能够获得精彩的人生。
他的动画电影早已脱离了幼稚的创作模式,相对于那些浅显的动画片来讲,宫崎骏作品里所涵盖的精神与象征主义色彩绝对是值得流芳千古的,他的创作理念更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紧紧相连,以动画中的反思来对抗现实中的无可奈何。所以,宫崎骏的许多作品中都充斥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个人风格,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是动画电影与所谓的现实性影片之间的界限的综合体,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动画电影的基本特性会永远存在。动画电影里所创造的神奇而纯净的童真世界所具有的无限魅力,是我们永远不能抹杀的东西,而其中所要展示的人性思考又是值得令成人感怀和思考。在不少影像资料中我们随处可见社会腐败与丑陋的一面,一次这样的思想冲击也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定义,但是这样长年累月沉重的积压最后所带来的只是大众对生活的绝望与无奈。
二、电影音乐的点睛之笔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创作形式与意义所在,以一种新生的力量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中所展现的艺术价值也是无法衡量的。电影中配乐也是决定电影艺术价值的关键因素,它对于整部电影意境的渲染效果和推动剧情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宫崎骏的每一部动画作品中我们基本都可以听到来自那天籁般动听的音符,这些音符便是来自艺术大家久石让先生,而这位慈祥的老人以音符作为魔法棒将宫崎骏电影里的魔幻色彩与人文主义情怀给予神奇的力量,可谓是曲曲叫好。电影作为一门声画结合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精神消费的领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元素也开始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配乐功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电影带来新鲜的活力。
(一)对于电影整体节奏的掌控
电影音乐在保持自身的艺术特性之外也在电影的平台上展示着自身独到的魅力,但是作为专业的电影音乐来说,配合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是电影音乐最为重要的一个创作要素,在前期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对电影的题材,风格和艺术的总体效果来设定音乐创作形式,这样才能够与电影本身达到完美的契合效果。使音乐的美感与电影的质感达到最为深入的融合与统一,除抽象主义电影艺术形式之外,大部分电影音乐的创作都是以追求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作为创作动力,从而营造自然的生活意境或写实作用。
故事情结的发展是电影叙事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电影音乐的应用也是掌控影片整体节奏的一个方法,它在叙事的效果和节奏的掌控上更加能够直指人心,与影片达到完美融合的效果。久石让的音乐主要由以下几个风格来掌控整部电影的节奏,首先,简洁利落而富有个性的节奏是调动影片整体风格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刻画人物活泼的性格,例如在《千与千寻》这部影片的音乐创作上,就以鲜活生动的乐谱来刻画了影片中精灵古怪的各种人物性格,从而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又使得千寻在解救父母的过程中影片的基调没有过分的沉重和压抑。其次,音乐旋律的线条以级进为主,《幽灵公主》关于这一方法的运用就尤为鲜明了,层层叠叠的音乐效果使得影片层次分明,这样级进的旋律线条所描绘的音乐触感更加的柔和温婉,而在此时,旋律一点点地加入,体现出音乐情感上的积累效果,带领观众渐进地走入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这一影片所展示的是发生在远古时代的东方世界,电影音乐所采用的也是日本传统的都节调式音阶,这样的谱写使得电影音乐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日本风情。电影在主题意义上也是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矛盾的一些担忧,影片的主人公经历了重重考验与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电影音乐的处理上也是以希望和对人性美好的探索为主要元素,但是在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淡淡的忧郁的情绪。
在此,影片的叙事与表意达到了质的升华,作品中所展露的人文主义情怀也随着节奏的变化得到了最为高超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久石让先生的交响乐就如一颗闪耀的夜明珠镶嵌在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之中,两位艺术家的默契合作就如一股清泉,洗涤着人间的污浊,内心剩下的唯有满满的感动了。在宫崎骏的电影里久石让的电影音乐多展现的是一种安逸宁静的音乐风格,由传统的乐器与电子乐器配合,通过营造一种大自然舒适、流动的音符来诠释神秘而遥远的美学世界,更是对人类心灵的升华与洗礼,令人心神宁静。他所要营造的美学意境也决然不是人工创造的世界,久石让更加希望通过对大自然各种律动的展示来挖掘人心最为敏感的部分,也让人类能够恢复对于初始化时期,人与大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状态。面对当代生活的重重压力,我们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关于自然关于人性的东西,久石让的音乐所带来的返璞归真的大自然的呼吸便是当今社会难能可贵的礼物。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只是需要这样一个宁静的时刻,给我们的思想一些时间,让他们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去翩翩起舞。在宫崎骏的电影作品中久石让多采用的配器方法来诠释主题旋律的多变性与层次感融合,即由多种不同音色、不同表现风格的乐器来分别演奏主题旋律,使音乐旋律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发展。在其很多音乐部分的处理上,配器中往往先使用钢琴来陈述主题意境,然后将主流部分融入管弦乐队渲染气氛,最后小提琴成为整个乐谱的主要部分,钢琴伴奏形成背景,这样音乐情绪就变得生动有力,情感的诠释上也得到了层次上的积累效果。
(二)对于主人公性格的抽象展示
宫崎骏电影在抒发人性的刻画上,总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生活是有希望的,但是需要我们来建造,在逐日堕落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与义务的。
电影音乐对于加强人物的动作性、性格、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的间接表意效果而达到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动人。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结合体,而电影音乐发展至今也绝不仅仅是这一艺术创造中的惟一听觉效应,在电影音乐赋予那些影像世界里的人以鲜活的生命,在艺术性的背后每一个个体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在宫崎骏的电影中电影音乐也决然不会同传统的纯背景音乐画上等号,它的创作思想从客观的角度亦是对于人物本身的刻画,音乐在节奏发展与人物情绪的起伏作出有效的融合,最终达到与故事的背景完美统一。久石让的音乐与宫崎骏电影的配合不仅仅丰富了天马行空的故事,亦是对电影空间的扩展与延伸,是视听语言的有机构成体。对于影片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思想的诠释,戏剧矛盾发展冲突上都得到了三维立体化的展示,对于整部电影气氛的渲染上都是重要的应用元素。
三、结 语
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电影主题理念相契合才能够有力地烘托影片的气氛,推动电影的,为观众带来多重的视听感受与思考空间。久石让充分利用了电声乐器以及传统的交响乐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奇幻的梦想世界。宫崎骏电影的主题大部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了表现这样博大的主题,久石让先是用音乐作铺垫,描绘出大自然的奇异感觉,然后悠扬的主题曲奏起,就仿佛使人在风中自由地翱翔一样。在反映社会现实形态时,又以紧张忐忑的节奏感触动观影者的心弦。在久石让电影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在传统音乐主题创作、配器等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入流行的电子乐和电脑特效音乐,营造出特定的音响环境,另一方面又与电影的故事情节紧密联系,根据情节的需要创作出不同的个性鲜明的音乐主题,起到渲染故事的情感色彩,推动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久石让在把握题材与音乐表现上的自如,音乐色彩斑斓又不失大和民族的特色,音乐元素丰富、表现手法老练,显示了久石让扎实精致的一贯风格,本土气息和西洋音乐的结合。从久石让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曲家是在通过动画电影这一声像传媒,用音乐来向观众传达一种与电影主题相类似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肤浅的、流于表面的瞬间情绪宣泄,而是有深层次思想内涵的,能够深刻揭示出人物内心心理特征及思想感情变化过程的文化积淀,也正因此,他的音乐作品才能够深受大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跨文化交流中华语电影的历史与未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从《老男孩》的影片中,我们能看出所用的音乐虽然不同,但都能和影片对应,从而表达出同一主题,在音乐的风格上以开始的怀旧到最后的励志,把影片本身的形象慢慢凸显了出来,以不同的表现手法串联起来,达到了电影所需要的效果。微电影音乐的另一个表现手法就是可以自由剪辑,这里的“自由”是指把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又服务于一个中心思想。影片《老男孩》中主要出现了12首不同的歌曲,这些歌曲在影片中的应用,我们并没有觉得突兀和矛盾,反而觉得出现得合情合理,比我们单独听这些歌曲更具有意义,这就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微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
音乐融入电影,不仅能为影片增色和加深情节,还能在影片中牵动观众的审美心理,两者的巧妙结合,能够得到观众更加强烈的反响。微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应用,有着其特殊的作用。
1.用音乐来烘托气氛
微电影音乐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营造剧情的氛围。如果没有了音乐,影片就会显得没有趣味,可见,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在青春励志短片《老男孩》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校花出现的时候,用了一首《花仙子》来做背景,以突出此时主人公肖大宝在见到校花的欢快气氛,后面王小帅在和校花对话的时候,用了一首节奏舒缓的舞曲,来表现此时恬淡闲适、浪漫的感觉,在主人公生活遭遇不顺、悲伤的时候,又有音乐的出现来渲染这种气氛,使观众也会不自觉地沉浸在这种氛围之中。微电影就是有了微电影音乐的这个特点,才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刻画
影片本身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完成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刻画。但是,微电影本身就是微时拍摄、微时播放的,用很短的表演内容并不一定能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完美刻画,这时,就可以通过音乐特有的艺术形象来帮助它共同完成。在影片《老男孩》中,用《十六岁的花季》为背景,伴随着人物夸张的演技,来完成对当时学生时代叛逆形象和性格的刻画。
3.加强剧中人物情绪的抒发
音乐本身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艺术,用音乐来抒发人物的情感,是影片借助音乐的主要手段,也是微电影音乐最重要的功能。一部优秀的作品,音乐在对人物情感刻画与表现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男孩》中王小帅在一次比赛失败后,躲在桥洞下面哭泣的时候,任何对白也没有,只有背后老人所拉的一首二胡曲,但是,我们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主人公此时的情绪、参赛的结果和伤心的原因。
4.用音乐来丰富和深化主题思想
微电影音乐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影片主题的深化。《老男孩》是一部青春励志类型的微电影,所选用的音乐都是在这个主题“青春与梦想”的贯穿
,对应合适的剧情让观众从音乐中更能够理解到影片主题的涵义,表达对青春逝去的怀念和对梦想的追求,深化影片主题。
5.表现影片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
微电影在塑造人物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时,不可能在一部很短的影片中频繁出现“某一年某一天的某个地点”或者“多少天后多少年后”等占用大量时间的文字,而是用音乐来表现影片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老男孩》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主人公从80年代到现在的事情,所以就用了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为背景,如《花仙子》《小芳》《粉红色的回忆》《水手》《老男孩》等贯穿其中,当我们听到的时候就能马上明白,这是什么年代的事情,随时间的变化而到了什么年代。
6.微电影音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部微电影的完整性,并不是一气呵成的,是由导演将多个拍摄的镜头画面,利用分段陈述的方法一步一步来阐述的,为了不让观众觉得突然转变的画面与之前的内容差别太大,从而利用音乐的效果把这样的分段体连起来,能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剧情的发展趋势。在《老男孩》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先有音乐后有转接画面的情节,也有在画面之后还留有着音乐的延续,此时的音乐在影片剧情中就起着过渡的作用。
微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
微电影音乐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艺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不容忽视的价值。微电影音乐除了对微电影有着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等重要作用之外,还有着其特殊的艺术价值。
1.审美价值
微电影音乐作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在与电影画面的结合下,将现实生活中文化的内涵、人生的哲理和审美的情趣呈现出来,能带给观众视听上的美感和直观性的审美教育。作为电影艺术当中的一个构成元素——微电影音乐,通过影片的放映,使听觉和视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视听效果,对于审美能力弱的观众来说,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影片的内容和感受人物的形象。在电影这个综合艺术载体的支持下,音与画的结合更易于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增加其内心的震撼,并起到对智慧启迪和获得人生感悟的作用。
2.教育价值
微电影音乐包括其中所用到的背景音乐和影片的主题曲。一部好的主题曲不仅能对影片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整部影片的内容,对观众也有着教育作用。比如,青春励志短片《老男孩》的同名主题曲,就对我们起到了励志的作用,让我们在怀念青春逝去的同时,不忘对梦想的追求。筷子兄弟微电影《赢家》的主题曲《微幸福》,讲述了幸福的含义,让我们知道珍惜生活,把握幸福。筷子兄弟2012感恩系列《父亲》的同名主题曲,则告诉我们父爱的伟大,教育我们要懂得学会感恩等。可见,每一部微电影的音乐都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启迪,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社会价值
电影这种视听结合的现代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可在其中融入文学、绘画、舞蹈、摄影、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特别是音乐这一种极具美学价值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电影诞生之日起就和其结下了不解之缘[1]。虽然电影在19世纪末诞生时,因为技术限制,主要为黑白默片的播放形式,但这一阶段的电影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声”。卢米埃尔播放世界首部电影时,为掩盖放映机噪声,在播放时请来了乐队进行伴奏,这种方式不但起到了掩盖噪声的作用,还对电影氛围带来了渲染效果,为观影者带来了视与听的双重美学感受,反响十分热烈,自此此种模式在黑白默片时代得到了广泛应用[2]。但当时的电影音乐伴奏主要是现成的古典音乐段落,事先并没有进行科学编排,随机性极强,虽然有时会起到渲染作用,但更多时候所伴奏的音乐和电影剧情并不匹配,反而会影响观影效果。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美国华纳于1927年推出了世界首部有声电影一一《爵士歌王》。这部有声电影通过合理的编排,不但实现了音乐伴奏和剧情内容的契合性,还首次加入了声乐形式。自此电影音乐的技术与音乐编排设计理论逐步完善,声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一、声乐艺术概述
声乐是人声与音乐结合的艺术形式,主要有美声、通俗以及民族声乐等类型。声乐的最大美学特点就是极具感染力,能够带动人的情感,并产生共鸣[3]。演唱者需要在具备先天嗓音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音符的理解,诠释出极富感情的演唱作品。现代电影艺术包括视觉画面、语言台词以及音乐三大要素,其中语言和视觉画面与电影剧情直接相关,而音乐则不同,它主要是通过辅助渲染的方式,起到深化电影主题的效果[4]。在现代电影艺术中,音乐更是与电影的艺术表现及审美价值有着紧密相关。声乐作为一种典型的音乐类型,从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就时常出现在各类优秀影片中。声乐是由人声和音乐所组成的有机体,当它被合理地安排在电影某个段落中时,声乐还可视为是一种音乐化的台词,与语言台词共同叙事电影的主题。
二、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应用特点
(一)不完整性
声乐作品与其他音乐形式一样,有着完整的结构。但当声乐运用到电影中时,则打破了声乐的这一常规[5]。电影音乐需要贴合情节与主题,和语言台词形成相互促进或互补的效果。这就决定了电影中的声乐作品并不是以其完整的形式呈现,可能是某个声乐作品的节选,也可能是不同声乐作品的拼接。虽然说电影中的声乐结构缺少完整性,但不会影响其美学价值,反而还会和电影画面、剧情、语言等共同作用,起到美学的增益效果,共同构成一个极富美学价值的电影作品。
(二)可塑性
现场演唱的声乐作品是通过音乐厅中的乐队与人声共同演绎而成,而电影中的声乐则是经过后期处理而成[6]。虽然同一首声乐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场演绎,其整体是一致的,但电影声乐作品经过后期制作时,可能会根据电影的演绎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就如同特写镜头的原理,将某一小节的声音调高,或者减弱。也可利用电脑技术进行处理,如《第五元素》中外星女歌唱家在豪华剧院演唱的经典桥段,为起到震撼效果,在后半段演唱的《女神之舞》中,通过电子处理,不但加快了节奏,拓宽了音域,出现了现实演唱中难以实现的男女混合声线,带来了极大的艺术震撼性。
(三)契合性
电影中的声乐作品必须紧贴电影中的主题或某个镜头的氛围,决不能恣意添加并不相关的声乐作品。电影配乐者可将现有声乐作品加入其中,也可为电影创作新的声乐作品[7]。例如1990年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部感动了两岸母爱题材作品,为渲染电影主题,选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个歌颂母爱的声乐作品作为伴奏。之所以选择这一声乐作品,正是因为它和电影主题的契合性。当声乐作品响起,伴随着银屏中强强抽泣的画面,使观影者受到了极大的内心震撼。
结束语
声乐是由人声和音乐所组成的有机体,当它被合理地安排在电影某个段落中时,声乐还可视为是一种音乐化的台词,与语言台词共同叙事电影的主题,在渲染与深化主题方面,发挥着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声乐艺术进行概述,之后分别从不完整性、可塑性、契合性等方面探讨了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应用特点,最后在此基础之上,从渲染氛围、深化人物的刻画、深化主题、抒情以及蒙太奇等方面对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美学价值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二、光影暗示情节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光影会使人产生异乎寻常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因此,在电影艺术中不同的光影就会有其自身的象征意义。观众通过视觉而引起心理上的领悟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目的。光影可以展现一种时空关系,环境中日夜、晴雨的光照会给人天壤之别的感觉。白天的明媚阳光会使人心情舒畅;雨季的滚滚乌云会使人感到忐忑不安。因此,运用不同的光影可以对影片进行叙事表意的作用,使影片的节奏时紧时松,曲折离奇,为影片制造悬念,为剧情埋下伏笔,吸引观众的好奇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光影运用在电影艺术中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造型手段,同时是一种叙事手段。在影片《现代启示录》中,有一场戏是伟拉德上尉和四个士兵与可滋的士兵进行激烈交火,船长菲利浦被长矛射中,不幸身亡,战士蓝斯把船长进行了水葬。整个场景呈现了傍晚时分的红色影调,光线经过水面的反射跳跃闪烁,不但表现出士兵对船长的哀悼之情,而且暗示了导演对战争残酷无情的强烈批判。在电影作品中除了通过蒙太奇等镜头组接方式来进行叙事,光影的变化同样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带给观众心理暗示。其中不同的灯光色彩就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有光亮的地方象征着希望与未来;而有阴影的地方暗示着危险与恐惧。例如,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辛巴和娜娜在草原上嬉戏,整个场景光鲜亮丽,炫目的光线与饱和的色彩交相辉映,导演在此刻意弱化了阴影的效果,使画面明快流畅。辛巴和娜娜在动物群中奔跑穿梭,动感十足,让观众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辛巴和娜娜在打闹的途中,突然离开了荣耀石的范围,顿时画面暗淡了,光影也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场景中的侧光和底光成为主要光线,明暗对比逐渐变强,使观众的心情也由轻松转向为紧张,预感到剧情在这儿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光影的变化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同的光影所营造的氛围是迥然不同的,它会引领观众去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光影对于电影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用光的美学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光影艺术风格上的突破对影片的画面风格进行创新,并使之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更好地完成抒情任务,成为更高层次上为造型与叙事服务的模式。
奥林匹克自产生之初至今已有百年的恢弘历史,电影艺术的发展亦逾百年。在奥运精神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步,电影因其艺术感召力和异于其他媒体的亲和力将这一国际体育文化的内涵深化延展为对人性的塑造和渲染,成为文化传播和价值观树立的重要传媒。
一、奥运文化的涵义及其传播的本质
任何文化的最初形成都是由生活在共同地域的群体创造的,并由此产生共同的语言和心理,进而使群体具有特有的文化观念。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一个多世纪前的希腊本土,后经国际奥组委的组织实践形成了波及世界的奥运活动。所谓“奥运文化”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奥运范畴内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有形的奥运会会徽、奥运建筑景观等可视艺术, “无形的”奥林匹克精神、主义、宗旨、格言等精神层面。其中,奥林匹克主义是构成其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写道“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是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其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
奥运传播与文化密不可分。奥运传播实质就是文化传播,确切地说是建立在奥运会平台之上的社会关系的跨文化互动传播。所谓“跨文化”是指相异文化群体间的传播。从文化的视角审视,这种互动主要发生在作为源头的奥运文化与作为传播终端的主办国文化。前者通过奥运会的定期开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使奥运成为国际最大的主题性活动;后者则意在借此契机运用奥运的“焦点效应”传播本国文化,阐释对本土特色奥运的独特理解,从而获得一种“软实力”,借势走向世界。因此它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是多元文化的互动转移;2008北京奥运的文化传播也必然是东、西方文化整合和世界奥运文化积淀的过程。
二、电影艺术的奥运文化传媒优势
奥运是一个全球媒介事件,奥运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媒的推波助澜,现代奥运会从诞生之初就与大众传媒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奥运会本身就是媒体重要的传播内容和理想的广告载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奥运历史的不同阶段各种媒介逐渐显露出各自的优势和实力。追溯奥运与媒体的关系,最早是一份1744年伦敦刊载体育新闻的报纸,而报纸对于奥运会的最早报道则是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广播媒介首次应用是在1927年对英格兰联赛中的足球比赛的报道,1936年首次开创利用广播媒介长时间报道奥运的先河;1956年首次实现电视实况转播;1964年首次利用卫星转播,使之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盛事;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手机短信的运用又为奥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崭新、交互式的形式。
报纸作为印刷品尽管可以长期保存,且图文并茂,但出版往往滞后;广播以声音为传播符号,信息迅速及时,但稍纵即逝不便留存;电视的主要功能在于实时报告,有着强烈的现场感,但对人性化的遴选与挖掘不足;网络等新生媒介信息量大而无序,是大众快餐式信息消费的模式。电影的媒介作用曾一度被忽略,作为独立的表现奥运的艺术形式,电影的起步略晚。事实上,电影相对于其他媒介而言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
首先,电影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它的传播就是艺,术的传播,不局限于再现摄录的事项,而通过艺术创作附加以更深层的涵义;它以艺术的视角突破对奥运新闻的捕捉和即时报道,尝试在剪辑赛事之外挖掘人性的闪光点,或者结合文学剧本,以剧情叙事的方式塑造榜样人物,传达奋斗精神,在短时间内给人以集信息获取、审美欣赏和心理共鸣为一体的综合。因此,电影艺术创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将人的情感与意志视觉化、故事化、艺术化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塑形功能和精神动员作用。
其次,电影媒介的造型性、运动性的特点与体育的特质不谋而合,具有天然的亲和关系。电影是一种“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这种“空间形式”奠定了造型性的重要地位,而“时间艺术”又奠定了运动性的决定作用,这是电影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与传媒的鲜明特征。它以造型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观众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并形成电影空间和银幕形象的独特规律。其运动性包括被拍摄对象、摄像机、主客体复合,以及蒙太奇剪辑所造成的运动,加之奥运题材本质上外现的张力和电影无时空羁绊的优势,更能够提升奥运主题的高度及感染力度。
再次,全球化传播的便捷通道将促进中国奥运电影的国际化。在信息共享的今天,国际传播媒介的波及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际交流传播媒介中最易在不同文化间产生艺术共鸣的当首推电影传媒。尽管就传播速度而言,电影不及电视和网络具有即时性,并一度受限于碟片发售、影院放映等传统方式,但随着高科技传播渠道的拓展和奥运盛事的举办,电影艺术的全球化进程已大大加快,各国的本土电影均试图凭借自身庞大的文化依托跻身于国际电影之列;中国奥运电影也将以民族化的风貌、广涵世界的胸怀和传统文化的形态为国际奥运电影史再添锦绣。
最后,数字时代科技的进步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强化媒体功能,不断改变媒体关系。传统电影是光、电、声、化学的综合产物,科技的进步使电影从黑白发展到彩色,从无声到立体声,从胶片到数字电影。数字技术的引入更使电影进入到以科技手段“虚拟现实”的新时代;制作和传播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跨国传播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影艺术的表现自由度;同时,电影的传媒作用也随之强化。可见,电影传媒的基础是现代科技进步。
另一方面,电影传媒的现代化也将促进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带来潜力巨大的受众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已进入“体验经济”的时代,电影艺术是这一蓬勃的“体验经济”的主题和典型内容之一;电影的产业化将带来电影艺术的质量、规模、效益的空前优化。而且,作为艺术作品,电影比其他媒体更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
因此,电影是理想的传媒语言,必将在奥运文化平台上为本土文化的传播发挥着异于其他媒体的优势。
三、奥运电影的突破与发展
奥运文化在与电影艺术结合后获得了传播方式的突破,自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期间诞生了第一部正式的奥运官方影片后,奥运电影即被写入奥林匹克,成了奥运会赛事之外的固定 传统。所谓“奥运官方电影”是一个国家如何理解和看待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浓缩版本,是用生动的电影语言对奥林匹克主义做出的本土化和时代性的解释。它的使命是借助对该届奥运会的全面记录,呈现最激昂的体育赛事和背后的感人故事。历届奥运会的官方电影都由国际奥组委博物馆收藏,是奥运会的历史档案和文化财富。影史上最具争议的奥运官方电影出自德国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1936年的《奥林匹亚》,之后陆续问世的还有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64年《东京奥运会》、2000年《悉尼2000》、1980年莫斯科《奥林匹克节》、1984年洛杉矶《光荣的16天》等,其片尾打出了“1988年汉城再见”的字幕,意味着这一传统的延续。2008年,中国的官方电影《北京奥运会》已由顾筠导演执导开拍,它将是我国第一部记录奥运盛世、传承奥运精神的电影,是国际奥委会的第22部官方电影。
奥运官方电影创作的同时,奥运题材电影也在推进中,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共摄制了500多部体育电影,我国自1934年第一部体育电影以来至今共拍摄40余部,奥运到来之际更有诸多作品涌现。
比较而言,奥运题材电影比官方电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其形式丰富,且多间接表现主题,而官方电影代表着主办国家的主流意识,是本土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浓缩的精品之作。
四、中国奥运文化与电影艺术联袂的可持续意义
电影主要是通过画面向人们展示其主题思想,而有音乐衬托的电影画面更加生动。随着电影中音乐元素的添加,电影配乐技术迅速发展,到今天音乐与电影的结合已经达到辉煌的时期,音乐为电影带来了魔力,让观众在音乐所营造的电影世界里享受到美好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音乐对电影的衬托作用主要体现在其营造的背景气氛,有效地弥补画面所不能充分表达的东西,主要体现在:
1.渲染环境气氛
电影中的音乐基本上会有一条基线,围绕整部电影的主题所表达的一种感情设置一个基调,也可以成为大背景音乐。另外,根据需要烘托的局部氛围,用不同曲调的乐谱进行衬托。不同题材的电影,其背景音乐也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战争题材的历史剧采用沉重、厚实的音乐做背景,而青春昂扬的励志类电影则会采用青春、明快的曲调来渲染。无论是采用什么形式的音乐,其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和烘托整个电影的环境气氛,在电影的情节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视听和感情的桥梁,充分展示出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呈现给观众最本质最美好的作品。
2.渲染时代气氛
不同时代的电影需要不同时代的音乐来搭配。电影自身的产生和发展史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音乐的发展也不例外。电影史有着深深的社会烙印和时代的特征,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尤其是有声电影产生之后,当时的电影配乐技术还比较落后,根据当时时代的特征和需要,编排革命需要的激扬、奋进的曲子搭配在电影中。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电影穿插的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也非常丰富,极大扩展了电影的内容表达方式。尤其是现代电影往往在音乐上狠下功夫,用音乐提升整个电影的品质。一部电影作品通常会编配多个不同的音乐形式,或忧伤、或舒缓、或激扬、或感慨,犹如人生经历的酸甜苦辣,在人们内心引起感情的共鸣。同时演绎现代人的生活,反映这个时代的主题精神。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
电影画面主要是通过人物表演呈现给观众,这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音乐所表达的东西所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抽象的音乐通过人们的听力与想象力,勾画出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另外通过不同的音调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充分显示出人物在情节变化中的性格和思想变化。人物形象是电影中的灵魂和主线,主要是通过发生在人身上的事和变化进行主旨的表达,因此,在绝大多数的电影中,人物伴随音乐的出场或者情景的变换,其思想或者感彩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不同场景的音乐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变化,在男女主角甜蜜地依偎在甲板上时,优美、甜蜜的音乐表达出两人内心无限的甜美和对爱情的珍惜。在影片的最后,意外发生时,悲戚的音乐在此时显得那么无助、哀伤,所有的情绪此刻集聚在一起,犹如世界停止呼吸,时针停止转动,人是多么渺小,只能在悲伤的音乐中想象和留恋男女主角之间的珍贵爱情。尤其是经典电影,往往听到电影中的音乐,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电影中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犹如在脑海中放映。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思想的表达方式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或展示出来的,正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随音乐的旋律能使人联想到电影,想象出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这就是音乐带给电影的力量,音乐的烙印深深地刻在电影的发展史中。电影音乐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即抒情作用。通过抒情曲调在电影中的穿插,表达人物内心的各种情绪,刻画人物内心无法用肢体和言语所表达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为电影增添空间感。音乐能够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增强影片感彩的浓厚感,并在故事与人物之间形成一种天然的连接,推动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在观众看来,不再单纯是一部作品,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个角落。电影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正是由于其反映社会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超越现实需要艺术性手段进行雕饰,而音乐是其艺术性手段之一。
三、连接分镜头,组合电影整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也在逐年递增,能源问题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想要解决能源问题,除了寻找新能源外,更重要的是做好节能环保工作。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器耗电量是国家能源的一个重要负担。传统供电模式由于技术缺陷,不但会造成严重的电能浪费。同时,随着电气设备越来越先进,传统供电模式也满足不了现代电气设备的需求。因此,绿色照明必然会成为未来照明的趋势。在绿色照明中运用电子技术,能够进一步完善技术设备,更好节省能源。
1.电子技术在绿色照明电路中的常见应用
电子技术在绿色照明电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灯具的应用,这种应用主要表现在直管荧光灯的出现。与传统灯具不同,直管荧光灯使用寿命更长,光色更好、耗电量更低。目前,这种直管荧光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第二个方面就是光纤的应用。光纤是导光体的一种,早期光纤主要运用在建筑方面。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纤渐渐被运用于其他行业,其中包括照明行业。利用光纤照明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需求,该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当中。
2.电子技术应用于绿色照明电路中的作用
2.1提高照明质量
电子技术应用于绿色照明当中,能够通过照明方式,改善频闪现象的发生。传统照明方式中,由于使用交流电,在电灯照明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频闪状况。这种现象不但影响照明质量,长此以往,还会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从而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对照明的要求很高,例如医院,如果电灯发生频闪现象,很容易造成手术的失败,从而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将电子技术运用到绿色照明当中能够有效改善频闪现象的发生,继而将该现象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照明的要求。
2.2节约能源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能源消耗也随之提升。能源问题是全球性大问题,我国的能源压力也在逐年递增。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能源压力主要集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电器使用上,其中,照明电器的使用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传统照明方式由于技术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不但会影响照明质量,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电能,与环保节能的理念相背离。将电子技术运用到照明技术中,能够通过对光源的调节,寻找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们工作实际需要相吻合的光效,从而减少电能的损耗,实现绿色照明理念。市场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节能灯推行,节能灯之所以能够起到节能的作用,主要是运用了电子技术中的IGBT整流器,改变电流,从而达到环保节能的功效。
2.3减少环境污染
传统照明方式中,由于照明灯具的制作材料包含了大量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物质,例如汞等,在使用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同时,工厂在灯具的制造过程中,对于废弃的汞没有做好良好的处理,导致汞危害环境,进一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将电子技术运用于绿色照明当中,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运用了电子技术的灯具不含有汞等有害物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排出大量的问题气体,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照明对环境的影响,也降低了照明对人体的伤害。
2.4提高电源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由于电源本身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因此,用电安全一直是国民关注的主要问题。传统照明方式中,照明工具技术不完善,存在着用电安全隐患,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强。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将电子技术充分运用到照明当中,不但能够减少电源使用过程中带来的危害,还能有效减少噪音。随着电子技术的完善,越来越多技术被运用到照明当中,改善了传统照明方式的缺陷。亩进一步提升了电源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对于人们身体健康有着促进作用。
3.电子技术应用于绿色照明电路中的价值
3.1光纤照明技术
早前,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光纤主要被运用在建筑导光当中,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光纤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光纤本身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在照明中运用光纤不但能够提高照明质量,还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光纤照明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光纤照明,并取得显著效果。光纤照明主要由发光导体、发光器、终端附件构成。发光导体的材料主要是塑料或者玻璃纤维束,传输距离一般不超过30m。光源和反射器是构成发光器的主要部件,根据内部光源的不同,还能将发光器分为卤钨灯和金卤灯两个不同的系列。终端附件根据其是否发光可以分为两种,即:发光终端附件和不发光终端附件。
3.2紧凑型荧光灯
紧凑型荧光灯在日常生活,主要代替白炽灯发挥作用效果,常被运用于酒店、走廊、餐厅等场所。相对于白炽灯而言,紧凑型荧光灯质量更好且外观更加美观。同时,由于紧凑型荧光灯对电能的消耗比白炽灯少得多,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不但能提高照明效果,还具有节能环保的功效,为用户节省更多的照明费用。此外,由于紧凑型荧光灯技术的改进,这种灯的使用寿命是普通白炽灯的10倍左右,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紧凑型荧光灯还将出现不同的颜色,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紧凑型荧光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已经逐步取代了普通白炽灯。
3.3扩大发光二极管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阐释民风、民俗主要通过影片特有的环境、道具、布景以及不同民族演员的服饰、歌舞、语言等展开。如美国影片中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英国影片中荒凉寂寥的庄园城堡、拉美影片中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阿拉伯影片中广阔无垠的瀚海沙漠等等,这些都让观众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地域民族的特有文化氛围之中。再如日本人的和服、美国人的牛仔服、欧洲人的燕尾服、中国人的长袍马褂等等几乎都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还有印度和日本影片中的歌舞表演,中国影片中的腰鼓、“颠轿”和信天游,美国影片中的“淘金”浪潮,欧洲影片中的“决斗”情结,无不传递出各具时代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当然,电影作品的民俗学价值还只是文化阐释价值中的表层价值。
二、社会学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包蕴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内涵,也是影片中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这些文化价值作为内在层面的文化形态特征,往往存在于影片的内部结构中。如历史事件、政治风暴、社会习俗、民间传说等等,常常成为一些影片的整体构架,从中可以阐释出极为丰富的文化价值。《拯救大兵瑞恩》、《罗生门》、《》、《茶馆》、《泰坦尼克》、《无头骑士》等等都是生动的例证。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公民凯恩》更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影片是根据美国实有其人的亿万富翁、新闻大王威廉·伦道夫·哈斯托的生平事迹创作的。它陈述了新闻巨子凯恩作为“大国民”精神风貌,并且由这个人物扑朔迷离的命运概括了人类前史时代的深刻命题:资本与人性的冲突以及人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异化。是资本这个怪物打破了幼年凯恩的平衡,资本的教育代替了母亲的抚爱;是资本这个怪物在养成了凯恩作为社会人的才干的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资本的贪婪。他的巨大财富的累积,是以牺牲人的良知和人的情感为代价的;也是资本这个怪物使凯恩承受着现代声色犬马生活的辉煌,同时也彻底地撕毁了他在人的生活中的全部温情。凯恩拥有资本和现代生活提供的宏传版图,但他却失掉了人最美好的东西和最基本的享受。他没有爱人,也失去了朋友,他是孤独的,生前如此,弥留之际也不能免,他的那句般的“玫瑰花蕾”,显示了他的心灵上的疲惫,同时也是心灵的自觉。它发生在凯恩相对远离现代生活的时刻,并且联系着他尚未涉足现代生活的孩提时代,因而带有特别的催人沉思的力量。凯恩的形象呈现着一种全新的沉思的浓度,几乎也是他生存的那个国家巨大历史矛盾的回响,从中观众几乎可以完整地了解到“凯恩时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三、生命学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特别是人生价值)是电影文化价值中较为深层,也较为重要的阐释价值。草长莺飞,虎啸猿啼,生命的踪迹无处不在。“生命之树常青”,而体验生命、思索生命、张扬生命,也是电影艺术魅力的源泉。生命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充盈于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中。如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动物影片《熊》,由一只小熊担任主角,以一只大棕熊为最佳配角,再加上两名猎人,组成了全部演员阵容。影片用拟人手法,始终以小熊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为主线,通过小熊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把观众带入大自然中。摄影机展示的完全是熊的视野和范围,观众在欣赏到一幅幅平时不易接触到的自然景象的同时,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丰盈,进而领会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合谐是多么美丽又是多么重要。但电影由人创造,并因人而存在,其中心必然是人的生命形式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美的,只有充满生命的人才是美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电影艺术只有与人的生活、命运紧紧联接在一起,才能叩响出生命的感觉,探寻到生活的意义。
透视生命,首先要展现人的生存方式。好莱坞影片精心描述了一种高度现代化和“理想化”的北美生活方式:文明、舒适、温情、浪漫……男主角正直幽默,女主角能干漂亮,由此构成了对亚洲广大青年观众的强大吸引力。与此类似,我国《黄土地》、《老井》和《爱情麻辣汤》、《没事偷着乐》等影片分别展示了传统的中国农村生存方式和现代的都市生活方式,因而引起中外观众的强烈兴趣和深刻关注。生命体验更多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像克莱默夫妇、贫嘴张大民一般地“活着”,活在窘迫困顿中,活在鸡零狗碎中,活在嘈杂拥塞中。高明的电影叙事和观赏正在于滤去浮动的烟尘,聆听生命真实轻微的音色。有时生命体验也存在于罕见的突发事件中,特别是在面对巨大生存挑战的灾难时,人的生命意义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在一瞬间闪现出剧烈而灼人的人性光辉。如《地震》、《龙卷风》、《活火熔城》、《天地大冲撞》等展现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坚强不屈;《泰坦尼克》、《紧急迫降》、《恐怖地带》等则充分展示了人在技术社会里对不被自己了解或控制的技术灾难的恐惧无助和劫后余生的生命体验;《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细红线》、《辛德勒名单》、《发条桔子》等则向观众展示了人的生命在人为的灾难(如战争、暴力犯罪)面前既是无比脆弱,不值一钱,又是弥足珍贵,至高无上。人类的生命价值正是在生存形式的变幻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充实,人活着不管是享受生命,还是含辛茹苦,都是生命之光的闪耀。
论文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来自
对每个具体的生命过程而言,浅的是人生的表象,而深的是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始终是电影创造的核心,对生命感觉的捕捉,经常表现为对情感的凝聚与剖析。电影叙事以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方式为主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将心比心,以情动情,是沟通创作者和观众心灵的最有效的途径。“如果充分意识到情感意味着意识到它的全部独特性,那么充分表现情感就意味着表现它的全部独特性。”(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当人的内心隐藏着旋转运动的情感潜流时,当情感在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真诚与虚伪之间持续摆动时,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雨人》中的兄弟情深,《城南旧事》中的淡淡乡愁,《广岛之恋》中的复杂恋情……或甜蜜或苦涩的种种情感,虽然是一时一地的故事,却似一只弓拉动千万人的心弦,唤起了萦回于每个人心头的思绪。无论是“大江东去”,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要表达的是永恒的情绪或意志倾向,即便是微山浅水,也能于细微处见出广博,化瞬间成为永恒。因为“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376页)。
电影中的生命意蕴、人生价值是电影文化阐释价值中最易与观众产生交流和共鸣的部分,观众观赏电影,通过经历影片中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品尝影片中人物的酸甜苦辣,体味生活的欢愉和艰辛,以达到认识自身、珍惜生命、善待生活、完善人生的理想境界。一部《泰坦尼克》,让多少人为之感伤,为之感动,为之莫名的惆怅和振奋。既有爱的甜蜜,又有恨的痛苦;既有生的欢愉,又有死的伟大。大难来临时的人生百态让观众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愈是美好的事物,当被破坏的时候,就愈具有悲剧的力量。电影中上演的一幕幕“悲剧”把观众,甚至把人类的整体生命价值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峰。
四、哲学价值
电影作品文化阐释价值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价值。电影能唤醒个体生命的感觉,更可以使艺术成为超越生命的有限而获得无限的中介。追求永恒、普遍与无限,追求艺术创造的哲理化,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也是现代影视艺术的总体趋向。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哲学和艺术都是升华现象,艺术在追求升华的进程中往往就获得了哲学品格。同样是对战争的反思,《广岛之恋》和《现代启示录》就超越了一般的侵略与反抗、失败与胜利、怯懦与英勇的简单对照,而深触到战争背后人性的永恒主题。一部绝好的惊险片素材,却引起了黑泽明对人的思考,引出了发人深省的《罗生门》。安东尼奥尼曾表示:“我的影片源自我的情感,同时对应我的生活阶段。”(S·查特曼《安东尼奥尼在1980年》,载《世界电影》1999年第1期,第236页)然而他的作品却让东西方观众在个体中看到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面影。只有关注整个人类的共同问题,才有可能引起普遍的共鸣;也只有穿透生活的表层,努力揭示出人类生存状态的本质,才能使作品走向永恒。人,是艺术的宗旨,也是哲学的根本,而哲学意识赋予作品穿透时空的无穷魅力,也因此成为品评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话语。
电影作品的哲学品格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及其生存处境的理性思考。聪明的俄底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作为谜底的“人”,却成为人类更难回答的问题。“人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又是谁?”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直到今天,这些形而上的命题被反复追问。电影艺术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对人、人存在的本性、人的内在与外在困境的探讨。电影史上那些深刻与永恒的杰作都是创作者们以深邃的目光关注人及人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结果。美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总是将探讨人、人性、人类未来的命运等哲理化命题放到创作的首位。其中《奇爱博士》《二一年太空漫游》这两部描写未来的影片,更可以看作库布里克关于人类未来的哲理化思考的升华。英年早逝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誉为欧洲“最有独创性、最有才华而又最无顾忌的导演”之一。尽管人们试图从政治、宗教等各个层面上解读他的电影,然而他那自省的目光始终超越政治、宗教和社会学层面,深情地注视着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体命运。如在他的堪称“天鹅之歌”的杰作《三色:蓝、白、红》中,他抛开政治、社会、宗教乃至艺术的层面,深入探讨“自由、公平、博爱”这些人类的生存原则在个人生命层面上的巨大意义。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真正的爱情是广博无私的,能使人高尚的,但错误的爱情足以让人遗憾一生。人世之爱好比一个个切成两半的苹果,只有找到切下的那一半,才能相合无间,用别的半个苹果来代替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没有遇到真正的对象的人也不必因此封闭人生。基耶斯洛夫斯基是运用电影进行人生哲学思考的为数不多的当代导演之一。同样出于对人的思考,对人存在的可能性的探讨,中国有了深沉凝重的《黄土地》,有了自由奔放的《红高粱》,有了气势磅礴的《霸王别姬》……有了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但应当承认,在我国每年为数众多的电影创作中,真正能跳出政治、道德等框架,让观众通过银幕眺望人生万象,在短时间内感悟直接的生存哲学的力作,可谓凤毛麟角。注重使命感的中国电影在追求哲理化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
五、宗教价值
电影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价值也是值得关注的较为重要的文化阐释价值。人类艺术文化的发展历史表明,艺术和宗教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同构统一性。两者以其对人类生活的晦暗性的洞烛、突破与超越,激情满盈地传达了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从而改变了围绕它的人们,把人们纳入一种秩序之中,进入一种神圣的意义领域。人类通过艺术和宗教不断提供的全新意义模式共同展现被创造的知觉和意义构架,解释其经验并规范其生活。宗教不仅成为艺术孕生的母体与土壤,而且直接与艺术创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艺术发展的无可争辩的因素。电影作为一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项成果迅速发展起来的最年轻、最现代化的艺术样式,同样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在长期的艺术发展历程中,艺术宗教化非常突出,广义地看,甚至可以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无宗教的,而电影作为借鉴并容括人类艺术文化各种经验的综合性艺术,无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留下宗教文化的痕迹。另一方面,电影艺术的思维模式(包括创作思维模式和观赏思维模式)和宗教的思维模式有共通之处。电影是影像的艺术,面对影像的电影创作者(包括电影观赏者)对影像的偶然性、可能性、开放性以及纷至沓来转变流动不可遏止的一切,收视反叫,耽思傍讯,在体味和知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韵的同时,也会生出“终不许一语道破”的模糊感受与“无言之美”。这种创作和观赏中的模糊性、神秘性,散发着深沉的宗教感。电影艺术家和观众就有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独特的“影像”话语,独力阐释自己的经验,得出与宗教相似的有关世界的结论,特别是对生命与神秘之物的沉思、顿悟、揭示,是与宗教(至少是亚宗教)感情和宗教经验的理解相联系的。以至于有人将到电影院观赏一部电影也比作是举行一次宗教仪式。
观众通过观赏电影,特别是观看宗教题材或与宗教相关的影片,可以看见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觉察的东西(否则他们便不会知道他们需要它),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构想的东西(否则他们便不会知道它已经丧失了,或者当它被发现时,也不能够认出它来);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看见他们至今不能看见的东西,甚至发现他们还没有构想的东西。例如美国环球公司1988出品的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这是一部探讨耶稣在成神过程中的内心世界的影片。影片从耶稣当木匠为罗马人制造用来处死犹太人的十字架开始,后来,耶稣的灵魂得到净化,开始直接与上帝对话,又在沙漠中修炼40日,得到了惊人的神力;最后他得到神的昭示,应以牺牲自己来换取神对世人的拯救;他为了成为一个救赎的英雄,让犹大出卖自己。但是就在他被罗马人钉在十字架上即将成神的时候,发生了幻觉。他在幻觉中得救,结婚生子,过上了平常“人”的生活,直至垂垂老矣。在他行将就木时,犹大前来指责他的背叛行径,此时他才幡然醒悟,并且发现他仍在十字架上作着最后的成神努力。通过观赏该部影片,观众看到了神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需要神的拯救;也发现了神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人自身修炼而成,神就是人;不尽于此,影片还进一步揭示出,神虽然是一个神,但他并不想成为一个神,人就是人,人也不想成为一个神。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需要有一个神,需要有别人来做他们的神。神不是本身性的,神不过是一种消费性的和权谋性、策略性的存在。神不是由于本身而伟大,神只是由于人的需要才伟大。当人有一天不需要神的时候,神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这一点是对以往的关于神的观点的一次颠覆,揭开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纱,为人类自身的自我反省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贡献。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但是正如艺术与宗教具有“无言之美”,观众对电影文化中宗教价值的阐释也是很难的。大多数影片蕴含的宗教价值往往与生命价值、人性价值、哲学价值交织在一起。即使是宗教题材的影片,也往往借宗教的外衣传递更为丰富的内在的人文价值和哲学价值。如韩国电影巨匠林权泽拍摄于1981年的影片《曼陀罗》,虽然以佛教为背景,但究其实,它在本质上体现的仍然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拍摄《曼陀罗》时,导演林权泽明确表示,不是要拍什么宗教电影,因为他对佛教并不关心,也不相信宗教,他只是读了《曼陀罗》的原作后,觉得这是一个最适合将其感受附于画面中的故事,那种为了实现理想而独立奋斗直至殒身不恤的执著过程竟是那样美丽,他相信能打动他的必能打动观众。《曼陀罗》以守戒苦修的法云和放荡不羁的知山进行对比,两个修行方式不同的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大彻大悟而去。影片中知山走的似乎是大乘佛教的路,他不是闭门苦参“瓶中之鸟”如何解脱,而是投身世俗救度众生。在被政府封锁的小岛上帮病人洗澡,替穷人要饭,为逝者念经超度。在他的身上隐约透露出“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成佛”的崇高信念。但知山似乎又是一个徘徊于欲望和虚无之间的凡人,直面的勇气常常被无尽的欲望吞没。影片通过熟原僧人之口转述他的救度行为,都通过闪回将他的爱情故事(也即他对欲望和虚无的斗争)以影像完整地表现出来,这样安排显然是导演有意削弱他身上的宗教性而突出人性的挣扎。知山像推着滚石的西绪弗斯一样永远无法达到解脱的山顶。知山酒醉后坐化在冬日的山路上,未完成的佛像和他额上深刻的岁月之痕,隐隐透出的遗憾之情,在暗示他未能真正得道。而法云由于母爱缺失造成的心理创伤十几年来始终不能释怀,“瓶中之鸟”即是法云受困的心。他期望通过不断压抑自己的欲望来得道,而事实上无论是逃避还是肉体上的酷刑都不能对其有所帮助。只有当这两个看似对立,实则相反相成的人物思想最终融合时,通往解脱的门才会轰然洞开。法云在焚烧知山遗体时体会到知山的勇气,终于下山寻母,与母亲见面后安详离去。影片定格在一条无止境的道路上,与片头近两分钟的道路的长镜头遥相呼应,起到了喻示主题作用,求道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法云依然会坚定地走下去。观众在影片中体会更深的是知山、法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文精神,佛门戒规、禅门公案都只是对这一精神的点缀。《曼陀罗》确切地说是一部“人”的电影,而不是“佛”的电影。(参见吴丹《宗教外衣人本内核》,载《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第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