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的种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训练的种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体育训练的种类

篇(1)

【关键词】

芭蕾训练;高校体育舞蹈;芭蕾;体育

芭蕾基础训练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训练学科,由于它具备的科学性、规范性等特征以此成为所有舞种在学习之前的必修课。最近这些年,在很多的领域都运用了芭蕾形体训练的内容,有的甚至将芭蕾形体训练当作入门前的必须课,在专业舞蹈训练过程中,进行芭蕾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芭蕾基础训练在民族舞、现代舞和古典舞等舞种的教学过程中也被予以高度重视的。

一、芭蕾训练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动作元素要求

(一)芭蕾训练的主要内容芭蕾舞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舞蹈艺术,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训练体系,在芭蕾舞蹈课程中芭蕾基础训练是其最基础的训练内容,此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有着极其严密的规范性。训练的内容按照基础训练的顺序可以划分为把杆式训练、中间式训练以及跳跃式训练;按照训练的方式可以划分为地面素质训练、把杆式训练、中间式训练。此外,进行芭蕾基础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身体素质和艺术综合素质等。

(二)芭蕾训练的主要动作元素要求芭蕾舞是一门具有精湛动作技术的舞蹈,在芭蕾舞训练的课堂中,一般都是从把杆训练开始的,依次是中间训练、地面动作和各种复杂的技巧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是训练学生的腿部肌肉能力,身体的张力和软度,下蹲的深度和身体、头、手之间的配合以及动作间的协调性,然后进行身体的直立感和稳定性训练,最后进行准确移动重心能力方面的训练。芭蕾舞基础训练的内容和动作要求不仅对整个芭蕾舞的动作技术标准有着深深的影响,对其他舞种的动作标准和审美标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进行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对于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有着比较全面的规范要求,必须进行地面素质训练来加强培养学生形体各方面的柔韧性和力量素质;也可以进行把杆训练来进行开肩、开胯和腰部力量的训练;在进行把杆训练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踢腿、擦地、划圈以及各种蹲和腿部控制的训练。在进行这类训练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将身体的各个关节的韧带进行充分的拉伸练习,还要积极的锻炼身体各个部位肌肉的控制能力。在芭蕾舞基础训练的中间训练中主要进行的是基本手脚部位的练习、各种跳转的训练以及各种动作组合方面的学习和练习,这部分的内容相对难度都比较的大,主要目的进行学手脚各个关节柔韧性、身体平衡性和协调性以及身体的弹跳性方面的训练。

二、高校体育舞蹈与芭蕾舞的关系分析

比较专业的芭蕾舞蹈者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所呈现的身体形态、个人气质和舞蹈魅力等带给观众的都是美的享受,就芭蕾舞而言,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是塑造舞蹈者拥有较好个人魅力的重要因素,而体育舞蹈者在训练中也吸取了很多芭蕾舞艺术的要素,因此,二者在表演和训练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联系。在进行体育舞蹈和芭蕾舞蹈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对于舞蹈者的重心和平衡力等基本训练的要求大致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很多高校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将芭蕾舞的训练方法进行应用,以便更好的对学生的肢体动作进行训练,很多高校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一套系统程序化的体育训练方法。在体育舞蹈教学和芭蕾舞训练中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舞蹈的表现能力和感染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是相当重视的。因为在体育舞蹈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方法体系,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常常会借助芭蕾舞和古典舞等训练方法来进行训练,由此可见,芭蕾舞训练和体育舞蹈教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最后,在给芭蕾舞舞者进行身体技能方面的训练时所采用的训练方法体系时需要遵循“开、绷、直、立”的基本原则。由于芭蕾舞舞者在身体技能训练上的要求和体育舞蹈竞技动作的要求存在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体育舞蹈训练中采用芭蕾舞训练方法可以帮助体育舞蹈基本技能和动作训练得到有效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体育舞蹈教学整体水平和效果的提高。

三、芭蕾训练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一般情况下,芭蕾舞的技巧训练体系主要包括旋转技术、跳跃技术、双人舞托举技术、脚尖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在芭蕾舞蹈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舞蹈家除了将上述技术予以掌握之外,都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气质,以及自身较好的乐感、舞蹈感,较强的自信力、表演力和艺术感染力。学生都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品格才可以塑造自身完美的体态和舞蹈动作。对于体育舞蹈和芭蕾舞的姿态基本上的要求是相同的,主要要求舞蹈练习者在进行舞蹈过程中必须保持身姿挺拔,昂首挺胸,收腹立腰,肩膀和膝盖都呈放松的状态,只要这样才可以让所跳出的舞蹈符合体育美、艺术美和状态美的要求。另外,还需要学习和掌握控制以及旋转等舞蹈动作。只有达到这些要求,在男女舞蹈者进行配合表演练习的过程才能同时达到速度、力量、柔韧的舞蹈美感和体育运行表现力方面的要求。

(二)芭蕾舞基本功教学训练体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很多的体育舞蹈选手对于复杂的舞蹈动作都跳得相当不错,但是对于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却常常予以忽视,很容易出现错误,这就是对于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不够扎实所导致的。比如,有些跳拉丁舞的舞蹈者在进行舞蹈时动作都比较的娴熟,能够将花样复杂的舞蹈进行展现,在很多观众的眼里他们的舞蹈技术都十分的专业,其实恰恰相反,他们所跳的舞蹈和拉丁舞的舞蹈风格并不相匹配,要不是所加入的拉丁舞音乐的伴奏,我们可能会很难看出所跳的是拉丁舞。所以,无论如何只有将基本功切切实实的练好,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体育舞蹈,更快将体育舞蹈的舞蹈风格进行掌握。

(三)芭蕾舞形体训练体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在进行芭蕾舞教学时,对舞蹈者进行形体培训是体育舞蹈教学的基础内容,在实践中能否对其进行很好的运用会对体育舞蹈者的基础形态以及舞蹈技能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此特别提到内蒙古艺术学院的郑涛老师,他是芭蕾舞和体育舞蹈专业的高级讲师,由他主编的国标团体舞曾经在全国的各大赛场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获得很多的殊荣和奖项,他在进行芭蕾舞教学的训练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做到身形挺拔如松,舞姿优雅流畅,要将“绅士风度”予以高度的体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体育舞蹈中的拉丁舞十项以及摩登舞都是起源于英国的,而且英国的“国际标准”有主要来源于贵族的“绅士风度”,所以长此以来,这种“高雅”平且“保守”的“绅士风度”渐渐的成为了国际上所流行的交际舞“国际标准”四、结语在体育舞蹈形成的过程中大量吸取了芭蕾舞的各个元素,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去运用芭蕾舞的训练体系这不是不可能实现。另外,经过很多高校的实践证明,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芭蕾舞训练体系有着非常好的帮助。所以,建议各大高校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将芭蕾舞训练体系作为基础来对体育舞蹈的教学和训练体系进行构建。对于体育舞蹈专业中出现的学生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要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在以后的体育舞蹈招生、教材选择、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整理等方面积极进行改进,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要积极进行提高,将芭蕾基础训练课程中的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结业成绩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续,赵金科.芭蕾基础训练与芭蕾形体训练的区别[J].考试周刊,2011(3)

篇(2)

1前言

体育舞蹈,又称为“国际标准舞”,是从“社交舞”转变而来,这是项将体育技术与形体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它分为两个项群(摩登舞和拉丁舞,10个舞种)。1992年,体育舞蹈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2010年广州亚运会,体育舞蹈首次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体育舞蹈的发展,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表现力、创造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纵观我国体育舞蹈运动的现状,以高难度技术动作为取胜点是我们的风格。相反,艺术表现能力不足是影响我们成绩进步的致命弱点。因此,探讨如何在体育舞蹈运动中增强运动员的舞蹈意识训练就成为我们目前应该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芭蕾的基础训练方法

芭蕾基础训练以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为其特点,通过“开、绷、直、立”的基本技巧,严格的舞蹈技术磨练,使运动员形成挺拔、匀称、完美的身体形态,并使心灵与形体完美交融,在获得精湛完美的动作技能时,在专业气质上也得到了培养。

3现代芭蕾技术训练方法与体育舞蹈技术训练中的运用

从现代芭蕾的技术层面上可将芭蕾基本技术分为动态技术和静态技术。同样,在体育舞蹈中也包括动态动作和静态动作。动态动作需要灵敏协调,不但包含了复杂的步伐,同样对身体的感觉要求尤为苛刻,要求技术全面,动作细腻多变。而静态技术要求舞者表现出优雅大方,雍容华贵的超众气质。完成这些动作时,在动作规格和节奏上要把握准确,这样才能体现出舞蹈美,在这一点上二者存在相同之处。

3.1芭蕾动态技术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芭蕾基础训练的动态技术是由跳、转、跳转结合连接动作构成的。跳的技术有小跳、中跳和大跳,转的技术包括地面上双脚支撑和单脚支撑这两大类别。在体育舞蹈训练中主要借鉴的是芭蕾技术中的旋转技术。在单人旋转技术中,主要借鉴了芭蕾的转体蹬摆以及躯干的直立技术,这对掌握个人旋转具有重要意义。在双人旋转技术中,这种借鉴尤为重要。芭蕾与体育舞蹈最明显的项目特点就是对腿脚的动作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体育舞蹈的下肢动态技术动作训练中,可以采用芭蕾的半蹲、深蹲、小跳及跳转的训练方法,来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膝关节的正确用力和身体的缓冲能力。同时在体育舞蹈动态技术训练中,我们可以借鉴芭蕾的擦地、举腿等动作来校正规范运动员的脚形、腿形和舞步的动作形态。

3.2芭蕾静态技术训练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芭蕾基础训练的静态技术包括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和熟练运用各种舞姿的能力。芭蕾的静态技术训练手段主要借助把杆。根据动作的需要可采用单手扶把或双手扶把进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动力定型,找到肌肉的正确用力和全身各部分的正确姿态。身体的控制能力是舞蹈中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动作完成与否,动作幅度精准掌握均是衡量身体控制能力的标准。控制能力对脚与地面的关系要求严格,掌握了脚与地面的关系,才能控制重心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控制动作的节奏速度、脚开的控制能力和立的控制能力。在体育舞蹈中会设计一些静态造型,尤其是在高级舞步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两人的配合形式,展现出唯美的画卷,这些动作的掌握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练习初期可以借助芭蕾把杆进行训练,在找到正确的用力感觉后再脱把练习,这样对体育舞蹈中静力性动作造型的掌握起到帮助作用。

4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体育舞蹈的10个舞种风格迥异,音乐特征也均显不同。在训练中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动作的提高上,那么往往会给舞者养成一种机械化、公式化的动作习惯。一旦舞者缺乏乐感和想象力,就局限了舞者在艺术创作中的提高。因而在芭蕾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关注音乐,学会理解音乐,将身体与音乐融为一体进行整体训练。音乐的风格要根据编排的动作特点进行选取。教师应引导和启发学生,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使其心理、肢体能与音符吻合在一起。可以安排一些带情感性、表演性的综合组合作为上课内容,更要精心选择各种类型的音乐,通过别具匠心的音乐设计和编排,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现舞蹈在不同音乐的烘托下所诠释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精确捕捉音乐形象的能力,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表现能力。

5结论

5.1体育舞蹈训练在依托芭蕾训练的基础和核心上,依据自身特点,浓缩精华,提炼精髓,抓住对本专业最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训练效果体现最大化,为体育舞蹈的训练和教学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持。

5.2音乐训练对体育舞蹈有着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研究借鉴芭蕾乐感的培养方法,结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加强音乐相关理论素养,这对完善我国体育舞蹈运动技术教学训练手段,缩小我国体育舞蹈运动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对建立我国体育舞蹈教学训练支撑体系有着重大意义。

5.3动作是舞蹈运动的基本元素,解决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动作缺乏艺术表现力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改变以往的动作简单模仿情况,应将动作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提升到一个理论认识层面。

作者:郑辉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薇.芭蕾基训规范之我见[J].前沿,2008(9).

[2]赵卫华.浅谈芭蕾基训课的特点[J].艺术教育,2006(6):10-13.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1-0068-02

报废篮球、排球的重复利用既环保,又节省经济开支,还能解决下雨天气体育课上课难的问题,不会因为下雨停课或因雨水地滑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在这里把自己多年来如何利用报废的篮球、排球在下雨天、场地不足、缺乏器材时进行上课或运动训练教学方法、积累的经验作简短介绍,希望能为广大体育教师合理选择应用。

一、报废球的选用依据与分类

1.选球依据:报废球类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为什么只对篮球和排球进行再次利用而不收集其他小球的两个原因:(1)因为足球外表的皮壳比较粗糙,花纹棱角凸起较硬,同人体摩擦时肌肤容易受到损伤。(2)其他小球过轻,对运动器官的感觉没有那么灵敏,如果用在掷准方面强度太小,适合老年人的项目,不易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用在掷远方面,羽毛球、乒乓球太轻,会使投掷臂产生过大的爆发力,关节容易受伤,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只有篮球和排球不具有以上影响因素,是最合适的选择。

2.分类:按照破烂程度把报废的篮、排球分为A、B、C三类,A类:只是进气孔漏气或其他部位渗气不明显的球,加气后一般可以保持在1~2小时即可;B类:不是很明显的破损洞孔或小裂缝的球,能加气,但储存不了的球;C类:有比较明显的破裂,但没有断开的球,完全不能加气的球。

利用课余或周末休息时间老师或组织学生把B类废球填充沙子,把一部分填满沙子的球称为饱满球,篮球约11kg,排球约6.75kg。填充80%的球称为半满球,篮球重约8.5kg,排球约4.52kg。由于不同重量的球在运动中有不同的难度和功能作用,因此分成两种重量的球很有必要。注意要把灌满沙子的废球用胶水粘补好,避免练习过程漏出沙尘,影响健康,降低练习热情。

二、报废球的创新应用方法

(一)A类废球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方法

1.全班成四排横队(队形可自由调整)前后相隔两米,左右以一臂距离站开,经过身体关节、韧带等徒手操活动开后集合。要求学生呈弓步姿势深蹲或半蹲。用双手把放在地上静止的篮球(男生)或排球(女生)拍起,之后连续拍10~20次×2。

2.要求单脚半跪蹲如图1所示,用右手把篮球从静止状态的地上拍起之后,连拍10~20次×2。

3.再用左手进行同上2方法的形式练习。总结得出:多数学生认为左手拍球的难度要比右手大得多,热身效果极好,出汗量大,尤其在冬季时的体育课上更加实用。

(二)B类废球在课堂上负重接力传递形式的应用

通过原地与跑动接力形式,锻炼学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等生活中常遇到类似的动手能力,能够发展学生上肢、下肢力量,锻炼腰腹肌力量。练习过程比较安全,即使偶尔掉下也不会对脚造成伤害。

1.全班成圆形或“回”字形排列(图2,3),教学中选用的是分两组“回”字形队伍,两人相距1米距离,非游戏比赛时可同时使用多个球,可从任何一个学生开始,把饱满球传给下一位同学进行负重接力练习。为了达到左、右手用力的平衡发展,要注意强调传递的方向,比如采取从顺时针方向传过去、逆时针方向接过来的接力形式。

2.场地不足时,采用“”阵型或更长路程的“”、“蚊香饼”等组成的阵型,如图2,3,4所示。两人相隔一臂距离后,要求学生从胯下开始传递接力,先向前传递2~3轮后,改为原地站稳不转身向后传递形式(图5),完成10~20次×2。为了安全,避免沙尘飞入眼睛,禁止球从头上传出的接力形式练习。

3.选择用图2,3,4阵型原地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2圈再传递出去的形式,有一些学生旋转后把握不住方向,不能按要求传到目的地的尴尬场面常引起同学们的捧腹大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4.用图4阵型,如图6所示动作,原地双手把球向上抛起齐肩高击掌n次,接住落下球后立即传递出去,培养快速反应能力。

5.间隔传递形式,即学生不是把球传给邻居而是绕身边同学跨出一大步传给下一位同学的移动接力练习,学生可以锻炼移动搬迁能力,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教学中发现,图6行进间的接力传递比原地接力气氛更高。

6.发展下肢腿部力量的练习:饱满球和半满球的运动性质不一样,饱满球容易滚动或旋转,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比较好控制;半满球重心较低,有凹凸面,摩擦力比较大,不易滚动和把握方向。全班分成四路纵队后(队形队列,运动形式灵活多变),只允许用脚把放在地上的半满球向前滚动推进10~20m后返回原地(图2,3,4所示)。为了少占场地,大多时候采用“Μ”型和绕障碍物路线。进行游戏竞赛时要设定航道,不能犯规,作为准备活动时,路程还可以加长。实验过程测得,男生推进饱满篮球一圈需要比平时增加100秒以上,用半满篮球时有些女生在240秒以内还完成不了,但在运动过程中有明显出汗。饱满球和半满球对发展踝关节、膝关节的力量有较大作用,学生反馈,最初2次课练习后,股四头肌、小腿肌群会出现酸痛。

7.抢险防洪搬运练习,方法: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之间相隔20m,甲组把球搬运到乙地,乙组学生又立即把球搬到甲地,强度和运动量比较大,由于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教师要注意安排适当的强度和运动量。

(三)C类废球在田赛选才和训练出手速度中的应用

1.C类废球作用于选拔投掷标枪和铁饼运动员:在场地或器材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把C类废球当成标枪或铁饼对墙投掷练习(图7),正面学生为练习铁饼的出手动作,背面学生是练习标枪的出手动作。投掷练习时,手指抠住气孔位置,最后出手鞭打动作手感极好。

2.C类废球在训练中的应用:使用C类废球训练标枪和铁饼的方法同严格的标枪、铁饼训练一样,为了训练出手速度,废球内不需要灌沙子等,防止出现意外,投掷区内不允许有学生。优点:①由于废球面积大且凹凸不均匀,重心不稳,在空中的滑翔距离不远,避免了锐利、钝器等伤害事故发生。②减少了标枪、铁饼的使用率,减少器械磨损,提高了经济效益。③更好地掌握投掷的最后用力鞭打技术。

3.锻炼出手速度进行“谁更响”的游戏练习。在训练投掷器械出手的初速度、体育课准备活动、课堂上练习效果都很好。学生用C类废球猛力砸到地上的出手练习主要目的是看谁砸出的声音更大。众所周知,力量一定,加速距离一定,出手速度越快,产生的爆发力越大。方法:①学生成侧弓步站立并持好球(图8)后,直接砸地,见习学生或体育委员担任裁判;②持球后持球臂做快速肩绕环若干次后快速砸地,同学可以单手持球,也可以双手持球,单臂效果更好。课堂上发现,练习起来女生比男生玩得兴奋、竞争更激烈。为了节省拾球时间,在训练标枪或铁饼时可以采用足够的报废球对着墙壁或其他障碍物投掷,如同图7。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face detecting using Adaboost algorithm ,several problems are listed that need to be focused on in programming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light, Viola and Jones presented a local normalization method which is simple and effective .The design of cascade classifiers is showed next. In the phase of planning the structure of training data ,how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amples are organized and taken from is proposed .

Key words :Adaboost ,face detector ,Haar feature ,classifier

一、光照问题的处理

光照在许多图像处理方面中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本文所涉及的人脸检测中,光照也是影响人脸检测效果的重要因素。光照影响体现在两方面:光照强度变化和光照角度变化。光照强度变化会使图片数据在整体上同幅变化;而光照角度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区域,相应会产生附加的边缘信息。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人脸检测的效果。在采用Haar特征的情况下,光照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Haar特征值,进而影响人脸检测的效果。为了削弱这种影响,非常必要引入去光照技术。

在去光照的方法分类中主要有光照归一化方法和光照不变量提取方法等。由于归一化方法简单高效,被采用的比较广泛。归一化的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对数变换、伽玛校正、同态滤波、小波直方图均衡化等。

在归一化方法中,Viola和Jones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在每次计算Haar特征值时,将Haar特征值除以一个归一化参数δ。

在上面式子中的参数都是关于该Haar特征的覆盖区域定义的。其中:m为均值,x为每个像素的值,N为像素数。m可以通过积分图快速计算,而可以通过平方积分图快速计算。该归一化过程在训练和检测中每一次Haar特征计算时均需使用。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光照的情况下,使用上面所述归一化方法的检测程序在人脸检测中可以检测到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人脸,无论是整体光照强度的变化,还是光照不均匀而产生阴影,都实现了正常的识别,从而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

二、级联分类器设计

直接构造一个强分类器来实现人脸检测,无论是在训练的复杂度,还是检测时的性能,都是满足不了实践的要求。而通过串联多个分类器来构造一个级联式强分类器,能够很好的解决了上面的问题。

由于人脸检测是一个非对称的情况,非人脸的子窗口会占绝大多数,这样在每一级的级联子分类器中都会拒绝大部分的检测子窗口,而传到下一级的窗口数量会极大的减少,从而很好的实现了人脸的检测,也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性能。

从级联检测器的构造来看,通过第一级的子窗口会传给第二级来进一步检测确认,如果仍然认为是人脸则传递给下一级,以此类推。每一级的级联子分类器的运行频率会相差很大,前面的级联子分类器的运行频率会是后面的数十倍,所以前面级联子分类器的性能要优于后面的级联子分类器。

三、分类器的训练

在设计第一级级联子分类器时,为了达到速度最快的目的,可以采用了如下的设计思想:忽略考虑光照问题;计算数量极少。

具体设计如下:在一个24x24的子窗口中,将9-12行像素值的和减去5-8行像素值的和(等同于采用一个特殊的Haar特征),如果结果为正,则表示为人脸,如果结果为负,则表示为非人脸。

这种方法在PIE人脸库上面的识别率为99.75%。出现无法识别的图片为眼镜反光或者是图片出现脸部周边背景。这种方法的误识率较高,但是对于这一级并不是考虑的问题。而这种方法在不包含人脸的图片上进行识别,并将这一级认为是人脸的子窗口保存起来。采用这种设计时子窗口通过率小于50%,也就说明大于50%的子窗口在这一级被过滤掉了,是比较有价值的。

在设计第二级级联子分类器时,可以采用较少的基本Haar特征(不含位置信息)。具体设计时可以先选定几个简单特征,然后进行比例放大。例如:

HaarLike=[1 -1],放大倍数=[1 2 4 6 8 10 12]

这样就选定了7个基本Haar特征。然后分别用这7个Haar特征在子窗口中自左上至右下每个像素或每两个像素移动,即可构造出一个图片的Haar特征集。这个Haar特征集即可用于训练或识别。在这一级可以采用大小为1000左右Haar特征集。

在adaboost的训练中,可以采用PIE人脸库和MIT人脸库,笔者设计中采用了这两个人脸库各一半的数据,共9320个正样本。负样本使用在第一级测试中通过的样本(上一级使用没有人脸的图片检测出的“正样本”是下一级的负样本),具体数量可以采用20000-30000之间。训练完成后,即可用于识别。经过这两级的级联分类器,已经可以得到一定的识别率和误检率。

篇(5)

1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1.1参训残障学生情况在所调查的17所安徽省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共有248名残障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其中男生为202人,女生为46人,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主要是语音类、视力类、智力类的残障学生,分别为171人、35人、42人.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男生远远于女生,同时参训的语音类残疾学生要明显多于视力和智障两类残疾学生.通过调查显示,残障学生通过参与课余体育训练,最大的收获是增强自信、磨练意志(占38.3%),其次是增强体质(占29.8%),再次是增进与教师、同学、比赛对手的交往(占20.2%),而运动技术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升只是少部分参训学生所追求的价值(占11.7%).此外调查还发现,残障学生参训的动机依次是:对体育运动具有浓厚兴趣(占46.8%)、为了集体荣誉(占23.8%)、挑战自我(占16.9%)及健身康复(占12.5%).

1.2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情况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总量较少,各校对体育场地的拥有率较低,且体育场地面积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在被调查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场地面积最小的学校仅有200,最大的学校有4000.在17所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4所学校有田径场,15所学校有篮球场,3所学校有排球场,4所学校有足球场,10所学校有室内乒乓球房,4所学校有体育康复训练室.场地设施不仅数量不足,且“常人化”的特点较为突出,与普通学校的场地设施几乎没有差别,不符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例如国家规定:盲校体育场地设置要求“适宜视力残疾使用的环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作硬地外,宜铺设草坪[2]”,但几乎所有学校的体育场地都是水泥地或沙土地.调查显示,有70.6%的特殊教育学校认为现有的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不能满足学校体育训练的需要,且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比较陈旧和老化,使用年限较长.教练员制作简易训练器材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目前仅有2所学校在训练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制的简易器材进行训练.调查得知,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普遍较少,经费投入最高的学校为2400元,投入最低的学校仅有300元,平均体育经费为1500元.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占88.2%).在训练经费使用范围方面,用于场地建设和添置训练器材所占的比例很小,训练经费通常只能保证购买参赛的服装(鞋)、发放训练津贴和奖金等.

1.3参训项目及训练情况调查显示: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设的项目主要有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举重5大项.而我国残疾人体育已开展并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共有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盲人柔道、轮椅篮球、坐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椅网球、盲人门球、射箭、硬地滚球、盲人足球、轮椅击剑等15大项[3].相比之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开设的项目相对较少.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坚持每周、每月开设2-3次训练课的学校分别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5.8%和11.8%,82.4%的学校在赛前2-3个月才开始安排训练课,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课的安排具有明显的“突击性”色彩.在调查的17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训练都有训练计划,但通过查阅教练员制定的体育训练计划,可以看到训练计划在训练目标的定位上普遍过高且无“指标体系”,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过于重视“体力”而忽视“心智”,在训练的组织和控制上所采用的手段较为传统、缺乏创新等.

2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制约因素

2.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社会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总体来说宣传不够、重视不足、投入力度不大,对适合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的场地、设备、器材进行研发不够,从事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缺少宣传残疾人体育运动知识的书籍和刊物,媒体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报道也很少,还没有形成真正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的社会氛围[4].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不仅需要运动员、教练员的努力,尤其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需要广大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特别是对视力残疾运动员而言,如果没有引导员帮助,他们的训练和比赛将无法进行.

2.2残障学生思想观念存在误区一方面,残障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我保健、康复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残障学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自卑、意志薄弱、缺乏主动、兴趣单一等特点,因此,残障学生有着比正常学生更强的自尊心,担心因从事课余体育训练而遭到他人的讥讽、嘲笑和议论,孤僻封闭的性格使得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5].在这一点上,女生和视力残疾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是导致特殊教育学校参训学生男女性别和残疾类型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2.3残障学生运动能力较为薄弱残障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的局限,给日常生活、学习乃至运动都带来诸多不便,且残障学生间的残疾种类不同、个体差异较大、运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训练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受训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如:视力残疾学生由于缺乏视觉表象,他们的语言缺乏感性做基础,导致语言与实物脱节,同时由于空间定向能力差,通常要依靠听觉和触觉来补偿,对事物感知受到局限,通过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以此作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很容易产生错误判断;语音残疾学生则主要依靠视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来感知外界事物,因而限制了感知觉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且由于感知觉活动缺少语言活动的参与,使第一信号系统(客观事物)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出现脱节,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虽然很多,但能够表达的却很少;智力障碍学生,其身体发育随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越来越差,生理、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指标上明显落后于健全学生[6].

2.4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肩负着培养参训残障学生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也要提高参训残障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而竞技水平的提高主要处决于训练过程中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总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两类学生的选材方法和手段不够科学;(2)训练目标存在“起点高”、训练实施存在“步子大”的现象;(3)训练内容体系主要体现为“体力型”特征,即重视体能、技术、战术等内容的训练,忽视智力、心理、作风等方面的训练;(4)在训练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指导训练的各项原则,如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安全练习等原则;(5)运动负荷难以驾驭,对体育训练中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主要依靠教练员个人经验和直观感觉;(6)训练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如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不注意收集全国(省)残运会、特奥会的运动成绩,比赛规则的变更,竞赛器材的改进,以及其它省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状况等方面的信息.#p#分页标题#e#

3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对策

3.1营造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社会环境(1)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教育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残疾人体育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残障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权益,疏通体育人才的输送环节,切实解决参训学生的奖励、升学、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7];(2)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知识、残障学生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出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3)残联、教育、体育等行政部门要动员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关爱残障学生体育训练工作,培养以扶残助残为荣的良好风尚;(4)在社会及各级学校中加强为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供志愿服务的宣传,加快残障学生体育训练志愿者、引导员队伍的组建.

篇(6)

体育训练作为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业余锻炼项目,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重点方向是对学生上进心的培养以及竞争意识的加强,同时还能巩固同学们的团体力量和顽强奋斗的体育精神,使同学们的身心在经过体育训练后能变得更加积极健康。

一、中学体育训练工作的现状及原因

(一)学生积极性差,教学氛围不够活跃

现今大多数中学的体育课上,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训练时都是接近“放羊”的状态,因为学生心目中的体育训练根本就是主观科目之外的业余课程,得不到学生们真正的重视,反而会被认为是学习的负担,所以面对体育训练都会采取逃避的方式。有些学生自身体质差,体育训练中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安慰和相应的教学指导,对其就变得越来越排斥,而有些学生对体育训练有高涨的热情,但是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也会变得对体育训练丧失积极性。其实在体育训练的课堂中,那种良好的、积极地教学氛围是很难营造的,但老师却把握不住机会,不能有效的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导致体育训练工作不能起到从根本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能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校领导对体育训练工作的不重视。这是中学体育训练革新发展的最大阻碍。即便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经全部面向素质教育,但还是有多数的校领导转变不过来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只注重升学率不追求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课程文理科目,而忽视体育教学,即使依照《大纲》开设体育课,但是执行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将体育训练工作融入到教学安排中去。

(二)体育训练形式单一,无法发挥学生个性

现在中学教学的科目中,特别是在主观科目的文理科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模式如多媒体等已经渐渐应用其中,但体育训练却没有跟上这样现代化的脚步,还继续停留在传统的训练模式中,学生们都无法尝试到属于他们的独具个性的训练方式。很多的中学都忽略了体育训练并不是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没能真正了解体育的精髓,没能将素质教育与科学紧紧联系到一起,使得体育训练的方式不仅枯燥而且无新意。

其原因也是关键问题,就是经费问题,好的训练器材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不少学校用的体育器材都比较陈旧、落后,器材的数量和种类也并不多,使得学生们无法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进行训练。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体育训练的发展,教师无法照着体育训练的新模式去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如今科技的发展,学生们接受新事物的范围远远不止是课堂中那些,要想学生们的扩展思维有更好的发展,只有结合高科技设备的教学才能达到效果。

(三)教师责任感不强,教学内容生硬

体育教学当中,体育教师的力量和带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有责任心、号召力、幽默感的老师一定会做好体育训练的工作,相反学生们不会期待一位传统、古板的老师来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这其中的区别在于,有的老师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无意间就把积极活跃的体育课堂变成了禁锢思维与潜力的课堂,注重的问题只是纪律或者一些体育考核内容,导致学生在被限制的情况下对体育训练失去了兴趣。有的老师根本无教学意识,严重缺少敬业精神,只是受到拜金的影响,并不认真对待体育老师这个职业,在教学中得不到保障。

造成这样现状就是因为师资力量薄弱。我国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是源源不断的,但是对于中学的体育教育,师资力量还是明显不足的,还有在学历、年龄、职称上存在太多不合理的情况,而且还有些“身兼数职”的体育教师,教态的端正性很难把握,要不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经验不足,还有一些是学校的“老前辈”,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意识,不能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

二、中学体育训练工作的发展对策

(一)将科学的中学体育训练工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实施体育教育工作

将科学作为中学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而工作,能促使学校领导对体育训练的支持,也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国家年轻一代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健康的身体素质是作为中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为了给国家做贡献,就要切实的加强体育训练,使学生养成体育训练的好习惯。

(二)加大投入在体育训练设备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应大力支持体育教学,并且为体育训练添置最先进的设备,让学生能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下进行体育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都能做到自我积极训练的状态,也可加强对体育运动会的推广,给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

(三)扩大体育师资力量,加强体育老师的自身素质

在体育训练方面,体育老师的工作起到关键的组织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体育教学师资力量紧缺的情况务必解决,要不断扩大,让体育教师的队伍慢慢充实,让真正的专业体育教师在有保障的教学中工作不会显得太吃力,也是避免有些非专业的老师在教学中不认真的对待工作,浑水摸鱼,影响教学质量。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树立强烈的教学责任感和育人的目标,摆正积极的教学观念。同时作为一位拥有多种体育技能、富有幽默感、善带动大家积极性的体育教师,会在带领学生们进行体育训练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有利于提高体育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高级中学包括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和连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高中,在高级中学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体育、艺术的发展。新世纪的学生个性张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所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课余时间里学校会不断地涌现出很多不同团体,而学校重视的体育发展往往是以体育训练队的形势出现,体育训练队现状形式严峻,未来发展趋势与学校的发展思路密切相关。

一、课余体育训练的形成

课余体育训练的形成原因众多,不同的形成原因让训练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以下对不同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从不同的方向去看待体育课余训练。

1.学校体育传统

作为高级中学,在建校以来每个学校都有1~2项传统体育项目。例如,田径、排球、足球等每个项目的发展历史悠久,是与学校一起发展起来的。参与课余训练学生的选材、教练的选定、训练内容、方法都日趋成熟。所以在区、市级的比赛中,这样的体育传统学校往往会有很优异的成绩,但也只是限定在某一特殊的项目中。

2.为区、市级比赛组织

区、市级体育比赛频繁,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每年要举办50余次,20余项体育比赛,很多的高级中学除去自己的传统项目要组织学生训练参加比赛外,也有选择性地挑选不同的项目进行参赛。以跳绳比赛为例,技术动作相对简单,学生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在参与人员的挑选中,如果能够挑选参与传统项目训练的学生最佳,但是很多掌握跳绳技术较好的学生还是以普通的学生为主,但普通学生学习压力大,对参与训练的时间很难保证,如果要取得很好的名次难度较大。

3.学生兴趣自发组织

作为学生兴趣自发组织的项目以球类居多,球类娱乐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但没有相关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招收有基础的学生,学生的技术、技能相对较差,能够坚持训练的学生较少。以我们学校为例,在学生自发组织的羽毛球队中,我曾担任指导教师,前期参与人数达到40余人,因为场地器材的原因,第二周下降到10余人,到月末按时训练的学生只有6人左右,人员不够整齐,管理难度大。

二、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消息,全国目前高中阶段学校为2.9万所,在校学生4677万人,参与训练的学生约26万左右,占总人数的24.1%,参与体育训练的教师3万人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

1.选材问题

在选材的过程中,高级中学存在很大的压力,选材范围狭窄,学校政策的限制、学校投入的偏向,选材问题成为高级中学课余训练一个重要的问题。

(1)作为高级中学,对于初升高的选材主要以本校的初中毕业生为主,解决了选材的一个问题,而对于小升初的选材还是以周边的小学为主,选材范围相对狭窄,直接影响选材的质量。

(2)在选材过程别突出的尖子是众多学校争夺的目标,而高级中学还是主要以学生学业水平高低来评价,所以在政策投入上,会更多地倾向于学习的投入。在尖子的争夺中个别政策支持的学校,或则专业的体校会占很大的优势,对于一般以学业为主的高级中学来说,能留住、抓住尖子有很大的难度。一般资质的学生成为它们训练的对象。

2.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的冲突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训练时间无法保证,因此训练成绩也无法提升。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学习成绩也下降。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学习差、训练水平也不高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的安排就成了很大的矛盾。

3.训练教练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

高级中学的学校教练在大学里时他们主要学习教学,对训练学的学习相对较少,所以他们对中学生的训练,主要以自己的经验、资料的查询为主,对如何正确地掌握中学生的发育特点,进而系统地训练中学生不甚了解,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

四、发展趋势

1.选材范围扩大

选材主要以学校组织面向周围的学校学生,而近期涌现出一些知名的学校组织面向全市的大规模的选材测试,而一些政策允许的学校由教练到各大城市去选材,很好地解决了选材的问题。

2.教练专业化

请体育局教练兼任指导学校教练进行训练,还有部分教练长期分配到某一学校指导训练,对学生专业成绩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体育班的出现

体育训练的时间与学习时间的冲突,让很多体育生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体育班的出现让学校根据体育生的时间专门配备教师,专门制订学习计划,使体育生更好地参加训练,更好地进行学习。

五、结论

高级中学的体育课余训练现状主要体现在:种类多、训练时间短、选材窄、教练缺乏专业培训。面对堪忧的现状,很多学校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以全国招生、请体育局教练兼任指导学校教练、成立体育班等形式逐步解决高级中学课业训练的问题。

篇(8)

2.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

如果能够改变之前单纯的训练或者是单纯的讲课的教学方式,应该就会有好的效果。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课堂变得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去关注体育课,更不用说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就意味着讲课的实际效果是极差的。因此,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让学生不再被动,而是主动地参与,才是培养体育意识首先要做的。在开展室外的训练时,课程越丰富多彩越好。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生活环境优越,刻苦精神和意志力都有待加强。夏天和冬天,因为天气的原因,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的训练。如果教师能够开展多类型的体育训练活动,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会慢慢喜欢上这些体育活动。

3.培养兴趣,享受体育的快乐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够注重学生的兴趣在哪里,也不够细心观察学生的潜力,更没有想要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兴趣能够让学生产生动力,没有兴趣就会有可能出现有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并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对日常的体育训练也会有兴趣,这样培养体育意识也不再困难。长期在这种氛围下训练,也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能够健康地发展。

4.培养合作意识

日常的体育训练中,有很多活动都需要团队合作。合作意识与体育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体育训练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并且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而不至于太自我化。反之,也是因为合作意识,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训练,与他人共同努力,得到集体的胜利。这种靠团队取得的胜利比个人得到的胜利更有价值,更值得被称赞。

5.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

在学校的体育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但这种锻炼不是为了锻炼而锻炼,应该将锻炼视为一件持久的事情。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除了教导学生锻炼技术相关的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也需要培养。只有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目的、重要性及意义,才会主动地并且能够坚持地进行自我锻炼。在课堂上的训练中,教师应该更加细致地关注学生,当学生有所突破时,要及时表扬,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当学生对部分训练项目出现畏惧心理时,要及时鼓励。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锻炼学生越来越勇敢,敢于挑战突破自己。在这种潜移默化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也能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6.教师和学生需要更多的交流

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道路上,教师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角色。不只是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着榜样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为人师表,能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陪伴着学生,学生也会在无形中向教师学习。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魅力,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对体育的看法及态度,如果能够做到学生出现问题后主动与教师沟通,就能够更进一步地培养自身的体育意识。

7.学校要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校是否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师在落实的过程中就会浮在表面上。现在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需要的也是素质教育下的全面型人才。如果只是文化课优异,但是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这种类型的学生并不能被称之为人才。学校除了在对待态度上要有所改变,也应该在资金的投放上有实质性的突破。投放资金能够完善体育设施,开展更多丰富的体育训练项目,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另外,学校在选择体育教师时,也要严格挑选。通过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促进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当前被大众关注的话题。教育体制改革后,国家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需要的人才必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要过硬。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种种方式,从细节入手,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日常的体育训练中,学生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合作意识、刻苦精神,能够突破自我,并且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全面型人才。

篇(9)

关键词 激励法 高职院校 体育训练运用

激励法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是针对学生训练时候产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的变化,施加一种合理激励性的反馈信息。在高职高专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自定的训练任务,实现队员的训练目标,在训练和生活中适当的运用激励法,能更好的达到使队员产生一种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去调动队员的兴趣和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去能力勉励自己不但向着心中的训练目标不懈努力。因为高职院校学生训练的特殊性,学生的特殊性,从而使学生长期自主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因此,本文结合自己在平时的学生训练过程中就激励法的种类和在平时训练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激励法的常用种类

(一)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是教练根据队员的运动成绩和训练效果制定的训练目标,激励学生主动、自觉的为教练所制定合理的目标奋斗,从而达到提高自身运动成绩。训练目标的制定必需征询科学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且依据队员平时训练的生理数据和运动数据为依据制定。在队员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激励。在既定的训练目标实现后,因合理制定更高的目标要求,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最终提高队员的运动成绩。

(二)报酬激励法

报酬激励法是在队员利用课余休息时间进行刻苦训练并且达到一定成绩时候,教练员给予运动员的一种物质奖励的方式。这种激励法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使队员有一种知我认同感和满足感,激发队员去的更好的参入到比赛和训练中去。

(三)考评激励法

通过一段时间系统科学的训练之后,队员和教练员是最想知道经过这一段时间训练后的训练成绩。通过事先的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组织运动员进行运动项目的考评和测试。体育的规律是在高职高专这个层次的运动员,只要能进行科学合理和认真的训练运动成绩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运动成绩出来后结合队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公证的评判,从而使学生认真自己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部分。

(四)竞争激励法

体育的竞争性就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争强好胜是体育运动员的天性,通过组织适当的比赛的竞争机制,可以强化队员的求胜心理,激发队员比赛的积极性,是队员训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挥。教练可以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势,培养队员的比赛的心理更能科学全面真实检验队员的训练效果。

(五)兴趣激励法

高职体育队员的特点就是参加体育队是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作为第一驱动力,对体育项目的热爱和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运动成绩是他们训练的源动力。教练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善于观察队员心理,及时了解队员的心理变化制定一些训练计划。通过队员的心理特点,来制定与之兴趣向投的目标,来激发队员的训练的主动性。

二、激励法在训练过程中的运用

(一)了解队员,满足队员的需求

高职高专体育队的队员不同于一般的大学和中学,队员的人数较多但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都是抱着一种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热爱而选择参加体育队的。大部分队员身体条件较好或者是因为其它原因或者与自己心中的学校擦肩而过,但是对体育项目的热爱又使其振奋自己。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体育热爱心理归属感。他们中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镇,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喜爱省吃俭用为的就是买一双自己喜爱运动鞋训练用。虽然他们运动成绩不是那么专业,但是他们的在比赛中的精神和态度不输给专业运动员。他们要求最多是打比赛,对训练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所以教练在训练时候不仅仅要教授他们训练的方法,还得关心他们。平时的训练不仅仅就是训练,而是日积月累的吸收等到吸收到一定程度,队员就会在运动的各方面由质变到量变的。运动不仅能满足学生自尊培养,还能找到认同和自信心形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平时枯燥无味的训练,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训练手段,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改变的。

(二)赏罚分明,实事求是

在训练过程中对训练表现好的队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可以给予一些他们希望得到并且对他们学生和运动有益的物品。在训练中我会给天给队员做好训练的等级工资,每次每人训练费为10员,但是必须坚持每次训练都到,训练完后给每名队员做好登记。等比赛结束后集中全体队员开总结会并颁发各自的训练费,对那些平时训练积极认真的队员给予额外的小奖励。很多队员是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自己的第一笔钱,都非常的高兴和喜悦。在其后面的训练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得更好。作为教练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去关心自己的队员,用心去对待他们不要去吝啬自己的口头上的表扬和赞许。对那些表现不好没有最求的队员也要先私下找其谈心,并进行适当的批评也能从方面去激励他们,能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向既定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协调能力 身体素质 运动水平

中图分类号:G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协调能力即人体机能适度控制自己动作的能力。从本质上讲,协调能力是人体各系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运动技能、运动能力、学习动作所协同配合的综合表现能力。本文通过训练实践,注重对少体校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协调能力,对学生学习动作的速度,运动能力,反应能力等都比一般人要有所进步。本文以探析少体校学生协调能力培养与相关运动成绩提高作分析比较,仅供参考。

2.实验对象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上虞市少体校男女生各10名分为甲组和丙组,普通中学男女生20人分为乙组和丁组,随机分成甲、丙两组为实验组;乙、丁两组为对照组。

2.2 实验方法。实验总时数为14周(28学时)每周2次课,实验对象初始和结束阶段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三项素质测试即:50m、立定跳、男1000m、女800m。

2.3 实验内容。a.实验组男女生以投掷训练为主;以位移协调能力及远度和一对一的对抗性练习为辅;同时灌输协调能力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理论知识。b.对照组男女生以普通体育课教学为主;以常规性的身体素质练习为辅。四个组在完成主要任务后,教师经常提醒学生要提高自身合理支配速度和力量的能力,进行放松练习等。

2.4 测试与统计处理。为探讨不同种类协调性能力练习与体育运动能力的关系,按体育统计学原理,采用成对比较法进行T检验。

3.结果与分析

3.1 在实践中我们把不同种类的协调能力练习归纳为11种。这11种协调能力的练习与它相对应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关系见表1。

从表1看身体在不同部位的协调能力培养与它所对应的运动项目成绩提高是有一定关系。例如在体育训练课中教师发现学生的铅球整体水平低,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与铅球相对应的协调能力练习,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就可以提高铅球的整体水平。其它项目也是一样。

3.2 四个组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三项素质对照见表2。

从表(2)看实验班和对照班三项素质的初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与初始水平相比,差异显著。

从学习掌握动作技术的角度分析,男女实验班学生节奏感好,反应快,学习效率高,信心足。而对照组学生在这方面则显得稍差。

3.3 从协调能力特征看,人体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一系列协调能力的特征:如动作的正确性、动作的快速性、动作的合理性、动作的应变性等,这些动作的特征可以个别出现也可以结合出现,这于完成动作的难度有关。例如:优秀短跑运动员在放松奔跑中可以准确、快速、省力地协调自己的动作;而体操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不一定要对应这些特征。因此少体校教师在培养学生协调能力时要考虑适合与训练教学计划内的运动项目特征。

4.结语

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少体校学生协调能力,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内配合得更加合理更加精确;使人体的运动器官、心理和生理器官中的感觉运动的能力和智力成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有节奏的转换合理支配能量消耗的能力会得到提高,进行运动的经验会得到充实和扩展,运动成绩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 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