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51: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关于幼儿:
小班幼儿的劳动意识比较薄弱,中大班幼儿相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劳动意识,但整体劳动意识都不太强,幼儿对于劳动的理解大多是帮助别人做事,对“劳动”的实际意义了解不全面。
在一些力所能及、趣味性强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劳动中,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性较强,但对于一些耗时较长、对劳动技能要求稍高的一些劳动,孩子们就会因为怕苦怕累、没有足够经验、失去信心等因素逐渐表现出畏难情绪,很多时候都不能坚持参与整个劳动过程。
2、关于家长:
据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家长都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家长想要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意识较强,认为孩子的劳动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并且十分支持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也有部分家长提出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劳动技巧,或是为家长减轻负担。
3、关于教师: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100%的老师都认为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帮助,90%以上的老师都认为劳动教育在“培养劳动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培养劳动意识和兴趣” 、“增进体质,锻炼意志”、“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增强道德责任感”、“学习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巧”等幼儿能力提升方面有极大的意义和帮助,83%的老师都有意识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并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积极渗透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1、关于幼儿
在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熟练掌握独立生活技能的同时,更多是以值日生的角色参与到劳动当中,开始为周围的人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帮助老师发放餐具、晾晒毛巾、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照顾自然角里的动植物等;小班幼儿则更多的是进行自我服务劳动,逐渐做到不依赖成人而独立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脱衣服和鞋袜、独立的盥洗、进餐、睡眠、起床等。
在家里,孩子们更多的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擦桌子、摆碗筷、倒垃圾、取快递等。
2、关于家长:
家长在家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70%由祖辈照的孩子顾,由于过分溺爱,很多时候都由成人包办代替,参与劳动的机会较少。
3、关于教师:
在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为主,同时结合种植活动、区角活动、集教活动、场馆活动,逐渐提升了孩子的劳动技能。
三、家长及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教育行为
1、家长的教育行为
从家庭劳动教育实施情况来看,60%以上的家长对幼儿的家庭劳动教育只停留在意识层面,实际不太愿意让幼儿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原因包括担心孩子做不好、有危险性、弄脏衣物、占用孩子学习时间等;有40%以上的家庭,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以父母示范为主,并没有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趣味性,目的性较强,从而导致幼儿失去兴趣而不愿意做的情况发生;还有将近5%的家长会用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从小对劳动产生不良的理定势。
2、教师的教育行为
教师虽然在意识上比较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劳动教育主要是在生活环节鼓励幼儿参与实践性劳动活动,更多地是对幼儿劳动技巧、自理能力、生活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引导,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中对幼儿劳动意识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提升、幼儿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相互合作、表现创造等各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
四、目前幼儿园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关于幼儿:
幼儿喜欢做的劳动都比较简单,并且能够轻易完成,有63%的幼儿怕脏怕累,遇到问题和困难容易放弃,做事容易半途而废,这也说明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成人的依赖性较强。
幼儿的劳动意识不强,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及意义,也不能在劳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2、关于家长:
90%以上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够积极参与劳动,在家显得有些不太主动,60%左右的幼儿有参与劳动的意愿,但是家长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有的是家长包办和溺爱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家庭观念不统一,导致幼儿参与到劳动中的机会减少;有的家长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设想各种各样的结果,如弄脏衣服、耽误时间、担心受伤等等,从而忽略了幼儿渴望劳动的需求,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幼儿进行的家务劳动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服务的劳动,幼儿的家庭责任感并没有良好的建立。
3、关于教师
教师对于劳动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入,更多是以掌握生活、劳动技能的练习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因此导致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全,缺乏趣味性、探究性, 也未能充分利用活动、环境、社区、家长等丰富的资源来开展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调动孩子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1、关于幼儿:
除了在一日生活中逐渐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及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实践、探究、分享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其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在劳动中的不断思考、不断尝试,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通过体验到劳动为他人带来方便的满足感,逐渐萌发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
2、关于家长:
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的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端正观念,即劳动教育应该融入生活,劳动是生活,生活来源于劳动,从而更好带动孩子更新劳动观念,让劳动意识深入幼儿心中。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放开双手,同幼儿园一起,形成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充分给予幼儿参与劳动的机会,从小培养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家长从自身做起,利用下班或者周末等居家时间,带领幼儿一起参与劳动,在亲子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是快乐的体验而不是惩罚性体验。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勤于著述,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儿童劳动教育有所启示。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集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所有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通过集体” 、“ 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劳动教育之中,因为他认为,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在集体组织中进行分工和协作,把劳动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和他人,发现集体力量的伟大,体验个人的价值存在,养成珍惜个人和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反之,如果没有集体,就没有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儿童也不能更好地感受个人价值和集体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则是家庭。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劳动教育。他曾指出:“在教育自己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劳动教育与儿童未来的工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即能否进行合理的劳动教育会影响儿童未来熟练技术的获得。因此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经验的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如果儿童期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虽然以后他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但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术,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失败,可能会成为不合格的工作者。所以家庭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对儿童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3.1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
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在相关的语言领域、社会领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相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儿童还可以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劳动教育,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2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目前,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较重视儿童早期智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但却普遍忽视了儿童的劳动教育。儿童时期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劳动行为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借鉴马卡连柯的思想,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3.3注意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在对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儿童通过劳动感受对错、美丑、善恶,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从而体现儿童劳动所蕴含的教育性,发挥劳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推动人类进步,对待劳动要诚实,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在音乐活动中,可学唱《劳动最光荣》,理解劳动的光荣与伟大;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一,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考虑。你会发现如今在中国,很多社会的病态都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一些人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还有很多人喜欢炫富,等等……这些社会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得。或者,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很多社会病态都可以归因于与劳动有关的价值观的偏差,需要通过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现在咱们国家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很快将会成为第一。我们的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那么,当我们告别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旧时代之后,有一些课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脑力劳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呢?究竟怎样的社会安排才更有利于让人们在诙中获得尊严、拥有劳动的光荣?应当怎样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看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直面、回应这些课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迫切、重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让全体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愉快地劳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对于新时代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教育本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教育本来就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一个最根本的理由,社会主义运动说到底是为劳苦大众主张权利的,是以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为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教育原则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让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状态,摆脱剥削压迫、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一个诉求。从价值体系上讲,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按照讲的“不忘初心”,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劳动技术、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等。在您看来,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檀传宝: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态,但是形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以场域划分的话,就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谈另外一个标准,我觉得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部分,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一些劳动技能、产出一定的劳动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外显的部分里面隐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固然要学劳动技术,应该有劳动产品的产出,但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在的价值理论里,非常崇尚和强调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以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教育理论强调体力、脑力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等。开展这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说:劳动教育要特别注意让孩子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人民。我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
:您认为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呢?
檀传宝:真正要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是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如果社会本身风气就不好,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劳而获的生活,居然还有很多人羡慕不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长在心底其实并不认为劳动观念是重要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这种情况下,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很困难,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没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土壤。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劳动教育本身要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个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学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那就算是学校有劳动课,作用也会很有限,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氛围的改变,包括学校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比开设多少劳动课程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异化的现状呢?
檀传宝:目前可以说劳动教育的异化和边缘化非常厉害。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比如迟到了罚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劳动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当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是反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种异化。
第二,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设想一下学生花很长时间只是学会怎么剪纸,若这一学习经历对他的课业成绩、身心健康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肯定会被边缘化。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的确应该、也有可能学到某种技能,但是劳动如果仅限于技能的学习,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呢?
第三,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比如一些毕业班学生平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学校会组织他们去参观一下工厂、农村,当作生活的调剂,这就更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劳动安排,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了。其实所谓的“劳动安排”,基本就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带学生“活动”一下,而这就同时意味着平时学生都不会做这些“劳动”的“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效果当然会极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三种思维或异化、或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边缘化,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着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劳动教育其实有时候只是要还原某些人生的常识。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种庄稼,面包从哪里来呢?这是常识,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会忘记,一心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其实,劳动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悦的功能。但劳动教育真正的愉悦,应该是对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欣赏带来的那种精神性愉悦。在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叫面包节。孩子们种的头一茬麦子收获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家长来品尝。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愉快真正是劳动的喜悦――由他们亲手种植的小麦做成面包的那种芬芳,是劳动的芬芳,能够鼓励孩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劳动,而不是肤浅的认为,劳动就是我学习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劳动的愉悦。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技课、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呢?
檀传宝: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清楚。教师可能模糊地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织学生开展几个相关的活动,但可能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劳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以劳技课举例来说,如果认真去安排的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各科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让劳技课变成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思考孩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哪些在劳技课可以用得上?这样就既有劳动教育,也强化了孩子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劳技课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只学一个剪纸或者陶艺就叫劳技课了。因此,我是主张劳技课更多的应该是校本的,学校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再去设计劳技课,才是正确的思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和课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通过这一种渠道去实现劳动教育所有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专门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专门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除了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两件事。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已经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了,甚至有些老师特别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快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指望他对孩子有正面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这对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关课程的建设要跟上去。比如说历史课,过去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历史课就只讲帝王将相,而劳动者在历史中的意义完全被人忘记,那肯定是不对的。无论是历史或其他课程,都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这两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渗透到学科教学里,只是偶尔带学生去专门劳动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可能劳动课甚至都带有反劳动的性质了――因为大家体验到的只是劳作的辛苦,却感受不到其中的价值,孩子们就更不愿意劳动了。所以归根结底,整个教育系统要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科教学都应该配合,再加上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您谈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关键,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实践您刚才所说的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呢?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议?
檀传宝:要让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劳动教育要从社会改造的角度去重视。正如我刚才说的,现在有那么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也有两个建议。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劳动价值观,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不知道数学,那你怎么教?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劳动价值观,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教师明白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具体要去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课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这种创造性不是异想天开,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但如今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家里的活儿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观念。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檀传宝:首先还是要明确,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到家长要做哪些改变?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跟劳动看成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学习,来帮助孩子确立付出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样的“劳动”观念。正如大人要通过劳动去创造世界,儿童要通过学习去获得成长,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和学习建立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勤奋学习看成跟劳动没有关系的一个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以视之为勤劳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家长不能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看成是与儿童生活没有关系的。你所说的很多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少子化时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考虑教育意义的话,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我觉得让孩子适度地参加有意义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学习做主人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进行变革。一旦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就会自觉去考虑哪些劳动方式对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学习跟劳动联系起来,是一个最为可行的选择。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工作与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作为从事一线教育的老师,本人尝试把项目管理理论与大学生教育管理实践现结合,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成文,希望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及特点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培养及优秀思维习惯的养成。优秀思维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可能源于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对我们以后的成长却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无论对于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养成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拥有正确的劳动态度,有热爱劳动之心、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与思维习惯的教育。这也是传统劳动教育的真正目的。
“劳动教育”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劳动这一具体的体验过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体验”几乎是所有人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它来自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多种感觉。所以,体验式学习的信息冗余量很大,这对学习知识本身来说好像不利,但如果我们充分地挖掘、利用了这些所谓的信息冗余,在三本院校、职业院校中劳动教育自身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劳动了。如果我们能将劳动与学习过程中的试错、观察、思考、专业教学相结合,劳动教育将产生比劳动教育本身更大的教育价值。
二、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项目管理是把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来达到项目要求。为达到项目管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应关注以下理念:
同时关注结果和过程。有好的过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如果只有好的结果,没有好的过程,那么好的结果将是不可持续的。
预防胜于检查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的代价总是小于纠正错误的代价。应提前制定好计划来预防这些问题。
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项目经理要积极主动的面对问题与冲突,主动和发生问题的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解决问题。
在上劳动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提前设计好每一个阶段要体验的项目管理知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中信息冗余的特点,使劳动课的开展更有意义。
三、项目管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养专业思维
一个好的可持续的结果背后一定有一个好的系统设计。项目管理思维之所以能在郑州成功财学院这一个三本院校的劳动教育中得以应用,并得到好的成效,得益于本校有一个好的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设计。下面结合工程管理的专业特点,从文化、制度、管理和实施等四个层面系统地分析项目管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方法。
第一 劳动教育文化建设。劳动教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就是这个学校的传统,就如习惯一样影响着学院各项工作开展的主旋律,影响着学生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影响着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虽然我所实践的郑州成功财学院(以下简称“成功学院”)建校仅10年,但是却有着深厚的校园文化,因为创办人王广亚先生有着70多年的办学经验,而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校园文化正是在70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沉淀下来。“成功”精神是:“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其“礼让整洁”的“成功”精神正是本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文化背景。“成功”校园的每一处地方都一尘不染,这不是一般学校所能比的。成功学院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从“礼让整洁”的办学精神,到校园整洁文化、宿舍整洁文化、教室整洁文化、办公区整洁文化,整洁文化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整洁文化通过劳动教育与保洁管理系统得到落实,从而形成优秀的劳动教育文化。而劳动教育文化最终内化成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其他管理人员的日常行为习惯,再一波一波向下传,最终形成校园文化传统,深入到每一个“成功”人心中。
第二 劳动教育制度建设。没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好的传统文化是很难得到继承与发扬的。成功学院的劳动教育建设也是如此。在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上,成功学院有一个闭环管理制度设计。成功学院的行事准则是“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 所以,学院的整个管理制度的建设无不体现着这16个字。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行事准则。成功学院的劳动教育形成了学院的一个特色,教师的一项考核,学生的一门课程,院领导、系领导、教师定期深入劳动教育场地进行劳动教育示范的人人参于的制度。正是有了这种基础制度的建设,劳动教育才有可能在实施的过程不断创新,沉淀,积累。
第三 劳动教育组织管理。从管理的部门设置来看,成功学院设有“劳卫科”专门从事劳动课的组织管理工作。“劳卫科”下面设有劳动小组,组员称为“劳动小组长”,主要由大二学生组成,专门负责每一个班级劳动课的开展。“劳动小组长”每月都可以领取一份勤工俭学的工资,以此作为物质上的激励。“劳卫科”下面还设有督查组,按照结构化的要求对每一个班级的劳动区域进行打分,每周汇总评比,评比结果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考核,各系评比的一项指标。
第四 劳动教育实施管理。有了文化的影响,制度的保障,组织管理考核的闭环管理,成功学院的劳动教育才有可能顺利开展,进而做出特色。首先,是项目管理专业术语的应用。因打扫不到位,且组长查出来再打扫的,一律称为返工。学生因打扫不到位扣分,我一律称为质量不达标。因质量不达标扣的分,每扣一分就折算成10万元的工程款。对于不易打扫的地方要重视的,一律称为做好风险控制。其次,是将项目管理理念的深入到劳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同时关注结果与过程。有好的过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如果光有好的结果,没有好的过程,那么好的结果将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让学生重视打扫过程中的态度问题。预防胜于检查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的代价总是小于纠正错误的代价。所以,让学生一次就打扫彻底,尽可能的不进行第二次检查。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所以,“劳动小组长”与劳动班长在班级人员管理上要学会积极主动的面对问题与冲突,主动和发生问题的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解决问题。没有简单的事情,只有简单的头脑等等一些好的项目管理理念。最后,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学生学开设了工程制图课,我就让学生用工程绘图的方式来绘制我们的劳动区域。除了上述的一些专业特色,劳动教育所要求的耐心教育、整洁教育、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教育等根据劳动的不同阶段也逐步开展。
项目管理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只是个人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的一个小尝试、小收获、小创新。如果高校辅导员都能够把自己的岗位实践与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结合起来,我相信,会有更多乐于为学生接受的活动项目被开发出来,辅导员所学专业知识的价值也会得以体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将大大提高。唯有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我们才可能在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王广亚,成功与我[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1.现状与问题
"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现象,读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间,我利用回农村之暇,走访了十几户学生,其中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的情况让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1.1 有两名11岁、13岁的女同学,(分别读小学五年级与初一)至今没洗过衣服、手帕,自己从未洗过头,主要由其奶奶、妈妈帮助洗,家务事几乎是不干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均较好)
1.2 一天晚饭后,天已渐暗,我去一正读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家随访。到了他家推门,只见其饭桌上一片狼籍:4个菜大多所剩无几(只留一点汤与一点咸菜),碗筷丢放着,桌上、地上散落许多饭粒,一只凳子斜倒着……这时,其母亲从猪棚走了出来,满头是汗,一身疲惫的样子,她似乎颇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说她儿子已吃过饭正在楼上看电视。随后,其母满怀失望、气愤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从不肯做家务,只管自己享用。
2.忧虑与责任
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这一比率所反映的趋势,应该能被大家认同的,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劳动教育,我们的观念中普遍淡化了劳动教育。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平均为11分钟,仅是美国的1/7、泰国的1/6、韩国的1/4、英国的1/3、日本的1/2,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现象",任其发展,其最终的后果将是犯"历史性的错误"!
农村小学生的纯朴、诚实优秀品质渐渐地消失,乱花钱、图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长。现在农村小学生的面貌实在令人担忧。不难想象,我们培养的人如果是一个缺乏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重家庭亲情,那么这样的人纵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会有一种怎样的回报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剧,真是不堪预测!农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正陷入泥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观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3.实践与对策
3.1 是学校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说到底,造成我们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学校(包括家长)自觉地、不自觉地受"应试教育"影响,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多余的教育"、"过时的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变课堂上说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要从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3.2.1 抓好一个重点――用好教材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性教育培养任务,不是短暂的教育,或者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综合实践》,相当部分是较好的教材,具有实践性、技能性与应用性,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劳动教育以活动形式进行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做出认真课前准备。第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技能(综合实践课)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劳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3.2.2 落实一个支撑点――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建立 "劳动基地教育",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农作物的培育、生长、管理的收获,同时听取农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体会了农业劳动生产的伟大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关心农业,热爱农民的感情。所以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是劳动技能的一个支撑点。
3.2.3 强化一个亮点――教师们探索寻求有效方法与方式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劳动教育中,要因地因时因人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例一位劳技课老师把家里的丝瓜种子拿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培育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种……据这位老师反映学生对自己栽种的作物非常关切,舍得劳动,表现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护。待到收获的时节,学生们所表现的喜悦、激励、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难忘!后来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创办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园",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劳动,积极地相互间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比赛",他们真正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体验着"劳动最光荣"的含义了。
3.2.4 形成一个合力点――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是劳动教育组成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好多需要家长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只要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说明劳动教育的利弊关系,假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一定会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也是劳动教育的很好形式。
3.3 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3.3.1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对硬件设施的依赖。一般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分为两个类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的空地多,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各个角落、每块花木都要精心设计,细致管理,各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责任保护区,花坛管理基地;让学校出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让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自豪与光荣。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与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科技馆、兽医站、农场、养殖户等单位结对,定期活动。挖掘周边环境的潜力,如建立"卫生一条街"、"保护母亲河"等。
劳动课是新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充分整合各种活动,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将活动课程化,进一步挖掘并开设了校内和校外劳动基地,校内每个班级认领自己的绿化区,校外在学校周边的果园设置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开展到实践基地劳动的活动,体会劳动的喜悦,为学生丰富的劳动课程打下基础。
一、在果文化课程基础上,深入挖掘,开设特色综合实践劳动课程,学校在校园内设置班级劳动区域,校外设置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学校开设了根雕、泥塑、十字绣等相关社团,并建立果文化展示室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居家小小设计师”、“变废为宝小制作”、“ 心灵手巧我在行”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做成小制作,感受纸张、布块、针线、盒子、一次性水杯这些小物件经过巧手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创意物化能力。
打理家务、入厨做饭、植物养殖、玩转游戏、趣味健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活动主题“ 家务小达人”、 “垃圾分类我在行”,低年级小主题“叠衣服”、“每天早早起床叠被子”、“整理我的房间”等等,让家里干净整洁;“护绿小卫士”让绿色净化心灵;“我是厨房小帮手”、“ 我和蔬菜交朋友”让一粥一饭表达对家人的爱;“一起来做老游戏”让亲情洋溢;“做时间的小主人”、“体育锻炼我最棒”让身体更健康。
三、实验探究篇
“生活中的图形”、“趣味小实验”、“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造力,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在进行学校劳动教育同时在家也积极开发劳动课程,开展了孝心感恩父母、我为父母端杯水的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同时也让孩子学会感恩,融入感恩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学生教育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虽然,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变广,成效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劳动课并不总是有效的发挥其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成为师生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方面农村学校条件较差,资金不足,软硬件设施缺乏,甚至没有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学生有效开展劳动课成为空谈。而且现阶段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多是“花式”劳动课,实效性和实用性都有所欠缺。未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使的教育效果未达到预期状态。
另一方面,在多数家长的认知里只有文化课成绩完成的出色那才算是“好孩子”。尤其是在劳动方面现在的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尤其是农村从学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就行,干什么活。”农村家长观念滞后,认为孩子不用学习也能够种地、做小买卖,上学就是为了考学,为了跳出农门。致使孩子缺失了最基本的自我自理能力,并且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普遍的降低。
针对这样的状态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首先,学校解决劳动课教学资源的配备,根据文件要求配齐配齐全物资,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协调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潜,拿出经费和时间来,让老师走出去学习相关的劳动教学方法、理念。解决教的问题。其次,做好全体教师的宣传推进工作,让全体教干教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真正从根源上接受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把劳动思想、理念、做法等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孩子,让他们建立起最基本的劳动观念。从而解决想不想的问题。三是召开家长会,进行家校沟通,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要停留在旧观念上,劳动是每个健康的人必备的技能,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让家长认识到,劳动并不是之前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更高层面。解决家长认不认可的问题。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全方位的推进,保证劳动教育在学生、家长层面全面开花结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
对于乡镇学校中,劳动的资源并不缺乏,只是在于劳动资源课程的开发与配置上。
以我们乡镇为例,学校处在全国闻名的红富士之乡,学校周边劳动资源配置完善,学校利用校园的空地开发出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果劳动课程。学校建立自己的果园,让孩子们经历苹果成长的过程点粉-疏果-套袋-摘带-采摘等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能够体会父母劳作时的辛苦,做到感恩父母。多让孩子走出去,经历劳动的艰辛,同时体会劳动的乐趣。
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正式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不可获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可以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自主劳动;给孩子良好的空间,享受劳动;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给孩子一些要求,坚持如一;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
经历了劳动教育,学生在照顾果树、照顾花草、整理洗漱自己衣物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的急积极性有所提高。学校举行的感恩父母活动在同期进行,在活动中许多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家长也反应孩子回家与父母的话题也多了,能够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乡镇学校,劳动为所有孩子的明天,劳动也是所有孩子的明天,真正的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劳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对劳动教育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针对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劳技教育要从生活技能着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主张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一个人的生活技能是能够使自己独立生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一个人能征服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能力。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极少做家务,有的连最起码的生活起居也由父母代劳。在学校,给学生锻炼生活技能机会就更少了,所以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早在1992年8月和2004年8月,由中、韩、日三国几十名青少年组成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在科尔沁大草原进行过两次活动。其间中国孩子的表现令人失望。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靠家庭去培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然而,在我们学校的有关的教育中却规避了学生培养生活技能的机会。如生活中离不开电,学校在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中大都是告诫学生不要玩电,不要靠近电源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全作用,但也夺去了培
养学生生活技能的机会。人的生活既然不能离开电,那就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让他们真正懂得出危险的原因和避险的方法。保障安全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防险避险的各种本领,积极预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过程。例如我们在初中劳技课上开设了电子制作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了解了电的习性,学生弄懂“电路”和“触电”的概念,学会了测电笔的使用方法,学生会用测电笔测量家用电器是否漏电,规避了家用电器中由于漏电出现的触电现象;在电路焊接中学会了用电烙铁焊接电路,从测谎器的制作中,了解了物体越潮湿,电阻越小,越容易导电等知识,从而让学生知道平时不导电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导电,学生从怕触电而不敢碰电,到敢碰电会用电,老师从“战战兢兢”让学生接触电,到放手大胆让学生使用电,提高了学生生活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育效果,也让学生掌握了一门焊接技术。
生活技能训练,如缝衣、订扣、洗衣、简单的烧菜等,我们是通过劳动课或社团活动的模拟演习做起,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让劳技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途径,增强学生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
二、劳技教育要从简单的手工实践着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劳动教育的内容构成决定着它的实践性特点,“做中学”、“学中做”是其基本的教学方式。通过劳动课让学生学会基本生活技能,无疑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有益。我们的劳技课还可选择一些以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主线的劳动实践,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学会自制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和娱乐用品的简单生产劳动。
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包装等其它废弃物,开展街景和园林模型制作活动,学生利用家里本应该扔弃的牛奶包装盒,洗发水瓶等等杂七杂八的包装盒以及硬纸板盒,通过剪、裁、雕刻、粘贴、绘画等手法,制作出城市街景、学校校园模型、农家小院等作品。我们通过纸艺制作,将学生本应扔弃的废纸做成纸艺花、三角插纸作品,一朵朵纸艺花,一件件三角插纸做成的小动物,给学生带来了劳动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通过劳动制作,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是让老师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养成了收集废弃物的习惯,为以后的制作筹备原材料,统筹规划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有用的生活废弃物不再乱扔,校园环境也得到了清洁。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道德水准。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简单生产劳动主要包括纸工、泥工、小木工、小金工、种植、养殖、编织、缝纫、刺绣等这些手工劳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资源和教师人力资源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开发了大脑的潜力,提高了生活的技能。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ttitudetolabor;laboreducation;laborawareness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以己度人,推己及物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学生娇生惯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教育方式错误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学生层面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4.1.3社会层面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榜样带动学生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竞赛提升学生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劳动实践活动是对小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培养的一种基本途径。目前以学校为主体的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已广泛开展,学校的劳动技术课也参与其中。但是实际中的家庭劳动实践却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较之上代人有相当的优越性,有的不是独生子女的也是留守儿童,家庭大多成为小学生成长的“温床”,长期以来,他们娇生惯养,劳动观念差,动手能力弱,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低下,有不珍惜劳动成果的不良倾向,使学校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丧失功能。因而就必须彻底治理家庭劳动实践这一死角,进行家庭劳动实践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在家庭劳动中要让学生自我服务和自我保护,从这种自我服务中加强劳动锻炼,对小学生进行生活自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劳动习惯,老师找家长要通过这种教育进行评比、分析,随时加以指导。
二、学习家庭劳动技能
家庭劳动的技能,首先要教给小学生一定的家庭劳动基础知识,如编织、做饭洗衣、房间打扫、室内布置等;再者学校组织学生学习,要选定学习内容,上好专门的劳动辅导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劳动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
三、给学生劳动时间
学生在家不要像小皇帝那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在劳动中有空间,家长与学校要为这些孩子制造点儿难题,面临难题时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处理,让学生自己在劳动空间里学习到技能,以不断来完善自我,养成家庭的事情争着做的好行为;另一方面,脑力劳动为家长提供财政开支,如房子的布置、家庭动物养殖,家长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既能使孩子有一个爱劳动的习惯,同时也为家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激励学生的家庭劳动行为
1.可有可无,不受重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劳动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常把劳动课让给语、数、外等主科。
2.教师队伍严重不稳定
由于对劳动课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学校没有固定的劳动课教师,主要是由班主任或年龄偏大,身体不太好的老师担任。由于忽略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对劳动课教学管理随意,教师不备课是普遍现象,对课堂教学的检查、评价不落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付的成分较大,课堂教学难以体现劳动课的学科特点,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3.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
由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科研意识不强,平时很少钻研教法和学法。因此,劳动课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师只是把劳动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很好的利用学与练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劳动能力的形成,如许多教师上制作课时,前半部分全是教师的示范操作,后半部分则是学生机械重复教师的操作,依葫芦画瓢,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带来的思考
1.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教师(注意老、中、青结合),开学前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培训,熟悉教材,理清教材体系,把握教材脉络。健全教研网络组织,把劳动课也列入教科研活动中,建立集中备课制度,每学期组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操作技能评比,不断发现优秀教师,培养该学科的骨干教师,以此来推动该学科的发展。
2.从“传统”走向“现代”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直观演示往往讲解不清,学生一知半解,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这都使学生的技能得不到提高,而此时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示范过程展示给学生,特别的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现在农村有的学校计算机能上网,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以便把最新的信息及时吸引到信息资源库中来。
3.做好“结合”的文章
⑴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如能渗透劳动教育,效果则较好。在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发动学生采集植物标本,进行实验操作、实践调查等。
⑵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德育活动中,能使小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如学习叠被子、梳头、打扫卫生后,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帮助老人叠被子、打扫卫生,并开展评选“劳动小明星”活动,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劳动课的有些内容,如包饺子、插花、钉纽扣等,由于受到条件限制,课堂上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会,需回家实践,教师必须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督促学生,从而培养良好习惯,使学校与家庭架起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的桥梁,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学会生活,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情况,实行因材施教。
2.注重劳动素质的培养
小学劳动课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质,劳动素质养成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从事劳动,成为具备一定劳动素质的合格劳动者。
⑴树立劳动观点“伟大的智者”伊索告诉我们:“人们的真正财富是劳动的本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诚实劳动致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必须相结合等。
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参加劳动,认真负责,爱护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反对奢侈浪费,引导学生把勤劳与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大胆进行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