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51: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德育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幼儿德育应主要在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层面上发挥作用,主要培养幼儿在人群中生活应有的健康态度和能力,形成与发展幼儿的道德品质。可见,幼儿德育的内容应以亲社会的培养和道德品质教育为主。幼儿存在较强的自我中心,他们的认识属于缺失性的、未成熟的认识,处处着眼于个体的自我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在幼儿的相互交往中,利益冲突与人际紧张普遍存在,如争抢玩具、与同伴闹矛盾、愿望不能满足等。虽然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属于鸡毛蒜皮类的小事,但教育者应该明白,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幼儿的品性和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把幼儿德育内容定位在基本社会行为的基础上,按照维护和协调双方关系和利益的基本目的和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则来进行具体的教育。
案例一:2013年9月的一天,我带大三班小朋友做完“泡泡糖”的游戏后,孩子们都拉着小伙伴的手去聊天,唯有政伟小朋友一个人在一边。我问他:“为什么不和朋友去聊天?”他先是表现得紧张、不自在,随即又表露出毫不在乎的神情说:“我就要一个人玩。”聊天活动结束时,我组织全班小朋友围坐在一起说:“小朋友们今天和小伙伴们玩得开心吗?你们谁能告诉老师,政伟怎样没有找到好朋友?”珊珊说:“如果政伟以后不打人了,我就和他做朋友。”波波球说:“排队时他不推我,我就和他做朋友。”这次讨论后,政伟知道了其他小朋友不跟自己一起玩的原因,一点一点的改掉了打人、推人的坏习惯,拥有了很多好朋友。
幼儿的生活世界里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往往是教育的契机,我们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要善于把握这些教育的契机。
二、陶冶教育(情境)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幼儿教育学》中所提出的德育方法为:1、说服;2、范例、榜样;3、行为练习;4、行为评价方法(表扬、奖励、批评、惩罚);5、陶冶教育(情境)。
功能主义方法在分析社会问题时,重视研究社会秩序,关注长期支撑社会聚合的社会结构,如价值观(竞争、诚实等)、身份地位(职业、阶层、性别等)和制度(家庭、教育、经济等)在维持整个社会运作中的作用,即重视分析各种社会基本因素对整个社会的机能。使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定型的社会学方法的罗伯特•默登认为,可以通过分离各种社会结构对维持整个社会稳定的作用来理解一切社会安排,如果一种社会安排具有破坏作用,就说明它的机能失调。机能失调的社会因素会导致该社会中的某些人发生与自身品性无关的异常。这种异常行为往往会持续很久,因为它满足了这些人的某种正常的需求,这种正常的需求是因为这种机能失调的社会因素而无法通过正常的、反映社会主导文化的途径满足的。如他假设,所有美国人都重视成功,而被广泛认可的(也是反映社会主导文化的)方式就是接受教育和努力地工作,但由于种族或阶级等原因,有些人无法通过这种“正常”的途径满足这种“正常的”需要,因此往往采取不合法的途径。可以说,这种社会习惯的机能在这种特定的社会中是失调的,对维持整个社会运作和社会稳定具有破坏作用。同时,他还提出了社会制度不仅具有可见功能(4.$,5&0+51)$*6+,-$)0,还有潜在功能(/.+&$+57)$*+,-)$,即在预期目的之外,往往有不可预料的副作用。如严格秩序的可见功能是个人社会行为趋于规范,但往往具有压制个人创造性的潜在功能(副作用)。83启示功能主义方法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首先,如果把幼儿园德育当作相对独立的、整合的系统,那么它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或制度(如课程内容、方法、评价体系、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常规要求等)构成的一种整体结构。我们应该重视分析在特定环境中每种因素对幼儿园德育系统的作用的性质,即分析它的机能,并考察这种机能对幼儿园德育实施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正负影响。我们应注意机能失调的因素或制度的破坏作用,并把它与幼儿或教师自身的品性区别开来。如果把幼儿园德育这个系统仍然看作由价值观(如幼儿园德育内容及幼儿园教师等对它的特殊诠释)、社会地位(如幼儿园德育实施主体和发展主体之间的关系及与这个微系统之外各种人员之间的关系)和制度(幼儿园德育过程中人、信息、物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制度,如课程)构成的一个结构,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因素在特定幼儿园德育环境中的理论建设机能。比如,分析德育课程、德育实施主体和发展主体之间的关系、国家德育纲领性要求与地方或具体幼儿园的关系、幼儿园德育评价体系等的机能正常或失调;同时,分析它对具体教师和个人的影响,如不同德育课程、课程实施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不同关系之于幼儿园德育整体的作用,以及对幼儿的不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论提供给我们一个研究幼儿园德育问题的视角,即从制度或环境(尤其是主导环境)原因入手分析个人问题,而不是从个人入手分析个人原因,如分析影响幼儿行为问题的制度原因。其次,尤其要重视分析幼儿园德育工作过程中及幼儿道德品质发展过程中困扰我们的、长期存在的问题后面所隐藏着的机能失调的因素或制度,并加以矫正或改革,如为什么有些地方幼儿园德育长期以说教为主、内容空洞、教师在评价中是绝对权威(可能是与教师本身素质无关的教育体制、传统观念、流行的课程观念、评价体系等因素机能失调);为什么有些幼儿常常说谎,为什么有些幼儿常常会选择标准要求之外的行为(如不喜欢教师组织的游戏而专心致志于畅想),或者为什么乖巧的幼儿更受欢迎等等(可能是教师存在某种不恰当的即机能失调的教育理念、行为或要求,幼儿不能通过这种“正常”的途径满足这种需要,而这些与幼儿自身的品性无关)。第三,我们还应该辩证地看待具体的幼儿园德育措施、制度和方法,重视分析它的可见功能后面隐藏的潜在功能,对它们的有效性与副作用都做到理性的认识与批判,并扬其长而避其短。如惩罚的可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幼儿某种不适行为,但可能存在着一种潜在功能(副作用)———使幼儿基于情感的道德认同发展迟缓;严格的常规要求具有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游戏、学习习惯的可见功能,但可能存在着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忽视不同课程的不同要求和不利于培育幼儿园创造性教育氛围和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潜在功能(副作用)。
二、冲突论取向
一、萌发爱的情感
一个有“爱心”的人处处都会被人喜爱。每一个人包括幼儿,爱自己是非常容易的,可是让他们去爱父母、爱长辈、爱同伴、爱朋友、爱同事就很难做到了,更不用谈及什么爱家乡、爱祖国、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
做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应有爱的情感,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引导他们一起活动。在活动中,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适当地介入并引导他们关心同伴、关心集体。要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要服从集体,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并养成遵守集体活动规则的行为习惯。例如:让幼儿分成两组,做《运积木盖房子》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有的幼儿负责运积木,有的幼儿负责搭积木,哪组幼儿的积木最先运完、房子最先搭好就获胜。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关心同伴,而且还学会了分工与合作。不管输赢,他们都付出了努力,都获得了成就感,从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产生了集体荣誉感。同时,我们还可以请家长和社区配合,有意识地随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使他们产生爱的意识、萌发爱的情感。
二、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人的一生中,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在公共场合成为焦点,有的人却独坐一旁无可奈何;有的人出门时非要找个同伴前行;有的人独来独往,事情照样办得井井有条;有的人怕在人多的地方露面,有的人却“自来熟”,人越多的地方,他越活跃。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交往能力不同。能否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是人们适应环境,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幼儿多与同伴交往,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主、愉快的环境中游戏、交往、合作。
在日常生活和专门的德育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孩子学会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社会行为规范。
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比如,小朋友帮老师摆椅子,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小朋友为大家发勺子、发书,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着很自然地说“谢谢”。渐渐的我发现小朋友也会说“谢谢”了。哪个孩子尿裤子了,我帮他换好衣裤,他会说:“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他们会说:“谢谢老师!”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地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推动幼儿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往,有利于幼儿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我们的责任绝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等等。也就是说,要想构建快乐而高效的幼儿教育课堂一定要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要不断给自己充电,这样才能真正保障课堂的高效。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首先,要有爱心。有人曾经说过:有爱才能有教育,对于幼儿教育来说,他们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孩子,他们过多的是用感性来判断事物的。所以,只有具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朋友。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心换心”。而且,幼儿教育中琐事比较多,我们还要拥有足够的耐心等等,这些都是构建高效幼儿教育课堂的基础。其次,要有童心。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我们不需要照本宣科的老师,我们也不需要一脸严肃的老师,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童心的老师,这样才能寓教于乐,才能真正构建出一堂堂精彩而有效的幼儿课堂。再次,充实自己。除了要有爱心和耐心之外,我们还要不断给自己充电,要通过教研活动,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教学思想;而且,还要勇于走出去,要在不断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为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兴趣为引导
兴趣是教育的最好时机,任何生命都会对事物的表象具有特别的兴趣,因此,必须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兴趣为幼儿的快乐求知来引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现代教学模式下,我们通常强调自主性与探索性,对兴趣所起到的作用特别的重视,而幼儿所有的自主选择活动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所有的课程的预设和生成的课程都源于兴趣。在幼儿课堂教育中,应避免一味的灌输“死课程”,注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培养求知欲,才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多彩的活动是快乐教学的保障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做到三“重”,即:重过程,每次活动都要有活动教案、活动记录等;重结果呈现,每次活动都应该有活动最后的成果展示;重坚持不懈,只有扎实不懈地开展活动,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确保有“精彩的过程、第一的结果,高层的经验、良好的评价”。比如在大班的《圣诞节到啦》这一主题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制订活动方案,自己收集制作所需的活动材料,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制内容不一、形式多样的能表现自己才干的活动,自主分组进行。有的小组是用各种材料装饰圣诞树;有的小组是装扮成圣诞老人和报喜鸟进行表演;有的小组制作许愿卡;有的小组制作自己动手制作汉堡还根据自己的口味加蔬菜和沙拉酱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庆祝形式,幼儿不仅感受到圣诞节的快乐,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乐趣,还拓宽了幼儿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幼儿快乐的情绪。
四、理解孩子的情感,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快乐
有的孩子会因为一只小动物的死而伤心好多天,在明知道死蜜蜂也会蛰人的情况下,也会把它埋葬起来。这些都是孩子的情感,作为成人,我们应该理解,应该尊重他们的这种决定,并支持孩子带有雏形性质的高尚行为。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班好些孩子对花草树木不太爱惜,不是折树枝摘叶子就是摘花苞,一直苦口婆心地教育,总是不见成效。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松树旁边开花的海棠花落了一地。于是,我故意惊叫道:“呀!海棠树怎么啦!瞧,她多伤心呀?”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我接着自言自语道:“海棠妈妈,你一定很伤心吧?以后,我一定不让我们班的小朋友再伤害你的宝宝。”我偷偷看了一眼身边的孩子,他们正一个个表情严肃地张望着,同情心顿时溢满他们的眼神。郝卓涛最机灵,第一个反应过来,大声说;“老师,我去把花宝宝捡回来送给海棠妈妈好吗?”孩子们一听一哄而散,捡回来所有的花苞放在树下。再看看他们的脸,洋溢着笑容,一脸的轻松。我的目的达成了一半,回到活动室,我趁热打铁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说理教育。如今,只要出现折树枝、摘花、摘树叶的动作。总会有孩子立即制止道:“不能摘,这是小树头发;不能摘,这是它的小手”等等。我由衷的感到快乐。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年轻的父母都有自己繁忙的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同时也为了让孩子能早点接触学校,适应学习环境,一般都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送他们入幼儿园。所以,幼儿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准确地掌握幼儿教育的特点,不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幼儿教育的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到社会接触的第一个环境。而幼儿在家里都是被宠着惯着的,因此个性非常明显。教师应首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行为方式及表达方式,然后用鼓励、赞美的方式去引导幼儿成长。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处于一个强烈的认知阶段,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幼儿的模仿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发育。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语言和行为上都要积极地鼓励幼儿,注重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对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幼儿教育还要重视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智力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幼儿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幼儿教育不应太注重结果,应按照幼儿的喜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多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开拓他们的思维,而不能不顾幼儿的天性,只按照教师的想法来要求幼儿。幼儿教育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及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只有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积极地做出正确的引导,才能为他们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幼儿教育的特点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现在幼儿入园年龄偏小,不能独立完成最基本的生活,衣食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从穿衣、吃饭等基本生活常识来引导、教育,让幼儿逐渐形成独立的意识。在这个阶段主要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主,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以此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实现幼儿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
二、当前幼儿教育的方法
当前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各类人才辈出,社会也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所以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要想使幼儿教育更成功,方法最为重要。首先要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利用幼儿的模仿本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其次要进行必要的常识性教育,使幼儿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对事物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再次就是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配合。
1.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
幼儿的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性格,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他们的想法。只有让幼儿感到被尊重,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候我们感觉他们的行为怪异时,不应盲目地指责、批评他们,那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今后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呵护他们。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想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他们发表意见时,要耐心倾听;与他们交谈时可以蹲下来,与他们视线平行,同时说话的语气尽量温柔,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要鼓励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呵护和关爱;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幼儿模仿的本能
幼儿有模仿的本能,在教学时教师应好好利用幼儿的这一本能。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比如吃饭时,教师和幼儿一起吃,告诉他们用哪个手拿勺子,哪个手拿筷子,怎样拿筷子,一边说一边演示,再加上周围小朋友的影响,幼儿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学会跟大家一样的吃法,这样会让他们自己很有成就感。在玩耍的时候,教师要先告诉幼儿怎样是正确的,怎样避免受伤,通过引导,让幼儿找到玩耍的乐趣。幼儿除了模仿教师,周围的小朋友也是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不良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与教师的细心和耐心是分不开的。除了行为模仿外,就是语言模仿。语言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教师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时,要教导幼儿多用敬语,如谢谢、对不起等,这样对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幼儿爱模仿的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对幼儿还要进行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这是幼儿独立适应生活、认识世界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所以,进行常识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幼儿多认识周围的事物,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会伤害自己等,让幼儿多看、多学,教师多引导,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好处的。此外还要教幼儿文明礼貌方面的常识,如怎样与小朋友相处,对帮助自己的朋友要说谢谢等。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谈举止都要注意,有时很细微的动作被幼儿看到也可能会模仿。因此教师对自身言行的任何细节都不能忽略,要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多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的发挥家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育赢在起跑线上。每位家长都希望幼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所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更为重要。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并将幼儿在学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幼儿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了幼儿能更好地成长,教师和家长都需要付出努力。
5.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年龄较小,接受知识的能力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这就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挑战。但是,幼儿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对于知识兴趣,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兴趣的培养,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这才是幼儿教育的真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设立的。幼儿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制定符合幼儿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使幼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必须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君 单位:烟台市福山区实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赵海峰.初探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以汾阳师范幼师专业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5-57.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教育史上,统治者、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礼仪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礼”的主导地位。在我国历代采用、广为流传的启蒙教材中,礼仪教育的内容也占了相当多的篇幅,如《三字经》《弟子规》《童子礼》《孝经》等。书中许多基本礼仪规范和具体要求对教育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及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幼儿园德育教育中的礼仪教育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精华,其德育内涵十分丰富。幼儿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就是一个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
二、幼儿礼仪教育要在环境中熏陶
环境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首先,作为教师要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家长问好、道别,做到说话发音正确、语速流畅、用词恰当,让幼儿在园里、在班上听不到粗话和脏话,给幼儿一个美的语言环境,同时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语言礼仪规范。其次,幼儿园应设置礼仪长廊、楼梯上设置礼仪画面、标语及儿歌;班级设置礼仪之窗、礼仪墙等礼仪专栏;在活动室的图书角、语言区里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物品,创设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让幼儿在文明语言环境中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最后,要在园门口和各班设置礼仪服务岗进行微笑服务,提供机会与平台让幼儿从小学会文明礼貌、举止优雅。特别是每周一早上,要轮流安排教师和幼儿轮流在园门口微笑服务,亲切问候前来接送孩子的确家长。如:“爷爷早上好”“小朋友好”“阿姨再见”“奶奶,请慢走”等。通过点头微笑、礼貌鞠躬、热情搀扶……感染着每一位幼儿、家长、教师及过路的行人。
三、在游戏中锤炼
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也是其最喜欢的活动,还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力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难以理解的社会道德观念,进行口头教育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收效不大。针对幼儿好动的天性,我们在活动中设计幼儿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使幼儿在看中模仿,在动中学习。如我们设计了音乐游戏《好朋友》,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你争我赶地尽情地表现自己,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乐趣。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加深了幼儿对同伴的感情,培养了幼儿关心、帮助、尊重别人的情感,让礼仪之花在孩子们的交往中悄悄地美丽地绽放了。我们还设计了体育游戏《我和不倒翁做朋友》,在游戏中,孩子们都对不倒翁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和不倒翁有礼貌地交往,邀请不倒翁和自己做游戏,请不倒翁到教室做客。在游戏中发展了孩子的平衡能力,提高了孩子的判断能力,培养了他们机智、活泼的性格,并提升了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通过各种游戏,幼儿懂得了深刻的道理。多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开展以“播撒文明,收获真情”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周活动
幼儿园各年龄段以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室内外张贴“让礼仪沟通心灵,让文明变成行动”等多幅标语,并收集了各种宣传图片。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活动,其中中班段开展的“文明礼仪大家谈”活动,家长们积极配合,纷纷写心得、谈体会,从旁观到关注,从关注到参与,从参与到提建h,各班形成家园互动,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面向家长、社会、幼儿、教师进行礼仪知识的宣传,并结合“三讲三爱”的内容,营造出“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守礼仪”,共创和谐文明的良好氛围。使文明礼仪之花结出美丽之果。使孩子们的文明意识由被动转为主动,形成一种由心而生的自觉的行为习惯,在教育活动中,要用爱心点燃希望,用行动播种文明,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植入文明的种子,同时通过“小手牵大手”,把文明礼仪知识带入家庭、带入社会,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五、要启发引导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哪些是好的礼仪行为,帮助幼儿克服行为上的盲目性和形式上的机械模仿。幼儿年龄小,思维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面对这样的教育群体,幼儿教师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对幼儿进行点拨,唤醒幼儿对礼仪教育的主动性,同时防止幼儿的盲目行为。如:想训练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教育者应给幼儿讲为什么要这样做,并给幼儿讲什么场合要这么做。只知说文明用语,不知如何说文明用语的教育,显然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所以,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适时适度地启发、引导、点拨幼儿,是十分必要的。
六、在实践中巩固
礼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幼儿理解能力差,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教育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在说理的同时,可以布置适当的任务让他们去做,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练习,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乐趣,加深印象。如要求幼儿早上到园时,主动与老师、同伴问好,每天离园与老师和同伴道再见;教师也可以经常到幼儿家中家访,检验幼儿的待客礼仪;组织幼儿到超市购物;组织幼儿到小班帮弟弟妹妹做事;组织幼儿到社区捡垃圾;组织幼儿编排礼仪小品,观看礼仪小品,等等。我们设计了《学做小主人》《亲子互动活动―做客》,使幼儿在游戏中尝试着与熟悉的、陌生的人交往,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信,并体会到了礼仪带给自己愉悦的心情,每个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如在主题为《祖国妈妈》的活动中,幼儿懂得了怎样热爱祖国,尊重国旗,热爱亲人,并学会了与家人分享团聚的喜悦。手工粘贴《国旗》中,幼儿学会了不乱画、乱涂颜色,养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1)指出:注意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着眼于长远行为效应,注重对其一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品质培养与终身受益的文明礼仪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华上下五千年,素以“礼仪之邦”为誉。《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便是华夏文化与民族精魂的价值导向。幼儿阶段恰为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关键时期开展礼仪教育,将使教育事半功倍,幼儿获益终身。
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礼仪的界定抛弃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和儒家道德限定,更强调互为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价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显示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礼仪教育是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模本等活动。幼儿园礼仪教育是引导学前儿童认识礼仪文化、实施礼仪言行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前儿童了解礼仪常识、掌握礼仪行为并内化礼仪情感。
一、现况分析
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与意义途径。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基本构想是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遵循自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付诸实践,更多表现出论述性多、实践性少,规范性多、论证性少,概述性多、专题性少等现实问题。在幼儿园,幼儿常表现出礼仪意识认知不足、礼仪行为时有缺失,以及园本教育途径单一、内容涣散、不成体系;幼儿教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觉性与营造一体化教育环境的延展思维的问题。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抑或止步不前,或者若有若无。
我园自2005年开展幼儿文明礼仪特色教育。通过引进《幼儿礼仪》课程读本,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领域,在且行且思中发现大班幼儿礼仪教育明显表现出: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目标性不强、计划性不够、组织力匮乏,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延伸不充分等,并就此问题展开行动研究。
二、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阶段及其所处生态微系统,将礼仪教育定位于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及公共场所礼仪的三大模块。
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统领、若干层级分目标关联而成的体系。学前阶段,其总目标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礼仪的重要意义和生活价值,了解日常必要的礼仪常识及行为表现,初步形成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养成礼仪行为习惯。落实在大班,即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规范与个性和谐的发展。
目标统摄教学内容的科学制定与具体规划,在该目标下,结合礼仪本质内涵与幼儿道德教育范围,得出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幼儿礼仪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运动礼仪、游戏礼仪,家庭礼仪包括敬老礼仪、待客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交往、公共秩序、公共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就是说,儿童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儿童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内容十分广泛,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本园实际的安全教育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必须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动。如何把这些简单的安全防护知识教给幼儿,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学习保护自己的技能和方法,以便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一、环境教育法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 通过浅显易懂的环境创设让幼儿感受安全教育的知识。通过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如,“过街要走人行道”、“知道红绿灯和交通标志”、“不能玩火,不能玩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不跟陌生人走,陌生人敲门我不开”、“遇到火警、生病和坏人应该打什么电话”、“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定期更换。还可以利用大量的废物和玩具、资料,创设“警察岗亭,公共汽车,救护中心,消防大队”等区角,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拟扮演,从中感悟到交通安全规则、火灾或生急病的报警电话和抢救方法。
二、情感体验法
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整个过程,增加体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自己身体产生直接感受,理解事物,学习知识。如老师为提醒小朋友保护眼睛,设计活动“亮眼睛的秘密”,请小朋友先闭上眼睛,老师做主动作,幼儿睁开眼睛后,老师提问:“你们知道老师做了什么动作吗 ? ”请幼儿睁开眼睛,老师重复做以上的动作提问:“老师做了什么动作”?等等,通过对两种状态不同感受的比较 ,帮助孩子体会眼睛的重要,激发他们学习怎样保护眼睛的愿望。再如,开展“发生火灾怎么办?”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火对人们的帮助和害处,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还可以开展“保护自己办法多”、“小小安全员”等类似主题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让幼儿亲身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三、日常渗透法
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安全教育的好时机,通过一日生活常规中各个环节渗透安全教育的方法。如,晨检、午餐、散步、盥洗、户外活动、自由活动等。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厨师等都应成为安全教育员,时时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晨检:保健员要注意检查幼儿口袋是否带尖锐的器具或小珠子之类的东西入园,以防自由活动或午睡时戳伤或异物塞进耳、鼻、口等;再如午餐:保育员要注意提醒幼儿餐前要洗手,以防病从口入;吃饭时不说话、玩耍,以防噎着、烫伤。而户外活动时:教师在组织幼儿出活动室前要告诉幼儿整理好衣冠、鞋带,上下楼梯要靠右走;活动时要注意控制活动量不狂奔乱跑,不因活动量失控而摔伤、跌伤;告诉幼儿玩大型玩具时不越规、不拥挤、不倒滑滑梯、不猛摇摇篮等,以免发生不测;而自由活动时:教师要时时关注幼儿,玩玩具时不相互甩、抛、扔,不攀爬栏杆、窗户,以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四、游戏模拟法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充分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自救技能训练。如,针对幼儿对“警察叔叔”的崇拜心理,开展角色游戏“交通警”,让幼儿扮演他们所崇拜的“警察叔叔”,使之懂得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走失时要找警察叔叔或和善的人帮助,学会较熟练地说出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或用电话求救。设置具体场景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在游戏活动中反复练习,达到强化的目的。如通过“着火啦”的游戏,引导孩子巩固掌握着火时自救的知识和进一步加强相应的自我防护技能,知道火灾的危害,不玩火。
五、竞赛法
将安全保健知识编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智力抢答”的方式进行,巩固所学知识。中、大班孩子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在竞争活动中非常活跃,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安全知识抢答,效果特别好。
六、家园互动法
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儿最终创造辉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以后都会慢慢形成幼儿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习惯在其养成的前期特别重要,因此,每件事一开头就坚持按要求做,不该做的事一开头就坚决不做,从不迁就,慢慢习惯就会养成。幼儿期儿童意志行为还很差,不能较长时间控制自己,幼儿行动的目的性也较差,行动缺乏明确目标,往往与直接兴趣或需要、个人愿望相联系。例如:做好事为了得到一朵小红花或是为了得到教师表扬。因此,要培养幼儿是先有目的,努力实现目标,自觉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并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所谓习惯,是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人们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会提高。研究表明,3~12岁是年轻一代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然而,家长总是以孩子小为借口,纵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饮食方面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后面跑着喂饭,生怕孩子饿着,或是一味满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欢吃的饭菜,这样只能造成营养失衡;合理、科学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家长应该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说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不关注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是由感觉动作、听知觉和视知觉三大功能决定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从小培养;②从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制定规范并合理运用强化机制;⑤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借用英国的一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养成好习惯,贵在行动。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条件,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动力。责任心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呢?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学校里,教师是幼儿的领路人,应做到真心与他们做朋友,善于倾听,启发他们热爱生活和社会,关爱家人和朋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谐的处世习惯,从而产生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而,锻炼承担责任的能力。每一种能力的锻炼都应该来自于实践,因此,给予幼儿适当的承担责任的机会。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作业,如分发玩具、收交作品、整理书桌等,或者通过游戏、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等,让孩子逐渐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一方面要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养护、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负有许多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一个不尽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对人类无益的人,而一个不会做事、无能为力的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要鼓励孩子从小融入集体,有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也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从而生出自豪感和责任心。
四、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有健康的躯体,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为幼儿营造出一个能够相互接纳、信任、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82-01
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阔幼儿视野,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一、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如在种植区糖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词汇。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扩展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供发展语言的条件。幼儿园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划分。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只是、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语言是连接各科领域的重要工具,各科教育教学内容的进行离不开语言,反过来,语言又促进了幼儿行为、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多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 幼儿学习的兴趣。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这样给幼儿提供更多语言元素,使之有话可说。
(二)多听。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找人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
(三)多说。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发展幼儿听的能力,还要培养幼儿说的能力。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在说话中练习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当幼儿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予以纠正。
(四)多练。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幼儿 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孩子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给幼儿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三、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培养幼儿的礼貌言行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
教育孩子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说:“请您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