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5 16:51: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学习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学习方法

篇(1)

由于参与学习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思维品质不同、学习动力不同,他们在摄取信息方面具有选择性,因此,课堂教学反馈亦呈多样性。作为教师要及时调节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在宣布课题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木块(每个正方体小木块1立方厘米)搭成长方体,看一看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在原定3分钟教学时间之后,部分学生操作所搭成的长方体数量太少,不足以形成长方体体积及其体积计算的感性体验。这时的教师可以有几种选择: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由,宣布学生停止操作,静听教师的指导;也可以让聪明的学生和盘托出长方体体积公式;还可以让遇到困惑的学生翻书看个究竟。但颇有执教经验的老师认为动手操作建立表象,探究和掌握公式来源十分必要与重要,不能草率结束学生的操作活动,要毫不吝啬时间让学生充分实践,于是他们会调整原先的教案,增加了操作时间,鼓励动作慢的、搭的形体变化较少的学生,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周围同学的操作,可以参与他们一起操作,也可以在同学的启发下,树立信心改进自己的操作,让学生体会、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二、导向性

为了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因势利导抑制负效应,采用导向性的教学策略是十分重要和必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老师应艺术性地有意识地有序列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顺利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提供新旧知识节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感受搏击“惊涛骇浪”的亲身体验。例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教师先出示练习题4880÷800;488÷80;48.8÷8;4.88÷0.8。学生无意识地挨着次序做题,当做到最后一题时嘎然而至,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垂首冥思,有的窃窃私语,“怎么计算的结果都是5.1,最后一题大概也是5.1。”这是多么好的猜想啊!有的索性脱口而出:“除数0.8是整数就好了”,有的怀疑“老师的题目出错了”,如此等等。老师顺着这个话题说:“是呀,那么怎样使0.8变成整数呢?”学生面面相觑,顿时鸦雀无声,可每个同学的思绪却翻起了轩然大波。有的同学联系前面习题的提示,立即伏案疾书,有的同学翻开课本寻找解题方法(应该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顿悟要运用商不变性质。当学生在练习时,老师选择了学生中的把4.88÷0.8转化成(1)48.8÷8,(2)488÷80这两种解法展示出来。引导讨论他们解题的异同,且不暗示孰是孰非,一场“唇枪舌剑” 辩论开始了,主张第2种解法介绍之后,老师再随即徒手板书0.00488÷0.8,学生按理改写成488÷8000,笔还未放下,主张第1种解法的同学霍地站起来说,太麻烦了,太麻烦了,只要写成0.0488÷8就可以了。这样很巧妙地使学生明确今天的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关键是把除数变为整数,至于被除数是不是小数无关紧要,成功地克服了学习中的干扰,而且转化成学生自己习得的亲身感知。

三、及时性

增强信息反馈的正效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益,从而让学生及时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自我调节学习方法,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教师根据学生意愿重组语言,归纳成引起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或者随机的题目等显性的方法转化为引起讨论的问题等等。无论是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引起原本没有想过或者也有类似想法的学生的共鸣,远比教师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强得多,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感到十分亲切。例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做一道习题,学生都以期待的目光,从教师那里渴望获得赞赏的评价。在一般情况下,教师非常及时地把评价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如:做对的小朋友笑一笑,拍拍手、点点头或者拉拉小耳朵等等,调节了心情,活跃课堂气氛。有时肯定的评价由学习主动积极的、或学习稍有进步的小朋友来表达,暗示了只要主动学同样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又如选择题出示后,让学生举手用手指1、2、3、4表示所选择的正确答案,老师能确切了解全班正误的实际比例。在备课时,练习设计力求“短、平、快”,力求当堂批改,缩短错误持续时间,提高练习——批改——再练习的信息反馈的频率,加快循序前进的步伐。

四、层次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不同层次学习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要经过筛选,尽量做到反馈信息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有的可以作为个别辅导,把信息反馈给相关的学生,对于虽较复杂但有典型意义、有益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的问题,可以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正确敏捷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这并不是冷落和羞辱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而是让全体学生包括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开阔眼界、耳濡目染,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桌上放者六叠小木块,分别是8、10、8、8、10、10块,平均每叠多少块?学生的一般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小木块的总数去除以6,当然计算小木块总数的方法还有好几种,但有个别学生在黑板直观图示的启发和影响下,在自己列式计算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总结了经验,直接列成(8+10)÷2=9(块)只有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教学策略对头,才能增大或诱发内因,靠学生内部状态的优化,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马雪.关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26)

篇(2)

一、启发学生质疑,以疑问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伟大的发现都要经过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去质疑。但不可把教师的设问全部代替了学生的质疑,因为学生自主性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才是地理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学习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北半球车都靠马路右侧行走?为什么绕场短道速滑是逆时针运动?为什么两条铁轨总是右侧磨损的严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与此相似或者与此相关联,并以此做为课程的开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程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知识进一步创设情景,假如短道速滑选手顺时针运动会如何?而且教师也要学会运用一系列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语言,比如“你是怎么认为的?你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抛砖引玉”。“砖”抛的科学才能引来有价值的“玉”,如果抛得不科学,可能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二、开展合作学习,以合作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三个原则:科学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引入适当的竞争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加强教师的指导和监控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掌握了这三个原则,教师就可以以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分配恰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比如在学地球运动内容时,教师只给一个主题:给你一个地球仪,你能用它来做哪些地理实验(允许添加一些必要的辅助器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自己处在某一个小组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集体荣誉感,为了使本小组获胜,各成员都会积极的努力搜索文献、制作模型等,其结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意识,还可以有效的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巧用高考试题,以分析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高考题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实践检验的试题,是基于众多专家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它视觉独特,题型新颖,对于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晰学生的探究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信息提取——构建答题框架——建立联系思维——归纳表述”步步深入分析真题,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去认识相关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必然可以拓展学生的探究思路,提高思维品质。例如,2010年重庆卷中有一题: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云南)的主要气候特征。教师在讲评分析该题时可以1.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提取考题图文信息。2.引导学生建构答题框架。教师让学生讨论列出地理位置可以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角度展开思考。地形因素可以从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等方面展开考虑。3.指导学生建立联系思维,掌握分析题的解题方法之关键——建立由因及果的基本思维方式。围绕“气候特征”这个核心,从地理位置和地形要素作为切入点,挖掘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与气候特征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地理联系思维。这样的经典高考例题通过步步深入剖析,最终让学生会的不仅是这道题,更重要是这种遇解题指导于习题分析之中,能切实提高学生课堂探究能力,提升地理思维品质,构建答题框架,提高答题针对性、有效性。如此,整个的解题过程便是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

四、结合生活实际,以感悟贯通探究式学习方法全过程

新课程倡导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处不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一年四季的变化,是什么原因所致?春末夏初的梅雨、盛夏的伏旱、夏秋多发的台风、冬春的寒潮等如何形成的?夏季为什么昼长夜短?浙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为什么浙江茶叶产量居全国首位?为什么农村房屋多斜顶?家乡有哪些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著名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如何?等等。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有真切感受的现象事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原理解释,让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成就感,增强地理学习兴趣,进而形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的主“阵地”,因此绝不能以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的。应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提高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毅.探究式学习方式浅析[J].成功(教育),2011(10).

篇(3)

合作学习在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应该在实践基础上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能力也有所改善。下面就初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1.小组学习目标制定的不切实际

小组成员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准确,对自己的能力评估不真实,导致整个小组在制定目标时是盲目的。例如,有些小组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很明显,这个出发点就是错的,书上有些内容是必须要掌握的,有些内容则是了解即可,学会所有内容无疑只是给自己增添了许多繁重的任务。时间一长,学生肯定会丧失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2.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

课前的学习、课后的复习和完成作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想要达到高效是很困难的,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是要遵循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例如,先制订短期计划,注重劳逸结合,定期参加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必要时还可以找老师指导。

3.不能长期坚持

相信刚开始每个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都有很大热情,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相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但几周过后,?W习的热情就慢慢减少了,这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态度,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二、初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首先,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其次,合作学习的组建依赖小组成员的参与。虽说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优于传统的学习模式,但社会在发展,任何一种事物都不能满足于某阶段的成果止步不前,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在实践中更加完善。以下就是对初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探究。

1.流程的完善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讲课前对每节课的内容提前安排,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有整体的组织策略,这样课程的进行才更流畅。基本的教学流程:先由教师在全班提出问题,给各小组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然后小组长或其中一人代表小组成员进行整理发言,接着其他小组补充或表达不同意见,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气氛的营造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之间是民主、合作的关系,这对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起着促进作用。例如,在讲合理消费的课程时,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情景剧的表演,其中一个成员扮演推销员,然后再选几个其他成员充当顾客,创设商品交易的情境。最后,全体成员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投票,教师总结。在这个交易情境中,参与的成员对产品功能、销售价格和顾客购买原因将有更深刻的体会。

3.合理引导

初中生对事物正确性的判断还不够理智和全面,个人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还需要一段时期,但这个阶段也是好奇心最强,对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最敏感的时期,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必不可少的。春天带领学生郊游,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领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真谛。

篇(4)

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新颖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应该格外的重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让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进行不断地更新。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对于这一点就能够进行充分的加强,让学生自身的观点能够得以表达,教师的引导作用会变得更加明显,教学氛围也能够进行更好地烘托。这是传统教学并不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我们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所在,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

二、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提高成绩的阻碍

(1)学生自身的知识点的贯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历史学科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这种心理对于学生今后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的,学生会将心理排斥逐渐发展成厌烦或抵触心理,使得教学过程并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生自身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受到抑制。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间接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学生自身的动脑思考过程并不多,自身的思维方式很难得到拓宽。这样发展所引起的必然后果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很难进行相互联系,使得思考问题过于片面,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难以提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硬性掌握,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过于强调按部就班,问题处理并不能做到灵活多变,学生解决问题还是以依靠教师为主,依赖性过强,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自主性并不能够发挥主要作用。

三、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方法运用的优势所在

(1)学生自身知识点的连贯性能够得到不断的培养。在进行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过程能够做到更加充分,同时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也能够做到将以往所学知识进行不断联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将知识点逐渐进行完善并加以充分的注意。这样学生的学习气氛就会不断得到优化,同时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愈加提升,对于知识点的相互串联也能够更加完整,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所在,同时也是该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

(2)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全面考虑问题。在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能够做到进一步的优化,学生对于关键的知识点能够进行牢牢地把握,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高速运转,在此中对于学生的考虑问题的过程就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逐渐变得全面,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将学生的观点也能够进行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受到积极的鼓励,让考虑问题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这也是我们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优势之一。

(3)学生自主考虑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通过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习积极性能够起到极大的提高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通过该学习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对于问题的自主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针对问题进行不断地练习,使其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举一反三”的真正作用所在,在进行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将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化,使问题解决过程更加简单。我们从这一方面也能看出该学习方法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希望能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以上就是本人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与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提高的阻碍进行的相关研究与分析过程,在此之中对于优越性进行了着重的论述。在研究与探索过程中观点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以及学者们的意见与建议,为今后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5)

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要使学生自尊,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因此,教师要实实在在地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随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怀着愉悦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探究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创设情境下,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况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内在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原始的精神动力。

2 创造条件,提供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欲望,还需要有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1 让学生全过程参与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尽量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如教学《十几减7》(以12-7为例)时,借助小棒让学生操作、思考:“如何从12根(1捆零2根)小棒中去掉7根?还剩几根?可让学生在做中亲自参与算法的探索,实现算法多样化:①将一捆拆开,与两根合并后,一根一根地减;②先从一捆中去掉7根,再与2根合并,即10-7=3,3+2=5;③先去掉两个单根,再从一捆中去掉5根,即12-2=10,10-5=5;④7根加5根得12根,所以12-7=5。通过让学生“做”,全面参与了算法的探索全过程,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2.2 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自主学习。参与必须充分。我不仅让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而且还要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全方位参与学习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 传授方法,提高学习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从授之以鱼过渡到授之以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3.1 提供操作机会,学会抽象与概括。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为顺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抽象数学知识时,要提供具体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指导学生:①动手操作。由学生摆出3个2朵小红花,列出加法算式:2+2+2=6,引导学生说出算式中加数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用三角形学具摆出4个3;用小圆片摆出5个4,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并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的特点。②由三道加法算式引出新的运算—乘法。说明求3个2相加的和,4个3相加的和,5个4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③观察比较,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得出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④抽象概括。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3.2 创设问题,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时,教师首先呈现问题情境:停车场里共有汽车105辆,其中小汽车56辆,大客车22辆。接着让学生尝试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得出以下四个不同的算式:①(56-22)÷105;②(56-22)÷22;

③(56-22)÷56;④56÷22-1

然后引导学生说思路,学生发现前三个算式都是先求出两数之差,不同点是除数各不相同,使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确定谁是单位“1”上,最后通过讨论、课件演示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理解解题思路。自主探究学习正是以“问题”的出现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去研究、去讨论、去交流,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3 传授阅读方法,学会读书与质疑。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书本。学会读书,无异于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我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使他们逐步掌握读书的方法。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弄懂书上的表述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要做到边看边动脑,提出疑问,划出重点,作些批注。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学例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呢?对此,我可引导学生自行分析,从而明确教材上的方法比较科学。

篇(6)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

1.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方法

数学课本身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画,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授新课,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中文字、图片所给出的信息,深入思考信息的内在联系,启发他们找出解题思路,并能谈出理由.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新授简单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两道分数应用题:①一桶水重50千克,倒出2/5,倒出了多少千克?②一桶水倒出了2/5正好倒出20千克,这通水重多少千克?我先让学生讨论并解答这两道题,然后再出示例1:一桶水重50千克,倒出40%,倒出了多少千克?例2:一桶水倒出了40%,正好倒出了20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因为例1与例2这两题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40%)转化为分数2/5,因此,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这两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从而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既启迪了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我在教学时采用与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这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为学法,使学法与教法默契配合,以致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验,探求规律,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S=πr2.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气氛,教师就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时的组织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篇(7)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教育教学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领域内,教师的教学不断获得新的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改善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成为教师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实际上,学生对学习习方法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也将有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还将体现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很少能够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也常常忽略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了自我学习的判断能力。而实际上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还处于懵懂阶段,但是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最容易接受,这一阶段也是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就是注重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主体的培养,为此,教师要不断克服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不良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并能够真正地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相关学习方法的简单认识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还存在很大的感性成分,但是,在今后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学生的抽象性思维以及思考应变能力的要求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小学阶段抓起,不断培养学生的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能够直观了当地获得新知识,也可以通过将抽象化具象的思维方式,将知识进一步转化成形象内容。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中,可供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多种多样,经常使用的数学学习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数学分类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具备将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内容进行细致的掌握和划分,能够对知识点从大的方面进行类的划分。比如,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对三角形相关的知识进行合理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多种多样的三角形类别。学生在仔细划分了这一类别之后,可以对三角形相关的知识点,从角的大小以及变得数量多少这一角度进行掌握和划分,从而弄清不同的三角形类别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学习中恰当的运用。另一种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方式,通过这一学习方式,学生将复杂的语言性问题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几何图形问题,从而直观的认识数学问题。这一学习的方法在有关路程、距离的相关题型中应用最广,诸如此类的还有归纳的方法等。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所起到的教学积极意义

首先,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主要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的,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这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被认为处于缺乏自我想法的发展阶段,因此,很多教师会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讨和自我学习空间的放开,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以防止过于紧张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受到局限的不良教学状态的发生。

其次,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习方法的习得将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改善整个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来讲,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也能够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便利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再次,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标准和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新的课程发展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应当注重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能够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并在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这一角度来讲,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的探讨,恰恰是提高和改善数学新课程发展的具体体现。对这一教学内容的重视和实施,也将有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和改善。

三、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具体应用

篇(8)

1、学会听课:

教师要利用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注意去听老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对概念要点的分析、对例题关键部分的处理方法和对疑难问题的解释。

比如,在设计《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这一节课时,在一上课时就强调这一节课的两大内容为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让学生听课时有目的的听,有重点的听,而后在讲授同类项概念的时候,从身边的例子出发,理解在数学概念中什么是“物以类聚”,使学生能够从已有的生活知识迁移、类比得出同类项的概念,并在讲解概念和讲授例题时利用彩色粉笔标注明确重难点,这样,让学生会抓住重点,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2.学会思考

数学课堂如果单纯的听,学习只会陷入被动,甚至一部分学生坐上了“旁观席”,认为课堂跟他无关了,这时,不但授课变得被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课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使得他们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一节的教学中,题不要贪多,选择经典例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思考,教师只是从旁引导,多问“题目问什么?条件用什么?解题怎么办?”等问题,一题彻底研究透彻后,由学生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看似松散的一节课,由于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反而很好。

3、学会说写

很多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时好不容易掌握了知识,但不会书写,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述,因此,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

首先对教学语言的解释,这是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如通过比较、区分和弄清一些易混淆的词语,如“大于”与“小于”,“都不”与“不都”,“有一个”与“至少”等等。由于数学语言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其概念符号需要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必须咬文嚼字。其次要注意语言规范,是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保证,书写、作图要规范,如(x+5)千克,不能写成x+5千克。画图也要规范,直线要直,垂线要垂,不能没有规矩。

篇(9)

化学课程是一门基于实验操作的要求一系列反复求证、并最终应用实践的教学活动,它与日常的社会生产、生活具有紧密契合的联系。着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性、实践性思维,从而使得课堂不单单地局限为传授知识的圣地,也可以扩展成为了解生活、感知生活的试验场。而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秉承的也是这种包含着创新性、实践性的探究式的教学理念。

一、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内涵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

探究式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基于学科的自身属性的前提下,结合现实生活与之相关的诸多特点而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并在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中创设具有学术理论氛围的基本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反馈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化吸收的流程化、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创新性、探索性、实践性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重点施行、侧重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角色是相对化和单一化的,孔子所说"师授而谨行"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理念。而受传统因素的限制,国内中学的化学教学也一直存在着"重传授,轻回馈"的现状。教师高高在上,纯粹地将知识进行机械式地传播;学生被动地把知识进行接收、吸纳。整个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呈现出的是"例行公事"式的敷衍和麻木,与当下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基本原则和导向要求格格不入。在强调推进"探究式学习"进程的背景下,将"创设情境"作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之一。

创设情境这一名词来源于西方教育理念中的"模拟教学",注重将与教学试验相关的生活实践引入课堂,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营造的虚拟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互动学习,最终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化学课堂的情境创设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从而诱发其学习主动性;其次要以具体的观察、感受为主要展开形式,培养和强调学生学习的探索性;第三则是要坚持"发散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性;第四是要寓教于乐,在融洽的互动过程中体现教育性;最后则要回归到教学的应用实践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能力。而在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途径创设基本的问题情境。

1.以社会生活为来源。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知识的实践应用为立足点,所以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创设具体的情境。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熟悉的场景、亲身的经历、有趣的自然现象等等都可以经过适当的提炼,融入化学学科的教学因素,升华为课堂上的一个假设、一个问题。而学生在互动式的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切身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近期社会上热门的事件融入教学,比如从日本2011年的大地震所造成国内民众抢购食盐的事件中盐与Clna等化学物质的关联性进行解析,增加真实感、联系感。

2.结合社会实践的实用性。知识如果束之高阁、囿于书本,那么无异于其存在的"空白性",尤其是在要求频繁进行实际操作的化学学科中。教师将真实情境融入课堂,通过一系列实际的客观存在,例如给学生讲述基于化学原理而衍生的先进的全新技术,解释体现化学本质的社会现象等都能使学生自身增强对化学学科所具备的科技性、真实性、准确性。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诱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

3.融入故事性和趣味性。化学学科长期以来由于其严谨性、复杂性,给人的印象就是"枯燥无味",扭转这一传统的学科标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前提。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趣味盎然的卡通化图片或艺术字体作为表现载体,通过鲜活翔实的化学典故和引人入胜的化学人物故事增加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影音录像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新鲜生动的氛围,让学生以放松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去思考,最终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任务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环状结构的奇妙经过时,通过幻灯片式的动画课件重现其在马车上沉睡时梦中看到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图,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有趣地观看过程中记住这一化学史上的奇闻,也对苯的分子构造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 创设问题情境的细节要素

首先,所创设的具体情境要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前提。适当切实的情境应该蕴含能够合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思维发散的营养性成分,不仅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也要附带性地对学生成长期的自身心理、群体意识、道德取向产生有利的引导性价值,这样才真正符合了全面发展的个中要义,也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宗旨的恰当延伸。

其次,所运用的教学情境要具有真实性、客观性,能贴近实际的社会生活。我们开展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要求,培养能够"上得课堂,下得职场"的实用型人才。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务必保证所创设的情境的真实性,尽量契合学生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经验层次。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熟悉感、认知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三,所构建的基本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中学生正处于复杂的心理、智商发育转型期,教师需要在构建教学情境之前充分认知、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教授知识的安排,不要为了彰显自身的学科专业性和个人荣誉感,把一些晦涩高深的"超标"知识夹杂其中,造成教学活动的困境尴尬。

三、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扭转观念,从根本出发。思维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关键的"洗脑者"角色,只有该变旧有的教育观念,才能为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性"创造前提条件。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秉持"释放"学生思考模式的基本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切实合理的大胆猜想,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能量。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假设性的引导方式进行,例如相关的实验结论如果缺少某些条件之后会如何、缺乏条件后该如何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等,然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共同解决,让整个求证解决的过程充分成为学生展开思维羽翼、尽情翱翔的天空,最终将结论的获取变成一次"寻宝式"的探索。

2.参照对比。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坚持"温故而知新"的基本原则,也要触类旁通地引导学生进行参照类比,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激发跨越式的发散思维。例如,可以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教学实践中,通过方程式让学生了解得氧失氧的相关知识,并引出"化合价升降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这一结论,促使学生及时巩固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等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罗列数量众多的具有共同本质反应的化学概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对知识进行积累比照的学习思维和习惯。

3.想象力的挖掘和释放。想象力作为刺激学生创新性思维激烈质变的催化剂,离不开具体的引导性手段。而实现想象力发散的前提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要求增强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一系列联想的诱导,例如由制取水元素的H2O启引导学生由水滴的类球状联系到水元素里的"O",从而使得学生对该元素的印象加深,并在可观存在的对比下保持记忆的持续性和准确性。

三.结语

在当下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和社会人才需求急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培养人才、输出人才的最大来源地之一的中学,应当与时俱进地转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和陈旧的教学模式,促进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进一步适用和推广,培养具有创造性、综合性的实用型人才。这不仅是师者的自身责任,也是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小学体育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以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较为简单的基础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把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陈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利用自己已有的体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引导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 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下一篇: 加强企业采购管理的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