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工作亮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7 16:15: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质量管理工作亮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质量管理工作亮点

篇(1)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 A

目前AP1000核电正处于首堆建造阶段。海阳核电作为AP1000核电建造的依托项目,承担了AP1000核电首堆建造的任务。核电建造周期长,施工精度要求高,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或者留下质量隐患将对后期核电厂的运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建造期的质量就是运行期的安全”,要保证建造期的质量,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关键在于做好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1、牢固树立质量“零事故”理念

1.1背景

“零事故活动”是日本1973年借鉴当时美国安全评议会开展的“Zero in on safety(瞄准安全)”活动,将其与质量控制活动(QC)、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法(KJ)等相结合所形成的活动体系。

“零”、“预期”、“参与”是“零事故活动”的3个基本理念,同时也贯穿于核电建造的各个阶段中。作为第三代核电的“国内的国外工程”,AP1000核电站建造的特点和难点使其所坚持的质量控制理念相对于其他的核电建造更为严苛,首堆项目自开工至今也真正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质量目标。

1.2“零事故活动”理念在核电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核电技术的成熟,核安全的保障与人的因素存在巨大关联,任何的疏忽都不能被容许。如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由于人为失误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突然功率波动,酿成了历史上唯一一场INES等级达到7级的核事故。而“零事故活动”所倡导的所有危险源都应被识别和解决成为现代核电建造的重要理念,它帮助我们识别的不仅仅是工作中的危险源,更要求深入发掘员工日常生活的危险源存在情况。

“零事故活动”理念要求为了实现“零事故”和“零职业病”的目标,建立一个积极、主动、和谐的工作环境,所有工作现场或工作过程中的潜在危险以及员工日常生活的潜在风险,在工作开始前都应被识别和解决;为防止事故或伤害的发生,要严格执行每一个安全操作程序。“严格操作和管理”是必须恪守的全天候核电建造准则,保证核电后期能够保持安全运行,关键是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核电建设不同于其他建造工程,它要求安全、质量、运行的高度一体化,对包括最高管理者、经理、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内的每一位参建员工的道德、人性具有更高的要求。核电建造之所以倡导“零事故活动”,就在于它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交底等,确保人、机、物、环均处于最佳状态,做到管理精细化,环境人性化。

现代化的核电建造需要依靠先进的“零事故活动”理念,创新的工作体系,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超强的执行能力,创造出良好直至优秀的核电工程业绩。牢牢坚持“零事故”这一根本理念,将对于核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保障。

2、深刻领会核电“四个凡事”要求

核电项目与常规项目不同,它的责任更加巨大。我国核电质量管理理念及方法,首先是引进、学习、借鉴其它先进国家的经验,通过十几年的核电项目管理实践,在总结和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核电项目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并成功运用在国内核电项目管理中。主要体现为“四个凡事”原则:

a)凡事有章可循:核电项目管理工作,应该对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每一个人,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流程,每一道环节,每一个零部件,每一种文本,必须通过制度作出规定。项目部根据核电厂质保体系中应遵循的法规(如ASME NQA-1-1994、HAF003、HAD003等)建立了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的质量保证大纲、管理程序、工作程序、细则等,并要求施工班组人员严格按照技术交底、施工方案、施工图纸等进行施工。只有全面而系统的规章及制度,才能保证核电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有章可循。

b)凡事有据可查:不管是ISO9000:2000质保体系,还是核电项目管理体系,对管理过程的记录,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都设立了专门的程序文件,对记录工作做了及其严格和细致的要求,尤其核电管理更为严格。核电建造中所有记录分为永久性记录和非永久性记录两类,永久性记录的保存期应不少于该物项的使用寿期。而非永久性记录的保存期应不少于业主所规定的最短期限。所有工作必须按照程序和上游单位要求进行记录,做到“凡事有据可查”,在这样的过程中同时也要求施工班组长人员保证施工自检记录的清晰、整洁、完整。

c)凡事有人负责:在管理过程中对事情的推诿,算是一种“绝对真理”,可以说哪里有管理工作那里就会发生推诿现象,而核电项目中各国核安全局均要求零事故,自然核电项目的质量和管理均要求零缺陷。在质量保体系的要求中,组建相应机构、配备人员,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内外部接口,使每项活动都有人负责,不漏项,不重叠,避免出现“谁都负责、谁都不负责”的现象。

d)凡事有人监督:在核电厂的建造活动中,对质量有影响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一些特殊工艺过程,如焊接、热处理、砼搅拌等,必须加强其工艺过程控制,事先进行必要的工艺试验,事中与事后则在实施者自检后,派专人进行专门的验证,也就是“凡事有人监督”。这是核电厂质量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3、熟练运用“PDCA”循环

图1. “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PDCA循环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PDCA表明了质量管理活动的四个阶段:

a)计划阶段,包括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要因和制定计划四个步骤。核电的建造从一根钢筋一车混凝土到房间、主体的建造,无一不是参照工程量的大小、施工专业及区域的不同进行细致的划分,制定土建、防腐、钢结构、焊接等的施工方案及相关工作程序作为依据,利用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对施工工序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同时,为保证各项施工质量的顺利验收,核电工程采用了严谨而周密的检查和试验计划(ITP)作为有效的控制手段,通过分次放行的方式逐步实现各项质量目标,为后期质量活动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b)在核电建造的执行阶段,又可理解为过程控制的阶段,尤其强调的是人的资格的符合性,重视人员授权及培训,主要表现在特种作业人员的管控方面。目前核电建造过程中对特种人员持证上岗进行可视化的管理,极大的便利了现场对特殊工种及特种作业的管理,使施工工艺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c)在检查阶段,主要是效果检查,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如ITP的设点签字放行,施工或试验的过程在经各方检查和见证符合图纸、施工方案及相关工作程序的要求后,质量控制点得以签字放行。同时,为保证现场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不间断的专项及关键点监督使各项工作成为一个闭环,循序渐进,用质保及质控协调一致的质量管理方式维持核电现场各项施工活动的有序开展。

d)在处理阶段,包括两个步骤:巩固措施和改进。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进行标准化,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如核电施工中产生的不符合项(NCR)就是现场施工不能满足要求的具体体现,所有未放行的质量控制点需重新ITP进行见证消点,直至满足要求。而每年至少一次的管理评审、年度质保监查等工作的目的,就是不断寻找薄弱环节和漏洞,不断改进和提升。通过循环,让管理更加完善有效,从而达到减少甚至避免质量问题产生的目的。

PDCA循环像车轮一样向前滚进,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就像核电工程的每个子项、房间、标高、班组,直至个人的工作,均有一个PDCA循环,这样一层一层地解决问题,而且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这里,大环与小环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质量计划指标连接起来,通过各个小循环的不断转动,推动上一级循环,以至整个核电建造的大循环不停转动。通过各方面的循环,把核电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并纳入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实现总的预定的质量目标。

4、正确理解“质量与进度”关系

工程项目中工期、质量、成本是三大组成要素,质量是首要,但是实际建造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支出,导致赶工期的现象屡禁不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程质量的不达标。核电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体现,它的质量问题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确定合理的工期对核电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4.1“质量与进度”的对立统一关系

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是按性能指标要求,即确保工程项目质量达到要求。进度控制是按时,即确保工程项目如期完工。

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之间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工程项目质量、进度存在着对立的一面。即如果强调质量,就不得不降低进度;而如果侧重进度,就需要降低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工程项目质量、进度之间存在着统一的一面。即如果业主方适当提高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会造成工期延长;而如果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制定得既可行又优化,使工程进展连续、均衡,则不但可以使工期缩短,而且有可能获得较好的质量和较低的成本。

当“大干一百天”的嘹亮口号响彻海阳核电施工现场时,各承包商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各项施工任务,也侧面反映出了业主单位要求提高工程进度的迫切需求。然而突如其来的阀门错装事件无疑给这热火朝天的大干活动敲响了一记警钟。事实证明,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等合理的优化工期,才能顺利完成工程的进度目标。如果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另一方面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4.2 用“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态度达到质量与进度的充分“统一”

卡罗尔•汤普森曾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通过结合项目部工作的实际情况,具体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管理者须具有完美主义的理念,要能够管理、引导好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不出现一点漏洞。当一个管理者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降低,对现场的个别质量问题视而不见,也必然会使这样的风气层层蔓延至最基层的施工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者的标准高低,可以透过员工行为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质量方面。

b)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和明确的员工岗位职责是把事情一次做好的保证。我们在感叹核电工程浩大的同时,不得不注意到工程背后的强大质量体系建设,从设计图纸、设计变更的控制,到采购物项、机械设备的管理,再到施工方案、工艺过程管理的实施,乃至细小的职责划分都将每一道工序、每一项任务进行了明确,以保证在实施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纰漏。

c)要求每一位参建的员工必须能够完全了解自身工作的需求。海阳核电现场的“两级QC”管理在经历了起步时的吐故纳新后已顺利运转起来,一级QC从源头上检查、督促施工班组按照图纸、方案、交底等技术要求完成施工工序,二级QC对一级QC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负责施工工序的检查及验收。两级QC分而治之,但却更有利于保证核电现场施工质量及一次验收合格率。

d)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还要求各个环节、部门之间产生密切默契的协作,同样包括给别人创造一个能让他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环境。例如,技术管理的科研工作需一环紧扣一环,如果每一环节都只顾眼前,最终只会导致整个研究工作分崩离析,事故不断。

在核电建造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工程面前,任何的施工进度都需要为工程质量让步,但为了达到质量与进度双赢的目标,“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态度,其实更是一种收益最大化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5、积极推行经验反馈工作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发生后,世界各核电营运者意识到学习和运营其他核电厂的运行经验对提高本厂的业绩和安全性都非常有利。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为了加强世界各核电运营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推动经验反馈工作的开展,编制了导则《核电厂重要运行经验指南》(WANO GL 2003-1)。IAEA GS-G-3.5(2009)《设施和活动管理体系的应用》规定,经验反馈是识别管理体系问题存在之一,也是改进管理体系问题之一。

然而,当前核电工程建设阶段的经验反馈工作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由于核电各单位之间交流壁垒的存在及专职专业的经验反馈工程师资源匮乏等原因,经验反馈这一管理提升工具还未能得以真正的有效利用。针对上述问题,对核电建设阶段经验反馈体系推进的建议如下:

a)以总承包方为主体,建立核电建设经验反馈共享信息平台

经验反馈的目的不外乎三点: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事件重复发生。我们平时针对较小的缺陷或者事件,分析、统计和跟踪,发现可能发生较大事故的隐患或者苗头,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阻止比较大的事件的发生。因而,经验反馈工作在核电建造阶段直接受益方是总承包方及其各承包方,其次是业主方。所以应以总承包方为主体开展经验反馈工作,才能充分做到信息有效共享及实践应用。

b)利用激励措施,重点推动经验反馈工作

为保证经验反馈工作的有效开展,可经验反馈体系中实行考核制度,以建立核电建造阶段标准化的指标、统一的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积极组织开展经验反馈培训、召开经验反馈交流会等,推动经验反馈工作的开展。各核电厂应倡导各级管理层鼓励、激励员工参与事件报告,对于积极、主动上报经验反馈信息的人员进行奖励。以保证员工积极、及时、如实的报告偏差和事件,并实现报告制度的透明、公开。

6、大力倡导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行为规范的活动。标准化是一项制定和实施规范的活动,所制定的规范应具备的特点是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其内容是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对提高工作效率、稳定产品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AP1000核电建设来说,质量管理及质量体系建立与维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阳核电项目部坚持“项目部引导、职系主体、整合资源、以点带面”的原则,把“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作为质量目标,自主创新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确保从事前预防到过程控制阶段质量目标的圆满实现。

a)为能够快速、准确地使质量管理人员掌握监督、监查的要求,防止监督监查中出现漏项、缺项等问题,海阳项目部自主创新编制了《质量管理岗位培训标准化手册》《质量管理标准化检查单》,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质量团队。

b)质量过程控制标准化建设。为提高质量过程控制的效率,海阳项目部抽调大量质量管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编制了《AP1000检验批表格》《AP1000核电核岛施工质量检查验收指导手册》《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表格》等,规范了海阳AP1000核电施工的过程质量控制,优化了工艺控制过程,为项目部节约了大量的成本,保证了施工质量。

c)为巩固各项过程控制的结果,中核二四海阳核电项目部通过实践总结与创新,对核电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埋件移位、混凝土浇筑外观质量缺陷、钢筋漏装等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形成了《质量通病手册》,实现了质量管理从计划、实施到成果巩固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是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项目总体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优化质量目标,固化质量控制流程,为实现专业化AP1000建造,营造核电建造能力和施工管理业绩的良好口碑奠定了有力的基石。

7.结语

尽管在AP1000核电建造的质量管理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成绩的取得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也走了很多弯曲的道路。如何将良好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教训得到充分的反馈和吸收,成为AP1000核电承建单位亟需思考和付诸行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中核二四将继续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探索,致力于形成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后续核电项目的开拓提供宝贵的经验,建造具有开创意义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CPI数据核字(2012)第118275号.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2).

[2]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京内资准字1314-L0014.中国核建:扎实推进AP1000建造标准化[J].北京: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2014(8)总第9-10期.

篇(2)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1 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水利工程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电气、机械设备、地质、土木工程和水工建筑等技术手段,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统一。因此,可以将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人为因素。施工人员会对施工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个项目施工人员的素质都会影响工程建设。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之中,应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身体素质、责任心、工程质量意识和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人员操控的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才能使项目工程的质量得到提高,保证了施工质量。

1.2 建筑材料因素。建筑材料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应该对入驻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严格把关,管理建筑材料的过程主要有:控制材料采购、对资源合理利用、减少浪费损失、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合理处置剩余材料,避免胡乱堆放的现象。

1.3 机械设备因素。机械设备会对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中使用的设备状况、性能、效率、故障率、完好程度等会对工程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施工设备的过程中,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机械设备的是否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是否便于操作和维修。

1.4 施工技术因素。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包括:操作流程、组织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等。其中,施工技术是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一些水利工程因为使用了落后的施工技术,会拖延工程的进度,甚至产生超出预算的现象。因此,在制定施工工艺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并在经济、管理、组织和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制定出完整的符合技术原理、经济原理的施工方案,提高工程质量。 5、施工环境因素。施工的环境因素包括保障系统、劳动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等。环境因素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因此,气象、地质和水文等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复杂的影响。如果施工的环境十分恶劣,会延迟施工周期,无法实现工程施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针对施工工程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对施工环境进行控制,提高材料的安全性特征,提高施工机械的使用寿命,使施工工程能够按照计划进行。

2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工程管理问题

水利工程在施工阶段中,有些施工作业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规程进行施工,无视规范的存在,造成了工程项目协调管理的困难增加,这方面的原因也是较为突出的。

2.2 施工技术问题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更新中,水利行业所牵涉到的领域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中。所以,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就当前情况来说,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中因为工程自身对特定空间和时间的要求不同,所以使得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技术的作难度。而传统的施工作业模式在当代工程建设项目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施工作业人员综合技能水平低下、施工机械设备不先进和施工工法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方面的缺陷给工程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

2.3 施工质量问题

质量控制是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工作内容,它在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定有关的质量监督体制是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顺利实施的有效办法之一。然而,因为在实施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常常往会因为执行力度缺失的问题,权责分项不明,造成工程质量的监管与控制的力度不足,比如偷工减料、无人监管等问题屡屡发生,对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质量和施工质量的有效策略

3.1 强化质量控制措施

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努力实现施工合同中确定的施工质量要求,必须做到事前主动控制、事中积极检查、事后严肃把关的积极预防措施。

3.1.1 前主动控制:选择施工质量信誉好,具有相应施工资质的企业,把好施工企业的准入关,全部实行合同管理;确定合理的施工工期,并明确灾害性外界环境因素对工期影响后的处理办法;配备组合好相应的管理人员和责任人员;明确检测质量的手段、方法。

3.1.2 中积极检查:在施工过程中对照施工规范规定的检查。施工过程即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应用保证施工质量的各项检查手段、措施、方法去努力实现目标。事后严肃把关:对于质量控制要点、要害部位或质量有疑问的部位进行事后复检,严格按照质量评审标准对单元、分部、单位工程组织验收,并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让“制造者”跟踪一段时间的质量保证,完善其缺陷服务责任。

3.2 严格遵循相应的工艺规程进行施工

施工工艺及操作规程是工人进行正确的施工操作的法律法规及依据准则,是保证相应工程工序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因而所有的工程人员都要严格遵循。相应的主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力度,杜绝偷工减料和不合理的缩短工期的现象发生,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

3.3 新原料的应用

在防渗土料的选取上,要有正确的土料设计、合适的机械施工设备和科学的压实参数。

变态混凝土是我国独创,通过掺入适量的水泥胶浆,经强力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而形成,其层面的结合质量和常态混凝土没有区别。所以,在坝的上游面、孔洞结构周边、岩石边坡接合等部位可以采用同一种混凝土,可使施工作业十分方便,减少两种混凝土接合不好的现象。土工合成材料具有反滤、排水、隔离、防渗、防护、加筋等多种功能和重量轻、施工简易、运输方便、价格低廉、料源丰富有等优点。

3.4 提高人员的的素质

高素质的水利工程工作人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在拥有了良好的水利工程原始材料之后,能够将这些优良材料运用到实处的工作人员素质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提高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以求保证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3.5 做好现场质量检查工作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对于工程质量管理意义重大,通过质量检查可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和质量问题,并在这些问题产生影响之前就予以解决,防止工程完成后返工等现象。工程现场质量检查的方式主要有施工人员自检、互检及专职检查人员进行检验。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贯穿于原料进场、各单位工序施工到工程竣工等全过程。水利工程往往存在很多隐蔽的质量问题,只有做好现场的跟踪检查才能发现,施工管理人员应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多在施工现场走动,老呆在办公室是难以发现问题的,要多用眼睛细心的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多用手记录现场的各种情况。通过施工现场的各项检查工作,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轻工程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

3.6 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

事后验收时工程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事后验收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准备验收资料、组织自检人员、初步验收、按评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通过通过总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同时还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避免造成经济损失,保证不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4 结束语

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和施工质量问题都是比较复杂的,一定要加强各方面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方和,才可以有效的保证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促进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篇(3)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与其他类型的工程相比,我国建筑施工工程有很多相对独特的特点。建筑工程的种类和样式很多,同时工程的规模有大有小,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交叉工程及多种施工技术共同应用的情况。所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是保证所有施工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此外,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以及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核心就是特定技术条件和技术设备,要想拥有并合理使用这些尖端技术设备,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资金力量和技术力量。

建筑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所以,建筑工程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施工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本身变得更加智能化。装修技术不断更新,生产技术水平和施工设备都得到了极大的升级。所以,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质量的监督系统还不完善

通常情况下,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工作都是由建委质量监督站所负责的,但是质量监督站的体制却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的,需要监督负责的项目很多,但是负责监督的人员却很少,大大的降低了监督的力度。

2.一线施工人员的素质较低

据统计,在我国建筑行业的一线施工人员中,没有上岗专业资格证也未经过相应培训就上岗的农民是占有很大的比例的,即使他们施工的热情和积极性再高,但是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作为支撑,在施工的过程中还是经常会出现违规的操作,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3.建筑市场竞争很大,建设单位行为的规范性差

建筑行业是一类劳动力十分密集的行业,其最主要的工作手段就是简单的手工操作和辅助设备的配合作业等,因此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是很低的,很多资金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个人都进入了这个行业,这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

4、现场监理人员对质量控制把关不严

目前,虽然施工现场都有监理对施工情况进行及时跟进,但是有些监理单位对施工监理工作重视不足,很多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没能认真履行职责,致使施工项目出现一些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施工质量及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基础。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开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之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的工程情况对该项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要明确施工人员、施工部门的责任,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效率。根据施工企业自身的管理的工作流程、特点、结构和实际施工情况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工作适应工程施工进度。

2.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材料是任何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同样是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的基础。进行施工材料检查的时候,必须确保材料设计符合施工要求。此外,施工企业需要加强材料管理和存放,在施工之前必须再次对施工材料进行检验。对于一些受到淋雨、暴晒、腐蚀影响较严重的材料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措施,保证其使用性能不被损坏,进而确保施工质量安全。

3.科学设置工程质量控制点

施工质量控制点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质量控制点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确定的重点控制对象,或者是工程施工的关键点或者是工程的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的控制点设置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的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方案、施工地区的环境因素、气候特点等确定工程的控制点,以此来保证所有能够影响工程施工的问题都处于控制范围内,保证工程质量。对控制点设置的过程中,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施工方案、图纸、进行深入分析,将影响施工的重要环节、重点操作技术参数和施工环境设置为质量控制点,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控制点进行质量检查管理,保证建筑施工的工程质量。

4.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施工监控同样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控可以预防因为质量引起的工程问题。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可以控制引起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降低工程风险,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企业应该重点对工程操作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尽量减少由于技术操作问题引起的工程质量问题。所以,施工企业要增加对施工全程的旁站和巡检,以此来提高施工质量的监控力度,又称工程施工质量。此外,施工企业还需要强化工程施工程序的交接检查管理工作,避免发生时候不签交接记录的问题,确保严格的交接检验工作,避免因为交接问题引起工程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还需要强化工程技术管理,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5.提高一线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个人素养

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与责任性的提高是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工程开工前的重要工作。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设计方案以及质量控制要点等技术文件,对施工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以及质量管理人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控制要点与注意事项,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4、加强施工监理工作

除了施工单位要重视施工质量安全,监理单位同样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施工监理工作,提高施工监管力度,重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问题及时解决,不能置之不理,得过且过。只有保证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安全,才能全面保证施工整体质量,保证施工人员和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结

质量安全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是最关键的问题,工程质量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和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提高施工管理质量对于工程建筑来说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这些问题会逐一解决,建筑施工质量也将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一、化工企业的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求,是企业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企业如何有效开展质量管理,仍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指明确质量目标、职责和方针,通过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策划以及质量改进等质量体系来实现全体管理职能的一切活动。随着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以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主导的质量管理理念强化自身的管理水平,如何以客户为关注焦点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化工企业高层领导和全体员工密切关注的课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二、化工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化工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化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一大批企业家的积极探索中,许多知名企业都形成了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这直接论证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非不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然而对于我国境内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他们同样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确立了各自的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职责以及品质方针,构建了以部门领导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部门,然而近年来,部分中小企业仍然维持着相对不高的合格品率,这极大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严重制约了企业自身业务的拓展。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化工企业质量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或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1.质量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质量管理对于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全面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在我国的起源比较晚,因此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足,质量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现阶段我国部分中小企业虽然表面上同样实行着全面质量管理,然而组织内更多的只将质量管理归结于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这直接使得质量信息传递不甚畅通,出现了与全面质量管理相违背的情境。

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引起了业界一定的重视,但是出于成本控制、中小企业结构设置较不健全以及企业高层对于质量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有限等原因,现阶段我国化工企业中质量管理部门在人员配备以及设备投资上所占的相对比例仍然较低。缺乏相应的人员设备,加之企业管理层未能对质量管理部门实行充分的重视,在部分中小企业中,质量管理部门的影响力相对局限,起不到全面协调组织各部门的作用。由于生产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从属于相同的管理人员,极易造成在数量上企业吃紧的时候,企业放宽了对于质量的重视,这直接的结果便是销售过程中,退货率的骤然上升,极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使得质量管理部门的设置在关键时刻形同虚设。

3.全面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和口号

全面质量管理更多的流于形式,很大程度地受到了质量检验阶段的思维影响,当下部分中小企业中,往往将质量管理部门变相当作质检部门在使用,从而消极地回到了早期质量检验阶段,质检部门仅仅作为一种消极的,查找次品与废品的机构,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初衷相差甚远。

三、化工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要点分析

1.从管理层角度出发,重视化工企业质量管理,加大建设投入

要想做好化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首先理念要更新,从管理层开始,要深化改革理念,要从深化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增强对于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企业必须明确在新的时期,质量是企业的灵魂,能够保持较高的优品率不仅能够减少由于次品而带来的各种直接、间接成本,而且对于企业形象树立,企业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里谈到的增强重视,不仅包含了对于人员配备以及设备投入的增加,还包含了质量管理部门在企业中所处影响力的相对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全面协调组织各部门在质量管控上的作用。实际上,在理论界存在着著名的“朱兰80-20原则”,即产品质量的问题80%出于管理层内部,仅有20%问题源自一线生产部门。质量是新时期企业的灵魂,我们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层对于质量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明确管理层对于企业质量所负有的责任意识,甚至是加强企业管理层对于相应质量管理理论的掌握,使得企业管理部门能够具备较强的全面协调组织能力。

2.将质量检查落到实处

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于质量检查,流于形式的质量检查只有落到实处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检查的目的是检验体系的遵守与落实情况, 发现问题,找出差距, 使问题得到纠正和改进, 最终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企业每年组织实施的内审活动、产品质量检查活动以及产品质量抽检复评等质量检查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 如有些企业的内审员由于方方面面原因, 通常只找一些容易整改的一般性质量问题, 仅开出几张不痛不痒的不合格报告来应付各级领导和外审检查。而实际存在的问题很多, 有些问题很严重, 而在内审等活动中又没有被查出来。来自上面的行业检查也不外乎 “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作肯定、提希望、下结论”。一般都能过关。久而久之也就普遍形成了一种习惯经验: “没有通不过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检查甚至使广大员工产生了 “检查不过如此”的负面影响; 二是未能使纠正、预防措施这一改进工具充分发挥作用。自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开始,标准化操作是维持企业保持较高优品率的重要前提。此外,标准化操作与标准化管理在当今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企业中已十分普及,但在中小企业中普及率仍有待增强。实行标准化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得已维系的必然条件。

3.组织结构科学化

要科学化设计化工企业的组织结构,才能有效避免企业生产中质量与数量的冲突。企业往往“以(质)量换(数)量”现象的发生,企业在内部结构设计上应该坚持执行生产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生产与监管应共同从属于企业管理层,在发生数量与质量相互冲突时,应尽可能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数量”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篇(5)

1、积极做好各项争创工作。发挥争创牵头部门作用,做好主题答辩和分答辩材料以及城市宣传影像资料的准备工作;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组织召开预验收部门联席会议,落实部门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加强质量强市宣传工作,依托日报、晚报、网络等宣传媒体,开展“城市质量精神”征集,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宣传城市质量精神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提升全社会对质量强市的知晓度。

2.组织实施质量强市绩效考核。按照质量强省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出特色,确保顺利通过省政府年度考核。进一步完善全市质量强市绩效考核体系,修订《市质量强市工作目标考核细则》,签订各地年度质量强市工作目标责任状,年底前组织年度考核。

3、加强质量强县(市、区)示范单位建设工作。根据省质量强县(市、区)指导意见,动员县(市、区)开展质量强县(市、区)建设,开展具有各地特色的质量强县(市、区)活动。

4、开展强企、强业达标活动。制定我市强企、强业达标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市《质量强企建设标准》、《质量强业建设标准》,今年全市5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达到标准要求,各县(市、区)至少要有一个行业达到标准要求,各县(市、区)要加大质量强企、质量强业推进实施力度,要培育质量强企、质量强业的示范先导区。

5、大力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完善《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年内评审出1-2家市长质量奖,发挥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的标杆带动作用,鼓励企业争创各级质量奖。

6、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围绕促进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争创各级名牌,力争全市新增省名牌20个以上;力争在不同产业培育一批区域名牌,促进名牌产品由点向块发展;完善市名牌评价标准,今年全市市名牌新增60个左右;组织专家开展名牌对经济贡献率课题研究,形成名牌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报告。

7、加大对企业质量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首席质量官、质量工程师等企业中高级管理层的培训,举办3-4期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联合人社局共同推动质量工程师在企业中的作用,加强关键岗位质量管理人员、检验员和一线员工的培训,举办3-4期关键岗位质量管理人员、检验员和一线员工培训班,不断强化企业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质量素质。

8、加强对企业质量管理指导。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市国资委、市经信委开展国有企业质量工作调研,争取出台我市《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质量工作的意见》;联合市经信委开展中小企业调研,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部署,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争取出台我市《关于加强中小企业质量工作的意见》。

9、深化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按照要求推动质量信用评价向制造业企业覆盖,完成全部生产许可证企业、省名牌企业、省质量奖企业的质量信用建档工作,争取7家以上企业获得质量信用AA级及以上评价。加快完善质量信用管理网络系统,做好信用评价推广使用,适时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作为名牌认定、质量奖评选的重要依据,推动发改、经信、科技、银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等环节参考和应用质量信用报告,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激励惩戒机制。

10、积极开展宏观质量分析研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五大产业,探索开展《产业质量调研分析报告》专题研究,分析我市重点产业质量状况与发展前景。完成全市的《汽车零配件产业质量发展分析》,组织专家开展服务业满意度调查、城市质量满意度调查活动,推动政府和相关部门解决城市质量发展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做好履职创新、服务创新、监管创新,打造质量管理品牌

11、创新质量管理服务模式。完善全市质量管理专家库,构建质量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邀请专家团队通过研讨交流、实地走访、现场诊断、建言献策帮助企业解决质量管理中的难题,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12、加强质量工作宣传。利用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运博会、质量月等活动,开展名牌企业贡献分析、汽车产业质量分析报告、卓越绩效高层论坛、各级名牌企业、质量奖企业公布,提升质量强市工作的影响力。

13、开展重点产品、产业的质量提升活动。开展质量安全主体承诺活动,开展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质量安全负责人约谈活动。积极落实国家局、省局部署的电线电缆、儿童用品、学生文具、车用汽柴油、林木制品、化肥、节水产品、建筑防水卷材等8类产品的质量提升行动。

三、完善行政许可工作,强化产品监督管理

篇(6)

作者:段奇,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6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航空制造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同时复杂性增强,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标准和体系进行更新,以满足动态化的时代对航空质量的管理要求。所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定期对航空制造业进行检查,生产出最好的航空产品。

1航空制造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动力研发、制造水平的关键领域,是大国实力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和政治价值。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航空制造质量管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机遇的角度讲,航空事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国已成为具有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巨大,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不相适应。为加快振兴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实现航空发动机产业的科学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航空制造的质量监管,促进其质量提升并良性发展。所以,我国应该加大投资,加强对航空制造业的管理工作,为世界人民造福。

2航空制造业质量管理途径

2.1制定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方针

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航空制造企业应当时刻以质量为核心,遵循质量第一的理念,在生产制造的各个过程及环节都必须严把质量关。根据这一个核心目标来统筹协调与配置各类资源,比如对航空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及人员安排,对生产制造流程工艺的改进,对生产出来的成品的质量检测与监控等,不断提高航空制造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满足不同用户对产品使用功能及质量的需求。另外,以质量为核心的方针能够确保高效的质量管理,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企业获取更丰富的资源链,对航空制造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航空制造业的总体面貌,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1]。

2.2确立质量管理目标

质量目标是航空企业生产的基本指标,航空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达到相应要求。质量目标必须明确化、具体化,能够适应各项环境,相关数据都能通过测量检查,保障航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倘若企业内部总次之间不明确,就会造成内部员工执行混乱,内部出现冲突。通过相关数据表明,制定正确的质量目标并严格管理,可以有效地调动企业内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企业都具有良好的风气,落实航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必须落实质量职责,保证产品在生产的各个层次中都能够顺利完成,通过一步步落实各个分目标,最终达到航空企业的总目标[2]。

2.3建立良好质量制度

质量管理部门虽然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关键还在于产品生产各个相关人员。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后,首要工作是找出问题所在以及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各项补救措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损失。通过设立质量分析会解决各个级别的质量问题,一般质量分析会分为3个级别,分别针对不同的级别的质量问题。紧急质量分析会针对突发性的质量问题,其特点在于随时召开紧急会议,明确质量问题的责任出处,并立即落实改进方案;部门级针对产品部分功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且在召开会议过后检查改进后的产品质量,防止出现二次质量问题;企业级则是针对较大的、难以掌控的质量问题。在落实会议时,应当记录每一个提出的解决方案,通过相关探讨选出最优。以层层检测的方式,杜绝一切问题的发生[3]。

2.4全面建设信息化系统

建立信息化系统,专门针对产品质量。从产品预想阶段到使用阶段,期间产生的各项数据文件应当采取信息化技术记录下来。不论出现何种状况都能通过建立的信息系统找出相关数据,对于后期处理产品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保存的质量信息必须准确、完整,可以随时查阅相关信息,建立的系统能在各种环境下使用。因此,建立航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当结合航空产品本身涉及范围广的特点,通过系统论以及控制论等相关原理建设。质量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包括集成有效信息、传递各项信息、储存完整信息,储存的信息经过科学化的处理,能够分析产品相关数据提供给使用者。全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对于企业质量管理有极大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来保障航空制造业的正常运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5有效人员管理

篇(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09―01

管理的根本和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发展,向管理要效率实际上就是向人要效率。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这样的管理理念是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遵循的思想。因此,如何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是工作的重点。

欣赏是一种管理艺术,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以学生为本,赏识每一位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本的前提是管理者首先要赏识每一位学生。管理者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及时准确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天赋,并给予肯定和赞赏。另外管理者需要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可以成功,觉得自己是有才能的学生。这样的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

赏识学生的关键是爱。换句话说,只有从内心唤起对学生的爱,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学生身上看到未来,发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无限潜能,赏识具有不同素质和能力的学生,从生活情感到教学管理都要贯穿一个“爱”字,这是教育最有效的钥匙,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

以教师为本,欣赏每一位教师。教师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每一位教师都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有效的教学工作中去。心理学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这体现了尊重和赏识对个体的重要性。学校管理工作中如果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性,并切实运用于管理实践当中,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当代教育管理就应该树立这种思想,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作用,营造和谐、进取的工作氛围,最终在课堂上实现教师价值的最优化。

科学观、和谐观是赏识教师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出发,赏识每一位教师,理解和尊重教师在教学、教研活动中的独特见解,赞赏教师为学校工作作出的贡献,这可以唤起教师工作的无穷动力。同时,管理者应该尊重每一位教师,让教师有尊严地从事自己的工作,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每一位学生,得到管理者和社会的认可。

篇(8)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executes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engineering and facilitate afforestation policy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prices in wo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ood supply in serious demand exceeds supp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timber inspection grass-roots work experience, put forward that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inspection of wood to enhanc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wood, and then can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ood's point of view. Therefore,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timber insp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the woo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spection work,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inspection wood points, the hop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spection of wood to make guide exploration.

Keywords: timber inspection; Concepts;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management; points

中图分类号: TU2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木材是重要的天然材料,对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改善人居生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封山育林政策的影响下,在国际木材市场价格飞涨的条件下,木材供应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如何在有限的森林资源中解决木材的供需矛盾,成为林业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基层一些有识之士根据木材检验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加强木材检验工作的质量,提高对木材的利用效率,可以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观点。应该在科学定义木材检验概念的基础上,研究木材检验工作的特点,提出加强木材检验工作质量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实现此项观点,并以此为起点,继续探索提高木材资源有效利用率和木材检验工作质量的新办法和新手段。

1木材检验的相关概述

1.1我国目前木材市场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政府陆续推出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封山育林等相关政策,同时,随着国际木材关税的提高、木材市场价格飞涨,导致我国木材资源缺口越来越大,很多木材加工企业、家具企业、建筑企业都存在着“木材危机”这一局面。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木材生产效益,是摆在林业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1.2木材检验的定义

本文对木材检验的定义为:在木材的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按照国家规定木材检验标准对木材进行尺寸检验、树种鉴别、材质评定、材种区分、材积计算等工作,是一种权威性的坚定工作。木材检验的关键在于:尺寸检量、材积多少、材质好坏、材质评定、树种识别和材积计算等环节,上述环节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木材检验工作的质量。

1.3木材检验工作的特点

首先,木材检验工作容易出现差错:木材是笨重的物体,其检验大部分在山场、室外进行,由于检测工具不够精确,检验工作容易出现差错,又不易复查和监督。其次,木材检验容易出现人为误差:木材的价格是由树种、材种、等级、尺寸等因素决定的,其中,等级、尺寸等受检验水平的影响很大,极易产生人为误差,影响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三,木材检验政策性进较强:木材检验包含销售价、经费的收取在活动中设计林业和财税等各部门,所以其政策性较强。其四,木材检验反应林业企业的经营状态:木材检验工作的好坏,直接反应林业企业经营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林业企业的利益和声誉。最后,木材检验工作繁重:木材体积庞大,重量一般以吨计算,现实的基层工作中每名木材检验员的工作都很繁重。

2木材检验工作质量管理的要点

根据木材检验工作质量管理的实际基层经验,本文将控制木材检验工作质量的管理要点列为如下几点:

2.1对木材检验员管理的要点

木材检验员的工作非常重要,木材检验员代表林业企业对木材进行权威检验和鉴定,这要求他们: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木材规范和相关规定,对财税、法律和标准必须烂熟于心。其次,必须掌握大量木材方面的综合知识,即能够了才木材的材质、树种、用途、尺寸、等级评定等知识。最后,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良好有沟通能力。对于木材检验员的管理要点应该放在:首先,加强木材检验员沟通能力的培养,木材检验员要与客户沟通,使其了解木材产品的优点、特点;同时在工作中难免要出现问题与摩擦,这就需要木材检验员,调整好心态,处理问题不是争执能解决的,而是心平气和的交谈、讨论。其次,完善木材检验员的素质,木材检验员是林业企业形象的代表,进行木材检验工作的过程中体现其素质和企业素质使客户充分了解林业企业的的文化、声誉。其三,增强木材检验员职业敏感性,引导他们从客户那里了解市场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产品组合。其四,规范木材检验员的基础工作,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手段减少木材检验员错误的出现。最后,加强木材检验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各时期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木材检验员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2.2对木材检验工作管理的要点

首先,在木材检验工作的管理过程中如果现场发现问题,应予以制止或整改,并做好当班记录,并及时反馈报告相关部门。其次,加强对木材检验现场的查看,特别是:山场集材道路、作业伐区的警示牌、现场作业工健康状况、现场作业工人安全措施、作业山场情况、作业现场情况和集材作业的标准。其三,树立主人翁意识,加强木材检验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牢固树立主人翁精神。最后,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只有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木材检验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身上,才能更好的开展木材检验工作,才能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企业在面临木材可开发资源日益减少的趋势下,做好木材检验工作质量管理工作意义非常重大。木材检验工作是林业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关键环节,是确保木材产品质量决定性的因素,应该加大对木材检验工作的投入力度,从人力、财务和正常等方面保证木材检验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还应该应用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精神促进木材检验工作质量的提升。希望在今后的木材检验工作中加强对实际操作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实现木材检验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促进林业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肖清刚,邹振和,朱长伟.加强木材检验及合理造材的方法[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03.

[2] 吴燕,齐福德,侯海波,邢福新.浅谈加强木材检验提高经济效益[J]. 中国西部科技. 2010,04.

[3] 丁照月,张根运.木材检验标准应用问题浅析[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06.

篇(9)

一、前言

由于电子产品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健康最直接相关的电子器具,因此它的质量是每一个电子生产企业与供应商都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重点就电子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控制外部和内部的组织和技术接口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二、电子产品设计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概括起来说即高精度、高可靠性、美观、耐用、安全等。我国由于生产工艺手段落后,历来把生产过程看成质量工作的重点。这种状况随着生产手段的改进和市场竞争逐步转变,应当抛弃以往重制造、轻设计的落后观点,把设计控制作为产品质量的首要环节。

三、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计划管理

设计和开发的策划是指针对某设计和开发项目而建立质量目标、规定质量要求和安排应开展的各种活动。计划网络图是设计和开发策划的成果,是研制项目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文件。计划网络图不仅应体现各阶段工作的时间计划节点,更重要的是以《研制工作程序》、《可靠性保证大纲》、《质量保证大纲》为依据,反映研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活动监控点。计划网络图应随着科研进度作动态管理、及时修改,同时,应明确上一阶段工作未达到要求不能转入下阶段,防止有缺陷的设计造成更大影响。

1、组织和责任落实

设计和开发活动应委派给具有一定资格的人员去完成。这是设计和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组织不落实,没人去设计,开发只是空话。由不具备资格的人去设计,质量没保证,因此必须对设计人员进行任命。

2、设计和试验规范

现代的电子产品,一般由多个分系统或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在设计这样的产品时,没有统一的设计、试验要求是不可想象的。“设计和试验规范”是开展产品设计和试验并以此作为控制和评价设计和试验工作的准则。

“设计和试验规范”是统称,根据产品复杂程度不同,有多种设计规范和试验规范,如“电信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元器件选用要求”、“安全性设计要求”等。各种规范,按专业分工,分别由总体设计师或主管设计师负责编写,同时应对各级分系统设计师或分机设计师执行规范的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全机设计的统一性。

3、控制新技术、新器材的采用

新技术和新器材的采用是在新产品研制中常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新技术、新器材需要经过充分论证、试验和鉴定,确认这些条件全面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使用在新产品的设计中。

预先研究课题开设和研制程序中的专题科研项目,是为了对新技术进行充分论证和验证用的。实践证明,将已确认的新技术用于产品设计,把握性大,质量有保证,而把未被确认的新技术直接就用于产品设计,仍然要经过反复试验、反而会延长产品研制周期或存在隐患,因此控制新技术和新器材的使用是很有道理的。

四、电子产品如何有效控制“组织与技术接口”

“接口”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的连接和相互间关系,实体通过接口进行信息和物资流动。设计过程有许多外部、内部组织和技术接口,如雷达总体与各分系统之间就有接口问题,结构设计与工艺之间、电信设计与可靠性之间、设计部门与物资部门之间等等都有许多技术上的接口。因此应规定从设计输入到参与设计过程的不同部门间在组织上和技术上的接口,接收和传递什么信息、接收和发出的部门和单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达到的作用以及如何收发保存传递文件等,以保证设计的正确性。

1、控制“设计输入”

设计输入是设计的依据,即产品应达到的目标,包括顾客对产品的需求,有关法令法规和社会要求等,通常并不列入设计任务书中。

设计输入也是验证、评审设计输出的依据。控制设计输入,就要求设计输入形成文件,由任务提出方和承接方按签署规定的职责认真签暑。

2、控制“设计输出”

设计输出是通过相关资源和活动产生的设计成果,如为产品编制的各种文字材料、图纸等,这些文件为制造、采购、检验、试验、操作和服务提供必要的依据。

3、关于设计确认

设计确认是指对一个产品设计的最终检查过程,以确定是否符合合同评审时与顾客达成的要求。设计定型和技术鉴定都是确认的一种形式,定型和鉴定通过的产品,证明设计是符合设计输入要求的。

五、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控制

1、设计与开发策划

设计开发策划的输出转化为《设计开发计划书》等,内容包括:

(1)设计开发的输入、输出、评审、验证、确认等各阶段的划分和主要工作内容;

(2)各阶段人员职责和权限、进度要求和配合单位;

(3)资源配置需求,人员、信息、设备、资金保证等及其他相关内容。

2、设计和开发输入

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纪录。

(1)产品主要功能、性能要求,一般应包含在合同、订单或项目建议书中;

(2)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对国家强制性标准一定要满足;

(3) 对确定产品的安全性和适用性致关重要的特性要求,包括安全、包装运输、贮存、维护及环境等。

3、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输出的方式应适合于对照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1)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如设计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2)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3)包含或引用产品接受准则;

(4)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如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相关记录等。

4、设计和开发验证

设计和开发验证的对象:

(1)设计输出的文件;

(2)新材料、新零件;

(3)样件、样机等。

验证的方法

(1)进行试验、模拟、试用、演示等;

(2)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进行评价。

验证的结果及任何必要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5、设计和开发的确认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投产实施之前完成。

确认可根据产品的特点,可以选择下述几种确认方式之一:

(1)召开新产品鉴定会,邀请有关专家、用户参加,提交《新产品鉴定

报告》;

(2)试产合格的产品,选择顾客试用后,由其提供客户试用意见;

(3)送国家授权的试验室进行型式试验并出具报告。

6、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

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适当的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审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六、结束语

加强设计控制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但设计控制涉及的面很广,方法也很多,以上的论述,只是笔者所认识到的一些控制措施,而各单位根据本行业特点,肯定会有许多经典、成熟和行之有效的控制办法,希望各种好的控制办法能及时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及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技术及施工队伍的问题

当前,在一些中小型的水利工程中,特别是涉农的水利工程,施工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较低,技术工种配备不全,技术人员较为短缺且流动性大,施工过程中遇到较为复杂的施工技术难题解决能力明显欠缺。此外,一些施工单位缺乏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缺乏质量意识,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执行。而这些,就为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带来不小的隐患。

1.2 盲目追求工程进度,对工程质量重视不足

目前,虽然各参建单位反复强调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但是迫于工程进度的压力,为了避免工期延误业主提出索赔,有一部分施工单位不得不“重进度、轻质量”,当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工期优先,将工程质量抛到一边。

1.3 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业务水平低

在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设计、施工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较低,对于复杂的技术问题无法很好地解决。另外,有些人员在“等、靠、要”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不思进取,工作懈怠。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层层的挑战,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给工程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1.4 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初期都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了质量监督管理小组。与此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小组成员职责分工、检查监督程序以及方法等。但时,由于大多数人员身兼数职,精力有限,专职人员技术力量也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导致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力度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质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在一些投资少、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水利工程中,更容易出现参建单位对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区县、乡镇、村级小型水利工程中这样的现象尤为明显。

1.5 工程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监理单位投标人员与现场配备的监理人员不一致,现场配置的监理人员数量和执业资格不能满足工程监理工作需要。二是部分公司的监理人员有监理工程师资质但却不是水利专业监理,且对水利工程不够熟悉。三是部分监理单位为节约成本,工程现场不配备相关办公设备、检测设备,没有与工程相适应的法规与规范,制订的平行检测试验未按试验计划实施。

1.6 质量监督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质量监督工作开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质量监督执法力度与现实质量管理需求存在差距。质量监督站仅限于对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对于不良记录等处罚行为无具体可操作依据及程序,监督执法的权威性难以确立,导致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力度大打折扣。二是监督员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提高。现在大多数基础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配备的监督员层次不一,专业不对口、工作经验欠缺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对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监督执法能力等方面与当前水务工程建设发展形势存在一定差距。

2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

全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分颁布的有关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文件中规定,水利工程质量按照建设单位负责,监理部门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可以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设立了层层的“防火墙”。然而,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依旧不容忽视,一些质量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因此,现阶段必须要提高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水平,把好水利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明确监督工作在质量监管体系中的作用

依照《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对建设、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监管, 检查参建单位的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对工程参建单位的施工质量行为、质量检验及质量评定工作的监督。以及对主要工序、重要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进行不定期抽查。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监管职能,转变适合工程特点的监督模式,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提升质量监督水平,探索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关口前移,不断改善质量监督体系的良性运行,切实、高效地控制质量监督全过程。

2.2 强化以抽查为主和巡回检查以提高质量监督效能

注重发挥现场抽查和专项检查促进作用,针对不同工程合理设置检查力度,确保了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运作模式主要以抽查为主,进行不定期、不告知的巡回检查为辅。同时,复查的意义重大,当建设工程出现问题,首轮检查提出之后,是否已经进行了整改,正凸显出复查的作用。

2.3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

质量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 建立独立、综合、系统、公正的工程检测机构, 为工程质量评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建设工程的顺利安全进行有着重要作用。所以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的管理工作,确保检测质量。

2.4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业务素质与执法能力建设

在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管理上,要坚持在工作过程中持证上岗,并对质量监督人员进行继续再教育,做好日常的教育培训工作,确保质量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加强监督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抓好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监督机构数量、专业、人员规模与大规模水利建设规模相适应,建立责权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质量监管队伍。

2.5 加大施工质量与安全宣传及教育的力度

在工程开工时和建设中, 质量监督人员应深入工地, 对工程参建的各方人员进行质量与安全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增强他们的质量与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参建人员对质量与安全必要性的了解和认识,防止、减少事故的发生。

2.6 规范质量监督工作程序、依法行政

质量监督工作必须注重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工作流程,严格把好质量监督各关键环节,确保质量监督工作有序正规、便捷高效。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是代表政府部门行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相关管理工作,所以质量监督从业人员一定要注重研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熟练掌握各类规范标准,确保质量监督工作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做到依法行政。

2.7 注重把检测数据作为质监决策依据

在施工过程中加大措施,加大质量检测范围、频率,确保质量监督工作科学严谨,提高质量监督的水平。在水利工程建设及监督的过程中,要做好加强现场检测的工作,提高质量监督的科技手段,保证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同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积极总结摸索,坚持推行强制性的质量检测手段,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工程特殊部位或其他关键环节的工艺选择和相关措施的安全可靠性评定进行技术辅助和指导。

2.8 在监督过程中强化质量责任的落实

一要落实从业单位质量主体责任,项目法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质量检测等从业单位是水利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项目法人对水利工程质量负总责,其他从业单位依法各负其责;二要落实从业单位领导负责制,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所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三要落实从业人员责任,勘察设计工程师、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等从业人员按照各自职责对工程质量负责;四要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从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按各自职责对其经手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监督与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质量,打造真正的优质工程。

上一篇: 初中化学中考知识点 下一篇: 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