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15: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97-01
针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开展创新教学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还能通过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 小学语文的教学原则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其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小学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两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发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高教学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提高教学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游戏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增加教学趣味性。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语文教学课堂。
二 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保证。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例如,学习五年级课文《学习梦想的力量》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从瑞恩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梦想。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具有单一性、乏味性的特征,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效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将声音、图像、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可以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人物、事件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潮来时的盛景,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中潮来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景象。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
3.教学游戏的运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教学游戏融入语文教学中。教学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两个特点:第一,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第二,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实现创新教育。
4.生动的教学语言
由于语文课文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印第安人被迫离开家园时悲痛的心情,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可以先领读一段,再让学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情感共鸣。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实现创新教学,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要。一方面,语文创新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玉蓉.谈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的方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4)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是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以实践提高创新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览导读服务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拓宽,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文学社、广播台。创新能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发挥他们自己是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他们体会成就感,为不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四、开放、多元化原则
0引言
目前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内容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学科教学等方方面面,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为我国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是指小学教师指导小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创新教育倡导全新的人才观,它从创造力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原理出发,认为受教育者人人皆有创造力,且能经过教育与训练提高,直至成长为创造型人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谈及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时也强调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2.1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信息获取的愿望和需求。要破除迷信,挣脱教条,不唯上,不唯书,不崇拜;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敢于超越、不断激发自身的创作热情,解放自己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洞悉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教书不唯书,依纲不唯纲,做到心中有纲,目中有人,教学得法。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并启迪学生去思考、探索、发现,并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当代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教师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必须求知好学,通过自学、培训、进修、交流、深造,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头脑,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学创新的需要。时代呼唤创新型的人才,教学创新需要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顺应时展的潮流,在教学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反思,敢于创新,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
2.2打破常规教法套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更适合老师单方面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双向互动性,为语文实践的良好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例如教学上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程,并且让老师和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未来多媒体教学可以探讨在互联网层次延伸。例如在线指导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在线批改作业,通过互联网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有效地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教学的核心。应该避免语文教学多媒体化,不能一味追求采取多媒体技术而淡化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内容。
3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牢记把创新教育当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断开发创新教育的资源,开拓创新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44-01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必须立足于创新,进行创新教育。所谓教学创新是指:“由教师通过创新性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现状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当下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创新不足,教学形式、手段运用不当等问题。
1、学科定位不明
目前的语文课教学正逐步从语文书当中走出,与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不断联系,从单一走向丰富。虽然这种学科观念很有改革创新意识,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准是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目的是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学习语文课程,而不是学其他课程。例如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语文课与政治学科相联系,设计一些与政治相关的问题,强调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的理解和撑握,忽视了语文学科观念,以至于使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
2、教学形式运用不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并不很了解,无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教师大多只关注教学形式的鲜意,而忽视了不同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学习的实际情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会选取智力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抢答,虽然这种方式比较新颖,但是实际过程中,一些不愿意发言、思考比较慢的同学只能当观众,无法参与教学活动中。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了许多课件,当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往往用课件直接演示,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思考。总之,教学形式运用的不当既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完善语文教学创新的方法
1、树立大语文观
教师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应该把握语文学科教学本质,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积累语言知识,了解文章知识,可以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的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带领学生“研究语言文字,研究语言文章,研究语言文学。”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创新要立足于课文,联系文章语言内容。例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避免设计过于偏于文章内容的问题。在小学五年级《月光曲》中,对于“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样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教师可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这位盲姑娘。学生们会想出许多答案:例如贝多芬沉浸在音乐中,没有听到问话,贝多芬很谦虚等等。这种切实文章内容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说只有了解语文学科内容与本质,明确语文学科定位,才能使教师教学得到创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采取情景式教学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情境思维,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形成互动。”教师在语文课上,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将生活中常见的人、事、物或者历史画面形象、逼真的展示给学生,缩短语文课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应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情节性比较强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领会人物的内心。
3、创建良好的氛围
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与创造性环境相联系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氛围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例如在面对小学生时,教师应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说出自已的想法,同时也用委婉的说法告诫学生什么事情是不对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与活动空间,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
总之,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和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结论
作为一门基础性且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小学语文包含着大量的创新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民主互动的教学气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教学创新性,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和理想追求
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形成丰富且独特的综合素质,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教材应用的创新、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都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发展
1.搭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境教学,可让学生个别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在比较阅读中体会意境、加深理解,培养阅读技能。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智能同时也得到了培养,更有效地发展了语言言语智能,提高了语文素养。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创设促进多种智能发展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2.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智能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能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真正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言语语言、视觉空间、音乐韵律、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能都得到较好的培养。
3.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崭露头角,体验成功。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当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尤其是那些学习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创设条件来体验成功。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立足课堂,联系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最容易感触顿生,情思激荡,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及时捕捉、回味和积累这些“感受”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抓住文中能激发感情的诱导物,辐射开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发掘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捕捉现场的生活感受,并加以放大,诉诸笔端。
2.走出课堂,感受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但事实上,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其主要原因是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严重挫伤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贴近学生,引导他们灵活多样地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知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多观察,多思考,积累新鲜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一个个专项写作训练。
3.艺术诱导,提高赏析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优美的乐曲与文章相配合,能够烘托出浓厚的艺术氛围,给学生创设一个联想的空间,让他们脑海里浮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画面,得到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影视剧的直观美感会激发学生反过来对文字描述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先看影片,再进行授课,以达到少讲乃至以看代讲的效果。由于学生看电视精神专注,感情到位,思想活跃,加之教师的点拨启发,一般问题很容易就得到了解决。
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潜能的开发
教师面对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怎样把创新能力的开发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呢?教师要树立民主作风。教师应允许学生的差异性显现出来,把学生的差异视为一种隐性的学习资源,从习惯上“补差”转变为习惯上“扬长”,在集体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学生有选择的自由、议论的自由、提问的自由、评价的自由。
语文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我们的教育引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更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不断开创崭新的未来,用我们的创新教育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教育就是要选择适合受教育者的方法和技术,实现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建设的人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潜能的开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应用创新的手段开展教学。
2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教育的目标观念陈旧。虽然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的新理念在不断的深化,但是,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方法;重记忆、轻创新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应试教育依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依然强调升学率,强调考试成绩,追求教学质量的考核机制,整体化一的教学方法,遏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同时那些循规蹈矩的教师困在了因循守旧的应试化教育老路上。
2.2教学的模式比较陈旧。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依然是主角,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比较差,容易出现睡觉、吃东西和玩耍的现象。这些事情的发生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照书宣读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不够,不相信学生有创造能力。
2.3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运用不当。教学目标不清晰的教学方式不是教育的创新,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如果教学目标不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只是在形式上的变化,那么只能说教学创新是无效的行为。根据学生的生理、认知和语言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注意的问题
3.1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必须明确方向。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坚持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不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因素,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完善的人格。在写字练习中,教师要强调认真写字的意识,认真的写字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和点拨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3.2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懂得教学策略,要学会创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崇尚真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 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教法套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追求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笔者尝试构创建起了“生习―生论―生成―生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状态成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首先,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创新教学“大语文”。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语文教学的创新才会具有较高的人文意义。语文教学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往往取决于教师道德境界的高低。语文教师课堂上每每看似随意举出的例子都必须以培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己任,发挥出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更加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我们的教育引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更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不断开创崭新的未来,用我们的创新教育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本文针对信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课堂体验,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情感教育、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设计了相关的实行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就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简要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学之不如知之则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自己在课外,在信息技术环境里获得的知识十分丰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
尽管学生有多种学习选择的权利,但离不开教师的组织规划。课前,我从整体出发策划教学环节,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先检索阅读,协作完成电子文稿;在分组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议。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巧妙解疑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没法体验到。那么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更无法体验到。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用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四、合理使用评价方法
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决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着手进行创造力的开发,60年代有了实质性进展。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创新中心;在每所大学里都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创造精神也随处可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发表“创造宣言”,主张以激发人的创造性为办教育之目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目前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内容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学科教学等方方面面,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为我国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也要相应地教给学生创新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创新兴趣。从教学设计的环节,教师就应当把创新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现在教师的教案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教学方法
(一)加强语文能力培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
(1)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2)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3)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训练的反复性(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训练的广泛性(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使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进而由学会到会学
(4)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5)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二)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三沟通”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
(1)语文的课堂教学
(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
(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
(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分量———采用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第四个特征是坚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分层施教,各有提高”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信心十足地向新的目标努力。第五个特征是实行三结合考试,综合评定学生语文成绩。三结合考试即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年级、学段考试与平时语文能力考查结合,并实行竞赛成绩分层加分。
(三)明确认识语文这门学科性质
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的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同时,也要把学生的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的情况,教师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中都要予以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牢记把创新教育当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断开发创新教育的资源,开拓创新教育方法,并把创新教育的效果作为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实践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若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发展。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它属于基础教育,语文教育在其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语文,小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到新境界、新思想。不过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若未及时解决,便会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门已经对小学教育进行了相应改革,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新要求,不过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上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落后
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教育模式的创新,尽管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对小学语文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新理念也逐渐被推广,不过小学语文教育受传统教育影响太深,传统教学理念未被打破,教育过程中遵循以往的教育理念,注重理a论教学,且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
(二)教学模式落后
在小学课堂中,大部分语文教育均以老师讲解为主,并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作为听众,整个语文课堂显得没有活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手段落后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并没有得到合理应用,部分学校未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教学手段落后,无法实现语文教育的创新。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均具备阶段性特征,教育内容不同,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后,虽然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与以往相较的确取得了较大变化。在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进行创新,便于培养学生能力。
(一)明确教育目标
日后的语文教育必须坚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原则,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基础目标,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通过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良好的文化理念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健全人格。例如在语文老师让学生练字时,首先可以向学生讲述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利用故事感染学生,让学生沉醉于书法的世界中,这种熏陶会逐渐感染学生,让他们领域到书法的魅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练字的兴趣,练习写字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培养,避免出血机械书写的现象。另外,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老师需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过老师的分析并不等同于学生实践,学生要通过自身实践,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可通过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小学教育若要创新,老师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具备创新意识。例如老师在讲述《亡羊补牢》一刻时,可提前准备多张图片,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有利于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进一步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有相关规定,小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使他们的潜能被激发,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自身能力。通过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启发学生,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局限,可有效培养他们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三)创新教育内容
通过创新教育内容,可确保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的顺利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育质量。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老师不能将语文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而是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对于课外知识也有所了解。例如当学生学习杜甫所创作的一首古诗时,老师可以对知识进行扩展,将杜甫所写的有名的诗句与学生分享,并讲述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更深刻了解,培养他们古诗词欣赏能力。老师在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并创新教育内容,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样他们能够迅速融入课堂中,有利于使其知识面得到扩展,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四)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工具不能仅局限于黑板、粉笔上,要想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系统知识,必须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它能够实现图文并茂,并且可以根据教学需求,为学生播放动画,向他们呈现更多教学资料,节约课堂时间。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课堂现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教育手段、教学模式需经过不断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教育质量大大提升。本文首先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探讨了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具体方法,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等措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宏祥.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改创新实践探析[J].神州,2013(10):154-155.
语文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也许有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只要学好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就足够,这种观点很显然是错误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发端,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学生在这个阶段学好语文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本文将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以教师为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呆板、迂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缺乏活力,逐渐演变成为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学生的学习最终追求的目标是怎样通过教学获取正确的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使小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严重限制学生的个体发展,使他们逐步演变为只会学习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使小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训练思维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明确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文课本的一些基础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培养他们学习创造性解决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比如教师在讲解《珍珠鸟》时,就可以提问自己听过哪些鸟叫的声,它们的叫声有什么不同,还有鸟的生活习性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有许多都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的,教师在课堂提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生活中探究发现,得出自己的结论,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创新。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学好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好的一项工作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教学产生兴趣,产生学习积极性,才会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才能唤起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学里,教学一直以教师为尊,而且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对我国的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从小就学习汉语,汉语是自己的母语,所以学习难度不大,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抱着这样的观点学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在语文学习中锻炼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鹿和狼》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自己的身边有没有类似于鹿和狼的故事存在,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要怎么做,是像课文里写的那样保护一方,消灭一方,还是任其自由发展相互制衡,这样的设想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温故而知新”,学生学习知识,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就好,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反复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自己所学的知识。创新并不都是自己凭空再造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努力所得。就语文教学而言,鼓励小学生创新,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说学生在某一次的学习中有创新就行,这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坚持的过程,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学会让学生学会复习,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学生会有新发现、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都是需要小学生凭借自己的创新精神解决的。
总的来说,在学生学习语文之初,教师就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将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观察,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因材施教,找出适合学生的方法,这样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