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16: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园林专业研究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任京燕.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J]. 中国园林,2005, 19(3): 11~-18.
[2] 张静. 城市后工业公园剖析[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3] 张燕玲. 生态与艺术的融合――韩国汉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J]. 国外城市规划,2006, 21(03): 115~-117.
[4] 康汉起,(韩)吴海泳. 寻找失落的家园――韩国首尔市兰芝岛世界杯公园生态恢复设计[J]. 中国园林,2007, 23(08): 55~-61.
作者简介:
周 妍/(1987年生 - )/,女/,辽宁抚顺人/
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
E-mail:
*通讯作者:(南宁530004)
唐世斌/1963年生/男/重庆梁平人/广西大学林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与规划设计(南宁530004)
谈燕君/1987年生/女/广东德庆人/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南宁530004)
作者联系方式:
周 妍:
联系电话:15977750720
E-mail:
通讯地址: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林学院 唐世斌转
邮编:530004
唐世斌:
联系电话:13878812972
E-mail:
通讯地址: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林学院
邮编:530004
图1游仙岛公园平面图(说明):
[2]付俊.“读图时代”阅读习惯转变的成因浅析[J].商,2014(23)
[3]胡兴福,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机制创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
园林景观设计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都曾创造了灿烂的园林文化。中国的古典园林与风景区规划、法国园林、英国的自然式风景园林都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优秀例证。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并以奥姆斯特德于1900年成立哈佛大学LA学院为标志。景观设计这一名称就由Landscape的翻译而来,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不仅继承了传统园林设计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还融合了自然生态、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的复合型设计体系。而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中国则发展较晚。面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大发展,我们迫切的需要大量的、专业化的、高层次的景观设计师来设计和重新规划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国情的景观教育之路,吸取国外景观设计学科教育发展经验,推动国内景观建设的大发展。
认识景观设计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中,“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Von. 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Naveh and Lieberman,1984),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自己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具有文化属性。而旅游学家将景观定义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生态学家则将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不同的学科门类,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定义景观都有所不同,但却存在共通之处,从景观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景观是人对地表进行塑造的产物,它是人们对某一特定区域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因此,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是生存的艺术!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管理、改造、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的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是多种功能的载体,是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以及内在和外在联系的生态系统;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符号。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他生命持续与发展。因而景观设计师是美学家、协调者,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是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再现者。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书中有一段话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
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虽然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但同美国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专业相比,我们的风景园林专业还仅局限于风景区的规划、园林设计、城市绿化等设计领域,还没有能够全面进入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为解决城市环境的根本改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我们在建立自己的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专业方面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完全打破专业学科发展的局限。近十几年来,在维护生态、可持续、人性化设计等发展思想的推动下,景观设计专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它已不是可以用简单的词汇描述的学科,而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和发展潜力的专业。景观设计师解决的问题相当的繁杂,范围十分广阔,它几乎包括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生态学家以及管理者所涉及的一切领域,并负责各种元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加以整合,已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最佳平衡。景观设计的范围小到私家花园大到城市规划、生态规划等一切领域,因此客户范围也由私人业主到政府机构的决策层。正因为景观设计师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宽泛,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景观设计师的需求不断增加。现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的需求,而是更加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建设。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景观设计将增加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的能力而承担更大的、更重要的责任。
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它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也是一个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风景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发展有赖于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风景园林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门工程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国家大力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能否适应新形势下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需求,培养更多的工程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摆在风景园林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验。
许昌学院位于有着“中国花木之都”之称的许昌市,学院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实基础、强能力、有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2年,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共33人。针对学院地方性院校的特征,如何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能力则是指要具备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相应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是基础,主要解决基本适应问题;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主要解决职业适应问题;综合实践能力是关键,决定能否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结构问题。
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普遍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更是被各大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专业素质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是多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
专业特点决定了风景园林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学习风景园林的整个建造过程——从方案构思到竣工的全过程,具备良好的设计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各高校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已开始重视,但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仍局限于依赖以课程为核心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学校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单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主,课程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学生参观实践为主,学生缺乏亲自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在设计课程中以模拟性实践为主,与设计院生产实践的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传统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内容不够全面,社会认可度不高。
三、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一)树立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风景园林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当今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二)深化改革培养方案
深化改革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加大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许昌学院规定,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理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结合工科专业实际需要,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采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的实践环节着重在学生人文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提高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环节,着重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前三个环节实践学分也均占到相当大的比例。集中实践环节,学生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主要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集中实践环节中增设置社会实践学分(2分)、创新学分(2分)等项内容。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包括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个人实践与团队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有理论政策宣讲、社会调查与调研、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授予创新学分的成果范围包括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创新性实验、文体活动、专利发明等。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三)完善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创新学生考核方式,完善相关管理。例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平时的设计作业上,而每个设计作业也应该是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完善的,这类课程应采用考察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每次讲评设计方案的时候对学生作业进行打分,提高学生完成平时设计作业的积极性。再如测量课,既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实际的测量操作,这类课程应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两部分考试各占一定分值,注重学生的过程培养。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背笔记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要把重点放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放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四)建设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若要教师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自身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服务进修,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保持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富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的风景园林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校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保障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接轨,从而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五)深入进行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公司进行实习实践,既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职业精神、合作意识等,锻炼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例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就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合作教育,该校的学生一半以上被实习单位直接聘用,其他学生也很快找到了工作。
目前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与河南尚都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许昌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技术强、业内口碑好的企业开展合作,并成立了许昌学院环境与规划研究所。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中,从实践中找出自身不足,明白努力方向,向有经验的设计师学习,在实际项目中不断摸索前进。学校及企业给予在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以相关表彰及奖励,以激励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项目中去。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帮助企业拓宽了设计思路,增加了工作人员,受到了普遍好评。
(六)启动“导师+学生”科研团队建设
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所在的城市与环境(土木工程)学院在2011年10月启动了“导师+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每个科研团队一般导师1人,学生成员5-10人,每年完成1项以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含科技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践项目等)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团队的申报、审批、管理及经费资助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流程和机制。“导师+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能挖掘师生潜力,整合师生力量,改变了学生极少参与科学研究的现状,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和科研团队的带动,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七)开展专业特色校园活动
积极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首先,许昌学院紧紧围绕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及作品展示,如校园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太行山写生作品展等活动,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重大科技创新竞赛。其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交流会,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讨论中成长,在交流中提高。目前已举办“我眼中的风景园林专业”“建筑文化漫谈”等主题讲座及交流会。再次,积极探索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突出实践锻炼对社会化技能的提升。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中,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组织成立了许昌西湖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研究实践队和许昌市许都公园等城区绿地规划设计调查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科技型、学术型专业社团。目前许昌学院拟建“园冶社”,浓厚风景园林学生专业学习氛围,活跃校园文化,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四、结语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许昌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仍有完善空间,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只有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满足社会所需,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05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3.常志娟、吴学红、张培旗,《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轻工科技》,2012.02
4.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5.朱祥明,《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设计行业的需求谈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7.11
6.李俊英、王刚、金煜、王楠,《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2.03
7.《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Z],《高教司函259号》
8.钟小斐,《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12
9.傅维利、陈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M],《教育科学》,2005.01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编号:02012078
作者简介:毕翼飞(1988.03— ),女,河南漯河人,汉族,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皇家园林在整个古典园林体系中地位最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发展至今,未曾间断。中国古典园林以其显著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诸多特点。
一、上古遗风
皇家园林起始的最初形式是夏商时代用于君主游猎的“囿”。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打猎是一种消遣和娱乐。既然统治者有打猎的喜好,就有必要准备一块适宜打猎的场地,开始有计划的在大自然中非常简单的围出一块气候宜人、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兽有鸟的用地,这就有了最早的园林――囿。如殷纣王修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修建的“灵囿”。
在早期的皇家园林中,高台的建筑非常常见。这种“堆土丘”、“筑高台”现象的文化基础可以归结为高山崇拜[1] 的山文化。上古之台是人们以建筑形式对想象中的神山进行模仿。最早的园囿中已经出现了山水搭配的景观组合。
可以说,早期的皇家园林从形式和技法上都还处于萌芽期,而其背后的文化基础也有着敬畏神灵,生殖崇拜等浓重的上古文化色彩。
二、皇权至上
中华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且封建集权的历史占据大部分时间。皇权至上的思想一直延续下来。帝王作为人间的最该统治者,需要表明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心理体现在园林上就是强调“宏大”。皇帝利用其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可比。荀子说的“台榭甚高,园囿甚广”正是说明这个问题。秦始皇建成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隋炀帝“周二百里”的西苑,营造一百五十多年、占地五十多亩的圆明园,他们都体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
三、儒家规矩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就一直占据着中国正统学派的地位。如家理论对中国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设计手法的规定不可避免地波及到造园领域,尤其是以离宫的形式修建的皇家园林。其功能涵盖很多方面,设计中,各功能区必须职责划分明确,地理位置关系清晰。以颐和园为例[2],颐和园整体规划遵循着“前宫后院”的模式,园中主要景点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末慈禧、光绪从事内政外交等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寿、玉澜堂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而万寿山、昆明湖则构成了风景游览区,是皇家贵族小憩游玩的地方。
四、道法自然
道教最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根据。老子认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地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道家的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推崇的美学观点与古典园林的设计初衷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所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从其发轫之初就存在,且延续至今。
古代园林的设计崇尚自然,不是在于对自然形式美进行模仿,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道”与“理”的探求。谐趣园中有座“知鱼桥”,其名字可追溯到和鱼儿的片段。乾隆皇帝围绕这个知不知道鱼快乐的命题写了诗句,题在“知鱼桥”桥头石牌坊上,分别为“月光潋滟金为色,风赖琮石有声。”和“回翔凫雁心含喜,新平蒲意总闲。”帝王之家对于逍遥虚静的生活的体味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道家思想里对于仙境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帝王们求仙问道,长生不老的需求,更深得皇室的推崇。秦始皇听信方士“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的诱惑,在咸阳“做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人造仙境[3]。汉武帝在修建宏大的离宫建章宫时凿太液池,池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俨然是摹拟一个海上仙境[4]。
“一池三山”的设计对后世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隋炀帝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以及颐和园中西堤的南湖岛、冶镜阁和藻鉴堂分别坐落于堤东、堤西的三个湖中,呈三足鼎立之势。这样的布局都是“一池三山”的继承和变通。具体说来,第一,它确立了水体作为主体的造园形式: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木空间,产生高低错落有致的和谐韵律。其次,这种布局为古典皇家园林的山水体系奠定了基础。这种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的组合方式较之以前更促进了建筑物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更复杂空间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皇家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条件。
五、禅宗意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叫禅宗的中国佛教宗派,并与儒、道共同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强调个体体验,因此在禅宗看来,人与自然并不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二者浑然如一。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并融入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
禅宗推崇“小,简,淡”的艺术风格。通过一些技法的转化,如山向叠石等,达到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使人产生丰富感受(即“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二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受此影响,皇家园林开始吸收江南园林的养分。规模上不及秦汉的园林,但筑园的技法上却变丰富。出现了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体的写意手法,叠山技法更加复杂,廊、桥、漏窗的运用使得景观层次感更丰富,园中景物平凡简单却意兴情趣浓厚。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也普遍使用,赋予园林本身以更深层的诗情画意。
赵静(1990.8-),女,汉族,天津市人,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0级园林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龚宇(1991.12-),女,汉族,浙江江山人,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0级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田(1991.1-),女,汉族,北京市人,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0级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参考文献
.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52-0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以此为契机,本文就笔者的体会及实践,谈谈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工学结合与典型工作任务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企业、学校。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和企业(或课堂和实践场所),两种既不相同却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是:首先从市场中调研实际工作任务,然后从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最后从典型工作任务中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完成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获取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是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桥梁,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最近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园林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显得较“软”。并不是需求总量少,人才需求总量很多,但单个企业需求的数量比较有限。
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园林就业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显得比较苛刻。不仅要求在专业上有明显的一技之长,更关注求职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它要求园林人才的人品和人格的完整性,即以“诚信、敬业”为目标。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更为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能素质的要求,例如:从事园林设计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懂植物的生长特性、懂美学、懂平面及立体构图、色彩构成、工程技术等,同时要有很好的个人修养和气质,要有很强的交流及沟通能力。从事园林施工的人员,首先要掌握园林工程施工等基本的专业知识,其次必须要有很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必须具备的。
那么现在市场上园林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岗位到底有哪些特点?
三、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调研分析
对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要求的调研主要是通过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网络来完成。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者办公室负责人及企业负责人),网络的调研主要是通过登录一些招聘网站来搜集园林公司对园林人才的需求及岗位的要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园林单位多为私企,规模普遍较小,这是园林技术专业高职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园林自身的特点是:“比建筑多了自然,比林业多了艺术”,它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懂艺术还要懂植物,了解一定的建筑施工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作为私企,他们看重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就是应届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园林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比较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园林行业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短缺,这些岗位工作条件相对恶劣,工作比较辛苦,又要求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其中包括:运用园林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能力;其它从事园林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CAD制图技术、电脑效果图制作技术、机动车驾驶技术、体能、吃苦耐劳等,还要具有很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比较适合高职毕业生。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到底怎样来适合当今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是以市场为基础的。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园林类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园林类课程体系开发时,我们要紧扣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的特点,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发和合理分配。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现阶段园林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必须一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以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及职业要求为基础,以市场调研得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参考,以分析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最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工作情境进行教学和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的基础,对岗位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必须具有支撑效用,要根据学习和掌握工作岗位技术技能的实际需要进行取舍精选。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注意与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结构紧密衔接,平稳过渡,注意兼顾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智能技能开发和继续学习提高,社会进步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思想,具备课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知识运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庆华,袁雪峰,王学东.试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0,(29).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二)[J].职教论坛,2008,(4).
[3]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二、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办学现状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38个风景园林类学科博士培养点、88个学科硕士培养点,25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点和184个本科专业培养点,覆盖全国175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校为172个。1998—2009年间,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学科博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学科硕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本科专业培养点年平均增长约14%。在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这些专业培养点分设在工、农、理3个学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内,名称混杂重叠,即使是业内人士都很难说清楚。2012年,教育部对风景园林学进行了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8所,其中建筑背景类19所,农林背景类18所,艺术背景类1所,从评估结果来看,排在前5名的高校中(含并列),建筑背景类有7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农林背景类有7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专业特色而言,建筑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空间形态塑造,农林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在于植物材料的应用。就应对中国当前日益复杂的户外环境问题而言,无论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还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各校均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从发展规模来看,参评的学校有些是一个学院,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有教职工约1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现有学生3145人,其中本科生2014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6人,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205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职研究生418人。有些则是一个系,如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13人,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硕士生100人(其中普研40人、专硕60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人数虽少,但无论是科研水平、教学质量,还是毕业生质量,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多年来,针对风景园林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性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一方面说明了本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办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是否有专业门槛?风景园林的科学性如何考量?
2.专业教育的规范性与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强调规范办学,最直接的就是要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而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则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随着《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出台,专业教育的规范性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然而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3.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培养目标上的错位问题设计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便能独立工作,是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不是设计院的实习生;希望学生在学校内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全过程的设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设计单位不希望学校通过设计院实习来弥补设计教学中的不足。高校则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存在急功近利的要求,认为学生在校读书是为了发展智力、学习理论、提高创造力和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和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不止一个,因此,培养风景园林师应注重创造性,注重与实践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指出,在学习阶段,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及讨论式教学应占各课程体系的实质性内容的一半左右。目前,很多高校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另外,教学环节上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为例,其非常注重对场地的观察分析,每个课程设计对场地的考查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国内高校对这一环节一般不太重视,有时甚至不会到现场去,很多课程设计所选的题目本身就是假题。
5.教学资源问题国外风景园林教育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以美国佐治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其所在的环境设计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团队,全院37名教师多数既是学者,又是注册风景园林师。学院注重与校内众多学院(如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物理学院、艺术学院等)的交流、合作教学与科研。风景园林五年制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必须选修2~3门其他院系的专业课程,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院还不定期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及社会成功人士来系里参加教学、评图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美国哈佛大学是全球第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至今仍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学科的领军人物全都有在事务所从事规划设计的工作经历,高级选修规划设计课主讲教师全是风景园林大师级的教授。除了建设自己精干的师资队伍外,哈佛大学还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来系里参加教学、讲座和评图工作,从而使师生时刻能接触到最新和最先进的知识。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众多法国一线风景园林师都在此任教,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学院实行项目轮换制,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安排导师。几乎所有的导师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到不少于20位活跃在风景园林界的设计师。相比之下,国内很少有高校能做到这一点。
三、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概况及办学特点
(一)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概况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设在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里,起始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后更名为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和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新增景观学本科专业,2013年统一更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同年增设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至此,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格局。
(二)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特点1.原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植根于艺术学门类设计学一级学科之下,课程设置偏重于形态训练、设计中的创意构思、艺术处理,在工程技术方面较为欠缺,把握宏观尺度规划设计能力一般。再者,课程设置兼顾风景园林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学生精力分散,受课时限制,两个方向授课内容都有待于深化。尽管如此,师生经过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2013年城市袖珍广场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在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的2013年现代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佳作奖2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2.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由原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和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师整合构成,现有教授3名,客座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及助教5名,个别教师专业上不对口,特别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植物学、景观工程师资存在缺口。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为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相交叉后产生,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方向
基于办学基础、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们对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探讨如下。
(一)学科交流与融合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恶化现实,我们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如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科的交流融合,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加强量化研究,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风景园林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专业,那么科学与艺术各自比重是多少呢?有专家认为,科学技术应占到90%,当今的风景园林虽有艺术成分,但主要的理论实践都基于科学、工程、技术。19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百年庆典上对该专业的定义也再次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科学性远大于艺术性,甚至其中都未提及“艺术”(Art)一词。对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人士,“需要一个全面的科学方面的培养,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同时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保存地球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东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依托相关优势学科,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含量,以理性为基础,再谈感性浪漫,这是今后立足于国内风景园林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
(二)重点教学方向面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走出城市。近期可以以新兴旅游游憩地为对象,探索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在专业教育及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华理风景园林专业以旅游管理系为主体申办,在旅游游憩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二是在中国,优秀的自然风景资源基本都已经被开发,针对人们闲暇生活的需求,大量新建的或改造的旅游游憩地规划设计建设方兴未艾,亟需要理论与方法进行指导;三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擅长于小尺度的园林设计,对宏观、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这是重塑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形象、形成风景园林教育中国学派的重要契机,值得我们努力奋斗。另外,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部分教师也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这也成为另一个可以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三)专业教育特色华理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不仅要依托学校理工科学科群优势,不断加强该专业的科学性、理性特色,而且面向日益提升的大众审美水平,我们也需要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在风景园林细部设计、景点设计上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水平。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交叉点,可以实现多个专业的交融共生,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科群优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大发展时期,相应地城市规划学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也有以农林专业为特色发展而来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几所学校中,既有农林占优势的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通过走访与学习,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国内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
(一)农林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国内依托农林优势而建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走风景园林方向,风景园林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从其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来看,既要求学生能够从大的方面——景观生态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设计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园林、园艺和城市规划的优势。这一点和我们园林学院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我们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农林的优势,今后走风景园林这个方向。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园林学院,是该学院五个专业之一,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培养方向与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个现有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园林、园艺和旅游管理专业授予农学学位,而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均授予工学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负责人介绍,办真正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交通规划、市政、园林等,计划加强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力量和师资。今后要办成既有农林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专业靠近的城市规划专业。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本身在林学院没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只有硕士点是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方向。但是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其自身的农林优势,本着“规划的基础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历史”的理念,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着重是考虑生态化。而城市生态学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农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当然这一点,现在也切合国家重视环境生态的的实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着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华,生态规划和水系规划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开了植物学以后,仍然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这些高校中还不乏有农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说应该加强学生在植物和生态方面的训练和思维,将此思想引入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让学生知道好的生态要保护,不好的环境我们要恢复,以此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和建筑学课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学科是建筑学,主干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程以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就开设很多门类的不同课程,如设计基础课群像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图示思考与表达、美术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群像建筑设计及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及原理、规划师业务基础、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最后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专业史论群像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和创作内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五年,最后一个专业的学制四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门类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因为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贯彻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下,相关院系还开设很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如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城市交通工程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城市市政工程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理论课程的良好的补充和完善,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尽快及早进入设计创作中来,而不是统统把设计集中到毕业设计阶段。
2.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还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从其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来看,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显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学专业,相关设计模型作业也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这几所以建筑为主的学校里,一个共同点是都注重学生的基础课训练。在设计初步阶段,都分别有学生开始接触设计,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模型。特别是清华大学,学生作业分为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并且全是计算机绘图,可见学生的设计是从开始就逐步渗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开。当然传统的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均有一个共性,其学科基础架构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一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但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2]
二、完善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特色的确定
1.抓设计主线
作为一个省属高校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针对我们现有的师资和专业情况,我院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抓住设计的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小学校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设计的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专业课程调整。
2.充分利用农林特色
对于整合资源来讲,我们在园林、特别是园艺方面很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划出一条园艺——园林——规划方面的一条线,让资源共享,同一门课可能在三个专业都开,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园林植物学,对园林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植物识别、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对规划专业则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点突出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点,使学生能够重点达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顾城市宏观规划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以设计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无法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且庞大的城市问题。如现代城市规划摇篮的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专业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了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3]城市规划是一门学科较广的专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广泛。所以我们还要抓好学生宏观经济、地理、社会、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可以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