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16: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2013年工作基本情况
1.1 配网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结合春、秋季集中检修及“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对所有配电线路和设备进行逐项检修消缺,共检修线路108条,清理树障7000余棵,实施宣传、监督检查210余次。组织开展配变负荷测量,及时发现处理配网重载、过载问题,全年配网故障停电同比降低22.9%。深入开展配电网专业诊断分析,全面梳理设备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下一步配网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提供可靠依据。认真落实迎峰度夏(冬)和有序用电方案,做好电网运行监控和负荷预测,加强重点区域设备巡检。开展迎峰度冬应急工程项目建设,确保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全市电力有序可靠供应。
1.2 直供配网及农网改造升级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2013年直供配网、农网改造升级、县公司自筹配网工程全部按期投产。直供区全年新建、改造配电线路74条、140公里,完成资金8904万元。河口区公司在全省率先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建设任务,全市提前一个半月完成年度建设目标,进度全省领先。新建及改造中低压配电线路228条、870公里,新增及更换变压器92台、16兆伏安。城区基本解决供电“卡脖子”问题,农村低压供电超半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低电压”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圆满完成悦来新城二期、秀水家园等4项小区配套工程以及沂州路步行街改造等20余项政府重点建设工程,为东营城市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3 智能配网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全面完成配电自动化建设任务,直供区累计完成配电自动化线路建设126条,实现自动化线路全覆盖。利津县公司完成县城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其余县区公司建设方案通过省公司审查。结合省公司运监平台建设要求,对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等进行规范整改,累计完成各类数据、设备消缺1100条次。配电自动化主站在线率实现100%,终端在线率96.25%。全年馈线自动化累计正确动作80次,减少停电7150时户,减少电量损失约174万千瓦时,大大提高了配网抢修效率和供电服务质量。2014年1月5日,公司城市配电自动化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验收。
2 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1 配网发展不均衡,农村配网欠账较多
主要是农村配网电源布点有限,网架布局不合理,单辐射线路占比依然较高,10千伏线路联络率仅37%,N-1通过率仅24%,仍有30余条线路存在“卡脖子”问题,146条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超标,33台配变重载甚至过载运行。未改造的台区低压导线截面细、供电半径长,用电高峰时末端客户电压偏低。
2.2 客户对配网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客户对供电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供电可靠性和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强化提升。
2.3 配电专业化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五大”体系机构调整已经完成,但体系运转尚有待于进一步磨合提效,对县区公司的专业垂直管理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配电工程管理须继续加强,部分单位存在配网工程建设职责不够清晰、施工组织和安全管控难度大等问题。
3 2014年思路目标和重点措施
2014年,将始终坚持“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理念,以配网标准化建设和“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为契机,努力实现农村配网建设、智能配网应用“双突破”,着力解决配网供电“卡脖子”和低电压问题,全面提升城乡配网一体化管理水平,加快建成现代配电网。
3.1 加快推进城农网工程建设,实现城乡配网一体发展
统筹利用配网基建、农网改造升级、大修技改等资金,加强电源布点和结构优化,加快变电站配出线路建设及改造,提升线路转带负荷及供电能力。加快台区新增布点、变压器更(轮)换增容,年内将全市农村低压户均供电容量提高至1千伏安以上。重点解决农村10千伏线路“卡脖子”、联络率低、配变过载、末端电压低等问题,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6千伏线路升压改造,持续改善农村配网设备健康状况,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市配网一体化发展。
3.2 加快配电自动化建设,不断提高实用化水平
上半年完成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建设,实现县城中心区配电自动化全覆盖。组织开展智能配网建设“回头看”,持续梳理和完善网架结构。加强配电自动化系统调度和运维管理,完善配电自动化运维制度规范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系统实用化应用,遥控使用率达到100%、馈线自动化正确率超过92%。加大智能配网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力度,不断提高配电自动化实用化水平。
3.3 加强设备运维管理,提升配网管理水平
加大配网设备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开展配电网深化诊断分析,从降低客户故障、减少设备故障等方面入手,查找、分析配网存在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加快整改措施落实。大力开展配网带电作业,完善市县公司带电作业装备及工器具配置,全面提升配网带电作业水平。深化PMS系统、电网GIS系统应用,实现业务流程信息化、标准化。继续深化配网应急抢修指挥平台应用,完善抢修制度规范和作业流程,不断提高配网抢修效率。
3.4 加强需求侧设备治理,减少客户设备对电网的影响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生育政策 社会保障
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自2005年以来,我镇个体企业主男孩户存在领养孩子现象,有了领养孩子的先例,就出现了个体企业男孩户对象发展自已生育的现象,这两个主要原因对我镇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目前,我镇计划外对象怀孕后经我们多次上门做工作,对象户拒绝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很多个体企业主计划外生育二孩的意愿日趋强烈。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起到很强的限制和引导的作用了。因此各省级单位调节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很必要的,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城乡生育政策的现状出发,提出适合城乡生育计划的二孩生育政策,以不断的促进生育政策的完善,更加的贴近实际生活。
一、加快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我国在生育问题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例如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人口数量瞒报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城乡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利于城乡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很多城镇的计划外生育始终处于反弹势头中,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总目标实现困难重重,我镇也面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艰难局面,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约束性和指导性随之减弱。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些通过政府将城乡的行政级别的提高使一部分农村居民成为了城镇居民但是实质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改善,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在外面发展的很好但是子女依旧在农村接受教育,生活水平其实已经等同于城市人口的竞技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不断的加剧,需要有更多劳动力来补充这部分的需要,有多余的劳动力能够照顾老人,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再次,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性格上发展不完善,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养成了叫娇生惯养的习惯,同时家中没有兄弟姐妹,不能体会互助和分享的意义,造成性格和人格上的偏差;最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内需来推进的,而人是拉动内需的唯一的因素,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消费者,所以必须要保证城乡的人员的充足;除此之外,实行城乡二孩的生育政策,可以调剂人口的性别比例,打破性别失衡的局面。综上所述,适度调节城乡的生育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
二、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过程中二孩生育政策的可行性
这一生育政策在上海已经开始了尝试,上海作为一个思想很前卫的大都市,有着很强的预见性,上海就宣布了符合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针对这种现象,一些人提出了质疑,说上海是公然违背国家的政策,但是这个效果积极的,是明显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缓解了这方面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带动了城乡的消费。
2.1 “二孩的生育政策”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意愿,养育两个孩子可以保证养老,能够使生活丰富,能够完善孩子的性格,在对城城乡居民的调查中,生育子女数的平均值为1.9,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居民赞成每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赞成养育一个孩子的意愿远远的偏离了正常值。
2.2 “二孩的生育政策”有利于控制人口的性别比,缓解城乡老龄化的进程,维持整体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平衡,而且能够稳定并促进计划生育率,这对城乡的和谐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3 “二孩生育政策”并不违背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政策,我理解的这个低生育水平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生育率这个区间保持在1.5左右就可以视为正常;
2.4 “二孩生育政策”的前提还得是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保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水平的发展,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了养育两个孩子的条件,而且整体城乡对教育的认识也字逐步的提高,这也就保证了城乡的孩子有比较高的受教育水平。
三、实行城乡统一的二孩生育政策必须落到实处
有些农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生存环境也相对封闭,思想观念也不能得到快速的更新,加强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以村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省条例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在审批宅基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利益分配时,现在审批宅基地已经实行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的优惠政策,收益分红方面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还没有到位,还有对不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不按期上环、结扎、环孕检、外出流动人员不办理婚育证明的人员拟定处罚条款,由政府、计生办督促、指导依村规民约章程处罚和奖励。从而制约不遵守、不服务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行为。我们第一,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是农村地区,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第二,必须从国家政策的高度狠抓落实,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还要加快城乡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第三,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过程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缓解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问题,进而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城乡生育政策的稳定。
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实行统一的生育政策是大势所趋。“二孩生育政策”可以满足城乡群众的生育意愿,也可以保证国家低生育水平的号召,同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是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孩生育政策正处于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结合点上,所以要慎重的对待这个问题,在目前对政策研究尚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社会调查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要以现实情况为标准,在实际调查中,为找准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加紧制定科学的城乡计划生育的政策,以争取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为准则,不断的促进龙岗镇生育政策的完善。
参考文献:
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自2005年以来,我镇个体企业主男孩户存在领养孩子现象,有了领养孩子的先例,就出现了个体企业男孩户对象发展自已生育的现象,这两个主要原因对我镇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目前,我镇计划外对象怀孕后经我们多次上门做工作,对象户拒绝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很多个体企业主计划外生育二孩的意愿日趋强烈。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起到很强的限制和引导的作用了。因此各省级单位调节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很必要的,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城乡生育政策的现状出发,提出适合城乡生育计划的二孩生育政策,以不断的促进生育政策的完善,更加的贴近实际生活。
一、加快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我国在生育问题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例如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人口数量瞒报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城乡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利于城乡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很多城镇的计划外生育始终处于反弹势头中,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总目标实现困难重重,我镇也面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艰难局面,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约束性和指导性随之减弱。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些通过政府将城乡的行政级别的提高使一部分农村居民成为了城镇居民但是实质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改善,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在外面发展的很好但是子女依旧在农村接受教育,生活水平其实已经等同于城市人口的竞技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不断的加剧,需要有更多劳动力来补充这部分的需要,有多余的劳动力能够照顾老人,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再次,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性格上发展不完善,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养成了叫娇生惯养的习惯,同时家中没有兄弟姐妹,不能体会互助和分享的意义,造成性格和人格上的偏差;最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内需来推进的,而人是拉动内需的唯一的因素,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消费者,所以必须要保证城乡的人员的充足;除此之外,实行城乡二孩的生育政策,可以调剂人口的性别比例,打破性别失衡的局面。综上所述,适度调节城乡的生育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
二、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过程中二孩生育政策的可行性
这一生育政策在上海已经开始了尝试,上海作为一个思想很前卫的大都市,有着很强的预见性,上海就宣布了符合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针对这种现象,一些人提出了质疑,说上海是公然违背国家的政策,但是这个效果积极的,是明显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缓解了这方面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带动了城乡的消费。
2.1 “二孩的生育政策”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意愿,养育两个孩子可以保证养老,能够使生活丰富,能够完善孩子的性格,在对城城乡居民的调查中,生育子女数的平均值为1.9,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居民赞成每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赞成养育一个孩子的意愿远远的偏离了正常值。
2.2 “二孩的生育政策”有利于控制人口的性别比,缓解城乡老龄化的进程,维持整体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平衡,而且能够稳定并促进计划生育率,这对城乡的和谐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3 “二孩生育政策”并不违背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政策,我理解的这个低生育水平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生育率这个区间保持在1.5左右就可以视为正常;
2.4 “二孩生育政策”的前提还得是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保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水平的发展,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了养育两个孩子的条件,而且整体城乡对教育的认识也字逐步的提高,这也就保证了城乡的孩子有比较高的受教育水平。
三、实行城乡统一的二孩生育政策必须落到实处
有些农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生存环境也相对封闭,思想观念也不能得到快速的更新,加强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以村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省条例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在审批宅基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利益分配时,现在审批宅基地已经实行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的优惠政策,收益分红方面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还没有到位,还有对不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不按期上环、结扎、环孕检、外出流动人员不办理婚育证明的人员拟定处罚条款,由政府、计生办督促、指导依村规民约章程处罚和奖励。从而制约不遵守、不服务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行为。我们第一,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是农村地区,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第二,必须从国家政策的高度狠抓落实,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还要加快城乡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第三,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过程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缓解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问题,进而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城乡生育政策的稳定。
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实行统一的生育政策是大势所趋。“二孩生育政策”可以满足城乡群众的生育意愿,也可以保证国家低生育水平的号召,同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是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孩生育政策正处于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结合点上,所以要慎重的对待这个问题,在目前对政策研究尚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社会调查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要以现实情况为标准,在实际调查中,为找准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加紧制定科学的城乡计划生育的政策,以争取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为准则,不断的促进龙岗镇生育政策的完善。
参考文献:
(一)我省小城镇开发建设较晚,布局分散,规模小
我省1000多个小城镇大多数是80年代后才开发建设的,虽然叫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其建设规模尤如“大屯子”一般,经济总量不高,人口密度小,产业单一,缺少或没有第二、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容量很小,很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解决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二)我省小城镇主导产业不明,成为中心镇的不多
各地区小城镇发展速度虽快,但层次偏低,中心镇较少,以哪个镇为中心镇,与其他小城镇有何联系,这些重点都不够明确。同时,在建镇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如何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哪些产品,谁为主导产业,谁为龙头企业,如何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的发展等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
(三)我省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建设缺乏后劲
小城镇的经济来源仍依靠当地的农业收入,由于国家和省都缺少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导致招商引资数额不高,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小城镇发展缺乏后劲。有的小城镇尚没有经费编制总体规划,处于盲目建设状态。
(四)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缺少必要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村镇脏、乱、散、差和私建滥建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特别是国家村镇房屋管理办法至今没有出台,严重影响了村镇房产的交易、抵押、转让和租赁等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此外,村镇建设规划审批混乱无序,滋长了私建滥建等严重问题。
(五)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影响农民进城
不少小城镇存在着人口规模过小,居住分散、不稳定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已进城务工经商,处于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游离阶层,导致了他们无心回乡从事农业生产,传统的“养地防老”的思想又使得他们不敢放弃原籍耕地,既影响他们进城务工经商积极性,又延缓了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加快我省小城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加大扶持投入力度
我省是农业大省,应把发展小城镇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各区县应加强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省有关的文件精神,尽早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各级相关部门都应积极协调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共同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二)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建设重点中心镇
由于我省地域辽阔,小城镇规模小,布局分散,人口密度小,城镇集聚和辐射力不大,要尽快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仅依靠小城镇自身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中心镇建设,走一条依靠大中城市带动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三)依托产业优势,加快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各乡镇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的产业布局、项目发展、环境保护等建设任务,围绕中心城市的支柱产业和发展要求承接配套项目,发展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培育壮大工业、商业、边贸、旅游等主导产业,推动低碳增长、绿色发展。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小城镇快速、可持续发展。
(四)挖掘资源潜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近几年,我省农垦和森工等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聚集能力很高。此外,我省少数民族分布广,建设好具有边疆文化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小城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保持政治稳定,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要加快少数民族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建议对这些地区应在资金、政策等给予重点扶持。
(五)合理布局区域产业优势,科学规划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建设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确保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应有全面的长远的规划,规划要努力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产业特点以及城镇功能定位,设计出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镇容风貌。小城镇建设规划还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衔接,同时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监管力度,避免违背规划擅自。
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关键时期。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下,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每年建设光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已满足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如何在保护耕地和加快建设用地供给的两难中求平衡求发展,我们通过土地整理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偿试。
一、土地用途管制与经济建设用地的矛盾转换
1.“吃饭”与“建设”矛盾是一对长期的矛盾,保护耕地与保证建设用地供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我国土地管理进入用途管制制度时代。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战略和艰巨任务。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个新的战略目标,事关子孙后代和长远利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要求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吃饭”与“建设”的需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进行各项建设,发展各项事业。
2.开展土地整理是解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这对矛盾的双刃剑。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面积的72%可以用来换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用地的需求。这就在理论和政策上保证了土地整理一方面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所以,经济要发展,耕地要保护,土地整理是条出路。
二、土地整理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作用
1.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为建设用地需求提供资源储备。
近年来,我们为保证建设用地供应,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中:一是实行土地置换政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允许工矿等建设用地复垦以后等面积置换到城郊周围,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二是实行基本农田异地代保。,一方面促进了土地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又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资金补充。三是继续加大土地整理力度,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并加大迁村并址和村庄整理的力度,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对旧村用地进行复垦,争取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支援城乡一体化建设。
2.土地整理工作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土地整理推进了县城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品位。土地整理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小城镇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制宜地、科学地选择区域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横式,使全县小城镇建设迈开了脚步。土地整理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城市要拓展,拓展的基础是工业园区和旅游度假区。由于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使工业园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土地整理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对现有土地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把土地建设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的标准化农田。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实现规模经营成为现实。通过土地整理后,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经比例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土地整理推动了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意义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保持武义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加快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所以,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对中心镇、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减少和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逐步树立现代市民意识。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域”理念,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重拓、产业重融、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着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生态发展等六个方面统筹推进一体化,重点抓好事关城乡群众福祉的重大项目、民生工程,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努力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二、目标要求
围绕“把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力争到2017年,全市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5%。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中心村布点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三个集中”集聚度进一步增强,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超过60%,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50%。
城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占全市的比重达40%。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高效农业面积突破3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增加到350个。村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城乡三次产业交融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减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基数上实现翻番,力争达到20000元,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城乡生态环境同步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5平方米。新建一批万亩成片林、万亩苗木基地。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村庄环境管理实现常态化,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保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生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会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基本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乐有所倚。
三、重点工作
(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和建设一体化
(二)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三)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四)统筹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
(五)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六)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四、2014年重点任务
(一)城乡规划统筹
(二)产业发展统筹
(三)城乡基础设施统筹
(四)要素配置统筹
(五)城乡社会事业统筹
(六)城乡生态发展统筹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改革政策调研。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双辽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必须先行先试,主动探索,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 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加快推进双辽市境内高速、城市道路、铁路客货运站等重大交通基础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加强303国道、大广高速、市内公路改造升级和市内干线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消除“断头路”,建成“达标路”,形成畅通便捷的城乡交通网。
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水网。以城区主管网延伸和建设中心水厂为主要模式,建设城乡对接的供水管网,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气网。加快辽南街工商村天然气工程、液化气站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天然气向周边镇和村庄延伸,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沼气。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供电网。积极争取启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一批乡镇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基地电网工程和农村公共照明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供电同网同价同保障。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生态网。完成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加强重点水污染流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墓园集中管理”,着力改善城乡环境,打造生态双辽。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信息网。加快推进电话、电视、宽带网三网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数字电视一体化建设,以城乡信息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在2012年实施“方便农民五件实事”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全面铺开剩余17个村庄的实施工作。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美化工程。5月份,我市投资100余万元实施镇容镇貌美化工程,在303、304国道沿线对行道树进行了补植补栽,对村内残垣断壁进行了修葺粉刷,对街巷垃圾进行了集中清运。6月份,随着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的实施,组建了信义镇环卫处,招聘管理人员3名,同时,划定了清扫区域,启动了环卫工人招聘工作,为创建省级卫生乡镇提供了财力保障。三是积极实施住房条件改善工程。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争取危房改造资金200余万元,在双山、东明两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5%;在跃进村为贫困户新建住房45处,并争取残联资金41.5万元,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18处。
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项目整合投入机制,对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整体配套,集中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市场融资机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可开发经营的土地、资产、资源,采取市场的办法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建立村级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坚持走以地生财、盘活资产、服务创收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农民自主投入机制,通过产业增收、示范引导、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共建家园。
三、抓管理,在理顺体制机制上求突破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针对管理工作中多头执法的问题,科学调整和划分城市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建立城乡一体、上下垂直的管理网络。同时,认真落实区域管理、“门前三包”、定点巡查和部门协作制度,整合执法、综治和环卫等城市管护人员,以小组为单位对县城主要街道和路段实行包干管理责任制,做到全天候、精细化管理。二是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实行违法建设的动态化管理和“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依法处理,有效遏制违法建设的蔓延势头。三是建成“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加强对公共设施、市容环境、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的科学监管,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化管理。四是实施“四化”工程。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实施城市景观亮化工程,抓好主要街区、马路市场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同时,挖掘榆中文化底蕴,建造一批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独具魅力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和公园、广场。
四、统筹城乡管理,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土地用途管制与经济建设用地的矛盾转换。
1、“吃饭”与“建设”矛盾是一对长期的矛盾,保护耕地与保证建设用地供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我国土地管理进入用途管制制度时代。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战略和艰巨任务。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个新的战略目标,事关子孙后代和长远利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要求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吃饭”与“建设”的需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进行各项建设,发展各项事业。
2、开展土地整理是解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这对矛盾的双刃剑。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面积的72%可以用来换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用地的需求。这就在理论和政策上保证了土地整理一方面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所以,经济要发展,耕地要保护,土地整理是条出路。
二、土地整理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作用
土地整理是指为提高已利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生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缓解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问题。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动用工程建设措施,对农村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地实施调整、开发、利用的行为。
(一)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为建设用地需求提供资源储备。
近年来,我们为保证建设用地供应,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县有耕地面积23.81万亩,省、市下达我县建设标准农田任务12万亩。自1997年开始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以来,先后完成了郭浦朱、县良种场、王宅镇横路畈等项目35个,整理总面积为68780亩,建成标准农田58674亩,新增有效耕地9425.23亩,取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6786亩。20__年,县委县府下达全县土地整理任务3万亩,建成标准农田2.5万亩,实际完成土地整理面积43518.78亩,建成标准农田37241亩,新增有效耕地5974.23亩,可换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4301亩。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中:一是实行土地置换政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允许工矿等建设用地复垦以后等面积置换到城郊周围,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二是实行基本农田异地代保。通过规划定界,为义乌市有偿代保基本农田1.2万亩,争取资金1200万元,一方面促进了土地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又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资金补充。三是继续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力争在20__年基本完成我县12万亩土地整理工作,以此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并加大迁村并址和村庄整理的力度,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对旧村用地进行复垦,争取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支援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土地整理工作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1、土地整理推进了县城的城市化水平。近年来,武义城市建设是新区扩展和老区改造同步进行。在1998年规划时,到2020年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2万人。短短几年,城区面积已扩展到12平方公里,去年一年新增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已达10万人。城市的拓展和基本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了武义温泉之城的城市品位。
2、土地整理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小城镇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制宜地、科学地选择区域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横式,使全县小城镇建设迈开了脚步。到20__年10月31日止,全县8个建制镇建城区面积已达5.557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格局已初显雏型。
3、土地整理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城市要拓展,拓展的基础是工业园区和旅游度假区。由于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使工业园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百花山、桐琴凤凰山等大小工业园区11家,其中省级园区2家,已建成园区总面积达5.918平方公里。
4、土地整理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对现有土地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把土地建设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的标准化农田。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实现规模经营成为现实。通过土地整理后,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经比例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
5、土地整理推动了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紧紧抓住建设与浙中城市群相连接的出县通道,认真实施“三年三线”工程,用三年时间建设100公里的高等级
公路。目前,总投资1.1亿元,长23.1公里的44省道武义段二期改建工程路面浇筑已全面完工。至此,我县已形成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总长达760.447公里的交通网络,一个能适应武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意义
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人口集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加快发展县城,积极培育中心镇、中心村,全面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基础。推进城乡一体化对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保持武义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加快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所以,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对中心镇、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减少和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逐步树立现代市民意识,推进人的现代化。
3、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更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三大战略。三大战略是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动武义县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特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三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实施三大战略的过程,也就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土地整理是立足我国土地国情,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贯彻实施新《土地管理法》的关键措施。只有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工作,才能解决我国“吃饭”与“建设”的用地矛盾,做到在保证经济建设必须用地的同时,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松林主编,土地市场与城市化,中国大地出版社。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在昌吉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个率先”目标、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取得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新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国民经济步入加快发展新时期,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经济发展加快提速
预计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2亿元,较2007年增长81.3%,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2亿元,增长2.5倍。自治州被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地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州”“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地州”。
2.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1元,较2007年增加486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166元,增加413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农保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
3.城乡一体化试点取得成效
各县市都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如奇台县把城郊乡村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大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农民新区建设,完成了“新农苑”小区、西北湾新村一二三期、南湖村居民住宅等一批农民新居示范工程,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阜康市采取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的模式,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226公顷,绿地率38.66%,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
4.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近几年来,继续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市及三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百亿元;县城基础设施投入17.8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4.1亿元;新修和改造道路618公里、18.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42%提高到46.9%。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1.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不健全
一是规划管理体制不顺。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村镇规划实施监管缺失。部门编制规划协调配合不够。城乡一体化建设在规划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各项规划衔接不够。城市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村镇规划需进一步完善。
2.产业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撑乏力
一是工业体量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带动力不强,中小企业发展不快,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不快,传统农业比重偏高。农民增收渠道狭窄,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达5659元,差距仍然呈拉大趋势。三是城镇服务业发展不快。
3.城镇化建设推进相对滞后
中心城市和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中心城市产业聚集、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小城镇缺乏活力与特色,在扩大农村消费、吸纳农民就业、集聚农村产业、支撑县域经济、辐射带动周边等方面作用不够明显。资金和土地资源短缺。村镇建设投入不足,规划执行不力,沿公路建房乱占耕地严重,大量的空置房浪费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城中村”“空心村”改造任务艰巨。
4.城乡基础设施差别凸显
长期受二元体制政策影响,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现象依然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不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小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对人口的吸纳力低、对生产要素的聚合力弱。
5.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差距较大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政策体制差异大,土地、户籍、就业、住房、社保等制度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不均等。二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层次差异大,承担方式不同,保障体系不统一。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推进我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围绕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立足州情,突出重点,超前谋划,真抓实干,努力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在全疆率先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进入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的新时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和调控作用
(1)加快《自治州推进“三个率先”行动计划与发展战略研究》的编制进度,紧紧围绕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抢抓我州作为“自治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试点地州”的机遇,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做好城乡规划修编工作,规划要与《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和《自治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相衔接,统筹考虑区域、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因素,突出区域特色,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2)加大专项规划编制力度。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等专项规划,逐步形成以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为核心、各项规划相互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
(3)做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应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市场发育,科学合理规划小城镇和农村社区(中心村)。按照“整合自然村、确定中心村、抓好示范村”的思路,抓紧进行调整,尽快与土地利用及产业发展规划衔接。
2.围绕以工促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1)坚持以工业突破为主线,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突破,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提升城市工业带动能力。
(2)加速发展县域工业。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布局、协调联动、突出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3)加快发展城乡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推进“凤还巢”工程实施,降低农民创业门槛,促进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之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宝贵资源,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3.突出以城带乡,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1)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一个中心,东西两翼,三大支点,若干个精品县城”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2)壮大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中小城市和城镇进入门槛不高,就业和定居成本低,农民容易融入,能快速提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4.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三集中(有序推进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为路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三集中”,加速农民向工人和居民的转化,提高农村耕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程度。整合利用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农优惠奖补项目、民生工程项目,向农村示范社区倾斜,以奖代补、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我州新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积极采取政府规划、农民自建、群众认可、政策优惠、信贷支持的办法,激励农民分阶段到社区建房,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宅基地整理复垦为抓手,下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和“空心村”改造。
5.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一是以民生工程为抓手,从教育、卫生领域先行试点,逐步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城市新区学校和医院的配套建设,优化教育卫生资源配置,吸引大批农民进城。继续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农家书屋向农村覆盖。二是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理顺关系,提标扩面,在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医保合一等项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州推广。三是搞好农民就业引导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破除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门槛限制。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