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3 22:42: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规划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旅游规划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如旅游规划进入新一轮、“诸侯规划”、洋专家的大规模介入,及出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旅游规划、旅游营销规划和概念性旅游规划等新形式。从学术上而言,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其理论、形式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都仍旧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就国内旅游规划工作而言,旅游规划编制的总体指导思想、内容、程序、方法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不少学者和专家,如刘德谦、石建国等都论述了旅游规划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完善的技术体系、成熟的操作体系、严密的实施监管体系以及专业化的规划人才。
2旅游规划的标准问题
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产业规划,而不同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以及各种保护规划。它必须反映该产业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及要求和原则,否则对旅游业的发展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六大体系,即资源体系、市场体系、生产力布局体系、产品体系、战略体系和科研(包括教育)体系。旅游产业规划就是要充分反映六大体系的内容以及六大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是旅游规划的“纲”和“魂”,决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理念方法、操作程序、体例结构。北方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王衍用教授,根据大量的旅游规划实践和多年的旅游规划研究,设计出了“4162”结构的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3旅游规划创新
当前必须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从中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
3.1理论创新
“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应成为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也是规划创新的根本和哲学理论基础。规划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游人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与服务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此旅游规划是要为游客需求而设计服务,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设计时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在使用量上以满足现代人的最大需求量来设计,应秉承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精神从事规划工作。因此,旅游规划注重自然优先、设计融于自然的准则贯穿至终。
旅游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知己(资源调查)知彼(市场调查)”、富有创造性的策划创意的基础上,为旅游主体创造一个产业运营——产品系列——景观品质——游憩活动——空间条件——时间序列——信息引导——市场营销的有机整体,从而为旅游者提供舒适满意、优质优价的旅游体验经历,一种完整的“全景规划”。
3.2内容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的大背景下,规划中的社会因素、信息要素、资本运营与生态环境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创新规划应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供需关系以及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高适应性、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从而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3人才创新
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规划师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素质全面、知识渊博、崇高责任感、倡导交流、良好的审美观、富有激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情景规划是理清扑朔迷离的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先设计出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象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战略更具弹性。情景规划与其它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不同,它考虑到战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使得规划从“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活动,转化为持续性的研究方案。将情景规划的理念引入到旅游规划设计中,能够突出市场的作用,使其发挥旅游规划商业战略分析的作用更为明显。
一、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
情景规划的第一个作用是管理工具。壳牌石油公司运用它成功地预测到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令情景规划第一次为世人所关注。当时传奇式的情景规划大师,法国人皮埃尔·瓦克领导着壳牌情景规划小组。该小组于1972年构建了一个名为"能源危机"的情景,他们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将会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应对。在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政策时,壳牌公司已有良好的准备,成为惟一一家能够抵挡这次危机的大石油公司。现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景规划已经成为大公司通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情景规划的核心作用,就是改变一个组织的理念、思维方式、分析方式及研究方式。因为它是一套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决策者高瞻远瞩地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以不仅能帮助决策者进行一些特定的决策,同时也能使决策者对需要变革的信号更为敏感。情景规划如果不能影响决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导组织的变革,那么对组织来说,它也很难创造真正的价值。诚如皮埃尔·瓦克所言:“除非我们能够影响重要决策者对于实际状况所持的心智印象,否则我们对未来的各种看法就像是洒在石头上的水一般,四散而无法凝聚。”
情景规划的第三个作用是提供了一个预防机制,让管理者处变不惊。因为情景规划是在问题发生前假想可能发生的情景,并做出反应,所以当想象过的情景真正出现的时候,就能够从容和周密地加以应对。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感到缺乏特色和个性,设计上追赶所谓的潮流,求大、求洋、求多、求全。而如果运用情景规划的方法,便能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资源浪费和不良的市场反应。因此,这对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所接触的情景,研究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旅游者的体验。如果只从经营者自己的概念出发,就会天马行空地出现许多并不关注游客,但自我感觉很好,市场反应不尽理想的旅游产品。
情景规划可以推测出将来的市场价值取向、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情景。所以这个工具有系统、科学的一面,但同时又必须发挥想象力,把复杂的决策过程感性化,使其能够被更好地把握。
二、情景规划如何使旅游规划设计创新
1.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运用市场情景规划的工具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导向方案,首先要了解旅游者究竟需要什么,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创造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使他们感兴趣,这是对市场调查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在旅游市场调查方面,即使有了具体实际地进行市场调查的观念,现实中很多调查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仍然有限,所以,一般的方法是数据分析和专家分析相结合。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专家的感受和眼光实际上并不能代表旅游者的眼光。所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旅游者的感受,并研究市场的前瞻性。近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消费现象的变化极快。每当我们意识到适应需求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潮流了,而市场前瞻在本质上应当是引导潮流。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要做好相应的预测,然后再研究如何引导,由此情景规划分析工具预测变化、预防风险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市场需要培育,特别是培育终身顾客和挖掘潜在需求。当前技术迅猛发展,消费取向千变万化,企业需要通过市场的前瞻来培育一个现实的市场。在我国,旅游是新兴的市场需求,如果能考虑到各年龄层的市场培育,尤其是孩子的市场,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旅游消费者,往往以后就是终身旅游消费者。
2.差异与特色
旅游规划应该强化每个地方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特色资源,突出差异性、惟一性,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相对的垄断优势,才能占领市场、吸引游客。只有创造性地使自然及人工美汇于一处,发挥其特色,旅游产品才能真正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域。
总之,要坚信有特色,不存在绝对没有特色的项目,其次是如何把特色挖掘出来,最后要落实到如何强化特色上来。情景规划正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准确地抓住每个地方的特色,并进行判断,从而推动规划设计中的创新。
三、最终目标
(2)从目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例来看,通常的程序是:总体规划———具体设计———实施施工。这中间间隔的不连续性就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后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美国的约翰•西蒙兹曾总结表述,景观规划设计要始终贯穿于实际开发建设,包括场地的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等,这样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正是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将会伴随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向未来。
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历程
在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发展时间和历程略显稍短。综合分析,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伊始至今,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萌芽状态,杂乱的初级阶段(1978~1990)我国旅游开发的伊始,旅游规划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还是以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作为其基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基本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之后,有少数旅游规划设计者,从自身不同的专业领域角度出发,自发地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但整体上缺乏系统体系和行业标准,常常掺杂在其它的内容中。总体来说,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处于一个没有体系标准,多学科自发进行的初级阶段。
2.2第二阶段:发展融合,整合的进阶阶段(1990~2000)规划从业者和相关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在旅游规划中重点突出景观设计,或作为重要章节,或形成独立系统,尝试性的开始编制独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同时,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在旅游业发展领域内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景观设计师也成为旅游规划人员队伍中重要的组成机体。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不断地融合中升华、创新,为之后更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2.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包含的重点要素
2.1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重点突出旅游二字,其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开展旅游活动。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并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景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2.2产业间的整合
任何的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开来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也不例外,在开展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进行整体规划,更要强调突出旅游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度。所以,进行景区生态规划,必须从产业间的关系入手,做到有效整合,以满足游客、景区所有者、景区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进而达到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3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生态规划必须要在不破坏当地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规划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对当地景区过于保护,保护过度了,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提高;当然开发过度了,生态环境就会失衡,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就会面临侵蚀。所以说,必须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路线。景区生态规划要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未来发展状况,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积极规划,长远发展。
3.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3.1开发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绿化意识的逐渐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向自然化方向发展,开始饮用天然饮料,渴望居住环境绿色化等等。在进行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时,引入纯天然设计风格,强调景观自然色彩和绿化材料的应用,采用多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上下功夫,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让人们通过产品联想到自然。
3.2开发特定文化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在确保景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背景下,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旅游相关其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挥旅游景区的多元综合功能。譬如说,可以利用景区中优美的山水组合和景观美感,联系摄影公司,将其作为婚纱照拍摄外景场地,同时还可以联合当地相关组织,开展以“爱情山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大赛等;景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丰富,植物和岩石的种类繁多,景区相关负责人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各类岩石和植物,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3.3开发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区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旅游商品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能进一步会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因此,景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可开发地方特产、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品的复兴,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唤醒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
3.4建立和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景区可以明确自然规划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优秀的生态旅游队伍。另一方面,景区可以从游客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职业化原则
高等职业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应具备系统的应用知识,理论知识讲授以够用、必须为原则,强调人才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并具有持续发展能力,而非普通高等院校的“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因此相应课程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应强调职业性和实效性。
(二)多元化原则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既注重知识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关注学习者的能力、态度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提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转向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重点在于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实质性提高。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在课程评价中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方式。
(三)发展性原则
一是体现在通过评价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二是体现在对课程全过程的评价,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以及结果的评价,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评价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课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结果等方面进行定量测量和定性描述,并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完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评价依据
建立具有高职专业特色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本课程评价标准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就业形势背景下,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基于学生个性差异和阶段差异,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评价
主体多元化,形成学生、学校、教师、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复合型”评价体系。复合型的评价体系通过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促进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评价的能力;同时,学校的教学成果在企业用人实践中得到检验。
(三)评价方式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评价要体现高职教育“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关注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
关键词:旅游;规划;创意;文脉传承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84-01
一、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发展状况
旅游因其低成本、高收入、拉动就业而迅速发展。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或国家发达与否的标准之一。旅游业发展至今,它的优势渐成了隐形的“高成本、低收入”了,“拉动就业”也变了意味。
“低成本、高收入”指旅游业的成本只是已经拥有且长久存在的,可以不断重复利用的自然或人文资源,并能持续获利。现在却成了“高成本、低收入”,即旅游资源正在被破坏或已经破坏,人类就失去了一批又一批宝贵的财富。相对这些高昂的代价,旅游业的那点收入也不算什么了。“带动就业”也不仅仅是带动了那些服务于旅游者的行业的就业,也增加了服务于拯救和恢复保护旅游资源行业的就业。这种转变是因为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对旅游资源的内涵及价值认识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决策中甚至规划设计中较多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较少考虑到长远的发展。
二、旅游规划中的创意
旅游产业目的是要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创意设计使旅游资源变得非凡,让旅游业在低成本中获得高额利润,使旅游在拥挤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产品持续保持生命力。旅游规划的创意是表现在对规划区环境地脉等尊重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各方面利弊,发挥创意,发掘创新点。如在四川射洪旅游规划中,策划时提出打造“中国白酒第一镇”的城市旅游规划策略,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地理条件都有利于射洪发展旅游。另一方面,沱牌论历史文化、论产量规模、论品牌影响都远不如那些大牌。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创意的能量,做其他品牌想不到的事。所以沱牌一定要做足白酒文化、白酒创意的文章。把项目品牌和项目创意转化成沱牌酒的成果,策划包装一系列以项目品牌和创意为名的白酒产品,以白酒助旅游,借旅游卖白酒。天时地利人和加上创意思维,一套完美的方案就出炉了。沱牌镇项目以吃、喝、玩、乐、教贯穿于每一个景点,做足了白酒文化,引人入胜,寓教于乐。整个项目规划无不充满了设计者的创意。这离不开他们的认真调查和细心发掘当地文化,并创新出亮点。
三、旅游规划中的文脉传承与保护
每个地方有各自的文脉地脉,他是地方保持自己独特性、多样性、历史性和持久发展的动力。我们在做旅游规划时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和传承地方的文脉地脉。很多地方发掘历史名人为文化背景发展旅游,却缺乏创意地如出一辙的复制。规划使地方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忽视了文脉的表现与传承。
文脉传承好的如丽江古镇、周庄、乔家大院等,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建筑、服饰文化。世界各地的游者都来享受这场风情与文化的盛宴,一批又一批。人们慕名而来,欣赏着风俗习惯,也带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原住民看在眼里,慢慢的动了心。便弃了自己的家乡,去城市接受现代化的洗礼。剩下了为经济利益而迁移过来的生意人,做作的扮演着当地的风情。地脉文脉渐渐淡了,环境也慢慢的变糟糕了,仅剩下经济利益。这即为“高成本、低收入”的旅游。地脉断了,就衔接不上了,环境坏了,修复的成本就高了,经济利益,是以文化和环境作代价。
因此,保护地方的地脉文脉是发展旅游要做的大事,发展与保护必须并重。只是发展旅游而不顾地脉保护,就会失去其内在动力,这种旅游项目做的再好到最后也沦为表面空壳,难以持久。一味保护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不带动原住人民富裕起来,他们也不愿意再守着家乡,而是外出谋富。人都走了,地脉也就难以传承。所以,我们在做旅游策划和规划设计直至最后的景区管理,都要注意发展和保护并重。
在规划设计时可以学习沱牌镇的经验,尽力发掘本地的文化,在设计中发挥创意,设计出与其文化紧密相关的项目,以其文化吸引游客,让游客和当地人认同并乐于都参与其中,既发展了旅游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又传承与发扬了文化。
管理模式可以学习宏村,原住居民照常生活,卖工艺品给游客,不在乎多少,每家每年都有管理委员会分红,不为生计发愁。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风俗,也发展了经济,保护了文脉的持续。
四、小结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铜钹山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设计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旅游是近些年来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凭借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的以旅游休闲为目的,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以环境教育为手段的一种旅游。生态文明的理念是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关键。传统旅游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目前我国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旅游的同时,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理念,在盲目开展旅游的同时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强调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并不是把经济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铜钹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在保护旅游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增长,利用经济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实现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和谐。
(二)生态旅游的错位开发设计
旅游资源的错诶开发策略体现在三个方面:空间错位、时间错位和营养错位。空间错位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工旅游资源开发,选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充足的客源。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为主,同时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工资源作为支撑。人工资源主要是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休闲娱乐设施。时间错位是指错开经营时间,在淡季开设一些新颖的项目。铜钹山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明显,为了分散客流,在旅游淡季或者夜晚游客较少的时候开设一些新颖的项目,吸引游客。营养错位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目标客源的需求。现阶段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开发的旅游产品以观光的旅游产品为主,类型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未来的开发要针对不同的客源群体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
(三)加强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实施“三绿”发展模式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实施“三绿”模式,即绿色生产、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就是在开展生态旅游时,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要符合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的特色,同时要符合绿色环境标准;绿色服务,是指在生态旅游服务中,采取符合绿色环保质量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确保铜钹山优美的环境不受破坏;绿色消费,就是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要突出环境保护。要求游客自觉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同时对游客的活动和数量要严格的限制,尤其对生态脆弱的区域要严格控制游客流量和流向。如项目分区分期保护性开发,科学分流和疏导游客,合理安排旅游线路,提高游览效率。
(四)景观设计和设施建设要与环境及生态系统相协调
景观设计和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铜钹山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地貌等生态环境,人为设施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人工系统的功能与生态系统的特征相协调。设施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游客的需求,还要考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在施工时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植被。
(五)创新开发策略,避免同质
化开发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同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鉴于目前我国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80%存在问题,导致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时候,需要谨慎考察与规划。在开展旅游之前,做好资源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同时还要避免复制化的开发,创新旅游开发模式。为了是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在众多同质景区中脱颖而出,保护区要摒弃传统的保护区开发模式,在开发旅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人文资源内涵,彰显“千年禁封”的独特韵味,开发具有文化性、生态性、体验性、民族性和休闲性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实现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导购规模:据2001年《中国旅游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经历过导游导购,81%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与过导购消费,96%的导游人员承认其在带团过程中进行导购活动。
(2)购物比重:我国旅游者的平均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15.7%,上升至2001年的20.3%。据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1年中国旅游者在马来西亚一地的旅游购物消费达4000元/人,其中70%来自导游导购。
(3)购物满意度评价:根据2001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计算,41.7%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旅游购物表示反感。
2.旅游购物消费的基本特征
(1)旅游购物地点:一般选择在业内认可的定点商店,包括当地旅游局授牌的定点购物商店、旅行社指定的购物商店和导游、司机自定的购物商店等三类。
(2)旅游购物频率:一般为一日一店。
(3)旅游购物种类:分为六大类:当地特产类、珠宝类、钟表类、药材类、品牌服饰类和工艺纪念品类。
(4)旅游购物商品基本特点:
一是物美。一般经导游人员和店员的联合推销,都能吸引住游客的眼球;
二是价高。产品一般标价不菲,少则几百,多则几万。其产品定价方式为:
附图
其中:P为商品标价,d为商品折扣率,R为商品净利润,r为税率,TC为产品总成本,P(1-d)×20%=商品净利润=导游人员导购佣金(亦称回扣或提成);
三是还价空间大。这里的还价空间其实就是(O~dP),一般来讲,d的区间为(30%,60%),个别奢侈商品,由于标价很高,d可达80%。但一般情况下,P(1-d)还是要高于市场上的价格;
四是质量稳定性不高。表1数据显示,目前旅游购物商品的质量可靠性平均为61.7%,最高的是工艺纪念品类,为80%,最低的珠宝类,质量可靠性仅为30%。
表1旅游购物商品质量评价调查情况
附图
注:本表数据是作者根据行业分析制作,仅供参考。
二、旅游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解析
研究发现,目前旅游购物消费的动力机制是由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形成的一种隐性契约关系——旅游者希望在游览地购买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品,导游员希望通过导购来弥补收入的不足,购物商店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旅行社则把购物商店的返利作为其利润的来源之一。这种隐性契约关系形成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是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者四方利益的博弈。这样的制度安排目前是不均衡的,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购买需求和对其信息的有限认知,使得不均衡制度安排得以存在。购物消费投诉的发生就是在这种合约安排下四方利益博弈非均衡性的表现,对旅游购物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化、优化也就是要创造一种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
1.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
附图
图1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图
2.非规范利益分配链模型解析
(1)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是委托人而导游是人。人由于和购物商店在利益上的一致性而达成营销行为的默契。因此,人在商品价格和质量上占有较多的信息。而作为委托人的旅游者,因为其行程均由人负责安排,因此无法通过比较对所购商品进行价格识别,在价格上处于被动接受者的状态,信息占有较少。这种委托人—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旅游者在商品价格识别上处于劣势,也使得非规范利益分配链中导游与购物商店之间的回扣关系变得可行。
(2)旅行社超低成本运作导致其利润来源渠道异化。旅游业的无序竞争给旅行社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行社数量的高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拥有旅行社一万余家。旅行社数量的增加,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旅行社中,真正有实力的只有百十家,大多数都处于小、散、弱、差的状况,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的垂直市场分工体系,而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共同分割一层蛋糕,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为了招揽游客进行低价竞争成为业内普遍现象。旅行社为了扩大其市场份额,降低消费者的进入门槛,以成本价格或低于成本的价格作为其线路报价。然后通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二次消费来弥补其经营利润的空缺。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三种报价模式:一是规范模式:线路产品报价=两地交通费+区内交通费+景点门票价+食宿费用+导游服务费+毛利;二是海南模式:线路产品报价=往返机票价(折扣价)+区内交通费+景点门票价(团队价)+食宿费用(团队协议价)。这种报价是一种零利润报价,旅行社在这种价格模式下的经营利润来源于购物商店交纳的“人头费”,这种“人头费”最终通过购物消费转嫁到旅游者身上;三是香港模式:线路产品报价=往返交通费+签证办理费+食宿费用。这种报价是一种负利润报价,旅行社在这种价格模式下的经营利润来源于导游员交纳的“人头费”(相当于导游员预先花钱从旅行社将团队带领权买下),报价的亏缺部分和导游员的工作收益通过购物商店的购物消费回扣实现。
(3)导游人员薪酬保障的缺失导致购物消费回扣成为其主要收益来源。导游正常收入的构成分为:工资:300~600元/月或零工资;小费:欧美为2美元/天,港澳台为20元人民币/天,国内为零小费;出团补贴:内地为30~50元/天,海南为零补贴,香港为负补贴(反交“人头费”)。
由于导游工作的日趋自由职业化,许多旅行社为了节约成本都是在旺季临时聘请导游,导致导游人员正常收入水平低下,有的没有任何工资,有的还要反交旅行社“人头费”。“雇工要付酬劳”应该是一般劳动力市场的规律,而在一些旅行社与导游员这一雇佣关系上恰恰发生了动摇。一些旅行社雇导游不仅不付酬劳,反而要求上团的导游员交给旅行社费用——“人头费”,造成一些导游员“举债带团”现象。所谓“人头费”,是旅行社按照一个旅游团游客人数的多少,向带团导游员收取的费用,其计算方法是:导游员应缴人头费总额=旅游团人数×单位“人头费”价格。单位“人头费”价格的高低一般依照游客来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购买潜力而定,如在入境客人中,高的80~200元/人,低的10~30元/人不等;国内游客中,高的一般是50~80元/人,最低的也是在5元/人左右。以一个每人要付50元“人头费”40人的旅游团为例,导游员上团之前要付给旅行社“人头费”2000元。导游员自己的劳动价值无法从正常的收入结构中充分体现,这使得导游人员面临两种力量:完成旅行社的“购物签单”指标的外在压力和“补充收入”的内在动力。这直接导致导游和司机联合,投靠旅游商店,利用客人购物收取回扣。
(4)外部经济效应的存在——非规范利益分配背后的合理因素分析。微观经济学认为,如果某人或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利益或危害,而该个人或企业又没有因为这一结果得到报酬或支付赔偿,那么这种利益或危害称为外部经济。根据是利益或是危害,分为正的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经济。旅游活动中有大量的外部经济。人们对旅行社从饭店、餐厅、航空公司、交通运输公司收取的佣金并无异议,认为旅行社作为旅游者与旅游供应商之间的中介服务公司,提供中介服务,收取佣金,合情合理。其实,旅行社和导游在购物方面所提供的中介服务与其他方面并无不同。旅行社每年给定点购物商店送去绝大部分的客源,导游在介绍旅游纪念品的性能和文化背景,推销旅游商品方面的功劳不可抹杀,他们都为当地地方经济和地方企业带来了正的外部效应。旅行社和导游理应从主要受惠者——定点商店收取佣金。
三、旅游购物消费的非规范利益分配链优化
在上述研究中,
我们解析了目前为旅游购物消费提供动力机制的利益分配链,那么对旅游购物消费行为进行规范化的实质就是对其利益分配链进行优化。利益分配的优化使得旅游购物消费过程中各方利益博弈达到一种均衡状态,由隐形契约关系转向显形契约合同,从而形成一种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
1.规范化利益分配链的建立
附图
图2规范化利益分配链模型图
(1)游客利益:购物商店的定点化、公开化和价格监管化,使得游客在购买信息的占有上趋于对称,其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
(2)商家利益:一是经济利益。支付合理比例的佣金,给商家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同时为降低商品价格提供了基础;二是社会综合效益。商家加入旅游佣金结算系统,诚信经营,受到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保护和推介,得到游客的信赖。而系统外的旅游经营企业,如采取私授回扣行为将被依法查处。
(3)旅行社利益:公对公结算,保证了旅行社合法的佣金收入,扩大了其利润来源渠道。
(4)导游利益:导游是旅行社的从业人员(雇佣劳动者),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游佣金的形成)付出了劳动,依法应按合同约定获取劳动报酬。实行旅游佣金制后,旅行社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导游作为劳动报酬的补贴,通过结算系统,委托银行从旅行社佣金账户上即时划转到导游的账户中。佣金的合法化、公开化和合理化,使得导游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均得到满足。
2.实施的保障措施体系
(1)旅游定点购物商品价格的政府监管化。目前,定点购物商店的商品品种繁多,标价混乱,质地及生产日期不清,等级无对比性。为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对定点商店的旅游商品进行分类,分等级,鉴定质地,并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加贴中国旅游局的标贴。确实做到定点商店货真、货全、价实。现行的购物定点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将市场竞争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政府介入制定指导价格正是保证旅游者权益的手段。同时,可建立抵押制度,即定点旅游购物商店也应向行业主管部门交纳一定数量的质量保证金。
(2)旅行社利润来源的渠道良性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垂直分工体系,使旅行社业朝着有利于竞争与发展的方向转变。改变现行的“小而全”、“大而全”、“大无大的优势,小无小的特色”的混乱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低级的价格竞争,让旅行社有利可图,不指望通过其他违规办法来创造利润,让旅游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导游员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化。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每个人都从其从事的活动中获得回报。当个人不能为他所做的事获得回报时,或当个人不必为其行为支付全部成本时,献出现了激励问题。因此,旅行社应建立一种既能使尽职的导游员获得其应得的回报,又能使导游员必须为其违规行为支付全部成本的激励机制。
(4)旅游购物佣金的合法化与公开化。目前,本来合理的佣金却以不合理的形式——“回扣”出现。因此,解决回扣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回扣转化为佣金,便于社会和政府监督。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要“旅行社与定点接待单位事先签订合同,确定佣金比例,支付方式,并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即是合法行为。定点单位提计的佣金必须计入销售成本,旅行社则将其列入营业收入。旅行社每月可按约定从佣金中提出一定比例作为导游员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严禁司机、导游个人私自收受回扣。
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韩国,任何商店不会直接给导游回扣,而是按导游所带客人购物金额的15%~20%向导游所在的旅行社结算,再由旅行社按比例发给导游佣金。
一、近年来,发展民族文化对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有的民族文化是发展贵州省旅游业的基础。现代都市人对贵州省的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人们另类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商业价值,是贵州省区域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使得旅游地区有意识地挖掘和开发旅游相关的文化性资源。刻意追求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而使得本民族文化商品化发展,必然会加快当地社会文化向浅表性变迁,与此同时,大量的外来文化对原生文化系统的扰动,导致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的趋同。在系统内部刻意地迎合与系统外部文化的冲击双重作用下,传统文化会不断萎缩、失真;传承会中断;最终将丧失。期间可能会使旅游地社会文化出现不协调发展,导致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扰乱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相应机构对其做出调整。地方民族特色的消失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是旅游资源质量的下降降低了其吸引力,并丧失应有客源市场。二是渐渐失去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就渐渐地失去民族文化竞争力优势,由旅游业带动的地区经济发展也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可以改善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使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得到了复兴与加强,也能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但不能忽视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其他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一方面旅游开发中各种外来旅游产品为迎合旅游者心理,使民族文化趋向商品化和低俗化,这类旅游产品不仅易被复制、降低其吸引力,过分注重文化的迎合性和表演性,还会造成对文化深层次内涵的忽视和丢失。很多古迹遗址的重修重建不仅没有恢复原貌,更没有体现原本文化的内涵,如果任由这种伪文化形态的产品充斥市场,不仅会降低民族文化固有的价值,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强势文化的经营理念在少数民族心态中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迁。旅游使文化出现近距离比较。民族文化作为较弱势的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羡慕和盲从会导致旅游地居民行为式从模仿到追求,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从怀疑,轻视到放弃。旅游地原有的社会文化传承机制出现裂痕,特别是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利益的人群对强势文化的趋同心理,引导了从言谈举止、衣着服饰到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等一系列转变。当前,贵州少数民族旅游区这类现象已越来越明显。当我们在探究贵州省的人文生态旅游发展时,不得不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放在第一个位置。
二、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思考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首先会对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影响,使之产生更新和变更,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促进,与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的消失伴随出现,进而制约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发展旅游业是贵州区域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但是外来文化不加限制地导入,事实上剥夺了少数民族文化自由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旅游业难以持续发展。从贵州区域的社会性质和旅游产业特征出发:一是要尊重少数民族对文化的判断和对文化自由选择的权利;二是将自然环境保护观念应用于社会人文环境中,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三是转变旅游开发意识,即贵州区域无须用现有景区开发标准进行资源开发。四是转换经营理念,不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将自己民族文化商品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建立贵州人文生态旅游区。人文生态旅游首先在于要有真实性,要让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这种旅游项目必须特别重视保持其真实性,在一切细节上都要力求突出本民族的特点,力戒矫揉造作。民俗不能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被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会威胁着民俗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变成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从现在各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的实践看,要成功举办一次民俗节庆活动,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不宜人为地加以现代化或随意进行附加,把一个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搞成一个农民歌舞调演、农贸集市。对旅游地要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其次,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要提高游客参与和体验性,人文活动类旅游资可以通过实物展示,但更重要的是依托一定的文化活动过程,向游客展示生动、独特、新奇、神秘、有趣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刺激性,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主动性,变静态旅游为动态旅游,能够使游客充分感受丰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由此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作为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庆活动,对游客往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每个民族在举办节庆期间,都要举行一些民俗活动,如歌舞表演,祈福迎祥等。这些别开生面的活动会给旅游者带来无穷乐趣,并且由于旅游者参与活动,与当地人沟通交流,延长了参观停留的时间,感受了异族风情。
三、结语
贵州是旅游大省,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大力发展以民族文化和社会风情为主的少数民族风情游吸引力极强,因为此种旅游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宝贵的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深层次触摸提供了条件,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已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这些都可以促进贵州的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晓辉著,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引言
2009年底,总书记提出了“一年基本建成,二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目标,珠三角各市的绿道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区域绿道的选线时间紧,任务重,可实施性成了所有区域绿道选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选线的过程不可避免的经历了分析―论证―修正的反复过程,最终确立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的选线。
1 选线思路
《纲要》对四号绿道的定位是以生态型为主,珠海段的选线要符合其整体定位。同时要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上与地方规划相协调。选线还应尽量串联起能体现区域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由于绿道本身是一种线状空间廊道,其选线应结合水系和道路系统,以保证绿道空间与其他物质空间的统一。
2 选线区域
《纲要》已经对四号线进行了大致选线,其中位于珠海市域范围内仅提到了御温泉和黄杨山,为了能够指导实施,需要进一步明确选线所在的区域。结合斗门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确定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线位所在的宏观区域:黄杨山周边、白蕉镇水乡、黄杨山和水乡附近的村庄。
2.1选线区域线性空间分析
选线区域内现有大片水田和基塘,水网纵横,道路网与山涧、河涌相互交织,因此线性空间主要包括水体空间与道路空间。这些线性空间将纳入四号绿道走线的可选线位予以分析。
2.1.1水体空间
选线区域内的水体空间主要包括黄杨河、斗门涌和水乡河涌。
黄杨河在选线区域内的两岸均有河堤,宽度约为300-350米,流经城区的河两岸已进行房地产开发以及存在少量工业厂房。斗门涌位于黄杨山西麓,流经大片农田,是自然生态岸线,宽度约为15-30米,沿河有蜿蜒曲折的小路,两侧植被繁茂,生态环境良好。以东围涌为代表的水乡河涌,穿过水乡中的村庄农舍,宽度在20米左右,尺度宜人,河涌两侧种植水生植物或竹林等绿化隔离,河涌两侧的乡村建筑错落有致,构成独具特色的水乡景观。
根据以上对区域内水体空间的分析,基于生态性、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原则,将沿斗门涌和水乡河涌等线性空间纳入可选线位;黄杨河东岸景观优美,并且有建成不久的滨河步道,亦纳入四号绿道的可选择线位之内。
2.1.2道路空间
选线区域内的道路主要包括黄杨大道、中兴路、连桥路、旧S365、白蕉路以及粤西沿海高速。现状黄杨大道宽约36米,与黄杨山之间存在大片的绿色植被。旧S365穿过白蕉新城,向西穿过水田与连桥路相接,通过井岸大桥跨越黄杨河,与中兴路相交。白蕉路两侧为村庄和水田。根据以上对选线区域内道路空间的分析,基于连通性、便捷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将黄杨大道北侧的黄杨山山麓纳入可选线位。由于目前黄杨大道没有跨越黄杨河的桥梁,绿道借用中兴路的非机动车道,通过井岸大桥跨河,接黄杨河东河堤,沿河涌到达白蕉水乡。
2.1.3线性空间分析总结
经过以上对水体空间和道路空间的分析,确定与四号绿道珠海段相结合的线性空间,这些线性空间包括:斗门涌,黄杨大道北侧的黄杨山南麓,中兴路,黄杨河东堤,东围涌等水乡河涌。
2.2选线区域特色资源分析
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发掘具有观赏、教育和陶冶作用的地点作为绿道的景观兴趣点。并将其纳入绿道系统中去,拓展绿道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选线区域的内分布众多景观兴趣点,从服务区域绿道的角度统筹布局,将景观兴趣点分为历史类、文化类、景观类、休闲类四大类。通过绿道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将距离相近、功能互补的景观兴趣点耦合成发展节点,以拓展四号绿道珠海段的附加功能。同时要求四号绿道的线位穿过或经过发展节点,以进一步形成绿道的线位。
景观兴趣点见下表
此外,四号绿道沿线还分布着众多的村落,将村落与景观兴趣点统筹考虑,并纳入规划发展节点中去,既增加了绿道沿线的趣味性,丰富了绿道了功能,又为沿线村庄发展带来了契机。
3 四号绿道珠海段线位
3.1主线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四号绿道珠海段的线位: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从斗门区御温泉出发,沿-斗门涌蜿蜒南下,至王保山村后进入黄杨山西南山麓,经过金台寺,穿过荔枝林到达石门村,沿黄杨山南麓,经过西坑村和西湾村,到达黄杨河西岸,向南通过井岸大桥到达黄杨河东堤,经过白石村后沿河涌,依次经过东围村、安丰围、新沙村和新环,到达西沥大桥。全长28.16公里。
3.2支线
由于一条线路难以串联所有的景观兴趣点,也难以限定绿道的使用者仅在一条游径内活动,故需要引入绿道支线系统。引入支线系统的目的在于拓展绿道所覆盖的服务范围,将更多的区域特色资源纳入绿道体系中去。支线的设定:连接没有被主线经过的景观兴趣点,尽量利用现有的公园游径、村庄小路,与现有的道路系统相结合。本文所提到的线位,如不特别说明,均指绿道主线。
4线位论证
为保证上述线位在各方面的合理性,同时也为了确定绿道在不同地段的通行方式,从相关规划、用地条件和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的线位进行论证。
4.1相关规划论证
《珠海市斗门中心镇总体规划》指出:“以区域旅游发展为导向,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品牌,积极融入区域旅游网络,拓展旅游市场。”选线串联斗门区多个不同功能的景观兴趣点,并将其整合成为发展节点,通过一条绿色廊道,将珠海与中山的旅游资源连成一体,促进了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珠海斗门区空间发展战略》指出,斗门区主要空间战略为“优山”战略,做优斗门北部依山近山地带。选线沿黄杨山山麓,除串联景观兴趣点外,还对沿线地段山体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优化沿山、近山地带的自然环境,对维持黄杨山开发与保护的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4.2用地条件论证
《珠江三角洲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指出:生态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亦提到村落可以纳入绿道的控制范围。
区域绿道四号线的线位虽然经过多个景观兴趣点和村庄,但与现状用地并不发生权属上的冲突。绿道建设遵循“不征地”“不拆迁”的原则,可将村落可以纳入绿道控制范围之内,对于村庄或旅游用地内的慢行道,可以将其权属分配给所处地块的使用者,开发后可以交给地块所有者来经营管理,经营者也可以自己使用,从其他城市(如增城)的经验来看,这种方法往往能土地用地权属冲突问题,并且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远期土地利用规划,选线所经地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因此不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限制,相反,该线位建成后还会促进城镇的生态化建设。
4.3交通条件论证
4.3.1现状交通条件
该线位附近现状的主要道路有:粤西沿海高速、黄杨大道,中兴路,连桥路,白蕉路,新港路,斗门大道,县道584/589,省道272。选线依托黄杨大道,中兴路和连桥路,交通可达性良好;当地的公交线路也多使用上述道路,该线位的现状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绿道与外部交通的连接基础良好。
4.3.2规划交通条件
《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将旧S365向正西方向延伸,跨过黄杨河,与黄杨河西岸的黄杨大道接通,届时,绿道选线有更加便利的条件跨越一河两岸,来往于白蕉镇与井岸镇之间。《珠海市斗门中心镇总体规划》,将沿黄杨山西南山麓建设旅游路。旅游路位于选线线位与黄杨山西南山麓之间,与该线位保持并肩同行,改善了绿道的交通环境,金台寺和御温泉等景观兴趣点的旅游地位将会大大提升,也为绿道服务点打下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5线位借道
“借道”是指借助城市道路或公路的非机动车道,保持绿道的贯通,被借道的路面不做任何变更。线位经过多个城镇功能区,在某些地段,由于现状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借道的方式保持绿道的贯通性。
线位有三处借道。一处位于石门村东侧,借道长度728米;一处位于井岸镇区,借道长度3.3公里;第三处位于黄镜门桥段,借道长度806米。
井岸镇区借道长度较长的原因是,现状黄杨河上的桥梁只有黄杨大道南侧3公里外的井岸大桥,绿道建设遵从“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不在宽度300多米的黄杨河上新建桥梁,而是采取折衷的方式借道中兴路通过井岸大桥。未来S365建成后,这一屏障将被打破,届时绿道向南借道的路线将退出主线,成为区域绿道的支线或降级为城市绿道。
6结语
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目前已完工,本文对选线过程进行了描述,提出生态型绿道选线的一般流程,对其他类似地区的绿道建设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同时也是对珠海城市发展历史的记载。需要指出的是,实地踏勘是必不可少的,区域绿道4号线珠海段的线位是经历多次反复踏勘,并多次修正之后,才得以最终确定的。随着珠三角绿道网的不断建设、成熟,绿道选线的方法将会更加科学高效合理。
此外,四号绿道沿线还分布着众多的村落,将村落与景观兴趣点统筹考虑,并纳入规划发展节点中去,既增加了绿道沿线的趣味性,丰富了绿道了功能,又为沿线村庄发展带来了契机。
3 四号绿道珠海段线位
3.1主线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四号绿道珠海段的线位: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从斗门区御温泉出发,沿-斗门涌蜿蜒南下,至王保山村后进入黄杨山西南山麓,经过金台寺,穿过荔枝林到达石门村,沿黄杨山南麓,经过西坑村和西湾村,到达黄杨河西岸,向南通过井岸大桥到达黄杨河东堤,经过白石村后沿河涌,依次经过东围村、安丰围、新沙村和新环,到达西沥大桥。全长28.16公里。
3.2支线
由于一条线路难以串联所有的景观兴趣点,也难以限定绿道的使用者仅在一条游径内活动,故需要引入绿道支线系统。引入支线系统的目的在于拓展绿道所覆盖的服务范围,将更多的区域特色资源纳入绿道体系中去。支线的设定:连接没有被主线经过的景观兴趣点,尽量利用现有的公园游径、村庄小路,与现有的道路系统相结合。本文所提到的线位,如不特别说明,均指绿道主线。
4线位论证
为保证上述线位在各方面的合理性,同时也为了确定绿道在不同地段的通行方式,从相关规划、用地条件和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的线位进行论证。
4.1相关规划论证
《珠海市斗门中心镇总体规划》指出:“以区域旅游发展为导向,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品牌,积极融入区域旅游网络,拓展旅游市场。”选线串联斗门区多个不同功能的景观兴趣点,并将其整合成为发展节点,通过一条绿色廊道,将珠海与中山的旅游资源连成一体,促进了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珠海斗门区空间发展战略》指出,斗门区主要空间战略为“优山”战略,做优斗门北部依山近山地带。选线沿黄杨山山麓,除串联景观兴趣点外,还对沿线地段山体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优化沿山、近山地带的自然环境,对维持黄杨山开发与保护的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4.2用地条件论证
《珠江三角洲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指出:生态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亦提到村落可以纳入绿道的控制范围。
区域绿道四号线的线位虽然经过多个景观兴趣点和村庄,但与现状用地并不发生权属上的冲突。绿道建设遵循“不征地”“不拆迁”的原则,可将村落可以纳入绿道控制范围之内,对于村庄或旅游用地内的慢行道,可以将其权属分配给所处地块的使用者,开发后可以交给地块所有者来经营管理,经营者也可以自己使用,从其他城市(如增城)的经验来看,这种方法往往能土地用地权属冲突问题,并且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远期土地利用规划,选线所经地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因此不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限制,相反,该线位建成后还会促进城镇的生态化建设。
4.3交通条件论证
4.3.1现状交通条件
该线位附近现状的主要道路有:粤西沿海高速、黄杨大道,中兴路,连桥路,白蕉路,新港路,斗门大道,县道584/589,省道272。选线依托黄杨大道,中兴路和连桥路,交通可达性良好;当地的公交线路也多使用上述道路,该线位的现状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绿道与外部交通的连接基础良好。
4.3.2规划交通条件
《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将旧S365向正西方向延伸,跨过黄杨河,与黄杨河西岸的黄杨大道接通,届时,绿道选线有更加便利的条件跨越一河两岸,来往于白蕉镇与井岸镇之间。《珠海市斗门中心镇总体规划》,将沿黄杨山西南山麓建设旅游路。旅游路位于选线线位与黄杨山西南山麓之间,与该线位保持并肩同行,改善了绿道的交通环境,金台寺和御温泉等景观兴趣点的旅游地位将会大大提升,也为绿道服务点打下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5线位借道
“借道”是指借助城市道路或公路的非机动车道,保持绿道的贯通,被借道的路面不做任何变更。线位经过多个城镇功能区,在某些地段,由于现状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借道的方式保持绿道的贯通性。
线位有三处借道。一处位于石门村东侧,借道长度728米;一处位于井岸镇区,借道长度3.3公里;第三处位于黄镜门桥段,借道长度806米。
井岸镇区借道长度较长的原因是,现状黄杨河上的桥梁只有黄杨大道南侧3公里外的井岸大桥,绿道建设遵从“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不在宽度300多米的黄杨河上新建桥梁,而是采取折衷的方式借道中兴路通过井岸大桥。未来S365建成后,这一屏障将被打破,届时绿道向南借道的路线将退出主线,成为区域绿道的支线或降级为城市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