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基础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7 16:16: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的基础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会计的基础知识

篇(1)

会计基础知识中有些常见的难以分清又非常相似的会计科目,在初学中不易理解、掌握与运用,本文就资产类、负债类的几组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供初学者以参考。

一、库存现金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1、库存现金

(1)概念:是指企业持有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现金限额。

(2)性质:随时支取,流动性最强,是狭义的现金。

(3)账户设置:“库存现金”。

2、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1)现金概念:是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在金融企业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用于编制现金流量的银行存款主要是结算户存款、预知存款等;其它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存在金融企业有特定用途的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等。

账户设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

(2)现金等价物概念: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较小的投资。

其特点: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色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较小。

作用:二者是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基础。

3、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后者包含前者。

二、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

1、应收账款

(1)概念:是指企业因销售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2)性质:企业发生的购销活动的债权,应收但尚未收回的款项,所有权属于本企业。

(3)账户设置:“应收账款”,属于资产类账户。

2、应付账款

(1)概念: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

(2)性质:是要向外支付但未支付的赊购形成的一项流动负债。

(3)账户设置:“应付账款”是负债类账户。

3、两者图示关系

购货方(赊购) 销货方(赊销)

(应付)(应收)

三、预收账款与预付账款

1、预收账款

(1)概念: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或交易双方之约定,而向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在未发出货物或提供劳务之前收到的款项,是还未销售而先收对方的款项。

(2)性质:对销售企业来说反映会计主体的债务,所有权属于购买方,是一项流动负债。

(3)账户设置:“预收账款”是负债类账户。

2、预付账款

(1)概念:是指企业按照购货合同规定或交易双方之约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预付账款按实际付出的金额入账。

(2)性质:对购买方来说,反应会计主体的债权,所有权属于购买方,是一项流动资产。

(3)账户设置:“预付账户”,是资产类账户。

3、图示关系

购货方(预付) 销货方(预收)

四、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

1、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

(1)区别:记账方法相反,“应付账款”是负债类账户,“预付账款”是资产类账户。

(2)联系:在资产负债表中分两项单独记账,分别按各自的

记账方法记账。

“应付账款”期末数=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预付账款贷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

“预付账款”期末数=预付账款借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应付账款借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相应的坏账准备。

2、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

(1)区别:“应收账款”是资产类账户,“预收账户”是负债类账户,记账方法相反。

(2)联系:在资产负债表中分两项单独记账,分别按各自的记账方法记账

“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预收账款借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相应的坏账准备。

“预收账款”期末数=预收账款贷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应收账款贷方余额明细账户余额之和。

例如:某单位期末有关明细账户余额如下列所示:

应收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是9000元(1),贷方余额之和是6000元(2);

预付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是6000元(3),贷方余额之和是2000元(4);

应付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是7000元(5),贷方余额之和是9000元(6);

预收账款明细账户借方余额之和是6000元(7),贷方余额之和是9000元(8)。

根据上列数据,若不考虑坏账准备,该单位期末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期末数为15000【(1)+(7)】,“预付账款”期末数为13000【(3)+(5)】,“应付账款”期末数为11000【(6)+(4)】,“预收账款”期末数为15000【(8)+(2)】。

总之,初学者如果能对一些相似且难以分辨的会计科目的相关内容理解透并能找准切入点,客观的对资产、负债类各会计科目进行横向、纵向归类、比较、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关联,从而就能更好的深入学习与掌握会计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篇(2)

(一)传统的授课体系

传统的授课体系,其授课内容安排基本上采用以下顺序,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复式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九章会计核算程序;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这种授课体系混乱了会计工作程序和环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流程无法进行衔接,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理解会计基本理论,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不利于学生对会计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学完本课程,还是感觉懵懵懂懂,很难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难以有好的实效。

(二)教学观念陈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我们的一部分老师教学观念陈旧,认为只要照本宣科就好,而会计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学科,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会计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比如2017年11月4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会计法的决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也将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我们的课本常常跟不上这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专业课老师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和专业知识,紧跟行业变化,教给学生新知识、新技能。我们的一部分老师由于常年陷于理论教学工作,与行业企业接触较少,实践知识、实践经验较为匮乏,对于书本上的东西,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致使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中职生理论知识薄弱,更谈不上有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学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教学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目前不少学校,不少老师在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很好的转变,有的老师为了追求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或是高职等考试的过关率,依然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多年来,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体现不够明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不断深入。

二、中职会计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改变授课体系,促进教与学良性循环

我们在确定会计基础教学内容时应体现出其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我校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中?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传统的授课体系,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引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重新构建了会计基础知识体系。按照认识会计工作掌握借贷记账法处理基本经济业务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与资料管理为顺序编排了五个教学单元,建立了一套结合企业工作实际的授课体系。将会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每个活动的流程就是会计工作的流程,每个活动的学材都是实际工作的会计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化繁为简,突出会计技能的讲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会计技能,从而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最终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二)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师能力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要为根据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上教师要致力于实现理论够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子》),带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建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我们一线的会计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自身能力构建,通过技能大赛,行业实践等渠道与行业、企业充分联系,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学习会计专业工作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篇(3)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自主性。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这正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自行获得答案,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指导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由“学会”变为“会学”。

2.差异性。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时,要注重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和层次,组织合作小组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组合,使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自学置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鼓励学生敢于动手、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

3.实践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二、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入门较难。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较难理解与掌握。学得往往是会计理论的知识,很难理解和体会到会计原理的精髓。根据笔者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运用在基础会计学科教学的体验,认为运用探究式学习有如下几点意义:

1.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师可利用一些教学素材,通过精心加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导入新课唤起学生探究的动机与欲望。在基础会计的会计分录教学中,有很多的经济业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景来教学。当然,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有关联性、指向性,难易要适中,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以便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与新课教学奠定基础,通过教师设置疑景,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2.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探究式教学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能注意个别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暴露出来的认识不一的问题,便于教师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努力使他们达到各自最佳发展水平。比如:在坏账的计算过程中,有多种方法,有些学生擅长计算公式,有些学生擅长通过账户结构解析。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方法,只要方法正确,不用拘泥于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扬长避短。

3.探究式教学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本身来源于实践,探究式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与时俱进,引导学生从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中去提高对理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应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探究、解决现实问题。基础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技术性的学科,要使学生真正学好这门学科,就要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了解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和会计核算的处理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又一大特点,也是我们将基础会计、会计实务、会计技能相结合的目的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基础会计课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明白会计的应用领域,和自己将来如果做会计这一行时能做什么,以及学习会计对自己专业、对自己将来的帮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它也必将成为学生进行探究获得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黄丽华.论探究式会计课堂氛围的建立[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0(4).

篇(4)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除需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近年来,会计教学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往往只能在教室中开展教学,容易忽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偏重讲授会计理论,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呆板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几个突出的问题:1.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2.按部就班,缺失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3.不会成本核算,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原本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中职学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设计案例与模拟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分组学习,分层进行动手能力训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以《基础会计――原始凭证的填写与审核》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

三、新会计课程教学

1.课前准备

(1)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对知识与技能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不宜用 “培养”、“理解”、“掌握”等,尽可能用“养成”、“学会”、“体验”等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本次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识别常用的原始凭证,学会填制常用的原始凭证。

(2)确立合适的教学起点

确立合适的教学起点,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3)确定适用的教学方法

必须考虑“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留足学生思考时间和创新空间”、“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创新”等因素。

2.课堂教学

(1)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课前搜集原始凭证,并在课堂上展示收集的典型的原始凭证(例如:火车票、商场的购物发票、差旅费报销单等)。通过观看自己收集的原始凭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自己所学专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不再单纯依赖课本或课件的文字或图片,单凭想象开展教学,通过收集凭证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了。

(2)情景再现,新知探究

课堂中先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任命一名组长,教师为每组成员派发空白的原始凭证(借款单、入库单、普通发票、现金支票、进账单),然后通过设计企业采购员借款买材料的一个情景来进行角色扮演并填制凭证,在填写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通过查看课本知识自行完成任务。教师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根据情况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填制完成后,随机抽取一组展示所填制的凭证,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原始凭证填制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对自己任务加以完善。每小组指定一个财务负责人,负责每一次工作任务的完成,组内成员要相互沟通、协作,并轮流交叉进行角色岗位的体验,这个轮换的模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并体验更多的票据填写要求,增加自己的实操经验。基础会计的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基础会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理解得更深刻。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功与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个人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强化巩固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课堂中填制的原始凭证,基本凭证大家接力完成,简单凭证随机指定代表小组来完成,稍有难度的小组推荐成员来完成,再难点的小组研究共同来解决。之后学生通过投影仪观看自己组的作品,由别的组指出问题所在。班级内没有一个学生是孤立存在的,都融入了自己的小组当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练习内容。凭证的填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还要注意设计练习的开放性,练习中有学过的凭证,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也有新的凭证,让学生拓展新的知识。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

3.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要顺应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表现和情感表现,通过各组组长对分组演练过程中各成员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则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做法进行纠正,在学生总结中给予引导、梳理;使其每节课都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感。课堂评价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课后作业

对后进生只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如:普通发票、进帐单的填写。对中等生则可适当安排一些选做题和一些拓展的习题,如:支票、差旅费报销单填写。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甚至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原始凭证中涉及哪些账户?按学生能力布置作业,在同一时间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数量不等的作业任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效果

本人从事会计教学工作以来,深刻体会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近两年开展了相关方面的教学改革,并与传统模式的教学班级进行了教学效果的对比,结果如下:

1.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教学实验调查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测试结果对比(表1)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调查结果对比(表2)

从每个学期的测试记录和问卷调查所得的有关数据显示,教学效果实验班比对照班好。

2.同一个班的教学实验调查

实验班实验前后调查情况统计表(表3)

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证明,这种新教学模式的确是有成效,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五、结束语

在开展新课堂模式的《基础会计》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达到学生乐学、好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学元.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咨询,2009,(16)

篇(5)

一、基础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专业学习的“敲门砖”,基础会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方法、程序和操作技能,强调记账、算账、报账三大核心能力。因此,这是后续专业学习的“基石”,一旦学生没能全面彻底地掌握此门课程,就会影响到后续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兴趣。

二、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陈旧

大部分的教师在面对基础会计课程时会选择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法,让学生处于“被学习”的地位,课堂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实践的体验。而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教师会按照常规的“知识规律”,从概论到借贷记账法再到会计凭证等。这就使得没有基础的学生感受不到会计的“美妙”,随着知识点难度的递增,产生畏难情绪。另者,长期以来,技工学校的生源门槛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信心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师授课的热情和质量,使得老师也只能牵涉更多的精力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没有精力去反思和改进陈旧的教学理念,形成恶性循环。

2.教材内容多而难理解

根据调研,大多数技工学校均使用高教版基础会计教材,教学定位存在偏差,技工教材基本上是高职教材的压缩版。内容为:第一章是会计概述,第二章是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第三章是账户和复式记账,第四章是会计凭证,第五章是会计账簿,第六章是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第七章是财产清查,第八章是会计核算程序,第九章是财务会计报告,第十章是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该教材特点是知识点全面,难度适中。可是从实际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来看,按教材安排的教学顺序无法适应现阶段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刚开始学习就接触枯燥无味、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养,这样让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很容易失去学习会计的兴趣和信心。

3.现有的实训模式问题重重

(1)配套实训教材单一。目前在技工学校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技工学校的教材单一、陈旧,没能与当前区域经济挂钩,不能体现集团公司、上市企业等公司的会计业务,这就使得学生实训与企业真实业务出现脱节。

(2)实训仿真性弱。目前学校开展会计实训都以模拟为主,由于会计部门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难以实现现场版的企业实践,只能依托虚拟软件来进行实训,或者依托校内创业平台融入学生实训,但这样的实习,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安排比例失调。基础会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会计的基本技能训练,例如点钞、数字的大小写、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基础会计的教学基本从以上三个方面开展,会计专业理论课时64课时,实践课时15课时,课程理论过于偏重。即使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量引入贴合实际、生动形象的举例分析,但是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学生学起来依然是懵懵懂懂,成效不大。

三、基础会计改革的具体实践――“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

“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

1.确定教学内容

以理实一体着手内容改革,将教学知识点重构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

(1)理论教学,主要包含会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例如会计的概念、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等。

(2)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写与审核、账簿登记、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财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的装订归档与管理、全盘账务的综合实训等。

2.进行分岗、课堂角色化

结合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内部岗位的架构,把学生进行分组,并分成工资岗位、材料岗位、往来款项岗位等十个岗位。

3.分阶段进行教学实践

阶段一: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进行入门学习。这一阶段教师承担导师的工作,借助具体的任务项目,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开展初级技能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阶段,教师可以借用上一级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参观,从而在主观上对账本、报表、凭证等有所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先动手填制一些原始凭证,而后穿插融入会计核算中借贷记账法的理论知识。这就颠覆了传统先学后做的方式,倒置知识点,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对会计专业的感性认识。

阶段二:以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为载体进行巩固学习。这一阶段,教师扮演“辅助”角色,在恰当时机进行“点拨”和“答疑”,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任务训练”之前,需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示范演练。在学生进行任务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巡回”,及时解答学生的难题。由于学生机具备录像功能,教师可以将有误的学生和正确的学生进行同时播放对比,也可以让层次较好的学生辅导层次较低的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也可让学生重复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此外,教师也可按照学生的不同学情,制定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开展选择性地教学和学习,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标准化的实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兴趣高,学习效果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对口就业率。

4.优化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课堂教学质量如何都需要通过考核来体现。在公司制教学模式下,学院也借鉴企业的一部分考核方式,强化能力在考核中的比重,强调全过程的考核。具体来说,理论知识采用传统卷面考试的方式,占最后结果的30%;平时单项实训训练的成绩占最后结果的50%;期末学生作品(成绩根据模拟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占最后结果的20%。平时的单项实训中,会计数码书写占20%,会计凭证填制占40%,会计账簿登记占20%,会计报表编制占10%,错账的更正占10%。

“试卷+实训+作品”的考核模式,避免了“期末考试分数定高下”的弊病,使得考核结果更加科学规范,同时也倒逼学生注重对日常学习的积累,减少“临时抱佛脚”现象的发生。而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效果

1.课堂效果的改善

(1)课堂形式活泼。公司制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进行情境设计,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班级就是一个财务会计部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这就使得课堂从过去的纯听讲变成能动的“游戏”,让学生能够“玩”出技能,轻松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学生参与积极性。在公司制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做”是互动的,在教学中可随时交流,答疑解惑,不留死角,360度接触和解析知识点,方便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构成“激励、合作、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高了。调查显示,有95%的学生倾向于公司制教学模式。

(3)学习态度的改善。因为课堂的角色化,有着很直观的任务趋势,学生从一味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开始对课堂有期待,为了能顺利完成目标,课上课下都最大限度地运用已有知识去帮助解决实际业务出现的问题,学习态度有明显的改善。而且由于课堂设计得由浅入深,学生学习成功的信心也在一点点地增加,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主动的求知。

2.就业情况的改善

模拟实训,一是“创业实训”模拟公司设计了三个不同行业会计的实训资料,供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交叉选择使用;二是迎合“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产业发展趋势,促使学生熟悉行业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技术;三是尽可能编写一些不确定性业务资料,以训练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四是强调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的“融通”,融入相关职业道德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所以,通过该模式教学,学生能够和实际会计工作进行无缝对接,一改以前“就业就等于从零开始学起”的尴尬境况,大大缩短了就业时实习上岗的时间。

五、“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加大备课的难度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授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之高。授课之前,必须对授课对象进行了解,掌握参差不齐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预案,尽量照顾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知识通道。

2.极大考验师资水平

模拟公司教学模式授课,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顺序进行重新调整,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进行,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信心。所以,要求授课教师除了应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功底之外,还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教育智慧。

六、小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而通俗易懂的教学形式下亲身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找到学习会计这门学科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有可能自发地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通才”和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专才”。这种“我自己要学”的状态依托于教育者对于教学教法的不断探索得出的成果,“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初探正是我们教研教改中的一次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波.新编会计学原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篇(6)

 

1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1.1 对不同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留下隐患。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高职各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不同,而目前普遍的教学还停留在统一内容、材、统一进度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学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而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的现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笔者连续多年在高职生中做过问卷调查,高职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几个省区,有城市的,有农村的;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些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的甚至能比较熟练地维修一些计算机故障,但还有个别学生还从来没用过电脑,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由于计算机课在高中属于高考非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从领导到老师和学生,对这门课都不太重视,有的学校虽然开着,但学生普遍不好好学,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有的名开实不开。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为自学,或跟家长及同学学的,主要应用是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玩游戏、聊天等,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高职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还会逐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计算机教学需要不断更新的软硬件支持,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差异的现象还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在教学上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好的学生就吃不饱,感觉越来越没意思,逐步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充分考虑基础好的学生又影响到了基础差的学生,他们会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

2 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的方案探讨

笔者长期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摸索和实践, 笔者对解决这两个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在教学中实践,效果不错。论文参考。现在总结如下:

2.1 双模块群模式

双模块群模式即基本模块群+选学模块群,分模块组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基础差异,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基本模块群和选学模块群两大部分。基本模块群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 XP)基础模块、OFFICE 2003应用模块、Internet基本应用模块。都是高职学生最基本应知应会的内容。选学模块群包括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OFFICE 2003高级应用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数据库Access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等等。

基本模块群里的模块每个学生不一定必学,但一定必须会。选学模块群是为学生提供提高和选择机会的,供学生选择。论文参考。设置选学模块群的主要目的是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我们设置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块群的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块群划分图

在选学模块的选择上,老师要积极指导学生根据专业选择。例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管理、会计、金融、物流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数据库Access模块,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OFFICE高级应用模块,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当然,每个学生不一定非得这样选择,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选择,也可以一个学生选择几个模块等等。这种模块组合的方式既能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

2.2 差异化教学

所谓差异化教学,也叫差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能力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分层教学。

由于地域及家庭环境的差异,存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的分层教学是必要的。分层教学有点像早年的“复式班”,它主要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客观条件,二是分层方法。

就客观条件而言,主要涉及教师人数、教学设备以及排课三个问题。有些情况看上去不具备条件,但通过变通的手法还是可以达到分层要求的。以我校为例,我们在不增加教师和教学设备,不改变现行课表的情况下,采用了同时上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学生间的分层教学,即将同时上课的几个班学生按照信息技术水平分为A班和B班。例如,有3个班同时上课,视具体情况可能会分为2个A班1个B班,或1个A班2个B班,这样既没有增加班级个数,又不需要重新排课表,也不必增加教师和计算机教室,就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就分层方法而言,关键是分层的合理性,通过分层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教师调配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调查表以及必要的几次课堂实践测试来进行分层,还可以引入了分层软件,分层软件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分层软件流程图

刚开始分层后的几周还可以采用试听的方式允许学生二次选择。下面是我校分层的条件和教学方式。

A层教学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自主学习。论文参考。进入A层的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将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视问题大小,可选2~5个。然后通过从分析问题、确定方法、解决问题等步骤,通过获取信息、加工、管理信息,最后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体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交流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我们常常会让学生在一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时进行相应的作品设计。

B层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师引导下,对一些信息处理与表达工具进行学习。然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小问题、体验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交流评价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

3 结束语

双模块群模式与差异化教学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效果会更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把双模块群模式与差异化教学有机结合,效果很好。但在互相结合这方面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 李艺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7)

从内因来看,会计信息失真是由于“经济人”的存在以及内部人的控制;作为“经济人”的经理层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唆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作为“经济人”的会计人员在经理层的控制下,要么遵纪守法不干弄虚作假的事,要么在利益的驱动下按经理层的意愿从事,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从外因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是外部约束机制的软化。虽然从会计信息的产生源(企业)到使用者(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一般都经过了会计信息的甄别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但由于没有一个主导机构来加以强制性约束,再加之利益的驱动,审计“虚审”、与被审计单位共谋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出路在于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的“会计自主制”为“会计委托制”,消除对会计的内部人控制;二是建立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强化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

二、会计委托制的框架设

(一)依据

会计从实质上看是一种管理手段,为管理提供及时而有效的经济信息。对于企业会计人员而言,其基本职责是按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客观、公正、及时地记录和提供会计信息。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则以会计信息作为主要的信息源,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诊断、、策划、决策和控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会计信息既然是一种公共产品,并有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作为准绳,这就为会计委托制的实行提供了前提。

(二)运行程序与职能

会计委托制是以实施会计委托的企业和受托的会计公司为主体,以财政监管部门为关键,以相关利益主体、审计机构和司法机构为保障的会计信息生成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其运行程序和主要职能如下:

1.企业向其监事会提出需要的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的申请,并向会计公司交付一定的委托费用(企业的出纳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可由企业自行聘用);企业监事会与会计公司签订委托协议,会计公司按照企业的申请向企业提供合格的会计核算人员,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并承担责任,对会计信息在相关范围内的保密承担责任,并接受来自财政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管理。

2.受托会计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保守会计秘密,及时、、客观地进行会计业务核算和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法》行使职权。受托会计人员的薪金由会计公司支付,企业和会计公司不能阻碍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干预其业务活动。对严格遵守法规的会计人员,会计公司不得无理解雇,在合同期内企业亦不得无故辞退,否则会计人员有权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3.会计信息的利益主体包括直接利益主体和间接利益主体。直接利益主体主要指出资者(股东)、债权人和企业管理者等;间接利益主体主要指相关中介机构、学术机构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等。无论是直接利益主体还是间接利益主体,在其所获得的相关会计信息的使用中,均有权对不明确的会计信息提出质疑,如果发现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均有权向审计机构、司法机构或财政监管部门报告,要求相关机构进行查证和处理。

4.为企业服务的审计机构(即主审机构)承担完全审计责任,司法机构对会计信息失真严重、重大的事件行使司法权力和承担司法鉴定责任。主审机构和司法机构对事件的审计和鉴定处理结果应报送财政监管部门。

5.其他审计机构和会计公司有权收集、分析主审机构和会计公司所服务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主审机构和会计公司行使外部监督权,如果发现会计信息失真,有权向财政监管部门报告。

6.财政监管部门主要是财政部门中的会计管理机构,它负责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和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颁发,负责对会计公司的考核和服务资格证、资质证书的颁发。对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应委托相关机构进行调查和鉴定,对情况属实的,应根据问题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分别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公司进行处理。对会计人员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不同级次的处理;对会计公司可给予公开警示、降低资质等级、吊销服务资格证等不同级次的处理。对于处理结果,应在相关媒体上公告。直接利益主体、间接利益主体、相关机构对于所反映问题的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向上级财政监管部门或司法机构提起申诉。

三、委托制不同于会计委派制,它有利于从制度上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自主制,是指根据制度规定和管理需要,自行设置会计岗位和聘用会计人员。就此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委托制不同于会计自主制。

会计委派制是由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在现行体制下,这种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不利于政府转换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笔者认为会计委派制仅适用于预算拨款的行政和事业单位,而不适用于企业。因为对于国家预算拨款单位,政府完全有权派人去监督拨款的使用,现在的会计集中核算实际上是会计委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会计委托制不同于会计委派制,主要在于:

篇(8)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我们长期以来采用的考试方式是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而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如何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使考试有助于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院对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建立适应《基础会计》教学目标的考试方式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职业最基本的职业活动、工作过程。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会计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认识会计工作的一般流程,理解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主要会计报表,具备会计基本职业技能,具备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由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见,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而传统的考试方式只适宜于考查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掌握程度,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探索适应高职教学特点的新的考试方式显然是必要的。

二、《基础会计》考试方式改革思路及实践

(一)考试内容要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相适应。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多年来以知识考试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记忆,考试试卷主要采取客观标准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与经济业务处理题组成的标准化试卷。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往往将精力过多地花在死记硬背上,而不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和会计方法应用。考试内容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指挥棒,要真正做到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就要在考试内容上狠下工夫,真正做到考核“应知应会”的知识与能力,考核内容的具体设计要本着体现“职业基本素养”的原则,贴近工作岗位,体现工作过程,符合职业要求;要注重以任务或项目等实际内容为载体的考核方式,将考核的重点向注重实践、注重技能及个人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倾斜。比如会计工作中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典型工作任务都是《基础会计》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一的笔试考试形式难以测试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计算机网上考试等形式考查其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对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各类账簿、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以为学生设置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将基本知识点融入现实的经济业务中,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这种测评方式中,教师可以会同行业专家根据相关法律规范及实际工作要求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逐项测试,使学生既了解操作要求,又对操作过程加深印象。《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对会计的本质、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等职业认知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小论文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考查,比如在学完本课程后,以“我看会计”为题撰写体会或展开讨论。

这些多元化考试方式既能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又能评价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是较理想的评价方式。

(三)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合理安排考试的频率和时间。

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可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兼顾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两个方面,采用多种测评方法和手段进行考核。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已为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奠定了基础,但还应合理安排考试的频率和时间。传统的课程考试时间大多集中在学期末,考试时间相对集中,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易导致考试评价产生片面性。学生在学习中也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他们通常认为:平时去不去听课无所谓,只要考前突击一下,考试能过关就行。可以说这种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考试安排是导致出现此类现象的重要因素。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的安排可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而定,如基本理论的考试可安排在期中、期末进行,填制会计凭证等实际操作考核可在每个操作项目训练结束后进行。此外,考核的内容甚至还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平时成绩。这种形成性考试制度,有利于学生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实现课程既定的目标。

三、考试方式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考后的分析反馈工作。

如果考试结束后,学生得到的仅是一个成绩,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仅关注及格率、优秀率,则考试就只是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考试并不是一门课程学习的终结,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还有哪些技能不够熟练,或者在对知识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哪些误区,这些信息应及时总结、分析并向学生反馈、传递。考试的分析反馈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训练,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关注教师在考试方式改革中的作用。

考试方式改革要通过教师去完成,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一方面要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另一方面要客观地、全面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基础会计》课程在考试方式改革中,由于采用多元化的考试形式,教师对学生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实作考试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需要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充分的条件到专业院校、现场单位进行学习、调研,从而更新观念、提升技能水平,为更好地开展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在高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适合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逐渐将单一、静态、侧重知识的考试向多元化、动态,侧重素质、能力的方向转变,从而全方位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在《基础会计》的理论教学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实训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提出自己的设想。

一、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对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结合企业实际会计人才需求和储备而进行培养和教育,其培养的针对性较强,且培养的重点是打造学生实际做账的能力。现阶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明确教学目的很重要。基础会计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学生的基础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会计核算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会计实训对理论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理论体系,会计实训则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模拟的实践环节中去,要求理论能够联系实践,这就不仅要训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会计实训和理论教学两者是相互促进和补充的关系,因此实训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实训环节的准备工作。

二、目前高职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时间的安排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授课时数一般为64到96不等,通常学校的做法往往是先按章节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讲完所有的理论知识后,再集中一周至两周的时间进行实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的时数比重偏大,实践课时数较少,而且导致学生在进行实训时早已忘记相应理论知识,实际上起不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业务能力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对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精深的实践操作技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即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教书,缺乏会计实际工作的经历,可能教师自身完成一整套实训资料都有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怎样来教好学生。

(三)教学硬件资源

实训过程中有大量仿真的会计凭证和必需的会计办公用品,大多数学校是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同在教室完成,这样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基础会计实训教学的对策

(一)合理的规划教学时间

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理论与实训交互式”的模式,即根据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后紧接着进行实训教学,以此巩固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训教学真正起到促进理论教学的效果,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数并重。例如在讲到会计凭证的内容时,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繁多,填制要求复杂,填制内容具体,填制程序规范,为了使理论更加形象化,可在理论讲授完后,马上提供各种真实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加深学生对凭证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快速掌握凭证填制的基本技能。课程的每一个会计技能点都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对自己动手所练的项目将印象深刻,实现理论向实践的升华,真正践行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力

“引进来,走出去”,与时俱进,吸收会计行业实务新知识。派遣青年教师和不具有会计实务工作经验的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社会中介机构进修培训和进修,融入生产第一线,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学会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实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技巧;积极引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到学院讲学、开展学术讲座,培训会计专业教师,更新会计知识,介绍行业最新动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获取专业技术资格(会计师、助理会计师)或会计职业执业资格(注册会计师),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三)完善教学硬件资源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离不开软件设施,更离不开硬件的配置。高职院校应兴建模拟企业真实会计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如会计手工一体化教室,教室挂上些财会教学挂图和电教板,采用财务工作各岗位实训资料、银行往来凭证和汇票等一批实训资料,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会计书写、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建账、记账、更正错账、凭证装订、科目汇总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和方法。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完全按仿真效果进行实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真正做到“纸上谈兵练真功”。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作为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如果把会计学专业比喻成一幢高楼,那么这幢高楼的地基就是基础会计。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好坏将决定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教学,探究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车间修理费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厂部和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账户;销售部门发生的修理费计入“销售费用”账户。在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实务》中,有三处提到车间修理费的问题。

1、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举例如下:2007年6月1日,甲公司对现有的一台管理用设备进行日常修理,修理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100,000元,应支付的维修人员工资为20,000元。甲公司做如下会计处理:借:管理费用120,000元,贷:原材料100,000元,应付职工薪酬20,000元。

对于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发生于车间的,计入了“管理费用”科目,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要求。

2、应交增值税。企业从国内采购物资或接受应税劳务等,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采购成本或应计入加工、修理修配等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或“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委托加工物资”、“管理费用”等科目,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可抵扣的增值税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总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举例如下:D企业生产车间委托外单位修理机器设备,对方开来的专用发票上注明修理费用10,000元,增值税1,700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D企业有关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10,0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元,贷:银行存款11,700元。

在本例中,《初级会计实务》将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计入了“制造费用”科目,这不仅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相悖,而且就本教材而言,前后处理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对于上述有关增值税的表述中,应更正为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因修理修配发生的金额,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上述例题的会计分录应为:借:管理费用10,0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元,贷:银行存款11,700元。

3、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提供修理劳务所发生的辅助生产成本,通常按受益单位耗用的劳务数量在各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时,借记“制造费用”,贷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举例分别采用直接分配法和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机修车间归集的费用,如直接分配法:通过计算,一车间、二车间负担的机修费用分别为256,000元和224,000元,《初级会计实务》中所编写的会计分录为:借:制造费用――一车间256,000元,――二车间224,000元,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480,000元。

以上对辅助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仍旧将车间发生的修理费用计入了“制造费用”科目,这一点不仅《初级会计实务》没有遵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进行会计调整,还有很多《成本会计》教材对其会计核算也出现同样的问题。上例机修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应改为:借:管理费用――修理费480,000元,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480,000元。

二、增值税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并规定本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本条例其中有两项: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税负比较重。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为堵塞因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如房屋)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二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根据条例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从1998年起已经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征收率分别为6%和4%。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应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因此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

笔者认为,《初级会计实务》是会计人员技术资格晋升应达到相应知识水平的学习内容。在2009年,会计人员已经按照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进行有关增值税的会计核算,而他们学习的知识点却是旧的、老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对于和增值税相关的内容应及时更新。

上一篇: 科技馆建设意义 下一篇: 自然科学课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