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7 16:16: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

篇(1)

虽然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系统并没有充分认识。随着农村经济化的逐渐改革,我国水利工程中农业水费的收取逐渐从行政事业型收费转变成经济性的收费,因此,其原有的思维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革过程中,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水利工程水费主要是根据管理权以及使用权进行个人利益的收取,而由政府来收取相关的费用是不合理的。人们对于这些观点的看法都逐渐忽视了资金内容的投入。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农业粮食的生产、地区防洪、抗旱等问题的分析,这些项目的出现都需要收取工程水费,因此,在现阶段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就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改革理念,从而为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1.2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性内容,但是,一些水利工程的建立却逐渐老化,甚至已经超出了使用的年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应用于小型农场的水利工程建设,所以整个配套的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渐发展,人口增多但是耕地却逐渐减少,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性效率,就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发展中十分困难的问题。因此,要想在根本上保证农业经济的逐渐发展,就应该提高农业技术的生产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投入性内容的不同,就会使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应该逐渐优化农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保证。

2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基本对策

2.1强化农业水利服务的工程投入

在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三农”目标的建立,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强化水利资源实现生态化的环境,最终受益的都是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的基本生活。对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而言,应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按照基本的发展理论,依据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资金内容的投入的根本意义,为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充分的保证,同时也为农村经济树立科学的发展方向。

2.2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及服务的创新性水平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逐渐强化组织内容的建立,实现专业化的农业技术运行,通过与群众管理内容的充分结合,应该建立科学化制度运行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也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市场运行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成本运行,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核心性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权利以及基本的义务。在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内容建立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水利工程发展理念的建立,强化工程维修养护的基本体系,而且,也应该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强化专业人员的组建,优化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经济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篇(2)

第二,自然资源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客观能力。生产力由人、劳动资源和劳动对象组成。这三者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的存在,同样,没有自然,也就谈不上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可以说,自然贯穿于生产力的结构中,对生产力的结构、质量和发展速度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三,自然环境是维护人的自然生命的基本条件。环境的改善,为人类提供自然纯净空气、水和其他资源,将有效地遏制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早期阶段,人们往往紧紧盯着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忽略人特别是人生命健康的根本意义。这种发展模式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又是资源成本的极大浪费。只有尊重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

相对于农业文明而言,工业文明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确实,工业文明作为人类认识、征服自然的新阶段,为推动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工业文明的成果,我们可能还处于原始农耕时代,也根本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更谈不上新的科技成果的出现。并且,工业文明也是哲学产生的基础,正是在工业文明的结构和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才能从动态的社会联系中,才能从新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中,总结出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而言,工业文明对我国现代化的推进更具特殊意义。当然,工业文明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人们有可能过分陶醉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成果,从而失去对工业文明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警戒。生态文明是一个历史性问题。特别是随着工业文明的生长而引起普遍关注。应当承认,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但给大自然所带来的污染也越发严重。我们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的蔓延,构建生态文明,但绝不意味着就此否定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贡献,更不能由此拒绝走现代化道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在一定时期存在着矛盾。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越是经济落后的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高,因为工业文明是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开发而取得的成果,它已经超出简单以来自然的层面,而是能通过工业化大生产对自然资源和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但对于一些落后的农村经济而言,由于他们缺少新的提高初级产品附加值的能力,缺少提高生产力的知识技能,只能停留在自然所提供的最低生命线上。在一个额外回报都没有解决的地方,要求这些地方的人具有保护生态的自觉意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责备落后地区缺乏生态意识,而是应当寻求一条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特别重大。

三、寻找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篇(3)

再生资源的本质就是不可再生资源在人类进行开发和利用报废之后,还可以再次回收加工的物质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报废的有色金属合金、塑料、橡胶、纸张等,都属于再生资源。总的来看,我国企业目前对这一类再生资源的回收应用发展是较快的。首先,我国有关部门对再生资源保护的宣传比较多,从思想上对再生资源的重视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次,我国对有些再生资源的利用比较到位,而且经济投资和生产成本的投资都控制得比较低,这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我国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从侧面上促进了再生资源的利用。所以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再生资源的发展情况较为迅速,然而关键技术仍需要改进和提高。

1.2企业循环经济理念构成较早,但是企业循环经济体系并没有完美构建

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是比较早的,然而仅仅以最单一的形式进行表现,就是对日常生活废气物的再利用。而且对于这种简单的企业循环经济理念依然没有合适的体系与制度予以保障。所以从根本上讲,我国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应该从两个层面加强对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保护;二是对清洁能源的开发。这两点是利用高科技技术为企业循环经济指明具体道路。

2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具体构建方式分析

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是比较早的,上文中已经提到,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应该从两个层面加强对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保护;二是对清洁能源的开发。然而事实上在企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表面入手;二是从深层根本问题入手。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具体论述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方式。

2.1解决表面问题的具体方法

所谓表面问题,也就是对资源的再利用以及对废弃物的回收。这种问题构成了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模式,因为企业循环经济是处于一种循环流动状态下的经济模式。首先,需要有经济模式,也就是生产和消费过程;其次,需要有循环模式,也就是对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重新回收与应用。所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体系需要解决的表面问题就应该从回收出发。

2.2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循环经济的利用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循环经济的利用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加强对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的保护,二是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我国应该对一部分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采用消极保护策略,规定不允许开发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政策能促进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本身就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就是对循环经济的极大促进。所以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是需要依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清洁能源的开发来进行。随着企业环保意识和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研究方向已经慢慢发生转化和调整,使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向于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向。所以笔者认为,企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而保护自然资源和开发清洁能源又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分析

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的政策支持,为企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鼓励。上文中已经介绍,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应当更加重视,在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节省与环保使用。具体说来,我国对企业循环经济颁布的支持政策主要分为资源开采的价格政策、资源的使用政策,以及清洁能源的开发政策等。笔者就这三个主要政策对企业循环经济的支持予以分析和研究。

3.1资源开采时的政策

我国一直以来都使用资源低价政策,资源的价值是不能体现产权以及生态价值的。而且我国对矿产资源的补偿费用比较低,所以一般采用资源低价的政策进行承包式的资源开发。然而,如果对企业循环经济加以支持,需要我国对资源的开采加以放权,将矿产资源的利用交给拥有高科技技术的企业,那么企业就会在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研究上应用相应的高科技技术。拥有了高科技技术开发企业,就可以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成型。

3.2能源利用的价格政策

能源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能源的价格高低。所以国家对能源价格的调控是对能源利用率的调控方法。利用价格优势确定能源利用率的不同,然后根据利用率调整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这一政策能从侧面促进企业对循环经济理念的创新和应用。上文中,笔者已经提到,由于我国对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宣传得比较多,从思想上对再生资源的重视起到了一定作用。所以,我国对有些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比较重视,而且经济投资和生产成本的投资都进行必要的研究,让这些再生资源的价格更加具有优势,这是我国对再生资源利用的价格政策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3.3清洁能源的开发政策

我国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本身就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又是对企业循环经济理念理解的具体表现。总的来说,就是投资新型环保科技,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为主要开发对象,避免传统资源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也能对传统资源的节约作出贡献。清洁能源的开发是我国未来能源开发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建立的主要实践基础,更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推动力量。

4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意义

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某些角度上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衡量标准。所以就理论上来说,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是具有较大意义的。根据笔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意义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二是人文发展方面的意义;第三就是环境保护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三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4.1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企业循环经济本身是满足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是对市场发展的促进和支持。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支持,才会更加促进科技创新,也正是将科技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企业循环经济科技的研发。同时,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经济模式可以完成对市场的调控,将商品分为不同的等级,也让市场得到有序的发展。同时,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地域的划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比如以前科技发展较快的地区几乎都在沿海地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视的地区也主要在沿海地区。所以企业循环经济的推广让科技成果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4.2人文方面的意义

人文方面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与教育层面说起。首先,从精神层面来说,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探索追求精神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科技研究人员的肯定。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更加促进了环保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教育层面来说,对企业循环经济的肯定能极大促进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渴望,是宣传环境保护的有力措施,同时,科技研发机构与市场经济机构的有力融合可让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伤害环境,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道路和人文意义。

4.3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以企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理念是对环境保护作用最大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从多个方面要求大众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应用。要求企业应当从资源的循环利用出发,提供各种低碳发展的措施和方法,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方便,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政府从科技上提出节能减排的政策。具体的说,就是投资新型环保科技,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为主要开发对象,避免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真正地运用于企业的发展之中。

篇(4)

民生问题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恪守安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

第一,在富民之策上关注民生。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造福于民。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人员就业。三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通过加大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二,在安民之责上关

注民生。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是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工作中注重把重心和关口前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把畅通渠道的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第三,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一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民心。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二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心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必须增强民本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

篇(5)

对于医院来说,其经济管理的创新,是资产经营管理的需要。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医院也纳入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的体系之中,在客观上医院的经济负荷随着财政补贴的减少而相对的加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并不能依靠财政上的补贴,而必须要逐渐的依赖于自身的医疗服务经营的能力来进行收入。对于我国的医院来说,医院具有一定的市场经营分的性质已经成为事实。而控制医院的收入的却是计划经济的体制,这样,对医院的长期发展则是不利的,而必须在资产经营和管理上有所突破,以降低医院的采购成本,而加强其提高劳务技术服务。

2.医疗收费管理的需要

在医疗的收费管理上,不但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经济管理体制,还需要探索有责任和有竞争力的规范机制。医疗收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实行成本核算,有助于从根本上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和医疗费用,在经济方面给患者留出更多的空问。对医院的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有助于从根本上加强医疗收费的管理,改变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患者对医院的评价和满意度,同时,也有助于医院降低自身的成本和浪费,避免仪器的限制和内部员工的冗员,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收费的问题。

3.医疗成本管理的需要

医院的医疗活动中,成本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相对的资源的利用和成本的消耗,如人力、物力、财力,医疗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医院的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加强其成本的核算和审核的力度,并规范医院医疗活动的支出管理,以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使之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

1.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加强经济管理的领导

在医院的管理模式上,应该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在经济上的管理和领导。建立起高效的经济管理组织应该根据医院的情况进行分析,建立起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的管理组织方式,即高度集中的管理决策层(院长、院长助理)和相对分散的管理执行层(财务科、经济管理科),经济管理体制以财务科、经济管理科以经济参谋或助理的组织形式直接隶属于院长,使各种经济信息和决策高度集中,具体运作分散至各经济责任中心,负责执行相应的经济管理工作。这种方式,不但有利于医院进行集中的管理和经济方式的决策的统一,还有助于经济信息等的共享和沟通,以及高效的经济管理。

2.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和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

在医院的经济管理的创新上,还应该注意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以及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在成本核算方面,医院应该与时俱进,实施计算机网络化的方式进行相关成本数据的核算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成本的管理,有助于管理的效率化和标准化,但是,这需要在管理方面注意培养操作人员的规划和录入数据的准确性,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和成本管理的有效化和科学化。在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将各医疗科室和临床的数据进行录入和联网,有助于信息的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有助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核算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建立全员成本意识,提高管理工作质量

在经济创新管理中,不但要从机制上来保证,而且还要从全体员工出发,让大家都参与到成本的管理中来。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成本的管理和核算都是极为重要的,而在全体医院的人员中树立起成本意识,更是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要让大家理解和明白成本的重要性和意义,然后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成本意识的建立和促进工作。实施科室经济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科室,使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自然渗透到各项活动中。进行责任负责到科室的制度,有助于提高全员对于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助于科室进行有效的核算,并抓住主要的投入产出项目,进行核算。

首先,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全员的成本管理。如定床位,定业务指标,定工作任务,定人员编制等,在核算方法上,所有一切经济活动采取代金券结算。各项开支,消耗,劳务费用,针对不同科室情况,分别给予定额补助。

其次,医院对科室进行一级分配,并提供科室进行二级分配的有关数据。坚持科室核算与院级核算的一致性。将科室内的工作效果进行科学的量化,并根据医院工作人员的贡献、他们相应的职业道德和工作后患者的满意情况等进行量化考核,以此衡量个人贡献的大小并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使职工的收入按业绩和贡献大小拉开档次,形成激励机制。职工明确责、权、利关系,增强成本意识,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

第三,医院根据科室医疗经济总效益(不单是纯收入一项)直接给科主任发管理基金,科主任不参与科室内部管理基金的分配(科主任在医院的经营管理角色十分重要,赋于科主任一定的自主权限)。全员成本核算医院全成本核算是指包含所有成本要素的成本核算,即医院纳入成本的支出合计。只有通过全员成本意识的建立和促进,才能加强医院内部各科室的成本的管理,也就相应的加强了整个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

4.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里,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可以直接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管理费用)。对于医院中各种成本的准确核算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加强成本的管理,降低医院的成本消耗,并且强化全员的成本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加强和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的管理,还可以降低医院药品和服务的经营成本,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的同时,也给医院带来更大的经济上的效益,对于医院改善自身不完善的一面,对于改善医疗费用过高的现状,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对成本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核算,对成本费用的构成和分布,以及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查找成本变化的原因和途径,这样,才能有高效优质的经济创新之路。测算医疗成本的难点是内部服务定价和合理成本分摊。实行全成本核算并准确分摊各种间接成本,首先面临如何先在各供应保障部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因为只有这些保障和管理单位的成本核算和内部虚拟定价完成了,才能够将其作为间接的管理成本分摊到各直接收费的医疗服务单位,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才能够完成。间接费用(管理费用),分行政管理和后勤两部分。行政管理部门,一要考核其工作质量和效率,二要严格控制管理费用的支出。后勤部门的核算将全面推向社会(量力而行)。

5.加强效益评价,完善审计监管机制

篇(6)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8日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农村走向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城镇化率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城市,而这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这种现象还不突出。“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推动中西部的城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规划的目标就要落实农村走向城市的转型升级,引领新疆的城镇化发展。由于“十三五”规划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由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新一轮产业调整正在进行。国内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连续高增长时代结束。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动力,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够强,许多科技还需要走引进来的路线,部分行业进入萧条时期,产能过剩,经济衰落,而经济的发展没有与环境协调一致,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环境的承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劳动力面临不足。五大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前或今后将会持续走这条道路,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落实五大理念思想,才能提高新疆地区的城镇化率,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实施了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进行了“十三五”规划,它的目标就是中西部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命题。“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治理和政治建设要运用五大发展理念,五大理念会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时代主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展现出了新格局新面貌。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是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新疆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造就新市民、培育新城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屏障,加快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利用机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新疆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力保证了“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概念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全面阐述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国家要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一个地区要想繁荣昌盛,创新是第一位。创新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地区的创新不仅是科技的创新,而且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创新。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破坏,资源紧张等问题都要靠这些创新来解决。苹果公司在手机产品这一模块为什么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原因就是它的科技产品一直在创新。创新是发展,对切合实际的修正完善,创新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就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还有经济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中的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新疆是个资源丰富的地区,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处理好资源利用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使其效用最大化。协调发展实施长江经济带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的过程。协调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篇(7)

首先,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多,文化的经济功能也愈发强大。近些年陆续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北京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这些都要求领导干部要懂得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既有特色品牌,又有拳头产品,既注重拓展外延,又注意挖掘内涵。但同时要注意,不能将文化GDP化、指标化,应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将文化功利化的倾向,从更高的层面把握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功能。

篇(8)

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的相关变化

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基本原则方面的相关变化(1)平等中立原则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趋势下,所涉及到的民商法平等中立,实际上就是让民商法能够直接介入到多个不同的主体之中,保证民商活动呈现出的条件与需求相符合,这恰恰也包含了多个不同方面交易平台、技术中立性,避免出现偏向可能性。例如如今市场上发展极为迅速的电子商务,要保证其本身的平等和中立性,就需要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技术保证平等性,电子商务在针对各种加密形式、密匙等进行运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尽可能的保证平等性,避免偏颇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其次,交易媒介必须要保持平等性,在这期间所涉及到的平等,实质上主要就是体现在了信息的通讯上,无论是使用广播通讯、无线通讯,还是有线通讯,都必须要保证平等性;再次,在平等执行的过程中,民商法本身并非是完全深入应用到电子商务法体系中,更多的是要做好统筹工作,避免偏废其他法律,并且也要保证电子商务的任何活动体系得以平等;最后,保护的平等性,电子商务法所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商家以及本国当事人,实际上也必须要为消费者、外国当事人提供应有的保护。(2)安全原则与以往相比,信息时代的安全有了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义。民商法的安全原则也应概括为,安全作为所有的民商事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在相应的立法中进行反映,并将民商法对安全的要求进行体现。比如,保障电子商务安全的问题,这不仅是电子商务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而且是电子商务法实施的重要目的。当今社会是追求高效、快捷的社会,而我们所追求的高效和快捷却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否则一切工作都会白做。近些年随着虚拟网络的发展更凸显出安全的重要性。(3)效益原则如何在实现公平、公正的同时保障效益是长期以来困扰法学界的难题之一。法律作为公正正义的代称,它的诞生就是为了实行社会的公正正义。但不可回避的是,法律毕竟与其它上层建筑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因此,立法机关和法学家们,应该对法律的这两方面内容都充分考虑,唯有如此,法律才能对相应的基本原则作出准确的概括。众所周知,基于法律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本性,不同时期的法律体现的基本原则也是随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的不同而变化的。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发展,民商法的效益原则就应该是立法机关在制定民商事法律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这一问题,制定的民商法应能促进效益目标的良性建设。

2、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范围和制度的相关变化(1)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民商事权利体系的传统范围原则上讲,每个时期民商事的基本生活内容和各种法律事实所具备的条件都应能通过成熟完备的民商法律得到充分体现。当然,任何法律体系的成熟和完备都是相对的,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某个时期的成熟和完备。随着科技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民商事权利体系的范围有了显著的增加。(2)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展了民商法的调整对象互联网本身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特性,实质上就是自身的开放性,这方面的开放直接促使大量信息的来源、渠道等,都极为多元化,不被束缚。并且由于其所呈现出的开放性影响,使得信息交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广泛的空间体系。现如今,社会所呈现出的价值互联网实质上已经极为完善、普及,并且无论是信息的表现形式还是其传递措施,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变革,其所衍生出的相关价值已经完全转变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忽略的核心意义主体。也正是由于互联网中的信息具备了广泛的经济性,那么就不能够对于其所表现出的某些现实意义主体完全忽视。同时,由于信息在如今网络时代体系下的民商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民商法就必须要针对这方面的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体现立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尽可能的保证能够将版权控制权、信息库专用权等完全融入到民商法经济体系下。除此之外,由于充分的考虑到多方面利益、原则,将相应的权利直接纳入到民商法体系中,已经成为了必要性措施。(3)民商法的发展将实现全球的统一民商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质上就是相关民事活动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权利、义务调整重点,其中的立法就应当要完全以民商活动关系作为核心的对象。特别是在国家自身经济主体、单个独立经济市场等都以并存态势存在的情况下,其本身就需要保证和法律体系之间的独立性。现如今伴随着经济体系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成功的把全球范围内的民商活动体系完全联系了起来,甚至这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一体化发展基础。并且由于全球互联网在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甚至逐渐融合的情况下,全球民商活动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开始表现出一种普遍性。也就是说,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在网络时代下的民商法,将会使得国际的价值观、法律理念等方面具体的执行标准,完全统一化,那么民商法最终的结果,也就必然是全球统一化。

篇(9)

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在新的发展环境中的效能全面提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等的综合实力。充分综合利用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全球化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势,促使企业在发展中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实现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目的。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能力与意识,为确保企业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上述的所有工作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性探索,只有在新的环境中,坚持企业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创新意识,才能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的“新经济”的特点

“新经济”从概念上看,主要是指建立在对知识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新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托的技术性的途径或者说渠道是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技术能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以及转让和扩散。换个角度看,新经济也可以被称为是“数字经济”或者“网络经济”。新经济作为一种知识经济形式,其发展应当是建立在世界范围内的,以世界为流通环境的一宗展现知识要素的经济发展方式。由此可见,新经济又可以说是一种全球化经济发展模式。而知识的创新与发展是没有尽头的,这与我国经济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之间具有一致性。有利于促进新经济发展。与传统经济发展形态相比,新经济中的生产要素的构成情况就决定了其“新”的性质,这也是其能与传统经济形态相互区别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传统经济建设形态中的最主要的要素构成是土地和资本,只有通过相关的土地支配活动以及资本的支配活动,才能形成价值,这种形式被称之为“物质经济”。相反,建立在对知识信息的生产与加工基础上的经济形式,则被称为新经济。新经济是一种“多合一”的经济形式,其是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形式的综合体现。其是以知识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形式,从特点上看,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新经济的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特点

知识作为新经济形式中的第一生产要素,其知识经济的传播渠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本传播以及教师的“传道”方式能满足的。而是建立在现代化的信息渠道条件下的新型的传播空间基础之上的。通过数字信息网络手段,综合的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与认知范围。

(二)新经济发展具有创新的内在动力

知识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内在动因,新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创新,其内在动因恰恰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新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需要。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创新势在必行。

(一)审计方式

1、创新审计证据的集合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中对计算机的普及程度的全面提升,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逐渐都将有计算机进行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的,计算机的高效实时性特点,促使了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之中。在进行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时,也可以中分利用Web服务器,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连接,将相关的数据集合到数据库中,这样能极大的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与速度。

2、创新审计信息的加工方式

网络信息渠道具有十分强大的信息检查审核的能力以及具有内部控制功能。因此,企业的审计工作可以由网络技术来实现,网络审计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工作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管理各个部门和环节的数据。

3、创新审计信息的输出、传送以及存储方式

网络功能强大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共享性与同步性。根据这样的特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共享性与同步性,来创新审计信息管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数据的传输、储存等工作。

(二)审计内容

(1)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从导向上逐渐转变,逐步实现风险基础审计。从这个角度看,风险基础审计对促进企业的内部环境改善以及业务开展具有更加积极的良性效果。

(2)审计中心的位移,逐步向无形资产进行位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确立企业会计能力升级,尤其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审计与管理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审计重点

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当是不断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内部控制加强。这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中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企业要想获得发展与进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新经济条件下,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只有这样在能实现企业效能上的充分利用。而实现这一点,首先应当充分认清我国企业发展中的自身存在的主要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审计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有重点的开展审计工作。只有这样,从根本意义上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审计工作朝着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创新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篇(10)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在进入21世之后,综合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无疑为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动力。就我国经济发展来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对四川三农问题突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讨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三农问题概述

三农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其基本问题已经由来已久,针对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发严重。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的学术者都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解决方法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使得三农问题从根本之上得以解决。而由此所形成的三农问题困境,也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鲜明的阻碍作用[1]。

1.1三农内容

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包含了关于农业的3个方面内容。即经常所提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而这3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不能做到协调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会变成变成一个幻想[2]。

1.2三农问题的基本表现

粮食一直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也是我国农业事业的中心任务。继20世纪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的粮食存量就在不断增长。很多人认为,粮食问题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2014年,粮食价格的飞速爆长,使得物价进一步增长。而粮食不足的问题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眼中。就农业增长问题来说,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增长缓慢与增长结构不合理。所谓的农业问题其实也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与农业增长问题。农村问题则是经济问题与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问题[3],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2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统计结果显示,2013—2015年3a间,农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本的70%下降到了67%,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4]。

2四川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

2.1典型性

四川是1个人口大省,省内人口近几年一直停留于全国前3位。而其中的农业人口更是占据了70%以上。但其省内的可用耕地却十分少,加之四川的农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很多的本地人口都选择出门务工来增加收入。由此不难发现,四川地区的三农问题十分典型,可以说是我国三农整体问题的一个缩影。

2.2区域性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使得四川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其它粮食的产量上,一直居于我国前列,经济总量也是西部地区的第1名[5]。

2.3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地貌大省,省内的农业产区包含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攀西山5个地方,而这也导致了四川省的各类经济发展不均衡。并且四川省内的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也较大。成都的居民收入往往高于其它地区。

3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笔者看来,四川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意义不仅仅在于三农问题之内,更在于三农问题之外,不仅仅在区域之间,更在于区域之外。

3.1以工业促进农业

3.1.1从小农经济到市场化经济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宝贵意见。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初期阶段,都需要农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应该明确的是,其经济主体仍然应该是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对农业的发展进行补偿。实际上,就四川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其所具有的小农经济市场,在现阶段工业化的市场当中都是十分吃亏的。所以只有实现了农业体制市场化,才可能按照市场的基本方式,促进生产效益向农村进行流动。这才是从制度之上实现“以工业促进农业”。

3.1.2农工商协调发展

从传统的发展角度来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明了农工商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并存性。而只有做到农工商协调发展,才可以真正地发挥他们之间的优势。就四川本土而言,其发展过程当中更加的重视工业,虽然并不能说其不重视农业,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力度也是十分的有限。而四川发展最为明显的1个问题就是忽视商业发展。并且四川内部也缺少工农协调的服务业发展。例如城乡的金融投资渠道与服务,城乡的土地公开市场等。而这些都是农业市场化所必需的内容,也只有商业活了,农工之间的渠道才会更加的通畅。

3.2以城市带动乡村与城乡一体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数量要比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对农村实现万象更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相应的手段实现农村发展的快速进步并不是天方夜谭。因此可以采用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策略,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但也不能将这种方式的发展流于形式,“见物不见人”。而是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的根本意义上考虑问题。经济的基础决定了上层的建筑,所以农村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的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就要立足于农村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制度。而农村的经济制度说道底就是土地制度。国家根据现阶段的农业情况,已经提出了新策略,所以要在新制度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建设新型的农村社会。

4结束语

三农问题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三农问题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规划者所要具有的就是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站在原有立场之上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有对于矛盾冲突的必要洞察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仍然严重,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冯献.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上一篇: 科研的基本素养 下一篇: 防范电信诈骗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