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7 16:16: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

篇(1)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进入了积极发展工业的狂热阶段,进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工业革命前多是农业国。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工业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都高于发展中国家,为了弥补这种差距,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工业建设,进而忽略了农业的独立性与重要性,将农业变成了为工业发展提供生产原料及农业剩余产品的附属产业。而随着粮食也进入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又凭借其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机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造成粮食垄断,进而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开始重新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审视和定位。本文就分别探讨农业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起的四大作用。

一、提供了基本生产资料,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

发展中国家的人多地少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生存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为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原料。而人们要进行其它产业的生产活动,先决条件就是要依靠粮食生存下来。如果粮食供应不足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劳动积极性。

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农业产量不成正比,以至于农业生产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又难以满足国家其他产业的发展,若满足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需求又不能保证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

因此,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其他产业发展需求,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从我国来看,超级杂交水稻的产生极大地满足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加快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它不仅仅是我国农业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前进了一大步,甚至还解决了其他不少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温饱问题,带动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见,农业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经济的助力是十分强大的。

二、丰富了市场内容,拉动了市场需求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受到很大压抑的,农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意识薄弱。而在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甚至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尤其在垄断世界粮食资源的几大发达国家中,农业生产不单单是为了满足生活生产需求,更是他们谋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生产的水平低下,很难像发达国家一样将农业生产作为谋取暴利的手段。但是有意识地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还是可以做到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丰富多彩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可以丰富市场内容,带动国家的内需。农产品,尤其是特产,在市场上是很受欢迎的。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很难依靠重要的工业产品外销到发达国家,因此必须要依靠农业及其副业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国家的对外贸易。以我国的茶叶与丝绸等农副产品在发达国家受欢迎程度来看,农副产品的魅力并不逊于工业产品,并且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

尽管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价格很难与工业产品相提并论,但其需求量却远大于工业产品,是人们每天的必需品。农副产品的丰富多样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在健康饮食等理论的推动之下,人们对于农副产品的需求会更加多样化。加强农副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可以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刺激消费。

三、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往往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范围广,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底下,直接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这种反差给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是要重视农业生产。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生产不发达以及商业化不够导致的。农业生产不发达,导致很多人的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更不用说从事社会生产建设活动了。而农副产品的商业化程度不够,农民难以通过农业生产获取到相应的资金报酬,因而难以满足其他需求,进而失去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年轻一辈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务工,但又由于知识技能水平不够,往往只能从事苦力活,收入不高,而物价不断上涨,城市农村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有的农民进城后处于无业游民状态,甚至进行犯罪活动等,既阻碍了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又荒废了农业生产。

若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加大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并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国家的脱贫脱困有着重要意义。脱贫脱困问题解决了,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政府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问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选择进城务工,造成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难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减少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压力。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国家在政策方面虽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政策落实方面尚未到位,且我国农村地区广大,短期内难以完全照顾到。因而更应该加快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鼓励措施的政策落实工作,从最贫困的地区入手,一一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实现致富,我国的华西村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经济侵略的抵抗能力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侵略是始终存在的,尤其在粮食资源全球化的理念提出以后,发达国家垄断了国际的粮食市场,刻意地提高粮食价格,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粮食垄断的目的就是为了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发达国家经济压迫。

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强本国对发达国家经济侵略的抵抗能力,提高自身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固然重要,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不容忽视。要减小发达国家的粮食垄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压力,不能寄希望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突然良心发现进而降低垄断的粮食价格,就只能通过发展自身的农业,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减少对发达国家提供的高价粮食的需求量。而且要善于发展国家的特色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出口率,发达国家能垄断高粱、玉米等粮食市场,但不能垄断它本身没有的农产品市场,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这一方面获得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从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侵略压力下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新契机。

总结

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科技水平、经济实力等多方面都比不上发达国家,要想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压迫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不但要重视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重视农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形成互惠互利的农业合作关系,以结成一定的力量对发达国家的粮食垄断行为进行抗议,并在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实现经验技术交流,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进而获得经济上的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雷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08)

[2] 刘合光,程国强,苏莉.多哈农业改革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影响——以欧美日加四国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6(02)

篇(2)

自从中美两国建交之后,网络安全就已经成为两国发展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网络安全已经融入到了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于国家的建设管理产生了影响。在“斯诺登”事件之后,网络安全更是成了各个国家竞相完善的重点。在经济市场上面,网络安全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超出了资本以及劳动力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而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以及发达国家的两个重要代表,在两国中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虽然目前两国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但是在大数据的时代之下,两国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在世界格局上的正在不断崛起,那么就必须在网络安全上做出相应的策略安排。

1. 网络安全的意义

自从20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网络安全才有了其基本的定义。美国以国家安全的发展作为基础,开始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进行连接,这样的行为正式拉开了世界格局中对于网络安全的应用和竞争。80年代之后,网络安全迈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计算机的互联以及智能化,将网络深入到了生活、生产之后,各个国家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出现了重大的转变。更多国家开始意识到网络技术不仅能够改变自身所处的世界位置,还对于当前的世界发展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掌握网络的先机就是掌握了国家发展的未来。

正是因为网络以及信息的发展,网络安全的重要作用才突显出来,国家标准化组织对于其定义是:微数据处理系统采取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该定义正式将网络安全的意义展示出来,无论是政治稳定还是经济发展,无论是军事建设还是文化沟通,都少不了将网络安全放入到国家的战略性技术之中。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发展之中,中美两国的发展以及合作都受到了影响。一旦两国的网络安全受到破坏,那么无论是信息泄露还是资源破坏,都有可能对于国家产生极大的损失,网络安全中的人为威胁更是可能导致国家的机密性文件遭受盗取、损坏。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如果不对自身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利益受到侵害。

2. 中美两国网络安全现状

中美两国在目前的合作之中,已经把网络安全作为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网络安全存在着多种的威胁,所以有效地保护可以保证数据资源能够不被泄露。

目前,中美两国网络安全都受到三大方面的威胁,分别是:不法分子对于通信网络的攻击,来获取信息来谋取财产,这样的非法盈利组织,有着严密的分工;网络技术在银行、电力等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对于系统数据以及资源的保护可以直接关系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之中,经济的新型增长地成了需要重要保护的对象,对于网络安全的环境要求也就更为严格。

2.1 中国网络安全现状

对于中国的网络安全现状进行探索,就需要分析中国网络用户的数量以及网络在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是网络用户数量最高的国家,但是我国对于网络安全的防护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成了网络攻击中的重点受害国家。在2014年,曾经针对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化召开了相关会议,主要审议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文件,对于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工作寄予厚望。此后网络安全信息化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又迈进了新的一步。对于中国来说,网络安全不仅能够保证我国的经济、政治都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发展,还能够影响着国家的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虽然我国网络安全仍在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国家对于该方面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之上。

即使我国目前对于网络安全处于大力发展状态之中,但是相比较美国来说,其中存在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无论是操作还是创新研发,核心科技都掌握在美国手里,而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水平与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目前对于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来说,因为体制以及法律不完善,所以管理仍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相关制度的建立仍处于起步阶段。

2.2 美国网络安全现状

有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美国是在全球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时间最早且战略机制最为完善的国家,其对于相关法律以及制度的建设,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的信息安全战略的发展就走入正轨,其保密性以及完整性令其他国家到现在仍旧难以望其项背。在美国出台的相关发展战略之中,主要对于预防网络攻击、减少攻击中遭受的破坏以及减少破坏后的恢复时间三个方面进行了战略制定。在优先发展战略之中,对于国家的网络安全意识进行了大范围的提高,对于国家网络安全合作项目进行了合理的规定。奥巴马上任之后,立刻将网络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对于目前美国的网络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对于评估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地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修补。这样的网络安全形势,将美国在网络技术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通过网络安全协调办公室来进行军事以及民事协调,保证了网络安全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美国目前的网络安全仍在存在问题,其极大的维护预算,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负担,而条块分割导致的效率低下,令其必须通过白宫来全面的统筹和管理。美国为了维持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网络霸主地位,对于网络安全的维护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在商业贸易中,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几乎已经到了网络依赖的地步。

3. 网络安全对于中美两国的重要作用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技术要素,对于国家经济以及战略的发展自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网络安全成了关系经济、制度以及安全的重要性因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对于现有的网络安全制度进行修复,对于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策略研究。下面,我们以中美两国的网络安全现状分析为基础,分析网络安全对于两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社会制度

对于国家来说,社会制度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经济的建设以及发展,而网络安全却直接激励着社会制度的创新。一般来说,社会制度决定着在社会生活中对于生产、交换以及分配的规定,其法律效力保证了国民的生活能够在拥有社会保护的环境下进行。如今,网络因为与社会息息相关,所以其安全问题设计了生活中对于知识产权、专利以及商业秘密和版权的管理制度。在网络安全促进下进行的多方面的社会制度完善,激发了人们对于该方面领域的了解,保证了原创者能够得到合法的收益。

从中美两国来说,网络安全体系防止了个人以及组织通过不法手段进行商业机密的获取,将两国之间的在网络方面的经济损失减少到了最低。作为网络安全最为直接的作用,其也说明了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之下,通过网络安全的立法手段,保证了制度环境能够维护企业以及个人的相关利益。只有在这样的网络安全以及其影响的社会制度之下,国民的生活才能够得到应有的保证,经济才能够健康发展下去。

3.2 技术创新

对于国家乃至世界来说,技术创新都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保持在经济建设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创新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信息方面的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如何快速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是各个国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其正处于发展中的重要阶段,技术创新可以帮助国家发展突破自身的局限。而以美国为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想要保持目前的互联网霸主地位,就需要在互联网技术上面加快创新发展。

由此可见,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对于国家的创新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国家想要维持正常的发展,保持良好的国际关系,就需要以网络安全作为建交的基础,在原有的互联网技术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保证技术创新能够成为国家在互联网领域建设的强劲动力。

3.3 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经济安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信息技术作为联系各个行业的基础,网络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对于经济安全来说,其主要依靠经济制度进行人为监督,网络作为最为基础的监督工具,如果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就可能导致监督作用大打折扣,不能够技术反馈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状况,将会导致世界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因此,网络安全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的发展全面依靠互联网通信,经济的脆弱性,以互联网方面最为薄弱。

参考文献:

[1] 金灿荣,戴维来.为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正能量――解析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J]. 国际安全研究,2013(02).

篇(3)

[关键词] 经济责任制;经济建设;意义;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53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103- 02

0 引 言

经济责任制是指在国家的指导之下,以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权责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经济责任制是将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相结合的有效制度。其对于公有制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建设有着制度基础性的意义。经济责任制对于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政府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克服、腐败现象,对于全社会的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的实现,对于建立市场经济的有序秩序,对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的发挥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1 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一样,都属于企业的内在属性。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的输入,更加需要社会责任的担当,只有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才能够让其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都得到人们和社会的认可。而且,企业能够获得持续性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能够为人们提供重要的生活需要,而这也正是企业责任性的一种表现,是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履行责任本身就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保障。没有社会责任性的企业其发展难以进行,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招来灭顶之灾。就比如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正是因为其社会责任的缺失,才会让其生产存在重要的质量问题,不仅无法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还会成为儿童健康安全的威胁,而也正是因为此,其品牌瞬间崩塌,利润更是无从谈起。第三,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多方面、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与自身利润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社会多方面的元素有关,比如资源、环境等等都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影响,甚至决定因素。而具有责任性的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则会减少污染情况的发生,注重能耗的降低,注重能源的节约及高效利用,从而让企业的各个环节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得更好的政府支持,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2 经济责任制的意义

(1)经济责任制实现有效经济秩序的有效途径。经济责任制实质上是国家加强经济纪律,实现有效经济秩序的有效途径。国家加强经济秩序是要在宏观调控上来进行经济秩序的有效规范,让经济责任制再由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地由强制性主导改变为各个经济主体的主导。经济责任制所要实现的目的就是个人权利、义务、责任和一切行为物资所需承担的结果都是民主化。中国制度的变迁是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相结合,市场经济是实现各个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使决策权进一步分散,在原有制度的影响下,中国的行政机构的发达使国家所有权在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低下的管理水平以及制度的不发达,使得大型的国有企业资金利用率低,管理制度混乱等这都是责任的不确定造成的,管理制度的提高有赖于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可见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

(2)经济责任制对经济增长模式改变上的重要性。有史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一直是以粗放型经济发展为主,外延式增长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经济效益问题极为突出。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要更加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式变为集约式,实现“内涵式经济增长体制”,这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改变长久以来国民经济的主要问题――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尤为重要。在传统的经济形势中,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没有任何管束机制,来彻底改变经济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就出现了利用国家资金来进行的“缓慢式经济”,因为是国家的钱,责任问题均不明确,这种没有效率的行为是国家的资本严重浪费,资本利用率极其低下。因此,在如今的经济责任制的约束和引导下,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大幅度实现经济利益的提高,才能使我们追求的经济目标得以更好实现。

篇(4)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76-02

一、“蛙跳理论”

从发展经济学学科的出现至现在,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及发展规律的理论,而“蛙跳理论”的出现则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赶超发达国家的可能性,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跃进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今后的发展道路有着重大的意义。

1993年克鲁格曼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规律之后,率先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蛙跳理论”。其认为,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不仅体现在“跟随性”,而且可以实现跨越,直接进入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展领先而产生的先发优势被发展中国家跟进学习;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对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并因此会产生相应的“模仿创新”,此即“后发优势”。并产生相应的“后发利益”:制度型后发利益会诱发制度变迁;技术型后发利益会诱发技术创新。但是由于先发利益的长期递增和后发利益的递减规律使得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就要做到发展动力必须由后发优势转化为先发优势。

我国目前为止对“蛙跳理论”研究有重大突破的成果之一是黄先海的《蛙跳型经济增长――后发国发展路径及中国的选择》。该文十分清晰透彻地分析了“蛙跳理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将蛙跳型增长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型蛙跳―学习型蛙跳―创新型蛙跳。并提出了每个阶段发展所需的要素:资本积累―效率提高―技术创新。通过这三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得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对我国甚至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而之后的学者在进行“蛙跳理论”的研究时基本上也都是按照这三个阶段开展。比如张旭昆(2007),舒元、杨扬(2009)因此本文将按照这三个阶段对蛙跳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研究思路

(一)资本积累阶段

在资本积累阶段,有着众多的经济理论强调了资本的重要性,认为经济的增长过程体现着资本积累过程。包括 “临界最小努力”、“大推进”理论和“两缺口”模型。“临界最小努力”强调发展中国家必须使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改善;“大推进”理论中罗森斯坦罗认为,落后国家必须实现工业化(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中日益相对少地使用劳动,更多使用资本)到全面大规模地在工业部门投入资本;“两缺口”模型通过对“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平衡性的研究,认为一国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使用国外资源,并且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在经济发展起始阶段的起飞必须依靠资本完成,资本是经济起飞的基础,在原始阶段一定要完成相应的资本积累。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下,索罗建立起的索罗模型,正是说明了经济的增长过程正是资本积累过程。其中是人均资本量,是劳动增长率,是折旧率,是人均资本k的有效折旧率,即人口增长也使人均资本减少。

但是由于资本边际报酬的递减性决定了不可能一直主要依靠资本来实现增长。由索罗模型可知,由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作为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越到后期资本的报酬越小,效率就越低,产生的影响就越小。当资本的边际收益率趋向于0的时候人均资本存量会趋于稳定,此时的总产出水平等于自然人口增长率。不过正是由于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使得后发国家的增长速度会远远高于基本上处于稳态状态下的先发国家,从而产生后发国家会赶超先发国家的机会。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资本形成和资本使用的效率偏低,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抑制其发展。所以接下来就要实现效率的提高。

(二)效率提高阶段

效率增进阶段即“学习型蛙跳”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会借鉴发达国家的制度和技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制度和技术的模仿学习,提高自身的增长效率,也就是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先发国家已公开的先进技术的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和本土化的改造以及对相应先进制度的模仿学习和改造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这一阶段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开放。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或跨国公司实现差距收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大,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增长的速度就越快。

国际直接投资(FDI)或跨国公司(MNC)会对东道国产生“生产力溢出”和“市场能力溢出”两方面的溢出效应。可以直接帮助发展中国家学习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可以直接帮助当地企业使用和模仿该创新,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同时FDI的溢出效应还表明,技术变革与资本流动有关,资本进步快,资本回报率高,资本就会进入,而资本的进入又会促使更快的技术创新,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促使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至于制度的引进和模仿,我国的金融制度就是在向发达国家模仿和消化吸收转化为适合本国国情的金融制度。制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过程,需要在探索中找到属于我国国情的制度。

(三)技术创新阶段

由于后发优势的递减规律,我们可以得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效率的增加也会变得缓慢,达到“最后最小的差距”,这时就需要进行关键的一跳:创新型蛙跳。克鲁格曼等人认为,领导者的成功会积累制度刚性,也就是制度僵化,最终会损坏其经济绩效。在发生重大的技术革新之后,由于发达国家先行高工资、高福利等既得利益的影响,它会延迟对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原有的技术已经很成熟,新技术的引进可能在前期需要增加成本,即“技术锁定”,因此发达国家会选择在发展中国家验新技术,或者说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发展水平的不足更愿意采用新技术,从而实现大的突破,甚至直接进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如果落后者有更高的制度效率或更大的生产规模,它可能会最终成为领导者。因此克鲁格曼认为技术创新是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契机。我国目前要达到的就是这个阶段,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进入瓶颈阶段,必须实现这一关键性的一跳,才能突破现在的低迷状态,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启示

“蛙跳型经济增长”理论的三个阶段:资本积累―效率提高―技术创新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不同要素的重要性,不同的要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程度并不一样。要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资本转向到技术,资本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资本积累的边际递减规律使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资本发挥的作用仅能使经济发展水平维持在自然人口增长率水平。这时对先进技术的学习便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求开放,开放的程度越高,技术的学习能力便越强。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能走到今天的这个程度与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密不可分。由于“最后最小差距”的存在,一味模仿和学习技术对经济发展会产生瓶颈作用,想要突破瓶颈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源泉,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分工已是开放国家最普遍的一种行为,同时也是各国在全球化中寻求发展机会和突破瓶颈的一个良好途径,在全球价值链的环境下对“创新型蛙跳”,即“技术创新”阶段进行理论性的研究和创新,或许能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先海.蛙跳型经济增长―后发国发展路径及中国的选择[D].复旦大学, 2003.

篇(5)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价值

(一)调整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的体现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现象;市场混乱无法展现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合理竞争;市场无法有效的处理外部非经济因素;市场调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盲目性,无法达到想要的调整目的[1]。上述的这一些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处理或解决。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近些年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本身的体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遭受非市场内因素的不正常干扰,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无法有效维持,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以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需要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目标也需要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推动,发展与巩固我国的国有经济主导性地位,并逐渐促使社会团体成员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所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资驱动的方向为主,以工业主导型为方式,投资当中的政府占比相对比较大。政府的主导性投融资、行政干预的作用较为突出。这一现象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采取宏观经济的方式推动消费,以服务行业为主导,投资的方式以私人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制度演进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的许多制度体系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投资、制度等多个方面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这一些发展都需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之下进行,所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但是这一差异正处于缩小阶段。西方的统一性制度框架体系之下,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南北、东西、城乡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异较为突出,所以这一种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我国实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对比模型的应用条件,许多的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广泛性很难规避。方法论方面相对较为尴尬,这也促使无法直接应用宏观经济的数据,也不能根据之前的经济过热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导致无法构建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点与出发点。

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体现在道德角度上,同时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体现。想要促使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相关责任,政府必须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督促社会中各类型企业主动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社会稳定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会逐渐减少,同时企业的主动性参与积极性会主动提升,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市场失控的问题。对此,政府还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与前提条件之下,对市场失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观经济要求企业强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财务报表中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投资合理性的关键,展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是借助报表的方式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初衷在于让企业行为因公示而被约束,促使企业可以主动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

篇(6)

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在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亚当・(AdamSmith)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麦金农和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以求发展,纯粹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格利(john Gurley)和肖(Edward Shaw) 1960 认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Hugh Patrick(1966)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上,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另一种是“供给领先”,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 W. Goldsmith) 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理论鼻祖。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结构衡量指标及金融结构类型。其二,研究并揭示金融深化的内在路径和规律。这些规律对当前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三,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特别强调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金融发展中的明显区别。

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建立了一个分析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框架重点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金融抑制”现象。麦金农和肖放弃了以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转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麦金农(1973)放弃了传统金融理论中货币与资本相互替代的假设,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制度使投资不是依赖于外部融资,而是依靠内部融资;并且提出了衡量金融发展的一个比较著名的指标―M2/GDP(金融深化指标)。虽然这两人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没有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讨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他们认识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因此人们依然把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看作是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

其后Kapur(1976)和Galbis(1977)等仍以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更加严格的数学模型推导和论证补充建立了开放条件下的模型旨在证明和修补Mckinno n和Shaw的金融深化理论。

二、最新的理论进展

1.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关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的相关文献很多,在这里不一一罗列,我们借用Pagano 1993的简易框架,通过一个模型来概括地介绍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在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机制上的观点。正如Pagano 的模型所揭示的一样稳定状态下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写作:

式中g为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A 为资本的边际社会生产率,s 为私人储蓄率。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A),通过动员更多的储蓄(S)来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降低经济波动性。Denizer、Iyigun和Owen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纳了King and Levine(1993)提出的四项金融中介体发展指标,即LLY、BANK 、PRIVATE 、PRIVY。基于这些指标和所创建的模型,结合70多个国家的1956年~1998年的年度有关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所有金融发展指标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呈负相关关系,且金融越发达的国家经济波动越小,说明金融发展降低经济波动。

第三,银行股票、市场发展与长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2.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

篇(7)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91-02

一、引言

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水平也逐渐居于世界前列。自从我们国家进行了改革开放这项举措,我国的经济就开始飞速发展,这样的发展趋势持续了很久,直到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国内经济呈现出了速度缓慢的情况,而且在速度放缓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特点。比如在速度放缓的同时,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国家经济驱动力的方面也在逐渐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新常态,将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状态。

针对于现在的大环境,国家的经济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在经济大环境,应该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找到并摸索出一个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做到国家经济能够创新稳步有效率的进行发展。

二、我国经济在增长中的规律

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主要是由前些年的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了中高速增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速度,而且一直增加的都比较稳定。直到21世纪之后,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也处在增长的速度之下,但是增加的速度要比以往的速度要低很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的模式逐渐转变成了中高速?l展的模式。这样的经济模式的转变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的专家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们可以把之前的高速增长模式看成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第一阶段,把后来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模式看成是第二阶段。那么几乎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由最开始的第一阶段逐渐变成了第二阶段,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是发达国家都存在着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由一开始的经济迅猛发展,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模式逐渐处于变缓的状态。这是我们各个国家经济发展运行中的一种客观规律,不代表任何问题。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正是处于这种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转换期,这是一个经济转型的重要关键时期,我们国家必须认清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不能因为经济放缓就强加经济刺激,这样会对经济造成反向作用力,而应该遵循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保证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特点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处在关键的转型阶段,一些经济上出现的特点和以往相比将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很快。由于国家在早些年进行了改革开放,调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使经济一直处于高速的发展态势之下,以这样的高速度增长,经济逐渐出现放缓的态势。但是由于近些年一些创新性的思想和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因子的出现再一次的刺激了我国放缓的经济模式,使我国的经济又一次出现了速度上的增长。其次,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因子强。在经济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经济措施,提出了新的政策和改革举措保证了经济有了新的刺激点,不断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最后,国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只要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进行发展,但是在现在新常态下的经济模式之下,我们开始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倾斜于第三产业的政策。因此,综上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从过去的粗放型传统型的经济模式转变成了高效性集约型的经济模式。

四、保持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措施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于从第一阶段转变成第二阶段的关键时期。在第一阶段时期,我们国家主要注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源有限,经济已经开始逐渐放缓。所以,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我们国家应该采取创新型改革发展的模式,使国家的经济繁荣富强。

1.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市场是一个关键性的角色。资本市场能够给国家经济提供一定的投资途径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资本市场一直处在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重要。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现在有着一些小问题,所以我们国家现在应该重新审视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2.科技创新。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必须保证科技的创新,创新就是要给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国家应该进行积极创新模式改革的措施,保证我国经济中的创新因子,让更多的科学技术能够在经济产业中稳步前进。我们国家现阶段很多产业都做出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是归根到底,很多产业没有自己的技术产权,缺乏一定的技术创新,所以经济仍然是受到技术创新的束缚。所以,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保证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使科学技术和经济创新改革相结合,保证我们国家的经济能够顺利的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五、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在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也逐步加大,比以往的任何时期经济发展的速度都要提高很多。国家为了保证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完整的方针政策,使经济发展中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渐占领市场。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发展事业,国家有效的优化产业的结构,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国家的经济未来发展走向。

2.增加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自从我们国家经济采取改革开放的手段以来,国家一直采取的都是“走出去”的战略,虽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一直都很高,但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的竞争中却一直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在整个国际经济发展的态势下,我们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们国家引进了很多国际经济因子,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证了企业在国家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了我国经济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篇(8)

一、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仅仅依靠传统的劳动方式注定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最终将会被淘汰。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技术的研发需要高端专业人才,而后期真正的投入生产则仰仗于底层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职业教育提高了人才队伍素质,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支撑了行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劳动者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提高对工作的忠诚度,企业非常需要这样热忱度高的技能型技术人才。

纵观当今职业教育整体形势,呈蓬勃发展之势。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仍将不断扩大,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仍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我国劳动就业市场以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国劳动就业形势

当今就业者就业行业选择多元化,但合理就业的比率则很低,这是由对自身未来工作的要求看法以及自身能力素质决定的。多数就业者趋向于选择自己喜欢或者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并未考虑自身的能力能否胜任,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据最新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仅达38%,而研究生就业率仅占三成,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受教育程度高了,自视也甚高,不合心意的工作宁愿不做,把锻炼自己的机会也一并拒之门外。一方面劳动力的需求还较大,一方面失业待业的人数却很多,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悖论的问题。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形势严峻,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直接影响到很多企业的发展,也波及到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就业市场。裁员,减薪,转行,跳槽造成了劳动就业市场的波动。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之势,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供求关系的偏离值正在加大。2010年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技能而离职,表明大学生在大学里所习得的知识大部分并非企业所需,毕业之后自然很难在社会中立足。而与之相反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带来的曙光。很多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往往很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成为企业抢手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到2004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据有关专家判断,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远不止这个数字,而是已经超过了7%的警戒线。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完成,但劳动力商品化和按要素分配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贫富差距拉大。内需不足依赖出口的局面已经形成,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因为急于求发展,急于赶超发达国家,往往操之过急,很难处理好发展和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处理不好这些基本的战略关系,就会造成各种经济结构失衡,造成产品积压,消费不足,就业岗位短缺,供求不平衡。

三、劳动就业形势与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关系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消费需求量和消费需求结构也随之变化,一方面。消费需求量的提升促使企业扩大生产,使产业规模得以扩大;另一方面,需求结构的变化引导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劳动就业的增长。

政治和经济是支撑一个国家的最根本力量,经济形势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走向。根据上文所做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关系着整个劳动就业市场的稳定,而就业形势则关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大势。因此,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仰仗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而具体政策的实施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部件的协调合作。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助于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就业问题的症结在于供求不平衡,劳动力的紧缺不止表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劳动者的素质上。劳动者如果掌握了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那就能在寻求工作时多一块敲门砖。“术业有专攻”,有了一门技艺,自然就比别人多了一个优势,否则,就很难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对针对劳动者所进行的文化技术教育,目的简单而明确,就是使劳动者获得一技之长,以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就业。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劳动就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除了与劳动技能直接相关之外,与劳动者的适应能力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劳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凡是重视职业培训,劳动者素质的国家,适应能力强的劳动者,在就业中往往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多变的就业环境。

第三,发挥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作用,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措施。从市场就业情况来看,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还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阶段。这些技术工人才是支撑整个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能够维持技术行业的良好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维持健康的经济形势。

五、结束语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要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又要保持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重中之重。职业技术教育能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能支撑技术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维持经济形势的稳定。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明智之举,也是大势所趋。本文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就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一个大致分析,观照了当前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以期彰显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促进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篇(9)

摘要: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与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在资源的互通有无,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即是“中心--”理论。这种全球经济发展下,落后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后便形成了相对的“中心”和“”。

关键词:中心--;经济增长;对外开放

一、“中心--”理论

所谓的“中心―”理论,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心”与“”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并不说明它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体系,而刚好相反,它们是作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体,同时它们也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而多态的经济体系。在它们之间的变动与传递维系着资源配置与经济的发展。普雷维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现实正在削弱陈旧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格局在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直到最近仍继续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格局下,落到拉丁美洲这个世界经济体系部分的专门任务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1]

按照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世界经济分成了两部分,一是大工业生产体,二是为这大工业中心生产原料的经济体。前者就是“中心”,后者就是“”。实际上这就是生产工业品与初级品的区别。生产这些产品的地点,工具与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就决定了与之相关的成本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就指的是经济发达程度。经济的发达程度可以把世界划分成几块,欧洲以及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占据了技术与资本的优势,相对的是以拉丁美洲、西亚、南美洲等国家为天然资源与劳动力占据较大的优势。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经济的发达程度,以一件商品来论断就是生产这些商品的技术。他们之间的区别在贸易交流之后会发生变化,这种区别只是暂时、相对的,也即有在相对的经济与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后来居上的仍然会成为这个“中心”的一员。也有一些起步较晚的国家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和知识经济的机遇,获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逐步摆脱了“”地位,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半”,乃至“中心”。[2]因此,这种整体性仍是动态的。“中心”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因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二、从世界的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增长

在全球化经济的时代,开放经济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所面临的是在众多的国家中进行贸易与价格的竞争,在贸易中获得快速的发展是每一个国家梦寐以求的,不仅是在经济数量上的增长主要是在经济结构更加的优化。然而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了“核心―”观点,并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论点,并指出发展中世界的经济滞后和收入不均,源于市场失灵和国际经济的“中心―”关系。[3] 在技术与资金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在全球贸易机制不健全下凭借垄断的技术而压榨原材料输出国(),他们会在价格上的买入垄断和产品卖出垄断。这就是普雷维什所说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原因,特别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对技术和资金的需求。在这些“中心”国家具有技术和资金正是“”国家的需求,这样“中心”国家与“”国家间的垄断便形成了。这种不合理的贸易会伴随着全球贸易发展,单极化逐渐发展成为多极化得到改变,改变以往单极化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达到共赢。而“”国家受“中心”国家的压迫也会渐渐的改变。但这种改变仍然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实力上的。很多国家在开放政策上做出政策上的优惠就是为获得技术与资金。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贸易间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资金的也在发生变化。国际组织IMF与WTO等为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不懈的努力,全世界的贸易发展正在走向公平竞争公平贸易的局面。

“”国家向“中心”国家输出原材料主要是在量上获得更多的收入,而相对于它的“中心”国家主要以高附加值获得贸易收入,比如日本、美国、韩国。前者的原材料价格是很低,尤其受到垄断时。“”国家获得的外汇主要用于国家基本建设,基本建设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增强剂。这样,“中心”国家与“”国家的是这种优势就会变得越来越来小。这种整体优势的增强,有利于全球资源的配置,在最有资源的配置下便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从一国开放经济分析经济增长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我们知道这样的模型:

Y=C+I+G+(X-M)

Y表示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C表示居民消费量;I表示投资需求;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国家的出口量;M表示国家进口量。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首先就在量上增长,开放经济模型中出口就是其中最大的增长源。在过去的封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全发生了改变,不管是“”国家还是“中心”国家都是在相互之间互通有无、相互之间的交换资源以达到配给。其中“”国家主要以出口原材料的数量占据优势来帮助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心”国家就购买原材料而加工成高附加值、质量高的产品出口。就在 “中心”国家向“”国家进口原材料的同时就在帮助它们弥补资金不足与技术落后。也即是说出口原材料的国家出口原材料为国家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但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却不一定会带动这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加。比如伊拉克国家就是在增加经济数量,国家经济并没有得到发展。在出口业的增加同时要带来国家经济综合实力提升,而这综合实力就表现在国家的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发达等等。这也是“中心”国家真正占据优势的地方。

从这一个模型中通过出口贸易增加经济数量的方式来加快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四、结论

“中心--”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在贸易之间交换资源换得了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借助与“中心”国家之间的贸易使得自己国家发展成为了“半中心国家”,再由“半中心”国家变成了一个“中心”国家。在这样变化的过程中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推动着全球的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它们不仅仅是在经济数量上有了较大增加而且也在经济综合能力上提高,也是数量向质量间转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10)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真正实现了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国家少之又少,为什么有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可以成功地实现赶超,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深陷贫困的泥潭?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和赶超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传统发展理论未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从演化经济学出发,认为应超越“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狭隘视角,以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历史的观点: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

演化经济学强调历史是不可逆的,强调经济生活中的累积性力量,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必须要经过一个必须的点(the obligatory point),这个点实际上就是经济迈向发达状态的一个转折点。要通过这个点,就要借助国家的力量,而不是单纯的市场力量,使经济摆脱报酬递减活动的束缚逐渐走向动态报酬递增的自增强道路。

演化经济学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保护新知识的生产。为促进经济发展,国家会强制或引导私人从事特定的报酬递增产业,并施以特别的保护,逐渐在这些产业构筑起自身的技术能力。在经济中存在一些正向的反馈机制,这些机制使经济逐渐走上自增强的自我持续之路。动态的报酬递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机制,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是经济中正反馈机制的起点。第一阶段的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用外部效应概念来概括他们所观察到的这种报酬递增现象,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些系统性效应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引起增长和福利的活动是特定的。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会遭遇各种发展障碍,在这个阶段,国家往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实质性的作用。

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是技术进步,经济中的正反馈效应和自增强过程仅仅是从增长的来源上讲,但是必须有适当的分配机制使经济增长的福利分配到社会各阶层。演化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引起国家间生活水平差别的最关键因素。一方面,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内部人们的收入水平(发达国家内部和发展中国家内部)有趋同倾向,而另一方面各组别之间则有趋异倾向。如果经济是封闭的,那么经济增长的收益可以以高工资的形式分配给生产者或者以低价格的形式分配给消费者,但受益者都是本国人民;如果经济是开放的,则经济增长收益的分配型态完全发生了变化。如果两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贸易型态是对称的,并不存在将收益转移至国外的机制;但是如果一个是发达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那么不对称的贸易导致技术变迁所带来的收益的大部分都会转移给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技术发展的低端,生产的是资源型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初级工业品,虽然每一次交换从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是低价格意味着低工资和低利润,低价格的好处被发达国家获取了,发展中国家并未从生产产品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同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工业品价格也很高,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出口的低价格和进口的高价格这两个过程结合在一起使发展中国家的收入状况恶化。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的动态报酬递增收益不是在局部范围内以“共谋”方式被分配了,而是在国际范围内以低价格形式分配给发达国家。

国家的作用:一种动态的演化视角

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组织功能。演化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至少具有以下作用:引导私人进入“恰当的产业”,并在“恰当的产业”中创造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必须建立从事报酬递增活动的产业;国家在提供基础设施、制定标准和提供法律系统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为扶植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了补助、税收减免、禁止某些项目的进口和出口、输入有技能的劳动力等政策措施;国家作为需求的创造者和高级产品的需求者,例如国家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人们的需求,如果报酬递增的收益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分享,就会引起收入的两极分化,而且最终也会引起需求减少,打破需求增长、技术进步和收入再分配之间的良性循环。国家对知识创新的保护、对教育本身的强调。国家对引进新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补助,对新发明进行专利保护以鼓励发明和创新,建立大学、科学院、研究机构和职业学习系统等等;国家在市场体系形成之前或在工业体系建立之前,必须充当企业家的角色。

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当市场已经建立起来,并能发挥配置经济资源的功能,工业力量逐渐变得强大,而且国家的管理越来越不经济、管理成本越来越大时,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经济对国家的引导和干预要求就会相对减少,此时国家的作用是维持国家创新体系并创造对新技能的需求。可见,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是演化的,而且具有不可逆的性质。

演化经济学认为国家的作用远比纠正市场失灵大得多,但是同时也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公共政策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演化经济学可以提供的非常重要的见解是:国家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面临的是一个终端开放的世界,在其中存在着根本的不确定性,此时的问题不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求解最优问题,国家的干预和公共政策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而是为了培育学习能力、系统地整合增长的知识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演化的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是创新过程,核心的政策问题变成了增加实验行为的概率,政府在追踪和鼓励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的干预能力受到高度限制,国家是有限理性的,它面临着激励问题(官僚政治追逐利益、院外游说、寻租等)和知识问题(与私人主体相比,国家在获取更好的信息方面并不具有优先权),而且政府结果像市场结果一样受不可逆性、过去经历和路径依赖的影响;由于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复杂性,系统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化,这意味着系统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税收、补贴和反托拉斯政策达到其目标的能力取决于执行政策的日期和实施政策之前经济系统所遵循的路径。演化理论并不反对市场对经济系统的内在调节作用,但不能因为政府存在所谓的失灵现象,或者因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会造成混乱等理论上的抽象理由,来反对政府干预。对历史上成功实现追赶的国家的经济史的诸多研究都证明了国家的政策和干预在构建技术能力和国家竞争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论

本文从演化理论的角度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进行了历史的阐述和理论上的解读,这种描述性的阐释已经体现了演化理论的解释能力和独特视角。然而在新古典理论中,政府却成了引发诸多问题的“罪魁祸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华盛顿共识”更是主张“国家的作用最小化”,这种不顾发展中国家国情和现实需要的做法已经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发展理论都未能建立起一种基于发展中国家国情、考虑发展中国家文化特殊性的系统性分析框架。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展到非常关键的阶段,对于国家作用的正确认识将会大大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实际上,对于中国这样的双重转型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来说,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将会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主导并制约着经济实践,因此,构建一种基于中国国情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认识这一重大问题非常有意义。而演化经济学的兴起,为发展经济学的转变提供了某种契机,从“存在”向“演化”的转变将会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劳动教育典型经验 下一篇: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