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16: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市景观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2.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人与自然共生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4.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5.用日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对于我国绿色城市来说,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基础性设施,在景观设计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绿色城市的景观设计中,道路景观植物主要是以片植或者群植的方式,借助不同种类的树种,设计出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北方很多城市可以选择柳树、杨树作为基调,在不同的路段选择常绿乔木作为主背景,并搭配合适数量的开花小乔木或者灌木,借此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植物景观。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要注意树种间的相似性,比如,在颜色和形态上要统一,并在线条、比例以及质感上求变化,这样不仅可以显示出设计本身的多样性,而且有体现出绿色城市自然生态的核心主题。同时,在设计技巧上切忌过分造作,在空间上注意层次有序,色调轻快,突出道路景观的整体感觉,与周围建筑及公路保持画面完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绿带的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城市的本身人文文化,加入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设计理念,使得植物的景观主线与人文相融。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反应当地文化的小型广场或长廊,增加绿色城市道路景观的艺术性,这也在很大程度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准。
(二)景观设计在广场上的应用
城市的开放空间是主要的景观设计部分,也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近些年,我国很多城市注重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以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城市广场以平面形和空间型两种形式为主,对广场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形成不同感官的活动空间,来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绿植在广场的设计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可以使广场空间更加层次分明,保持空间的尺度感,并衬托出周围建筑的面貌和体量特征。一方面,在城市广场的边界和广场道路的周围种植绿植,可利用乔灌木和花坛,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保持整体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广场特定的空间,如以运动、游戏、休闲为主题的动态空间里,可用不同树种进行空间的限定。同时,对广场的绿化配置设计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不同气候特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同,使得城市间存在不同的气候和文化差异。因此,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比如,在气候干燥的北方城市,广场空间应用大片的草坪为主,树木则选用四季常青的松柏;而在炎热多雨的南方城市,广场空间可以用冠幅较宽的植物,起到遮荫的效果。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还可以运用水为载体,设计诸如喷泉、水池等人工造景,不仅在视觉上与植物、建筑保持空间关联,同时又起到划分空间、活跃景观设计理念的作用。
(三)景观设计在景观小品上的应用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也对整个景观设计起到点睛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景观小品除了雕塑、汀步等传统形式外,绿色雕塑也成为构建绿色城市的又一设计亮点。这不仅是景观设计行业的全新概念,也为居民创造舒适、新奇的绿化景观提供了新的方向。绿色雕塑也就是植物造型设计,通过不同的植物材料进行定向的修剪、定植、栽培等工艺,融于其他的景观设计因素中,创造出各种色彩美和几何美,这种绿色雕塑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成为一种新型的表现形式。一般会把植物造型的自然面貌展现出来,并与城市生态特点相结合,以突出其个性,同时要注重整体的景观布局,突出小品的神韵和气势。比如,在南方杭州这样的绿色城市中,在城市道路、公园里可以添置一些动物形象或人物形象的绿色造型,这不仅为单调的景物增添了生机活力,而且会烘托出整个景观设计的真实效果。再如,把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的垃圾箱换成不同造型的绿色雕塑垃圾桶,使城市各处皆为绿色,这也更为环保和生态。
(四)景观设计在色彩上的应用
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绿色城市尤为注意色彩的选择,要围绕景观环境的季节和时间变化进行设计和运用,并把形、明暗、质感、远近的视觉因素综合化,使其具有美的形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不单单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使它富有变化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审美需要,可以利用色彩的塑造力使周围建筑、小品等成为景观的聚焦标识。比如,在城市广场或公园门口处摆设一些组合图案的植物花卉造型,利用色彩的强烈视觉感受可以突出重点,并给人强烈的冲击感和鲜活力,特别是对一些重要节日的色彩设计上,鲜艳的色彩设计可以衬托出节日的强烈气氛。但是要注意无论色彩在景观设计的构成中多么重要,都要与景观周围的环境互相协调。同时,在色彩运用上要与景观大环境的色调保持一致,在色调的平衡和层次的处理上,要以大面积的范围来考虑,在大部分的景观设计中,如城市中央公园、道路都是以绿色为基调,而景观设计中的其他元素,如建筑、水体、景观小品等出现的色彩则是作为点缀色出现的。在景观设计的色彩设计过程中,如果发现色彩比较单一或者对比较强时,可以添加其他颜色进行中和平衡,使色彩趋向柔和。因此,不管是以绿色为主色调,还是以其他颜色作为背景,在城市景观色彩的设计上都要满足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并合理运用色彩在景观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来创造和谐、美好的城市景观色彩。
二、绿色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纵观当今城市景观设计,都与绿色密切相联,城市建筑、广场、道路等,都离不开绿色城市这一主题,为了满足这一目标,景观设计师随即需要展开新的反思和创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景观设计要求整体上的表现完整,它反应出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认知,如果在未来没有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即便建筑形式多样化,城市规划布局严密,也很难展现出绿色城市这一主要主旨,也很难产生感彩上的城市魅力。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便是生态景观设计,要树立符合现代绿色城市发展要求的设计理念,要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和形象,逐渐走上生态建设的道路。再以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为基础的条件下,使景观设计同城市建设达到美化城市和促进经济的目的,真正实现绿色城市生态化趋势。还要立足于现代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寻求一个规划长远的目标,应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和材料,加以工艺程序,不断降低城市规划的成本浪费,提高景观规划的功能性和高效性,以节能、环保、绿化为口号,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们把现代城市的设计理念同城市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多层次地对城市景观建设出谋划策,发挥景观设计对城市的推动作用。此外,面对不断发展的城市环境,在景观设计上要遵循科学性的持续发展战略,使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合理配置植物,适地适树,努力形成绿色城市个性化的景观特色,达到绿色城市理想的景观绿化、审美需求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景观(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室外空间规划、室外环境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设计内容,应该说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拓展。他有别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设计等涉及到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部分设计内容统一在一起,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创作和“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创造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如何搞好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提出一些设想,以供探讨。
一、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而其本身也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着维系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基本上存在着设计周期短促,前期深入调查不彻底等问题。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盲目的跟风与抄袭现象严重,不顾地域特征及原有浓郁的乡土风貌或特定的自然景观,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老街区、重点文物、人文遗迹、标志性建筑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只能在图片中找寻回忆。同时,大量的城市景观设施功能定位不准确,公共空间尺度巨大、非人性化,使得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呈同质化、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趋向发展,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生活中“真正”和“真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离了其服务的对象——“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1.2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雷德在1857年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所创造的专有名词。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1900年奥姆斯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首开景观设计课程,1929年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主要课程以园林景观史、景观技术、植物配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主。在景观设计教学上,一方面,哈佛大学有近30%的国际留学生,各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必然给学习景观设计学生带来灵感和启发;另一方面,学习景观设计学生与学习建筑学、规划学生接触,知识面更为广阔,可以对其设计有所裨益。
1.3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与其发展速度不对称的是专业理念及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已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2.1专业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
2.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2.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
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
(1)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许多从事景观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知识储备不足,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学辅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3.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又例如,通过讲述居住区中的公共设施设置,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仅应该“以人为本”,还应该为居住区中宠物们建立更多的活动场地与方便设施等。尽管许多想法并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因此,我都给以鼓励,并留出专门的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3.2.2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完全抹杀了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客和看客,处于服从、接纳、受支配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这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据在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任终生教授的王受之先生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轻视传统表现技法;假如你在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你问该校的研究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会回答,我们学到了思维。在该校中没完没了的讨论会成为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针对某一讲授内容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讲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这一章时,专门让学生课后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市民什么样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他们认同或下次还会再来拜访,或市民心目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表他们的调研结果和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师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启发诱导出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文脉延续思想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使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定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而城市的景观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此城市具有这样的人文环境特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质形态、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因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出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体现城市的人文环境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3.4注重实践环节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而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施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一、概述
城市景观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景观的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一些“特殊”城市如何做好城市景观的设计,比如——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概念,指北纬40°以北的高纬地带,其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西安、兰州、拉萨、沈阳、哈尔滨等一些省区。
二、国外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国外寒冷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起步的比较早,如瑞典、挪威等北欧城市通常采用建筑单体精心的围合出形态积极的户外庭院空间,并通过调动绿化、小品、围墙等建筑元素来降低风速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室外局部环境的小气候,从而延长了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前苏联针对寒冷地区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提出了,建立气候防护单元、设施布局紧凑、注重街道走向和冬季风向的关系、发展室内景观等理论。
三、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地域特色性原则
我国北方地区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气候条件及四季分明的景观,是创造北方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国内外有许多的城市都善于利用北方特有的冰雪条件开展冬季景观建设及各种文化艺术和节日庆典活动,并相应的发展冬季旅游项目。我国哈尔滨在每年冬季举办各式各样的冰雪节旅游活动,利用松花江的冰面营造城市冬季景观。将冬泳、冰滑梯等冰雪活动汇集在一起,再利用江堤开辟雪橇滑道,建冰雪大世界大型主题公园;在太阳岛公园中举办雪博会、雪雕比赛,从而营造出一个别具特色的冬季游憩空间。
寒冷地区城市景观是基于自然及长期演化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工建筑及景观形象。一些形式简单,布局紧凑,既利于冬季的防寒,又可以阻挡春季的风沙的城市地区设计形式,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其中,封闭的人行系统就是北方城市特有的城市交通空间之一。比如,哈尔滨大型地下商业街、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空中步道都是为适应寒地城市气候而设计的。
(二)利用室内空间表现的原则
北方冬季的寒冷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从事户外活动和公共交往的需求,而室内环境的室外化则给我们提供了在某种程度上尽量接近室外空间的室内化公共空间,为寒冷季节的室外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气候环境。比如设计有玻璃顶棚的街道、庭院、屋顶花园、空中步道及地下商业街等多种形式的室内化公共空间。这种设计方式不但可以引入自然光线与室外环境保持视觉上的联系,还可以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丰富冬季城市景观。
四、寒地城市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寒地城市其冬季漫长寒冷、日照时间短,植物随着气温的降低而进入休眠期,除了一部分植物具有冬季观叶观干等特殊观赏效果外,大部分的树木叶子干枯,呈现出一片灰暗的褐色。因此,寒冷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应以改变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感觉、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努力方向。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选择方面:依据四季景观不同主题的要点选择植物。
冬季枝干形态优美的树种;常绿针叶树;各种风致优雅、婀娜多姿的常绿树树形,如偃卧形、悬崖形、临水形、迎客形、奔月形等。这些树种枝形飘逸,给人以优美的审美享受。如冬季美丽的雾凇景观;落叶阔叶树。
落叶树木之美不仅在于其生长季节的叶、花和果,也在于其冬态条件下干的线条结构。除了充分挖掘树冠的自然形成外,还可修剪成各种人工形态,白雪覆盖后也可作为雪雕观赏。
枝干色彩与质地。与春、夏、秋三季比起来,树木的色彩在冬季是比较单调的,枝干多为灰褐色。但有些树种的枝干却具有鲜艳的色彩,如红瑞木、京桃等。应用这些树种可丰富冬季城市中植物景观的色彩,打破色彩单调的冬季效果。
冬季宿存果实的植物。宿存果实是冬季植物的另一景观,若在白雪的映衬下其观赏效果会更好。
结语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劣在于能否创造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否有良好的视觉空间感受,以及是否能满足寒冷地区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面貌,而寒地城市景观同样有其独特的设计手法,产生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风景。所以,在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主要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李雄飞,王悦.城市特色与古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陈自新.北京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国园林,1998年6期
[5]李绍纲.寒冷地区城市旅馆中庭设计的几个问题.世界建筑,1984年2期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滨水区就是在这一诉求下应运而生的。其既能够满足日常防洪和水利功能需求,又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富活力和景观特色的生态系统,其一般位于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作为水陆之间的连接枢纽。设计师要以城市水域为中心,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并辅助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目前,国外滨水景观设计已经居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水系的完整性和生态性。并且已经逐步将滨水景观设计延伸到自然资源保护、多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层面。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主要被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提升城市形象,并辅助以休闲娱乐功能。
2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近年来,设计师在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其防洪需求,更加注重对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回归自然层面进行延伸。设计师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学理念和美学理念的应用。比如,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对其亲水性、近水性和嘻水性进行考虑[1]。
3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3.1防洪安全原则
防洪安全是城市滨水区的基本功能。设计师要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和其防洪需求进行设计。应用石材对防洪坡段进行设计,以达到防洪的目的,并给人以独特的视觉观感。设计师也可以应用花草、灌木、水生植物等进行植物景观塑造。
3.2生态原则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性原则。将环境要素和生态要素作为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避免对城市滨水地貌造成破坏,又能够达到防洪、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多重目的。
3.3空间层次原则
滨水景观立面设计包括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设计主要依托了道路和平台的多层性,进行空间转化,创造空间高差,以达到立体视觉效果;软质景观设计是借助植物构造和配置,先堆土成坡,然后对其进行立体种植,以形成空间层次感。3.4景观统一原则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特点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确保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比如,设计人员可以对滨水景观节点进行放大,并将园林小品或城市地标纳入滨水景观规划中,进而向城市中渗透,构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4滨水景观设计要素
首先,滨水景观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要求。设计师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背景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水运运输要求的同时,也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滨水景观设计也要满足人们的亲水性诉求,结合城市背景和市民需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活动空间布局,创造和谐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营造舒适干净的居住环境。其次,滨水景观设计要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制美的目的。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点,具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水质涵养和贮水调洪等作用。设计师要结合区域要素对滨水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优美景观的需求,注重对其进行多维景观构造。第三,滨水景观设计要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赋予其文化特性。应用精妙的设计技巧对环境要素进行构造,以突出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性和独特性[2]。
5滨水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
5.1滨水景观植物造景要素
设计师要结合滨水景观设计要求,注重从颜色、大小、形态和线条等方面对植物进行搭配和选择。在植物景观配置中,设计师要综合视线景观角度转换需求进行色彩的搭配;利用植物群体构成和植物间协调性,达到良好的造景效果;通过形状设计,提升植物造景的协调性,并起到视线支配作用。
5.2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原则
首先,根据滨水景观设计要求和功能性诉求,对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进行选择,确保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其次,遵循植物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应用适合的植物。并对现有绿化基础进行应用;第三,结合季节变化对树种进行选择,确保四季景观搭配得宜。第四,设计师要将艺术构图思维应用到滨水景观设计中,注重韵律空间构造,并应用透景和借景等多种造景手法,通过比例尺寸搭配,以达到优美和谐的艺术效果。
5.3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形式
滨水景观植物造景,既要满足滨水景观设计的空间性要求,又要满足避暑、防灾和生态等功能性诉求。同时,要注重孤植、组团、带植、疏林等造景形式的多样化。孤植,即对乔木或者灌木进行独立种植,使其作为视觉焦点,达到开阔空间的效果;组团,即将各种植物形式以组团的方式进行种植,使其作为滨水景观主题,达到开阔的空间效果和通透的视觉效果;带植,是指连续性的大型植物区,其功能性比较强,为了满足遮阳和环境保护需求。其一般被应用于护岸林和滨水步行道种植中;疏林,将草坪和低矮灌木作为基础,并用乔木对其进行点缀,其一般被应用于亲水性滨水景观设计中[3]。
6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6.1国内案例分析
笔者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进行分析。设计师以绿色河流生态廊道为基底,并设计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500m红色飘带,其中包括步行道、座椅、乡土植物和灯光等基础设施,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也使城市环境景观得到了有效改善。
6.2国外案例分析
笔者以多伦多滨水长廊景观为例进行分析。滨水区第一路段长度和宽度别为925m和94m,地面采用马赛克式黄岗岩进行铺设,路两侧设置有成排的枫树、座椅、垃圾桶和摊位等,供人们休闲和乘凉。设置有一个方圆184m的公共空间和宽9m的行人专用区,一直延伸到水滨长廊。同时,设计师将具有加拿大本土特色的枫叶以铺地形式融入水滨长廊设计中。该设计是优雅公共滨水景观设计的代表。7结语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体文明的象征。设计师要注重结合城市特色,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要求,为现代化城市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城市滨湖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水利生态功能。
②旅游娱乐功能。
③城市形象功能。
④自然生态保护功能。
1.2国内外规划实例分析
1.2.1金鸡湖规划剖析金鸡湖整个景观按功能大致划分为三个游览区域:城市广场、文化水廊、望湖角。金鸡湖畔的湖滨大道、城市广场以及改造一新的中央公园是苏州工业园区人气汇集的焦点。金鸡湖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其内含的二元概念:一方面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帮助其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的目标。
1.2.2马来西亚布城湖规划实例分析布城湖位于普特拉贾亚城的城市核心,2002年完工,水域面积6km2。布城湖的景观规划突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以自然、生态、野趣为主导,兼具文化性、休闲性、观赏性。规划区将主题旅游线路、景观轴线和功能节点进行有机衔接,提高功能区景观空间的通达性和吸引力。亲水环境设计利用原始地貌,考虑建筑标高及亲水环境因势就利营造不同类型水景,既强调观赏性,同时也强调参与性。
2城市湖泊景观概念规划手法
2.1了解湖泊区位优势及城市发展沿革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它所在区位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历史文化、经济贸易、交通运输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项条件,这些条件是构成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了解城市发展沿革即了解城市与水的共生关系,了解水在城市内生机制发生转变时发挥的作用。
2.2基地SWOT分析
规划基地的swot分析主要调查以下几方面的情况:基地内开发用地定位;与滨湖新城、老城之间交通关系;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现状水质、水资源;滨水空间尺度;地区土壤营养条件及植栽难度;城市商业发展阶段;基地有无历史文化古迹;周边水系水质对规划湖泊的影响程度。
2.3定位湖泊规划愿景及目标
城市滨湖景观的规划愿景及目标相对统一:促进湖泊成为城市秀美的化身,做出亲民、自然地滨湖体,最后目标促进城市产业发展。
2.4滨湖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湖泊对整个城市产业发展的带动情况,可以从五个方面统筹考虑功能分区。
2.5滨湖区景观设计
2.5.1对滨湖景观进行规划定位“点”———湖泊得天独厚的自然特色;“线”———与周边湖、河联系形成宝贵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面”———最终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滨水城市。
2.5.2景观设计策略景观设计应对环境进行分析,从景观设计语言、城市发展历史出发确定景观设计样式、材料、风格。
1)设计语言:
(1)阡陌:阡陌纵横;类城市结构;系列连续功能。
(2)河道:多方向;多角度;景观深远无边。
(3)鱼塘湿地:多个模块;以水为中心;多样性体验。
(4)建筑:传统符号和空间组合;与环境融为一体。
(5)木桩:阵列与变化;雕塑;日常符号的积极使用。
(6)隔栅:纵横交错;与光影对话。
2)文化背景:景观规划应时刻与湖泊所在城市的丰富的文化历史结合,会对景观设计有极大的灵感启发。3)材料策略:从材料上体现从城市空间到水岸的过渡,根据使用功能和空间要求,以及成本控制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体现设计概念。
2.5.3植栽设计植物造景是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景观设计的布局要求,进行合理的配置,创造出各种优美的景观,是景观设计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植物,景观设计和建筑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现。
2.6城市湖泊的生态延续
2.6.1可持续理念实施发展绿色有机养殖业,同时融入观光体验游线,形成集有机养殖、生态观光、生产体验、湖鲜美食于一体的风情。利用农作物、花卉、植物等配合地形起伏塑造具有层次色彩美感的农业林地花田。景观小品及配套设施的设置均从生态可持续观念出发,大多利用太阳能、风能布置成雕塑、艺术,还包括了生态农田规划,通过利用农作物、花卉以及不同层次的绿色植物,实现不同程度的观赏、经济等功能。
2.6.2生态环境设计
1)生态定位。水质涵养的水源保护地;生物多样的城市水岸生态系统;连绵缤纷的城市景观湿地;绿色生态的城市休闲地。
2)生态功能区。
①环湖岸线廊道。
②湖体与水系廊道。
③防洪安全区。
④生态防护绿地区:陆地生态防护林区起涵养水土的作用。
3)生态环境策略。
①水体-湿地生态系统。
②陆生生态系统。
③生态通廊。
④环湖生态驳岸。
3现代城市滨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3.1滨湖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滨湖区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范围内的滨湖区建设在近几年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滨湖生态环境失衡。许多水景往往表面上看起来美观大方,其实背面都隐藏着对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危害。一般的湖泊水景多从景观效果和文化内涵方面来考虑,对水质的治理问题考虑得少,很多水体景观自身缺少维护循环的能力和自净的功能。
2)开发管理力度不够。目前国内大量滨湖土地被少数单位占用或被急功近利的开发商过渡开发,从而使得普通市民丧失了对本应属于公共资源的滨湖区的享用权,导致公共利益被忽视。
3.2滨湖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
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要从景观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在分析评价的过程中,把握好三者的平衡对于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实施时,需明确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对水域污染进行治理,改善漏湖水质,恢复水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滨湖带整体设计着重于完善旅游项目的建设,打造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同时,全面启动创业产业、商业、教育事业等产业的建设,初步构建滨湖景区产业体系结构。
3.3滨湖景观设计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1)功能定位:对于一条河流、一片湖泊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必然与城市发生关系。它是城市的一部分,在规划时,强调滨湖区与城市的连接性,力求用有效的规划设计手法来加强城市和滨水之间通畅的视觉联系和便捷的可达性尤为重要。
2)防洪规划:滨湖区紧靠水体,容易受洪水淹没的威胁,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防洪规划根据城市的重要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并确定适当的城市防洪标准,建设包括水库、堤防、护岸、水闸、排水泵站等工程设施在内的防洪排涝设施,以及安排河道整治、上游水土保持、设置蓄洪、分洪地区等防洪设施。
3)可持续规划:宏观上滨湖景观设计要将社会文化生态资源、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的考虑,以不破坏区域资源,以符合几代人的生存需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为其发展目标;微观上的滨湖景观规划设计要对每一个景观要素精益求精,以良好的设计为今后环境的发展打下基础。
4)地域文化引入:滨湖区所在的地域包含了该地域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地理特征,滨湖区景观应该体现所处地域自然环境、文化和生活的反映。
4结语
本文以城市滨湖区的建设为研究的基点,从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出发,探索出了以下符合滨湖区景观规划的新兴理念:
①现代城市滨湖景区要具有独特感。没有一个滨湖区完全相似于另一个,规划时应该承认每一个场景的内在特征,发掘其隐含的结构特点。
②滨河区域与城市的整体性。滨湖区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为城市景观输送着养分,而城市则为滨湖区的发展提供的先天的条件。
合理有效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极其深远的意义。然而,在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的原因是,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对于城市发展的意识程度不够到位,缺乏专业性的设计理念,有时没有清楚其意识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城市化建设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改造就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因此,无法有效地发挥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具体作用。当前我国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设计形式上,没有着重考虑园林景观设计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与作用,没有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仔细地思考,只是考虑当前的利益,设计理念缺乏长远的规划,进而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无法体现出城市的人文性与文化底蕴
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建设需要从园林景观的设计开始,而园林景观设计应该首先从人的角度和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与人类发展相协调,全满满足人的需要,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但是,当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无法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景观设计无法体现出人文关怀。除此之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一种创新性、个性化、复杂性、系统性相结合,能够充分体验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植树活动。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进行城市化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特性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但是,近年来,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偏离来了自身城市的文化特性,无法充分地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和自身的特性。
2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策略
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周围环境等方面,此外,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与时展相协调,进一步有效推进城市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有效地进行。然而,在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了城市化建设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为了有效解决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相关的策略,进而有效提高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为人们创建出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城市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针,全面满足人力发展的需求,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康的生存环境。也就是说,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人文关怀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应该全面满足人类的需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人类发展的步伐相一致。通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地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除此之外,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以生态平衡为主,与当前的发展步伐相一致,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特征。并且,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创新性和个性化,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的独特性,全面促进城市建设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速度。
对建筑本身来说,环境景观设计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品质。商业综合体因其隶属城市核心商业组成部分,所以更能凸显购物环境品质对其产业发展的影响。完整的景观空间联系着各业态空间,使得城市商业综合体为市民创造可以承载社会型交往活动的人性场所,作为商业综合体较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功能之一,其景观空间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商业综合体的附加价值。密集整合而又高效节约是当代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筑空间特点之一,这与传统商业建筑注重高效性和经济性是完全不同的,质量上乘的贩售、购物、游憩、观演空间,使其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手段,从外到内逐级分析景观空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多学科、多方法、多实践,综合创构一个景观多样化、功能复合、环境舒适的空间,为市民及商家、业主共谋福祉,互惠互利,增值溢价,提高商业综合体空间品质,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1.2有机融合,提高城市空间品质
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中多功能、高效率、综合型建筑的代表,于人们眼前呈现的形象是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甚至标新立异的形体建筑。大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对该城市的城市空间或功能形态、交通体系及其城市生活品质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城市商业综合体环境景观空间应融合到城市空间中,二者有机结合形成的城市形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空间价值。优秀的商业综合体景观环境设计可令人赏心悦目,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让消费者在疲惫地购物奔走之余,享受轻松和舒适的休憩;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可以提升商业空间品质,在服务对象心目中树立很好的品牌形象,帮助企业提高商业品牌影响力。
1.3低碳生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高呼“低碳经济、绿色科技”的今天,只有在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理念,才能达到既满足现代人对环境健康舒适的要求,又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对城市来说,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经验的积累,其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将是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所必需的过程。
2实例探讨———以莆田大唐广场为例
2.1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大道与文献西路的交接处,北接莆田市人民政府,南接城厢区政府,东呈荔城区政府,位于荔城新区开发区域内,周边山体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以凤凰山公园为主,下磨溪、护城河为辅,景观资源较为齐全,地理位置优越。荔城大道与文献路作为城市的主干道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基地有较大的商业价值。项目规划场地南北向约130m,东西宽约240m,面积为36012.6m2。该城市商业综合体包含了商业、办公、居住、文娱、餐饮等多种复合功能,建筑造型为现代简约风格,各种经营形式的商业业态让综合体景观环境充满空间感,拥有优质的商业氛围和盈利能力。
2.2设计构思
根据建筑现代、大气的设计风格,运用现代科技,结合景观造型、铺装、绿化、雨水收集及太阳能等清洁资源的利用,创造景观“链”来“链接”街道、建筑、人和自然,使用连续的景观要素来表现独特的景观特征,创造值得怀念的意境。在功能布局上突出购物、商业、休闲等功能,打造注重消费者需求的多元性、空间布局的多样性、文化展示的多样性、设施功能多选性的新兴、科技且生态的商业综合体景观。节奏与韵律是园林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独具节奏感与韵律感的特色景观空间,让消费者无论从地面空间或百米塔楼上都能清晰可辨。充分利用场地高差把相应出入口位置梳理在层次分明的竖向空间中,景观铺装肌理把车行流线与人行流线整合在一起连续延伸,犹如音乐般律动幻化,并将繁多的业态功能空间串联为一个整体,突显出各种业态的特点和商业空间的典雅时尚气质。采取不同石材天然色彩与质感产生呼应,在此基础上将景观元素张弛有度地陈述展开。此外整合、概括、提炼莆田地域特色,并应用到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中,在保存地域特色元素的同时,融入新时代的设计表达,使地域符号和现代化的城市空间达到协调与融合,为莆田这座城市赋予新的鲜明个性。
2.3规划布局
该城市商业综合体沿莆田文献西路和荔城大道规划4个主题入口广场,作为整个地块的集散区,为城市商业区提供宝贵的休闲广场。一条室外步行街将商业区分为4块区域。其中,综合商业楼共5层,其余商业楼4层。场地东侧与北侧的底商裙房上部规划3栋21层酒店式公寓,另有超高层145m写字楼布置于场地西面商业裙房之上。
2.4总体景观设计
2.4.1功能分区
通过对场地的调查和研究,将场地划分为商业入口广场区、公寓景观区、南面形象街道、西面形象街道、高尚办公景观区、人气内街和屋顶花园,满足使用者进行购物、休闲、游乐、观赏、交流等行为功能。商业入口广场区是商业街道的核心区域和商业综合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构成了人行主要流通轴线。公寓区与商业街仅一条马路之隔,在铺装风格上延续商业街的铺装设计,运用隔离绿带和种植池,以经济性原则处理延展面的景观。商业综合体主要入口位于南面形象街道,此街兼具形象展示与驻足停留的双重功能,同时也是街头绿地隔离带。办公区域主要针对特定人员使用,入口广场与外部环境适当区隔,提供舒适、高尚、低干扰的办公环境。商业内街是拉动人气的主要区域,活跃的零售氛围与亲人的尺度相互协作,使室内外环境零距离转换。
2.4.2交通组织
设计充分考虑了人车分流的合理性,从时间和空间分流上组织交通,降低各流线间的干扰,保证其安全性和功能性。步行流线的组织着重于人行通道和主要活动区域道路交通分析,从入口到出口的车行和人行交通流线,包含入口(车行、人行、车库)、道路分级(市政道路、区内车行道、主要人行道等),强调步行路线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在形成完整连续的步行系统的同时,通过高差关系增加步行体验。将复杂的流线连接到一个特定的节点空间,从而在呈现多层次、立体化景观空间格局的同时又不失条理,反映景观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的面形态关系以及不同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美。主要商业人行入口广场沿文献西路和荔城大道3个街角布置,提供简洁、合理和高效的交通流线且保证了人流的快速集散;地块规划区内有3个地下车库出入口,以保证客货流畅通无阻,适应商业区的客货停车需求;商业街南侧的广场尺度放大,可有效缓解文献西路带来的巨大交通压力,并满足自身分布式商业综合体使用人群的需求。将停车场与相应的交通空间按照技术规范尽量做到集约紧凑,节省出更多的空间给更有商业价值的南北侧街道。商业和餐饮消费群体、办公室工作人员、居民3组使用者入口空间有效区分,避免流线干扰。
2.4.3景点设计
1)商业入口广场设计
共有4个主要人行入口广场。西南入口以旱喷雕塑及生态树阵为主题。西北入口以不规则几何体造型小品为中心,周围环绕弧形砖雕艺术景观墙,形成了广场进入商场的主要景观。东南入口以特色旱喷广场为主,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东北入口以大树景观为特色。铺装形式引导行为方向,加强场地联系。移动的树池,增添绿色,强化景观特色。室外茶座及租摆花卉,增添商业氛围。重要节点处布置特色雕塑,强调主题性和标志性。布置临时可移动的电商创意小品或展示橱窗,宣传商业卖点。适当处摆放导示牌,加强引导性。并设置室外广告灯箱及路旗,增加地面铺装细节及材质对比。辅以旱喷、水景小品,小型局部绿地,树阵绿化,形成开阔的活动空间。设计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及导向性,应用街道丰富的曲线景观层次,重塑直线型街道空间,同时强化中心广场的凝聚力,将街道空间联系在一起,增强商业空间整体感。在入口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应用石雕、砖雕及藤编等莆田当地特色形式小品,景观细节上体现了地域特色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审美需求。
2)南面形象街道设计
东西入口共同构成了商业街的人行主要流通轴线。设计中希望预留足够的停留场所,将商业氛围和城市休闲购物体验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形成现代多样的新型购物环境。人行道和商业广场运用绿色植物进行区隔,同时减少主干道车辆噪音对商业的干扰,体现绿色商业的设计意图。场地从西至东高差6m,在高差处理手法上并没有采用常规的设计方式,而是呼应建筑形态,层层递进、起伏错落,强化韵律感和现代感。
3)西面形象街道设计
与办公绿地统一设计,通过树阵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适当区隔,避免干扰,按照设计规范满足办公区18个户外停车位的需求。可停留的绿地型入口区别于其他几个入口。
4)办公区设计
办公区景观相对商业区景观而言,由于使用人群的变化,景观设计上更为特殊。在写字楼入口设置泊车处和LOGO形象水景。适当区分出户外休闲区域,供白领交流休息。铺装设计统一化,材料的运用和灌木的搭配简洁明了,提升了办公空间的环境品质。
5)人气内街设计
内街及地下商业广场的主要入口,是商业综合体景观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担负着整个综合体的通行、标识、指引等功能,同时又要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审美需求,良好的设计效果能够达到让行人印象深刻甚至过目不忘。商业内街的宽度大约为12m,设计中将其作为半室内空间打造,分为上下2层,上层有廊桥连通。主体发光天幕白天收集太阳能,用于夜间街道形成绚烂的灯光效果,聚集人气。商业内街的入口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提示服务,通过艺术感十足的公共景观雕塑,烘托商业气氛,同时也更易为人们所记忆。
6)屋顶花园设计
顺应建筑轮廓线形态,曲折、优雅、灵动的贯穿整个场地。最大化地利用雨水收集和节水功能,将屋顶花园作为缓冲和休息区,在建筑形态和园林景观特性之间创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
2.4.4植物设计
绿地系统主要由2部分组成:沿街绿化带和内街绿化轴。结合广场大气宽敞的特点,植物设计突显现代、简洁、干净的艺术特色,场地中的乔灌木以能够体现序列感的列植形式为主。主要的商业区沿街绿化以体现四季变化的花草为主,集沿街绿篱绿带为一体,使建筑从道路两侧的城市道路中解放出来,提高步行环境质量;内街绿化结合特色树池座椅营造良好的体验式购物景观环境。屋顶雨水花园种植若干保护性的灌丛、篱笆,选用根系发达、耐修剪、容易移植、耐粗放管理、耐旱、生长缓慢、抗风、耐高温的树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一、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二、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三、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设计理念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造园理念“小中见大”、“意境之美”、“移步异景”,我们也有优秀的园林作品拙政园、狮子园,所以,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将这些中国地域文化和造园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步入成都易园园林景观中,你就会被主体建筑养正轩吸引。它的存在将园中的水面一分为二,在水体的周围兴建筑、筑亭、依叠石而见长廊;白墙褐色木材的传统建筑,山墙上镶嵌着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园内景观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了具有川派园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园的入口处、转角处以及重要的景观节点处。让人一步入园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韵味。
3.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代是相对而言的,传统的存在是因为时代作为参照物,而时代的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传统必须要适应时代,而时代也必须要继承传统。谈起西安,我们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说起成都都会想到少城文化宽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设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成都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易园园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牛乡、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号的金牛坝,与金牛宾馆一墙之隔,占地120余亩。与成都宽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观一起作为成都文化的缩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有涵养的同时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让人流连忘返。广东、深圳经济发展可喜可贺,但他们毕竟是工业高速发展的产物,城市建设并没有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败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样,没有营养只能是充饥。真正有营养的还是我们传统中餐。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一样,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方面,还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景观,这样的城市建设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4.传统文化与群众互动、参与性
易园园林集观光、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一份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坚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时尚大都市的繁荣,也可以领略到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