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16: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物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多种物理思维能力。
一、物理思维的基本形式
1.物理抽象思维。凡是以物理概念为思维材料,以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物理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叫做物理抽象思维。物理抽象思维是物理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许多物理问题的提出、物理概念的产生、物理规律的建立、物理理论的形成等都是物理抽象思维的结果。
2.物理形象思维。物理形象思维就是以物理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物理表象是物理形象在人脑中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这些形象包括事物的物理宏观形象、微观形象、时空形象、局部形象、整体形象、静态形象、动态形象等。
3.物理直觉思维。所谓物理直觉思维就是以物理概念和物理表象结合而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知识组块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指人脑不借助于逻辑推理而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表象和经验知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的物理实质,并迅速作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不伤好奇心,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重要品格。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遇到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总要问个明白,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群体活动中,打破“师道尊严”的桎梏,让学生在平等、自然、祥和的氛围中思考、活动,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保护他们对身边事物寻根问底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当学生某方面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对这一领域就会产生新的好奇心,自然会产生继续研究的欲望。
2.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展开教学内容,做到提出问题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问题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推理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得出简练结论以锻炼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并便于牢固记忆。如:在“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置:提出问题: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实验探究:
①磁铁静止于螺线管内部时没有电流
②磁铁插入和拔出螺线管时有电流
③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有电流
现象分析:
(1)上述能产生电流的②和③实验均发生了磁通量的变化,而不能产生电流的①实验并没有引起磁通量的变化;
(2)根据电路的知识,若上述实验中的螺线管和导体没有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那么它们也不可能产生电流。
得出结论:(1)磁场也能产生电流;(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磁通量变化,②闭合电路。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深入揭示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中的因果关系,达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因果关系的分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分清因果关系,注意对应关系。如,在楞次定律中,有两对因果关系:①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②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这两对关系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既是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果,又是产生感应电流磁场的因。学生只要分清这一因果关系,就比较容易抽象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2)在解题中,培养学生应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等抽象思维的方法来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有两条逻辑思路:一是从未知量开始,逐步过渡到已知量。具体地说,就是在认真审题、分析题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出直接回答题目里的问话的物理规律及原始公式。然后找出原始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规律,直到待求量全部用已知量表示为止。二是从已知量开始,逐步过渡到未知量。具体地说,就是把习题逐个分成几个简单的物理过程或情景考虑,把各个过程中的函数关系全部找到,然后再综合起来考虑。如:研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简单的,我们可把它分为几何与匀速圆周运动两个情景;复杂的,我们还可以针对带电粒子的速度再加上加速电场或复合场的情景。
3.构建正确的物理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是进行物理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才能使视觉参与思维,才能画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示意图,才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
构建正确的物理形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合理选取解题数据,采用估算法解题
估算题顾名思义就是在解题的过程中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数据对待求数据的一些大致的推断,是一种近似方法,其特点是在“理”不在“数”.解题中不求准确精密,但是数量级必须准确.估算法的应用需要对给出的问题进行精心的探究,了解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相关规律建立物理模型,最为关键的是能够合理地选取解题数据,这样才能采用估算法进行求解.
二、划分若干微小单元,采用微元法解题
在高中物理的解题中,微元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很多题型中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能简化解题过程,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为题,容易找到解题的线路和思路,这种方法也是一种从部分到整体的解题逻辑思维方式.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微元法就是把问题分割成很多的微小单元,或者是将高中物理的解题过程分成若干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再从研究对象或过程上选取某一微元或某一“元过程”运用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加以分析,从而解决物理难题.
三、找出物理量的变化通项公式,采用数列法解答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0-0119-03
Application for observation-reflection-reading-comparative thinking method i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DU Yueliang1 WU Zhuyu2
1.Department of Neph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 462000,China; 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 462000,China
[Abstract] As to the medical students from the campus to the clinical,not only learning environment changes,also it means the transition of th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as a qualified clinician,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Moreover,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is vital to promote their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bservation-reflection-reading-comparative thinking method in a role in clinical teaching.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Clinical teaching; Observation;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医学生在实习阶段,对临床往往充满新鲜感,却容易困惑于复杂的临床疾病表现,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无法准确地应用到临床,他们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临床实习是从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重要阶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1],也是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做为一名医学院校高校教师,在每年的医学生临床教学中,都在为能让他们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而努力。临床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临床知识及基本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2]。临床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前提条件[3]。
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接触患者、形成初步临床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也是学生进入临床教学必须较早得到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4]。结合个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感悟,总结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临床思维教学方法,即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与同道探讨。
1 正确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及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产生
1.1 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
人类认识事物的正确思维建立在客观现象之上,首先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观察,观察是思维的窗口,然后在观察基础之上进行思考,结合相关理论经验,得出初步想法,然后付之实践,结果出来后再进行对照,评价对错得失,然后总结经验,循环式前进。
1.2 医学生正确思维方法的缺失
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工作繁复庸杂,患者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刚进入临床的医学生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正确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临床,更不能正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更谈不上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1.3 临床思维的概念
欲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思想。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临床思维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过程[5],正确的临床思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将所获得的感性资料如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加以分析综合,最终达到正确诊治疾病的理性过程[6]。
1.4 临床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及个人心得
一般来说,临床思维的基础有三个要素: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和思维方法[7]。其中,正确的思维方法无疑是极重要的。所以,要让医学生成为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夫,授予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显得尤为必要。结合近年来的临床教学经历及以上认识,本人总结认为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对医学生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具体内容解析
从观察临床现象入手,进而思考现象间的联系,结合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得出初步结论(诊断),再回到床边,解释临床现象,对照自己的诊疗对与错,了解药效及疾病转归,这个过程可以反复循环,这就是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基本内涵。
2.1 独立认真的观察是临床思维的重要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外在属性和各事物间外在联系的行为。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观察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对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准确及时的观察尤为重要。临床观察是发现临床问题的主要途径[8],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重在视触叩听。特别强调观察必须是医学生自己亲历而为,否则可能是盲目的。在临床教学活动中,要非常重视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培养独立分析的临床思维[9]。
2.2 科学思维方式是关键
思维是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表述有高度抽象性事物,借助语言和文字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求精、去伪存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临床思维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多种逻辑思维的结合。医学思维是哲学思维的一个领域。临床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反映疾病的思维方式[10],临床思维必须遵循相应的逻辑规律[11]。临床常用的思维方式还有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等,强调综合性、全局性、整体性、可能性等观念,抓住主要矛盾。这些都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思考方法。
2.3 阅读是知识经验的源泉
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12],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有助于丰富和补充知识,拓宽思路,开卷有益,对医学生来说更能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只看病,不读书,犹如航海没有指南针,是盲目的;只看书,不看病,犹如在海上漂浮,没有目的。
2.4 对照是临床诊疗的标尺
对照自己诊疗的对与错,了解药效及疾病转归,把临床实践与临床理论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思考及学习,不断向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而努力。这一过程的重复,就是认识疾病、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增进能力的过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切实贯彻了人类认识论的精髓,并在临床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教学应用
3.1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科学指导作用
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渗透到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13]。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对指导医学生迅速融入临床工作,提高个人临床诊疗水平均起到很好的作用。
3.2 临床教学应用举例。
在讲授肾病综合征一节,本人从一例患者的诊断入手,生动而详细地给同学们讲解了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临床应用,不仅让大家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习了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且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探索兴趣。举例如下:在门诊遇到一位双下肢及眼睑水肿的患者,初步检查尿蛋白(+++),考虑为肾脏疾病,但不能确定是肾炎还是肾病综合征。进一步抽血化验,检查血浆白蛋白等,结果血浆白蛋白低于30 g/L,血脂升高,初步符合三高一低表现,诊断考虑肾病综合征。收入院后查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4 g/d,进一步确诊为肾病综合征。阅读相关文献发现,肾病综合征有原发、继发之分,并且肾脏病理类型各有不同,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及进行肾活检。接下来就对患者进行了更全面的检查,排除继发因素,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再次结合文献,这种类型肾病的治疗可以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下一步就是与家属沟通治疗效果预后及不良反应,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定期复查。
3.3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显著教学效果
经过对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讲解,一个疾病的诊疗过程得到完整正确的展现,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学到了正确的思维模式,既掌握了临床诊疗能力,也为以后的医学事业注入了良性发展动力。
4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及推广意义
4.1 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临床实践中,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14]。这是医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临床教学中的主要环节[15],也是帮助医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的教学途径。
4.2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临床及教学推广价值
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实用效果,逻辑思维清晰,概念简单易学,对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突出的指导作用。该方法在临床教学活动应用中,一方面易于医学生学习掌握临床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在临床医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值得行业内大力推广。
4.3 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迫切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临床思维的培养在教科书中很少提及,客观上造成了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欠佳,医学知识与临床诊疗脱节,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优秀临床思维能力和高尚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是完成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的最后阶段,重视这一阶段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在临床教学中传授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使医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所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综上,高等医学教育中关于医学生临床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而又存在诸多矛盾的问题,临床教学是医学生由一名学生向医生转变的关键一环[16]。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鉴别一个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判断一所医学院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恰又是这一环节最为薄弱,致使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环境,难以完成从一个医学院校学生到临床实习医生的角色转换[17]。因此,临床思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先,要将临床思维培养和考核贯穿临床教学各个阶段,通过师资培训提高临床教师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如何培养临床思维是更关键的问题,方法很重要,本文的研究成果能给临床教学带来卓有成效的改变。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正确培养,特别是对观察-思考-阅读-对照思维方法的大力推广应用,能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造就高水平的现代医生。
[参考文献]
[1] 彭奕华,许红雁. 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104-105,114.
[2] 黄利川. 探讨医学生临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策[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6(10):1056-1057.
[3] 范慧,徐援. 医学生实习过程中临床思维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病案,2012,13(3):58-60.
[4] 许静,范群铭,徐晓璐,等. 如何培养临床医学院学生的临床思维[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395-396.
[5] 邓毅,吴元庆,初亭. 注重医学生正确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1):85-86.
[6] 郭丹杰. 长学制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4):35-37.
[7] 刘春枫. 正确诊断就诊者所患疾病临床思维方法之管见[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239-240.
[8] 果磊,娄人树,苏琦霞,等. 临床研究生观察性研究能力的培养[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1):1291-1293.
[9] 肖卫东,陈炜,杨桦. 逻辑教学在八年制普通外科临床思维培养中的应用[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88-389.
[10] 胡静雯,李骐含. 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培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2):22-23.
[11] 杨海力. 诊断的思维逻辑与结构化表达[J]. 淮海医药,2012,30(6):560-561.
[12] 陈清,范谦,李婧. 临床实习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 中国病案,2012,13(12):41-42.
[13] 杨文卓,程黎明,杨长青,等. 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 11(4):412-414.
[14] 杨波,王丽炳,彭泳涵,等. 实习医生如何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J].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267-1268.
[15] 陈文韩,郭剑虹,陈锦生,等. 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 现代医院,2010,10(3):118-120.
我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广泛推广,逐渐改变了传统应试考试下的教学模式,而高中历史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思维是智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思维能力也是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面对海量信息能够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历史教学理念,依托高中历史独特的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中历史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提高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并且根据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通过合理的思维培养方式,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历史学科可以看作人们生活中长期智慧的积累,可以反映人们以往的实践经历,并且在人类理性思维不足引发的社会问题中也能给人以警示。历史学科教学本身属于人文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历史资料,让学生对其中的事件、人物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鉴于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历史教师应努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符合新课标理念以及时代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历史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与评价能力。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改变应试教育下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避免刻板、系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的内容选择方面应该尽量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时代感,以满足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同时,教学内容尽量避免难懂的概念或理论,而是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此外,教给学生正确分析与评判历史事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主动学习中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学体制改革大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正确评判,并分清楚是非与真伪,进而掌握正确分析与评价历史资料的能力。同时,应该让学生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而从历史资料中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教师在具体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思维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与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看作一门人文学科,而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从历史事实中得出一定的启示,并且培养欣赏、质疑以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思考意识,教师也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并指导他们以事实为基础去认知,并学会总结经验与教训。例如,在设计关于“我国不同时期列强入侵”方面的教学内容时,不仅需要对不同时期列强入侵我国的历程以及危害进行分析,也可以设计“不同时期面对列强入侵时,我国国民做出了怎样的反应”这一全新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我国在列强入侵后陷入危机的具体过程,也会通过思考明确其内在原因就是国人的迟钝被动反应,而这也是加剧国民灾难的主要原因。
3.充分利用历史研究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实有多种研究方法,如推理、考据以及对比等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多个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对比,并从全球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利用考据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原始资料,并且调取大量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打破陈规的束缚,在自主探索中体现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并且积极开展思维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骆应琴.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1).
2.赵显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3(15).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以及特征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在这个时期,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迎来了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岔路口,这条路上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现在的一线高中历史老师主动抓住机遇,不惧挑战,充分考虑到当下学生的历史学系现状,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今大部分的历史老师紧紧跟随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极大的推进了我国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了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效率。然而,从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来看,高中历史老师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更好的对自身的教学思维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从而学生与老师都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教考试涉及到的内容,只学习考试涉及到的内容,谁都不会跳出固定的思维圈子,去寻找新的知识海洋,全面发展历史素养。在学生才升入高中的时候,学生在以往的历史中学习情况较为浅薄,涉及到的内容老师并未深入的进行探讨,所以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给高中生本就瘦弱的肩膀再次增加了沉重的担子。另外,把学生作为切入点,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考试是什么,不会去对考试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知识浅薄的认为历史是高考的一部分,不利于高中历史课教学效率的提升,降低了他们的知识转化率。以老师作为切入点,现在一部分老师的历史素养不够高,高中历史储备量不足以应付教学实践,严重缺乏对社会历史的相关研究,未及时把储备的知识进行更新升级,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在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跟不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妨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兴趣的培养过程。
(二)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特征
我国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起来,有着传统历史教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这些各方面:首先,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与高中之前的历史的教学目标比起来不尽相同。高中之前所进行的历史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简单的认识;但是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老师更加关注的是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可以为高校所接受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进入自己想去的大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其次,历史和传统历史所选择的教育对象不一样,高中之前历史教学仅仅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在有了高中之前历史教育的铺垫之后,对历史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简单的认识与感悟,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活跃的思考,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老师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使之适应逐渐改革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历史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过去的老师中心论已不再适合当下的历史教学过程,要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人公的历史课堂,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充足的个人空间,进行相关的思维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他们对某个历史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将出自己的感悟,对他们的见解进行一个评估。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于讨论,习惯于把历史问题进行必要的联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作为一门和英语、语文相同的人文类学科,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体上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所以,在历史老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所有的教材与讲解,积极灵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历史的教学,诸如多媒体技术。不但让历史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直观性,具有更好的欣赏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设定的目标。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现阶段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用历史知识为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社会作为基础,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有地方进行运用,充分展现出高中历史课堂的开放性与延展性,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等,通过实践,学生充分感悟到了历史的魅力所在。在此过程中,不但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还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为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步伐不断迈进的背景下,历史老师必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作者:许小姣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1.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变革跨度大,滞缓了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延续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在教材编排、课标设置、知识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客观上却导致了两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断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滞缓了历史教育的延续性。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中外历史整合的基础之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分别对应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这就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学术化与专业化,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初中历史课程还主要是以通史框架为主,教材内容呈现出浅显性与感性描写的特征。正如有关专家分析的那样:“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形式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主要是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属于理论型的。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3.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衔接出现脱节
初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不可否认,为了中考的现实需要,许多初中教师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们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更丰富、教学进度更快、教学要求更高,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往往就不能奏效。高中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习方式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脱节。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教师可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中耳熟能详的。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中,适时地导入、提问,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合理整合初中通史和高中模块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中国分类号:G633.5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善于运用这一能力,提升学习效果,而且还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目标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能力属于初步形成阶段,所以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在做出相关的判断和决定时所采取的“想”,这个“想”就被称之为思维能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遇到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思维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这一学科特有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用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丰富的图文信息、生动的视频资料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将历史事件通过图片、视频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历史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某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内容的重点把握方面,需要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同时重点把握“重点词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第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能不做任何思考就请教老师和同学,而是要先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挖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才能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比如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历史资料,比如岳飞刺字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本知识来发散思维,学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可以做到活学活用。第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展开想象,因为对于大多数历史故事来讲,由于缺乏影像资料,大多是借助文字的考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方面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运用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初中生相比,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轴向思维能力,但还不强。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有些历史理论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运用归类总结的方法,然后再联合一定的训练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高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方面,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就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总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联系相关的训练题:从历史角度来看,武则天受到大家的肯定,主要是原因是:A、唯一的一位女皇帝;B、提倡佛教;C、武则天执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最终的答案为C,因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考虑生产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关于这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质疑教材上的知识,也可以质疑教师所教的知识。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理解时,教师对学生这种质疑以学生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要耐心听学生的见解,最后循循善诱地向学生讲解,与学生形成一种讨论式的学习,这样既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比如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讲,一方面,它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害,造成巨大的牺牲,这是改批判的;另一方面,这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都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并且这次世界大战大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立足教材内容,不能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舍弃教学。
参考文献:
[1]彭永俊.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时代教育,2013(18):84.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65-02
我国高中历史课程在高中课改的大潮下也逐渐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中摸索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授课效率的改进措施。高中教学大纲中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性,需要教师在历史课堂改革中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方向转变,提倡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要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在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更好地去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笔者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事例,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高中历史课程中课程的重新编排
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一直以来都在高中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属于重视程度最低的科目,笔者发现很多高中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根本没有建立完整的历史课知识结构。同时,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历史教师按专题进行教授,尤其强调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对特定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也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些途径和手段,用科研的方法和手段对历史知识、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但是,在当前我国高中教学中对历史课重视不够的情况下,如若专门安排课程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显然不现实,而能够解决的方法只有对历史课程编排下一定功夫。
在历史课程的重新编排中,教师要抓住典型的历史事件。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地一步步对一些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做重点教授,多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历史事件、典章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能够更好地通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理清知识的脉络,同时建立很好的历史课程知识结构。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轻松消化和吸收历史知识,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拓展就容易很多,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另外,在课程内容编排过程中还应多增加一些活动、交流的机会,在活动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无形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再多鼓励学生在课下收集、整理各类历史资料,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获取更多历史知识的平台、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平台,充分开发每一个高中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潜力,让他们大胆在课堂中提问,变被动为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
1.做好设疑。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手段来调动。设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教授过程中,在一些引人入胜的内容中增加疑问,突然的打断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探索,得到部分答案,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解密,让学生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2.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很好地提高授课效果。兴趣的提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达到一个最佳的精神状态,提高他们接受知识的效率。比如,在历史课程中讲到秦朝时,在课堂中模拟一次“朝议”的场景,让学生们踊跃参与进来,体会作为“朝廷一员”的心情,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3.贴近生活。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莫过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而教师如果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让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例如,在的内容中,在课下给学生一个小作业:如果你作为一名时期的北大学子,你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思考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自己思索,对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课程做为一门文科类学科,对思维的培养不如理科那样容易。但是活跃的思维同样能够让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有更好的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同时通过大胆地猜想和探索,发现和解决一些历史问题,从中获取收获的喜悦。同时,发散性思维能让他们提高认识、增强概括的能力,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就能很轻松地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对历史内容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能培养他们善于看到本质的能力,揭示出事物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是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还能够拓展思路,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
四、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活动
研究与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在每一门课程中都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多鼓励学生参加研究性的活动,能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背诵为方法的历史课学习。
在一些历史课程研究中,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开动大脑,在研究中为课题小组做贡献。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则通过不断地表扬来鼓励学生对于探究的激情,同时激发他们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极大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高中教学的改革大潮中,顺应大纲对高中历史课教学的要求,通过自身大胆地创新,自身对高中历史课的教授方法观念有一个转变的同时,积极地探索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对高中历史课的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历史老师们必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获得的知识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