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8 17:05: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新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发展新特征

篇(1)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4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92-01

2014年,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后,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总体向好,但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开始慢慢地凸显和释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断放缓,人们放弃了追求高速的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本质。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反而会触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力,使社会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本来是一个经济术语,起源于美国,用以描述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过程。后来中国学者用“新常态”来形容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于是“新常态”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3点。

1.1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经济总量仍相当可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5%,其中,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11.2%。进入“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愈发的明显,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3%,2012年、2013年均为7.7%,2014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7.4%,为1990年来的最低增速,但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63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消费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2011年,我国工业占GDP比重为46.8%,第三产业43.1%;到了2014年,工业占GDP比重下降为42.6%,服务业比重却上升到48.2%。服务业总产值不单从比重上超过了工业,而且增长速度上超过了工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需求结构上看,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1.2%,成为需求层面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3 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创新型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

基于人们对“碧水蓝天”的渴望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那些依靠资源和环境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已不再适应社会的潮流,必将由节能环保、高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创新的企业所替代。

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抓住以下几点机遇。

2.1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均逐年增加,成了中国第一大就业体,已经代替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时,互联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双十一”交易额达到571.12亿元比2013年的362亿元增长了57.7%。可见,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2.2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扩大市场空间的机遇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仍有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与美国81.28%、日本92.49%的城镇化率相差甚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城镇化每提高1%,可拉动投资增长约3.7%,拉动消费增长约1.8%。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新型城镇化应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2.3 加快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过去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些国外制造业纷纷从中国市场转移,也反过来督促了中国企业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唯一的出路就是充分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红利”,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在经济新常态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力。

2.4 促进对外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

进入2014以来,人民币汇率一反前些年来一直稳步升值的趋势,出现了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人民币贬值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具有优势,竞争力也增强,所以利润率也会上升,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量,缓解多年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由拉动外需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8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1 新形势下劳动经济呈现的特征

在当前的经济新形势下,我国劳动经济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与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人口红利”向“人才t利”转变

“人口红利”指的是凭借较多的劳动力数量、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及较高的中青年劳动力比重等,为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巨大推力。“人才红利”指的是利用较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来代替以往投入的大量劳动力来获得同等或更高的经济效益。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效应的支持,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用工成本的逐渐增加,以往的“人口红利”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了。为此,我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渐将以往“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劳动力市场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利用,充分释放“人才红利”的优势与作用。

1.2 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创业”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掀起了新时期的又一次创业浪潮。最能体现这一转变特征的就是一方面国家出台了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很多高校开始在专业教育中增加关于创业教育的内容,这表明当前国家积极鼓励人才创业,并且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从整体的就业形势来看,“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就业”也是近年来劳动经济市场的潜在趋势。

1.3 从“国内劳动”向“国际劳动”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内经济发展更添活力。在加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劳动市场选择范围更加广阔,促使劳动市场逐渐由“国内劳动”向“国际劳动”转变。

1.4 就业环境更加公平

据调查显示,我国以往的劳动力市场中长期存在着一些就业歧视观念与行为,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学历背景歧视、相貌歧视及年龄歧视等,这些就业歧视对大部分就业者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而随着近年来劳动保护法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等,促使劳动市场逐步消除就业歧视,加快了打造公平就业环境的进程。就劳动市场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当前的就业环境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1.5 劳动关系更加平等

在以往的劳动就业形式中,人们普遍认为雇佣者与劳动者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而随着近年来劳动经济形式的转变,劳动者逐渐由“打工者”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总体来说,在新形势下我国劳动经济主要特征是劳动经济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升级,劳动力市场更有活力、劳动理念更加开放、劳动领域更加广阔、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2 新形势下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几点设想

以上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劳动领域、劳动关系、劳动分工及劳动理念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新时期劳动经济呈现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需、劳动分工、劳动关系等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如何促进劳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1 持续扩大劳务输出

从当前劳动经济表现的特征来看,国际市场的开放给劳动者更大的选择机会,也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在此形势下,我国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劳动就业模式,主动开展劳务输出,拓展国际劳务合作、扩大国际劳务市场;引导和鼓励劳动者向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输出,缓解就业压力。同时鼓励他们学习这些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经营理念方法及营销策略等,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2.2 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法律制度这一基础保障,并且要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及不同的执法状况,梳理分析新形势下劳动法律、法规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完善相对应的法律制度。例如:从当前的劳动关系来说,劳动者与雇佣者的关系较以往更为平等,但劳动就业歧视及劳动合同不规范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劳动力培训来说,对失业人员再就业起了相当的作用,但是从培训面来看还不够普及。因此,不断地完善与劳动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尤为重要。

2.3 国家加大对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

面对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创业情况,国家要给予足够的资助与扶持,以鼓励创业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在政策措施上为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创业贷款资助与创业风险保障,让劳动者可以放心大胆地创业就业,以此来提升我国劳动经济市场的活力与发展力;另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业就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劳动价值,使劳动者更好地适应“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趋势。

篇(3)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气候变化的加剧,环境监管要求日趋严格,可再生能源等分布式发电资源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电网概念应运而生,其目标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容许绿色可再生能源顺利接入电网,提高电力系统的能源转换和传输效率,确保供电质量和更高的可靠性。智能电网通常具有如下特点:自愈和自适应;安全稳定和可靠;兼容性;经济协调,优质高效;与用户友好互动。其中自愈和自适应是要求可以实时掌控电网运行状态,在尽量少的人为干预下实现快速隔离故障、自我恢复,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对继电保护系统而言,就要求其能够自动适应一次系统因分布式能源接入而出现的多变的运行方式,更要求继电保护系统自身出现隐藏故障时也能做到自诊断及自愈,以避免连锁故障的发生。

1智能电网二次继保的特征

1.1数字化

与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相比,智能(数字化)变电站的测量输入信号和断路器控制信号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传统电磁式的电压/电流互感器、断路器被电子式互感器和智能开关所代替。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大多是采用罗格夫斯基线圈将一次大电流转换为二次弱电压的模拟信号,并经过高压侧信号处理变为数字量经光纤通道传送给合并单元;而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特别是高电压等级的互感器,大多是采用电容式分压技术将一次高电压转换为二次低电压的模拟信号,然后基于相同原理,经信号处理后到合并单元。

1.2网络化

基于合并单元的测量信号数字传输和基于智能断路器控制信号的数字传输为变电站的信息共享提供基础。当然就目前保护配置要求,同一间隔的保护装置和合并单元采用点对点的直采模式,而不同间隔的保护装置则可以采用基于SV(Sampled Values)网的网采模式。智能断路器与保护装置间既可以采用GOOSE(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网络通信也可以采用点对点通信。相比较基于电缆的传统变电站通信网络,智能(数字化)变电站采用光纤通信,并建立了基于数字量传输的SV 网和GOOSE 网的变电站过程层网络,实现了通信平台的网络化。

1.3标准化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对自动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变电站中各种IED 的管理以及设备间的互联就需要一种通用的通信方式来实现。IEC61850 提出了一种公共的通信标准,通过对设备的一系列规范化,使其通信交换过程处于一种标准化的输入/输出中,实现了系统的无缝连接。这种信息标准规范直接克服了来自不同厂家的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问题。结合通信平台的网络化技术,统一标准信息的应用也使得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和控制装置真正能够达到协同互操作的目的。

1.4广域化

随着电力系统调度光纤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光纤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广域通信中。目前,我国高压系统站间通信基本上采用基于OPGW 或ADSS的光纤通信,并采用SDH 环网制式,已形成以光纤通信为主、结合载波、微波等方式的电力系统通信骨干网络,而基于光纤通信的WAMS 工程应用也为广域通信系统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2 继电保护发展趋势

2.1安稳及自动化装置性能

现行的电网广域监测系统网络运用在智能电网中,不仅使整个电网的共享信息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很大提高,而且使其具备紧急控制功能。因此,智能电网可以利用已建成的网络,提高敏感性能不强的后备保护的速动性,并使安全的自动设备改变现有的动作设置原则,使其更快速动,降低故障对电网的冲击。甚至使很多保护的动作时间都变得更高效可靠。安稳及自动化装置在可靠判断系统故障后,以最快的速度的按动作设置出口,隔离故障,并避免更大的恶性事故如发电网崩溃等的出现。

2.2网络化的二次继保的在线整定

智电变电站的在实现了网络化、准确化后,实现了智能设备与维护人员的互动能力,具备在线整定功能。对二次继保而言,网络准确化的变电站的改变有三个:一个是数据的传输,各种的电气量控制信息从原来的二次电缆改为了光纤电缆及网线通道;二是数据的采集,由于共享数据网的存在,所辖系统的相关设备元件的电气量二次继保定值都可在线采集;三是在线整定,对于开放在线整定权限的二次继保设备可以远程整定,如调度可以远程报退线路的软压板,系统运行方式改变时可以远程修改定值。

3 总结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电力系统的一次重要变革,是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智能电网系统而言,继电保护装置就像是促使其正常工作的保障。不及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产生的故障;还能够通过装置迅速的对电力系统元件中产生故障进行及时的反映,以实现电力系统发生的各种故障的迅速与正确的隔离,以实现大面积地区停电事故的避免,确保电力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篇(4)

一、基本概念界定

现代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载体,以电子商务为模式,直接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传递,并以信息服务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现代信息服务业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用户,对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大,产业关联度高,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最大的一个产业。

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所指的信息服务业,仅指现代信息服务业。

二、北京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自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和2002年国信办47号文件以来,北京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市现代信息服务业步入了优化、整合和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传输服务业日趋成熟,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北京市信息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增长,对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逐步提高。2010年北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达1242.2亿元,同比增长16.5%,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总额达39.83亿美元。现在北京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三,仅次于金融、批发与零售业。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效地推进了首都现代化进程。

(一)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现状

1.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全国领先。根据CNNIC的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北京市上网用户人数为802万,占全国上网用户总人数的4.3%,其上网用户普及率居全国首位。北京市上网计算机数位居全国第四,共有宽带用户数108.8万户,占全部互联网用户数的14.8%,发展势头良好。北京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和域名注册数量等均居全国首位。北京市电信普遍服务水平比较高,2008年北京市已通固定电话行政村的比重已经达到99.99%,北京市移动已覆盖行政村比例已经达到90.90%,均远远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首都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2.北京市上网工程基本完成,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首都之窗网站群由164个分网站组成,通过政策法规、政府公告、办事指南、审批程序及政府招标等信息,为政府与企业、公众地沟通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市政府门户网站日均访问人次为30000次。

3.信息产业继续保持第一支柱产业地位。2010年北京信息产业实现增加总值约1242.2亿元,占首都GDP约9%。企业信息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投入不断增加,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8.2%的企业与电子数据交换网络连接;9.8%的企业与银行大额实施支付系统连接。

4.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北京市地方政府规章有两部明确规范信息化内容规章。规范性文件数以千计,其中明确的涉及信息化的内容的文件近20件。2009年,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制定完成了《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

(二)信息服务业在北京的发展

信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特别是通过笔者于2009年在北京的“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实际经历深刻感受到北京市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依托信息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和首都经济的整体发展。就以笔者工作过的公司为例,对钢铁行业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极为丰富,上至钢铁业的上游――原料动态、供货商的供货行情,下至极为敏感的下游需求市场都是在最短的时间能获得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国内外的钢铁信息也应有尽有,并可借助旗下英文网站(省略)详细了解国际信息并与世界知名钢厂和贸易商交流合作。通过便捷的信息传输服务可以在同一时间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的所有员工聚集在一起,交流和互换信息,每天及时掌握不同地区的最新行业动态,更新公布信息并以此辅助不同类型企业和政府进行决策,当然还有研究中心(MRI)洞察与剖析,《钢市动态与分析》(周刊)、《我的钢铁网研究报告》(月刊)、《MysteelWeekly》、《MysteelDaily》等系列研究产品面向客户和市场,以此来为广大客户提供与此相关的最为全面和最为深入的研究。

以下是笔者了解到的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1.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包括电信传输服务、互联网传输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和卫星传输服务。北京市的信息传输服务业中以电信传输服务居主体地位。近几年,北京市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在良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中,北京市电信行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势头。与全国电信行业的发展水平相比较,北京市的很多发展指标都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一直名列全国第一。北京还以占全国3%的电话用户数创造了占全国5%以上的电信收入,成为中国电信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呈现出电信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网络通信能力持续增强、通信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业务结构变化明显,业务发展日趋多元化等特点。

2.北京市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市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社会进步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各种公开信息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倍出,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北京作为首批33个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城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试点小区的建成对于进一步大力开展有线数字广播影视业务,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进程,加快北京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步伐,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运营新模式、管理新机制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北京2010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39.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90%。

3.IT服务业。北京是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代表,全市聚集了国内外众多知名IT企业。对于追求个性时尚的年轻人来说,在选取购买数码产品时中关村因凭借较为集中的选择、较为迅速的产品更新和较为实惠的价格成为华北地区的首选之地。下面是笔者对北京地区软件业的一些了解:

(1)北京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三分之一。2010年,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425亿元,同比增长28.8%。“十一五”期间,北京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9%(见图1)。

(2)软件出口增长迅猛。重点发展对日软件外包,积极开拓欧美出口市场,软件出口增长迅猛;建设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汇聚软件出口资源。

(3)北京软件企业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软件企业做大做强趋势明显。“十一五”期间,北京软件产业基地的企业持续做大做强,2010年,北京软件产业基地经认定的软件企业累计达3588家,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40余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40家,上市企业累计达到90多家(见图2)。

(4)软件人才方面北京对全国贡献率为50%。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从业人员达到35.4万人,同比增长14.2%。“十一五”期间,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从业人员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4%(见图3)。

北京市软件及其服务业目前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尚存在一些问题:软件企业规模偏小;企业间的竞争集中在软件产业价值链低端,利润率不高;注重开发国内低端市场,忽视国际化能力的提高等问题;竞争层面临国外、国内其他省市,特别是深圳、上海和大连等城市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等问题。

4.信息资源产业。当前,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共同构成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信息资源产业是指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和其他相关资源,开发、创作、分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服务的产业,主要由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咨询业和市场调查业等构成,并以数字内容产业为主体。北京市发展信息资源产业,具有天然的强大优势。因为北京拥有100多家科研机构和50多家知名院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知识优势和信息资源,全国大部分行业机构的总部都设在北京,更使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信息集散中心。信息资源产业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污染、低耗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非常符合北京市作为资源短缺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求。目前,北京市已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无论从信息传输服务业、系统集成和软件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等细分领域都较为发达,市场参与者众多,其中不乏在各细分领域中的领导企业。如国内最大的ISP服务商之一263、三大门户网站中的搜狐、新浪,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当当,网络教育中的新东方在线等。如今,信息资源产业已经成为北京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北京市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所面临的挑战

尽管北京市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通过笔者的工作经历了解到其发展过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IT服务业与信息资源产业企业规模相对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目前,北京市的绝大多数信息服务业企业员工人数都不到100人,其中11-20人的占17.7%,21-30人的占11.7%,71-100人的占14.4%,超过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5.3%。有15.5%的企业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下。经营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占到单位总数的22.0%。如此小的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很难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今天更显得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单位规模的偏小和竞争力的薄弱。

2.信息服务水平低,信息服务资源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目前,我们的信息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比较匮乏,缺乏相应的信息资源建设。在北京市的信息服务企业中,高水平的信息服务机构很少,企业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对外提供和的信息重复较多,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部分信息中掺杂较多的虚假成分,信息的总体利用率较低。

3.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共享程度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点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前传统的服务模式将向网络化电子信息服务转变。目前,我国真正能辐射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可用数据库只占总数的6%;而且我国的数据库业本来就不发达,总数还不到世界的1%。北京四大基础数据库尚未建设完成,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由于传统信息服务业在体制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资源共享性差。

4.信息市场尚未建立,市场开拓力度差。目前,信息服务多数仍停留在为本系统、本行业、本地区服务的基础上,对社会其他用户的需求缺乏研究,也导致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信息服务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中,无法形成具有一定服务对象、服务特色和有竞争实力的信息市场。

(四)发展北京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战略措施

1.加强信息服务业战略规划,规范并培育信息服务市场。北京市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将信息服务业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并制定信息服务业的专项规划。在政策上实行重点倾斜,用财政、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保证信息服务业的优先发展。在资金使用上,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很大的比重,而这些中小企业具有高投资、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必须有良好的风险投资结构与之相匹配,所以要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体系。对软件开发、数据库维护、信息网络经营、信息加工处理和咨询服务等新兴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政府在财税政策上应给予特殊优惠。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和允许上市公司以资产重组和增发新股方式进入信息服务业。在信息服务业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建立起有序的竞争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使相关企业在竞争中成长,提供种类繁多的信息服务,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扶持信息服务业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2.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信息传输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北京市在信息通信领域的优势地位。通过构建公开、公正、透明的信息传输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实施宽带化和三网融合的技术路线,扩大信息传输服务业的经济总量和发展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无线资源,引导运营商等企业多渠道、多方式投资建设覆盖全市的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天地一体的城市宽带网;继续建设光纤主干网、市区二级干线网和区县二级干线网、市区接入网改造和郊区县节点进村的建设任务。

3.加快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大现代信息服务业规模。加速推进传统信息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培育大型信息服务业集团,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支持和鼓励外包服务,大力培育信息咨询、工程监理、系统维护、数据存储、测评认证等专业服务业态。引导信息服务企业联合与重组,向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创建服务品牌。加速现代信息服务业多元化的发展步伐。坚持有偿信息服务与免费信息服务相结合;信息服务同科研、生产,同技术、工业、商业等广泛结合。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北京市软件和系统集成产业优势,培育专业信息服务外包企业,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积极培育数据处理和数据库服务、网络教育、数字电视和移动增值业务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态,以适应北京市信息服务市场不同层面的需求,并成为北京市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4.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业法规体系,不断增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服务业法规体系的核心是要完善和规范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在信息服务业中,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依赖于无形资产的积累,特别是知识产权。政府应当从严处理企业间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以保护信息服务市场的公正与诚信。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丰富社会信息资源,推动信息资源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开发和利用,从而带动信息服务业以至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三、结束语

篇(5)

北京市第一〇五中学是地处海淀区东南部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的基本条件在海淀区中小学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代表性。北京市第一〇五中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外地务工子弟在学生中占比例较高,尤其是初中占到整体比例的50%;中青年教师比较多,占总比例的73.7%,这是优势也是不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超出北京市办学条件要求,已经实现“班班通”;教师用计算机人手一台;教师用笔记本人手一台;教师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3G上网;学校拥有校园网络办公系统、CMIS系统、电子档案系统、家校互动平台、点播直播系统、录播系统等。

学校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

1.信息化支持下的发展性评价

在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引领和指导下,以改进和引入新的评价工具为突破口,逐步在教学中引入“发展性评价”思想,坚持“评价应当发生于正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评价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可以用于促进教学过程”的评价理念,提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学校引进了教室中的互动反馈技术,随着互动反馈技术的持续使用,逐步生成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数据资源,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源。对于发展性评价工具的实践,以网络阅卷为评价工具,收集学生作业、测验和考试数据,将数据写入数据库,供任课教师统计、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情况并改进教学。

2.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帮助教师专业化发展

北京市第一〇五中学中青年教师比较多,这是优势也是不足。首先,我校中青年教师人数众多,中青年教师乐于接受信息技术等新事物,而且对信息技术的领悟也比较快,新的技术、设备和系统我们的教师都能够很快、很好地掌握。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发展趋势的代表,可供发掘的领域很多,比较容易引起关注,争取科研立项,,能给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结合学校的特点和信息中心领导给出的建议,学校以信息化作为主要途径帮助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2009年到2011年在信息化方面的着力发展,我校中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学校信息化发展运作模式

1.信息化建设从实际出发,以保障学校信息化基础应用

北京市第一〇五中学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时首先是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组建学校信息化发展和管理队伍,设计和规划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和大体框架,并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从经费和实际需求角度考虑,借助海淀区教育信息技术领先发展的优势,依据设计分步骤实施,确保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的基础建设,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应用需求。

2.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发展信息化特色

在海淀区信息中心的引领下,北京市第一〇五中学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最为突出,可以归纳为“全员课题化,以课题研究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型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方式”。学校通过选择能够与当前科研热点结合、科研骨干比较感兴趣的、大部分教师能够参与和使用的应用系统,确定研究主题,申报科研课题,并将学校的中青年教师编入课题组,根据教师特点和兴趣安排科研任务。例如,通过引进互动反馈技术,结合本校的信息化发展和教育教学要求,改进了现在使用的“电子档案系统”以及学习性(发展性)评价工具“网络阅卷系统”。

3.满足基础需求,突出学校特色

满足基础需求,突出学校特色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方式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首先,丰富了教师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教师间教学方法以及学生间学习方法的分享,并发展出一套独有的“科研带动模式”——由校内学历较高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梳理,并在校内共享,引领其他教师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并投稿参加比赛。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是信息系统的应用者,教师是研究者。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非常多的,对于提高研究质量、提升教师研究水平作用显著。其次,信息化系统(“电子档案系统”和“网络阅卷系统”)的使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总结、交流,促进了系统改进和教学反思。

问题与反思

学校信息化发展在抗震加固期间一度出现停滞,限制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持续稳步的发展步伐,影响了信息化相关项目的运行和使用效果,因此,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稳定持续的资金投入和学校领导的关注是信息化持续发展的保障。

篇(6)

核心特征

学校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明确建设的数字化校园是在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约束下的、开放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符合技术趋势的、人性化并且安全高效的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第一,数字化校园具备一站式登录的功能,各个应用平台之间不再是信息孤岛的存在方式,而是底层数字彻底打通的单点登录方式;第二,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不仅是基础硬件环境的部署,还包括深层次的物联网技术的实现,最终达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互通。第三,信息化资源的云处理,基本可以做到按需分配信息化资源,提高了硬件资源的有效利用。第四,实现了信息化数据的安全性。第五,通过各种信息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降低了学校日常工作的综合成本。

运作模式

1.以教师自录课为主体的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系统

学校所有教室均安装了教师自录课系统,教师可以随时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况,并上传到教师的个人空间和教研组的教研空间。在个人空间可以分享教学资料、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案例、故事、论文等。教师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并将所积累的知识信息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并与其他教师互相分享。全体师生共建共享的考试中心是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的保障,师生可以分享复习资料,交流考试心得,提问与答疑,发表评论,查询试卷分析等。平台教学资源库的产生全部由教师自由上传贡献,教师们既是资源库的建设者,也是享有者。运用“豆瓣小站”的设计思想与页面布局,形成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的教研社区,教师可以在这里查看同事们的课堂实录、备课动态与内容,分享各类资源或素材,还可利用社区的功能进行分工协作式的集体备课,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内容素材,形成一整套教研组内部的教学资源库。

2.以班级文化建设和主题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系统

把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以文化社区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校园文化内涵。例如,针对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可创建学校、年级的文化社区,学生可将文字新闻、文字评论、心情日志、说说、精彩照片与视频自由地在这里。把学校开设的各种兴趣课程或选修课程以知识社区的形式展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可以在这里查看同学的学习动态,进行分享、评论、提问、解答、讨论,发图片,发视频,发资料等。班级空间的创建,有利于树立班级形象,带动班集体的各项建设,并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动态,促进家校互动。

3.以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学生成长平台

建立学生个人空间引领学生规划人生。通过平台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信息,寻找职业榜样,确定职业目标;了解大学信息,选择专业方向,规划人生。学生利用自己的个人空间可以记录成长经历、上传自己的照片与视频,记录生活感悟,展示作文、绘画、书法、手工作品,展示考试的试卷,获得的奖状证书,关注其他同学、教师的动态与大家沟通交流。应用和参与学校教学资源库和知识社区,可改变学习方式,掌握协作式学习的策略,学会互帮互助,探索讨论。通过多样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加入知识社区的学习、学生个人空间的使用和对社区的参与建设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运用Portal技术,实现办公信息化

Portal技术的应用,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好的体验。协同工作系统使办公流程清晰、规范、可控,可以保留流程,有据可查,消除不必要的流程和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无纸化办公,实现办公自动化,代替大量手工操作,解放人的创造性,使每个人责任清晰,提高执行力;不同的流程和表单可以同步、共享、交叉、分流、合流,实现协同办公;工作透明化,推动执行,自我促进完成;提升自信,释放活力,以先进的办公方式促进教职员工素质的提升。教师发展评价系统可帮助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师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并且内置丰富的指标库,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选课、排课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介绍和简便的选择方式,便于更好地服务学生。另外,系统具备强大的存储功能,可形成教师评价成绩档案,促进教师提升自我。学情分析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对数据资源分析、挖掘、组织,实现了对学情质量及时有效的监控、诊断和反馈。

篇(7)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深度调整期,我国的工业经济整体处于工业结构高级化、工业增速下行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国家要加强对新常态下工业经济运行特征的分析,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对策。

 

一、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

 

1.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速却明显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尽管工业经济增速下滑,其总体趋势仍然较为平稳。

 

2.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2014年,造成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是电力、采矿业和燃气等生产和供应产值的下滑,而这些重工业产业的下滑正是因为我国工业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的阶段。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的燃气设施日益完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也开始进入市场并飞速发展,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正逐步加快。

 

二、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对策探析

 

1.继续刺激市场需求

 

首先,国家要在保证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加大投资的力度,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仅仅体现了企业方面的成果,而综合效益还涉及对社会长远发展的综合影响,关系我国的民生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存在产业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地方的设备落后,工业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时还要把控好投资的步伐,避免因集中投资而产生经济急速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其次,国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工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并且取消限房令等制度,实现消费者的自由购买。同时,国家还要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增加公共土地的供给,使房地产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市场方向发展。最后,国家要制定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降低我国进口关税,鼓励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高加工度产品进行出口贸易,鼓励中间产品进口。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能够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避免贸易争端,从而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2.持续引导转型升级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发展,国家要持续引导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国家要鼓励工业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给企业和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能够迅速提高整个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工业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多少是决定一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与其他产业产生乘数效应,加快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国家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时不能仅仅专注于高端技术企业,而是更多的从要素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主动承接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促进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低、中端知识密集型产业取得发展。最后,国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将信息消费培养成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3.改革体制机制,实现配置优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体制机制是影响其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体制机制的优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焕发活力,催生更强的发展动力。对此,国家应该加快对工业经济的体制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国家要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推动国有企业在股份制、公司制和国企股权结构方面的优化,实现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赢发展,进而提高工业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国家要积极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垄断行业的供给无法进一步保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此,国家应该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将一些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垄断行业,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结语

 

篇(8)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时代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催生了一种崭新的经济业态――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这几年的“大热”,出现了Uber、Airbnb、滴滴等一系列基于实物共享、知识共享之类的互联网公司,2016年的ofo、摩拜单车让人眼前一亮。共享经济在住宿空间、交通出行方面显示巨大优越性,在教育资源共享到车位共享、社区服务共享等等方面打开想象空间。

共享经济是指以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暂时转移而获得某种收益为目的一种新经济模式。基本模式: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众人分享。这种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颠覆和变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理念。共享经济符合新经济理念,与传统经济发展和商业模式比较,共享经济具有六大创新特征。

1.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 用户是经过商业组织而获得产品或服务,商家以实体产品或服务进行营销。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这种传统中介的依附,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商家也无须拥有实体商店和商品,与传统的酒店业、汽车租赁业不同,这些共享经济平台公司并不直接拥有固定资产,而是通过撮合交易,获得佣金。正如李开复所说“世界最大的出租车提供者没有车,最大的零售者没有库存,最大的住宿提供者没有房产”。

2.精准快捷的交易方式

传统市场经济模式下,消费者被动地接受商家所给出的商品信息,信息传播深受限制。而在互联网共享平台上,商家和消费者可以分享商品信息或者需求信息,通过信息交互、系统撮合,需求的匹配,实现供需匹配,实现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这大大缩短了交易流程,拓展了商家和消费者选择空间,扩大了交易范围。其优点是快速、精准、便捷、高效。与传统经济下的交易相比,共享经济由于共享平台上的供求双方直接交易大大降低了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交易成本,这不仅体现在金钱成本上,还体现在时间成本上。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商品和服务的效用价值。

3.分享资源的消费方式

一个资产本质上包括四个最基本的权利,即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传统意义上的独享时代,这四个权是高度统一的。共享经济的特点是:所有权本身没有发生转移,而使用权发生了临时性转移。魍车南费理念是商品的使用权建立在资源所有权上,消费者购买某商品之后才能对商品进行支配。共享经济下,消费者更注重的是对商品的使用权,而不在乎是否对某商品具有所有权,特别是对于一些投入较高并且使用频次增加并不会大幅度地增加折旧速度的商品更是如此。“不求拥有,但求使用”,共享经济实现了从传统的“购买―消费”模式到“租用―消费”模式的转变。共享经济鼓励资源在更多的使用者之间共享,充分利用闲置资产和碎片化时间,对原有的价值进行充分释放。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将共享经济为代表的“协同消费”评选为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意之一。

4.灵活弹性的工作方式

共享经济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时间从事固定工作的工作模式,具有灵活弹性的工作时间和地点,充分利用闲散时间,是对个人的碎片化时间的有效整合。你是一个滴滴司机,但同时也可以是一个教师、程序员、打字员。在共享经济环境下,工作的方式、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根据时间安排及擅长领域来自由支配自己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做什么样的事情。

5.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模式

共享经济是对闲置资源的重复交易和高效利用,可以大大减少人类对资源的占用和环境的破坏。如果地球上的60亿人都以工业革命时期的生活方式生活,那么地球这个生命支撑系统将会崩溃。共享经济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立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共享的部分是过剩产能。滴滴、摩拜可以减少公路上的汽车数量,从而大大减少尾气排放量和道路拥堵压力。据测算若一辆汽车用于分享,那么将会减少8-9辆汽车的销售。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 《2014年移动出行白皮书》调查显示,随着专车移动出行服务的快速发展,我国2015年减少了1000万辆私家车上路行驶,城市日平均拥堵时间比2014年下降 28.1% 。

总而言之,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闲置物品、多余生产能力的分享,节约社会资源,实现了闲置资源的有效配置,释放增长潜能,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开复.《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势不可挡的共享金融》.网易财经.http://,2016.1.12日.

篇(9)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10—04

一、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

为了研究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我们有必要研究各种红利空间的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对需要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进行准确判断,并概括总结该阶段的新特征。

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观点分为三类:(1)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生产结构的变动,通过设置结构性指标体系划分经济发展的阶段,代表人物是霍夫曼和罗斯托。(2)总量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最终是一个总量扩张的过程。因此,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方法是采用诸如人均GDP等总量指标。代表人物是西蒙·库兹涅茨。(3)综合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应该是唯一的,而是若干指标的综合。代表人物是井村干男。另外,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内容因划分的阶段数不同,各阶段的顺序和名称也不尽相同,分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和六阶段论。而中国正处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总体扩张状态,长期看来,宏观经济发展已经逐步由利用外生经济机会向利用内生经济机会转变,为了对这个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准确界定,本文依据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总量标准、经济结构标准、制度水平标准和创新水平标准,构建了一组指标体系来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见表1。

通过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来计算经济发展度,其中经济发展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权重计算出各年的经济发展度并进行阶段划分得到结论: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第一,当前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制度变迁”的特征,一方面完成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加速实现传统工业化的同时迎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挑战;第二,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等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第三,以知识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均呈现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第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第五,经济发展中短期需求因素的作用在下降,而长期供给因素的作用在进一步提升。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国体制转轨红利、投资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外资红利和外贸红利等六大红利变化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这些红利空间的变化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处在红利变化的大背景下,而且红利的增加或减少都是经济发展至特定阶段的产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变化的红利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更新的要求,一些红利的消退也为新红利空间的创造提供了现实条件。

红利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经济结构变化速度快、物价波动不稳定的局面,又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双重制度变迁”“结构调整”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系列供给约束:第一,生产技术滞后造成技术供给缺乏,技术供给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从而约束经济增长质量,不仅表现为高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滞后,还严重表现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领域,因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技术创新的要求迫在眉睫;第二,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电力供应紧张、部分行业劳动力缺乏等;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超过30岁的农民工比例高达61%,其中41—50岁占比24.7%,50岁以上农民工占14.3%。劳动力供应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十年民工荒的原因。制造业和服务业最需要的是年轻农民工,而劳动力蓄水池中绝大部分是中老年农民工。第三,制度供给缺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效益不能完全发挥;第四,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在资源环境问题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1 农业技术创新特征

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农业科学创新,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以及对从事农业人员的培训、销售等内容。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全方位农业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农业经济创新,因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完善的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的创新又能为农业经济带来收入。农业技术创新包含着新技术创造、认识和掌握以及新技术应用、转移和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先进的由科研人员、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完整系统,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协调性决定了新的农业技术从产生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各要素间的关系越协调,这个周期就越短。

1.1 生物技术是主体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内容,可以应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生物技术当中的基因工程,可以将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作物特性保留下来,将不需要的隐藏或者剔除,经过基因工程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性更强,产量很高、营养更丰富、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袁隆平培育高产水稻就是利用基因工程,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获取起其中优点最多的品种进行培植,取得成果之后进行推广种植。美国科研人员将血红蛋白基因转移到玉米当中,既保留了原有品种的高产能力,还增加了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基因工程,对农业技术创新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1.2 周期长

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较长周期。农业技术创新,比如植物新品种选育,既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筛选,新品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自然环境,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的特征。

1.3 非理论性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常通过电脑进行虚拟技术方案实施,比如进行植物新品种种植后产量等数据的搜集。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新的技术或品种在电脑模拟中表现出的优秀能力可能在实际种植中因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所以,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非理论性。

1.4 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能够生存下来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与基本要求。农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表现在: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创新须以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肥力提高为基础,力求实现技术创新对环境无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农业科技创新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后应达到无公害、对食用者身体无影响等要求。只有符合以上特征才能被视为合格的农业技术创新。

2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2]。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少强力的科技技术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即便有了好的创意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来实现。早在20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就提高了1倍左右,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总值也只是增长了一倍而已,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2 单产水平低

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够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少之又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土地单产能力较低。土地单产水平低的不仅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上,经济作物上也表现明显。

3 总结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特征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只有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上一篇: 量化投资与分析 下一篇: 工程结构设计概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