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地理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8 17:05: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如何学好地理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如何学好地理课

篇(1)

我国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具备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地理知识跨“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对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促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广泛的应用。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幼师学校的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地理知识可有可无,再加之初中地理知识薄弱,对今后的地理教学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绪论课的重要性,明白“万事开好头,下面就不难”。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思考,在第一节绪论中,要使教学内容丰富化、语言生动化、举例生活化,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

一、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识

笔者在上课伊始,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及个人基本信息告诉学生,并讲道:“在亿万的时光长河中相逢于我们的地理课堂上;在众生芸芸的红尘人海中相会各位同学们,是地理这门学科使我们彼此有了相见的缘分。”同学们因为这句话而鼓起掌来。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笔者请学生回忆初中的地理知识,并对比了幼师学校学习的地理内容,即初中阶段重点是学习“地”,也就是地理事物的分布;而在幼师学校,则侧重“理”,也就是要学习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体现学习的综合性。通过举例,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地理学的定义:“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人地关系的一门学科。”笔者还讲道:“地理绝不是这里有座什么山,那里有条什么河,出门要坐几路车,地名加物名,风土加人情就是地理学啊!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用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吉钧先生的话说,地理小到个人生活,大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都与地理科学密切相关,因为人类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2]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具有生活化的特点,笔者和同学一起总结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例如,我们居住的城市,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房屋的朝向和楼间距的大小是有讲究的。农历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它们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呢?[3]近年来出现的地震灾害、洪涝天气、雷雨大风、冰雪灾害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办法防御?同学们想领略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雨林风光、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大漠风情、内蒙古蓝天白云牛羊敖包的草原情怀,应该对这些旅游行为进行一定的设计,我们该选择何季节出行?如何使用旅游交通图?

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幼师学校开设的技能课,比如体育、舞蹈、音乐等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同学们发现在奥运会的竞技项目中,不同国家的优势项目反映了当地的地域特点;而舞蹈中的东北秧歌、傣族舞、新疆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等,丰富的地理知识可以使服装的穿着,肢体动作等更加有韵味。笔者还提出,近年来,医学地理的研究很流行,比如饮食与身体健康,各种地方病的出现,女性幼儿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等都需要地理科学的支持。

可见,地理学处处充满了美,她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热爱生活的人们,不妨试着从热爱地理学开始。她有着生活的气息,使生活充满乐趣,视野开阔。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各位同学有责任向幼儿传授一些地理科普知识。

二、告诉学生地理的学习内容

笔者根据《地理》教材的结构,把幼师学校地理的学习内容归纳为四个字“四、三、二、一”。四,即四大环境,以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四大环境为基础,学习为人类提供多领域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三,即三大产业,讨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概况,说明人类从事的一些活动,创造的财富等;二,即两大热点问题:“全球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即一条主线,要以人地关系这条线索作为学习的指导思想,明确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同时,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园的教学情况,重视实践部分和实训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同学需要引导幼儿进行相应的活动,例如,探索太空的奥秘、有用的太阳能、制作小地球仪、美丽的四季、我们会制造风、认识“沙尘暴”、水娃娃的漫游、奇妙的海底世界、如何节约水资源、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等专题模块。我们学习地理时,要根据地理的学习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即“五W”原则,What(地理事物)、When(发生时间)、Where(地域分布)、Why(形成时间)、How(解决措施)[2]。另外,笔者还介绍了“3S技术的应用”这一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RS(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RS技术可以利用卫星、航片等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大量丰富的地理信息,精确度高,可信度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如对灾害地区的灾情勘探工作;根据农作物反射不同频率段的波谱信息,可以判断其是否有病虫害的发生。

2.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例如电子地图,Google Earth软件的使用。可以建立数据库,将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位置、形状)和属性(种类、大小)用点、线、面建立数据模型。利用计算机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进行以下具体应用:①资源清查:将各种数据汇集在一起,制作出电子地图,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②灾害监测:可以预测森林火灾、洪水灾情监测、洪水淹没损失的估算等;③宏观决策:研究土地资源与人口容量的规划。如三峡地区模拟建库前后环境变化情况,演变趋势等。

3.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出租车导航等,用于军事、公安上的精确定位。地面分辨率可以达到1米。包括空间部分、地面遥控部分、用户设备部分等,为用户提供了精密的三维目标。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可以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是一种高级的定位技术。

三、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学习方式方法因人而异,但课堂集中听讲并写好听课笔记,课后多作练习,则是大多数学生都认同的,笔者认为,要学好地理,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1.留心细节,善于思考。地理知识涉及面广,要不断学习、积累,从身边、生活中观察地理现象。同时,各学科的基础知识都要用到,要学习地理事物的成因和一些地理规律。例如,为何会形成风,水、岩石、气候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丰富多彩的陆地环境?此外,在课余时间可以看看“人与自然”、“走遍中国”、“科学与探索”等电视栏目,增加信息量,扩大阅读面,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日积月累方可“胸怀丘壑,放眼全球”。

2.学会用地图,同学参与讲课。需要将地理事物一一落实到图上,各项地理知识能够形象化,要“看图说话”,在读书时尽量做到“左图右书”,甚至可以在家中挂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随时在地图上查找、落实相关的地理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在图上神游,在图中寻找乐趣。另外,对于不难理解的章节,笔者建议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上讲课,特别是一些乡土地理知识,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实践已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4]

最后,笔者用地理的英文单词“Geogarphy”组合成了九个新的单词,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即G——great(伟大的学科);e——earth(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o——old(古老的学科);g——grow(发展新兴学科);r——real(生活中真实的学科);a——anywhere(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学科);p——people(人类活动与环境协调的学科);h——high(很高深的学科);y——yourself(需要同学多自学的学科)。

笔者反思第一堂绪论课,课堂气氛很融洽,师生的平等互动一直贯穿其中,同学也感到了笔者的真诚与幽默,很多同学都说,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对地理有了重新的再认识。所以,教师要在序言课上下工夫,指出地理课程的要点问题,这是启发学生学习的关键举措。当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后,对教师的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序言课教学——作为先行组织者了吗?[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50.

篇(2)

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兴趣是学生成长中能力的信号和特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是一门文科和理科性质兼备的学科,地理的这一特征要求老师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通过提高学习兴趣表现出来的,只有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有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既要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的带动学生的学习气氛;还要求老师转变教学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合作者,当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或者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时,老师可以给予他们许多表扬和赞美,当学生的荣誉感得到了满足时,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增强。

地理的学习尤其是自然地理的部分,图表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图表能够比较直观的表现需要讲授的内容,学生也能够容易理解和记忆学习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图解法在地理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另外解答地理题目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做题的基础,同时学生在解答高中地理题目的时候要充分发挥答题技巧,学会一定的地理答题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地理学习的准确率,而且还能节约做题的时间,提高做题的效率。

一、提高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只需要记忆的学科,所以不少学生用学习语文、历史和政治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效果并不明显。地理的学习需要侧重于通过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一些繁杂的地理事实,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最后形成学习和做题的一些对策。要想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进行规律的总结和知识的运用,就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习兴趣才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和源泉,荣誉感能够增强学习的兴趣,学生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获得成功来维持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恰当的表扬,当学生获得了好的学习成绩或者是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时,老师可以给他们一些赞赏和分数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为了保持已经获得的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

通过分小组的方法进行学习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的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中的学生成绩相差不大,但是每个小组中的层次不同,既有优秀学生也有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在学习中就能相互带动,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例如:在学习黄赤交角这方面的内容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说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对什么产生影响?在小组中学生可以相互的交流讨论,汇总出最全面的答案等待老师讲解。一般学生都能够想到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这时候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没有想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若黄赤交角为零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就会消失。通过小组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记忆的更加牢固和深刻,而且小组之间相互讨论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就能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地理学习。

二、转变方式

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死板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了,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有学习地理的乐趣和动力。情景设置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根据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身处地的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真正魅力。例如:在讲解地球变暖这一节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在PPT课件上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地球变暖带来的危害。当学生看到这样的视频,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乱砍滥发树木、汽车尾气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这方面的事情时,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另外还需要老师转变教学角色,在课堂上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探究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和不懂的知识点,老师进行耐心的解答,这样学生才能够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在以后的做题中才能把每一道题都做对做好。

三、图解法的应用

地理的理科思维比较强,所以有些问题只是通过背诵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采用图解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做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学习地形倒置这部分的内容时,可以把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原理通过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的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背斜成谷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而向斜成山是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由此可见,图解法对于学生的授课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利用图解法进行课程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一步步的把学到的内容通过图解的方式画出来,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画图中感受到地理的乐趣,同时通过图解法的教学方法还能够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从而把知识记忆的更加牢固。

篇(3)

讨论法的特点是,讨论活动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听取他人的发言,使班上参与活动的人数增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我在教学中,往往采取小型讨论的形式。所谓小型,是讨论的题目小,时间少,一般不超过8分钟,是作为配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手段。我们还可以看到,讨论虽然可以使学生在彼此的发言中,获得一些启示,获得一些新知识,一般是零碎的,缺乏系统的,有的比较粗糙,不够准确,甚至有些错误。有的学生缺乏判断力,自己不会进行归纳、抽象和提高。

如何才能使课堂讨论做到热烈、严谨、卓有成效而不至于松松垮垮。放任自流甚至离题呢?

一、讨论时机的选择

讨论的时机应放在学生求知的最高兴奋点上。教师借助学生的兴奋、渴望,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如何捕捉这种时机呢?

(1)“窗户纸一捅就破”的时候。这时学生们的求知欲、求胜心、表现欲都是最强的。这时,教师切不要把窗户纸捅破,而应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把窗户纸捅破。

(2)测验交卷后,教室里会出现一些骚动,学生们叽叽喳喳,议论答案,甚至争论不休,请不要制止。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发讨论。不过这种讨论是以“对得数”为主要话题的,是分散的。但稍侯,就会由分散转向相对集中,由对得数转向讨论对错的原因。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使讨论由无序转向有序,即把讨论集中到主要试题和主要问题上去。

(3)当教师讲解一些学生很容易模糊的问题时,可故意设置疑点,就像说相声那样设置一个包袱。这样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激发起学生兴趣,这时展开讨论,学生会自然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

二、讨论小组的划分

运用讨论法,个人参与相互交流的程度,随分组的大小而定。分组较小比分组较大能更好地达到最大量的学生参与讨论的目的,如果小组过大,10人以上,不仅小组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少,而且会使勉强参加的人数增多,易使能力低的学生实际上退出讨论。因此,我常用同桌两人一组或前后两桌4人一组的分组形式。四人一组的成员,还需要学生能力的大小,成绩的好坏合理分配。如果一个小组里迟钝的和胆怯的学生太多,那么相互交流甚至在讨论开始之前就已停止,实际上是讨论无法进行下去。

三、讨论题目的设计

(1)讨论的题目要有思维价值。所谓思维价值,关键是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虽然我常用的是小型讨论,时间少,题目小,但也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难度作磨刀石的话,那么学生的思维、意志就难以得到磨炼。就是说,题目的设计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若隐若现,可望又可及”。

(2)题目的设计要目标明确,有针对性。教师设计题目要有内在的意图,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将问题设计在重点难点上,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四、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1)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又勇于修正错误,有所收获。有时候能力特强的学生往往把持讨论,教师应迅速而敏锐并巧妙地指导,鼓励能力差的学生参与讨论。

(2)若有的小组讨论已经离题,教师要提醒学生把他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篇(4)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地理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

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三、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篇(5)

初中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都有学好物理的良好愿望,尤其是他们大多在14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如何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甚至为他们终身学好物理奠定基础,上好启蒙物理课的开门课是至关重要。那么,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怎样对初学物理的学生上好第一堂物理课呢?下面就这一问题本人将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亲自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可以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探究性问题,如:关于物理,你们想知道些什么?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物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学习物理?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并通过讨论后再作出回答,教师接着进行补充和说明。这样,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学习十分生动,从而增强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中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2 通过实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观察生动有趣的实验,注意力将会高度集中。新奇的实验现象常常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他们兴趣盎然,同时通过实验能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积极性将会大大得到提高。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想亲自动手做实验,看看自己能否做成一些有趣的实验。这时教师就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由于器材容易找到,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学生很容易就能成功,从而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例如: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时是正立放大的,而观察窗外的物体时却是倒立缩小的。前者是学生熟悉的现象,后者的现象学生并不熟悉,他们往往认为用放大镜看到的东西,总是被放大的(这里要向学生强调,不要用凸透镜对准强光源,比如太阳等观察)。放大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通过实验观察来引起思维冲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谛的兴趣。

篇(6)

1.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2.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

过去的教学过程,更多关注地是教师是否准确地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把握教材,是否恰当优选教法、教具等。很少关注、甚至忽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新课程标准,则重视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创设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积极创设质疑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努力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发现。

讲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节,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加完整的认识,我让学生扮演古代人的角色,试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怎样证明大地是不平的,然后一步一步证实地球是球状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地球的球体结构,还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反映到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进行分析、研究、归纳,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在处理不同的教材内容时,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易于理解的基础性内容,让学生自由阅读,通过阅读,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目前尚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在探讨"火山会给人类带来各种灾害"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火山也能为人类带来好处,并阐述了自己这种观点。对他的观点,我并不进行表态,而是引导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结果他们提出了很多课本并没有的知识:火山灰可肥田、火山可发展旅游等,这样,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式学习也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求证-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地理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去由于地理教学中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实践和探索的机会,现在课堂中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活动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而且在探究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3.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篇(7)

把握好高中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是实施新教材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新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要求的具体体现。

 1.新课标准首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地理课程标准也作了重大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基础性,为现代公民提供了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强调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新的方向和内容,改变了旧课本注重“物产+地名”的做法,仅介绍地理现象的特点和分布,全线以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价值为取向,不仅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地理科学的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通过一些地理政治学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同时强调地理技能的培养除了生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方面以外,还要教会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样,作为地理教师,要懂得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地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我国的东北三省的辽中南工业基地是我国的老工业区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已不适合发展,可以用鲁尔区的产生、发展、衰落到现在重新发展,对比分析,得出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路何在?最后老师点评,汇总得出最佳方案。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地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从而使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 2.高中课程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旧版本的“难、繁、偏、旧”的局面,着重加强课程内容和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历和体验,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地理需要。

 2.1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

 从国土整治、经济开发、旅游、货物与信息流通等都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新课程正是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科学框架结构体系,注重学生科学兴趣、态度与科学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对周围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追根求源”,从而扩展思维,促进形成终身学习的欲望。

 2.2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环境

 现实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学生时刻都处在社会这复杂的生活环境中,会面对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教会学生必需具有一定的生存和生活能力。新课程设置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种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有效地对应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的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如天气预报、旱涝灾情、环境污染、旅游生活、交通运输、农时节气、风土习俗等与地理知识有关,通过运用地理知识可以解释很多天气等现象,为生产生活服务。

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新的学习方法,地理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主要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旧课本的教学主要是关注学习的结果,以分数论英雄。而新课标准以学生参与、实践、思考为主,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向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引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目的。

 4.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在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获取、加工、运用地理信息,也要教会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领域均广泛应用,带来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因此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双边活动变革,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天体运动的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常规的教法学生不容易理解,如通过多媒体显示,动态的模拟生动,学生容易掌握,为学生兴趣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发展创造一定环境,不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环境中死记硬背。再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如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后,进行情境虚拟化,利用声光设备,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知教师创设的富有美感的教学情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带着求知云观察,云体验。在情境的驱动下,有效地学习、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 5.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三维一体”模式

 以往课程目标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维教育。目标局限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存在着成人化、绝对化和抽象化问题,很难操作和落实。并且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思想教育则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成为附属,变得可有可无,结果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高中地理课程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制订,在总体目标之下,又有三个领域的分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形成一种"三维一体"交互作用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

总之,地理信息技术的全球定位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在信息技术革命产物,现代的地理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读图、绘图、用图方面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运用信息,是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一部分,必将推动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篇(8)

创新是一个民族快速进步的灵魂,国家想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对于地理这一门学科而言,它具备很强的趣味性和综合性,但是传统模式下的地理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了亲身参与的机会,只能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往往也是导致学生失去地理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就更谈不上如何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新课程理念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充分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的体验当中去,当然,这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创新能力培养前提——地理教师自身具备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教师创新能力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高中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观念加以改善,强化理论知识学习;还需要建立良好的系统知识结构,如此才能够便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接纳,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难度,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智力的开发。尤其是在当今更新速度激增的时代,更应该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一些都离不开地理教师本身的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引导创新,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与培养来说,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渠道之一。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才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首要因素。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首先要找准学生的创造“火花”,从而侧重进行引导和鼓励,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首先是课堂环境能够带给学生一种轻松、和谐的感觉,尽可能的将教师的“教”的时间减少,提升学生的“活动量”,并且让学生敢于质疑,能够大胆的思考,增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也需要教师懂得抓准时机。

例如:我们在知识点“热力环流”的讲解中,如果我们之间对学生分析,在某一个地区气温较高,气流上升,低空就会有低气压形成,而高空就会有高气压形成,这一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明白原因。但是如果在这里提出高空气压高,还是低空气压较高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学生由于思维当中的高空高气压,大多数都会回答高空气压较高。此时,我适当提点一下:“我们尝试着回忆一下以往的知识,当海拔越高,那么气压越低。”很多学生想到了这一点,瞬间就明白了。通过恰当的引导,学生也能够很快的掌握到知识点,但是我们也需要注重这一“引导”的适度与恰当,既不能过多,留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太少;也不能提点太少,导致引导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维固化与单一的限制,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想象力。

三、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在传统模式下的地理教学,往往都会强调知识点,并且进行人为的知识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分割。由于高中学习时间的紧张性,往往会让学生进行重复、再重复的训练和学习,往往一个知识点需要几次、几十次的重复,但是这样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在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多的是应该将追求真理、崇尚地理知识的精神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能够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之后的实际工作当中去,这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2]。

新课改之下,无论是学习的条件,还是学习的资源都非常的优越,只要你想学,就可以学到任何知识点。正是这个时候,对于学的是什么,对于学生已经不再重要了,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为什么要这样子学,这才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表现方式。

例如:在“大气运动当中的风的形成”的时候,可以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抓准风的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差异—温度高低—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不均—正午太阳高度角—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样,所取得的创造性效果是出乎预料的。并且,学生也从中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式之一——逆向思维。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学,更多的是转变教学观念,多给学生提几个“为什么”,激发出学生研究欲望,并且也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勇于探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在课堂之上,我们最终目标也是希望学生能够敢于去质疑,只有质疑,才能够让学生有研究的动力,才能够在不断的摸索当中前进。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运用很多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样的道理。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学,更多的是要懂得培养创新教育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尽可能地将创新教育的素材挖掘出来,巧妙的运用课堂教育等方面,在新课改进程得以推进的前提下,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篇(9)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和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如何营造更好的地理课堂心理环境呢?

一、欣赏学生

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我在地理课堂上就非常爱我的学生。首先,学生可爱。单纯如学生,认真如学生,公正如学生,生动如学生,我们在成人世界中逐渐遗失的人性中最真、最美的东西还在学生身上。所以,我认为最复杂的学生也比成人简单坦荡,我爱我的学生。其次,学生可造就。青春好年华,黄金好时代,多种可能,多样精彩,我能够参与学生最美的成长阶段,能够引导,能够矫正,能够爱他们并教会他们爱亲人、爱社会、爱人类,我觉得我的存在因他们而有了意义,我欣赏我的学生,我感激他们。因此,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才有可能在课堂中营造和谐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随着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倾听成为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关键词。心理学表明:喜欢别人听自己讲话乃是人所共有的一种基本需要。随着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观点是否正确,教师都要专注地倾听,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鼓励他们。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一种亲切感便会油然而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心悦诚服,实现有效地理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三、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

我们应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大胆创建多元化课堂,在地理课堂上通过学、议、讲、练四个环节来实施教学。学即学生利用学案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议即合作探究,教师设计3—4个活动题让学生以小组方式来讨论,然后让四个小组各一名学生上黑板展示一个题的答案,再让另四个小组各一名学生上黑板讲评一个答案,并给出分数和理由,其余学生给讲评的学生打分,教师则主要是起引导、点拨作用,是个导演角色;练是利用抢答方式进行,这样整个课堂学习活动气氛轻松活跃,学生活动多,参与的多,学习目标轻松完成,教学效果很好。

四、给更多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的常见形式一般有:教师点名提问或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个代表回答。教师点名提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爱提问那些成绩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而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来回答时,也往往找那些成绩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当代表来回答。长此以往,那些不爱表现的学生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但是,现实是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应聘者的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课堂上如何给更多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展现自己呢?教师可由点名变“摸号”。教师可做一个摸号箱,放入写上数字的十个乒乓球,像摸彩票一样摸号。这样,学生再也不敢懈怠了,都在认真思考提出的问题,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学生找学生等方法。

五、要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借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缩短教学时间,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从而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由抽象变为具体。例如,我们学习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节时,重点难点很集中也很抽象,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如临其境的情境,使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冷锋、暖锋,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学习效果良好。

总之,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我们每个教师都有独到见解。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体会,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篇(10)

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

学生进入中学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认为只要学好主课就可以了,反正地理是不参加中考的。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那么地理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为什么中学里要开设地理这一门课呢?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因此,地理的学习是有用的,是国家明确要求的,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只有有了学习的动机,地理才能够学好。

二、应该加强知识的储备

知识是素质的基础,能力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升华。想要去认识世界,并试图去分析解决地理现象,没有丰富的关于地理现象的知识,这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想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阅读并记忆大量的关于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记载和描述。而这些,正是我们教材中的内容,背诵这些就是学好地理的基础。虽然,背诵让人枯燥,好像与素质无关,实际上确是提高素质,锻炼能力的基石。

三、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语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

那么该如何运用地图呢?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四、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的学习,最常见的两种方法是综合法和比较法,善于利用这些方法会使你的地理学习变得事半功倍。

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行为。通过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概括是将某种事物一般的、共同的属性和特征结合起来,即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概括的结果有利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迁移能力,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能力,因此,概括在思维发展与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理学习中,通过对学过知识的概括总结,得出事物的整体特征及变化规律,从而把知识像珠子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我们的记忆和应用都是非常方便有效。

上一篇: 概率论和统计学 下一篇: 启蒙文学的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