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5: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内贸易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更明显
加工贸易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拉动为其配套的企业的产品升级,尤其是在产品升级换代较频繁的计算机、电子等领域,加工贸易的带动作用更明显。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下游企业开始推出新产品的同时,该企业的供应商就必须相应地生产出适合新产品要求的零部件,以保证其供应商地位。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加长,意味着这种拉动作用将传递到更多的供应商。
(二)促进仓储运输服务业的发展
仓储运输是加长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而且随着物流的发展,将加工生产环节延伸至仓储运输逐步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一个方向。许多国家和地区改变了加工贸易以生产环节为主的做法,向生产环节、仓储运输并重的方向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的台湾地区,为了继续发挥出口加工区的作用,台湾正致力于出口加工区的转型工作,拟在高雄、台区及其附近,设置以海空联运为主轴的仓储转运区,目的在于吸引地区内外生产厂商将关键性零部件、半成品汇流至专区内组装,经由仓储转运,将产品行销到世界各地。根据设想,仓储转运区由纯制造功能上下延伸发展为研发、设计、储运、行销、分销、发货等功能。
(三)带动更多的国内产品出口
加工贸易是一般贸易之外,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正所谓“借船出海”。囿于信息有限、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国内一些厂商的产品根本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而加工贸易则在国内厂商与国际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国内采购带动国内产品的间接出口。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越长,国内采购的比例也就越高,带动出口的国内产品也越多。
(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一些大企业来到中国后,为其配套的厂商也纷纷到中国安家落户,加上国内原有的生产基础,增加了国内配套能力。国内配套能力的增强改善了投资环境,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外资的进入,从而在加工贸易发展和投资环境改善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如深圳、苏州等市,当地优良的工业配套环境已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
二、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不断增加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之初,由于加工技术、人员素质、国内原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国内配套能力有限,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较短,加工贸易呈现出“大进大出”的态势。199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我国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原材料质量不断提高,以及追随下游企业来华投资的外国零部件生产商的增加,国内的配套能力明显提升。根据国内学者提出的测算方法,如果将进料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差额简单地看作其内需量,将内需量减去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约为内需量的5%)和企业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指工资、水电气,约为其内需量的10%),可以初步测算出进料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值。从表1不难看出,进料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值逐年上升。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来料加工贸易国内配套值的初步测算。表2的测算结果显示,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值也是逐年上升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有所不同,来料加工企业的进口和出口只是合同金额,来料加工企业的收入是由来料加工合同规定的工本费、材料费等加工费,因此如果用来料加工企业的外汇结汇来测算,结果可能更能反映出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情况。表1 1993~2000进料加工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料出口 进料进口 进出口差额 内需率 国内配套值
1993 282.9 234 48.9 20.9% 41.6
1994 388.3 324.5 63.8 19.7% 54.2
1995 530.4 421.4 109 25.9% 92.7
1996 600.9 444.7 156.2 35.1% 132.8
1997 701.6 493.2 208.4 42.3% 177.1
1998 737.4 487 250.4 51.4% 212.8
1999 751 500.3 250.7 50.1% 213.1
2000 965.3 645.8 319.5 49.5% 271.6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 1993~2000来料加工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来料出口 来料进口 进出口差额 国内配套值
1993 159.2 129.7 29.5 25.1
1994 181.5 151.2 30.3 25.8
1995 206.6 162.3 44.3 37.7
1996 242.4 178 64.4 54.7
1997 294.4 208.8 85.6 72.8
1998 307.3 198.7 108.6 92.3
1999 357.7 235.6 122.1 103.8
2000 411.2 279.8 131.4 111.7
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年鉴》。
三、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特点
国内采购是加长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分析加工贸易国内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比较普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情况比较普遍。接受问卷调查的565家企业对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主要来源作出回答,其中将国内采购作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的企业最多,占46.2%,其次依次是其它国际采购、订购方提供、母国进口和母公司内部采购,42.3%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采购(参见表3)。
表3 接受调查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
企业数 比重
A.母公司内部采购 95 16.8%
B.母国进口 107 18.9%
C.订购方提供 137 24.2%
D.其他国际采购 204 36.1%
E.中国国内采购 261 46.2%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65 142.3%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二)国内采购比率不高
虽然将国内采购作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的企业比较多,但国内采购的比率并不高。就原材料与零部件的国内采购而言,32.2%的接受调查企业的国内采购率在10%以下,约66%的企业国内采购率低于50%,国内采购率在75%以上的企业只有18%左右。企业机器设备的国内采购率的分布与此基本相似,但有更多的企业集中在10%以下和90%以上的部分。(参见表4)
(三)国内采购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
表4 接受调查企业国内采购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表5的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49.7%的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于初级产品,40.9%的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只有13.1%的企业采购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表5 接受调查企业在中国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性
企业数 比重
A.初级产品 281 49.7%
B.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231 40.9%
C.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74 13.1%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65 103.7%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四)国内采购以直接订购和深加工结转为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直接订购和深加工结转是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75.9%凭增值税发票直接向生产企业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30.8%通过深加工结转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这充分反映了退税政策和深加工结转政策在促进国内采购中的作用巨大。(参见表6)
另外,有9%的企业通过境外机构采购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即先出口,后进口。企业采用这种方法采购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是因为我国退税政策和深加工结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先出口,后进口”问题进行分析。
表6 接受调查企业在中国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的方式
企业数 比重
A.直接向生产企业订购(凭增值税发票) 438 75.9%
B.深加工结转 178 30.8%
C.通过国内贸易公司采购 36 6.2%
D.通过境外机构采购(先出口,再进口) 52 9.0%
E.其他 35 6.1%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77 128.1%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国内价值链呈现出加长的趋势,包括国内配套能力增强,国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更加普遍等。这是好的一面,但也存在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如国内采购率低、国内采购商品的技术含量低等。另外,我国加工贸易向下游产业,如仓储运输的延伸非常有限。退税政策和深加工结转政策对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变化的因素既有国内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问题,也有政策制订、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是最主要的障碍
在问卷列出的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或设备)的主要障碍中,国内产品不稳定、国外客户要求、国内采购出口退税时间过长、深加工结转手续繁琐位于前4位,选择这四项的企业比率分别为70.1%、26.5%、19%和18.5%。(参见表7)
表7 在中国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或设备)的主要障碍
企业数 比重
A.国内产品价格高于进口品 89 15.8%
B.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 394 70.1%
C.国内产品交货不及时 74 13.2%
D.缺乏国内供货商的信息 51 9.1%
E.国内采购运输环节没有保障 23 4.1%
F.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安排 28 5.0%
G.国外客户要求使用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 149 26.5%
H.国内采购出口退税时间太长 107 19.0%
I.深加工结转手续太繁琐 104 18.5%
J.其他 14 2.5%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62 183.8%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说明国内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尚需完善提高,否则无法达到上游加工贸易企业的质量要求。国外客户之所以要求加工贸易企业使用进口的原材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担心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问题。另外,国外客户对国内商品不了解,也是他们没有指定其委托的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内商品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座谈中了解到,有些外商投资企业在设计研发过程中就确定了使用哪家厂商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由于这些企业的设计研发多在海外进行,对中国国内产品并不了解,所以多指定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外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尽管中国已经存在价格低廉的同类商品。出口退税时间长、深加工结转手续繁琐属于政策性因素,我们将在下面详细论述。
国内产品价格高于进口品、交货不及时、缺乏国内供应商的信息、母公司的发展战略安排、运输环节没有保障等也是影响原材料与零部件国内采购的因素,但相对而言,选择的企业并不很多。其中选择国内产品价格高于进口品的企业占15.8%,说明国内一些产品缺乏价格优势,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二)国内采购过程中的出口退税问题
加工贸易企业在采购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时,多采用凭增值税发票直接购买,出口退税政策对国内采购影响非常大。目前,进料加工贸易企业直接向国内企业采购原材料可以申请退税,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因在出口时只收取加工费,没有销售收入而无法获得退税。对来料加工企业国内直接采购的原材料不实行退税,限制了来料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与进料加工企业相比,来料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率偏低。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近90%接受调查的来料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在50%以下,其中有45%的企业国内采购在10%以下,而国内采购在75%以上的来料加工企业只有12%左右。(参见表9)
表8 接受调查企业认为通过境外机构采购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原因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表9 接受调查的来料、进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情况比较
企业数 比重
A.国内出口退税时间长 92 28.6%
B.单独采购批量小,由境外机构统一采购可提高批量 59 18.3%
C.海外母公司物流全球统一配送 54 16.8%
D.深加工结转手续过于复杂 101 31.4%
E.供货方追求出口额业绩 17 5.3%
F.供货方采取OEM方式,必须先出口 23 7.1%
G.信息不通,找不到国内供货商 29 9.0%
H.其他 27 8.4%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322 124.8%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计算整理。
对于结转方式采购的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以往对转厂环节免征增值税。根据国家最新的规定,从2000年开始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业务实行“免、抵、退”(“免”是指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是指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自产货物应予以免征或退还的所耗用原材料、零部件等已纳税款抵扣内销货物的应纳税款;“退”是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自产货物占本企业当期全部货物销售额50%以上,在一个自然季度内,因应抵进项的税额大于应纳税额而未抵扣完的税额部分予以退还。当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自产货物占本企业当期全部货物销售额不足50%时,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对于新规定,已经实行的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普遍认为可操作性差,企业无法及时得到退税,结果资金被大量占用。也有的地区考虑到对深加工结转业务实行“免、抵、退”以后,影响加工贸易的发展,而暂时没有实行。“免、抵、退”政策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1)占压企业流动资金,我国退税按额度在各地区之间进行分配,那些出口量大,退税额多的地区往往分配的额度不足以满足本地区的出口退税要求。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地区的退税滞后8个月到1年,企业资金占用的负担很大。(2)来料加工企业税负加重。由于来料加工企业在产品出口时不能办理退税,因此如果对转厂环节征税,则含税转厂的税负最终由下游的来料加工企业负担,这将增加来料加工企业的成本,影响其出口竞争力。(3)进一步增加税务部门的管理成本,加大国家出口退税的压力。我国加工贸易规模庞大,实行“免、抵、退”政策后,税务部门的工作量大量增加,国家计划退税的额度也会大幅度增加。
(一)服务贸易基础落后,整体竞争力较差
由于过去长期“重制造、轻服务”的政策导向,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其发展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2006年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仅为39%,而美国自1984年开始,服务业产值占当年GDP比重就已超过60%。[2]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我国直到2011年,服务业产值占中国GDP的比重也仅为43.1%。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势必会影响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不能同步发展,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偏低,产业基础薄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差。加之,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较小、服务产品档次低,服务贸易从整体上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呈现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1.我国服务贸易行业分布不平衡。现阶段,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行业及金融、保险、咨询、通讯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出口比重偏低,这正说明我国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仍是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去我国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另一方面是服务管理体制的滞后,也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缺乏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动力,因此在世界服务贸易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2.服务贸易地区分布过于集中。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仍然为我国内地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2011年服务贸易额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总额的64%。其中,中国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双边服务贸易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四分之一。从服务贸易主要领域的进出口情况看,中国香港、美国分别为我国内地运输服务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所占比重为运输服务总额的50%;旅游出口市场集中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所占份额近60%;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方面,美国是第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东盟,占该行业出口总额的一半;我国内地咨询服务第一大出口市场是中国香港,其次是欧盟和美国,三者占比都超过该行业出口总额的20%。[3]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导致服务贸易多元化程度不高,在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大环境下,不利于分散市场风险,抗打击能力较差。而在国内,服务贸易则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偏低。
(三)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落后,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
由于服务行业数量和范围较大,从而给相关部门带来较多的管理困难。国际上要求对于服务贸易要有统一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还比较落后,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多数重要服务部门尚无立法或欠缺配套法律,如电信业、旅游业,尽管有些部门有立法,但已颁布的法律比较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未形成体系。另外,现有的相关法律,如《外贸法》等缺乏可操作的详细规定。
(四)服务贸易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我国虽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服务业人才培养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业人才紧缺,尤其是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一些新兴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人才更是奇缺。由于我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提供者只需具备一般化素质或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加之对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我国服务业竞争力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新优势,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服务贸易无污染、低能耗,能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与货物贸易不同,服务贸易领域内的倾销、反倾销等贸易摩擦较少,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提高服务贸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具有劳动力的优势,但仅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服务产业已经不能满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也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不符。因此,应明确服务贸易发展思路,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并将其确定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此外,政府也应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行业的档次,建立品牌优势,打造我国服务贸易品牌,在维持我国传统服务贸易行业有利地位的同时,加大对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企业的政策倾斜,从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
(二)努力推进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
1.以生产业为突破口,通过专业分工,加大高级要素投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4]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推动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在华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逐步扩大中国服务外包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建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的“价廉”优势会部分丧失,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是为了提高出口的稳定性。因此,除在中国香港地区、欧美市场上提高服务档次,保住传统出口市场的份额外,我国也应积极开拓一些新兴市场,出口适销对路的服务产品。在国内,政府应积极引导中西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并且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尤其是加强运输物流建设,鼓励高新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地区结构过于集中东部沿海地区的状况。
(三)推进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展开,我国国内的中小企业的科技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一直在不断的增长,解决了许多地方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以及全球的经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根据调查显示,国内许多的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上一直很难,根据调查结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解决该问题。
1 我国国内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的现状分析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发展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经济能够更深的融入现今的国际社会,同时,国内企业对于全球经济市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得企业能够中分的利用国际资源发展市场竞争力,增强国际经济合作,促使国际贸易融资快速发展的根源还在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但是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资金却受到了制约,贸易融资难是所有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国内学者根据以往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上遇到的问题,依据具体的情况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总结各方面的意见,主要的问题有,目前贸易融资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对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缺乏有力的支持,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对于国内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不够,同时还有国内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例如:企业的资产信用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的财务政策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数据的可信度达不到金融机构的信任等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主要根源。
2 国际贸易融资的概述
一直以来,在国际市场上,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演变一直都在,确切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史就是贸易融资的成长史,贸易融资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一种金融方式,它有着能够促进国内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贸易融资一般是指在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为国内进出口贸易提供所需的资金以及融通渠道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国际贸易融资和一般的信贷管理不同,有着鲜明地业务特点,贸易融资主要强调控制企业的货物流以及资金流,具有业务流转快以及自偿性强的特点,能够在进出口的各环节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深入,时效性强,对于业务要求的背景一定要清晰,有明确的还款来源;另外,贸易融资还有着多种化的融资方式,这种多样化的让融资方式不仅为贸易企业的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也为国内等行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更甚者推动了国际上的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
3 国内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业务的范围扩大,国内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后期资金补给不足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移位固定汇率为主要内容而崩溃,逐渐的浮动汇率开始取代固定汇率,呈现出了剧烈波动的局面,以至于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风险,为规避这种经济风险,就必须要使得贸易融资与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同时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的需求也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的后期补给资金不足,造成了现代的金融市场不得不采取更为创新性的手段进行改进,尤其近年来,金融理论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突破,为这种创新性的而结合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持。国际贸易融资与金融衍生工具的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成为现今国际市场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3.2 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式出现形式单一的趋势
一般而言,国内中小企业的进出口融资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内容,我们主要采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借助直接融资通过货币市场发行商业票据等货币工具以及间接融资通过商业银行等专业机构提供专门融资服务为媒介进行企业的贸易融资。但是,从目前的货币市场上看,企业的进入门槛由于货币市场的不完善必须付出极大的成本,同时企业要上市也需要很大的资金保障,从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条件出发,现今上市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由于资金的需求不能满足而导致不能上市。融资形式的单一是导致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
3.3 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较少,没有足够的融资工具
与当今的国际贸易市场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市场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融资方式上都与之有着巨大的差距,发达国家日益繁多的融资方式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能够为企业提供足够的金融融资机构,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融资方式,即采用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融资品种少,而且功能单一,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工具做辅助,再加上国内金融机构发展的缓慢,技术规模的限制造成了金融机构不能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4 国内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建议
4.1 改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体系,借鉴国际融资经验
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的发展阶段也高低不一,同时由于各国政府对于贸易的支持力度的不同也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国内中小企业的实施上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改善国内中小企业的这种现状,我们鼻息要不断地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属于中小企业自己的国际贸易融资体系。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注重进出口银行对于国内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支持,通过采取各种优惠的信贷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手段不断地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的加强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提供有力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进出口银行资金不足的缺陷,适时的减轻政府压力,将整个社会闲置的资金吸收进入中小企业,促进融资体系的建立,为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提供信用支持,用少的财政支出利用信用性高的中介结构建立杠杆效应,这样才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金,不断地完善金融贸易融资体系。
4.2 改进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
根据多方面的调查显示,只有在政府支持下的贸易融资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纵观国内外各大型企业融资发展快的经验,就可以知道,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金融融资机构,不断地扶持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能够通过法律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资金支持,主要的融资渠道有:政府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贷款援助等,为中小企业开辟直接的融资渠道。另外,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贸易融资服务,为他们提供国际市场上贸易融资支持的机会,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以及报告会议,将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具体情况分析清楚,帮助中小企业在国内外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进出口服务中心机构,通过对目标市场的调研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并且政府应该定期的统计分析公布各时段的经济数据。
4.3 改进国内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发展速度
现阶段,出口信贷与信用保险两大促销手段被认为是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手段,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保障,并能够适时的规避风险,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这样有利ide保障了进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另外为保证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上的顺利进行,贸易融资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坚持本国产品出口的原则、坚持审贷分离的原则、坚持融资多元化的原则、坚持竞争原则。根据这些原则不断地尽快完善国际贸易融资担保机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时间紧、管理成本高、信贷风险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贷款担保机制,最终才能够在积极筹建信贷的基础上,更适时的规避金融风险,为中小企业争取更多的融资条件。
4.4 改进贸易融资的产品评价系统,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必须针对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性,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评价系统,不断地完善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通过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融资手段为产品作担保,根据所带来的风险不同,针对每一种业务建立各自的评价系统,通过相对权值的大小给出改进建议,同时为中小企业管理层提供融资建议,为进一步的企业融资做好防范准备工作,另外也可以通过改进宣传方式的不同,为各种融资业务制定合适的方式,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衍生工具,不断地扩大市场上的融资占有率,拓宽结算手段,引导企业采用出口保险业务,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增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积极性,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更好的进行贸易融资。
5 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应当不断深化自身财务管理,提高信誉及经营素质,取得银行更高的信任度。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扩大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扶持力度,为其贸易融资提供更多便捷。通过改进贸易融资产品评价系统,对产品担保做出更加细致科学的分析,在做好支持的条件下也有风险防范措施。在国家部门、银行以及企业自身三者的共同努力下,国内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必定会有可靠的资金保证和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一、我国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所以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差异产品没有特色且技术含量低
所谓差异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我国产品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由于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所以无论是对水平差异的产品还是对纵向差异的产品的生产都不能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差异性产品。
2.产业结构水平低,缺少竞争力
由于本国的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具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技术密集度产品,而我国却处于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也只有汽车、机床等,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也很有限。这表明中国在这些产品上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即使在高贸易保护下,也是进口多出口少。产业的分工首先是从产业的国内分工,发展到产业间的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产业内的全球分工,当这种分工所需要的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3.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
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水平型国际分工的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比较优势与经济互补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该指导思想也影响了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信心和有效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从目前看,我国劳动力和部分自然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生产和出口一些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仅仅按照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国际交换中,初级产品和低加工产品的贸易条件正相对的甚至是绝对的下降,而且,由于我国人均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较低,立足于以资源和劳动密集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缺乏产业内贸易的支撑型产业和产业群
国外很多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产业群,而我国的很多产业主要集中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属于加工型的贸易,只是单独生产某一种产品,缺乏技术含量,没有发展其相应的产业群。要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仅仅从单一的产业来说是不可以的,应该和其他产业密切联系起来。
5.缺乏高度内部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
贸易内部化是跨国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跨国公司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不完善,以内部化市场作为外部市场的替代,通过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问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很低,产品出口的能力差,缺乏规模经济,自然贸易内部化程度也很低。这种状况,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都缺乏合理的经济性,影响出口效益的提高。
二、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1.大力发展国内产业内贸易,实现规模经营战略
我国为了达到产业的规模经济,可以先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进而推广到在国际上实现产业内贸易。凡是国内能够生产,而且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的产品或工序,都可以在同一产业内进行交换,从而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同时,国内不能生产的产品或者是还没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生产的产品还需要进口。主动适量进口部分先进的产品既可以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压力,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国内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高级化。从国内产业内贸易到国际产业内贸易,不失为发展规模经济的好方法。
2.实施差异产品战略,促进国际产业内贸易发展
产品的差异化是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一般地说,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要受到消费者收入的制约;而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受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因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考虑到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的因素来加强和扩大差异产品生产,从而促进我国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从发达国家进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而向发达国家出口低质量的产业内产品;与中国同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动方向相反,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低质量的产业内产品,向这些国家出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由于中国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大,产品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或1/5,因而失去了获得较多利润的机会。
3.实施产业化战略,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低水平是制约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实行产业化战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的升级,对于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要特别重视调整和提高工业结构,致力于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并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产业结构,使其能更好的适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应调整产业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密切出口产业与国内产业的联系;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水平。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我国应该尽快实现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到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
4.培育和建造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
跨国公司是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产品缺乏高技术含量,无论是规模还是竞争能力都不足以与国外的跨国公司抗衡,这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中国的企业只有尽快将自己打造成跨国集团公司,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培育和建造由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提供了机会,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都为建造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强大需要一批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首先,推动外向型企业向跨国经营和跨国生产转变;其次,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积极、稳妥地转向跨国公司;这些都需要企业和国家的共同合作。
5.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没有科技进步的产业发展只会使低效益的,必须以科技进步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使其能自我发展与提高。举个例子,由于在机床工业中大量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所生产的机床在准确性、可靠性、和适应性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而我国的机床产业则没有运用这些高新技术,因此处于落后的状态。正因为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反应迟缓,所以实行科技创新战略就显得非常迫切。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创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在发展高新技术、高新产品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潜力巨大。为此,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改善劳动力队伍的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本国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快技术吸收和创新,而且可以为发展产业内贸易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58-02
一、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概况
广东是国内开展加工贸易最早、加工贸易规模最大的省份。广东经济的起飞很大程度上源于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使广东长期占据着全国各省份经济总量、对外贸易额、引进外资额等多项经济指标的榜首位置。
然而,作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聚集地,广东的领头羊作用更多地表现在规模和速度上,总体上仍未摆脱低附加值和非差异化加工为主的基本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演进的背景下,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它越来越多地来源于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上下各环节的有效整合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绎为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战略环节是价值链上的制高点,抓住了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也就抓住了整条价值链。因此,企业应该集中力量控制其战略环节,而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非战略环节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过程就是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片断化,即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的全球生产网络被组织起来而并非在单一企业内部完成。企业必须积极应对价值链上价值重心的不断转移和变化,努力使自己处在高价值的关键环节中,以保持竞争优势。
二、延长广东省加工贸易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增值率低
广东加工贸易依然以代加工、代设计为主,自创品牌生产较少,多数企业以贴牌、来样加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出口品种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还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基地。工业模仿能力强,但创新能力差。广东省生产的工业品绝大多数档次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研发能力差。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相当数量的加工贸易企业是制造中心,而非利润中心,出口增值率偏低。“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就成为了广东省制造业的主要特点。广东省只是充当了世界“加工厂”的角色。
(二)广东省加工贸易仍处在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之初主要是以服装、纺织品、玩具等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入90年代,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迅速增高。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在广东的大规模发展,主要得益于世界机电产业模块化、标准化的轻型加工组装产业向广东省的大规模转移,即通过从日本、韩国、台湾省和东盟等地大量进口零部件,在国内加以组装而形成最终出口产品。本地企业出口的是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但负责的仍是劳动密集型环节,我们切不可把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等同于产业升级。广东省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并没有带动相应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负责附加值最低的加工装配环节。
三、广东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受制约的原因
(一)分析的理论依据:微笑曲线
产业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表明,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而言,越向两边走,企业获得的附加值就越多。
(二)微笑曲线中的加工贸易产业链及增值率
加工贸易产业链是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及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国内供给,从单一企业加工向多企业的生产联合体深加工方向转变,逐步形成深度关联、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进而不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研发设计、加工生产、运输仓储、物流配送、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对国家来说,加工贸易留在国内的加工环节越多,产业链越长,国内增值率就越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越有利。在加工贸易产业链的环节分配中,可以用“微笑曲线”加以分析。
这个理论描述的是,曲线左端(产业链上游)的知识产权开发企业,随着研发和设计的投入,产品增值收益逐渐上升;在曲线右端(产业链下游)的品牌销售企业,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产品增值收益也大幅上升;而弧底部分的成品装配和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则是“流汗多拿钱少”,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少,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显然就是处于这个位置。
加工贸易产业链上的“微笑曲线”其实就是“增值率(附加值)曲线”,即通过新品开发、品牌创意、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增值水平,也就是要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综上可知,作为出口大省广东,通过加工贸易贴牌组装生产的,企业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研发设计、特殊材料、关键部件及产品销售均严重依赖外方。组装用零配件主要通过跨国集团内部采购和调拨,内资企业难以进入料件配套体系,加工贸易企业产业链自主延伸能力弱。
四、延伸广东省加工贸易产业链的措施
(一)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培养品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广东初级产品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产业技术落后,导致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加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从宏观上看,一是要努力培育国内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形成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要充分利用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服装、农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由初级加工、精加工转变,提高单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从微观上看,还要进一步改革,构成技术密集的企业,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机电产品的出口量,创造较多的外贸收益。要特别注意对成套设备、动力机械等产品出口的培育。二是要提高传统的纺织、现有的加工贸易优势相关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扩大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提高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使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真正落地生根。
(二)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配件
加工贸易行业与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等中间投入品行业的产业关联性很大,中间投入品市场是加工贸易产业与国内产业,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联系的重要纽带,提高国产料件在加工贸易产品中的使用是消除加工贸易“飞地效应”实现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最有效途径。要提高加工贸易中的国产原材料采购率,可采取以下政策措施:首先,制订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相应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对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所使用的国产料件,视同国外进口料件与其享受一样的保税政策,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改革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加快出口退税的速度,实现出口及时退税,提高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依据国内采购价值占产品价值总值的比例制订各档不同的优惠措施,国内采购价值所占比例越大,享受的出口优惠条件越多;此外,我国的价格、投资、税收以及贷款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应对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引导资金(包括外资)投入中上游产业,以便为加工贸易提供优质低价的国内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促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其次,政府做好各项鼓励本地采购的服务工作。由政府组织定期举办各类国产材料展销会,促进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配套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了解本地材料市场的发展情况。最后,建立中间投入品市场供求信息平台,促进加工贸易企业与国内配套厂商建立业务联系。
(三)建立完善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政策
目前,企业在办理结转时受到的限制较多,且所需时间长,有时难以如期结转。转出、转入地海关对商品名称、数量和价格等存有异议时,手续更难以办理。转关查询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鉴此应对加工贸易品转厂的政策予以适度简化,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促进加工贸易转厂效率的提高。政府应通过有效途径向加工贸易企业宣传深加工结转的重要性,制订鼓励出口深加工产品的政策,按照出口产品有无在国内进行深加工以及深加工的具体环节与工序对加工贸易企业给与奖励或税收减免,提高企业深加工积极性。
(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企业的本地配套体系
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需要制订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其在本地进行采购与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挥对当地产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本地配套企业的水平,为加工贸易本地化的发展制造进一步条件。目前,我国国内配套企业产品质量整体不高,从而严重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政府应对加工贸易配套企业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促使在本地建立规范的配套产业体系,吸引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内原料替代进口原料,促进和拉动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首先,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方式,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与技术含量,向国际标准靠拢。为使国内企业生产的材料和零部件在质量、规格和成本方面适应加工贸易出口的要求,广东政府应提供专项资金扶植本地企业技术研发、试制新产品以及向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试用品,促进产品质量迅速提升;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培养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工人;对国产料件配套企业给与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其次,抓住跨国公司基于市场驱动向当地转移较先进技术的机遇,加快学习实现技术本地化,扩大本地产品领域并提高产品层次。
五、结论
政府需整体考虑完善加工贸易发展的制度环境,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确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打通相关政策瓶颈,同时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摸索出一套真正可以带动国家经济增长有效利用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工业化的一条途径。促使广东加工贸易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发展,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最大效益地带动其他产业,辐射其他行业与地域。
延长广东省加工贸易价值链,我们需要落实将发展加工贸易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资流向上游配套产业。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广东应该改变以往单纯以生产为主的方式,转向生产、仓储、转运并重的模式,通过建立海陆空联运的仓储转运中心,将加工贸易同仓储转运业结合起来,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进一步延伸。外资在短期内虽然对引入国的GDP增长有促进作用,并能促进出口的增长,但却不一定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只有增加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本地采购和发展配套产品企业,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关联效应,通过引进外资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陈延林.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一)环境成本的内涵。环境成本是指在商品开采、使用、生产、运输以及回收过程中,对其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费用之和进行解决和补偿。环境成本的构成包括:正常使用环境要素所需要支付的代价和污染环境须支付的外部成本两部分。正常使用环境要素所需要支付的代价,受到环境要素禀赋的影响;污染环境所必须支付的外部成本,是一笔应该支付却无法支付的费用,主要受到国家的环境政策影响。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指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的总成本之中,消除了环境成本的外部性。将环境成本作为生长成本的一部分,就能让商品价格反应全部的社会成本,这样一来市场和价格就可以重新作为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而存在,达到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都能够顺利进行的目的。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分析。在实际运作中,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着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汇总等方面的困难,可却不能否认它是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有效方法。以下是对环境内部化用局部均衡法进行的具体分析。
如图一,表示了不产生外部成本的情情况,即不存在外部不经济。这种状态,市场自身力量就能够达到消费者的效应最大化和生产者收益的最大化的目的,完全都不需要要政府对之实施干预手段。其中,Q0表示的是均衡产量,P0表示的是均衡价格,MC表示的是际私人成本,MR表示的是边际私人收益。
如图二,是外部成本存在的状况,其中横坐标Q表示的是生产和消费时所产生的污染产品数量,纵坐标P表示的是该产品的价格,SMC表示的是边际社会成本,PMC表示的是边际私人成本。由图可知,当存在外部成本时,SMC大于PMC。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制造商将会把产品价格定为P2,生产量控制为
Q2。可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制造商的产量超出太多。图中ac部分表示的是政府的征税数额,即制造商所应承担的外部成本。曲线D表示需求曲线,Q1表示的是有效产量,P1表示的是相应价格。当政府征收了外部成本之后,制造商的商品实际生产量降到了Q1,生产商的产品价格降到了P3,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上涨到了P1。这表明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承担了环境成本税。当政府不采取征税措施,而是通过明确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则消费者有权向制造商索取他们所支付的环境污染税,此时PMC移动到了SMC的位置,同时产品的产量就下降到了
Q1即社会最优水平。
图三所示的情况是接近实际的存在,此时的SMC相对
PMC来说更加的陡峭。污染度的增加是的外部成本也越来越大,用图表示就是曲线SMC和PMC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收入的增多,对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在图中表示的是曲线由D移动到D1,此时生产成本外部性产生的影响更重要[1]。
由上面分析可得,环境成本内部化一定要得到重视。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实施在国际贸易中的存在的问题
现今的环境内部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没有对环境资产的所有权进行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没有得到界定,就没有人会愿意主动承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也会助长有些单位部门的不良排污风气。比如,共有的土地上建造两个工厂,工厂甲是有污染性的,而工厂乙是不具有污染性的,当工厂甲对土地的污染影响到了工厂乙的生产效益,但由于没有产权界定,工厂乙得不到赔偿,而甲工厂还是继续恶习不改。
(二)环境资产定价不合理。环境资产的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简接使用价值两种,直接使用价值可以量化,而简接使用价值难以做到量化因而常常被忽视,所以就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所以,如果不对环境资产价值进行合理而又全面的定价,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就得不到保障。
(三)没有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目前的环境成本内部化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导致了许多企业污染了环境,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治理环境问题的费用,这就使得这些企业一直钻空子,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更大的伤害。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就是要求制造污染者去承担减少环境污染的费用,使污染制造者积极主动的治理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而促使生产者产生环保意识。比如,发达国家每年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所以必须多支付治理环境问题的费用。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施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由环境要素禀赋和发展水平决定了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它进一步的提高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的主导地位[2]。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本身在资金与技术力量上具有极大的优势,而且生产力水平又相对较高,所以在环境内部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所受到的价格波动较小。而且发达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一般只从自身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死活”;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力量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成本内化后使得制造出的产品成本大大增加,将原本优势产品变得不再有优势,使得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大降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
再者,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当成了“污染避难所”,发达国家为了避开本国的高环保标准和高昂的环境保护费,把那些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所用的名目是却是技术援助。这样做使得发达国家省掉了环境成本,而低环境标准的发达国家就做了“替罪羊”承担了环境成本。比如:日本将三分之二的污染产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和拉丁美洲,而作为世界第一发达国家的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污染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污染产业入境,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也产生了危害。发达国家还会通过各种手段来限制进口,扩大出口,久而久之,发达国家将成为生产产品过程中造成严重污染的净进口国和在产品消费过程中造成严重污染的净出口国。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利又有弊。从短期来看,发展中国家会因环境成本内部化而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发展中国家以初级产品制造和加工工业为主,它们会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对环境的破坏也很大,所以产生的环境成本就会高于科技产业的环境成本。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比较优势较低,致使其国际竞争力降低。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国内贸易量快速增长,为开展国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积极推进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对于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某银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贸易融资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分层管理原则。选定核心企业分层次、分区域试点,即二级分行组织选定在本区域内的核心企业,省分行选定在全行范围的核心企业。二是交易风险和客户风险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企业资信为核心的主体准入控制转变为对交易风险和客户风险控制相结合,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贸易所衍生的未来现金流)的分析和对交易过程中物流、资金流的有效监控。三是效率原则。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一、国内贸易融资产品介绍
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包括国内保理、发票融资、国内信用证和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卖方融资、买方融资、国内订单融资、商品融资、应受租赁款保理、退税应收款融资等10类产品。
(一)国内保理业务
国内保理业务是指境内销货方(债权人)将其因向境内购货方(债务人)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某银行,由某银行为销货方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二)国内发票融资
国内发票融资是指境内销货方(借款人)在不让渡应收账款债权情况下,以其在国内商品交易中所产生的发票为凭证,并以发票所对应的应收账款为第一还款来源,由银行为其提供的短期贷款。
(三)国内信用证
国内信用证是指开证行依照申请人的申请开出的,凭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支付的付款承诺。国内信用证为不可撤销、不可转让的跟单信用证。
(四)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
国内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指银行应卖方(国内信用证受益人)的申请,以其收到的信用证项下的预期销货款作为还款来源,为解决卖方在货物发运前,因支付采购款、组织生产、货物运输等资金需要而向其发放的短期贷款。
(五)国内信用证项下卖方融资
国内信用证项下卖方融资是指银行有追索权地对延期付款国内信用证项下应收账款进行的融资。卖方融资业务分为议付和非议付两种类型。卖方融资(议付)是指银行在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条件下,扣除议付利息和手续费后有追索权地向受益人给付对价的行为。卖方融资(非议付)是指在信用证及其项下单据存在不符点或不能确认单证一致的情况下,在受到开证行(保兑行,下同)的到期付款确认书后,有追索权地对国内信用证项下单据进行的融资。
(六)国内信用证项下买方融资
国内信用证项下买方融资指银行应开证申请人要求,与其达成国内信用证项下单据及货物所有权归我行所有的协议后,银行以信托收据的方式向其释放单据并先行对外付款的行为。
(七)国内订单融资
国内订单融资是指银行为支持客户(卖方)按期履行订单项下业务,向符合条件的客户发放短期融资,用于满足其在货物发运前支付原材料采购款、组织生产、货物运输等的资金需求。
(八)商品融资
商品融资是指基于银行委托第三方监管人对借款人合法拥有的储备物、存货或交易应收的商品进行监管,以商品价值作为首要还款保障而进行的结构性短期融资业务(不包括期交所标准仓单质押融资)。
(九)应收租赁款保理
应收租赁款保理是客户(出租人)与承租人形成融资租赁关系的前提下,客户将融资租赁合同项下未到期的应收租赁款债权转让给银行,由银行收取租金并向客户提供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及应收租赁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十)退税应收款融资
退税应收款融资是指银行为满足客户因出口贸易或国内贸易中产生的退税款未能及时到账而出现的短期融资需求,以退税应收款为还款来源,向符合条件客户发放的短期融资。
二、国内贸易融资与传统流动资金对比分析
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区别于传统信贷管理的三个转变:一是从客户层面深入到交易层面。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贷款发放后对物流、资金流的跟踪监控。三是从对单个企业的考察转向对上下游交易对手、整个交易链的考察,更加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和控制风险。
三、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分析
国内贸易快速增长为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45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36.1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4%、19.6%。随着传统信贷市场竞争日趋饱和,贸易融资成为中外资银行争相切入的市场热点,谁能尽快抢占这一新兴市场,就能取得未来业务发展的竞争优势。
四、国内贸易融资业务竞争对手分析
国内主要银行均开办了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各行各有特色,有相同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产品。
(一)中国建设银行
供应链业务(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金银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保理、法人账户透支、动产质押融资、订单融资、电子商务融资(e贷通)、仓单融资、保兑仓融资、保单融资。
(二)中国农业银行
贸易融资业务产品:仓单质押短期信用、应收账款融资、提货担保、订单融资、国际保理、打包放款等。
(三)中国银行
国内贸易金融产品:授信开立国内信用证、国内信用证议付、国内信用证买方押汇、国内信用证卖方押汇、国内商业发票贴现、国内综合保理、国内信用证打包贷款、国内信用证等。
(四)深圳发展银行
国内贸易融资产品:商票贴现、标准仓单质押融资、保理、动产抵(质)押、贴现、经销商融资产品、未来提货权质押、先票后货等。
(五)招商银行
贸易链融资产品:保兑仓业务、仓单质押担保信贷业务、动产抵押(质押)贷款、国内保理业务、鉴证贷款和鉴证承诺、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提前兑付、买方信贷卖方付息业务、卖方信贷买方付息业务、汽车销售商融资业务、商品提货权融资业务、他方代偿业务等。
(六)民生银行
贸易金融产品:应收账款融资、物流融资、信保融资、国际保理、国内信用证、应收账款池融资、国内保理等。
五、国内贸易融资业务swot分析
swot分析即强弱危机综合分析法,是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
中国 的定位。
转贴于中国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中国
中国 国内贸易融资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结算基础:最大的结算银行(人民币结算市场占比40%以上)。
客户资源:最大的人民币贷款行(6万户公司信贷客户,其中小企业客户3.3万户)。
存量优势:改造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存量替代潜力巨大(一般流动资金贷款约1.2万亿元)。
渠道优势:机构网点分布广,可随供应链延伸提供全过程、一体化配套服务。
科技优势:信息科技领先,贸易融资电子化服务和管理具有较好基础。
产品优势:基础产品体系日渐形成。
弱势(weaknesses):
认知度:企业对国内贸易融资认知度不高,认为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相比,需提供的资料多,手续繁琐,不可背书转让,不实用、便捷,主观上不接受国内信用证结算。
价格:各行的核心竞争客户,企业询价,例如去年底对云铜股份营销我行:开证0.5‰,融资利率2.35‰(总行设定);光大:开证1‰,融资利率1.3‰(还有议价空间)我行无价格优势
产品:国内贸易融资是一项新业务,遇到的问题较多。
机会(opportunities):
全国有2300户国内贸易融资客户,6万户公司信贷客户,300万公司客户,超过1500万户工商企业。
威胁(threats):
交易风险:交易不能实现,导致贸易融资出现风险。
企业资信风险:融资主体不愿意和不能偿还融资的风险。
单证风险: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融资面临信用证下单证的风险。
法律风险:属于新兴业务,面临较多尚待明确的法律问题。
市场风险:市场环境变化,商品价格波动导致交易履约意愿下降。
关联风险:利用内部的关联交易,虚构贸易背景套曲银行融资。
六、国内贸易融资产品的核心价值
从以企业资信为核心的主体准入控制转向交易风险和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相结合,注重对第一还款来源(贸易所衍生的未来现金流)的分析和对交易过程中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
区别于传统信贷管理的三个转变:
(一)从客户层面深入到交易层面;
(二)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贷款发放后对物流、资金流的跟踪监控;
(三)从对单个企业的考察转向对上下游交易对手、整个交易链的考察,更加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和控制风险。
银行的营销、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监控要适应贸易融资业务的要求,实现由关注客户信用风险为主的风险控制到关注操作风险管理为主的转变。
对于银行:1.开拓新的信贷市场。2.逐步替代一般流动资金贷款。3.深化信贷结构调整,减少经济资本占用。4.丰富融资产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收益水平。5.依托交易链拓展客户群。6.与企业交易过程结合紧密,有利于及时进入和退出。
对于客户:1.克服资信准入门槛的约束。2.利用银行信用支持的杠杆效应,小企业可做大生意。3.减少资金占用,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可向交易对手提供更优惠的交易条件,有利于竞争客户和业务5.依托供应链关系帮助核心企业稳定上下游客户关系。6.流程简化,业务办理效率较高。
七、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品牌定位及延伸策略
品牌定位:打造国内第一贸易融资银行。
延伸策略:
(一)加大激励考核力度:纳入分行绩效考核、灵活的规模管理、继续降低经济资本占用系数、让利和优惠。
(二)明确贸易融资的政策:将试点政策、加快发展意见、项目供应链等政策进行整合;改变业务不均衡的现状。
(三)加大传统流动资金的分流改造力度:营运资金贷款10%、周转限额贷款20%、临时贷款30%、小企业周转贷款的30%的转化比例要求。
(四)加快业务创新:基础产品、子产品、组合管理、第三方合作、联动机制的建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9-0034-04
收稿日期:2008-04-22
作为我国改革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在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实力、市场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和改善。目前广东省的GDP总额已经占到全国的1/8,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在我国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广东省在对外贸易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进出口贸易额对外贸易顺差额均排名全国第一,2007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30%,外贸顺差占全国的4成。同时,广东省的市场化程度与其他省份相比也比较高,藏富于民的发展模式使其内需相对旺盛。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都对广东经济产生了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外贸顺差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不断蔓延,从而引起外贸的不确定性增大,这就为高度依赖出口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政府一直引导启动内需降低对高度依赖外贸可能带来的风险。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对于国内经济排头兵的广东而言意义更为重大。
一、文献回顾与评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基础性问题。理论上讲,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发挥不同国家在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来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就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刚好相反。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理论上存在着“贸易促进论”与“贸易促退论”之争:Sachs ect(1995)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本,从而减少失误,形成一种特殊的赶超效应,从而可以使本国的经济迅速地得到发展。Prebish等人则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所处不平等地位,贸易产生的收益大部分为发达国家获取,对外贸易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进步的阻力。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更多地体现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上,还没有专门的、成熟的理论对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探讨。
实证方面,如Balassa(1978)利用11个工业国家1960-1973年间的数据,得出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Jung Peton&Marshall(1985)发现只有4个国家的出口引致经济增长,而37个发展中国家并不符合传统的假设。Kamnaratne(1994)、Sachs和Waner(1995)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但在后期,经济学者们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如Helleiner(1996)、Bleaney(1997)等人的研究,得出了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此外,Chow(1987)、Dutt和Ghosh(1996)等人的实证检验得出了中性的结果。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内经济增长与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上。林毅夫、李永军(2001)利用回归分析来估计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GDP增长1%。邓平宇(2006)、杨秀琴等(2005)从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广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进出口都对广东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徐映梅、田静(2005)就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做了研究,得出了国内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展原因的结论,但该研究对所运用的数据并未进行任何处理。云松(2007)研究了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
理论上,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都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区域在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两种贸易形式可能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会有所不同。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外贸易已经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广东的经济实力、市场化程度,以及藏富于民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能会使国内贸易对广东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明显,因而有必要将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进行比较。
二、实证分析
(一)检验方法
本文将比较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与广东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依次通过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回归分析来考察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与广东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变量、数据选择
本文广东的经济增长用广东的GDP增长率来表示,对外贸易用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分别用进出口增长率、进口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来表示,国内贸易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表示,其变动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GDP增长率、进出口增长、进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都采用水平数据自然对数的一阶差分来衡量,即分别用lnGDP、lnJCK(进出口增长率)、lnJK(进口增长率)、lnCK(出口增长率)、lnCNMY(国内贸易)表示。
在进出口数据上,由于存在海关统计口径和外经贸委外贸业务统计口径,两个统计口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外贸易中能够获得较为一致的数据为1987-2006年之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1996~2007年各期广东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1、相关性分析。
首先看GDP增长率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用EVIEWS软件计量见表1:
仅仅从相关系数看,广东GDP增长率与国内贸易的相关系数高达0.9,远远高于其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GDP增长率与进出口、进口、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接近,都不是很高;进口与出口之间相关系数也较高,达到0.66;国内贸易与进出口、进口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与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0.36。
2、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因果关系检验,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是各变量是序列平稳的,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使用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来确定,经过反复检验本文发现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结果见表2:
由于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而无法检验其
格兰杰因果关系,只能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对各变量进行简单的回归,再检验其残差的平稳性,如果残差是平稳的,则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需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简单回归后的结果见表3:
仅仅从简单的回归结果看,国内贸易对广东GDP的解释力远远高于无论是以进出口总额、进口还是出口衡量的对外贸易变动,其R2高达0.819。
下面进一步对表3回归方程中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期发现GDP与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来确定。经过反复检验,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的残差都通过平稳性检验。这就表明,广东的GDP增长率与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国内贸易之间都存在着协整关系。进一步对表3中的回归方程建立ECM模型,结果见表5:
从ECM模型的计量结果看,误差修正项系数均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这表明无论短期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还是国内贸易的短期变动对GDP存在正向影响,并且短期调整系数都是显著的,这表明在仅仅考虑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广东每年的实际发生的GDP与长期均衡值偏差中的约40%可以被修正:仅仅考虑国内贸易的情况下,广东每年实际发生的GDP与长期均衡值偏差中的80%可以被修正。
三、简要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相对对外贸易而言,广东的GDP与国内贸易的相关性要高得多。国内贸易的变动可以解释广东GDP变动的约82%,而对外贸易的变动仅能解释广东GDP变动的40%左右:广东GDP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无论是进出口、进口还是出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进口、出口对广东GDP相关系数、促进作用区别不大。这似乎表明广东的经济增长更多地是依靠国内贸易。但由于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对外贸易中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后对区域内消费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最终作用于国内贸易和经济增长。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对外贸易之间对国内贸易、消费、投资的影响。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广东市场化程度较高、藏富于民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使国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从数据上看,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广东经济发展和外贸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国内贸易不断发展,买方主导的赊销结算方式日益盛行,应收账款带来的收款风险以及资金占压等问题一直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融信达业务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应收账款融资及管理领域又一重要创新,该业务是指中国银行凭卖方已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信用保险的应收账款,向卖方提供的资金融通业务。该产品充分发挥了银行融资及保险公司信用风险控制等比较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短期资金融通、买方信用风险防范等难题。
风险保障功能:为企业提供最基本保障,也是其他保险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内贸险可以弥补企业遭遇买家破产或拖欠账款时所产生的经济损失,以确保企业经营的不中断,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融资推动:“应收账款+信用保险”的债权融资模式,一直是中国信保帮助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的方法之一。目前,中国信保已经和68家中外银行开展了各种合作,共同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服务。投保中国信保的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企业可以更容易取得银行融资认可,获得贸易融资授信,取得贸易融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