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5: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生德育案例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4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10-02
一、前言
军训第一天,在一张张可爱稚气的面孔中,看到一个特殊的男生小A。他小小的个子,面容却透出骄横,眼睛时不时扫教师一眼,认为教师没注意到他的时候,就会找旁边的同学说几句话,或伸手打旁边的同学一下。经过一个上午的观察,意识到他将是一个比较难管的学生,而且很可能成为影响班级纪律的“点”。于是,班主任决定任命他为临时体委,用职务来“约束”他,同时与他多谈心,慢慢了解他、教育他。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他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与他母亲交谈得知,他曾偷过东西,还曾用木棍打伤同学,至于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拖欠作业更是家常便饭。看来,对他的教育还任重道远。开学第三周,一个网吧老板找到学校德育处反映情况,原来小A暑假时偷了该网吧摄像头和U盘并卖给他人,所得赃款已挥霍一空。于是,学校请小A母亲到校共同处理问题。在与其母的交谈中得知,小A是其母婚前私生子,生父至今不肯承认他,继父嫌其顽劣不肯与其共同生活,所以,他只能随年迈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很严厉,只要他一犯错误就拳脚相加,用皮带抽他也是家常便饭。三个星期过去了,班主任进行了一次班级表现最差学生的无记名投票,全班36票,小A得到35票。有同学反映小A有抢夺别人食品、欺负同学的行为,科任老师也反映小A上课管不住自己。更有甚者,小A竟然到检举他偷东西的同学家进行威胁。班主任立即召开班委会讨论,大家一致决定撤掉他的体委职务并要求他做出检查。光惩罚不能解决问题,针对他的情况,班主任决定对他重点进行品德养成教育,让他知法懂法,规范行为习惯。
二、严格规范日常行为习惯,犯错误时进行必要的惩罚
小A请班主任帮忙做事以后,班主任则要求他说“谢谢”,学会感激;他上课回答问题,则要求他先举手;他和同学说话若态度不好,就要求他立刻道歉,并告诉他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要让他认识到:这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班级,自己必须注意言行举止,不能违规。针对他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班主任利用晨检时间专门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全班同学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册》,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并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对小A,更是要求他结合自己的行为每两周写一份学法认识。小A逐渐认识到偷窃、抢夺他人财物、上门威胁他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他在学法认识中这样写道:“通过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册》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我才知道,我以前干了那么多违法的事情,只是因为我是未成年人,才从轻处理了我。等我满十四岁,很多事情我就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后,我再也不干那些违法的事,否则我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进未成年犯管教所。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端正认识以后,行为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改正。在初一上学期,再也没有出现抢夺同学财物、殴打同学、偷窃的行为。
三、生活中多关注,时刻给予爱和关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针对小A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在生活中多关心他,让他从感情上接受班主任,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沟通和交流。小A的生活费,他母亲一个星期给一次,他没有零用钱。在学校一些临时性的活动中,不等他开口,班主任都主动替他垫上钱;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班主任为他购买七十多块钱的食品;班主任还四处联系为他找到法律援助,解决他的抚养费问题;在他生日的时候,买小礼物送给他。这样的细心关怀,感动了小A。一次他跟班主任聊天时,流着泪说:“老师,您说吧,我应该怎么做才对得起您?”看着他难得的眼泪,班主任趁热打铁,跟他说:“希望你不要光想到对得起我,更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你自己的青春,对得起所有关心、爱护你的老师和同学,对得起你的家人。”他点头答应。一次,班主任偶然说起没吃饭,他就立刻送来一个月饼。对小A来说,这块月饼是对老师的回报;对班主任来说,是教育成功的喜悦。
四、抓住教育契机,及时端正学生的认识
小A从小缺乏管教,虽然在班主任的教育下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某些根深蒂固的不良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在初一下学期的一天,他又被请进德育处,原因是他动手打别班的同学。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那个同学瞧不起他,先骂他。这次打架事件,让他受了学校的处分。一些同学认为他给班级抹了黑,不愿意理睬他。小A被同学冷落,开始破罐子破摔,上课开始讲话,作业也开始偷工减料。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教育他,以前的教育将功亏一篑。于是,班主任放弃说教,精心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宽容与理解”。并设置一个小游戏:在教室中间放上一把椅子,让一个学生坐在那里,每个人都说他的缺点,再让这个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个学生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特别难受。由这个例子,班主任教育大家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被这样对待,也会是同样的心情;看人应该多看优点,对待别人犯的错误,应该多些宽容和谅解,应该帮助同学改正缺点,而不是一味批评或者干脆不理睬。然后,又进行“人生AB剧”的小游戏,让学生看到与他人发生摩擦时宽容处理和冲动报复的两种结局。最后,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小A的优点。很多同学都说小A是一个热爱班级、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的同学,有的同学甚至写下小A在平时偶尔做的一件好事。看着这一张张纸条,小A流泪了,同学们也感动了,大家纷纷表示要继续帮助他。这次主题班会,既教育了小A,让他明白处理问题时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又融洽了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感到同学们的爱心,及时回到正轨。
五、勤于思考,多改变教育方法
用小A的话说,他以前进德育处的次数比进教室的次数还多。因此,一些常规的管理办法他都习以为常,根本不奏效。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向德育处老师、年级组长、其他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同时结合小A的情况,想出一些管理小A的“招”。比如,在每周的小组竞赛中,把上课爱说话的学生编成小组,由最爱说话的小A担任组长。为了争取好的名次,小A不但自己克制上课说话的毛病,还能监督本组的其他同学。又如,在初一年级的建队仪式中,推荐小A担任小主持人,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结果他表现得非常优秀,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再如,让班里的每位同学写出小A的优点和缺点,让小A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然后同学们自愿组成帮扶小组,负责监督小A的上课纪律、督促小A完成作业。一个学期过去了,对小A的品德养成教育初见成效。一个刚入学时的“顽劣”学生有了起码的行为规范,不再有偷窃、殴打同学的行为,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期末考试英语达到及格,语文达到良好。在年终评优中,小A更是被同学们选为“赶超先进最突出的同学”。拿到奖状的时候,小A露出高兴的笑容,并由衷地说道:“老师,谢谢您!”
六、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小A的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对陶行知先生的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认识到班主任责任重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对待道德认知模糊、缺乏必要行为规范的学生,班主任千万不能只凭经验随意处理,一定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认真研究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策略,同时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把学生品德养成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去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I:
[1]王敏敏.体验教育与品德养成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6).
[2]张庆敏.浅谈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06).
[3]俞土昌.抓品德课堂教学促学生养成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像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的初级中学而言,由于缺乏优质生源的带动作用,不少学生家境困难,家长迫于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且由于家长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良,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弱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在学校探索构建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个案研究。
二、“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的含义
按照近年来小升初的各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分析,近几年,我市小升初招生采取的是以下程序:首先是“名校办民校”的初级中学设置考试招生;其次是第一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公办的、有特色的学校和省一级以上的中学;再次是第二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普通公办初中,而到普通公办初中的第二批电脑排位生还有20%左右较好的学生转学到第一、第二类型的学校,这里指的“非优质生源”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在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的学生。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生源按此分类就属“非优质生源”,也即通常所说的C类学校。
三、研究过程及初步成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框架
学校在校长室的统筹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指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架构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相关设施设备
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学校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及目标,结合非优质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对三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全面的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师资等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同时,制定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合作,专门在我校开设心理C证班全员培训,目前,我校92名专任教师中有85人经过了C证班的培训,还有4人获得了B证;同时,政教处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题班会评比、班会课教学设计评比,以赛代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们也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学科教师也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学校努力搭建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在课程上对初中三年进行全面规划,一是保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原则上初一、初二0.5节/周;同时,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专门设置“青春期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初三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初三中考人生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考前心理调适”等。二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要求各科备组每学期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把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提交至少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案。三是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政教处对每周的班会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拟定相应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初一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主线;初二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线;初三以“克服困难,向发展目标迈进”为主线,分别有“学会学习篇”“学会交往篇”“学会生活篇”“悦纳自我篇”四个专题,下设“驾驭中学的学习”“唱响自信之歌”“感恩教育”“画出人生彩虹”“心有他人天地宽”“战胜紧张、笑面人生”等几十个子标题,这样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班会提供了指引和方便。
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政教处、校团委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例如:2011年开展了“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并定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年11月份学校还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个人的特长、才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本校非优质生源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2009年5月,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校长直接领导,心理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随后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智为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校从起始年级开始,逐步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制度化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适性和个案研究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有: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以及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等;(2)人际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孤独感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较多,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3)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
2.团体心理辅导的状况分析
我校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对学困生,级组及班主任会对他们进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的相关辅导;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健康辅导;初三则进行以自信、健康、科学为主题的毕业生心理调节团体辅导,务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学校德育处教师何智锋和级长施捷骥对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与特殊心理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特殊生现象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相关活动,如:2011年4月,我校初一级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承办的“雏鹰展翅,成长有我”的广场咨询活动。2011年11月19日,初一部分学生家长又参加了“同在蓝天下――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走进流花街社区大型心理活动日”活动。另外,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例如:黄永波老校长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小升初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同时也为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升学问题”的专题教育,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和生活打下基础。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别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近几年,由于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校都能开心地学习、生活,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近年学校非正常辍学率、违法犯罪率等均为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好评。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在我校这样的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虽然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本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且,由于编制等方面的限制,还要承担思品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面对全体学生的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其他具有心理B、C证的教师同样要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能投入到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是通过学科教育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校这一类的非优质生源学校,特殊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更显得教师力量的薄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此类学校应多设置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给予心理教师应有的地位。
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与优质生源学校相比,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和心灵上的沟通。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继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互相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继续探讨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
0.引言
在以往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讲解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自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此种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就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教学目标及内容出发,设置一定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在拓展其思维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1.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案例教学广义上指的是教师通过描述具体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情境中蕴含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则是指选用一些能将生物知识及规律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并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及分析,进而加工成为案例。生物教师通过详细描述这些情境,或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来模拟再现案例的实际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或以小组的形式来分析并探讨这些案例情境,使之得出结论及自身独特的见解,在充分掌握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高[1]。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及心理均发生着显著变化,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虽然思维不断深化,但尚不成熟;意志逐渐增强,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发育特点的。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策略
2.1案例讲授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在案例讲授教学方法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其通过讲解相关案例,从而有效结合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并促进完整生物课程内容体系的形成[2]。
例如,在开展《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便可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案例,如乌龟及鳄鱼等生活在河中的爬行动物,它们在产卵期会爬上河岸;在大树上筑巢的鹭等动物则喜欢吃河里面的鱼虾等。此外,在河流这一生态系统中,空气、阳光等并不是独有的,当出现降雨时,还会带来其他地区的水分,陆地上的土壤也会被冲到河流中;河水则可用于生活饮用水及灌溉用水等。讲解完这些案例后,教师可提出“与河流生态系统存在关联的生态系统有哪些”这一概括性问题,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上述案例为依据,从各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以及地域关系中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大气循环系统等非生物因素等方面出发,来对学生展开详细讲解,进而证明大气循环、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均与河流生态系统存在紧密联系。
2.2案例讨论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分析并讨论创设的教学案例。在初中生物案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案例讨论教学,此种方法可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在促进其参与意识增强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3]。
例如,在开展《动物的行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一些动物为完成某项行为,或是达到某个目的,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来,便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讨论动物界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也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从而合理解释动物的这些行为。如在迁徙的途中,当大雁需要休息时,它们便会派出患病的,或是身体比较弱的孤雁来站岗及放哨,放哨的大雁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时,便会发出警报,来通知整个雁群马上逃生或是做好御敌的准备,但这只站岗的孤雁就很容易成为猎物的捕食对象。再比如螳螂这种动物,雌螳螂之所以吃掉雄螳螂的头部,这是因为其头部存在抑制的物质,会对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学生通过讨论这些案例,便深刻理解动物出现各种行为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生存和种族繁衍。
2.3案例练习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练习教学这一方法通常应用在课堂结束后,单元练习以及考试等过程。教师可向学生发放一些联系类的案例资料,让其展开独立分析与思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判断。
例如,在完成《生物技术》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给学生下列案例材料: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及生物农业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及品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害虫的抗药性也随之增强,这便严重危害到农作物的生长及发育,给农业及其周边产业造成了非常大冲击,同时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种形势下,我国科研人员加大了研究力度,通过在棉花、水稻等的细胞中导入生物抗虫基因,成功培育出了具有抗虫基因及能力的作物品种。教师便可从上述案例出发,提出“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转基因技术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并让学生展开相应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面对复杂的生物知识,教师只有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及自主性充分激发出来,才能使其展开主动学习与探索,在将生物知识全面落实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用课文中的案例教学使其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对学生的生命关怀,贯彻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危机自救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因此,我们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能积极地理解生命意义和价值。所谓的案例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而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适应新教材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下面就结合初中政治课的案例教学法谈谈生命教育的尝试。
一、明确政治课中的生命教育意义
现在的中学生心智不够健全,对生命缺少敬畏之情,现状堪忧。在物质生活日渐宽裕的今天,家长不舍得再让孩子们吃自己过去所吃过的苦了。家长不仅尽可能地给学生宽裕的物质享受,而且对孩子舍不得打骂和教训、这成了一个社会普遍心理,说服教育和鼓励教育更是乘风而行,以至于连批评也都成了受到批判的教育方式。缺少批评和指正使孩子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施为,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且,顺风顺水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缺少面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打击后又不能理智地思考和分析,偶然负气就一时冲动走向自杀的边缘。中学生在内心深处,也迎来了一个寂寞的青春,他们开始觉得不被父母理解,开始觉得老师所说的高高在上脱离现实。青春不仅是躁动的,还是寂寞和孤独的。他们需要有人引导他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生命。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们来说有隔靴搔痒之感。从社会到老师,都担任的是教知识以获得高分的职责,很少有人注意到对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也很少有人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往往是某些问题难以得到合理解决的共同障碍。所以,对中学生通过政治课的教学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意义是重大的。
二、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渗透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提升。还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从而更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比如在讲《珍爱生命》时,我用事例:事例:在非洲草原的旱季来临时,即将干涸的小河里有一条小鱼,为了求生,它努力挣扎希望到临近的水源中,对人而言这个距离虽然近在咫尺,但对小鱼而言却需费尽所有力气,并随时要经受蚂蚁的袭击。小鱼最终跳到了清凉的河水里。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从而真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学重点:通过对生命的感受,体会到我们应该真爱生命,因为生命是顽强的,同时也是脆弱的。
一、偏离教学目标的“泛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泛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自然是顺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理念的。可有的教师把课堂“生成”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做主”――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发现、去体会、去生成。这样,教师在教学准备时,无需花太多的精力进行烦琐的教学设计,试图削弱甚至消灭“预设”的地位与作用,将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目标全权交于“生成”来达成。这样的认识只会导致课堂目标的迷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与生成教学本义背道而驰的。
[案例1]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活动内容:让学生每6人一组,利用长度分别为4,6,6,12,18(单位:cm)的小棒摆三角形。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方式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代表发言。
师:任意选取3根小棒,共有多少种取法?
生1:我们小组通过摆小棒实践得出有7种取法。
师:其他小组得出的结果跟他们一样吗?也是通过摆小棒实践得出的吗?
生2:通过排列组合、有序思考得出7种情况,其实我们也花了很长时间的。
生3:我们组的想法是5根取3根,实际上就是5根舍2根。这将问题转化为5根取2根,思考起来会更简单一点。
师:好极了!许多时候,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思考,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取法中,哪些可以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呢?
生:有三种取法可以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
师:你认为满足怎样数量关系的三条线段能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呢?
生4:三角形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案例中体现了“动手操作――生成结论”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生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但是,在生成出“三角形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之前,师生主要精力在讨论5根小棒中取3根有多少种取法的排列组合问题中,虽然学生积极思考出了很好的排列的方法,但已陷入目标迷失状态,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纠正“泛生成”对策――在教学目标范围内进行生成
这种教学方式迷失教学目标,误导学生的互动方向,背离预设目标,并非生成教学之真正本意。课堂需要提倡动态生成,但并不等于没有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在预设的教学目标范围内进行生成教学,而学生则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主讨论、自主生成。
二、流于教学形式的“浅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浅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要求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为“知识的生成型教学形式”,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并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却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教学内容只求满足于点到为止,解读浮光掠影。这样的课堂生成的知识是简单、肤浅、低效的。
[案例2]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课堂中,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如图1,有一边长4米的立方体形房间,一只蜘蛛在A处,一只苍蝇在B处。(1)试问,蜘蛛去抓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2)若苍蝇在C处,则最短路程是多少?
师:请画出AB最短路线图,你借助什么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
生1: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再利用勾股定理可计算出最短路程。
师:AC之间最短又如何画?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讨论设计线路图。)
生2:通过计算比较AB+BC和AE+EC的长度(E是正方形边长中点),发现最短路线是后一种情况。
师: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还有一条路线AD+DC(D是正方形边长中点)。
生4:还有一条路线……(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了六条路线)。
师:如何验证你的方案确实有效、可行呢?
生5:把立方体剪开转化成平面来解释。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路后继续课堂其他环节。)
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基本上讲解完成这道题目,学生也知道了题目的结论。但教师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学生知道把立方体转化为平面来解释,但没有如何展开?教师也未明确解释学生所说的路线是最短的?教师出现上述“蜻蜓点水”的根源在于深入挖掘不够,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纠正“浅生成”对策――深切感受学生的身心世界
教学过程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这样才能摒除“浅生成”这条歧路。数学教学要成为思维碰撞、情感互动、心灵交流的生命历程,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先和文本对话。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有迁移,首先教师要有迁移;要学生感受,教师首先要感受。有效的生成就是教师在充分感受学生的身心世界的前提下实现的。
三、忽视教学差异的“瘦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瘦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要求课堂是互动的。师生间、生生间积极的双向互动会使课堂呈现多元、变动态势,从而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文本的理解有差异,对课堂上的问题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因此,有些教师为了考虑教学任务、教学进度,使课堂生成成为部分学生的生成,或对程度差的学生生成的问题一笔带过,这样的生成课堂是营养不良的生成。
[案例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节,教师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布置了如下问题:说说图中(如图2)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
生1:这个直角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啊?
生2: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疑惑地举手)平行四边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沿对角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可把这两个三角形叠在一起,不是重合了吗?
(小部分学生也表示赞同。)
师:那是把两个三角形转成了一个方向了。
生3:(低声嘀咕地)怎么转个方向完全重合就不行了呢?
生4:我还是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不都是平行四边行啊?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有区别的。
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所以答案也五花八门。对于这些出乎教师意外的问题,而教师的做法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生成的问题。
2.纠正“瘦生成”对策――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课堂中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特别是程度较弱的学生在知识生成遭遇障碍时,教师就应当在问题预设上下功夫,通过降低起点、层层递进方式,为他们体验知识生成“牵线搭桥”。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敏捷地把握过程,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切实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预设在课堂的动态演绎中显得尽善尽美,才有可能不断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四、违背教学实际的“预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预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的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课前对教学任务应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并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的“学”案,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不过也有一部分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教师在处理学生提问、质疑、回答等课堂“意外”时,仅以原教学计划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为标准,用简单肯定、简单否定或置之不理等应对形式,制止并预防可能违背教学预设的课堂生成资源,以使教学过程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推进。
[案例4](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师出示一道习题:如图3,在ABC中,已知BC=2AC,∠C=2∠B。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师:每个小组先讨论,再举手发言。
(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学生都积极地讨论着……)
师: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代表来讲讲。
生1:作AB边的中垂线DE,再连结AE,(如图4)可以简洁证明AEC是正三角形……
师:(没等学生讲完)是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生2:我们用相似来证明的。
师:(迫不及待地)很好,具体给大家讲解下。
■
生2:作∠C的角平分线CD交AB于点D。(如图5)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可知■=■;然后证明ADC∽ABC……
师:角平分线定理好像没有讲过,这个定理是超出大纲要求了,其他同学可能也不懂,有没有直接用相似来证明的方法呢?
生3:我有。延长BC至D,使CD=AC。(如图6)由ADC是等腰三角形可得,∠B=∠CAD。易证ADC∽ABD,从而得到AC:CD:AD=1:1:■。所以,∠ACD=120°,最后可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师:非常棒!大家掌声鼓励……
案例中,生1的方法是十分巧妙的,但没有回答到教师想要的方法(用相似的方法),而被教师用简单的评价一带而过,没让学生继续延伸这个话题;生2用到了角平分线定理,可见学生的知识是很丰富的。教师却以此定理超出大纲要求而仓促地打断了学生的思考,没有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上述做法就是对课堂出现的生成性问题的回避,一味地遵循原教学计划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为标准,而失去了(上接第153页)很好的生成性资源。
2.纠正“预生成”对策――教学预设进行弹性预设
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等,是有效生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弹性预设既要保证教学设计的权威性,又要为体现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而保留足够的调整余地。
总之,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自己设计的框架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解决生成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崔允,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如果把老师的教学内容比作是树上的桃子,那么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不是学生一伸手就能摘到的和即使跳起来也摘不到的那部分,而是应该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孩子自己踮起脚伸手摘到可能摘到的桃子。也就是引导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教师在学生“摘桃子”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角色,孩子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篮球是初中学生最喜欢的项目之一,但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并熟练篮球的相关技巧,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分层次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下面就以我在《篮球基本技术――急停急起运球技术》中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最近发展区在初中体育学科中的具体运用。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主动地去尝试、探究。基于此,课前我通过与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篮球明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篮球运球技术的最近发展区。
《篮球基本技术》课前导入设计:
师:播放歌曲《Can’t Stop-Red Hot Chili Peppers》,这首歌你们熟悉吗?
生:NBA宣传歌曲。
师: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生:特别兴奋、激动。(学生们跃跃欲试)
师:说一说你都喜欢哪些篮球明星。
生:展开热烈讨论。
师:同学们,从你们脸上兴奋的表情,老师也能看出你们对篮球这项运动的喜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篮球的基本技术――急停急起运球。
二、训练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
1.理论讲解――技能准备。课前的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同时对所学知识引起重视。我们班的学生大部分喜欢篮球,也掌握了一定的运球技术,但是他们大多数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运球技术,缺少规范的操作。因此课前我在认知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后,让他们进行准备练习,为学生进一步发挥潜能打下基础。
师:运球技术是篮球运动中重要的进攻技术,它不仅是个人摆脱防守,创造传球、突破、投篮得分的重要进攻手段,也是进攻队员发动快攻、组织全队战术配合的纽带。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生:(大声喊)有!
师:我们先在原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运球练习,熟悉球性。
生:原地运球练习。(双手拨球――腰间绕球――抛球击掌等)
2.教师示范――技能促进。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直接示范的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的运球水平的基础上,对自己尚未掌握的新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进而促进学生向着最近发展区内发展。
师:刚才你们是原地直线运球,现在你们能不能加大动作难度,做急停急起运球?
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
师:一边示范两部跨步急停的方法,一边讲解动作要领。
师:分解慢动作演示。
三、提升学生学习难度,让学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区
经过前面的教学,本课中学生已经建立了新的最近发展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恰当地激发学生已有的潜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新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并进入下一个发展区,通过最近发展区的不断重建,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能很熟练地掌握了急停急起运球技术,现在我们要把运球和投球结合到一起,做急停跳投练习。
教师示范后让学生自行练习掌握。
师:现在让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运球比赛吧!
我作为山村一名普通的教师,虽然在学校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但懂得一点点法律,在报纸上、电视上经常看到某某学校发生学生伤亡事故,有些人就议论说是学校没有尽到教育管理责任,要追究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社会上有些人根本没有弄清楚每一个个案的具体情况,总是把责任推到学校。
我看了大部分学生死亡案例都发生在校外,在这些案例中有的纯属意外死亡,有的源于车祸,有的源于打架斗殴,但一些受害人的家长首先找学校问责,在这些案例中都是上学或放学途中发生的。我们山村学校从四年级至九年级要上早晚自习,但一些城区学校由于治安状况很复杂没有上早晚自习,这些作息安排完全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硬性规定哪些学校上早晚自习哪些不上。然而很多关于学生的伤亡事故就容易发生在这些时段,每个学校都分为寄宿生和通学生,寄宿生在学校吃住,通学生在家里吃住,当然为了方便对学生的管理,学校都要求寄宿生上早晚自习,通学生要上早晚自习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并签订《校外安全责任书》。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舅舅、叔叔等监护,这些监护人99%都同意被监护人上早晚自习,但是这些通学生一旦在上学放学途中发生了伤亡事故,监护人、家长们就要找学校的麻烦,实际上那个《安全责任书》没有起作用,当然,学校也要求这些监护人接送被监护人放学上学,根据山村学校的实际,没有几个监护人能长期坚持接送。
现在的学生很难管教,一些学校发生的学生伤亡事故是学生不服从学校、家长的管教而导致,一旦学生死亡事故发生了,家长的悲痛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家长不管他的孩子是何种情况导致的死亡,他就要来学校哭哭闹闹,甚至威胁要把尸体抬到学校。按法律规定,只要学校没有责任,这些家长无理取闹,可以把他们拘留起来,但谁又去做出决定执行呢?据我观察,很多学校发生这样的安全事故(根据法律,只要是发生在校外的安全事故且学校没有过错就跟学校无关)都推脱不了责任,或多或少要负一点责任。
现在我们一些山村学校强调安全第一,教学第二,“六一儿童节”不敢大胆庆祝,野外出游活动被取消。有的学校锻炼场地太狭窄,两操流于形式,这样就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下滑,很多学生懒于运动,一是没有宽阔的场地,二是网络游戏的诱惑。如果学校要开田径运动会,大运动量的项目不敢设立,比如,3000米以上的长跑,可能一些学生要发生休克。
学习困难生的认知结构特征及其干预的研究,是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根源是其认知结构存在各类缺陷。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离开学生的知识,特别是离开学生的学科知识空谈智力,解决不了学习困难生的问题。同时,认知结构不是孤立的,它是与情绪共存的,它们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几乎所有学习困难生的个案临床诊断与技术干预过程,都涉及情绪阻碍认知结构的问题。绝大多数学习困难生的消极学习行为和认知结构是伴随着消极情绪建构起来的,消极情绪是学习困难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重要且起关键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临床干预与辅导,积极情绪和认知结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一名理科学习困难的初中生进行行为及学科的干预,以智育知识观中对三类知识的分类和认知心理学中知识表征顿悟所需要的问题中心图示为主要分析目标和依据,进行认知结构的诊断分析,通过对理科学习困难生进行行为和学科心理辅导,改变其错误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表征,提高其理科学习成绩。
二、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来访者自然情况
葛某,男,15岁,某中学初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亲经营一家服装店,业务繁忙,对其生活和学习很少过问。母亲没有工作,有时帮父亲打理店面,但主要负责照顾家庭和葛某的学习生活。母亲对葛某非常宠爱,只要是葛某提出的要求,母亲都会很痛快地答应,因此葛某和母亲的关系比较好,比较听母亲的话。
(二)问题表现
1.学习方面
葛某学习成绩一般,在班级中处于中下等水平。升入初中后,葛某对学习的兴趣渐渐下降,尤其是理科成绩一直处于及格边缘,有时甚至不及格。母亲对其学习成绩很重视,专门请了家教为其补习功课。在进行辅导前葛某的理科成绩是:物理65分,数学44分,化学73分。班级总排名39名(共48人)。
上课时,葛某经常不认真听讲,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在提问他数学基础知识时,发现他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牢固,回忆知识点时没有清晰的脉络,对知识点的掌握很散,只有提醒时才能勉强想起来。
平时学习前总是磨磨蹭蹭,学习时不专心,爱走神,经常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厌学情绪,一提到学习情绪就很低落,打不起精神来。学习动机不强,逃避学习。
2.性格方面
依赖性很强,从小母亲对他呵护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葛某基本上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生活懒散,不独立。
葛某爱面子、很自负,不喜欢别人说他是差生,遇到不会做的题从来不请教老师和同学,家教老师在提问他知识点或问题时,他总是说:“我会了,我会了。”
在遇到难题时,葛某常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一发现不会的题目,就不继续思考了,采取逃避态度,如很生气地合上书本。没有上进心,对自己不自信。
三、心理机制的成因分析
(一)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的或本人的意识不容易控制的情绪反应。其中的“条件性”是指通过后天条件建立起来的反射。依此原理,葛某进行理科学习时的拖拉和厌学行为是在其消极情绪的暗示下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葛某学习动机不足,对自己的理科学习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学不好。每天放学回家习惯先吃一些零食,看看电视。母亲很在乎他的学习,看到他这样,就会语重心长地和他说学习的好处,葛某一听到母亲这么说心情就不好,觉得很烦,但是他又不得不听母亲的话,于是时常带着厌烦的情绪(E1:条件性情绪)去学习。坐下来学习时(S1:刺激情境),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翻翻这,弄弄那;在学习时总是不自觉地冒出一些想法,或者找理由喝点水、上厕所等(R1:行为反应)。他知道这样做不好(E1’:评价性情绪),想控制自己的拖拉和分心行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控制不了。在遇到难题时(S2),葛某心就会很烦(E2),无法再想下去,逃避做难题(R2)。他总是责备自己这么笨,什么都不会,于是更加心烦(E2’)。(如下图)
图1 学习分心循环放大图
图2 逃避做难题的循环放大图
(二)知识结构问题分析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当必要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大脑中顺利实现整体连贯表征(产生顿悟)时,程序性知识可最终成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学生大脑中抽象出一组解开这些习题所必备的知识,这就是“问题中心图示”。真正的解题能力问题中心图示是具体的,一旦经过练习或培训后在大脑中组织完毕,学生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
1.陈述性知识
葛某基本具备解理科题的陈述性知识,但是知识点掌握不全,在其大脑中表征不清晰和深刻,只会做很简单的题。
2.程序性知识
欠缺严重,一步思考或者需要很少思考的简单题可以做出来,多步骤的题不会做。会做的题也容易丢分。
3.策略性知识
几乎没有,面对难题不知道怎么处理,往往选择放弃或者随便选择答案。
四、临床诊断与干预
(一)干预方案
1.总体目标
学习行为和学科干预相结合,提高来访者学习主动性,知识点查漏补缺,提高来访者理科学习成绩。
2.具体目标
(1)从来访者学习情绪入手,对其学习分心的消极行为进行干预,培养高效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培养来访者积极心态,提高其学习或做题时的自我效能感。
(2)从学科知识结构入手,选取数学为学科切入点,以期末成绩达到70分为目标,运用问题中心图示对来访者进行辅导和训练。
(3)其他相关因素的控制和干预:为来访者家长提供方法和建议,让他们配合改变对来访者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等。
(二)干预过程
1.行为辅导
(1)认知调整
在对来访者认知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和讲解让来访者了解自己理科学习困难等消极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对整个咨询过程形成新认识,让其看清楚条件性情绪在理科学习困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让其认识到情绪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只要调整情绪就可以有效地打破原有的恶性循环,进入一种良性高效的学习状态。
此外,葛某大脑中还有一系列错误认知,辅导中针对其不同的错误认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首先,让葛某改变不自信的表现。其次,让他知道学习好是资本,会让同学羡慕而不是嫉妒。最后,针对其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进行调整,利用条件性情绪反应原理加以解释。葛某知道是自己的情绪问题导致学习困难后,通过认知调整,心情舒畅多了。
(2)临床放松训练
选取葛某比较明显的行为进行干预,将“一学习就兴奋,高效学习状态以及快速反应”等程序加入放松训练过程中,以“自己成为一名生物学家,知识渊博,谦虚勤勉”为情感组织者,调动葛某的积极情绪,让他在受到老师赞赏、同学钦佩,父母喜欢的场景中提升自信心,塑造积极主动、勤奋认真的优秀学习品质。
(3)防复发策略指导
教会葛某在学习情境中调控自己的元认知,让其看到自己积极进步的地方并给自己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建立强大的信念系统,增强自信心,“只要我坚持,并不断努力学习下去,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理科成绩”;同时强调运动、深呼吸及小程序放松的作用,让葛某坚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调适;每次咨询结束后都会布置作业,要求葛某按咨询师的要求认真完成。
2.学科辅导
(1)辅导思路
①重新完善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熟悉书本的全部知识点,并且在脑中有正确、清晰、稳定并且深刻的表征。知识点间能够在脑中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体系。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为了能真正解决具体问题而向来访者脑中输入原有知识固定点,这是以后知识学习的一个基础,只有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来访者才能同化其他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②指出和纠正来访者在解题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同时通过习题的设计,让来访者掌握这一类型习题的程序性知识,顺利完成反应和书写步骤。这一阶段的辅导过程包含三个目的:一是让来访者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二是在解题练习过程中,注意在学科上位基础知识与下位的问题情境类型中建立条件化联系;三是在辅导的时候教会来访者处理不同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③在前两个阶段辅导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习题练习,让来访者学会自己总结问题中心图式知识,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尽量少的练习,获得全部的题型中心图式。这一过程也是下位知识上位化的过程,这些上位知识是建立在多个变式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更为抽象和概括的知识,这个过程是使来访者的知识结构真正发生质变的过程。需要明确一点,以获得全部题型中心图式的知识内容为任务目标的解题练习,是在不考虑习题后面的特殊提问的前提下,根据这道问题的结构明确其全部中心图式的知识有哪些,然后尽可能获得题型中心图式中的全部内容。
(2)具体辅导过程
①问题呈现
已知(a-3)x+(a+4)y=0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求a的取值范围。
②问题中心图式辅导与训练
首先,读题并明白题意,即知道陈述性知识和其具体表征。具备二元一次方程和取值范围陈述性知识:二元一次方程是由两个未知数组成,且两个未知数的次数都为1的方程;“二元”可以简单理解为两个未知数;取值范围即取值的界限。
其次,按照一定的加工策略(顺向加工策略)进行解题,也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反应过程。程序性知识:如果是二元一次方程,那么得满足两个未知数和两个未知数的次数为1;如果要使(a-3)x+(a+4)y=0是二元一次方程,那么(a-3)和(a+4)作为x、y各自的系数应该不为0,即a-3≠0且a+4≠0,然后求解:a≠3且a≠-4,最后作答。整个思维反应的过程,还涉及到一种反思、监控和调节解题思维过程的一种特殊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此题策略性知识:a的取值范围“a≠3”和“a≠
-4”是“且”关系,必须二者同时具备才满足题意。针对来访者情况补充和完善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反应过程,取值范围的含义以及表示可以用、≤、≥和≠等符号表示。
再次,有效巩固类型习题。变形练习:(1)已知(a-3)x+(a+4)y+(a+1)z=0是关于x、y、z的三元一次方程,求a的取值范围。 (2)已知(a-3)x+(a+4)y =0是x或者y的一元一次方程,求a的取值范围。(3)已知(a-3)x+(a+4)y+(a+1)z=0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的取值范围。来访者能很快给出三个变形练习的答案。
通过这一过程的练习,让其具备这一题型的中心图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审题时,主要任务不是看它求什么,而是看问题情境结构所依赖的中心题式结构是什么,进行哪些练习更有利于获得这类题型中心图式;然后把构成这个问题的若干因素分析出来,即方程的知识,取值范围的知识;看根据这些因素能组成多少种问题类型。来访者能很好地做出习题,证明来访者已经通过这样的练习获得了这一题型的中心图式。
五、临床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G 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3-03
一、引言
1. 2011版课标对听力技能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课标2011版对听力技能的要求是:“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听懂接近自然语速的故事和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方式做出反应;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的信息。”显然,听力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语言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语言输入就不会有语言习得。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叙述性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形是:在语言输入方面往往比较重视视觉输入即阅读教学,而对听觉输入即听力教学较为忽视,从而导致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较差,影响了其对语言的吸收,影响了其交际能力的发展。尽管现初中阶段,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都有听力理解部分,可是很多中学教师的做法是在考前临时突击听力教学应付中考的听力测试,以致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在听力测试部分拿到分。然而,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没有真正被培养起来,更谈不上用听力教学作为一种语言输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听力课堂训练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忽视语言听觉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而且,课标2011版也“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3. 改进方案
在初中教学阶段,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听力理解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对于英语听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能否运用元认知策略是学生进步快慢的关键。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于1976年首先提出。他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者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
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材料的特点、学习任务与要求,灵活地制定相应的计划是元认知策略训练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有效的元认知策略,并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地进行监控、反馈、调节,灵活地修正策略,可以快速和有效地达到目标。实质上也就是设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二、初中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培训
1.培训对象与内容
本次研究选择了初三年级的一个自然班作为实验班。实验班的教学内容、练习和作业数量,教学环节都遵循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实验班每周上2节听力课。教学内容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英语》九(下册)第1模块到第8模块的听力内容,并对听力材料进行了整合,以适合元认知策略训练。培训中具体的听力元认知策略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价策略。计划策略可以实施在听力活动开始前和过程中,具体包括:听力活动开始之前,预先决定注意听某个特定部分,调整思绪并专注于接下来的听力活动;听力活动时,科学分配时间。
监控策略处于听力活动中,具体包括:能分辨出主要的信息和细节;会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信息上;尝试跟上说话者的速度;感觉到理解不正确时,会迅速地做出调整;如听力理解上遇到困难,会更加集中精神努力去理解要听的内容;遇到的生词,会尝试用自己学过的单词来猜测生词的意思;发现走神了,会把注意力及时调整到要听的内容上面;留意答题情况,发现错误,马上更改。
评价策略在听力活动前期、中期和后期都有实施,具体内容有:听力活动之前,会想以前是否听过类似的内容;听力活动时,反思正在听什么,现在已经理解了什么;听力活动之后,评估自己对听力内容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听力的问题或者困难,会问是否对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感到满意,会反思自己是否达成了预定的目标,常常及时找出听力中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对策略进行分析。
2.培训具体步骤
步骤一:在听力元认知培训开始前,实验班学生都参加听力水平测试,了解学生们在培训前的听力水平。
步骤二: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们仔细地阅读听力问题,辨析问题,思考一个与当前问题类似的熟悉话题。每个学生都有一份教师关于听力元认知培训的提纲,上面印有应该掌握的策略以及所教的实例。让学生阅读所发的提纲,自己举出更多的例子,回答提纲中提出的问题。
步骤三:然后接受一个18个项目的关于所教策略使用的测验,给学生出一些选择题,以检测学生接受直接元认知训练后,对元认知策略的掌握程度如何。例如:发下试卷,你写好姓名后,离听力考试,还有1分钟的时间,你会做什么?A. 通看全卷;B. 把时间留给听力,规划如何听;C. 看写作题目是什么;D. 什么也不做。
步骤四:在完成《新标准英语》九(下册)第1模块的听力教学内容后,教师订正答案。同时每个人有一个回答问题的练习单,这些问题都是用来监控解决问题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根据元认知的调查问卷,学生逐项检查,并写出在什么时候运用了那些元认知策略。
步骤五:在听力活动完成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关于元认知策略的有声思维活动。例如:教师会进行为时一分钟的“头脑风暴”,让学生思考“如何知道自己是否使用了某一项元认知策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在这次听力练习活动中使用到的元认知策略,有助于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对话,从而不断的强化元认知策略,加深理解和加强运用,从而将整个听力活动过程内化或者积极思考使用元认知策略,发展他们自身的创造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训练让学生不断经历尝试、犯错、举一反三、总结思考的过程。与传统的核对答案相比,学生获益更大。
步骤六:依照第一模块的方式依次完成第二模块到第八模块的教学。
步骤七:实验班的所有学生都参加了听力水平测试和关于培训的反思。
三、学生反思分析
1.张同学
张同学是个聪明的学生,英语成绩很好,特别活泼,在英语课堂上很活跃,表现也很积极。但是在答题过程中马马虎虎,很粗心,也比较情绪化,容易因为心情影响答题。
在培训前后的听力测试中,张同学前侧得分25.5,后测得分28.5,提高了3分。虽然分值提高不大,但是在满分30分的测试中成绩提高到28.5,可以充分反映出听力水平的提高。
张同学在反思中多提提到“内容并不难”、“题目很简单”等,说明张同学的听力水平很好,但是却经常出现各种错误和问题。如“今天的 Yellow Taxi Service并不难,但是有个小陷阱。例如,这次最后一个题需要填空Park Street 中的Park 一定字母P要大写,用到了监控策略(当感觉到理解不正确时,会迅速地做出调整)。”张同学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今天上课的题总体很简单――至少我这么认为,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把各种技巧用得很熟,比如像计划策略(听力活动之前,会预先决定要注意听某个特定的部分),如第一题,首先搞明白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以及故事发生的原因。我从doctor听出这是在医院,人物是医生和病人,他们在谈论关于smoking的事。”
在张同学的学结中写道:“上了一个月听力辅导课,老师教了我们许多策略,有些策略对我的帮助很大。我经常使用计划这项策略,听力之前make a plan很重要,例如听力活动之前,我学会了预先决定注意听某个特定的部分,并能在听力活动中科学分配时间。监控策略我自认为用得很熟练,而且使用的次数也最多,在听力活动进行中,我学会了分辨出主要的信息和细节,并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信息上。评价策略自己感觉是我所欠缺的,但听力活动之后我也有意识的常问自己,是否对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感到满意和反思自己是否达成了预定的目标。
张同学代表了一类英语成绩好却粗心的同学,通过听力元认知培训,成绩有所提高,但因为成绩一直很好,所以提高幅度不大。这类同学对策略掌握的较好,其实在培训前他们已经在使用某些策略了,只是不知道自己使用了。经过系统训练后,他们对策略的使用更加熟练,答题也更加游刃有余。在有意识地减少自己的马虎粗心现象上,有很多的效果。
2.龚同学
龚同学英语成绩处于班级中等偏下,是一名老实内向的学生,学习英语有点吃力,尤其是听力部分。上课时很沉默,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但是听课很认真。
在培训前后的听力测试中,龚同学前侧得分18.5,后测得分28.5,提高了10分。分值提高很快,从中等偏下的成绩变成班级前几名。一个月的听力元认知培训对他帮助特别大。
龚同学在反思中写得字数并不多,但是条理清楚、思路明确。在每次反思中他都提醒自己使用各种策略。自第一次的反思中,龚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听力活动,如“在听力活动时,我会预先决定要注意听有关时间的数字,有关价格的数字和有关距离的数字;我把注意力放在分辨nineteen和ninety上;我不适应说话者的声音,我尝试努力适应声音;本次听力活动,没有达到细节不丢分的目标”。而在最后一次的反思中,他是这样描述的:“我利用录音间隔停顿,阅读下一题;我发现自己答题有错误,及时改正;我能理解90%以上的听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该同学对自己听力元认知策略的要求和进步。
在龚同学的学结中写道:“经过一个多月的听力训练,我感觉自己的进步很大。从分数上来看,同样水平的测试,我的成绩提升10分左右。提升分数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能熟练地使用这些听力策略。计划、评价、监控三个部分的策略中,使用最多的是计划部分,这些策略对我的听力理解帮助很大。监控部分的策略对填空的题目帮助很大。评价部分的策略不是运用最多的却是帮助最大的。除此以外,这些策略对英语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如阅读。”由此可见,这一个月的听力元认知培训对于龚同学这类英语水平一般者来说是帮助很大的。他们成绩提高明显,而且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也浓了。不但提高了听力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提高英语整体水平。
3.邓同学
邓同学英语成绩处于班级最后,是一名对学习英语没有什么兴趣的学生,学习英语对他来说是折磨,听力基本都听不太懂。上课时心不在焉。在培训前后的听力测试中,邓同学前侧得分12,后测得分22.5,提高了10.5分。和龚同学一样,一个月的听力元认知培训对他帮助也很大。
邓同学对英语学习兴趣不足,反思字数很少。邓同学在某一次的反思中这样写道:“我能分辨出主要的信息和细节。例如,我在听力材料中分辨出录音说字典这个词。我会在听听力的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信息上,例如注意听数字,听有多少人。答每一道题目的时候,我都会科学分配时间。
在邓同学的学结中写道:“通过一个月的听力训练,我觉得我的听力有了小幅的提升。在情景对话上我可以只错1-2个,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监控1和2,我可以分辨出主要信息和细节,还能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信息上,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要听什么,但是现在我知道要听数字、时间、日期、地方,注意前后有没有转折,听选项中是否有关键词,之后我还学会了适当的放弃,遇到听不懂的就是跳过而不是埋头苦想,我觉得我填空也有提高,重要原因是词汇量增长了,而且发现了错误马上更改。我觉得我做得最不好的部分是评价策略,听完后不对自己做评估,不自我分析错误原因,总等着老师讲。”由此可见,这一个月的听力元认知培训对于邓同学这类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帮助很大。他们成绩提高明显,自己发现了自己学习英语听力的不足和缺点,也知道怎么去改进自己的学习。
四、结论和建议
如果想让学生成为主动和自信的学习者,那么,教师就要帮助他们,让他们不仅知道自己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而且需要知道在完成该项任务中,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反思元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还起到支持学生进步的作用。
通过对以上3名同学听力元认知策略培训反思的分析,作者发现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从培训中的获益不尽相同。优等生有收获,对元认知策略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和掌握。而对于中等生和差生来说,这项培训的内容正是他们缺少的。他们从盲目混乱地答题变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对于英语学习中的小问题,如粗心、经历不集中等都有改善,自我约束和控制力更好。初中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的培训有效的指导了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听力任务,取得更好的听力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N. J. 2002.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J]. ERIC Digest (4): 3-4.
[2] Brown, H. D. 198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3] Flavell, J. H. 1976.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M]. In L. B. Resnick (Ed.),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231 C235). Hillsdale, NJ: Erlbaum.
[4] 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5] Vandergrift, L. 1999. Facilitating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cquiring successful strategies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Journal 53(3):168-176.
[6] Vandergrift, L. 2005. Relationships among motivation orientation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proficiency in L2 liste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26): 70C89.
[7] Vandergrift, L., C. C. M. Goh., C. Mareschal. & M. H. Tafaghodtari. 2006. The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listening questionnaire (MALQ):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56(3): 431-462.
[8] Vandergrift, L. & M. H. Tafaghodtari. 2010. Teaching L2 learners how to listen does make a difference: An empirical study [J]. Language Learning 6 (60): 470-497.
[9] 施渝,吕媛玲 . 2008. 培养听力元认知策略的实证研究 [J]. 外语教育 (00): 93-98.
[10] 王宇,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策略的调查[J].外语界,2002(6)
初中生正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有其重要意义。德育教学一般而言,似乎就是教师的照本宣科,似乎就是教师的苦口婆心,然而事实上,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一本教材、一位名师,今初中德育教学活动出现生活化倾向。
一、初中生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生此时正处于青春期,内心逐渐开始向成熟阶段发展,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会出现较大起伏,此时德育教学活动恰好可以对他们的心理进行一定的矫正,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他们以后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初中德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德育教学活动脱离生活实际,陷入照本宣科的境地。目前很多学校的初中生德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出现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往往只关注手中教材,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忽略现实生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适时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素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教师忽略学生的心理特征,而把关注点集中在教材上时,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凝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排斥单一的枯燥事物。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内容较枯燥,缺乏新意,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手段,主动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事实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都较单一,如此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凝重,学生处于这种课堂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进行拾金不昧德育教学时,很多班主任都重复说明拾金不昧的重要性,教学模式较单一,如此学生接受的只是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从而导致课堂氛围凝重。
三、实现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1.借助生活现象,开展德育渗透教学。
生活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融入教学活动中,因此,德育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和德育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首先,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明白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仔细联系身边的实际案例,选用恰当有力的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素材,实际教学中,要把这些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摆脱照本宣科的尴尬境地,同时,这些真实鲜活的实际生活现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速度,并使之印象深刻。
2.重搜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德育教学和生活切实联系在一起。初中生德育教学活动主要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班主任认真备课,积极寻找身边的生活素材,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主动以搜集到的素材为切入点,促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德育教学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班主任在搜集生活化教学素材时,要考虑初中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积极选用与初中生日常生活较接近的案例,让学生自觉把教学素材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班主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此为立足点,同时要积极拓宽视野,挖掘生活中其他有关联的教学素材,如此,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促进德育教学课堂带上生活化色彩,变得生动有趣。另外,这些生活案例的加入,还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德育。学习方法很多,并不是只有学校课堂教学这一种。学生学习的知识最终用于生活,因此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新知识;同时,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学堂,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习到自己想要的技能。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都是意义重大的。针对初中生的德育教学活动而言,社会实践同样是一条重要的教学途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之中,可以更真实地接触社会,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实感受,塑造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模式比单一的课堂教学有更显著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余时间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绘画、书写黑板报。根据学生自身才艺的不同,让不同学生完成黑板报的不同部分,共同致力于同一份黑板报的制作。如此,不仅让学生自身才艺得到充分展示,而且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四、结语
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倾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事实证明生活化德育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是一个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德育是所有人的人生必修课,初中德育虽然只是人生德育旅途上的一个篇章,然而,其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初中德育教师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积极寻找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