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5: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护理的内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36-02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不断的改变,社区护理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社区护理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完善我们胜南社区胜辛卫生所的护理内容与模式,也是推动社区和谐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社区护理服务现状
由于我国社区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社区护理服务也不成熟,目前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政府及政策的支持明显不足,社区护理工作缺少经费:限于经济条件,社区护理工作存在许多的困难。例如,上门服务时欠缺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造成社区卫生服务部门与社区人群联系不便,这样就对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要落实社区护理服务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得到政府的大力资助。全面推广社区护理工作,可以使社区护理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健康保健服务。
2、缺乏社区护理专门课程培训及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大多由离、退休护士或一些高年资护士承担,她们对社区护理工作充满热情,工作认真负责,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不少健康问题。但她们均未接受过正规的社区护理训练,在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社区护理需求。
3、我们社区护理提供的服务内容局限: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而且受传统的观念以及传统的护理模式的影响,造成社区护理工作内容与医院类似,服务内容局限。开展的大部分项目就是静脉输液、家庭出诊、健康咨询等。社区护士承担的角色就是医疗照顾角色,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咨询服务较少,然而实际的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内容离国家要求和居民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
二、社区护理工作的创新
1、坚持体制创新,建设多元化社区护理服务网络。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举办主体发生了变化,逐渐打破部门垄断,调动社会各种资本加入社区卫生服务,拓宽了筹资渠道。发展的趋势将是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置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护理将在不断完善的服务体系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创新制度管理,完善社区护理运行和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层次社区护理人员的服务职责,按照满足服务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社区护理组织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其服务机构、社区护理人员和社区护理服务技术项目的准人,健全社区护理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护理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护理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管理,为社区健康资源共享及双向转诊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
3、创新服务内涵,实现全方位社区护理。根据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社区护理服务将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服务内涵,增加服务项目,使社区护理服务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社区护理将在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创新护理模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促进模式为指导,落实社区护理工作服务功能中“防、治、保、康、教”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以“贴近人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提供康复服务、保健指导、健康教育为护理服务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分别推行新的社区护理模式和护理理念。
(1)用“多领域”概念与医院的专科护理结合,进行全面的护理服务指导。建立“家医家护”责任制,以家门前的保健责任人制,营造亲情氛围。以“整体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及家庭访视制,应用护理程序落实家庭访视,督导患者的“遵医行为”。
(2)培养大、中护士院校的护士学生的“义工护理服务模式”。学生在节假日定期以聊天的“话疗”及生活服务为主进入社区,为病人、老人、残障人服务,让学生能早日接触社会,体验帮助人的乐趣,激发爱心和奉献意识,巩固对护理专业的热爱,给病人以情感支持,以无偿的服务培养其奉献爱心的热情,拓展了护理服务的内涵和功能。
(3)根据个体需求建立“家庭护理模式”。让患者能在家中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发挥社区护士独特的医护功能,在家庭环境下为残疾、慢性病患者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服务及必要的日常生活指导,促进其康复和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并尝试采用Moos的适应模式护理临终患者。
(4)初步奠定在医院和社区护理之间形成“联动、互动机制”。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对急、重病人帮助联系、引导其到专科医院就医,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使经过医院诊治、正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及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在家中也能得到的规范护理服务及照顾。
三、结语
我国的社区特点决定了我们社区护理的内容与模式,要加大创新力度,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工作。将要使护理工作进入人们生活中与广义健康有关的各个领域,这需要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完善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护士的工作崇高而神圣,身穿白大褂在岗履行职责,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够做本职工作。正如南丁格尔的名言: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纸片,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护士需具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热情的手,才能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2H护理”是我们科全体人员的共同理念,为此,谈谈笔者心中的“2H护理”。
1 “home护理”,即家庭式护理
随着病人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过去那种单纯的“病人求医,医院治病”的观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医院的功能不再是单纯追求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还要通过病人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营造一个方便、安静、祥和、温馨的环境。因此,医院的就医环境要尽可能地贴近人性化,营造家庭化的生活氛围。“家庭式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要把病人当成亲人来关心,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家庭式护理”服务体现女儿般的孝心、姊妹般的关心、阿姨般的爱心,用暖人的话语、体贴入微的护理、微笑的服务给人家庭式的温馨、亲人般的温暖。医院将开展“亲情式护理服务活动”,把“女儿般的孝心,姊妹般的关心,阿姨般的爱心”贯穿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实施主动服务,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积极为病人排忧解难。“家庭式护理”为患者提供充满浓浓亲情味儿的家庭式服务——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视病人为亲人,给予每位病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心,生活上照顾周全。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想真正做到“家庭式护理”,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决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要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温馨、理解和关怀;“家庭式护理”应该用脑去想,用心去做,用话去说,用手去干。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服务行为做起、从满足患者最朴实的情感需求做起。要微笑多一点、仪表美一点、说话轻一点、观察细一点、操作柔一点、爱心浓一点、照顾全一点、要求严一点、效率高一点、服务诚一点。“家庭式护理”,要求我们要替病人多想一些,对病人多讲一些,为病人多做一些,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病人既是患病的人,又是独立的社会人,他渴望受到尊重,有着爱与被爱的权利,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要将病人当作亲人一样来对待。我们要不断地规范我们的服务语言和服务行为,使病人的权利、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使病人始终有被关爱的感觉。“家庭式护理”要做到向病人和家属送上一个微笑,打一个热情的招呼,说上一句温暖安慰的话语等,让病人一进诊室就感受到真诚的关怀,产生“患至如归”的亲切感,病人服药时,主动为病人倒杯水;病人输完液,为其按压针眼部位;病人咳嗽时,为病人拍拍背;病人要坐起来时,扶病人一把;病人下床活动时,可充当病人的拐杖;病人情绪不好时,主动关心,找到症结,提供心理服务;天凉时,提醒病人多穿衣服;夏天,为病人点上蚊香;主动照看没有家属照料的病人等。
2 “hotel服务”即宾馆式服务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2.1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2.1.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
在开展优质护理的初期,母婴同室运用问题管理模式针对环境、护理模式和排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的改进[1],但产科的医疗护理工作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肩负着维护母婴两代人健康安全的使命,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优质护理的纵深层次推进,激发护士能动性,提高护理内涵、专业化水平是产科护理管理人员思考的方向[2]。我科在护理部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推广母婴床旁护理,扎实做好特色健康教育,提高产妇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推行岗位管理,分层次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提高其专业素质,为母婴提供温馨、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母婴区床位28张,学历组成本科生5人、大专生13人,职称组成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5人、护士8人,护理人员结构为N4级0人、N3级4人、N2级3人、N1级4人以及N0级6人。平均年龄30.9岁,护龄10.8年,床护比为1∶0.6。
2 方法
2.1 存在问题 科室优质护理质量自查,存在以下问题: ①"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内涵没有落实到位;② "健康教育"没有体现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满意度较低;③ 护理人员在分层次培训内容及计划上不够详尽,落实不够到位;④岗位配置不合理,按照一级病房我科需配护理人员结构为N4级2人、N3级3人、N2级4人、N1级5人以及N0级3人。
2.2 持续改进措施
2.2.1 成立科室优质护理质控小组 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全体护理人员参加的优质护理质控小组,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计划;按PDCA循环分阶段完成实施计划。护理部随时指导、督促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2.2 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 突出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模式,深入推广床旁护理,完善母婴床旁护理流程,鼓励新生儿父亲在住院期间陪伴照顾母婴,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从细节入手,完善各种流程和制度如母婴入室告知、乙肝疫苗接种告知书、患者隐私保护制度等,充分尊重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各种权利;提供各种便民措施,如为产妇增添哺乳垫,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妇舒适度。
2.2.3 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母婴健康教育 实施母婴同室每日健康教育实施及评估记录单,制定每日健康教育内容计划,产妇及家庭健康教育掌握评估表,进行评估、反馈再评估、再反馈,切实使每一个产妇每天都能得到护士规范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规范专科健康教育内容,把核心知识上墙,制成专科健康教育处方、小册子提供给产妇及家庭。针对母乳喂养、新生儿常见问题进行预见性宣教如新生儿的安全护理、含接的技巧、新生儿胃容量、宝宝吃到足够奶水的表现、新生儿黄疸、低血糖、呕吐、皮肤问题等等,制作文字生动,产妇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小册子,并将风险意识、安全文化、知情告知融入健康教育指导中。
2.2.4 开展母婴延伸护理 把健康教育指导逐步延伸到出院后的家庭、社区,做好电话答疑、电话回访工作,对有特殊需求及未能独立护理新生儿的人群提供上门访视服务。
2.2.5 加强对特殊孕产妇 特别关注妊娠丢失、生殖助孕、未婚先孕、母婴分离等特殊孕产妇,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尤其是为丧子孕产妇孩子准备花提篮,充分尊重新生儿的个体尊严,并在其床旁悬挂玫瑰花标识,使每一位医护人员知晓。
2.2.6 进行岗位合理配置,规范护理人员培训 护理部及片区通过岗位的调配,使科室岗位配置达到优化组合:N4级1人、N3级4人、N2级4人、N1级5人以及N0级3人。对各层级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每月的培训结果与月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护士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2.3 评价方法 将实施优质护理持续改进的2011和2012年的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产妇出院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χ2、t检验。
3 结果
优质护理持续改进2011、2012年进行比较,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产妇出院满意度、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情况(见表1)。
4 讨论
4.1 优质护理持续改进,深化了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体现了责任制的整体护理 "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即每一位责任护士护理产妇及新生儿时,对母婴进行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外,还要对产妇及家庭一对一的进行康复、健康指导。床旁护理-责任护士一对一的连续、全程优质护理,实现了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参与和知情权,使母婴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针对性强的规范化健康教育,培养了产妇及家属自我照护及照顾新生儿能力,知晓并掌握更多健康教育的知识,促进产妇及家庭各自角色的转变,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实现了护理人员对母婴的"人文关怀";从而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产妇出院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P
4.2 合理的岗位配置,分层次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专业化护理质量 目前,大多数医院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论工作年限、职称、能力水平高低干的是一样的护理、治疗,是对人力的一种浪费[3]。通过分层次的对护士实施全员培训,提高护士核心胜任力,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4]。通过系统和多种形式的制度化培训,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持续提高了产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应急意识不断锻炼和演练,应对各类护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在工作中预见性的提早给予评估、观察、干预,从而减少或杜绝危重产妇潜在发生危险的倾向,使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也快速提高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罗宏.温贤秀.关晋英等问题管理模式在母婴区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应用1)[J].护理研究杂志,2011,25(7):1749-175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052-01
整体护理是指护理工作从单纯的对病人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要。根据这一模式,我科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使病人顺利透析,提高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均系我科长期血液透析病人,男15例,女5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岁,均为尿毒症终末期病人。
1.2 方法
20例病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应用整体护理模式。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向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护理效果。
2 护理
2.1 血液透析前的护理
2.1.1 内瘘术后护理向病人讲解内瘘护理的重要性,它是血液透析质量的基本保障,是病人的生命线。内瘘术后早期,尽量穿袖口宽松内衣,抬高术侧肢体,促进静脉回流,以减轻肿胀程度,包扎伤口不宜过大,每日检查吻合口震颤及杂音。术后1~2周每天用术侧手捏握橡皮球3~4次,每次10 min,内瘘穿刺至少应在术后4周。
2.1.2 环境的安排室内保证空气清新,环境清洁,病人正前方安置电视。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及紫外线空气消毒。
2.1.3 心理护理尿毒症病人由于长期透析,经济上的负担重,随着时间延长,并发症多,易产生忧虑、恐惧、紧张的心理。透析治疗是一种非生理性状态,血液透析前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讲解相关血液透析知识,有效利用病人的家庭支持系统尤为重要。应鼓励病人战胜这种心理的不安和痛楚,并向病人本人和家属充分解释血液透析治疗的原因及效果,必要时请接受透析治疗疗程较长、效果较好的病人帮助解释以取得病人密切配合。
2.2 血液透析中的护理
2.2.1 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熟练的动静脉穿刺技术是使病人减少痛苦的重要保障。而且内瘘早期感染与手术有关,而后期感染常与穿刺点污染有关[1]。护士每次穿刺应更换部位,严格无菌操作,透析结束时压迫止血要用无菌敷料。对疼痛敏感的病人穿刺前多与其交流,分散注意力或作深呼吸,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2.2.2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在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感受及需要,对透析时应急情况应及时处理,如穿刺部位肿胀、针眼渗血、低血压、抽筋、恶心、呕吐、寒战等应配合医生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效果不理想及时回血,保证病人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
2.2.3 血液外渗的护理尽量按压穿破血管的针眼,用绷带固定局部,但要注意血运,冰袋局部冷敷,观察肿胀是否局限,询问疼痛是否减轻,嘱24 h后热敷,并擦喜疗妥。
2.3 血液透析后的护理
2.3.1 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家属血液透析后在家休养的注意事项,做内瘘的病人第2日温热毛巾湿敷有利于软化血管,发现穿刺点有发红、疼痛时,可局部用75%酒精湿敷[2]。学会用听诊器听血管杂音、触摸血管震颤,如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务人员取得联系并得到及时处理,颈内静脉插管的病人嘱其保持切口处敷料干燥,头颈部活动要限制。血液透析病人用药很多,而药物大部分经肝或肾排泄,所以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2.3.2 有效利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我科每年举行一次“肾友会”,欢迎病人及家属参与,加强健康宣教,告知家庭支持系统对病人病情稳定的重要性,鼓励营造家庭休养环境,给予物质和精神支持,让病人视血液透析室为家,视医务人员为亲人。对家庭经济状况极差的病人,给予帮助,并动员医务人员及媒体、社会各界采取募捐的形式共同帮助病人度过难关。
2.4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合理安排低盐、低磷、优质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控制水摄入量,每日体重增长不超过1 kg,限制摄入饮料、蔬菜及水果,避免钾摄入过多。
3 结果
采用问卷调查法,给每位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回收率100%,结果显示病人满意度达99%。临床资料中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血液透析治疗。
整体护理满足了病人的基本需要,在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基础理念上丰富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内涵,将这一模式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中,使病人感受到每个阶段的护理需要。护理不仅服务于个体,还要面向家庭、社会环境的需要,密切护患关系,才能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前言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护理的发展还在初级阶段,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大部分是由医院的临床护理岗位调整或者其它专业的改行者、离退休护理人员组成,因此,普遍存在年龄大、学历和专业技术低、观念落后、业务水平低、应变能力差、协调能力不强等问题。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虽然都隶属于护理学,但是社区护理与医院护理比较,其覆盖面较大,工作范围较广,其工作环境和工作重点及方法等都发生很大变化。
2 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的相同点
2.1护理理念相同 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的护理理念均为爱人、热爱生命和维护生命及人的尊严,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的疼痛,促进其康复,并给予患者身体及心理上的关怀。
2.2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相同 医院护理人员与社区护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还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护理人员对患者最重要的护理内容。最近我国的护理要求中又增加一项,即对人的感情、自尊等的尊重。
2.3护理程序相同 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的程序都相同,护理程序指的是护士为护理的对象提供基本的护理照顾时,所遵循的工作程序,是应用护理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中的系统理论和信息交流理论等相关理论,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等五个步骤,科学、合理、系统地解决患者的问题。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都能为患者提供基础的护理,如疾病的护理、饮食和用药指导及健康宣教等[1]。
3 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的不同点
3.1服务对象不同 ①社区护理属于公益服务的一种,其对象是社区医院附近的小区住户,需深入到社会的基层中,服务对象的范围较窄;而医院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患者,面向的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方的群众,其服务的范围较广;②社区服务的对象比较稳定,这是由于社区居民在社会中有不同的分工及地位,与医院护理中的临时、短暂、个别的护患关系,社区护理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稳定性。③社区服务针对性较强,主要是为社区老人、儿童、伤残人士、特困户等服务;而医院护理则针对性较弱,主要是对来院诊治的人员服务。
3.2护理服务的内涵不同 社区护理重在健康知识的宣传,护理服务单位以家庭为主,护理服务的方向为居民健康的促进及维护,属于长效式的一种护理活动。所以,社区护理的内涵不仅包括医疗护理,还含有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内容。
3.3护理人员素质不同 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具备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和人文素质外,还需要具备以下几点:①具备促进社区的居民健康的责任感;②具备照顾和帮助孤老、病残、孕妇、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意识;③具备能够与个人或者家庭、社团合作,共同评价和计划健康服务的能力[2]。
3.4护理的内容及形式不同 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医院临床护理重在恢复患者的健康,而社区护理则强调促进居民的健康。社区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行整体的护理时,大多数会鼓励并要求患者实行自我参与和自我护理,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确保社区居民的健康。医院护理服务则是阶段性的,医院护理人员只需在患者住院期间照顾患者即可。
社区护理重在整体,是一种动态、连续的健康护理过程,自患者疾病预防开始,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文化价值观等融入其中,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态度,也是对整个社会健康的一种关注。而医院护理工作只注重健康护理的一方面,属于单一、短暂的一种护理手段[3]。
3.5工作环境不同 医院护理的工作环境比较固定,医院制定会制定有利于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活动的规章制度,并为医护人员配备医疗设施,还定期派遣或聘请专业的护师指导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社区护理人员则是在社区医院或诊所中工作,有时还需上门为小区居民服务,其工作环境不固定,同时社区医院的工作设备比较简陋,主要负责基本的病情检查、辅助治疗。社区护理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低,重在强调服务对象这一主体,突出其服务性。
4结论
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都是围绕"人"为中心,服务理念都是"以人为本"。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社区护理的内容重在维持、促进患者及其家庭,甚至整个社区的健康,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并将这种护理方式深入到社会中,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社区护理属于医院护理的延伸,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不同。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和医学发展的最佳产物,它是联系医院和家庭的纽带,是医院护理到家庭护理的一个过渡环节。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我科共收治精神病患者430人,其中精神分裂症318例,分裂样精神病48例,情感性精神病37例,器质性精神病12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3例,焦虑症4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其他4例,符合CCMD-3-R诊断标准。
2 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2.1入院初期的人文关怀 患者入院初期,患者处于症状高峰期,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常表现为敌对、反抗、不合作、紧张、害怕、焦虑、抑郁等心理。这一阶段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的语言安慰和劝说,根据病情,采取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入院宣教,介绍住院环境、分管医生、护士、护士长及各种住院制度(安全制度、物品管理制度、保护性约束制度等),帮助尽快适应病区环境。在接触患者前要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家庭、婚姻、学习、经济情况、职业及兴趣爱好等,注意接触的技巧及语言的艺术,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满足合理要求。同时落实好患者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安全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口腔和皮肤的护理、排泄护理、衣着卫生及日常仪态的护理)、饮食护理、睡眠护理、探视护理等。
2.2恢复期的人文关怀 经过治疗,患者病情恢复,这一阶段,护士应深入患者,用关切的语言询问患者的感受,给患者恰当的称呼,要从细微处让患者感到护士的端庄、热情、认真、和蔼与博学,使患者认识到为他服务的护士有高尚的品格和精深的知识,从而相信、服从护士的管理与服务。
从环境的管理上,保持床单元的干净、整洁,生活用具有标记并集中管理;从患者的生活上,根据饮食爱好订餐(除医嘱有特殊饮食外),根据家属要求提供帮助购物便民服务(如水果、日常用品、衣物等)、提供接听电话及打电话,每天进行仪表整理及指导2次,并让患者照镜子,满足病人的审美要求,起床时间播放轻音乐及指导语,让患者在轻松中得到生活提醒及接受健康教育;平时有组织的开展工娱治疗、文体训练、集体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训练及心理技能训练等,并在病友当作选举生活委员、组织委员、文娱委员、劳动委员、安全委员、爱心委员,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优点长处,树立信心,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及增强社会责任感。 每月召开家属联谊会一次,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家庭、社会支持与关怀的平台。此期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介绍治疗的方法、各种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疾病的名称、临床表现、药物副反应及应对措施。为患者答疑解难,使患者受到鼓舞,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让患者在治疗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治疗。
2.3出院期的人文关怀 这一阶段的人文关怀教育有:出院后坚持按医嘱服药的意义、药物服用的方法及保管方法、生活指导、复发的先兆及应对措施,家庭护理,并告知随诊时间、联系方法、随诊地点,教育时需以患者、家属或单位共同参与,方式:口头宣教及书面指导,并发放资料。
2.4跟踪社会化护理 患者出院后仍需较长时间服用药物,家庭康复护理成为医院整体护理的延续,护理人员对患者出院后15天、1个月、2个月、每隔2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治疗、康复情况,适时提供护理咨询及健康指导,更好的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3 结果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采取一系列的人文关怀措施,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为患者营造了一个和谐、愉快的住院氛围,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每月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率均在95%以上。
4 体会
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尽可能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尊重和同情患者,满足患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3]。使患者生活得舒适、愉快,增加治疗和护理效果,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护士的精神风貌,护士的人文内涵不断丰富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也是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据报道,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50万人,约70%~80%的幸存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和功能障碍[1],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患者不可能长时间在院康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更多的是在家中完成,患者在从医院返回家庭的转移期内,专科护理中断,家庭看护人员通常缺乏相应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看护经验,尤其是卧床患者易导致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而延续性护理模式是将住院护理服务延续到家庭和社区,是对患者转移期间健康问题和对健康需求的关注和应对。强调住院护理计划和出院护理指导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并充分发挥出院护理计划对居家康复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性[2]。我科自2010年6月份开始,对30例出院卧床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降低了脑卒中卧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脑卒中卧床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9~78岁。入选标准:①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②首次发病;③偏瘫,患者卧床;④无严重心肺功能或肝肾功能损害。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②恶性肿瘤、恶性进行性高血压、呼吸功能衰竭、四肢瘫痪患者。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出院时病情基本稳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同的常规护理及健康知识教育。出院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脑血管疾病的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发放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处方;建立出院回访登记本:由责任护士登记患者的姓名、年龄、住址、电话、入院及出院日期、出院时阳性症状和体征、出院时存在的健康问题、各种管道名称及更换时间等;患者出院前日由责任护士告知患者及家属回访的目的、意义及时间,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患者出院后第1w由责任护士向患者打电话全面了解近期患者的心理、基础护理及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情况,并进行电话指导及详细的记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护士针对电话随访存在的问题于第2w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皮肤情况、饮食、肢体功能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电话回访患者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有无新的问题出现等,并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以后进行家庭访视1次/月,直至6个月。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心理干预 张振香等[3]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为44.5%,脑卒中后抑郁会减弱患者康复锻炼的效果,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同时抑郁的发生会从生理机制上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获得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积极的认知评价系统以及乐观向上的心态[3]。因此,护理人员通过家庭访视,了解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用沟通技术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其倾诉自己不适,渲泄自己的焦虑及紧张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使其尽心照顾患者、不嫌脏嫌累,并给予患者耐心细致的情感关怀和支持,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1.2.2压疮预防 了解患者及家属压疮预防相关知识、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及是否知晓压疮的危害性,示范并教授相关护理技能,具体如下:①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的联合作用是形成压疮的主要因素,因此间歇性减除压力是预防压疮发生的首要措施[4],可给患者使用气垫床,并根据患者皮肤情况确定翻身的时间及次数,一般每2h翻身1次,必要时每30min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的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同时悬空骨突处;②保持床单元的平整、干燥、无渣屑,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立刻更换,用清水擦洗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③留置尿管的患者应防止尿管与尿袋接口处压在身下;④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发生的内因,因此还应加强患者机体的营养,有针对性地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3肺部感染预防 首先对患者的居住环境、营养状况、家属预防肺部感染的意识及方法进行全面评估,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引起肺部感染的原因,才能有效的预防肺部感染,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①房间应清洁、安静,通风2次/d,通风30min/次,室温在18℃~22℃,相对湿度50%~60%;②患者长期卧床时患者长时间处于一个,易发生肺淤血、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并发肺部感染[5],指导家属每1~2h应协助患者翻身并叩击背部,指导患者有效咳嗽,防止痰液沉积肺底;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控制肺部感染的关键。患者头部抬高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又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6];④患者长期卧床时患者胃肠消化功能减退,造成患者营养缺乏,机体免疫力下降,易造成肺部感染,因此还应增加患者的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⑤卒中患者进食时口腔容易存留食物残渣,应及时协助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
1.2.4肩手综合征预防 肩手综合是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患侧肩关节疼痛,并使手的运动机能受到限制,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约占12.5%~32%,正确的摆放能有效防止肩关节损伤,减轻患肢水肿,抑制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7]。该并发症的预防属于专科护理的范畴,因此在家庭访视过程中,应指导患者正确摆放肢体及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①卧位指导:仰卧位时在患侧肩胛下放一软枕,使患侧肩关节拾高、前伸与健侧肩关节处于同一水平,肘伸直、腕关节背伸和手指伸开;患侧卧位时,后背挤垫一枕头,使患者躯干稍向后倾,将患侧上肢轻轻拖出并置于前伸位,肩关节屈曲约90°,掌心向上,手指分开;健侧卧位时,躯干与床面成90°,胸前放一软枕,将患侧上肢完全置于软枕上,手心向下,手指伸展;②正确地对瘫痪肢体进行功能锻炼,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指导患者做患手的主动运动及协助被动运动,如用健手协助患手及患侧上肢活动,双手掌心相对10指交叉握手上举,在空中尽量停留10s再放下,2~3次/d,每次上举10~15次;被动运动主要包括肩关节的屈伸、内外旋、内外展,直臂上举前伸,肘关节的屈伸、腕、指关节的活动及背屈,被动运动2次/d,20min/次;③使用按摩疗法,有推法、按法、揉法、捻法、拍打法。按摩顺序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原则上应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15~20min/次;④采用意念疗法即利用运动意念[8]使患者损害的运动神经传导通路重新建立,即用意志支配发出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助力运动,主动运动2次/d,不少于20min/次。
1.2.5足下垂的预防 家庭访视时:①应观察踝关节的摆放是否正确,踝关节的被动运动是否到位,并加以指导及示范:患者平卧位时,瘫痪下肢的踝关节应保持背屈中立位,使足底与床面垂直,足尖向上,保持踝关节处于功能位,要避免重物压迫足部;患者患侧卧位时,瘫痪侧的膝部应垫软枕,使下肢处于功能位。踝关节的被动活动3次/d,20~30min/次,如踝关节的背屈运动:操作者一手托住膝部的后方,一手掌托住足跟,利用前臂力量向前上方压足底以使踝关节充分背屈,维持数秒。再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做屈曲和伸展活动,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操作完成后宜按摩腿部以放松肌肉;②有报道[9]温热疗法能有效的预防足下垂的发生,其原理是应用物理性能,使组织温度升高后再降低,促进炎症物质及代谢废物的吸收与溶解,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管神经营养,从而防止因肌肉挛缩而导致的足下垂。方法为:准备两只泡足的水槽,先将双足用38℃~40℃的温水中浸泡5~10min,再用15℃~20℃冷水浸泡5~10min,反复浸泡双足3次,先以温水开始,后以冷水结束,早晚各1次/d。
1.3评价指标 观察6个月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脑卒中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开展,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护理的服务内涵和职能范围在不断扩大,在传统意义上,患者出院便意味着患者与医院的治疗关系结束,患者出院后,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或简单的电话回访才能得到相关的医疗和护理信息,这种护理模式难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延续护理是指护理服务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不受出院的限制,对出院患者提供便捷、连续、完整的护理服务,形成了医院-家庭无缝隙全程护理服务模式,患者回家后得到了和住院时一样的优质护理,有了安全感,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
3.2延续性护理服务降低了脑卒中卧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由于脑卒中卧床患者病程长,恢复慢,生活不能自理,易出现压疮、呼吸道感染、肩手综合征、足下垂等各种并发症,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日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虽然大大降低,但因受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大部分患者出于经济和人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实现长期住院康复,而更多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则是带着残疾返家康复,在此阶段的健康问题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有效保障和指导,那么无形间给患者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10]。刘红香等[11]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患者及及家属在基础、康复、心理护理等方面需求较大。通过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实行延续性护理,护人员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和护理技能指导,使出院后的患者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得到持续性的专科护理和康复指导,从而巩固和保证了患者的整个康复治疗安全性。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压疮的发生率由36%降至6%,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由20%降至3%,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由50%降至1%,足下垂的发生率由33%降至6.7%,减少了患者痛苦,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善玲,刘清华,黄萍.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亲情化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3):74-76.
[2]徐建秀.我国延续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18.
[3]张振香,林蓓蕾,陈颖,等.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2013,16(2):12-14.
[4]董军芳,刘菊新.脑卒中患者预防压疮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9(6):1639.
[5]赵晓嵘.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123-124.
[6]张爱莲.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性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201-2202.
[7]车加丽.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预防与康复[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7):269-270.
[8]刘秀,蒋丽莉.超早期康复护理防治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1):45-4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25-02
对于产科的医疗服务来说,要想使其质量得到提升,现阶段中主要需要通过护理中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用待产房间、分娩房间与恢复房间的多级分类进行实现。作为现代产科中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产科护士如何强化护理对象自身的保健能力与意识,如何向孕产妇和其家属普及疾病预防、促进与维持健康等内容的实施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实现真正将家庭作为中心已成为产科中的护理工作当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1]。
1 产科护理中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概念与理念
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指的是对已经确定的家庭与个案进行新生儿的护理与心理社会的调适需要,由其所提供的健康照顾具有高品质和安全等特点,对母婴照顾的身体安全维护和家庭凝聚力的促进十分重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母婴的心理与身体健康提供保障[2]。
就其理念而言,主要包含了力量、合作、尊重、选择、灵活性、支持与信息授权等七个在产后的健康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对孕妇给予社会、保健、心理、生理与精神等全范围支持的同时,将向孕产妇与其家庭提供能够满足的服务作为自己的理念,推行个性化、规范化与宾馆化的服务。此类护理模式下的服务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将家庭作为主体,将孕妇作为中心,在对母婴安全进行确保的同时,要使温馨家园得到建立。
2 产科护理中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治疗进展
由于作为专业技术性的服务人员,护士同样需要和医生一样的高超技术和渊博知识,因此,产科护理中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开始之前护理人员都需要接受各类内容的培训与学习,其内容包括护患之间沟通的表达方式、电话礼仪、语言服务的规范、文明规范、日常礼仪和人文培训等多个方面。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在定期举行的导乐师、婴儿抚触和围产护士等产科护理知识的系列培训中来加强自身专业的技能与理论知识[3]。
只有当上述培训结束后,产科护理中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才能够开始进行。一般来说,产科护理中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前教育 当孕妇在进行产前检查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家庭化分娩的必要知识培训,使孕妇能够对分娩过程中降低疼痛的技巧与方式、分娩的生理过程有所了解,以防止在实际分娩的过程中因孕妇的茫然无措而对产程的进行带来影响。此外,对临产的过程及出现征兆后可能会出现的分娩不适向孕妇进行介绍并告知其对应技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能让产妇在心理和生理上能够做好准备[4]。
2.2 产房环境 尽管产科中而对病房和其他科室的病房有所区别,同样也存在着风险与痛苦,但更多的是快乐、希望与生机。因此,在产科护理中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下为产妇提供家庭化的温馨病房,不仅能够让孕产妇和其家属感受到家的感觉,在心理上得到舒适、安全的满足,而且还能够对产妇的休息和睡眠提供保证,从而达到缓解情绪紧张、减轻产后的抑郁与焦躁不安的目的。
2.3 陪伴分娩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分娩的过程中有98%的产妇都存在恐惧感与紧张感,几乎所有产妇都希望在分娩过程中能够得到亲人,尤其是丈夫的陪伴。在产科护理中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下,实施全面的导乐进行陪伴分娩,不仅能够在产妇进入产程且宫缩正规发动后由家属与助产士一起对全产程进行陪护,而且还能够对孕妇给予心理和生理上的支持。通过助产人员对胎儿宫内的监护、实际指导与产程进展的严密观察,可以帮助产妇与其家属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分娩的全过程[5]。
2.4 产后教育 由于孕妇在分娩后的体内激素会出现变化,在某些社会因素或疲倦状态的影响下可能会是大多数产妇在产后出现易怒、紧张与焦躁等心理问题,因此,对产妇的产后教育加以重视同样也是此类产科护理的重点。
3 总结
以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实施,不仅使产科中护理服务的范围得到了扩展,让产科的护理由分娩与产后的康复扩展至孕期、产程中、产后与出院后家庭的护理指导。此类模式不仅提升了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业务技能与整体素质,而且还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对未来产科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萍萍,徐丽华,沈宁,楼建华.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9(12):22-23.
[2] 朱萍.以人文关怀为特点的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的运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02):24-25.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肿瘤发病率逐渐提升,仅据江苏省的一次调查显示,每年因肿瘤死亡的就达12万多人,其死亡人数和死亡率都居全国之首[1]。我院作为无锡地区以治疗肿瘤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每年治疗肿瘤病人近3-5万人次,在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同时,临终关怀护理应受到关注。
1 临终关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临终关怀是对临终阶段患者包括其家属的特殊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临终患者处置死亡的方式。在我国临终阶段指患者处于生命末期,死亡在2-3个月内不可避免[2]。
2肿瘤临终关怀的现状
2.1国外现状
临终关怀自1967年英国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的建立为起点,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临终关怀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我国现状
我国从事临终关怀研究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临终关怀的临床服务模式开始形成。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尚缺乏完整的体系,医院、社区、家庭未形成一种完善的网络支持系统,终末期疾病的病人,尤其是现在许多住院的晚期癌症病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面临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除需要医疗服务中各专业人员的合作外,还需要卫生保健系统的支持。
2.3我院现状
由于我国实行的保护性医疗制度,加之近年来公众对此项制度的过度强化,对开展临终关怀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肿瘤病人的护理以疾病护理及对症护理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临终关怀护理。
临终关怀重视病人及家属的参与,最终的目的是减轻病人的疼痛及终末期疾病各种症状带来的痛苦,对家庭造成的影响减至最小,让病人自然的过度到人生的最后阶段。在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今天,注重患者人文关怀已提到肿瘤护理前端,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将进一步提升肿瘤专科护理内涵。
3 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
3.1满足基本需要做好心理护理
3.1.1 掌握临终患者心理
临终患者大多要经历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五个心理变化过程,护理人员应抓住患者临终这种特有的心理期,加强与临终患者的沟通,评估患者的认知度,尊重、理解和同情患者,帮助其面对现实,平静对待死亡。
3.1.2 满足临终患者需求
临终患者非常需要最大的同情、支持和家庭的容忍,情感因素是提高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他们失去自信和自尊,渴望社会关爱,希望得到亲人尤其是配偶子女的关怀和。尽量为患者安排单人病房,允许家属或朋友陪护和探视,护理人员尊重患者的要求,帮助患者了却未尽心愿,让患者平和、安详地走完人生旅途。
3.2做好对症治疗和开展舒适护理
3.2.1加强专科护理
肿瘤临终患者随着疾病进展,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丧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增加营养支持,保持床褥干洁平整,加强皮肤护理。
3.2.2开展癌痛护理
肿瘤临终患者常常伴随疼痛,它可以使肿瘤患者产生恐惧和绝望,甚至加重病情,我院肿瘤内科积极开展镇痛护理,规范使用镇痛药物,设法解除疼痛及其他难忍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临终患者在疼痛中死亡。
3.2.3注重人文关怀
应为临终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环境,尊重患者信仰,争取患者家属、单位、同事对患者的理解、关爱、支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应重视患者家属的善后关怀,患者去世后,鼓励家属让哀伤情绪自然流露,不要强迫自己坚强,因为对哀伤的抑制会使人免疫功能失调,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肿瘤临终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护理也很重要。
3.3开展死亡教育重视悲伤辅导
3. 3.1转变护理观念强化死亡的真实感
肿瘤护理人员要转变护理观念,真视死亡,生老病死是社会现象,生者必须接受死的事实,鼓励生者面对死亡,谈论失落,来强化死亡的真实感,让生者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3.3.2鼓励悲伤者表达悲伤情绪
大部分悲伤情绪都会令人不安,护理人员应认知这些悲伤情绪和行为是正常的,仔细评估程度,鼓励悲伤者作适度地表达以舒缓不安。
3.3.3帮助悲伤者处理悲伤情绪
悲伤者顿失亲人,必然会产生陷入绝境的无助反应,护理人员应帮助悲伤者适度处理,理解悲伤者的感受,给予适当正反方面引导,帮助其逐渐走出悲伤困境。
临终关怀护理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使护理关爱及照护病人的内涵不断充实丰富,对优质护理服务及肿瘤护理专业发展,有着无穷的空间和潜能。作为肿瘤患者的护理人应转变护理观念,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改变护理实践的内容, 使护理关爱及照护病人的内涵不断丰富。重视护理人文关怀,使肿瘤临终患者在真正人间温情的照顾下,舒适、安详、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3]。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对癌症、慢性疾病晚期病人支持照护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为生命末期的病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从事临终关怀的专业人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这一特殊领域中,发挥着各专业的特长,为社会、家庭、个人在生命的关键时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