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文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8 17:05: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特色文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特色文化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富有,国家正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学校的房屋建筑比以前漂亮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也逐渐现代化了,学校教师素质正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培训在提高,农村学校也在逐渐向城市里的学校靠拢,城乡之差正在缩小。这也是在落实均衡教育的工作要求。

要办好一所学校,让人民满意,这所学校应该有特色文化,才会有高的教育质量。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现在应均衡教育工作的要求,农村学校也在狠抓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绿化校园。校园里,教室里,厕所里,操场上,走廊上等学校处处都显现出文化氛围。看上去,学校的环境美了,在“形”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身在这所学校工作和生活的人受到了多少教育,多大熏陶,他们的思想、言行,有多大变化,整个学校彰显出的团队精神和氛围,也就是在“魂”上又有多大变化,这是值得观察、期待和思考的。“形”的建设必须为“魂”的提升服务。

由于中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小学因资金投入而造成了文化建设起步晚,底蕴薄。所以农村小学文化建设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好位,不要去追求什么高大上,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且有特色的文化就好。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校,因校而建,打造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学校特色文化,办出特色学校呢?我认为应在一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挖掘出学校文化的“魂”,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要把它的内涵和外延明白而清晰地定义出来。我认为这个“文化”可以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结合着学校已有的文化,或是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而定。比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体现出的精神文化,地域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当地人民生产与生活所形成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有土有根有特色的,是接地气的文化,很容易在学校这块土地上生长繁盛的。当然,在挖掘学校文化的时候,应遵循这几个原则:

第一、政策性原则。就是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国家的人才培育的要求,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二、独立性原则。没有独立精神的校园文化无异于没有校园文化。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第三、可持续性原则。文化建设从有形的硬件建设到内化成人的思想,再物化成人的行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这过程所需时间因校因事因人而异。它对人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进行的。

第四、效益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是用来助推学校的发展,是用来培育人才的。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有益于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育。

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这第一步很重要,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效果。所以一定要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最后才做出适合自身学校的“文化”决定。

其次,拟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制定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方案的拟定是很重要的。在拟定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主题性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从硬件看,表现的形式很多:草木、建筑、文字、画面、雕像等等;从类别上看,可分为: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厕所文化,厨房文化等等。不同的地方,用恰当的形式,宣传着不同的文化;从软件上看,就是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些零碎的、板块的文化必须有一个小的主题文化,各小的主题文化加叠在一起,就是学校拟定的文化。

第二、可操作性原则。所谓可操作性,指的是方案要具体,要细化。不仅是在时间上可操作,还要在资金、人员、制作、使用等诸多方面可实施才行。

第三、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第四、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第五、直观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从硬件上讲,就是要让学校这块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发挥无限的教育作用,做到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所以,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单位物体,直观性要强,师生一看就能读懂,从中受益。

第七、教育性原则。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

第八、长期性原则。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其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上要从长远考虑,不要今建明毁,浪费教育资源。

最后是方案实施,这环节至关重要。再好的方案,如果执行不了,那也就是空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在实施方案的时候,既要考虑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各板块文化建设的局部性,要协同实施。

篇(2)

2、精心设计,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在加强美化绿化的同时,从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利用走廊、墙壁创造文化氛围,师生共同制作宣传栏、壁报栏,给校园植物制作说明牌等,让学生无论走在校园的哪个点上,都能感受到深深地启迪,都能受到优良地教育和知识的熏陶.

3、校园书香文化的建设:以“追寻生命厚度 尽享阳光人生”为主题,以书香校园建设为中心,让教师学生在读书中幸福成长.有计划地开展读名著佳篇活动、经典古诗文诵背活动、读书比赛活动等.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等建设,创设优越的读书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由此取得的成果是振奋人心的:2010年学校获临淄区书香校园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7月全国第九届新教育年会在海门举行,我校作为我区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建设代表参会,并在大会上做了专题展示.

4、课程文化发展逐显特色:在阳光课堂构建方面,以理想课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线,努力形成生成、动态的阳光课堂;在阳光体育课程构建中,以阳光大课间、师生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让笑声溢满校园,让运动感染你我”为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阳光体育;在特色校本课程上,首先以大阅读为载体,开设《颂千古美文 做阳光少年》古诗文经典阅读课程,配以丰富多彩的书香活动展示,形成特色文化阅读课程;再者是以德育体系建设为主线,开发德育读本《童年在四季中走过》,以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课、课外实践教育课为平台通过阅读、活动、操作等深化德育课程.

5、师生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在阳光教师的发展上,以“拥有阳光心态,尽享阳光工作,哺育阳光少年”为责任目标,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读书评价,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水平.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淄博市教师十不准为标准,以“爱与责任”为核心,引导教师真诚的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热爱学生 .再者是在阳光少年发展上,以素质教育、兴趣教育为载体,通过班会、校会以及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感人事迹故事会、献上一份爱等活动,培养尊重、理解、关心他人,合作、奉献精神,形成学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加强学生善思、乐学、合作、进取的学风,让他们具有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襟等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星级评价、德育评价为展台,形成班级特色文化氛围,着力塑造具有阳光心态、富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多才多艺阳光少年.

篇(3)

选取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小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有其特殊性:{1} 小学生识字有限,书面阅读的活动属于起始阶段;{2} 由于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阅读的选择余地不大,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故选择倾向于受到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影响;{3} 小学生的家庭依赖性较大,家庭人口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影响较大。所以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上表现出以下特点:{1} 流行书籍传阅较快。我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喜欢看“流行书籍”,像一些热播动画片、儿童剧的出版物等。在丰都县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关于鬼故事的小杂志、漫画都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一些传奇冒险故事也被他们所喜爱,比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2} 读书目的性不强。很多小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完成家长、老师布置的任务,所谓的名著、小说,只挑选其中故事性强或是有插页的章节读,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去考虑小说或名著中人物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做读书笔记的学生更少。读鬼神小说也只是贪图刺激,以及用于在同学面前讲述时炫耀。

相对来说,中学生的独立性大大增强,基本汉字已经能够全部识别及理解,再加上见识、阅历的增长,中学生的兴趣出现多样化的表现,故此,他们的阅读选择余地较大、自主性强,出现多样化的倾向,当地文化的影响并不如小学生表现得明显。

二、重庆市丰都县的特色文化

丰都,自古以来就是很有特色和名气的历史文化小镇,以其“鬼文化”而蜚声中外。这里流传着许多鬼神传说,《 西游记 》 《 聊斋志异 》 《 说岳全传 》 《 钟馗传 》等许多文学名著对“鬼城”丰都均有生动描述,颇富传奇色彩。这里因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每年农历三月三“鬼城庙会”,车船爆满,游人如织;“阴天子娶亲”“城隍出巡”“钟馗嫁妹”“鬼国乐舞”等民俗民风游行表演,惊奇谐趣,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但丁的《 神曲·地狱篇 》将地狱作了仔细的描绘,然而他无论如何也确指不出地狱在什么地方,而丰都可谓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唯一一处“确知”的“地狱”所在,虽然对于这种信仰仅限于华人世界。因此,在世界宗教文化中,丰都鬼城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关于鬼文化,世界各国皆有,至于鬼故事,从诙谐到恐怖,更是无处不在。但像丰都这样,有关鬼文化的内容如此集中,形式如此多样——从宗教到民俗,从文学到艺术,从戏曲到诗歌,从雕塑到绘画,从饮食到杂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具——却是世界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这里集中了鬼文化最丰富、最完整、最系统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又是最形象、最生动而最具体的,因而其作用和效果是任何仅从文字资料或文学角度表现的鬼文化所不能企及的。鬼城文化在当地具有很深刻的影响,以独特的鬼城文化为依托,丰都县的各种媒体上也充斥着鬼神的故事。当地人们在闲暇之余,也经常以听到的、看到的鬼神、灵异故事为谈资。

三、丰都县小学生阅读选择的现实情况

据本人在丰都县进行的非正式问卷调查和访谈,参与调查人数为45人,其中1~3年级的小学生20人,4~6年级的小学生25人;男女小学生人数随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调查中涉及的“鬼城文化”主要是指以鬼故事为载体的文化形式。调查中涉及小学生平常的阅读内容(见表1)、阅读途径(见表2)、对鬼城文化的喜爱程度(见表3)等,并以访谈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家庭结构及家长文化程度。

综合三个统计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儿童课外阅读量少,大多是通过家长或者老人的口耳相传获取鬼城文化,表现出对鬼故事的好奇,并且不排斥鬼故事;高年级阶段的儿童课外阅读量相对较大,有不少涉及童话、寓言故事,但仍表现出对鬼故事、灵异故事的喜爱。

为何丰都县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会出现以上的特点?以下对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一些尝试性解释。

篇(4)

然而,该校长并没有因为这些成绩而受到好评。他任职6年后,被调到另一所学校任副校长。因为在他任职期间,该校的学科成绩一再下降,学校教师之间不团结,许多教师觉得在该校没有奔头,产生调离学校的念头。该校长调走后,这所学校的乒乓球特色被当做“麻烦”而被放弃了。

案例2

某校是所新办学校,第一年招生时,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到该校就读。为了尽快获得老百姓的认可,该校把创建科技特色学校作为创新点之一。校长率领中层干部到省内多所科技特色学校考察,发现大多数学校创建科技特色都只是以“科技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以获奖为目的。这些都不符合该校长的想法。后来,该校以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为理论依据,确立了“多建项目,全员参与”的小学科技教育思路。学校开设了机器人、电子百拼、小鲁班机床等近20个项目,供全校学生选择。这些项目的辅导教师全部由学校教师兼任,教师边学边教。学校每学期还组织2个~3个诸如“鸡蛋降落”等校园科技活动,在语文课中开展“实验作文”教学,在校园里张贴科技教育标语,在操场旁边竖立科学家头像,在橱窗里张贴学生的科技手抄报。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校园充满科技氛围。学生非常喜欢学校的科技活动,喜欢到科技楼里参加各种动手项目;很多教师也喜欢科技项目辅导工作,有位教陶艺的教师还因此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经过5年的努力,该校已经成为当地最好的学校,招生时门庭若市。学校被评为市、地区级科普特色学校,市教育局已将该校作为全市学校的学习标杆。

分析

篇(5)

2.结对发展,以优带新。要求基层学校以“1+1”结对共建的形式开展工作。即,一所具有较好学校文化建设基础,已经形成较为鲜明的学校特色和文化品牌,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有着成功经验的学校(下称共建学校),结对帮扶一所具有一定学校文化基础和特色项目基础的,亟待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特色文化的学校(下称建设学校)。“1+1”结对学校由学校自主申报,区教育局推荐,市教育局审核认定。先行学校与建设学校应正式签署协议,明确结对帮扶工作方式、特色文化建设规划、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并就建设成果接受市、区教育局考核评估。

3.市区联动,强化保障。为强化项目工作保障,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宁教初[2014]13号),明确了各区教育局是实施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责任主体,要求设立专项经费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对经认定的每个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市教育局、财政局给予20万元经费奖补基础上,各区按每个项目不少于40万元安排配套经费。在过程管理机制上,市、区教育局将依据项目建设规划,加强对项目建设情况的检查视导,对建设成果进行验收评估,并将共建学校对建设学校的帮扶力度和实际效果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市将依据相关考核评估情况认定一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项目并给于经费奖励。

4.全程辅导,以评促建。市教育局将促进学校发展作为首要目的,注重从起点开始,全过程对学校进行培训指导。先后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申报学校开展了三轮咨询、指导,在此基础上,市局推荐6所学校参评立项为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实验学校,组织市级项目评审,确定市级项目实验学校18所。2014年下半年,市教育局开展了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遴选,从已经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建设成效的学校中,确认12所,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新的品牌学校,对全市进行示范引领。如此,形成了“品牌学校引领———示范学校培育———实验学校提升”的三层次梯级推进机制。

二、阶段性实践成果及反思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

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

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篇(6)

学校管理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又具有独特性,一是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过程都包含着教育的内容,二是管理对象和“产品”的主体性不同。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人,通过管理要培养的学生也是人,而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矛盾。换言之,学校管理是一项面对人、面对人的发展的工作,所谓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实际上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就需要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个师生予以关怀。因此,“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者必须关注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文化也正是最好的一种管理文化。如何在学校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包括两个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这两个点充分反映了人的“本体”地位和作用。从这个角度审视,学校管理要以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让理念之光指引学校管理。作为校长要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作为教师要树立“学生第一”的理念,把管理看作是一种“服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淡化“管”念,强化“理”念,要以提倡人的生存质量为目标,以造就人的成功为归宿。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2. 健全现有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度就谈不上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任何一种制度文化的形成,都要经过一个“制度出台――思想内化――行动践行”的过程。要想让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被大家迅速接受并无条件地自觉执行,就要求我们学校的制度,首先必须是健全的,必须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必须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因此,对那些不够健全的制度要加以梳理修订。比如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各项工作的管理细则、制度条款、各项工作的考核评价指标、措施等等,在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的同时,制度也体现人文关怀的色彩,突出“人本”内涵,使其影响深入到师生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譬如说,学校的人事制度要明朗化,财务制度要公开化,考核制度要民主化,科研制度要自主化,奖惩制度要公正化,培养制度要全员化……只有这样,学校制度才显出它的生命力与和谐性。

3. 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人是至上的因素,无论是培养人还是启用人都应该积极践行以下五条管理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理念;相互欣赏、和谐致远的人际关系理念;公平竞争、奖罚分明的有效激励理念;恪守师德、开放研究的专业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彰显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依此在“选拔人与任用人,尊重人、爱护人与激励人,培育人与发展人”这三个层面进行人本管理。

二、创建以尊重为内核的育人文化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育人文化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校农民工子女占多数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学校中倡导“尊重教育”即:尊重个性、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儿童获得成长的快乐;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尊重每一个孩子实现心灵唤醒。我们力求通过打造学校育人环境、丰富学校的学生活动让这群被社会忽视的孩子找回信心得到尊重。

1. “尊重”的物化――环境育人。校园环境,是学校内部作用于学生的一切外界事物的力量的总和,是学校为创造良好育人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建造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和空间具有潜在无形而又巨大的影响力,其作用不可低估,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将环境育人也作为育人文化的重点。

一是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打造充满童趣的校园环境。学校将重视对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铺设草坪、种植花草,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创建异彩纷呈的班级文化。学校在营建班级文化、创建班级特色文化的活动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班规、班训等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队会的设计等,充分体现班级建设的个性化,使班级文化建设异彩纷呈。三是尊重他人的劳动营建干净整洁的卫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关注学生的养成,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引导教育学生行为上自律,形成一种人人关爱校园环境、人人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氛围。

2. “尊重”的内化――课堂育人。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孕育与传播的主阵地,倡导“尊重教育”只有贯彻到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才能真正实现他的意义。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应该深层次地内化为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过程、个性思维、知识基础、独立思考的权利的尊重。我们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努力践行着这样的课堂教学标准:秩序井然,活力四溢;主动积极,优质高效;民主平等,正视差异;参与合作,个性发展。

在对我校教师、学生现状进行深入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确立了我校校本教研的方向“凸显小班化教学特色,扎实开展有效教学”。充分发挥我校班级学额小、生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扎实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扎实实施有效教学,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在具有凯旋特色的校本教研方向引领下,确定了课堂教学“三步走”工程。第一步,规范常规;第二步,追求高效;第三步,彰显个性。力求通过这“三步走”实现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3. “尊重”的升华――活动育人。学校教育历来注重“活动育人”,即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作为思想道德工作的重要载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学会做人做事,真正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针对我校农民工子女比例较大,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的特殊性,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和城市孩子相比,缺少应有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关爱的现状,我们精心策划一系列符合我校校情的学生活动,实施“尊重、关爱”教育。以“爱”作为纽带与桥梁,从尊重与关爱出发,让这些学生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同学间的友谊与关爱。

三、创建以书为友的学习文化

在支撑学校成员成长的学校文化中,学习文化是核心力量。而学习文化的最佳表现就是“书香校园”的营建。

1. 教师――书香涵养。一位爱读书的老师,必定能带出一群爱读书的学生;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必定能创设一个书香四溢的校园。因此,培养教师的阅读习惯,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让读书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用读书提升教师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从2010年初开始通过购买、捐献等途径,建立了教师图书室,鼓励教师读书,以待厚积薄发。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一本读书笔记,用以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书中摘抄到的精彩片段。读书活动开展初期,为了让教师形成读书的习惯学校硬性布置读书任务,校长亲自批阅教师读书笔记并给每位教师写批语,通过文字与教师进行读书交流,极大激发了教师的读书热情,教师读书活动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从开始的学校布置任务逐步发展到学校推荐精品图书,再到教师自觉读书主动交流读书收获,现在读书已在我校教师中蔚然成风。

2. 学生――书香浸润。创设环境,强化每天读书时间。学校统一安排阅读时间,专用时间(读书时段),专职老师负责,保证每天30分钟的读书时间,每班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到阅览室自由阅读的读书课,每次大假都必须留读书作业,班主任每周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

篇(7)

——题记

启东市紫薇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四轨制学校。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限的校园阵地,紫薇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面临硬件方面的不足和缺失,学校不得不提高软件的实力和质量。于是,校园文化成了学校开发和打造的重点。

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德育的隐形课程,学校在校园文化打造的初期,侧重于关注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主要构建人性化的自然环境,创建花园式的绿化环境,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三化”工作落实到位。此外,就是有限的橱窗展示和班级文化布置。

在2015年,学校为了拓宽德育渠道,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创办了校刊《薇·成长》。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刊物,在传播校园新闻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走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校自我宣传的窗口,对外开放沟通交流的桥梁,更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于细微处见真心,于无痕处育真人。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师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都有文化的熏染?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师生传递一种有温度、有思想、有灵魂,并能无形间进行渗透的育人文化?

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一条富有学校特色且符合学校发展轨迹的氛围文化线已初具雏形。薇,谐音“微”也,紫薇小学的教育于细微处见真心,于无痕处育真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学校以“薇·成长”为主题,打造了楼道文化、楼层文化和室内文化。打造期间,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教育新常态指引下,积极整合阳光教育的资源与成果,深入倡导“彩绘童年,阳光一生”的德育核心思想,努力帮助孩子们学好人生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新生长点。

一、“薇心”浸润, 引领“薇行”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氛围文明和谐,学生的言行会自觉地调节和支配。校容校貌整洁诗意,学生的情操会得到陶冶和提升。为了创设一个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我们的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加大文化环境建设投入,对学校主要的行政楼暨学生活动的专用楼----知行楼,展开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以此为突破口,为师生心灵的熏陶与成长提供展示的空间。

(一)廉政文化,清风化雨润人心

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廉洁奉公、勤俭正德”这几个醒目的大字。每次会议,全体教师都会经过于此,它们就如一缕清风扑面而来,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增强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严谨治学、潜心育人。孩子们以“廉”字标准相伴童年,树立崇尚廉洁、诚信守法的意识,增强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育他们要成为一个正直、有担当之人。

(二)特色文化,靓丽名片精心造

作为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首批STEM教育试点学校,中国STEM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和南通市艺术特色学校,特色就是紫薇小学就是紫薇小学的一张名片。

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一项又一项的科技小发明在紫薇园诞生,并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一张张奖状、一块块奖牌、一座座奖杯,无不向大家证明:紫小孩子有无穷的创新智慧,科技的魅力开出了无比璀璨的花朵!

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润育每个心灵,扎实高效的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美,开展异彩纷呈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展现美,合唱、舞蹈、陶艺、科幻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在这里起步,每一位紫小学子努力争做“知书达理、多才多艺、德智并举、艺文双馨”的好少年。

特色文化还体现在跨学科、多领域融合联动的活动中。参与南通市篮球啦啦操、开展英语课本剧比赛、组织歌唱祖国快闪活动……亮点频频,精彩无限。

近年来特色学科的活动和成果,是荣誉,也是继续前进的动力。每学年,学校不仅会定期更换活动照片,还会展示一批小科学家和小艺术家。

通过全方位的文化建设,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润心践行,身心得到了全面地发展。

二、“薇心”求道,传承文化

问学楼,是学校主要的教学楼。每天师生们在这里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分享,在这里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启发,在这里接受思想的洗礼和提升。

(一)以梦为笔,增亮生命底色

在问学楼东楼道的文化布置中,学校结合了“八礼四仪”和“中国梦想”两个版块。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欢声笑语诉说着文明的守望。“八礼”是日常养成,“四仪”是激励巩固。文明从孩子抓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融入“爱、善、诚、勤、俭、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梦想,是寄托,是希望,更是一种力量。学校希望每一位学生用智慧的脑、温暖的心、实践的手,共同涂抹生命的底色,成就美好的未来,做一个自强不息的接班人。

(二)立足学科,提升文化素养

问学楼西楼道里的每一层文化布置都和学科息息相关,语文、数学、英语、艺体……师生徜徉其间,犹如漫步知识与文化长廊,给人启迪,使人奋发。

“温故知新、敏而好学、学思合一”……一个个出自《论语》的成语既向师生展示了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理念,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不断完善自我;数学小百科通过一则则数学小故事,引领师生探究数形奥秘,深化理性思维;吴道子、徐悲鸿、梵高,一位位艺术大师,吸引着孩子们鉴赏艺术之美,开启人生艺术之旅。

三、“薇行”足迹,见证成长

在楼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随之孕育的还有楼层文化和室内文化(两者又称班级文化区)。低年级“薇·希望”,中年级“薇·成长”,高年级“薇·幸福”,展示形式为学生绘画、摄影、小报等,内容为学生自创自编,体现积极向上。

(一)走廊墙报,异彩纷呈彰显特色

漫步问学楼走廊,各班级外墙上的文化布置常令人流连忘返。“薇·希望”、“薇·成长”、“薇·幸福”的主题鲜明,设计独具匠心,布局合理美观,图片、书画、手抄报、剪贴画,形式多样,寓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让走廊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记录着学生的成长足迹。

(二)班级环境,温馨典雅彰显内涵

对班级环境布置,如“黑板报宣传”、“墙报专栏”等学校有详实具体的要求。在体现班级特色的基础上,班主任指导学生正确利用宣传途径,营造“温馨教室”,打造积极乐观的班级“舆论氛围”,努力布置好富有班级特色和品味的美文角、书画角、图书角及班级宣传橱窗,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教育之场所。

目前,学校的楼道、楼层文化图文集合了梦想人生、八礼四仪、廉政文化、学科素养、特色教育等内容,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漫步楼道,拾级而上,可以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世界交流;可以聆听古今良训,欣赏中外名言;更可点燃梦想,展望未来……

四、“薇行”不息,收获幸福

在不断提升育人环境文化涵养的同时,学校下一阶段将重点关注学生“心育环境”的建设。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宽阳光心育渠道,创新阳光心育方式,将阳光心育延伸到课堂,延伸到学校的角角落落,延伸到每位学生的心坎中。要让学生懂得珍惜,学会感动,学会关怀,享受生命的充实和快乐,培养完美的人格。通过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广播、橱窗宣传、开通“心语热线”等形式,加强交流、沟通,让学生逐步学会悦纳自己,关怀他人;让学生懂得我成长,我快乐;真正让“阳光聊天室”不是一种摆设,不是一种噱头。学校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开展阳光心育活动,努力做好优化阳光心育特色品牌的创建。

篇(8)

一、因地制宜,扮靓校园内部环境,突现浓厚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对郊区学校中小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一些直观、具体、可感的东西,其外在的表现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此,我们结合学校面积相对较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的特点,本着营造特色文化,创造精品校园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学习提升的场所。我们基本做法是:

1.装点门面,提高品位。学校新教学楼下面的架空层,既是学校学校的门面,也是学校师生的风雨活动场。左面是原小学教学楼的外墙共8米,前面是一堵30米长的档土墙,中间是8根立柱,为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空间,我们在38米墙上建制了21个不锈钢框架宣传栏,分别张贴学校简介、学校鸟瞰图、教师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图片展示、两基只知识问答、校务公开栏、党建专栏、学生思想行为教育宣传栏、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师生明星及个人先进事迹等,学校命名为“学校长廊”,分部门承办、管理,定期补充或更新内容。8根立柱四周悬挂着框架的唐诗宋词,都是中小学课本中出现过的。挡土墙上方是三句红色大型字牌组成的教育格言:“学校是启迪心智的场所”、“教育是一串心灵感动的过程”、“学习是快乐的行动与付出”。

新教学楼正面自上而下是三排金光闪闪的大型钛金字牌,“校风”:勤奋、守纪、文明、自信;“教风”:以爱育爱、以智启智、以行导行;“学风”:勤学、好问、善思、会学;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新教学楼左侧墙面悬挂的是六个鲜红的吸塑大字,“校训”:悟美、求真、至淳。背面是教育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中学教学楼正面二楼墙面悬挂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它们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另外,楼梯走廊张贴的是风格统一的标识牌,教室里有国旗、班风、课程表、名人警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同时,各班级还精心设计自己的宣传栏,张贴学生的书画,摄影作品、特色作业、优秀试卷等。整个校园充满着浓郁的文化的气息与书香味。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新建生态学习园――“逸馨学苑”。原小学部教学楼一楼前是一块无人通行的空地,紧挨着一堵约5米高的挡土墙,学校利用这方面挡土墙修建了一些呈梯形的花台,并按季节摆放各种花草、盆景。配合一楼的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安置一些长条形休息椅,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园内看书学习、画画,也可以识花、赏花、种花。“逸馨学苑”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亮点。校园其他绿化也本着实用、经济、美观、高品位的原则,遵循地形地貌起伏变化的特点,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盆栽小品为辅,做到点面结合,与全面粉刷翻新的教学楼,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郁郁葱葱的环城林带相映生辉,争奇斗艳。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办公条件,干净整洁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让每一位师生都喜上眉梢,使美丽雅关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3.传播新理念,完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是一个开发完善的网络体系。我校得益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设立了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站。我们则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通过卫星接收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各学科教师进行有的放失的学科教学培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人性化管理,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的和谐等等。我校位于城郊结合部,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99%的教师来自城区,生源情况也相对比较复杂,质量偏低。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文化意识,只有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才能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首先,学校领导始终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通过校园文化的陶冶 、激励,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制度的实施,形成师生齐努力、共奉献的人文管理模式。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约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陶冶人。使学校拥为强有力的的“文化磁场”,拉动着学校向前发展,引领着师生朝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迈进。努力构建和谐的管理文化,形成优良校风。

其次,教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教师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幸福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的成就意识,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做到语言美、举止美、风度美、衣着美,用健康的文化来影响青少年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学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的宗旨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和智力发展的乐园,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每一盆花都应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好教材,为此学生团队用心挖掘、倾力打造,不遗漏每一个细节,创设切合实际、丰富多彩的室外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篇(9)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具有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和乐”为核心概念的学校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精神,“和乐致远”指的是在平和安适、自由快乐中达至远方,它包含着自由快乐、关系和谐的乐观精神,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务实精神,追求理想、不断探索的超越精神。“和乐人生”就是一种自立向上、好学力行、悦己纳人、从容致远的人生,是价值、行为、情绪及态度臻于完满的生活历程。“和乐人生教育”是我校秉持的教育哲学,旨在给予学生乃至老师一种整体性的、关乎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人生作为以及人生修养的教育范式。她是我们对素质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基础上的创新诠释,是贴合我校实际并能满足我校师生需要的关于素质教育的自我表达。

“让平和安适融入习惯,让自由快乐成为性格”,这是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更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发起的依据。为了导引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修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我们围绕着学校“和乐人生教育”的品牌,以“戏”(京剧)为文化元素,在充分把脉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现实基础及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启动了品位教师共同体培育工程,以“有品位、讲大局、共情理、求变革”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学校特色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有品位。教师的品位影响着教育的内涵品质,教师的品位在于关注当下,又不局限于当下,面向未来,又不盲从于未来。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以培养学生平和安适的习惯与自由快乐的性格为重要内容,让学生过一种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讲大局。教师要有大视野、大情怀,心里还要有大气魄、大格局,要勇于敞开、学会合作、懂得退让,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标准。共情理。共情理就是对生命发自内心的关怀,尤其对于尚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儿童更需要宽容与激励。教师要学会倾听,更要毫无保留地表达尊重,并善于体谅,延迟批判。求变革。教师必须具备开拓创造、不断革新的精神,审时度势,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推动课程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整体变革。教师不能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而必须打破常规,努力尝试。

二、实施品位教师共同体培育工程,促进教师行为方式转型

品位教师共同体培育工程是教师文化构建的有效策略,包括共同体的建立、共同体环境的营造、共同体制度的建设、共同体活动的丰富等运行机制。我们的品位教师共同体培育工程针对教师的群体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通过有效途径和载体,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1.教师发展学校是基本组织形式和发展载体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原学校建制内由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功能性学校。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中小学校运行机制,被认为是美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大举措。我们借鉴这一理念,与高校合作共建,于2006年1月成立了“人民小学教师发展学校”,有效地实现了师资的常规性管理向深层次管理转变,并形成了教师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了学校教师文化的建构与再造。“人民小学教师发展学校”下设四个部,即学科研修部、校本课程开发部、班主任专业发展部和综合素质发展部,每周开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自主确定发展方向,参加学习和培训。在教师发展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我们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基础,设置集群模块式课程,来弥补传统的、非整体设计的教师培训课程不能顾及教师的个性化和校本化需求的不足,来实现对教师教育行为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改进。

篇(10)

打造管理文化,让管理彰显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学校通过文化的组织手段,整合人、财、物各方面资源,使学生全面而富有特色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从教师层面上,要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使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从学生层面上,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学校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投身教育事业的内驱力,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实施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利用专业资源,引领教师成长;完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追求成功,不断超越,是我校教师的信念。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他们与学生们同进步,共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文化自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第一体验者,学校富有特色的教师文化,正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师文化的转型,学校的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的重建就有了根基。

“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文化自觉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在教育实践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使教师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做出明智的文化选择;使教师能够意识到本民族的文化性格与自身文化性格的特点,形成多元的、融合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自觉可以唤醒教师的生命发展意识,彰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他们期待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学校环境。面对教师的期待,学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尊重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在这充满阳光的环境里专心谋事而不需分心谋人。

学校要始终把以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点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建设高尚善导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关键。

学校注重对教师的道德修养教育,帮助教师领悟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以党支部为核心,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订阅期刊,定期组织交流学习,邀请名师专家到校演讲,让教师从讲座中感悟“尊德性而道文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的教师文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通过优化校本培训体系,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参加培训学习;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组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还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达标课活动。在教学中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研组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互助互学,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深入课堂,指导青年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尽管学校的教育宗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但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管理的根本应该是教师管理。因为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必须要通过每一个教师去完成,所以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了学校极为关注的问题。

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一个学校真正的特色就是有符合学校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校的育人目标逐步分解成领域、学科、模块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刘迪说。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校推行的三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加快了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步伐。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就是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文化见长、特长发展等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机制,在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了特色教育。一方面,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使之身心诸方面均得到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欣赏课发现具有艺术潜质的学生,以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灿烂的那片云彩”,使有限有形的“小校园”发挥出无限无形的教育“大效益”。

学校管乐队组建才两年,参加广州市第七届艺术节器乐类比赛,荣获海珠区一等奖、广州市二等奖;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吹奏比赛获海珠区一等奖、广州市一等奖。打击乐队参加广东省第二届学生器乐比赛暨首届行进管乐和行进打击展演三等奖。田径队多次在海珠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斩获男子组团体第一名,女子组团体第一名,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另外,学校首次组建手球队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手球锦标赛,经过奋力拼搏,荣获女子组第六名。

三、彰显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学校的特色文化虽然基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但也必须不断地加以提升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任何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和行为上的突破,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我校就是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始的,并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生长点。而教师的特长、爱好、志趣甚至个性也在这些特色教学中得到了展示。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构筑学校特色文化的支撑点,完成了由关注学生外部发展到聚焦学生生命成长的提升。

德育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在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等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首要地位。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要以德育文化建设为载体,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正面的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校的德育文化建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最具凝聚力的是德育文化中的活动系统。学校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活动,提炼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奠定了学生的人生基础,打好了学生的人生底色,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学生社团是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自身需要为基础形成的群众团体。因其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等特点,已成为德育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团、武术队、拉丁组、美术组、书法组、科技组等,活跃的社团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德育活动异彩纷呈。

学校通过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强化学生的认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

校园传统性的节日是全校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特色的体现,而且还是一个不断积累、丰富和创新的过程。有特色的校园活动能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让人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的力量。校园传统节日。如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读书节,体育艺术节、科技节等。“六一”儿童节活动,要让学生过得开心有意义,并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度过一个快乐、精彩、向上的“六一”儿童节;读书节活动,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让书香飘满校园;体育艺术节活动,以“让学生亲近艺术、显示身手、展示风采”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性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学生的才艺展示提供一个大舞台。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

上一篇: 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下一篇: 日常环保小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