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5: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急诊分诊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资料与方法
1994~2004年以急性腹痛原因待查收入急诊留观者512例,男228例,女284例;年龄 14~85岁,其中14~30岁120例,31~40岁118例,41~50岁92例,51~60岁30例,61岁以上152例。
结果
本组 512例除腹痛外,还分别伴有发热、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痛、咳嗽、皮疹及血尿等症状。24小时内明确诊断者482例,占94.1%。诊断主要依据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以及临床资料及C等辅助检查。其中属于内科系统疾病者343例,占71.2%;普外科92例,占19.1%;妇产科38例,占7.9%;泌尿外科5例,占1%;胸外科4例,占0.8%。另有30例(5.9%)诊断较难,28例在24小时后经进一步检查或剖腹探查明确诊断,2例经反复留观、住院检查始终未能明确诊断,病因见表1。
讨论
28例急性腹痛延迟确诊的原因:本组 512例中28 例24小时后确诊,延迟确诊的原因为缺乏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检(3例);腹部刀扎伤,开始未能查出伤及肠道,2天后检查伤口有肠内容物渗出,方诊断为外伤致小肠穿孔;腹型紫癜患者未询问出腹痛前皮肤紫癜病史;宫外孕误诊为感染,未查盆腔情况,未查腹部移动性浊音。①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全面认识,盲目依赖实验室检查(13例)。②缺乏跨学科知识,思维范围局限(6例)。③几种疾病并存,掩盖病情(3例):多见于老年人,因上腹痛诊断为急性胃炎,经检查同时存在胆石症1例;同时存在肺炎及胆囊炎1例;同时存在泌尿系结石、胆石症1例。④少见疾病(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有报道该病占住院病例的0.07%~0.13%[1];腹痛伴大便次数增多,诊断为急性肠炎,最后确诊为膀胱破裂1例;另1例腹痛最后经MRI确诊为腰脊髓腔出血。
28例急性腹痛延迟确诊的体会:我们认为对腹痛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切忌以自己的意愿引导患者,而造成病史的不客观。应全面系统查体,尤其腹部查体甚为重要。①要注意区别是外科系统还是内科系统腹痛。诊查急性腹痛时,特别是在手术前,首先应除外非外科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痛。要注意区别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腹痛。功能性紊乱腹痛是间断性、游走性、一过性或不规则性,缺乏明确定位,一般不超过3~6小时,即使超过6小时,也渐趋好转。②要正确认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由于神经的反射作用,一些疾病所致疼痛往往不是在疾病发生部位,常被误诊。而有些腹腔外疾病的症状又明显地表现在腹部,腹腔外脏器病变所致的急性腹痛患者占12.01%[2]。急性心肌梗死因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心脏迷走神经,可引起腹痛[3]。
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现代化检查手段,如 B超、血管造影、C等,可为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诊断急性腹痛提供有利条件。须认真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经常不断地进行腹痛部位的检查,适时剖腹探查是十分必要的。剖腹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0引言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个临床专业的边缘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始终处于处理急危重症的最前沿。面对大量未经筛选的急危重症患者,其处理原则强调“时效性”和“生命第一”的原则,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生命,这就对急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专科医师的首发站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针对我院的急诊医学教学情况,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做了以下有益探索,现报道如下:
1课堂理论教学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急诊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均为副高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良好的医德医风。授课教师均采用集体备课形式,授课前先在教研室进行试讲,通过后方可给学生上课,以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性和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院还加强了后备教师储备,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备课、听课环节,参加教学比赛,对于青年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1.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院于年开设急诊医学课程,由于早期教学经验不足,基本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按照不同系统,不同疾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但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低,感觉是在重复以前所学的专业课程,体现不出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②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感觉像无头苍蝇,找不到头绪,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参考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发现以教学法结合典型病例或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更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是因为新型教学模式是以患者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常见急症鉴别为主线的横向临床思维培养盯。
1.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授课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授课,教研室主任协同教学质量管理科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抽查,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无记名反馈教师授课情况,并根据评分量表打分,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医院临床教学
2.1急诊入科宣教
急诊科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与其他科室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科室的心理恐惧,尽快进人实习状态,我们安排具有丰富带教经验主治以上医师对实习生进行人科宣教,其内容包括急诊科布局、工作环境、急诊科规章制度、常见急症抢救程序、急诊病例书写规范及要求、法律法规教育等。通过宣教,学生们能较快进人实习状态,学习兴趣较前明显提高。
2.2强化诊断思维
对于急症患者,首要任务是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首先要排除风险最高、威胁生命的病因,先安排最必要的检查,并在检查时做好必要的急救准备。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危重患者,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应坚持诊断与治疗同步,边抢救边检查,不能消极等待化验及辅助检查结果,体现“生命第一”原则。我院临床教学侧重以常见急症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为中心,强化鉴别诊断思路及处理流程,经过针对性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在接诊病人时做到心中有数。
2.3强化技能训练
由于目前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很多急救技术还无法在患者身上实施,故急救技能训练更多在模拟人身上进行。我们采用学生先看教学视频,然后老师操作示范,最后分组模拟训练和技能考核的方法。学生模拟训练时带教老师必须在场,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然后督促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技术要领。对于技能考核合格的学生,老师可根据患者病情以及与家属沟通的难易程度,适时让学生进行现场急救技能操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2.4参与诊疗活动
学生掌握了常见急症的鉴别和处理流程后必须参与诊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巩固三基知识。对于病情及时间允许的患者,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可侧重让学生参与诊疗活动,如量血压、做心电图、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等活动,必要时老师予以指导、补充。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学生应对老师的诊疗过程做好详细记录,抢救结束后,作为危重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强化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敏锐的现场反应能力。
2.5加强医患沟通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纠纷的高发区,而产生纠纷的根本原因更多在于患者对服务态度的不满,而非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赢得患者满意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医患沟通,首要环节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真正站在患者及家属的位置,才能体会到他们对疾病充满了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满情绪。所以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反复强调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并在诊疗过程中始终以热忱耐心的服务给学生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让整个诊疗活动在紧张而和谐的过程中进行。
2.6规范出科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需根据实纲对学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常见急症的诊断程序及处理流程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常见急救技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重新补考,直到合格为止。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罗学宏急诊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铁城,于东明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陈尔秀,张正良,袁国莲,等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作者单位: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急诊患者年龄不一,病情变化交织,各种因素共存,对急、难、险、重症的处理是否成功,往往能直接反映出医院总体医疗护理水平,是医院的重要的窗口形象,随着急诊护理学的发展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要求更严更高了,这就要求我们急诊科护士要有快捷的反应,博爱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因此,搞好急诊科的管理,提高的是一个抢救室的护理水平,展现出的却是一家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做好的基础要管好,管好是做好的保障。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套适合我院急诊抢救室护理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分区包干制管理方法,应用以来促进了护士队伍的团结协作,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将我科应用分区包干制管理方法的体会阐述如下。
1 护士管理
11 个人综合素质管理 急诊科的护士应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而且必须技术娴熟、操作准确,遇到紧急情况,能做到从容不迫、忙而不乱。这就需要组织护士不断学习,通过送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定期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等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培养,护理知识与时俱进,操作技术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护士长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素质,并认真组织业务学习,督促检查全科护士、护理员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应把握好对护士批评的方式、时机和效果,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帮助教育,以期共同进步。
12 护士队伍合作管理 护士队伍的分工与合作要讲究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分组不分帮,分工不分家,一切以患者的利益为上,工作中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
重视对护士的思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爱岗敬业,注重加强集体凝聚力。注意护士的人员配备必须合理,按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排班。以老带新,搞好传帮教工作,以保证急诊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患者管理
21 环境管理 保持环境干净、整洁、舒适、优雅。这样,消除患者就诊时焦虑情绪,适应新环境。分组分工管理各个区域的环境,责任到人,组长随时督促、检查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搞好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
22 就诊管理 组长接诊并分配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接到患者后合理正确预检患者,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并报告医生给予诊治。高质量的分诊能使患者得以及时救治,反之,则有可能因延误急救时机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这项工作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组成员对本组必须负责到底,服务到底。
3 业务管理
31 普通急诊护理合作管理 急诊科的护士必须坚守岗位,即使没有患者,也不能擅自离岗,以保证有充足的医护人员随时投入抢救工作中。急诊抢救室的备品必须安排专人管理,并随时检查,定期进行保养、维修、更换,药品需定位、定量、定种类。只有使抢救设备处于正常可靠状态,才能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抢救工作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挂急诊号的一般急诊病员,由小组护士配合各科进行分诊就诊处理。 如病员多候诊时间较长,组长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安排急诊医师加强。
32 特殊急诊护理合作管理 急危重症病员应先抢救,后挂号、交费、办理有关手续。所有参加抢救人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协调安排,以极端负责的态度,争分夺秒的抢救患者。一般抢救由急诊科医师、各组护士负责实施。其他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应有专人负责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注明执行时间,抢救结束后及时整理、归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21 遇急危重患者应立即将其送人绿色通道,要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的原则。
322 遇成批伤病员时,对患者进行快速检伤、分类,分流处理,并立即报告上级及有关部门组织抢救。
323 遇患有或疑患传染病患者来院急诊,应将其安排到隔离室就诊。
324 经抢救病情稳定后,如须收入病房,由指定的医师、护士和担架员护送。
【关键词】分娩镇痛;笑气;硬膜外阻滞
Effects on maternal and fetus with different reliefing labor pain during delivery
Liu Jianfei Jiang Lian
【Abstract】To detect the effects on maternal and fetus with nitrous oxide inhalation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reliefing labor pain during delivery.Methods:446 cases of single fetus,cephalic,full-term parturients,primiparous pregnanci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oberved subgroups including 136 cases with nitrous oxide inhalation and 150 cases with low concentration ropivacaine plus fentinyl for epidural anesthesia,and 160 cases with untreated subgroups as control. The degree of labor pain,duration of labor, delivery way, Apgar sco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etc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Results:The degree of labor pain between oberved subgroups with nitrous oxide inhalation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were compared,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degree of labor pain for oberved sub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trol group(P0.05).Duration of second stage of labor for oberved sub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Analgesia during labour;nitrous oxide;epidural anesthesia
分娩阵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持续的疼痛给广大产妇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为提高围产期质量,解除分娩期疼痛,我院开展了笑气吸入及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通过对两种分娩镇痛方法进行临床对比分析,以寻找更为理想适宜的无痛分娩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选择住院分娩的正常初产妇446例,孕周37-42周、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无产科并发症、合并症,胎儿情况正常。在征得产妇家属及产妇同意后,136例笑气吸入镇痛组,无笑气吸入禁忌症;150例硬膜外阻滞镇痛组,无硬膜外阻滞麻醉禁忌症;160例为对照组,3组孕妇年龄、孕周、体重、身高、宫颈Bishop评分等有关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设备与方法
1.2.1 笑气吸入镇痛:笑气内含50%氧化亚氮和50%氧气,使用设备为北京键生键世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护生”无痛分娩装置。该装置由自控呼吸装置、气瓶及推车组成。气瓶与自控呼吸装置相连,后者由一个供气阀和一个自动活瓣的面罩组成,两者用软管相接,在活瓣自动控制下进行吸入性供气,流量每分钟4-7L。笑气组在宫口开大2-3cm以后,开始自动吸入质量分数为50%的笑气,在预计宫缩即将来临前20-30秒产妇手持面罩、扣住口鼻、作深呼吸3-5次、取下面罩,待下次宫缩来临前再次吸入。如此反复,直至宫口开全停止吸入笑气。胎儿电子监护仪全程监护胎儿。
1.2.2 硬膜外阻滞镇痛:产妇正式临产,宫口开大2-3cm时,于第2、3腰椎硬膜外穿刺并置管,首剂注入0.2%盐酸罗哌卡因+芬太尼(2mg/L)10ml,之后接装有0.1%盐酸罗哌卡因+芬太尼(1mg/L)自控镇痛泵(PCA)持续给药3-6ml/h宫口近开全停止给药。分娩结束后拔出麻醉导管,镇痛后对产妇常规进行多参数心电监护,观察母体生命体征。胎儿电子监护仪全程监护胎儿。
1.2.3 镇痛效果评定标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估尺VAS评分,使用横向从左到右背面刻有0-100mm数字的移动标尺测定。疼痛尺上标有0为无痛,100为剧痛等字样。指导产妇有宫缩时移动游动尺标,标出疼痛值。专职人员立即在尺的背面读熟并记录。0-30mm为无痛或自觉可容忍的轻微疼痛,40-70mm为疼痛缓解不明显或无缓解,80-100mm为剧痛。
1.2.4 观察指标:观察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羊水性状、记录产妇用药后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不适主诉及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用药前三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笑气组及硬膜外组用药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各时间点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三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三组VAS镇痛评分(mm,x±s)
组别(例)宫口开大至1-3cm用药1小时后宫口开全胎儿娩出后
笑气组(136)90.1±25.432.7±30.010.8±19.53.8±6.8
硬膜外组(150)91.2±26.331.6±31.210.7±20.04.0±5.9
对照组(160)89.2±22.890.5±8.395.4±13.096.4±2.5
2.2 三组活跃期及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时间笑气吸入组、硬膜外镇痛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各产程时间、剖宫产数(x±s)
组别(例)加速阶段(min)最大倾斜阶段(min)减速阶段(min)第二产程(min)第三产程(min)剖宫产(例)阴道分娩(例)
笑气组(136)44.38±12.42114±18.1060.20±27.149.22±24.18.4±0.5116120
硬膜外组(150)45.42±10.82112±19.2059.10±28.250.20±25.28.3±0.6118132
对照组(160)42.18±8.44116.4±25.6849.2±19.869.20±25.17.8±0.922476
2.3 三组产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500ml者笑气组12例(8.8%)、硬膜外组15例(10%)、对照组16例(1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催产素的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催产素使用指征无差异(P>0.05),三组阴道手术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催产素应用、阴道助产分娩(x±s)
组别(例)产后出血(ml)Apgar评分
1min5min催产素应用(例)阴道助产(例)
笑气组(136)272.2±1.377.62±1.898.81±0.549212
硬膜外组(150)273.2±2.377.61±1.368.76±0.3610815
对照组(160)271.7±3.247.97±1.408.9±0.368010
2.4 羊水污染率及产妇用药后的反应情况:三组羊水污染率笑气组为17.5%、硬膜外组为17.4%、对照组为17.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笑气吸入组出现轻微头晕10例,轻微嗜睡8例,停止吸入后5分钟内消失。
3 讨论
分娩疼痛主要来源于子宫的强烈收缩、宫颈的扩张、先露部下降压迫等疼痛的冲动由脊神经传递入脑,引起强烈的疼痛感觉。同时机体对紧张的反应可释放大量与紧张相关的激素如儿茶酚胺,使产妇痛阈值降低,产妇感到疼痛难忍,使得孕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34倍,导致低碳酸血症,引起胎儿酸碱平衡紊乱。高危妊娠者疼痛所致的O 和CO 交换量的减少是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有些产妇因惧怕疼痛而要求进行剖宫手术,导致剖宫产率增加。因此为产妇制造一个安全无痛的分娩环境是围产医学发展的需要。理想的分娩镇痛应该最大程度地满足以下要求:(1)对母婴影响小。(2)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安全可靠。(3)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分娩过程。(4)产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5)必要时追加局麻可满足手术需要[2]。
笑气即氧化亚氮气体(N O)的俗称,是毒性最小的吸入性镇痛或麻醉剂,为无色、有甜味的惰性无机气体。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冲动的传导及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而产生药理作用[3]。对呼吸道无刺激,与血红蛋白不结合,对心肺肝肾功能无损害。吸入体内后显效快,30-50秒即产生镇痛作用,停止吸入后数分钟作用消失。最显著的作用是镇痛作用强而麻醉作用弱,质量分数为30%-50%或亚麻醉质量分数为80%才有麻醉作用[4]。笑气吸入镇痛是否影响产程,国内外各家报导不尽相同,从本实验的结果证明笑气吸入镇痛对活跃期及第三产程时间无影响,但第二产程时间笑气组比对照组短,两组在使用催产素的量、例数指征无明显异常。两组在剖宫产率及指征无差异。分析第二产程时间,笑气组比对照组短的原因如下:产妇吸入笑气镇痛后,产妇的疼痛消失或减轻,消除了产妇的紧张恐惧情绪,安静合作,改善了大脑皮层下中枢的调控作用,使子宫收缩协调,盆底肌肉放松;同时由于疼痛的缓解,产妇体力消耗减少,于第二产程能有效地用力,因此第二产程缩短。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笑气吸入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阻滞镇痛比较,具有以下优点:镇痛效果好,能缩短产程,不影响分娩方式;不抑制胎儿呼吸和循环功能;不增加产后出血量;操作方便。笑气用于分娩镇痛的主要副反应为头昏,多数孕妇能忍受,其他副反应为嗜睡、唇周发麻、咽喉瘙痒等发生率均不到5%,笑气吸入方便易行,产妇乐于接受,更适合于基层医院运用。
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连续腰段椎管内阻滞,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局麻药[6]并有抗炎作用[7],在低浓度下具有感觉与神经阻滞相分离的特点,不影响子宫收缩。小剂量芬太尼能增加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研究证实对新生儿呼吸、循环均无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能迅速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二者联合使用降低量,降低局麻药浓度,减少不良反应。分娩过程中全程监护胎儿及新生儿评分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对胎儿无不良影响,提高了母婴的安全性。硬膜外阻滞有效地解决了产妇的产痛,同时使用产妇自控镇痛泵(PCA)技术,可通过设置冲击量、背景流量、PCA量来控制给药的剂量和时机,使用药个体化,确保安全。这种小剂量、低浓度的给药方法,不影响产妇的肌力和交感神经,产妇可以自由活动、进食,硬膜外阻滞使盆腔及肌肉组织松弛利于胎头下降,同时由于镇痛效果好,消除了部分产妇因惧怕疼痛而导致的人为因素剖宫产,从而降低剖宫产率[5]。本文结果显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方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异议。通过3组对比研究,产后失血量及新生儿出生结局均无差异,说明该方法不引起产后出血增多,对胎儿无不良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无差异,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需专人监护母婴情况,需要具备有一定医疗条件的医院使用。
参考文献
[1] 蒋沁蓓. 分娩镇痛[J]. 鄂州大学学报,2006,13(3):62-64
[2] 陈丽,韩伟,孙荃. 罗哌卡因应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77-4479
[3] 邵华江,陆杏仁,成卫军等. 笑气吸入性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16(2):83
[4] 关菊莲,李彩霞,王莉. 笑气吸入性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3):161-163
Abstract: the highway transportation is the artery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is also one of the lifeline earthquake relief. When an earthquake occurs, the bridge is easy to fail, often repair time is long, bring bigger impact to the earthquake relief and reconstruction work. To ensure the bridge can still pass under the effect of earthquake and the earthquak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s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on bridge seismic design method and seismic measur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easily neglected in the design.
Keywords: earthquake seismic design and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几年不断发生各种等级的地震。在地震发生时,不仅会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或倒塌,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严重造成交通中断。若作为抗震救灾生命线工程之一的公路交通(尤其是铁路桥梁、城市高架、公路桥梁等公路工程的咽喉要道)受到较大损坏,将会给后续救助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此外,目前我国公路行业现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是《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较《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在设计思想、安全设防标准、设计方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
一、桥梁抗震设计与震后检测加固的必要性
对桥梁结构进行震后检测及加固技术的研究, 其必要性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地震中的部分桥梁遭受严重破坏,需要进行修复或加固;其次是随着新规范的颁布执行!设计方法的发展和更新,许多按以前方法设计的或根本就没有进行抗震设计的桥梁的抗震性能需要重新进行评估。相当数量的桥梁,尤其是早期修建的桥梁,由于资金短缺,设计!施工标准低,加上技术管理薄弱,施工质量不能保证这些桥梁的使用寿命,有些很快就变成危桥;由于桥梁管护不善!大自然风霜雨雪的侵蚀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造成桥梁自身老化破损,衰老加快,寿命缩短。对这些桥梁,通过评估及有效的加固,力求能够提高单个构件以及整个桥梁体系的抗震性能, 以满足现存规范及交通提出的抗震设防要求。
二、抗震震害抗震加固实施时, 必须了解桥梁的构造特性与地震震害之间的关系。根据公路桥至今的震害实例分析结果,针对发生震害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保证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
1、上部结构震害:上部结构本身遭受震害而被毁坏的情形较为少见,往往是由于桥梁结构其他部位的毁坏而导致上部结构的损坏如地震时相邻梁体相互碰撞而引起的破损, 因支座的螺栓起拔或剪断引起撞击而使变形过大等损伤。
2、支座震害:地震中,桥梁支座的震害极为普遍。其原因主要是支座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抗震的要求,构造上连接与支挡等构造措施不足, 某些支座形式和材料的缺陷等因素。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支座锚固螺栓拔出、剪断、活动支座脱落以及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
3、落梁震害:桥梁落梁有的是墩倒梁落,也有的是梁落而毁墩。其主要原因有:桥台倾斜或倒塌、河岸滑坡、地基下沉、桥墩破坏、支座破坏、梁体碰撞、相邻墩发生过大相对位移等。
4、下部结构和地基震害: 下部结构和基础的严重破坏是导致桥梁震后难以修复的主要原因。桥梁墩台因砂土液化、地基下沉、岸坡滑移或开裂引起破坏很难加强它们的抗震能力。
三、桥梁设计与抗震措施
1、防止落梁的措施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指出上部结构主梁的支承长度a≥70+0.5L(L 为梁的计算跨径,L 单位为m,a 单位为cm),该取值沿用自日本抗震设计规范,多数设计者认为规范取值较为保守,比上一代规范《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有较大提高(a≥50+L)这里需指出该种认识属于误区,当“长桥高墩”时应在规范基础上给予更多的安全富余。
根据震后的调查表明横桥向抗震挡块的破坏非常普遍,说明当前挡块设计存在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构造尺寸偏小,主筋配筋偏少,挡块内侧缺少减震橡胶块,特别是在斜弯桥设计中应比直线桥具备更多的考虑。挡块内侧不仅应设置橡胶块,还应考虑留有不小于5cm 的缝隙,多数桥梁设计将桥墩挡块设置为与盖梁边缘齐平的方法是欠考虑的,往往造成施工误差调整困难以及上述 5cm 缝隙难以保证,故建议桥墩盖梁端部悬出挡块外1Ocm为宜。
2、支座型式和布置方式
支座选型长期以来被忽视,常规梁桥多采用普通橡胶支座,汶川地震后的调查表明普通橡胶支座破坏后加剧了桥梁损伤,建议根据桥梁设防要求,选用适用的支座类型。基本地震动峰加速度峰值0.1g地区和以上地区应选择减震型橡胶支座。支座的布置是否合理至关重要,汶川百花大桥第5 联 (5×20m)采用一个固定支座,其余墩为活动支座,导致全联上部结构水平地震力几乎完全由固定支座下的桥墩承担,该桥墩迅速破坏后,造成全联坍塌。对于连续梁桥在设置固定支座后,应充分考虑固定支座设置对抗震的不利影响,慎用墩梁固结方案,应注重考虑各墩水平受力的平均分担。
3、柱式桥墩的合理设计
柱式墩是桥梁设计中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抗震设计中应首先尽量避免选用抗震性能差的圆形独柱结构,同时优先选择矩形截面形式。其次应重视桥墩中间的横梁设置,横梁刚度不宜过大,避免导致“强梁弱柱效应”的出现,造成结构的第一塑性铰出现在墩柱之上,而不是横梁上,致使结构失效。
结构刚度的均衡是总的设计原则,一般指纵桥向相邻高度不宜相差过大,同时注意当地面横坡较陡时,横桥向也会出现墩柱高度差异,条件容许时可以考虑进行开挖,以保证横桥向墩柱刚度的均衡。
四、桥梁的抗震加固技术
对于处于地震多发区的已经修建的桥梁,应根据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对其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考虑是否应给予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
1、维护结构连接件
当支承连接件不能承受桥梁上、下部结构产生的相对位移时可能会失去相应的作用,并导致梁体坠毁。而这种情况往往都是由施工单位和养护单位在桥梁支承连接件的性能质量的重视度不够所引起的。因此,我们应定期对桥梁支座、伸缩缝等连接构件进行维护。在国内目前采用较多的维护方法有采用挡块、连梁装置等安装于伸缩缝等上部接缝处;安装限位装置于简支的相邻梁间;为耗散作用于结构的地震能量增加耗能装置及减隔震支座;增加支承面的宽度等措施。此外,在桥梁使用期间定期检查并维护支座时应随时清除伸缩缝内的杂物。
2、加固上部结构
加固上部结构主要有粘贴钢板加固法、增大截面加固法和结构体系转换法。粘贴钢板加固法主要在梁板桥的主梁底部出现严重横向裂缝时使用。在粘贴钢板、钢筋或纤维时应特别注意粘贴位置,即粘贴位置应尽量远离中性轴加固区。同时还应注意黏结剂的性能以保证锚固的可靠性;增加截面加固法主要是增设钢筋在桥梁下部以提高主梁的抗弯能力。同时,如果增设的钢筋较多可考虑将主梁下部的截面面积增大以避免超筋构件的出现。另外,应设置锚固筋、传力销、剪力键等可靠的连接物在新老结构材料之间以避免增加的重量破坏原截面;结构体系转换法主要指将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设置在简支梁的梁端,使相邻两主梁连起来就可形成多跨连续梁,进而达到提高桥梁承载力的目的。
3、加固下部结构
下部结构的加固主要有柱罩、填充墙、连梁、加固支座、加固帽梁、桥台和加固基础等措施。填充墙具有提高柱的横向能力和限制柱的横向位移等特点,可用于多柱桥梁;连梁可提高混凝土排架的横向能力。连梁可置于排架底部标高处替代墩帽,也可置于地面标高和排架底部标高之间的某个位置以调整特定排架的横向刚度;一直以来支座都是地震中受损最容易的部位,而为加固支座现在一般都采用隔震支座加固桥梁的方式,此外还有用铅芯橡胶支座或者缆索与弹性支座配套使用代替弹性支座的方法;帽梁加固方法最常见的是给现有帽梁增设垫板;桥台加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支座延长装置,二是用木材、混凝土或钢筋填塞夹缝,后者采用较多;通常基础加固的方法是增设覆盖层、均匀增加基础、增加接触面积或将基础锚固于土中等。
4 结论
桥梁的抗震减灾涉及桥梁工程、地震、防灾减灾等多方面的研究,尽管我国桥梁抗震与加固的水平已有较大的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国外。我国的桥梁抗震缺乏持之以恒的基础性研究,对于公路桥梁抗震能力的评估和加固至今仍没有相应的标准。哪些桥梁可能会在地震中损坏甚至倒塌仍然没有清晰的概念。我国要充分吸收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我国桥梁的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工作。结合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分级设防标准,尽快提高我国桥梁抗震加固的技术水平, 确保公路工程各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安全度。
中图分类号:TQ33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物通常在其主体结构的单斜支撑、交叉支撑或人字型支撑上安装耗能减震元件或耗能器形成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耗能减震结构采用“二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在小震作用下,耗能减震装置及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且耗能装置给主体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刚度使耗能减震体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即满足第一水准要求;第二阶段,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输入结构体系的能量可通过耗能装置的往复作用或产生滞形来消耗,迅速衰减结构的动力反应,避免主体结构过早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从而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即满足第三水准的要求。
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法有美国在FEMA中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和日本2000版的抗震规范以及Cavil与Priestley等人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但研究人员从近些年来发生的地震中调查和研究发现,结构的地震损伤(或破坏)不仅与建筑物的层间位移密切相关,而且与地震过程中累积的滞回耗能有很大关系,因此,以位移和能量同时作为结构抗震性能的指标,可较全面综合地评估结构抗震性能。但由于高振型与静力加载模式的影响,以及延性与当量阻尼的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得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到目前为止仅局限在概念阶段,没有得以发展。
2.能量分析法
耗能减震的原理可以从能量角度描述,在地震过程中结构体系内部能量的消耗、转换和存储必须与输入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能量相平衡,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如式(2.1)及式(2.2):
对于传统抗震结构:
(2.1)
对于耗能减震结构:
(2.2)
式中——地震过程中输入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总能量;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动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耗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滞回耗能;
——耗能装置(或元件)的耗能。
在(2.1)与(2.2)两方程中和并不消耗能量,只是能量的转换,和可忽略不计,因为其仅占总能量很少部分(约为5%)。在传统抗震结构中,主要通过消耗输入到结构中的地震能量,因此,结构构件消耗的能量越多,其本身遭到损伤或破坏就越严重;而对于耗能减震结构,耗能减震器(元件)充分发挥耗能作用,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状态,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而结构本身耗散的能量很少,即可近似认为地震能量全部由耗能减震装置耗散或吸收,则方程(2.2)可简化为[1]:
(2.3)
这样,忽略了其它因素的影响,既简化了计算,也使结构的安全储备得以提高。
3.基于等价线性化的振型分解法
工程抗震设计时,我们仅关心各质点反应的最大值,可结合运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谱理论,按式(2.4)求得对应于第振型各质点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及所产生的作用效应(位移、轴力、剪力、弯矩等),再将对应于各振型的作用效应进行组合,从而求得多自由度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效应。
质点对应的第振型水平地震作用:
(2.4)
式中,为质点的质量,为第振型参与系数,为质点第振型的位移反应,为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记录,为第振型单自由度体系的加速度反应。
由式(2.4)可得
(2.5)
令(2.6)
为对应于第振型自振周期为的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影响系数,可根据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影响系数确定。
从而,对应于第振型质点的最大地震作用为:
(2.7)
利用规范给出的曲线,按式(2.7)可方便地求出对应于某一振型各质点的最大地震作用,再按照一般的结构力学方法可求得结构对应于各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位移、轴力、剪力、弯矩等)。
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如假定地震时地面运动为平稳随机过程,则对于各平动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均和开方”法(SRSS法)确定,即
(2.8)
式中,S为结构某处总的地震作用效应,而Sj为对应于第j振型该处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在多遇地震情况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分析是结构抗震计算的主要方法,它将地震作用等效为水平力作用到结构上,然后按照静力学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属于静力分析方法。这种计算方法与实际地震反应有一定的差距,不一定能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只有在等效阻尼比不是特别大时才能保证所计算的地震反应具有良好精确度。
4.时程分析法
4.1时程分析法的概述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动力分析方法,它将整个结构体系看作一个弹性振动体,将地震时地面运动产生的加速度、速度、位移作用在结构上,然后运用动力学的方法研究结构的振动状态。明显地,时程分析法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更能真实反映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
地震作用下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为[2]:
(2.9)
其中,、和分别为耗能减震体系主体结构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与刚度矩阵;、和为结构体系的加速度矢量、速度矢量与位移矢量;为耗能减震装置提供的水平恢复力;为单位列向量。由于该式为非线性方程,为简化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将其进行等效线性化后再按振型分解法进行求解,简化后的运动方程为:
(2.10)
其中,、和分别为耗能减震体系的总质量矩阵、总阻尼矩阵与总刚度矩阵。可分解成,为主体结构的质量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质量矩阵;可分解成,为主体结构的阻尼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阻尼矩阵;可分解为,为主体结构的刚度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水平刚度矩阵。
从上述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式(2.10)可以看出,除了选择合理的数值解法以外,还需具备合理模型及各种参数[3]:(1) 整体结构的力学模型;(2) 确定结构的弹塑性恢复力模型及结构的总刚度矩阵;(3) 确定结构的总阻尼矩阵;(4) 合理选择地震波。从运动方程出发,我们逐个分析运动方程中所需要的模型及参数。
4.2结构的特性及恢复力模型
恢复力特性曲线是结构变形与恢复力的力学关系曲线,由于该曲线具有滞回特性,故又可以称为滞回曲线。该曲线体现了结构(或构件)的强度、刚度、延性、耗能能力等性能特征,滞回环的面积可评估结构(或构件)吸收能量的能力。在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时,结构屈服后需要重新组成刚度矩阵,因而需要建立变形-结构力的弹塑性关系。在弹塑性阶段,力与变形的关系相对复杂,其滞回曲线包括两大要素,即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为便于实际工程应用,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提出多种计算模型,其中较为常用的有双线型模型和退化三线型模型,分别如图2.1和图2.2所示。双线型模型主要适用于钢结构,退化三线型模型主要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2.1 双线型模型骨架曲线 图2.2退化三线型模型骨架曲线
4.3结构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及刚度矩阵
目前,结构体系力学模型的种类比较多,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地震反应时,应根据计算目标、结构的特征等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结构主要的计算模型有三类[4]:层间模型、杆系模型、杆系-层间混合模型。
4.4质量矩阵
实际工程应用分析时常采用集中质量法,将连续问题离散化,形成多自由度体系,组成集中质量矩阵。当采用层间模型时,质量集中于各楼层所处位置;当采用杆系模型时,质量集中于各节点处。
4.5阻尼矩阵
阻尼随结构的材料、构造、形式、几何尺寸、荷载等多种因素变化,导致阻尼值非常离散。目前采用的阻尼理论有两种,分别为粘滞阻尼理论与复阻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对多自由度振动方程进行振型分解,对于类型单一的材料或均质材料,进一步采用瑞利阻尼假定,即可将多自由度体系方程中的粘性阻尼矩阵[C]写成质量阵[M]和刚度阵[K]的线性组合形式,即阻尼矩阵为[5]:
(2.11)
其中,α、β为与体系有关的比例常数。
4.6地震波的选用及调整
4.6.1地震波的选用
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必须输入地震波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不同地震机制对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很大影响,因而,地震波的合理正确选择对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十分重要,时程分析所选用的地震波可以通过拟建场地的实际强震记录、典型的强震记录、人工地震波这三种方式得到。并应根据场地特性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
4.6.2地震波的调整
选用地震波应全面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即强度(幅值)、频谱特性与持续时间,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桂霞.软钢阻尼器在钢框架结构中减震性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2] 胡幸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1.引言
空投滑翔体与飞机分离一段时间后滑翔翼展开。此时滑翔体具有较高的水平运动速度和一定的竖直运动速度,翼板在展开机构和在空气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迅速展开,运动到极限位置与限位固定锁紧装置发生碰撞并锁紧。该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明确翼板的展开方式,掌握翼板的动力学参数,对翼板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对包腹翼展开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通过对翼板流体动力学仿真计算,得到了翼板的流体动力方程。在此基础上,应用ADAMS建立了翼板展开过程的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了翼板在展开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
2.系统动力学分析
2.1 坐标系
在分析过程中,由于开翼时间比较短,忽略系统纵向速度变化,并且假设滑翔体不动,受到系统运动反方向的气流,这样该系统就简化成一个二自由度系统,建立如图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xoy。为了更方便进行动力学分析,采用广义坐标系θ1、θ2来描述该系统,其中θ1是翼片1的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2为翼片2的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A、B分别为翼片1和翼片2的质心。
3.动力学仿真
在ADAMS中建立模型,如图3所示。
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展开过程中翼片2首先开始动作,绕两翼片的连接轴旋转展开,只到两翼片限位机构发生碰撞并锁定,在此过程中翼片1保持不动,当两翼片之间锁定之后,一起绕翼片1与滑翔体之间的轴旋转展开到位。整个过程用时0.18s,两翼片所受最大流体力分别为730N和623N,翼片展开最大角速度为1336°/s。
4.结束语
本文对翼片展开全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翼板的流体动力特性、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为翼片结构的强度校核提供了输入,对翼片的设计和修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同类机构的设计提供了快捷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莉,任茶仙,张铎.折叠翼机构展开动力学仿真及优化[J].强度与环境,2007,34(1):17-21.
一、计算机网络概念的解读
对于计算机网络故障的研究来说,必须以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为前提条件。首先是计算机网络,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呢,目前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可以粗略的理解为相互连接的,实现资源和材料共享共用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其实指的就是由计算机集合加通信设施组成的系统,按其计算机分布范围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对于计算机局域网来说,覆盖的范围相对较小,而广域网就覆盖的范围来说就显得宽泛。通过因特网的应用研究来说,事实已经充分说明如果是采用统一协议实现不同网络的互连,那就会产生组大的能量,互联网也会发展迅速,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网络之间的连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常见的故障分析
21世纪最为知识大爆炸和信息化发展最快的时代,全球的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作为优化工作的重要媒介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关注。计算机网络带给我们带来便利和收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网络故障,这极大的影响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于计算机出现的网络故障,按照分类,一般分为物理故障与逻辑故障,也就是通常说的硬件故障与软件故障。前者主要是网卡、网线、Hub、交换机、路由器发生了问题而产生的故障,后者一般是说由于网络协议出现的问题问题或因为网络设备的配置原因而导致的网络异常或故障。对于计算机网络故障来说,一般表现的症状为:连通性故障,如电脑无法登录到服务器;电脑无法在网络内实现访问其他电脑上的资源等。
三、解决计算机网络故障的诊断方法探究
对其计算机出现的网络故障来说,有事确实难于避免,这时候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冷静对待,按照科学的步骤和诊断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网络故障问题。
(一)网络故障分层诊断技术方面
1、物理层及其诊断
对于计算机出现的物理层网络障来说,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各硬件设备的连接方式是否恰当;连接电缆是否正确;MODEM、CSU/DSU等设备的配置及操作是否正确。确定路由器端口物理连接是否完好的最佳方法是使用show interface命令,检查每个端口的状态,解释屏幕输出信息,查看端口状态、协议建立状态和EIA状态等。
2、数据链路层及其诊断
数据链路层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说意义重大,有了数据链路层就可以无序考虑物理层的特点而行使数据传输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网络出现的故障问题,有时候需要我们注意查找和排除数据链路层出现的问题,在这个问题处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分析和了解需路由器的配置,检查连接端口的共享同一数据链路层的封装情况。要求每对接口要和与其通信的其他设备有相同的封装。通过查看路由器的配置检查其封装,或者使用show命令查看相应接口的封装情况。
(二)硬件诊断方面
1、串口故障分析与解决
计算机出现的网络故障问题,在硬件的诊断时候,串口就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计算机的串口一般是指COM口,有的是9针,也有的是25针的接口,通常用于连接鼠标(串口)及通讯设备等。对于计算机串口故障的排查和查找问题,一般从show interface serial命令开始,分析它的屏幕输出报告内容,然后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对策。串口报告的开始提供了该接口状态和线路协议状态。在接口和线路协议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虽然串口链路的基本数据传输资料建立起来了,但还有可能出现信息包的丢失和发送错误等异常问题。按照一般正常的情况分析,信息包不会丢失或者出现错误,但是潜在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信息包丢失有规律性增加,表明通过该接口传输的通信量超过接口所能处理的通信量。解决的办法是增加线路容量。查找其他原因发生的信息包丢失,查看show interface serial命令的输出报告中的输入输出保持队列的状态。当发现保持队列中信息包数量达到了信息的最大允许值,可以增加保持队列设置的大小。
2、以太接口及问题处理
Ethernet是Xerox公司创建的局域网规范,使用CSMA/CD。其出现的主要故障是过量的使用带宽,过多的碰
撞冲突,不兼容的类型使用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利用show interface ethernet命令,对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有的放矢采用针对性的措施给与解决。
参考文献
1 皮带运输机常见故障分析
1.1 皮带纵向撕裂
当皮带某一处受到的力非常不均匀时,就会使皮带沿着运动方向被撕裂开来,这一现象称为皮带纵向撕裂。纵向撕裂的主要原因是皮带由于过度磨损而受力不均所造成,或是物料中有尖锐杂质插入而使皮带遭到严重破坏而发生纵向撕裂。这种故障一旦发生,会对皮带造成破坏性的损害。检测皮带纵向撕裂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方法有接触式检测方法,如在托辊上方安装棒形检测器、压力检测器;非接触检测方法,如超声波检测法、电磁检测法。这些检测方法在成本、检测效果、实时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 皮带断带
皮带运输机发展断带故障,一般是由于受到横向力较大,致使皮带受力失衡而形成的。通常来讲,皮带运输机断带部分一般出现在滚筒部分或者是皮带运输机接头部位,这表明在这两个部位,容易出现受力不均衡或者荷载过大的现象。而皮带断带故障也会造成一些影响,例如在一些繁忙的工作线上,一旦发生皮带断带,就会出现运输线堵塞或者机架部位受力过大而损坏的问题。甚至有的因为断带故障造成长时间停工,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后果比较严重。
1.3 皮带打滑
与皮带断带相反,皮带打滑故障是滚筒与皮带之间受力不足,没有足够摩擦力支撑的问题引起,这时候虽然滚筒依旧在转动,但是无法推动皮带继续运转,从而出现打滑现象。打滑故障虽然不及上述两种故障给皮带带来的损害大,但是长时间的打滑容易使皮带表面产生大量热量,如果是在煤炭等企业中,有可能引起煤尘或者瓦斯爆炸,因此也需要相关人员加以重视。
1.4 皮带跑偏
皮带机工作时皮带运转位置偏离应有的理论位置的现象称为皮带跑偏,通常表现为皮带边缘与滚筒或托辊边缘的值小于或大于应有的理论值。皮带跑偏将会造成机架和皮带间产生很大的摩擦力,使得皮带严重磨损,进而软化或撕裂,大大降低皮带的工作寿命。对于皮带跑偏故障的检测,通常采用在皮带两侧安装跑偏开关的方法,一旦皮带在运行中偏离了原有位置,便会触动到两侧的跑偏开关,从而引发跑偏报警。
2 皮带机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设计
2.1 接触式诊断检测方法
2.1.1 棒形z测器。棒形检测器是一根弯曲成托辊状的槽形棒,安装在皮带与缓冲托辊之间的一种检测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当皮带机物料当中混有杂物时,这些杂物很有可能将皮带刺穿,这时槽形棒就会被触动,从而使限位开关有所响应,进而发出报警并使皮带急停。这种检测器在使用时,可以将若干个槽形棒连接在一起,以增加检测范围和可靠性。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维护,但可靠性较差,且无法对皮带机损坏程度进行检测。
2.1.2 弦线式检测器。弦线式检测器与棒形检测器的原理类似,不同之处是将金属棒换成金属丝或者尼龙线,其检测灵敏度比棒形检测器略高,但存在与棒形检测器同样的缺点。
2.1.3 压力检测器。压力检测器是采用测力托辊代替传统托辊,将测力托辊安装在输送带支架上,当输送带发生断裂、撕裂或者跑偏故障时,托辊会受到一个额外的力,并且这个力会保持一段时间,通过监测托辊所受力的大小和变化情况来间接判断输送带是否发生故障。这种方法原理简单,安装方便,但是可靠性较差,安装在托辊上的传感器长时间受力,极易产生磨损,使用寿命较短。
2.1.4 漏料检测器。漏料检测器是一种由托盘平衡锤和支点等组成的简单检测装置。当皮带发生撕裂时,皮带上的物料就会透过裂缝泄漏到皮带下方的托盘里,当托盘上装载物料的质量大于平衡锤时,整个装置就会以支点为中心转动从而触动限位开关,使得皮带报警并停机。这种检测器检测原理和机械结构简单,检测方便,但是检测器寿命较短,且检测实时性较差,智能化程度较低。
2.2 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非接触式检测方法与接触式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无损检测的优势,检测效果有所提升,非接触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X光射线检测法。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X光射线检测法,并将这种方法成功的运用在皮带运输机损伤类故障的检测中,该方法可以检测皮带内的钢丝绳变形、接头断裂,并可对缺陷定位。当皮带运输机以较低速运行时,其损伤的程度和损伤的位置均可以被自动记录下来,但是皮带运输的速度会受到制约。具体原理图可见下图2:
2.2.2 超声波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是在皮带运输机与托辊之间安装波导管,波导管产生超声波并能够产生超声波震荡,通过超声波检测器接受产生的超声波。当皮带运输机正常运转时,产生波和接受波都为正常状态,检测器发出正常信号。当皮带运输机发生故障时,波导管就会收到损坏而弯曲,使得接受波和发送波都出现异常,超声波检测器可以检测到异常信号,判断皮带发生故障。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破坏性,要使得波导管损坏才能够判断皮带的撕裂,且需要破坏程度较大使得物料穿透皮带,挤弯波导管后才能起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皮带运输机在我国运用时间较长,并且由于皮带运输机一般情况下运输距离较长,靠人工来完成巡检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实时性差等问题。为此,分析皮带运输机故障特点,并且设计开发一套皮带运输机故障诊断检测系统对于实现皮带机的安全运行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先外部后内部
数控机床是机械、液压、电气一体化的机床,所以故障的发生必然要从这三者之间综合反映出来。所以要求维修人员掌握先外部后内部的原则,即当数控机床发生故障后,维修人员应采用望、闻、听、问等方法,由外向里逐一进行检查。
例1:一数控车床刚投入使用的时候,在系统断电后重新启动时,必须要返回到参考点。即当用手动方式将各轴移到非干涉区外后,再使各轴返回参考点。否则,可能发生撞车事故。所以,每天加工完后,最好把机床的轴移到安全位置。此时再操作或断电后就不会出现问题。
外部硬件操作引起的故障是数控修理中的常见故障。一般都是由于检测开关、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电气执行元件、机械装置出现问题引起的。这类故障有些可以通过报警信息查找故障原因。对一般的数控系统来讲都有故障诊断功能或信息报警。维修人员可利用这些信息手段缩小诊断范围。而有些故障虽有报警信息显示,但并不能反映故障的真实原因。这时需根据报警信息和故障现象来分析解决。
例如:台立式加工中心采用FANUC-OM控制系统。机床在自动方式下执行到X轴快速移动时就出现414#和410#报警。此报警是速度控制OFF和X轴伺服驱动异常。由于此故障出现后能通过重新启动消除,但每执行到X轴快速移动时就报警。经查该伺服电机电源线插头因电弧爬行而引起相间短路,经修整后此故障排除。
2. 先机械后电气
由于数控机床是一种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复杂的先进机械加工设备。机械故障较易发现,而系统故障诊断难度要大一些。
3. 先静后动
维修人员要做到先静后动,不可盲目动手,应先询问操作人员故障发生的过程及状态,查看说明书、资料后方可动手查找故障原因,继而排除故障,
4. 先公用后专用
公用性问题会影响到全局,而专用性问题只影响局部。
5. 先简单后复杂当出现多种故障相互交织掩盖、一时无从下手时,应先解决容易的问题,后解决较大的问题。常常在解决简单的故障的过程中,难度大的问题也可能变的容易,理清思路,将难度较大的变得容易一些。
6. 先一般后特殊
在排除某一故障时,要先考虑最常见的可能原因,然后再分析很少发生的特殊原因。
二、 数控系统自诊断技术及故障排除方法
所谓系统诊断技术,就是利用数控装置中的计算机及相关运行诊断软件进行各种测试。
1. 自诊断技术
1) 开机自诊断:数控系统通电后,设备内部诊断软件会自动对系统中各种元件如CPU、RAM及各应用软件进行逐一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显示出来,如检测发现问题,系统会显示报警信息或发出报警信号。开机自诊断通常会在开机一分钟之内完成。
有时开机诊断会将故障原因定位到电路板或模块上,但也经常仅将故障原因定位在某一范围内,这时维修人员需查找相关维修手册根据提示找到真正故障原因并加以排除。
2) 运行自诊断:运行自诊断也称在线自诊断,是指数控系统正常工作时,运行内部诊断程序,对系统本身、PLC、位置伺服单元以及与数控装置相连的其它外部装置进行自动测试、检查,并显示有关信息,这种诊断一般会在系统工作时反复进行。
3) 脱机诊断:当系统出现故障时,首先停机,然后使用随机的专用诊断纸带对系统进行脱机诊断。诊断时先要将纸带上的程序读入RAM系统中,计算机运行程序进行诊断,从而判定故障部位,这种诊断在早期的数控系统中应用较多。
2. 人工诊断技术
数控系统的故障种类很多,而自诊断往往不能对系统的所有部件进行测试,也不能将故障原因定位到具体确定的元器件上,这时要迅速查明原因就需要采用人工诊断方法。人工诊断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有:功能程序测试法、参数检查法、备件置换法、直观法、原理分析法等,现简介如下: 1) 功能程序测试法:这种方法将数控系统中的G、M、S、T、功能的全部指令编成一个测试程序,穿成纸带或存储到软盘上在进行诊断时运行这个程序,可快速判定哪个功能出现问题,这种方法一般在机床出现随机性故障时使用,也可用于设备闲置时间较长重新投入使用时测试用。
2) 参数检查法:一般系统的参数是存放在RAM中的,一旦出现干扰或其它原因会造成参数丢失或混乱,从而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这时应根据故障特征,检查和核对有关参数,在排除某些故障时,有时还需对某些参数进行调整。
3) 备件置换法:是将系统中型号完全相同的电路板、模块、集成电路或其它零部件进行互相交换比较,或利用备用的元器件替换有疑点的部件,从而快速有效地确定故障部位。
4) 直观法:直观法是利用维修中常用的“先外后内”的原则,利用观察零部件的工作状态、听声音、摸发热等方法,进行逐个检查,如利用视觉可观察内部器件或外部连接的形状上的变化;利用听觉可查寻器件发出的异常声音;利用嗅觉或触觉可查寻过载、高温等现象;等等。
5) 原理分析法:当采用其它检查方法难以奏效时,可以从电路基本原理出发,一步一步用万用表、逻辑表、示波器等工具对测点进行检查对照,最终查明故障原因。
3. 高级诊断技术1) 在高级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 自修复诊断:自修复诊断一般是指在系统内设置不参与运行的备用模块。自修复程序在控制系统每次开机运行,当发现某模块有问题时,系统会把故障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同时自动查寻备用模块,故障模块的工作即被备用模块取代,维修人员可根据提示更换下一故障模块。自修复诊断方法需要较多的备用模块,这会使系统体积增大,价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