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5: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全球各主要油田的勘探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勘探开发的对象主要面向隐蔽油气藏,薄层储层等非典型油气藏,而开发模式也逐渐转移为水平井开发,因此钻井作业的工作量和难度,以及油气井的生产成本都在飞速上涨。典型的高难度水平井有鱼刺井,高狗腿度井和台阶井、深水井等等,从钻井施工上来看,由于这些井本身设计复杂,加之目前油气藏主要以隐蔽油藏为主,因此钻井过程中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 如在钻探高狗腿度水平井时会经常遇到有卡钻、起下钻遇阻、扭矩过大、机械钻速低、井眼失稳、井漏和地层伤害等的问题;而在钻探鱼骨状水平井等复杂工程时经常碰到机械钻速低、井眼失稳、井漏和地层伤害等的问题。因此为提高钻井的效率,减轻钻井工作量等,国外从多方面来研制新的解决方案,其中采用新型钻井泥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方法之一,新型泥浆往往采用油基和合成基钻井液。但后期随着人们对钻井液的污染问题认识清楚,因此合成的钻井液使用在后来使用的越来越少,因此各各大石油公司开始研制出了一系列的性能良好,而且环保的钻井泥浆, 在后来钻井过程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钻井的效率。
一、国内外优良水基钻井液简介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的科研人员,从考察水基泥浆的逆乳化钻井液所具有的特性入手, 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现场实验,挑选多种材料进行筛选实验,并使用了不少各大公司专利材料,最终配置出了一批高性能泥浆,这些高性能泥浆的总体思路是必须保证钻遇目的层的总体稳定,,改善一些在不同储层中的钻井性能:如果在常规砂岩、碳酸盐岩储层段,必须保证砂岩、碳酸盐岩的稳定性,如果在页岩层段,就必须保证页岩和粘土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配置泥浆的材料比例例如提高机械钻速、防止钻具泥包及降低扭矩、起下钻遇阻现象等。根据贝克休斯透露的一些资料,其代号为MX223的高性能页岩钻井泥浆配方主要成分为:20%膨润土、10%PHPA、10%铝络合物、15%聚胺、15%低黏度、10%常规PAC、20%沥青颗粒。根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效果反馈,该高性能泥浆在南美洲,美国国内,大洋洲,中亚地区使用情况良好,从现场反馈的实验收据和应用数据可以看出,该泥浆和通常使用的水基泥浆有很大的区别,但其基本的性能又可与油基泥浆媲美,因此被誉为性能卓越且环保安全的高性能泥浆。
二、国外高性能泥浆的特点
据统计,在所有钻井施工过程中,钻遇地层的时候,预计有76%的地层为页岩层,只有约20%左右的砂岩、碳酸盐地层,因此绝大部分的井眼压力失衡的情况都是由泥岩本身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因此如何利用泥浆提高页岩稳定性就成为高性能泥浆的主要功能之一。通常施工过程中,往往主要防止压力传递入页岩中,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并且往往泥岩层更容易在钻井液中浸泡,而相比较而言岩屑则容易被带到地面,因此岩屑浸泡时间短,所以泥岩层本身常常作为地层的“半透膜”的作用,因为其富含黏土矿物的基质能够可以有效防止溶解物质的随意扩散。滤液的侵入改变了近井壁地层的压力分布情况并促使页岩失稳。当滤液侵入减少, 支撑压力稳定时,便可实现页岩稳定。
另外,在钻井过程中,需要尽量抑制粘土矿物的水分扩散,否则钻井工作就回很难展开,而会遭遇种种问题,如钻头泥包、钻井液净化不良、很高的稀释效率以及流变参数和滤失量难以控制等。而设计高性能的泥浆则能有效抑制钻井过程中粘土矿物的水分随意扩散,实验证明高性能泥浆可以控制粘土矿物的水分散失率最高仅10%,从而大大提高钻井效率,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首先控制粘土矿物失水率,从而减小岩屑的膨胀等等,从而使得钻井过程中岩屑变得更为稳定。如图1,我们利用高性能泥浆,分别对比了常规KCl和常用的商售抑制剂,对粘土矿物的的抑制效果。从图中可以看到, 高性能泥浆对粘土矿物失水的抑制效果很好,而且几乎不增加黏度,同样也几乎不增加动切力值。
三、结论
文章通过总结国外几大石油公司的高性能泥浆设计思路,总结“总体抑制”的创新设计思路,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少量材料的思路,而是引进了了不少非石油领域的材料技术和发明专利,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实验总结、对比优选等工作积累,研发出了即高效又环保的水基钻井泥浆。
参考文献:
一、发达国家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
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已经非常健全。了解其他国家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模式,对于完善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强化职业经理人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
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股权结构高度分散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股东更加关注的是公司股价的变动而非公司业绩和治理,因此职业经理人就承担起治理公司的重担,其激励的重要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美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方式主要包括薪酬制度、股票期权、股票激励等。
1.薪酬制度
美国薪酬制度的主体是“基本工资+年度奖金”,这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激励方式。其中,基本工资是对职业经理人付出劳动的必要补偿,保障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预先确定的,并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近几年,基本工资在总报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更多的空间被其他激励模式所占用;年度奖金也称为经营业绩风险,是一种基于短期公司业绩或者个人业绩决定的重要收入,并一次性支付,一般一年发放一次,它使职业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更高的利益。然而薪酬激励制度使职业经理人偏好于短期行为,因此属于短期激励模式。
2.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美国是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发源地,在欧洲及亚洲部分发达地区也比较盛行。在美国有多种股票期权、完善的股票期权监管制度以及税收优惠制度,,股票期权平均占职业经理人报酬的近50%,已经成为高收入职业经理人在绩优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所谓股票期权激励是规定职业经理人在与企业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一般超过一年),享有以某一预先给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持有这种权利的职业经理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行权或不行权。股票期权也称认股权证,实际上是一种看涨期权,是价格激励,它有效地规避了传统薪酬分配方式的不足之处,对职业经理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获得的公司奖励成为公司长期利润的增函数,在这种情况下,被授予股票期权的职业经理人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促使其实施良好的经营管理来提升股票的价格,以享受股票增值的好处,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共同目标,因此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具有较强的长期激励作用,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激励制度。据统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90%以上的公司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股票期权计划。
3.股票激励制度
股票激励制度,包括股票赠与和股票购买,是指企业所有者将一定量的股票赠送或者以远远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卖给职业经理人。股票赠与不需要职业经理人付钱,因此又将被赠与的股票称为“干股”。上述唐骏的10亿元转会费就是以持有新华都干股的方式获得。如果是把股票折价出售给职业经理人,那么公平股票交易价格与购买股票价格之间的差价就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利用股票激励方式既可以减少公司现金的支出,又可以将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和公司股东的利益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公司所有者也会更加注重发掘职业经理人的潜力,从而使其作用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在美国,还有另外两种形式的股票赠与,即“名义股计划”和“股票升值权”。名义股是指职业经理人不享受所有者权益的普通股,职业经理人可以从名义股计划上获取与一级普通股相同的资本增值和股利;股票升值权是指授予职业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获得一定数量的普通股以期实现资本增值的权利。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激励制度之外,美国还有其他的激励制度,如虚拟股票、股票溢价权、福利计划等多项激励措施作为补充与配合。
(二)日本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比较明显,这是由其自身的股权结构决定的。在日本的企业中,法人持股的比例较高,而且法人之间相互交叉持股,这样的股权结构就决定了日本企业股票较低的流动性,股东更看重的是公司经营的好坏与企业利润的高低,公司相互持股甚至循环持股的结果形成了一个经营者集团,因此日本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比较依赖于企业集团控股方式以达到参与公司治理的目的。
日本最具特色的激励方式是年功序列制度。所谓年功序列制度是指职业经理人的报酬主要是工资和奖金,奖励的金额与职业经理人的贡献率有关,公司经营业绩越好,经理人的报酬就越高,这样就把经理人的物质利益与企业利益相挂钩,促进了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的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更加努力工作,而且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越长,贡献越大,未来获得的报酬就越大。因此年功序列制对于职业经理人具有长期的激励作用。
此外,日本还有另外一个激励手段,即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罢免和升迁,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这种手段的约束性更大一些。
(三)德国
德国公司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与日本企业很相似,主要以声誉、地位等精神激励为主。成就感、社会地位和卓著声誉带来的满足感是激励经理人员不可忽视的力量。职业经理人的报酬基本上由基本年薪、年度奖金和津贴组成,其组合情况一般为65%的基本年薪,17%的年度奖金以及18%的津贴。当然,德国也有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但是并不占据工资的主要份额,比较著名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德意志银行的股东大会确定的全球持股计划,该计划规定,工作满一年的德意志银行员工,可以购买在市场价格基础上的一定数量的股票(并附有相应的期权),所附期权可以在以后购买相同数量的股票,这对员工产生了普遍的激励作用。此外,职业经理人除了获得以上报酬外,还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企业养老基金。在过去十几年里,退休的企业经理人享受养老基金的比重已经从70%上升到90%以上,加上社会保险机构支付的退休金,企业的经理人在晚年可以领到在职最后毛薪60%~65%的养老金。
二、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且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的欠缺,不能完全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活跃职业经理人市场,更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和谐发展。
(一)薪酬分配与管理不合理
作为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的重要手段,薪酬激励制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薪酬激励属于短期激励方式的自身缺陷以外,还因为薪酬分配与管理不合理,结构失调。我国职业经理人的薪酬一般采取“工资+奖金”或“年薪制”形式,均属于短期激励的范畴,其中基本工资占年度总薪酬的比例较高,缺乏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薪酬与企业业绩关联度小,这样,即使是业绩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不一定获得高收入,反之也会出现高管年薪的增长高于业绩增长的现象。经理人的经营业绩与其收入完全脱钩,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出现职业经理人经营上的副效应(不再关注公司业绩的提高)。另外,我国很多公司对职业经理人薪酬相关的制度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设立薪酬管理委员会专门管理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即使设立了薪酬管理委员会,效率也十分低下,没有起到有效薪酬管理的作用。
(二)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受限
作为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中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越来越普遍的成为董事会借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法宝,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实行的一种职业经理人激励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股票期权制度发展相当滞后,虽然在90年代末部分上市公司开始试行期权、股票增值权、职工持股计划等长期激励模式,但这些模式毕竟不是标准的股票期权模式。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实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制约
我国企业没有库存股票,《公司法》规定除注销之外公司不能回购股票,另外发行股票需要经过中国证监会的严格审批和控制,因此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无法实施规范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这就对我国企业利用股权激励模式的方式提出了挑战,不少企业通过采用变通和一些过渡办法诸如虚拟股权激励机制、延迟支付、通过海外上市实现股票期权计划等,这样的尝试,对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推行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股票市场缺乏效率,而公司内部实行股票期权制度是以成熟的股票市场为前提的,在不成熟的股票市场环境下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有可能出现绩优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不能获利,或者获利很小,而经营不善的亏损公司管理者手中的股票期权有可能行权时获得丰厚收益,从而出现股票期权的反向激励效应。再者,我国缺乏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许多国有企业的经理人不是由市场来筛选,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者大股东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行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2.内部约束
在股票期权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也存在着问题。首先,根据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期权激励的授权主体应该是产权的所有者,但是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董事会并不能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董事会本身就需要一种激励机制。由董事会来执行股票期权计划,激励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使其成为谋求私利的工具。其次,我国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而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普遍存在着目标模糊,指标单一等种种弊端,评价指标不能体现职业经理人所做出的贡献。
(三)激励不足
激励不足是当前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阻碍了职业经理人能力的发挥。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职业经理人也不例外。然而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工资、薪金等货币性物质激励方面,职业经理人与普通职工之间以及与企业所在当地的平均水平之间并没有拉开差距,收入分配效率低。美国职业经理人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其他雇员平均水平的140倍,而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平均收入最多为职工平均收入的3~5倍,这样的激励水平,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据调查,我国61.8%的职业经理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意;80.5%的职业经理人认为,如果收入达不到社会上经理收入的平均水平,就会选择“跳槽”。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是不足的。除了以上的物质激励以外,精神激励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也很重要,应该作为辅助手段激励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热情,精神激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明显的长期激励作用,而在这一方面我国企业的开展面十分狭窄。
(四)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
我国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信任,“信任”将是中国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公司所有者担心职业经理人为自己谋利益,而职业经理人对公司所有者的不充分授权,感到不能得到重用,从而不会踏实的为企业服务,降低其经营效率。这主要是由于二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导致的,职业经理人永远处在公司利益与自己利益相平衡的点上,而公司所有者永远把自己放在公司利益里面,在一定程度上公司的利益就是自身利益。当二者利益出现不平衡时,通常会出现公司更换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经理人换公司的现象。如何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公司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在目标一致和利益趋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经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的关键。
(五)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一、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上世纪末,至今培养了大量各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目前在校生已经占据我国大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是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与国外知名技术类学院存在巨大差距。社会传统观念认为高职教育的人才与统招本科人才不是一个层次,办学体制不如传统本科大学正规。所以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与国外学院或大学联合办学,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资源和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为院校面向国际、学生面向世界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培养大专学生或者是专升本。在专科制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中教育方式非常灵活,其中包括:1+2模式(国内一年学习,国内专科学历;国外两年学习国外专科学历)、2+1模式(国内两年学习,国内专科学历;国外一年学习,国外专科学历)、3+0(可获国内与国外专科学历,但三年全部在国内学习)以及专升本,基本是3+2模式(国内三年专科学习,专科学历;国外两年本科学习,本科学历)。学习方式的选择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种是专业证书教育,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取得专业证书。学生通过学习国外专业课程经过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国际认可的技能合格培训证书,比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德国焊接工程师培训证书等等,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种类已经形成了多种选择,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之间从教师培训、学生交流、课程认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技术资格认证证书等,提高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最近几年,合作办学遭遇了学校招生难、学生出国难、合作办学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国外院校竞相争夺生源基地,合作办学泛滥等多重问题,未来办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途径仍需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打破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建立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完善教育体制。
二、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式与途径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种类很多,其中有:高职院校独立与国外学校进行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民办高职学院的国际合作学历教育及远程学历教育;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国内与国际联合培养办学等。总之,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优越性、自主性等特性。国内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情况与国际合作办学,其发展方式与途径应选择最佳合作模式。选择主要从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习能力培养、教师的国际交流水平、学术能力,国际合作项目的优越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选择,挑选专业相近、课程融合度高、适合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发展自身国际合作办学新领域与新特色,优化教育教学体制,实现教育转型。当然,高职院校在发展合作办学过程中必须明确:第一,体制保障。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对象选择要具有健全的体制,办学主体明确,学校建立相关的二级学院,配备专门的教学、学工、督导,形成合作办学项目的闭环管理,加强合作的深入性,摒弃盲目合作,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前提,多元化教育。第二,师资保障。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接受双语教学,严格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按要求聘请专业外籍教师,或者由国外合作院校派遣专任教师来校授课,使学生在语言沟通、专业学习等方面上能够尽早适应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第三,设施保障。在国内高职院校内进行硬件环境和软件师资的改造,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尤其是对语言的学习,为学生建立固定的双语教室、阅览室等,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国外学习和生活能力。第四,后勤保障。加强学生在国内外生活、学习的沟通、交流等服务工作,提高出国留学护照签证等各项事宜的办理服务水平,尤其是出国后的沟通联络、指导服务工作,让学生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来自祖国母校的关怀。
参 考 文 献
[1]李艳辉.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
[2]夏瑶.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12(15)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亦呈现出了更强的全球性与区域性,世界各国、国家内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在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与区域化更为加剧的前提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新发展趋势下的不协调问题不断的增多,而目前较多的研究只注重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秩序与协调,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生态与协调问题研究较少,笔者将以此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方向进行论证。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瓶颈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不断加速,我国的适应能力如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其作为一个必须经历的经济过程,国际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国际经济的微微变化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前列,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仍集中在粗放式的、低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贸易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否可以做出积极应对,是否可以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中,我国经济贸易是否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并且达到优化配置?这均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适应能力所要承受的。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内地经济产业何去何从?
从1980年开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推动者贸易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的对象不断再扩大,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绝大部分经济行业,均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贸易中。国际贸易的涵盖范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发展到包含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多种经济贸易。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而我国内地的经济行业,包括货物贸易以及非货物贸易的其他种类贸易经济竞争力如何?能否在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之下,推动自身的加强(例如2012年——2013年我国光伏出现的困境以及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设定的经济壁垒)?这将会明显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未来发展中,将势必面对的问题。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势必会产生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自由化,加强国家自身的国际经济竞争实力,将在一定区域内的数个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与依存的贸易关系,如此的区域化设置,将会减少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但是,在区域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经济行业亦会产生经济贸易全球化下的经济矛盾问题,(“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
3.国际经济贸易是否面临可持续、生态化问题?
对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可否持续、能否生态化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际经济贸易引发了极大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我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均要面对的挑战。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是随着而来的,不仅是积极影响,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的消耗、浪费严重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虽然国际经济贸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力、资本为主要贸易方式,价值与技术含量较低,而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出口商品的种类以及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均开始向绿色方向跟进,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壁垒”,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中所受到的限制于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或者是早已面临着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新趋势,良好的解决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做出完善:
1.积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国国际贸易行业的比较优势,达到进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结合国际经济区域化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实现国内经济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贸易空间,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2.完善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加强国际贸易的法律保护。我国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国际经济贸易法制政策,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防止那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损害我国正当国际经济贸易利益的贸易伙伴国。
3.正确寻求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平衡点。在完善产业机构与“绿色”贸易立法的同时,积极发展与贸易有关的多项环境服务,如环境咨询、环境评价等等服务,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技术认定标准意识,以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化、生态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08年总第370期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的持续增长,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在两位数左右的高位增长率。较快且持续的经济增长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期望看到的现象,但长期的高位增长必然也带来了较多的问题。许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会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被人们遗忘,但这些问题确确实实存在,而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带给我国经济建设较为严重的后果。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管理绩效,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主要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所有经济管理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问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区域现实条件的决定,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区域内部经济的市场过度分割、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市场秩序管理欠缺等等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特别是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业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受地理区位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和西部、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的拉大。这些不平衡的存在,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2、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国民经济产业主要分为三个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国民经济中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现阶段我国经济管理中存的产业结构较为不合理,传统的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像技术,工业和服务业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经济长期的粗放式增长,给我国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对第一产业的农业重视度也不够高,农业的发展仍然保持者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技术投入较低,使得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致使我国经济管理中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3、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创新意识不足问题
造成我国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税收政策在促进自主创新的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现行激励自主创新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政策目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税收优惠受益不均。我国对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后优惠为主,缺乏事前的鼓励和支持。
4、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到位问题
经济管理制度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政策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的引导。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相关政策的不到位使得我国经济管理缺乏严格的秩序约束和明确的方向引导。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相对比较保守,经济管理中许多现存的制度已经与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新时期有必要对我国经济管理制度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而,政策不到位,经济管理中出现状况的解决方法,便没有一定的标准,肯定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加强我国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
1、改善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发展不均衡的思考
面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状,改善经济管理的不平衡性需要国家对地区间经济进行大力的调整。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制定有针对性且符合实际的制度。在政策方面多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给予倾斜,采取富帮贫的办法带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发展。大力鼓励落后地区发展多样化经济,发展本地区特色经济,为愿意投资本地区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切实利用好招商引资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办法和途径。
2、调整产业机构应对国内经济管理中产业结构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是应对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的主要对策。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应当做到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重视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大力整合和科技要素投入,提高工业产出比例,提高工业产出效率,使工业逐渐由粗放发展向着集约发展模式转变。大力支持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和物流运输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要合理的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应用科学发展观提高每个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模式转变,才能期待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组成结构的优化升级。
3、更新管理观念重视创新意识培养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从经济增长的速度角度来评价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坏,科学、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关注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因此,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提高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更新替代传统落后的管理思想,才能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创新意识是经济发展的有利途径,经济管理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发展,创新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经济管理融入创新意识,结合实际的情况逐渐提高经济管理建设。
4、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用科学方法促进经济发展
针对我国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到位的现象,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灵活实用的经济管理手段和方法,为新时期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对新时期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补充我国现存经济管理制度的不足,使得在遇到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时,能够有章可依。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应用科学管理方法不断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3-0064-02
作者简介:龙俊(1980—),男,汉族,本科,江西传媒职业学院讲师,北京印刷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印刷技术
教学和职业教育规律。近些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需求的促进下,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先分析了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然后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不合理、不完善
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否完善、合理和培养的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息息相关,也对培养的技能人才的合理使用和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利益。长时间以来,受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导致难以提升国内职业教育的层次,一般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都是中等职业技能的人才,混淆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教育。这样的认识导致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很难提升层次。以国内当前阶段的人才需求来看,和过去相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给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职业教育很难承担这样的责任。
(二)职业院校学制不够灵活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年限一般是两年或者三年,设置的年限过于“一刀切”,不能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趋势合理地制定教育年限,这对培养人才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职业教育与企业衔接不够紧密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学历教育单位转型而来,在专业的设置和技能培养要求方面没有经过严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个企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综合能力要求没有量化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中去,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不能为企业所用,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四)职业院校自身不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些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办学条件有待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偏低,管理观念落后,导致办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职业院校没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不能以地方经济为依托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和学科。总体来说,以区域优势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建设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一些职业教育院校专业的设置比较盲目,有的追求规模大,导致院校开办的专业、学科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趋势难以协调;一些院校设置的课程、选用的教学方式、培养人才的模式等没有凸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某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不鲜明,没有特色,不仅不了解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不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服务意识欠缺。基于以上原因,这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家将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进入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共建阶段,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从2003年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资金支持和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出台了若干政策,资金的加大投入能够保证职业院校硬件建设需求,更加完善职业院校实践、实习场所的建设;课程、师资建设完善了学生培养体系,能够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人才选拔机制的改变给更多的受教育对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能够鼓励他们选择职业教育。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态度,给企业、个人明确释放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号。
(二)市场需求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教育也有大众化的趋势,国内职业教育获得极大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然而,不断增大的规模并不一定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此相反,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高技术、高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迅速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虽然培养的目标也是能力,但是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业能力严重欠缺。所以,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和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持续的发展。
(三)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综合能力培养
20世纪末,职业教育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任职能力为本,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的改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相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技艺高超,更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职能能力、学习能力等。以这样的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四)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
21世纪初,职业教育在类型和层次上经历了长久的争论。随着国内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稳步提升,这一问题在教育界也没有再引起重视。但是,当今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从未减弱,依然希望职业教育能够提供更高的学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质上来讲,职业教育属于一种高等教育,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所以,国内职业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长时间内涵式的发展,未来会向本科层次探索,甚至有可能探索研究生的高职教育。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是企业和受教育者的愿望,也是职业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总之,职业教育在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人才。但是要想让经济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国内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的实用型人才也会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这是国内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国内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春笃.基于高职教育新定位的“项目实践—理论整合”课程体系建构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
[2]刘爱平.欠发达地区商贸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趋势与创新:以江西为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各国的资源、人才、资金和商品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通,带动了整个国际经济的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贸易)不断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带动国内经济发展(GDP)的“三大马车”之一。
当前,在进口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也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一大特点,并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经济理论上,经济学家一直在探讨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调整并完善我国的进口贸易结构,可以改善进口商品的层次及品质,使我国从进口的优质商品中借鉴并吸收外国先进的技术经验,为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促进技术水平的进步。另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国内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其自身的质量,从而增强国内商品的竞争力,以此影响并改善进口贸易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忽略了对进口贸易的重视,尤其是没有深刻认识到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导致近些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严重的失衡。为此,本文以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收集各方详细数据,对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
1、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出现严重的失衡,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由于国内产品的科技水平含量较低,导致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于是,我国对外的进口商品大幅度增加,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从而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严重失衡,贸易顺差不断增大,使我国在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制约了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建设的进一步的发展。
1.2、政府有关部门对进口贸易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及重视
国家有关机构缺乏全局观念,对进口贸易的作用认识不足,过分的重视出口,忽视了进口贸易的结构以及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导致我国的进口贸易只是以“关税保护”这样的落后手段来维持进口秩序,不利于进口贸易的发展。
1.3、国内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充分地结合起来,忽视了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由于分别处在不同的两个领域,导致了其本身具有的相互的分离性和排斥性,再加上政府的技术的推动作用的忽视,造成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与经济发展充分地结合起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完善进口贸易结构与促进技术进步应用的必要性
2.1、完善进口贸易结构与促进技术进步应用是改善对外贸易严重失衡的需要
不断完善进口贸易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善市场结构,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改善我国当前对外贸易中的不利局面,减少对外贸易顺差,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均衡发展。
2.2、完善进口贸易结构与促进技术进步应用是促进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进口贸易结构的完善,进口贸易将会得到合理有序的控制,从而规范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其带动国内经济的进步;同时,再加上技术的进步,改善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3、完善进口贸易结构与促进技术进步应用的具体对策
3.1、努力改善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充分利用进口商品的技术传递,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一些生产制造设备陈旧落后,再加上法律对商品市场的秩序的制约不完善,导致当前国内市场的商品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品质商品的需求,于是必须大量从国外进口。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调整政策,改善进口商品的结构,以满足国内需求。同时,要加强自身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努力从进口的国外商品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从而壮大自身,促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3.2、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国内商品结构,以技术竞争来完善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
我国应该大力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培养一代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从而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完善科技创新的奖励机制,促进科学技术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结合,从而改善国内商品结构,以技术竞争来完善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4、结论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对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的探索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让人满意的成绩,但是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再加上当前国情及沟内政策的限制,一些研究分析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我国对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的探索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及方针路线,加强对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的重视,加大投资的支持力度,努力促进经济体制调整与转型,完善进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使二者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其中不仅包括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下,人民币在货币流通和交易结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汇率兑换、市场开放、货币流通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要想有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优化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一)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完全自由兑换货币难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这样才能够实现完全自由的货币兑换。但是在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却存在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完全自由兑换货币难的问题。从当前人民币汇率机制来看,由于人们低估了人民币的失效汇率,使得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存在差异,导致人民币预期的单边升值,影响了汇率的稳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造成了人民币跨界贸易阶段的“跛脚”现象,最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时,我国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不能有效实现充分的货币汇流,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造成外汇储备堆积的现象,从而加剧央行的持续压力,造成国内流动过程,导致通货膨胀,再加上外汇的限制,也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货币市场监管效率低下,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
当前,人民币的货币流通量逐渐增加,我国的资本项目兑换也逐渐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性逐渐增强,与之相对应的货币冲击风险也明显增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货币市场的监控管理,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传导性的经济危机。而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货币市场的监管效率低下,中央银行没有加大对货币市场的实时监管力度,从而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造成影响。另外,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应当保证开放、发达的金融市场。但是实际的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殴际化的发展趋势。
(三)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区域经济贸易层次浅
我国经济总量发展迅速,人民币流通总量规模巨大,但是从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来看,其占人民币总量的比例只有10%,还需进一步提升发展。同时结合区域经济贸易情况来看,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产品边缘化,贸易层次浅的情况,使得经济发展受到更多的外部冲击,最终就有可能导致人民币被市场驱逐的情况出现,限制区域贸易量。
(四)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
结合当前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发展时期,实际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同时,从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工业产能过剩,农业发展不均,造成了诸多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工农产业发展失衡,造成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这样的国内经济情况之下,要想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就存在较大困难,难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优化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措施
(一)改革完善汇率制度,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从我国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及人民币兑换情况来看,存在较多的问题,要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完善当前的汇率度,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在实际的资本项目兑换过程中,要适当提高存款的利率,从而保证汇率体制改革的有效进行。要注意保证人民币总量的稳定性发展,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同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程度,实现地方政府跨年度预算平衡。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经济的监管协调机制,实施经济贷款责任制度,从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二)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
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力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首先,要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多种金融产业,进而有效扩大金融市场。其次,应当建立完善的自由贸易区,增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机制。再次,要深化金融行业的改革开放,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最后,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金融发展的有序推进,减小金融风险。
(三)开展亚洲货币合作,巩固发展国内实体经济
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就应当有效推进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亚洲货币合作,增强与周边国家的国币交流与合作,促进周边区域贸易纵深化。与此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巩固发展国内的实体经济,加大国内经济结构性的改革力度,从而保证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同步发展,进而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则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下,就应当致力于推进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但是在实际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阻碍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发展,全面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扩展金融市场,提高国内经济发展速度。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参考文献
[1] 露口洋介,吴冰.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1(03).
[2] 苏俊霞,贺军,陈佳倩.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分析――基于风险视角[J].中国市场,2012(40).
一、前言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及时促进政策和制度的完善,运用科学的制度来促进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的前进,在科学的制度保障下,要将我国的国际贸易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想使我国能够得到不断的经济进步和发展,必须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将其进行完善,在学习其他国家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运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发展。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一)落后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
伴随着不断加快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世界市场贸易走向的严重影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促使我国的国内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仍然无法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严重落后于世界经济贸易。同时,在较开放的世界经济市场当中,为了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发展态度,并采用积极的发展方式,将更方面的资金和技术等条件进行充分的调动和利用,促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二)无法确定国内经济产业发展趋势
伴随着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出现了越来越明确的世界市场分工和更加自由的经济贸易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极大的扩大了经济全球化涉及的范围,导致当今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参加到世界经济贸易市场当中来。不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深度,导致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会对我国的国内市场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国际市场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各种贸易压力,我国在促进自身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时候无法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矛盾,其中包括促进最优化在世界资源配置中的实现和对国内经济市场发展进行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在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是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另一种影响。近年来,我国为了能够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自身企业的技术和科学水平,同其他科技国家加强了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强贸易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进共同发展在区域化中得以实现。然而,相应的经济矛盾也会随之产生,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促进贸易经济优势在我国企业中的体现。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战略方向
我国是资源和人口大国,在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优势。然而现阶段重大的变化发生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当中,这是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影响而导致的结果。现阶段主导地位在市场当中的体现主要是知识产业。所以,我国在促进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必须优化和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并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发展形势,促进对全新的贸易发展战略的探索。
(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是我国企业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条件,还要将进出口贸易之间的联系进行协调。同时,由于近年来出现了国际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来促进和发展本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加强同区域内国家的合作,将他国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学习和掌握,并结合本国实际,对技术实行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当中的竞争能力,同时有利于贸易形势的丰富。
(二)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
我国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要能够建立科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够对我国企业进行保护,促进公平性在国际市场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体现。所以,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法律和政策要能够有效的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将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提高国际市场中各项经济贸易活动能够公平进行,减少其他国家在进行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侵犯和损害我国的正当权益。
四、结论
伴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经济都取得了飞快的进步,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积极加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市场竞争当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国内企业要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环境。然而我国要积极抓住挑战和机遇,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学习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其进行创新和完善,用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当中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财经界(学术版),2014.
随着济南市政府经济战略的制定和调整,章丘市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成绩。通过大量地区经济优势条件的挖掘和应用,以及明水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章丘市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但是,面对丰富的区位和地域资源,章丘市必须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力度,打造特色经济体系,以取得更为突出的经济发展成果,打造山东地区优秀县域经济标杆。
一、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章丘市作为济南市副中心城市,东连淄博,南交泰安、莱芜,地理优势显著。在201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章丘市位居第46位,也是济南唯一上榜县级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章丘市全市生产总值833.9亿元,较2013年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50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250亿元,增长幅度整体较为可观。章丘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社会综合实力较强,依托省级中心济南市,章丘市经济发展势头非常乐观。目前,章丘市拥有1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如海尔、重汽、银鹭等国内知名企业,同时明水经济开发区内一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强的区域影响力。
二、章丘市县域经济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比重较小
2014年,章丘市地域财政总收入为62.4亿元,较上年增长3.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仅为43.4亿元,国税、地税收入为55.2亿元。综合来看,章丘市财政收入保持着增长趋势,但是与国内其他优秀县级市相比仍旧保持着一定差距。财政收入比重较少,暴露出章丘市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财政收入的不足,将直接导致政府经济鼓励政策和各项经济发展战略难以落实,使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从章丘市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章丘市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国内经济整体增长速度的放缓,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疲态。特别是随着国内房地产业的低迷,以及全球经济活跃度的下降,导致工业产业发展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章丘市主要的工业企业,如海尔、重汽等一批知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缓慢,而这也严重限制了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
(三)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
章丘市资源优势显著,无论是自然资源、区位资源还是历史文化资源都拥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例,章丘市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章丘市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在国内外都拥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次,章丘市境内拥有大量的古建文物及遗址保护单位,如王推官遗址、兴国寺、白云寺以及三清观等,都极具旅游价值。但是,目前章丘文化旅游业整体发展趋势并不理想,大量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章丘市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地方政府必须加强政策调整,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例如,对于工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应该适当降低企业财政负担,使企业获得更为充足的经营和发展资金,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其次,章丘市政府必须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支持政策和扶持计划,使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获得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依靠新兴产业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县域经济的整体良好发展势头。
(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
就目前章丘县域经济现状来看,第二产业仍旧是章丘市的主要经济支柱。对此,章丘市政府必须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挥第三产业影响力,提升机构合理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首先,政府必须明确第三产业地位,加大第三产业扶持力度。章丘市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这为旅游业、住宿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章丘市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具体情况,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借鉴和学习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打造生态化旅游新概念,使旅游业成为章丘市特色产业,并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地区开放水平
地区开放水平的提高,对于章丘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依托重要的区位优势,章丘市应该加强对交通物流运输部门的建设,形成山东省中部物流运输中心,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提升地区开发水平。其次,章丘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招商方向和重点,走精准招商路线,以带动地区企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章丘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对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特色经济建设,提高地区开发水平,以进一步提升政府财政收入,打造特色经济发展路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