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5: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浅谈经济责任审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绪论
随着ERP系统在国家电网公司各个单位的推广应用,规范了业务管理流程,推动了企业内部流程控制的自动化和信息储存电子化,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在制度的约束下,大量审计工作在平台上运行,起到信息共享,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高审计现代化水平的作用。审计作业工具通过对多种财务数据的采集,实现对财务数据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达到快速锁定审计方向、把握审计重点并形成完整审计项目资料(记录底稿、审计报告)的作用。本文试图对ERP业务审计系统和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加以论述,其中涉及的案例和部门均出现于笔者所在的企业内部。
1 信息化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对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并且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要通过大量的查账业务确认经济负责人在经营管理中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等异常情况,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使繁琐、枯燥的审计业务变得相对轻松、方便和快捷。
1.1 ERP业务审计系统的应用
通过ERP业务审计系统辅助审计人员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电子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采集转换,运用丰富的各类审计工具完成审计抽样和数据分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1.1.1 审前调查发现审计疑点
通过运用ERP业务审计系统,审计人员对已获得的电子凭证的完整性,科目设置的规范,报表的平衡性及其结构的合理性,账簿余额的一致性以及大金额款项的合规性进行检查,多角度、全方位地提供有助于确定审计重点、发现审计线索等方面的信息,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开始有一个全面了解,为审计过程风险的防范起到了预警作用。
比如:在对某县供电企业进行单位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时,审计人员通过ERP审计业务系统进行了远程数据查询。通过系统中财务审计模块下“综合查询功能点”对被审计单位的账务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查询。经查询发现,该局对业扩工程、大修技改工程使用的物资材料,均采用一次性全额入成本的方法进行简易核算,审计人员凭借审计经验判断该局可能会出现物资仓库收到的材料实际耗用量与成本入帐脱节的现象,导致帐外物资的形成,存在管理隐患。
1.1.2 现场审计进行审计线索追踪
经济责任审计中,经营者往往任职期间相对较长,任期内的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管理中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传统的审计工作只能通过手工查阅明细账,查找相关会计凭证、账簿等几步工作来实现。而ERP业务审计系统提供了非常强大的信息平台,系统中集成了财务审计模块、资产管理审计模块、物资管理审计模块、项目审计模块以及人资审计模块,通过各个模块的功能点可以穿透查询到财务、物资、项目、资产等相关信息,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便于迅速确定审计重点,这个优势是传统审计无法比拟的。审计重点和疑点确定后,穿透查询明细账,记账凭证以及相关业务信息,从而实现了从疑点到证据的追踪作业,提高了审计人员的查账效率。
比如:在开展对某县供电企业进行单位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通过ERP业务审计系统中项目审计模块下“项目综合查询功能点”项目穿透到“项目功能调用列表”页面查看某个工程项目组成情况,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展、管理情况和动态数据,工程物料及挂接的工程档案,通过核对财务数据发现该工程中电缆竣工验收工程量与财务账面支出数不一致,并且发现同一张工程物资出库单重复入账,审计人员根据这一线索,将该工程作为重点审计内容,进一步追踪查询该工程项目成本明细账,查阅工程结算资料,最终发现该工程财务成本支出与竣工验收工程量不符,少计入电缆四千余米,金额约百余万元,造成工程成本支出不实。
1.1.3 为审计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
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做到对经营者负责,就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而任期内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就是最好的说明。ERP业务审计系统的计算、统计、分析功能可以轻而易举完成这些工作。例如:利用ERP业务审计系统的查询、分析功能可以快速合适任期内实现的营业收入、利润等经济指标情况;利用ERP业务审计系统的趋势分析等功能可以对经营者任期的收入、成本、利润等经营指标与计划对比,与本企业的历史水平对比,与同行先进水平对比。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正确的反映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合理评价企业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利用系统中的账龄分析等功能,实现对任职期间资产管理状况的评价;利用ERP业务审计系统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帮助审计人员进行盈利能力、负债能力、变现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评价。
1.2 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整个企业年度审计计划的申报与审批、审计文书档案的管理、业务台帐的统计汇总和基础报表的自动生成,并完成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审计任务的资源调配、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考评等。通过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库、审计专家库、审计案例库、审计对象库)基础数据资料支撑,为整个审计应用系统提供完整、有效的审计基础信息支持。
2 信息化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效果
信息化手段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创新审计方式和手段,扩大了核查范围,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减少了审计风险。
2.1 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中采用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审计项目。先开展非现场审计,对线上管理信息系统查询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综合审计判断,确定审计疑点;现场审计阶段围绕审计事项重点抽样、取证、复核,确定审计结论。综合应用信息系统实施审计,摆脱了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资料的局限,由提供什么资料审计什么变为审计复核证据,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使得审计结果更加贴近企业的管理实际情况,从而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
2.2 创新审计手段丰富了传统审计的技术手段,扩大审计范围,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
由于ERP业务审计系统涵盖了大部分业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资产信息、工程信息、物资管理信息以及人力资源信息,大大方便了审计人员的调阅与查看,可以使审计核查的面进一步扩大;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既快速又准确,审计过程中财务数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分析可以在系统中完成,节约了传统审计中手工复核的时间,也有助于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由于审计系统可以进行科学抽样,使得所抽取的样本更可信更具代表性,辅之审计系统中异常醒目的调查测试,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可靠性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3 规范化审计工作流程,促进了审计工作标准化
通过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对审计项目实施在线管理,统一了审计工作标准流程,实现了审计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对日常审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促进了审计工作标准化。
3 审计信息化手段应用存在的不足
尽管审计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给审计工作方式带来了重大转变,但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仍存在不足,审计信息系统仍不完善,制约了其在新形势下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际工作中对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仅处于低层次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对于审计信息系统,部分审计人员还把它仅仅看做是在电脑上看账,主观上不愿去使用审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丰富功能。客观上,由于被审计单位有各自的特点,系统部分功能不能全部适用;例如:在ERP审计业务系统财务审计模块中,货币资金审计分析模型中仅仅提供了疑似坐支现金分析、业务不频繁银行账户分析等几个审计分析模型,而在实际工作中,仅仅这几个审计分析模型远远不能满足货币资金审计的要求。
3.2 审计信息系统的后续更新不及时
审计信息系统在ERP系统版本更新后进行过相应更新优化,但相对于ERP财务、生产、物资、以及人资系统的后续更新还是较为滞后。比如:财务部门按照国网公司要求,各个基础单位利润中心合并后,ERP业务审计系统中的后续更新并没有进行实时更新。为了更快捷更准确的获取审计信息、证据,审计人员更愿意直接通过财务部门应用较多的ERP生产系统以及财务管控系统。
4 审计信息化手段应用存在不足的应对策略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4.1 深化审计信息化应用,不断优化审计信息系统
首先,深化审计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推进ERP业务管理系统深化应用步伐,加大审计门户系统应用和综合管理系统实用化推广,提升公司信息化条件下的综合管控能力。其次,加强审计人员与系统开发人员的沟通,在日常应用系统过程中,需要根据业务的发展不断扩充、完善,将好的审计思路和分析逻辑及时与系统开发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形成新的模型并加载到系统中。
4.2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信息化需要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信息化的审计队伍,通过建立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体系,加强信息化后续教育,并定期召开审计信息化建设研讨交流,来提高信息化素质,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用信息化的新武器来武装审计队伍。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开展多维度培训,不断学习新的审计理论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比如聘请相关部门业务专家为审计人员授课,审计部门人员之间日常相互学习,在审计过程中注意总结和记笔记,多去现场增加感性认识等。
5 结论
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审计信息化不光是个技术方法的问题,它对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创新审计技术与创新审计模式是互为前提、互相推动的一体两面。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解决在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进程中的遇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审计信息化就一定能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为正确决策和有效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48-01
一、专业审计方法
(一)实质性测试方法
查账的方法有很多种,经常使用的有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复合法、核对法、盘存法、函证法、观察法、鉴定法、分析法、推理法、询问法、调节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属于实质性测试方法。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详查法。详查法也称精查法,是指对被审查单位被查期间的所有经济活动、工作部门及其经济信息资料,采取精细审查程序,进行周详的审核检查。详查法是审计检查的方法,是按检查手续对检查方法的分类。
2.抽查法。抽查法也称抽样审计方法,是指从作为特定审计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方法,有选择地抽取一部分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其检查结果对其余部分的正确性及恰当性进行推断的一种方法。抽查法是审计检查的方法,是按检查手续的粗细对检查方法的分类。
3.询问法。询问法也称面询法,是指针对某个或某些问题通过直接找有关人员进行面谈,以获取必要的资料或对某一问题予以证实的一种审计方法。询问的方式:一是个别询问;二是集体询问。询问的策略:主要包括创造适宜的询问气氛,恰当地提出问题并注意询问技巧等。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有两人以上审计人员在场;(2)对询问对象、询问内容要予以保密;(3)要认真做好询问笔录,并在询问结束时交被询问人签名;(4)对涉及多个当事人的询问,应单独并同时进行。
(二)符合性测试方法
主要用于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其主要内容:一是对企业现行内控制度进行认真地检查或测试,以确定其是否存在;二是检查或测试现行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或能否达到预期结果。
1.健全性测试。健全性测试是指审计人员按照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等有关规定,检查企业各个业务环节是否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或采取问卷方式,借以判断内部控制系统不应缺少的控制在业务中是否存在。
2.有效性测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检查证据、重新处理和实地观察等方法,对已经建立内控制度的业务进行的检查。通过对某一类型或子系统的业务测试,检查该业务有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处理。
二、综合审计方法
(一)边实施、边总结、便推开的方法
对于一个较大型的被审计单位、特别是初次审计的,要按照审计方案确定内容及分工,对一个项目或每个项目的其中一个方面,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试点,在试点审计过程中要掌握规律的东西,注意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开工作。
(二)审计与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一是采取审计机关与社会审计组织联合审计方法,随时遇到问题随时解决;二是被审计单位审前要进行资产、负债、损益鉴证,否则难以搞清企业的家底。
(三)审计与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证明有很多账内、账外的情况是通过座谈方式发现的、特别是对发现一些重大问题、线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说这个方法很重要。一般应开好三个座谈会:一是领导班子座谈会;二是中层干部座谈会;三是退休职工及一线工人座谈会。同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找一些同志单独谈话。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应围绕审计内容展开。
(四)内查与外调相结合的方法
在审计中经常遇到一些不进行外调就难以定性的情况,但不一定所有这样的问题都要进行外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职工反映比较强烈、有关部门非常关注的重要经济事项,必须进行外调把问题搞清楚。如果因审计手段所限没有把问题搞清楚,就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说明,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风险。
(五)查账与查物相结合的方法
这个方法讲的主要是资产盘点问题。资产盘点包括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固定资产的盘点等。如果不对资产进行盘点,就很难确定账面资产的真实性。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进行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盘点。
(六)详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
1 是要做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审前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在下发审计通知书之前,就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和重点,到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一项活动。对工程来说,要了解项目的计划下达及完成情况、成本使用情况、工程分包等情况,对被审单位的工程项目了解总体概况。审前调查需要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事实求是的对项目情况进行汇报。审计人员要对审前调查表进行优化,同时做好沟通工作,避免被审单位重复填写内容或填写无意义的内容,造成被审计单位的抵触情绪。
2 了解工程管理情况
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后,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工程管理情况和流程进行了解和分析。一般为询问具体负责工程管理人员,对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分包、费用结算、项目建设管理费使用等建立初步印象,并查看其管理制度,通过对过程的了解来推测可能发生问题的环节,查找重点
3 有的放矢地抽查工程项目
对工程的抽查选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工程审计是非常关键的。如何在数百上千的工程中抽选出有问题的工程,对审计人员也是一种挑战。审计人员要凭借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挑选出可能会出现问题的项目,比如说资金量大的项目可能会出现费用不透明,在其中为其他资金不够的工程解决部分费用,或在其建设管理费里报销无关的会议费或招待费的情况。有的计划金额与最后发生成本过于接近的项目,有的项目资金完成率几乎达到100%,特别是在大修工程中,有可能涉及到为完成成本使用率超计划内容实施项目。还有特别关注可能出问题的专业,比如说营销工程、非生产性大修工程等,该类工程属于在公司管理比较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基建、技改、大修工程的管理强度和高度,容易出现结算依据不足,实施工作量不清晰等问题。总之,由于审计人员有限,面向的工程数量多,不可能做到每个工程面面俱到,所以需要锻炼自己的经验,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有的放矢,让工作更有效率。
4 多重手段、多种渠道发现问题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纸张已经不是记录数据或资料的唯一载体,公司ERP系统上线之后,可以从系统上得到可信的数据,为工程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作为系统内审计人员,还有审计ERP系统这样的审计专用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比对查找出异常的数据或情况,作为疑点进行深入。当然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管是通过询问的方式,交叉比对,现场查勘等方式,均需要审计人员采用多种手段,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特别要提出,审计人员在对相关问题询问管理人员或当事人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询问时不要事实而非,要提出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增加了什么成本?”“如何改变程序才有效”。非限定性询问不能简单的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审计师既要鼓励被审计人对问题提供全面完整的回答,也要让被审计人有充分的时间作出答复。也许有必要向被审计方介绍一些审计问题的背景,以帮助他们判断审计师需要的重要信息。要善于从其他专业小组收集信息,比如说财务、主多等与工程关系密切的专业,共同挖掘问题。
5 合理安排时间,不过分钻牛角尖
所谓委托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或者聘请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完成审计机关指定的工作,并对审计机关负责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委托审计属于行政委托,即行政机关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的法律行为。
一、委托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程序
一是每年年初,监审处根据当年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确定需要委托审计的人数以及所需经费,报审计联席会议和领导办公会审批;二是监审处根据批准的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拟定委托审计事项,确定社会中介机构,拟定审计委托书并经学校法律顾问审定;二是由监审处向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下达审计通知书。通知书中要求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签订审计承诺书,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负责,个人需提交述职报告并经现任领导签字认可;三是监审处与中介机构派出审计组(以下简称审计组)的工作人员共同召开审计进点会,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情况介绍;四是监审处适时与审计组联系,敦促被审计单位、个人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向审计组提供审计资料,了解审计进展情况,确保审计组按审计程序开展工作;五是监审处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认真研究审计报告,在规定时限内负责任地提出反馈意见。对涉及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方面的问题,要求审计组提交管理建议书;六是监审处根据社会中介机构提交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提出整改意见,报经审计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送达被审计单位、个人和有关部门执行。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规范委托管理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客观、公平和公正的制度保障
过去,垦区的委托审计工作,尤其是独立核算的农场、有独立账户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由这些单位即将离任的主要负责同志委托给中介机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离任同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中介机构,很难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二是由于中介机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用同“一把尺子”衡量离任干部的经济责任,造成离任干部之间事实上的不公平;三是垦区领导、组织和监审部门以及农场职工不能全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审计结果,不能根据审计报告提出处理意见,使委托审计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2.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适时介入审计组的工作是确保委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必要手段
刚开始时,我们只是把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给一家中介机构,后来发现,一家中介机构常年做垦区的委托审计项目,很难满足垦区多层次的需要,由于缺乏竞争机制,所完成审计项目的质量无法达到垦区的要求。目前,与数家中介机构建立了联系。在开展委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初期,有的同志认为,把项目委托给中介机构,只要他们把最终的审计结果给单位即可,至于中介机构怎么做,做出来的质量如何就不用管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客观上讲,中介机构更多的是关注时间和人力资源成本,特别是中介机构中有的从业人员,同时承接了几个项目,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只有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个别从业人员甚至与被审计人串通一气。垦区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了把好委托审计质量关,一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中介机构和审计人员;二是对中介机构派出的审计人员从执业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三是对审计应重点关注什么,哪些是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资产的抽查率应该达到的百分比等均提出具体要求;四是对审计程序提出要求,防止审计组为节省时间省去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三、委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垦区的委托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审工作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以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1.客观性原则。即反映情况和问题要客观,不能以偏概全。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2.谨慎性原则。揭示问题的证据要充分,定性要有法律依据,评价用语规范,语气中肯,对审计组无法判断其真实性事项,群众有所反映的问题,审计难以发现的无法查证的事项等,不予定性,不加评价,采取写实的办法,把事情经过表述出来。
3.审计结果与评价相结合原则。坚持审计到哪评价哪,依据审计结果评价,未经审计的事项不作评价,没有充分证据的事项不评价,不具备审计条件,无法查证核实的事项拒绝评价。
4.突出重点原则。结合所在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龙头产业等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有所侧重。
二、具体评价中应突出六个重点
1.评价依据为客观事实。审计评价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依据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资料,尽可能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2.评价过程要慎密细致。在审计过程中思想上要重视,操作上要仔细。对审计数据资料要综合分析,认真研究,仔细琢磨,力求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3.评价内容要抓住重点。对所掌握的审计事实,要进行适当筛选归类,以抓住实质突出重点,切中要害,不能事无巨细,陈铺罗列。
4.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避免有主观色彩,对被审计者的成绩既不能夸大,也不可缩小;对问题既不能隐瞒,也不可捕风捉影。防止审计评价文过饰非,华而不实。
5.评价的范围不逾越审计职责。审计评价要紧紧围绕两办暂行规定的精神和地方党政部门颁布的具体实施意见的要求,评价时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的事项不评价,审计未涉及的事项不评价,没查清的疑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6.评价语言要注重写实。语言运用要简要朴实,不作多余的渲染和修饰。行文要以写实为主,不作过多议论。
三、在审计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四个方面
乡镇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期功夫在“审”,后期功夫在“评”。为此,审计评价除应根据审计现场所取得的书证、审计调查材料和群众反映并核实的情况外,还应对前任期末指标进行了解和核查,在调整基期指标(仅审计分析时使用)并剔除前任影响因素外,再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
1.对财政收支状况和执行国家财政结算纪律情况的评价。通过近几年的审计,我们发现有些被审计的乡镇出于完成“上级任务”和乡镇领导的政绩等目的,一般在财政决算表中都能求得平衡,但在“平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虚假的因素:一是以经管站垫支、企业预交等形式代垫税款,形成虚假财政收入。二是预算内支出改为预算外安排,或者应由预算外资金安排的项目因财政拮据,向外单位变相融资,不列入当年财政决算,从而对以后年度形成负债。三是不合规调入资金以隐瞒财政赤字状况,使年度财政决算形成虚假平衡。此类情况在审计评价中均应充分揭示,对有些乡镇因财政状况较好,在财政决算时留一手,以期“以丰补歉”的情况,应指出其错误行为,肯定其工作实绩,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2.对集体资产使用和管理的评价。乡镇集体资产是前任们多年奋斗的积累,确保其保值增值是现任领导的责任。所以审计评价应围绕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这一中心进行,具体包括:(1)评价政府直属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资产运营状况,分析评价其资产存量的总量、质量、结构及发展变化趋势。(2)评价乡镇党委政府在企业产权制度改期过程中作为的合理性、合法性。重点揭示将企业资产低评低估、违规贱卖、变相奉送等使集体资产大量流失的行为。(3)评价乡镇直属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登记、领用和归还等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3.对下属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和执行财经纪律情况的评价,在审计中我们发现有些乡镇财政所“大账”清清白白,下属单位“小账”浑浑浊浊。尽管政府财政十分困难,而下属单位经费开支却“出手大方”。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财政监管不力,未能推行“零账户”管理,对下属部门负责人的财权监督失控。二是少数乡镇领导为了自己开支自由,方便其在下属部门消化部分不合规费用,对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三是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对此类单位疏于日常监督,使其形成逃避管理的“防空洞”。由于上述资金一般涉及金额较大,反映出的问题较多,在审计中主要评价的内容有:资产办的产权转让收入及集体资产管理收益是否纳入财政专户存储;建房办按国家政策收取的规费是否按比例上缴,有无坐收坐支行为;农经站、民政所、司法等部门的代收代缴、乡镇统筹、上级拨付的专项经费等等是否被挤占挪用。以及集镇土地开发、房屋建设收益的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财经纪律。
4.对乡镇领导重大决策和主要发展指标的评价。乡镇领导的重要决策应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再作出切合实际的有利于乡镇经济长远发展的行动选择。在审计中要用简朴的语言,详尽的数据和事实对三种类型的乡镇领导作出评价:第一种领导凡遇重大决策一切着眼于长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增收节支,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使用在刀刃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倡导企业创新,鼓励企业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在政策上扶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虽然,其效果短期内尚难以显现,当期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也不快,但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却发挥着长远的积极的影响。因此,审计部门不仅要分析评价“账面上反映的数据”,还应肯定其“潜绩”,倡导继任者“多栽树”。第二种领导萧规曹随,墨守成规,开拓进取意识不足,成绩不大,问题不多,社会经济发展顺其自然,经济总量徘徊在前任的水平。第三种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不切实际地上一些“达标工程”“面子工程”,项目建成后或空置或利用率不高,花光了多年的积累(比如:用企业产权转让收入新建办公楼、购置小汽车、出国考察等),致使财政赤字(或隐形赤字),企业拖垮,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给继任者留下沉重的还债包袱。而且,在主要经济指标方面大搞数字游戏,弄虚作假,以虚假的政绩骗取党和政府对其的信任。通过我们审计评价,要充分揭示光环下的阴影,不给投机取巧者以可趁之机。
四、充分认识建立和健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重要作用和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评的重点在“工作实绩”,对工作实绩的评价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虽然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已有较长时间,但至今尚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规范,而现任党政领导的任期一般又在三、四年以上,这给工作实绩的评价和界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后,审计人员用客观的数据和指标来反映和鉴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取得工作业绩以及工作疵点等情况,可以有效地防止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主观推理、判断,可以减少和避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发表不恰当的评价意见。
2.通过建立、健全党政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就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统一而适用的评价依据或标准。这样各个被审计领导干部在领导、组织和领导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强弱及其履行经济责任的努力程度的差异,就会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上以数据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为客观公正地比较和评判领导干部经济工作业绩的优劣提供了一个量化标准。
大型国企不同于中小型企业,其一般表现为企业资产规模大、所涉业态广、企业层级多,每次审计一般涉及到企业3年的经营控制活动,由于安排审计的时间有限,还受到审计人员素质不一等因素的制约,要想准确描绘企业全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创新,直接把自然人作为审计对象,审计结果报告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管理者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全面反映管理者履职情况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本文侧重于分析对大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性”的把握。因此,如何恰当地为大型国企画好“全身像”,从而客观反映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是本文关注所在。
一、整体范围特征――全面性目标
1.把握整体,不能“盲人摸象”。大型国企无论其资产量还是经营量,都呈现出较大规模:净资产从几亿到几百亿不等,下属企业多达上百家,企业层级大于三级以上,主要经营业态少则五六个多则几十个,经营链条又错综复杂。这些客观情况,使得把握好大型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性就显得较为困难。审计如以局部代替整体,好比“盲人摸象”,查到哪审到哪,审计的全面性目标就成了空中楼阁。笔者认为,把握整体应该是两个层面:一是能反映大型国企在经营发展、政策执行、重大经营决策、资产质量、内部管理、遵守廉政规定等重大方面的情况;二是能从总体上反映大型国企的成绩和问题,不能仅停留于关注某项主营业务、某件重大交易事项等情况就作出审计评价,出具审计报告。
2.明确范围,不能“画蛇添足”。对大型国企的经济责任审计,应把审计范围严格控制在经营管理者应履行的经济责任内。何谓经济责任范围,从长度上看,应关注其具备控制力的下属企业;从深度上看,至少应关注三个层级以内的企业;从宽度上看,应对管理者主要职务、兼任职务、个人法定职责等方面予以关注。换言之,凡经营管理者不具有控制力的下属企业,或者层级非常低的企业,都不属于经营管理者职责范围内的直接责任;如过多关注就成了“画蛇添足”。以偏概全的审计报告只能体现其冗余性,并不能体现“全面性”。
3.凸显特征,不能“画虎成猫”。大型国企由于受主营业务性质、管理模式的不同,竞争环境迥异等外部因素影响,以及企业领导风格、风险偏好等内部因素影响,无论从发展质量、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轨迹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无法以一个标准来评价不同的企业。以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评价为例,一家大型生产类企业要更多关注其自主研发能力;一家大型商贸类企业要更多关注其品牌经营能力;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类企业要更多关注其资金风险指数及持续开发能力和水平等。如果不能抓准这个大型国企发展的脉络和个性,也就不能抓准企业的特征,容易“画虎成猫”。
二、一摸二看三细想――全面性做法
1.勾勒画像先要“摸清楚”。画像的第一步是勾勒出一个轮廓,此时并没有要求做到“嘴是嘴、腿是腿”,但是也要尽量确定“高矮胖瘦”的模样,以便建立一个初步的审计框架结构。笔者认为,对大型国企“全面性”把握的初期要做到三个“摸清楚”。
一是把企业基本架构“摸清楚”。企业总部具体划分有哪些职能部室,各自分别承担哪些职责,管理模式又如何,总部对其下属的控制力,下属单位的数量、层级、所涉行业,总量资产以及运转情况等都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把部室及其职能“摸清楚”,便于在审计前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访谈提纲,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通道。把企业管理模式“摸清楚”,便于掌握该企业是总部集约型还是事业部制或是多总部管理型,以对企业的管控能力有直观的理解和初步评价。把下属单位数量和层级及其主要行业“摸清楚”,有助于对整个企业的运作规模有直观了解,对下一步的审计选点至关重要。对总量资产以及运转情况的了解,便于突出重点、全面安排。
二是把企业发展战略“摸清楚”。企业发展战略代表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长至十年、五年规划,短到三年、一年计划,这些都是需要“摸清楚”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工作计划是审计赖以评价其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标准。标准搞清楚了,就看各项经济活动是否围绕这个大方向来运行,并看相关指标的制订情况如何,利润结构及变化趋势,负债水平及偿债能力等,以此可分析企业经营发展趋势以及经营者的总体经营状况。
三是把企业固有风险“摸清楚”。对大型国企的审计监督是个持续而长期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国家审计“三年审一次,一审审三年”的过程。在勾勒企业总体情况时要特别加强对企业固有风险的关注,包括对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初步了解。例如,世博会的召开对本地服务类企业会有较大推动作用;世界金融危机期间,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或产品生产受到限制等,大型制造业、金融业受到的冲击会更明显等。掌握途径包括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访谈及了解企业的发展进程,判断经营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等。高风险的经验管理者属于激进型,可能在资本投融资、业务扩张等各方面呈现出“大手笔”,低风险的经营管理者属于保守型,情况则恰好相反。掌握途径还包括阅读前任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报告、外部年报审计对已有问题的揭示等,并追问其产生的原因和整改效果,还可利用同行工作结果佐证重要交易或事项的风险程度,分析判断对本次审计可能带来的影响。
2.描绘画像要“看仔细”。要画好“全身像”,轮廓勾勒出来后,就要着手细致地描绘了。这个过程通常存在于审计实施阶段,只有在那些关键点、关键环节上再“看仔细”,才能统揽全局、降低审计风险,把握企业全貌,“画像”才能画得像。
一是把企业高风险点“看仔细”。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由于项目所涉金额、性质等不同,所面临的风险点也各有不同。例如,一家大型制造类企业的废料处置收入与其出售产品的主营收入相比并不起眼,但每年累计处置规模可达上千万元,由于废料处置易被管理者所忽视、数量测算不准、行情上下起伏大等特点,反倒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高风险领域。因此,应结合企业行业特点,排查出企业可能面临的高风险点,并予以重点关注。还应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者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重大股权及固定资产投资、重大筹资活动、土地等重要资产转让、风险投资、对外担保及资产抵押、工程建设、重大未决和已决诉讼案件等方面,对高风险点领域给予足够的审计关注。
二是把企业问题所在“看仔细”。这里的问题主要从“点”和“面”两方面来考虑。“点”指的是阐述问题的立足点,要从产生问题的根源来捕捉;“面”指的是问题的普遍程度,千万不能以偏概全。例如,审计发现一项重大投资事项出现了严重亏损,并整体趋势很难扭转。基于这项基本的判断,就要从多方面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可通过经营责任者决策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市场、产品、企业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充分有效,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国家政策鼓励方向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决策失误的情况。如果上述工作都做得周到细致,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派专人管理、是否有相关制度约束、是否有定期跟踪检查等投资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更要看经营管理者是否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是否尽到应有责任,只有把问题所在看仔细,才能客观反映问题本质。此外,不论所发现的问题是个别存在的还是普遍存在的,一定要体现总体与个体的关系,注意覆盖面的清晰表述。比如抽查的100个项目中有1个项目有问题或者50个有问题,对企业整体的风险判断、审计评估都将有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是把企业所处环境“看仔细”。企业发展离不开市场大环境,犹如鱼儿活动离不开水。市场大环境向好,政策面宽松、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固然受益,各项指标预期良好,这时候审计要注意横向及纵向比较,谨防“一俊遮百丑”,反之亦然。其可以比较的方面包括:一要与企业所处行业的同类企业(一般取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相比较,在充分考虑业态规模、发展阶段、主业占比等因素后,作出客观判断;二要与企业前后年度发展情况相比较,追踪连续年度发展走向,判断其属于经常性还是非经常性、持续性还是非持续性,为全面把握企业发展脉络进行客观评判。
3.画像成型要“想明白”。经过画像勾勒和细致描绘阶段以后,画像初稿已基本成型,但是审计报告的披露和画像一样,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因此,注意后期的修正工作尤为重要。通过思考和探讨,把对企业的整体报告表述“想明白”。
一是在总体评价中“想明白”。企业发展的每一项决策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要把对企业的评价放在客观的历史背景和市场中去考量。对于那些程序合法合规、决策考虑充分、管理有序跟进的失败项目给予一定的宽容;对于那些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符合企业发展轨迹的管理者给予一定的宽容;对于那些工作不规范、因为偶然因素而成功的项目给予及时的预警;对于那些在企业发展中固步自封、不求突破的管理者要给予预警,这样的评价才能更为客观有效。
浙江省审计厅于2012年1月印发了《浙江省高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操作规程)。以文件的形式规范了高校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与高校财务管理直接相关的是:第十条第三款审查资源配置市场化情况,审查评价学校资产管理、基建项目管理、下属单位管理、执行政府采购过程中资源配置市场化原则执行情况等;第十条第四款:审查学校操作行为规范化情况,检查的是学校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性、内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有效性,重点关注了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审查评价资金管理政策、收费政策、助学政策等执行情况。
为了充分反映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获得审计人员对高校工作的认可和肯定,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一、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体现到财务管理上,就是对财务基础工作的检阅和审视。现阶段,几乎所有高校都采用财务软件来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产生了高度的依赖。会计信息处理后,缺乏专人对相关数据的跟踪管理和善后,忽视了财务基础工作的建设。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号)对事业单位财务基础规范化建设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规定,但许多高校都没有真正的去做,或者有许多方面没有认真的执行。比如,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会计业务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结果,报销业务松紧尺度不一致;同一类型收入业务开具不同的收入票据,会计摘要表述的意思和会计业务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同一类型经济业务在不同的会计科目中核算,同一会计科目核算了多种不同内涵的经济业务,经济业务超出会计科目核算的范围,记帐凭证错误更正方法不统一,频繁调整账户,影响帐户发生额的统计,所附原始凭证不能完整反映记账凭证的内容;会计报表之间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等情况。
良好的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保障,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能影响一个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往会计处理比较多的是按部就班沿袭旧法进行,前人怎么做,后人依样画葫芦,既脱离了实际,墨守成规,又不能与时俱进,从业务的实质内容出发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因此,要抓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打破延袭过去的做法。高校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根据工作规范来夯实会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是建立在扎实的会计基础之上的,没有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就谈不上科学的财务管理,更经不起经济责任审计。
二、了解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管理方面的重点审计内容
了解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审计内容,有利于高校日常财务管理的规范,也有利于在应对经济责任审计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操作规程》,在高校财务管理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十分重视审查各种制度建设情况和制度体系的形成。因此高校要致力于建立科学、完整、系统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体系,除了国家的相关法规以外,高校要有:《单位部门预、决算编制和管理办法》、《财务核算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收费及票据管理办法》、《学生勤工俭学及助学金管理办法》、《基本建设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经济合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涵盖财务核算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有了严密、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寻,工作开展规范有效。
(二)资产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财务资产帐和实物资产帐是否相符;完工基建项目(房产)是否已入账或估价入账;出借、出租资产是如何管理的;科研经费及其他资金购置的资产有没有纳入学校资产进行管理;报废、报损资产有没有按规定报批;有没有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有没有定期进行资产清查。
(三)基建项目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基建项目立项、审批手续是否完备;资金是否已经到位;是否变相存在转移、侵占、挪用基建资金的问题;有元人为拆标行为;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是否在规定范围内;高校内审有没有全程跟踪监督;是否及时进行工程竣工决算;以前年度基建管理是否发生过违规问题。
(四)下属单位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高校和下属单位是否有经济合同规范两者的关系;股权资产是否清晰;是否对下属单位的财务作指导和监督,有没有存在对下属单位放任不作为的现象。是否存在长期亏损的下属单位。
(五)政府采购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看学校有没有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和操作审批流程,需要纳入政府采购的设备、维修工程、服务、物业管理等是否已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零星采购有没有补报、调整政府采购预算。
(六)预、决算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1、预算编制环节:预算编制对象范围的完整性,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预算调整的合规性。2、收入预算执行环节:各项收入的入账及时性、完整性、合法合规性。3、支出预算执行环节:支出的及时性、真实性、效益性。4、决算编制环节:决算编制报表的完整性、报表和账册的一致性、内容的真实性。高校的预算编制一般是通过“二上二下”的预算模式,并通过同级财政部门审核通过的。完整性、真实性一般都没有问题,要注意的是预算调整的合规性,许多高校会因预算调整审批比较麻烦而不去审批。随意调整预算。收入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合规性,最要注意的是收入是否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收入有没有全部入账、有没有挂往来款。支出执行要注意的是否有无预算、超预算支出,是否有调剂使用项目经费的行为。项目经费是否专款专用,有没有虚列支出等。决算报表的编制一定要源自单位的账册,和账册反映的信息一致,内容一定要真实。
(七)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各高校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也是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查项目,审计重点关注:以科研合同、协议为依据审计项目经费到账情况;学校配套情况、支出及结余情况。在支出情况审计中重点关注:无预算或超预算列支招待费、劳务费、咨询费;以科研协作的形式转移科研资金;编造虚假名单套取科研劳务费;跨年度或列支和科研项目无关的费用,设备采购没有通过政府采购等。
(八)专项经费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有否存在挤占、挪用、或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的行为。专项资金结余的管理是否到位,以及专项资金绩效情况如何。
(九)收费及资金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收费项目是否按规定经审批部门审批,审批的收费标准和实际执行标准是否一致,涉及学生的培训收费等有否在物价部门备案,学生代管费是否及时结算、清退。联合办学的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票据使用是否规范,收入上缴是否足额及时。资金管理方面主要关注的是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内控制度是否健全。
(十)助学政策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是否有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机制和管理机构。困难学生信息库是否完整,助困资金是否足额计提,助困岗位是否按规定设足,助困资金是否被挤占、挪用、虚列支出。上级主管部门是否对此高度重视。
三、按经济责任审计标准进行自律、自查、自纠
高校在配合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了解重点审计内容以外,还要做到自律、自查和自纠。自律,就是要管好自己,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不做不该做的事,不能从学校自身利益出发,放弃或违背了政策制度的约束。没有自律,即便会计基础工作做得很好,也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自查:学校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并利用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自查工作,可以根据《操作规程》的具体要求,结合审计重点关注的问题,检查学校财务管理完成的程度、质量。并对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给予评价和建议。指出不足,监督改进。如自查力量不足,可以请社会力量(审计事务所)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按国家审计的标准进行模拟审计,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无有效的解决和更正的方法,可和国家审计部门联系咨询,获得指导、帮助使之符加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自纠: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一定要进行纠正,只有认真纠正,不再重犯,自查才有意义,才能更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保持一致。
四、加强和经济责任审计组的沟通,获得理解和肯定
高校所做的配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准备工作,只有得到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认可,才是有效的。高校领导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信息是经济责任审计组关注的重点。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因为出发点不同(高校财务人员是处理经济业务,审计组成员是对高校财务人员所处理的经济业务进行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对事实的认定也会有差异。高校财务人员一定不要藏着掖着,和审计组成员捉迷藏,打太极拳。要把处理这个会计业务的依据、背景、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来龙去脉一一同审计组成员详细解说、积极沟通,获得审计人员的理解,沟通才是处理分歧的最有效方法。
五、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契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法审计,是严谨负责的审计,是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指出不足的审计,提出的审计建议和结论,都有法规制度作依据。高校要充分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契机,一方面用审计的锋芒为高校挑破存在的问题,去除病灶,积极进行整改;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审计的外部监督解决高校财务人员平时积累的难点和疑问,提高财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一个内部控制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到的内部管理机制一般包括: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工作分配、重要工作审核把关、工作情况监督检查、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以及行政问责制度执行、奖惩激励措施等几方面。
二、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要素
1、审计主体
包括提出审计主体(审计的授权人或委托人)和实施的审计主体(实际执行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2、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
审计客体是指接受审计的经济责任承担者和履行者,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客体的经济责任,包括审计客体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而发生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3、审计范围
一般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担任被审计职务的整个任期或某段任职期间。
4、组织方式
领导干部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按计划进行,每年年底,组织人事部门应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需要,以书面形式向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审计委托书,提出下一年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建议。
三、具体事项审计实施范围内容及方法和步骤
(一)贯彻执行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审计
范围内容
包括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法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系统内上级单位的重要决策和领导批示;执行部门有关经济规章制度和决策部署情况审计。
方法和步骤
1、收集关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以及职责履行情况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中心工作做到充分了解。
2、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行业的情况,被审计单位适用的相关经济法规,被审计干部任职期间党和国家对该行业系统的具体方针政策适用会计制度。
3、了解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总体工作思路,调阅领导干部任职间的事业发展规划、经济规章制度、被审计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思路、工作总结、年度业务统计资料、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党组(党支部)会议纪要、办公会议纪要,检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被审计单位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情况。
4、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机构设置及运转情况。约请被审计单位党委(党支部)、办公室、人事等重要机构负责人,可采取座谈、个别访谈等方法。
5、走访或咨询有关部门。
(二)重要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
范围内容
包括决策调研、咨询论证、征求意见、决策合法性、会议决定、决策纠错以及决策责任追究机制。
方法和步骤
1、检查决策机制的建立健全情况。
2、检要经济决策依据的合法合规性。
3、检要经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一般包括重要预算分配管理决策执行情况审计、重要基本建设项目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重要对外投资项目决策执行情况审计、重要国有资产处置决策执行情况审计。
(三)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方法和步骤
1、检查预算编制与批复
2、检查预算执行
具体检查包括基本支出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控制,涉及政府采购范畴的事项必须履行政府采购程序,涉及资产管理必须由资产管理部门实施相应的管理和控制。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应遵循科学论证、合理排序的原则,申报的项目应当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分轻重缓急排序后,视当年财力状况择优进行安排。
3、检查非税收入管理
具体检查包括立项审批、收费许可证和票据管理、收入征缴。
4、国有资产管理
具体检查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无形资产管理,涉及国有资产处置是否履行报批、公开拍卖等相关法律规定程序。
5、政府采购
具体审计包括以下内容:
(1)预算编报
审查部门政府采购预算是否按照预算法和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编制;审查是否存在已列入支出预算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未按规定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审查有无在年中因追加预算、政府采购目录及标准调整等原因需要补报政府采购项目。
(2)计划编制
与政府采购预算相比较审查是否存在未按照规定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未及时将采购计划报送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等问题;审查是否存在随意变更采购计划和计划外私自采购的行为。
(3)组织实施
审查是否存在将应由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进行的采购化整为零,或以各种非正当理由转为部门集中采购或部门分散采购的问题;对于单位自行采购的项目,是否符合自行采购标准,采购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审查采购方式的确定是否合规,有无将应公开招标采购的项目化整为零,审查招标程序的适当性。
(4)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四)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效益性审计
1、基本支出效益性审计
(1)人员支出的绩效审计
根据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情况,审查部门的定员定额标准是否合理,有无超编、空编和人头费膨胀的现象;审查被审计单位人员与机构职能是否配比,是否存在超员、冗员、人浮于事的现象;审查被审计单位关于工资、人员配备等的规定,职业准则、技术规范是否恰当。
(2)公用支出的绩效审计
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最经济地利用资源,包括是否遵循了有关财政法律法规,是否采用适当的管理程序,是否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办公用品的采购是否货比三家有无追求高标准和铺张浪费现象。
(3)项目支出效益性审计
项目立项背景和过程的检查
审查项目立项是否经过科学的决策程序,是否经过充分的论证,是否与国家方针政策、预算资金支持的范围和方向相符合等。
项目申报和批复程序的检查
审查项目实施单位是否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报送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支出预算等;是否对立项依据的充分性、项目目标的合理性、组织实施能力与条件、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风险等事项进行评审。
(一)有效的审前调查
1.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查看往往是审计人员最不会忘,但却是最容易忽视的。最不会忘是因为一般都会看,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概况性了解;最容易忽视的是在其中寻找有效的审计线索。不应停留在财务数据的知悉,而且应关注财务指标的异常变化,继而追溯数据产生变化的根源。
2.其他审计项目的信息。对其他审计项目信息的把握是关键,一是关注审计整改报告的内容,尤其那些落实情况描述模糊或者未得到彻底整改的项目;二是关注那些特别重大事项的整改;三是关注那些屡改屡犯的项目。
3.审计调查问卷。审计调查问卷是获取审计线索的有效手段,但很多时候调查问卷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固然有被调查人员不愿正面提及一些事项,但也有调查问卷内容设计未有针对性、忽视对方感受等原因。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应该是在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设计相关内容,尤其是可能与审计线索相关的内容,如果只是泛泛谈一些单位发展、领导廉洁等问题往往就会形同虚设。
(二)审计过程中信息的沟通
1.重要业务信息的沟通。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接触的就是财务资料,即使其他资料也是围绕着财务资料来延伸开的,却容易忽视了一些重要业务信息,特别是一些可能影响期末数据的或有事项信息,而这些被审计单位一般不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如未决诉讼事项等,而这会对期末数据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仅落脚点在财务资料上,对单位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信息也不能忽视。
2.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自身负责的内容去审视问题,与其他审计人员在审计信息上的沟通较少,但往往很多问题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发现。因此,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审计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尤其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关联交易事项的信息沟通。
3.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往往局限于对于发现问题的意见交换,而忽视了倾听对方对于单位存在问题的看法,由于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与被审计单位是一致的,随着大家对审计认识的加深,一些被审计单位也愿意通过审计暴露出自身的问题,促进问题的整改。但是对于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审计线索,审计组还是应进行复核确认,不能不加复核直接采信,另外还需权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审计线索与审计目标的关联性,避免偏离审计目标。
二、针对理络,捋顺思路
审计内容的实施一般按照事先制订的审计方案进行,但关注的重点不应当偏离审计报告披露的热荩笔者从七个方面对审计内容的脉络进行梳理。
(一)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主要财务指标情况是对期末资产负债状况及任期内损益情况进行审计确认,但审计的落脚点不能仅仅停留在财务数据的列示上,而是应该对财务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收入、利润的分析应结合被审计单位具体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分析出数据变化的真正原因,为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其数据是被审计人经营业绩最直接的体现。由于财务决算报表中均含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表,被审计单位往往按决算报表向审计组提供,但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客观因素的剔除与财务决算报表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直接采用决算报表数据。在客观因素剔除项中除应考虑常规的资本投入、评估增值、技改增加、分红转回等因素,还应重点关注其他可能影响权益的非经营积累增加因素。
(三)对外投资情况
对外投资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中之重,不仅是因为对外投资是决策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外投资也与经营结果密切相关。近年来,很多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都是与对外投资相关的。找出每一项投资相应的决策依据,关注决策权限;再次,应关注控制权的实质,很多时候审计人员容易依赖持股比例来判断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是否应纳入合并,但却忽视了实质控制的本质。
(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是对考核指标和上缴利润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审计对完成情况的认定不应依赖计划部门的年度考核文件和财务部门上报的决算报表数据,而是应该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客观反映。
(五)综合绩效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综合绩效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横向评价,即拿被审计单位期末指标与标杆指标进行对比反映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此部分应重点关注标杆指标选择的可比性,二是纵向评价,即对被审计单位任期内指标与任期前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此部分往往是审计的难点,因为很多时候指标的变化并非所有的都是直线上升或下降,而是呈现波动,需要对波动的原因进行说明;另外在同一能力下的评价指标,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这也需要审计人员对指标的构成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找出变化的具体原因。
(六)内控制度建设及决策程序履行情况
内部制度建设情况很多时候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被忽视,其原因是未将其内容与审计内容结合起来,成为为了审计形式而走的过场。内控制度建设审计,并非简单地抽取一些制度去检查,而是应结合审计的具体内容检查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不应仅就事论事而是应从内控上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从根源上进行整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提升。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公允、不真实,而对被审单位相关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审计技术力量。如果简化了审计程序,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使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会计等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因此,为了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第一,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尤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第二,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核关。
第三,有效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第四,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审计风险,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第五,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