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5: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教学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姚莫诩则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方向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21世纪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方向要注重人文性、时代性和地域性,要坚持“文学思路”与“人文思路”的统一,坚持传统文学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文化的统一,坚持总体规范与文化特色的统一[6]。李康德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价值追求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大学语文教材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建构性的天然存在关系,而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性关系是文化不断地建构教材,教材不断地建构文化,教材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是由“实体性”“关系性”到“建构性”的转变[7]。对于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体例问题,乔根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思考》一文中做了较好的归纳,“大学语文教材,其编写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主题•文选模式。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代表,体例上强调以主题为线索,较为全面地介绍我国语言文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第二种是专题•文选模式。以温儒编的高等语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和周金声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为代表,体例上以不同专题来编排文选,较之前一种模式更为细致,从不同角度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第三种是作家•文选模式。以钱理群主编的大学文学教材为代表,体例上完全突显个人化的语文主张,以文学替代语文,创新性极强。第四种是文史•文选模式。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为代表,体例上打通文史,回归传统。第五种是对象类型•文选模式。以温儒编的中国语文为代表,体例上根据学生、学校、专业等对象类型来确定文选,因材设教,适应性广,选文难度较大”[8]。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特色教材,该教材分为《大学语文》(大学版)、《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两种版本,教材“教材中植入了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五个元素,力图使大学语文名副其实,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9],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本土文化中最优秀的因素提炼出来融进教材建设中去,让学生在感受学习汉语言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爱国、爱乡、爱人的美好情怀”[10]。
在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与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是以适应高职高专的“职业性”、“实用性”基本特征。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命名、编排体例、作品的选择等方面也凸显出了自身的独特性。如很多大学语文编写专家为区别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区别,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取名为“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高职语文”、“实用语文”等;在教材编排体例上打破传统以“文学史”或“文学体裁”为教材编撰逻辑的惯例,而是选择以“人文主题”或“文本模块”为编撰体例;在教材作品的选择上,其内容和难度也尽量契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和水平。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问题,不少研究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如彭新竹在硕士论文《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与专业相结合》中较为全面的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具有必要性以及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内容选择等问题[11]。周文在《对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反思》一文中,从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的理念、体例、选文等方面进行的思考,认为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以培养高职学生语文操作能力为主线,以模块组合为框架[12]。舒立辉则指出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编写存在着“重古轻今”、“重经典轻发现”、“重共性缺个性”等问题[13];韩向阳从教材编写的原则、体例、内容设计等方面探讨了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问题[14]。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研究
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语文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少研究者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教学实践体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问题做出了深刻学理阐释。南开大学的陈洪教授对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定位的研究境遇,曾这样描述到:“目前开展大学语文教育还遇到一个困难,甚至是尴尬之处,就是其学科归属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理方面的,即就其学术内涵而言,‘大学语文’无疑要提高学术水准、教学水准,但朝哪个方面努力,似乎比较模糊,没有定论。二是从实际处境来说,一位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法定的’学科作依托,似乎就没有明确的专业归属感。”[15]徐中玉先生指出,“大学语文”决不是大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可或缺的课程,它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他强调在注重大学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阶段应是重要的‘通识’性课程,贵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16]。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则强调大学语文教育重在培育大学生的语文素养[17]。
朱恒则认为学术界将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能力说”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说”,都是不准确的,“前者看轻了大学语文的应有作用,后者又过于沉重,大学语文无法承受,真正的定位是在这两极之间取其中,即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18]。李景强认为,根据《大学语文》的改革趋向和大学课程设置原理,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应淡化“语文”的工具性,突出文学、人文或文化的理论知识性,“《大学语文》应以人文思想为学科基础,以人文基础理论为课程定位”[19]。贾莹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全面研究和思考,她认为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来看,大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从大学语文的课程类型定位来分析,大学语文应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应是一门必修课;从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来考察,大学语文不仅传承中国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桥梁,而且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工具,也是启迪智慧,实现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20]。
对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杨定明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中并未有明确的定位,导致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并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不同学科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公共课程体系以及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地位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21]。陈嫣嫣则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具有人文性、职业性、母语性等学科品质和复合型教育功能[22]。纵观学术界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通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母语性,职业性、综合性等性质特征的探讨与研究;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论述,研究者主要认为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课”、“公共课基础”、“公共必修课”、“母语教育课”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与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和完成教学目标而诊察作出的、并随情境变化而进行调整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教学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狭义的教学策略仅指教的策略。”[23]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问题就是探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朱媛指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国外的“汉语热”也日益兴盛,然而在当前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下,我国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却呈现出日益下降的趋势。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课程定位模糊不清、教材建设质量悬殊、师资构成参差不齐、学习主体过于功利等多重困境,面对“母语教学”日益式微的窘境,他认为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定位,完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积极革新与整合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加快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改革力度[24]。
一、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者的层次是单一的
语文教学研究是关系到每一个华人的事情,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处在语文教学最前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是最直接接触语文教学活动的人群,他们能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他们的研究活动可以直接促进语文教学向前进步;其次是汉语言专业的研究学者,他们可以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更富逻辑性的思维来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最后是社会各界人士,他们可以站在各自专业的角度,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小学教师,很少有专家和社会人士参与到语文教学的研究之中来。《中国语文》《语文建设》这类比较高等的语文学习刊物中很少刊登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它们是中国语言中最有价值的刊物,理应高度关注语文教学的发展和研究,但是近年来,这些刊物很少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
2.研究成果欠缺逻辑层次
由于研究人员单一,大学和高层次的研究者很少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当中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欠缺逻辑层次。从发表的文章和论文来看,中小学教学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研究比较多,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和网络教育中。对语文这门学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比较少,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缺少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来为语文教学者提供理论指导。
二、解决语文教学研究问题的对策
1.鼓励社会各层次人士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中
要让社会各界参与到语文教学研究的活动中,政府可以积极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集中起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集中反映给语文教学研究组;大学和汉语言的专家们要集中精力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把研究方向放在语文教学的深层次理论上,争取为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作出质的突破性贡献。
2.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掌握,尽量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思维的引导下去寻找规律、理解定理。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观察每一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一个学生个性和能力的不同,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让学生增强自信,具有成就感。
(2)教师在上课时要学会给学生空间和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努力构建一个发挥平台,构建起这个平台,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也才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和动力。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想要表达的欲望,学生也不例外,在繁忙的学习和无限压力下,学生受到了相当的限制而没有表现而已,教师要给学生足以发挥的空间。
(3)课堂教学中的发挥应该是自我发挥。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负责听、背诵和记忆。新课改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意识。比如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孔乙己是晚清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他深受封建科举制的影响,认为“学而优则仕”才是一个君子该有的理想。在这种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教育中,孔乙己看不起体力劳动,对于经商致富,他更为不屑。“君子固穷”既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沦落社会的“挡箭牌”。他虽然小有才华,但是好吃懒做,又不会营生,最后沦落到讨饭的境地。后来甚至去偷窃,遭人嘲笑,被人毒打,却还红着脸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此外,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孔乙己也一样。他虽然干些偷偷摸摸的勾当,但是品行却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讲信誉,从不拖欠酒钱;他看不起劳动者,以读书人自傲,但是对孩子却很热情,教“我”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这都表现出他质朴、善良的本性。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文,那学生对课文的背景和文章深意必然理解不透彻。如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下去,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这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也才能更为透彻。
3.教师要学会倾听,及时鼓励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形式的,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其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述。从学生的发言,可以观察出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水平、言语水平,也就是教学达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学会在倾听中去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在倾听中发现学生言语上的问题和漏洞,予以纠正;可以发现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并进行引导和改正。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在讨论郑屠夫是不是该打的时候,有位学生发言说:“郑屠夫以权欺人,无恶不作,鲁提辖行侠仗义,该打。”这时,教师抓住学生发言中的“行侠仗义”一词深入生成,问道:“鲁提辖是如何行侠仗义的?如果你是一个提辖,而你又武功高强,你该怎样做?再读课文,你认为此时的鲁提辖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对鲁提辖此时的内心活动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一)概念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辞海》认为“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可见,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情境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环境,是产生语文教学行为的条件。
关于“情境教学”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综合以上观点,语文情境教学的本质要包含“情”与“境”两个方面。通过“情”,让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及情感体验;通过“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
(二)情境教学思想的萌芽及发展
情境教学不是现代教学的产物,古已有之,如孔子主张“相机教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把情境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成人外语学校中首创了暗示教学法。这种暗示是由情境提供的,情境是对人产生暗示信息的源泉。洛扎诺夫从理论上解决了情境教学的根由,从实践上充分展示了情境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我国语文教坛上,有不少教师都对情境教学做过理论探索。其中,江苏省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她的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是我国进行情境教学理论研究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开创了我国情境教学的新局面;韦志成进行过多年研究实践,从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征、原则、分类等方面出发,著成情境教学的指导性著作《语文教学情境论》。但是总体看来,情境教学的推广还不是很普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除了凤毛麟角的优秀教师外,近乎空白。
(三)关于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
1.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1955年,洛扎诺夫从理论上解决了情境教学的根由,即暗示教学。从1978年起,李吉林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并全面提出了支撑“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首先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为其哲学依据;其次借鉴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韦志成进一步发展了李吉林的理论,认为情境教学“在哲学上坚持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在语文教学上贯注中国文化源流的文道统一论”。
2.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是在与其他教学法相比较之下显露出来的。其中,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总体特征。李吉林受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影响,提出语文情境教学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四大特点。韦志成认为情境教学具有直观形象性、情知对称性、智能暗示性、意象相似性、理论潜在性。可以说,韦志成的观点某种程度上是从李吉林的认识中发展而来。
3.语文情境教学的原则
李吉林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五原则”: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许善祥提出情境教学还应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新颖性原则、密切联系生活的实践性原则、有利于迁移的启发性原则以及适度适用原则。
4.语文情境教学的途径
在实践操作上,李吉林归纳了实施情境教学的六条途径: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游彩云老师认为语文课堂中情境创设的方法有:①以情唤情,营造课堂学习氛围;②以读激情,引发学生产生共鸣;③想象促情,引导学生进入角色;④移位入情,增强学生真实体验。谢昌国认为除以上途径,还应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语境与语文教学
(一)概念
自1923年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语境概念后,相继有很多学者都对语境进行了阐释,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狭义的语境”,即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二是主客观语境论;第三种观点认为语境既包括话语的前言后语、文句的上下文,也包括说话和写作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这实际上是前两种观点的综合,可称为“广义的语境”。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内涵丰富,因而本文对语境的定义,采用第三种观点。简而言之,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各种现实环境的总和。
读写五字箴言
阅读言象意,写作意象言。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对小学生以后学习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作文教学也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难的一个环节,所以说,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出发,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以后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开展提出了简单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发展现状;对策
【中国分类法】G623.24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而作文教学又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进行增加了新的难度和考验。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内容
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内容是研究作文教学的基础,一般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内容可以包括两各方面,一方面是作文教学设计,也是作文教学的准备过程,另一方面就是作文教学的实行过程,就是作文教学的开展。这两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作文教学设计,是作文教学开始的起点,具体包括确定作文教学内容,选择作文教学方法,找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这些内容是做好作文教学实行阶段的前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但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找到教学问题等工作相对要复杂,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
作文教学的开展,是作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成为狭义的作文教学,它是在作文教学的设计的基础上,将作文的写作方式、写作技巧传达给学生的阶段,所以说作文教学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作文写作能力的学习,直接体现一个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取得的成绩以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向来分析:
1、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取得的成绩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自然也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了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来自于多方的重视是作文教学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在之前,面对升学压力以及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作文教学“见效慢”,也就是说一般投入较多,但是受到的回报比较少,或比较慢,所以经常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作文教学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来自于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取得的成绩之一。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对于现代科技技术的应用在逐渐增多,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发展的体现之一。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一些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设施,还是远程教学,都是依靠科技力量才能得以实现,最近几年,作文教学中也开始逐渐引入现代科技技术,比如通过电脑模拟场景来培养学生的创作情感等方式,这对于作文教学的开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对于现代科技技术的应用在逐渐增多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取得的成绩之一。
2、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问题的存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还不是非常成熟,因此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师对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设计阶段重视不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内容中已经提到,作文教学设计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看,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时非常低的,很多教师甚至完全不进行作文教学设计,而直接进行教学的实行阶段,这样一来,课堂就非常容易出现问题,而问题出现以后,由于缺乏可见的准备,问题的解决也常常陷入困境。此外,没有做够的作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讲授也会不充分,不利于学生的掌握。
(2)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观感受缺乏重视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环节的主体,但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而完全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想法进行教学,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方法的传授和情感的沟通的过程,如果只是教师在上面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这样,作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同时,由于不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教师也很难掌握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所在。总之,作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主观感受缺乏重视是单签作文教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模式没有形成等等。
三、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对作文教学的发展提出以下策略:首先,要提高对作文教学设计的重视,可以硬性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之前做好足够的教学设计工作;其次,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使教师掌握更多学生信息,进而对学生困惑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再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作文教学本身应该是非常灵活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比如课外活动、小组讨论等,所以说应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这对于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紧跟课改的脚步,深入领会其精髓,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与总结、充实与完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那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改革下又有哪些教学研究呢?
一、紧密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而语文教师的职责是用优美母语塑造人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考试与分数,比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内化,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并且将其熟练运用于生活中,真正掌握一项基本技能。首先,教师要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而非结果。课程改革下,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教师也该着眼于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不囿于卷面所体现出来的成绩。其次,将生活与语文教学合二为一,提高学生的认识。与其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语文的重要性,不如让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最后,提升自身素质,发挥人格魅力,成为语文学科行走的代言人。在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教师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例如,《王二小》这篇课文距离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为了引导学生知道王二小是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的小英雄,我们要向他学习并且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我布置学生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以及其他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作为同龄人,我们应该从小英雄们身上学习一些什么并且发扬光大。语文教学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情商教育。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转换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到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首先,转换师生所处角色,教师所起到的只是引导的作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课堂俨然是教师一个人的,为了赶进度,将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教师与父母一样,希望孩子成才又不舍得放手,但是只有大胆地放手,学生才会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布置一些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环节,比如,分角色朗读、情景表演、课堂讨论、小组学习等,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例如,在讲授《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时,在朗读方式的处理上,可突破传统的整体齐读或单调的教师范读,可布置学生分别担任旁白、小松鼠和鼹鼠三个角色的朗读任务,每三人为一组,比一比哪一组的配合默契度最高,朗读得最为流利、没有错别字而又有感情。这样一来,避免了个别学生在读课文时其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朗读课文中来,充分感受自己的存在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一纸卷面所体现出来的书面成绩,因此,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延伸到课堂外。与传统授课相比,学生更喜欢参与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教师不妨投其所好,一方面,能够深化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教师要创新活动种类,开展真正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读书角、我是演说家、素材积累大比拼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收获颇丰。例如,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我为学生挑选了59本中外名著供学生阅读,每一星期阅读一本后完成该本名著后的阅读测试,测试合格后同学之间互相调换,若不合格则需要继续阅读。这项活动开展后,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迫不及待地想要换取下一本名著。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作为站在教育最前沿的语文教师,面对课程改革,要勇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善于学习,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创新,具体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堂,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存疑多思法”就是在阅读中多用脑思考,处处置疑,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他们认真的思考,解决阅读中发现的疑问。正如《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运用“存疑多思法”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发现异常之处,查异质疑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存疑多思法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开头写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来思考为什么文章当中不用表示严肃、庄严的“逝世”一词,而是说“当代伟大的思想有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恩格斯的口气是如此的平静?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的伟大友谊,就不难发现作为恩格斯最亲密的战友马克思的去世对于恩格斯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悲痛完全带入文中,仅去寄托自己的哀思,更重要的是准确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以鼓舞和教育无产阶级的革命群众,采用讳饰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含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单纯的说教,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训练了思维。对于职教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文化课功底相对来说较低一些,要想让他们能提出质量高的问题,在平时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让学生提问,并学会解答问题。
二、揭示矛盾现象,剖析矛盾设疑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从文章当中所存在的矛盾入手,这些矛盾并不是作者在写作时犯的错误,其实可以看作是作者故意预设的矛盾冲突,而这些点也正是能引起读者去思考的内容,一些文章的内容充满了歧义性,而另一些文章中的观点与日常的认知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正是思想内容和强烈艺术魅力的表现方式,它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文中表示推测的副词“大约”与表示肯定的“的确”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用在一个句子里是否自相矛盾?抓住文中这种矛盾现象,穷追不舍,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作者并没有交代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但是从全文看他一定死了。掌柜的曾经多次叨念“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若孔乙己没有死,掌柜的怎么会后来不提这十九个钱的事呢?孔乙己“品行却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偶有赊账“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若孔乙己没有死一定会来还钱的。绝不肯脱下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又“不会营生”的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怎么能够生存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就不难再现矛盾的结尾,非常含蓄地启发读者去想象作品人物的悲惨结局及其社会原因,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关键点”,但是要少一些说教,虽然学生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那么全面,但有时候还会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让学生继续深入理解下去,虽然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速度比较慢,但是只要训练到位,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三、抓住细节描写刨根问底解疑
小说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就是细节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在小说阅读中,学生如果将细节抓住,也就容易提出问题,从而有利于把握住作品的主题与人物的性格。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悲苦命运;祥林嫂与“我”的“三问”“三答”,她的走投无路和善良使人爱莫能助;祥林嫂的三次痛说阿毛的夭折,表现出主人公境遇的悲惨和无助,以及周围人的冷漠麻木;鲁四老爸的三次“皱眉”与咒骂,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自私与凶残;四婶的三次断喝,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冷酷;对祝福场面的三次描写,展示出旧中国的社会背景。①充分留意这些细节描写,就能够较为容易地揭示小说的寓意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一段恭维的话,林黛玉回答贾母与宝玉“念何书”“可曾读书”时的机变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主人公会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也正暴露出人物特有的性格与心态,细细品味这些细节,可以大大加深对文本主旨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对于细节的把握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把握那些关键的细节,而对于细节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的随意,要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学生在阅读中,时时思考,处处置疑,抓住关键词语,抓住细节描写,就能够发现文本中的疑问,而学生解决疑问的过程,正是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的过程,也恰巧符合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课程代码:033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书院兴起于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宋代 D.明代
2.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前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汉语拼音提高了要求,增加了内容
B.重提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C.强调阅读的兴趣、积累和感悟
D.“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3.语文教材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训练的习题,这一做法开始于
A.80年代 B.5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4.北京特级教师马淑珍在拼读音节的教学中采用“找朋友”的方法,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是
A.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 B.通过编儿歌的方式学习拼音
C.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 D.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
5.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以发展其“元认知”,这一做法说明
A.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作出调整
B.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C.学生能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D.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
6.“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跑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这是我国古代哪位语文教育家的观点?
A.欧阳修 B.谢枋
C.王筠 D.韩愈
7.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口语交际应用的范围和频率得到极大提高,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将
A.有助于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B.有助于书面交际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
C.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只重目治、忽视口耳训练的现状
D.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8.下列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的一项是
A.复现性 B.个体性
C.被动性 D.群体性
9.属于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求的一项是
A.有感情 B.临场性
C.正确 D.流利
10.旨在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的教学研究类型是
A.评价研究 B.发展研究
C.基础研究 D.应用研究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南北朝时期的《古文观止》是家喻户晓的语文选本。
12.从深层原因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和政治形势有关。
13.《幼学琼林》是明朝人萧良所编,把常用的词句、成语和典故用对仗的形式加以分类组合。
14.王日休《训蒙法》提出:“小儿读书,若初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识字为主”体现了“儿童入学集中识字为先”这一传统识字教学经验。
15.萨特“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这一说法很好地印证了“相互作用”的阅读模式。
16.实践证明,中年级观察作文的形式是素描训练。
17.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
18.中年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宜用活动计划、活动总结、专题演讲和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表达其学习成果。
19.简答题属于论文式试题。
20.弗兰德斯的“互动分类体系”是一种结构性课堂观察方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语文教育最初的基本内容,就是学习和________文字。
22.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一条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________和审美情趣。
23.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24.建国后我国小学识字量的变化呈V字形,1992年8月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的识字要求是________个,成为历史低谷。
25.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是选书、阅读和________。
26.上海市的吴立岗等提倡的“作文素描训练”把小学作文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即一年级进行口语训练,二年级进行写话训练,三年级进行________,四年级进行半独立的篇章训练,五、六年级进行独立的命题作文训练。
27.口语交际与书面交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言语形式上和________中的差异。
28.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课堂教学,即以学习教材为主要形式;二是________,即以体验学习和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
29.语文教学评价从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口试、笔试和________等。
30.根据对变量的控制程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可以分为真实验、________和前实验。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语文教学研究
32.口语交际教学
33.听读识字法
3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36.简述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37.简要分析作文思想内容积蓄系统。
38.简述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G623.2;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26-01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相对于其他学科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小学这个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语文教师更要肩负起这个重任,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来之不易。本文就如何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研究。
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追寻生命本真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中的过程、目标、能力看得更加重要,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1)教师要教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根据自己的潜能和优点,发展自我,实现自我。(2)教师要教导学生重视群体的利益、公众道德和伦理关系,共同创造美好和谐的社会。(3)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追求可持续发展。(4)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关怀所有的生命,维持平衡的生态环境。(5)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未知的宇宙进行想象,思考人生信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并用宏观的视野来看待整个人类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课上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多角度、多视野地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语文天地的美好,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情境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思考中感受到生命在世间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文独有的语言环境、地理、历史和人文信息来实施生命的教育,活化语文的教育,体现生命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于生命价值的认知。比如,在《再见了,我的亲人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创设一个感恩、无私奉献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一家人?他们有什么血缘关系?接着教师提问:为什么他们是亲人?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感觉置身其中,体验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心情,加大对生命和生命之间的感悟。
二、字里行间现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友情
新课标的生命教育强调,要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对自身生命的品质,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加强学生对自己生命价值和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生命价值的教育并不是在课程结束后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歌颂,而是需要提前对课文中语句进行分析、思考,利用教材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多方面地体会教学的生命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用绚丽多彩的文字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比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介绍作者: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可以说,作者是一个强大的人,她的一生,几乎都活在无声和黑暗中,但是为什么她那么乐观?原因就是她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命。接着教师引发学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只有自我超越、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创造生命的奇迹,让生命达到无限的高度。在生命教育中,强调亲情、友情也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一个城市发生了地震,父亲去救儿子中发生的故事,充分展现出了儿子对其他同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们,你们会这样吗?这样,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对文中的主角产生敬佩,理解生命的价值。
三、创造正确的对话视角,促进学生自由想象珍爱生命
教师要重视师生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生命的伟大和价值。教师可以在课堂的闲暇时间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大家最想完成的事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这样,让学生对生命价值进行充分思考,在和同学、老师的思维碰撞中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未来努力的目标。在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中,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生命的无价。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作者给学生留下疑问、省略处,让学生对文中的情节进行充分想象。比如,在教W《金色的鱼钩》时,文章的最后有一句“长满红锈的鱼钩发出金色的光芒”,教师可以提问:本句想表达什么?引起学生的思考:虽然老班长牺牲了,但是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在整个过程中贯彻珍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文史鉴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推进,但是职高语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于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职高学校各个学科之间往往是完全独立的,学科之间毫无涉及和互相渗透。学生知识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没有机会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史方面的知识。职高语文教师也缺乏文史鉴赏的专业知识,自己往往也一知半解,更无法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
二、文史鉴赏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加强文史鉴赏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兴趣。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文学方面从上古神话到百家争鸣、诗经楚辞和诗词歌赋。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经典的部分。文言文是进行历史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将文史鉴赏渗透到职高语文教学当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学生兴趣,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论语》相关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所表达的以仁为本的治国方针,丰富学生的国家情感。
加强文史鉴赏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史鉴赏教学的最基本基础是文言文的熟读和背诵。教师应要求学生背诵名篇名句。背诵的过程即是自我积累的过程,将背诵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习名篇佳作在语言技巧表达和布局谋篇方法,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文史鉴赏具体教学方法研究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方面的书籍,增强学生的文史鉴赏能力和素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史使人明志。许多职高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手,原因就是因为涉猎的文学和历史知识太少,知识面太窄。除了专业课本上的表面知识以外,其他一律不知。职高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方面的书籍,将文学和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文史鉴赏能力和素养。
在职高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历史教育。现今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多依据课文本身,字字落实讲解,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而讲解字词和语法的知识。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某个名家的作品时,职高语文教师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事件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相关作品课文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背景,以及他为唤醒国民而创作的其他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作品的文学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少年强则中国强,从而唤醒自身的爱国精神和热情。教师应加强自身进修和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史鉴赏知识和表达能力;同时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优美的语言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向学生传达精彩的故事背景情节和深刻的思想主旨,以实现学生情感的共鸣、审美的享受和素质的提高。
重视文言课文的熟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史鉴赏领悟能力。传统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文中词句的准确解释和讲授,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重点词句语法的分析和解释上面,将意境优美、含义深远的文章整体分割成了一个个孤立破碎的词语。这样往往会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使得学生难以把握文章整体,给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带来了很大难度,也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教学主旨。而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大致梗概。学生在熟读和背诵文言课文的过程中可以熟悉古代汉语在用词造句方面的语法知识,积累文学、历史素材,逐步提高对于文言课文的阅读和领悟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熟读和背诵,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进入作者的角色当中,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思想追求,从而树立自身正确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趋势已从传统的智育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发展。文史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好文史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重视文史鉴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