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5: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09年,岭头乡按照“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当好桥头堡,谋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突出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农民增收三大重点,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优良的发展路子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 633.5万元,比2008年增长18.8%,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 478元,比2008年增长14.5%。现将其做法及思路总结如下。
1做法
1.1大力实施香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提升工程
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菇农理性对待食用菌产业发展,全乡食用菌生产800万袋,其中香菇600万袋,以灰树花为主的其他菌种200万袋。加大标准化生产核心基地建设,加强食用菌精深加工探索,提升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使食用菌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1.2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
将高山蔬菜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和扶持高山蔬菜产业,全力打造“全县高山蔬菜第一乡”。确保了全年种植面积达到333.33 hm2以上。为了提高高山蔬菜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乡政府专门从福建建瓯聘请技术员,加强对菜农的技术指导,加大技术服务。小菜篮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行“二次返利”,提高了农民种菜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促进全乡高山蔬菜进一步发展。
1.3大力做好毛竹产业的提升扩量工程
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出台毛竹散种扶持政策,全乡新种毛竹7 000余株,18.7 hm2。鼓励和引导农民对毛竹林进行抚育和管理,积极推行“竹腔施肥”新技术,切实抓好全乡现有548.7 hm2毛竹林抚育,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加强竹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毛竹产业增效、增收。
1.4加强管理锥栗园区
加强对400 hm2锥栗园区管理,积极探索管理新路子,鼓励散种流转承包经营,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努力,全乡锥栗产业得到有效管理,抚育面积达到166.7 hm2以上。
1.5巩固田鱼产业
继续扩大稻田养鱼规模。全乡稻田养鱼面积达333.33 hm2以上,精养100 hm2,进一步巩固田鱼产业,继续在后续加工做深文章,提升产品价值。
2发展思路
2.1调整食用菌产业结构,增加新品种,提升食用菌产业
确保2010年生产食用菌1 100万袋(其中夏菇300万袋,灰树花100万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技术产业支撑[1-2],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
2.2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打造生态经济农业园区
充分依托“庆元——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优势和岭头乡山高水秀空气好、环境优美无污染这一不可替代的自然优势,坚持以科学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大力实行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茭白等新产业、新品种,推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确保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 hm2(其中茭白80 hm2、小尖椒、西红柿20 hm2),并加大技术服务与指导,提高产量和质量。积极推行小菜篮蔬菜专业合作社“二次返利”的做法,促进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3]。
2.3加强毛竹产业发展,促进毛竹产业提质扩面工程
围绕“北有安吉,南有庆元”的目标,大力培育、发展毛竹产业,通过毛竹散种、竹林抚育改造等措施,进一步扩大竹林面积,全年争取新种毛竹1万株,抚育毛竹林333.33 hm2。
2.4建立东溪、徐洋、后仓坑等村稻田养鱼示范片
以点带面,继续做好田鱼干制作和销售,继续加强对466.7 hm2锥栗园区的管理,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拓展市场,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品牌建设,通过市场推介、产品宣传等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5继续推进生态乡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乡创建工作
以“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为载体,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生态河道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村道硬化、村庄洁化、环境美化、改水改厕和垃圾处理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变农村面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4]。
3参考文献
[1] 郭丽虹,胡冬英,集定双.拓宽农民增收新思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高效创建食用菌产业活动情况调查报告[J].现代园艺,2008(1):16-18.
1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陇西县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全县已形成巩昌蹇家门、文峰安家门和渭源太白山基地等3个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及食用菌生产基地培训,拥有栽培大棚1 500多个。然而,还有大多数食用菌生产极其零散,许多农民只是在家中搭建一个小棚,或利用废旧房舍搞栽培,这些零散的生产户大多存在品种单一、缺少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形不成明显的产业优势。
2产业发展优势
2.1气候资源优势
陇西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292 h。年平均气温7.7 ℃,无霜期平均146 d。极端温度季节可采用保护地栽培,能够适合绝大部分食用菌的适温跨度要求,可生产双孢菇、平菇、香菇、金针菇、草菇、白灵菇、木耳等多个种类。
2.2经济区位优势
陇西县地处交通要道,陇海铁路及316国道穿境而过,传统的货物集散优势加上现代化的交通信息条件,使陇西县成为甘肃有名的“旱码头”。近年来,陇西县坚持“基地标准化、加工精细化、市场开放化、服务一体化”的原则,着力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旱码头”优势,全面实施商贸兴县战略,形成以中药材、木材、马铃薯和蔬菜为主的专业市场,对发展食用菌产业起到明显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2.3其他优势
陇西县是全国闻名的“中药材之乡”,在开拓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展食用菌产业市场体系时,可充分参考借鉴这些成功经验。食用菌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陇西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为该县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3产业提升思路
3.1整合相关资源,凝聚食用菌产业活力
要充分认识食用菌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明确目标和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应在陇西县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以主管县长为领导、多部门联合组织体系,由相应部门专门负责食用菌产业,制定出明确的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施“科技兴菌”战略。首先,要有一支能打硬仗的科技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建立产业发展体系。其次,要有一定的科研环境,按照“走出去、请进来” 的思路,和一些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食用菌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解决比较棘手的问题;另外,可将科技人员送到条件好的地方进行参观和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经验交流。
3.3优化菌种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陇西县要发展食用菌产业,靠单一的品种肯定是行不通的,要积极引进优良的品种,引进不同的种质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市场,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科技人员要不断地进行菌种改良,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菌种,提高经济效益,并增强陇西县食用菌产业的知名度,实行品牌战略[3]。
3.4树立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环境友好型产业
发展循环农业是大势所趋。发展食用菌产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秸秆资源,变废为宝,同时将食用菌进行深加工,形成几种具有优势的竞争产品[4]。另外,可利用一些高秆作物田间郁闭度大、温度低、湿度高的特点,进行田间套种,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业效益,最终形成环境友好型产业链。
4参考文献
[1] 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4):446-450.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发展镇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因乡镇、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的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大的现实意义
镇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的结合点,是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腹地而展开的,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处,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镇域经济的发展是新时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农民增收、经济总量扩张、财政收入增长,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的便捷之路;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和关键点。如果没有一个繁荣发展的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观就落不到实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也是不可能的。
二、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加快镇域经济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镇域经济的经济实力和档次,转变镇域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尽快打造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的发展要走集约化、区域化发展思路,也就是走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区域化是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在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乡镇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在管理服务上,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特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的吸引力。每个园区均实行闸口式管理,企业除正常生产管理以外,其他方面的社会事务基本上由园区接管,让客商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发展镇域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而在资金的来源上招商引资是有力的依托。在招商引资上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首先是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招引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其次是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在膨胀规模的同时,提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水平;再次是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坚持围绕大项目抓招商,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配套经济,使镇域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最后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实行蹲点招商、召开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
3、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抓环境、抓引进、抓提高的方针,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成为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主力军。抓环境,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着力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抓引进,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乡镇投资创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抓培植,大力兴办工业项目,迅速形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塔基,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打工学成归来者,投资兴业;抓提高,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二)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坚持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使二者相互促进,共赢发展。
1、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搞好小城镇的建设。特别要坚持“富规划、穷开发”的原则,在规划上高水平、高标准,舍得投入,在开发上要厉行节约,把钱花在刀刃上。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加强建成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的问题。要加强城镇管理,全面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2、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为条件,城镇建设靠产业发展来驱动,产业发展靠城镇环境来支撑。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基地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特别是中心镇和地处城郊的乡镇,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努力让城镇繁荣起来。
3、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要将城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的第一资源,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以城镇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三)坚持城乡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延伸镇域经济发展腹地
镇域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因村制宜、规划先行,突出特色,紧紧抓住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三大支撑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搞形象工程,按照“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1、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农业科研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2、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同时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
3、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他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大力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必须搞活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探索“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等路子。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流转利益分配的问题,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做好信息、典型宣传等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观光果园是政府倡导、企业实施、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新型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农业开发方式[1,2]。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以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农业园区。我国各地各种类型、规模的农业旅游园区已经数不胜数,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国家对工业、农业旅游大力倡导下,农业旅游园区发展十分看好[3,4]。沈北新区拥有丰富的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果业生态空间,该区旅游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发展农业旅游的天然优势。成立观光果园是沈北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1.1自然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中心城市的北部,位于东经123°16′~123°48′,北纬41°54′~42°11′,区域面积1 098km2。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集中,日照丰富,冬夏温差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 520~2 750h,日照季节分布与作物生长期相适应。年平均气温在7.7~9.1℃,4~9月有效积温在3 000℃以上,适宜一季中晚熟作物生长。降水量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社会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南依沈阳母城,北接铁岭,东邻抚顺,西连沈西工业走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长大铁路、哈大专客,沈哈、沈环高速公路,101、102、203国道穿境而过,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30km,距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均不超过400km,沈阳地铁2号线和3号线直达新区。同时,新区内部“六纵三横”生态景观路网初步构筑起沈北绿色生态城市的全新发展格局。
沈北新区下辖5个乡、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个开发区和6个产业园区,有78个行政村和103个社区,共有人口40万人。沈北新区组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1亿元,同比增长32.6%;地方财政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40.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3亿元,同比增长36.7%;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64.1%;农民人均纯收入7 648元,同比增长23.7%,新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沈阳市前列。
沈北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怪坡、棋盘山、植物园、七星山、石佛寺水库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净居院舍利塔、石佛寺、辽双州城址、锡伯族民俗村等。全区居住着满、蒙、朝鲜、回、锡伯等10余个少数民族,素有“锡伯之乡”的美誉。
2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果品、优质米、花卉、中草药、乳品、肉禽、生猪、饲料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该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20年来,随着林果产业的较快发展,已成为沈阳地区远近闻名的苹果梨生产之乡。沈北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加快东部经济区林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始终坚持“改造老果树、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寒富苹果栽植”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寒富苹果栽植比重、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科技兴果为先导,实施优质无公害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现代农业。
目前,林果面积733.33hm2,占耕地面积的12%,其中主要以苹果梨和锦丰梨品种为主,现有面积520hm2,其他林果品种有李子、葡萄、山楂、南果梨和寒富苹果等。近年来,沈北新区首先引进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为东部山区种植寒富苹果和苹果梨的果农提供林果栽培、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果树防寒和套袋等先进技术,使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果农收入成倍增加。在原来666.67hm2果树面积的基础上,2009年又增加了1 333.33hm2寒富苹果种植面积,以此推动2 000hm2林果产业基地的形成。
3沈北新区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伴随着林果产业多年来的发展,农民们对该产业已日久生情,对发展林果产业有热情,积极性高,林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进,农民尝到了甜头。做大做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在沈北新区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是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马刚乡铁营子村为核心,以苹果梨和寒富苹果、锦丰梨为主栽品种,建设林果采摘观光区;以怪坡为龙头,在马庄子、莲花、千佛寺、洋什、铁营子、中寺等6个村,以洋什、帽山2个水库为节点,建设蜿蜒10km、连接棋盘山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带;以马刚乡工业园为核心,建设5km2的农(牧、果)产品加工区。规划遵循集中连片、产业聚集、因地适宜的原则,用高标准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沈北地区成立观光果园具有可行性。建成后的观光果园集田园风光、垂钓、蔬菜水果采摘、餐住、娱乐于一体,以优美的环境、纯朴的民风、特色小吃为广大沈阳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目前,国内的观光农业园发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发展前景良好。沈北观光果园的建成必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更多人的就业,使沈北东部山区更快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5参考文献
[1] 许海南,张日清.观光果园景观要素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2):107-109.
中图分类号 F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98-01
农村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而农业生产又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体。笔者多年在高寒贫困山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对高寒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以宁蒗县为例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1 宁蒗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地理概况
宁蒗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东侧,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属典型山原地貌。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海拔1 300~4 510 m,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910 mm,年均日照时数2 298 h,年均无霜期200 d,年均气温12.7 ℃。全县境内山高谷深,高寒山区占80%以上,俗称“小凉山”,幅员面积6 025 km2,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山区农业特困县。
1.2 农村经济现状
全县辖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1 152个自然村,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7万人,占总人口的91.2%,有可耕地7.07万hm2,常年种植的耕地面积为2.64万h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荞麦、马铃薯、豆类、燕麦等。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县农业总产值为62 328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7 939万元,畜牧业产值17 375万元,渔业产值911万元,林业产值4 933万元,服务业产值1 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384元。粮食总产量72 974 t,人均占有粮食312 kg;蔬菜播种面积1 220 hm2,总产量8 400 t;烤烟面积866.67 hm2,总产量1 988 t。
2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宁蒗县是一个集边远、贫困、多民族为一体的高寒山区县,广大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思想滞后,科技意识不强,商品意识淡薄,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确。乡级服务站所人、财、物“三权”一并下放到乡镇管理,业务主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不便于业务管理。三是对农业产业的长期性投入不足,水利化程度低,农村农业生产深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营销和加工企业的组织带动,农产品市场以家庭经营和民间体私营为主,难以向外地市场拓展,处于自产自销的状况。全县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五是宁蒗县整体耕地面积在逐渐缩小,而且农业所需的物资的价格也在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不明显[1]。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每年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相关部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三农”服务中心及站所)、村委会签订农村经济发展责任状,明确每个部门的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同时,要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任务与干部的年终考核奖惩联系起来,实行每个技术干部都有明确的片区发展任务,且实行个人责任制,个人的年终考核也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完成情况挂钩[2-4]。
3.2 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农民的科技素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迫在眉睫。利用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提高其科技素质,从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打好基础。经常开展科技培训,着力将农民科技培训始终贯穿在整个农村工作中去,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水平,形成一批新型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队伍,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5-6]。
3.3 加快信息建设,改善服务条件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材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村基层干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使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3,7]。
3.4 制定产业发展思路,加速产业建设进程
因地制宜,区域化发展的制定宁蒗县农村产业发展思路,要按照建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实体,引导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使资源优势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把宁蒗县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进程[8]。
3.5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投入力度
县、乡两级政府应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发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搞好治水改土,为广大农民创造优异的农业生
产条件。积极努力争取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各级部门要跟踪抓好农业产业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实施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3]。
4 参考文献
[1] 苏刚.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2012(8):118.
[2] 马林仙.昭阳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60.
[3] 韦敏.水富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2010(9):44-45.
[4] 张红琪.临猗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2):22.
[5] 章秀德.对湖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3(6):10-14.
利辛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国土面积1 950 km2,耕地12万hm2,人口1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以上。年产粮食110万t,各类饲用秸秆约100万t,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肉牛产业的优越条件。
1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利辛县肉牛养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黄牛既是农业生产工具,又是农民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家户户养牛,以散养为主,有“无牛不成家”之说。1997年达到最高峰,全县肉牛饲养量近80万头,其中存栏54.5万头,出栏24.4万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肉牛役用价值基本消失;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机械化收割庄稼使秸秆收获量大幅下降,大量的可饲用秸秆被焚烧,肉牛饲养量锐减。到2009年,全县肉牛饲养量降至21.7万头,其中存栏9.2万头,出栏12.5万头,肉牛产业已进入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现代养牛业转型过渡阶段。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养殖非常薄弱,刚刚步入稳定增长阶段。受资金投入大、肉牛养殖繁殖率低、养殖周期长、效益低以及饲料价格上涨、架子牛紧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在饲养方式落后。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养殖,生产效率低下,对市场和价格等信息反应滞后,承担市场风险能力弱[1]。规模养牛刚刚起步,比重仅32.2%,虽然规模养牛场增幅较快,但总量依然偏低。秸秆利用方式单一,饲草利用率不足30%。三是基础母牛饲养量少。目前利辛县存栏基础母牛仅3.5万头,占牛群存栏40%以下。导致牛源极为紧张,肉牛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四是科技含量较低。利辛县肉牛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以粗加工为主,牛肉产品基本处于初级分割阶段,缺少科技含量,造成大量资源外流。
3发展思路
肉牛产业一直是利辛县畜牧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畜牧业转型过渡期的特点,2009年在实施“畜牧振兴富民工程”的基础上,2010年实施“利辛县畜牧上台阶工程”,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利辛打造成为优质肉牛产业化基地。按照“一年起步,三年成型,五年达标”的肉牛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利辛肉牛产业化发展。一年起步,即从2010年起,围绕繁育优质三元杂交肉牛,做好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相应项目的报批和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启动“三优工程”即优质肉牛冻精引进工程、优质母牛繁育工程、优质育肥牛基地建设工程。三年成型,即“三优”工程基本成型,屠宰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五年达标,即基本完成5年规划任务指标。具体目标是到2013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50万头以上,其中存栏20万头,出栏30万头;肉牛业产值18亿元,占牧业产值的30%;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达600元以上;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肉牛20万头。
4对策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肉牛产业发展。制定基础母牛扶持政策,建设肉牛繁育基地[2]。扩大基础母牛养殖规模是实现肉牛产业化的基础。因此,要多方面对基础母牛予以保护、支持、鼓励。对基础母牛养殖给予政策补贴,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补贴标准。重点扶持优质肉牛繁育规模场或基地建设。在享有基础母牛养殖补贴政策的同时,增加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用于基础母牛繁育,对使用金融机构贷款的繁育规模场,给予适当贴息。二是对成长型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在信贷投入、贷款贴息、新产品研发、名优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更要加大扶持力度[3]。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落实养殖用地政策。关于养殖业用地问题,严格按照《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规定,及时为肉牛养殖解决土地问题。利辛县肉牛产业基础较好,特点鲜明,区位优势明显,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合作提升利辛县肉牛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促进利辛县肉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四是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保障肉牛产业发展。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机构,落实人员编制,提高人员待遇,调动科技人员服务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科技推广财政扶持机制,保证资金用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等[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对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加工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安全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职能作用,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5参考文献
[1] 曹建民,张越杰,田露.我国肉牛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J].现代畜牧兽医,2010(3):5-7.
(二)认真研究国家及重庆市对库区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政策措施,围绕解决库区产业发展、扩大移民就业、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维护库区稳定等问题,结合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移民、扶贫和民族等特殊政策,进一步加快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步伐。
(三)为起草好县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议文件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课题及分工
(一)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现状分析
调研重点:移民生活现状(包括土地占有情况、收入水平、居住条件、就业状况)和移民失业、养老、最低生活、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现状及新的保障措施,分城镇、农村的不同情况予以调研,提出意见。
牵头单位:县移民局
参与单位:县统计局、县劳动保障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库区各乡(镇)。
(二)库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
调研重点:“十五”期间库区产业发展现状,库区“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牵头单位:县计委
参与单位:县经贸委、县农办、县移民局,库区各乡(镇)。
(三)我县库区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调研重点:结合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和推进库区新农村建设,对“十一五”库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
牵头单位:县农办
参与单位: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辣椒办、县扶贫办、县医药公司、县移民局,库区各乡(镇)。
(四)加快我县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调研重点:库区集镇体系、道路交通、供电、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现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步骤安排及项目推进。
牵头单位:县计委
参与单位:县建委、县交通局、县市政园林局、县经贸委、县水利局、县国土房管局、县供电公司、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库区各乡(镇)。
(五)促进库区对口支援及招商引资工作的对策措施
调研重点:库区对口支援及招商引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措施。
牵头单位:县计委
参与单位:县移民局、县经贸委、县农办,库区各乡(镇)。
(六)提高移民安置质量和确保安得稳的对策措施
调研重点:移民工程推进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确保剩余移民搬得出,如何提高已安置移民的生活质量,确保稳得住。
牵头单位:县移民局
参与单位:县级相关部门,库区各乡(镇)。
(七)开发西沱古镇特色旅游的政策措施
调研重点:充分利用西沱古镇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制定发展古镇特色旅游,活跃第三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牵头单位:县旅游局
参与单位:县计委、县文广局、县建委、县交通局、县移民局,西沱镇。
(八)加快我县库区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调研重点:库区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现状,在移民搬迁和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争取或制定的相关政策,促进其加快发展。
牵头单位:县经贸委
参与单位:县计委、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辣椒办、县医药公司、县信用联社,库区各乡(镇)。
(九)加强我县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途径及措施
调研重点: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库周绿化带建设、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三期地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消落区治理、清漂等规划的实施、项目的推进。
牵头单位:县环保局
参与单位:县计委、县林业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国土房管局、县建委、县移民局、县市政园林局。
(十)我县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政策措施
调研重点: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五年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目标、规划和服务管理的工作措施。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参与单位:县农办、县劳动保障局、县教委、县移民局,库区各乡(镇)。
(十一)库区社会事业发展专题调研
调研重点:摸清库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工作现状,分别提出推进以西沱一职中为基地的职业教育、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化阵地建设、实用科技推广应用等政策措施。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参与单位:县教委、县卫生局、县文广局、县科委、县财政局等县级部门,库区各乡(镇)。
(十二)确保我县库区社会长期稳定的思路和办法
调研重点:库区稳定(、治安、安全、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现状、影响库区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措施。
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
参与单位:县法院、县办、县公安局、县安监局等县级相关部门。
(十三)我县库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调研重点:库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现状,加强库区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库区基层民主,加大新型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领导干部及干部人才队伍素质,建立移民干部选拔任用的激励机制等。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参与单位:县人事局、县编办、县民政局等县级相关部门。
三、调研要求
(一)加强领导。为加强这次调研活动的组织领导,县委成立以陈航同志负总责,李成群、李奎同志具体负责,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研究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整个调研活动的统筹和领导工作。
关键词:
马铃薯;发展思路;产业结构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属于雨养农业用地,耕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不足0.13hm2),土地的生产能力相对较低,且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较少,致使马铃薯单产量难以上升。
2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思路
2.1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马铃薯产量
作为的县政府,需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可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可设置马铃薯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增加马铃薯种植补贴,健全马铃薯种薯扩繁体系。
2.2应用新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提升马铃薯种植质量
从本质上看,马铃薯市场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采取措施推广马铃薯种植技术,增加马铃薯科技种植含量,推广新的马铃薯品种,能够提升马铃薯种植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设置马铃薯品种研究中心,大力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懂科技、擅经营的马铃薯种植队伍,并给予资金投入,促使其进行马铃薯新品种、优品种培育工作。除此之外,在各乡设置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站,以多种形式向农民开展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工作,推广沟栽培技术、轮作倒茬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虫病灾害防治技术,以此来提升马铃薯种植质量。
2.3完善马铃薯加工、供应体系
鼓励全粉加工企业、变性淀粉加工企业、精淀粉加工企业以及速冻薯条加工企业发展,促使形成完整的马铃薯加工体系。与此同时,应完善马铃薯供应体系,提升优质马铃薯品种种植面积。
2.4完善马铃薯市场销售体系,拓展马铃薯销售市场
每年以“马铃薯”为主题举办1次交流大会,对马铃薯的市场行情进行分析,以多种形式支持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如以工代赈、改扩建贴息扶持),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马铃薯产品加工类型。与此同时,设置马铃薯购销网点,健全营销管理体系,尽最大努力实现马铃薯产品的多渠道、立体化经营。除此之外,应注意发展马铃薯优势企业,增强马铃薯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以此来增强马铃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马铃薯结构调整建议
3.1马铃薯品种结构调整
目前,马铃薯种植品种主要包括鲜食菜用型、全粉及薯片加工型、高淀粉型以及油炸食品型。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增加马铃薯种植户经济收入,应以市场为导向,对马铃薯种植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和规划,合理设置马铃薯种植区域,循序渐进的形成以马铃薯种植、鲜食马铃薯以及马铃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马铃薯优势区域。具体而言,可适当减少鲜食菜用型品种种植比例,适当增加高淀粉型、全粉及薯片加工型以及油炸食品型品种种植比例。
3.2马铃薯的产业结构调整
马铃薯的种植效益较高,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应遵循农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依据本县的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对马铃薯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可大力发展马铃薯深加工行业,比如淀粉和全粉产业、餐桌食品产业、鲜食薯产业、餐桌食品产业,还可以大力开发马铃薯系列产品,如马铃薯蛋白、薯渣饲料、膳食纤维、马铃薯衍生物制剂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大力发展马铃薯贮藏行业、马铃薯保鲜行业以及马铃薯包装行业。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马铃薯生产档次,才能形成育种、繁育、推广、外销的马铃薯产业链条。
4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产品供求形势发生了变化,马铃薯的社会需求量有所上升,马铃薯产业也开始朝着经济效益型的方向转变。应支持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工作,优化调整马铃薯区域种植结构,并鼓励马铃薯相关产业发生,建成马铃薯产业链条,促使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实现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强.盐池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推进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2013(11):123-124.
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科学的规划,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推动五大连池市经济发展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目前,五大连池市城镇化率不足20%,远低于国家40.53%的平均水平。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必须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市域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市域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补、融合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二是统一编制各类专项规划。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基本农田保护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居住建设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三是统一制定市域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合理定位产业布局,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提高市域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提供保障。五大连池市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我们必须突出搞好旅游休闲产业规划。
二、借助外力促发展
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市,仅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实现大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借助外力,壮大内力,才能提升发展空间,实现长足发展。突出招商引资的集聚效应。招商引资是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市域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因此,就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旅游休闲产业开发等重点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引资发展环境,以一流的机制,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商到五大连池市投资兴业,为五大连池的大发展、快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撑,来推动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突出对上争取的保障效应。近两年来,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产业投资取向的转移,国家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地方的资金支持力度。去年,国家投入4万亿用于拉动内需保增长,省里启动了千亿斤粮食工程,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五大连池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要抓住这些战略机遇,结合资金的投向,做好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和衔接,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从而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安居工程建设等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上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
三、合理布局优发展
只有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按照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的发展思路,有效推进市域产业统筹发展,才能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市域产业体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历来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作为地方更要把农业工作当成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业的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五大连池市作为农业市,应该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瞄准市场定位,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畜牧业发展政策,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劳务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促农增收。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当地的转化,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工业化进程,“无工不富”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也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走“工业强市”之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突出投资拉动,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牵动,着力培育壮大绿色生态工业、矿泉特色工业以及清洁能源工业,构建地方特色工业发展体系。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抓好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区域内重点企业生产运营,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扩大市域工业经济总量。突出旅游资源优势。五大连池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和优势。省长到五大连池市调研时提出,要发展“大五大连池”,加快提升景区和五大连池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把五大连池打造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招牌、品牌、名牌。按照栗省长的讲话精神,结合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科学制定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良好局面。采取招商引资、向上争取、政府投入和利用民间资本等方式,不断加快山口湖、朝阳上抗联遗址等旅游景点建设和星级宾馆、旅行社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利用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开发冰上、雪上等冬季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产业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40-01
一、基本情况
中枢街道地处陆良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街道平均海拔1840米,总面积82.05平方千米,全镇总面积82.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000亩,辖有19个社区居委会。2012年末全镇总人口14616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980元近年来。
中枢街道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滇东最具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中心、曲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陆良率先发展的先行区四大目标,积极争取项目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全街道已形成以粮食为主导,畜牧、蚕桑为支柱,林果、蔬菜、水产为后续的传统高原特色产业。2013年全街道粮食总播面积39800亩,林地面积20980亩(包括桑树),桑树5805.55亩、红提葡萄种植面积10010亩。蔬菜产业作为中枢街道充实城郊经济的一个后续产业,已建成以四河水生蔬菜(浅水藕),中纪旱地蔬菜为主的东片区蔬菜基地,2013年全街道共栽种各类蔬菜41000亩(含复种面积)。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多年来,中枢街道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以“稳粮食、重养殖、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的工作思路,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体系,因灾制宜抗大旱,依托项目建基地,突出重点抓样板,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1. 借助高产创建样板,打造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以全县打造爨乡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园区为契机,从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建设部级水稻高产样板,2011和2012年连续二年建设省级万亩水稻高产样板,推广了扣种稀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施肥、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并树立县高产典型,创造了曲靖市常规粳稻最高单产新记录。经多年努力,建成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为全街道粮食产量稳增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区域粮食自给平衡。
2. 大力推进了畜禽产业发展
以全县打造滇陆猪育种和100万头规模化养殖园区为契机,大力推进畜禽产业发展。2013年,全街道畜牧业工作按照“抓特、促优、提质、增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积极调整和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推进规模养殖、努力转变养殖方式,以推广LY、滇陆猪为重点,围绕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和科技培训“四个体系”建设,现已建成规模猪场25家,50万只麻鸭基地一个,完成畜禽产品产量22577吨,完成畜牧业产值42566万元,实现畜牧业收入26126万元。
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在畜禽疫病高发季节,特别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按照“精心组织,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工作模式,采取 “三统一、一集中、一同步”的组织形式对分散养殖户饲养的畜禽进行免疫接种。
强化监测,提高预警能力。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加强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与报告制度,严格疫情监测报告制和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
3. 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以全县打造优质蚕丝绸产业园区为契机,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稳定桑园面积5805亩,有养蚕户2100多户,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等措施,2012年养蚕12858张,产茧428.76吨,产值达1815万元。
4. 努力推进果林产业发展
4.1 建成万亩无公害红提示范园
自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的干旱给全街道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面对持续加剧的旱情,中枢街道高度重视,积极抓好抗旱救灾工作,顺势引导做好水改旱规划,着力建设阎芳桥、四河社区万亩无公害红提示范园,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经济跨越发展。现已建成示范园面积10010亩,仅2011发展红提葡萄3670亩,目前两社区水改旱面积已达80%以上,红提种植农户已达2860户,确保大旱之年农民收入稳增。
4.2 积极推进水果种植业发展
中枢街道现有苹果1756亩、桃子1323亩、梨1821亩的基础上,建设成300亩苹果、桃子、梨品种试验基地,?2014年至2015年每年发展苹果、桃子、梨种植1200亩,。
4.3 稳步推进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全街道各社区地域分布和产业布局情况,于2008年制订了核桃林业发展规划,全街道囤出好田肥地大干核桃干果经济林,在茶花、中纪、西桥、四河4个社区建成3600亩核桃干果基地。为做好典型,发挥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现已在西桥社区位于机场西面、324国道的东面位置建成520亩的中枢街道核桃种植示范园,该示范园于2008年11月1日开始施工,?2009年1月15日完成定植,品种以云新高原为主,苗木的成活率在95%以上,目前,果树长势喜人,已进入初挂果期。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在茶花、中纪、西桥、四河4个社区完成核桃林的规划种植2800亩,重点在茶花青山片区、中纪中所堡松山及黑龙村片区实施大面积连片种植,目前来看,果树普遍长势良好,其中2000亩已进入初挂果期,挂果率达71%。逐步完成在茶花、中纪2个社区建成的核桃干果基地,推进带动全街道核桃产业发展及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真正把核桃产业做成一项增收工程、惠民工程。
5. 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以打造外向型蔬菜产业园区为契机,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中枢街道茶花、中纪旱地蔬菜、四河浅水藕为主的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产业得到壮大。
总之,多年来,中枢街道围绕“优粮、旺畜、扩菜、壮果、稳桑、育林”的发展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壮大主导产业,开发特色产业,做实精细农业,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其表现为:一是基地初具规模。建设成阎芳桥、四河高原特色葡萄示范园,引进浅水藕优良品种,走科技之路,加快生态观光和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茶花、中纪依据资源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大泼、盘新、茶花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大优质水稻基地建设。二是农业特色产业明显。畜牧、粮食、蔬菜、林果是中枢街道的特色主导产业,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4%。“绿源”大米、“众益”分割肉、“南盘江”水果、“高原水乡”蔬菜、阎芳桥红提提葡萄、四河板鸭等在省内外逐渐走俏,享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中枢街道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立足中枢农业实际,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整合支持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土地流转和项目引进为载体,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快农业结构升级转型为核心,以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设施化、循环化、社会化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探索中枢街道城郊经济发展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1. 加大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土地整合、流转为中心,推动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农业资源流转与整合,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园区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销售”的现代农业转变,有效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以城外社区为试点,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转包、互换、租赁等形式,使土地向科技人员、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先富农民向城街道集中,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益,探索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身份的转变。
2.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兴科技、增投入、建体系、创品牌的发展思路,推动以粮、畜、蔬菜、林果、蚕桑为主的5大高原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施农业产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战略,围绕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社区的资源优势,以中纪、茶花、盘新、四河、阎芳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建设中枢现代粮食示范区、畜牧生产示范区、蔬果示范区和蚕桑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稻、标准化商品猪、四河麻鸭、无公害蔬果、优质蚕桑和优质红堤葡萄等优势产业。以此为基础,打造陆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基地、技术农民转移承接基地和绿色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以城区和城郊的其他社区作为城区和城外的结合部,建立休闲农业服务区,充分利用好郊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家生活,乡村文化。加快郊区酒店、餐饮、商场、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农家乐、林中乐以及农产品、旅游产品超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经济,推动农业向城市型、生态观光型和科普教育型等都市休闲农业升级,并成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3. 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按照“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引导农民成立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大力推广优质新品种、规范化栽培管理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树立农业品牌效益,积极探索和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形成专业化特色。
4. 进一步抓好科技培训,不断向农民传播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措施,加大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
5. 继续加大农业宣传力度,推动政策配套实施,抓好责任和制度的落实,强化指导和服务,上下团结,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今后,中枢街道将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级各职能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工作文件会议精神,以“稳粮食、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为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做好高原特色农业工作,同时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加大绿色认证品牌创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全力实现粮食总产、农业和农村经济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经济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